我看到过有的文章有前两个作者上面都标着1、第三个作者后面标着2的现象……
最好不要出现“我”字,因为是以大家的名义谈论,不能以自己的看法为论点,要求是大家共同的看法,你自己的看法不能代表大家的看法,我这个字有些主观
在科技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用第一人称,因为需要陈述客观事实用第一人称会显得比较主观,没有科学根据。
当然可以啊嘿嘿嘿
当然可以啊嘿嘿嘿
论文一般不用第一人称。
在正式文章中要少用或不用第一人称,而尽量用第三人称和被动语态 例如,如果在论文中要说明我们用法拉第杯来收集离子流,不要用"we used a faraday cup to collect ions",而要用"ion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faraday cup"来表述 四年之后,当我把我的博士论文草稿交给导师审阅后,他和我说他感到很惊奇,因为几乎没有什么需要改动的地方.我当时颇为得意,在心中嘀咕了一句:因为聪明人是不需要教两遍的. 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受益于当年导师教的这个写文章的方法.现在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从中受益.又想起了那句话:聪明人是不需要教两遍的!呵呵...
在学术写作中最好不要使用第一人称或主观人称代词,如“我(I)”、“我们的(our)”、“我的(my)”和“我们(we)”,因为这可能使读者觉得这篇文章非常主观。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研究本身,而不是谁在进行这个研究。简单地说,读者感兴趣的是研究结果,而不是谁做的研究。
人称代词通常用来表达个人观点,它的使用会让文章读起来不够客观,研究结果可能被解释为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公正的发现,导致读者低估您的研究发现。您可以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第一个句子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性质,是作者基于观察,认为这个结论是准确的;而第二个句子则是很客观的阐述“abc”对“xyz”有影响这个结论是研究方案导致的,与观察者无关。
然而,也有一些期刊提倡在描述实验、网络调查、文章作者实际进行的调查时使用第一人称代词。以下的例子可以帮助您在不过度使用人称代词的情况下恰当地构建语境。
论文最好不要用笔者自称
我觉得大学生写的论文应该也是可以用笔者自称的,这个是一个很通用的说法。
既然是毕业论文,当然是想把自己对母校的种种感情,以及师生感情流露出来,而这种感情是真实的所以用第一人称写更为贴切,生动,是一种以我为线索的真实写照。
当然可以啊嘿嘿嘿
在科技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用第一人称,因为需要陈述客观事实用第一人称会显得比较主观,没有科学根据。
论文一般不用第一人称。
既然是毕业论文,当然是想把自己对母校的种种感情,以及师生感情流露出来,而这种感情是真实的所以用第一人称写更为贴切,生动,是一种以我为线索的真实写照。
毕业论文和期刊不冲突。
期刊论文比学位论文短很多,因此需要相对紧密的架构。学位论文可能长达百页超过两万字,但期刊论文根据领域惯例和期刊规定,大约在3000到6000词之间。
因此,论文的每一个章节都需要大幅缩减,通过内容精选和改写来减少原本的学位论文内容,记住不要复制粘贴。这里的关键是挑选和改写:你需要特别小心,保留研究的精髓,抛弃不必要的细节。
注意事项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从法律的角度看,一稿多投是有所限制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有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扩展资料:
合理二次发表条件:
1、作者必须经得两个期刊的同意,应给二次发表的期刊提供首次发表的文章复印件。
2、首次发表的优先权应得到尊重,二次发表应在首次发表后一周以上(除非两个期刊之间有协议)。
3、二次发表的论文应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体,通常是缩写本即可。
4、二次发表的版本应忠实反映首次发表。
5、二次发表的标题页,应采用脚注形式,向读者、同行及文献检索机构表明,该文已经全部或部分发表过,并指出首次发表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