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国旅游文化古镇论文模板

发布时间:

中国旅游文化古镇论文模板

文化再生产就是以文化为生产资料来生产文化,这已成为当今民间文化发展的常见方式。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文章将乾州古城置于旅游发展语境中,把握古城文化景观的空间布局特征,理解古城文化景观的内在历史底蕴及当代价值,并分析制约乾州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多种力量因素,把握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表征意义。

关键词 :乾州古城;再生产;文化旅游

一、文化资源的存在

乾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距今约有1752年历史。从古时的军事重地到商业发展的交通要塞,乾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它曾是南长城军事防御线上重要的指挥中心,清朝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的主战场,流传着1925年川军熊克武部队炸不开乾州石城的传奇故事;它曾开通司马、镇溪(峒河)、武溪(??溪或万溶江)三大水系,商旅直底洞庭与汉口,条条官道分别通往泸、凤、永馁、思南、印江、茶桐、秀山等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略的转移,修筑了湘川公路及乾州至所里(吉首)的公路支线,水陆并进,创造了乾州古城的辉煌。

乾州古城文化景观资源亦是丰富。从军事防御性建筑到祠堂会馆、楼阁古塔、古城巷道、河道码头及明清时期的特色建筑群随处可见。古城内北城门、胡家塘古民居群、罗荣光故居、文庙、抗日文化纪念馆、杨岳斌故居、观音阁、节孝牌楼、万溶江画舫观光、三王阁风雨桥等,都极具民族特色。从建筑景观价值看,古城的选址、城防的设置、街道的规划布局,除了具有鲜明的军事特征外,更具有层次丰富的民间特色,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①。世代居住此地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古城光辉灿烂的文明史。阳戏、辰河高腔、傩戏、汉戏、苗剧是古城里的主要戏种。四月八、赛龙舟、六月六、玩龙灯、耍武术、赶秋对歌、游“春”会、赶庙会、跳鬼、巫术绝技、赶场等民俗节庆活动,充分体现了古城人民的古朴民风。

乾州古城自身的丰富文化资源,契合了湘西州对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开发。2009年2月,州委书记何泽中在州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一个龙头、一个集散中心、两条风景线、三个核心景点圈、实现六个增值”的“11236”旅游发展思路,为湘西旅游产业格局画好了蓝图②。其中“三大景点圈”之一就是乾州古城景点圈。因此,乾州古城的打造是必然的结果,开发乾州古城,成为实现湘西旅游战略格局中重要的一环。

二、文化景观的再现

古城镇的旅游发展是以文化资源为主导的,构成古镇旅游文化资源的要素,既有有形的实物,如:古街区、古民居、寺庙宗祠等能明确的被感知的东西;也有无形态的意境,如:古城镇的民风民情、古韵氛围等,可通过人们的体验所感知的东西。可以说,古城镇的打造即是对古城镇文化空间的一种再造。因此,不仅要在硬件即能明显感知的物质形态上下功夫,保持其全面而真实的风貌,更要在软件即通过体验才能感知的非物化形态上下功夫,注重文化氛围、场景的营造,让有形的和无形的要素都能很好的展现出来,体现古城镇旅游的特色。

(一)物质空间的再造――古镇古街重塑建

2005年,乾州古城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为乾州古城的保护和重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当时乾州古城破坏严重,核心景区面目全非。吉首市政府引进了大汉集团对古城主街区进行了恢复式开发建设。对古城北城门、文庙、胡家塘、三门开城楼、风雨桥、观音阁、贞节牌楼、田碑林坝和田碑林茶馆等标志性景点进行了修复,修整了杨岳斌、罗荣光、张一尊、翦伯赞等名人故居,清理了万溶江河道并建设了沿河游道。其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古城核心保护区域内的人民南路、迎宾路、建新路、乾正街、东门巷、观音阁街、万溶江等旅游主线展开。

从2005年至今,乾州古城内景点的修复已基本完成。对76栋有保护价值的典型古民居实施挂牌保护,完成了6个文保单位和22栋重点居民的修缮,完成21处单位房屋和420 栋民居的仿古改造,涉及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拆除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四层以上部分5000平方米。景点重点项目建设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乾州古城还规划了六大旅游主题浏览区:文庙文化展示区、胡家塘传统民居群、城隍庙民俗风情观光区、万溶江观光休闲区、解放路传统商业街、抗战标语展示区。这些“历史遗迹”是地方文化的代表,都借助于现代方法得以“复原”,并在复原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了相应的建设和改造。

(二)心理空间的再造――“湘西坊”创业园的创办

作为旅游景区外在形象、内在文化的综合反映,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好坏。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应立足当地,无论是工艺品还是土特产都应有明显的地方标志性,这样不仅能提高游客的购买兴致,还能起到宣传作用。

为做好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项目,以加快旅游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为目标,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劳动保障部门以湘西文化为主线和纽带,乾州古城为依托,大力建设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项目交流、产品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基地――“湘西坊”创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商品产业、民族经典文化产业、地方饮食产业和旅游休闲娱乐产业。2010年,湘西州政府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湘西坊”商标。同年2月5日,湘西坊名优特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乾州古城内正式开街,湘西坊淘宝旗舰店、百工坊、百味街、能工巧匠创业园等项目亦相继启动,“湘西坊”旅游商品品牌正式确立。

(三)意识空间的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的进驻

从传统到现代,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和变迁的大环境下,乾州古城,这一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冲击――意识空间快速被现代生活方式肢解为碎片,但同时这些碎片又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地被再造。旅游开发让乾州古城整体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鲜明的村落建制。意识空间的再造主要是通过“旅游化生存③”实践而实现的。“旅游化生存”又可分为两种具体形态:生活化生存、舞台化生存。 生活化生存是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的特点,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使用、保护和传承融入到古城的日常生活中。2011年5月10日,湖南省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在吉首市乾州古城揭牌开园。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由非遗展示馆、百工坊、百味坊、百戏坊等组团构成,集研发、展演、销售、休闲为一体。再造的文化空间里,游客可以看到工艺大师现场织锦,绘制苗画,雕刻傩面具、砚台、菊花石、手工制作粘贴画等,可以亲身感受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亦使古老的民间手工重获新生。

舞台化生存指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将传统文化搬上“舞台”,使其转化为舞台表演艺术向游客展示,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表演业。2011年5月,以“格朗渡”为名,在湘西吉首市乾城巫傩堂内,由湘西州格朗渡艺术团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演出正式开演,演出通过湘西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演示,把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渊源集中呈现在舞台上。目前该节目已经成为让游人了解湘西的一个主打节目。

三、多方力量的共同发声

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一文中表示,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形成不是一种力量的塑造,而是各种不同力量最终“妥协、交易而形成的”。乾州古城一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正是不同力量作用的结果。

(一)政府主导

文化资本的不断再生产过程,政府的力量不可忽视。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文化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经营权出让模式: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从旅游开发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是公共旅游资源的最大整合和调配者,是行业运行和发展的“游戏规则制定者”。一方面,政府为了使民族文化旅游更好的发展,必须使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另一方面,为了打造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品牌,增强旅游文化的可视性,就必须在民族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注意力。从乾州古城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看,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地位,其主要活动是由政府牵头投入巨额资金开发修复,同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和规定来规范乾州古城以及乾州旅游方面的管理。

(二)市场推动

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引起文化资源重构与民间文化重组的重要因素。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文化被重构,很多如民族风情园等充满民族特色的景区都是为了旅游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在以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中,基本都有民族歌舞表演,这些表演者大都是旅游公司聘请的,他们对原有文化进行了选择性的传承。乾州古城的被挖掘开发过程亦是迎合了市场经济的需求。2004年,作为吉首市人民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湘西州五十年州庆重点工程“锦绣乾城”项目正式进入规划阶段。由政府牵头引进的大汉集团在此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看好的亦是在文化遗产旅游新兴下,乾州古城的潜力。旅游公司的招商为古城旅游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锦绣乾成的打造,一方面对原有的乾州古城进行了多方位的复原,另一方面又使得乾州古城的发展区别于历史的轨迹,成为了一个集特色土产购物、民俗表演、品牌餐饮、旅游休闲、商务会所、宾馆住宿为一体的4A级仿古旅游商业风情小镇。市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文化的再生产使得传统民族文化被重新挖掘开发出来,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专家学者发掘

文化学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脑④。民族地区的人民在学者们的帮助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传说,通过文物和历史遗址来确定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并由此重新构建新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描绘或是说虚拟了一个新的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⑤。湘西州文化学者为乾州古城开发做了大量的考证,从其历史人物、文化民俗、建筑风格等等各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对乾州古城的开发方向做了一个历史文化的再构建。杨良华《乾州风韵》、盛天宁《清代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研究》等著作,便是以乾州为蓝本而著。

另外,在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中,许多民族传统节庆里的禁忌与章法逐渐淡化消失,民族礼仪不再具有传统的祭祀性,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节庆不再是本民族的节日,而变成了游客与当地人的共庆。如乾州古城正月十五火烧龙仪式,本是靠天吃饭的土家族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意识,带有浓厚的稻作文化及神灵崇拜的烙印。由于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的需要,它成了一种带有娱乐性、观赏性的节目,烧龙的形式也在变迁的过程中更具戏剧化。

综上所述,乾州古城的打造,向我们展现了文化景观在旅游语境下的当代变迁过程。它并非是单纯的对历史景观的修复,而是各种力量因不同的利益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变迁具有再生产性。通过对古城再造模式的研究及动力机制的分析,对其他地区的古城镇旅游化打造具有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3JDY024)。

注释:

①张群.“凤凰古城的保护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

②吴刚.乾州古城:吹响湘西旅游第三次创业的号角[EB/OL]. http://news.xxnet.com.cn/h/24/20111229/14706_1.html,2011-12-29.

③旅游化生存:是指借助旅游之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开发成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购买的旅游产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发展的模式.

④赵德利.主导?主脑?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01).

摘要: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近年来,这些古镇纷纷走旅游开发的道路,较大的开发强度和不适宜的开发方式对古镇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其中一些古镇的亲身体验,对成都周边古镇旅游文化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总结。 关键词:古镇旅游;成都周边 1成都周边古镇旅游资源 成都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平原、丘陵等地貌层出不穷,气候温和;4000多年的历史,身为古蜀文化的中心;加上发达的商业,便利的区域交通,使成都的周边产生了一个个古村落聚落,演变成现在的古镇。现代人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总会不由自主的对祖先的生活模式充满着向往,因此古镇旅游在现在越来越流行,成都人及外地人对古镇的喜爱从古镇的开发力度上也可见一斑。 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媒体、网络、娱乐总有“成都最美的十大古镇”、“成都最好吃好玩的几大古镇”之说,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周边开发古镇有黄龙溪、怀远古镇、上里古镇、安仁古镇、元通古镇、悦来古镇、街子场、平乐古镇、西来古镇、洛带古镇、火井镇、白鹿古镇、唐场镇、泰安镇等十余个;未开发古镇更有罗泉古镇、柏合古镇等等。这些古镇物质遗存和精神内涵各有不同。 2代表古镇吸引力分析 2.1自然景观通常,古镇的自然景观都由乡村田园景观、山水景观、古树木景观三种要素组成。乡村田园景观是古镇赖以生存的生态基质,也使构成古镇的视觉背景。而水景观则是一些古镇的核心区,如黄龙溪的同名水景;街子古镇的味江河水系,平乐古镇白沫江“一江分三水”的特色水景观,都以一条宽宽的水系作为重要景观,沿河流设置游憩滩涂,游船活动等。另外古镇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很多古榕树、古柏树,充满灵气让人惊叹。 2.2人文遗产古镇人文遗产主要有街巷、古代建筑以及、民居建筑群等。古街一般呈鱼骨型的基本形态,一条主街两侧接着几条小街,传统民居沿着街道次第排列,尺度亲切,空间连续,偶尔出现的重要历史遗迹成为街道的核心节点。 2.3文化古镇文化底蕴丰富,一般有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生活文化等,如位于龙泉驿的洛带古镇,就是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地,同时生活在此的'原住民也有着与都市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孕育了一种慢节奏、和谐闲适的生活文化。 3古镇旅游现状问题 3.1原真性与原住民的问题 古镇原住民数量正在消减之中。在现代开发方式下,部分古街屋主将房屋店铺转让给外地人开店,收取租金以获得商业利益。更有许多年轻人搬出古镇,古镇居民结构老龄化越来越明显,随着留守居民年龄越来越大,而后代多在外定居,最终会导致原住民流失。现代旅游业喧闹的环境对部分原住民民的生活带来困扰。据调查,原住民生活质量并不是很高,也催生他们离开古镇的想法。原住民文化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他们的流走,古镇的文化内涵也将受到损害,古镇将会丧失生命力。 3.2古镇开发方式的问题 现在成都周边古镇的开发主要都是以旅游为导向。通常将历史街区看作旅游资源,而把保护当作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然而从长远来看,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历史文化遗产的延续,就需要保护对象的原有价值,而不是满足眼前的经济利益。为了使历史文化资源适应现代生活的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下的可持续发展、要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确定开发方式和开发强度,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指出的,历史街区要“保护”而不要“打造”。 3.3缺乏特色的问题 成都周边古镇数目多,而地域特色的差别性不是很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古镇之间或互相模仿或模仿成功案例,殊不知模仿其形而不能获其神,模仿表象而丧失了内涵。不仅未能取得想要的效果,还是得在游乐项目、纪念品、文化内容各方面产生了雷同的现象。甚至有人表示,这些古镇上售卖的商品在成都火车北站的荷花池批发市场都能买到。古镇一日游也出现了上午逛街、下午喝茶、晚上放河灯的俗套旅游流程,这都是没有深刻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带来的弊病。 3.4急功近利的问题 旅游开发的压力较大,导致很多古镇的保护功利性严重。政府看重短期成效,开发商谋取经济利益,原住民也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对建筑采取速成的维护办法,对环境采取快速的打造方式,对古镇保护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商业的入侵也改变了古镇的原汁原味,古镇的保护应该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地段进行。 3.5盲目模仿的问题 在保护改造过程中,有的设计曲解了历史环境,不顾地域风格的运用建筑形式,形成一批“假古董”,这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风貌是一种破坏,也使建设中的一种浪费。 3.6非物质文化保护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现在的开发模式只重视古镇的物质依存,对物质空间环境进行打造,而忽略了古镇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由于缺乏对非物质文化的完善的保护策略,如一些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没有人传承,最终丧失。 参考文献: [1]朱大刚,付业勤.成都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2]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EB/OL]. [3]白理刚.成都周边古镇特色及古镇开发中的问题初探,2007. 作者简介:周彦吕(1988-),女,浙江舟山人,四川大学本科生,城市规划专业。

古镇旅游毕业论文

摘要: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近年来,这些古镇纷纷走旅游开发的道路,较大的开发强度和不适宜的开发方式对古镇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其中一些古镇的亲身体验,对成都周边古镇旅游文化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总结。 关键词:古镇旅游;成都周边 1成都周边古镇旅游资源 成都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平原、丘陵等地貌层出不穷,气候温和;4000多年的历史,身为古蜀文化的中心;加上发达的商业,便利的区域交通,使成都的周边产生了一个个古村落聚落,演变成现在的古镇。现代人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总会不由自主的对祖先的生活模式充满着向往,因此古镇旅游在现在越来越流行,成都人及外地人对古镇的喜爱从古镇的开发力度上也可见一斑。 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媒体、网络、娱乐总有“成都最美的十大古镇”、“成都最好吃好玩的几大古镇”之说,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周边开发古镇有黄龙溪、怀远古镇、上里古镇、安仁古镇、元通古镇、悦来古镇、街子场、平乐古镇、西来古镇、洛带古镇、火井镇、白鹿古镇、唐场镇、泰安镇等十余个;未开发古镇更有罗泉古镇、柏合古镇等等。这些古镇物质遗存和精神内涵各有不同。 2代表古镇吸引力分析 2.1自然景观通常,古镇的自然景观都由乡村田园景观、山水景观、古树木景观三种要素组成。乡村田园景观是古镇赖以生存的生态基质,也使构成古镇的视觉背景。而水景观则是一些古镇的核心区,如黄龙溪的同名水景;街子古镇的味江河水系,平乐古镇白沫江“一江分三水”的特色水景观,都以一条宽宽的水系作为重要景观,沿河流设置游憩滩涂,游船活动等。另外古镇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很多古榕树、古柏树,充满灵气让人惊叹。 2.2人文遗产古镇人文遗产主要有街巷、古代建筑以及、民居建筑群等。古街一般呈鱼骨型的基本形态,一条主街两侧接着几条小街,传统民居沿着街道次第排列,尺度亲切,空间连续,偶尔出现的重要历史遗迹成为街道的核心节点。 2.3文化古镇文化底蕴丰富,一般有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生活文化等,如位于龙泉驿的洛带古镇,就是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地,同时生活在此的'原住民也有着与都市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孕育了一种慢节奏、和谐闲适的生活文化。 3古镇旅游现状问题 3.1原真性与原住民的问题 古镇原住民数量正在消减之中。在现代开发方式下,部分古街屋主将房屋店铺转让给外地人开店,收取租金以获得商业利益。更有许多年轻人搬出古镇,古镇居民结构老龄化越来越明显,随着留守居民年龄越来越大,而后代多在外定居,最终会导致原住民流失。现代旅游业喧闹的环境对部分原住民民的生活带来困扰。据调查,原住民生活质量并不是很高,也催生他们离开古镇的想法。原住民文化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他们的流走,古镇的文化内涵也将受到损害,古镇将会丧失生命力。 3.2古镇开发方式的问题 现在成都周边古镇的开发主要都是以旅游为导向。通常将历史街区看作旅游资源,而把保护当作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然而从长远来看,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历史文化遗产的延续,就需要保护对象的原有价值,而不是满足眼前的经济利益。为了使历史文化资源适应现代生活的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下的可持续发展、要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确定开发方式和开发强度,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指出的,历史街区要“保护”而不要“打造”。 3.3缺乏特色的问题 成都周边古镇数目多,而地域特色的差别性不是很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古镇之间或互相模仿或模仿成功案例,殊不知模仿其形而不能获其神,模仿表象而丧失了内涵。不仅未能取得想要的效果,还是得在游乐项目、纪念品、文化内容各方面产生了雷同的现象。甚至有人表示,这些古镇上售卖的商品在成都火车北站的荷花池批发市场都能买到。古镇一日游也出现了上午逛街、下午喝茶、晚上放河灯的俗套旅游流程,这都是没有深刻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带来的弊病。 3.4急功近利的问题 旅游开发的压力较大,导致很多古镇的保护功利性严重。政府看重短期成效,开发商谋取经济利益,原住民也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对建筑采取速成的维护办法,对环境采取快速的打造方式,对古镇保护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商业的入侵也改变了古镇的原汁原味,古镇的保护应该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地段进行。 3.5盲目模仿的问题 在保护改造过程中,有的设计曲解了历史环境,不顾地域风格的运用建筑形式,形成一批“假古董”,这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风貌是一种破坏,也使建设中的一种浪费。 3.6非物质文化保护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现在的开发模式只重视古镇的物质依存,对物质空间环境进行打造,而忽略了古镇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由于缺乏对非物质文化的完善的保护策略,如一些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没有人传承,最终丧失。 参考文献: [1]朱大刚,付业勤.成都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2]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EB/OL]. [3]白理刚.成都周边古镇特色及古镇开发中的问题初探,2007. 作者简介:周彦吕(1988-),女,浙江舟山人,四川大学本科生,城市规划专业。

导游服务标准化问题研究 摘要】 导游服务是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和形象支撑,加强对导游服务的管理和行业提升,必须尽快建设并完善导游服务标准化类型与内容,建立并发展导游服务业自身的标准化认证体系,并进而加强导游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一体化管理,推进导游服务等级与薪酬制度、职称评定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感兴趣与我索取全文

文化再生产就是以文化为生产资料来生产文化,这已成为当今民间文化发展的常见方式。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文章将乾州古城置于旅游发展语境中,把握古城文化景观的空间布局特征,理解古城文化景观的内在历史底蕴及当代价值,并分析制约乾州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多种力量因素,把握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表征意义。

关键词 :乾州古城;再生产;文化旅游

一、文化资源的存在

乾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距今约有1752年历史。从古时的军事重地到商业发展的交通要塞,乾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它曾是南长城军事防御线上重要的指挥中心,清朝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的主战场,流传着1925年川军熊克武部队炸不开乾州石城的传奇故事;它曾开通司马、镇溪(峒河)、武溪(??溪或万溶江)三大水系,商旅直底洞庭与汉口,条条官道分别通往泸、凤、永馁、思南、印江、茶桐、秀山等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略的转移,修筑了湘川公路及乾州至所里(吉首)的公路支线,水陆并进,创造了乾州古城的辉煌。

乾州古城文化景观资源亦是丰富。从军事防御性建筑到祠堂会馆、楼阁古塔、古城巷道、河道码头及明清时期的特色建筑群随处可见。古城内北城门、胡家塘古民居群、罗荣光故居、文庙、抗日文化纪念馆、杨岳斌故居、观音阁、节孝牌楼、万溶江画舫观光、三王阁风雨桥等,都极具民族特色。从建筑景观价值看,古城的选址、城防的设置、街道的规划布局,除了具有鲜明的军事特征外,更具有层次丰富的民间特色,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①。世代居住此地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古城光辉灿烂的文明史。阳戏、辰河高腔、傩戏、汉戏、苗剧是古城里的主要戏种。四月八、赛龙舟、六月六、玩龙灯、耍武术、赶秋对歌、游“春”会、赶庙会、跳鬼、巫术绝技、赶场等民俗节庆活动,充分体现了古城人民的古朴民风。

乾州古城自身的丰富文化资源,契合了湘西州对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开发。2009年2月,州委书记何泽中在州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一个龙头、一个集散中心、两条风景线、三个核心景点圈、实现六个增值”的“11236”旅游发展思路,为湘西旅游产业格局画好了蓝图②。其中“三大景点圈”之一就是乾州古城景点圈。因此,乾州古城的打造是必然的结果,开发乾州古城,成为实现湘西旅游战略格局中重要的一环。

二、文化景观的再现

古城镇的旅游发展是以文化资源为主导的,构成古镇旅游文化资源的要素,既有有形的实物,如:古街区、古民居、寺庙宗祠等能明确的被感知的东西;也有无形态的意境,如:古城镇的民风民情、古韵氛围等,可通过人们的体验所感知的东西。可以说,古城镇的打造即是对古城镇文化空间的一种再造。因此,不仅要在硬件即能明显感知的物质形态上下功夫,保持其全面而真实的风貌,更要在软件即通过体验才能感知的非物化形态上下功夫,注重文化氛围、场景的营造,让有形的和无形的要素都能很好的展现出来,体现古城镇旅游的特色。

(一)物质空间的再造――古镇古街重塑建

2005年,乾州古城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为乾州古城的保护和重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当时乾州古城破坏严重,核心景区面目全非。吉首市政府引进了大汉集团对古城主街区进行了恢复式开发建设。对古城北城门、文庙、胡家塘、三门开城楼、风雨桥、观音阁、贞节牌楼、田碑林坝和田碑林茶馆等标志性景点进行了修复,修整了杨岳斌、罗荣光、张一尊、翦伯赞等名人故居,清理了万溶江河道并建设了沿河游道。其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古城核心保护区域内的人民南路、迎宾路、建新路、乾正街、东门巷、观音阁街、万溶江等旅游主线展开。

从2005年至今,乾州古城内景点的修复已基本完成。对76栋有保护价值的典型古民居实施挂牌保护,完成了6个文保单位和22栋重点居民的修缮,完成21处单位房屋和420 栋民居的仿古改造,涉及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拆除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四层以上部分5000平方米。景点重点项目建设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乾州古城还规划了六大旅游主题浏览区:文庙文化展示区、胡家塘传统民居群、城隍庙民俗风情观光区、万溶江观光休闲区、解放路传统商业街、抗战标语展示区。这些“历史遗迹”是地方文化的代表,都借助于现代方法得以“复原”,并在复原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了相应的建设和改造。

(二)心理空间的再造――“湘西坊”创业园的创办

作为旅游景区外在形象、内在文化的综合反映,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好坏。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应立足当地,无论是工艺品还是土特产都应有明显的地方标志性,这样不仅能提高游客的购买兴致,还能起到宣传作用。

为做好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项目,以加快旅游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为目标,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劳动保障部门以湘西文化为主线和纽带,乾州古城为依托,大力建设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项目交流、产品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基地――“湘西坊”创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商品产业、民族经典文化产业、地方饮食产业和旅游休闲娱乐产业。2010年,湘西州政府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湘西坊”商标。同年2月5日,湘西坊名优特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乾州古城内正式开街,湘西坊淘宝旗舰店、百工坊、百味街、能工巧匠创业园等项目亦相继启动,“湘西坊”旅游商品品牌正式确立。

(三)意识空间的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的进驻

从传统到现代,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和变迁的大环境下,乾州古城,这一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冲击――意识空间快速被现代生活方式肢解为碎片,但同时这些碎片又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地被再造。旅游开发让乾州古城整体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鲜明的村落建制。意识空间的再造主要是通过“旅游化生存③”实践而实现的。“旅游化生存”又可分为两种具体形态:生活化生存、舞台化生存。 生活化生存是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的特点,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使用、保护和传承融入到古城的日常生活中。2011年5月10日,湖南省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在吉首市乾州古城揭牌开园。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由非遗展示馆、百工坊、百味坊、百戏坊等组团构成,集研发、展演、销售、休闲为一体。再造的文化空间里,游客可以看到工艺大师现场织锦,绘制苗画,雕刻傩面具、砚台、菊花石、手工制作粘贴画等,可以亲身感受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亦使古老的民间手工重获新生。

舞台化生存指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将传统文化搬上“舞台”,使其转化为舞台表演艺术向游客展示,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表演业。2011年5月,以“格朗渡”为名,在湘西吉首市乾城巫傩堂内,由湘西州格朗渡艺术团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演出正式开演,演出通过湘西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演示,把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渊源集中呈现在舞台上。目前该节目已经成为让游人了解湘西的一个主打节目。

三、多方力量的共同发声

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一文中表示,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形成不是一种力量的塑造,而是各种不同力量最终“妥协、交易而形成的”。乾州古城一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正是不同力量作用的结果。

(一)政府主导

文化资本的不断再生产过程,政府的力量不可忽视。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文化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经营权出让模式: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从旅游开发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是公共旅游资源的最大整合和调配者,是行业运行和发展的“游戏规则制定者”。一方面,政府为了使民族文化旅游更好的发展,必须使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另一方面,为了打造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品牌,增强旅游文化的可视性,就必须在民族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注意力。从乾州古城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看,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地位,其主要活动是由政府牵头投入巨额资金开发修复,同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和规定来规范乾州古城以及乾州旅游方面的管理。

(二)市场推动

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引起文化资源重构与民间文化重组的重要因素。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文化被重构,很多如民族风情园等充满民族特色的景区都是为了旅游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在以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中,基本都有民族歌舞表演,这些表演者大都是旅游公司聘请的,他们对原有文化进行了选择性的传承。乾州古城的被挖掘开发过程亦是迎合了市场经济的需求。2004年,作为吉首市人民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湘西州五十年州庆重点工程“锦绣乾城”项目正式进入规划阶段。由政府牵头引进的大汉集团在此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看好的亦是在文化遗产旅游新兴下,乾州古城的潜力。旅游公司的招商为古城旅游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锦绣乾成的打造,一方面对原有的乾州古城进行了多方位的复原,另一方面又使得乾州古城的发展区别于历史的轨迹,成为了一个集特色土产购物、民俗表演、品牌餐饮、旅游休闲、商务会所、宾馆住宿为一体的4A级仿古旅游商业风情小镇。市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文化的再生产使得传统民族文化被重新挖掘开发出来,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专家学者发掘

文化学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脑④。民族地区的人民在学者们的帮助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传说,通过文物和历史遗址来确定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并由此重新构建新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描绘或是说虚拟了一个新的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⑤。湘西州文化学者为乾州古城开发做了大量的考证,从其历史人物、文化民俗、建筑风格等等各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对乾州古城的开发方向做了一个历史文化的再构建。杨良华《乾州风韵》、盛天宁《清代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研究》等著作,便是以乾州为蓝本而著。

另外,在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中,许多民族传统节庆里的禁忌与章法逐渐淡化消失,民族礼仪不再具有传统的祭祀性,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节庆不再是本民族的节日,而变成了游客与当地人的共庆。如乾州古城正月十五火烧龙仪式,本是靠天吃饭的土家族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意识,带有浓厚的稻作文化及神灵崇拜的烙印。由于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的需要,它成了一种带有娱乐性、观赏性的节目,烧龙的形式也在变迁的过程中更具戏剧化。

综上所述,乾州古城的打造,向我们展现了文化景观在旅游语境下的当代变迁过程。它并非是单纯的对历史景观的修复,而是各种力量因不同的利益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变迁具有再生产性。通过对古城再造模式的研究及动力机制的分析,对其他地区的古城镇旅游化打造具有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3JDY024)。

注释:

①张群.“凤凰古城的保护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

②吴刚.乾州古城:吹响湘西旅游第三次创业的号角[EB/OL]. http://news.xxnet.com.cn/h/24/20111229/14706_1.html,2011-12-29.

③旅游化生存:是指借助旅游之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开发成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购买的旅游产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发展的模式.

④赵德利.主导?主脑?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0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古镇旅游资源评价模式初探 ——以金刚碑为例 摘 要:古镇旅游以其质朴的环境、传统的地域文化、古老的建筑特色等,吸引了众多游人,成为现代旅游市场上新的主力军,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新方向,对丰富旅游产品,增加当地财政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古镇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做为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研究的重中之重,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无疑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以金刚碑古镇为例,在旅游单体调查的基础之上,根据黄辉实先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的观点,从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两个方面运用“六字、七标准”评价法,初步探索古镇旅游资源评价模式,并为金刚碑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奠定基础

毕业论文古镇文化旅游保护

提供一些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1.我国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思考2.我国XX地区特色旅游发展的意义及建议3.我国旅游饭店发展战略思考4.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及完善措施分析5.我国新兴旅游形式的发展研究6.自助旅游发展研究7.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8.提高我国导游服务质量的思考9.旅游景区发展与保护问题思考10.有关我国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11.有关我国旅游价格问题的研究12.自助旅游发展与管理13.中国自助旅游的特点14.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15.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探讨16.论导游回扣的治理17.旅行社管理中导游工资机制改革研究18.旅行社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分析19.饭店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以某某饭店为例)20.提高现代饭店服务质量的探讨(以某某饭店为例)21.饭店如何实施个性化服务(以某某饭店为例)22.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创新(以某某饭店为例)23.饭店节假日营销对策思考24.饭店如何进行商务旅客客源开发25.饭店迎宾审美研究26.导游职业道德缺失的防范与控制27.旅游服务人员的挫折与心理保健28.某某县旅游发展思路29.对提高员工忠诚感,提升酒店价值的探讨(以某某饭店为例)30.浅谈“细微服务意识的培养” (以某某饭店为例)31.论加强饭店客房特色经营(以某某饭店为例)32.论某某饭店的待客之道33.饭店菜单设计(以某某饭店为例)34.新的放假制度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35.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更快适应酒店(旅行社)工作的研究36.旅行社旅游线路设计研究

谁把本科毕业论文哪去发表呀呵呵

摘要: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近年来,这些古镇纷纷走旅游开发的道路,较大的开发强度和不适宜的开发方式对古镇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其中一些古镇的亲身体验,对成都周边古镇旅游文化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总结。 关键词:古镇旅游;成都周边 1成都周边古镇旅游资源 成都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平原、丘陵等地貌层出不穷,气候温和;4000多年的历史,身为古蜀文化的中心;加上发达的商业,便利的区域交通,使成都的周边产生了一个个古村落聚落,演变成现在的古镇。现代人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总会不由自主的对祖先的生活模式充满着向往,因此古镇旅游在现在越来越流行,成都人及外地人对古镇的喜爱从古镇的开发力度上也可见一斑。 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媒体、网络、娱乐总有“成都最美的十大古镇”、“成都最好吃好玩的几大古镇”之说,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周边开发古镇有黄龙溪、怀远古镇、上里古镇、安仁古镇、元通古镇、悦来古镇、街子场、平乐古镇、西来古镇、洛带古镇、火井镇、白鹿古镇、唐场镇、泰安镇等十余个;未开发古镇更有罗泉古镇、柏合古镇等等。这些古镇物质遗存和精神内涵各有不同。 2代表古镇吸引力分析 2.1自然景观通常,古镇的自然景观都由乡村田园景观、山水景观、古树木景观三种要素组成。乡村田园景观是古镇赖以生存的生态基质,也使构成古镇的视觉背景。而水景观则是一些古镇的核心区,如黄龙溪的同名水景;街子古镇的味江河水系,平乐古镇白沫江“一江分三水”的特色水景观,都以一条宽宽的水系作为重要景观,沿河流设置游憩滩涂,游船活动等。另外古镇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很多古榕树、古柏树,充满灵气让人惊叹。 2.2人文遗产古镇人文遗产主要有街巷、古代建筑以及、民居建筑群等。古街一般呈鱼骨型的基本形态,一条主街两侧接着几条小街,传统民居沿着街道次第排列,尺度亲切,空间连续,偶尔出现的重要历史遗迹成为街道的核心节点。 2.3文化古镇文化底蕴丰富,一般有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生活文化等,如位于龙泉驿的洛带古镇,就是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地,同时生活在此的'原住民也有着与都市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孕育了一种慢节奏、和谐闲适的生活文化。 3古镇旅游现状问题 3.1原真性与原住民的问题 古镇原住民数量正在消减之中。在现代开发方式下,部分古街屋主将房屋店铺转让给外地人开店,收取租金以获得商业利益。更有许多年轻人搬出古镇,古镇居民结构老龄化越来越明显,随着留守居民年龄越来越大,而后代多在外定居,最终会导致原住民流失。现代旅游业喧闹的环境对部分原住民民的生活带来困扰。据调查,原住民生活质量并不是很高,也催生他们离开古镇的想法。原住民文化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他们的流走,古镇的文化内涵也将受到损害,古镇将会丧失生命力。 3.2古镇开发方式的问题 现在成都周边古镇的开发主要都是以旅游为导向。通常将历史街区看作旅游资源,而把保护当作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然而从长远来看,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历史文化遗产的延续,就需要保护对象的原有价值,而不是满足眼前的经济利益。为了使历史文化资源适应现代生活的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下的可持续发展、要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确定开发方式和开发强度,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指出的,历史街区要“保护”而不要“打造”。 3.3缺乏特色的问题 成都周边古镇数目多,而地域特色的差别性不是很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古镇之间或互相模仿或模仿成功案例,殊不知模仿其形而不能获其神,模仿表象而丧失了内涵。不仅未能取得想要的效果,还是得在游乐项目、纪念品、文化内容各方面产生了雷同的现象。甚至有人表示,这些古镇上售卖的商品在成都火车北站的荷花池批发市场都能买到。古镇一日游也出现了上午逛街、下午喝茶、晚上放河灯的俗套旅游流程,这都是没有深刻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带来的弊病。 3.4急功近利的问题 旅游开发的压力较大,导致很多古镇的保护功利性严重。政府看重短期成效,开发商谋取经济利益,原住民也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对建筑采取速成的维护办法,对环境采取快速的打造方式,对古镇保护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商业的入侵也改变了古镇的原汁原味,古镇的保护应该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地段进行。 3.5盲目模仿的问题 在保护改造过程中,有的设计曲解了历史环境,不顾地域风格的运用建筑形式,形成一批“假古董”,这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风貌是一种破坏,也使建设中的一种浪费。 3.6非物质文化保护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现在的开发模式只重视古镇的物质依存,对物质空间环境进行打造,而忽略了古镇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由于缺乏对非物质文化的完善的保护策略,如一些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没有人传承,最终丧失。 参考文献: [1]朱大刚,付业勤.成都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2]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EB/OL]. [3]白理刚.成都周边古镇特色及古镇开发中的问题初探,2007. 作者简介:周彦吕(1988-),女,浙江舟山人,四川大学本科生,城市规划专业。

旅游开题报告题目

古城镇旅游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要求:1、选题:根据建议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商议,题目不要太大,以免空泛和难以驾御  2、结构: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要结构完整,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论证选题意义、目的、范围,简述前人研究情况和自己论文研究重点)、正文,结论、引文注释(脚注)、参考文献(10篇以上)。以上内容缺一不可。一、旅游业 1.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化、体育、会展、金融、电信、商业等) 2.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研究 3.旅游新业态研究(奖励旅游、海钓旅游、邮轮游艇旅游、低空旅游、智慧旅游、房车旅游、温泉旅游、半自助游、穷游等) 4.旅游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古城镇村落旅游开发研究、旅游文化媚俗问题等) 5.旅游中的法律问题研究(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行业潜规则、分时度假、生态旅游的法律问题等) 6.特定人群(青年、中年、老年、女性、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7.影视剧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影响研究 8.旅游企业(旅行社、景区、饭店等)职工薪酬管理研究 9.旅行社产品研究(产品同质化、产品价格、产品核心竞争力等) 10.导游人员研究(服务质量、生存现状、职业化现状、薪酬体制等)二、酒店业 1.经济新常态下高端酒店转型升级研究 2.酒店跨文化管理研究 3.某一类型酒店业发展研究(绿色饭店、产权酒店、经济型酒店等) 4.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人员流失等问题) 5.酒店成本管理研究 6.饭店员工培训研究 7.酒店业的个性化服务研究 8.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9.某地休闲餐饮发展研究 10.饮食文化的差异与旅游餐饮业的营销研究三、会展业 1.会展接待的“个性化”服务——以**展会为例 2.我国会展从业资格认证研究 3.我国会展产业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4.会展的宣传和推广(招展、危机公关等)策略研究——以**展会为例 5.展会项目运作中的志愿者服务研究 6.新媒介在展会中的运用————以**展会为例 7.酒店会展产品开发研究 8.会议公司的开发策略研究————以**会议公司为例 9.某地本土展会品牌发展策略研究 10.XX节事活动开发研究三、旅游职业教育研究 1.旅游(酒店、会展)顶岗实习管理研究 2.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3.旅游(酒店、会展)等行业人才需求研究 4.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研究 5.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学生心理等)研究 6.某地中职旅游教育调查与研究 7.中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中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9.中职旅游类专业的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意识)培养研究 10.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心理行为分析

学术堂精心整理了二十个旅行管理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德清县杨墩休闲农庄旅游者消费行为调查分析2.饭店自助餐厅营业状况及发展策略分析:以杭州友好饭店为例3.非物质遗产旅游商品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嘉兴粽子为例4.高端人群个性化服务研究--以黄龙饭店为例5.高星级酒店自助餐经营方式研究--以杭州友好饭店为例6.公共关系在现代饭店危机处理中的策略研究--以友好饭店为例7.关于古镇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塘栖古镇为例8.杭州海外海纳川酒店顾客满意度研究--以携程网顾客为例9.杭州凯悦酒店能源消耗现状的研究10.杭州经济型酒店经营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11.杭州友好饭店西湖旋转餐厅的经营分析12.黄龙饭店宾客关系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3.黄山景区安全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14.基于PDCA的杭州黄龙饭店前厅部问题处理15.基于SWOT分析的舟山海洋旅游发展策略研究16.将传统农场改造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的规划与设计17.经济型酒店营销策略研究:基于汉庭酒店的经验18.酒店宾客关系管理中的危机处理策略:以杭州黄龙饭店为例19.酒店从业学历与经验的博弈--开元名都酒店晋升途径调研20.酒店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杭州黄龙饭店为例

旅游文化相关的论文算是简单的,如果是专业的论文还是需要专业的合作伙伴,可以搜一下“春泥期刊库”,会给你更多的帮助

古镇旅游毕业论文目录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整理提供:1.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2.小城镇的旅游开发初探--以某镇为例3.关于大学生旅游(乡村旅游、中老年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4.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保护问题--以某省某镇为例5.关于某省影视旅游的分析与思考6.井冈山导游薪酬体制创新研究7.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模式探讨8.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9.旅游景区淡季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某景区为例10.某省市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11.庐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探讨12.粉丝经济时代旅游目的地营销13.城市公益文化塑造14.吉安旅游精准扶贫发展探析15.青原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探讨16.吉安市夜间休闲旅游产品开发17.吉安低空旅游发展探析18.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发展探讨19.吉安旅游商品开发探讨20.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探讨

学术堂精心整理了二十个旅行管理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德清县杨墩休闲农庄旅游者消费行为调查分析2.饭店自助餐厅营业状况及发展策略分析:以杭州友好饭店为例3.非物质遗产旅游商品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嘉兴粽子为例4.高端人群个性化服务研究--以黄龙饭店为例5.高星级酒店自助餐经营方式研究--以杭州友好饭店为例6.公共关系在现代饭店危机处理中的策略研究--以友好饭店为例7.关于古镇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塘栖古镇为例8.杭州海外海纳川酒店顾客满意度研究--以携程网顾客为例9.杭州凯悦酒店能源消耗现状的研究10.杭州经济型酒店经营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11.杭州友好饭店西湖旋转餐厅的经营分析12.黄龙饭店宾客关系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3.黄山景区安全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14.基于PDCA的杭州黄龙饭店前厅部问题处理15.基于SWOT分析的舟山海洋旅游发展策略研究16.将传统农场改造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的规划与设计17.经济型酒店营销策略研究:基于汉庭酒店的经验18.酒店宾客关系管理中的危机处理策略:以杭州黄龙饭店为例19.酒店从业学历与经验的博弈--开元名都酒店晋升途径调研20.酒店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杭州黄龙饭店为例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题目1 浅析生态旅游中的导游服务2 浅谈我国的乡村旅游3 社会局势对旅游业的影响4 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探析5 饭店员工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对策6 浅论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7 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研究8 试述对文化旅游的认识及其实现途径9 我国酒店业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10 浅论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11 古镇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12 我国旅游目的地网络信息化建设方略探悉13 我国饭店员工培训策略14 试论我国导游管理制度的革新对策15 试述导游风格的塑造及培养对策16 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问题的分析及对策17 酒店差异化营销研究18 试论导游回扣问题及其改革对策19 ****市乡村旅游发展分析20 风景区开发生态旅游的潜力及建议21 试论体育赛事旅游--以08年北京奥运旅游为例22 风景名胜区的休闲旅游功能研究23 关于我国会展旅游的初步探讨24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25 旅游景区淡季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26 我国饭店企业员工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27 西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28 分时度假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29 浅析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30 对我国导游薪酬体制创新的探讨31 关于我国热点景区门票价格的思考32 旅游景区的主要危机类型及其管理对策33 试论品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34 新形势下提升国内酒店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35 饭店员工流动原因及对策分析36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37 论我国旅行社跨国经营的现状与基本战略选择38 浅论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39 浅论休闲旅游的发展40 试论旅行社服务质量管理改革对策41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42 试论酒店内部营销策略43 略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44 论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问题45 浅谈中国酒店网络系统建设46 论景区旅游氛围的营造和管理47 古镇古村落遗产旅游与新农村建设48 分时度假在中国的发展对策研究49 试述我国旅行社经营管理改革对策50 饭店大学生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研究51 塑造旅游社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52 基于价值观领导的酒店员工流失对策研究53 人本管理——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策略54 试析现行导游薪金制度弊端及其改革对策55 论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改进56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应对策略57 体验经济时代中国饭店业个性化服务策略探讨58 我国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及应对措施探析59 中小旅行社员工流失原因与管理对策研究60 略论都市旅游发展的模式与对策61 试论酒店服务营销62 我国会展旅游市场营销初探63 饭店员工激励研究64 浅析我国平民旅游及其营销策略65 饭店竞争优势的培育66 我国饭店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策略探析67 试论我国旅行社网络营销的发展对策68 论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的途径69 浅析我国家庭自助旅游70 酒店品牌经营71 恐怖活动给旅游业带来困扰72 旅行社员工的激励研究73 浅谈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74 中国酒店文化营销现状及对策研究75 员工对我国饭店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76 论酒店企业CIS形象塑造77 我国旅游执法的特征和发展对策78 对饭店员工流失的思考79 浅论影视旅游的开发80 我国酒店员工职业生涯规划81 旅行社奖励旅游产品的开发82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83 论古镇旅游商品的开发84 试述我国旅行社服务质量问题及其改善对策85 乡村旅游吸引物论略86 试论我国旅行社业集团化对策87 打造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策略探讨88 浅析旅游产品定价策略89 我国饭店管理中的人本策略90 我国饭店业中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91 酒店CRM应用研究楼主可以参考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导游服务标准化问题研究 摘要】 导游服务是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和形象支撑,加强对导游服务的管理和行业提升,必须尽快建设并完善导游服务标准化类型与内容,建立并发展导游服务业自身的标准化认证体系,并进而加强导游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一体化管理,推进导游服务等级与薪酬制度、职称评定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感兴趣与我索取全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