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医脉象研究论文多少篇

发布时间:

中医脉象研究论文多少篇

共发表300余篇科研论文。其中SCI收录12篇,主题主要为: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实质研究、中药不良反应与警戒理论研究。她还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

中国脉象图客观化研究论文

中医诊断学科在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技术手段与成果,进行诊法与辨证客观化、规范化的研究,发展中医诊断理论与技术,提高中医诊断水平。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诊察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对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的患者,借助于实验诊断或仪器检测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直接到间接、从定性到定量,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特别是研制、引用了一些用于诊断的仪器,如脉象仪、舌诊仪、腹诊仪等,使部分诊断手段得以客观化;在运用声学、光学、电学、磁学等知识和生物医学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方面使中医远程诊断得以实现,以上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一些新苗头。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的诊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舌诊、脉诊是中医学的独特内容,在诊病方面有重要价值,但中医望舌、诊脉全凭经验和眼睛、手指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指标作为判定舌象及脉象的标准,故阐明舌诊、脉诊的价值,并使其客观化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在诊法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侧重于脉诊与舌诊的研究。在脉诊研究方面,主要针对将脉象可视化、客观化和科学化的目的,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脉象仪的研制;从心血管功能、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脉象的形成机理;建立了一些脉图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常见病证与脉象、脉图的关系等。在舌诊的研究方面,从现代医学角度,基本阐明了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形成机理,探讨了临床常见疾病的舌象变化及演变规律,并将舌象作为某些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研制了舌色检查仪等。此外,国外对腹诊研究较多,已形成独特的汉方腹诊;并通过对皮肤电阻等的研究,形成了以良导络为代表的经络诊断方法。传统的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主要依靠医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收集病情资料,但依据人体五官收集的资料,其分辨率低、信息量少,难以合参;模糊性大,有很大的主观性,且量化与客观化不足,缺少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在诊法的客观化研究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与临床实际运用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舌诊仪、脉诊仪、腹诊仪等仪器本身获取的信息量不够、欠灵敏,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辨证标准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医理论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脏腑辨证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不仅可为制订其 他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标准奠定基础,而且可为中医脏象理论等的研究提供条件。我国从文献、临床及实验诸方面,对脏腑辨证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为: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明确病、证、症的关系,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标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由传统的临床病人的研究,发展为结合证的动物模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详见陈小野主编《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合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年),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来与人的辨证研究对照。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脏腑病证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自80年代中期 开始有组织地开展证候规范化工作,在此期间曾开展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统一(如寒温辨证)的探讨。《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赵金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年)收录311个证,《中医证候辨治规范》(冷方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收录308个证,《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欧阳锜等,湖南省中医研究院印 ,1987年)收录432个证。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专家起草、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包括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对于建立统一、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起到了积极意义。 将中医思辨性的经验描述和宏观性概括过渡到高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解决客观化与定量化问题,而计量诊断是实现证候标准化的重要方法之一。计量诊断是以统计学概率论为理论,依据有关的医学理论,将症状、体征及各种化验检查结果量化,通过概率运算,使其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并可用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评价治疗效果,作出预后诊断。通常就是先将已知的一定数量的确诊病例(参照组)的症状和体征,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经过统计计算归纳成为一定的数学公式。当待诊患者就诊时,将其症状体征存在与否和/或轻重程度,按事先规定的计量标准转换成为变量,代入公式即可得出以数量或概率大小表示的诊断结果。其主要包括四诊指标的计量诊断和病证的计量诊断两个方面。症状体征是辨证的依据,症征的等级计量是基础,而中医对于症状的描述、记录和分析主观性强,不利于辨证的定量。这方面的工作正在加强。而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DME)、循证医学(EBM)的广泛应用,则对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此外,随着证候现代病理生理基础的揭示,不少学者提出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观点,从而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勿庸置疑,中医诊断学在沿着自身轨迹前进的基础上,积极吸取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技术,紧密结合临床及实验室研究,将不断朝前发展,为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mài xiàng yán jiū

Study of pulse condition

脉象研究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脉诊机理、建立脉象图谱、促使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国内外的脉象研究工作主要在三个方面展开:

从生物力学、血流动力学角度进行脉象机理研究。认为影响脉象的主要因素是心脏射血机能、血液溶量及粘滞度、血流速度、血管壁的弹性压力及阻尼等等:

①脉的洪细是由左心室的总泵力、有效泵力和大循环容量、动脉压力梯度容量所决定的。

②脉的弦软是动脉壁的体积弹性模量和动脉内的容量和压力所决定的。

③脉的长短是由心脏的泵力、流量及其所造成的动脉内容量与压力所决定的。

④脉的滑涩是由心肌收缩功量、动脉弹性模量及终端阻抗所致的血管动力学状况决定的。

⑤脉的迟数取决于控制心动周期的神经体液机制,心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又是心脏适应与代偿机能的一个综合表现。

⑥脉的浮沉机理从统计部分病例中看出,其沉脉组的压力梯度容量及动脉壁张力大于浮脉组(P<0.05),故认为其与血液的分流及局部解剖结构有关。

近年来,有关脉图研究已从“示意图”过渡到“波示图”,且已研制出了多种脉象仪,并测算建立了几十种脉象图谱。在脉象的表述和辩识分析上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资料,不仅已基本阐明了脉图的临床意义,且总结出了多种脉图分析方法和脉波信息的自动识别系统,多因素脉图识脉法等。

主要进行了大量的生理及病理状况下的脉象变化规律及脉图特征性改变的临床调查与研究。如不同年龄及性别的脉象与脉图特征,月经与妊娠期的脉象与脉图特征性改变,昼夜及周年节律对脉象的影响,进食和运动对脉象的影响,以及在各种中医“证”的诊断前提下或西医疾病诊断下的愚病人群的脉象及脉图的特征性改变,等等。

论文中研究对象最少需要多少人

如果特别典型1到2个就可以一般设计结构良好,15个左右要研究问题一般要30人以上要追求普遍性或群体研究可适当增加

送你一篇相关资料参考吧,论文中的访谈法最少访谈几个人怎么给你呢?

一般情况下访谈15人最为合适。访谈法又称晤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如果论文特别典型访谈1到2个就可以,设计结构良好,访谈15人左右,一般都是15人。如果研究问题一般要30人以上。望采纳。

发表SCI文章,其作者名单可长可短。举个例子,一篇Nature Genetics的letter列了超过二十个作者。而在一篇Cell的article,则只列了4个作者。理论上是符合作者定义条例的(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均必须列为作者。因此,作者数量完全取决于研究本身质和量所要求的参与人数。比如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就不可能只有三两个作者。而一篇简单的1分meta也不太可能由多达20个作者参与完成。然而,在实际情况下,我国SCI的作者名单可能还有其他考虑,使得最终的作者名单可能比理论多一些。有些时候,也会多得让人匪夷所思。一般投稿的杂志并没有明确的作者数量的规定。不过随着“挂名”现象逐步凸显,越来越多的杂志也开始逐步认识到作者数量的背后含义,进而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 结直肠知名专科杂志Diseases of Colon & Rectum,明确要求了单篇稿件多于8名作者的处理细则。消化道顶级杂志Gastroenterology,则在具体文章类型上对作者数量有限制,比如Brief communication,明确要求最多6名作者。除了明确的字面要求外,过多的作者数量可能也会对稿件处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高大上的研究自然不受影响。不过普通研究如果因为各种客观影响,被迫带上一大批额外“作者”,需要带多少,这一直都是让研究者隐形头痛的问题。因此,一篇SCI列多少位作者最为合适,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目前,外科学顶级杂志Annals of Surgery明确表示,反对“guest authorship”。这里,guest authorship的定义就是将那些并没有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个人列为co-authorship。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因客观原因而不得不带的挂名作者。值得注意的是,因各种“人情”等客观因素诱导的挂名作者在国内署名愈演愈烈,而如今已经到了临界点。2019-06-11,国家针对科研领域的精神作风建设提出了具体意见,标志着是时候要认真考虑作者署名的规范化了。这个意见尤其强调了“按照对科研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反对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 否则,一切“一票否决”“零容忍”。一篇SCI的发表毕竟是终身标榜的成就。为了未来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在作者名单上,建议严格按照规范来执行。那么,具体是哪些条件满足后可以作为作者呢?我们回到那个作者定义的条例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完整的作者定义包含四条内容,缺一不可。条件一(参与原始创作):在本研究的设计理念、数据获取、分析解读等方面具有显著贡献;条件二(参与后期制作):在撰稿或者关键内容的修稿上具有重要贡献;条件三(参与投-修-接收过程):对最终即将发表的稿件表示内容上同意/许可;条件四(终身负责制):涉及到针对本研究任何一个部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而进行的相关调查,同意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协助完成。总结:随着我国科研领域的管理制度愈发完善,合理制定每个研究的作者名单也是大势所趋。所以,当面临自己的SCI署名多少作者合适变得迷惘时,不妨看看政策,为了将来的日子光明磊落,还是筛选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作者。

研究生发多少篇论文

各个学校要求不一,以石河子大学为例: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1,自然科学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至少在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与毕业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1  篇或在EI  收录期刊上(不包括会议论文)发表与毕业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2  篇;

2,人文社科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应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1)在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与毕业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1  篇;

(2)在C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与毕业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2  篇;

(3)在EI  收录期刊上(不包括会议论文)发表与毕业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2  篇;

(4)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发表与毕业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1  篇。

扩展资料: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暂缓或不授予硕(博)士学位:

(一)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  号)的相关规定,学位申请人在学习期间违反学术诚信、学术纪律受到记过(含记过)以上处分的;

(二)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学位论文剽窃他人成果的;

(三)未能通过论文答辩的;

(四)其它不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

对以作弊、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学位证书的,学校应当依法予以撤销。

参考资料来源:石河子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石河子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位申请工作细则

1篇以上。论文发表是研究生毕业的硬性要求,研究生写一篇毕业论文发表在要求的期刊上即可毕业。研究生(Postgraduate)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也是中国学历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种类型。

社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相关专业内容论文1篇,应用汉语撰写(外语专业除外),论文字数不少于4万字,研究生学位论文应立论明确,推理严谨,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字简练。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

杨沫研究论文有多少篇

在太虚幻境之时,林黛玉本为西天瑶池仙界边的一株绛珠仙草,因逢干旱差点枯萎,后幸遇神瑛侍者的悉心灌溉,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受天地精华和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因此心中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后恰逢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子便以黛玉之身下到凡尘,决定以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当年的灌溉之恩。

女娲补天之时,炼成补天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单单剩了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此剩一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得换人形,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命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神瑛侍者为贾宝玉的前身,他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

贾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是由顽石变化而成的。后在”绛珠“”泪尽夭折“后,经历了与宝钗”恩爱夫妻不到冬“、贾府的”忽喇喇似大厦倾“、女儿们的:“三春去后诸芳尽”等等人间不适后,心灰意冷地“悬崖散手”,与“绛珠”“证了前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贾宝玉

因为林黛玉是贾宝玉上一世所浇灌的一株“仙”草,所以她今世是回来还泪(水)的。

林黛玉不哭,红楼梦还有什么意思?

林黛玉很小就父母双亡,远离家乡,寄人篱下。(即遭遇和环境的关系)她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即身体和性格的原因)她心胸狭窄、小心眼儿、爱妒忌。(即感情方面的关系)可是这些原因却是似是而非:第一,黛玉虽然自小父母双亡,千里迢迢从扬州来到京城,住在姥姥家。但书中为此伤感的背景,着墨甚少。第二,她虽然体弱多病,人们甚至把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当成“瘦弱女孩儿”代名词。但是这可不是林妹妹爱哭的真正原因。她曾哭得吐血,却从没有因为吐血怕死而哭过。第三,《红楼梦》里,确实用较多的篇幅,写了黛玉因为自己和宝玉间,又来了宝钗,而这个宝姊姊比她有人缘儿,比她更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爱,她很担心。后来,宝玉和宝钗真的成了亲,但这也只是说明黛玉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不能说明她的爱哭是因为妒忌宝钗。一则,黛玉爱哭是宝钗来之前就有的特点,二则,她虽然爱哭,但他绝不是软弱的,自卑的人。相反,林妹妹一向是性情高傲,事事要强,处处拔尖的人。在荣国府,“林姑娘的嘴比刀子还厉害”是有名的。同时,林姑娘的笔杆子,更是谁也比不上的。在大观园的诗社里,黛玉的诗最受众人赞赏。这样一个高傲、才华洋溢的,处处出人头地的林姑娘,怎么可能因为妒忌别人而哭哭啼啼呢?那么,黛玉爱哭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细心地读一遍《红楼梦》,不难发现,黛玉的哭,几乎没有一回不是和宝玉有关系的。例如:她从扬州到贾府,第一次独自落泪,是她到达贾府的第一个晚上。大家都睡了,黛玉却坐在床上淌眼抹泪,哭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白天第一次和宝玉见面时,宝玉对她一见如故,对贾母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然后问她:“可有玉没有?”黛玉听母亲说过,她的这位表兄,出世时是嘴里衔着一块玉来的,便答道:“我没有那玉,你那玉是件稀罕物儿,岂能人人皆有?”宝玉一听,顿时发起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吓的众人一拥而上去拾玉,哄他戴上。宝玉满脸流泪,哭道:“家里姊姊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不是个好东西。”黛玉想着白天发生的事情,哭起来了。此后,她和宝玉都住在贾母房里,亲密无间。但常常不是宝玉不小心惹得她哭,就是因为宝玉太小心,太周到,使她感动地抹泪。以后他们住进了大观园,仍然如此,只是比先前哭得更厉害了。例如,第二十六回里,一天吃晚饭后,黛玉从他住的潇湘馆,去怡红院看宝玉。正赶上宝玉的丫鬟晴雯和碧痕两人拌了嘴,她们谁也不去开门。黛玉大声说:“是我呀!还不开门么?”偏晴雯又没听出黛玉的声音,便使性子说:“管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气又惊的站在门外。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话之声,细听之下,竟是宝玉、宝钗两人。黛玉心中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之事来:“必定是宝玉恼我告他的缘故。但我何曾告你去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边花荫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这一哭,连那些附近树上的鸟儿,一听到哭声,都啪啪飞起远避,不忍再听了。又如第二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昏昏沉沉,躺在床上,伤口如针挑刀挖一般,热如火烧。忽然恍恍惚惚,听到悲切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却是黛玉。宝玉忍住疼痛说:“你又做什么来了?太阳才落,那地上还是怪热的,倘或又受了暑,怎么好呢?我虽然挨了打,却也不觉很疼痛,这个样儿是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散布给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别信真了。”黛玉此时虽不是嚎啕大哭,但越是这等无声之泣,堵着喉咙噎着气,更觉哭得厉害。所以不是宝玉无意中惹得她哭,就是宝玉真情感动得她哭。她总是为宝玉儿哭,为宝玉才哭的。为什么黛玉一定要“哭”呢?一定得“哭”呢?在《红楼梦》第一回里,那个僧人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西方──神仙的世界里,灵河边的赤霞宫中,有一个神瑛侍者,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有颗绛珠仙草,长得十分娇娜可爱。就每天用甘露灌溉,使这绛珠草得以延续生命。后来绛珠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得甘露滋养,就脱了草木之胎,幻化成人形,修成女体,就是绛珠仙子。有一天,神瑛想要到那“花都繁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去经历一番。绛珠仙子也想随同下凡,心想:“自己受他雨露之恩,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去同走一遭,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所以作者曹雪芹在第一回里,就把这两个主人翁的前世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的。原来,他俩是这样一种报恩的关系,而不是婚姻关系。所以不管黛玉和宝玉两人相爱有多深,相恋有多苦,到头来,只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啊!宝玉在“太虚幻境”中,听到的《红楼梦》仙曲中,有一首唱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偏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段歌词。说的是黛玉和宝玉有特别的因缘关系,但又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作者在《红楼梦》里描写说,贾宝玉和林黛玉虽一同来到人间,但对前世的因缘,已全然不知道了。他们是表兄妹,虽出生在两地,却一起长大。刚一见面,两人就一见如故,似曾相识。后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直到互诉衷情,认定对方为今生的知己。在爱情中,他们苦苦的执著追求着,到最后,林黛玉听到宝玉要与宝钗结婚了,只有焚诗稿断疑情,泪尽灯乾而死。读着他们的故事,有多少人禁不住陪着林妹妹洒泪,有人可能痛恨薛宝钗的阴险;或是大骂凤姐儿的毒辣;还有更多人批判封建礼教,害惨了这一对的情侣。为了表达不平,或要赞扬故事的耐人寻味,不知引出过多少篇的研究论文,多少本专门著作。至此,人们一定会想,既然第一回里就交代得这么明白了,为什么还是看不懂呢?其实,这里所说的“看不懂”,说白了就是“不相信”。不相信人有前世有来生;不相信前世有恩就要报,有债就要还;不相信在我们的这个空间外,还有时间概念不同,或没有时间概念的空间;不相信人在出生时,他一生的宿命,在另外空间里已经同时存在了。就因为这个“不相信”,所以人们才不可能解出《红楼梦》中的那些难解之谜。研究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只能对书中复杂的现象分析、归纳、考据,却始终分辨不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而这不正是曹雪芹所担心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