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舰载机出动能力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舰载机出动能力研究论文

滑跃起飞和弹射起飞,类比的就是人走楼梯上楼和坐电梯上楼,你觉得哪个好。滑跃起飞,实际就是飞机自己短距强行起飞。没有短距起飞能力的全部下课,无法上舰,对舰载机编队编成有极大影响。短距起飞又对战斗机载油量载弹量有极大影响,进而对战斗力有极大影响。弹射起飞,实际就是飞机直接被加速到起飞速度,被“扔到空中”的。只要弹射器拉得动,甲板上放得下,不管什么类型,多大重量的固定翼飞机,都可以被“扔”到天上去,舰载机编队构成可以非常完备。同时,弹射起飞速度快,一弹了之,一分钟可以弹射2架飞机升空,可以快速应对敌情反应。

9月25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航母入列,对于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海军装备建设新的发展成果,标志着中国没有航母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从改造、恢复一艘废旧的航母起步,从无到有,实现了中国航母“零”的突破。这可谓是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重要起点,将加速推进中国海军由“黄水海军”向“蓝水海军”的全面战略转型。驶向深蓝”已是大势所趋。 没有强大的“蓝水海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蓝水海军”,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国打造一支强大的“蓝水海军”,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自然结果。 例如最近的航母MV,推出展现辽宁舰及水兵的MV令人耳目一新,显然也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传统上,中国海军处于次要地位,不管是在军队中还是在公众的印象中。辽宁舰或许是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民族自豪感象征,它加入海军充分说明了海军在武装力量中的地位上升。这部MV是严肃认真的公关行为,不只是为了中国的爱国主义,甚至不只是为了辽宁舰,而是为了整个海军。正如一位喜欢这部MV的人对中国媒体所说,这部短片让很多人认识到,中国的舰载机也很 从这部MV和美国防长哈格尔最近参观辽宁舰的事情上看,中国显然已经充分准备好把展示海军引以为傲的东西作为一种公关工具。中国军事专家李杰说,这种展现反映了对中国军力的信心日益增强。辽宁舰一直作为中国新的军事地位的明显象征。拥有航母是中国成为世界级海军大国征途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辽宁舰服役后,中国终于可以足够轻松自由地开始真正展示它的这个新装备。 航母的建造有利于海防,中国的海岸线很长,水域覆盖很广,许多蕴藏丰富天然气和渔业资源的中国领海都远离大陆。中国作为一个历来重视陆军发展的国家,多年没有注重海军建设,自然使得周边的国家,特别是日本,菲律宾等国更加容易的占据远离中国本土的中国岛屿。中国必须利用航空母舰来加大中国空军和海军的作战范围以加强这些岛屿的防卫,否则对今后中国外海就很可能频繁受到周边国家的侵略。 航母是一个国家实现远洋的必备条件。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在海外的利益不断深化,中国人已经不能满足于牢牢控制在本土的自然资源,商业契机和政治影响范围。如今许多中国的石油钻探,商业贸易和渔业作业等都逐渐向远离本土的海域和地区延伸。如果中国迟迟没有一个航母战斗群来保护这些海外利益,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在不久的将来眼睁睁的看着这些利益被别国吞并而无法阻止。拥有航母就代表中国可以派海军到远离国土的地区去保卫本国的利益和国民的安全。 .除了自卫和保护海外利益,如果中国拥有航母就可以向外国 - 特别是和中国有领土争端和反华势力显示中国绝对不是软弱可欺,可以利用航母战斗群航行在世界各地让敌视中国的国家心存顾忌。知道随时可能遭到中国的打击而不敢随意的持远无恐来挑战中国的基本利益。 另外,拥有航母的中国就可以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例如这次索马里海盗事件,如果中国拥有庞大而坚不可摧的航母战斗群,就可以在亚丁湾常年巡洋,不单保护本国的船只,也可以保护其他各国船只不受海盗欺负,甚至可以更加主动的为国际社会除去一大害,赢得国际声誉和主导国际发展趋势。一旦一个国家拥有航母,则进可攻,退可守,更加灵活和主动的保卫本国的国际利益不被随意侵犯。中国作为一个准备复兴和不断取得国际积极地位的国家必须拥有航母来达成我们的目的。 可以说,辽宁舰的服役,是中国军力增长的标志,更是中国建设远洋海军的标杆! 望采纳。幸幸苦苦整了半天啊!!!!

美航母战斗群一般辖一个航空联队,通常编有1个战斗机中队,装备14架F-14战机(编者注:目前F-14战机已陆续退出现役,美将以F/A-18E/F多功能战斗机来全面替换);编有3个战斗攻击机中队,装备36架F/A-18C多功能战斗机;编有1个预警机中队,装备4架E-2C预警机;编有1个战术电子战中队,装备4架EA-6B电子战飞机;编有1个海上控制中队,装备8架S-3反潜机;编有1个反潜直升机中队,装备4架SH-60和2架HH-60直升机。美国海军新的作战思想,要求以近岸海域和沿海地区作为其航母舰载机的重点作战区域,它们担负的主要任务为:对敌重要目标实施战略战役性袭击;夺取和保持重要海域的制空和制海权;突击敌水面舰艇编队;攻击敌基地、港口、岸上的各种重要战役战术目标;攻击敌潜艇,特别是导弹核潜艇;支援和保障登陆和抗登陆的作战行动;保障己方海上交通线的安全畅通和破坏敌海上交通线;实施空中封锁和反封锁;支援和保障濒海方向的陆上作战行动。美航母舰载机空袭作战的程序比较复杂,一般分为计划准备--战斗出航--进入目标区--攻击目标--返航退出几个标准步骤,下文分别予以说明。作战前的准备联合作战司令部的指示和对岸基目标毁伤程度的要求下达后,航母舰载机联队的领队长机,根据作战指挥官下达的空袭作战计划制订相应目标打击的具体战术计划,并向空袭作战指挥官作简要报告,说明其为完成指定任务所需的武器、平台及战术应用等。如需非建制兵力支援,则向空袭作战指挥官申请,由空袭作战指挥官呈报舰队司令,获得审批后向空军或陆战队申请支援。战斗出航前,舰载机机组必须制订出详细周密的飞行计划,包括:在航图上注记飞行航线、航速、时刻和对方地面防空阵地的配置;制定领航航线卡片、研究和熟悉目标及周围的照片资料等。同时为了加强与有关单位的协调,空袭作战指挥官通常于实施对岸空袭作战的前一天,向防空指挥官通报舰载机飞行计划,如原计划有变更,应于飞机出动前数小时再通报变更后的详细计划。飞行人员执行空袭任务之前,要接受空中情报官下达的任务简令,内容包括执行任务的海区、目标的性质和坐标,作战的具体规定,执行任务的机型和数量,起飞降落的时间,空中加油机的位置等。然后由此次任务的飞行领队做具体的布置,包括飞机编号、编队队形、攻击参数以及着舰的时间顺序等。同时也要交代目标照片和识别暗号等。气象官在此时介绍航母所在地、航线上以及目标区的气象情况,目标区上空的风向、风速和能见度。最后,飞行人员在上机前10分钟接受一次最新的电传飞行资料,包括起飞时间、航母位置、紧急进场方位、距离、高度、即时气象情况等。战斗出航前的几天内,要依靠侦察卫星、E-2C 预警机、EA-6B电子战飞机或RF-14战斗侦察机进行航天航空侦察,选择确定打击目标、查清目标的防御能力以及防空火力部署、雷达通信设施位置、技术参数。集中突击前15分钟还要依靠RF-14侦察战斗机和无人驾驶飞行器做一次补充侦察,核实战前侦察情报的时效性。目标数据的变化要及时报告攻击波指挥员,以便确定最终攻击方案,更新精确制导武器中的目标数据,随后舰载机战斗群升空。航母战斗群司令于轰炸前8-10秒,向附近的己方或盟军空军基地发出飞行通告,要求开放机场,以备紧急降落。战斗出航的过程美军航母舰载机的出动方式,根据作战需要可分为两种基本的组织指挥方式:一种是分波作业方式,另一种是连续作业方式。分波作业方式,是按波次飞行周期来活动的,两个相邻飞行周期之间没有交叉重叠,中间隔着一个准备周期。分波作业,每波出动的飞机可多达40-45架,攻击力强,可对敌方进行饱和攻击,且一个飞行周期可达数小时,能实施远程作战。参与作战行动的飞机大多是载弹量大、作战航程远、留空时间长的飞机。这种作业方式适宜于集中攻击的作战活动,如为夺取制空权的攻势防空作战、对海对岸攻击、两栖作战火力支援等。连续作业方式的飞行周期是连续的。一个飞行周期未完,另一个飞行周期又插进来,出动飞机的飞行周期首尾交错重叠。连续作业方式,可连续维持航母战斗群的作战行动,并将空中作战能力保持较长时间。这种方式飞行任务调整灵活,可以同时放飞不同型号的飞机执行多种作战任务。参与作战的飞机往往只需携带少量武器。主要用于需要同时执行防空、对海对岸警戒、反潜、监控、侦察等防御性作战行动上,如航渡、待机、护航、显示实力以及处理危机等。其缺点是:相邻2个飞行周期相互制约,周期都不能太长,一般只有70-90分钟,每个飞行周期只能容纳12-16架飞机,攻击力不大,不适宜实施攻势行动。在空袭作战中,通常采用分波作业,一般分为大波、小波及大波和小波相结合3种方式。大波每波次35架左右,波与波间隔4-5小时,每艘航母每天可出动3波次,约105架次;小波每波次15-17架,每次飞行时间为10-120分钟,每艘航母每天可出动6-7波次(最多11波次),计90-119架次;大小波结合时,每艘航母每天可出动5个波次(2个大波、3个小波)或6个波次(1个大波、5个小波),约110-120架次。舰载机起飞时,首先起飞一架直升机在航母尾部飞行,担负支援任务,航母在白天通常使用4个弹射器,平均20-30秒起飞一架飞机,担负空袭作战任务的各型飞机,按次序依次起飞。舰载机从航母起飞后,直线飞行一段距离,然后集合、加油、进入航线。通常白天直线飞行距离为2-5海里,夜间为6-7海里。直线飞行时,舰载机与航母校正敌友识别仪,若舰载机的敌友识别仪工作不正常,则不得前往集合和执行任务。攻击机和战斗机编成小队或分队活动时,通常在返航离开陆地后进行空中加油;多机种编队执行任务时,通常在以航母为中心、半径10-15海里空域集合、加油和编队。航母上空高度的分配为:最高一层4500米,为执行该次任务的飞机全体集合和编队的高度,以下每隔600米一层,为中队、分队集合的高度。加油机通常提前在航母上空指定的高度上以10°-15°的坡度盘旋,等待执行任务。各分队飞机在分队集合高度集合后加油,再上升到全体集合高度指定的位置。升空后的飞机根据空袭作战任务编成若干编队,通常编为突击、佯动、压制防空兵器、电子对抗、引导指挥、侦察和掩护等7个战斗编队。其中,装备有TARPS侦察装置(机载战术侦察舱系统)的E-2C、EA-6B、F-14或F/A-18组成侦察编队,携带有空空导弹的F-14和携带有反辐射导弹的F/A-18组成突破和压制敌防空体系编队,携带有巡航导弹和各型炸弹的F/A-18组成突击编队。合成大机群从首机起飞至完成编队的时间一般需25-35分钟。合成机群离开集合编队区进入航线时,脱离航母塔台的指挥,并由领队长机向航母申请批准转入攻击网。经批准后,机群内其他飞机随领队长机一同加入攻击网,尔后由领队长机以攻击网向提前到达战区的E-2C报到,由E-2C向领队长机指示入陆检查点的航向和距离,至此,E-2C预警机将取代攻击波指挥员对整个作战行动进行指挥控制。为了防止敌机混人己方机群,在打击目标区外海设置雷达有效识别咨询区,并配置咨询控制舰(一般由巡洋舰担任),对进入该区的所有飞机进行识别。执行空袭作战任务的飞机进入咨询区时,向控制舰报告本机呼号、任务代号、距控制舰的方位、距离,领队长机报告所属所有飞机情况,提供飞机编号与机号,离开咨询区时作离开报告。空袭作战飞机在敌防空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通常在海上沿直线飞行,直接飞往入陆检查点,入陆检查点通常选择沿海不设防的明显目标。多机群逐次对同一目标进行突袭时,各机群选择不同的入陆检查点,使对方不易摸清规律。其飞行高度主要取决于对方对空雷达性能及气象条件等因素,通常在3000-4500米之间。空中护航任务主要由F-14和F/A-18担任,护航机与攻击机的比例由敌防空能力及护航兵力决定,一般为1∶1,最高为2∶1,最低为1∶2。护航方式分为直接护航和间接护航两种,一般以间接护航为主,当被护航飞机遂行重要任务或敌战斗机对被护航部队全航线上都有较大威胁时,则进行直接护航。进入、攻击和退出航母舰载机距目标25-30公里时,由航行队形改为战斗队形,并下降至500-1000米低空飞行,各路飞机分成若干梯队,每个梯队又分成若干编队,每个编队通常为2-4架飞机。为了取得攻击的突然性,减少被打击的机会,攻击编队多采取小编队、多批次进入目标区,并选择容易获得突击效果、敌防御火力薄弱及便于隐蔽接近目标的方向进入。攻击开始后, E-2C作为空中指挥所,掌握全局,控制各攻击兵力投入战斗的时机,保证各编队的战术行动紧密衔接。航空编队在突击前15 分钟先进行补充侦察;突击前12分钟使用电子战兵力,电子战飞机侦察敌方各种电子设施的战术配置要素和技术参数,干扰敌方防空探测、指挥控制和通信手段;突击前8分钟开始压制敌防空火力,由电子战飞机或其他带有电子战吊舱的飞机在距突击区70-120公里的6000-10000米空域,以主、被动干扰方式对敌方综合防空系统进行压制,并突入敌防区以导弹摧毁主要雷达设施;突击前7-8分钟使用携带远程武器的兵力,再由携带近程武器的兵力实施攻击;开始攻击后2-5 分钟进行突击效果侦察。航母舰载机完成打击任务后,选择最安全、最经济的退出方向和航线高速退出。退出时一般不在受敌防空兵力威胁的上空爬高,而是力争尽快飞临海面上空,得到海上兵力的支援与掩护。各僚机退出目标后,迅速依次向长机靠拢进行编队,保持分队(3-4架)或小队(双机)队形,以疏开队形飞行。护航战斗机在主要机群上空以交叉飞行的方法进行掩护。当远离海岸5海里后,编队由疏开队形变为密集队形,对准雷达有效识别咨询区控制舰的导航台飞行,并向其报告本机距该舰的距离和方位。雷达有效识别咨询区控制舰以敌我识别器鉴别无误后,批准其由攻击频率转入航母通信频率,编队长机即转入该网与航母联络,并对准航母导航台返航,按航母的指令在其附近集合待命进场降落。空袭作战各舰载航空兵战术编队的使用时机和任务战术编队编 成投入空袭的时机主要任务指挥与引导E-2C战斗开始前1-1.5小时警戒、作为空中指挥所进行指挥、协调侦 察E-2C、RF-8G、F-14最后突击前15分钟左右进一步判明敌情动态佯 动A-6E、F/A-18、EA-6B最后突击前5-15分钟吸引敌防空火力电子对抗EA-6B最后突击前8-12分钟干扰压制敌电磁探测、指挥控制设备压制防空火力A-6E、F/A-18最后突击前0-6分钟投射反辐射导弹等掩 护F/A-18、F-14与突击编队同时出动为突击编队提供空中掩护突 击F/A-18攻击并摧毁预定目标本文原载于《世界军事》杂志2006年10月刊,原标题:《美航母舰载机作战全攻略》

弹射起飞是由于滑跃起飞的,因为滑跃起飞需要的甲板较长,而且对发动机的要求也高,在起飞时会消耗大量燃料,战机不能满载起飞,这就限制了舰载机发挥战力。而且滑跃起飞甲板不能起飞大型舰载机、比如固定翼预警机之类的,只能使用预警直升机,间接的制约了舰载机的战斗力。滑跃起飞、蒸汽弹射各自优点如下:

1、滑跃起飞优点

①不起飞时占用空间小:

弹射式起飞必须在航母上建造弹射器以便弹射式舰载机起飞时达到足够大的初速度,这就需要特定区域专门被弹射滑跳起飞临界区占用,这个区域不能进行其他作业。而滑跃式起飞不需要,这就扩大了航母的可用空间。

②起飞风险小:

滑跳离舰时一瞬间飞机会获得向斜上的力,不易坠落。且离海面较高,不易触到大浪。而弹射式是平着离舰,高度也低。而且弹射器弹射时巨大的过载,可能使飞行员产生意识昏迷。

③不耗费淡水:

弹射式起飞需要电磁弹射器或蒸汽弹射器。而由于科技水平和维护条件等限制,大部分弹射式航母仍采用蒸汽弹射,这就必须耗费淡水,而淡水是海上的重要资源。

④战时易修复:

一旦跑道损坏在简易修补后,飞机仍可起飞。而弹射器一旦损坏就只能会厂维修。

2、蒸汽弹射优点

①可以增加甲板舰载机的搭载数量

滑跃起飞式需要给舰载机预留足够长的滑翔距离,因此搭载的舰载数量就不能太多,而弹射起飞式借助电磁弹射器就可以实现舰载机起飞,可以增加舰载机的搭载数量;

②舰载机可满载飞行,发动机寿命延长

滑跃起飞需要发动机在短时间内提供强大的推力,对发动机的要求很高,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燃油,因此舰载机的武器也会相应减少,来减轻发动机的压力,弹射起飞就不存在这一问题,可以挂载更多的武器,也提高了发动机的寿命。

最新弹射技术——电磁弹射的5大优点:

1、使用范围更广:

无论是未来可能出现更重的飞机,还是当前小而轻的无人机,电磁弹射器都可以弹射。

2、可用性得到了提高:

当前使用的蒸汽弹射器的两次重大故障间的平均周期是405周,而电磁弹射器可以达到1300周。

3、减少了运行和支援费用:

只需要90人就可以操作它,比蒸汽弹射器节省30人。

4、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电磁弹射器的效率大约是蒸汽弹射器的10倍,约为60%左右。

5、减少对舰上辅助系统的要求:

蒸汽弹射器依赖于航母提供的大批辅助系统,电磁弹射器则简化了许多,它从关闭状态到待用状态的时间不到15分钟,这让蒸汽弹射器望尘莫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滑跃式起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蒸汽弹射器

国外舰船动力智能化研究现状论文

电磁弹射器被认为是蒸汽弹射器的可行替代方案,美海军的航母电磁弹射器(EMALS)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1988年,美国开发出电磁弹射器的小比例模型,该模型长3.66米,宽为实际尺寸的一半,试验表明,其静态推力可达到500千牛以上,弹射直线电机的电磁辐射也能够被控制在槽型结构内。此后,美国就此项研究进行了许多设计研究,硬件演示和技术探讨,但受经费限制,研究的范围和规模有限。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在论证未来航母的过程中,正式将电磁弹射系统摆上了议事日程。1999年,美国海军完成了电磁弹射器的概念探讨和定义工作,并发布招标书。2004年4月2日,美国海军空战中心选择了通用原子公司的电磁弹射器方案,确定由该公司领导的团队承担电磁弹射器的研制和验证工作。2008年9月3日,美国航母电磁弹射器完成第一阶段高周试验(HCT-1),通过海量重复试验(10000次),验证了电磁弹射器的电气、热力设备的性能以及储能系统的充放电周期率。2009年冬,将开始第二阶段高周试验,包括满功率试验以及环境适应性测试,给出电磁弹射器的性能预报。 电磁弹射器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 电磁弹射器利用直线感应电机的直线运动,带动舰载机加速到起飞速度,其工作原理是:直线感应电机的初级(固定部分)通上交流电后,产生交变磁场,这种磁场在直线感应电机的次级(运动部分)产生感应电流,使次级变为有感应电流的导体,这样,处于交变磁场的次级部分就会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向前运动。电磁弹射器的核心构成包括: 弹射直线电机 弹射直线电机是电磁弹射器的核心部分。目前美国采用的是直线感应电机,其主要技术难点有三:一是高峰值功率直线电机的开发。电磁弹射器的峰值功率要求很高,可能达到100兆瓦以上,而目前能实现工程应用的直线电机单机功率仅为几百千瓦。为了降低对直线电机功率的要求,美国的每部电磁弹射器都采用了4台直线电机(单机功率超过30兆瓦),它们的总功率可达到百兆瓦级;二是电磁泄露。需要对电磁弹射器可能产生的全部频段进行模拟,并将飞行甲板上的磁感应强度与各种舰载机设备的敏感度进行对比,防止对舰上设备造成影响;三是散热。用于电磁弹射器的永磁弹射直线电机初级的峰值功率损失可达到13.3兆瓦,铜片的最高温度可达118.2℃,需要利用主动冷却系统对其进行冷却。直线感应电机的功率损失可能会超过永磁直线电机,因此必须考虑如何高效散热。 储能系统 电磁弹射器对电力的需求很大,在弹射较重的舰载机时,整个电磁弹射器的峰值功率可能会达到100兆瓦甚至更高,在目前的条件下,这部分用电无法直接依赖航母电力系统实时供给,必须依靠储能系统将所需的电能事先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瞬间释放。由于体积和重量等原因,能够满足电磁弹射器储能需要的现成系统无法直接用于航母。目前美国海军的电磁弹射器采用的是飞轮储能(FES)装置。 电力电子变换系统 电力电子变换系统从储能系统获取电能,在长约103米的直线电机上,电力电子变换系统能够在特定时间仅仅接通对弹射起作用的线圈,而不是把整个直线电机的线圈一起接通,从而使整个系统有效运转。它还能通过改变供电的电压,频率,使电磁弹射器在各种速度上都以最高效率运转。电磁弹射器所用的电力电子变换系统由可以高效控制强电能的现成民用电力电子装置组成,可精确控制供给弹射电动机电脉冲的电压和频率。 控制与状态监测系统 电磁弹射系统对控制与状态监测系统的要求很高。在整个弹射过程中,控制与状态监测系统不间断地监视着电磁弹射器全系统的性能。该系统可根据飞机、环境的变化实施调控,使舰载机达到要求的末速度,并担负整个电磁弹射器的报警任务。 电磁弹射器的优势 美国海军之所以为未来航母选择电磁弹射器,主装置、弹射汽缸、活塞、复位机械等构成,尤其是其复杂的管道系统被称为“迷宫”。相比而言,电磁弹射器的构成要简单得多,主要由弹射直线电机、储能系统、电力电子变换系统和控制与状态监测系统四部分组成。另外,电磁弹射器只使用电力,航母的原动机选择灵活;而蒸汽弹射器需要蒸汽源,如果航母不采用蒸汽动力或核动力装置,还需要专门为蒸汽弹射器配备辅助锅炉提供蒸汽,极不经济,且将占据航母大量的空间和重量。 反应快,可靠、易维护、效率高 电磁弹射器利用直线电机进行弹射、制动并使往复车复位,在完全关闭的条件下不到15分钟就能达到待用状态;而蒸汽弹射器需要不断给弹射槽加热,在储汽筒无蒸汽的情况下,达到待用状态需要数小时。

首先:声明,不是我总结的中国的航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历史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在陆上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代,船舶运输担当着主要的交通工具。从"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郑和下西洋,再到现代的先进的远洋技术,中国航海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同时通过海路走向世界, 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发展友好关系,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类使用船舶作为运输工具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从远古的独木舟发展到现代的运输船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 舟筏时代 人类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至少起源于石器时代。中国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桨,据鉴定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舟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年代。 独木舟 原始人类将巨大树干用火烧或用石斧加工成中空的独木舟,是最古老的水水上运输工具。它的踪迹遍于全世界,至今在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群岛的居民,仍使用独木舟作为生产和交通工具。 筏 远古人类就知道将树干、竹竿、芦苇等捆扎成筏,或用兽皮做成皮筏,在水上漂行。筏较独木舟吃水浅,航行平稳,而且取材方便,制造简易。在中国东南山区溪流中,使用竹筏作为交通工具迄今仍然相当普遍。 木板船 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人类对木材的加工能力提高了,于是将原木加工成木板来造船。木板船可以造得比独木舟大,性能比筏好。木板平接或搭接成为船壳,内部用隔壁和肋骨以增加强度,形成若干个舱室。早期的木板船,板和板之间、船板和框架构件之间是用纤维绳或皮条绑缚起来的,后来用铜钉或铁钉连接。板和板之间则用麻布、油灰捻缝,使其水密。 桨、篙和橹 舟筏时代的船舶靠人力来推进和操纵,所用的工具为桨、篙和橹。桨不受水域深度和广度的限制,在地中海区域应用极为广泛。古罗马的划桨船,用奴隶划桨,一船桨数多至数十根甚至百余根。篙可以直接触及水底和河岸,使用轻便,主要用于浅水航道。橹是比桨先进的划船工具,效率高而不占水面,兼具推进和操纵航向的功能,在中国内河木船上广泛使用。 帆船时代 据记载,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就有了帆船。中国使用帆船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帆船发展的鼎盛时期。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15世纪末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的船队都是由帆船组成的。在帆船发展史中,地中海沿岸地区、北欧西欧地区和中国都曾作出重大贡献。19世纪中叶美国的飞剪式快速帆船,则是帆船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不同地区的帆船,在结构、形式和帆具等方面各有特色。 地中海的古帆船 埃及出土的一件公元前四千年的陶器上绘制有最古的帆船的图象。船的前端突出向上弯曲,船的前部有一个小方帆,这种船只能顺风行驶,无法利用旁风。公元前2000~前1600年,腓尼基人、克里特岛人和希腊人都先后在地中海上行驶帆船。克里特岛人的帆船两端翘起,单桅悬一方帆,这种船型在地中海应用了几千年之久。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帆船备有桨,只在进出港口和调度时才使用。古希腊帆船干舷高,耐波性好,单桅上挂方帆,船尾两侧有巨大的尾桨,起舵的作用。船首伸出的桅桁上增一小帆便于操纵。单桅横桁上边增设三角顶帆。古罗马的帆船又有改进,增设前后三角帆,船的操纵性能得到改善。 北欧和西欧帆船 公元9~11世纪北欧的维京人,是当时世界上优秀的航海民族,航迹远达格陵兰和北美。他们用当地出产的橡木造出了适航性能良好的帆船。这种帆船长约30米,宽约6米,首尾形状接近对称,有龙骨和首尾柱。外壳板搭接并用铁钉相连。船上树单桅,装有支桅索,挂一面方帆,能在横风下行驶。船形瘦削,耐波性优于地中海帆船。 1492年,C.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船队到达西印度群岛。他所乘坐的“圣玛丽亚”号,是一艘长28米、排水量约200吨的三桅帆船。1497年,V.da.伽马率领葡萄牙船队绕过好望角发现通往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F.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这一系列地理上的发现,大大刺激了欧洲航海和造船事业的发展。16世纪以后,欧洲帆船的排水量逐渐增大到500~600吨,帆具日益复杂,三桅船渐趋普遍,帆面不断增大。大桅上增装了顶桅和顶帆,主帆下装了底帆,桅的支索上张了三角帆,船上整个空间都张满了帆,航速得到提高。1800年前后,英国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成为最大的海上强国。英国及其殖民地拥有海上帆船达5000艘。 飞剪式帆船 这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高速帆船。前期的飞剪式帆船,可以1833年建造的“安·玛金”号为代表,排水量为493吨。飞剪式帆船船型瘦长,前端尖锐突出,航速快而吨位不大。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用这种帆船到中国从事茶叶和鸦片贸易。以后美国西部发现金矿而引起的淘金热,使飞剪式帆船获得迅速发展。1853年建造的“大共和国”号,长93米,宽16.2米,深9.1米,排水量3400吨,主桅高61米,全船帆面积3760平方米,航速每小时12~14海里,横越大西洋只需13天,标志着帆船的发展达到顶峰。19世纪70年代以后,作为当时海上运输主要工具的帆船,被新兴的蒸汽机船迅速取代。 中国帆船 中国帆船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朝曾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及工匠人等数千人,乘船出海。三国时代东吴太守万震所著《南洲异物志》中,有关于访问今日的柬埔寨、越南等地所乘大船的记述。唐代与日本文化交往频繁。中国当时的帆船已能驶侧向逆风,有较好的耐波性。唐贞观年间,从今温州至日本,仅需6天;以后能以3天时间从中国镇海驶抵日本。宋代造船和航海事业均有显著进步。当时所造海船能载500~600人,并已使用指南针罗盘,航程远及波斯湾和东非沿海地区。1974年在福建省泉州湾出土一艘宋代海船残骸,船体瘦削,具有良好的速航性能和耐波性,船内有12道水密隔壁,船侧外壳板由三层杉木板组成,结构坚固,估计船全长约35米,载重量200吨以上。明朝初年,郑和曾率领庞大的船队于公元1405~1433年间七次远航,遍历东南亚、印度洋各地,远达非洲东海岸。据记载,郑和所乘“宝船”长44丈,宽18丈,有12帆,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优秀帆船。 中国帆船的构造和欧洲帆船不同。欧洲帆船两端尖而上翘,中国帆船则两端用木板横向封闭而形成平底的长方形盒子。舵位于尾部中心线上,尾部造成楼形高台,以防止上浪。船内有多道水密隔壁,结构坚固。中国帆船的帆是横向用竹竿加强的“硬篷”。这种平衡纵帆,操作灵便,能承受各个方向的风力。15世纪时,中国帆船无论在尺度和性能上都处于领先地位。16世纪以后,欧洲帆船才逐渐超过中国帆船。 蒸汽机船时代 18世纪蒸汽机发明后,许多人都试图将蒸汽机用于船上。1807年,美国人R.富尔顿首次在“克莱蒙脱”号船上用蒸汽机驱动装在两舷的明轮,在哈德逊河上航行成功。从此机械力开始代替自然力,船舶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早期的蒸汽机船 19世纪上半叶是由帆船向蒸汽机船过渡的时期。早期的蒸汽机船装有全套帆具,蒸汽机只是作为辅助动力。1819年美国人M.罗杰斯建造的“萨凡纳”号蒸汽机帆船,用了27天时间横渡大西洋,在整个航程中只有60小时是使用蒸汽机推进,其余时间仍用风力。在早期,蒸汽机安装在甲板上,驱动装在两舷的巨大明轮。1839年,第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阿基米德”号船建成,船长38米,主机功率80马力。早期蒸汽机是安装在木帆船上的。1850年以后,逐渐用铁作为造船材料。1880年以后,钢很快代替铁作为造船材料。1876年英国建造的新船只有8%用钢材建造,而到1890年,则只有8%是铁船了。 “大东方”号蒸汽机船 1854~1858年英国人I.K.布鲁内尔建造的“大东方”号铁船被认为是造船史上的奇迹。布鲁内尔第一个将关于梁的力学理论应用于造船,在船体建造上首创了纵骨架结构和格栅式双层底结构。双层底向两舷延伸直到载重水线以上,形成了双层船壳。上甲板也用同样结构以增加船体强度。“大东方”号长207米(680英尺),排水量27000吨,比当时的大型船大6倍。船内部用纵横舱壁分隔成22个舱室。船上安装两台蒸汽机,一台驱动直径56英尺的明轮,另一台驱动直径24英尺的螺旋桨,蒸汽机总功率8300马力,最高航速每小时16海里。船上有6根桅,帆总面积8747平方米(85000平方英尺)。它能载客4000人,装货6000吨。直到半个世纪以后才出现比它更大的船。“大东方”号尽管经营失败,但在造船理论和技术方面,却为现代钢船开辟了道路。 蒸汽机船的完善 早期蒸汽机船驱动明轮用的蒸汽机是单缸摇臂式,汽压也很低。19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三涨式蒸汽机,汽压提高到10.5千克力/厘米2。此时明轮已为螺旋桨所代替,三涨式蒸汽机配合螺旋桨成为典型的动力装置。19世纪末,蒸汽机已发展到四涨式六汽缸,蒸汽压力提高到 13.6千克力/厘米2,功率达到1万马力。高压水管锅炉也逐渐取代了苏格兰式火管锅炉。20世纪初,货船一般是用三涨式蒸汽机作主机,功率约2000马力,航速约每小时10海里,载重量增大到6000吨。航行于大西洋上的大型远洋客船,以往复式蒸汽机为动力,单机功率达到2万马力。 汽轮机船、柴油机船的问世 1896年,英国人C.帕森斯将他发明的反作用式汽轮机成功地应用于船上;同年,瑞典人C.迪拉瓦尔发明了冲击式汽轮机。进入20世纪以后,船用汽轮机不断改进,因为重量轻,功率大,旋转均匀和无往复运动部件等,普遍应用于大型高速船。至今,某些大功率船仍用汽轮机作为推进动力。1892年,德国人R.狄塞尔发明压燃式内燃机,即柴油机,20世纪初开始应用于船上。柴油机热效率高、油耗低,因而得到广泛应用。40年代末,柴油机船的吨位即已超过蒸汽机船。 油船和散货船的出现 早期的杂货船承揽一切货种的运输,包括散装的煤炭、谷物等和桶装的油类。1886年开始出现具有现代油船特征的船,也就是将货油直接装在分隔的油密舱室内并用泵和管系进行装卸。进入20世纪后,对石油的需求日增,油船逐渐形成一支专用船队。1944年最大的油船载重量为 23000吨。散货船略早于油船出现,但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港口装卸效率不高,发展缓慢,最大的载重量只有1万吨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工业国经济恢复,原料需求剧增,油船和散货船都向大型化发展。 大型远洋客船的兴起 19世纪70年代以前,运输船舶都是客货混装的。1870年,英国人S.丘纳德和T.伊士梅创办丘纳德汽船公司和白星汽船公司,在英国和北美之间航线上开辟旅行条件舒适的客船航班,豪华客船“海洋”号航行成功。此后各国相继建造大型豪华客船,航行于大西洋航线和东方航线上。80年代,已有载客千人以上,载重万吨以上,航速每小时超过20海里的豪华客船。20世纪30年代,大型远洋客船的建造达到高潮,如著名的“玛丽皇后”号、“伊丽莎白皇后”号和“诺曼第”号都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它们的载重量都在 8万吨以上,主机为汽轮机,功率16万马力,航速每小时超过30海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势头又恢复了,到60年代,因远程喷气客机的兴起才停止下来。大型远洋客船的建造,对造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某些保障航行安全的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例如1912年“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导致了后来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签订。 柴油机船时代 柴油机船问世后,发展很快,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空前兴旺,中东等地石油的大量开发,促使运输船舶迅速发展。1982年同1948年相比,船舶艘数增长了1.6倍,总吨位增长了4.3倍(见世界商船队)。船舶普遍采用柴油机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适应战时运输的需要,美国建造的2610艘自由轮(万吨级使用燃油锅炉和蒸汽机的杂货船)是最后建造的一批往复式蒸汽机远洋运输船舶。为了提高船舶运输的经济效益,船舶出现了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自动化和内燃机化的多种趋势。 船舶大型化 首先是油船吨位的增长和油船的大型化。1930年的世界商船队中,油船吨位只占总吨位1/10,1980年上升为1/2。1983年初,各种油船的载重量达到3.3亿吨。油船吨位的剧增主要在于油船大型化。50年代,3~4万吨的油船已被认为是 “超级油船”。6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20万吨以上的超大油船和30万吨以上的特大油船。70年代又出现了50万吨以上的大油船。石油危机发生和苏伊士运河恢复通航后,这种趋势已经停止,许多大型油船正面临拆毁的命运。在油船大型化的同时,也出现了装运煤炭、矿砂、谷物等的干散货船的大型化。60年代末,大型散货船的载重量超过10万吨,最大的已达17万吨。从50年代后期起,建造了能兼装原油和干散货的兼用船,如油散船和油散矿船等。 船舶专业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专用船发展很快。杂货船用途广泛,适应性强,在艘数上至今仍占首位。典型的杂货船都以低速柴油机为动力,载重量不超过2万吨,航速每小时15海里左右。中国设计的“风”字号和“阳”字号货船都是典型的杂货船。为了提高杂货船运输多种货物的能力,近年制造出多用途船,除载运普通件杂货外,还能载运集装箱、重货、冷藏货和散货等。 水路集装箱运输于50年代中期兴起,1957年出现第一艘集装箱船。这是件杂货运输形式的重大变革。这种运输形式在货物包装、装卸工艺、码头管理和水陆联运等方面都有所突破。采用集装箱运输,可以大大缩短船舶停港时间,节约人力,保证货运质量和实现“门到门”运输。20多年来集装箱船发展很快。1982年全世界已有全集装箱船718艘,1294万总吨,分别占世界商船总数的1%和总吨数的3%。这种船船型瘦削,航速高,货舱内有导轨,甲板上有缚固设备,一般不设装卸设备,而是依靠港口专用设备进行装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发展的重要专用船还有:装运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液化气船;船上设有跳板,能使牵引车、叉车载货自驶上下的滚装船(又称开上开下船);以驳船作为运输单元,不需要停靠码头进行装卸而能实现江海直达运输的载驳船等。 远洋客船自从被喷气客机取代后,客船的性质已发生变化。60年代以来,旅游事业兴起,出现了一批定期、定航线,甚至环球航行的旅游船,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疗养、文化娱乐、社会活动以至海洋天文教育等综合性的服务。与此同时,在重要的短程航线上,还出现了一种吨位较小、除载客外还能携带旅客自备汽车的汽车客船。 船舶高速化 自50年代起,航运界为了加快船舶周转,一度掀起船舶高速化的热潮。普通杂货船航速提高到每小时18海里,集装箱船航速在每小时20海里以上,美国建造的“SL-7”型高速集装箱船,以两台6万马力汽轮机为主机,最高航速达每小时33海里。但从石油危机以来,燃料费在运输成本中的比重直线上升。迫使营运中的高速船纷纷减速行驶,新造船舶的航速也出现下降趋势。但是非排水型的高速客船,如水翼船和气垫船已应用于短途客运航线上,并日益发展。 船舶自动化 60年代初期以来,各国航运企业为了减少船员人数、改善船员劳动条件和提高船舶营运的经济效益,逐步实现了轮机、导航和舣装三个方面的自动化。如60年代中期造出机舱定期无人值班的船舶,已得到各国船级社的承认。 船舶内燃机化 船舶内燃机化是指船舶普遍采用柴油机为主机。柴油机同蒸汽机比较,具有热效率高、油耗低、占地小等优点。自从1911年造出第一艘柴油机海船以来,采用柴油机为主机的货船和客船日益增多。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止,世界商船队中蒸汽机船仍占多数。战后,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由于增压技术的进步,单机功率不断提高,最大已达5万马力。过去必须安装汽轮机的大型高速船也能应用柴油机。另一方面柴油机对燃用劣质油的适应性也不断改善,这样在经济上便具有优越性。对于机舱空间受限制的滚装船、集装箱船、汽车渡船等,则可以选用体积小、重量轻的中速柴油机,通过减速箱来驱动螺旋桨。油耗低、能燃用劣质油的不同功率的柴油机现在几乎占领了船用发动机的全部市场。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运输船舶发展阶段被称为柴油机船时代。

三、发明原理(旋转式)1、 制成一风车型(三臂或四臂)的旋转机构,每支臂稍设置一飞机起降平台,起降时均浮于海面。2、 起飞前飞机由机库通过移送设备分别就位于各起降台,用固定设备将其前轮固定在各起降平台上,起降平台应随旋转速度和平台高度的变化调整倾角。使发射台倾角与旋转速度的匹配3、 启动旋转塔使各支旋臂同时旋转,在旋臂的加速旋转下,使飞机不断升高同时获得越来越大的切向初速度,在达到起飞高度和速度时,释放固定装置使飞机自动沿切线飞出。4、 可采用多架同时旋转,控制最佳点连续或间隔发射。数架飞机释放后,利用自身动力正常编队飞行。5、 飞机降落(回收)时,起降平台均浮于海面,飞机沿环绕母舰的环型航线以降低飞行高度和速度绕舰飞行,接近旋转塔的起降平台时,调整好起降平台的倾角,使发射台倾角与旋转速度的匹配,使用阻拦装置(拦截索或拦截网)使飞机直接降落于起降平台上。6、 飞机将带动起降台沿旋转塔高速旋转,利用起降台减速舵的作用使旋转逐步减慢,直至停止,通过移送设备移至机库完成回收。四、理念依据V=rω起飞速度=臂长水平投影*旋转角速度设:V=120m/s() ω=2π/s则:R=120/2π=20m起飞速度:360km/h 五、主要优点 1、大幅度减小航空母舰的体量和尺寸,降低制造成本,增强战斗的灵活性2、技术简单(几乎全部是成熟技术),使用可靠安全,维护费用低3、该技术可复制应用于其它地区(山区或岛屿)的飞机起降

刘雨辰。。。别找了,我也发过了,找不到啊。。。悲剧 啊

空天母舰动力问题研究论文

美国大片当中的空天航母从机械材料学的角度来讲是不可能造出来的,因为这已经违背了基础科学理论

不考虑形状,“空天航母”一来“能飞”,二来“能装”,三来“能起降飞机”,我们需要的就只是一个大号的飞艇了。

一定有,随着科技发展会有的,现在也可以有,也可以再天空飞行,但是天空有很多自然危险现在科技不能解决,比如把一个或者多个飞艇改造成空中航母是可行的,但是空中自然灾害以现在科技避免不了的

美国军方从1982年开始实施“空天母舰”计划,总费用预计为数十亿至400亿美元,由美国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联合进行技术研究。为了解决在大气层中持续高超音速飞行的问题,1985年以前在氢燃料的空气涡轮冲压发动机和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的技术研究方面已有所突破{1986年~1988年,集中进行这类发动机的方案论证工作,并加速发展机体设计、动力装置等关键技术;1988年后着手研制一架试验样机,1992年-1995年期间进行飞行试验。不久前,一份被删除了核心内容的英国国防部绝密文件披露,一架神秘的“黑色飞机”屡屡掠过英伦上空,极限高度上的超高速飞行,令英国皇家空军所有的战机束手无策。情报部门断言,它就是流传已久的、美国波音公司正在秘密研发的“暗星”。2006年年底,“暗星”全尺寸原型机首次成功试飞。随后,五角大楼迅速进行了评估,并将其定性为“适用于放置小型军用卫星,回收间谍卫星,能在轨向敌对国家发射核武器或者空对地新型武器的作战平台”。2007年6月,美国空中作战司令部为五角大楼的决策者们进行了一次与众不同的演习——“空天母舰”扮演主角的未来全球战争。在假想的演习中,“敌国”的核导弹准备就绪即将发射的一刹那,在地球亚轨道上游弋的美国“空天母舰”释放出太空战斗机,在短短5分钟内就向对手投射了精确制导炸弹,准确地摧毁了它们的地下指挥所、地面防空火炮阵地、核导弹发射场的控制中心等目标。经过这群“开路先锋”的“狂轰滥炸”,美空军常规战机随后不间断地突入“敌国”上空,刹那间就取得了制空权。

提高部队出动能力研究论文

2010年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论文范文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军队的武器装备作战理论,编制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构成战争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装备及人与武器的组合方式,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高技术战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的较量与对抗。作为战争主体的人,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其科学有效地运用于战场上,谁就可以获得战场上的主动与优势。 一、正确认识高技术条件下人与武器的关系 人与武器的关系问题,是确立正确的高技术战争认识观的首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早就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的是人不是物”这一科学论证,正确揭示了人和武器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现代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发展不仅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削弱人的决定作用,相反却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了,这是因为,人永远是战争的主体,这也是我们建立正确的技术战争认识军事人才的关键。 (一)高素质的人是高技术战争中决定性因素的关键要素。 在高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的今天,高素质的人与低素质的人不是简单的能力差,而是战斗力的质量差,而以不同的二者形成的人的群体,军队,部队或战斗团体,在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上,具有本质的差别。因为高技术战争所涉及的技术与科学知识十分广阔,人的体力与体能在战争中的作用大幅度下降,而人的智能作用居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在科学技术还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人与武器的结合是件很容易的事,稍加训练就会提高技能,可以形成和提高战斗力。武器装备也要靠人去掌握和使用。同样的武器,在不同人的手中将发挥不同的效能。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郎各自得到了苏联和美国的一些新式武器装备,但由于双方军队的素质不高,结果是用先进的武器打了一场落后的战争。智能化的武器需要智能化的士兵来掌握。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全胜与伊拉克的惨败,二者在科技素质上的悬殊差别是一个重要原因,而霍克导弹现象足以证明这一点。霍无导弹是美国雷锡恩公司1954年研制,60年代初装备部队的一种全天侯中低空的地对空导弹。经过近些年的高技术改造,在90年代初仍是比较先进的高技术兵器,它是美陆军、海军、陆战队标准的野战防空的中程防空导弹,可以用来拦截飞机,巡航导弹和地对空导弹。海湾战争前夕,美军卖给科威特140枚导弹及发射控制系统,当科威特陷落后,这140枚霍无导弹自然成为伊军的战利品,但由于霍克导弹采用了先进的制导方式,操作与发射过程十分复杂,由于伊军缺乏技术人才,尽管在90年8月份占缴获到手,但一直到1991年1月17日战争爆发,还没有掌握操纵,控制与发射的本领。尽管战场十分需要防空兵器,但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只能让其在库中睡大觉,造成了巨大的浪费。霍克导弹现象则进一步说明高素质的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相反,低素质的人尽管再多,但它的作用很小,有时甚至是没有作用。有的同志说战争就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其实不然,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第二个问题: (二)人的数量优势不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优势,战斗力不仅来自人质量,也来自人的结合体-武器的质量。 在武器装备水平较低的时代,兵力兵器的数量是军力大小强弱的主要标志数量优势可以弥补质量上的劣势,成为制约战争胜负决定性因素。“多兵之旅必胜”几乎成为战争制胜的名言,而现代高技术的今天,是用数量无法弥补的。海湾战争中,占尽兵优势的伊军,由于军力,经济和政治组织力方面的质量差,不仅一次象样的抵抗都没有,简直成为战场上的聋子,瞎子和靶子,只是被动挨打,丝毫没有还手的余地,因此人的决定性因素-不在数量优势。高素质的人与武器结合,才能生长和提高战斗力。 (三)人心向背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更为突出。 毛泽东同志历来把人心向背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来看待,这也是他建立无产阶级战争观的基本出发点。在高技术战争的今天,人心向背,战争的正义性问题仍在战争胜负中起着重要作用。海湾战争更为深刻的说明这一点。 (1)从战争的起源上,是由于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因而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特别是伊拉克置联合国十项决议而不顾,一意孤行,形成了100多个国家参加反伊的联盟和30多个国家组成多国部队; (2)从战争力量的形成上,由于伊拉克的侵略行径,在全世界空前孤立,几乎全世界都反对伊拉克,伊拉克真正成了孤家寡人。而多国部队似乎具有了战争的“正义性”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再不像美军侵略越南,奇袭利比亚那样遭到世界及国内的反对与遣责,原因不正是伊拉克的人心向背问题吗?就连生活中也是这样,如一个需要积极向上的整体,某名同志不顾制度及要求,自行行事,犯了于集体“摸黑”的错误,必然招来全体的反对。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思想切不可有丝毫的动摇。 二、人的因素在现代高技术出现的几种新的特点 (1)人的因素将更多地通过“物化”形式表现出来。 现代军事科技的发展,使人的作用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和更高层次上得到充分发挥。如人借助“外脑”和其他先进的技术装备,成倍地提高大脑的功能;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把人的“智力”开发推向一个新领域;“机器人”参战也由幻想变为现实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人的因素的作用,将更多“物化”形式表现出来。 (2)人的因素在“寂静战场的的对抗中更加突出” 以往的战争,众人们习惯考虑双方打起来之后如何战胜对方。而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则要求把和平时期各个领域的广泛较量,即在“寂静战场”上的较量,视为“热战场”较量砂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作为战胜对方的新手段。当今世界,威慑理论的广泛研究和运用。凭借高精尖技术兵器,力图给对方构成一种威慑,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素质,观念及军事理论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3)人的因素将更多地在间接对抗中发挥作用。 新的技术兵器大量运用于战场几乎是强制性地改变着传统作战方法。打赢现代化战争不仅要靠直接操纵者,而且要靠保障者和组织者。人的因素将更多地表现为斗智斗谋。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方式和作战方法的改变,作战理论的更新,归根到底是人创造活动的结果。 就连技术发展的美国1986年《作战纲要》指出:“战争是由人而不是由机器去进行并取胜的。一如既往,人的因素将在未来的战役战斗中起决定作用”。 三、现代军事人才产生的途径 1、在严格训练中成才。军事人才要经过系统严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军事知识的教育,更要经过直接或间接的军事实践的锻炼。战争条件靠战争实践学习战争,在和平时期则要靠训练,靠苦练,邓小平指出:“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提高军队的;军事素质和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2、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肩负着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任务。现代战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需要更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毛泽东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军事技术,努力探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战法。3、坚持多形式多渠道自学成才道路。培养现代高素质军事人才,除上述主要途径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军事人才的新途径,谋求21世纪战略主动,在军队建设上,实现收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实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

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我们从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要求的实际出发,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以谋求理论创新、科技强军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等作简要阐述。 一、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为核心 中央军委从国家利益出发,适时调整和完善了我军军事战略方针,根据我国的国情,必需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指导思想,这是我国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指导思想。积极防御这一战略方针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赋予它新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去研究新问题、新特点,迎接新挑战,树立新观念。 1、要严格服从政治的需要 由于信息化战争的手段能够对战争全局产生重大影响,战争的决策者必需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为出发点,准确判断战争威胁的性质、程度、方向等情况,根据政治和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在军事上的反应程度。因此,军事行动必需以国家政治斗争目的为依据,即战争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政治斗争的需要,确定信息化战争的军事目的、作战目标、作战方法、指导原则等,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筹划军事行动,确实做对慎重组织、严格控制、不打则已,一打必胜、速战速决,要使敌人屈服或让步,为政治解决创造有效的条件。 2、要周密谋划战争全局 信息化战争的战场上情况多变,战场空间广阔。各种武器装备既综合运用又自成系统,同时军事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的手段融为一体,作战保障复杂,技术性强。所以战争决策者必需具备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精湛的谋略艺术,对信息化战争进行全面周密的谋划。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一要创造有利的作战环境,在战争力量的使用、作战手段的选择、各种斗争方式的配合,特别是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利用方面和精心谋划,积极创造战机,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赢得战争的胜利;二要充分预见各种复杂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准备,才能从容应对,积极谋取和保持战略主动权,达到灵活随机应变取胜的目的;三要主动把握战争进程,注重战争阶段的谋划,要有连贯性,以便给敌人连续不断的攻击,不给敌人喘息和还手的机会,力争速战速决。 3、要注重综合整体的威力 信息化战争不仅是诸军兵种作战能量的联合,而且是各种作战力量、各个作战空间、各种作战方法、各个斗争领域的大融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和发挥国家的整体威力和综合效能。要打好一场信息化战争,就要掌握好两个突出的特点和要求,一是在技术上既要组织自己的信息化作战,又要对付敌人的信息化作战,更要注重发挥整个社会的技术优势,特别是信息优势,形成整体综合作战能力;二是在地域上,必需把国家的整体优势聚合在交战的主要地区,形成整体合力,构建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战场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整体威力,信息化战争。 4、加强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信息化战争具有爆发突然、进程短促、战场广大、体系对抗等优点,几乎没有双方态势优劣、力量强弱转换的时间和空间,战争开始之际就有可能进入战略决战的高潮。战争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前的各种准备。这也就是常说的有备无患。在信息化战争中,只要善于积极筹划备战,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就能打赢高技术的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准备的内容非常广泛,对我国来说,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和高科技方面的准备。 二、以谋求打赢信息化战争理论创新为前提,大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努力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履行军队历史使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要着眼信息化军队建设;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围绕重大现实问题,突出针对性,研究性和实效性,在解决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下功夫,拿出有效管用的创新成果来。 1、改善军事理论创新机制,抓住有利的机遇,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机制:一要激励军事理论创新精神,营造人人爱科学,学科学,争当科技专家的良好氛围,用科学理论、方法、知识来发展军事理论;二要改善军事理论创新的条件,运用虚拟实验技术,建立作战实验室,把电脑推理和专家经验相结合,为军事理论创新提供新的空间和方法;三要营造宽松的军事学术争鸣环境,要造就敢于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的军事人才;四要建立健全单键激励机制,使各种优秀人才和有价值的成果脱颖而出,不论学历、资历、年龄、职位,只要有创新成果的人才,就能得到奖励重用。这样就形成了、人人创新、关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新局面。 2、积极探索制胜的作战理论,从更广阔的视角,突破传统领域,研究新问题、新理论,切实摸索出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发挥“力量保证、安全保障、战略支撑、重要作用”的思想和方法,为我军有效履行新使命提供理论指导。 3、扩展我军理论创新成果,必需紧跟世界新军事潮流,着眼面临的种种重大现实困难,突出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加紧创新如何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指导理论,研究如何按照信息技术发展建设信息化军队,并健全信息化战争的国防动员机制等,切实拿出实在管用的理论指导成果,为我军官兵履行新的使命,驾驭信息化战争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 三、以科技强军战略为条件。打什么样的仗,就要什么样的军队。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要坚定不移的执行科技强军战略,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在新军事变革中抢占先机。 1、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的创新步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力,促进机械化武器向信息化武器系统推进。 2、提高军队信息技术含量,就是要依靠信息技术建设军队,把军队现代化的着眼点放在提高部队信息技术含量上,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改变旧观念,确立信息化在军队建设中的中心作用,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武装军队,全面实现“看得见,传得快,打得到、打得准”的作战能力。 3、建立信息化的装备体系,就是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C4ISRK为核心的装备体系。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就是体系的对抗,谁的装备体系出现缺陷,谁就吃亏。我军必需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大投入,构建信息化研制平台,控制和利用好信息资源,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让研发的武器装备向更精确、更灵活、更可靠、更及时的方向发展,随时应对复杂的信息化战争。 4、强化信息化作战训练,加强培养信息化作战人才,提高军队信息化素质。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意识强烈,具备获取信息的强烈愿望,关于运用多种方法、手段采集信息;二是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熟悉敌我双方的信息武器的技术性能,并熟练的使用它;三是熟练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关于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中正确区别各种信息。 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研制新武器,二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原有的旧武器进行升级改装,使之能适应未来的作战要求。这两条路我们都要走,而且都要走好。 五、以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要驾驭信息化战争,人才是关键。新型军事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新型军事人才制胜观念,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目标是“五支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是指要培养大批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的指挥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创新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因为信息技术和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战斗力,作战要靠信息化人才来谋划。 2、确立新型军事人才素质指标要求,信息化战争对未来的军事人才有了很高的要求,我认为,未来的军事人才必需有“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深厚的军事理论素质、灵活的战略思想素质、先进的军事技术素质、高超的军事指挥素质和深邃的洞察力、准确的预测力、果断的决策力、灵活的协调力、及时应变能力和大胆创新能力。”一句话,要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必需关于运用新的科技成果、科技手段和先进的国家成功经验,追踪高技术前沿,执着追求、敢为人先、打破常规、抓住机遇,迎接新抢占,找出新办法。 3、改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一要充分发挥院校的渠道作用。走开拓国民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的路子,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教育投资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化培养模式。二是培养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三是实现培训方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打破专业限制,院校界限,实现教学力量与信息资源共享,借助地方院校、科研单位,集中各方面优势培养特殊人才。二要充分发挥重大演习平台作用。在没有战争的年代,演习就是考核、检验评估指挥员素质的最佳平台。要想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争中应对自如,就必需在一次次演练中磨砺、摔打、培育、提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三要尽力开拓多元化培养途径。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教育资源,特别要扩大与外军的军事交流,增加军事留学和考察技术人员的数量,做到“知己知彼”以提高各种人才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关于舰载机研究的论文题目

等等我我,我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的咚咚咚噔噔噔噔噔噔噔噔。

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简称“航母”、“空母”,前苏联称之为“载机巡洋舰”,是一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中文“航空母舰”一词来自日文汉字。 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 航空母舰一般总是一支航空母舰舰队中的核心舰船,有时还作为航母舰队的旗舰。舰队中的其它船只为它提供保护和供给。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靠当地的机场情况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 航空母舰按其所担负的任务分,有攻击航空母舰、反潜航空母舰、护航航空母舰和多用途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按其舰载机性能又分为固定翼飞机航空母舰和直升机航空母舰,前者可以搭乘和起降包括传统起降方式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在内的各种飞机,而后者则只能起降直升机或是可以垂直起降的定翼飞机。某些国家的海军还有一种外观类似的舰船,称作“两栖攻击舰”,也能搭乘和起降军用直升机或是可垂直起降的定翼机。按吨位分,有大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6~9万吨以上)、中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3~6万吨)和小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3万吨以下);按动力分,有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和核动力航空母舰。

题目: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本报辽宁舰11月25日电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渤海某海域,工作人员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试验进行最后的检查。

这次飞行,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这次降落,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

试验开始,现场所有人如坐针毡,在飞行员与着舰指挥员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

9时08分,试验成功。现场所有人如释重负。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顽强攻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歼-15舰载机前,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文学鉴赏:

新闻稿件的生命力,说到底是要围绕时代主题捕捉具有宏大意义的典型事件。新闻价值的大小,不仅在于稿件的思想性、鲜活性,而是在于其亊件是否具有重大典型意义。舰载战斗机着舰,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宏大意义的重大事件。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的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