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猫脂肪肝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猫脂肪肝论文的参考文献

猫脂肪肝一定要护肝的,我的猫前段时间就被确诊为脂肪肝,在淘买的肝好胰舒牛肉锭来帮助调理,减低肝脏指标,没两周就退黄了,现在活蹦乱跳的,精神状态也初心很好!

猫的脂肪肝也被称作猫的肝脏脂肪沉积症。这是猫特有的,并且是猫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主要是由于脂肪蓄积于肝细胞而造成肝脏肿大的一种疾病。该病可能与应激有关,比如更换日粮,改变生活环境等。长期饲喂低蛋白、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运动不足,饥饿,以及抗脂肪物质不足等,也可引发脂肪肝。总之,主要是由于营养不良或者过剩、机体代谢异常以及毒素对肝脏造成损伤引发的。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就是强迫喂食和输液治疗,但对猫的刺激还是比较大的。建议使用龙昌胆汁酸进行治疗,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动物自身就会分泌的一种物质,它首先就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畅通胆道,从而促进肝脏内脂肪的运转,清除肝脏内蓄积的脂肪,从而达到治疗脂肪肝的效果。

一、猫咪为什么会得脂肪肝

猫脂肪肝,简称为HL,在众多猫肝病的病例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猫脂肪肝,且这种疾病更多出现在家里娇生惯养的宠物猫的身上,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一直都没能得出一个答案,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假说,但是依旧没有被明确证实,所以这个问题至今是个谜。

猫咪患上脂肪肝不能自愈,需要及时诊治,否则最终将会使得猫重回喵星球。猫这种疾病部分年龄、品种。无论猫是多么名贵的品种,多大的年纪都有患上脂肪肝的可能。

二、猫脂肪肝与“饿”真的有关吗

很多人都认为,猫咪脂肪肝是饿出来的。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实际上这种疾病比我们像到要复杂得多。因为很多野生猫咪,即便在冬季食物紧缺,丧失掉很多的体重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脂肪肝这一问题,但是怎么宠物猫就这么不一样呢?所以如果说是“饿”出来的,那可能也只限于宠物猫而言了吧!

猫脂肪肝在北美、英国等地区会更加常见,以致也有人怀疑:脂肪肝或许于西方宠物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有关?具体原因究竟还是未解之谜,只是可以证实的是猫肥胖与这类疾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三、猫多久不吃东西会得脂肪肝

宠物猫大概3-7天左右不吃东西可能会引起脂肪肝,情况不定,有很多影响因素:如猫有多胖呢?是一点也不吃还是吃一点点?越胖的猫,它得此病的几率就越高,绝食越彻底的猫,发生该病的速度越快。所以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铲屎官在给爱猫调整饮食,换粮或者减肥的时候,都需要慢慢进行,猫咪不吃东西是不行的。

以上是就是爪爪博士对猫脂肪肝的详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清晰的了解该病,也能提前为爱宠做好一些预防举措,防止该问题的出现。

讲一讲关于猫咪肝脏脂肪沉积症吧猫咪肝脏脂肪沉积症的状态大部分患有肝脏脂肪沉积症的猫咪会比较肥胖,会伴随食量变少或不吃粮、体重减轻的情况,然后出现呕吐,发生黄疸等。如果猫咪此类症状,需要及时地进行诊断和治疗。猫咪肝脏脂肪沉积症的诊断在对猫咪进行检查的时候,首先需要对猫咪进行影像学检查,检查猫咪是否出现弥漫性肝脏肿大、弥漫性高回声、不存在局灶性结构性表现等症状。其次要对猫咪进行生化检查,患有肝脏脂肪沉积症的猫咪在生化指数上会有一些变化,比如碱性粒酸梅升高,同时GGT轻度升高;碱性粒酸梅大于GGT升高,胆红素升高,ALT、ASA\GGT轻度或中度升高。此时需要结合了解猫咪是否有病史,是否为一只肥胖的,有应激史的猫,或者有其他潜在的原发性系统疾病,确认以上检查基本就可以确认猫咪得了肝脏脂肪沉积症。猫咪肝脏脂肪沉积症的治疗确认猫咪肝脏脂肪沉积症以后,治疗的关键是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只有这样猫咪的病症才能通过治疗尽快的减轻

猫脂肪肝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去医院治疗。不要在家耽误了主子的最佳治疗时间。医生会对猫咪进行常规体检,并询问你猫咪的病史以及发作的症状。评估期间,医生可能会发现猫咪肝脏肿大以及黄疸问题,毛发蓬乱及脱水。一、诊断流程:生化检查。可能显示ALP酶指标以及胆红素指标升高,另外电解质紊乱,包括因厌食导致的低血钾,因为呕吐引起的低血氯。肝脏超声或X射线成像。检查肝脏、胰腺、胃、胆囊、小肠和大肠。超声成像可能发现肝脏肿大,并且可能发现疾病的诱因。全血细胞计数。检查是否存在红细胞破裂(溶血)以及红细胞大小异常(红细胞异形)、非再生性贫血。活组织检查或者针吸。该检查将显示因为脂肪增多导致的肝细胞肿胀。这里不推荐活检,因为肝功受损后会增加麻醉和出血的风险,并且只有在纠正了凝血因子及电解质异常后才可以进行。二、治疗(治疗分两个阶段进行,稳定病情期和长周期护理期。)(一)稳定病情期(住院治疗)少量多次强饲(密集的营养支持)。一般入院当天通过鼻饲管给猫咪输送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食物。抗恶心(呕吐)药物控制呕吐。体液和电解质治疗保持水分和纠正电解质紊乱。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可能潜在的感染。治疗性的药物胆汁酸(鹅去氧胆酸)。维生素K帮助促进正常凝血。其他包括牛磺酸、维生素B12等补充,帮助刺激食欲。(二)长周期护理期(家)大部分猫咪会带着鼻饲管回家,方便主人继续灌喂流质食物,直到猫咪主动进食。灌喂期间加热食物至猫咪体温温度,并在每次灌喂前后清洁管道。期间尝试给猫咪食物,查看其是否主动吃饭。食欲恢复正常前后大约需要6周的时间。口服抗生素2-4周。不要让恢复后的胖猫体重继续增加。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超重的猫咪进行减重。得过脂肪肝的猫咪未来复发的可能性更大,主人要留意猫咪厌食症的迹象。三、猫咪脂肪肝治疗注意事项:1.尽快让猫咪摄入食物,少量多次;2.及时输液,锁定引发脂肪肝的疾病并治疗;3.合理使用胆汁酸,加快恢复,防止反复

适当使用维普达阿莫西林粉控制感染,如伴有发热症状,选择这种对肝脏损伤微乎其微的抗生素是比较合适的,避免使用其他类型的抗生素增加肝脏的负担;

诱饵疗法,给予猫咪富含糖分、维生素等营养元素的食物。可以给猫咪喂食普安特的复合维生素片,犬猫通用的维生素,主要成分时维生素B1、B12、烟酸、维生素E、维生素A等,营养更加均衡。

猫咪脂肪肝在用药治疗之后,逐渐改善的迹象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猫精神食欲变好,有主动进食的欲望。

2、是猫脂肪肝引起的皮肤和可见黏膜黄疸症状逐渐减轻,皮肤和黏膜颜色趋于正常。

3、生化检查结果中显示猫咪的肝脏指标逐渐趋于正常

以上就是关于猫咪脂肪肝的症状以及用药治疗方法等内容,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有效参考,以上用药建议咨询在线宠物医生后再使用。

我们家得猫得脂肪肝吃的药和楼上猫是一样的,也是肝好胰舒,刚开始也是输液,营养液和其他的药,一共输了五天,之后就一直在家喂肝好胰舒,也是用来保肝的,大概吃了十几天,效果还可以,现在猫咪已经完全好了。

为猫咪治疗脂肪肝可以采取二种方法。第一,强迫喂食;第二,药物治疗。如果猫咪厌食严重,长期不再吃东西,就一定要采取强制性措施来迫使来给猫咪喂食。喂食的时候要按照猫咪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天的喂养饲料。在第一天的时候,可以第一天饲喂1/3 - 1/2的能量需要量,第二天开始饲喂2/3 或全天的能量需要量。1.熊去氧胆酸,利胆药,帮助胆汁流动并组织肠道内的胆汁产物的毒素吸收。2.腺苷蛋氨酸,抗氧化剂,对维护肝脏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3.卡尼丁,有利于转运脂肪。4.谷氨酰胺:降低氨对神经系统的损害。5.菌栀黄注射液可清热、解毒、利尿和褪黄。

ft120检测牛奶脂肪的论文

1  感官检验 1.1 色泽和组织状态:取适量式样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色泽和组织状态 1.2 滋味和气味:取牛乳50ml于250ml三角瓶中置电炉上煮沸,冷却至70-80℃,保持瓶口与鼻子之间的距离在10cm左右,用手煽动瓶口上方的气体,使空气吸向自己,闻其气味。冷却至25℃时,用温水漱口,品尝其滋味。

2  理化检验

2.1 全脂乳固体 2.1.1 仲裁检验按GB 5409中规定的方法 2.1.2 验收检验按本标准4.2.1.2.1~4.2.1.2.2进行  2.1.1.1 仪器:FT120型(或S50型)全组份分析仪、50ml烧杯 2.1.2.2 方法:取约40ml、20~40℃经过滤、混匀的牛乳样品于烧杯中,将烧杯放在全组份分析仪的吸样管下,选择相应的检测程序,按检测键,待电脑显示屏出现检测结果时,即可读数。

2.2 脂肪:按GB/T 5413.3检验。取样量为10克。

2.3 蛋白质:按GB/T 5413.1检验。取样量为4克。

2.4 酸度:按GB/T 5409检验。

2.5 杂质度:按GB/T5413.30检验。

2.6  乳糖:按GB/T5413.5检验 2.7牛奶温度:取样后,立即将校准过的温度计插入样品中,待温度计温度不再变化时(一般为1分钟左右),读取读数。

3 卫生检验 3.1  抗生素:按GB/T 4789.27检验。

3.2 六六六、滴滴涕:按GB/T 5009.19检验。

3.3 黄曲霉毒素:按GB/T 5009.24检验。

3.4 铅:按GB/T 5009.12检验。

3.5 汞:按GB/T 5009.17检验。

3.6 无机砷:按GB/T 5009.11检验。

3.7 锡:按GB/T 5009.16检验。

3.8 铬:按GB 14962检验。 3.9 马拉硫磷:按GB/T5009.36检验。

3.10 倍硫磷:按GB/T5009.20检验。

3.11 甲胺磷:按GB/T14876检验。 3.12 菌落总数:按GB/T 4789.2、GB/T4789.18检验;平板法按3M Petrifilm细菌总数检测法检验

3.13 耐热芽孢 3.13.1仪器和材料:生化培养箱(36℃±1℃)、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水浴锅(46℃±1℃)、天平、电炉吸管(1ml和10ml,标有0.1ml单位的刻度)、三角瓶(容量为250ml、300ml)、平皿(皿底直径为9cm )、试管(15mm×150mm)、酒精灯、试管架、试管筐、灭菌刀或剪刀、灭菌镊子、酒精棉球、记号笔、白瓷缸(用于煮开水)、温度计(1℃~100℃)、超净工作台

3.13.2培养基和试剂 3.13.2.1营养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按说明分装于300ml三角瓶中,高压灭菌(121℃、15分钟)。

3.13.2.2生理盐水:8.5g氯化钠溶于1000ml蒸馏水中,分装、高压灭菌(121℃、15分钟~20分钟)。

3.13.3方法 3.13.3.1 用10ml灭菌吸管吸取5ml乳样加入灭菌试管中。

3.13.3.2 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与乳样等量的水。

3.13.3.3在装水的试管中插一根温度计。 3.13.3.4 将装有乳样和水的试管同时放入热水中(在电炉上用白瓷缸把水煮至有小气泡时)。

3.13.3.5 直至“装水试管”的温度达到80℃,计时,保温10分钟。

3.13.3.6 10分钟后,取出试管,用冷却水冷却奶样至室温。 3.13.3.7 用1ml灭菌吸管分别吸1ml冷却后混匀的乳样于两个灭菌平皿中。 3.13.3.8 及时将凉至46℃的营养琼脂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之混匀;同时做环境对照试验。

3.13.3.9 待营养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于36℃±1℃的培养箱内培养72h±2h,取出计数(同菌落总数测定计数方法)。

3.14 耐热芽孢的测定 3.14.1设备和材料:生化培养箱(55℃±1℃)、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水浴锅(46℃±1℃)、天平、电炉、吸管(1ml和10ml,标有0.1ml单位的刻度)、三角瓶、平皿(皿底直径为9cm )、试管(15×150mm)、酒精灯、试管架、试管筐、灭菌刀或剪刀、灭菌镊子、酒精棉球、记号笔、白瓷缸(用于煮开水)、温度计(1-100℃)、超净工作台

3.14.2 培养基和试剂 3.14.2.1 营养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按说明制备、分装于300ml三角瓶中,高压灭菌(121℃、15分钟)。

3.14.2.2 生理盐水:8.5g氯化钠溶于1000ml蒸馏水中,分装后高压灭菌121℃、15分钟。 4.3.14.3 方法 3.14.3.1 用10ml灭菌吸管吸取5ml乳样加入灭菌试管中。

3.14.3.2 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与乳样等量的水。

3.14.3.3 在装水的试管中插一根温度计。 3.14.3.4 将装有乳样和水的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在电炉上用白瓷缸把水煮沸,并保持沸腾)。

3.14.3.5 直至“装水试管”的温度达到100℃,计时10分钟(如果水不到100℃就沸腾,则等候时间需延长;或在水中加入盐以提高沸点温度,但要避免奶样沸腾)。

3.14.3.6 10分钟后,取出试管,用冷水冷却乳样至室温。 3.14.3.7 用1ml灭菌吸管分别吸1ml冷却后混匀的乳样于两个灭菌平皿中。 3.14.3.8 及时将凉至46℃的营养琼脂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之混匀;同时做环境对照试验。

3.14.3.9 待营养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于55℃±1℃的培养箱内培养72h±2h,取出计数(同细菌菌落测定计数方法)。 3.15 嗜冷菌:按IDF101A:1991检验。

4 掺假

4.1 掺碱的检出 4.1.1仲裁按GB/T 5409中2.8检验。 4.1.2 验收检验按本标准中4.1.2.1~4.1.2.4进行    4.1.2.1 原理:鲜奶中如掺碱,可使指示剂变色,根据颜色的不同,粗略判断加碱量的多少。

4.1.2.2 试剂配制:玫瑰红酸(0.05%乙醇溶液):称取0.05g玫瑰红酸溶于100ml 95%的乙醇中。

4.1.2.3 检验方法:于盛有2ml牛乳的试管中加入2ml玫瑰红酸溶液,摇匀,观察颜色变化。

4.1.2.4 结果判定:

1原理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抽提后,蒸去溶剂所得的物质,在食品分析上称为脂肪或粗脂肪。因为除脂肪外,还含色素及挥发油、蜡、树脂等物。抽提法所测得的脂肪为游离脂肪。2 试剂2.1无水乙醚或石油醚。2.2 海砂:食品中水分的测定3仪器索氏提取器。4操作方法4.1样品处理4.1.1固体样品:精密称取2~5g(可取测定水分后的样品),必要时拌以海砂,全部移入滤纸筒内。4.1.2 液体或半固体样品:称取5.0~10.0g,置于蒸发皿中,加入海砂约20g于沸水浴上蒸干后,再于95~105℃干燥,研细,全部移入滤纸筒内。蒸发皿及附有样品的玻棒,均用沾有乙醚的脱脂棉擦净,并将棉花放入滤纸筒内。4.2抽提将滤纸筒放入脂肪抽提器的抽提筒内,连接已干燥至恒量的接受瓶,由抽提器冷凝管上端加入无水乙醚或石油醚至瓶内容积的2/3处,于水浴上加热,使乙醚或石油醚不断回流提取,一般抽取6~12h。4.3 称量取下接受瓶,回收乙醚或石油醚,待接受瓶内乙醚剩1~2mL时在水浴上蒸干,再于,95~105℃干燥2h,放干燥器内冷却0.5h后称量。4.4计算m1-m0X = ─────── × 100m2式中,X--样品中脂肪的含量,%;m1--接受瓶和脂肪的质量,g;m0--接受瓶的质量,g;m2--样品的质量(如是测定水分后的样品,按测定水分前的质量计),g。 1原理样品经酸水解后用乙醚提取,除去溶剂即得游离及结合脂肪总量。2试剂2.1盐酸2.2 95%乙醇。2.3 乙醚。2.4 石油醚。3仪器100mL具塞刻度量筒。4操作方法4.1样品处理4.1.1固体样品:精密称取约2g,置于50mL大试管内,加8mL水,混匀后再加10mL盐酸。4.1.2 液体样品:称取10.0g,置于50mL大试管内,加10mL盐酸。4.2将试管放入70~80℃水浴中,每隔5~10min以玻璃棒搅拌一次,至样品消化完全为止,约40~50min。4.3取出试管,加入10mL乙醇,混合。冷却后将混合物移于100mL具塞量筒中,以25mL乙醚分次洗试管,一并倒入量筒中。待乙醚全部倒入量筒后,加塞振摇1min,小心开塞,放出气体,再塞好,静置12min,小心开塞,并用石油醚-乙醚等量混合液冲洗塞及筒口附着的脂肪。静置10~20min,待上部液体清晰,吸出上清液于已恒量的锥形瓶内,再加5mL乙醚于具塞量筒内,振摇,静置后,仍将上层乙醚吸出,放入原锥形瓶内。将锥形瓶置水浴上蒸干,置95~l05℃烘箱中干燥2h,取出放干燥器内冷却0.5h后称量。4.4计算 1、原理:(1)在牛奶中加入氨水(浓氨水)破坏牛奶中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使乳中酪蛋白钙盐生成可溶性的氨盐。(2)加入 95%乙醇使乳中脂类与非脂类分离。(3)加入乙醚抽取脂类。(4)加入石油醚除去乙醚中包容的水分。(5)到出醚层,挥发除去乙醚、石油醚;剩下的脂肪即为牛奶中的脂肪。2、检测步骤:(1) 用电子天平精确称取 10g均匀牛奶样(奶粉1克用 9毫升蒸馏水溶解分次洗于)于毛氏抽脂瓶中.(2) 加入 2ml 浓氨水,充分混匀。(3) 加入 10ml95%乙醇,加入 2滴刚果红,充分混匀。(4) 加入 25ml 乙醚,振摇 1分钟,100次/1分钟,振摇过程中要放气 1-2次,用混合液洗瓶塞。(5) 加入 25ml 石油醚,振摇半分钟,振摇过程中放气 1-2次,用混合液洗瓶塞后静置半小时。(6) 小心地将静置后的醚层倒入三角瓶(洗净、烘干 1.5小时后,天平室内无尘,自然冷却 1小时,称重m1 )中,并用混合试剂洗瓶颈。(7) 再向毛氏抽脂瓶中加入 5ml乙醇,充分摇匀。(8) 加入 15ml 乙醚,振摇 100次/1分钟,用混合试剂洗瓶塞。加入15ml石油醚振摇半分钟,用混合试剂洗瓶塞,静置半小时。(9) 将静置后的醚层再倒入三角瓶中,并用混合试剂洗瓶颈。(10) 将两次抽提的醚液(在三角瓶内),于 30-60℃,水浴锅中,在通风橱里挥发除去乙醚、石油醚。(11) 将剩有脂肪的三角瓶放 98-100℃烘箱中烘 1.5小时,至恒重,取出在天平室内无尘自然冷却 1小时后称重m2.3、计算:m2-m1脂肪含量%=---------×100M式中:m2——脂肪和空三角瓶重(g)m1——空三角瓶重(g)M——称取牛奶质量(g)FT120测定(略)苏丹三鉴定法(1)把材料用切片机切成1MM的小薄片,并移至洁净的载玻片上(2)用滴管滴加2~3滴苏丹三染液,染色2~3min后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并滴加1~2滴50%的酒精洗去浮色再吸去酒精(3)滴加1~2滴蒸馏水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4)橘黄色的小颗粒即为脂肪应用于脂肪测定的新技术:超微滤袋技术由于滤袋技术(Filter Bag Technology,FBT)用于批量分析饲料中的纤维含量的推广,使ANKOM Technology闻名于世。早在1993年ANKOM纤维分析仪就已经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于准确测定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和粗纤维(Crude Fiber, CF)。基于在纤维分析方面已获得的经验,ANKOM Technology新近又开发了一项快速批抽提脂肪技术(Accelerated Batch Extraction, ABE)。ANKOM 脂肪分析仪是采用ANKOM技术开发的一项使用普通溶剂快速抽提食品和饲料脂肪的新技术而研制成的。

脂肪酶的固定化研究论文

国外固定化脂肪酶现状应用领域广泛。作为绿色环保的催化剂,脂肪酶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到化工、医药、食品、纺织、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天然脂肪酶具有易失活、稳定性差、不可重复使用、产物纯化困难等缺点,常通过固定化方式来改善天然脂肪酶性能,随着生物催化技术的发展,固定化脂肪酶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2.1 材料与仪器TG16高速离心机(19310 g,长沙英泰仪器有限公司);UV?20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上海仪器厂); vertex 70型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公司);AM?3250B型磁力搅拌恒温器(天津奥特赛恩斯仪器有限公司)。介孔分子筛SBA?15的合成利用表面活性剂Pouronic P123(EO20PO70EO20, 美国Aldrich公司)为模板剂,以浓HCl( 35%~37%)为催化剂,通过对正硅酸乙酯(Si(OC2H5)4, TEOS, 95.0%,日本Junsei Chemical公司)的分解和硅缩聚反应后而得到。编号Lu001和LLSD1的介孔分子筛合成方法基本相同,原料量略有不同,二者的BET比表面积762 m2/g,孔容0.87 cm3/g,孔径7.18 nm,壁厚3.55 nm。柱状假丝酵母脂肪酶(candida rogusa lipase, CRL)购自日本Amano酶技术公司;BCA蛋白定量试剂盒购自美国Pierce公司。实验用水为二次蒸馏水。2.2 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测试样品和KBr在115 ℃下抽真空烘干10 h。将300 mg KBr和2.2 mg样品在研钵中混合研磨成细粉后压片,干燥后立刻置于红外光谱仪的石英原位池中测试。仪器分辨率为2 cm-1,扫描波数范围4000~400 cm-1,扫描128次。2.3 CRL在SBA?15上的固定化将CR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0)以3000 r/min离心15 min,收集上清液,得原酶溶液。将适量SBA?15放入原酶溶液中,在15 ℃水浴和150~200 r/min下搅拌吸附21 h,再以10000 r/min下离心15 min,收集上清液为吸余液。用磷酸盐缓冲溶液清洗分子筛4次以洗脱疏松附着的酶,洗脱液再以10000 r/min离心15 min,取出上清液为清洗液。测定原酶溶液、吸余液和清洗液的酶蛋白含量,根据物料衡计算得出酶蛋白固定量(immobilized amount of enzyme protein, mg),取单位质量分子筛的酶蛋白固定量为载酶量(enzyme loading, mg/g)。2.4 固定化CRL的泄漏将上述载酶SBA?15移入70 mL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在15 ℃水浴、以150~200 r/min搅拌并定时取样,样品再以10000 r/min离心15 min,分析上清液中的酶蛋白泄漏量。2.5 蛋白质定量方法分别用单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和BCA法测定样品蛋白质含量。单波长紫外法公式为:C(protein)(g/L) =F×A280×D/d,式中A280为280 nm波长处吸光度,D为溶液稀释倍数,d为石英比色皿厚度(cm),F为校正因子。双波长紫外法Warburg?Christian公式为:C(protein)(g/L)=1.55A280-0.76A260; Lowry?Kalckar公式为:C(protein)(g/L)=1.45A280-0.74A260,式中A260和A280分别为260 和280 nm紫外波长下的吸光度。BCA法参照美国Pierce公司蛋白定量方法测定。 分 析 化 学第37卷第8期尚 雁等:介孔分子筛SBA?15的脂肪酶固定量分析测定 3.1 蛋白质定量方法对比图1表明不同浓度CRL溶液在260~280 nm均有一个较强的吸收峰,该吸收峰为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的特征峰,用于蛋白质含量测定。将粗酶浓度为6 g/L的CRL溶液进行不同倍数稀释,得到一系列相对浓度已知的酶溶液,分别用单波长和双波长紫外法以及BCA法测定酶浓度,验证所测浓度比例关系是否符合其相对浓度,由此得出各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图2结果说明BCA法测定结果与样品稀释后的相对浓度最接近,双波长紫外法测定值与BCA法接近,单波长法测定结果远高于BCA法和双波长紫外法。由表1中的相对浓度计算结果可知,BCA法的相对误差最小,单波长和双波长紫外法的相对误差较大。这是因为BCA法的原理是以工作试剂CuSO4中的Cu2+螯合蛋白质分子,发生显色反应测试吸光度,因此抗干扰能力较强,准确度较高。紫外分光光度法操作步骤少,简单快捷,不用显色试剂,不消耗样品。但是,直接检测光密度值受溶液中杂质干扰影响较大,误差较大。为考察介孔分子筛对吸光度的影响,分别在3 mL蒸馏水中加入0.1, 0.6和0.9 mg SBA?15(编号Lu001),以蒸馏水为参比样,测定其吸光度,并计算出可能对蛋白质测定产生的浓度值偏差。表2说明SBA?15有明显紫外吸收。为此,本实验的样品溶液以10000 r/min离心,以消除介孔分子筛对吸光度的干扰。表1 不同方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结果表2 SBA?15对吸光度的影响 表3为不同定量方法测定的 SBA?15(编号为Lu001)对CRL的固定量,3次平行实验的初始粗酶浓度均为6 g/L,SBA?15载体用量均为0.36 g,双波长紫外法测定结果略高于BCA法; 单波长紫外法测定结果远高于双波长法和BCA法。表3还说明BCA法的精密度高于单波长与双波长紫外法,这是因为BCA法靠显色反应测试吸光度,灵敏度较高,且介孔分子筛不参与显色反应,抗干扰能力较强,重现性好,更适合介孔分子筛载体的酶固定量和酶泄露量的测试;紫外分光光度法受溶液中杂质和残留介孔分表3 SBA?15上的CRL固定量及载酶量◆: 固定量(amount of immobilized protein); ◇: 载酶量(enzyme loading).子筛干扰较大。由于双波长紫外法测定的酶固定量结果与BCA法较接近,若实验条件有限或者为了不消耗样品且干扰因素较少,可使用双波长紫外法来代替BCA法测定酶固定量,每个样品中的介孔分子筛干扰可通过物料衡算而抵消。3.2 不同初始酶浓度时BSA?15载体上的酶固定量利用BCA法测定不同初始酶浓度条件下LLSD1对CRL的固定量,图3表明当酶浓度较低时,SBA?15载体对CRL的固定量和载酶量随酶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但是当酶蛋白浓度达到约0.29 g/L(粗酶浓度约1 g/L)时固定量和载酶量达到平稳,最大载酶量为114.2 mg/g。3.3 两种SBA?15载体的酶固定量在初始酶浓度均为2 g/L、分子筛用量均为0.12 g相同条件下,LLSD1和Lu001对CRL的固定图4 LLSD1(a)和Lu001(b)的SEM电镜照片Fig.4 SEM images of LLSD1(a) and Lu001(b)量分别为13.70和2.00 mg;载酶量分别为114.2和16.6 mg/g。可见,LLSD1的固定量及载酶量远大于Lu001。图4为LLSD1和Lu001的SEM电镜照片,可见二者外观形状基本相同,均属于SBA?15的传统形状[9],二者大小也无明显区别。图5是LLSD1和Lu001的FT?IR谱图,从图中可看出LLSD1表面上的羟基基团数量大于Lu001。由于酶的吸附是酶和介孔材料表面上的羟基通过氢键作用完成的,介孔分子筛表面上的羟基通过氢键作用可以促进对酶的吸附[10]。因此, 图5 Lu001(1)和LLSD1(2)的FT?IR谱图Fig.5 FT?IR spectra of Lu001(1) and LLSD1(2)两种介孔分子筛对酶固定量差异很可能与介孔分子筛的羟基含量有关,具有较高羟基含量有利于固定更多的CRL。3.4 SBA?15固定化酶的泄漏量固定化酶容易“脱落”到水相中成为游离酶,即“泄漏”[11]。图6表明Lu001固定化CRL在缓冲溶液中100 h后的泄漏率为0.56%,LLSD1的泄漏率为0.53%,泄露量均较低,说明SBA?15是良好的酶固定化载体。泄露率较低可能与SBA?15孔径大小有关。研究[3,12]表明, 当介孔材料的孔径与酶分子大小相适应时,固定化酶的稳定性较好。Lu001和LLSD1的孔径均为7.18 nm,假丝酵母脂肪酶的动力学直径约为5 nm,二者大小较匹配,使酶分子恰好固定于孔内而不易发生泄露。◆,■,▲,● 为泄露量(leakage); ◇,口,△,○为泄露率(leakage rate),其中◆, ◇ : 0.12 g LLSD1, 载酶量(enzyme loading) 114.2 mg/g; ■,口: 0.24 g LLSD1, 载酶量(enzyme loading) 111.3 mg/g;▲, △: 0.36 g Lu001, 载酶量(enzyme loading) 14.2 mg/g;●,○: 0.36 g Lu001, 载酶量(enzyme loading) 16.6 mg/g。 1 Lei C, Shin Y, Liu J, Ackerman 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2, 124: 11242~112432 Lei J, Fan J, Yu C Z, Zhang L Y, Jiang S Y, Tu B, Zhao D Y.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2004, 73: 121~1283 Essa H, Magner E, Cooney J, Hodnett B K.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 2007, 49: 61~684 Rosales?Herńandez M C, Mendieta?Wejebe J E, Correa?Basurto J, Vázquez?Alcantara J I, Terres?Rojas E, Trujillo?Ferrar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07, 40: 444~4485 Gao Bo(高 波), Zhu Guang?Shan(朱广山), Fu Xue?Qi(付学奇), Xin Ming?Hong(辛明红), Chen Jing(陈 静), Wang Chun?Lei(王春雷), Qiu Shi?Lun(裘式纶). 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5, 26(10): 1852~18546 Humphrey H P Y, Wright P A, Botting N P.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2001, 44?45: 763~7687 He J, Xu Y, Ma H.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6, 298: 780~7868 Xu Jian(徐 坚), Yang Li?Ming(杨立明), Wang Yu?Jun(王玉军), Luo Guang?Sheng(骆广生), Dai You?Yuan(戴猷元).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China)(化工学报), 2006, 10(57): 2407~24109 Zhao D Y, Feng J L, Huo Q S, Nicholas M, Fredrickson G H, Chmelka B F, Stueky G D. Science, 1998, 279: 548~55210 Zheng L Y, Zhang S Q, Zhao L F, Zhu G S, Yang X Y, Gao G, Cao S G.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matic, 2006, 38: 119~12511 Zhu Y F, Shen W H, Dong X P, Shi J L.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005, 20: 2682~269012 Diaz J F, Balkus K J.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 1996, 2: 115~126

反式脂肪酸论文格式

近日,央视一则关于植物奶油(又称氢化油)危害的报道,再次将反式脂肪酸推至风口浪尖。据了解,反式脂肪酸又称反式脂肪或逆态脂肪酸,是一种不饱和人造植物油脂,生活中常见的人造奶油、人造黄油都属于反式脂肪酸。制造反式脂肪酸的“氢化处理”过程可以防止分子被氧化,使液体油脂变成适合特殊用途的半固体油脂并延长保质期,因此受到许多糕点制造商的欢迎。 据报道,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有一系列副作用,更是造成糖尿病的元凶。清远消费者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市民对反式脂肪酸知之甚少 “氢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没听说过。”市民小周由于工作较忙,经常错过正常吃饭时间,因此在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总是装满各种零食,如饼干、蛋黄派等,但是他从没有听说过植物奶油,每次“入货”时,也不怎么留意食物的配料表,顶多是看一下什么品牌或什么口味的。有时候加夜班,为了提神也会喝咖啡。“我经常喝咖啡,也不觉得有啥问题。” “小孩子喜欢吃饼干、薯条这些零食,一般都会储备一点这样的零食哄孩子。我不清楚什么是反式脂肪酸,只知道零食吃多了容易使人发胖,对牙齿也不好。”市民刘女士说, 记者发现,很多档次高低不一的蛋糕店大多有个相同之处:销售人员均宣称店里的蛋糕是真正的纯正奶油蛋糕。而这些蛋糕看起来确实细腻、美观,让人觉得胃口大开。 “大多数甜品店使用的奶油都是混合了植物奶油和动物奶油两种。动物奶油是由牛奶中的脂肪分离获得的,植物奶油是以大豆等植物油和水、盐、奶粉等加工而成的,也叫人造奶油。从口感上说,动物奶油口味更好一些,你到糕点店里闻到的那个香味多是来自这个东西。而植物奶油不含胆固醇,看起来好像比较健康。”一位有多年甜品制作经验的糕点师傅告诉记者。不过他私下里表示,听过植物奶油中含有反式脂肪酸,好像对身体不太好,至于不好在哪里,他也说不清楚。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大多数市民表示一般只会看产品的品牌和保质期,至于配料当中的那些所谓的“植物奶油”、“植脂末”则完全看不懂,也不在意,更不知道它们有什么危害。 一些人则认为植物奶油更好,是动物奶油脂肪含量太高而出现的替代品。 “植物”不等同于“健康” 据了解,氢化油可以说是健康的头号杀手,因为自然界很少有氢化油的存在,人类自古以来的食物里也几乎没有这种东西。由于反式脂肪酸在我们身体里是完全不被接受的,所以会导致体内生理功能出现多重障碍。 “其实,‘植物’的不一定就是健康的。”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超刚对媒体表示,植物油加氢可将不饱和脂肪酸转变成室温下更稳定的固态反式脂肪酸,这种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危害比饱和脂肪酸更大。 人体每天所需的脂肪总量是固定的,除了不饱和脂肪酸,还有饱和脂肪酸,但是每天所需的总量有限,过多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容易造成肥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营养学专家指出,所谓的“植物黄油”和“人造奶油”、“人造黄油”、“人造脂肪”等,其实都是氢化植物油。“除了含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中还含有非常多的饱和脂肪酸,虽然还带着‘植物’两个字,但它比猪油所含的饱和脂肪酸还多!” 根据有关研究,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般有:降低记忆力;发胖;引发冠心病,形成血栓;影响男性生育能力;影响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对必需脂肪酸的吸收,会对青少年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反式脂肪酸广泛存在 除了植脂末、氢化植物油之外,不少食品的成分表中标注含有“精炼植物油”、“植物奶油”等成分,其实这些油脂中都含有氢化油。换句话说,这些食品中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据了解,真正的奶油是以全脂鲜奶为原料的,但记者在一家蛋糕店看到,该店使用的人造奶油的外包装上显示,其配料主要为水、白砂糖、精炼玉米油、氢化棕榈油等,没有一点奶的成分。 一位有多年甜品制作经验的糕点师傅告诉记者,糕点行业内制作蛋糕用的“奶油”其实很少采用纯正奶油。因为纯奶油较难成型,放在冰箱里两个小时就会溶化,没法保存;而大家购买的奶油蛋糕大都质地松软,口感细腻,间隙小,有“卖相”,还可以冷藏两三天。“现在大多数甜品店里用的奶油都是混合了植物奶油的。” 植脂奶油”的主要成分是氢化植物油脂,再加上乳化剂、稳定剂、蛋白质、糖、食盐、色素、水、香精等辅料制成。这种“植物奶油”有着非常好的口感,高档植脂奶油可以做到入口即化,而且不容易变质。很多糕饼企业买来用在生日蛋糕、面包夹心等食品里。 夹心饼干、薯片、早餐麦片、方便面、方便汤、蛋黄派、多纳圈、巧克力、咖啡伴侣、沙拉酱、冰淇淋、速冻汤圆、糖果、色拉……在清远各大超市的食品货架上,到处可见含有“氢化植物油”、“植脂末”等成分的食品。 记者在超市看到,不少袋装甜点中,虽然没有写含有“植物奶油”或者“植脂末”,但是,却标注含类似“精炼植物油”或者“起酥油”。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听起来好像食用油的物质其实多是由氢化棕榈油、氢化大豆油、氢化椰子油等物质组成,而这些均是“氢化油”的不同叫法,甚至不少被简单写成“奶油”的成分,也很有可能就是“氢化油”。 据广州媒体报道,在同一间超市里,95种饼干里有36种含人造脂肪,51种蛋糕点心里有19种含人造脂肪,16种咖啡伴侣全部含人造脂肪,31种麦片里有22种含人造脂肪。 有关媒体报道,2005年至2009年,一项中国食品油脂含量、反式脂肪酸种类含量的调查显示,抽检食品中87%的样品含有反式脂肪酸。包括所有的奶酪制品;95%的“洋快餐”、蛋糕、面包、油炸薯条类小吃等;约90%的冰激凌以及80%的人造奶油、71%的饼干。 另外,有专业人士指出,自然界也存在反式脂肪酸,当不饱和脂肪酸被反刍动物(如牛)消化时,脂肪酸在动物瘤胃中被细菌部分氢化。牛奶、乳制品、牛肉和羊肉的脂肪中都能发现反式脂肪酸,占2%—9%。鸡和猪也通过饲料吸收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因此进入猪肉和家禽产品中。 “物美价廉”惹的祸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脱脂牛奶比起全脂牛奶,口感、香味都差远了,这就是脂肪在起作用。”从事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赵明说,添加了脂肪之后,食物的香味更加扑鼻,口感也更好,这是面包、饼干、奶茶、冰激凌等中都会添加脂肪的原因,植物奶油就是一种反式脂肪。 植物奶油最初是用来代替价格比较昂贵的动物奶油的。和动物奶油不太一样的是,植物油脂是一种液体,所以要通过氢化处理改变植物油脂性质,使之成为固体或半固体,方便运输与加工。与植物奶油类似,咖啡伴侣中的“植脂末”也是因为有相同的加工需要。 而薯条、薯片中含有的氢化油则是从另外一种渠道产生的。“植物油脂中含有不饱和脂肪,这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在高温的环境下会产生变性,形成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反式脂肪,所以薯条、薯片中的氢化油更多的是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为什么众多的商家都选择使用这种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的“植物奶油”呢?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植物奶油”的低成本是关键。“植物奶油比鲜奶油的成本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食品企业采购人员在回答记者的疑问时说,“一箱植物奶油只需要100多元,可以制作出十几个或几十个蛋糕,而同样的一箱淡牛奶就需要花几百元。如果将这个差价乘以几千几万再乘以年数,你想想看,那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 面包、蛋糕、饼干、奶茶、薯条、薯片、冰激凌、咖啡……不知不觉中,植物油脂偷偷“占领”了我们的胃。为什么“遍地”都是植物奶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口感好,二是加工的需要,三是价格低廉。 继续阅读: 第21/212>页 请参见wiki版:警惕健康杀手反式脂肪酸 鉴别要看食品成分 分享这篇文章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百度搜藏 开心网 人人网 G书签 搜狐白 TAG: 反式脂肪酸 植物奶油 鉴别 饱和脂肪酸 更多内容参见专题: >NO.43 Antpedia 一周新闻快讯(2010.11.22~2010.11.28) >反式脂肪酸——食品安全的隐患 其它网友还关注过: 反式脂肪酸危害多 部分国家已禁用 美味背后 反式脂肪酸的“罪与罚” 反式脂肪酸甲酯混标(13组分,C14-C22) 标准品促销 粮油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检测分析方法通过验收 植物奶油含反式脂肪酸虽被曝光 美味依旧难挡 反式脂肪酸是营养问题 而不是食品安全问题 过量食用反式脂肪酸危害健康 如何科学对待 部分食品品牌“降反” 防“反”要看配料表 “植物奶油危机”:饼干和奶茶是“重灾区自己缩减

给孩子买小零食,发现好多知名品牌都有精炼植物油。比如现在手这的米多奇的香米饼。 以前自己吃零食,喜欢粗粮、坚果类,健康。但现在发现要想健康,还要仔细地看食品的成分。 但一看,多多少少地都难以让人信任。比如这个植物油。到底是什么?以前看过,觉得不够健康。现在一查,还是要小心些,尽量避开这些东东。 我们大家平常非常喜欢吃的奶油蛋糕、饼干、油酥饼、油炸干吃面、炸面包圈、薯片、巧克力、色拉酱、汉堡、炸薯条、炸鸡块、爆米花等美食,都含有精炼植物油。有的厂家会在包装上明确标出使用了精炼植物油,而很多厂家根本就不标明成分。要知道,精炼植物油里藏有许多反式脂肪酸,这对人体是非常不利的。 精炼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美国麦当劳“薯条反式脂肪酸含量增加事件”发生后,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过去人们曾认为饱和脂肪酸是身体健康的大敌,精炼植物油才能保障健康,其实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的危害更大。       最新医学报告指出,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一样,都会提高人体胆固醇含量,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大量摄入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胆囊疾病、Ⅱ型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癌症(如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还会抑制胎儿和幼儿的生长发育、危害男性生殖功能。而且反式脂肪不容易代谢,通常要50多天才能被代谢出体外。       反式脂肪酸是在植物油精炼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天然植物油如大豆油、菜籽油等,都是顺式结构的脂肪酸,因其不饱和程度较高,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氧化、酸败,不易长期保存和储存,故需进行部分氢化加工,以脱除植物油的异味及游离脂肪酸、醛、酮类等有害物质,以改善植物油的品质。但在精炼过程中,通常要在250℃以上高温处理,此过程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反式脂肪酸。 另外,烹调时过高的油温或反复煎炸也会生成少量反式脂肪酸。         抵制口感的诱惑       氢化后的油脂呈固态或半固态,使食物口感更酥松,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普遍觉得一些酥化、松脆的食物特别香、特别可口的原因。人造黄油、煎炸油、起酥油等均属于氢化油脂,它们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一般在5~45%之间,最高可达65%。据统计,美国人日常膳食用于烹饪和加工的植物油中80~90%的反式脂肪酸源于植物油的氢化。       要想真正减少反式脂肪酸对人们健康的损害,应该在膳食上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特别是孕妇和乳母,其每天摄入量应低于2g。要避免和减少食用富含反式脂肪酸的各种奶油糕点、油炸小食等,尽量避免高温炒菜或是油炸烹调。       要呼吁人们少吃快餐及高油脂的甜点,尤其是那些经常给孩子买起酥面包、酥脆点心和洋快餐的家长,一定要警惕。           提醒:在超市选购食品时,不妨多留意以下标识: 凡成分中有精炼植物油、氢化植物油、半氢化植物油、人造黄(奶)油、鲜奶奶油、人造植物黄(奶)油、人造脂肪、起酥油或植脂末等字眼,就表示有反式脂肪酸,应尽量少选择这类产品。       结论:食品用油中的橄榄油、核桃油、葵花籽油、棕榈油或玉米油等及氢化程度较低的油中不含或少含反式脂肪酸,可放心食用。但用油量要控制,每天25克左右。 最后补充一点,你可能会在一些食物的配料表里发现有反式脂肪酸的面孔,但是在营养成分表里却写得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这时,你千万不要以为这个食物不含反式脂肪,因为不含反式脂肪酸的全氢化植物油或植脂末等,一定会在配料表里或显眼的位置就告诉你,它不含反式脂肪酸。而像我所说的那种情况是因为我国在2011年10月份发布了国标GB28050- 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其中规定如果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含量低于0.3g/100g的话,就可以标注为0。所以食物中“不含反式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标注为0”,也要区分开来。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反式脂肪酸到底是啥?为什么这么令人深恶痛绝?  2018-07-29 20:32 大家可能经常听到“反式脂肪酸”这个词,摄入过多脂肪肯定是不好的,“反式脂肪酸”近些年更是像毒药一样人人喊打。 2013年美国FDA将“不完全氢化植物油”(最常见的人造反式脂肪酸)移出“一般认为安全”。 2018年5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计划在未来5年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消除食物中的人造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又称为反式脂肪酸,天然的牛乳、人乳都含有这种成分。 不过我们最关注的是人造反式脂肪酸,它主要是脂肪酸经氢化过后的产物,多见于氢化植物油,如人造黄油、代可可脂等。 采用氢化植物油的食物口感更佳,保持期也更长,因此这一技术被广泛用于食品生产、加工过程。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人造反式脂肪酸还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欧美人烹饪习惯偏向使用猪油、牛油等固体动物油脂。但后来随着一段时间的物价上涨,原本供应量就不大的动物油脂价格更是水涨船高。 为了寻找价格低廉的固体油脂,商人们把目光移向了大豆。大豆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美国主要蛋白质来源,而且 大豆还有个重要的产物——大豆油。 然而欧美人并不喜欢这种液体油脂,于是科学家研究出植物油加氢技术。 方法是在少量的镍、钯、铂或钴等触媒金属的帮助下,将氢加入植物油里产生氢化反应。从而 提高了饱和脂肪酸在植物油中的比重,让植物油可以像动物油一样在常温中变成固体。 而反式脂肪酸,便是这个氢化反应的副产物。 1890年,化学家保罗·萨巴捷率先发明了 氢化技术 ,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到了1901年,德国化学家威廉·诺曼则首次发现氢化技术可以将液态的植物油变成固体。 直到1909年,日化巨头宝洁公司买下该专利的使用权,并且开始了疯狂的广告、电视节目轮番轰炸。 再后来其他看到氢化植物油商业价值的巨头们也纷纷加入竞争的行列。 到1957年,人造黄油的销量终于首次超越了天然黄油。 从此这种廉价的固体的植物油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了颠覆传统食品行业概念的产品。 更加如有神助的是当欧美的商人都在疯狂推销人造黄油的时候,美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经过美国心脏协会等权威机构认定,动物脂肪中大量的饱和脂肪酸是罪魁祸首。 于是作为不饱和脂肪酸一员的氢化植物油顺理成章的免费加上了一个“健康”的标签。 原来广告中吹牛的“植物更健康”竟然出乎意料的有了权威认定。 本来只是“废物利用”的人造黄油竟然还比天然黄油更健康了。 于是1958年,美国国会也通过了《食品添加剂法案》。 “不完全氢化植物油”也被列入 “一般认为安全” 的清单。 这个“一般认为安全”的概念就是日常饮食中可以放心添加,基本不会危害健康。 食品加工业对于不完全氢化植物油的添加量甚至不需要经过审查。 但幸运的是始终有科学家对反之脂肪酸的安全性抱有怀疑。 一名叫费雷德·库默罗的心血管疾病专家,怀疑 造成血栓、动脉硬化的罪魁祸首,是人工生产出来的反式脂肪酸,而不是普通脂肪。 在几年的小鼠实验中,他就发现喂食人造反式脂肪的老鼠会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 而停止喂食人造反式脂肪一段时间后,动脉粥样硬化便又会消失。 于是早在1957年,他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指出,氢化植物油会导致人体内的胆固醇升高,可能会导致冠心病。可惜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直到20世界80年代,才出现了对反式脂肪酸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实锤”。 哈佛大学的威利特等,花了8 年的时间,调查饮食中的反式脂肪对10 万名妇女健康的影响。 他们发现, 反式脂肪可以让冠状动脉疾病风险增加50%。 2006年,更有一篇论文汇总分析了目前所有有关反式脂肪酸的研究。 得出“反式脂肪在膳食总能量中的比例每上升2%(相当于每天吃4克),会显著增加冠心病的风险”的结论。 再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危害。 到了2008年,美国已经基本全面禁止餐饮业添加任何反式脂肪酸。 不过幸运的是由于中国的饮食习惯,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远低于欧美国家。毕竟一般的家庭很少见使用固体油脂的习惯。 但要注意的是, 虽然平均摄入量少,但每个人的饮食习惯不同。有很多人都偏好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例如 “植脂末”、“奶精”、“植物奶油”、“人造奶油”、“代可可脂” 等等成分都需要引起注意。 此外,我国对反式脂肪含量的管理标准是:100克或100毫升食物中反式脂肪含量低于0.3克即可标示为“0”。 也就是说, 市面上一些标注着“零反式脂肪”的食物也不是完全可以放心大胆的吃。 学会认识一些食品成分表,是避免踩入狡猾商家陷阱的第一步。表 1 :常见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 g/100g ) 油脂种类及品牌 食品名称 反式脂肪酸含量(g/100g)* 大豆油 1号**精炼一级大豆油1.94 2号一级大豆油0.37 玉米油 1号植物甾醇玉米油1.10 2号压榨玉米油1.06 调和油 1号食用调和油1.01 2号食用植物调和油0.76 花生油 3号一级花生油0.50 葵花籽油 2号压榨葵花籽油0.62 橄榄油 4号特级初榨橄榄油0.11 黄油 5号含盐黄油3.11 6号植物黄油0.90 动物油脂类 猪油2.27 牛油7.22 奶油4.43 氢化植物油 氢化豆油45.31 氢化棕榈油9.28 氢化软棕榈油16.59 * 检验方法为AOCS Ce 1f-96。 ** 代表产品的不同品牌。下同。 由上述结果可见,除了橄榄油外,其余所有油脂(以每100克计)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都超过0.3克。氢化后的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更高,如氢化豆油达到了45.31g/100g。氢化后的油脂虽然不会直接用来烹调,但作为一些包装食品的原料,会经常出现在各类食品中,值得引起关注。植物油也含有少量的反式脂肪酸,油脂加工工艺是导致反式脂肪酸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压榨花生油的工艺条件较温和,仅存在少量的反式脂肪酸,而大豆油、玉米油、调和油通常进行高温脱臭,故其反式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前者。另外,不同品牌的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也有一定差异。 3.2   饼干、糕点类反式脂肪酸含量 休闲食品已经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7种常见品牌中的19种产品,其中包括两种现制现售品牌的产品中脂肪含量较高的蛋黄派、巧克力派、小熊饼、糕点产品进行分析测定后发现,这些食品中均大都含有反式脂肪酸,有的含量较高,值得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详细结果如表2所示。 表 2 :常见休闲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 g/100g ) 品牌 食品名称 配料中油脂名称 反式脂肪酸含量 11 号 小熊饼植物起酥油5.45 巧克力派-沙沙(巧克力注心饼)代可可脂、植物起酥油3.64 麦淇酪夹心(涂饰蛋类芯饼)植物起酥油、代可可脂3.14 12 号 巧克力味涂饰蛋类芯饼起酥油、氢化植物油3.64 注心蛋黄派起酥油、氢化植物油3.01 巧克力味注心蛋糕起酥油、氢化植物油0.86 13 号 巧克力(代可可脂)香橙味夹心饼干代可可脂(氢化)0.66 14 号 牛角面包氢化植物油0.09 巧克力小圈氢化植物油2.01 15 号 柚子布丁蛋糕3.87 咸味起酥点心0.62 16 号 牛角酥面包2.26 奶油蛋糕未测出 蛋挞0.65 原味奶酪蛋糕0.79 17 号 蓝莓奶酪三角派0.11 巧克力三角派0.16 南瓜三角派0.21 酥片油0.63 3.3 快餐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 国外资料显示,洋快餐食品(薯条、炸鸡)和中国传统油炸食品油条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与油炸时间和煎炸油反复使用的周期有关。煎炸时间煎炸油反复使用的周期越长,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越高。本次实验同时采集了西方快餐代表品牌和部分速冻产品样品,具体检测结果见表3。 表 3   快餐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 g/100g ) 品牌 食品名称 反式脂肪酸含量 21 号 炸鸡翅0.12 炸鸡腿0.11 22 号 鳕鱼条0.16 油条0.09 薯条0.08 23 号 品牌油条0.06 24 号 素三鲜水饺未测出 白菜三鲜水饺未测出 芹菜三鲜水饺未测出 韭菜三鲜水饺未测出 荠菜三鲜水饺未测出 青菜猪肉水饺未测出 白菜猪肉水饺未测出 3.4 常用饮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 咖啡、奶茶等饮品是目前含脂肪类似物较高的饮品。试验调查分析了具有代表性5个品牌的产品,检测饮品中固体成分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具体反式脂肪酸含量如表4。 表 4   常见饮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 g/100g ) 品牌 食品名称 配料中油脂声称 反式脂肪酸含量 31号奶茶-(香浓原味)氢化植物油0.21 32号奶茶(巧克力味)氢化大豆油3.42 33号咖啡伴侣--植脂末食用氢化植物油 0.04 (重测) 34号咖啡奶末食用氢化植物油 未测出(重测) 35号小摊奶茶4.65 3.5 芝士、糖果和调味酱 芝士、糖果和调味酱的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高,试验调查分析了具有代表性6个品牌的产品,检测这类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具体反式脂肪酸含量如表5。 表 5   常见芝士、糖果和调味酱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 g/100g ) 品牌 食品名称 配料中油脂声称 反式脂肪酸含量 芝士片 41号原味香浓奶味黄油0.54 42号原味芝士片黄油0.52 糖果 43号牛奶巧克力夹心太妃糖氢化植物油、代可可脂0.79 44号代可可脂巧克力氢化植物油0.15 沙拉酱 45号沙拉酱植物油0.05 46号巧克力花生酱氢化植物油0.03

查重不过是对比一般每个数据库有不同的标准,比如连续多少个字相同就算,但是你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别人的意思,只要字顺序不一样,是查不出来的

为增加货架期和产品稳定性而添加氢化油的产品中都可以发现反式脂肪酸。包括薄脆饼干、焙烤食品、谷类食品、面包、快餐如法国油炸食物、炸鱼、洋葱圈、人造黄油,也包括方便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