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政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政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

一、行政学研究政府吗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认为行政学就是研究政府管理的。但“政府”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所谓政府是指“政议之府”。一般说来,总是在探讨政府与社会以及其它国家机构的关系时,才会使用政府的概念,特别是当一个问题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时,肯定会涉及到政府这个概念,但如果在这个层面上来探讨行政学,就显得有所牵强,以致于在行政学的研究和叙述中,何时使用政府和行政这两个概念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随意性。政府与行政的关系可以这样来理解:行政行为产生于政府和由政府中的组织机构或人员来承担。行政学在政府中所看到的是一个行政体系,而不是政府本身。如果说行政学是以政府为研究对象的话,那是不准确的。因为,站在行政学的视角上,政府是以行政体系而存在的,行政体系是经过行政学的抽象而确立起来的研究对象。或者说,行政学并不研究政府的全部,它只研究政府的行政行为以及与行政行为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政府的政治归属问题,行政学可以不去涉猎,它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技术性的方面,是属于技术抽象意义上的行政。所以,在行政学的研究中,受过专业训练或有着专业素养的人,一般来说不习惯于使用政府这样的概念,他们总是努力地使用行政的概念。比如,用行政主体、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部门等一系列概念来取代作为政治学概念的政府。即使在使用政府这个概念时,他们的真实所指也是政府的行政体系以及行政行为。可见,我们虽然把行政学定义为专门研究现代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但是,这里所讲的政府,只是指与行政活动相关联的方面,并不包含对政府的一切方面的研究。在较长时期内,行政学是作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而存在的,所以,它需要接受政治学的政府概念。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必然很具体。因其自身不需要有什么理论,它作为一个学科而能够成立的理论是由政治学赋予的。虽然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政学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2],但它只是更多地引进了管理学方面的内容,而在学科的理论归属上,还是没有走出政治学为它划定的界限。行政学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建树,政府的概念成了行政学分析自己的研究对象的障碍。使得对于“行政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问题一直有人表示疑义。科学界有着不成文的默契:一个没有自己独立理论的学科决不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行政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不能现成地接受政治学为他提供的政府理论,它需要把政府抽象为行政体系,并加以分析,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问题。我们相信,随着一批有着行政学专业素养的学人的出现,它的研究会从对行政体系的分析入手,来建构行政学的学科体系和确定研究的基本内容。二、行政学是不是管理学在我国的行政学研究中,行政学这个学科也被表述为行政管理学,这就造成了行政学与管理学之间划界不清,在教学和研究实际中,这已经成了行政学的学科尴尬。从行政管理学的概念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是把行政学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看待的,是一门特殊的具体的管理学科,即关于行政的管理学。根据这个思路,有的学者提出,既然行政的概念本身就包含着管理的含义,那就不应当同义反复地称行政管理学,而应当称作为政府管理学,即政府既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对象。这在表面上看来是合理的。但是,深入一步就会看到,政府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下进行行政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内容的延展,就会遇到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根据政治学的思路所建构的管理学究竟应当是一门管理学还是一门政治学。事实上,行政学时常为了自己是管理学还是政治学而发生争论,因为这是关系到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的问题,如果说行政学是政治学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存在的话,那么在行政学研究中就需要更多地引入政治的观念和原则,而且,如果把行政学定位在政府管理和管理政府的学科位置上,它也就势必会遇到必须回答的政治问题。但是,称之为政府管理学实际上又是把它作为一门管理学来看待的。管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中,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根据科学的原则来进行管理学的学科建构,排斥价值因素的干扰。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学与管理学是两门相距甚远的科学,各自有着自己独立的学科标准和方法论原则,而且这些标准和原则冲突极大。虽然在20世纪的后半期政治学出现过科学化的努力,有的学者试图建立所谓政治科学,但这种努力并没得到广泛认同,事实也证明这种努力不可能取得真正有实质意义的结果。管理学的发展中也有着管理文化学派的理论出现,可也至多只是提出了在管理中要重视文化因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对管理过程的影响,提出了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管理问题,但管理学家们从来也未准备建立不同文化类型的管理学,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6:59至今我们也无法设想所谓美国的管理学或日本的管理学,更不可能设想有所谓社会主义的管理学或资本主义的管理学。总之,政治学管理学化和管理学政治学化都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行政学在政治学和管理学这样两个学科之间做出妥协是不可能的,至多只能是以行政学家的个人取向来确定行政学的学科位置。行政学家在研究行政学时若是服务于统治目的的,为了强化统治行为的合法性而谋求技术支持,或者为了统治的行政模式进行辩护的话,会更多地运用政治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行政学问题。当行政学家站在管理的视角上来研究行政学时,他会根据管理学的学科标准和方法论原则去建构行政学。但是,在人类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产生于政府之中的行政行为都是服务于统治的目的的,政府中的行政体制结构也从属于统治的需要,这种服务于统治的和主要执行着统治职能的行政是一切传统社会中的行政模式。在近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政府的统治职能和管理职能形成了一个以服务于管理为目的和主要担负着管理职能的政府行政模式。我们把前者称作为统治行政,把后者称为管理行政。统治行政和管理行政作为人类行政发展史上的两个阶段或两种行政模式都有着历史性,它们都不是人类行政的终极模式,未来还必将有一种新型的行政模式取代它们。所以,无论从政治学还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去建构行政学,都是不可取的。行政学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渊源关系,只是证明了行政学曾在一个时期是作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而存在的,而在另一个时期是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存在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立化的进程,今天已经表现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的可能性了。认识行政学发展的这个特征,对于行政学的研究来说,就找到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即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行政学研究工作的重心是把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建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7:00三、行政学是不是一门交叉学科有人认为行政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这种观点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是那种不愿对新兴学科作深入研究而又要对学科进行定位的托词。任何一门学科在其刚刚出现的时候,都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但是它的边缘性和交叉性都是它初生时期的“胎毛”,一俟它走向成熟,就会蜕掉这些“胎毛”。或者说,我们无法把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称作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只是当这门学科还不成熟的时候,才这样临时性地描述它。行政学的发展迄今为止还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但这个特点不应当加以强化,而应当在学科发展中逐渐通过学科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确定,通过自己独立的理论建构来加以消除。行政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取决于它是否有着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我们不同意把行政学仅仅看作是研究政府管理的,这往往会把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相混同。同样,我们提出“统治行政”与“管理行政”概念时,也要强调人类的行政历史有过统治行政的历史时期和管理行政的历史时期,但在人类的未来,可能会是一种既不同于统治行政也不同于管理行政的服务行政。所以,不能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管理行政的时代,就把行政学简单地看作是管理学,或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就决定了行政学既不应像政治学那样把政府作为一个完整的对象来加以考察,也不应像管理学那样主要通过对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的分析来进行自己的学科建构。行政学需要从政府这个实体中抽象出行政体系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分析来确定行政体系的合理性结构,把握行政体系运行起来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机制。当然,处在管理主义泛滥于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的时代,在行政学的研究中更多地接受管理主义的洗礼也是难以避免的,我们的愿望是,依然把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加以建构。鉴于行政学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渊源关系,在它形成和发展的早期阶段曾经从政治学和管理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这对于行政学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在行政学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不断地从政治学和管理学那里学习和借鉴理论和方法。同样,它也不断地从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中汲取有益的因素。而且,我们发现,各国都有一大批原先学习和研究其它学科的学者们不断地加盟到行政学的研究中来,为行政学带来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推动行政学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行政学成为一门当代的显学。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7:01但是,行政学从其它学科中学习和借鉴所有有价值因素的行为,并没有推动行政学朝着边缘化交叉化的方向前进,反而更加促进了行政学的成熟,使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特征更加突出了出来。四、行政学的研究内容认为行政学是专门研究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这是对行政学的一般性定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描述性的。具体地考察,行政学其实是以行政体系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的,是在研究行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寻找优化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途径的科学。也就是说,行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就是行政学的研究内容。行政有着自己的历史,每个时期的行政体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上的,反映着它们的要求并为它们提供整体支持。从行政体系的结构来看,它主要包括3个方面:(1)由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人事资源等要素构成的客观结构系统;(2)由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行政管理方法等要素构成的主观结构系统;(3)由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行政人格等要素构成的价值结构系统。这3个系统在总体上的动态平衡是行政体系健全的标志,而它们的协调运行则表现为行政体系的功能。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是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等物质性客观要素之间关系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行政体系的客观形式。广义地讲,客观物质环境因素也是其客观结构的要素。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7:02因为,客观物质环境影响或制约着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行政体制的选择、组织的建立、机构的设置、人事的状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的状况。行政学在研究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中,形成了关于行政人员、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设置以及公务员制度的理论,并且包含着相应的行政体系得以运行的物质的和财政的保障条件和方式。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是指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和行政管理方法等属于精神形态的主观要素构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是行政体系的主观形式。在广义上,也应包括占统治地位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结构等因素。当然,行政权力是一种客观力量,但在本质上是行政客体的主观认同。所以,它是以组织权威的形式出现的。行政法律和政策,是客观的社会关系的反映,是统治意志及其观念的形式化。行政管理方法是对行政管理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前人经验的凝结。与客观结构系统相比,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系统具有系统整体的相对灵活性和变动性。由于与具体的行政关系、行政行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因而,行政关系、行政行为的状况会不断地反映到行政主观结构系统上来。一般情况下,行政主观结构系统是在保持自身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行政关系、行政行为加以调整。但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总是不断地向既定的行政关系、行政行为提出挑战,要求它们不断地通过变更而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提出改变行政体系主观结构方式的要求。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7:02因而,行政主观结构系统拥有积极的、活跃的不稳定结构,行政体系的变化、发展总是首先表现为其主观结构系统的变动。当然,行政体系的变化往往直接地表现为国家统治阶层顺应社会生活经济结构的要求而采取的自觉行动。所以,通过对行政体系主观结构系统的研究,可以准确地把握行政体系的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的实现状况,可以较好地认识和处理行政与其政治和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行政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并为行政改革作出切合实际的方案设计。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主要是指行政组织、行政人员或公务员的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和行政人格等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深藏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和主观结构系统之中的调节系统。因为这些因素是隐藏在各种行政关系和行政行为之中的,并每时每刻地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发现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系统并加以深入的研究,可以为行政道德的建设和充分调动行政系统中人的积极性找到现实的出路。既然行政学是研究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行政学对行政体系的研究是从属于效率和公平的目标的。如果行政学仅仅停留在对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和主观结构的把握上,那么这种行政学必然是属于效率中心主义的范畴的。但是,一旦行政学努力在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和主观结构的背后去发现其价值结构,那么,行政学就会把它的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对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行政体系的设计上,就会较好地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从而把人类行政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参考文献】[1] 威尔逊.行政之研究[A].彭和平.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

大学政治专业毕业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思政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高校毕业论文工作的改革探索——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为例2.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状况分析与教育路向探析3.毕业仪式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4.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之我见——以广西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5.坚定理想信念 培养高尚品格——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6.高校毕业分配中的思想政治工作7.关于做好学员毕业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8.高中政治毕业会考与高考的教学衔接及导向问题9.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毕业论文的问题与对策10.浅谈对毕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11.对军校毕业学员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12.以学生为本 开展毕业实习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13.政治演讲中人际意义的身份建构功能分析——以奥巴马在美国海军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为例14.高校毕业典礼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兰州大学为例15.英语专业学生的政治认知及其思想工作——以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为例

大学一直致力于为国家培养人才,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对于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等于对当今的大学也提出了挑战。下面是我整理的我的大学政治论文2000字,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大学课堂:大学生成长的基点

摘要:高等 教育 一直致力于为国家培养人才,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对于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等于对当今的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挑战。大学课堂作为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作为教育实践过程活动进行的平台,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点。此研究以大学课堂为切入点论述大学课堂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课堂;大学生成长;师生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1―6124(201l)06―0065―04

12-13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对于当今世界各个大学的影响毋庸置疑,其基本职能也是亘古未变,即培养专门人才。现今21世纪,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职能更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政府在政策方面、经济投入方面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均体现了对于人才的渴望和需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是信息时代跨向知识时代的转折点,时代对于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作为高校的一个最微小但却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大学课堂教学,其功能不可忽略。大学课堂教学涉及因素很多,单教学就涉及到有“三要素”之说(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四要素”之说(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以及“七要素”之说(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 教学 方法 、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和教师),而且各个要素与大学课堂教学的成功进行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作者认为,大学课堂上首要的是大学教师和学生两个元素,教师有着相对固定的群体 文化 ,学生群体亦是如此,他们之间的信任以及因此才会有的顺畅沟通和交往是成功实施教育的根本,是大学生甚至教师成长的动力。

一、大学课堂教学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 报告 中认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设计,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被称为是教育的四大支柱。它们是,第一,学会认知,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第二,学会做事,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强调“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解决矛盾与敢于承担风险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做事”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处理信息和 人际交往 的能力密切相关。第三,学会共处,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第四,学会生存,发展,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可以看出,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学科或者专业方向,它看重的是学生元学习的能力,它需要教师通过在大学课堂上“细雨润无声”式的教育,即“潜移默化”来培养。

张楚廷教授在其《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一文中提到。“说到底,大学看重学习,但更看重元学习,更关注学生能否乐于学习,善于学习,长于学习。惟有如此,大学才无愧于大学。教授才无愧于教授。”大学课堂囊括了不只是社会科学课程,亦有自然科学课程,每个学科都有发展的历史,有属于其特有的知识范围,但是“只要科学运用思维,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这些假说既是知识的源泉,亦是问题。“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好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也生问、发问、提问的课,算更好的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教师一时答不出来了)的课,算是最好的课。”大学课堂即就是展示问题并且教授学生学会发问诸如此类问题的地方,即学会元学习。

大学课堂是教师教授课本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生学习问、学会问、学会交往的地方。“大学课堂不是教师要从头讲到底,而应该是学生要从头讲到底,即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试着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才是大学课堂的理想状态。Barnes认为课堂学习是一种教师意义和学生理解之间的协商,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给予和接受,同时他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建构理解意义。而且,课堂学习主要建立在学生拥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知识之间的关联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大学课堂的本真。

二、大学课堂上的教师

在课堂上,大学教师主要扮演的是教育者的角色,即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有人说,“大学教师基本上同时兼具三种社会角色,即研究者、教育者和知识分子,这是大学教师角色相比于一般教师所具特色的地方。”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教师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在实施教育。那么他的研究以及思想和知识储备成就了他的教学,同时教学又推进了他的研究以及思想和知识储备的更新。所以,课堂上的大学教师是三种角色的合体,而以教育者的形象出现。但是教育的成功并不以这个教师科研成果或者知识储备的多寡为首要因素,而是以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和交往、互相信任为前提条件的,因为“信任因素构成所有有意义学习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信是把教育关系搁在一起的情感粘合剂。”

在大学课堂上,教师的教育活动不应该只是局限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是一种广泛意义的教育,包括对于学生智力、能力、道德以及心理各个方面的引导,使得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成为对于社会发展有益的人。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高低并不能说明教师的优劣,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必须匹配较高的教学素养,才能吸引学生,也就是说,课堂上的大学教师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愿意与之沟通,并且相互信任。曾在现代大学的典范――柏林大学的创办中发挥理论奠基作用的施莱尔马赫非常重视大学教师的知识传授技能,他认为,“一名大学教师所发挥的真正作用,总是直接取决于他的讲课能力……教授当然知识越多越好,但再博大精深的学问,没有讲课的艺术也是徒然。”

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的科研和知识储备以及阅历 经验 使得教师对于教学材料有一定的见地,这时,教师作为顾问角色、意见的参与者角色等,就自己的见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即可促成课堂上的交往互动。大学生是一个有一定知识背景的群体,他们带着不同的成长背景,甚至文化背景进入课堂,他们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是师生或者生生沟通的催化剂。“作为富有成效的教育者,教师必须要在计划和组织教学以及在控制课堂环境上具有较强的能力。教师要形成不同的教学技巧来适应不同种族和文化群体的学生风格。教师采用和选择最适于学生的教学法,不仅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智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概念。”…大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者形象通过塑造成顾问者、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角色得以实现。在教师和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进行 辩论 时,不但实现了课堂上的互动交往,而且促进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加强了彼此间的沟通交流,教师不再是掩藏在只适合于大学教学的一套学究式行为举止背后的人,为教育的进行打通了情感上的障碍。布鲁克菲尔德认为,学生们把四种行为看成是有威信的证明:1)教

师行为言行一致;2)教师承认错误,承认自己会犯错误,而且会在学习者都在场的大庭广众之下犯错误;3)教师允许自己作为教师以外的个人生活的方面让学生知道;4)教师通过仔细地倾听学生们述说自己的担忧,通过创造机会让学生的声音能够被人听到,通过允许按照学生的建议改变自己的做法等,对学习者表现出尊重。在课堂互动交往中,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的人调动了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以及情感,学生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从而在学生中间树立了威信。同时,教书必须育人,这是教师的天责。与大学生相比,教师在专业知识、人生阅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或教训,可以对大学生进行人生点拨式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大学课堂是教师作为教育者形象出现的舞台,只有他们在学生中间取得威信才能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所做的一切被学生赋予了巨大的象征意义。教师在课堂上暴露出的情感、理性以及思维均是学生模仿以及学习的摹本,大学课堂上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显示“真实自我”的教育者形象,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真正地“亲其师而重其道”,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1939年在勒温的指导下,由李皮特和怀特所做的一个经典型实验,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他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领导及行为方式是课堂气氛及师生相互作用模式的重要因素。”…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佐藤正夫认为,在教育中,教师的人格、教师的思想及行为具有决定性意义。归根结底,教师有所思、有所言、有所行,学生也会有所思、有所行。

三、大学课堂上的学生

在课堂里,学生是带着各种各样的欲望进入到教学活动中的。苏联教育家阿奠纳什维利指出,孩子来到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和同伴们会面,和他们一起玩,等。学生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们忧伤、快乐以及他们希望得到的东西。学生之间的交流或者人际关系是大学课堂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日本教育家片冈德雄认为班级应该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使班级的交流机构组织化,即在培养学生“讲、听、说、写”能力的同时,将“讲、听、说、写”作为交往活动的一种训练而在某种程度上以班级规则的形式固定下来。第二,角色―地位结构问题。即避免角色承担固定化,避免在班级中出现“被使役者”和“被遗忘者”。第三,感情结构问题。即具有支持性氛围(supportive climate)以激发班级成员的自发行为,敏锐知觉与移情理解。在大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活动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活动均要求每个学生承担一定的角色任务,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吸取了专业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得到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勒夫特分析了学生进入教学时的欲望有:第一,求知欲望。即期望理解自己周围的事物与观念世界;第二,社会归属或者团体的归属欲望。即期望归属于团体,得到同伴的承认,取得应有的地位与他人的尊敬,并且期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要求自我表达。第三,情感欲望。即寻求情爱、依赖、孤独与确认等。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是在寻求支持,不只是专业上的支持,也是情感上的支持。这种支持既来源于同学,也来源于老师。

当然,这种支持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支持,它是一种情感倾向,甚至学生自己也难以察觉。朱小曼认为,学生对情感方面的学习不同于认知方面的学习,往往是自发地对教师模仿、认同,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影响,建立行为的制约,即所谓潜移默化。学生之间的影响就更明显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个大学寝室里或者一个班级里是决然不可避免的。克雷明在分析社会的变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在家庭的规模和影响日益变小的同时,学校的影响和权力增加了。学校获得的力量即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一方面,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是与教师在一起度过的,无疑深受教师的影响;另一方面,孩子们,尤其是青少年,互相接触的时间也多了,并创立了另一种对教育有着深刻影响的成分:同伴群体。”

大学生处于心智飞速成长的时期,他们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是自己内在的一种外显,他们需要教师的爱护和教育,也需要同伴的熏陶,他们作为一个学习者的形象出现,不但在学习着自己想学习的东西,同时也会受到不利于他们成长的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监督作用永远不能缺失,教师的教育活动需要在课堂之外得到延续。

四、大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传统的大学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权威,道德的模范。日益增多的知识与传统,几千年来都是教师传给学生的,它产生了严格的、权威性的、学院式的纪律,反映社会本身就是建立在严格的权威原则上的。这就树立了具有权威性的师生关系典型,这种典型仍在全世界大多数学校里流行着。而这种关系直接催生了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和“满堂灌”,这些单边的知识传递活动使得学生丧失了在教学上的话语权,使得“教”“学”剥离。违背了当今的教育意义,即教和学是教育成功的“一体两面”,也违背了实施教育的原则,即教的原则是以学的原则为基础的。同时,最为严重的是,导致了教师和学生情感上的对立,妨碍了课堂上的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以交往的视角审视教学活动,我们认为教学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师生以及生生在交往实践当中一方面将交往内化为各个主体的存在方式,形成个性化特色;另一方面通过交往又不断整合出共同体、共性规范,从而促进一体化结构的存在,这样,在交往实践当中,教学活动完成了促进个体的人成为他自己以及促进了作为主体的个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和谐共处,从而完成师生社会化的功能。

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师生在课堂上的相互交往活动。布鲁克菲尔德在其著作《大学教师的技巧》一书中写道:“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相互之间出现误解的可能性是无处不在的,尤其是师生之间的复杂关系中。……用卡茨(Katz,1985)的话说,你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把学生当回事。”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他们对于课堂的反馈是教学持续进行的依据,教师必须与学生互相“沟通”,“正如学生自己所报告的,学习具有高度的情感性。它牵扯到对学生的自尊心的极大威胁,尤其是当他们探索新的较难的知识和技能领域的时候。”这时,教师的情感支撑对于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平时建立的良好的师生交往此刻成为一剂支撑学生学习的良药。“实际上,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中介成分的一种共同活动,它的本质是特殊形态的实践活动,充满着人的活生生的情感。正是积极地有导向性质的情感运动,才使教学活动不仅具有传递人类民族文化遗产的功能,而且成为培养个性精神的过程。”从表层看,教学是学生从教师那里吸取专业知识素养,但是从深层来讲,教学是一种师生情感的相互交往。当然,我国很多学者研究涉及了教学中的情感话题,他们一致 认可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是表层和深层的互相作用和转化塑造了大学课堂。

当今的时代变迁赋予了大学课堂与以往不同的特征。郑金洲在《教育反哺刍议》一文中提出,“青年文化作为一种新兴力量,开始对成人文化产生积极、主动影响,由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文化传递的‘后喻文化’已成为时代的新特征。这种状况,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受教育者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反过来对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青年文化所具有的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种教育授受关系的反转,自下而上的教化,可以称之为教育反哺。”大学课堂是一个大学教师和学生一起“共事”的地方。教师的职责使得教师以一个教育者的形象出现,但是他的个性、特点以及情感等与教学活动不可能剥离,均会给自己的教学打上烙印。当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时,双方均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尤其在当今网络盛行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教师的知识权威面临着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只是教学方法方面的互动,也是关于教材内容的不同见解的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达到共同成长。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和教师的“摩擦”中得到长足发展,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当然也包括思维能力等得到锤炼。

课堂上的互动活动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是大学课堂的本真。不论在我国的孔子时代或者是古希腊时代,辨论互动一直是教学的形式之一,甚至是惟一的形式。芝加哥大学有句 名言 :“明辨之路是争辩而非顺从。”

五、结论

我们国家正处于走向创新型国家的时期,大学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任重道远。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应落实在高质量的大学课堂教育上。虽然大学课堂只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小部分,但是它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平台基点。教师作为一个整体人的教育者形象,通过教学互动活动,学生不但获得专业素养,也提高了自己的元学习能力,并且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提供了切入点。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动物,他需要舒服地融入一个环境,寻找自己的位置,比如一个大学课堂,所以人性本身呼唤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这也是教育自身的方法和目的。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张楚廷,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6-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陆根书,大学生感知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其学习方式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10,(4):34-36。

[5][美]Karen E.Johnson.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张应强,大学教师的社角色及责任与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9―11。

[7][美]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论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信任和回应[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8]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美]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2]陈旭远,论交往文化及其教学论意义[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26.129。

[1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4]郑金洲,教育反哺刍议[J],教育研究,2008,(5):26-29,

[15]高靓,诺贝尔奖得主眼中的一流大学[N]中国教育报,2010―10―1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我的大学政治论文2000字

政治专业论文提纲

在写毕业论文之前,如果能拟好论文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政治专业论文提纲,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论文题目:基于因果网的因果推断

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究竟什么引发了什么,一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所关心的一个问题。虽然因果关系在人类的思想中是一个很基本的概念,但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往往很难用科学的语言,即数学的语言,对原因和结果进行定义,于是围绕因果关系的研究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许多科学文献都回避谈论因果关系,或者用相关关系等名词代替。不过,还是有很多学者一直致力于探究因果关系。到目前为止,所有因果关系的研究都是基于一定的因果关系模型和一些假设下进行的。因果网和虚拟事实模型是最重要的两个因果关系模型。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基于因果网研究干预意义下的因果关系。干预是指通过外部的(人为的) 力量迫使某个(某些)变量的取值发生变化。干预的种类很多,在实际问题中干预也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我们首先介绍因果网的相关概念和术语,并介绍最简单的干预即原子干预下识别因果效应的一些已有的结论和方法。

接着,我们在假设因果网给定的条件下,分别来研究识别条件干预和随机干预的因果效应的图准则。我们利用扩大的因果网描述了条件干预和随机干预下因果网发生的变化,进一步,我们分别得到几个识别条件干预和随机干预因果效应的图准则。当某个准则满足时,我们还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干预的因果效应的公式。在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经济学等领域中,常常假设因果网所对应的函数方程是高斯线性结构方程,因此,研究对应高斯线性结构方程的因果网是重要的。我们首先给出对应高斯线性结构方程的因果网中几个重要的结论。

接着,在对应高斯线性结构方程的因果网中,我们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条件干预,提出识别该类条件干预的双后门准则,并得到双后门准则满足时条件干预对反应变量均值和方差的因果效应的计算公式。基于对反应变量方差的因果效应最小的原则,我们定义了最优的条件干预。然而,满足双后门准则的变量集可能是不唯一的,我们基于对反应变量方差的因果效应估计的渐近方差得到了识别最优条件干预因果效应时协变量选择的一个图准则。我们用一个数值的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结论。

其次,在对应高斯线性结构方程的因果网中,我们研究了随机干预, 得到当后门准则满足时随机干预对反应变量均值和方差的因果效应。基于随机干预对反应变量方差的'因果效应最小的原则,我们提出了最优的随机干预。当满足后门准则的变量集不唯一时,我们基于最优随机干预对反应变量方差的因果效应估计的渐近方差得到识别最优随机干预因果效应时协变量选择的一个图准则。此外,我们还给出了当一个中间变量和一个不可观测的反应变量间存在混杂子时,确定平均直接因果效应边界的图准则和相应的边界公式。最后,在一个不完全构造的因果网中,我们提出了寻找混杂集的一个方法。

摘要4-6

Abstract6-11

第一章 绪论11-17

1.1 概述11-12

1.2 因果关系研究的发展简史12-14

1.3 目前主要的两个因果关系模型14-15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15-17

第二章 因果网及干预因果效应的识别17-56

2.1 基本概念及术语17-20

2.2 原子干预的因果效应识别20-26

2.3 条件干预的因果效应识别26-37

2.4 随机干预的因果效应识别37-54

2.5 讨论54-56

第三章 识别干预因果效应中的协变量选择准则56-80

3.1 高斯线性结构方程中的几个重要结论56-59

3.2 识别一类条件干预因果效应的协变量选择准则59-69

3.2.1 一类特殊的条件干预及其识别59-62

3.2.2 高斯线性结构方程中最优的条件干预62-64

3.2.3 识别最优条件干预因果效应的协变量选择的一个图准则64-67

3.2.4 模拟研究67-68

3.2.5 讨论68-69

3.3 识别随机干预因果效应的协变量选择准则69-80

3.3.1 问题描述69-71

3.3.2 随机干预对反应变量均值和方差的因果效应71-74

3.3.3 识别最优随机干预因果效应中的协变量选择准则74-77

3.3.4 模拟研究77-79

3.3.5 讨论79-80

第四章 当反应变量不可观测时平均直接因果效应的边界80-92

4.1 引言80

4.2 问题的建模80-81

4.3 平均直接因果效应的边界81-88

4.3.1 当中间变量和反应变量间无混杂子时81-84

4.3.2 当中间变量和反应变量间有混杂子时84-88

4.4 基于可观测协变量的一个边界88-90

4.5 模拟研究90-91

4.6 讨论91-92

第五章 在不完全构造的因果网中寻找混杂集92-101

5.1 引言92

5.2 定义及符号92-95

5.3 一致无关集的判断条件95-98

5.4 从一个协变量集中探寻混杂集的一个方法98-100

5.5 讨论100-101

结论101-103

参考文献103-109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09-110

后记110

政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

看到:通知:部分论文取消、条件放宽。查阅今年各省最新职称政策可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审计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统计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政工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工程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教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查阅论文范文、选题、报考评审条件、考试科目办法同。即搜:高级职称(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高级农经师、高级审计师、高级统计师、高级政工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范文(论文选题、报考条件、评审条件、考试科目等任何问题)郑密路全国办。即:搜:高级经济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辅导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任何问题)郑密路全国办。搜:高级农经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农经师论文范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农经师论文选题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农经师报考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农经师评审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农经师考试科目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农经师(任何问题)郑密路全国办。搜:高级会计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论文范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论文选题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报考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评审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考试科目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任何问题)郑密路全国办。搜:高级审计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审计师论文范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审计师论文选题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审计师报考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审计师评审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审计师考试科目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审计师(任何问题)郑密路全国办。搜:高级统计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统计师论文范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统计师论文选题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统计师报考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统计师评审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统计师考试科目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统计师(任何问题)郑密路全国办。搜:高级政工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政工师论文范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政工师论文选题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政工师报考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政工师评审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政工师考试科目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政工师(任何问题)郑密路全国办。搜:高级工程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工程师论文选题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工程师报考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工程师考试科目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工程师(任何问题)郑密路全国办。搜:高级教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教师论文范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教师论文选题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教师报考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教师评审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教师考试科目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教师(任何问题)郑密路全国办。搜: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范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选题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评审条件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科目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任何问题)郑密路全国办。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思政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高校毕业论文工作的改革探索——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为例2.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状况分析与教育路向探析3.毕业仪式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4.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之我见——以广西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5.坚定理想信念 培养高尚品格——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6.高校毕业分配中的思想政治工作7.关于做好学员毕业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8.高中政治毕业会考与高考的教学衔接及导向问题9.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毕业论文的问题与对策10.浅谈对毕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11.对军校毕业学员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12.以学生为本 开展毕业实习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13.政治演讲中人际意义的身份建构功能分析——以奥巴马在美国海军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为例14.高校毕业典礼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兰州大学为例15.英语专业学生的政治认知及其思想工作——以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为例

政工指 政治 思想工作,我们在写作政工 论文 时千万不能忽视 政工论文 的题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政工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政工论文题目(一) 1. 当前基层银行青年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分析——以N银行天津市分行为例 2. 银行基层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初探 3. 当前形势下基层人民银行干部职工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4. 如何围绕银行发展做好职工思想政治 教育 工作 5. 对基层央行干部职工思想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为例 6. 浅议如何做好银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7. 对做好基层人民银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8. 人民银行县支行职工思想状况及对策研究 9. 当前基层人民银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0. 加强银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 11. 银行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2. 韩凤兴同志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宁夏分行2006年上半年职工思想状况分析会上的讲话 13. 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干部职工思想状况的调查 报告 14. 基层银行青年职工思想状况之我见 15. 对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干部职工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16. 当前人民银行干部职工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7. 为有源头活水来—— 工商 银行云南保山市分行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纪实 18. 中国工商银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职工教育研究会 工作报告 19. 中国农业银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西南片区2000年研讨会综述 20. 对当前基层银行职工思想现状的思考 政工论文题目(二) 1. 事业单位改革中职工思想障碍如何破除——以河北省为例 2. 事业单位青年职工思想政治 教育理论 探讨 3. 浅谈 文化 事业单位如何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4. 基层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初探 5. 做好事业单位改革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6. 事业单位改制给职工思想带来的波动 7. 事业单位改革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以公路部门为例 8. 论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德培育 9. 事业单位改革中基层卫生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 10. 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初探 11. 论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2. 事业单位改革初期职工思想状况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13. 事业单位要建立职工思想动态预测体系 14. 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的优化 政工论文题目(三) 1. 银行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中职工思想状况分析与对策 2. 中国农业银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西南片区2001年研讨会综述 3. 对当前基层人民银行职工思想状况的调查 4. 谈谈如何做好银行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5. 新加坡银行职工思想工作的几点启示 6. 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为推动国有银行实现“两个转变”服务 7. 浅谈加强和改进商业银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8. 利用“载体”探索新路——谈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银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9. 简论银行职工思想活动新特性 10. 浅谈基层银行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11. 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为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服务 12. 做好银行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 意见 123. 灵活运用多种疏导方法 做好银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14. 对银行青年职工思想教育的思考 15. 做好农业银行落聘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猜你喜欢: 1.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 2. 浅谈思想政治方面的论文 3. 政工论文题目大全 4. 国际政治论文选题 5. 关于政治论文题目怎么写 6. 政工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a("conten");

毕业论文政治学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政治学是一门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现象,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参与政治活动。

政治思想表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xxx,一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能时刻做到以一个xxx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具有较强的党性。在这一年 里深入系统的学习了2. 课程学习:入学伊始,能很快进行角色转变,

一、行政学研究政府吗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认为行政学就是研究政府管理的。但“政府”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所谓政府是指“政议之府”。一般说来,总是在探讨政府与社会以及其它国家机构的关系时,才会使用政府的概念,特别是当一个问题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时,肯定会涉及到政府这个概念,但如果在这个层面上来探讨行政学,就显得有所牵强,以致于在行政学的研究和叙述中,何时使用政府和行政这两个概念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随意性。政府与行政的关系可以这样来理解:行政行为产生于政府和由政府中的组织机构或人员来承担。行政学在政府中所看到的是一个行政体系,而不是政府本身。如果说行政学是以政府为研究对象的话,那是不准确的。因为,站在行政学的视角上,政府是以行政体系而存在的,行政体系是经过行政学的抽象而确立起来的研究对象。或者说,行政学并不研究政府的全部,它只研究政府的行政行为以及与行政行为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政府的政治归属问题,行政学可以不去涉猎,它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技术性的方面,是属于技术抽象意义上的行政。所以,在行政学的研究中,受过专业训练或有着专业素养的人,一般来说不习惯于使用政府这样的概念,他们总是努力地使用行政的概念。比如,用行政主体、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部门等一系列概念来取代作为政治学概念的政府。即使在使用政府这个概念时,他们的真实所指也是政府的行政体系以及行政行为。可见,我们虽然把行政学定义为专门研究现代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但是,这里所讲的政府,只是指与行政活动相关联的方面,并不包含对政府的一切方面的研究。在较长时期内,行政学是作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而存在的,所以,它需要接受政治学的政府概念。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必然很具体。因其自身不需要有什么理论,它作为一个学科而能够成立的理论是由政治学赋予的。虽然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政学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2],但它只是更多地引进了管理学方面的内容,而在学科的理论归属上,还是没有走出政治学为它划定的界限。行政学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建树,政府的概念成了行政学分析自己的研究对象的障碍。使得对于“行政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问题一直有人表示疑义。科学界有着不成文的默契:一个没有自己独立理论的学科决不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行政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不能现成地接受政治学为他提供的政府理论,它需要把政府抽象为行政体系,并加以分析,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问题。我们相信,随着一批有着行政学专业素养的学人的出现,它的研究会从对行政体系的分析入手,来建构行政学的学科体系和确定研究的基本内容。二、行政学是不是管理学在我国的行政学研究中,行政学这个学科也被表述为行政管理学,这就造成了行政学与管理学之间划界不清,在教学和研究实际中,这已经成了行政学的学科尴尬。从行政管理学的概念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是把行政学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看待的,是一门特殊的具体的管理学科,即关于行政的管理学。根据这个思路,有的学者提出,既然行政的概念本身就包含着管理的含义,那就不应当同义反复地称行政管理学,而应当称作为政府管理学,即政府既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对象。这在表面上看来是合理的。但是,深入一步就会看到,政府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下进行行政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内容的延展,就会遇到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根据政治学的思路所建构的管理学究竟应当是一门管理学还是一门政治学。事实上,行政学时常为了自己是管理学还是政治学而发生争论,因为这是关系到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的问题,如果说行政学是政治学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存在的话,那么在行政学研究中就需要更多地引入政治的观念和原则,而且,如果把行政学定位在政府管理和管理政府的学科位置上,它也就势必会遇到必须回答的政治问题。但是,称之为政府管理学实际上又是把它作为一门管理学来看待的。管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中,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根据科学的原则来进行管理学的学科建构,排斥价值因素的干扰。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学与管理学是两门相距甚远的科学,各自有着自己独立的学科标准和方法论原则,而且这些标准和原则冲突极大。虽然在20世纪的后半期政治学出现过科学化的努力,有的学者试图建立所谓政治科学,但这种努力并没得到广泛认同,事实也证明这种努力不可能取得真正有实质意义的结果。管理学的发展中也有着管理文化学派的理论出现,可也至多只是提出了在管理中要重视文化因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对管理过程的影响,提出了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管理问题,但管理学家们从来也未准备建立不同文化类型的管理学,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6:59至今我们也无法设想所谓美国的管理学或日本的管理学,更不可能设想有所谓社会主义的管理学或资本主义的管理学。总之,政治学管理学化和管理学政治学化都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行政学在政治学和管理学这样两个学科之间做出妥协是不可能的,至多只能是以行政学家的个人取向来确定行政学的学科位置。行政学家在研究行政学时若是服务于统治目的的,为了强化统治行为的合法性而谋求技术支持,或者为了统治的行政模式进行辩护的话,会更多地运用政治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行政学问题。当行政学家站在管理的视角上来研究行政学时,他会根据管理学的学科标准和方法论原则去建构行政学。但是,在人类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产生于政府之中的行政行为都是服务于统治的目的的,政府中的行政体制结构也从属于统治的需要,这种服务于统治的和主要执行着统治职能的行政是一切传统社会中的行政模式。在近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政府的统治职能和管理职能形成了一个以服务于管理为目的和主要担负着管理职能的政府行政模式。我们把前者称作为统治行政,把后者称为管理行政。统治行政和管理行政作为人类行政发展史上的两个阶段或两种行政模式都有着历史性,它们都不是人类行政的终极模式,未来还必将有一种新型的行政模式取代它们。所以,无论从政治学还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去建构行政学,都是不可取的。行政学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渊源关系,只是证明了行政学曾在一个时期是作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而存在的,而在另一个时期是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存在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立化的进程,今天已经表现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的可能性了。认识行政学发展的这个特征,对于行政学的研究来说,就找到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即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行政学研究工作的重心是把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建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7:00三、行政学是不是一门交叉学科有人认为行政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这种观点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是那种不愿对新兴学科作深入研究而又要对学科进行定位的托词。任何一门学科在其刚刚出现的时候,都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但是它的边缘性和交叉性都是它初生时期的“胎毛”,一俟它走向成熟,就会蜕掉这些“胎毛”。或者说,我们无法把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称作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只是当这门学科还不成熟的时候,才这样临时性地描述它。行政学的发展迄今为止还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但这个特点不应当加以强化,而应当在学科发展中逐渐通过学科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确定,通过自己独立的理论建构来加以消除。行政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取决于它是否有着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我们不同意把行政学仅仅看作是研究政府管理的,这往往会把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相混同。同样,我们提出“统治行政”与“管理行政”概念时,也要强调人类的行政历史有过统治行政的历史时期和管理行政的历史时期,但在人类的未来,可能会是一种既不同于统治行政也不同于管理行政的服务行政。所以,不能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管理行政的时代,就把行政学简单地看作是管理学,或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就决定了行政学既不应像政治学那样把政府作为一个完整的对象来加以考察,也不应像管理学那样主要通过对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的分析来进行自己的学科建构。行政学需要从政府这个实体中抽象出行政体系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分析来确定行政体系的合理性结构,把握行政体系运行起来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机制。当然,处在管理主义泛滥于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的时代,在行政学的研究中更多地接受管理主义的洗礼也是难以避免的,我们的愿望是,依然把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加以建构。鉴于行政学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渊源关系,在它形成和发展的早期阶段曾经从政治学和管理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这对于行政学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在行政学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不断地从政治学和管理学那里学习和借鉴理论和方法。同样,它也不断地从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中汲取有益的因素。而且,我们发现,各国都有一大批原先学习和研究其它学科的学者们不断地加盟到行政学的研究中来,为行政学带来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推动行政学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行政学成为一门当代的显学。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7:01但是,行政学从其它学科中学习和借鉴所有有价值因素的行为,并没有推动行政学朝着边缘化交叉化的方向前进,反而更加促进了行政学的成熟,使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特征更加突出了出来。四、行政学的研究内容认为行政学是专门研究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这是对行政学的一般性定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描述性的。具体地考察,行政学其实是以行政体系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的,是在研究行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寻找优化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途径的科学。也就是说,行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就是行政学的研究内容。行政有着自己的历史,每个时期的行政体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上的,反映着它们的要求并为它们提供整体支持。从行政体系的结构来看,它主要包括3个方面:(1)由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人事资源等要素构成的客观结构系统;(2)由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行政管理方法等要素构成的主观结构系统;(3)由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行政人格等要素构成的价值结构系统。这3个系统在总体上的动态平衡是行政体系健全的标志,而它们的协调运行则表现为行政体系的功能。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是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等物质性客观要素之间关系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行政体系的客观形式。广义地讲,客观物质环境因素也是其客观结构的要素。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7:02因为,客观物质环境影响或制约着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行政体制的选择、组织的建立、机构的设置、人事的状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的状况。行政学在研究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中,形成了关于行政人员、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设置以及公务员制度的理论,并且包含着相应的行政体系得以运行的物质的和财政的保障条件和方式。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是指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和行政管理方法等属于精神形态的主观要素构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是行政体系的主观形式。在广义上,也应包括占统治地位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结构等因素。当然,行政权力是一种客观力量,但在本质上是行政客体的主观认同。所以,它是以组织权威的形式出现的。行政法律和政策,是客观的社会关系的反映,是统治意志及其观念的形式化。行政管理方法是对行政管理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前人经验的凝结。与客观结构系统相比,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系统具有系统整体的相对灵活性和变动性。由于与具体的行政关系、行政行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因而,行政关系、行政行为的状况会不断地反映到行政主观结构系统上来。一般情况下,行政主观结构系统是在保持自身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行政关系、行政行为加以调整。但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总是不断地向既定的行政关系、行政行为提出挑战,要求它们不断地通过变更而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提出改变行政体系主观结构方式的要求。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7:02因而,行政主观结构系统拥有积极的、活跃的不稳定结构,行政体系的变化、发展总是首先表现为其主观结构系统的变动。当然,行政体系的变化往往直接地表现为国家统治阶层顺应社会生活经济结构的要求而采取的自觉行动。所以,通过对行政体系主观结构系统的研究,可以准确地把握行政体系的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的实现状况,可以较好地认识和处理行政与其政治和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行政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并为行政改革作出切合实际的方案设计。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主要是指行政组织、行政人员或公务员的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和行政人格等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深藏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和主观结构系统之中的调节系统。因为这些因素是隐藏在各种行政关系和行政行为之中的,并每时每刻地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发现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系统并加以深入的研究,可以为行政道德的建设和充分调动行政系统中人的积极性找到现实的出路。既然行政学是研究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行政学对行政体系的研究是从属于效率和公平的目标的。如果行政学仅仅停留在对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和主观结构的把握上,那么这种行政学必然是属于效率中心主义的范畴的。但是,一旦行政学努力在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和主观结构的背后去发现其价值结构,那么,行政学就会把它的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对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行政体系的设计上,就会较好地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从而把人类行政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参考文献】[1] 威尔逊.行政之研究[A].彭和平.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

呵呵,我本科,研究生都是学这个专业的。个人认为,首先,你说的专业选题方向似乎太宽泛了一些,很容易就跑题的。一旦跑题的话问题是很严重的。其次,我们专业是法学大类,政治学属于二级学科,你说不写政治或者行政又能些什么呢?当然也可以写管理,人力资源或者心理,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要坚持政治性。最后,关于你说的理论性还是实践性,我觉得应该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写,你想想看,理论被大家研究的太多也太深入,还有缝隙让我们从中探究吗?或者也可以说,老师们都是研究理论的,答辩会容易吗?而太过于实践的话,我们一定要去做调研的,因为只是吃别人吃过的东西不香,你觉得自己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吗?综上所述,我建议你,理论联系实际,找一些不要太热,但又有参考资料的论题来写。具体的还要结合你的兴趣,这个我就不赘述了。祝你答辩好运。呵呵。

大学政治思想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三)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四)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一般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不要太泛,越具体越好,而且老师希望学生能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不知道你是否确定了选题,确定选题了接下来你需要根据选题去查阅前辈们的相关论文,看看人家是怎么规划论文整体框架的;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进而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论文框架;最后就是按照框架去组织论文了。你如果需要什么参考资料和范文我可以提供给你。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一、尽快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在毕业论文工作布置后,每个人都应遵循选题的基本原则,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选题的方向确定下来。从毕业论文题目的性质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另一类是专业学科本身发展中存在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问题。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尽快从上述两大类中确定一个方向。二、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毕业论文的具体题目在选题的方向确定以后,还要经过一定的调查和研究,来进一步确定选题的范围,以至最后选定具体题目。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选题方法。 浏览捕捉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占有的文献资料快速地、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论文题目地方法。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自己的研究课题。这就需要对收集到的材料作一全面的阅读研究,主要的、次要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的都应了解,不能看了一些资料,有了一点看法,就到此为止,急于动笔。也不能“先入为主”,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观点或看了第一篇资料后得到的看法去决定取舍。而应冷静地、客观地对所有资料作认真的分析思考。在浩如烟海,内容丰富的资料中吸取营养,反复思考琢磨许多时候之后,必然会有所发现,这是搞科学研究的人时常会碰到的情形。 浏览捕捉法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广泛地浏览资料。在浏览中要注意勤作笔录,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记下脑海中涌现的点滴体会。当然,手抄笔录并不等于有言必录,有文必录,而是要做细心的选择,有目的、有重点地摘录,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一些相同的或类似的观点和材料则不必重复摘录,只需记下资料来源及页码就行,以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二步,是将阅读所得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排列、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材料可按纲目分类,如分成: 系统介绍有关问题研究发展概况的资料; 对某一个问题研究情况的资料; 对同一问题几种不同观点的资料; 对某一问题研究最新的资料和成果等等。 第三步,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体会与资料分别加以比较,找出哪些体会在资料中没有或部分没有;哪些体会虽然资料已有,但自己对此有不同看法;哪些体会和资料是基本一致的;哪些体会是在资料基础上的深化和发挥等等。经过几番深思熟虑的思考过程,就容易萌生自己的想法。把这种想法及时捕捉住,再作进一步的思考,选题的目标也就会渐渐明确起来。

一、行政学研究政府吗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认为行政学就是研究政府管理的。但“政府”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所谓政府是指“政议之府”。一般说来,总是在探讨政府与社会以及其它国家机构的关系时,才会使用政府的概念,特别是当一个问题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时,肯定会涉及到政府这个概念,但如果在这个层面上来探讨行政学,就显得有所牵强,以致于在行政学的研究和叙述中,何时使用政府和行政这两个概念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随意性。政府与行政的关系可以这样来理解:行政行为产生于政府和由政府中的组织机构或人员来承担。行政学在政府中所看到的是一个行政体系,而不是政府本身。如果说行政学是以政府为研究对象的话,那是不准确的。因为,站在行政学的视角上,政府是以行政体系而存在的,行政体系是经过行政学的抽象而确立起来的研究对象。或者说,行政学并不研究政府的全部,它只研究政府的行政行为以及与行政行为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政府的政治归属问题,行政学可以不去涉猎,它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技术性的方面,是属于技术抽象意义上的行政。所以,在行政学的研究中,受过专业训练或有着专业素养的人,一般来说不习惯于使用政府这样的概念,他们总是努力地使用行政的概念。比如,用行政主体、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部门等一系列概念来取代作为政治学概念的政府。即使在使用政府这个概念时,他们的真实所指也是政府的行政体系以及行政行为。可见,我们虽然把行政学定义为专门研究现代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但是,这里所讲的政府,只是指与行政活动相关联的方面,并不包含对政府的一切方面的研究。在较长时期内,行政学是作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而存在的,所以,它需要接受政治学的政府概念。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必然很具体。因其自身不需要有什么理论,它作为一个学科而能够成立的理论是由政治学赋予的。虽然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政学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2],但它只是更多地引进了管理学方面的内容,而在学科的理论归属上,还是没有走出政治学为它划定的界限。行政学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建树,政府的概念成了行政学分析自己的研究对象的障碍。使得对于“行政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问题一直有人表示疑义。科学界有着不成文的默契:一个没有自己独立理论的学科决不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行政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不能现成地接受政治学为他提供的政府理论,它需要把政府抽象为行政体系,并加以分析,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问题。我们相信,随着一批有着行政学专业素养的学人的出现,它的研究会从对行政体系的分析入手,来建构行政学的学科体系和确定研究的基本内容。二、行政学是不是管理学在我国的行政学研究中,行政学这个学科也被表述为行政管理学,这就造成了行政学与管理学之间划界不清,在教学和研究实际中,这已经成了行政学的学科尴尬。从行政管理学的概念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是把行政学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看待的,是一门特殊的具体的管理学科,即关于行政的管理学。根据这个思路,有的学者提出,既然行政的概念本身就包含着管理的含义,那就不应当同义反复地称行政管理学,而应当称作为政府管理学,即政府既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对象。这在表面上看来是合理的。但是,深入一步就会看到,政府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下进行行政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内容的延展,就会遇到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根据政治学的思路所建构的管理学究竟应当是一门管理学还是一门政治学。事实上,行政学时常为了自己是管理学还是政治学而发生争论,因为这是关系到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的问题,如果说行政学是政治学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存在的话,那么在行政学研究中就需要更多地引入政治的观念和原则,而且,如果把行政学定位在政府管理和管理政府的学科位置上,它也就势必会遇到必须回答的政治问题。但是,称之为政府管理学实际上又是把它作为一门管理学来看待的。管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中,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根据科学的原则来进行管理学的学科建构,排斥价值因素的干扰。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学与管理学是两门相距甚远的科学,各自有着自己独立的学科标准和方法论原则,而且这些标准和原则冲突极大。虽然在20世纪的后半期政治学出现过科学化的努力,有的学者试图建立所谓政治科学,但这种努力并没得到广泛认同,事实也证明这种努力不可能取得真正有实质意义的结果。管理学的发展中也有着管理文化学派的理论出现,可也至多只是提出了在管理中要重视文化因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对管理过程的影响,提出了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管理问题,但管理学家们从来也未准备建立不同文化类型的管理学,至今我们也无法设想所谓美国的管理学或日本的管理学,更不可能设想有所谓社会主义的管理学或资本主义的管理学。总之,政治学管理学化和管理学政治学化都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行政学在政治学和管理学这样两个学科之间做出妥协是不可能的,至多只能是以行政学家的个人取向来确定行政学的学科位置。行政学家在研究行政学时若是服务于统治目的的,为了强化统治行为的合法性而谋求技术支持,或者为了统治的行政模式进行辩护的话,会更多地运用政治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行政学问题。当行政学家站在管理的视角上来研究行政学时,他会根据管理学的学科标准和方法论原则去建构行政学。但是,在人类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产生于政府之中的行政行为都是服务于统治的目的的,政府中的行政体制结构也从属于统治的需要,这种服务于统治的和主要执行着统治职能的行政是一切传统社会中的行政模式。在近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政府的统治职能和管理职能形成了一个以服务于管理为目的和主要担负着管理职能的政府行政模式。我们把前者称作为统治行政,把后者称为管理行政。统治行政和管理行政作为人类行政发展史上的两个阶段或两种行政模式都有着历史性,它们都不是人类行政的终极模式,未来还必将有一种新型的行政模式取代它们。所以,无论从政治学还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去建构行政学,都是不可取的。行政学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渊源关系,只是证明了行政学曾在一个时期是作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而存在的,而在另一个时期是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存在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立化的进程,今天已经表现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的可能性了。认识行政学发展的这个特征,对于行政学的研究来说,就找到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即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行政学研究工作的重心是把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建设。有人认为行政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这种观点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是那种不愿对新兴学科作深入研究而又要对学科进行定位的托词。任何一门学科在其刚刚出现的时候,都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但是它的边缘性和交叉性都是它初生时期的“胎毛”,一俟它走向成熟,就会蜕掉这些“胎毛”。或者说,我们无法把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称作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只是当这门学科还不成熟的时候,才这样临时性地描述它。行政学的发展迄今为止还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但这个特点不应当加以强化,而应当在学科发展中逐渐通过学科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确定,通过自己独立的理论建构来加以消除。行政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取决于它是否有着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我们不同意把行政学仅仅看作是研究政府管理的,这往往会把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相混同。同样,我们提出“统治行政”与“管理行政”概念时,也要强调人类的行政历史有过统治行政的历史时期和管理行政的历史时期,但在人类的未来,可能会是一种既不同于统治行政也不同于管理行政的服务行政。所以,不能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管理行政的时代,就把行政学简单地看作是管理学,或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就决定了行政学既不应像政治学那样把政府作为一个完整的对象来加以考察,也不应像管理学那样主要通过对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的分析来进行自己的学科建构。行政学需要从政府这个实体中抽象出行政体系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分析来确定行政体系的合理性结构,把握行政体系运行起来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机制。当然,处在管理主义泛滥于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的时代,在行政学的研究中更多地接受管理主义的洗礼也是难以避免的,我们的愿望是,依然把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加以建构。鉴于行政学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渊源关系,在它形成和发展的早期阶段曾经从政治学和管理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这对于行政学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在行政学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不断地从政治学和管理学那里学习和借鉴理论和方法。同样,它也不断地从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中汲取有益的因素。而且,我们发现,各国都有一大批原先学习和研究其它学科的学者们不断地加盟到行政学的研究中来,为行政学带来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推动行政学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行政学成为一门当代的显学。但是,行政学从其它学科中学习和借鉴所有有价值因素的行为,并没有推动行政学朝着边缘化交叉化的方向前进,反而更加促进了行政学的成熟,使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特征更加突出了出来。四、行政学的研究内容认为行政学是专门研究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这是对行政学的一般性定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描述性的。具体地考察,行政学其实是以行政体系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的,是在研究行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寻找优化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途径的科学。也就是说,行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就是行政学的研究内容。行政有着自己的历史,每个时期的行政体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上的,反映着它们的要求并为它们提供整体支持。从行政体系的结构来看,它主要包括3个方面:(1)由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人事资源等要素构成的客观结构系统;(2)由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行政管理方法等要素构成的主观结构系统;(3)由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行政人格等要素构成的价值结构系统。这3个系统在总体上的动态平衡是行政体系健全的标志,而它们的协调运行则表现为行政体系的功能。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是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等物质性客观要素之间关系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行政体系的客观形式。广义地讲,客观物质环境因素也是其客观结构的要素。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7:02因为,客观物质环境影响或制约着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行政体制的选择、组织的建立、机构的设置、人事的状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的状况。行政学在研究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中,形成了关于行政人员、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设置以及公务员制度的理论,并且包含着相应的行政体系得以运行的物质的和财政的保障条件和方式。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是指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和行政管理方法等属于精神形态的主观要素构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是行政体系的主观形式。在广义上,也应包括占统治地位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结构等因素。当然,行政权力是一种客观力量,但在本质上是行政客体的主观认同。所以,它是以组织权威的形式出现的。行政法律和政策,是客观的社会关系的反映,是统治意志及其观念的形式化。行政管理方法是对行政管理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前人经验的凝结。与客观结构系统相比,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系统具有系统整体的相对灵活性和变动性。由于与具体的行政关系、行政行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因而,行政关系、行政行为的状况会不断地反映到行政主观结构系统上来。一般情况下,行政主观结构系统是在保持自身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行政关系、行政行为加以调整。但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总是不断地向既定的行政关系、行政行为提出挑战,要求它们不断地通过变更而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提出改变行政体系主观结构方式的要求。因而,行政主观结构系统拥有积极的、活跃的不稳定结构,行政体系的变化、发展总是首先表现为其主观结构系统的变动。当然,行政体系的变化往往直接地表现为国家统治阶层顺应社会生活经济结构的要求而采取的自觉行动。所以,通过对行政体系主观结构系统的研究,可以准确地把握行政体系的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的实现状况,可以较好地认识和处理行政与其政治和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行政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并为行政改革作出切合实际的方案设计。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主要是指行政组织、行政人员或公务员的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和行政人格等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深藏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和主观结构系统之中的调节系统。因为这些因素是隐藏在各种行政关系和行政行为之中的,并每时每刻地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发现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系统并加以深入的研究,可以为行政道德的建设和充分调动行政系统中人的积极性找到现实的出路。既然行政学是研究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行政学对行政体系的研究是从属于效率和公平的目标的。如果行政学仅仅停留在对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和主观结构的把握上,那么这种行政学必然是属于效率中心主义的范畴的。但是,一旦行政学努力在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和主观结构的背后去发现其价值结构,那么,行政学就会把它的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对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行政体系的设计上,就会较好地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从而把人类行政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参考文献】[1] 威尔逊.行政之研究[A].彭和平.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我的回答可以吗?如果可以就采纳吧,谢谢

良好的选题是硕士学位论文成功的一半。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是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硕士研究生准备学位论文的前提性步骤和关键环节。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论文的选题问题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论文的选题问题全文如下: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论文是表达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某一问题思想和观点的重要载体,其水平是衡量学者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而学术论文的选题为学术论文的撰写指明了方向和要求,它是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选题是一篇学术论文能够顺利完成的保障。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论文的选题意义,选题原则,选题思维方法和选题条件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论文;选题

前言: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论文存在参差不齐,重复选题等现象,对同一个时事热点有着大量的论述,有的是将别人的论题稍作修改,其内容却是大同小异如出一辙。东南大学李启明教授指出当前学术论文写作主要存在"以我观之","以物观之","以道观之"三种情况,这种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存在。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完整、准确把握学术论文选题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选题意义

1.选题应该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李启明教授指出,"'以道观之',要求学者注重从哲学的高度把握客观世界和已有知识,对人对事比别人有更深入的观察、更细心的体会。"[1]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这一学科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选题应该反映出学者和学生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2.选题应该反映学科本身研究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自1984年创立以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系列中已有28年发展的历程,已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笔者认为,选题应当突出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与环境、地位和作用、任务和内容、途径和方法、组织和评估等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这些基础理论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的研究价值之所在。

3.选题应该反映研究能力水平。

选题体现了学者和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潜心研究和深层思考,所以一个选题能够反映出学者和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的理论功底和研究水平。学者和学生首先应该从研习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出发,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探讨思想教育的开展实施过程,对比分析国外思想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然后深入实践生活,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冲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恰当位置,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

二 选题原则

1.价值性原则。

价值性原则要求所选题目必须是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作为学术论文如果没有学科理论为支撑,很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没有应用价值,不能指导实践中发生的问题,那么作为一个学术研究就丧失了他的意义,

2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要求所选题目需要有新意,有特点,具有开创性。这种创新体现在能够填补学科空白;能够对通说中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对前人的观点有重大的发展与突破;能够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能够从交叉学科点上寻找问题;老问题能够找出新思路。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像"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在专业内仍旧是争论不休,对于这样的老问题仍有发挥的余地;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一些交叉部分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3.需要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即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进行写作,不能无病呻吟。学术论文的研究性体现在它的对象是对因时空条件、现实条件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立足于这些问题进行的探讨才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当前的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元指导思想与多元化思想的冲突给思政学科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应根据新的需要进行选题。

三 选题的思维方法

1.胸怀怀疑的态度。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重具有实质意义。学术研究亦须有怀疑的态度。对学科内的问题持怀疑态度,才能打破常规发现"通说"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创新。

2思维角度多样化。

思维角度应该不拘泥于一处。对多学科的知识应当有所了解,有助于开拓思路,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法。思维角度的多样化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基本分析方法的背离,相反是对它的补充与完善。基本分析方式解决的是思政学科最基本概念、范畴、规律、理论等问题;思维角度多样化则为跨学科,交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观察研究传统命题。

每个学科都随着时间和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在将近30年的发展中,思政专业初步形成了自己学科体系。进入新时期,新形势下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对于解决传统命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选择题目时,应该注意这些新理论、新方法观察审视传统命题,以发展和突破前人的传统思维。

四 选题条件

1.注重平时积累。

一篇学术论文、一个选题不会不会凭空出现,均是建立在平时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积累之上的。学科研究、学术论文撰写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发展过程,要想得出较为科学的学术成果,需要尽可能多地占有与学科相关联的外界信息和资料。学术论文撰写不是在搜集材料之后才进行的,应该边搜集材料边思考问题。发现了新的问题和线索,又可以扩大搜集材料的范围。资料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资料,学术论文的写作就很难进行。占有资料是一件极其枯燥而烦琐的事情,因为要把与选题相关甚至是与学科有关的所有材料都尽可能地拿来,要把与自己的看法相符合与不相符合的材料都搜集起来,并对此进行重新加工,在正反材料的对比中才可能接近所要寻找的学科规律。

2.关注学科发展现状和动态

学科的发展现状很好的展示了学科内的现有的基本理论研究和争议问题的处理,使我们能够清晰的了解自己的位置,避免所选题目已被他人得出研究成果,或者重复他人之言。学科动态展示了本学科前沿领域,有助于我们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使所选题目,所撰写的学术论文方向性更加清晰明朗。

参考文献

[1] 朱景文.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笔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杨继成,陈燕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5):400-40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