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陶渊明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陶渊明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提纲元代陈绎真评论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渊明田园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摹写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淡泊的自我心境。陶渊明田园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化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三、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创作过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用点染白描手法,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不着意刻画,苏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所谓“奇趣”,包括诗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意,也包含诗人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所给人的审美意境,古人曾指出陶渊明的田园诗“遇境成趣,趣境两忘”的特点。(许学夷《诗源辩体》) 陶渊明田园诗塑造的形象还富有理想的色彩。诗人在《桃花源记》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成果归自己,没有封建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塑造形象时,能够使景,“依依远人村”;事,“种豆南山下”;理,“欲辩已忘言”,巧妙融合,创造出景、情、理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诗人把对自然景色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到一起,使诗歌的景、情、理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正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独特塑造形象的风格构成了陶渊明田园诗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四、质朴无华的语言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中夏清幽林阴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北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能够做到如此平淡朴素而又寓意深远,的确难能可贵。他的一些诗句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淡然没有精雕细琢,细细品味,其实都是颇具匠心的“奇句”。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就是经过提炼的“田家语”,是自然的再现,简净、含蓄却又至为丰美,是蕴寓于通俗中的神奇。正如苏轼在《与苏辙书》中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著名诗词评论家叶嘉莹教授也评道:“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元好问评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虽然陶渊明的田园诗在绮靡文风盛行的东晋并未受到多大的关注,但是到了唐宋以后,却得到了诸多诗人的企慕与推崇。其以无穷的魅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在东晋以后的诗人诗作中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还有诸多的学陶渊明田园诗等。也正如清代文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见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熏陶和影响一大批诗人。陶渊明也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把五言诗的创作推向高峰的一位大诗人。 学校(院系):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 班级:06语文教育(2)班 学号:0631240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2、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3、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 4、程郁缀著《唐诗宋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版 ;

晕死,上这找研究论文。您是写大学学位论文?还是一般论文作业?自己到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部,或者宿舍有校园网直接进图书馆网站,找中国智网搜陶渊明啊,下个百十篇根本没问题啊。好多东西一般网络上没有的。

五柳先生传。根据查询今日头条得知,陶渊明人物形象参考文献有五柳先生传,作品多展示陶渊明豪放洒脱、自然纯真的个性,对完美无缺社会理想的追求。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陶渊明诗与酒毕业论文

“酒”是我国古代诗人特别喜爱、钟情的一个传统的审美意象,我国古代的“酒诗”以其特有的风貌影响着后世的诗词创作。尤其到了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又赋予“酒”意象丰富的审美内涵,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酒诗词”的骨力和风韵,使之在我国古代诗坛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倍受历代读者的喜爱。 一、借酒怡情助兴增乐 在古代许多诗人的心目中,人生的最大快乐,不是封侯拜相,不是拥有金山银海,不是得道成仙。而是有诗与酒的享受。因此,古代文人便在情兴欢畅时借酒来增情助兴。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晋·陶渊明《移居》(其二)) 陶渊明的这首诗写的是农务之余和朋友诗酒流连之乐。大意是说春秋时节时光美好,饮酒登高赋诗别有一番情趣,展现了文人墨客的风雅。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辞倒。(唐·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诗句写作者在凉州与老朋友夜宴的情景。大意是说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宴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相聚在一起,应该斗滔尽欢,一醉方休。诗句抒写了友人相聚开怀畅饮的喜悦情状,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 二、借酒抒发愁情思绪、离情别绪 与亲友恋人道离别,心中满是无尽的不舍,只好借酒以抒离情;思乡之情抑郁胸中,唯有借酒稍稍压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也只有借酒加以排遣。 在中国古代,酒经常参与艺术境界的酝酿。刺激作家的创作灵感。面对难以抑制的兴奋或无法排遣的苦愁,诗人们都爱以酒解之。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t寒蝉凄切》) 这首词写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酒醒何处?”表明作者离情之深、之浓、之重;“柳”与“留”谐音,表达了作者想留又难留的矛盾心情:“晓风残月”更是他漂泊江湖的写照!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在这两句诗中说自己愁绪满怀无法排遣,只好借酒浇愁,其实酒又何尝能真的浇愁,结果又反而化作了相思的眼泪。既抒写了思乡之情,又反映了浇愁之酒化作相思之泪的深重相思之苦。 三、借酒抒发对人生、对现实的无奈 古代文人面对岁月流逝、青春老去产生了无奈,但即使无力挽救,却也抱着豁达的态度去面对,这样的胸怀。借着酒升华到了极致。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宋·秦观《虞美人·碧桃无上栽和露》) 这是一首托物寓怀、自伤身世的小词。写的是一位美人站在花前,为春将去而暗自伤心:她怜惜花的寂寞无人赏。便想为花沉醉痛饮,一醉方休,以排遣心中的无奈。 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宋·李清照《蝶恋花》) 这是一首感时伤世之作,作者写这首诗时年事已高,且南宋政局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故而她在这两句词里说:春花和我同样的命运,你还笑我作甚!奠如趁人还在花还未尽时插在头上,共享一下暂时之乐。这样理解。已是令人伤心了,但词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人是暮春之人,花是暮春之花,国是暮春之国。人快死了,花快凋了,国快亡了,这怎不叫无可奈何! 四、借酒抒发壮志的难酬 许多的文人大多抱持用世的热诚,然而现实却往往不能如他们所愿,因此真正有才华的文人,若不幸遭逢此困境,最常用的解忧办法就是借酒以排遣内心的悲怀。 呼儿将出挟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唐·李白《将进酒》) 这是李白《将进酒》的最后一句,诗人以无比深沉的“万古”之“愁”,与开篇的“悲”关台。完成了全诗的纵横捭闽、大起大落,表达了作者人生失意、壮志难酬的烦忧之情。但全诗没有萎缩之状、消沉之态。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唐·李商隐《风雨》) 这是诗人晚年所作的一曲悲歌,他尽情倾诉了平生的孤独、凄凉、忧愁和苦闷。诗句用唐代前期郭元振和马周的典故“宝剑篇”和“新丰酒”,寄寓自己生不逢时、有志难酬的愤懑和不平。 我国古代的不少诗人都精心于诗歌“酒”意象的创造,使其诗具有高度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同时也通过立意选象,其高峻的人格和洒落的胸怀也得以完美的彰显。“酒”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地位举足轻重,它展示了我国古代文人生活的全部底蕴以及对生命的理解。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谈陶渊明饮酒诗的“乐趣”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乐,一饮魂销万古愁。综观陶渊明饮酒诗,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其一,载酒去尘网——“素位之乐”。陶渊明一生追求“真”、“朴”、“淳”、“自然”,主张回归率性而为的“自然之乡”,憎恶曲意逢迎的官场生活。早年虽有过鸿鹄之志,但都在黑暗浑浊的社会大氛围中磨平了棱角。出于生计考虑虽多次为官,但诗人并不快乐,并慨叹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可见,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何其急切!晋 元兴二年癸卯(四O三),诗人因母亲去世,居忧在家,作《和郭主簿》二首,第一首中有“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四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此陶公自述其素位之乐,其不以

论陶渊明的诗歌美学风格[摘要] 陶渊明在对诗歌的审美特性的认识上,有自己的思想渊源和古朴的文风。首先,他强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这是儒道美学思想在文艺观中的反映;其次,他主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提倡语言洒脱恬淡,诗化日常生活,用田园诗、山水诗表达诗人主体对田园山水客体的审美;再次,他崇尚“复得返自然”的心境,认为诗要有自然地基调、人要有自由的思想和人性归复的性情。这一审美原则源流于老子“和光同尘”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 美学The theory of Tao Yuanming's poetry aesthetic style[Abstract] Tao Yuanming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poetr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origin and the style of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First of all, he stressed: "qualitative nature, not the proper and complete income", this is in pf of confucianism aesthetic thoughts; Second, he argued that "the clothes stained with solicitors, but would make no violations", advocating language is calm, free and easy, including daily life, express the poet in pastoral poems and landscape poems of aesthetic subject of rural landscape object; Again, he advocated "after return to natural" state of mind, that poetry will have naturally tone, people will have the freedom of thought and adapt to human nature of temperament.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origin in Lao zi "bland" aesthetic thought. [Keywords] Tao Yuanming poetry aesthetics目 录引 言1一、强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1(一)美学观形成的道家思想源流........................................................................1(二)美学观受儒家美学思想影响........................................................................1二、主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一)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意象........................................................................1(二)诗歌审美形态下体现的风格........................................................................1三、崇尚“复得返自然”的真我性情1(一)人性归复观引导下真我性情的探究............................................................1(二)人性归复观对后世审美形态的影响............................................................1结 语1参考文献1谢 辞1引 言由于道家哲学观认知度的提高和大型电视剧《陶渊明》的摄制,一个具有道家朴素辩证思想的中国文人——陶渊明,逐渐被人们熟知和喜爱。他在散文领域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人们每当谈起陶渊明便会想起他的散文辞赋,却忽略了他的诗歌和其朴素的美学理论。晋宋以降,很多人对陶渊明诗歌做了搜集整理和考证的工作,到了近代人们逐渐从研究作品本身提升到体悟作家美学思想上来。只是研究作品本身不能完全汲取作品的养分,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对陶渊明文艺美学理论的忽视和对作品认识上的不足。他是具有道家朴素辩证思想的哲人,在我看来陶渊明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杰出的文艺美学家,在对诗歌审美特征的认识上,陶渊明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古朴的诗文风格。一、强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一)美学观形成的道家审美源流陶渊明具有朴素主义的思想和唯物主义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关注,对人生所做的哲学思考。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写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在《形影神》中,他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精神对待文学和生活。可见,所谓“纵浪大化中”的目的在于思考和解释人生存在和生死等哲思问题。从而达到“不喜亦不惧”的功效。陶渊明晚年曾写一首《自祭文》,诗歌最后说:“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孰重后歌的原因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坚持诗歌的自然本色,与浮文妨要、虚谈废务的体例划清界限,不能一味地阿谀奉承、粉饰太平。陶渊明在向朝廷申诉辞官归隐的原由时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说明陶渊明确是彻底体悟到了世俗社会与自己崇尚自然地本性是不相符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社会的观念,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辞官。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诗作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创作的朴素主义名篇。陶渊明在《答庞参军》中写道“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行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作者把道家隽永的哲思注输在文章的内容中,强调洒脱自然心性的重要性。“行迹滞江山”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道家朴素主义思辨观在陶渊明文艺美学理论中的体现。(二)美学观受儒家美学思想影响陶渊明诗歌具有儒学审美形态,在于其年幼时外祖父给他提供了的阅读和了解历史的机会,其阅读了大量的儒学典籍,使他具有了“猛志逸四海”、“匪道曷依,匪善奚敦”的志趣。陶渊明熟谙儒学,其诗歌中引用论语经典就达37处之多。陶渊明关于审美形态下的品德准则,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咏贫士》中:“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朝与任义生,夕死复何求。”在这里陶渊明本着“与仁义生”的原则,精炼地阐述了安贫与求富在他心中的考量。人生过分追求富贵,则不能符合“与仁义生”的精神准则。作诗仅仅满足于对世俗的歌颂、阿谀奉承,则不能完全体现诗歌的审美效果。诗歌要有真性情、人要有不阿谀的品行,这就是陶渊明主张的诗歌与人性共同的本质特点。二、主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关于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题材及所体现的风格,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其创作的田园诗中,作者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中写道:“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这里,陶渊明本着语言洒脱,诗话生活的原则,精炼地阐述了在审美上诗人主体和田园山水客体的关系。诗歌如果过分追求华美,则不能体现诗歌自然的情趣和风格,只有抓住客体意象的本质,才能达到诗人主体与诗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纯真的性情是陶诗之体、自然的语言是陶诗之用。钟嵘《诗品》曾叙述说诗歌的最高造诣,应该是“使味之者无极”,唯有陶渊明诗歌是这样的。对陶渊明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题材及对诗歌风格的见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意象其一,诗歌语言要洒脱恬淡。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中写道:“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是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余天,因“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挂印归乡时所作的。“虚室有闲”,意谓着语言洒脱恬淡,就是要符合自己的心性,不粉饰、不浮夸,传达出作者对文学语言朴素的见解和要求。陶渊明以平实的生活写诗,诗话人生,从写庭院景色转笔写情,在虚静的居室中悠闲地生活,令人感慨万千。而过分追求社会名利的人,则被陶渊明讥之为乡里小儿,足见陶渊明对官利社会的厌恶,对民风不古的痛彻。而社会粉饰阿谀的文风又无法改变,所以只能借助于诗文,表达出对诗歌语言的内在心愿。陶渊明语言平实的观点,也体现在他其他的诗作中。在《拟古》中写道:“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春天到了,燕子翩翩飞回我的草庐,自从分别之后,门庭日渐荒芜。陶渊明在诗歌中描写的大多是生活中日常之物,所用意象如燕子、草庐、门庭等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平淡中见绮丽,因此其诗作长久的被人提及,而那些只注重形式的作品则被人们所鄙弃。其二,诗歌意象要准确得体。陶渊明的诗歌笔调宽旷,感情冷峻沉痛,同时包含了一颗爱国思民之心,大为后世推崇。陶渊明诗歌构思别致的重要原因在于,其诗歌所引用的意象精致深刻。他继承了我国自《诗经》《楚辞》以来比兴的手法,引用大量的比拟意象,如《诗经》中的《魏风·硕鼠》和《楚辞》中的《橘颂》就是用比体来写实的作品。陶渊明继承和发扬了《诗经》和《楚辞》大量引用意象,运用比兴的手法。在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鸟”这一意象,以归鸟喻自己回归田园。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其四)的首句写道:“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用比喻的手法,暗喻自己从尘网回归到自然之乐,表明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歌颂。陶渊明以孤鸟自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从尘世解脱之乐,比直接叙述更加令人深思,意蕴绵长。他在《归鸟》四言诗中,也舒发了相似的情感,如“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同样抒发了作者倦而知返的情怀。这种借鸟之归栖来比喻世俗社会黑暗的诗句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不少见,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强调“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又如《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在引用“鸟”这一意象的同时,还采用强烈的对照手法,来强化所引用意向的效果。“酒”这一意象在他的作品中也大量出现。大致在魏晋之前,社会以儒学及儒家思想为主导和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天”的支配作用。这是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的绝对权威,但在东汉之后,遭到广泛质疑。于是个性解放由此产生,在文学层面,也就有了关于“以人为本”的主题。但旧的困境无法瞬间摆脱,新的背谬和问题又相继提出,因此诗人们不断发出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这是有限人生对无限存在的回应与感慨。在社会“大化”变迁之中,诗人无以找到“心远地自偏”的境地,因而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于是他们独钟于玄学,倾心于饮酒。在陶渊明作《饮酒二十首》(其五)中,我们不难想象到一位微醺的,飘然如神仙的诗人在自己的庭院里采摘菊花,偶尔抬头远望,恰好与庐山相会,陶渊明所述的“悠然”不仅属于山,更属于人。陶渊明把日常生活琐事、平实意象,都写入诗歌当中,而又显得质朴率真,这是陶渊明诗歌的高妙之处,他借意象清晰地表达出不流于世俗的高尚精神。(二)诗歌审美形态下体现的风格东晋以来,文人墨客喜欢用玄理写诗,然而大多诗作哲理浅陋、平乏无味,被后世之人大为鄙弃。唯有陶渊明的诗哲理意趣并在,情深意隽,大为后人赞赏。而后世对于陶渊明与文人玄士评论迥异的根本原因在于,陶渊明对于理的追求以及对理表达的方式高于后者。陶渊明认为诗要有自然之理、有自己的风格。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其十四)中明确提出诗歌要体现真性情,“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这两句既点出饮酒的情由,又道出了作者性情的质朴。他在自然古朴的田园生活中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得到了精神的满足,而在诗歌中的体现,即是淳厚质朴的文风;陶渊明对“自然之理”的追求,显然受到了老庄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他在《饮酒二十首》(其十四)的后半部分写道“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在酒过三巡之后,自我意识已经消失,外物对于自己的羁绊更是无从谈起,诗人在醉意中达到了“超我”的心境,以酒中的“深味”收笔,浑然天成。诗人把玄理的表达与饮酒、复醉的生活情趣结合起来,使生活和玄思完美的结合,相得益彰。陶渊明很赞美贫士的品行,他在《咏贫士七首》(其五)中说“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以袁安居前积雪映高士开笔,又书之“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寒长交战,道胜无戚颜。”一种穷且益坚的高昂之势跃然纸上。天降大雪,而袁安僵卧不去乞要,他对来巡视的县令说:“天下大雪,人们都饿着,我不能再去麻烦大家。”在这里作者把视觉、触觉、和感觉所产生的复杂作用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审美上的中和和心灵上的超脱,他的作品确是充满自然质朴气韵的佳作。三、崇尚“复得返自然”的真我性情 (一)人性归复观引导下真我性情的探究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中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歌与人生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陶渊明认为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意谓出于质朴、无需人为雕饰。凡出自“自然”者,必体现作者的本心,给人以“自然清新”之感。陶渊明在写作诗歌的时候,常常用古朴、自然作为其审美的标准。如《归园田居五首》(其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归园田居五首》(其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陶渊明看来,古朴自然的人生可以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古朴自然是诗的生命,是审美的最高准则。陶渊明提出的古朴、自然的审美标准,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情感质朴。陶渊明自道其田园生活的体会:“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二十首》),他又在《饮酒二十首》(其八)一诗中自述酒后生活的情境:“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寄情于精神世界,树立了一个挺立高尚的人格。陶渊明在很多诗文中,歌颂的莫不是具有质朴精神的人,他也把真我的性情作为写诗的重要标准。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写道:“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日入”二句最为真切,前句说的是结伴一起回家,后句写用壶浆来慰劳邻里的朋友。只有情真才可以感人,才能有所共鸣。陶渊明一生穷困潦倒,他那些怀古之作,如“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确是催人泪下。多次被举荐入仕,又多次辞官归隐,其在《归去来兮辞》中云:“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而在田园生活中,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其诗云:“谈谐终日夕,殇至辄倾杯。”(《乞食》)他确是一位敢于直言真情的诗人。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第九首中写道:“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田父劝他做官,他却表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苏轼评论陶渊明诗:“渊明独清真,谈笑过此生。”“有士常痛饮,饥寒见真情。”他与陶渊明的心意不谋而合,陶渊明对那些虚情假意非常不满,对千古的士人社会评论说:“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己酉岁九月九日》)其二,意境质朴。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创造,它能引起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陶渊明的“复得返自然”概括了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自然超凡的意境。他称赞贫士的诗:“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陶渊明认为古代贤士像太阳一样,给他信心与希望,不汲汲于富贵,所以无论是早晨的太阳、秋天的白露或是冬天的明月,都是质朴美好的。质朴自然的审美意境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二)人性归复观对后世审美形态的影响陶渊明对老庄深邃自然的思想有很深的层次的理解,为后世士大夫筑了一个可以使心灵得以宁静的精神家园,达到诗歌与内心世界真善美的统一。陶渊明与他创立的田园诗派,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陶渊明的影响下,钟嵘成功地把庄子“天下有大美而不言”等美学思想引进到诗歌美学领域,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倡的“真美”与陶渊明提出的“自然”思想同出一辙。在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中,最高的范畴也就是“道”和“自然”。唐代王维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批判地继承了陶渊明诗歌的灵魂和精髓,以诗入禅境,最终达到以物观物、物我两忘的高度,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陶渊明诗歌对宋词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宋代诗词更加关注诗人内心较为抽象的矛盾和情感,以范成大为代表的农事诗便是对陶渊明别样的继承,宋代词人苏轼提出“是万物之盛衰于四时之间者,皆其自然,莫或使之。”苏轼提倡的“自然之数”、“文理自然”等理论也正是陶渊明“复得返自然”思想的理论创新。陶渊明追求的自然之理,实际正是以他最理想的“道”和“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标准。 结 语陶渊明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他的创作即具有文学性,又隐喻着深刻的哲思。年幼时家庭开始衰微,经历了晋宋易代之际的动荡时局,但外祖父给他提供了阅读和了解历史的机会。他不仅学习儒学,而且熟谙老庄之道,能熟练运用《老》《庄》等各种典故,儒学功底在其诗作中可见一斑,使其具有“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志趣。陶渊明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典故,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变通修饰。他的创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隐士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社会的鄙夷,其深刻的文艺美学哲思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歌、散文创作,达到了文学、哲学、文艺美学的高度统一,对儒道等中国古典文化兼收并蓄。作品中的“酒”、“月”、“菊花”等象征意象,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创作中的经典和典型的意象。其作品的文艺美学价值不言而喻,诗文源流广泛、影响深远。陶渊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创作意境深邃,而他的创作并不是一味的消极避世,而是受到了晋宋易代之际历史、社会的制约和影响。在诗歌方面,沿袭魏晋古朴之风,使诗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不再是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使玄言诗达到了新的高度;开创了田园诗派,将“自然”提高到了一种美的至境。在散文方面,付之以大量的哲学思考,古为今用,展现了静瑟的散文之美,为后世士大夫筑了一个可以使心灵得以宁静的精神之巢。陶渊明的作品今存121首,但是诗歌简短精炼,立意深邃自然。其作品引用《论语》典故37处,引用《老》《庄》典故有77处之多,既展现了文学和文艺理论之美,又展现了他清高耿介、淳朴善良的人性美。陶渊明即是晋宋之际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文艺美学家,思想深邃质朴,使之成为了一个令人永不生厌的话题。参考文献[1]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吴小如编.陶渊明诗文辞典鉴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袁行霈.陶渊明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傅东华.陶渊明诗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5]陶渊明.陶渊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7]陶渊明.陶渊明集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陶渊明.陶渊明集[M].湖南:岳麓出版社,1996[9]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0]王瑶.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1]周璇,论王绩对陶渊明的接受[D].湖南大学,2013[12]李祯.陶渊明酒诗研究[D].兰州大学,2013[13]王传军.陶渊明饮酒诗研究[D].山东大学,2012[14]刘中文.论萧统对陶渊明的接受[J].求是学刊,2003(3).[15]李心慧.陶渊明诗歌意象剖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9).[16]周嘉惠.陶渊明的孤独与超脱[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1(9).

陶渊明饮酒诗论文开题报告

评析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陶渊明《饮酒》(其五)文化意蕴剖析【内容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流人物,他的著名诗赋有许多为人们所激赏.《饮酒》诗(其五)是他对真、善、美追求的流露,其中蕴涵着多层的文化意蕴,本文试从四个方面由浅至深地揭示诗中的哲理意味,从而真正地理解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菊南山真意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诗是陶渊明最有代表性的组诗,共二十首,但并非一时而作.其中第五首又是最为人所注目的名篇,成为了千古交誉的诗歌佳品.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高妙的艺术意境:写景状物则在人耳目;言情咏怀则沁人心脾;用事述理则深入浅出而又含蓄蕴藉,使人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领略到哲理的启迪.诗中丰富而层次深邃的文化意蕴使得这首诗更加耐人寻味,气蕴回荡.正所谓“语尽而意无穷”①,诗“美在咸酸之外”②.一、自然田园风光之美.这首《饮酒》不仅是一首托言的醉后漫性之作,而且展现了一幅淡远悠美的田园风光:在暮岚紫霭,落日熔金的天际,众鸟返归.采菊东篱,情归本心,无所关注而“见”悠然的南山.这大自然瑰奇的丽景使陶渊明深深地陶醉,物我两忘,而所为所见于一俯一仰之间足现其高洁的情致.秋末傍晚的江南,天高气爽,自然景象变化莫测,这一切都显得朴质,充满着生机而韵味无穷.诗人在采菊东篱的审美观照中,“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文心雕龙·物色》)③表现出对人生、社会生活的无比热忱、关注和执着,坦陈出他宁静纯洁的心境.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见山气之佳,以悦与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④山川田园的美完全体现在人与自然的泯化上.在诗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品味出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意趣以及诗人对生命安顿、返回自然的喜悦与满足.在那质朴自然、冲淡平和的艺术氛围中,内心世界与外部田园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关系,这正反映陶渊明亲自然、反认知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陶渊明吸收道家的朴素唯物论成分,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向庄子学习,启发人们发现自然美,领略自然美,将山水作为“道”的化身,同时借佛家的思想获得蕴涵在自然田园中的宗教愉悦.道、释两家的自然观在陶渊明静谧的田园风光中得到完美的统一,从而具有一种悠然神凝的韵味.“南山”之地的美丽早在先秦就有表述,所隐喻的美丽风光却是众所周知的.《诗经·曹风·侯人》有“荟兮蔚兮,南山朝”.《诗经·小雅·节南山》更描述了南山之美:“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节彼南山,有实其猗.”尽管地点有所不同,但“南山”已成为隐者隐仕最静穆、最悠然的处所.难怪诗人说“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为嗟叹.”(《〈游斜川〉并序》).这样,“结庐在人境”,对于耕隐的诗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地利、人和兼而得之的理想处所.二、健身长寿之愿望.陶诗,尤其《饮酒》诗,具有“似癯实腴”(《评韩柳诗》)⑤、“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⑥的艺术风格,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具有静穆悠然的自然风光,而且他诗中的自然物都蕴涵着更深一层的文化意象和深刻内涵.1.菊花的健身药用.在陶渊明的诗中,常常以菊、酒并称,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⑦(《范村菊谱序》)陶爱菊,以致“秋菊盈园”(《〈九日闲居〉并序》),这有“秋菊有佳色”(《〈饮酒二十首〉并序》其七)的原因,但也有出于健康的考虑.自远古至晋,经常有名士食菊、饮菊花茶、菊花酒以求健身延年的记载,屈原在他的《离骚》中就提到菊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了西晋时,黄老、玄学思想盛行,服菊养身延年已成为当时的时尚.比如晋人傅玄作的《菊花赋》说:“服之者长生,食之者通神.”西晋名士潘尼的《菊花赋》甚至说能赐人寿命的司命神西王母也“接其葩”以求“延期以永寿”.陶渊明在其诗篇中也明确指出了:“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九日闲居〉并序》)从中医的角度看,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具有清风散热、平肝明目等功效,可以用来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眼睛红肿、高血压等病症.明代医药家李时珍说菊花酒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疗效⑧.《西京杂记》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秫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这样说来,嗜酒如命的陶渊明对菊酒的酿法想必也是非常熟悉,不然不会出现“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二十首〉并序》其七)这样的诗句.2.南山的文化意蕴.南山自古以来就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寿比南山”.它象征着昌盛和长寿.早在先秦的《诗经》就有记载: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承.(《小雅·天保》)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小雅?斯干》)南山有台,北山有菜.乐只君子,邦国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南山有栲,北山有.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意是茂.南山有枸,北山有.乐只君子,遐不黄?乐只君子,保艾尔后.(《小雅·南山有台》)这几首诗也就成为了南山的象征意蕴的源头,这与菊一样代表着诗人的恬淡悠闲的情趣.况且,陶渊明更有“南山四皓”⑨的情结:“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饮酒二十首》其六).“南山四皓”“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⑩想必这样的长寿也是陶渊明所追求的.三、励志持节的操守.陶渊明如此喜欢菊和南山,除了上述的表层意蕴外,这两自然物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意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同时兼有比兴的深意.1.菊的人格象征特征.陶爱菊,不仅仅是由于它的健身价值,更因为是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蕴:不与百花争艳,甘受寂寞,大有谦谦君子之风;开放在深秋季节,正是严寒即将到来之时,顶风傲霜,充满了“劲直”之气;纯黄之色,一尘不染,象征着清洁,不随波逐流;花朵抱香枯死枝头,不会凋落.菊俨然成为陶渊明高风亮节的象征,就正如诗人在《和郭主簿二首》所称赞的那样:“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屈原在《离骚》中说道:“春兰兮秋菊,长无决兮终古.”将菊和兰并称,可见它在屈原心目中的地位;而菊之于渊明,犹似兰之于屈子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菊花枯尽香犹在,又付东篱一醉眠.”⑾ 正是菊的自然秉性,从而使得“采菊东篱下”有着深刻的意义:诗人想以菊来自喻.希望“千载抚尔诀”(《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远我遗世情”(《饮酒二十首》其七).2.南山的人格象征.南山作为诗人耕隐的处所,有着它自身的象征意义,正如上所述的那样,陶渊明的确有追随“南山四皓”的意向.我们从他的诗中可以找到明确的记载: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角,精爽今何如?(《赠羊长史》)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饮酒二十首》其六)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桃花源诗》)由此可见,陶渊明已然成为“四皓”精神的继承者.他不仅继承了先秦的“南山”意象,而且还在其中增加了“南亩”的田园风味: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五首》其三)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而这蕴涵“真意”的南山始终是陶渊明精神的家园和心向神往的佳境.它隐然与世网相对立,化解了人世的喧闹和官场的“大伪”(《〈感士不遇赋〉并序》),从而成为诗人借以暗寓其摈弃市朝鄙俗的高趣.因而,诗人产生了死后也要投身于“南山”的精神寄托:“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杂诗十二首》)四、天人和谐之美.王国维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⑿ 这虽然是讲此诗的艺术审美特色,但同时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诗人以“倦鸟”自喻,完全融合在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主观和客观浑融妙合,而“见”生动地表现了两者的交感,意境全出,“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⒀.诗人挣脱世俗的精神枷锁,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解脱;净化到同大自然一样的纯洁、和融、浑朴,达到了“天人合一”最理想的精神境界,这就是“心远”的极致.“采菊”四句诗讲的,正是“心远”达到极致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向读者表明:人的主观心境与大自然的客观环境真正浑然妙合了,人的精神也就从尘世之累中彻底地得到解脱.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他的身形固然属于现实世界,但诗人的心境却“悠然”到与大自然冥会妙合的胜境.从诗人主观方面说,采菊东篱,悠然自得,这是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从庐山一带傍晚的自然环境说,一切都显得和融浑朴,充满生机,而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诗人的悠然情怀与眼前的自然气象,都合于自然之道,因而,主客二方也就妙然交融了.这其中的真意,在诗人看来,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故曰“欲辩已忘言”.“言、意之辩”是魏晋玄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所谓“得意忘言”,是说“言”、“象”是得“意”的工具或手段,得“意”不能离开“言”、“象”;然而,“言”、“象”只是现象,“意”才是事物的本质,所以要真正领悟“意”的真谛,又不凝滞于“言”、“象”,就应忘言忘象.在这首诗中,诗人从“采菊”所展示的具体“言”、“象”中领悟到了“意”,这就是一个“真”字.他认为,“意”既已得,其余辩说都是多余的了.不然,或如《庄子·齐物论》说的:“辩也者,有不见也.”⒁ 辩说愈多,“意”反而会被“言”、“象”所淹没.《庄子·渔父篇》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⒂ 诗中的意趣全在一个“真”字,留下了不尽之意让读者去体味,这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⒃了.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古人用意深微.”⒄ 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芬芳的泥土气息的向往,使得此诗不仅具有质朴、自然的艺术美,更使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味.它是诗人对人生执着的爱恋情感倾注于这平凡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的结果,从而也铸就了这一篇“深文隐蔚,味曲包”⒅ 的佳作,使得它的意蕴令后人永远也解不完.

陶渊明的形象向来和酒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自称「性嗜酒」之外,颜延之〈陶徵士诔序〉也称其「性乐酒德」.可见,因饮酒而表现出的真性情,以及因酒开展出的生命情怀,才是酒成为陶渊明诗文标志的主因,酒与陶渊明的关系,已成为一种典范性的诗酒文化型态.故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陶诗虽未必篇篇有酒,但其所占的比例也不在少数.甚至有直接以酒入诗题者,如:〈连雨独饮〉,〈饮酒〉,〈述酒〉,〈止酒〉等,然而这些诗题虽以酒为名,却意不在酒,而是「寄酒为迹」,藉以抒发自我情怀或解决生命困境.〈饮酒诗二十首〉堂堂以酒为名,但其间明言及酒者只十一首,而这十一首亦非真咏饮酒,而是另有寓意,借酒抒发的用意十分明显.虽然陶渊明在诗序中,言明创作的心态为「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故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然细观诗中所呈现的情绪,却非陶渊明所言之「欢笑」,反倒透露出一股哀沈之情.在这二十首诗中,不时透露渊明的心迹,时而感慨万端,时而闲逸自适,看似矛盾的两种生命型态,在他身上交织著.其内涵似有隐讳又若有所指,故历朝学者多持「避身」,「寄托」之说,如:宋朝叶梦得《石林诗话》所言:「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沈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於醉,可以粗远事故.」韩愈亦以「有托而逃焉」来探析〈饮酒诗二十首〉之深层内涵.此后,如元代刘履,明代钟惺,清代陶必铨,康发祥等人,也继承了韩愈的看法,认同〈饮酒二十首〉为世风日变之下,借酒寓言而避世之说.本文所论的〈饮酒诗〉,乃是渊明辞彭泽令,归田后的第十二年(义熙十三年,西元417年,五十三岁)所作.在这二十首〈饮酒诗〉中,陶渊明把具有深刻体验的诗篇,归在「饮酒」这个总题下面,可谓用心良苦.自魏晋以后,社会环境十分黑暗险恶,许多文人往往借酒来逃避迫害的灾祸,著名的诗人阮籍,就是藉醉酒而不问世事以逃祸的,他的〈咏怀〉诗是以象徵的语言,来表达他的苦闷和追求.陶渊明在「饮酒」的题目下来「咏怀」,显然是受阮籍诗的影响,而有所启发.由於〈饮酒诗二十首〉共包含了二十首诗作,而每首诗作之间,似乎又各自呈现不同的主题,故历来解诗者,便常将每首诗,视为各自独立的作品,采取逐一解诗的方式来作阐述,如:廖仲安在《陶渊明》一书中,概论二十首诗:「在这二十首诗里,他回忆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写出从出仕到归隐生活中的种种观点和体验,也对污浊和险恶的的社会,表示了痛心与不满.」方祖燊也说:「在这二十首的〈饮酒诗〉,包含的范围很广,或语平昔,或书胸臆,或示信念,或谈理想,或钦圣贤,或明操守,或写生活.……」他们认为这二十首作品各有主题,以呈现陶渊明当时复杂的心境.然而,作品形式既然归属於组诗,且作者更在诗前附上小序,统合整组诗作的创作心境及旨趣,那麼,其间的内涵,必有相似或连贯之处.如:明黄文焕所云:「陶诗凡数首相连者,章法必深於布置.饮酒二十首尤为淋漓变化,义多对竖,意则环应.」虽然,黄氏指的是在「酒」这个命题上的环环相扣,然吾人却认为:除了以酒的外在形式为主线贯穿全作外,其内在主旨思想也是连贯而统一的.在本文中,吾人将根据〈饮酒诗二十首〉,来探讨陶渊明在诗中所透显出的人生观及生命情态,透过这样的一个角度,观察陶渊明在魏晋那样动荡,污浊的时代下,他是如何洁身自保,如何在时代带给他的生命困境中升华自己.贰、研究素材与内容研究之素材本论文主题为〈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之研究〉,系以陶渊明诗作中,以〈饮酒〉为总题之二十首诗作为研究对象及范围,再辅与其他前辈学者研究陶学之著作为参考资料,以全面而完整之素材,希望对陶渊明〈饮酒诗〉之研究,提供正确丰富之参佐资料.兹将陶渊明诗作版本,以及目前已发表对陶学研究之著作概况,略述於下:研究之主要材料陶渊明的诗文,在南朝时并未受到重视.直到唐代,我国古典诗歌创作进入高峰期,陶诗才获得普遍的爱好和研究.宋,元之际,关於陶渊明之探索日趋广泛,《陶集》遂得以传抄,补辑,校订,以致於注释,刊布甚多.《陶集》版本甚多,南宋蔡宽夫诗话中说:「渊明集世既多本,校之不胜其异,有一字而数十字不同者,不可概举.」由於版本文字的不同,历代注家学者众说纷纭,现存较具校勘价值的主要有下列版本:(1).《陶渊明集》 十卷 宋李公焕辑,元刻本(2).《陶渊明诗》一卷 陶潜曾集, 影钞宋绍熙3 年赣川曾氏刊本(3).《陶靖节集八卷》 陶潜焦竑凌蒙初( 梁 )萧统 明万历间吴兴凌蒙初刊朱墨套印本(4).《陶靖节集十卷》 陶潜( 梁 )萧统 明仿宋刊九行本(5). 《陶靖节集八卷》 陶潜杨时伟 明万历己未( 47年 )杨时伟刊本(6). 《陶靖节先生诗四卷补注一卷附录一卷》 陶潜汤汉吴师道 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博 古斋影印本今即以李公焕辑注本为底本,上列各本为校本,互以比对校勘.(二)研究之辅佐材料除了有关陶渊明作品辑录及注释的书籍版本外,坊间还有许多有关陶学研究的著作,这些书对於陶渊明的生平,思想,著作,成就等各方面,多有详尽的记述与介绍.这些作品除记录陶渊明之生平外,对陶渊明的诗作也多有阐述,如:1.《陶渊明论略》,李文初注,芦狄为之序,全书包括考证订正,论述陶渊明思想,评价陶渊明田园诗,探讨陶诗表现技巧,以及陶作影响玤五组文章,彼此间有一定的内在连系.2.《陶渊明年谱》,收王质等撰九种年谱,许逸民校辑,反映数百年来陶谱研究的轨迹,年谱之外,还汇集有陶渊明的传记资料.3..《陶潜评传》,李锦全著,书中对晋宋之际的社会经济,政治变化,学术思潮的影响等,与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做结合,对於形成他思想的外在条件做了概述,进而探讨他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并通过研究其诗文之思想与艺术风格,刻划出他任真自得,直道而行的为人,最后对陶渊明的思想做出总结性的评价.4.《陶渊明新探》,邓安生著,主要针对陶渊明之生平事迹做考据与辩证.5..《陶渊明之人品与诗品》,陈怡良著,书中内容包括:陶渊明的创作背景,家世与家庭,一生历程,文学造诣,哲学素养,人品及陶渊明之文学地位和影响.6.《陶学史话》,钟优民著,内容主在叙述陶学发展流变,全面总结自古至今,一系列陶学研究家,鉴赏家自身情感色彩和主观信念的价值判断及审美判断.7.《陶渊明诗论暨有关资料分辑》,阮廷瑜著,内容包括陶渊明诗文辩证,诗法剖析,诗证生活与思想,陶诗之影响等.8.《陶渊明探索》,陈美利著,乃就陶渊明的自然思想,隐逸思想,文学创作,哲学理念等作一论述与探讨.9.《陶渊明饮酒诗讲录》,叶嘉莹著,是讲录集成之作品,共分二十三讲,由〈饮酒〉的第一首逐一讲起,其解说的角度多从诗人的生活及思想著手,针对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做深入的分析与解说,.以上所列举者,仅为众多研究陶学书籍中之一部份,对於陶渊明生平,治学,思想,诗作等方面的探讨,内容十分广泛.其中虽有对〈饮酒诗二十首〉做一番论述,然除了叶嘉莹的《陶渊明饮酒诗讲录》外,几乎没有任何一本书是以〈饮酒诗〉为主题加以畅论者.故吾人除了参考大量有关陶学的书外,另将以浅薄之短见推论,为〈饮酒诗〉作一归纳论说,期能阐发陶渊明之心迹.研究之内容处理材料之原则1. 陶渊明的诗文,在南朝时并未受到重视.直到唐代,我国古典诗歌创作进入高峰期,陶诗才获得普遍的爱好和研究.宋,元之际,关於陶渊明之探索日趋广泛,《陶集》遂得以传抄,补辑,校订,以致於注释,刊布甚多.《陶集》版本甚多,南宋蔡宽夫诗话中说:「渊明集世既多本,校之不胜其异,有一字而数十字不同者,不可概举.」由於版本文字的不同,历代注家学者众说纷纭,本文将以李公焕之辑注本中所刊录之〈饮酒诗〉,作为研究的范围与标准,其中若有与其他版本诗具有变异之处,接以李注中所刊之诗文为准绳.2. 本文所使用之文献,除以陶渊明之〈饮酒诗〉为研究对象,另将配合相关之传记及诗文评述资料为辅,加以其他诗歌文学理论之书为助,并从工具书多方搜集查询相关诗文之典故资料,以作为论述其诗之参考资料或佐证论点.3. 陶渊明诗作多有涵意,此与其身处之社会环境,生平际遇及思想息息相关,所以在掌握〈饮酒诗〉的内涵时,必须先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及思想等方面,有深入的认识,以作为研究之基础.4. 陶渊明的诗作普遍为情感之咏怀,故在论述〈饮酒诗〉时,将较偏重於探索其情感思想的反映,以较抒情之笔调,期能表达陶渊明〈饮酒诗〉诗中之所蕴含之情感与精神..研究之内容本文以研究陶渊明之〈饮酒诗〉为主题,并兼对饮酒诗在魏晋以前的发展过程,作一概略的研究.首章「绪论」,兹分二节,第一节为「酒与文学」,分别以酒在文学发展中所具有的渊远地位,以及酒在文学创作上所蕴含的原型意义----愁,来揭橥「酒」在文学中所具有之重要地位.第二节「饮酒诗的界说」,分别以「广义」与「狭义」二种界说,试图魏饮酒诗作一妥切之定名.第二章「饮酒诗的形成过程」,兹分为两节,第一节「胚芽新绿的酝酿期:先秦两汉」,第二节「枝叶扶疏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此二节均针对文学本身的发展,以及时代背景等两大内因外缘,逐一探讨饮酒诗在各个时期的流变与特色.「酝酿期」的饮酒作品中,「酒」大多仅为客卿般的点缀物,以作为祭祀宴饮之类的题材最为普遍.「发展期」的饮酒作品,由於政治逼迫,文士多藉酒韬光,不问世事,「酒」见成为性情所寄,郁怀所托之物,故无论是与饮酒有关之文体,或饮酒诗的境界与技巧,均有垂裕来叶的功绩.第三章「陶渊明之生平行谊及学术成就」,先对陶渊明之家世,生平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再探讨其思想渊源及学术成就,以期能了解陶渊明人格,思想形成之背景,以及陶渊明在动荡时代中,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的地位.由这些资料,归纳陶渊明的人生观,政治观,文学观等个人特质,以作为本文论述之思想基础.第四章则以「陶渊明饮酒诗之外缘研究」为重点,从时代背景,文坛现象,个人际遇及陶渊明对酒的态度阐明陶渊明写作〈饮酒诗二十首〉的动机.陶渊明追求自然和本真,常藉饮酒来傲视世俗的诈伪,表现出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态度,当然他也藉酒来排遣自己不满现实,有志不获骋的苦闷心情,此均可由时代背景,诗人际遇,文坛现象中作一说明.第五章「陶渊明饮酒诗之内涵与思想」,分别对饮酒诗之结构,及饮酒诗之思想精神作一探讨.研究〈饮酒〉组诗之结构,不能脱离二十首诗的内容,依此,吾人将其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为首章〈哀荣无定在〉,是以下各诗的总冒,指出将易代之背景,是他饮酒遣怀的由来,也是他写〈饮酒诗〉的真正原因.第二部份为组诗的第二到第十九首,虽内容较杂,不易从结构上找出各首之间整齐划一的关联之处,但其思想却是一致的,即甘贫守志,坚持隐居,各首诗分别依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表现.在这部份,可将其大致分类为:一,「表示避世的诗」,如:〈积善云有报〉,〈行止千万端〉二,「以隐居自慰和拒绝再仕的诗」,如:〈结庐在人境〉,〈贫居乏人工〉,〈清晨闻叩门〉,〈长公曾一仕〉三,「总结自己仕隐经历的诗」,如:〈在昔曾远游〉,〈少年罕人事〉,〈畴昔苦长饥〉,栖栖失群鸟〉四,「思考名利的诗」,如:〈颜生称为仁〉五,「藉酒表现隐居得意及傲视世俗的诗」,如:〈道丧向千载〉,〈有客常同止〉,〈故人赏我趣〉,〈秋菊有佳色〉,〈青松在东园〉六,「暗示易代背景的诗」,如:〈幽兰生前庭〉,〈子云性嗜酒〉第三部份即末首〈羲农去我久〉,回顾历史,从上古说到眼前,其著眼点在「真淳」二字,乃针对东晋的时代风气而发.〈饮酒诗二十首〉,首章暗示易代的政治环境,中间则连系历史及现实的问题以表述怀抱,末章总结历史,仍归结到眼前所处的时代,前后遥相呼应,以饮酒起,以饮酒结,结构完整思想精神即深蕴其中.第六章「饮酒诗之形式与技巧」,因个人遭遇不同,诗作风格即有所变化,〈饮酒诗〉成於陶渊明晚年时期,其抒情述怀的手法即技巧自不同於早年时期,故本文将从〈饮酒诗〉的用事与出处,遣辞造句,赋比兴,诗证生活,诗证思想等方面,作一归纳与综合.第七章是「陶渊明饮酒诗之价值与影响」,以此作为全文之总结.陶渊明的〈饮酒诗〉除了是诗人个人的感怀吟咏外,其外显的文学价值,更是独具创作艺术特色,其中不但熔铸了陶渊明的学养,实践了陶渊明诗学的才气,其内容更是对当时的政治与文化具有纪录的意义.故本章将从「陶渊明的文学地位」及「陶渊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两部份,来解析〈饮酒诗〉的价值和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提纲元代陈绎真评论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渊明田园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摹写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淡泊的自我心境。陶渊明田园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化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三、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创作过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用点染白描手法,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不着意刻画,苏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所谓“奇趣”,包括诗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意,也包含诗人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所给人的审美意境,古人曾指出陶渊明的田园诗“遇境成趣,趣境两忘”的特点。(许学夷《诗源辩体》) 陶渊明田园诗塑造的形象还富有理想的色彩。诗人在《桃花源记》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成果归自己,没有封建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塑造形象时,能够使景,“依依远人村”;事,“种豆南山下”;理,“欲辩已忘言”,巧妙融合,创造出景、情、理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诗人把对自然景色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到一起,使诗歌的景、情、理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正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独特塑造形象的风格构成了陶渊明田园诗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四、质朴无华的语言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中夏清幽林阴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北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能够做到如此平淡朴素而又寓意深远,的确难能可贵。他的一些诗句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淡然没有精雕细琢,细细品味,其实都是颇具匠心的“奇句”。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就是经过提炼的“田家语”,是自然的再现,简净、含蓄却又至为丰美,是蕴寓于通俗中的神奇。正如苏轼在《与苏辙书》中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著名诗词评论家叶嘉莹教授也评道:“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元好问评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虽然陶渊明的田园诗在绮靡文风盛行的东晋并未受到多大的关注,但是到了唐宋以后,却得到了诸多诗人的企慕与推崇。其以无穷的魅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在东晋以后的诗人诗作中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还有诸多的学陶渊明田园诗等。也正如清代文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见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熏陶和影响一大批诗人。陶渊明也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把五言诗的创作推向高峰的一位大诗人。 学校(院系):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 班级:06语文教育(2)班 学号:0631240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2、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3、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 4、程郁缀著《唐诗宋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版 ;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谈陶渊明饮酒诗的“乐趣”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乐,一饮魂销万古愁。综观陶渊明饮酒诗,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其一,载酒去尘网——“素位之乐”。陶渊明一生追求“真”、“朴”、“淳”、“自然”,主张回归率性而为的“自然之乡”,憎恶曲意逢迎的官场生活。早年虽有过鸿鹄之志,但都在黑暗浑浊的社会大氛围中磨平了棱角。出于生计考虑虽多次为官,但诗人并不快乐,并慨叹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可见,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何其急切!晋 元兴二年癸卯(四O三),诗人因母亲去世,居忧在家,作《和郭主簿》二首,第一首中有“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四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此陶公自述其素位之乐,其不以贫贱而慕於外,不以富贵而动於中,岂矫情哉?”今岁“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消阴中夏,南风拂裳,闲游“六艺”,“弱子”咿呀学语,嬉戏一旁,高兴之余载酒挥觞,尽享人伦之乐,自是趣味横生。此时陶渊明深切感受到脱离“心为形役”的畅快,便欣然写道:“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其二,有酒且为乐——“乐天之学”。陶渊明归田之后的诗《和刘柴桑》中有“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四句,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二评曰:“此诗是靖节乐天之学。”躬耕田野,东风已“凄薄”,薄酒一杯可以解除疲劳,虽说浊酒不如佳酿,但用以调节情趣却是有胜过无的,既有之则安之,正是诗人“乐天知命”人生观的体现。又如《游斜川》中“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月非所求”,正如诗人所说“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无须太顾虑百年之后的景况, “有酒且为乐”,便是人生快事。再如《杂诗》其四中的“一觞虽独进,杯尽须自倾”,《饮酒》其九中的“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等均是诗人知命而乐天的精神体现。其三,斗酒聚比邻——“惜时达乐”。陶渊明并没有象当时的一些“隐士”一样,啸聚山林,远离人烟,而是“结庐在人境”,在“与人聚”的自然生存状态中挥洒性情,亦是别有一番乐趣。《归园田居》其五中有“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化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几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前者(其四)悲死者,此首念生者,以死者不复还,而生者可共乐也。故耕种而还,濯足才罢,即以斗酒只鸡,招客为长夜饮也。”诗人开荒南野,免不了稼穑扶犁,与农民一样辛勤耕耘。劳作之后与邻居相聚饮酒,酒酣之时,慨叹光阴易逝,欢乐太短,于是众人通宵欢饮,把酒达旦。正如孙人龙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所言:“(此)田家真景,令人悠然。”又如《杂诗》其一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中所体现出来也正是这种“惜时达乐”的人生态度。其四,衔觞图共饮——“好德乐道”。陶渊明不同于老子 “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他认为人的性灵相知在于沟通,在于心与心的交换,而不是将真情藏于冷峻,一味地去追求超脱尘世,这是典型的田园君子的“好德乐道”思想。《答庞参军》中有“我有旨酒,与汝乐之”、“送尔于路,衔觞无欣”、“岂忘宴宾”的句子,孙人龙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评曰:“(此篇)高雅脱俗,喻意深阔,交情笃挚,妙能写出。”这一首诗中的酒反映了诗人的心理渐进过程,将诗人“好德乐道”的思想尽情展现出来。其一、二分别写“我之所好”及“以求同好”;其三则写“同好”之人既来,何不以酒招待,以求同乐。主客因旨趣相投,才有“一日不见,如何不思”的真挚情感;其四则是分别之酒。世上知音本来就少,而今匆匆聚首,心里的话还没有说尽,就要分别,“同德”的朋友不知何日再闻消息;其五则为担忧之酒,魏晋社会动荡,“王事靡宁”,庞参军奉刘义隆大王之命,“作使上京”,此去前程未卜,一杯薄酒表深情。整首诗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读之感人,味之泪下!陶渊明饮酒诗风韵独具,但得“乐道”如何不饮?读陶渊明的诗如品酒,诗外有酒气,诗内怡性情。

陶渊明的性格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陶渊明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诗文作品恬静而纯真自然,是田园诗人的鼻祖。但他作为一个人,实在只能算个小人。所谓“有才无德是小人”,他有才华不错,道德方面却的确不堪入目。他年轻时也有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于是便步入仕途,却连连降级,可见他是多么不近人情不懂官场规则了,最后当了彭泽县令,上司来了却不肯行礼,如此傲慢竟还大言嘈嘈“不为五斗米折腰”。实在是当婊子还要立牌坊,就辞官而去,实在任性妄为。想必这时他已忘了初心,报效国家就要以国家为重,个人荣辱算什么,大不了隐忍几年,报效国家后再解决个人问题,后世的成大事者哪个不会韬略之术,像明朝击倒了中国古代四大奸臣之一严嵩的徐阶就不把个人荣辱与气节放在眼中了。陶渊明隐居后还天天要别人送东西给他吃,吃了后面不改色,毫不觉得羞耻,还谓之真性情(见他的自传),可谓不知廉耻。一个消极避世,没有能力在官场里混的人,竟被人说成淡泊名利,可笑至极。

陶渊明是一个清高耿直、洒脱、恬淡、质朴、直率、淳厚的人,同时他给人一种善良的形象,性格“寡默任放“,“明彻达观”,志向远大。陶渊明不仅在哲学思想、人生观上是任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处处流露出不随世、不顺俗而顺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征。陶渊明的一生先后共有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任彭泽县令。出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士人所要面对的重要人生抉择,因为这一抉择直接关涉到士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从热衷于仕宦的士人来看,他们的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而那些身在林泉的人,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未尝没有建功立业、力登要路的豪情壮志。“仕与隐像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诗人心理的两大情结。盘踞在士人心灵深处的两大情结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时而相安无事,时而激烈交锋。”(孙明君《陶渊明:幻灭的田园梦》)正是由于渊明的率真,这种动态平衡、这种激烈交锋在他身上表现得更为透彻,也更为淋漓尽致。他的可爱与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对出仕原因的直言不讳:“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萧统《陶渊明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辞序》)。但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确实,对于归隐还是出仕,渊明是经过反复抉择的,其中的经历也颇为曲折复杂。“研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可以体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某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的经理。”(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五柳先生传。根据查询今日头条得知,陶渊明人物形象参考文献有五柳先生传,作品多展示陶渊明豪放洒脱、自然纯真的个性,对完美无缺社会理想的追求。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不会审时铎事,不懂人情,毕竟是诗人,诗人都向往生活在自己所编制的世界中,自古污吏那个朝代没有.他就想追随一位廉洁奉公.捍卫国土的明主.可在西晋八王之乱的那个世界,到处兵荒马乱,人民只要能保住性命不被饿死就已经万幸了,谁会关注这些东西, 这种可塑性满腔热情是不符实际的!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未来该走的路!

关于陶渊明田园诗论文答辩稿

对陶诗及其诗文的评价,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有“文附质,质待文”、“风骨清峻”之论的刘勰,在其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竞对其只字未提;倡导“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的”钟嵘,第一个注目陶诗,称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评价虽妙,但也将其列入中品,在陆机、潘岳、谢灵运、颜延之以下;萧统诗第一个对陶渊明的创作给以高度重视何评价的人,其《陶渊明集序》云:“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评价陶渊明诗文词采精练、秀拔,文势抑扬,内容不凡,品格高扬,风格明丽,论时事含蓄不露,抒怀抱旷达真率,独树一帜,特异于流俗。陶诗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造诣,宋代更加具体而微,秦观从色调浓淡方面称许其“长于冲淡”《淮海集.王俭论》,杨万里、姜夔续加补充,认为其“雅淡而味深长”《诚斋诗话》“澹而腴”《白石道人诗说》敖陶孙则通过生动比喻予以形象说明,指出“陶彭泽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敖器之诗评》,惠洪侧重结构方面看其创作风格,称许“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苏轼侧重神韵气质论陶渊明风格,称扬“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短短十字确评,后代陶学家多奉为至理名言,作为剖析陶诗的理论根基和核心。朱熹则另辟蹊径,注意到陶诗风格的丰富多彩,既看到其不乏“萧散冲淡之趣”,又指出其“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还提出“人皆说他平淡,据某看他字豪放,澹豪放得来不觉耳。”于平淡之外,见初其豪放得一面。陶诗艺术造诣,为宋人推崇备至,他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肯定其最善于自抒胸襟,已达到难以企及的境地。严羽就认为陶公造语工妙,“难以句摘。”《沧浪诗话》这也表明了陶渊明诗歌很重要的艺术特色,即平淡自然,朴素无华,而又能清丽多姿,所以才能在众多诗歌众独开一路,开辟了中国田园诗的重要一脉。自然平淡是陶渊明的人生情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陶渊明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荷白描的手法,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魅奇的语言,诗文没有曲折的结构,更没有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字字句句,润进读者的心里。另外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当他原原本本不雕一笔不刻一划地写出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做作,一如生活的本来样子。在他之前很多诗人都非常关心国家大事,诗歌字句中也是表达了重大题材。唯独陶渊明看重选取大家常见的“俗物”,细小、普通、平凡之事,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他还重点写心境,对人生对仕途透悟的心境。比如诗文中常常出现的意象,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已太平常,他们既是客观物象,又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既是回答别人的发问,也是自己处事经验的总结,这是因为他断绝世俗交往,不受外界干扰,心情自然平静。诗的后半部,通过采菊时所见景物,表达了自己找到人生真谛的快慰心情。举手投足,心与山悠然相会,那种日归的景物图与心情和谐统一,平淡、自然中寄寓深意,语言平时无华,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诗中描述: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是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燕子却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在这首诗中寄予作者对归隐生活做出的坚定选择。陶渊明诗的主要特色是平淡自然,但是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其也有刚健豪放的一面。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代表作是《咏荆轲》。诗人以豪迈的笔调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用惋惜赞叹的语言歌颂了荆轲的壮烈活动。比如第三章写易水饯别,悲壮慷慨,萧萧哀风,淡淡寒波,使得荆轲的刺秦活动更带悲壮色彩。这首诗明显的特点是慷慨激昂,悲壮豪放,的确为陶诗别具一格之作,被人们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长期的田园生活,使他感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和对大自然、对劳动的一种热爱一种依恋。他的田园诗有的只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清纯、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他把这种躬耕生活的自食其力当成人生应尽的本分。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走上归隐道路并不罕见,但把躬耕当成本分是快乐,认为只有不辞辛苦自营衣食才可以心安理得,不仅不鄙视劳动人民,不蔑视体力劳动,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与劳动人民为伍、交友为伴这样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难找第二个人。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书写了自己躬耕之初的新鲜感受和喜悦之情:在昔南亩,当年竟未践。履空既有人,春光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哝欢新节,冷风送余善。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诗人承认自己躬耕之志虽有,但要付诸实践,还得有贫困的驱使、营生的需要作为推动力。在春天原野里,诗人兴致勃勃,情趣盎然,觉得小鸟在为他放声歌唱,欢迎他的到来,表达自己绝意仕途,隐于垄亩的情怀,结尾两句表达出诗人对古往今来的一切所谓“通识”之士的蔑视。在《归田园居》之二中,他满怀激情地歌唱田园生活的美好:野外罕人事,劳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农村的生活简单朴素,无都市的喧扰纷乱,“绝尘想”主要是指抛弃仕宦生涯的痛苦回忆,生动表达诗人和统治阶级的泾渭分明。在生产劳动中,他终于找到和劳动群众“话桑麻”的共同语言。既然他视自营衣食为循人道,尽本分,在观念上有飞跃,也就自然而然地把归隐田园当作人生的合理归宿。有归宿就无心灵的徘徊、彷徨,诗人一颗心就能安定下来。其《归鸟》四章,反复以“翼翼归鸟”起兴,抒发对于归栖的由衷喜悦。“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旧栖”,不慕青云在上,而以飞回旧巢为最大安慰。这首诗与其《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互为表里,以“归”字统领全篇,写诗人对归田生活的渴望和归田后的心满意足。陶渊明生活态度朴素自然,并充分尊崇自己的意愿,生活实践、生活内容乃至生活情调与其它归隐者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因而陶渊明在在归田园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不平与愤恨,而是内心一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这使得他的诗虽然朴实无华缺又具有了一种不可企及的安怡情趣。金元之际的文学家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中对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做总结,这也就是说陶诗平淡自然的个特点。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陶渊明田园诗中也不乏饥苦辛酸的写照。54岁时他的家境较之归隐之初已经大为下降》。《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渑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薼。夏日长抱饥,冬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怒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如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诗中描述的是54岁时的情景,反映的情调,已不像《归园田居》那样轻松洒脱快乐,主要写的是“怨”。陶渊明归隐之后并不是“整日飘飘然”,而是与世不能忘情,本诗的“怨”就是有感于现实对他的刺激而发生的慷慨悲歌。《楚调》本身就是“多缘古人幽愤不得志而作也”。诗中“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二句写贫困者度日如年的苦况尤为生动逼真,非有切身体验者不能道。尽管生活如此艰辛,但他那高尚的志节却丝毫不曾动摇。与此同时他将自己内心的愤慨何不平之气,在《读山海经》第十首、咏物词等诗中通过形象的塑造发泄出来。

陶渊明诗歌的创作成就很高,研究者也比较多。但对他辞赋、散文艺术的探讨却相对较少。陈柱先生在《中国散文史》中称陶文为“自然派之散文”,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雅淡自然之致与其诗无二,不尚修辞,妙合自然,非深于文者不能为也”。郭预衡先生甚至认为,在晋宋之际,陶渊明的文章是最有成就的。陶渊明现存文章十二篇(明确是陶所作),从文体分类的角度来看,包括辞赋《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三篇,传《五柳先生传》、《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两篇。记赞述《桃花源记》、《扇上画赞》、《读史述》三篇,疏《与子俨等疏》一篇,祭文《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三篇。明代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陶彭泽集题辞》对于他的文章有过比较全面的评价“《感士》类子长之倜傥,《闲情》等宋玉之好色,《告子》似康成之《诫书》,《自祭>若右军之《誓墓》,《孝赞》卒}经,传记近史。陶文雅兼众体,岂独以诗绝哉?”,指出陶渊明兼擅各种文体的特点,他的文章,不仅与古人类似,还有不同于古人的特色。这十三篇文章,大体上又可以分为散文、韵文两类。除《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等外,其他多是散文。此外,在我看来,陶渊明全集中那些情文并茂的诗序、文序,也应该并入陶文的研究范畴。这些陶渊明精心结撰的序言,或者表明作诗的目的,或者叙述作诗时的心迹,或者阐发诗文的主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和艺术风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像《游斜川·序》“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共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篇幅不短,空灵隽永,简直就是一篇精彩的山水游记,与《游斜川》诗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作为陶渊明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文无疑是我们实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材料,因为它是除诗歌之外,作者个性、情感的另一种自由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为人和他的诗歌,我们还得从陶文人手,来进行一番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探讨。一、“爱”的独立与文的自觉陶渊明诗文中“我”字随处可见,从《时运》“袭我春服,薄言东郊”、“我爱其静,寤寐交挥”、“黄唐莫逮,慨独在余”,到《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乃至《自祭文》中的“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我”、“余”、“吾”之类的词在他一百来首诗文中出现,至少不低于几百次。这种个性化语词的频繁使用,恰恰反映出陶渊明对自我的高度体认和不懈追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道:“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的诗都是人格的焕发”,诗是如此,文也是这样。陶渊明本性洒脱、率真,加上深受魏晋以来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他的诗文无不表现出自身特有的情趣与睿智,人格与风度。陶渊明早年抱负远大,他的政治理想是希望实现尧舜之治,在仕途蹉跎中,他逐渐清醒地意识到“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感士不遇赋》),“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间阀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序》)“三五道邈,淳风日尽,九流参差,互相推陨”(《扇上画赞》),理想无由实现。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流浪无成,惧负素志”(《祭从弟敬远文》),于是发出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的感慨,辞官归隐。无论是“大济于苍生”还是“击壤以自欢”,为政或是归隐,他都“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感士不遇赋》),任性而为,绝不委曲自己的心志。他好饮酒,“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也喜欢读书,“欣以素牍,和以七弦”(《自祭文》)“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在饮酒、读书中摆脱世俗的羁绊,寻求自我的快乐与适意,并以那些古圣先贤的事迹自励,坚定自己隐居的志向。陶渊明是个重感情的人,从他描述家庭生活的文字中能看得出来,这类文字在陶文中占的比重不小,有叙述祖先经历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有悼念兄弟姊妹去世的《祭程氏妹文》和《祭从弟敬远文》,也有教育儿子们的《与子俨等疏》等,情深意厚,言辞恳切,足以见陶渊明之性情。陶渊明深受儒家“三不朽”理论的影响,在“立德”、“立功”,无望的情况下,他表现出~种鲜明的文学自觉意识,也就是对于“立言”的重视。陶渊明的这种文学自觉彻底摆脱了功利,文二、理想的高张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陶(诗)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朱熹虽然说的是陶诗,把这段话用来评论陶文同样中肯。作为“欲有为而不能”的隐士,陶渊明的文章归于真淳和淡泊,具有“语健而意闲”的特点。这点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谈到了,他说:“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人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像《五柳先生传>这样的文章,是作者的一篇实录。全文以一个“不”字贯穿始终。“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吝情去留”,结尾“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意思还是一个“不”。全文自然平淡,自叙情怀。表现出陶渊明追求自然、自足、自适生活的人生理想,是他“自然”哲学的鲜明体现,可以和《归去来兮辞·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表述互相参证。陶渊明散文中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文中虚构的“桃花源”,既有儒家宣扬的上古之世的淳朴风貌,也有老子“小国寡民”政治理想的影子,其中描写的乡村景象,同作者的田园诗意境十分相似。可以说,“桃花源”既是作者社会理想的寄托,同时代表了动乱时代民众对清平社会的向往。如果说《五柳先生传》侧重表现的是尚渊明的人格理想。《桃花源记》侧重于作者的社会理想,那么他的另一篇奇文《闲情赋》则透露出作者的生活理想,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他的爱情理想。据袁行霈先生考证,《闲情赋》作于陶渊明少壮闲居时,从序言“抑流荡之邪心”和文本本身的描述来看,它应该是一篇较为纯粹的爱情赋。也许作者的本意确实是为了防闲爱情流宕,但从客观上来看,后世的读者却从“十愿”大胆热烈的自自中感受到了作者爱情的真诚、痴迷、焦灼和不安,钱锺书先生说“赋之用不免于‘闲情’,旨欲‘谏’而效反‘劝’耳”,它没有做到“有助于讽谏”,没有傲到“止情”,反而成为一篇“煽情”的美赋。联系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室无莱妇”的慨叹,明言自己的志愿不为妻子理解,苦闷异常。那么《闲情赋)里那个“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的窈窕淑女,无疑是作者十分向往的理想伴侣了。三、陶文的诗意美作为诗人的陶渊明将诗歌创作经验运用到散文和辞赋创作中去,使得他的文章具有一种兴象玲珑、含蓄蕴藉的诗意美,主要表现在意象的采用和意境的营造方面。给人以很高的审美享受,在这方面,当以《归去来兮辞>作为代表。正因为“心为形役”,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和约束,陶渊明毅然选择了归隐。他的创作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对人生大彻大悟的心境。无论是“犹存”的松菊,还是“盈樽”的浊酒,抑或是“无心出岫”的浮云,“倦而知还”的飞鸟,都已经被陶渊明染上了一层“自我”的色彩,成为寄托他高洁人格的意象,在文中构建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天地。在意境的营造方面,作者通过写景,形象地展示了自己辞官后的心路历程,情与景的掺和极为自然、紧密,毫无斧凿痕迹。“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两句,渲染出作者回家途中的畅快心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更是托物言情,语意双关,回归的倦鸟便是隐居田园的诗人的象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句,又把野外的明丽风景同作者的陶醉之情融合得亲密无间。作者把抒情、写景和哲理融为一体,无意于雕饰却文采斐然,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说:“物我一体,心与大自然泯一,这是老庄的最高境界,也是玄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种境界自玄风煽动以来还没有达到过,陶渊明是第一位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元好问说陶诗是“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文何尝不是这样,缺少“豪华”之态,而有“真淳”之感。虽然数量不多,但几乎篇篇都是精品。陶渊明散文、辞赋中表现出的平易自然的风格,与陶诗的总体风格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他的诗歌成就太高,因此在无形中遮盖了他文的成就。总的说来,陶渊明在晋宋之际,文章是独步当时的,与他的高洁人品互为表里,具有独立不群的风格,影响及于后世。学在他那里,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自称“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有会而作·序>),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流传后世,还隐隐透露出一种自觉撰述的使命感。他太爱写诗作文了,《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止一次地说到自己“酣饮赋诗”(《五柳先生传>),甚至于“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序》)。晚年他曾感叹:“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答庞参军·序》)言语间流露出无限的遗憾与痛心。文学活动作为陶渊明自由、真实个性的积极表达,贯穿了他的一生,成就了他作为诗人兼隐士的美名,以至于钟嵘的《诗品》中称赞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于陶渊明田园诗的论文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归田以后,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淳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反映。在当时玄言诗笼罩诗坛的情况下,一反玄言诗的脱离实际和枯燥无味,别开生面,为我国创作了第一流的诗歌。他的诗以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从而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