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论文题目陶渊明

发布时间:

论文题目陶渊明

不走寻常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在这些路中,有寻常的路,也有不寻常的路。而至于走哪一条,就要看你自己了。而我确认为——寻常路太平凡,没有什么趣味。不寻常的路,却有着别样的美趣。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电学家、发明家。他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 其中的道理为止。 有一次爱迪生看到了鹅舍里的母鹅在孵蛋,他就问妈妈为甚么母鹅总是成天坐在那里呢?妈妈就告诉他母鹅在孵蛋,爱迪生便想如果母鹅可以那我也一定可以,过了几天爸爸妈妈发现爱迪生一直蹲在木料房里,不知道在做甚么,当家人发现爱迪生在孵蛋的时候每个人都捧腹大笑了起来。不走寻常路,是一个小孩做出另人没有想到的举动。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和父亲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不走寻常路,是一个诗人不懈地追求自由的生活。木兰是一位出名的巾帼英雄。当她得知父亲要去从军后,非常的忧愁。因为她的父亲已经老了,不能再去打仗了,但她又没有哥哥,所以只好自己乔装打扮,代父从军。备办好战具以后,木兰行军神速,赶到了战场,战场的军营生活很艰苦,但木兰熬过来了。几年后,他们打败了敌人,顺利的归来。皇上让她做官,她却不做,马上赶回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不走寻常路,是一个弱小的女子为了亲人和国家而坚强。有些人就是这样,为了尝试,不顾一切地寻找属于自己的路——不寻常的路。没有经受磨难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也许我们就要像爱迪生和陶渊明一样发现生活中的美趣。通往成功的路只有一条,而那条路上却充满着美丽的事物,那里的花花草草是如此的美丽,那里的动物们是如此的和睦相处。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快去寻找属于你的那一条不寻常的路吧!

我们写作古代文学论文时,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一) 1. 汉魏六朝书信体 散文 研究 2. 汉初政论散文研究 3.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 4. 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 5. 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6.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7.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8. 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9.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10.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 11. 论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2.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13.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14. 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文学 15. 阮籍咏怀诗略论 16. 左思咏史诗略论 17.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18.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19.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二) 1.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2.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 3. 谢灵运山水诗略论 4. 南朝宫体诗略论 5. 试论《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 唐前女性作家诗文创作论略 7. 略论《诗经》中的民俗描写 8. “风”“雅”“颂”研究综述 9. 孔子“删诗”说检讨 10. 《论语》文学性检讨 11. “女娲” 故事 流变探略 12. 中国洪水神话考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三) 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 文化 精神研究 5、《诗经》意象论 6、《诗经》抒情手段论 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文体特征 8、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 9、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0、论汉人评屈 11、论班固评屈 12、论刘勰评屈 13、两汉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4、魏晋南北朝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16、《左传》行人辞令研究 17、《左传》、《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8、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9、《庄子》寓言探略 20、汉楚歌略论 猜你喜欢: 1.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3.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4.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5.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正文内容:

在我看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公职,归隐醉心田园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因为我们自己做不到就不认可他人的态度。他远离世俗,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能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具有莫大的勇气和无比坚韧的信念。

但是,就算陶渊明做个逍遥自在的隐士,真的就是天天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吗?不见得,他只是一个有志有才却不得施展出来的落魄百姓。普通老百姓真的小富即安吗?老婆孩子热炕头不过是对现实的妥协和自嘲罢了,谁人不是整天滔滔不绝热衷于经济走势和国际局势?

很多人都有过“英雄梦”,只是在现实面前低下了头而已。人类都有好奇心,都希望生活多姿多彩,比如希望爱情轰轰烈烈,希望事业蒸蒸日上,希望能够建功立业。

你看陶渊明飘逸洒脱,我看陶渊明落魄无能。因为人无论在哪里生活,都要为自己的父母子女谋三餐,为他们的衣食住行负责。如果你为了自己的好恶,不愿流俗,却苦了家人与孩子,那样的“独善其身”是没有了沉重的生活包袱,没有与世俗同流合污,可是却少了份责任与担当,他那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般的笑容也就只有对着大自然抒发了,因为他和人类的生存规则是背道而驰的。

人人都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都想过超凡脱俗神仙般的生活,都想让生命轻盈,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生而为人的悲哀,柴米油盐的琐屑,又有几人能摆脱?小而为自己为家人,大而为国家,一个有志有才的人不应当为国效力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才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光辉写照。避世写些虚幻的文章类似《桃花源记》来麻醉自己,迷惑世人,还不如多做些实干的事来挽救国家与人们,比如滕子京,比如欧阳修,比如左宗棠他们连续遭贬不也在所贬之地做出了成绩了吗?

陶渊明所过的生活是人人都向往的,脱离尘世的一切烦恼,不用卑躬屈膝不用曲意逢迎不用为了五斗米折腰,过着读书喝酒作诗的慢生活,但是他的洒脱只是看起来也很美。可真到做起来,太难!

没有酒精的麻醉,估计孩子的哭泣,家人的埋怨都能使你崩溃。

关于陶渊明论文题目

1、桃花源记应该是 中学课文,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横流的社会中的现代人,对那种比较纯粹的精神生活模式如何理解,能否接受----------《桃花源中,如果你是武陵人,是去是留?》2、归去来兮辞 是陶愤世归隐的一种向往,现今社会亦有许多让人愤慨的事,如果换成是你,你会怎么样《改变or被改变还是逃避》

一、高考作文优秀片段---陶渊明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7、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8、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这段小文为我们点染了陶渊明的远离官场的轻松、归途之乐和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9、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帧浓浓淡淡的黑白照片,两岸静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阳光斜洒,洒满我回家的路。远远的,能看见那个宁静而温馨的茅屋,笼罩在淡烟里,飘渺虚无……(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体现的作品。那种无忧的恬淡如闲适的中国画,一缕一缕向我们走来,小船、微风、歌韵、阳光组合成了一幅似静又动的画面。陶渊明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才知道,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五柳先生竟是这样的洒脱、无羁。)10、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11、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12、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关于陶渊明的论文的题目

1、桃花源记应该是中学课文,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横流的社会中的现代人,对那种比较纯粹的精神生活模式如何理解,能否接受----------《桃花源中,如果你是武陵人,是去是留?》2、归去来兮辞是陶愤世归隐的一种向往,现今社会亦有许多让人愤慨的事,如果换成是你,你会怎么样《改变or被改变还是逃避》

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这是名人对他的评价,陶渊明是大隐士,而我在陶渊明的归隐中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仕隐情结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难解并深为之扰的一个情结。作为他们中的一员,陶渊明自不例外,且体现在他身上的这种独特、鲜明又执着的仕隐观是后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据说他最后一次从官场辞职时已经四十二岁了。这就是那一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著名行为。从此,他就彻底回到田园之中了。但陶渊明并没有从现实中抽身退出,从而成为一个虚无主义的隐士,相反,他更加真实的热爱着具体的生活,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遗忘他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陶渊明只是从仕途中退出,而不是从生活中退出,或者说,他从仕途之中退出,转身回到了自己更加个人化的生活之中。也正如木斋先生说的“出世但不离世”。这样,陶渊明才成为了陶渊明。只有我们置身于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之中时,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己。陶渊明归隐后在他的诗上赋予了鲜活的自然气息,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仿佛在告诉世界他的归隐像他的诗一般素雅而义无反顾。也许说陶渊明是寂寞的,但寂寞也是一种美。他隐中恋仕,仕中恋隐,归依于隐。这也标志着他仕隐观的成熟。“真”可以说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全部,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来就是美。因为独具慧眼,对生活进行哲学思考,认识到真就是美,陶渊明才能将平凡生活艺术和美化。也正是“真”的显现。陶渊明活在诗意里。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诗意成为一种人生哲学。陶渊明陶然期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而除去陶渊明本人的品格操守不谈,除去陶诗的哲学佛理不谈,单单是他词句间独特的语言美,就让我钦慕不已。很难想像陶渊明是属于东晋那个朝代的人,当时的东晋文坛雕砌浮华之风盛行,而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完全与之相反,甚至比后世唐宋田园诗歌更为朴实自然。东晋时期产生的那些作品,早已经不住历史的考验而消声匿迹,唯有陶渊明,在千年的文学长河里闪烁着耀人的光辉。他的诗歌辞赋早已超越时代的束缚,由他的思想驭驾着自由驰骋.

对陶渊明的人物评价是什么呢?鲁迅《题未定草(七)》: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朱光潜《诗论》: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李调元《雨村诗话》:渊明诗清远闲放,是其本色,而其中有一段深古朴茂不可及处。乔亿《剑溪说诗》:陶诗混然元古,在六朝中自为一格。扩展资料: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关于研究陶渊明的论文题目

我们写作古代文学论文时,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一) 1. 汉魏六朝书信体 散文 研究 2. 汉初政论散文研究 3.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 4. 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 5. 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6.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7.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8. 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9.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10.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 11. 论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2.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13.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14. 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文学 15. 阮籍咏怀诗略论 16. 左思咏史诗略论 17.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18.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19.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二) 1.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2.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 3. 谢灵运山水诗略论 4. 南朝宫体诗略论 5. 试论《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 唐前女性作家诗文创作论略 7. 略论《诗经》中的民俗描写 8. “风”“雅”“颂”研究综述 9. 孔子“删诗”说检讨 10. 《论语》文学性检讨 11. “女娲” 故事 流变探略 12. 中国洪水神话考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三) 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 文化 精神研究 5、《诗经》意象论 6、《诗经》抒情手段论 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文体特征 8、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 9、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0、论汉人评屈 11、论班固评屈 12、论刘勰评屈 13、两汉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4、魏晋南北朝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16、《左传》行人辞令研究 17、《左传》、《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8、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9、《庄子》寓言探略 20、汉楚歌略论 猜你喜欢: 1.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3.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4.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5.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1、桃花源记应该是中学课文,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横流的社会中的现代人,对那种比较纯粹的精神生活模式如何理解,能否接受----------《桃花源中,如果你是武陵人,是去是留?》2、归去来兮辞是陶愤世归隐的一种向往,现今社会亦有许多让人愤慨的事,如果换成是你,你会怎么样《改变or被改变还是逃避》

论文陶渊明选题研究现状

陶渊明诗歌的创作成就很高,研究者也比较多。但对他辞赋、散文艺术的探讨却相对较少。陈柱先生在《中国散文史》中称陶文为“自然派之散文”,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雅淡自然之致与其诗无二,不尚修辞,妙合自然,非深于文者不能为也”。郭预衡先生甚至认为,在晋宋之际,陶渊明的文章是最有成就的。陶渊明现存文章十二篇(明确是陶所作),从文体分类的角度来看,包括辞赋《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三篇,传《五柳先生传》、《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两篇。记赞述《桃花源记》、《扇上画赞》、《读史述》三篇,疏《与子俨等疏》一篇,祭文《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三篇。明代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陶彭泽集题辞》对于他的文章有过比较全面的评价“《感士》类子长之倜傥,《闲情》等宋玉之好色,《告子》似康成之《诫书》,《自祭>若右军之《誓墓》,《孝赞》卒}经,传记近史。陶文雅兼众体,岂独以诗绝哉?”,指出陶渊明兼擅各种文体的特点,他的文章,不仅与古人类似,还有不同于古人的特色。这十三篇文章,大体上又可以分为散文、韵文两类。除《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等外,其他多是散文。此外,在我看来,陶渊明全集中那些情文并茂的诗序、文序,也应该并入陶文的研究范畴。这些陶渊明精心结撰的序言,或者表明作诗的目的,或者叙述作诗时的心迹,或者阐发诗文的主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和艺术风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像《游斜川·序》“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共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篇幅不短,空灵隽永,简直就是一篇精彩的山水游记,与《游斜川》诗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作为陶渊明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文无疑是我们实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材料,因为它是除诗歌之外,作者个性、情感的另一种自由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为人和他的诗歌,我们还得从陶文人手,来进行一番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探讨。一、“爱”的独立与文的自觉陶渊明诗文中“我”字随处可见,从《时运》“袭我春服,薄言东郊”、“我爱其静,寤寐交挥”、“黄唐莫逮,慨独在余”,到《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乃至《自祭文》中的“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我”、“余”、“吾”之类的词在他一百来首诗文中出现,至少不低于几百次。这种个性化语词的频繁使用,恰恰反映出陶渊明对自我的高度体认和不懈追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道:“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的诗都是人格的焕发”,诗是如此,文也是这样。陶渊明本性洒脱、率真,加上深受魏晋以来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他的诗文无不表现出自身特有的情趣与睿智,人格与风度。陶渊明早年抱负远大,他的政治理想是希望实现尧舜之治,在仕途蹉跎中,他逐渐清醒地意识到“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感士不遇赋》),“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间阀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序》)“三五道邈,淳风日尽,九流参差,互相推陨”(《扇上画赞》),理想无由实现。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流浪无成,惧负素志”(《祭从弟敬远文》),于是发出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的感慨,辞官归隐。无论是“大济于苍生”还是“击壤以自欢”,为政或是归隐,他都“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感士不遇赋》),任性而为,绝不委曲自己的心志。他好饮酒,“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也喜欢读书,“欣以素牍,和以七弦”(《自祭文》)“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在饮酒、读书中摆脱世俗的羁绊,寻求自我的快乐与适意,并以那些古圣先贤的事迹自励,坚定自己隐居的志向。陶渊明是个重感情的人,从他描述家庭生活的文字中能看得出来,这类文字在陶文中占的比重不小,有叙述祖先经历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有悼念兄弟姊妹去世的《祭程氏妹文》和《祭从弟敬远文》,也有教育儿子们的《与子俨等疏》等,情深意厚,言辞恳切,足以见陶渊明之性情。陶渊明深受儒家“三不朽”理论的影响,在“立德”、“立功”,无望的情况下,他表现出~种鲜明的文学自觉意识,也就是对于“立言”的重视。陶渊明的这种文学自觉彻底摆脱了功利,文二、理想的高张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陶(诗)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朱熹虽然说的是陶诗,把这段话用来评论陶文同样中肯。作为“欲有为而不能”的隐士,陶渊明的文章归于真淳和淡泊,具有“语健而意闲”的特点。这点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谈到了,他说:“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人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像《五柳先生传>这样的文章,是作者的一篇实录。全文以一个“不”字贯穿始终。“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吝情去留”,结尾“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意思还是一个“不”。全文自然平淡,自叙情怀。表现出陶渊明追求自然、自足、自适生活的人生理想,是他“自然”哲学的鲜明体现,可以和《归去来兮辞·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表述互相参证。陶渊明散文中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文中虚构的“桃花源”,既有儒家宣扬的上古之世的淳朴风貌,也有老子“小国寡民”政治理想的影子,其中描写的乡村景象,同作者的田园诗意境十分相似。可以说,“桃花源”既是作者社会理想的寄托,同时代表了动乱时代民众对清平社会的向往。如果说《五柳先生传》侧重表现的是尚渊明的人格理想。《桃花源记》侧重于作者的社会理想,那么他的另一篇奇文《闲情赋》则透露出作者的生活理想,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他的爱情理想。据袁行霈先生考证,《闲情赋》作于陶渊明少壮闲居时,从序言“抑流荡之邪心”和文本本身的描述来看,它应该是一篇较为纯粹的爱情赋。也许作者的本意确实是为了防闲爱情流宕,但从客观上来看,后世的读者却从“十愿”大胆热烈的自自中感受到了作者爱情的真诚、痴迷、焦灼和不安,钱锺书先生说“赋之用不免于‘闲情’,旨欲‘谏’而效反‘劝’耳”,它没有做到“有助于讽谏”,没有傲到“止情”,反而成为一篇“煽情”的美赋。联系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室无莱妇”的慨叹,明言自己的志愿不为妻子理解,苦闷异常。那么《闲情赋)里那个“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的窈窕淑女,无疑是作者十分向往的理想伴侣了。三、陶文的诗意美作为诗人的陶渊明将诗歌创作经验运用到散文和辞赋创作中去,使得他的文章具有一种兴象玲珑、含蓄蕴藉的诗意美,主要表现在意象的采用和意境的营造方面。给人以很高的审美享受,在这方面,当以《归去来兮辞>作为代表。正因为“心为形役”,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和约束,陶渊明毅然选择了归隐。他的创作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对人生大彻大悟的心境。无论是“犹存”的松菊,还是“盈樽”的浊酒,抑或是“无心出岫”的浮云,“倦而知还”的飞鸟,都已经被陶渊明染上了一层“自我”的色彩,成为寄托他高洁人格的意象,在文中构建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天地。在意境的营造方面,作者通过写景,形象地展示了自己辞官后的心路历程,情与景的掺和极为自然、紧密,毫无斧凿痕迹。“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两句,渲染出作者回家途中的畅快心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更是托物言情,语意双关,回归的倦鸟便是隐居田园的诗人的象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句,又把野外的明丽风景同作者的陶醉之情融合得亲密无间。作者把抒情、写景和哲理融为一体,无意于雕饰却文采斐然,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说:“物我一体,心与大自然泯一,这是老庄的最高境界,也是玄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种境界自玄风煽动以来还没有达到过,陶渊明是第一位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元好问说陶诗是“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文何尝不是这样,缺少“豪华”之态,而有“真淳”之感。虽然数量不多,但几乎篇篇都是精品。陶渊明散文、辞赋中表现出的平易自然的风格,与陶诗的总体风格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他的诗歌成就太高,因此在无形中遮盖了他文的成就。总的说来,陶渊明在晋宋之际,文章是独步当时的,与他的高洁人品互为表里,具有独立不群的风格,影响及于后世。学在他那里,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自称“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有会而作·序>),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流传后世,还隐隐透露出一种自觉撰述的使命感。他太爱写诗作文了,《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止一次地说到自己“酣饮赋诗”(《五柳先生传>),甚至于“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序》)。晚年他曾感叹:“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答庞参军·序》)言语间流露出无限的遗憾与痛心。文学活动作为陶渊明自由、真实个性的积极表达,贯穿了他的一生,成就了他作为诗人兼隐士的美名,以至于钟嵘的《诗品》中称赞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王维国内外研究现状在诗歌创作上。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陶渊明和王维研究国内外学者多次聚焦在诗歌创作上,从而翻开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扇新窗口。研究方面涉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演变对比分析、诗词美学体系、心理活动等。

近年来对陶渊明田园诗比较平淡,目前主要成果均发表在《九江师专学报》和九江学院报“陶渊明专栏”,各地学院学报偶有涉及。下面是最近九江学院报关于陶渊明田园诗的一篇文章。采菊东篱 久而愈香———“陶渊明研究”专栏社会反响在文化界,学术研究让人感到深奥,学术刊物读者群相对狭窄,要产生影响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有这样一个学术刊物的专栏,它依托的只是一个地方高校,却已经持续了25年,刊出了80辑;它处身一个并不繁华的地方,却吸引了专业领域内几乎所有的国内外专家在这里发表文章;它没有跻身于权威刊物之林,却有大量的文章被各类权威刊物转载;它远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却有全国各地的学报编辑把它当成特色栏目的典范;它像一朵菊花一样默默地开放在山野间,却有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对它的报道、《北京大学学报》对它的垂青。———这就是《九江学院学报》的“陶渊明研究”专栏。位于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湖之畔的江西九江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庐山,也是伟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九江人民对这位田园诗人有无比深厚的感情。1978年,九江学院前身之一———九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复校,1982年《九江师专学报》创刊,编辑部基于“应当为陶渊明研究多做些事情”的认识,于1984年创设了“陶渊明研究”专栏。2004年学校实质合并后,《九江师专学报》更名为《九江学院学报》,学校着力打造九江学院人文精神,学报几任主编高度重视特色栏目建设,“陶渊明研究”专栏也更加注重“弘扬地方文化,走特色办刊之路”。由于“陶渊明研究”专栏从创办之初就具有较高的立足点,因此,凝聚了强大的作者群和广泛的读者。从1984年到现在,国内大批有名望的且涉足陶渊明研究的专家学者,如王瑶、袁行霈、廖仲安、吴云、钟优民、李文初、李华(北京)、唐满先、李华(江西)、徐声扬、陈忠、魏正申、龚斌、李剑锋等;日本国研陶专家石川忠久、上田武、武井满干、大地武雄、沼口胜、伊藤直哉等研究陶渊明的专家,都在专栏上发表过文章。学报编辑部能够长期地保持与国内外研陶专家学者的交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依赖于“陶渊明研究”专栏及其成果。25年来“陶渊明研究”专栏发表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陶渊明研究成果的介绍。“陶渊明研究”专栏发表了40余篇介绍、评价陶渊明研究成果的文章,近年来,如山东大学李剑锋、九江学院吴国富等崭露头角的陶学新秀也在专栏上得到介绍和评介。编辑部还不间断地编纂上一年的《全国陶研论文索引》,详细开列国内的研陶成果目录。这些专题的论文索引,得到陶学领域的重视,为研陶者提供了较翔实的参考资料。二是关于陶渊明思想的研究。在“陶渊明研究”专栏中,众多学者对陶渊明儒佛道思想进行了研究,如九江学院已故的徐声扬先生,从1984年到2003年发表了30多篇陶渊明研究论文,从各方面论证陶渊明的“新儒家思想说”,有四分之一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在陶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陶学家”之一。三是关于陶渊明诗歌艺术的研究。如徐声扬的《论陶潜“以仁为美,以真为用”的美学风格》、章海生的《论陶渊明进入田园诗境界的心理与艺术调整》等,都是这方面的力作。四是关于陶渊明的考据。这方面的文章包括陶渊明的故里之争、生卒年的讨论等。“陶渊明研究”专栏历年来共约发表了20来篇这方面的文章,如李文初的《陶渊明享年研究:历史的回顾与审视》、魏正申的《陶渊明寿年63岁辨正》等。2006年,随着江西德安县“陶渊明故里”的发现和论证,专栏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又成为关注热点。五是关于国内、国际陶渊明研究的争鸣与交流。“陶渊明研究”专栏还注意介绍海外文章,共发表了约20篇国外学者的文章,并刊出了陈忠、李寅生等关于中国、日本、台湾、韩国等地陶渊明研究概况的介绍文章。“陶渊明研究”专栏以自己的特色,赢得了媒体的广泛好评。“陶渊明研究”专栏从1984年创设至今,已刊出了80辑,共发表研陶论文357篇,约占全国各类学术期刊同期所发研陶论文总数的1/5。其中,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复印、转载23篇(不完全统计)。1995年11月11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以中外学者关注陶渊明学术研究”为题,介绍了“陶渊明研究”专栏为陶渊明研究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3年5月29日,《光明日报》第一版发表了马重阳的《品牌意识、学报的发展和希望》一文,文章说:“深入开展和研究区域文化,是高校文科学报形成品牌栏目的十分重要的办刊思路和途径。如《九江师专学报》的陶渊明研究……,在我国学报界及社会上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此外《文汇报》《江西日报》等报刊也登载了相关文章,对该栏目给予了肯定的评价。2003年10月,北京大学学报龙协涛先生主编《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要览》一书(高教出版社出版),在“学报特色栏目集锦”里,将“陶渊明研究”专栏列入其中;2006、2007年江西省新闻出版局下发的《报刊审读快报》,对“陶渊明研究”专栏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办得很有特色,文章学术质量较高”;2007年,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将该栏目评为全国高校学报优秀栏目。这些都体现了对“陶渊明研究”专栏的充分肯定。如果电子期刊数据库(CNKJ)进行搜索,人们就会发现在各种学术期刊上有100余篇学术论文把 “陶渊明研究栏目”当作典范例子来称赞。这众多的文章,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的发展方向:一类关键字是学报追求“精品”、“个性”、“名栏”;一类关键字“地域文化特色”、“借助地域、超越地域”;一类关键字是 “主编特色意识”、“编辑队伍素质”、“编辑创造功能”;一类关键字是“发展空间”、“可持续发展”;一类关键字是“师范学报”、“文科学报”、“理工科学报”、“民办高校学报”、“地方高校”、“高职高专学报”等的办刊质量。这些文章,均把“陶渊明研究”专栏作为作者观点的有力支撑。如果组合这些关键字,就等于说,《九江学院学报》的“陶渊明研究”专栏,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已经成为学报中极具个性、特色的精品栏目;借助地域,超越地域,走向全国乃至国际;体现了历任主编的特色意识、编辑队伍的素质和编辑的创造功能;为学报拓展了发展空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甚至有的作者发表题为《走向终结的核心期刊》的文章,认为“陶渊明研究”专栏可以和众多优秀的核心期刊媲美。我们相信,“陶渊明研究”专栏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就会像“采菊东篱下”的诗句一样,历久弥新,久而愈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