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海洋气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海洋气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你好。我在这里给你列一下大气科学专业主要学期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气科学概论,流体力学,天气学原理,大气物理,动力气象学,熟知天气预报,天气分析,热带天气动力学等等。所以,要想学好大气科学,需要较好的物理基础。希望能帮到你^^也希望答案能够被采纳。祝你成功!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人口基数13多亿),但却是一个“人才小国”(专业人才仅占从业人员比例的5.5%,不及发达国家的1/4);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根据世界海洋法规定,中国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但又是海洋弱国,海洋科技人才严重短缺。这直接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与我国海洋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与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相去甚远。为适应新时期我国海洋开发与管理的需要,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树立我国的海洋大国地位,我们必须实施科技兴海、海洋科技人才发展战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创新队伍,建立海洋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开发力度,建立健全并不断创新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吸引、使用的科学机制。一、“科教兴海”必须大力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科教兴国”是许多国家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强大国家的成功经验。“科教兴海”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3年我国已有独立海洋机构109个、专业技术人员13500余人,加上其他方面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共约3万人,基本形成了学科齐全、研发能力较强的海洋科技队伍。目前,在我国所有的海洋系统科技人员中,博士生为492人,硕士生1196人,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4900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68.8%。其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1737人,大学学历的3163人。据统计,自1986年至1992年,我国海洋独立科研机构累计承担课题19000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00余项,成果获奖1600多项,有些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完成了60多次综合和专项重大调研活动,开展了国际海底15万平方千米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调查、勘探,建立了南极考察站,并开展了连续10多年的南极和南大洋考察,为进一步进行海洋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九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沿海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形成了多层次海洋开发、保护和科研的局面,海洋科技工作呈现出极好的发展势头。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将我国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勘测任务列为专项,并决定将海洋高技术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我国先后成功发射有HY-1A卫星和HY-1B卫星,其中HY-1A卫星为试验型业务卫星;HY-1B卫星在HY-1A卫星基础上研制而成,其技术指标和性能均优于HY-1A卫星。我国的海洋水色卫星研究起步较晚,应用水平还不够高,根据我国常用的海洋水色遥感数据SeaW?鄄iFS和M OD IS,我国研制的海洋水色卫星主要应用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灾害监测应用、海洋权益维护、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大力发展海洋水色卫星,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海洋许多重大项目都已完成了国家立项的综合论证,有关总体设计方案亦已依次出笼。“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海岸带资源环境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海域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的探测技术”、“分离膜技术开发”、“海洋能发电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一批海洋科技项目均已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付诸实施。沿海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区海洋资源环境特点和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重点支持领域、重点开发项目和示范工程,并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科教兴海”计划的实施。这些战略举措,大幅度地提高了海洋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海洋经济以年平均17%的速度增长,到90年代递增速度就达到了每年20%。现在,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已远远超过了原来预计的5000亿元,经济增长速度每年仍保持在20%以上。海洋经济已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和能源危机频发,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亮点都是海洋经济。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过度的捕捞使“海洋牧场”生态开始失衡,海涂养殖已导致严重的海涂荒漠化,人类向海洋无限度的资源索取造成了现在海洋危机四伏,因此,“我们再不能像掠夺大陆资源一样掠夺海洋资源了,要尽快采取对策,防止掠夺式的、无节制的索取,人类应理性地开发海洋。这就需要对海洋进行研究,需要培养大量既懂海洋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人才。”21世纪海洋竞争的关键是知识和人才,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振兴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中日中韩渔业协定实施以后,我国海洋渔业和海洋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要再创海洋产业新优势,促进海洋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围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针对目前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产业主攻方向及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坚持技术创新,加强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涉海原创性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科教兴海”就是要切实增加我国的海洋竞争能力,加强海洋高新技术建设,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围绕“网、鱼、蟹、虾、贝、加”六大渔业优势产业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加大科技兴海工作力度,为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提高海洋事业发展中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对人类繁重、重复体力劳动的替代。但我们目前面临的情况是:海洋科技人员的数量少和整体水平低,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海洋界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归国者寥寥无几,人才流失非常严重;高级海洋知识分子退休的高峰期正在来临,有可能造成人才断层的严峻局面。因此,加快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抓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实施海洋人才开发工程,就成了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二、当前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海洋科技人才是海洋科技工作的中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建设高度重视,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海洋人才素质不断提高,海洋人才结构得到改善,基本上形成了一支汇集海洋管理、海洋执法与海洋科技人才的生力军,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到1999年底,国家海洋局人才资源总量占全局职工总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务院多数部委局的平均水平,已经成为一个知识密集型部门,我国海洋系统的人才资源总量占全系统职工总数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系统(教育系统除外)。2006年3月14日,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海洋大学在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了2006年全国海洋类专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国家海洋人才网开通仪式,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王宏、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和来自国家海洋局系统的30余家行政管理和研究单位,山东、安徽、浙江、宁夏自治区等地有关海洋、气象机构10多家单位,厦门大学等9所涉海高校参加了见面会。王宏分析了当前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形势,认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和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为:(一)地域结构不合理。我国的海洋科技人才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欠优、人才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的其他产业、行业相比,与海洋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我国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结构不尽合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地域分布有待继续优化。从地域结构来看,主要分布在山东、天津、江苏、上海等省份,这些省份是海洋科技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其他地域的海洋科技人才相对较少。(二)行业分布不合理。虽然我们没有对高校海洋科技人才数据进行统计,但事实上,很多海洋科研人才分布在高校。由于科研资金不足及没有人带头组织,造成许多海洋科技人才的闲置和浪费。人才流动渠道不够顺畅,引进困难与人才流失并存;用人机制有待创新,论资排辈、人才浪费现象依然存在。而新世纪的海洋事业对国家海洋局的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已成为当前人事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三)年龄构成不合理。在现有的海洋科技人才中,海洋法律人才、海洋综合管理人才相对缺乏,中青年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比较匮乏;我国海洋界人才老化严重,司局级领导班子中40多岁者寥寥无几,现有的研究员中50岁以下的很少,严重缺乏21世纪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界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归国者寥寥无几,向其他行业流失的情况也很严重。一个高级海洋知识分子退休的高峰期正在来临,而新人又没有培养出来,因此将形成人才断层的严峻局面。(四)知识结构不合理。我国现有的海洋科技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应变能力差,不少人面对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信息需求显得力不从心,加上长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他们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缺乏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海洋专业和高级复合型人才就比较少,又受部门分割、条块分割、论资排辈等传统体制和思想的束缚,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海洋人才的宝贵价值及其对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不足,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学用不对口、埋没人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着。三、创建海洋科技人才创新体系的构想海洋竞争,根本是科技,关键在人才,“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本和第一资源。”只有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能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人才队伍,并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发挥专长人尽其用,我国的海洋事业才不会是一纸空谈。2006年10月13日的《中国海洋报》科教环保版刊发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孙书贤在海洋科技工作会上的发言,强调了海洋研究所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技术立所”、“人才强所”战略,提出了海洋人才开发的计划,并把新世纪海洋研究所的工作概括为“四新”,即科研业务工作有新进展,科研能力有新提高,科研管理有新加强,科研环境有新改善,通过科研提升开发新世纪的海洋科技人才。2001年2月国家海洋局召开了人事工作会议,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曙光同志明确提出了“要增强责任感,抓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实施国家海洋局海洋人才战略”的工作方针,其目标就是要优化人才配置,提升人才优势,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总量优化的海洋人才队伍,创造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为海洋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保障。(一)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进入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必须牢固确立以下几个观念:一是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第一要素观念。随着科技革命浪潮的汹涌澎湃,作为经济发展基本要素的人才已成为最富活力的“第一资源”,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谁占领了人才高地,谁就能占据事业的制高点,就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先拔头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把求才、知才、用才、育才作为成功管理者的必备素质。二是人才是活资源观念。无论是生产还是科研,每一环节都要以“人”为中心,其资金调配、资源配置都“因人而动”,人才在哪里其他的资源就流向哪里,使生产要素配置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三是人才国际化观念。培养与使用人才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准来培养人才,使我们的人才不仅能在国内大展鸿图,而且能在国际上一争高下。四是人才竞争的“零距离”观念。要认识到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无国界趋势,增强人才需求的紧迫感,积极应对和参与国际人才的竞争。要形成有利于培养、发现、选拔、引进、培训、交流人才的大气候,把人才战略提到21世纪海洋战略的首位,放开手脚大批量地从国外引进人才,扭转人才不足的局面;促进国内海洋人才的培训和交流,从海洋从业人员中发现高水平的海洋人才,真正使用好的海洋人才、留住现有海洋人才,形成一支担当起21世纪振兴中国海洋事业的人才大军。(二)强化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机制。开发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必须优先发展海洋教育,提高海洋从业者的素质,重点是建设好一批海洋高等院校和学科,积极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海洋职业教育和海洋成人教育,使海洋普通教育和海洋职业教育的比例更加合理;鼓励社会力量开办海洋教育,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化配置。21世纪中国海洋业竞争,离不开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生产第一线的千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海洋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更是为广大海洋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洋基础教育是提高海洋从业者素质的奠基工程。要完善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编制科学的海洋人才发展规划。对现有人才状况、人才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海洋事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和科技人才的成长、管理规律。对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政策措施做出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全面规划,引领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健康、协调发展。二是营造海洋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市场机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和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三是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国际合作交流和招才引智工作。鼓励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赴国外相关机构进修访问和参加高级研讨班等学习交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科研骨干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其他形式的学术活动,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尽快造就一支具备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创新人才队伍。四是加大对海洋科技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彻底戒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在努力成为精通业务的科技专家的同时,自觉把个人的发展同海洋事业、国家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三)健全海洋科技人才的竞争成长机制。一是强化人才竞争意识,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现有人才多数成长于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之下,风险承受力普遍比较薄弱,缺乏竞争意识,机关内部缺乏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人才管理体制上长期存在着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弊端。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形成提倡竞争、参与竞争、鼓励竞争的良好氛围,强化人才的竞争意识。二是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为人才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公平竞争是人才竞争机制的灵魂和支柱。公平竞争就是让所有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不论什么人,身份、资历、学历相同都有均等的竞争机会。因此,必须拓宽选人渠道,扩大知识视野,增强用人胆略,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的旧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三是建立激励淘汰机制,坚持正确的竞争导向。平均主义的分配机制严重束缚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低下。为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导向作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使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促使人才尽力创造与自己岗位职责相符合的业绩。四是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开放的竞争格局。人才流动是公平竞争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必须扩大人才交流的渠道和范围,解决人才流动难和流向不合理的现实矛盾,通过单位内部岗位轮换、横向(跨单位、跨行业、跨地区)交流、纵向下派上挂等途径,把专业人才流动搞活,开发和调节所需类型的人才资源,使人才流动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良性轨道。五是改进人才培训机制,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竞争是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检验,对人才能力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人们不光要有参与竞争的愿望,还必须具有参与竞争的本钱,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应变的能力。为此,必须强化和改进培训,贯彻学习“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广开培训途径,变经院式教育为与实际、实践相结合,使人才的知识得以补充、更新和提升。六是健全海洋科技人才年龄搭配机智,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合理梯次结构。目前,我国海洋界人才老化严重,司局级领导班子中40多岁的寥寥无几。实施海洋战略,培养青年人才尤其是年轻的党政领导,已然迫在眉睫。海洋科研机构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与研究开发工作同等重要的任务,重视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创造青年优秀海洋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委派他们在关键岗位承担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因此,对年轻的海洋科技人才要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通过深化海洋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造就千百万年轻一代海洋科学技术人才,占领21世纪海洋的制高点。(四)健全海洋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机制。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管理人才队伍、一支高质量的海监执法队伍、一支高水平的海洋科技队伍,用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人事司长周茂平同志的话来说,就必须做到“一个规划、五个突破”。“一个规划”,即各单位要依照《国家海洋局2000-2010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纲要》和《国家海洋局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根据海洋工作的新形势和本单位的主体工作,遵循海洋事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好海洋人才发展规划,力争使海洋科技人才资源的总量、素质、结构与海洋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五个突破”,一是要实现海洋科技人才观念上的突破。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为整个人才群体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要注重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入选局“双百人才工程”人员,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加大培养力度,突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调动广大人海洋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仅要靠待遇,还要靠事业发展,设立海洋科研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就是一项重大举措。二是要实现海洋科技人才使用机制上的突破。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念,建立公正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注重群众公认,以实绩任用人才。同时要注意从重大项目上发现人才,在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定上,要加大破格晋升的力度。要创造留住人才、鼓励创业的大环境。三是实现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上的突破。用人单位要以提高素质为核心,指定并完善人才培训政策,通过进修班、研讨班、培训班或出国培养等多种形式,学习政治理论、现代科技和专业知识,努力培养素质型、复合型人才。四是实现海洋科技人才引进上的突破,树立“为我所用重于为我所有”的观念,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多种途径,招贤纳士、网罗精英,特别是要吸引拔尖的人才为海洋事业服务。五是实现海洋科技人才待遇上的突破。鼓励用人单位实行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和向“精英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激励和发挥人才的工作能力。

有,比如,流体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

有啊,自己看下面的吧,不是一般人能弄到的大气科学 专业教学计划学科门类 理学 专业代码 070901 毕业学位 理学学士(从2006级本科生开始执行)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和应用气象学,特别是与海洋相关的上述领域从事业务服务、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 系统掌握大气科学所必需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 系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3. 掌握海洋科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三、实践环节必修实践环节1.普通物理学实验 153学时/4.5学分 6.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17学时/0.5学分2.流体力学实验 34学时/1学分 7.天气学分析 68学时/2学分 3.海洋调查实习 2周/2学分 8.天气预报实习 85学时/2.5学分4.大气探测 17学时/1学分 9.毕业论文 14周/10学分5.数值天气预报基础 17学时/0.5学分 学生参加我校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可按规定获得相应学分。四、学分分配项 目 准予毕业 本科通识教育层面 学科基础教育层面 专业知识教育层面 工作技能教育层面要求学分 168.5 68.5 43.5 38 18.5五、课程设置 1、本科通识教育层面最低要求学分:68.5 其中:必修57学分;限选11.5学分修课要求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学时 先修课程 建议选修学期 讲授 实践 必修 008101101023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Basic Course of Law 3 51 1 00810110101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An Outline of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6 68 34 2,3 00810110102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Summa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History 2 34 2,3 0081011010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3 51 3,4 008101101013 形势与政策Ⅰ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 Ⅰ 0.5 17 2 008101101015 形势与政策Ⅱ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 Ⅱ 0.5 17 4 008301101031 大学英语预备级 Probationary College English 2 68 四年开课不断线,修满16学分即可 008301101033 大学英语Ⅰ College English Ⅰ 4 68 008301101035 大学英语Ⅱ College English Ⅱ 4 68 008301101037 大学英语Ⅲ College English Ⅲ 4 68 008301101039 大学英语Ⅳ College English Ⅳ 4 68 008301101041 大学英语Ⅴ College English Ⅴ 4 68 008301101043 大学英语Ⅵ College English Ⅵ 4 68 或另外一种外语的各个等级课程 Other Foreign Languages 16 008201103019 体育Ⅰ Physical Education Ⅰ 1 2 32 四年开课不断线 008201103021 体育Ⅱ Physical Education Ⅱ 1 2 32 008201103023 体育Ⅲ Physical Education Ⅲ 1 2 32 008201103025 体育Ⅳ Physical Education Ⅳ 1 2 32 008201101027 军事科学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Military Science 2 34 1 008201101029 军事训练 Military Affairs Training 1 2周 1 008401101073 高等微积分Ⅰ Advanced Calculus I 6 102 1 008401101075 高等微积分Ⅱ Advanced Calculus II4 68 2 008401101059 线性代数 Linear Algebra 3 51 3 008501101103 大学计算机基础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 3 34 34 1 008501101077 Fortran程序设计 Programming with Fortran Language 3 34 34 5限选 至少修满11.5学分的本科通识教育限选课程2、 学科基础教育层面 最低要求学分:43.5 其中:必修 43.5学分修课要求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学时 先修课程 建议选修学期 讲授 实践 必修 008601101093 大学物理Ⅰ-1 College Physics 4 68 2 008601101097 大学物理Ⅰ-2 College Physics 3 51 3 008601101101 大学物理Ⅰ-3 College Physics 4 68 4 008601102095 大学物理实验Ⅰ-1 Experiments of College Physics 1.5 51 2 008601102099 大学物理实验Ⅰ-2 Experiments of College Physics 1.5 51 3 008601102103 大学物理实验Ⅰ-3 Experiments of College Physics 1.5 51 4 070702101287 海洋学Ⅰ Oceanography 4 68 3 070702101203 流体力学 Fluid Mechanics 5 85 高等微积分、大学物理Ⅰ 5 070702102205 流体力学实验 Experiments of Fluid Mechanics 2 17 34 流体力学 5 070702103207 海洋调查实习 Marine Investigation 2 2周 008401101061 数学物理方法 Physical Mathematics 5 85 高等微积分、大学物理Ⅰ 4 00840110105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4 68 高等微积分、大学物理Ⅰ 4 070702101313 理论力学 Theoretical Mechanics 3 51 高等微积分I,Ⅱ,大学物理I 4 070702101289 计算方法 Computational Method 3 51 53、 专业知识教育层面 最低要求学分:38 其中:必修26.5学分 ;限选11.5学分修课要求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学时 先修课程 建议选修学期 讲授 实践 必修 070703101291 大气物理学 Atmospheric Physics 4 68 大学物理Ⅰ 4 070703101221 大气探测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 3 34 17 4 070703101293 天气学原理 Principal in Synoptic Meteorology 5 85 大气物理学 5 070703101225 动力气象学 Dynamic Meteorology 5 85 大气物理学、流体力学 6 070703101295 气象统计 Meteorological Statistics 4 6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 070703101297 数值天气预报基础 Introduction to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1.5 17 17 动力气象学 6 070703101299 大气科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Science 2 34 1 070703101273 卫星气象学与雷达气象学 Satellite Meteorology & Radar Meteorology 2 34 大气物理学 7 限选 070703211277 大气环流引论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2 34 7 070703211301 非线性大气动力学 Nonlinear Atmospheric Dynamics 2 34 8 070703211279 气候学基础 Introduction to Climate 2 34 7 070703211275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2 34 7 070703211241 海洋气象学 Marine Meteorology 2 34 大气物理学 5 070703211235 物理海洋学 Physical Oceanography 5 85 海洋学Ⅰ 6 070703211243 卫星海洋学 Satellite Oceanography 3 51 海洋学I 5 070703211249 海洋环流 Ocean Circulation 3 51 物理海洋学 7 070703211305 科学讲座 Scientific Seminars 0.5 8 84、 工作技能教育层面 最低要求学分:18.5 其中:必修18.5学分 修课要求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学时 先修课程 建议选修学期 讲授 实践 必修 070704104999 毕业论文 Dissertation 10 14周 8 070704101307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Numerical Weather Modeling 1.5 17 17 动力气象学 7 070704101309 气象资料分析 Meteorological Data Analysis 2.5 34 17 6 070704103285 天气学分析 Synoptic Analysis 2 68 5 070704103311 天气预报实习 Weather Forecasting Practice 2.5 85 8

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海洋科学本科专业介绍虽然现在社会对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但是对于此专业的高级人才还是供不应求,毕业生要想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就要将自己培养成一个这方面的领军人物。海洋科学本科就业前景在政府、规划、经济管理、海洋与渔业、港口、设计等部门及涉海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海洋国土与资源调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海洋科学本科学习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及实验、大学化学及实验、海洋科学导论、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含出海实习)等。海洋科学本科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及海洋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海洋科学基本调查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海洋科学本科必备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海洋调查研究的基本能力;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海洋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了解海洋科学的发展动向,能跟踪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方向;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一:海洋科学专业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二:主干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及实验、大学化学及实验、海洋科学导论、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含出海实习)等。核心知识领域:海洋学、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 学、海洋生态学以及海洋管理等某一海洋科学特定领域核心知识。三:就业领域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适宜从事海洋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海洋事务管理、海洋新技术、海洋科研部门、环保部门的科研工作;化工、石油、地质、水产、交通部门的化学实验及化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海洋沉积、海洋构造和矿产、海岸动力地貌、河口、海岸带及海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含油盆地地质勘查资料综合解释;河口、海岸带及海洋环境工程地质勘查,气象局、海洋局系统以及交通、军事等部门的海洋调查预报工作、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价工作;以及为石油部门海上石油平台设计安装提供有关海洋水文资料的分析研究工作;港湾、河口、近海、浅海及深海区的生物本质调查、资源及开发利用工作:可从事普通生物学、普通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有关的科技情报工作;可从事海洋农牧化和水产增养殖有关的生物学研究工作;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人口基数13多亿),但却是一个“人才小国”(专业人才仅占从业人员比例的5.5%,不及发达国家的1/4);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根据世界海洋法规定,中国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但又是海洋弱国,海洋科技人才严重短缺。这直接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与我国海洋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与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相去甚远。为适应新时期我国海洋开发与管理的需要,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树立我国的海洋大国地位,我们必须实施科技兴海、海洋科技人才发展战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创新队伍,建立海洋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开发力度,建立健全并不断创新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吸引、使用的科学机制。一、“科教兴海”必须大力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科教兴国”是许多国家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强大国家的成功经验。“科教兴海”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3年我国已有独立海洋机构109个、专业技术人员13500余人,加上其他方面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共约3万人,基本形成了学科齐全、研发能力较强的海洋科技队伍。目前,在我国所有的海洋系统科技人员中,博士生为492人,硕士生1196人,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4900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68.8%。其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1737人,大学学历的3163人。据统计,自1986年至1992年,我国海洋独立科研机构累计承担课题19000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00余项,成果获奖1600多项,有些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完成了60多次综合和专项重大调研活动,开展了国际海底15万平方千米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调查、勘探,建立了南极考察站,并开展了连续10多年的南极和南大洋考察,为进一步进行海洋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九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沿海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形成了多层次海洋开发、保护和科研的局面,海洋科技工作呈现出极好的发展势头。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将我国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勘测任务列为专项,并决定将海洋高技术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我国先后成功发射有HY-1A卫星和HY-1B卫星,其中HY-1A卫星为试验型业务卫星;HY-1B卫星在HY-1A卫星基础上研制而成,其技术指标和性能均优于HY-1A卫星。我国的海洋水色卫星研究起步较晚,应用水平还不够高,根据我国常用的海洋水色遥感数据SeaW?鄄iFS和M OD IS,我国研制的海洋水色卫星主要应用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灾害监测应用、海洋权益维护、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大力发展海洋水色卫星,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海洋许多重大项目都已完成了国家立项的综合论证,有关总体设计方案亦已依次出笼。“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海岸带资源环境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海域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的探测技术”、“分离膜技术开发”、“海洋能发电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一批海洋科技项目均已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付诸实施。沿海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区海洋资源环境特点和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重点支持领域、重点开发项目和示范工程,并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科教兴海”计划的实施。这些战略举措,大幅度地提高了海洋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海洋经济以年平均17%的速度增长,到90年代递增速度就达到了每年20%。现在,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已远远超过了原来预计的5000亿元,经济增长速度每年仍保持在20%以上。海洋经济已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和能源危机频发,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亮点都是海洋经济。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过度的捕捞使“海洋牧场”生态开始失衡,海涂养殖已导致严重的海涂荒漠化,人类向海洋无限度的资源索取造成了现在海洋危机四伏,因此,“我们再不能像掠夺大陆资源一样掠夺海洋资源了,要尽快采取对策,防止掠夺式的、无节制的索取,人类应理性地开发海洋。这就需要对海洋进行研究,需要培养大量既懂海洋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人才。”21世纪海洋竞争的关键是知识和人才,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振兴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中日中韩渔业协定实施以后,我国海洋渔业和海洋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要再创海洋产业新优势,促进海洋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围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针对目前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产业主攻方向及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坚持技术创新,加强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涉海原创性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科教兴海”就是要切实增加我国的海洋竞争能力,加强海洋高新技术建设,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围绕“网、鱼、蟹、虾、贝、加”六大渔业优势产业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加大科技兴海工作力度,为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提高海洋事业发展中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对人类繁重、重复体力劳动的替代。但我们目前面临的情况是:海洋科技人员的数量少和整体水平低,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海洋界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归国者寥寥无几,人才流失非常严重;高级海洋知识分子退休的高峰期正在来临,有可能造成人才断层的严峻局面。因此,加快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抓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实施海洋人才开发工程,就成了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二、当前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海洋科技人才是海洋科技工作的中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建设高度重视,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海洋人才素质不断提高,海洋人才结构得到改善,基本上形成了一支汇集海洋管理、海洋执法与海洋科技人才的生力军,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到1999年底,国家海洋局人才资源总量占全局职工总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务院多数部委局的平均水平,已经成为一个知识密集型部门,我国海洋系统的人才资源总量占全系统职工总数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系统(教育系统除外)。2006年3月14日,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海洋大学在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了2006年全国海洋类专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国家海洋人才网开通仪式,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王宏、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和来自国家海洋局系统的30余家行政管理和研究单位,山东、安徽、浙江、宁夏自治区等地有关海洋、气象机构10多家单位,厦门大学等9所涉海高校参加了见面会。王宏分析了当前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形势,认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和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为:(一)地域结构不合理。我国的海洋科技人才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欠优、人才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的其他产业、行业相比,与海洋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我国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结构不尽合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地域分布有待继续优化。从地域结构来看,主要分布在山东、天津、江苏、上海等省份,这些省份是海洋科技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其他地域的海洋科技人才相对较少。(二)行业分布不合理。虽然我们没有对高校海洋科技人才数据进行统计,但事实上,很多海洋科研人才分布在高校。由于科研资金不足及没有人带头组织,造成许多海洋科技人才的闲置和浪费。人才流动渠道不够顺畅,引进困难与人才流失并存;用人机制有待创新,论资排辈、人才浪费现象依然存在。而新世纪的海洋事业对国家海洋局的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已成为当前人事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三)年龄构成不合理。在现有的海洋科技人才中,海洋法律人才、海洋综合管理人才相对缺乏,中青年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比较匮乏;我国海洋界人才老化严重,司局级领导班子中40多岁者寥寥无几,现有的研究员中50岁以下的很少,严重缺乏21世纪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界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归国者寥寥无几,向其他行业流失的情况也很严重。一个高级海洋知识分子退休的高峰期正在来临,而新人又没有培养出来,因此将形成人才断层的严峻局面。(四)知识结构不合理。我国现有的海洋科技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应变能力差,不少人面对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信息需求显得力不从心,加上长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他们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缺乏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海洋专业和高级复合型人才就比较少,又受部门分割、条块分割、论资排辈等传统体制和思想的束缚,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海洋人才的宝贵价值及其对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不足,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学用不对口、埋没人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着。三、创建海洋科技人才创新体系的构想海洋竞争,根本是科技,关键在人才,“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本和第一资源。”只有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能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人才队伍,并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发挥专长人尽其用,我国的海洋事业才不会是一纸空谈。2006年10月13日的《中国海洋报》科教环保版刊发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孙书贤在海洋科技工作会上的发言,强调了海洋研究所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技术立所”、“人才强所”战略,提出了海洋人才开发的计划,并把新世纪海洋研究所的工作概括为“四新”,即科研业务工作有新进展,科研能力有新提高,科研管理有新加强,科研环境有新改善,通过科研提升开发新世纪的海洋科技人才。2001年2月国家海洋局召开了人事工作会议,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曙光同志明确提出了“要增强责任感,抓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实施国家海洋局海洋人才战略”的工作方针,其目标就是要优化人才配置,提升人才优势,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总量优化的海洋人才队伍,创造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为海洋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保障。(一)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进入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必须牢固确立以下几个观念:一是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第一要素观念。随着科技革命浪潮的汹涌澎湃,作为经济发展基本要素的人才已成为最富活力的“第一资源”,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谁占领了人才高地,谁就能占据事业的制高点,就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先拔头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把求才、知才、用才、育才作为成功管理者的必备素质。二是人才是活资源观念。无论是生产还是科研,每一环节都要以“人”为中心,其资金调配、资源配置都“因人而动”,人才在哪里其他的资源就流向哪里,使生产要素配置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三是人才国际化观念。培养与使用人才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准来培养人才,使我们的人才不仅能在国内大展鸿图,而且能在国际上一争高下。四是人才竞争的“零距离”观念。要认识到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无国界趋势,增强人才需求的紧迫感,积极应对和参与国际人才的竞争。要形成有利于培养、发现、选拔、引进、培训、交流人才的大气候,把人才战略提到21世纪海洋战略的首位,放开手脚大批量地从国外引进人才,扭转人才不足的局面;促进国内海洋人才的培训和交流,从海洋从业人员中发现高水平的海洋人才,真正使用好的海洋人才、留住现有海洋人才,形成一支担当起21世纪振兴中国海洋事业的人才大军。(二)强化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机制。开发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必须优先发展海洋教育,提高海洋从业者的素质,重点是建设好一批海洋高等院校和学科,积极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海洋职业教育和海洋成人教育,使海洋普通教育和海洋职业教育的比例更加合理;鼓励社会力量开办海洋教育,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化配置。21世纪中国海洋业竞争,离不开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生产第一线的千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海洋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更是为广大海洋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洋基础教育是提高海洋从业者素质的奠基工程。要完善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编制科学的海洋人才发展规划。对现有人才状况、人才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海洋事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和科技人才的成长、管理规律。对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政策措施做出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全面规划,引领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健康、协调发展。二是营造海洋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市场机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和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三是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国际合作交流和招才引智工作。鼓励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赴国外相关机构进修访问和参加高级研讨班等学习交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科研骨干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其他形式的学术活动,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尽快造就一支具备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创新人才队伍。四是加大对海洋科技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彻底戒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在努力成为精通业务的科技专家的同时,自觉把个人的发展同海洋事业、国家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三)健全海洋科技人才的竞争成长机制。一是强化人才竞争意识,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现有人才多数成长于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之下,风险承受力普遍比较薄弱,缺乏竞争意识,机关内部缺乏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人才管理体制上长期存在着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弊端。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形成提倡竞争、参与竞争、鼓励竞争的良好氛围,强化人才的竞争意识。二是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为人才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公平竞争是人才竞争机制的灵魂和支柱。公平竞争就是让所有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不论什么人,身份、资历、学历相同都有均等的竞争机会。因此,必须拓宽选人渠道,扩大知识视野,增强用人胆略,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的旧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三是建立激励淘汰机制,坚持正确的竞争导向。平均主义的分配机制严重束缚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低下。为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导向作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使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促使人才尽力创造与自己岗位职责相符合的业绩。四是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开放的竞争格局。人才流动是公平竞争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必须扩大人才交流的渠道和范围,解决人才流动难和流向不合理的现实矛盾,通过单位内部岗位轮换、横向(跨单位、跨行业、跨地区)交流、纵向下派上挂等途径,把专业人才流动搞活,开发和调节所需类型的人才资源,使人才流动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良性轨道。五是改进人才培训机制,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竞争是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检验,对人才能力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人们不光要有参与竞争的愿望,还必须具有参与竞争的本钱,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应变的能力。为此,必须强化和改进培训,贯彻学习“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广开培训途径,变经院式教育为与实际、实践相结合,使人才的知识得以补充、更新和提升。六是健全海洋科技人才年龄搭配机智,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合理梯次结构。目前,我国海洋界人才老化严重,司局级领导班子中40多岁的寥寥无几。实施海洋战略,培养青年人才尤其是年轻的党政领导,已然迫在眉睫。海洋科研机构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与研究开发工作同等重要的任务,重视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创造青年优秀海洋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委派他们在关键岗位承担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因此,对年轻的海洋科技人才要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通过深化海洋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造就千百万年轻一代海洋科学技术人才,占领21世纪海洋的制高点。(四)健全海洋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机制。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管理人才队伍、一支高质量的海监执法队伍、一支高水平的海洋科技队伍,用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人事司长周茂平同志的话来说,就必须做到“一个规划、五个突破”。“一个规划”,即各单位要依照《国家海洋局2000-2010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纲要》和《国家海洋局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根据海洋工作的新形势和本单位的主体工作,遵循海洋事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好海洋人才发展规划,力争使海洋科技人才资源的总量、素质、结构与海洋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五个突破”,一是要实现海洋科技人才观念上的突破。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为整个人才群体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要注重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入选局“双百人才工程”人员,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加大培养力度,突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调动广大人海洋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仅要靠待遇,还要靠事业发展,设立海洋科研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就是一项重大举措。二是要实现海洋科技人才使用机制上的突破。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念,建立公正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注重群众公认,以实绩任用人才。同时要注意从重大项目上发现人才,在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定上,要加大破格晋升的力度。要创造留住人才、鼓励创业的大环境。三是实现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上的突破。用人单位要以提高素质为核心,指定并完善人才培训政策,通过进修班、研讨班、培训班或出国培养等多种形式,学习政治理论、现代科技和专业知识,努力培养素质型、复合型人才。四是实现海洋科技人才引进上的突破,树立“为我所用重于为我所有”的观念,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多种途径,招贤纳士、网罗精英,特别是要吸引拔尖的人才为海洋事业服务。五是实现海洋科技人才待遇上的突破。鼓励用人单位实行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和向“精英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激励和发挥人才的工作能力。

ewqwqwqeqwe

海洋技术本科毕业论文

呵呵,写论文题目最好就是小题大做,这样自己比较好写 不过对于海洋景观,唉,实在不行就谈谈海洋污染的治理咯,要不然就谈谈滨海的建设方案咯 我现在也不知道要写什么呢

15天到一个月左右。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毕业的任务主要看自己的写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扩展知识,还有各方面的原因,大概需要15天到一个月左右吧。

上海形象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在写作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就是确定选题,这是写论文的关键,题目确定了方能进行后期的工作;第二,列好大纲,在大纲的整理上一定要多参考前辈的论文,从中体会下什么是大纲,大纲应该包括什么东西,怎么列大纲才能更加合理;第三,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料,去充实论文大纲,根据大纲的内容结合资料以及自己的研究撰写出论文初稿。

“我的衣柜里不知道怎么的全是咖啡色系的衣服,不知道怎么改变风格……”“你平时穿衣服一定很谨慎怕出错,选一些粉色系的衣服来穿,会和你的肤色很配,你的脸型适合把头发烫一下……”时下,形象包装已不是明星们的专利了,越来越多的人对自身形象重视起来。年底,随着应酬的增多,很多职场女性开始摒弃自己“瞎折腾”的麻 烦,一种更时尚的做法是,直接找个私人的形象设计师为自己量身打造,而被称为“塑造美丽的魔术师”的时尚职业———形象设计师也正逐渐成为新的热门职业。 形象设计师很“烫手” “形象设计”这个词最早频频出现于有关明星的新闻里———某某明星的形象设计师,为其设计了什么什么新形象等等。作为一门新职业,形象设计师直到今年下半年才被正名,今年8月,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首批9个职业里,就有“形象设计师”。 形象设计师是一种全新的职业,但是这种职业早已经在大众的需求下应运而生了。对此,白虹形象设计事务所的白虹表示,最早的形象设计师来自影楼的化妆师,当人们不再满足局限于脸部的造型时,就应运而生了形象设计师的概念。形象设计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只有明星们才享受得起的待遇,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走进形象设计室,为自己装点门面。 随着不同交际应酬场合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属于自己的私人形象设计师来为自己做系列的“包装”服务,包括选择最合适的发型和妆容;甚至连坐姿、礼仪都会帮其一一调整。 作为一种新职业,形象设计师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追捧。今年年初,作为杭州首家推出个人形象设计服务的白虹形象设计事务所,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就有100多位尝试了这种全新的服务。白虹认为,明年,个人形象设计的需求将会以无法预料的规模扩张。形象设计师一时间也从生僻变得十分烫手。 目前,形象设计业务不光是面对个人,也有相当的订单来自于团体客户。很多企业的整体形象,已经从由办公室商量商量,改由交给专业人员设计。 9成以上人不认识自己 是不是总觉得自己的衣着风格一成不变?改变风格又觉得别扭而不认识自己?多数职场人,都会出现这样的疑虑,对此,白虹语出惊人,“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适合自己的衣着打扮风格,而这个比例达到了95%以上。”由于社会环境等各种原因,多数人都是以惯性在打扮自己,因此,改变风格成为不少人接受个人形象设计服务的一大动因。白虹表示,高层次人才成为最早尝试形象设计的主要阵营,包括大学教师、医生等在内。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客户要重新做形象定位?白虹表示,这个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对外形怀疑,不自信,某些方面有挫败感。另一类则是一直很顺利而优越,但是那种惯性让她们对一成不变的生活产生厌倦。而形象设计师就好比是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找到属于客户真正的风格定位,让客户“找回自己”。 不是化个妆那么简单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形象设计师专业,因此,很多形象设计师都是从化妆师转型而来,这使得大众把形象设计师的概念狭义地理解成造型师。事实上,外形的改变只是一个部分,而形象设计师他们不光改变客户的衣着外表,更致力于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客户进行由内而外的全方位改变。 根据客户需求的不同,形象设计师的概念也在慢慢延伸。12月底一本形象设计专著《你的形象价值百万》问世,该书的作者———加拿大籍华人英格丽·张也把形象设计的概念做了详细的延伸。拥有3个硕士学位的英格丽·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个好的形象设计师应该是一个杂家,服饰只是治标之术,惟有整体性的形象设计,才能将一个人由内而外地改变,并成为长久拥有的才智。这其中要求色彩学、心理学等等方面都有所了解,而绝非化个妆那么简单。 对此,白虹认为,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形象设计师也提供着不同的服务,比如普通客户往往期望速成形象设计,以一个整洁的外表,给社交对象以良好的印象。而对于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一定成绩的人而言,他们需要的是质的改变。 月薪上万不是梦想 一个真正的好的形象设计师,需要对色彩学、心理学等等方面都有所了解,高端形象设计师需要相当程度的专业技能和人生积淀,这门新兴职业的门槛显得很高。据统计,目前国内从事造型、美容美发的从业者已经超过了1000万,而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形象设计师则寥寥无几。 据业内人士透露,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形象设计师较多,但是在上海,真正能划分到形象设计师范畴的也只不过几十人,高门槛把不少人拦在门外的同时,也促使形象设计师成为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金领”职业。据了解,在香港,名气一般的形象设计师的收入是按天来算,好的可以达到上万港币一天,而在国内,形象设计一般千元左右起,月薪上万不是梦想。 如果希望成为一名形象设计师,需要先去专门的学校进修,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并取得证书。对此,白虹介绍,形象设计师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深加工”型的锻造工作,而非从零开始培养新人。也就是说,要做一个优秀的形象设计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理论基础,目前,化妆师和一些礼仪教师转行做形象设计的人不少,不过前者因为有实际的操作经验,显得更加容易上手。此外,从业群体还需要接受诸如“绘图”、“色彩”、“心理”、“沟通学”等许多专业课程。这些都将帮助从业人员及早地熟悉业务并融入到工作中去。 给你一篇,你参考一下

上海海洋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字数

本科论文不送检查抄袭的,硕士和博士都有要求,博士是全部都查,硕士抽查。

上海海洋大学挺不错的。

上海海洋大学是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设14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2000人、全日制在籍研究生3600余人,2019年有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在校就读的国际生共计802人。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90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20余人,校内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500余人。

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

以上内容参考:上海海洋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在这个学校,老师教的稀里糊涂,学生学的稀里糊涂,大家都是为了混个毕业证。而且这个学校男女风气不好。

上海海洋大学2008年刚改了这个个名字,以前叫上海水产大学,谁不知道水产以前是上海二本里面最垫底的,专业超冷、就业不好,换汤不换药。哎,看来大学改名就是好,又能一大堆外地人人来报考,不过,即使换了个马甲,还是孬的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