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唱歌气息对辨识度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唱歌气息对辨识度的影响研究论文

歌唱中声音和气息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如没有气,或气息不通畅,动力不足,声带不可能正常、合理的振动,就不可能发出好的声音;反之,若没有声带正常合理的振动,呼吸也就不能通畅,因此我们说:气催声响,声靠气传,气停声止,无气不发声,声和气必须结合好。声和气结合的好,处于平衡状态,声音的感觉就好。歌唱中的气息有两种力量在同时起作用,一种是向上向外的推动作用,一种是向下向后的牵制力量,两者对抗的存在于歌唱之中,由于这种对抗力,呼吸才有支点,气息才能够用,声音才能饱满、有穿透力,音域才能宽广。但这股向下向后“坐”的保持力量,是人为的、有韧劲的。正确的气息运动要像车轮的滚动,富有活力的。1、 歌唱中用气的方法(1) 歌唱中气息的运用要深、稳、通、活。“深”,就是指要用胸、腹、横膈膜联合呼吸法,将气压保持在腰、腹一带,并使气息的推动力量与保持力量形成对抗。“稳”是指气息要在上述的对抗中求得平衡与统一。要经济的使用气息,有控制地、平稳地、均匀地呼出,否则,呼出量忽大忽小或流速太快,声音就会出出进进,不在一条线上,或气不够用。“通”,是指气息通道畅通无阻,胸、颈、肩、下巴、下颚、牙关等都要放松、自然,全身避免任何不必要的紧张,以免堵塞气流和音波,只有做到“松”,才能“通”。正确的吸气将气息管道扩开、疏通,呼气时力求保持畅通,才能充分发挥气息对声音的作用。“活”,是指气息要富有弹性、要有活力,但这是在“深”、“稳”、“通”前提下的“活”,否则声音会浮,浅、飘、散。歌唱者在吸气后出声前心理上先想象有个轮子在不停的转动是很有好处的。(2) 歌唱中声音与气息必须协调平衡,当音高、音量发生变化时,用气的感觉是不同的。当音高上升时,气息要深、要稳,支持点要低,略微加大呼气压力,呼和吸两组肌肉群同时积极工作,腰部肌肉有力地、韧性的向外扩张,推挤腰带,后腰两侧那种向下向后“坐”住的感觉尤为明显。心理感觉是声音和气息是反向走的,音向上走,气向下走,音高气低,距离拉开。这样,气息用得既集中又节约,声音才能圆润、竖立、有穿透力。若随着音的升高,气也提上来,就会因气息浅而压力不足,高音上不去,即使拼命用嗓喊上去或挤上去,也是音量不大、音色不美,费力不讨好的。气息力度过大也是不对的,一会影响音准,二会造成声带病变。音较低时,声带较松弛,不贴紧,声门闭得不紧,挡气作用不强,会漏掉一部分气,如音低气也低,就会来不及输送,“远水不解近渴”。声音就打不响,虚而无力,因此要将气略提起一点,近似说话时的用气,但气息双向运动的对抗力仍要保持,腰肌、膈肌、腹肌、两肋不能懈,否则会音准偏低,声音位置无法保持,发出的声音又横又散。声音较弱、柔和、亲切时,气息要平稳、徐缓、有节制,尤其是高音区的弱声,一定要控制好,保持气息均匀地流动,腰部保持唱强音时的有力地、有韧劲地推挤腰带的感觉,即要保持唱强音时的气息流速,不同的是流量要小,否则呼气压力不够,声带不能正常振动而产生颤抖的声音,或由于动力不足而停止振动,犹如一架飞机,飞得太慢,慢到失速程度,飞机就会从空中掉下来。 声音强而有力、雄壮、刚劲时,气息要沉下去,要“坐”住,要饱满,此时用气较剧烈,气流流速较快,流量较大,因此用气要像唱弱声一样平稳、均匀,切不可向上猛冲,也不可一股一股地向外推,而要向“后”悠着绕着上来,否则气冲的太过分,会使音准偏高,声音发硬,更严重的是声带在气息猛烈冲击下,振动不正常,不平稳,声音出现摇晃,长久下去,声带会因超负荷而引起病变。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发声用气的过程充满着矛盾,只有在这对抗的矛盾中求得统一和平衡,声音才能美好。 为了适应歌曲内容情感的变化和表现语言、风格、音色的特点,用气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以上理论知识出自孔令华《声乐入门》一书)。演唱时要灵活的运用气息一、演唱优美抒情速度较慢的歌曲或乐句,或表达含蓄、思念的情绪时,气息吸得深,然后有控制地、有韧劲地,徐徐向外“揉”出,腰部的力量感觉犹如揉面或打太极拳那样以柔为主,柔中有钢。如印尼歌曲《星星索》。二、演唱热情豪放或情绪激愤的歌曲时,气息的流速要加快,流量要增大,上下贯通的尤为明显,腰部推挤腰带的动作要稍快而有力.气息运用以”钢”为主,”钢”中有柔,钢柔相济。如《黄河颂》、《玛依拉》。三、演唱高亢的山歌和风格较强的民歌或大跳音程时,为了获得头腔共鸣,找到声音的高位置,发音前先做好气息准备,后腰向下“坐”,小腹向里紧,形成对抗力,声波在头腔内产生共振,声音就会竖立、挺拔。如《我骑着马儿过草原》。四、在唱较长的乐句时,为了连贯和统一,可利用字、音的间隙偷偷换气,边吸气边唱出,听不出气息有明显的切断。如《打起手鼓唱起歌》。总之,由于歌曲的情感、意境、速度等不同,气息的运用也不同。在演唱情感较内在含蓄、速度较慢的歌曲中,气息要以连为主,象轮子一样不停的转动,声音随着这种转动带出。腰带周围要像自行车外胎那样,虽内胎已没气而外胎形状不变,不能像气球,一泄气就变了形。在演唱情感激烈、速度较快、旋律跳动的歌曲时,气息的控制要有力、灵活、轻巧、有弹性。在演唱实践中,一般不是一首歌曲只运用单一的一种用气方法,而是随着内容、情感的变化,多种方法交替运用的

歌唱是听觉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来体现,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一首好的、甚至经典的歌曲的诗词和音乐终归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必须通过歌唱者把它唱活才能使听众充分感受。因此,作为一名歌唱者应该从各个方面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脚踏实地地进行艰苦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当你拿到一首歌曲时,在歌唱的二度创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艺术环节: 一、 内涵的理解 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唱谱,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以便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一首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一个演员或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线,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少学唱的人,往往单纯从声乐技巧来谈歌唱表现,因此平时的接触面比较窄,不看小说不看画,不读诗文不听音乐,甚至于连报纸也不常看,视野不开阔,知识不丰富,这样的学唱是唱不出感情来的。要知道对作品内涵有无深刻的理解,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达。 二、 意境的想象 意境的想象,就是要尽量去启发音乐的想象力,演唱者应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化为一幅幅活动画面,把自己化为作家、诗人,也变成作品的主人公。换句话说,就是要象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如果你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得很具体,那么你在表达时就会很真实和生动。想象和意境会很快帮助你确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或者说歌曲的主人公的形象来,歌曲的主人公形象完整、统一了,歌曲的主题思想也就明确了,这样就会达到情真意切。当然歌唱者解释音乐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种生活的积累,记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这种积累越多,越丰富,“灵感”也越活跃,越丰富。因此作为歌者,应随时用眼睛和耳朵去搜集和倾听各种生活的画面和声音,去感受生活,从而增强我们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 声音的运用 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运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符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这是值得研究和设计的问题。作为歌者有了美妙的声音外,能驾驭各种声音和音色变化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面对一首进行曲时要选用雄壮的声音,面对一首圆舞曲时应是明亮、华丽、轻巧的声音,面对一首摇篮曲时则需要用柔和甜蜜的声音等等。这里对声音也要有一个想象的过程,如对一首抒情轻柔的曲子时,可以把声音设想为“轻柔的纱巾在微风中飘洒”“树叶轻轻落在地上”这样的声音控制上;又如唱一首柔美而又轻巧的歌曲时,又可把声音比喻为“透明的露珠”、“春夜的雨滴”等等。总之,我们要擅于调动人声的声音“库”中最恰当的声音,唱出歌曲内容所需要的听觉效果,贴切地表现作品。 四、 风格的掌握 作品的风格或者说音乐的风格掌握得好与坏,演唱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常常听一些独唱音乐会的演出,有的人声音相当漂亮,发声技巧也很高超,但整台音乐会从中国民歌唱到欧洲的古典艺术歌曲,听起来声音上也好,力度上也好,韵味上也好,总是一个样,一个味,让人听了过耳即忘,缺少心灵的共鸣和艺术的回味,更有甚者太缺少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把各种风格的歌曲混淆在一起,使之南腔北调,南辕北辙,与原作差距甚远。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歌唱者没有很好地在歌唱前对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区风格、个人风格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了解,没有能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歌唱技巧来表达作品的风格。因此歌唱者要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涵还必须事先研究作品的风格(也就是演唱风格)。当然与其它姐妹艺术相比,音乐的风格具有更多的抽象性。音乐是无形的时间艺术,而绘画、雕塑、建筑等都是有形的空间艺术,因而他们的风格往往比音乐更容易一目了然。一个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因为风格的形成,主要就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认识基础上的。成熟的歌唱家是能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能把音乐的全部涵义,让听众“一耳了然”的。 五、 韵味的体现 演唱的二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它对演唱者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好的演唱者不仅能准确地领会和传达歌曲的艺术意境,同时还能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挖掘歌曲里某些潜在的、甚至作曲家没有料想到的东西。一首作品,作曲家无法提供韵味,它必须由演唱者自己去体会和创造。好的歌者并不满足于曲谱中所记下的音而必定会在音外的腔上下工夫(腔也就是韵味),并用得恰到好处。在你唱熟了一首新歌后,根据语言的特点、感情的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在音调的旋律音上增加一些其它的音,使之成为装饰音、颤音、滑音、倚音等,唱起来就会更加动人和自然,就更有味道和美感,这就是韵味给作品带来的新的生命力。 六、 艺术的处理 有了对歌曲的真情实感后,就应该对歌曲处理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设想,这里包括整个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等问题。当然这些设想不是盲目的或是随心所欲的,歌曲的结构、曲体、调式旋律的起伏发展,直到节奏、和声等给演唱者以艺术表现的总启示,它们可以指引歌者内在情绪的走向,找到全曲的高潮及歌曲的层次。在演唱中特别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一个劲儿地强或一个劲儿地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句、字。重点的词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强调,要一句一字地,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深下功夫,反复练唱,认真寻味,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演唱者必须按照自己的总体设计反复演唱攻克难关,直到自己的处理化为真情的体现。 七、 忘我的演唱 唱歌要感动听众,首先要使自己处于兴奋而又激动的歌唱状态。“真真假假”是艺术表现的特定手法。“假”是为了表现“艺术的真”,“假”,是表现“真”的艺术技巧。真入假出而不失为真,才能发挥艺术的真实性和表现的真实性的统一,才能发挥艺术感染的强大作用。因此我们在演唱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恰到好处地来表现艺术。在平常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人在演唱时精神高度紧张,前怕狼后怕虎,满脑子私心杂念,这样的歌唱状态是绝对唱不好歌的,更不用说感动观众了。因此我们讲的“忘我的演唱”就是要演唱者丢掉一切来自思想上的或者声音上的包袱,消除一切紧张因素,以既充满激情而又放松自如的状态进入演唱,要知道,只有情感得到了解放,才能得到自然而舒畅的声音效果,才能有更完美的感情表达。歌唱艺术应该是“有声又有乐”。 八、 技术与艺术 技与艺,即声与情,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字和情感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歌唱的人声是以人身的整体作为乐器从事歌唱的,绝非只靠嗓子、气息或共鸣就能单独完成的,歌唱是全身心都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不仅全部身体都要参加,而且包括你的灵魂。歌唱应成为诸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就是说,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成果。声与情是辩证的统一,相辅相成。不论是专业歌唱者还是业余爱好者,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整体歌唱的意识,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达同时进行,使声、字、情成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

关于歌唱呼吸及几种吸气方法歌唱需要气息,那是不是气吸得越多越好呢?朋友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因为担心气不够用,就吸进大量的空气,结果还是觉得气不够用,而且唱起来觉得憋得难受。这是因为气吸得过多过满时,呼吸肌肉群用力过多,造成肌肉僵持的缘故,也就是说气息吸得过多,会影响歌唱的正常进行。 这种积极、放松的状态,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适度抬起胸部,两肩松垂、颈部放松、两眼平视有神、面带微笑(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保持这种姿势,通过下面几种吸气方法的学习,来体会正确的歌唱吸气。 (1)叹气式吸气: 叹气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通的现象,它是放松的也是向下的。它有利于吸气肌肉群的放松,以便更好的吸入气息。具体做法是先叹后吸,你心里主要想着叹气,而不是吸气。当气息随着“叹”被排出后,也就是呼气肌肉群的工作做完了,接着吸气肌肉群就会立即开始工作——吸气,这个循环是自动完成的。如果你脑子里想的是吸气,就会使你的吸气肌肉群总处于一种工作状态,无法放松,气息也就难以正常的被吸入。注意:叹到那里就吸到那里,不要人为地做强制性的动作。唱的过程中要保持叹气的感觉,每个乐句都是如此,形成良好的呼吸循环。 (2)闻花式吸气: 闻花式吸气方法容易使气吸得深,而且没有吸气时的抽气声和多余的动作,也较容易体会和掌握。闻花时,因花香使人的心情特别愉悦,辨别花香时又要求特别认真和用心,是一种既放松又兴奋的感觉。具体吸气时是:上身完全放松,腰围很舒服地向往松开,随即胸部也有舒张感,体内空间增大使气息很自然地流进去。这样的吸气既松畅又适度,吸后人很兴奋,胸有宽敞感。用这种吸气的感觉来歌唱,气息通畅,声音圆润。 闻花式可开口,也可闭口,闭口时嘴不能闭的太紧,太紧会影响进气的速度和灵活性。单纯练习吸气时,可采用闭口吸气。歌唱时最好自然张开嘴与鼻子同时吸气为佳。不论是闭口还是开口与鼻子同时吸气,最关键的是要体会气息流入体内时的感觉。 (3)惊讶式吸气 惊讶式吸气,就是利用人在惊讶时,生理作出的快速反映,达到快速吸气的目的。这种吸气既吸的快又吸得深,它能使呼吸肌肉群在瞬间完成收缩与放松的循环,能锻炼呼吸器官的快速灵活性。这种吸气也称为“喘气”。表现悲愤和激昂情绪效果较好。 以上三种吸气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一方面可以通过做一些单纯性的练习,如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慢吸慢呼的练习;(它不是主要的,只是一种辅助性练习)。另一方面就是在演唱中去练习,这是主要的练习方法,因为纯生理性的吸气动作不与歌唱结合起来,歌唱所需要的那种深、松吸气就无法得到,也就是说,歌唱良好的吸气只有在歌唱实践中才能获得。 另外,还有一些根据歌曲情绪需要的吸气方法。如补气:它是在情绪连贯不断但又需要吸气时,在保存原有气息上补进一部分气去,使气息维持饱满状态。“偷气”:用在字多、曲调快时乐句之间的换气,动作要敏捷,吸气快而少。

常常面对一些经验之谈发呆,有的听得懂,有的听不懂,大多似是而非,搞不清哪些在理,哪些不在理,如坠雾中,不知所向。于是我决定整理一些歌唱名家关于唱歌气息的体会来分享给大家。 后来我突然生出一股冲动:不能再傻唱下去了,要动脑筋琢磨,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将自己的学唱实践引入科学理性的航道。我想,我成不了“家”,也不想成“家”,无须下大功夫去啃那些音乐修养方面的“大部头”,无外乎就是想用好爹妈给的这付嗓子,把好歌唱好,音乐院校出科班生,民间也出草台歌手,名师能出高徒,有人无师也能自通,只要用心,不信没有斩获。 我认为,唱好歌气息是关键,气息的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都容易解决,气息的问题解决不好,再好的技巧都派不上大用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唱好歌,最先要解决的是气息问题。一年多来,我在书中涉猎,在网上涉猎,既看声乐方面的东西,也看人体解剖和生理方面的东西,还看物理声学方面的东西,经过反复琢磨,反复实践,反复体会,“悟”出一些道道,以之指导自己,效果还挺不错,现写出来,但愿是一块“它山之石”。 一、歌唱器官及其功能 了解与歌唱有关的器官及其功能,有利于我们对歌唱的思辨沿着气息的路径科学地行进。 歌唱的过程是吸入和呼出气息的过程,与呼吸有关的器官就是人体的歌唱器官,我把它们分为储存、动力、发声、语言、共鸣和通道六类。 1、储存器官 储存器官在胸腔,只有一个大件,即肺,吸入的气息在这里储存,呼出的气息由这里提供。 2、动力器官。 动力器官在胸腔,有两件,一是肋间肌,二是膈肌,它们分工合作,吸进或呼出气息,控制气息的流向和速度。 3、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最复杂,集中在喉腔,包括声带、甲状软骨、杓状软骨、环甲关节、环杓关节等,它们协调配合,使声门打开或关闭,使声带拉紧或放松,在气息的冲击下振动发声。 4、语音器官。 语音器官在口腔,主要有三件,即唇、齿、舌,声带发出的声波一部分进入口腔,经过唇、齿、舌的加工,成为音乐化的语言。 5、共鸣器官。 共鸣器官在鼻腔,包括四对含气小房,统称鼻旁窦,分别为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四对鼻旁窦均与鼻腔相通,声带发出的声波一部分进入鼻腔,在四对含气小房内产生共鸣。 6、通道器官。 气息流经的器官都是气息的通道器官,由肺、气管、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共同组成。 二、气息量与音高的关系 有人认为,音高是由气息量决定的,音越高,需要的气息量越大。 其实不然,每件发声体的发声频率只有一个,叫做固有频率,只能发出一个音高,要使同一物体发出不同的音高,必须通过改变它的形状来改变其固有频率。在几个相同的玻璃杯里倒进不同量的水,敲击这些玻璃杯,发出的音高是不同的,且每个杯子只能发出一个音高,要改变某个杯子的音高,必须添加或减少这只杯子里的水。同样,要唱出不同的音高,必须改变声带的形状。据人体解剖与生理学介绍,人的声带的形状是随着发声的需要在随时改变的。能使声带形状改变的器官叫环甲关节,歌者想发什么音高,大脑皮质就会发出信号,环甲关节便自动拉紧或松驰声带,使之受振后发出歌者想发的音高。这个过程,不是由歌者对相关器官的直接调度来完成的,就像说话,心里想说什么字,大脑皮质迅速发出信号,唇、齿、舌便自动配合,张口吐出来的就是想说的这个字。 使一定状态的声带振动发声,需要一定的基本气息量,只要声带的状态不变,无论再增加多少气息,声带发出的都是同一个音高。也就是说,音高的决定因素不是气息量的大小,而是声带的形状。歌手分为高声、中声、低声各类,缘于不同类歌手的声带条件先天不同,他们的音域范围超不出他们声带形状变化的极限,歌手想要“跨界”出采是不可能的。 气息量不能改变声音的高低,却能改变音量的大小,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最后一节探讨。 网上看到一种说法:气息冲击声带的前三分之一发出的是高音,冲击中三分之一发出的是中音,冲击后三分之一发出的是低音。网上还看到一种说法,声音的高低是由声门打开的形状决定的。 我不知道这些说法有什么科学依据。其实,歌者能做的只是对气息量大小的控制,使声带发生完全振动或不完全振动,让气息有选择地冲击声带的某个部位,无异于天方夜潭。还有,在不发声时,不管是吸气或呼气,声门都是张开的,只有在想发声时,声门才会在环杓关节的作用下闭合,使附着在杓状软骨声带突上的两片声带受气息的冲击振动发声,发出什么样的音高,决定于声带当时的形状,音高由声门打开的形状决定之说毫无道理。 三、获取饱满的气息 要获取饱满的气息,必须掌握科学的吸气方法,增大肺豁量。 关于吸气,听到的说法不少,诸如“横膈膜吸气”、“打呵欠似的吸气”、“闻花似的吸气”、 “气存丹田”……等等。 “气存丹田”是一个模糊概念。丹田,词典上的解释是“指人体脐下一寸半或三寸的地方”,显然,丹田在腹部。人体结构和生理学介绍,吸进的气息只能储存在肺里,肺在胸腔,而丹田在腹腔,胸腔和腹腔由膈肌分开,若没有气功大师的特异功能,要将气息存入丹田普通人根本就做不到,对学唱歌的人来说,最好不要让这些玄乎的东西搞昏了头。 除了“气存丹田”,其它几种说法都在理。“用横隔膜(隔肌)吸气”是腹式呼吸的规范化表述,“打呵欠似的吸气”、“闻花似的吸气”是腹式呼吸的形象化引导。 呼吸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胸式呼吸,一种是腹式呼吸。 依靠肋间肌的运动进行的呼吸是胸式呼吸。肋间肌向外向上运动,胸腔的前后径增大,肺叶前后扩张,空气进入肺叶,此为吸气。肋间肌向内向下运动,胸腔的前后径回复原状,肺叶前后收缩,空气压出肺叶,此为呼气。 依靠膈肌的运动进行的呼吸是腹式呼吸。膈肌是向上膨隆的扁平阔肌,分隔胸腔和腹腔。当膈肌收缩时,膈穹窿顶下降,使胸腔的上下径增大,肺叶上下扩张,空气进入肺内,此为吸气;当膈肌松驰时,膈穹窿顶回升到原位,肺叶上下收缩,空气压出肺叶,此为呼气。 正常人的呼吸兼有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人体结构和生理学介绍,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75%来自膈肌的运动,25%来自肋间肌的运动。可见,腹式呼吸对气息的影响多么重要。 腹式呼吸法听起来很抽象,但是,如果我们用“闻花”、“打哈欠”和“叹息”来体会,就可以把抽象变得具体,闻花闻得越深,哈欠打得越深,叹息叹得越深,膈肌收缩的力度越大,膈穹窿顶下降的幅度越大,吸入肺里的空气就越多。 努力降低膈穹窿顶,腹腔受到挤压,胸腔得到扩大,肺体充分扩张,增大肺豁量的方法唯此最佳。 四、保持深吸气状态 对大量歌唱爱好者来说,他们吸气的方法掌握得不可谓不好,但呼气方法却往往掌握得不好,不好的根本表现就是保持不住深吸气状态。 “闻花似的吸气”,“打哈欠似的吸气”,一般歌唱爱好者不仅体会得到,也都做得到,但一转为呼气(即唱),情况就变了。吸气与呼气是气息在人体同一套器官中进行的两个相逆的过程,由此,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呼气的方法与吸气的方法必然相反,吸气时增大胸腔的前后径(胸式呼吸)和上下径(腹式呼吸),呼气时缩小胸腔的前后径(胸式呼吸)和上下径(腹式呼吸)。 对维持生命和说话时的呼吸,这种想法确实不错,而对歌唱,这种想当然就铸成了大错。 无论是维持生命的呼吸还是说话时的呼吸或是歌唱时的呼吸,吸气阶段的方法完全一样,但在呼气阶段,方法就不尽完全一样了。在歌唱的呼气阶段,只可让肋间肌松回原位,决不可让膈肌松回原位,膈肌必须停留在下移后的位置,保持深吸气的状态。这是气息深与浅的分水岭,很多人没有掌握这个功夫,他们或者不知道何为膈肌,或者不知道膈肌运动对气息的影响,或者不知道如何控制膈肌的运动。 在歌唱过程中将膈肌稳稳地向下“拉”住,这是保持深吸气状态的核心功夫,过不好这个关,歌唱时气“浅”和气不够用便是必然。 五、对气息进行合理分流 先对“咽”这个器官做个简单介绍。咽是一个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是呼吸与消化的交叉要道。咽的前壁不完整,分别与鼻腔、口腔、喉腔相通,依次叫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 声带发出的声波经喉咽部传导到咽腔后便一分为二,一部分从口咽部进入口腔,一部分从鼻咽部进入鼻腔,对气息进行合理分流,就是对拟进入口腔和鼻腔的声波进行有意识的控制,不让其放任自流。 人们会问:对气息进行分流和对声波进行分流是一回事吗? 呼吸可在两种情况下进行,一种是不发声时的呼吸,一种是发声时的呼吸。不发声的呼吸不管是吸还是呼,在腔体中行进的只有一个成分——气息。发声时的呼气则不然,在声带前行进的是气息,在声带后行进的则有两种成分,一为继续行进的气息,一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波。咽是一个三岔口,气息和声波从喉腔来,一路进入口腔,一路进入鼻腔。由于气息与声波是裹挟在一起的,如影随形,行进路线完全一样,虽然我们追求的是对声波的分流效果,但客观上也同时在对气息进行分流,出于适应人们的感觉习惯和叙述起来简单,我在以后的行文中将对声波的分流一概称为对气息的分流。 所以要说上面这一段话,目的在于让人们明白:气息既不能被加工成语言,也不能产生共鸣,只有声波才会在口腔被加工成语言,才会在鼻腔产生共鸣。 对气息进行合理分流,目的是唱出好声音。关于唱的说法很多很多,诸如要“竖着唱”、“高位置唱”、“靠前唱”,“叹息似的唱”、“吹灰似的唱”,诸如“沿着后咽壁唱”、“气息向下唱”、“吸着唱”、“向下拉住唱”、“打开口腔唱”、 “打开喉咙唱”等等。 还有一种颇有权威性的理论,叫“面罩唱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法国的一种歌唱理论,以波兰男高音歌唱家德雷克什为代表。该唱法要求是,在歌唱时,将声音集中于眼睛下面至口唇上面这一部分区域,两眼与眉间处有轻微的震动感,仿佛是把声音集中在一个面罩里。 以上种种说法,有的仔细琢磨能够体会得到,如“叹息似的唱”和“吹灰似的唱”,但大多数很抽象,包括“面罩唱法”,不说听者稀里糊涂,就是说者都未必完全清楚其所说的准确含义。我琢磨,所有这些,不管是体会得到还是体会不到,指向大抵都一致,都是奔着鼻腔共鸣来的。 鼻腔内有上、中、下三层鼻甲,气息通道障碍重重,而口腔则不然,只要张开嘴,气息便畅行无阻,要改变气息自然流向口腔的趋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经过反复实践和体会,我认为,要使气息较多地进入鼻腔,关键是调节好下颌的位置。所有教师都要求学生歌唱时嘴要张开,所有歌唱家在演唱时嘴都很能张开,可见张嘴的功夫对唱好歌的重要性。张嘴看似只是一个动作,但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让下颌轻松地向下“掉落”,一个是下颌在向下“掉落”的同时要适度地位置后移。前一个要素一般人都很看重,后一个要素则往往被忽视。下颌位置适当后移,是为了让舌根适度后移,将部分可能进入口腔的气息“挡进”鼻腔,增强鼻腔共鸣。下颌后移的幅度必须把握得很好,后移不够,达不到目的,后移多了,气息被舌根阻在喉部,喉音很重。下颌位置后移的幅度以发出“ei”韵母时的状态最合适,歌唱时下颌保持在这个位置,气息被“挡进”鼻腔的能动性最大,鼻腔的共鸣最充分。张口的功夫对声音共鸣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把握好了下颌位置后移的幅度,歌声的穿透力将随着下颌的“下落”明显增强。“自然、松驰、明亮、极具穿透力的唱法就是最好的唱法”,而最好的唱法,总是以好的鼻腔共鸣为支撑的,鼻腔共鸣不好,什么唱法都难说是好的唱法,更不用说是最好的唱法。 有一种说法,声音共鸣的种类很多,有腹腔共鸣、胸腔共鸣、喉腔共鸣、咽腔共鸣、口腔共鸣、头腔共鸣等等,都要娴熟掌握。还有一种说法,唱低音要突出腹腔共鸣,唱中音要突出胸腔共鸣,唱高音要突出头腔共鸣。我觉得,除了鼻腔共鸣,其它共鸣是否存在很难说。物理学定义,两个发声频率相同的物体,如果彼此相隔不远,那么其中一个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发声,这种现象就叫“共鸣”。产生共鸣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声波能够到达共鸣体,二是共鸣体的固有频率符合共鸣的要求。声学家发现,随便什么容器里的空气(叫做空气柱)都可能同发声物体共鸣,根据声学家的研究,波长等于空气柱的4倍、4/3倍、4/5倍……的声音传入空气柱,都能引起共鸣。胸腔和腹腔里装满的是人体器官,形不成空气柱,喉腔、口腔、咽腔等都是气息通道,不是容器,也形不成空气柱,只有4对与鼻腔相通的鼻旁窦里才有空气柱。我认为,鼻腔共鸣是被科学实证了的实际存在,所谓头腔共鸣,其实就是鼻腔共鸣,所谓“面罩唱法”,其合理的内核就是鼻腔共鸣。至于上面所列的其他种种共鸣,如果说不出科学依据,恐怕都是“想当然”。 有人说,歌唱时把手按在胸部,会明显感到有振动,这就是胸腔共鸣存在的证明。此说谬也。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不是共鸣,是振动的传导,正如地震发生时,在几千里外,地震区山崩地裂的声音听不到一丝一毫,却会有明显的震感。 六、控制使用气息 在第二节中说过,音高由声带的形状决定,一定形状的声带只能发出一个音高。不同形状的声带振动发声需要不同的基本气息量,声带越厚,发出的声音越低,需要的基本气息量越大,声带越薄,发出的声音越高,需要的基本气息量越小。简而言之,声音下行时气息量要递增,声音上行时气息量要递减。这是控制使用气息要遵循的第一条原则是: 控制使用气息要遵循的第二条原则是:符合演绎歌曲的情感需要。一首歌,不能从头到尾强唱,不能从头到尾弱唱,不能从头到尾平铺直叙地唱,有时要强,有时要弱,有时要平和,必须强弱得当,声情并茂。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带振动的充分程度,声带振动的充分程度决定于气息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控制决定于气息的大小控制。 在一般情况下,遵循上述两条原则并不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还涉及“声线”和“声区”的问题,还需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 “声线”就是人的声音的线路。人的声音可分为真声与假声,所谓真声,就是声带完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所谓假声,就是声带不完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唱真声为真声线,唱假声为假声线,真声线使用的气息量相对较大,假声线使用的气息量相对较小,两条声线任何人都可以唱。真声与假声是相对而言的,在某个振动强度范围内,我们称之为真声,在某个振动强度范围内,我们称之为假声,真声线与假声线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从真声线到假声线或从假声线到真声线的转换不是跨越式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声区”就是人的音域范围。每个人的音域都是有极限的,就真声来说,音域宽的歌手低音可达f,高音可达c3,共19个音,可将它们分成三组,从f到c1之间的5个音为低声区,从d1到e2之间的9个音叫中声区,从f2到c3之间的5个音叫高声区。低声区和高声区在一首歌曲中所占的比例不会大,比例大的是中声区。由于中声区音量和音高的难度都不大,所以在中声区唱什么声线都行,真也行,假也行,随心所欲,自由转换,只要能够表情达意。在高声区和低声区则不然,对一般歌手来说,真声能够唱好从a到a2这个区间的15个音就很不错了,再想低或再想高,就必须借助真声线或假声线的优势了。 介绍了“声线”和“声区”,再来说唱高音和唱低音的问题。 先说唱高音。相对于真声,假声上高音具有很大的优势,唱假声线几乎可以比唱真声线高出一个八度,要借助假声上高音的优势。借助假声上高音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真声的高音极限内:进入高声区后要逐渐弱化真声,向假声线趋近,把高音唱得轻松一些,但又要控制在真声线的范围内,保持真声的特色。第二个层次是在真声的高音极限外:如果真声的高音已到极限,还想唱更高的音,就必须由唱真声线转为唱假声线。实现的方法都一样:增大声音上行时气息递减的强度。掌握好这个方法很难,难就难在真声线和假声线之间难以平滑过渡,容易出现明显的音色裂痕,破坏了整首歌曲的统一、和谐和连贯。对此,要下苦功,长期进行换声区的声音训练。 关于唱高音,有一个比较著名的说法,叫做关闭唱法,也叫掩盖唱法。所谓“关闭”,是相对于在中声区的声音开放而言的,其要求是在进入高声区后,声带有主动关闭或掩盖的能力,高声区的声音已经不是真声,而是真声假声混合的声音。关闭唱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男高音歌唱家迪普雷,1846年,他在《歌唱艺术》一书中对关闭唱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因为对声带的关闭或掩盖不能理解,我不敢对“关闭唱法”妄加评说。。 再说唱低音。唱低声不像唱高音那样情况复杂。对一般歌手来说,在中声区的低音部分,就已有音量不足的感觉了,进入低声区后,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所以,在唱中声区的低音部分,要趋向真声线,一旦进入低声区,就只能唱真声线,不能唱假声线。对一般歌手来说,在低声区根本就发不出使声带完全振动所需的气息量,要尽最大能力释放气息,只怕气息量不够,不怕气息量过头。 综上所述,我把使用好气息归纳为两个要点: 第一、在中声区,既要遵循声音下行时气息量递增、声音上行时气息量递减的原则,又要遵循气息强弱符合歌曲情感需要的原则。 第二、在高声区和低声区,为保证发出好声音,要超常规减小或增大气息。 结束句 “获取饱满气息”,“保持深吸气状态”,“对气息进行合理分流”,“控制使用气息”,是歌唱气息必须过好的四关,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成体系。 “获取饱满的气息”不难,“保持深吸气状态”不太难, “对气息进行合理分流”和“控制使用气息”比较难。 “获取饱满气息”的要害是加强腹式呼吸。有效方法是:膈肌收缩,膈穹窿顶下降,增大胸腔的上下径。 “保持深吸气状态”的要害是保持住膈肌的收缩状态。有效的方法是:在整个歌唱过程中收住上腹,只在唤气的瞬间迅速放松一下。 “对气息进行合理分流”的要害是对下颌位置的把握。有效的方法是:下颌在轻松地向下“掉落”的同时位置适度后移,保持在发“ei”音的位置。 “控制使用气息”的要害是声线转换。有效的方法是:进入高声区强化气息递减力度,进入低声区强化气息递增力度。 以上所说,必须反复琢磨,反复体会,长期练习,逐步掌握。

声乐歌唱中的气息毕业论文

流行音乐自十九世纪后半页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显示着蓬勃生机,虽产生较晚,但它已经和艺术音乐、民间音乐等音乐类型并行发展,并且成为当今社会主流音乐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流行音乐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流行音乐毕业论文篇一:《试谈流行音乐对我国音乐 教育 的影响》 流行音乐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中形成的、在大众之间广泛流传的、内容通俗易懂、形式自由的一种音乐形式。它以大众传媒为媒介,得以广泛传播,内容多反映男女恋情,结构短小,曲调简单,所表达的情感也较为单一。代表歌手如周杰伦、王力宏等等。这些流行音乐主要在青少年群体中广为流传,青少年长期处于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之下,积蓄的各种情绪得不到释放,而流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给青少年提供了一条发泄情绪、展现个性的途径,所以得到了青少年的热烈追捧。有的学生甚至要求音乐老师在音乐课堂上教流行歌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音乐教育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武断地阻止流行音乐走进课堂,而不进行宽容地介绍和科学地引导的话,那无疑会阻碍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流行音乐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 可以说,80后和90后两代人都是在流行音乐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流行音乐强烈的时代气息、简单直白的歌词、单纯的情感等引起了青少年感情的共鸣。尤其是某些爱情歌曲,特别能够迎合青少年对于爱情的朦胧憧憬的心理,再加上流行音乐的旋律简单、音域狭窄,节奏富于变化,青少年很容易就能够演唱。从内容上说,部分流行音乐对青少年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有一部分流行歌曲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反映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给人们以心灵上的慰藉。再如台湾的校园民谣《童年》《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歌曲,情感真挚自然,形式自由活泼,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写出了青少年特有的纯真感情。但是,也有一部分流行歌曲内容粗俗不堪,含有大量的暴力和色情信息,歪曲了青少年对世界的理解,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流行音乐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为流行音乐对音乐审美心理教学的影响和 音乐欣赏 教学的影响。首先,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根植于大众音乐审美心理的世俗化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歌曲由原来的宣传功能、感染功能、歌颂功能转化为娱乐功能,高雅的审美品味逐渐被世俗的审美心理所取代,各种世俗化的东西披着时尚的外衣公然走到舞台上,目的是追求最大化的商业利益。在这种环境下创造出来的流行音乐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审美心理的世俗化;其次,流行音乐已经成为音乐的重要部分,所以,其中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曲目被选入音乐欣赏教学之中。但是,由于流行音乐的队伍并不纯净,其中还包含了许多不太高雅的东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拉低了学生音乐鉴赏的水平 二、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 (一)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也是一种音乐形式,只是它在品级上有高下之分。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流行音乐,注意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它积极地一面是以其鲜明的娱乐功能来消解青少年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压力与不良情绪,调节青少年疲惫的神经和精神,达到心情舒畅的目的。由于其与艺术的距离较远,所以演唱流行歌曲就成了人们的一种自我行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青少年来说,流行音乐也是他们得以展示自我、突出个性的一个有力方式,所以他们喜欢用流行音乐来诉说自己复杂的心情,朦胧的梦想等,这未尝不可。但是它消极的一面并不能因此而忽视。由于商业利益的浸润,所以某些流行歌曲的内容媚俗、低下,没有艺术性和审美性可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对于积极的要给予保留,消极的要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地认识和回避。 (二)引导流行音乐走进音乐教育的课堂 在流行音乐走进音乐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好关,在课堂上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作为教学篇目。利用多媒体如网络、MP3、CD等教学工具,来播放一些适合学生欣赏的流行歌曲,在满足学生音乐需求度额同事,也达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就某一时期的流行音乐做一个专题鉴赏,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总结 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特点和风格等,以加深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掌握。除了学习音乐知识外,音乐教育还要进行一定的实践。此时,流行音乐就是实践的最佳素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音乐比赛,开展音乐大舞台等活动,以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等等。 (三)提升音乐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首先,教师要有对于音乐教育的热情,这种热情让他自觉自动地保护每一位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热情,无论学生喜爱的是流行音乐还是其他类型的音乐,都能够恰当地给予引导,而不是生硬粗暴地对待。其次,完善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无论那种知识类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音乐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最重要的是,因为学生音乐知识来源的多样化,所以教师的角色要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开发者和引导者,鼓励引导学生探寻、发展新的音乐知识,并积极地去实践它。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篇二:《浅谈流行音乐咬字分析》 流行声乐演唱是情感表达的艺术,在流行音乐演唱中,感情是表达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咬字则是表达感情的关键,用话语来表达流行歌曲的中心思想,与其他艺术的表达方式不同,声乐艺术的表达方式对字的要求更严谨。流行歌曲既能用歌唱表达感情,又能唱出文字,文字与声音相互结合,从而更形象地表达出人的情感,流行音乐演唱中字的表达直接影响情地表达。 1中国流行音乐与咬字 1.1华语流行歌曲 华语流行音乐因它细腻的歌词,优美的旋律更加贴近人们的心声而广为传唱,更因为它的演唱方式多种多样,不讲求特定的方式从而在中华大地上枝繁叶茂,华语流行音乐有着独特的主张及品质,是一种个性的美,它在艺术领域具有一定的魅力和价值的审美观。流行音乐传入中国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思维上的一种颠覆性改变和非常深刻的影响,它更是间接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及道德观念,它使中国的音乐方向及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流行歌曲的影响是更贴合人们的情感及心理上产生的,从音乐的旋律,歌词和歌唱者的演唱技术三方面出发,相互融合才能做到广为传唱的作品。改革开放后的流行音乐更是多了张扬与个性,中国 传统 文化 讲究的是一板一眼,所有东西都要循规蹈矩的进行,而流行音乐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陈规,大众娱乐是流行音乐的标志,突破自我不断创新是华语流行音乐的特点。 1.2流行歌曲咬字 自古以来人们对歌词语言的联系从来都是极为重视的,中国语言更是对口齿发音有着严苛的要求,在中国有很多的声乐家、教育家及专业的科研人员对演唱中歌词的咬字吐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声乐演唱中重要的基础部分,语言的准确运用掌握跟旋律的完美配合才能给观众创造出丰富深刻的印象,声乐中的技巧有很多,而咬字吐字的准确性则是音乐演唱的主线。在我国,马先生曾出版过《四十年合唱训练》中,清楚的论述了“清楚的发音及口齿,可以改进音质”“,通过良好的咬字吐字,坏的声音习惯可以克服,好的声音习惯可以建立”,在一段音乐的演唱中,情感表达的基础就是读字, 唱歌 的必备基础就是字音准确、清晰,演唱者在面对一份包含情感的作品时,如果不掌握好语言技巧那么就无法准确地表达,更谈不上打动人心。歌唱者如果连歌词都让大家听不清楚,那就不能表达情感,打动观众。 2流行歌曲《也许明天》分析 2.1歌词咬字分析 《也许明天》这部作品是张惠妹的一张音乐专辑,也许明天的歌词大气磅礴,也许明天这首歌可以代表了整张专辑的所有,作家的所有想法在这首歌里通通表现出来,在一个人最孤单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向往那些有人陪伴的日子,而现在的孤单感受反而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Martin所写的曲子,将蓝调与灵魂的元素放在里头,让这首歌听起来悲伤感倍增,一针见血地写出了那份追寻明天的感觉。在阿妹的所有歌曲中,这首也许明天一定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海一望无际/看不见终点在哪里/深邃又吸引/我的心第一段开始就“海,一望无际”,演唱过程中“海”是作为一首歌的第一个字出现的,要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唱出,而hai由三个字母组成,声母(开头字母)h,字腹(中间字母)a一带而过,字尾i回归,整个字字头清晰,字尾收紧轻轻推出“,一望无际”这几个词的咬字重点在i上,从i开始从i结束,而后几句“深邃又吸引,我的心”则是一n作为结束,i字咬起来会比集中,而n字却使用前鼻音较多,这两个音在中文字母中是比较好咬的。我就在浪里/飘飘荡荡爱有时忽高有时低/推着我向前/每一天同样的“我就在浪里”“,我”字可以一带而过,最后归韵到“里”i上,第二句也是i,第三句第四句归为n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流行音乐作品的歌词中,词头词尾相互呼应,段落与段落之间尾字咬字也呼应着,所以词作往往都很押韵,每首歌都会有音的重点,而《也许明天》这部作品的重点音就是i、n,那么我们训练的重点也要逐步地放在这两个音上面。曾经我放纵享受/到最后无处解脱/越心痛就越快乐/越想快乐越寂寞过渡到高潮的过渡段,它的侧重点与开头和结尾是不太一样的,收字主要集中在o上,中国文字讲究归韵,所以歌词大都非常整齐对称。也许明天/没有谁/陪我走过/潮起潮落/也许明天/还有你/陪我开始/直到最后/海一望无际/我在浪里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演唱时必须注意咬字的清晰,以n、i、o作为整首曲子的收官咬字,中和了前面的音,咬字相对比较轻松,但咬字不要太死,要推送出来,气于词同时推出来,慢慢地加重力量,把整首歌扬起来。 2.2咬字与气息分析 咬字与气息相互达到非常默契的配合才能够让歌曲富有张力及感染力,也就是说我们要用完全放松打开的方式,我个人比较喜欢人在遇到刺激的状态下而发出的尖叫声,你会发现在尖叫的同时你的身体都在协调用力,腹肌会紧绷,声音富有穿透力。而音乐的演唱也要找到这样的一种感觉,不过就是学会控制气息与咬字相互配合,流行音乐的咬字是在嘴里的,有时候流行音乐的歌词是说出来的,气息送出字,上下贯通,相互协调,气息里融合着字,字里又包含着气息,把字都向前去说,他们之间就像水和鱼,鱼离开了水就活不了,而水没有了鱼就没有生机,气息是基础,而字就是上层的建筑,气沉丹田,字出喷口,就像二胡的弓与弦,拉开工按准弦才会出想要的音,这两样是演唱的基础,之后再对音色,情感,技巧加以画龙点睛的作用,演唱出的歌曲直达人心,声情并茂,从而表达它的情感,这就是咬字与气息的关系。 3结论 在流行演唱中,正确的演唱歌曲就会正确的咬字,声乐咬字中没有之分纯粹的封字音,因为最后一定通过共鸣腔体传出字母,发音和咬字在流行演唱中十分重要,美好动听的音乐是绝对不能缺少清晰的咬字的,它会对歌曲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声音的练习更是离不开正确的发音,它完善和帮助了声音共鸣,在这一方面我们必须勤加练习,注重音乐的细节,每一个字母,每一个音符都需要我们都琢磨,去研究,尼•雨果曾认为“声音训练过程中,歌唱者的读字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包括一种通过语言形式来发声的技巧,这也是歌唱任何一种语言的歌曲的先决条件。”在没有掌握熟练的语言技巧的时候,想要融入思想感情将会十分的费力,没有变现能力,无法打动人心,这样一首歌曲就失败了,打动不了观众的音乐是十分无用的,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突出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特点。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篇三:《浅谈流行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 一、流行音乐文化背景下高中生音乐学习现状分析 我们知道音乐不只是流行歌曲、通俗音乐,在信息和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流行音乐如潮水般的涌入校园,如何正视流行音乐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学生只欣赏流行音乐势必会造成学生营养不良;而对流行音乐不闻不问,教师又会跟学生产生距离感,这两者都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因此,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调整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重中之重。《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 兴趣 爱好 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新意识等教学理念。因此我们一线音乐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更加注重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传统音乐教学的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流行音乐,让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保持下去,让学生吸收音乐的营养能够均衡增长。 二、将流行音乐合理引入到高中音乐教学中 (一)利用流行音乐开启高中音乐教学的大门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流行音乐浅显易懂、贴近生活,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明星时髦的装扮更是他们的一种美好的追求,相比之下,高中的音乐教材上的严肃音乐选段显得枯燥无味,加之他们对教师的 教学 方法 接受程度较低,因此,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反之,教师也难以真正的投入到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去。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有些同学甚至会对其产生非常狂热追求。例如,在进行电声有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电声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爵士乐,由此开始电声的教学。可以安排一到两次课来向学生普及音乐的种类与形式,在学生的脑海里建立起立体的音乐知识框架和和声感,在接触到不同种类的音乐时才不那么陌生。在开展爵士乐的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回家之前就向其安排一个作业,利用互联网去查询爵士乐的有关信息,并自行制作成PPT,在下一次的音乐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其他同学看,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将严肃音乐、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融入课堂教学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形式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以严肃音乐为主,流行音乐占很小的部分甚至没有流行音乐教学。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体系是分不开的,教师们习惯性的认为流行音乐里含有很多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这种偏见一直妨碍了流行音乐进入高中音乐课堂。从上个世纪末,我国的音乐教师才开始对流行音乐提起足够的重视,开始承认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引入流行通俗音乐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在音乐课堂上为学生建立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快速的吸收知识,健康成长。将流行音乐有机地融合到高中音乐课堂里,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接受程度,是当前音乐教学发展的主流。 通俗音乐引入课堂要讲究度,教师不能一味的依照学生的喜好将严肃音乐的课程时间降低,导致学生对音乐内容的认识狭隘。严肃音乐和传统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习惯,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我们高中音乐教师不仅承担这教书育人的任务,更承载者历史文化传承者的使命,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利用流行音乐激发学生兴趣外,挖掘经典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也非常重要。 三、对高中生“偶像崇拜”现象以理性的启迪和情感教育 高中生需要通过对偶像的认同和依恋来确定自我价值、寻求自我发展。在流行乐坛中不乏有这些才华横溢的天才偶像明星,会作曲、会写词、会舞蹈,甚至会导演。另外,媒体的炒作、商业的包装往往更加美化这些人物形象,加深高中生对他们的向往崇拜之心。注重加强人文意识和文化内涵,用真实、丰富、生动的人格魅力,给予高中生以理性的启迪和感情的教育也很重要。例如,挪威的“80 后”音乐才子亚历山大? 瑞拜克,是北欧音乐的一颗新星。其父母都是古典音乐家,受家庭的音乐熏陶影响,小提琴拉得很不错,钢琴也与之相媲美。通过实践,本人认为不该有意让高中生回避发生的“偶像”丑闻,有些偶像失败的 故事 对高中生往往具有特别有益的启示,能够起到“替代体验”的教育结果。把握住了高中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上就能游刃有余地与之互动,从而产生共鸣。 四、结语 高中音乐教学的改革工作要落到实处,就要挖掘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学到想学的东西。教学工作者要看到高中教学的现状,理解到流行音乐对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多在课堂上将流行音乐当做素材来开展教学,能够极大地提升高中音乐课的充实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这才是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初衷。 猜你喜欢: 1. 大学流行音乐鉴赏论文 2. 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论文范例 3. 音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范例 4.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5. 音乐文化毕业论文

声乐是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学好声乐有很大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声乐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声乐毕业论文 范文 篇一:《民间音发展趋势》 摘 要:民间音乐一直是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许多的民间音乐被列为世界非物质 文化 遗产,这不禁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关注,同时它的传承与保护也变的尤为重要。通过对民间音乐的独特价值及发展趋势作出较详细的论述,期望民间音乐能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演变发展而日益繁荣,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关键词:民间音乐;传统音乐;发展趋势 中华民族有着广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传统音乐这种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的部分,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 一、中国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指的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的 方法 ,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形态特征的音乐,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的、历代相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的音乐作品。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的一部分,也是传统音乐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并且与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伍国栋老师对其作如下界定“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造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①如此一来更有效地认证了民间音乐的地位。 二、民间音乐的独特价值 民间音乐是人类音乐中最丰富的宝藏,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员,它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具有独特的价值,如人文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音乐创作素材价值。(1)人文价值,是指民间音乐反映的历代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生活习俗等人文资料。如在编写地方志时,民间音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2)学术研究价值是指民间音乐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如五声性调式的特点、多声部民歌的研究等都可作为世界上的中国音乐文化符号。(3)审美价值则体现在民间音乐积累了优秀的曲目,它们是以中国人民的审美和要求而流传下来,在流传中千锤百炼、凝聚成为高度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形象,有的催人泪下,有的令人心旷神怡,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艺术。(4)民间音乐具有音乐创作的素材价值,民间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基础,曾哺育了历代的文人音乐家和宫廷音乐家;同样也启发了中国新音乐的专业创作和通俗音乐创作。 三、民间音乐的发展趋势及思考 1.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②。民间音乐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更是世界民族文化的骄子,因为它不仅代表着一种艺术,更诠释着一个民族的本质,也是人类精神文化交流的一种媒介。于此,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是我国经济环境下的一项重要的文化策略,而人民也应根据各民族音乐的特点做出适当的保护 措施 ,以便更完整的保留住它的本质。然而民间音乐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保护工作变得困难,它不仅是一种文字或影像上的保护,更是一种无形的深入人们内心的认可与保护。于此,音乐工作者应该注重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好这项艰巨的任务。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考察,立足于国际,各地区各民族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学术视角,采取科学的研究和论证。在尊重民族、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对民间音乐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是我国更多的民间音乐走向国际化的舞台。 2.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也是传统音乐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富有活力的部分,它在在历史的长河中紧随着人民生活,既延续又演变的流动着。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和他们独特的音乐文化,也是这种音乐文化代表着当地人们的一种生活环境和精神上的审美。也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呈现出多元化,而随着社会全方位的发展,各个国家对自己音乐文化的保护也上升到一个重要的阶段。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有着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民间音乐作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国际音乐中,他们也渐渐代表着一种中国独特的音乐形象。“传承发展是延续传统的动力,是传统音乐的生命力。只有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和抓好传承措施,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传承发展而日益繁荣。”③ 四、结语 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的一部分,也是传统音乐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并且与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音乐创作素材价值,通过对民间音乐的独特价值及发展趋势作出较详细的论述,期望民间音乐能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演变发展而日益繁荣,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注释: ①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杭州:浙江 教育 出版社,1995. ②杨立梅.柯达伊教育体系中传统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0(01). ③冯光钰.传承发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音乐的最好保护[J].音乐研究.2006(01). 声乐毕业论文范文篇二:《音乐论文发表-音乐游戏》 摘 要:在音乐游戏教学中教学生听辨音乐的音高、节奏、强弱、节拍、速度、情绪等基本要素,并在训练听觉的同时引导他们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这些要素。使自己的身体与音乐默契配合成为一个整体。 关键词:音乐游戏;音乐教育 一、游戏的定义 拉夫·科斯特:(索尼在线娱乐首席创意官)游戏就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活动。辞海这样描述游戏:以直接获得快感为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这两个定义说明了游戏的两个最基本特征:(1)以直接获得快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2)主体参与互动。主体参与互动是指主体动作、语言表情等变化与获得快感的刺激方式刺激程度有直接关系。 二、音乐游戏的概述 首先是由音乐作为主导的游戏活动,音乐是一门培养 儿童 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的 教学方法 ,如生动有趣的 唱歌 游戏,律动自编舞蹈表演,加入伴奏乐器等,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是音乐教学当中是直接有效吸引小朋友的办法,让他们在一节课四十分钟内感兴趣,专注聆听和学习的动力。针对小学生儿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应特别重视设计音乐游戏活动,对发展儿童的音乐 想象力 ,引导有意识的进行创新。儿童往往年龄小,好动的本性比较强,对于音乐学习来说,知识也好,技能也好,整体音乐素质也好,均离不开音乐兴趣与 爱好 这个根本源泉。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其《学校教学心理学》中写道:“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情,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且缓步地把它提到更高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技艺名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的个人幸福…….这是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点 1.以人为本,突出音乐教育人性化。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可以这样说,在奥尔夫音乐课堂上,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走进了音乐”。这种音乐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情绪情感,体现出人文关爱。 2.在“做”中学,突出音乐教育游戏化。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活动学习理论,即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做”中进行的,在做的过程中,新旧知识逐渐形成了自然地本质联系。对于年级较小的学生更是如此,以他们理解,“做”就是玩,就是游戏。高尔基说“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的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儿童他们的兴趣还不稳定,因此当他们从事某一项活动时,一遇到外界的一些干扰,就容易发声兴趣转移,但是,他们为不会变的兴趣是游戏。只要我们在音乐环节中加入游戏,加入合理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专注,有兴趣去了解音乐带给他们的欢乐。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音乐游戏具备了将音乐听觉表象体现在行动之中的功能。让儿童从音乐中来——感受音乐(听音乐):到音乐中去(音乐游戏):再回到音乐中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掌握音乐)。 四、游戏在儿童课堂中的实践 1.音乐游戏在音乐教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中的每一段引言、每一项教学活动,每一个音乐游戏都要有连贯性。有些课例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去做的:通过用身体姿势创造形成各种图形,培养群体协作能力。 老师:我今天给大家出一道难题,你们会写阿拉伯数字吗? 学生:当然我们上幼儿园时就会写了。 老师:那你们会用身体写吗? 学生:……… 老师:你们现在笔直的站起来,就是一个“1”字,你们还可以躺在地上用身体摆出阿拉伯数字1—9来。现在你们讨论一下,看看怎么摆又准确又有创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比如摆不出“2”的造型时,教师应该给与必要的提示,可以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这个造型。 让学生一同商议如何合作摆出图形,其他组可以评价哪些地方有创造性,哪些地方还不够准确,应如何改进。如果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教师可以进一步加大游戏难度,在黑板上画出各种教学需要的图形,用打击乐器进行声音造型。当学生掌握声音造型的基本方法后,启发学生以组为单位,从生活中提炼可以用声音表达的图形。先将图形画出来,再用各种方法创造声音造型。 2.教师在音乐游戏中起贯穿作用。教师在运用游戏激趣法时必须注意四点:第一、游戏目的要明确。第二、游戏的规则要叙述清楚。第三、游戏纪律要张弛得当。第四、游戏道具提前准备,这样才能让游戏真正成为课堂中的“闪亮点”和“兴奋点”。点燃学生心中的音乐火花。另外,在运用游戏时除了向学生讲清楚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外,还要求儿童必须遵守规则,服从教师的指挥,掌握游戏的步骤和方法,如有歌曲的游戏一定要唱好歌曲,训练音准的游戏一定认真聆听琴声等,否则就会妨碍游戏的进行。 总之音乐游戏是一项很好的音乐实践活动。希望大家重视它的价值,走出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教学误区,充分发挥音乐游戏教学的巨大作用。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执行,使他们在学校美育教育活动的实践中,自己去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 声乐毕业论文范文篇三:《高校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效率》 摘要:声乐教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技能技巧课,教师要掌握科学的 发声方法 、全面的文学以及音乐素养,还要精通教学之道并善于研究声乐教学的规律,才能够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声乐 高校声乐教师 教学效率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的 名言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而在音乐艺术中,最古老而又最受欢迎的音乐形式当属声乐,它能够具体的表达出演唱者的感情,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是一门传情的艺术。声乐教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技能技巧课,需要长期的训练、实践才能看到效果,不是一蹶而就的课程。更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掌握其中的方法,并且坚持进行反复的练习、深入的研究,才能够逐渐熟练地掌握演唱的方法及规律,达到较为理想的演唱效果。当前高校声乐教师肩负着提高声乐教学效率的重担,因此仅仅是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全面的文学以及音乐素养是不够的,还要精通教学之道并善于研究声乐教学的规律,才能够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现行声乐教学中有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慢、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以及学生声乐水平倒退甚至会有导致学生坏嗓的教学失误。而导致这些教学失误的原因主要有:部分高校声乐教师不能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无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声乐学习;很多高校声乐教师不懂得遵循声乐教学心理,没有很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训练手段;学习声乐要有好的嗓音条件以及较强的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而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要正视现状并且结合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着重研究和提高声乐教学的方法及效率,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果。 1.高校声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名专业的高校声乐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学生信服于自己的专业素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因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声乐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魅力,做一名德才兼备、“技”“艺”兼通、教研相融的声乐教师。 2.高校声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乐感与文化艺术修养 要增加自己歌唱的自信、放飞自己的歌声,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就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好的演唱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作为高校声乐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乐感以及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使技艺完美结合,更好地表达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才能够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演唱艺术人才。 3.高校声乐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和范唱能力 教学注重言传身教,而声乐教学尤其如此。只有具有较高声乐演唱水平及较好的范唱能力的教师才能在声乐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声乐教学中最为直观的教学方式方法就是范唱,它可以通过直接的耳濡目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以及艺术表现能力,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学生还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而不具备良好舞台演唱及范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只是讲解理论,不管讲得多好,但是如果缺乏技能的实践操作,还是不能够使学生很好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就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以说是失败的教学。声乐是一门复杂的技巧技能课程,不具备范唱能力的声乐教师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到迷茫,而一些教师的错误的范唱,就是误人子弟了。 4.高校声乐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 高校声乐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得教学规律来进行教学活动。有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是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目的明确,每一堂课都必须做到能承上启下和前后呼应:当天所教授的内容与要求,应作为第二天所讲授内容的基础;而第二天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又是当天所教授内容的延伸与发展。 5.高校声乐教师要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 水平不同的声乐教师就会带来不同的课堂效果。教师要科学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首先要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并且掌握每一节课的训练意义及方法,对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例如练声、歌曲、节奏、停顿、高潮等做好周密的考虑和设计;其次要明确每一节课的训练目的和意义,确定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① 教学过程要彰显民族化及个性化 声乐教师应不能用高高在上的威严姿态来面对学生,而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来跟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交流,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平等的、合作者的态度来创造课堂上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起课堂上的民主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情绪,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歌唱。歌唱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过程,学生的性格、文化素养以及理解能力和嗓音条件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演唱个性以及审美个性,声乐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个性化处理。 ②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是凭借教师个人 经验 和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现在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尽量减少主观因素,使教学更加直观。使用多媒体电脑和数字音频卡(或者能够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得见,使声乐教学直观化。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声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比如声音的位置、咬字及音准等。教师还可以把上课的情况进行录音录像,让学生在课后观看练习,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声乐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岱超,胡郁青.如何提高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效果.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蒋娟全.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探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3]陈晓鹏.浅谈高校声乐课的有效教学.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1. 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论文范例 2. 音乐系毕业论文题目 3. 音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范例 4. 音乐声乐教学毕业论文 5. 大学音乐论文的范文

自然辨证法对医学研究的影响论文

有很大影响,不同时期的自然观对医学的理论构建是决定性的。比如上古人类的自然观认为是神、鬼等超自然的力量主导所有,所以上古人类创立的医学体系主要是要对神、鬼等超自然力量是敬畏、祈求等,在此基础上其治病方法就是念咒、磕头、扎草人甚至杀婴儿等,我们现在叫这些治病(包括祈愿)行为是巫术。到了距今约几千年前(埃及、阿拉伯等在距今8000年前、印度距今约5000多年前,西方人距今约3000多年,中国距今约2000多年)随着人类有了点知识、见识,认为神、鬼等超自然力量并非主导人生病的唯一原因,还有自然界的现象比如寒冷、潮湿、各种邪祟等能导致人生病。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传统医学的自然观(包括西医、中医、埃及医、印度医等等),这种医学叫草本医学,认为用植物、矿物等可以用于治病。大约300多年前,西方人由于有古典哲学主要是自然辩证法、形式逻辑的学说,影响了西方人的自然观。西方人首先提出“草本医学的应用与疾病痊愈之间未必有直接因果关系”“很多疾病可以自愈”,而导致人生病的原因都有可能是错误的。之后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有大量的实验工具出现,尤其是显微镜的出现,终于知道导致人生病的主要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即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医学的认知,从而建立了以科学研究、实验、试验为主要理论的现代医学。

浅论自然辩证法在化学学习、研究中的应用【摘要】: 本文先对化学给出了它的哲学定义,再从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联结处入手定义了化学自然辩证法,结合实例,全面分析了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指出了辩证法原理在化学中的应用,使化学的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走向理性化,从而使人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不断地促进化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 化学哲学、化学自然辩证法、学习应用一、引言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趋势。科 学的整体化发展既表现在各个学科领域内部各分支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综合及相互影响,同时也表现在不同门类的学科领域之间的相 互作用, 合及影响。这种整体性更深层次的发展体现为不同学科领 域的彼此静透和相互融合,要求我们从整体把握科学的内在统一性.正确认识不同学科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基础部门扩展为八个,同时,着力加强对辩证法和方法论的研究,借以不断提高科研效率。化学从属于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作为八大基础部门之一,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联系的桥梁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人类化学史上的最高理论概括,对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起着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在化学课程中必须加强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应用。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变化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绝对和相对、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因此,研究物质的化学科学和哲学物质范畴之间存在必然内在的联系,将自然辩证法运用于化学学习研究教学之中不仅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深远意义。从这点来说,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是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素质的需要,而且是每一位化学教育者乃至化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职责。二、自然辩证法与化学1自然辩证法(1)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2)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自然观;自然科学认识的辩证法,即认识论;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即科学观。其中,自然观部分集中论述了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和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认识论部分则主要探讨了自然科学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和检验标准,并论述了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假说、演绎、归纳等方面的问题。在科学观部分主要论述了自然科学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它的体系结构和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这三个部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确立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框架。2化学哲学(1)研究对象。化学哲学是以化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基本运动和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基本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化学哲学研究和探讨的四个基本问题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化学与技术革命和社会进化的关系。化学哲学既然是以化学运动和化学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内容,那么,它必须以化学研究的实践为基础,而且又反过来对后的化学实践活动起指导或启示作用。也就是说,化学哲学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这个工具作用的发挥还要靠强大的化学理论基础和经验实践作后盾。(2)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化学是研究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显然所揭示的化学规律只用于一定特殊的学科范围,但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也有重大意义;而自然辩证法则是在概括包含化学在内的具体科学的成果、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所揭示的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化学的学习、研究、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任务。化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在于运用架在化学和哲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化学哲学是化学哲学真理对化学的成果作出哲学的概括,使化学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使化学原则上升为哲学原则,使化学真理转化学哲学真理,化学真理的扬弃,就是哲学的显现。反过来,由化学及其它学科所得来的哲学把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普遍性质揭示出来,它运用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畴则通过化学哲学为中介对于化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化学哲学在实现由化学真理上升为哲学真理的过程中,发挥其自身固有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总之,通过化学哲学这一桥梁,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曾经促进了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而今也在为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3化学中的自然辩证法3.1 自然辩证法准确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它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同时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锟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化学史的诸多事例中充分验证了这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有机化学史中的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它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发生加成时,氢将加在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但当分子中存在较强的吸电子基团时,则情况恰恰相反,这是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的一个特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烯烃、炔烃、芳烃和醛酮等有机化合物都含有不饱和键,但它们发生的加成反应的性质却不尽相同。烯烃、芳烃只能发生亲电加成,而醛酮等却能发生亲核加成,这是由其内因分子结构不问而决定的。炔烃的内因决定了其既可发生亲电加成,也可发生亲核加成,至于到底发生何种反应,则尚需考虑其外部条件,因为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丙烯与溴化氢所进行加成反应的产物则因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而完全不同,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致。3.2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恩格斯认为,化学史可以称为研究物体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在化学运动中.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表现得特别明显,最典型的莫过于元素周期律了。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到1869年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共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但是对这些元素的分类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尚缺乏研究。这一阶段是元素的发现和积累过程。进入19世纪以后,许多化学家都陆续研究过化学元素的分类问题。首先对化学元素进行分类研究的是拉瓦锡。他在1 789年出版的Ⅸ化学大纲》中,对33种化学元素进行了分类。从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到1869年2月17日晚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诞生,中间经历了尚古多的元素《螺旋图》、欧德林的《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迈尔的“六元素表”和纽兰兹的“八音律”’等艰苦的规律寻找过程。1 871年门捷列夫第二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公布以后,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就完成了。公正的说,化学元素周期律应当是迈尔和门捷列夫两人分别发现的。[21周期律表明,各种元素随着原子量(后来证明是核电荷)的增加,而引起化学元素性质周期性的变化。量的增加引起质的飞跃,这一点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就用科学的事实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质量互变的规律。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三、自然辩证法在化学中的应用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化学领域,可以说无时无处不与自然辩证法有关,反之,自然辩证法也渗透于化学领域的方方面面,这样便形成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化学哲学。如果我们能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化学中的问题必将对化学的学习研究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1)化学本体论--物质--世界是物质的。①物质的组成。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基础科学。这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物质所决定了的,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整个世界及其规律总的看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着的,正如列宁所说:“唯物论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只有首先承认物质的存在,才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应该说我们目前的技术已经到了只要是物质,我们的化学检验技术就能确认任意一种物质的元素组成,也就是说,在化学家看来,不管是什么,只要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都逃不脱100多种元素的范围,逃不出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②物质的结构。关于结构,我们目前能够明确的是主要是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三方面。原子结构是所有结构的基础。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原子结构相当于混凝土,分子结构相当于预制件,晶体结构就相当于建筑物,宏观物质相当于一座大型城市。不同的物质不外乎是元素原子的不同组合,可以这样说,四种微粒,四种作用力,构成了物质世界。(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绝对性和个性、相对性的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之中包含着普遍性。许多物质的性质制法等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表象,是果,结构是本质,是因。(因果律是构建自然科学大厦的基石。)我们无法尽知所有物质的性质,但我们可以在每个物种中找到一两个代表物加以研究记忆,找出相似点和递变规律,比如,烷烃中的甲烷,烯烃中的乙烯,酯类中的油脂,等等。但是这仍然没有接触到本质,最有本源意味的是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研究。透彻了解了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找到了化学的核心主线。在周期表中,可以找到元素的“家族”,明白了物质性质千奇百怪的原因以及一般规律。在每个“家族”中找一两个元素作代表,详细研究它的存在形式、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对于不同的物质又分别研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等等。这样,只要详细学习了极少数的物质,依据“相似性”(或者叫“通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三种方式就可推导出同一“家族”的其它物质的相关知识。可以说,“相似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是学习研究化学的最基本武器。(3)物质的变化--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又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具体过程可归纳为:矛盾的发生--矛盾的发展--矛盾的完结(转化)。化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质(内部、外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矛盾斗争也就趋于统一,这便是化学对立统一规律。从目前的角度来看,物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各元素化合物群体之间的转化衍变关系。归纳、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将对我们的学习、研究、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后面研究“合成”提供多种可能的途径。比较重要的“变化规律”有:每一个元素各种形态的物质之间的转化;烃及其衍生物的相互衍变关系等,如: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通用”转化关系;各族主要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的“特定”转化关系;烷、烯、炔、醇、醛、酸、酯的转化关系等。(4)物质的合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制备合成我们需要的任何物质,从而建设世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理想和每一个化学家的梦想,也是化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从古代(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观的提出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分子--原子论的提出--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对电子的发现--现代科学对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证明,使人们对物质结构逐步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确切的认识,进而为以后的新元素、新物质材料的发现和合成创造了条件的事实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哲学的认识论同样是能动的革命的认识论.四、结束语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它在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中心位置,马列主义是自然科学的最高概括,而自然辩证法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因此,充分运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化学问题,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和化学教学在人类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于化学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五、参考文献[1] 陈宴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2] 唐敖庆.化学哲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姚磊明,唐星武,等.化学、人类、社会和化学教育[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4] 何法信,卢常源,等.化学史纲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5]阮慎康.现代化学的哲学探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7】张家治.化学史教程[M].山西教育出版社,太原:2004年版,第99页.【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9】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教出版社,2004

这个重要还是不错的,因为学习这个东西的话,对你医学生涯还是非常有作用的。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与现状简述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科学技术、科学方法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交叉学科,其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世界自然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下,领导无产阶级斗争的同时,并结合自身经验在批判的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随后,自然辩证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哲学家以及社会活动学家所接受和发展,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自然辩证法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我国,由我国一批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学习和传播,并将之与我国***事业相结合【1】。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自然辩证法继续学习、继承、丰富和发展,现在已将其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必修公共课程,在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在大学课堂遭遇尴尬 当前我国的人才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时期,对人才技能培养的要求胜过思想道德培养的要求。譬如:医学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要远胜于对非专业课的重视程度,便时常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上医学专业课时,教室里“人满为患”;上非专业课(譬如自然辩证法)时,教室里“空空荡荡”。我国的素质教育从未真正走出过应试教育的阴霾,学生历来对考试成绩兴趣非常,某些人可以做到为了考试得高分“不择手段”;与之相比,思想道德的约束作用便成一纸空谈!在高等教育中扮演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自然辨证法被相当一部分学生所冷落。从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得知,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对自然辨证法学习的目的不甚明确,在他们眼里,自然辩证法不过是枯燥的“政治说辞”。且大班授课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多数时间是老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师生互动不强。另外,自然辩证法本身也有其深奥之处,教师授课水平各异,当然也会影响学生们对这门课的认识。诸多的问题有待着各方去解决。 自然辩证法在对医学生的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自然辨证法知识内容对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在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者以为患者谋利益为己任,医务工作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救死扶伤、为患者解除病痛,被施救者往往视医生为恩人。而当前的医患关系却日趋紧张,这其中固然有社会、患者、媒体、医疗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某些医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把有钱的病人当“摇钱树”,动辄开出“成百上千”元的处方;把没钱的病人当“落水狗”,动辄冷言冷语,态度傲慢。殊不知,医患关系既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又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与其说医生与患者是一种“施治”与“被治”的关系,不如说医患双方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同抵抗病魔的战友。如果更多的医生能放低姿态、把病人当朋友,相信医患关系会更加的和谐!课堂教学是提高医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自然辩证法课堂教学培养医学生关注人类的大道德观和遵守科学的道德观,对塑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大有裨益! 自然辩证法对医学生的实践过程有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不仅告诉我们需要去寻找正确的世界观,还告诉我们需要去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医学活动也是一门实践活动,但医学从来就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技术,它是用医学方法来解决人的问题、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同时,现代医学知识创新活动愈演愈烈,医学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效率迅速提高,医学与其它学科间的渗透不断增强,而医学内部各门学科间的渗透不再清晰。在信息化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如果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来学习和运用各门知识,必然遭到社会的淘汰!课堂教学也是锻炼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自然辩证法的课堂教学可以扩大医学生的眼界,使之能从宏观上把握生命科学的本质、意义及其发展方向。 医学生的成才路 医学生的成才路曲折而漫长,且医生这一职业的“成材周期”比起其它行业要更加的久远:其它很多行业的从事人员在35岁时可能就已经达到其事业的辉煌时期;而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35岁正是其事业才开始的阶段!所以一个从医学生到一个优秀的医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学习—实践—总结”的周期性的过程。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往复中完成“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蜕变,而每一次的成功蜕变,意味着一个医生走向了更进一步的成熟!从医的过程是艰苦的:你可能只需花3-5年的时间就能读完硕士、博士,但你绝不可能在花了同样多的时间后就能成为一个业务水平过硬的医生!但能成为一名医生,又是幸福的:为病人驱走梦魇、收获生的希望;为病人驱走寒流,带来春的温暖;当你在接受病人及其家属真挚的感谢时,你也是成功的!随着社会对医学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单位办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各医学类院校对在校大学生的身心教育也更趋全面:很多高校也越来越认识到自然辩证法等非专业学科,对培养国家未来人格更加全面的医师的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纷纷在开设这门课上加大投入力度。这是可喜的现象。 自然辩证法作为研究生的必修公共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在与时俱进和不断完善的课程。对进一步塑造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为我国医疗行业输送新鲜血液和医疗行业自身的不断完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对谷歌股市的影响研究论文

建议从以下几个点出发:1、市场估值回归:2011年经历一年大幅下跌之后,沪深股市股价纷纷遭到重创,腰斩股遍地。不少个股的股价已经跌破其每股净资产,大部分沪深300股票的股价均低于其每股净资产与未分配利润和公积金之和,从股价质地上投资价值已经显现。沪深股市平均动态市盈率已经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比2008年的还要低。2、外围因素:在欧债危机、美信用问题持续影响了2011年一年之后,在一系列的利空因素或得到解决或淡化的情况下,外围股市纷纷走强,特别是美股出现逐步上涨并创出三年内新高。外部因素也为稳定A股市场提供了一定的信心。3、市场改革: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市之后,对A股市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对市场机制特别是重组委及重组审核这一块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加强信息披露,树立市场诚信。而后又提出激励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创业板退市制度推出以及新股发行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相信这可以从市场内部改善市场环境。4、结合国内经济面以及货币政策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以上几个应该是较为重要的点,作为一般论文,足够了,多翻阅点最新资料,在做总结就行了

当前中国商贸关系摩擦不断,美国针对中国大型企业的相关制裁措施层出不穷。谷歌集团或许也迫于美国政府的压力,而采取了对中国的大型企业采取相应的解除之前的合作等动作,这对中国相关企业是很不利的、损失也很大,中国商务部迫于无奈,有可能会对谷歌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这里边就包括反垄断调查。

谷歌作为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其业务规模遍布全球,业务技术实力不容小觑。特别是其开发的安卓生态系统,被中国很多手机科技公司所采用为手机系统。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其手机市场在全球是数一数二的,消费潜力巨大。谷歌系统也随之被中国人接受和使用。但随着这两年美国政府对中国大型手机科技公司的制裁,谷歌也加入其中,与美国政府沆湼一气,加入制裁限制中国华为公司的行列。迫使中国华为公司业务大受打击,只能自己研发相关手机系统。而我国一直在保持克制,但必要时中国政府肯定会采取相应反制措施,特别是那些和美国政府为伍,无故制裁中国企业的公司。

中国市场作为当前世界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谷歌的业务有很多一部分已经和中国脱不开关系,丢失中国市场对其公司的损失相信作为一家大型企业,孰重孰轻其心中自然明了。我们也相信谷歌也为不再制裁中国企业而采取过相应努力,希望谷歌能够悬崖勒马,及时调整其全球战略,采取合作共赢的合作方式,少参与各国间的政治博弈。否则其丢失中国市场的代价是其所承受不了。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的国家,其胸怀是美国所无法比拟的,只要谷歌能够及时停止制裁相应中国企业,与人便利,也是与己便利。否则中国商务部一旦对你采取反垄断调查,其后果是谷歌所承受不了的。当然中国的一切反制措施都是被逼无奈的结果,中国不会挑起事端,但也不怕事端。

会让谷歌在中国的市场大量流失,因为反垄断的话,谷歌在中国就没有用户了。

无解,这是薄膜键盘最常见的键位冲突问题,原理就是薄膜键盘为了降低成本,不可能为每个键都设计一条走线,都是好几个键共用一条线,平时的办公打字什么的基本不出会问题,但游戏就不一样了,你同时按下那么多键,碰上键位冲突再正常不过了,在同个键盘上双打,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换高端的键盘,现在比较好的专为游戏设计的薄膜键盘也解决了这个问题,但都很贵。钱多的话,机械键盘和静电键盘都是最好的选择,但非常昂贵,一个最低端的机械键盘都是四五百元,好的上千,静电电容键盘更是天价,一个广受追捧的RF101,卖到1800元左右。反正这个问题只能通过换键盘来解决,这属天生缺陷非人力所能为之。

疫情对煤层气的影响研究论文

兰凤娟1 秦勇1,2 常会珍1 郭晨1 张飞1

(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2.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徐州 221008)

摘要:一般来说,煤层气中重烃浓度低于3%~5%,然而某些地区煤层气中重烃浓度超过常规而显现异常。煤层气化学组成中隐含着极为丰富的成因信息,对重烃异常原因的研究能深化对煤层气成因的认识,推动煤层气地球化学基础研究的完善发展。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煤层气中重烃异常的分布和特征,以及目前学者们对重烃异常成因的诸多解释,对于这些解释笔者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重烃异常成因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思路和切入点,认为还需结合具体地区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重烃异常 分布特征 成因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40730422) 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兰凤娟,1986 年生,女,博士研究生,煤层气地质,,lanfj1986@126. com。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bnormal Heavy Hydrocarbon in Coalbed Methane and its causes

LAN Fengjuan1QIN Yong1,2CHANG Huizhen1GUO Chen1ZHANG Fei1

( 1. The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arth Science,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CBM Resources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Process,Xuzhou,Jiangsu 221008,China)

Abstract: Generally speaking,concentration of heavy hydrocarbon of CBM is between 3% ~ 5% ,however,it is more than normal in somewhere. There is abundant genetic information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oalbed methane ( CBM) . The research about its origin will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origin and geochemistry of coalbed ga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bnormal heavy hydrocarbon domestic and overseas and scholars’explanations for its causes at present,giving the author's own opinion which provides a starting point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causes. It is thought that it still needs further study taking many factors into account in some definite area.

Keywords: abnormal heavy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auses

引言

煤层气主要由CH4构成,次要组分为重烃(C2+)、N2和CO2,微量组分有Ar、H2、He、H2S、SO2、CO等(陶明信,2005)。据Scott对美国1400口煤层气生产井气体成分的统计结果,煤层气平均成分为:CH4,93%;CO2,3%;C2+,3%;N2,1%;干湿指数(C1/C1~5),0.77~1.0(Scott,1993)。中国煤层气虽然总体上以干气为特征,但也发现了大量“湿气”的实例。这些实例中,煤层气中重烃浓度通常在5%~25%之间,甚至出现了重烃浓度大于甲烷浓度的现象(吴俊,1994)。就云、贵、川的龙潭组而言,云南恩洪矿区煤层气中重烃浓度往往较高,其次是黔西和重庆地区。在恩洪向斜,煤层气中乙烷浓度达4.38%~33.90%,一般在16%左右;丙烷浓度0.7%~5.88%,一般小于3%(吴国强等,2003)。不仅是恩洪,其他一些地区也出现重烃异常,如重庆天府矿区上二叠统焦煤煤层瓦斯中C2H6—C4H10浓度高达30.45%,是CH4浓度的1.98倍;南桐矿区煤层气中重烃的比例高达6%~15%(刘明信,1986)。

1 国内外煤层重烃异常分布

国内出现重烃异常的地区从南往北有云南、贵州、重庆、浙江、湖南、江苏、安徽、河南、陕西、辽宁、河北、内蒙古、黑龙江(见表1)。出现重烃异常的时代集中在石炭纪、二叠纪和侏罗纪,其中以二叠纪为主。煤化程度处于气煤、肥煤、焦煤阶段,在长焰煤中也有出现。重烃浓度介于0.1%~48.7%之间。出现重烃异常的煤层常常与油气有关联,有的在煤层中或其顶底板发现有液态油的存在,有的有明显的气显示和油显示。

表1 国内煤层气重烃异常分布表

续表

根据已查阅的资料,国外煤层中出现重烃异常的有美国、俄罗斯、德国。煤变质程度主要处于气肥煤阶段,重烃浓度最高大于43%。有趣的是许多出现重烃异常的煤田附近有一个与煤成气相关的天然气田或油田,有的煤层中也见到了液态石油或者有良好的气显示和油显示,因此有的学者就用石油气的成分来解释重烃浓度,认为与盆地深部层位的含油性有关,可能其运移是沿深断裂进行的(А.И.Кравцов,1983)。

表2 国外煤层气重烃异常分布表

续表

2 煤层重烃异常成因

关于煤层气中重烃异常的成因众说纷纭,有生气母质说、油气渗透说、接触变质说、煤化作用阶段说等。下面列出了重烃异常原因的各种假说。

2.1 生气母质

烃源岩的生烃母质组成特征影响着烃源岩的生烃品质和生烃潜力,是烃源岩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研究方法有两种:一是煤岩学的方法,一是干酪根方法,煤岩学法保存了有机质的原始状态与结构,有利于对成因的研究,镜质组反射率更可靠,干酪根法富集了矿物沥青基质中的那部分有机质,利于干酪根类型的确定(韩德馨,1996)。

煤岩显微组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层的产烃能力。通常认为,富壳质组煤层具有产油倾向,富镜质组煤层具有产气倾向。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高或中等挥发分烟煤中,以壳质组分为主的腐泥煤生成湿气和液态烃,以镜质组分为主的腐殖煤生成干气(Rice D D,1993)。但某些种类镜质组分也具有生成较高重烃浓度气体的能力(BertrandP,1984)。例如,新西兰富氢煤层中镜质组含量在80%以上,但具有很高的产油能力(Killops S D et al.,1998);研究发现挪威北海中侏罗纪腐殖煤中壳质组含量和产油能力之间没有明确关系;Gentzis等认为,加拿大阿尔伯塔MedicineRiver煤层(乙烷和丙烷浓度5%)湿气来源于煤中大量的富氢镜质组分(Gentzis T,et al.,2008)。一般认为,惰性组由于芳构化程度和氧化程度更高及氢含量极低,不仅不能生油,而且产气量也比相同煤阶的壳质组和镜质组低,因而通常不把惰性组作为油气母质。但是近年来,经过煤岩学家的深入研究发现,某些惰性组分并非完全惰性,如南半球煤中“活性半丝质体”(RSF)的发现以及荧光与非荧光惰性体的划分(黄第藩等,1992),为惰性体成烃提供了有机岩石学证据。徐永昌等对惰性组分加热也曾得到产油量为2.94kg/t的残物(徐永昌,2005)。

笔者认为前人对煤岩显微组分对重烃产生的影响只是通过显微镜观测和测得的气组分的对比来进行的猜测,对具体显微组分对重烃产生的影响还没有进行过实验验证,尤其还未进行过煤化学结构特殊性的探索验证,还应对不同地区同类型的干酪根对重烃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2.2 微生物

微生物可以从两方面对重烃浓度产生影响,一是重烃菌有助于煤层产生重烃,一是微生物可以消耗掉重烃(如产甲烷菌),产生次生生物气,不利于重烃的保存。

一种解释认为自然界存在重烃菌,生物气中少量重烃是重烃菌的贡献,即生物成因说。但要证明生物作用可以形成重烃,必须有以下证据:在一定的地质背景下,生物成因气中可以含有少量的重烃组分(0.1%~0.2%);乙烷的碳同位素较轻(就目前所报道的碳同位素值都在-70‰~-55‰之间)(Mattavelli L and Martinenghic,1992),充分的证据证明无其他成因乙烷混入;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在实验室内能够培养出产重烃菌。徐永昌等(2005)测得了陆良天然气乙烷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2值为-66.0‰~-61.2‰,结合其单一的地质背景的分析,基本排除了热成因乙烷的可能,较明晰地显示了其为生物成因,对长期争议的生物作用是否可以生成乙烷给出正面的回答(徐永昌,2005)。

笔者认为重烃菌和细菌生源等有助于煤层产生重烃的因素尚需进一步验证;而影响到重烃的保存的次生生物气来解释重烃异常的前提是,整个向斜的煤层产生重烃的数量都很多,只是有的井田未受到微生物的影响而保存了下来,需要证明重烃正常区存在次生生物气。

2.3 催化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催化作用对煤层气生成的影响,国内外学者研究中涉及地质过程中能起催化生气作用的无机质主要有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氧化物矿物、过渡金属元素等(吴艳艳和秦勇,2009)。催化剂对重烃生成的影响也有一些假说:

某些著作中提出一个假设,煤层中的重烃是由于甲烷、煤的灰分化合物和地层水的相互化学作用造成。据Е.Е.Вороищй的结论:包含在岩石孔隙中甲烷的氧化将导致高分子同系物的形成,其反映是:

Fe2O3+2CH4→2FeO+C2H6+H2O和2Fe(OH)3+2CH4→2FeO+C2H6+4H2O

但这种假设未必正确,还应研究煤层中重烃从属于矿物杂质的分布情况(А.И.Кравцов,1983)。

火山活动及深部流体活动在沉积有机质生烃地质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张景廉认为含煤盆地的原油可能的模式是深部氢气与有机质的加氢液化生烃,或是深部H2、CO2、CO在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中经费托合成反应生成油气(张景廉,2001)。金之钧等认为,深部流体至少从3个方面影响烃类的生成:一是直接以物质形式参加生烃过程,深部流体中的氢与沉积有机质可能发生加氢反应而增加烃的产率;二是热效应,深部流体携带的大量热能有助于提高有机质成熟度,加快有机质生烃过程;三是催化作用,深部流体携带的各种元素可能成为烃源岩生烃的催化剂(金之钧等,2002)。实验结果表明:以熔融铁作媒介,CO2和H2可以合成烷烃类物质;地下深处的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和橄榄岩与实验室条件下的熔融铁类似(郭占谦和杨海博,2005)。

笔者认为若是火山活动及深部流体活动在煤层生烃过程中起到了的催化作用,可以很好的解释许多重烃异常点的分布特征,所以流体活动对重烃产生的影响值得深究。

2.4 煤化作用阶段差异

在煤层气热成因的中期阶段,有机质主要通过树脂、孢子和角质等稳定组分降解初期所形成沥青的转化,以及芳核结构上的烷烃支链的断裂,形成富含重烃的气体。肥煤和焦煤初期阶段是有机质生油的高峰期,这是造成煤层气中重烃浓度相对增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我国统计资料,在整个煤级序列中,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处于0.9%~1.4%之间煤层的煤层气中重烃浓度明显较高(吴俊,1994)。

笔者虽在肥焦煤阶段是重烃产生的最高峰,但只有少数肥焦煤中煤层气出现重烃异常,所以煤化阶段是重烃异常的影响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2.5 煤对气体组分的差异吸附作用

由于被吸附势的差异,煤对重烃气体成分的吸附能力比对甲烷的要大。在煤微孔中,重烃气体分子主要被吸附在孔壁表面,甲烷分子主要位于重烃分子吸附层之上。被吸附力的这种差异,造成甲烷分子易于运移,导致煤层中重烃气体相对富集(吴俊,1994)。

某些学者注意到由于镜质组吸附作用造成煤排出烃类成分的变化。Given、Derbyshire等、Erdmann等发现,煤层中产生的油被吸附在镜质组微孔中(Given P,1984;Derby-shire F et al.,1989;Erdmann M and Horsfield B,2006)。Ritter采用分子直径的概念研究了镜质组中微孔的吸附作用,基于杜平宁—兰德科维奇(Dubinin-Radushkevitch)理论建立起来的镜质组吸附模型模拟排出了高含量的芳香族气体冷凝物,认为显微组分微孔的分布和交叉连接密度可能对煤层排出烃类的成分起着决定性作用,干酪根中吸附溶解过程影响到了煤层排出的烃类物质成分(RitterU,2005)。

2.6 煤微孔隙分子筛作用

煤中孔隙分布极不均匀,对于分子直径大小不一的烃类气体具有明显的分子筛作用。甲烷气体分子直径最小,在煤层中最易运移;重烃气体分子直径较大,在运移过程中常受到孔径制约而停滞于孔隙中,使重烃气体相对富集,且常以较高压力状态存在(吴俊,1994)。

2.7 烃类物质驱替效应

许多煤层具有煤、油、气共生的特征,含油性高的煤层中较多的液态烃占据了煤中有效孔隙,并驱替气态烃运移。分子量越小,被驱替的效应就越为明显。这种差异驱替特性,造成C2以上重烃气体在煤层中相对富集(吴俊,1994)。

笔者认为差异吸附作用、分子筛作用、驱替效应涉及的是气体分馏作用使得重烃得以富集和保存,对此项因素的验证需排除生烃母质差异的可能性。

2.8 油气渗透说

主张油气渗透说者认为,煤层中存在重烃是油、气藏中石油或天然气渗透到煤层中的结果(于良臣,1981)。

2.9 构造作用

现在煤层中保存的烃气,不仅包括深成变质作用产生而保留下来的烃气,还应该包括叠加在深成变质作用之上的构造煤动力变质作用产生而保留下来的烃气。

赵志根等探讨了构造煤动力变质作用的生烃问题,认为:①构造煤在动力变质过程中有烃气形成;②动力变质作用所形成的烃气对瓦斯含量、瓦斯压力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③重烃是在构造煤动力变质过程中形成的(赵志根等,1998)。曹代勇等认为构造应力影响化学煤化作用存在两种基本机制→应力降解和应力缩聚。应力降解是指构造应力以机械力或动能形式作用于煤有机大分子,使煤芳环结构上的侧链、官能团等分解能较低的化学键断裂,降解为分子量较小的自由基团,以流体有机质形式(烃类)逸出的过程。应力缩聚是指在各向异性的构造应力作用下,煤芳环叠片通过旋转、位移、趋于平行排列使秩理化程度提高,基本结构单元定向生长和优先拼叠、芳香稠环体系增大的过程,构造应力在煤化作用中有“催化”意义(曹代勇等,2006)。

笔者认为从构造的动力学机制来分析重烃的产生能解释某些地区重烃异常沿断层的分布的特征,但为何只有部分断层的两侧有重烃异常需进一步研究。

3 结论

(1)国内外均有较多地区的煤层气中出现重烃异常,出现重烃异常的时代集中在石炭纪、二叠纪和侏罗纪,其中以二叠纪为主。煤化程度处于气煤、肥煤、焦煤阶段,在长焰煤中也有出现。出现重烃异常的煤层常常与油气有关联,有的在煤层中或其顶底板发现有液态油的存在,有的有明显的气显示和油显示。

(2)从生气母质、微生物、催化作用、煤化作用阶段差异、差异吸附作用、煤微孔隙分子筛作用、烃类物质驱替效应、油气渗透说、构造作用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学者对重烃异常可能成因的解释并分别提出了笔者的见解,认为重烃异常成因的研究对煤层气的成因、勘探和开发以及煤矿的安全生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需结合具体地区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А.И.Кравцов,З.Г.Токарева.1983.煤盆地和煤田里天然气的成分和成因,石油地质论文集煤成气译文专辑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等,23~32

曹代勇,李小明,张守仁.2006.构造应力对煤化作用的影响————应力降解机制与应力缩聚机制[J],中国科学(D辑),36(1):59~68

戴金星,戚厚发,宋岩等.1986.我国煤层气组分、碳同位素类型及其成因和意义[J],中国科学(B辑),16(12):1317~1326

戴金星.1979.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和石油[J].石油勘探与开发,(03):10~17

戴金星.1980.我国煤系地层含气性的初步研究[J],石油学报,1(4):27~37

郭占谦,杨海博.2005.中国陆壳是富烃陆壳[J],新疆石油地质,26(3):326~330

韩德馨,任德贻,王延斌等.1996.中国煤岩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61~263

黄第藩,华阿新,王铁冠等著译.1992.煤成油地球化学新进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5

金之钧,杨雷,曾溅辉等.2002.东营凹陷深部流体活动及其生烃效应初探[J],石油勘探与开发,29(2):42~44

李明潮,张五侪.1990.中国主要煤田的浅层煤成气[M],北京:科学出版社,138~143

刘明信.1986.四川盆地二、三叠系煤层瓦斯中的重烃[J],天然气工业,6(4):19~24

陶明信.2005.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自然科学进展,15(6):618~651

吴国强,林玉成,李一波.2003.恩洪、老厂矿区煤层气资源及赋存特征[J].江苏煤炭,(3):27

吴俊,刘明信,马正芳.1992.四川龙潭煤系高含重烃气的地质成因及意义[J],天然气工业,12(3):19~21

吴俊,于良辰,李文馥.1989.中国煤层烃类气体组分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9):971~981

吴俊.1994.中国煤成烃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62~64

吴艳艳,秦勇.2009.煤中矿物/金属元素在生气过程中的催化作用[J].地球科学进展,24(8):882~890

徐永昌,刘文汇,腾格尔等.2005.陆良、保山气藏碳、氢同位素特征及纯生物乙烷发现[J],中国科学:D辑,35(8):758~764

杨宜春.1992.关于煤成气组分和甲烷碳同位素的几个问题[J],贵州地质,9(1):99~108

应育浦,吴俊,李任伟.1990.我国煤层甲烷异常重碳同位素组成的发现及成因研究[J],科学通报,(19):1491~1493

于良臣,李文馥.1981.煤与瓦斯突出煤层重烃组分的研究[J],煤炭学报,(4):1~8

张景廉.2001.中国侏罗系煤成油质疑[J].新疆石油地质,22(1):1~9

赵志根,陈资平,杨陆武.1998.浅析构造煤动力变质作用的生烃问题[J],焦作工学院学报,17(1):26~29

Bertrand P. 1984. Geochemical and petr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ic coals considered as possible oil source rocks [J] . Organic Geochemistry,6: 481 ~ 488

Derbyshire F,Marzec A,Schulten H R,Wilson M A,Davis A,Tekely P,Delpuech J J,Jurkiewicz A,Bronnimann C E,Wind R A,Maciel G E,Narayan R,Bartle K,1989. Snape C. Molecular structure of coals: adebate [J],Fuel,68: 1091 ~ 1106

Erdmann M,Horsfield B. 2006. Enhanced late gas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petroleum source rocks via recombination reactions: evidence from the Norwegian North Sea [J],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70: 3943 ~ 3956

Gentzis T,Goodarzi F,Cheung F K,Laggoun - Défarge F. 2008. Coalbed methane producibility from the Mannville coals in Alberta,Canada: A comparison of two area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74: 237 ~ 249

Given P. 1984. An essay on the organic geochemistry of coal [J],Coal Science,3: 65 ~ 252

Killops S D,Funnell R H,Suggate R P,Sykes R,Peters K E,Walters C,Woolhouse A D,Weston R J,Boudou,J P. 1998. Predicting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of paraffinic oil from vitrinite - rich coals [J] . Organic Geochemistry,29: 1 ~ 21

Kotarba J M,Rice D D. 2001. Composition and origin of coalbed gases in the Lower Silesian basin,southwest Poland [J] . Applied Geochemistry,16 ( 2001) : 895 ~ 910

Mattavelli L,Martinenghic. 1992. Deep isotopic light methane in northern Italy [J] . Bacterial Gas,121 ~ 132

Rice D D,Clayton J L,Pawlewicz M J. 1989. Characterization of coal - derived hydrocarbons and source rock potential of coal beds,San Juan basin,New Mexico and Colorado,U. S. 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13) : 597 ~ 626

Rice D D. 1993. Composition and Origins of Coalbed gas [M] . Law B E,Rice D D eds. Hydrocarbons from Coal. Halifax N1S Canada: AAPGSpecial Publication,159 ~ 184

Ritter U,Grver 2005. A. Adsorption of petroleum compounds in vitrinite: implications for petroleum expulsion from co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62: 183 ~ 191

R. Teichmüller et al. 1970. Das Kohlenstoff-Lsotopen-Verhaltnis im methan von grubengas and flozgas and seine abhangigkeit von den geologischen verhgltnissea,9th Geol. Mitt,181 ~ 206

Scott A R. 1993. Composition and origins of coalbed gases from seleted basin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ceedings of the1993. International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 Birmingham,Alabama,207 ~ 212

Багринцева,К. И. и др. ,Геодосця кефтц цсаэа,1968,6: 7 ~ 11

秦勇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徐州 221008)

作者简介:秦勇,1957年生,男,博士,教授,煤田与煤层气地质,yongqin@cumt.edu.cn。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2002CB211704)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2095)资助。

摘要 基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检索和统计了我国煤层气论文的分布特点。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我国煤层气论文分布与产业发展特征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产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趋势。结果显示:分别以1999年和2002年为界,论文分布体现出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每一阶段对科技需求的特点在论文分布特征上都有所体现。由此,作者认为:煤层气资源评价及其方法仍是今后研究的主题,进一步深化地质选区理论与方法将有助于选区成功率的提高,开发技术适应性是今后需致力于探讨的重要方向之一,煤层气井产能、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全方位探索深部煤层气资源与开发潜力将有可能拓展我国煤层气开发的新领域,研发环境保护、高附加值转化利用和小型化利用储运技术将有助于推进我国煤层气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煤层气 论文 分布 产业 发展

CBM Publication Occurrenc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Qin Yo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008)

Abstract:The occurrence of the coalbed methane(CBM)papers written by Chinese authors from 1994 to 2005 was systematically indexed and analyzed form the CNKI's China Journal Full Database(CJFD).Based up the data or information,the correlation of the paper dis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BM industry was construed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dustry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future were discussed.It was shown that,respectively taking the 1999 and 2002 as a borderline,thre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the Chinese CBM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requirements of the industry in each stage were unfolded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apers.It was farther suggested that the evaluation and methodology of the CBM resources should be taken as one of the subjects in future research,the deep research of the target-selecting theory and method would help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BM target selection,the adaptability of the exploiting technology to the CBM geological conditions should be one of the key aspects which should be engaged in the researches,the CBM-well productivity and CBM recovery ration should be laid much store by investigation,the omni-directional exploration for the potential of the deep CBM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would be helpful to the deploitation of new CBM field in the industry,and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on the CB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high-additional-value utilization and miniaturized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should conduce to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words:CBM;paper;occurrence;industry;development

在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新兴产业的发展均与该领域学术技术研究状况密切相关。换言之,一个产业领域内基础、应用基础与技术研究论文的分布状况,蕴涵着该产业发展历程的丰富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可预示产业的发展趋势。我国煤层气产业目前处于商业化生产的启动阶段[1],分析煤层气论文产出特点及其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对回顾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历史、展望其发展趋势均有所裨益。为此,本文作者利用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对1994~2005年期间煤层气论文进行了系统检索。以此为依据,分析了我国煤层气论文在时间和研究方向上分布特点,讨论了产业发展所需注重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

1 CNKI 煤层气论文总体分布

系统检索结果显示,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1994年至2005年煤层气论文1465篇,年均约122篇。

分析检索结果(图1),获得如下总体认识:

第一,我国煤层气论文连年增长,但不同历史阶段的增长速率明显不同。这一特点,与中国煤层气产业的艰难探索过程一致,反映出产业从起始到目前产业化经历了阶段性的发展历程。

第二,不同类别论文的分布特点,揭示出我国煤层气产业当前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在论文总量中,地质与勘探类论文所占比例为54.33%,开发技术类论文占14.88%,利用与储运类论文占6.42%,经济与政策类论文占4.03%,环境保护类论文占1.30%。以地质勘探类论文为主的分布特点,折射出我国煤层气产业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始时期。

第三,各类论文在时间上的分布呈规律性起伏,这正是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有所不同的集中反映。

图1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煤层气论文类别及年度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至2005年期间,CNKI 煤层气论文篇数增长了12.80倍,年均增长率约106%。进一步分析,论文数量呈三阶段式的非线性增长,指示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历程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图2)。其中:第一阶段论文447篇,年均产出约75篇;第二阶段论文390篇,年均产出130篇;第三阶段论文628篇,年均产出约209篇。同时,不同阶段中各类论文互为消长的状况,与每一阶段对地质研究、勘探评价、开发试验等的不同需求高度对应。

图2 CNKI论文总数时序分布及其展现的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阶段

2 CNKI 论文分布与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阶段

2.1 第一阶段:寻证-找气-摸索阶段

该阶段可上溯至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结束于1999年,历时四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煤层气论文数量从1994年的20篇增加到1999年的129篇,在时间序列上呈线性增加,阶段总增长率545%,阶段年均增长率约91%,作者和单位的数量明显增多(图1)。

从论文类别分布来看:地质与勘探类论文居绝对优势,占阶段论文总数的60%,年均约45篇;开发技术类论文不足8%,年均约6篇;利用与储运、经济与政策、环境保护等类别论文的比例很低,年均都在2篇左右(图1,图2)。这种分布,是各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初期的典型特征,即研究和生产都是以寻找“证据”、框定资源、选择区域和验证目标为主。

在地质与勘探类论文中(图3):多数报道的是关于煤层气资源评价与地质选区(42%,年均约19篇)、储层物性和吸附性(34%,年均约15篇)的研究成果,反映出积累资料、摸索经验的特点;成藏条件与过程、煤层气可采性论文年均分别只有2篇和1篇,该方面研究没有得到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基础研究不足而致使煤层气地质选区和“找气”具有盲目性,这也是该阶段我国煤层气地质选区成功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3]。

在该阶段,开发技术类论文多是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和应用。其中,钻井、试井和完井论文占了较大比例(35%,年均约6篇),排采与增产措施得到了应有重视(24%,年均约4篇),对解吸-扩散-渗流这一煤层气开采的基础有所关注(6%,年均约1篇),但几乎未见关于煤层气井产能和采收率方面研究成果的报道(图4)。此外,综述性论文也多以介绍国外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为主。

图3 CNKI煤层气地质与勘探类不同研究方向论文分布

图4 CNKI煤层气开发技术不同研究方向论文分布

上述特征揭示:本阶段的研究是针对我国煤层气产业的起始过程而开展的,在煤层气地质研究上表现为寻证,在勘探上表现为找气,在开发试验上表现为摸索,总体上试图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相关理论与技术来解决中国的煤层气地质问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煤层气地质基本条件信息,对全国煤层气资源及其分布规律取得了基本认识,煤储层特性这一煤层气地质核心问题得到应有的重视,开展了适合于中国煤层气地质特点开发技术的试验与探索,并从区域上开始了对全国或区域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2.2 第二阶段:探因-普查-彷徨阶段

该阶段历时3年,从2000年开始,至2002年结束。在此阶段,每年的煤层气论文稳定在130篇左右,年均论文数量比第一阶段增加了73%,但论文类别构成变化明显(图1)。

从论文类别来看:地质与勘探类论文209篇,占该阶段论文总数的54%,年均篇数(约70篇)比第一阶段显著增加,但从1999年至2001年论文篇数显著递减,在后期有重新增加的趋势;开发技术类论文显著增多,占论文总数的比例比第一阶段增长了10个百分点;经济与政策、利用和储运的研究得到更多的关注,论文比例均上升了5~6个百分点(图1,图2)。

与第一阶段相比:该阶段地质与勘探论文中煤储层物性与吸附性研究成果的数量和比例显著增高(105篇,50%),构成了研究的主题;资源评价与地质选区尽管仍得到较多关注,但比例明显降低(29%);成藏条件与过程论文的比例基本不变(10%),但年均论文篇数(7篇)明显增多(图3)。由此表明,这一阶段常规评价与选区方法趋于成熟,研究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与开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煤储层特性,转向了成藏效应等深层次的控制机理问题。

就开发技术而言:钻井、完井、试井论文17篇,年均约8篇,远高于第一阶段,但在阶段论文总数中的比例(25%)有所降低;排采与增产措施论文18篇,比例(27%)有所提高;产能与采收率论文11篇,比例从零增至约16%;解吸-渗流-扩散论文14篇,占阶段论文总数的21%,比例显著增长(图4)。排采与增产措施、产能与采收率的研究得到加强,开采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受到高度重视,研究重点向开发技术的中—下游移动,这是为解决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瓶颈”问题而做出的努力,也是产业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在此阶段:除了进一步拓展勘探选区继续找气之外,更多的力量集中于第一阶段已有一定勘探工程的地区,以进一步缩小勘探靶区,为开发试验提供更为可靠的基地;同时,尽管在近20个地区进行了排采试验,但多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致使开发试验徘徊不前,业界信心受到冲击。然而,这一时期煤层气开发基础与技术研究得到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在开采方法与增产措施、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机理、产能与采收率分析等方面取得较多成果,为中国煤层气产业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上述论文分布特征,指示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过程由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煤层气地质研究上表现为探因,勘探上表现为普查,开发试验上表现为访徨,总体上处于为催生中国煤层气产业化时代到来的“阵痛”阶段。

2.3 第三阶段:求源-详查-商业阶段

自2003年以来,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商业化生产阶段。其主要标志为: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入了求源,勘探实践进入了详查,开发上步入了商业化生产,中国煤层气产业的雏形已经形成,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这些标志在煤层气论文的数量和结构上均有体现。

在2003~2005年的三年期间,CNKI煤层气论文总数大幅度增加,达到628篇,年均论文约209篇,与第二阶段相比增长了61%,接近第一阶段论文总量的一半(图1,图2)。开发技术类论文的比例有所提高,利用和储运技术研究得到进一步重视,基础研究明显加强,研究重点进一步向煤层气产业的中—下游移动,更加适应于商业化生产阶段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地质与勘探类论文占阶段论文数的比例约51%,仍有较大比重,这是我国煤层气产业目前总体上处于初期阶段的必然特征。其中:煤储层物性与吸附性仍是研究重点,但论文比例下降至39%左右;资源评价与地质选区仍是产业的科技需求,论文比例(27%)与上一阶段基本持平;成藏条件与过程研究得到高度关注,论文比例比上一阶段提高了约9个百分点(图3)。

本阶段开发技术类论文数量的比例为19%,比上一阶段略有提升,显示我国煤层气产业中游领域的研究得到进一步重视。其中:钻井、完井、试井论文(25篇)多于第一阶段,但比例继续下降(约21%);排采与增产措施论文34篇,数量显著增加,比例(29%)略有提高;产能与采收率论文12篇,数量和比例(约10%)均比上一阶段显著减少;解吸-渗流-扩散论文25篇,数量明显增加,比例与上一阶段基本持平(图4)。钻井、完井、试井论文比例相对降低,排采与增产措施论文比例显著提高,解吸-渗流扩散论文数量明显增多,尤其是2005年开发技术类论文数量大幅度跃升(图1,图2),显示出我国煤层气商业性生产、示范工程等对新技术开发和相关基础研究的强烈需求。

在此阶段:新增了一批国家批准的煤层气储量,煤层气成藏条件与机制探索在国家层面上全面展开,标志着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从资源与基本地质条件调查阶段转入了资源“详查”阶段和成藏作用探索过程;大井网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取得新的突破,水平羽状井、丛式井等技术在煤层气开发中得到初步应用,对二氧化碳注入等新的增产技术进行了现场试验,晋城地区开始了煤层气商业化生产,标志着中国煤层气产业从开发试验阶段转入了商业化生产启动阶段。

3 CNKI 论文分布特点与产业发展需注重的科学技术问题

进一步分析C N KI论文分布特点,发现存在某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发展中国煤层气产业所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首先,煤层气资源评价始终是20余年研究探讨的主题,尤其是对全国和某些区域的煤层气资源量及其构成众说纷纭,且国家批准的煤层气储量所占比例极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评价方法缺乏规范性要求;二是资源估算尚存重大基础问题未能解决;三是资源勘探和探明程度很低。为此,煤层气资源评价及其方法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所要研究的主题,而在国家层面上制定评价方法和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加强以吸附机理为核心的基础研究[3],加大勘探和开发试验的力度,将有助于推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其次,文献中涉及的煤层气地质选区多达50余个,但目前实现商业性开发或具有可见前景的地区不超过5个,且某些选区已上过多轮勘探和开发试验工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选区理论和方法在科学性和适应性上的缺陷、早期勘探与开发试验技术发展水平和认识的局限、钻井/完井/排采技术管理经验不足等[3]。因此,在深化研究选区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复查和新技术应用,总结开发技术上的经验和教训,可能会使我国煤层气地质选区成功率得到一定的提高。

第三,国外几乎所有的传统和先进煤层气开发技术在我国都有引用,但多数情况下的应用效果都不甚理想。正视这一状况,似应考虑如下三个问题:一是所有先进技术是否都适合我国特定选区的煤层气地质条件?二是传统技术在特定选区的开发效果是否就不如先进技术?三是我国自主研究开发出了哪些适合于我国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开发技术?对于前两个问题,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至于后一个问题,目前尚未见到关于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的报道。这三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各种开发技术的适应性,这也正是今后需致力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第四,见诸报道的煤层气井产能、煤层气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少,与煤层气商业性生产阶段的技术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原因在于,我国前期实践多为开发试验,对此没有太多的需求,积累的资料也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开展这一研究的要求。但在进入商业化开发且追求经济效益的现今阶段,该方面的研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包括系统追踪和分析排采动态、注重不同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对比分析、深化煤层气解吸-渗流规律与机理的研究、开发科学性更强的数值模拟技术等。

第五,尚未充分注意到深部煤层气开发这一潜在新领域,深部资源及其与常规油气共采可行性的研究成果鲜见报道。我国深部煤层气资源量巨大[4],多数大—中型沉积盆地中煤层气都与常规油气共生,前期少数研究显示了深部煤层气与常规油气共采的可能性[5]。为此,从资源潜力、成藏作用与过程、地质选区、勘探与开发试验等方面,对深部煤层气资源潜力开展全方位的研究探讨,将有助于拓展我国煤层气开发的新视野。

第六,煤层气开采可能诱发的环境保护以及煤层气利用与储运技术问题,应该得到应有重视。在1994年以来的1465篇CNKI煤层气论文中:环境保护方面的论文只有19篇,几乎全为哲学意义上的讨论或介绍国外相关技术;利用与储运方面的论文逐年增长(图1),但多是关于煤层气发电和管网输送技术的探讨。这种状况,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我国煤层气地质和开发特点,开展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或实例分析,研究开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煤层气转化利用技术和适应矿区煤层气分布式开发特点的小型化利用储运技术与装置,将有助于弥补我国煤层气产业在此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秦勇.2006.中国煤层气产业化面临的形势与挑战(Ⅰ):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天然气工业,26(1):4~7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211.70.215.35/kns50/

[3]秦勇.2006.中国煤层气产业化面临的形势与挑战(Ⅱ):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天然气工业,26(2):6~10

[4]秦勇.2006.中国煤层气产业化面临的形势与挑战(Ⅲ):走向与前瞻性探索.天然气工业,26(3):1~5

[5]秦勇,宋全友,傅雪海.2005.煤层气与常规油气共采可行性探讨.天然气地球科学,16(4):492~49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