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可辅导的就是
大概可以这样写,你自己吃亏下,也可以按这个方向去探究分析
一描绘果品营销渠道网络体系的架构
1明确果品营销渠道体系的结构类型
(1)果品生产销售一条龙营销渠道模式。果品经营者直接控制或拥有果品生产基地的控制权、经营权。
2实施果品连锁专卖与网络营销
有机结合的果品营销渠道建设在我国果品行业连锁专卖与网络营销结合作为一种果品经营业态成长迅速,目前,一线大城市,果品连锁专卖店在整个果品营销渠道网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描述果品营销渠道体系架构
在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描绘果品营销渠道网络体系的架构,即果品连锁经营全产业链各环节就是在总部的统一协调指挥下由渠道成员构成,也就是,以总部为龙头,果品生产者作为供应基地,配送中心为支撑,终端门店(网店和实体店)为前沿的果品营销渠道网络体系。
4科学选址、合理设置网点数量
明确果品渠道层级果品营销渠道体系设计,就是要寻找果品生产与消费者的最佳的、最经济的接触点,选点布线,果品营销渠道体系构建应遵循科学选址技术,形成本公司选址秘诀,合理设置网点数量并开发有效网点
二果品营销渠道运作管理
果品全产业链包括种苗繁育、基地种植、果品深加工、销售及售后使用评价,该文重点研究果品从果园到果盘,经过采摘分拣包装、配送、终端门店或第三方物流到消费者手里、售后评价各个环节,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三果品营销渠道成员的关系
管理和维护把渠道成员不能单纯的看作交易关系,看作物流的通路、融资的渠道,而要当作战略联盟、合作伙伴、企业的资源,建立紧密的果品供销关系提升果品连锁经营的核心竞争力。为此,要设计好以下系列工作。
1果品营销渠道价格体系
果品营销渠道价格体系与激励政策是整个果品营销渠道网络体系能否长期良性运行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渠道成员的利益。
2总部对果品基地和终端门店、配送中心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激励
政策注重果品营销渠道网络管理和维护,加强渠道成员之间的向心力与忠诚度。一般要求渠道成员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
构建果品连锁专卖加果品电商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是果品营销渠道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建立果品营销渠道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这种果品营销渠道运作已经成为提升果品经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果品营销渠道体系的构建涉及渠道成员的组成,需要用现代管理工具、信息化手段加强果品营销渠道网络体系全产业链的建设和管控,能够极大地提升果品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希望更多的果品经营企业能够对自己的营销渠道进行科学的建设和运作管理,不断做大做强。
环境因素对企业营销的影响分析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环境因素对企业营销的影响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环境因素对企业营销的影响分析论文
摘要 :作为社会经济组织,企业总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随着外部、内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营销策略也应随之调整,及时抓住机会应对威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以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为例,试图分析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竞争者;价格战;人口结构;消费水平;政策环境;电商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母婴用品进入公众的事业,婴儿奶粉首当其冲。随着暑期一档综艺节目的热播,皇家美素佳儿作为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的一款新产品逐渐被公众熟知。而从90年代进入中国到2004年退出中国市场再到2014年的回归,环境因素对这家公司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从竞争者和顾客两方面看菲仕兰退出中国前失败的营销策略
(一)竞争者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98-2002年,当全球乳制品销售额以平均0.04%的年增长率下降时,中国乳制品销售额却以15.5%的高增长率不断攀升。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然而现实的需求并未与快速增加的.供给相匹配,从而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其他竞争对手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进行的常温奶价格战迫使菲仕兰不得不随之降价或买赠促销。价格战下,全国各地牛奶价格大幅下降,最高降幅达到50%,同时买三送一,买四送一等促销方式也层出不穷。在这种利润空间几乎为零的压力下,菲仕兰公司虽然有荷兰总部的支持仍然扭转不了亏损局势,转让了在华的液体奶和乳酸饮品的份额。
(二)顾客
企业的“公众形象”即一个企业在一般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它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至关重要。企业需要了解一般公众对它的产品和活动的态度,争取在公众心中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菲仕兰公司作为国际知名品牌,一直以高端产品的形象出现在国际市场上,所以其在中国的定位同样也是中高端市场。这样的定位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追求廉价消费品的消费理念;另一方面,随着液态奶竞争的不断加剧,菲仕兰不得不采取促销手段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这就与其定位产生了冲突。高端产品定位战略使得菲仕兰一方面放不下高端产品的形象,一方面为了保护市场份额降价销售,从而使得子母奶的市场定位模糊不清,摇摆不定,从而失去了大量顾客的信任。
二、菲仕兰重返中国市场后为适应环境而进行的恰当的营销策略
(一)政策环境以及人口环境的改变
1.放开二胎政策全面二胎政策放开后,预计每年将新增300万-800万新生儿,加上目前每年1700万新生儿,每年新生儿规模将达到2000万-2800万之间。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带来的母婴用品的春天,菲仕兰抓住了这一机会,营销方向面向婴幼儿,于2015年12月1日推出了一款超高端的婴儿奶粉-皇家美素佳儿,并进行了恰当的广告宣传。2.食品安全法修订2015年的新版食品安全法将婴幼儿奶粉的配方管理注册制、禁止分装等规定上升至法律高度,被称为“史上最严”。监管不断加强的食安法可以帮助乳品业的转型,同时增加中国乳制品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在新食安法的框架下,菲仕兰推出更接地气、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等各方面需求的乳制品。强调以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的乳品为使命,强调其“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经营的理念。3.面向农村群体随着农村群体需求的增加,菲仕兰为了增加其市场份额决定开拓其农村市场。2016年6月,菲仕兰率先行动,宣布与苏宁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未来一年内将在农村电商和精准扶贫方面展开合作。此次双方合作意在拓展农村电商市场,瞄准农村母婴服务群体。菲仕兰方面表示,计划借助苏宁全渠道O2O优势,继续加大现有婴幼儿奶粉产品品类的推广,同时逐步引入符合农村消费者需求的乳制品。这一营销决策将进一步扩大该公司的影响力。
(二)经济环境下的消费模式与消费理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像以往一样追求廉价产品。消费者在婴儿用品质量上要求越来越高,价格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国内年轻消费者对母婴用品的需求已经趋向高端化、品牌化。因此,菲仕兰在美素佳儿旗下推出了一款超高端婴儿奶粉,以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坚定其高端,超高端产品定位。
(三)新技术对零售商业和购物习惯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生代的消费方式逐渐由传统购物转变为网购。而考虑到目前的母婴用品的消费端大多数是85后、90后,菲仕兰拓宽了其销售渠道,增加了电商方面的销售。现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在传统和现代销售渠道的销量增速在下降,但在电商渠道的销量在增长。美素佳儿的销售保持双位数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对销售渠道的正确选择,菲仕兰在合适的时间选择了尝试一个全新的销售通路。至今,菲仕兰仍在不断提高它的电商技术,确保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消费者对其品牌的期望是什么。同时,由于荷兰的鹿特丹是“一带一路”的终点港,它的全球首席执行官鲁乐夫曾幽默地表示:“菲仕兰的产品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都是从鹿特丹港口运到中国,因此,菲仕兰一直在参与“一带一路”。总结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在初次进入中国市场时为抢占市场份额一味地降价促销,没有把握自身产品定位,营销策略不当,最终暂时放弃了中国市场。而时隔十年,菲仕兰重返中国,积极适应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目前发展形势良好,民众接受度颇高。
参考文献:
[1]徐威威.浅谈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J].科学导报,2014(11)
[2]李金繁.浅谈微观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34)
[3]赵纹萱.浅谈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0).
我觉得你可以看看别人的论文是怎么写的,这样你才有个大概的思路,《现代市场营销》上有相关的文章,开源刊物能直接看的,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我可以帮你写的。(一)主题的写法[2]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二)题目的写法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摘要的写法毕业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四)引言的写法一篇毕业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五)结论的写法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理论意义在于提高供应链效率,提高经济效益;而现实意义则是为企业提供一种可持续、共赢的协作模式,以最大化其整体利益。回答于 今天 06:59我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大国。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农产品社会物流总额为2.63万亿元,2012年同比增长4.5%,达到2.75万亿元,2000~2012年平均增长高达8.4%,农产品的稳定流转和价值实现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加速,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产品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化为其各自所属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也从局部优化的分布式管理模式、整体优化的集中式管理模式逐步发展到整体和局部协调优化的协同管理模式,其关注的首要目标不再是降低成本,而是提高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顾客满意度以及整体竞争能力。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是供应链协同,即指供应链合作伙伴采取某种合作机制在业务流程、组织及信息等方面有机整合、协同发展,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总体竞争能力,实现供应链的共同目标。良好供应链协同效果建立在高效的协同机制上,只有建立合理高效的协同机制,供应链协同的稳定态才能得以长期保持。本文以农产品为目标,以我国农业产业化中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农户+公司”型供应链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供应链管理、信息协同、灰博弈等理论,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从收益风险分配、信息共享以及信任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⑴梳理并厘清了农业产业化、“农户+公司”型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的概念关系及演进过程,重点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和合作过程,比较了农产品供应链和传统工业品供应链的协同过程的异同。 ⑵基于信息熵理论比较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几种基本运行模式,并实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效率状况,藉此强调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存在一定的现实需求。实证表明,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动的不确定性的大小体现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而供应链运作模式又会影响供应链中信息的运行。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熵的比较分析来看,以大型零售企业和物流中心为核心组织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是我国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对合理选择。最后,通过信息理论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价值进行建模分析可知,公司和农户在现货交易和契约交易两种模式选择下,契约交易模式下的农产品供应链能获得更大的协同价值。因此,优选合适的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和协同其运作流程尤其是上游流程,对联结农民和市场、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产品市场供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⑶以我国农业经济中较为典型的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模式为研究对象,以灰博弈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链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关注核心,分别对专用性差异及“期权+保险”条件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中收益和风险合理分配的一般机理。结果表明,供应链协同机制通常通过组织之间的契约合同或专有性投资等来实现。当农产品存在专用性差异且面对动态价格环境时,要实现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必须在判断产品专用性强度的基础上,对农产品未来的市场价格进行合理预测,对激励惩罚机制作出理性安排。期权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与风险保障有利于农民和公司与期权市场的对接,有利于促进农产品供应链收益分配协同运作机制的形成与实施,对于稳定农产品生产、平衡农产品供求、促进农业产业化及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⑷供应链协同信任属于组织信任的范畴,是供应链节点成员面向未来不确定性时彼此间的一种承诺和相互信赖。信任是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合作的基石。本文以“农户+公司”型二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从机会主义防范、相互依赖及利益公平三个角度,引入了政府补贴、利润返补、专用性损失、保险费和期权费五个变量,并以动态价格下的信任进化灰博弈模型为基础,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协同过程中信任的显示机制,明晰了基于信任的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稳定运作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信任机制的完善程度是影响供应链协同运行的核心要素。农产品供应链中节点主体能否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供应链信任机制的健全与展现十分关键。在动态条件下,当政府补贴、利润返补、专用性损失、保险和期权以适当的形式组合实施或综合利用时,“信任”可以成为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中的一种进化稳定策略,信任机制的效能能够得到完全发挥,供应链可以通过学习机制实现最大的协同收益。 ⑸信息共享是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水平、整体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但供应链中众多的不确定性引致的信息共享风险和阻力抑制了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共享信息的积极性。因此,必要的技术手段和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合理设计是农产品供应链协同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的核心关键。本文在对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主体行为进行基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农产品供应链中主体信息共享努力水平的激励机制,并据此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信息是否非对称,信息共享的努力水平与激励系数、滞后收益系数、努力成本系数、风险规避系数以及外界噪音呈现一定数据比例关系。综合考虑和妥善配置各种系数,尽管手段较为复杂、操作较为困难,但对于规范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外在环境,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得益,以及稳定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合作伙伴关系均可以模型均衡解的形式得以实现。 ⑹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主要表现为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息共享及信任协调等运作机制来实现供应链整体收益和运作效率同步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链上收益风险的合理分配是协同实现的动因,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基础,信息共享是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主要技术关键。上述三种协同机制又因管理的目标、方法和内容的不同分别嵌存于供应链战术层、策略层和战略层三个不同的层次中。其中,收益风险合理分配机制、信任机制属于供应链战略协同的层次,收益风险的合理分配是信任存续的基础,信任也会反过来加强和巩固收益风险分配的合理性;信息共享机制则属于供应链的技术协同层次,是与策略层、战略层相互联系的技术联结。信任会减少信息共享的成本、提高信息共享的水平,而信息共享也会体现和巩固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收益和风险的合理分配会提高信息共享的意愿和能力,而信息共享会减少或抑制信息不对称信息进而会促进收益和风险的合理分配。
理论意义:1、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为实现供应链管理及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2、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掌握市场趋势,促进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3、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可以为改善农业供应链管理和优化农产品流通效率提供有益的建议。现实意义:1、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产品的可持续竞争力;2、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可以有效改善中间商对农产品流通的协调、监督作用;3、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民市场需求,缩短农产品流通链条,提高农产品流通的质量。
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指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是指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机制,它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它们之间的协同机制是指各个环节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及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管理等。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可以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社会效益,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环境效益。它可以改善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效率,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社会影响力,改善农产品供应链的社会环境。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可以改善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效率,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社会影响力,改善农产品供应链的社会环境。它可以改善农产品供应链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社会效益,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环境效益,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它还可以改善农产品供应链的经济效率
1.茶树生长在高山多雾的环境中 云雾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吸收反射程度不同的影响,使得茶树得到的光线中红黄光的比例增强,同时森林茂盛,茶树接受光照时间短,强度低,漫射光多,这样的光照类型能促进茶叶中含氮化合物的代谢,使茶叶中的氨基酸、叶绿素以及芳香物质等含量明显增加。2.高山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地面形成了一层厚厚的覆盖物 这样的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丰富,茶树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齐全,使茶叶有效成分多,自然香高味浓。3.高山的气温对改善茶叶的内质有利 研究表明,茶树新梢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随海拔升高和气温降低而减少,从而使茶叶的涩味减轻;而茶叶中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含量却随着海拔升高和气温降低而增加,这就为茶叶滋味的鲜爽甘醇提供了物质基础。
因为高山气候,还有土壤,适度等都是比较适合茶树生长的,还有空气干净,特别适宜茶叶品质提升。
首先,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山高温度低,茶叶生长速度慢,这样就有利于茶叶内的成分,如单宁酸、糖类和芳香油等物质的积累和保存.同时,高山上一年四季常常云雾弥漫,如庐山平均每年有188.1天为有雾日,因为有雾,茶树受直射光时间短,漫射光多,光照较弱,这正好适合茶树的耐阴习性.由于高山雾日天气多,空气湿度就比较大,这样长波光被云雾挡了回去,照不到植物上,但短波光透射力强,却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植物上.而茶树受这种短波光照射后,有利于茶叶芳香物质的合成.种植在高山上的茶叶香气比较浓,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海拔较高的山区,环境很少受到人为的污染.没受污染的茶叶,质量当然是上好的.
泰顺县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1. 基本情况泰顺在明景泰三年(1452)置县,县名寓“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与福建省毗邻。全县总面积1761.5平方公里,呈“九山半水半分田”地理格局。境内山峦叠嶂,涧谷纵横,山高林茂,云雾弥漫,雨量充沛,空气清新,环境洁净无污染,被誉为“世外桃源”,是国家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拥有号称“生物种源天然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 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保存完好的30余座唐、宋、明、清时代的木拱廊桥,可谓“清明上河图”虹桥再现,蜚声海内外。茶叶是泰顺县传统经济作物,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崇祯六年,《泰顺县志》记载:“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窍独佳。”明清时期,泰顺“黄汤”、“白毫银针”等茶叶畅销天津、上海、营口等地,并远销东南亚各国。清代,泰顺“黄汤”、“白毫银针”被列为贡茶,嘉庆十五年作为主要名茶,载入《中国名茶志》。解放后,泰顺主要生产绿茶,系“温绿”主产区、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和全国眉茶出口基地县,1996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泰顺产茶环境得天独厚,茶园多依山傍林而建,其土壤、水、大气洁净无污染。茶树长期受云雾笼罩,漫射光照时间长,山区昼夜温差大,芽叶生长时间充裕,持嫩性好,内含物积累丰富,所产茶叶香气高爽,滋味鲜醇,风格独特,自然品质优异,古以“黄汤”、“白毫银针”著名,现以“三杯香”、“雪龙”享誉。“天坛”牌特级珍眉获得世界第25届食品博览会金奖,“三杯香”、“承天雪龙”等名优茶,深受茶叶专家和广大消费者好评,屡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大奖。产品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和出口德、美、日等国家,主销区在杭州、苏州、上海、北京、温州等大中城市。全县现有茶园面积4.9万亩,其中良种茶园2.2万亩,良种覆盖率44%,被评为“二OO二年度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年产茶1500多吨,产值5000多万元,其中“三杯香”产量600余吨,产值3500余万元,分别占总产的40%和70%。茶叶产值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12%~13%左右。平均亩产量31kg,亩产值1020元。泰顺农村人口8.4万户,29万人,生产经营茶叶的农户约3万户,户均茶园面积1.6亩,户均生产茶叶50公斤,产值1670元。全县茶园面积1000亩以上的乡镇20个,其中3000亩以上的5个。户均茶园1亩以上的乡镇7个。茶叶总产量50吨以上的乡镇10个。全县茶叶加工厂137个,其中茶叶初制厂129个: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2个,年产值50~100万元的8个,年产值10~50万元的42个;精制厂8个: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1个,年产值100~500万元的3个。目前,泰顺县有一家企业获欧盟IMO有机质量颁证机构的有机茶认证,一家企业获有机茶和绿色食品AA级双认证,三家企业的茶叶产品获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一家企业获准使用农业部无公害放心茶标志,一家企业获准使用温州市放心农产品标志。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五家,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茶叶经营企业20余家。当前,茶业被定为我县绿色效益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三杯香”是泰顺茶叶主导产品。泰顺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有四:其一是生态环境优势。泰顺县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是温州市其它县市区无法比拟的。其二是茶叶品质优势。从独特的香气和滋味表现出来的优异的内在品质,是泰顺茶叶赢得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其三是品牌优势。泰顺“三杯香”在江、浙、沪一带,消费者熟知度较高。其四是基础优势。悠久的生产历史,产生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工艺技术积累,形成了深厚的茶文化积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茶园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2、技术滞后,产量低,品质难以保证;3、组织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产业带动力弱;4、品牌过多,市场分散,总体竞争力不强。2. 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2.1 基本思路泰顺茶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努力推进茶产业发展现代化,打造特色品牌,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集团,适应全球化市场竞争;立足本区域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优势区域发展优势产业”的原则,实行无公害化生产,逐步发展绿色、有机茶叶;强化产业布局规划,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改良品种,提高单产,主攻质量,争创特色,大力发展“三杯香”生产,做大主导产品“三杯香”的规模;着力培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做大做强茶叶产业。2.2总体目标规划的总体目标是:茶业明显体现出比较效益,对全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在泰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显现,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合理,生产稳定,面向国内外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基础稳固。基本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统一的主导品牌“三杯香”形成,主导产品“三杯香”茶的产销有相当的规模,在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龙头企业规模做大,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基本完成茶叶加工厂标准化改造,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内外销并重,市场稳固。茶园总面积达到5.3万亩,良种茶园比例占60%以上,总产量达到2500吨,产值1.2亿元。名优茶1700吨,产值9000万元,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35000亩。3. 发展规划3.1 生产布局3.1.1 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根据各地区域优势、生产传统、生产基础、技术条件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在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控,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3.1.2 茶叶生产基地根据各产区区域优势、生产基础、技术条件等,总体上以雅阳、柳峰、松洋、彭溪、月湖、三魁、大安、西洋、洋溪、洲岭、仕阳、万排、雪溪、东溪、龟湖、百丈、筱村、泗溪、罗阳、仙稔等20个乡镇和国有茶场为重点。在葛洋茶场和山洋坪茶场基础上,以筱村、罗阳、百丈、仙稔等乡镇为重点开发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叶;以雅阳、柳峰、泗溪、万排、仕阳、东溪、雪溪、三魁等乡镇为重点开发无公害茶叶。新发展良种茶园以公路三线附近乡镇和万排、龟湖、仕阳、洋溪、洲岭、百丈、仙稔等乡镇为重点。香菇寮白毫原产地周围适度发展香菇寮白毫良种茶园,扩大香菇寮白毫生产规模。3.1.3 茶叶初制厂全县规划建设重点初制厂30座,专业名茶加工厂30个。茶园面积2000亩以下的乡镇,要求扶持建设1座重点初制厂;茶园面积2000亩以上的乡镇,要求扶持建设1~3座重点初制厂。茶叶初制厂的布局,原则是根据茶园的分布来布局茶厂,在保证鲜叶能就近加工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初制厂规模,要求年加工能力在30~50吨左右。3.1.4 茶叶精制厂原则上当前不提倡新建精制厂。现有8个精制厂的生产能力,在一个阶段内可以满足要求。要求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工艺改进。3.2 结构布局泰顺茶叶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结构布局。其关键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争取用五年时间调整,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构。产品结构(1)名茶、优质茶、大宗茶并存,保持合理比例。(2)以生产“三杯香”为主,其他花色品种作补充。(3)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比重要分别占到10%和20%以上,要求其余产品达到农业部无公害茶叶要求。3.2.2 品种结构发展良种茶园与保护本地群体种茶园相结合,良种与名茶开发相结合,引进良种与开发本地良种相结合,早、中、晚生良种相搭配,形成科学的品种框架。(1)无性系良种茶园占60%以上。其中早生良种与中晚生良种比例为4∶6。(2)在海拔300m以下的区域,重点种植早生特早生品种,发展早茶;在海拔500m以上的区域,发展高山茶。(3)保护本地群体种茶园和发展良种茶园并举,扩大“三杯香”生产规模。3.3 主要任务总体上来说泰顺县茶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快经济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加强产品质量规范、经营行为规范、企业诚信规范和行业自律规范。目前泰顺县茶业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产业的生产分散性、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低的弱点明显。因此,必须进一步创新经济体制。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将企业做强做大;二是在坚持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将分散的茶农组织起来,实行规模经营;三是以经济为纽带,把众多加工、销售企业联合起来,形成群体优势;四是产销之间实行强强联合,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集团。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销售渠道的畅通和稳定,提高竞争力。要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协调、自我保护、自我服务的组织,在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宏观指导下,进行自主管理。要将经过研究开发、适用于茶叶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引入茶叶生产、加工和流通全过程,改变茶产业的现状,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要进行市场调研、需求预测和目标市场定位,确定产品开发,进行认真策划,在开拓市场上下大功夫。3.3.1 加快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茶基地建设(1) 建设标准化茶园,形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管理水平先进的核心优质高效茶园,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茶园的基本要求是:一是有发展规划,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土壤条件等符合无公害茶园要求;二是连片面积50亩以上;三是道路设施完备,运输方便;四是引水方便;五是肥培管理水平好。坚持“以改为主,适度发展”原则,在规划区域内改造和发展茶园。一是继续进行老茶园改造,区别具体情况,采取改树、改土、改植换种等方式对中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在近几年,每年改造茶园3000亩以上,到2007年基本完成新一轮茶园改造。二是保持每年新发展茶园1500亩以上。(2)普及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快基地认定工作。首先是加快进行基础性工作。 一是根据泰顺的实际,研究制定容易操作和不断更新的、用以指导和规范生产的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二是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建立一个完善的、整体性的病虫预防和控制体系; 三是强化环境质量控制。四是到2007年,建立无公害示范基地5个,面积3500亩,无公害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其次是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再者是积极争取质量认证。条件成熟的企业和基地,及时争取认证;已取得质量认证的基地、企业,争取升级和扩大规模。目标是争取拿到“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命名;到2007年,全县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超过6000亩,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茶叶基地超过12000亩;自有品牌和包装的茶叶产品全部获准使用无公害放心农产品标志。(3)加强“三杯香”重点保护区建设。将筱村、泗溪、仕阳、万排、彭溪、罗阳等地划分为“三杯香”重点保护区,保护和发展本地群体种茶园,推广本地早茶良种,重点发展“三杯香”生产。(4)加快茶树良种化进程。一是扩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每年出圃茶苗400~500万株的基础上,扩大一倍规模,使每年出圃茶苗1000万株;二是在茶园改造中,改植换种改良品种的比例占1/3,即每年1000亩左右;三是新发展茶园必须全部采用无性系良种。3.3.2 加快茶叶初制厂改造和专业名茶加工厂建设(1) 年建设标准化初制厂。标准化初制厂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工艺先进,设备配套齐全,运转良好;二是有一定加工能力;三是厂房及辅助场地、仓储、包装场地空间充裕,与机械设备和加工能力匹配;四是环境条件、卫生条件符合要求,与管理区、生活区隔离,远离居民区;五是交通便利; 六是茶叶生产技术工人持证上岗。(2) 建设专业名茶加工厂。名茶加工厂以推广机械化为主,改变目前以加工扁形名茶为主的格局,稳定主导产品的加工技术,增加名茶花色品种,规范加工工艺流程。3.3.3 加速农艺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推广茶树修剪机械化、茶叶采摘机械化和茶园耕作机械化技术。把抓农艺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加大推广力度。要求以每年增长10~15%的速度,扩大机械化作业茶园面积。3.3.4 实施标准化工程,强化质量控制(1)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的强制性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泰顺县农业标准规范三杯香》的基础上,加快制订其它茶类的地方标准规范。(2)政府落实茶叶质量管理措施,监督检查企业的标准执行情况。(3)完善茶叶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在县内完成常规项目检测;开展定期抽检,进行产品质量动态控制。3.3.5 打造统一品牌,健全市场体系(1)泰顺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流通领域的变革。要全力打造特色品牌,千方百计把泰顺茶叶统一到“三杯香”品牌上来,实施统一品牌战略,树立泰顺茶叶的整体形象;业内加强合作,形成泰顺茶业军团;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和方法,健全市场体系和销售网络;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管,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的声誉,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占有稳固的消费群体。主要任务:一是找准目标市场,确定市场定位,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市场引导生产;二是打造品牌,统一品牌,促使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企业间良性竞争,有序发展。三是在行业内进行有效的专业分工,积极培育基地生产型企业、加工型企业、产品销售型企业。四是积极开拓和扩大国外市场,增加外销茶比重。(2)强化有形市场建设。一是加强城关茶叶一条街建设,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设泰顺茶叶交易市场。二是恢复雅阳茶叶市场的经营。三是在三魁、仕阳开辟茶叶交易市场。3.3.6 发展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培育新的龙头企业,促进产、加、销环节的有效衔接,积极培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茶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加强主导产业建设,培育区域规模优势。培育优势区域,培育优势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培育优势品牌;集聚品种资源,集聚技术力量,集聚项目资金。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构建龙头企业群体。加强引导,提高水平,按照“高标准、外向型、牵引力强”的要求,培育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形成群体,增强带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农产品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形式,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联接的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联接,促进分散承包的茶农与企业、市场联成一体。三是加强现代营销。四是发展外向型茶业。培植出口经营主体,发展出口经营,增加茶叶出口。4. 主要措施4.1 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首先要保持政策到位和连续性。为了促进我县茶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政策,着力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在产业政策方面,继续加强对基地建设、示范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加工龙头企业、贸工农一体化企业;支持新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增加对先进技术、设备引进的补助;扶持种苗工程;给予茶叶相关行业适当支持。二是在发展环境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投入,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切实减轻茶业发展各环节的税费负担。三是在土地使用方面,从支持茶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分散在农户手中的茶园,理顺权属关系,搞活土地流转机制,逐步使千家万户的零星茶园,向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人手中集中,达到集约化目的,形成规模化经营。重点茶区在集镇规划用地时,优先考虑茶厂建设用地。国有茶场明确土地权属,相关手续该补办的补办,为改制创造良好条件。乡镇集体所有的茶园、茶厂,做好产权与经营权分离。 四是在用人政策方面,严格执行《中共泰顺县委泰顺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泰委[2003]17号)文件精神,调动茶叶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保护其权益。其次要保证投入。明确茶业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农产品投资周期长的实际,政府投入必要的资金,以起到投资导向作用,用政府资金解决茶业发展中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方面的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茶业发展走市场化、产业化的良性循环之路。对现有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相对集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支持重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政府的资金扶持,重点在茶叶加工厂建设、龙头企业的扶持、茶树良种化、发展无公害茶叶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中共泰顺县委 泰顺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泰委[2004]1号)文件,对茶产业发展作出了详细的政策规定:(1) 4.1.1 扶持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成规模开发新茶园,作为新开耕地予以落实扶持政策。(2) 完善茶园生产责任制,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向茶叶种植大户集中,推进规模化经营。对新建立或经全面改造的成规模的标准化、绿色化、设施化茶叶基地,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扶持,奖励标准每个基地不少于5万元。(3) 鼓励对老茶园进行改造。改造老茶园要求坡度在25°以下,连片面积30亩以上。老茶园改造政府给予100—200元/亩额度的补助。坡度在25°以上的茶园,实行逐步退茶还林。(4) 推进茶树种苗工程建设。鼓励繁育良种茶苗,加快良种化步伐,对建立无性系良种扦插苗圃2亩以上的,补助资金500元/亩。4.1.2 扶持茶叶加工厂标准化改造(1) 鼓励兴建标准化新茶厂和对基本条件尚符合要求的茶厂进行改造。逐步淘汰规模过小或有“硬伤”的、无法改造扩大的茶叶加工厂。新建或改造茶厂,达到茶叶加工场所标准规范要求的,经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等部门考核验收后,按实际投资额予以贴息二年,年贴息率为5% 。(2) 兴建茶厂需要使用土地的,优先安排用地指标。重点茶区的集镇规划,应预留茶厂用地。上交县政府的土地出让金,由县政府返还给企业总土地出让金的95%,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企业一次性上交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可以分期分批缴纳,分期分批及时返还。建设茶厂也可以通过租赁使用土地,县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给予优先办理有关手续。(3) 推行茶叶加工厂开办许可制度,同时规范对茶厂的工商登记、卫生许可管理。4.1.3 培育扶持茶叶重点骨干企业按照扶强扶优原则,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对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万元,年纳税额入库在10万元以上经认定,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1) 县财政按企业对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给予相应奖励,奖励金额按企业当年比上年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增长部分的30%计发。(2) 县内征收的政策性规费按最低限的30%收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按私建项目标准计算)。(3) 金融部门要加大对茶叶重点骨干企业的投入,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要给予重点扶持;对实力强、资信好的企业核定受信的额度。允许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有关部门要做好权证确认和相关服务工作。(4) 鼓励茶叶企业创品牌。创市知名品牌、知名商标的奖5万元,创省知名品牌、知名商标的奖10万元,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的给予重奖;企业产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博览会、评比会,获得前三名的,给予2000—50000元的奖励。(5)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重点茶叶企业就业,人事关系允许挂入县人才交流中心,企业科技人员的管理纳入正常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范围,技术工人可以通过培训参加工人技术等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6) 茶叶龙头企业业主及企业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的子女,由教育部门就近安排学校就学,并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4.2 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茶业根据绿色农业的要求,大力推广普及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积极发展绿色、有机茶。鼓励和支持茶叶经营企业和单位开展茶叶生产基地和产品的安全、卫生认证。企业或个人开发茶叶生产基地,获得市级以上主管部门“无公害茶生产基地”命名的,奖励1~3万元;以乡镇为单位获得上述称号的,奖励5万元。获得市级以上“无公害放心茶”标志的,奖励1~3万元。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奖励3~5万元。获得“有机茶”颁证的,奖励5~8万元。争取用3~5年时间,全面实现无公害化生产。4.3 加强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4.3.1 支持茶叶科技创新有关部门要安排茶叶研发经费补助,县科技三项经费每年不少于30%用于支持茶叶新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名优茶品种和高效生产技术,实现茶园增产增收。4.3.2 强化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大力开展茶农技术培训,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面向茶叶种植和手工加工人员,开展“绿色证书”培训。高度重视做好茶叶加工厂工人的岗位技能培训,逐步推行茶厂工人持证上岗制度。鼓励茶叶经营企业从业人员和茶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参加“评茶师”、“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定,对取得资格证书的,给予一定奖励。4.3.3 积极鼓励茶叶科技人员参与茶叶经营开发认真落实泰委[2003]17号文件精神,积极鼓励茶叶科技人员参加茶叶基地开发、茶园承包经营和茶叶加工生产。4.4 鼓励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健全“茶业协会+茶叶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户”产业化动作模式。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加强对协会的领导和管理。政府加大力度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行扶持。4.4.1 茶叶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组织、行业规划、行业自律、行业维权等作用。围绕茶叶行业,推动相关的企业之间、同类的基层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技术科研推广机构之间的联合,以及跨行政区域、跨行业范围的联合,在引进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行业自律、规划、制定标准、评优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4.4.2 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发展茶叶合作社。合作社在相关的生产者、加工者、技术推广者、供、销者内部或之间,以劳动合作或劳动加资金合作的方式联合,运作上重点围绕茶叶产业化经营要解决的问题,如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的应用、茶叶加工、运输、储存等,发挥组织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对带动当地茶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茶农参与面超过50%的农村茶叶合作社,政府给予正常性的经费补助,一般每年补助不少于5000~20000元。4.5 切实加强对茶业工作的领导建立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加强对行业发展的领导;建立县领导及有关部门挂钩重点茶叶企业制度,帮助企业理清思路,谋划发展,帮助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各重点产茶乡镇成立茶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乡镇行政一把手任组长,加大对茶叶工作的领导。努力增加对茶业发展的投入,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扶持茶业发展,单列年度预算。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科技三项经费等统筹安排,向茶叶项目倾斜,加大对茶叶生产、经营的扶持力度。
中国知网搜索相关主题的论文有很多,可以直接做参考文献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并重应对食品安全“双重挑战”探讨 胡承康; 白玉成 浙江省平湖市卫生监督所 【期刊】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0-09-30 1 1042 基于Internet的食品营养评价系统的开发 于平 【期刊】食品工业 2001-12-20 1 663 关注食品营养 打造健康生活——记天津市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天津科技大学 【期刊】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07-30 0 1024 食品营养强化与营养增补 刘志皋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 【期刊】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3-02-15 6 2845 Food,Nutrition and Health 【会议】Abstracts of 14th World Congress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10-01 0 146 科学对待食品营养成分标示 杨蕾 【报纸】中国食品质量报 2010-12-23 0 127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应用及“江苏省食品营养成分与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胡义东; 姚义刚; 贾涛; 赵厚民; 周小平; 徐慧; 李新丽; 杨凤岩; 汤伟; 左红; 唐晶晶; 吴秋云; 杨艳红 【科技成果】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 2006-12-20 08 食品营养与营养食品 陈义凤; 游海; 何金明; 邓泽元; 陶秉莹 【期刊】南昌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1994-06-30 6 2929 发展食品营养强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刘志皋 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营养强化剂及特种营养食品专业委员会 【会议】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成立十周年暨第七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展览会学术论文集 2003-04-01 0 4210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保障体系研究 刘清珺; 张经华; 陈舜琮; 刘清; 夏敏; 范筱京; 王欣欣; 贾丽; 朗爽; 王覃 【科技成果】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2008-07-22 0 311 帝斯曼:为企业提供食品营养强化方案——访帝斯曼营养产品部大中华区技术市场经理Kenny Koh PhD 房慧 【期刊】食品安全导刊 2009-03-15 0 3112 卫生部监督局关于公开征求《运动营养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规定》意见的通知 卫生部监督局 【期刊】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8-07-31 0 4813 卫生部发布《运动营养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规定》 卫生 【报纸】消费日报 2008-08-26 0 1014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姜忠丽; 代岚; 王俊伟 沈阳师范大学 【期刊】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11-20 0 1915 Maillard反应与Strecker降解及其对食品风味与食品营养的影响 冯大炎; 周运友 安徽师大化学系 【期刊】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07-02 3 10816 解析: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扩大使用范围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名单新资源食品 张俭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期刊】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0-03-25 0 4317 2003:决战营养强化——食品营养强化工作座谈会侧记 东方竹 【期刊】中国食品工业 2003-03-30 0 2818 婴幼儿配方食品营养强化法规标准的研究 师朝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硕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04-01 0 3419 我国食品营养强化剂发明专利申请及技术发展分析 潘珂 【期刊】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1-02-16 0 3620 我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农志荣; 覃海元; 黄卫萍; 杨昌鹏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广西南宁 【期刊】高等农业教育 2008-06-15 3 221
食品安全文的参考文献可以参考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发表的标准。
你去看下(食品与营养科学)期刊里面别人写的论文里面应用了哪些参考文献也是可以的
我觉得这对于他的影响还是比较负面的,因为高昂的费用,那么让他不得不放弃了,停用知网的举动
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大学生,怎么能没经历过论文的洗礼呢?回想起当年好几万字的毕业论文,小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写论文的过程非常煎熬,论文初稿写完了给辅导老师看的那一刻更加煎熬,导师拿着我的论文咳一声我都能抖三抖。至今都无法忘却我的舍友抱着被导师改的“面目全非”的稿子,在宿舍哇哇诉苦,哭没了半包纸巾哭累了就问我们的稿子怎么了,我们说好像都挺顺利的,她又气的哇哇哭,嘴里一直念叨“好几万字呢,好几万呢!这可怎么写呀”,真的是即心疼又好笑。
论文是我们是否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证明,论文一直以来都是以“查重”的形式保证学生并没有抄袭资料的行为,但是在查重这一评判标准之下,有许多真实存在的违规乱象。首先最常见的乱象就是学生通过网络联系相关的“降重”机构,通过花钱的方式让机构帮助自己查看论文的重复率,并在机构的帮助下删改论文,以达到论文标准。在这种产业链的帮助下,学生产出的论文虽然重复率不高,但主要内容多数是在网络上“抄袭”的。
除此之外,小编在找兼职的过程中曾经看到过一个以“文字改写”为主要工作方式的兼职,该兼职的招录要求是必须是在读大学生。经了解小编发现该兼职以改写1000字十元的价格给兼职者派单,要求兼职者把收到的文字段落在不改变大意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文笔写出来。这个兼职看似没有太大问题,当我问客服改写的这些文段到底有什么要求和作用时,客服直截了当地说“我们接的单子主要是帮助大学生降低论文查重率的,具体要求是改写后的文段与改写前文段不允许超过六处重复”。
这样的乱象,对认真学习用心写论文的学生非常不公平,查重率可以作为论文的辅助参考标准,但不应该成为唯一标准。
老教授起诉知网胜诉遭期刊负责人的威胁,除了期刊甘愿为知网衍生出来的利益网充当打手角色以外,像一些查询论文和论文查重的黑产业链也是衍生出来的利益网。除了上面我们能够想象得到以外,暗地里肯定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我们不知道,毕竟像中国科大这样曝光出来的高收费,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天下人苦知网已久,知网对于知识的垄断其实还真的挺强的,就算是文章的原作者也不得不付费才能够阅读和下载文章。更加离谱的是知网掌握了中国基本上所有高校的查重的源头,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知网不给大部分高校提供查重功能,那么大部分高校的认可度可能得不到保证。先不说论文查重准不准确的问题,查重标准的唯一性就是有问题的。言归正传,知网手握刀柄,这意味着知网的利益网肯定是很深厚的。
知网衍生的利益网:期刊甘愿做打手
在赵德馨教授起诉知网胜诉后,有期刊负责人打电话找到了赵老教授,并且严肃告诉老教授千万不要再跟知网作对了,否则期刊是发不出去的了。由此可见,为了知网能够有高额利润,知网也就裹挟期刊封杀老学者。
知网衍生的利益网:查询论文和论文查重的黑产业链收费猖狂
除了刚才这些明面的威胁以外,高昂的收费也是衍生出来的利益网。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想法,论文这种学术性文章共享的属性肯定要大于赚取金钱的属性的,但知网偏不这样做,知网无论如何都要对外面的人阅读学术文章进行收费,但对于国外友人看文章却是免费以对。由于知网是要收取高额的查阅以及下载费用的,这也就导致了查论文和论文查重的黑产业链收费猖狂,就算他们的收费比知网要便宜一些,但是依然不低,毕竟知网只向单位用户开放。
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的趋势及策略常亮一、食品政策:从自给自足到适度进口 中国农业资源紧缺、人口众多,努力增加粮食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中国农业生产长期发展中面临的严峻问题是,粮食生产将难以满足需求的增长,粮食的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未来的粮食进口量将逐步上升。 在实现中国粮食中长期供求平衡的战略选择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思路主张必须把粮食自给作为目标。另一种思路主张,在国内农产品价格逐步达到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时候,尽可能地利用国际市场,利用相对廉价的进口粮,弥补近期内中国因无法大量增加农业投入而可能出现的粮食供给不足,同时节省下宝贵的资源用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实现农业人口的产业转移,不能片面地强调粮食的“自给自足"。 我们认为,从中长期看,保证粮食的供求平衡,既不能过份强调自给自足,也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而只能选择“立足自给,适度进口调剂"的战略。 坚持粮食自给自足是不必要的,也是行不通的。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呈递减现象,由此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不断攀升,目前,中国粮食的市场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的价格。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实现粮食自给,就必然要求:大量使用耕地;大量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以挖掘粮食的资源潜力和技术潜力;不断提高粮食价格;对国外廉价粮食的进口通过采取关税和非关税的措施进行限制,等等。这些措施,或者是难以行得通,或者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例如,过分强调粮食自给,土地和资本两项要素的机会成本将会很高,这不但影响农民增加收入,也会损害非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不但会成为国内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而且会推动工业劳动成本的提高,影响整个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在经济日益国际化、贸易日益自由化的条件下,过份限制国外粮食进口,会遇到贸易伙伴的反对和报复,同样要付出代价。 适度进口粮食,调剂品种余缺,弥补产需缺口,增加储备,对于提高中国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无疑是有益的。今后,国际粮食市场的供给能力,仍是可以进一步提高的。但考虑到大量进口粮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粮食安全、粮食进口能力以及粮食大量进口对国内生产的影响,今后在扩大粮食进口上,又应当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中国粮食的中长期供求平衡,必须立足于国内,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大米及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中国的油料、糖、奶业自然条件好,原料充足,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目前植物油、食糖和奶制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中国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和水产品、畜产品,由于资源成本低,目前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上述农产品出口水平却还比较低。如中国的水果类产品,目前的年出口量仅占其总产量的1%左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品质差、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等环节还非常落后。此外,对这些产品的国内支持还不够。 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今后农业发展的目标应是在继续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民收入政策:从价格支持政策转向结构调整政策 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人预期不好,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因此,实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必须使农民收入能稳定增长。9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在农产品供给全面好转的形势下,农民收入的增长处于缓慢状态。 目前农业收入仍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工农业之间的交易条件仍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农业是一个观风险产业,同时又受到恩格尔法则的制约,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在农产品市场化的改革中,政府制定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对减少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保护农民收人是至关重要的。 有关研究表明,政府对农业的价格保护程度,与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价格保护程度越高。从中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和财政实力看,像目前发达国家那样大量补贴农业是不可能的。现在,应逐步减少对城镇居民和城市国有企业各种补贴,大幅度削减农民的各种负担。从长远看,实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一种趋势,实行高保护政策的国家必将大幅度削减农业的价格补贴,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而且,即使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农业人口份额降低到了较低的程度,也不可能直接采用价格手段对农业进行高保护。 增加农民收入,单靠政府的价格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方面的潜力也会越来越有限。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结构,构建高效农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应当承认,过去农业结构的调整仍然是初步的、低层次的、阶段性的。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目前中国水果的优质果率只占水果总产品的30%,约有20%的劣质果适口性差,部分蔬菜。茶叶中农药残留量超标,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水平低,难以保证储藏质量和商品质量。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在结构调整中,地区之间重复投入,常常一哄而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了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果品、蔬菜产地市场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经暴露了在品种、布局方面的趋同性。 抓住农产品总量平衡的有利时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就成为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决不能再走简单的数量、比例变动的老路子,必须注重调整的质量。这次结构调整,主要是向生产的深度进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根据中国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产品供求的现状,构建高效农业体系,应在继续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加快林业和畜牧水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与此同时,在大农业内部,提高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之间的多层次综合利用水平,努力实现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牧渔结合,更加集约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既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又会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水平,甚至可变废为宝,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多样化需求。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l,而中国只有0.79:1。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90%,而中国只占25%。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一般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中国还不到1/3。从上述差距中,可以看出中国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还有很大的空间。农产品的包装、储藏、分级水平低,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经营的经济效益。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应把加强产后系统开发、特别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利于其高产优质高效的实现。 三、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导致农产品“买难"和“卖难"交替出现,这既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常常得不到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民的利益也经常受到损害。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农业产业化在实践中是一种内容相当丰富的现象,虽然在理论上对其内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但多数意见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中介组织的带动,一头连给农户,一头连接市场,既保持了家庭承包制的稳定,同时又通过延长产业链,发挥一体化组织的协调功能,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商品生产,在一个产品、一个产业、一个区域内形成了产品规模、产业规模和区域规模,实现了规模经营。这种形式,有利于克服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使分散的农民家庭经营与大市场之间找到了一种有效的连接方式;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有利于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在中国广大农村的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是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这种类型一般以“公司十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二是中介组织带动型。主要是以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协会)、供销合作社等为中介,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这类组织一般以合作经济组织十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但也有一些是“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三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主要是以专业市场为纽带,带动主导产业,连结广大农户。四是其它类型,如各农业研究和推广部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在生产、加工和销售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实践看,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它组织的利益连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买断"关系,即农户与企业之间除了纯粹的市场交换关系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经济联系,企业仅是一次性收购农户的原料,双方不签定经济合同,价格随行就市。在这种买断型的利益关系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企业与农民的关系很不稳定。严格说来,如果企业与农户之间仅仅停留在这种“买断"型关系上,还不能说是实现了农业一体化经营。 二是契约关系,即农户与企业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规范的经济合同,明确规定各方面应当享受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在这种形式下,农户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的紧密程度也有差别。多数企业一般都向农户供应良种、优良种畜、种禽和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并提供技术指导、培训,有些企业还以相对稳定的价格收购农民的产品,或参照市场价,制定保护价,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以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产品。在这种方式下,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与“买断"型相比,更进了一步。但在许多情况下,农户不履约或企业拒收、压级压价等现象是经常发生的。 三是新型的合作关系,主要是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实行利润返还,入股分红,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从合作组织形成的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1)供销社吸收农户入股,兴办专业合作社;(2)农民自发组建专业合作社;(3)一些协会吸收农民入股发展成合作社;(4)龙头企业吸收农户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等。从合作组织内部的服务内容看,有些合作组织(主要是农民专业协会)主要还是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物资供应等服务,有的则实现了合作加工和销售。从合作组织内部的利益关系看,有些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还是以服务为纽带连结在一起,而有些合作组织(包括企业)则与农产形成了新型产权关系,对农户实行利润返还和按股分红。从总体上看,这种利益联接方式还不多,发展也比较缓慢,许多合作组织还不够规范,特别是多数合作组织经济实力还比较弱,这使得它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 农户与其他利益主体建立什么样的利益联接方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产品性质、企业实力、农户素质等。今后,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将以“公司+农户"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契约作为基本的利益联接方式。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龙头企业素质高、竞争力强,农产品及加工品才能立足市场、占领市场,农业产业化才能顺利进行。龙头企业在发展方向上,要高起点,坚持以质取胜,以效益取胜。龙头企业要处理好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龙头企业不是单纯的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它要为农民提供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配套服务,这样才能使农民的生产符合市场的要求。龙头企业要努力做到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努力与农民结成共损共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就地转移到跨地区有序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缓解。 解决规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必须采取“多渠道分流,多种形式转移"的战略,依靠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全方位开拓就业门路,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机会。为了防止大量农村人口过度涌入城市,诱发“城市病",应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使农业有效地发挥过剩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同时,应积极开拓国际劳务输出市场。但这两条渠道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今后,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出路的根本途径,在于非农化和城镇化。乡镇企业今后在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仍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能否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关键取决于乡镇企业能否继续保持较高的吸纳劳动力能力。现在乡镇企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的环境下,乡镇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行业都与城市企业展开竞争,在经济发展进人结构调整时期,大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乡镇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束,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保证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和就业容量不断提高的关键。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城乡布局看,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大中城市,形成了农村生产原料,城市加工的格局。这种格局割断了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有机联系,不仅造成农产品原料损耗大,加工成本高,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这一局面有了一定改观。1997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城乡比为1:0.89,食品工业还是城市占主导地位,城乡比为1:0.60。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农产品的深加工大都在城市。从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1997年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比为66:24:10,也就是说,农产品加工业主要还是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近2/3),而内地的比重则很小,尤其是西部地区只占1/10。乡镇企业要抓住机遇,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中西部既是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方,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中国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而且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压力。 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要求而言,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现阶段的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之上,在某些传统行业中,由于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相似性,进入过剩、低水平过度竞争的局面也早已形成。如在乡镇第三产业的传统交通运输业中,运力的发展多集中于短途客运和内河运输业之上,运力增长相对于运力需求和道路过剩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农村发展亟需的(新兴)第三产业行业(如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如农村金融业,不仅业务范围窄,信用手段落后,而且极不规范,难以满足促进农村资金流动的需要。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一是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三是要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 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应是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从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根据国际经验,90年代和下个世纪的头20年,将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可以说,近年来数千万“农民工"的大流动,不过是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大流动的序曲。 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以及自发流动不可避免的盲目性,致使流入地区的一定时期劳动力吸纳能力受到挑战,城市基础和交通运输面临巨大的压力,城市的住房、环境管理、卫生医疗设施、治安管理和人口生有控制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虽然引发了一些问题,但不能因此而普遍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除了像少数特大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流人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外,大多数城市应向农民打开城门,鼓励农民企业家进城投资办厂,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近年来,在沿海一些大、中城市,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迅速增长,不仅城市就业问题已迎刃而解,而且还吸收了大批外来劳动力。这说明,现有大、中城市在解除了旧体制的束缚之后,经济若能蓬勃发展,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允许一部分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并努力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民,由常年性外出打工,转变成稳定性移民,应当成为今后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改革以来,虽然市场机制在劳动力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大,但迄今尚未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城市人口对城市就业机会相当程度上的垄断。长期保持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不用农民的就业竞争去抑制城市劳动费用的上涨,不仅农业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而且城市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劳动效率也难以提高。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为此,在就业制度上,应建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市场化就业制度。建立新的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就是要建立对人口实行开放式管理的户口制度,即任何人无论是从乡村迁移到城市,还是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或从一个农村区域迁移到另一个农村区域,以及从城市迁移到乡村,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要求(如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居住时间达到一定年限等),就应该依法获得合法的居住身份,并依法享受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可先在小城镇实行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取得局部突破的基础上,再循序展开。目前,在小城镇,非农业户口已没有多少特权,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