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东方今报总编辑

发布时间:

东方今报总编辑

大公报文汇报星岛日报明报

全国各大新闻栏目、报社热线电话从2010年12月底到1010年4月底,我在东方今报进行了4个多月的实习。实习记者的经历让我学到了社会各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些将会在我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使我终身受益。我真心感谢实习期间给我帮助和指导的各位老师,现在,我把实习情况简单做一下总结。带我的老师是东方今报的首席记者夏友胜,他的新闻线口主要包括民政、劳动、人事、环保、农林、水利等方面。刚到报社开始实习的时候,也是接近春节的时刻,东方今报联合河南省劳动保障厅和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共同推出了“冬日暖阳—讨薪进行时”的大型活动,负责劳动保障的夏老师义不容辞地接下这个担子。在报社的第一个月,我主要负责接报社开通的“农民工讨薪热线”,并进行整理和记录,同时接待来访的求助者,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立即向老师报告,经老师指导,独立采写。在这一个月中,我真正感受到了报业的竞争与压力,以及记者编辑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低,普遍缺乏劳动保障和维权意识,所以在工作之前很少有人签订劳动合同,很多包工头和老板就抓住农民工的这一弱点,年关将至还在拖欠农民工一年的血汗钱,苦于没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劳动凭证,只能任由踪影全无的欠薪老板逍遥法外。刚到报社,总想到外面跑跑,像一个真正的记者那样采访,所以对于天天让我接热线电话的任务,心里总有点不情愿,以为这些小事没什么含金量,起不到锻炼提高的作用,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多么愚蠢浅薄。在我看来枯燥乏味的接线生活,老师却让我每天都把接线情况写成一篇新闻稿,这可难坏了我,老师告诉我接电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复杂,它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整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天接电话内容的不同,也能帮助我发现新闻点,提高新闻敏感度。果然,当我按照老师的指点重新接电话时,我不再是简单的做电话记录,而是开动脑筋,积极去了解劳动法和劳动法和劳动保障方面的知识,为打电话求助的农民工积极献计献策;欠薪轻微的情况,我就以报社名义通过打电话帮农民工要回了自己的工资;除此之外,在每天接连不断的电话中,我总结出了农民工讨薪难的原因,刊登在报纸上,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敲响警钟,得到了夏老师和报社领导的肯定。“冬日暖阳—讨薪进行时”的活动持续了近一个月才结束,除了写的近20篇稿子外,这一个月中我学到了很多新闻稿件之外的东西:首先是积极主动工作的态度。在工作当中,只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算是一个合格的员工,但当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时,你就拥有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的潜质,因为你拥有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就具备了创新地潜质;其次,有了一个月“讨薪热线”接线员的经历,我对劳动法和劳动保障方面的相关知识也有了系统的了解,为农民工出谋划策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也提高了自己在就业维权方面的素养,这对将来的工作是一笔很好的财富;再次,我发现报社里很多人都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比文科生还要优秀,报社的高层领导也有不少非新闻专业出身的人。这说明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只是报纸运做的小部分人员,报纸运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上。同时,报社作为一个市场运营单位,在某种理念上也可以称为一个公司,这就需要使部门划分明确,人员职责到位,要有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记者与编辑只是生产部门中的成员,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门庞杂,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东方今报的论坛中,值班总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发行量第一的报纸才是最好的报纸”发行量第一是一个很难的目标,因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协调。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定义,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他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第二,必须从大局出发写稿件。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损于国家、党和人民利益的新闻坚决不能写。第三,要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替老百姓说话,办事,这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然。很多好的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好的新闻稿件不但要有社会意义、时效性,还要联系实事,这样写出的稿件才更有吸引力,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起到媒体传播引导的作用。例如3月初的时候,报社策划了“花园行动”,主抓花园路上的交通违规行为。又一次跟记者出去采访时,花园路上有一个40岁左右的男子在快车道中央行走不说,还时不时翻跟头,,场面很是抢眼,摄影记者二话不说咔嚓咔嚓拍了几张该男子“亮相”的动作,整的老师同意后,我拨打110后紧跟男子,直到值班交警把他拦下,才文明情况,回来我写了一篇题为“快车道上翻跟头 反劝交警注意安全”的稿子,第二天打开报纸一看,发现编辑将题目改为“犀利哥回家了 跟头哥在路上”,顿时让我眼前一亮,我觉得编辑后期处理得非常到位,当时网上盛传的“犀利哥”事件,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眼球,将我的新闻主人公称为“跟头哥”,不但形象生动,还能与那时网络上的流行语结合起来,吸引市民眼球。另外从新闻立意上看,我的稿子虽然现场感很强,但似乎带有看客和调侃的语气,编辑处理之后,就有很浓厚的人文关怀,这不但是一篇稿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也能反映一份报纸的主题价值取向,对报社的发展影响深远。时间过得很快,4个月的实习记者经历已经接近尾声了,我所在的是社会新闻部,这个部门以策划活动为主,所以在这四个月里,我和老师一起完成了“冬日暖阳—讨薪进行时”、“金桥行动”、“花园行动”、“地球一小时”、“爱润曲靖”等一系列大型策划活动,共发表近200篇新闻稿。实习记者的生活很累,这几个月都很少有周末,每天都砸不停地忙,不管外面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无论采访地点多么难找,不管采访过程有多难,我都会尽全力完成任务。这是我第一次正式踏入社会,体会到了因为专业不对口,我所要付出的努力,中间有过晚上回家加班加点地“补课”;有过为赶到采访地点,凌晨5点起床的艰辛;有过在采访造拒时,擦干眼泪继续笑着面对的坚强;也有过为完成领导任务绞尽脑汁的努力……过去4个月的艰辛,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但是不管再艰苦,我还是坚持下来了,这段经历让我有了很大的改变,我认识到了自身的潜力,认识到了当我积极认真做事时,一定能够有不俗的表现。虽然现在离开今报了,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4个月的记者经历,永远不会忘记对我吼、吆喝我写稿、表扬我进步的夏老师,还有完全信任我、放心将采访任务交给我的刘克军老师,这4个月的经历在我以后的人生中,必然是一颗灿烂夺目的珍珠,让我永生难忘,它让我领悟到的东西,也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我带来无穷无尽的人生宝藏。npp

1. 遐迩贯珍1853年8月1号 创报,1856年5月1号停刊。2. 中外新报这是第一份正式中文报纸,1858年创刊。3.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号 首刊,是真正的日报。以前的报纸不是每天都有的。4. 有所谓报1905年《有所谓报》出版,全名是《唯一趣报有所谓》,这是首创用广东话写文的报纸。5. 华侨日报1925年6月5号出版《华侨日报》,1995年停刊,但仍然保持住最长报龄中文报纸记录。

商丘市建设派出所最美警察曹令金:把警务当家务 把群众当亲人来源: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2年04月20日 “曹队长可真是好民警,待我们没有架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曹哥真是个热心人,摊上这样的好民警是我们的福气,我们有什么事就爱找他说道说道!”提起社区队长曹令金,群众对他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人跷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曹令金,男,55岁,中共党员,2001年参加公安工作,是商丘市公安局梁园分局建设派出所社区大队长。在社区工作上,曹令金队长与群众关系密切,特别擅长做群众工作,总是主动与他们打招呼,和群众打成一片。 曹令金是山东人,1985年入伍,2002年初从部队转业到派出所任社区民警至今。从社区民警到社区大队长,曹令金同志遇到很多困难,刚开始群众对他不认可,工作局面一度难以打开。经过不懈努力,成为和群众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曹令金付出很多,曹令金经常说:“作为社区民警,我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不拿我当外人。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只要群众找到了我,没有分内和分外事之分,我一定全力办好!” 曹令金很亲切很慈祥,说话很有条理,善于做纠纷调解工作,他能够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他琢磨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采取合适的工作方法,带着感情去做工作。疫情期间,曹令金同志带领全体社区民警投入到紧张的疫情防控之中,圆满完成工作任务。2021年,曹令金同志因表现突出被商丘市公安局评为“最美警察”。 从警二十多年,曹令金同志在社区岗位上默默工作,他坚持把群众的需求摆在首位,竭尽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他经常说:“这些都是一名基层民警应该做的,今后的每一天,我会更加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当好一名社区民警。”①编辑:郑国锋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Copyright © 东方今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镜像或复制

今晚报总编辑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新闻的发生是客观的。但是,新闻又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要由人来传播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闻事件还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因而,对新闻事件进行人为的干预和利用,应该是可以也是可能的。而且,策划,也是媒体编辑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一。制订一个阶段或一个时期的报道要点,要求记者在某一时段重点报道某一方面的内容……都应属于策划的范围。策划,是实施本媒体的编辑方针和传播总宗旨的手段一一这是广义的策划。 所谓策划新闻,是为达到某种宣传效果或者是社会效果,而人为地策划一起可供媒体报道的事件。与新闻策划的区别是:前者是对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有效和充分地利用;后者则全部在主观的预想和操作之中,甚至连新闻事件本身都是人为策划的产物。什么是新闻策划?它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新闻策划广义上可以包括公关策划、广告策划、经营策划、竞争策划”(武汉大学夏琼教授);“新闻策划只能限定在新闻报道的策划,不要将媒介的经营管理活动拉进来,更不能搞策划事实”(华中科技大学孙旭培教授);“新闻策划应该包括自觉创造‘信源’的新闻事实策划和体现媒介主体性的新闻报道策划”(华中科技大学舒永平教授);“应把新闻策划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新闻媒介策划’”。(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新闻策划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对媒体本身的策划和对媒体内容的策划,前者包括市场定位、受众对象、经销策略等;后者包括专版时段的策划、栏目的策划、具体报道的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周建明教授)。[1]本文笔者引用蔡雯教授的定义:所谓“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指的是媒介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和设计性工作,以及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具体说来,这项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媒介定位与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第二、媒介新闻单元(指媒介产品中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职能的那一部分)的设计与采编机构的设置和管理;第三、新闻报道的设计与组织。[2] 依照这一定义,可以将“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定义为:网络新闻策划就是网络新闻编辑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和设计性工作,以及对网络传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它也应该包含三方面内容:一、网站的定位与网络编辑方针的确定;二、网络媒介新闻单元的设计与采编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三、网络新闻报道的设计与组织。对新闻策划的再思考□蔡雯今天,我国新闻传媒的“新闻策划”,已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对此也出现一些认识上的分歧。笔者曾在1 9 9 3 年发表论文,较早对“新闻策划”问题进行过一些肤浅的探讨。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发展,我感到对“新闻策划”的研究亟需从研究局部内容走向全面地揭示其内涵,建立理论体系;对“新闻策划”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要从本质上加以辨别,在理论上加以澄清。笔者对此作了一些新的思考。什么是“新闻策划”新闻理论应该是对新闻实践客观规律和知识体系的集中概括。“新闻策划”近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新闻媒体的策划是一个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如新近在报界比较引人瞩目的一家新报纸华西都市报,1 9 9 5 年创办之初就进行过这样一系列的策划工作:———报业发展道路的策划。从四川省已具有区域组合城市雏型出发,华西都市报确定走“成渝晚报”的道路,组建报社队伍时,就在重庆建立了记者站。———报纸整体策划。定位为“市民生活报”,提出“一报在手,全知家事国事天下事,让读者感到天天离不开这张报纸”。目前该报2 4 块版面,就是在此指导思想下规划布局的,表现出强烈的市民生活报特色。———新闻报道的策划。从开办之初的“新闻追踪”到后来的“特别报道”,报道选题、报道形式设计、版面设计等都有独到之处,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带动了发行量上升。———报纸营销的策划。建成了1 0 0 0 多人的发行队伍和全省自办发行网络,推出了电话订报、现场订报、订报送报箱、送保险等促销手段,提供上门订报、送报上门等服务。———队伍建设与内部管理的策划。员工主要从社会上公开招聘,实行全员合同制,开创了以版面质量管理为龙头的新路子,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管住了软广告,并将职工的收入和劳动成果直接挂钩,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此外,该报还提出了自己的“企业精神”和建立完备高效的信息网络的构想,制订了技术设备改造以及逐步提高职工住房和福利待遇的规划,开展了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和经营活动,等等。他们还明确指出:总编辑就是总策划。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仅仅从某些局部内容去定义“新闻策划”是不全面也不准确的。“新闻策划”理论应该从广义上做全面、科学的界定。我认为,新闻媒体运作策划的客体从广义上说,已经不局限于新闻报道本身,而是揽括了所有与信息传播活动有关的行为。由此而言,新闻策划可以理解为“新闻媒体运作策划”,是对新闻传媒生存发展的战略规划,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产品(通讯社新闻、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设计、制作与营销、广告经营、员工构成、内部管理、资产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传媒的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等,进行运筹和规划。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产业来说,“新闻策划”便具有企业形象设计(C I )的性质。“新闻策划”的本质,是在新闻媒体实际运作之前及运作过程中,根据对相关信息的占有与分析,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周密地设计与修正行动方案。孤立地看报纸策划、电视节目策划等,固然都具有媒体策划的属性,人们也在习惯上把它们看作是“新闻策划”,但这毕竟是一种狭义的理解,相对于整个媒体的策划范畴而言,它们只能算是整体中的分支,是总系统下的子系统。在这些子系统中,还有更小的子系统,比如媒体产品策划本身是“新闻策划”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专版专栏策划、新闻报道策划等又是这个子系统下更小的子系统。所以,广义上的“新闻策划”或曰“新闻媒体运作策划”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其运作范畴应该揽括媒体精神、媒体的受众定位和方针政策、媒体产品形象与质量、媒体产品的营销服务、人才阵容与管理模式、资金投入与技术设备、经济效益与福利待遇和媒体的标志、外观、地理位置以及媒体的广告业务及多种经营、媒体集团化发展、社会公益活动及公关活动等等内容为主要策划对象。“新闻策划”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无可否认,“新闻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大胆的构想、独特的创意、周密的筹划,是“新闻策划”的灵魂。因此,“新闻策划”的主观性容易使人对策划结果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特别是对某些选题的新闻报道的策划,如典型报道、问题报道、批评调查性报道等,人们更易将报道策划的主观性与事物本来面貌的客观性摆到相互对立的位置上进行质疑,猜测其中“人为”的因素究竟有多少,使报道效果难以确定。的确,在今天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为了树立良好的报纸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表现出融报道策划与传媒的活动策划为一体的特征。如1 9 9 0 年天津今晚报发起的“跨国寻母”活动及报道、1 9 9 3 年钱江晚报发起的“挂牌值班”活动及开设的专栏、1 9 9 4 年羊城晚报发起的“情暖珠江———失窃单车还家”行动及连续报道、1 9 9 5年华西都市报救援被拐儿童的“孩子回家行动”及其“新闻追踪”等,都是报社直接参与、组织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传媒身兼报道者与被报道者双重角色,而且这种复合型的新闻策划均取得成功,好评如潮。这些策划是否违背了“新闻是对事物变动的客观报道”这一基本原则?是否与新闻规律相悖呢?要辨明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对报道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判定,即确定报道内容是否客观存在?以及新闻报道是否反映了事物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由此看,上述这些报道都是以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或者新闻线索(如窃车现象、儿童被拐、寻母来信、市民对政府服务的客观需求等)为基础的,新闻媒体顺应社会的客观需要,发起行动并组织报道,促使事物向积极的方向转变,使其达到预期效果。这些策划,既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又顺乎国情和民意,并不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特殊的是,促成这种正常结局的外界力量是报道者自身,故而有人称这类现象为新闻媒体“制造新闻”。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不应以片面的眼光看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等。新闻报道从本质上说,是报道者对客观存在的意识反映,而且,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工具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要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还要通过舆论引导社会生活,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十月革命前夕,列宁通过创办《火星报》建成了俄国统一的政党,他的一个著名论断就是,报纸的作用不限于传播思想,而且还应充当“集体的组织者”。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报纸致力于发动群众进行大生产、支援前线,新闻媒体的宣传、组织作用也非常突出。尽管过去不曾从策划的角度来考察这些新闻传播活动,但事实上,媒体在许多重要报道过程中,既是报道者,又是发动、组织和参与者。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传媒同样应该以自己的宣传报道及身体力行的组织、参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那些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历史进步的新闻策划活动,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而对于那些置客观事实于不顾,甚至有意歪曲事实、误导受众的策划,必须禁止。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早已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通过实践,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又能动地改造客体。正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人们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自己的认识能力。新闻报道的策划正体现了这一认识发展的过程。新闻传媒从客观地报道社会变动,到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行动方案,直至参与社会活动,本身就是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并且不断对客观世界发挥作用的表现。因此,我们不能因新闻报道策划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它的客观基础,也不能因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而排斥策划的主观创造作用。正确的“新闻策划”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有机结合,是客观与主观这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这种辩证统一要求“新闻策划”严守以下行为规范:一、策划必须以客观存在为基础,决不能以假象或者被扭曲了、肢解了的事物为策划依据。1 9 世纪末,美国报业巨头赫斯特办的《纽约日报》,就曾以歪曲事实的报道煽动了美国对西班牙的侵略战争。1 8 9 6 年,赫斯特派了一位速写画家到西班牙作战争速写,画家致电说:“这里很平静,不会有战争,想回去。”赫斯特复电:“请留下,你供给速写图画,我将供给战争。”后来,一艘美国战舰缅因号在哈瓦那被炸沉,《纽约日报》便断言是西班牙人所为,并悬赏5 万元征求查明罪犯的证据,制造战争气氛。这样的新闻报道及活动策划是以扭曲事实为基点的,完全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本来面貌,也违背了新闻规律,只能对社会公众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消极后果。新闻报道策划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公关策划也表现于此,企业的策划行为以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为目的,有时不惜制造假象,自编自演,以达到此目的(这其实也不符合公关原则);而新闻报道策划以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为目的,它服务于社会公众,决不允许任何造假和欺。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策划者对报道内容的选择、表现、评价等方面,所有这些行为必须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新闻传媒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事态向有利于社会公众、有利于大局、有利于历史进步的方向转变,争取积极的社会效果。因此,新闻策划中要严格区分“新闻报道策划”与为企业搞“广告宣传策划”的界限,严禁以“新闻策划”为名为企业做变相广告。而新闻媒体策划的其他范畴,如媒体产品策划、营销策划、广告经营策划等,同样也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充分考虑媒体的社会文化背景、生存环境、战略目标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合乎实际的、积极有效的规划和设计。如何提高“新闻策划”水平“新闻策划”的成败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如何才能提高策划水平?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很值得重视:一、信息占有量与分析准确度,决定“新闻策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新闻媒体通常是在自己面临的内部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进行各类策划活动。比如在媒体创办时进行全方位策划,在濒临险境时进行改变经营方针、产品形象等方面的策划,在受众或者报道对象发生变化时进行改版策划、报道策划等。所有策划,都是对客观变动的反应。因此,这种反应是否正确,首先取决于策划者对客观变动的认识。这种认识越全面越深刻,策划才越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如华西都市报在创办之初,就非常重视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调查和分析,当时总编辑等人专门到北京、天津、海南、广州等地对1 5 家各种类型的报纸进行了考察,在全面了解市场与传媒格局的基础上,才提出办“新型城市晚报”的构想,从而保证了整体策划一步到位。实践证明,策划的合理性、可行性是以策划者充分地占有信息、准确地分析信息为前提的。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时代,信息是最宝贵的资产,是一切决策的依据。新闻媒体,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它一方面为社会各个组织和成员提供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同样要靠信息来帮助自己决策。二、超越竞争的创造性思维,决定策划的水平。“新闻策划”是媒体竞争的产物。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传媒实际处于买方市场,社会公众有权利、有条件自由地选择传媒,媒体的生存、发展需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其价值才有保障,因此它们必须进行发展战略策划。市场竞争是孕育策划的土壤,但策划水平的高低却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超越竞争,即超越别人。超越竞争的思维,实际就是一种超前性的、创造性的思维。1 9 9 2 年,北京青年报创办《青年周末》,仅仅3 个月发行量就扶摇直上,广告应接不暇。“只有办周末版才能走向市场”,这时成了报界的一致看法,“周末版热”热遍全国。就在周末版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北青报总编辑提出一个新观点:“报业市场的争夺最终必然是新闻的争夺。我们必须捷足先登,用新闻规律打开正报市场。”他们先声夺人地推出了《新闻周刊》,取得成功。北青报的这一策划充分体现了超越竞争的思维方式。三、运作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决定策划的可持续性。“新闻策划”是一个与策划的运行同步并行的“系统工程”,也就是说,策划不是孤立冒出的一个点子,不是灵机一动的思想火花,而是成龙配套的创意与设计,是一系列方案的组合。策划也不是一次性操作、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在最初的策划方案交付运作以后,仍然要持续进行的精神劳动。这也正是今天我们讲的“策划”与过去习惯于说的“计划”的区别。计划是静态的,而策划是动态的。策划效果以策划的可持续性为保证,任何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策划都不可能赢得最终的成功。策划的可持续性来自于运作过程中策划者的应变能力。比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今晚报的“跨国寻母”报道、华西都市报“孩子回家行动”的“新闻追踪”等,在运作过程中情况都复杂多变,有的甚至一度险些夭折。而报社领导处变不惊,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动,寻找对策,修正与补充原先的策划方案,使活动及报道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达到了最佳效果。应变能力是策划者眼光、胆略、经验和计谋的综合表现,也是策划型人才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新闻策划”对于我国新闻媒体来说,是一个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完整意义上的“新闻策划”,目前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新闻传媒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媒体必将在更广的范畴和更深的层面上进行策划运作。笔者愿以上述见解“引玉”,期待更多的人为此做出探索。《新闻战线》(1 9 9 7 0 9 )新闻报道策划与策划新闻报道(2002-10-15 09:38:04)随着媒体大战的硝烟日浓,不少媒体专门设置了策划中心等部门,安排资深编辑、记者负责策划相关事宜。大致说来,目前对于新闻的策划有两种,一种是新闻报道策划,另一种是策划新闻报道。新闻报道策划:让内容更充分所谓新闻报道策划,指在重大事件发生之时,对于如何报道进行策划。如建国50周年、澳门回归、北京申奥、足球出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许多媒体都进行了全方位的策划,并且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策划出一组好的报道,要尽可能收集各方资料,了解事件全貌,从中提炼出最精华、最具时效性、读者最关注的部分放在首要位置,将各种资料进行编辑归类组合。编辑的吸纳与判断能力在这里能得到最好的展现。策划是编辑的归纳与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现在,一些报纸在日常运作中,深感因为缺乏策划而使新闻报道大大打了折扣,或者逊色于其它注重策划的报纸。因此,不少报纸采取了将策划与新闻采访同步进行的改革。有的报纸设立了总编辑值班制度,遇有重大事件,值班的总编辑能够及时调集采访力量,将新闻做足做深。新闻报道策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始终。因为新闻事件的发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时可谓瞬息万变。一位总编辑经历多次大策划后,有这样的切身体会:“一个好的策划,如果没有一个对这个策划理解得特别透彻的人一‘盯’到底,这个策划的结果就可能和当场设计的不一样,而且在‘盯’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开掘、丰富和升华原来的策划。”策划新闻报道:无新闻处觅新闻说到策划新闻报道,这可能是有较大争议的一个话题。对于策划新闻报道,不少人持反对态度,认为“新闻始终不是策划出来的”。甚至有人认为是违背了新闻规律。但客观地讲,在我们日常的运作之中,仍经常进行策划新闻报道的工作,只不过这种工作我们不曾意识到而已。因此,有必要对策划新闻报道加以研讨。笔者认为,所谓策划新闻报道就是于无新闻处觅新闻,多半要靠新闻从业者的经验与智慧嗅出新闻的味道,并加以发掘。它不是主观地制造新闻,而是前瞻性地预见新闻,充分地发掘新闻源的价值。所以可以说,新闻原本是存在的,只不过策划者将其“挖”出来了而已。因为有些新闻就隐藏在看似没有新闻价值、很程式化或者很公文化的东西之中。这种策划,在近年来的重大节日或纪念日的报道中,可谓屡见不鲜。另外,在日常的新闻实践中,一些记者暗访的体验性报道,实际上也是策划新闻报道的具体实践。但在做这种策划时,一定要注意这样的原则:即策划者不能先入为主,记者也不能在暗访和体验中,作出一些具有诱导性的提示,以怂恿当事人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制造新闻。这样的策划是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背道而驰的。两种策划的对比对比新闻报道策划和策划新闻报道的实例,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新闻报道策划更多地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策划,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达到“人有我优”的目的。而策划新闻报道更多地是对某一段时间或某一个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进行集纳,通过某一个契机报道出来,引发人们对某一个问题或事件的关注。相比来说,新闻报道策划的对象是动态的,而策划新闻报道的对象则是相对静态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提倡对新闻报道进行周密策划,但并非硬性策划出新闻。因为策划毕竟是第二性的,不能用它来代替新闻的原创。在新闻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对策划的误区。有些记者甚至以主观臆想来制造新闻,人为地追求轰动效应,导致侵犯他人的名誉,甚至造成一些假新闻的出笼。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已越来越为同行所认识。还有一些策划较为低俗,过多地着眼于别人的隐私,这种策划实际上是一种炒作。归根到底,无论是新闻报道策划还是策划新闻报道,实际上都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因为唯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报道吸引读者、满足读者,使自己的报纸更具独特性,体现出不可替代性,在竞争中始终能引领潮流、立于不败。(作者单位:深圳晚报社)(胡文)

天津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天津在各大城市中率先出版了新中国最早的晚报《新生晚报》。薪火相传,今天的《今晚报》,已经成为天津市目前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中国报业著名品牌。 解放前,天津各种晚报纷纷登台亮相。从1945年到1948年,天津先后发刊的晚报就有《自由晚报》、《新生晚报》、《大众晚报》、《人民晚报》、《夜报》、《民国晚报》、《大路晚报》、《真善美晚报》等8家,其中除《民国晚报》是附属于《民国日报》的国民党党报外,其余都是独立经营的。这些报纸中以《新生晚报》影响最大,其它多无特色,销路也甚窄。创刊于1946年7月31日的《新生晚报》社长是常小川,发起人和第一任总编辑是张道良(今名张道梁),随后约请马际融任总编辑。分工上,马际融分管副刊和本市新闻,张道梁任主笔,编要闻版,管理社内外事务。天津解放后,则由贺照担任总编辑。《新生晚报》平时日销量在一万五到两万份左右,社址设在罗斯福路240号(今和平路百货大楼旁),1956年搬出。《新生晚报》在南京、北平、沈阳等处约有记者,经常拍发专电。该报也像其它报纸一样“偷电”,即通过电台接收各大报、通讯社的电讯,同时,也有自己的专电。如张道梁与北京《世界日报》成舍我约定,每日中午定时由两家晚报以长途电话交换上午各自采访的新闻,由马际融负责记录并写成新闻稿。报道上,《新生晚报》晚报特点比较突出,时事新闻迅速翔实,重要新闻多当天消息。配合新闻的评论和专页文章,许多谈得比较深刻,为一般群众喜闻乐见。因为报道倾向于人民,曾多次受到国民党天津当局的警告。如1946年9月3日,该报播发了解放军解放大同的消息后,国民党市党部即派人带着特务持枪到报馆质问威吓,后经常小川托人疏通才平息。《新生晚报》有七个周刊,即“文艺大地”、“读书”、“人物”、“妇女”、“星期专页”、“报与报人”、“宗教论坛”。其中不乏名家作品,如北京著名作家徐凌霄和张中行均开辟了专栏。由于该报是由基督教百万基金会资助的,《宗教论坛》由教徒乔维熊编辑,报社只负责校对、印刷等,其它并无宗教色彩。《新生晚报》的政治态度,开始基本上是中立的,以后逐渐倾向革命。同时,其负责人张道梁、马际融等与中共人士也有联系。更重要的是,解放前的天津地下记者协会在《新生晚报》发展了8名地下成员,其中就包括解放后成为总编辑的贺照等,编辑部基本上已处于“地下记协”的控制之下。正是由于《新生晚报》表现不错,解放后得以继续刊行。 1949年1月15日当天,《新生晚报》和《民国日报》发行了天津解放的号外。随后,旧有各报一律停刊。1月18日,党中央给北平、天津两市市委发了指示,要求不要命令旧有报纸一律停刊。经过市军管会文教部对旧有报刊的审阅,3月,《新生晚报》复刊。复刊后的《新生晚报》,仍然为民办报纸,社长仍然是常小川。工作人员大体上是原班人马,贺照担任总编辑,张道梁、马际融改办书店,后分别从事其它工作。但是,在新的环境下究竟如何办晚报,许多问题不清楚,加之也没有别的晚报可以借鉴、参考,因而思想放不开,总的来说,版面反而不如解放前的《新生晚报》生动活泼,发行量也仅万八千份。随着1951年“三反”“五反”的进行,社长常小川几乎完全放弃了对报纸的控制。1952年夏,《新生晚报》原有资金财产或没收或退回,《新生晚报》收归公营,要求常小川自动离职。经历了短暂的停刊后,更名为《新晚报》继续出版。 《新晚报》社址仍在原《新生晚报》的社址,仍然是贺照担任总编辑。但《新晚报》的性质由此发生了根本变化,即完全公营,归市委宣传部领导,行政主管机构为文化局。同时,也增加了人力和设备。然而,对于如何办出晚报特色,当时领导上和报社负责人则似乎都缺乏考虑,因而报纸内容比较简单枯燥,读者意见很大,订报者越来越少,从而销路日窄,经济困难,入不敷出。1953年初,市委宣传部领导对报社领导提出了批评、建议,报社同志的思想有所解放,内容渐见起色。内容上,《副刊》坚持“杂俎”的方针,面向一般读者(具体读者也可看、愿看),内容越来越广,版面越来越活,不少栏目成了读者欢迎、关心、每日必读的栏目。新闻报道面也日见广阔,有的抓住重大事件,连续报道,有的则着重反映天津人民的新风尚,反映天津的社会新面貌,有消息,有特写,有专访,有专栏,大都以短小精悍的文字,表现天津各方面的新变化随着报纸内容的改进,销路日广,收入日多,经过了两三年,财政收支达到了平衡有余。《新晚报》后期发行量达到十几万份。 1960年6月30日,《新晚报》在头版发表了简短的“本报启事”,声明:本报今日终刊,和天津工人日报、天津青年报合并,七月一日创刊天津晚报。各单位和读者所有同本报联系的一切事宜,请继续与天津晚报联系。1960年7月1日,《天津晚报》正式创刊。《天津晚报》的“创刊词”,表明了这份报纸的性质、办报宗旨、对象、主要任务、内容结构和办报特色。创刊词称:天津晚报是中共天津市委领导下的一张综合性的报纸,以城市人民为主要对象。它将遵照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围绕党的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配合和辅助天津日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和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向全市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创刊词称:天津晚报在宣传报道中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活泼,认真贯彻全党办报的方针,努力提高报道的质量。《天津晚报》面向市民,抓住市民这一共性,晚报天地自然宽阔了。随着晚报的发展,销量达二十万份左右,为历来天津的晚报所未有。这些销路,绝大多数是自愿、自费订购的,说明广大群众喜欢阅读晚报。内容上,晚报也不断改进。其一,由于全国晚报多了,新华社每天上午播发国内外时事新闻,晚报的时事新闻比以前充实多了。其二,《副刊》的质量、格调不断提高。谢觉哉等老革命家和冰心、老舍、谢国桢等一批名家都成为晚报的作者。其三,增加了文体版,几家晚报合作,经常互发专电,充实了报道内容。其四,本市新闻方面增加了移风易俗的报道。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天津晚报》仍能正常出版。1967年1月,全国报界掀起夺权的一月风暴。《天津晚报》面临灭顶之灾。1月6日,《天津晚报》总第2067号报纸如常出版,当天4个版面。而1967年1月7日,代替这份报纸的是一纸“查封《天津日报》、《天津晚报》声明”。这份声明没有报头、没有总刊发序号,落款为:天津市工矿企业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总部等。 改革开放春风吹来,全国一批晚报相继复刊、创刊,天津人民关于恢复天津晚报的要求和呼声十分强烈。1983年8月,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正式发出《关于恢复出版<天津晚报>的批复》,原则同意天津日报社关于出版《天津晚报》的请示。1983年11月,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正式给市委宣传部发出《关于我市晚报定名<今晚报>的函复》。文件明确:经市委领导同志批示,同意我市晚报定名《今晚报》。随着《今晚报》的复刊,天津晚报重新获得了新生。1984年7月1日,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题写报头的《今晚报》横空出世,很快成为中国晚报界“四大名旦”之一。进入21世纪,《今晚报》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报业发行百强”之一、“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国媒体标杆品牌”,其海外版遍及各大洲,品牌价值高达亿元。特别是,《今晚报》在天津人民心中形成口碑,被公认是天津城市的名片。今晚报业发展如日中天。1997年岁末,被列为天津重点工程之一的今晚大厦建成。今晚大厦是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数年的努力,由今晚报投资数亿元兴建的。1998年初,今晚报正式搬入大厦办公。2005年9月,今晚传媒集团成立,今已形成拥有《今晚报》、《渤海早报》、《天津老年时报》、《今晚经济周报》、《中国技术市场》、《智力》杂志、《家庭育儿》杂志、《今日天津》画刊以及今晚网在内的“五报三刊一网”的新格局。今晚传媒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属众多公司,业务涉及广告经营、发行快递、酒店、网络技术、印刷、文体发展、人力资源、餐饮、投资、保险代理等。今晚传媒集团经过深化两分开的体制改革,正向着跨区域、跨媒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前进。今晚报新增了《今晚报数字报刊》浏览今晚报数字报刊,在这里您可以阅读采用新型媒体技术,结合网站互动的多媒体报纸。通过今晚报多媒体版您将看到版面中相关新闻的广告,不仅仅是平面图案而是新闻图片或广告以视频、Flash等多种形式呈现。采用带有区域定位的版面图在网页中直接显示,点击版面图中的任何区域,即可看到对应的文章、图片或广告。

我怎么看不见问题呢?

于国清,1950年8月生于江西景德镇,祖籍江西波阳。20世纪70年代末期参加本市工人文化宫灯谜小组。历年猜谜和创作时有获奖,创作灯谜数千条,有近千条发表于公开报刊及各地内部谜刊。1988年在《中国谜报》策划主持过全国猜谜。自费创办小谜刊《景华虎》,已出十几期。于忠东,谜号寅灯、西鸣。1968年3月生,山东栖霞人。大专学历。现为金猴谜社理事、金鸡谜社社员、虎友谜社社员、《中华谜报》特约通讯员、《全国灯谜信息》通讯员、保定市灯谜学会会员。曾获纪念李万超友情谜擂二等奖、“炎黄杯”海内外灯谜大赛三等奖、“万丰杯”全国灯谜大赛三等奖、保定市“红佳宾杯”灯谜展猜三等奖、“冬乐杯”第三届全民谜赛优秀奖、“乐凯杯”第六届全民谜赛优秀奖。谜作入选《中国谜语库》、《当代青年灯谜精选》、《中华谜报》、《虎友谜苑》、《花果山风采》、《北京晚报》、《鼓楼灯影》等报刊。卫斌虎,网名:水虎。1970年生,山西运城人。现在太原市保安服务总公司工作,1985年接触灯谜,1989年从谜,曾任虎友谜社副秘书长,现任伏虎谜社副社长、山西灯谜学会理事。灯谜作品见于《当代青年灯谜精选》、《一字谜手册》、《毛泽东诗词灯谜集粹》等书及各地报刊。偶有谜作被评为佳谜,在各地竞猜中时有获奖。1999年平遥谜会获“最佳射手”奖及团体三等奖。曾责编伏虎谜社社报一期、虎友谜社社报两期。 马立炳,笔名马寅。1964年11月生,福建福鼎人。大专文化。1991年至2000年11月当任福建柘荣灯谜协会理事,2000年11月11日当选为会长,曾任腾龙谜社理事。加入虎友谜社,被评为积极会员。积极参与灯谜的宣传和普及活动,为金融、保险、工商、税务、烟草、石油、环保、司法、水利、消防、文化、卫生、工会、企业等单位举办50多场专题谜会。自费主编《银河赏灯》第一、二期,著有《谜目随笔》文章,撰写《试评罗文锋长句谜二则》、《汽笛一声肠已断》等数篇灯谜赏析。谜作在各地报刊发表700多条,其中有23条入编《中国当代灯谜精选》。获得首届虎友谜社灯谜创作奖、《虎友谜影》第15期状元奖、首届“腾龙杯”全国灯谜创作一等奖、“华东杯”灯谜创作佳谜。有谜作荣登《春灯》第28期金牌榜。猜谜方面,在全国大小谜赛中多次获奖。王茂林,1938年生,河北辛集人。高级工程师,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职工谜协副会长,三槐堂谜社副社长,劵海谜社副社长,《天津谜苑》副主编。灯谜作品散见于《今晚报》、《北京晚报》、《中华灯谜》、《全国灯谜信息》、《智力》等120多种报刊书籍,谜作还入编《千家灯谜》、《实用灯谜大全》、《毛泽东诗词灯谜集粹》、《中华当代谜海》、《现代灯谜精品集》、《20世纪灯谜精选》、《全国灯谜创作大赛佳谜精选》。在《中国灯谜库》一书中担任“宗教类”主编。主编《虎友谜苑》(第7期)、《虎友谜影》三期、《劵海临风》,合编《电报谜集锦》、《圆圈谜集锦》、《方格谜集锦》、《三角谜集锦》。参与组织了天津市第二、三届“津门谜会”,并担任灯谜比赛的评委,1993年参加了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举办的部分城市灯谜名家邀请赛。在首届中国灯谜国际大奖赛中获“中国灯谜好射手”称号,在全国和地方举办的各种灯谜比赛中共获奖300多次。《今晚报》、《中华谜报》报道过其灯谜活动。冯忠良,谜号渝人、西陵风。1933年4月生于重庆市朝天门,高中文化。现为湖北省灯谜协会会员,宜昌市灯谜协会副秘书长,虎友谜社副秘书长,葛洲坝云林路小学希望谜社顾问。参加谜社十年来,制谜近万条。千余条谜作散见《中华灯谜》、《春灯》、《全国灯谜信息》、《宜昌谜苑》、《虎友谜苑》等数十种谜刊、谜报上。获湖北省十二届谜会佳谜奖、湖北十三届谜会优秀射手奖、江西省“南铁杯”制谜创作奖、虎友谜社“新世纪”竞猜二等奖。在“老年智多星灯谜创作大赛”中,荣获“灯谜智多星”称号;在“新世纪灯谜之星”创作大赛中,获二、三届“新世纪灯谜之星”称号。

东莞时报总编辑

好像是浙江的,我之前有听说过

1986年2月6日,《东莞市报》试刊第1期出版,开始了立足东莞、服务本土、关注莞人莞事的发展历程;1986年6月1日,《东莞市报》创刊,开始致力于在东莞履行“宣传党的政策,表达群众心声,传达知识信息,建设两个文明”使命的历程;1989年1月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东莞市报》开始向全国发行,迈出重要的发展步伐;1995年1月1日,《东莞市报》更名为《东莞日报》,经试刊后同月9日正式出版,逐渐发展成为东莞颇具影响力的主流平面媒体。从2006年6月1日至2007年11月28日,《东莞日报》三次改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以“党报的心,都市报的身”为全新办报理念,以“本土就是主流”为价值观和品牌概念,启用新的报徽、报头、版式,每周总版数达170版,全力打造华南地区具有国际化的区域整合型主流媒体,向“中国最优秀的地市级党报”的目标大步迈进!2006年6月1日第一次改版,启用全新报徽、报头,采用国际流行的“瘦报”报型,鲜明提出“本土就是主流”口号和“党报的心,都市报的身”的办报理念。2006年12月26日第二次改版,在国内地市级党报中首创头版导读化,推出舆论监督专栏《独立调查》,强化评论力量,每周总版数提升至144版。2007年11月28日第三次改版,强调“贴近就是力量”,大幅增加本土资讯,本地新闻、本土时评、深度调查、专业报道、文体信息……更贴近民生、贴近社会,实现从媒体大整合到大融合的跨越。相信东莞是个文明东莞,我们一起把东莞创造文明的东莞。2009年1月1日东莞日报成立了东莞日报社发行中心自办发行,告别了23年邮政发行的历史。2009年3月12日,东莞日报第四次改版,打造主流政经大报。《东莞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陆世强。2010年7月23日,《东莞时报·常平杂志》正式创办。每周一期,逢周五出刊发行。2011年8月23日经过长达一年的监测考量评估,备受关注的2010年~2011年中国报刊广告投放价值排行榜8月19日正式出炉。2011年8月23日获悉,东莞日报获评“全国城市党报十强”,总排名第五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前四名厦门日报、杭州日报、南京日报、长江日报均来自副省级城市,东莞日报是唯一一份入围全国城市党报前五强的地市级党报。

东莞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陆世强,东莞日报社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谭军波

周智琛,1980年出生,泉州南安东田镇人。 学生时代在南安四中、南安一中、国光中学和华侨大学中文系度过,2003年大学毕业后成为南方日报社记者;2005年5月,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办事处副主任。2006年3月,不到26周岁的他调任东莞日报社执行总编辑。现任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执行总编辑。2006年以来,《东莞日报》进行了5次重大改版实现了强势崛起;随后是2008年3月创办的《东莞时报》,致力于办中国最具互动性的温暖报纸。

南方日报社总编辑

好像是浙江的,我之前有听说过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被定义为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管理者,也可以称为媒介经理人,其内涵指媒介组织中专业化、职业化的经理阶层,是组织中包括占据着上至总经理,中至各部门主管,下至行政、经营部门的业务骨干等特定职位,以及其他承担贡献部分高水准专业人员在内的所有成员。 从传媒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说,谭军波、何力、李善友无疑是三个符号。 谭的八年始终在报界辗转“流浪”,日前终究尘埃落定,回归体制之内;何则在报纸、电视、新媒体及期刊之间均有涉猎,算是在传媒业中的“杂家”;而李善友算是新媒体的忠实粉丝,从搜狐功成身退之后,自己创办了“酷6网”…… 三个人,三个符号,三种经历…… 即使是从事不同形态的媒体工作,三个人的过程同样显出巨大的差别,其共性的背后同样折射出目前我国传统媒体、混合媒体与新媒体三者不同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三个人,更真实的目的,其实就是关注其所在的媒体形态背后的体制与机制。我们试图找出媒体发展的脉络与现时代下传媒职业经理人的生存法则,所以,本期,我们开始学会讲故事,三个人的故事。 当我们同三位故事的主人公的命运一起跌宕起伏时,他们每一次经历发生的背景也许会让我们收获更多…… 谭军波:尘埃落定 谭军波的八年轨迹 2001年3月~2004年6月任《京华时报》副总经理; 2004年6月~2005年10月任《重庆商报》副总裁; 2005年10月~2006年6月任《上海证券报》副总编; 2006年6月~2007年1月任《广东工报》社长; 2007年1月~2007年10月任《三湘都市报》副总编辑; 2008年1月至今任东莞日报社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 2008年5月31日,由东莞日报社承办的中国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在东莞举行。然而让许多业内人士没想到的是,这次高规格论坛背后的实际操盘手,就是曾在中国报业显赫一时的职业发行人——谭军波。 2008年1月28日,中共东莞市委组织部正式下发《关于谭军波等同志任职的通知》,谭军波被正式任命为东莞日报社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至此,在经历了八年的游侠生活后,浪迹传媒江湖的谭军波终究又回到了体制之内。 “感觉自己特别像宋江,原先在体制内,后来走八年江湖,最后又被招安了。”在《东莞日报》的就职演说中,谭军波这样介绍了自己。 ·出道京华· 2001年3月2日,谭军波从南方日报社人事处办公室走出来,手里拿着盖了9个章的辞职信,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有一些轻松也有一些茫然。再过7天就将进京创办《京华时报》,前方的路到底顺不顺,未来的命运如何?心里确实没底。 去《京华时报》,源于吴海民社长偶然的一次召唤。谭军波与他并不熟。只是在1994年1995年间,谭与吴有过一面之交。 当时,谭军波在南方日报社的南方报刊发行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同时兼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由于《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自办发行的创业期已过,用谭的话说,当时工作上处于最郁闷的时候,公司进入一种按部就班的状态。日子虽然轻松舒服,但不是谭军波想要的生活。谭曾经主动提出去创办一份新报纸,但由于报社高层没有统一意见。谭心情不爽,度日如年。此时,来自北京的风一吹,自然心旌摇曳,随风而去。当然,谭军波到北京实地考察后,认定当时其市场竞争程度、办报水平、营销管理都比广州落后5年以上。而且,他自认为北京传媒人普遍自我感觉良好,这才使谭军波及他的几个铁杆粉丝信心爆棚,敢于北伐。 事实证明。《京华时报》确如谭军波所愿旗开得胜,并一路狂突进。 然而事后回想,谭军波认为《京华时报》的成功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创刊初期,因为有业外资金进入的报纸鲜有成功的案例,而且由于观念、体制和人的问题,使合作双方总是貌合神离,矛盾不断,大部分与企业合作的媒体境况不佳。因此当初业内外人士并不太看好《京华时报》的发展。 2001年前后的确是中国传媒最热闹的时代,甚至有人认为那时是中国传媒市场化步伐最激进的岁月,“媒体是最后的暴利行业”的论断甚嚣尘上、业外资金纷纷向媒体靠拢的年代。如北大文化曾涉足《京华时报》、《中国青年报》、《山西青年报》、《青年报》,上海复星集团曾涉足《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环球报道》、《现代快报》、《现代金报》、《武汉晨报》等等,白马集团曾涉足《南方体育》、《体育参考》等,南京斯威特曾涉足《东方新报》、《南京晨报》等,广厦集团涉足《青年时报》,华w控股集团涉足《证券时报》、《江南时报》,阳光传媒涉足《财经时报》,重庆私营企业老板尹明善参与投资了《广西商报》、《天津青年报》、《重庆青年报》,福建业外资本参与了《东南快报》、《生活新报》的发展等。正是一批具有业外资金背景的媒体,强化市场化的运作,以高薪为诱饵,吸引一批在体制内工作的不甘寂寞的报人开始跳槽,成为职业传媒人。当年,《华西都市报》以席文举及其弟子柳祖源、向先跃、彭忠、张永才为代表的一批报人与《华商报》、《成都商报》整体向外扩张的西部力量很活跃;而在广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属子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职业报人代表;在北京,则出现了以崔恩卿、何力、许知远为代表的首都力量。粤派报人多在北京、上海这些中心城市打拼,如《京华时报》、《新京报》、《第一财经日报》、《体育报》等;而西部的职业报人多出现在一些省会城市,如《潇湘晨报》(长沙)、《东南快报》(福州)、《生活新报》(昆明)、《重庆时报》(重庆)、《辽宁经济日报》、《华商晨报》(沈阳)、《文化报》(长春)等等;首都职业报人则基本只在家门口的活动,成功案例少。因此,客观地来说,前者影响更大。谭军波算是其中的先行者。甚至某种意义上说,谭军波算是南派职业报人的一个符号。 由于有时代的催生,《京华时报》的成功看上去是偶然,实则是必然。而谭军波“下海”后的第一个基点《京华时报》的发展为谭提供了非常好的施展平台,谭在该报的创业期,同样竭尽心力,全力以赴。两年多的时间,谭军波造就了《京华时报》的发行神话,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京华时报》发行模式。再后来平台开始造就与反哺,谭军波随之也在业界声名鹊起。 而事实的发展往往是跌宕起伏,充满着变数。在谭看来,《京华时报》由于发展太快,成功病开始显现。整个团队氛围开始让谭军波不太适应。谭军波感到当时的新任领导对自己并没有足够的信任,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愿意在缺乏信任的环境里生存。自然,就开始盟生退意。当时,有几家报社找上门。如秦朔请谭军波去《第一财经日报》,谭军波到上海甚至谈好了价码;又如北京筹备创刊的《竞报》也找谭军波,等等。最终,谭还是选择了重庆。

1956年生,1982年中大中文系毕业,曾担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都市报总编辑。1995年秋,江艺平被任命为社委,由于社委会分工的缘故,与任南周主编的左方先生等人一起为《南方周末》工作。1996年,左方先生退休后,江艺平接任《南方周末》主编。2000年1月,卸任南周主编一职。2006年11月,担任南方日报社副总编辑。2008年12月3日被调离南方都市报,在主管南方农村报和南方新闻研究所。2008年底,江艺平开始在南方周末上开设不定期专栏《故人如故》。

汉奸!第五纵队

今日中国杂志社总编辑

张万林:四川省巴中人,四川师大毕业,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巴中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历任巴州区光辉小学教师、乡政府干事、巴中市地委宣传部职员,《今日巴中》杂志社总编辑室主任,《光雾山文学》杂志编委,《原点》诗报责任编辑,助理记者,《巴中文学》和《巴中文史》责任编辑,巴中市政协文史委干部。作品散见于《星星》诗刊、《散文选刊》、《中国现代诗》、《拉萨河》、《四川日报》等报刊,并有作品入选选集与获奖。2009年诗集《临水的细浪》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长期从事编辑、策划工作,先后负责策划编辑了《巴山之子》、《时代先锋》、《决战贫困》、《国策耀巴山》、《在光辉的旗帜下》、《第一届巴人文化艺术节专刊》、《纪念红军入川70周年画册》《十年铸辉煌》、《巴中市情》等工具书,并多次受到巴中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肖复兴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代表作: 著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 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肖复兴资料(较详细,还有肖复兴自序)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作者语:“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过头往后看,但路却总是要往前走。过去的路是一张弓,只能弹射得我们向前飞奔,这就是我们无法逃避又不可选择的命运。” 我开始学习写小说是在20多年前70年代初,那时,我刚刚从北大荒插队回到北京,在郊区的一所中学里教书。我学小说最好的老师是书,只是那时找一本好书太不容易,现在想想简直有些像天方夜谭,说起来孩子都有点儿不太相信。是我的中学老师好不容易帮助我找到一些书,其中有这样几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帮助最大: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雨果的《九三年》、乔·治桑的《安吉堡的磨工》,还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当时边看边做了大量的笔记。但以当时的年龄、阅历和思想,我想其实我只是饥不择食看着激动莫名,并未真正看懂。但那种对小说新鲜的感觉、真挚的感情、质朴的感悟,以及纯洁的冲动,是只有那个时候才会拥有的,现在,很难再找回来了。人的长大,就跟狗熊掰棒子一样,总是掰下这个丢掉那个。 那天,为了给《小说选刊》写编后记,我偶然翻出当时读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记的笔记。在这个笔记中,我列下了安娜、卡列宁,杜丽、奥布朗斯基,吉提、列文,渥伦斯基之间的人物关系表格;还列了安娜与涯伦斯基、列文与吉提两条爱情线的线索表格,现在想想真是怪好笑也怪好玩的。但那确实是我最初学习小说的笨办法。重新看这样两个表格,能看出我的幼稚和笨拙,也能看也托尔斯态是如何处理两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又是如何面对俄国1861年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时代。托尔斯泰使自己的笔大开大会,将这两条爱情线平行发展又相互交织,抖擞得如同鱼一般既游于时代的江河中,又游于家庭的小溪里。 将小说写得好看,也许容易,但将小说同时具有时代深意而不那么轻飘飘,就不那么容易。将小说写得仅仅具有社论那样充沛的意义,也许也并不难,但同时具有艺术的魅力而将小说写得读者爱看、耐看,值得去思索回味,也不那么容易。托尔斯泰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够在这两者游刃有余的有机结合当中使作品具有艺术的魅力。 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他们一起让我学到许多。我的第一篇小说《玉雕记》就是在这些学习之后才写出来的,它后来发表在1978年的《人民文学》里。那是我在小说这条羊肠小径上迈出的第一步。 我写中篇小说是在80年代初期,我还在中央戏剧学院上学以及刚刚毕业的时候。那时,书已经很好找了,书便也杂七杂八读了不少,但也许我是太爱怀旧的人,总还是怀念以前读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他们的时光,读书的效果也不如那时好,进步也就不快。 最初几个中篇小说《一路平安》、《苹果绿的颜色》,都是那时写的,是我趴在天津海河边一家仓库里的木板床上写出来的,仓库里到处弥漫着浓重的染料气味,也飘来河水污染的腥味。奇怪的是,那几篇小说却写得格外天真,颜色也苹果绿般过于明快。写小说时的心境,和小说之外的情境,有时就是这样的矛盾而无法平衡。但小说正是在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之中给予我们心的快乐和精神上的平衡。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这几个中篇小说,分别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我30多岁和40多岁时写的。年龄的分野,使得小说的内容和作法都有一些变化。后来的小说如《长发》、《面的司机》、《绿月季》、《春秋》,让我看到我自己渐渐苍老的影子,不是指小说写得苍老,那样当然就好了,而是指自己的心态。一个人学习写小说,最好的年华是年轻的时候,年轻的时候错过了,便容易苍老。年轻的时候,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他们给予了我青春季节的营养,但毕竟受那时时代的制约,我只受到他们的影响而显得单薄。 小说,在我看来是文学门类中最得天独厚的了。诗歌缺少叙事的能力,戏剧宥于时空的限制,散文只能抒写自己……只有小说可以最大限度地展开想象的空间,创造出与我们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更为广阔的小说世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小说,在我看来是文学门类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了。它最能允许十八般武艺在这里一显身手。诗歌、戏剧、散文,当然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实验,但它们毕竟受自身文体的局限,小说却可以容纳它们吸收它们而演变自己。以前,说起捷克的小说家,我只知道有米兰·昆德拉,前不久有机会见到了捷克,我才知道还有霍拉巴尔,是和米兰·昆德拉齐名甚至比米兰·昆德拉更有名的小说家。他们的小说作法和小说所关注的问题都不尽相同,但并不妨碍他们都是优秀的作家。我所要做的是不要人为的自以为是,画地为牢,而是要兼收并蓄。小说不是一块铁板自以为坚硬得能抵挡一切,而是一块海绵吸收无论来自大河还是小溪里的水才会使得自己永远湿润。 能够坐下来写小说,感觉和写别的文体是不一样的。我虽然近年来因公务关系时间紧张,大多是写了一些散文随笔,但心里的愿望是希望有一天真能静下心来,好好写自己的小说,总觉得还有好多是要写小说的东西没有写出来。 最后,要感谢海峡文艺出版社和本书的责编施群先生,是他们的关爱才使此书得以出版。他们对我的创造一直给予深挚的关心。 同时,还想对读者说的其实也是对自己说的是,在这部中篇小说集付梓之际,恰巧是我结束了两年多之久的《小说选刊》工作生涯,而奉命调往《人民文学》。而且,今年我整整是50岁,天命知那非耶?这部分也是对我自己此时此刻的一种纪念吧。 谢谢所有曾经给予我帮助、关心的师长、朋友,也谢谢所有愿意掏钱买这本并读完这本小说的读者诸君。 1997年12月14日于北京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上百度百科看看:

肖复兴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代表作: 著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 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叶圣陶(——) 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也可以说是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笔名叶陶、圣陶、斯提、桂山等。生活在江南水乡——苏州。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故居在东城区东四八条71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