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提高。由于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城乡的独生子女已成为新一代人的主体。据专家推论,全国独生子女至少6000万,独生子女家庭占现代家庭的60%-80%。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提高。一、 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六大不良习惯:1、 自私、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为别人着想。2、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3、社会适应能力差,个性有孤僻,缺少热情的倾向。4、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5、不爱惜财物,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6、学习被动,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厌学情绪。应该说,当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对孩子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也是极大的,但为什么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却无法令人满意呢?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问题大都不是由于独生造成的,而是由于独生的环境和周围的教育造成的。二、 独生子女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1、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驱动,我国现代家庭的主流格局,特别是城市家庭的主流格局逐步趋同,由原来的多子多孙的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结构向二加一的家庭结构转化,向四、二、一的家庭发展。这样的家庭结构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独生子女与成人接触较多。由于城市住宅日益楼房化,家庭与家庭之间交往渐渐减少,使得独生子女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增多。独生子女与成人交往增多有利也有弊。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父母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且都比较重视子女的学习,不但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辅导,还有一定的成熟经验传授给子女。所以,独生子女有良好的早期教育,智力开发早,兴趣爱好广泛,理解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经常与成人交往,成人的经验多方位地影响他们,使他们显得过早地成熟,过早地失去童年的天真、单纯和幼稚,在这种家庭结构中,成人只知道为孩子服务,使得独生子女任性骄横、不合群、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别人意见,依赖性很强,把父母当成了他们的拐杖,缺乏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独生子女与同伴接触减少。尤其在城市,独生子女较少有机会与同年龄、同层次、同一认知水平的伙伴接触和交往,这就必然影响独生子女学习与人相处的规则。独生子女更需要和同龄、同层次的伙伴交往,他们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原则,适应社会的规范,成功地学习社会生活经验。但独生子女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很少与同伴们交往,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不能养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交往的敏感性,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发展。在生活中事事皆由父母安排和照顾,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不能支配自己,减弱了社会存在中的主体意识,因而竞争意识差。2、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这使独生子女在智力开发、身体发展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人们挣钱为子女的传统意识的影响,独生子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使一些独生子女不思节俭、挥霍浪费、不爱惜劳动成果,养成了贪图享受、占有欲强、唯我独尊等不良品行,缺乏对他人、集体、国家的责任感。3、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增多。虽然居住环境相对封闭,但信息渠道却因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向现代家庭敞开,这对于开阔孩子为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有好处,但许多消极因素也正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视力下降、交流减少、思维惰化以及色情暴力的侵蚀等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孩子缺乏筛选辨别的能力,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二)教育因素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但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积淀和成员个性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使得不同的家庭其教育方式也必然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同样是为独生子女呕心沥血、同样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却截然不同。这就是由于听话教育、分数教育等狭隘的教育观还在影响着很多家长,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误区:一是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对智力的培养,而对意志、兴趣、自信心、自制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却未加以重视。其实二者关系非常密切,有人比喻智力因素相当于资源,非智力因素相当于能源,资源再丰富,如果没有充足的能源因素,资源也开发不出来。二是理认知轻实践。由于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使很多家长对成绩和分数的追求超过了一切,甚至包办了孩子生活中的所有,把孩子紧紧束缚在书本和课桌前。学习书本知识是重要的,但比书本知识还要多的知识应该在书本以外。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接触社会,接触现实接触自然,感受大量的社会知识的机会。三是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一些家长赶潮流着力在某一方面培养孩子的特长而忽视全面发展,认为文化课是可有可无,这是缺乏远见的做法。要想盖高楼,地基必须要打牢。自我发展是素质的重要内容。家长既要照顾目前利益,又要考虑到孩子长远利益。四是重言教轻身教。有的家长认为只有在同孩子谈话、教训、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因而在生活中,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只有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三、 独生子女的培养与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它对子女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精神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场所都不可替代的。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与非独生子女有很大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性格、身心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家长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一定要注意独生子女的特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使独生子女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以顺利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一)培养独生子女自立和自信的品质自立和自信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品质,有的独生子女甚至学校里的劳动也要由家人代劳,这样的人将来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国外有人对450 名儿童做了40年调查,发现一个事实,即不管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在孩童时代就做简单家务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和更富有。所以劳动是关系到独生子女一生幸福的训练,也是独生子女学会自立和自信的有效途径。让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劳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发展自己的社会价值,并善于同他人合作与交往,学会自我服务,珍惜劳动成果,学会节俭,成人之后就更能适应社会生活。(二)培养独生子女处理好同伴关系现在许多人把孩子禁锢在家中,与成人或者书本为伴,他们不会和人友好相处,成人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独生子女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发生关系,特别是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所提供的刺激更接近于他们认知能力,要多鼓励独生子女和同伴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是独生子女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三)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的生活能力独生子女进入小学后渴望独立自主,这是他们个性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因此,要以平等、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独生子女在渴望独立自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他们在父母过分的关心下,没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意志薄弱。这就给独生子女独立自主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家长要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以便在将来适应社会生活。1、事事都要自己动手,树立竞争意识。独生子女在家、在校凡是自己的事都应该自己做。首先,要为独生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独生子女在做事时,要与他人进行比较、正确评价,树立竞争的积极性。家长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子女,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更不能贬低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以增强竞争意识。鼓励独生子女在各项活动中参与竞争,这样便可培养他们竞争观念。家长应看重孩子做事的过程,而不应在结果上斤斤计较。虽然孩子做得不尽如意,也要给予鼓励和赞扬,以增进他们的积极性。还要教育独生子女学习知识、锻炼能力,让他们明确在竞争的社会中,没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本领,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2、独立学习和活动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独立地学习和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家长采用良好的教育方法,让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家长应在独生子女很小时就安排他们自己游戏;和小伙伴一起游戏时也要当配角;入学后,家长要让他们自己把握时间,有计划地学习,要教育孩子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处理学校中的事,家长要少辅导、少帮忙,不要事必躬亲。3、参与学校及家中的事物管理在家中要让独生子女参与各项事物。如购买生活用品、计划食谱、走亲访友、接待客人。让他们经常为家中的事务拿主意、参与大人的活动,以增长他们的生活经验。4、在独生子女6岁左右就应该在银行给他们领一个活期储蓄本,给他一个储蓄盒。每月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买玩具、图书、学习用品,让他们自己计划开支,这样不但会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且还会培养他们节俭的好习惯。(五) 适当实施劣性刺激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愿意帮助取得成功,害怕失败,一看他孩子有困难就沉不住气,急于伸手帮忙,有的家长甚至常常不知所措地跟在孩子后面,总是包办代替,始终不让他们独立活动。不给他们任何尝试错误、克服困难的机会,使独生子女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不会自主地解决问题。这都使独生子女的生活缺乏劣性刺激,这是独生子女身心日益脆弱的重要原因。所以家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应适当实施劣性刺激。(1)施加批评。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所处地位特殊,在赞扬声中长大,在与他人相处时目中无人,接受批评少,所以在教育独生子女过程中,应适应施加批评。(2)增加痛苦和劳累。就是让独生子女参加适当的劳动,从小体验痛苦和劳累,家长不能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3)给予挫折教育。不让独生子女受挫折,他们长大后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勇气。由于独生子女受父母过分保护,使他们不知挫折是什么滋味。为了使独生子女很快地认识世界,更好地成长,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要在他们生活中给予必要的挫折教育,让他们从中积累经验。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一、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骄惯、溺爱不是说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穿的、花了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个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个特等公民,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务义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二、要学会利用闲暇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处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里,家长要学会利用减负后出现的闲暇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闲暇时间不仅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发展重要,而且对于人一生道路都很重要,利用休闲时间进行闲暇教育,教孩子学会休闲。三、家长要把期望合理地传达给孩子期望的归宿应该是看孩子能否承担起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将期望的目标倾注到孩子的思想中,而不是父母强加的负担。四、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五、 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学校要和家长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所长,各有各的特色。家庭教育具有亲情的影响力,学校教育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只有学校、家庭两者的教育一致才能收到较佳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学校、家庭互通学生的个性情感、行为表现、兴趣爱好等情况,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的方法;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才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参考资料:
“独生子女”,当代中国的一个普遍而特殊的群体。 “独生子女现象”,当代中国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独生子女教育”,当代中国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中的长辈们围绕着独根独苗的生长、发育和成材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所以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享有更多更优越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有利条件。比如:父母和社会可以给他们更多的爱抚和关心,能以较多的精力关心他们,使他们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培养多样化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便形成了独生子女特有的优点:身体健康、活泼乐观、聪明好学、积极向上、兴趣广泛等。一般说来,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优良的素质,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他们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他们更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时代、家庭、社会的影响,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 1.“不好协作”:独生子女的心高气盛、好高骛远、目中无人是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强烈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中就表现出缺乏责任心、不尊重伙伴和合作对象,缺乏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2.“不守纪律”: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无限迁就和放纵,缺乏纪律和约束。在学习中就出现了不愿意接受纪律和制度的约束、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没有组织和集体的观念,娇气、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愿意接受批评等现象。 3.“动手能力差”: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包办和代替,其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低下;过度的保护,使其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发育不足”。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应对实际工作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不足和欠缺。独立能力弱、依赖心理强。 情感上、智力上、物质上优裕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但如果家长不给予正确引导和教育,则会对独生子女发展造成影响和障碍。比如:父母过分溺爱、事事有求必应、明知不对,因怕孩子哭闹、撒泼而无原则地迁就,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就过多地灌输书本知识,使孩子失去爱玩天性,还有家长不注意孩子饮食习惯,吃零食,偏食,致使营养不全面、消化不良,身体不佳,此外,多数父母还没认识到独生子女结伴玩耍的重要性等等诸多不利因素,也形成了独生子女特有的缺点,固执、任性、自私、孤僻、独断专行、事事以我为中心。目前,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经引起了许多家庭的重视,成功的家庭也不少。但是,目前很苦恼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困难和问题同在,希望和可能并存,喜忧参半,有些事情说也说不清楚,最闹心的还是爸爸妈妈。任性——对抗——伤感——失管——放弃,这种恶性循环常常缠绕着长辈们。鉴于以上情况,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做家长都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把握分寸,扬长避短,做到恰到好处。下面,我结合教育儿子和学生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摆平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有很多家长爱用“小太阳”、“小皇帝”、“小霸王”字眼来比喻独生子女,这无疑把独生子女放在了一个特殊、不可侵犯的位置,要知道,独生子女不是生来就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孩子间,先天素质差别人人都有,并没有什么特别地方。如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特征上有所不同,那也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条件造成的,而这些差别都是可以改变。 爱孩子,是家长的天性和职责,但不能任意娇宠、不加约束,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核心”,全家人都得围着他打转,自己说一不二,产生目无尊长的特殊观念和优越感,但是也不能对于那些明辨是非能力差、情绪变化无常的孩子施以压制、侮辱和体罚的方式来迫使他们就范,顺从。做为家长首先应该创造一个和谐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乐趣,然后通过日常生活让孩子深切体会到父母是他们尊敬的长辈也是他们敬爱的老师,更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让孩子养成尊敬长辈、关心家人的病痛和冷暖,乐于为长辈服务,与别人分享食物、用品的良好习惯,使孩子懂得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里的地位,知道每人在家里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养成尊重别人,克制自己,服从全家这个整体的良好意识。我的儿子在他们兄弟五个中排位最小,加之我们是与公婆在一块生活,自然他便成了家中的“小霸王”,记得他两岁半那年,一次,他的哥哥到家来,我随手给侄子从冰箱里拿了一根雪糕,儿子发现了,当即从哥哥手里夺过雪糕,大声嚷:“这是我的雪糕,不让哥哥吃!”爷爷见状顺手把雪糕又拿过来给了我侄子,儿子一看,使出绝招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奶奶说:“算了,孩子还小。”又对我侄子说:“一会儿奶奶给你买一根。你是哥哥,应让着弟弟。” 当时,侄子也很懂事,说:“哥哥不吃了,留给你吃吧!”本来这事到此可以不了了之,可我还是把儿子抱起来,耐心地给他讲:“哥哥把他的最喜爱的书也让你看了,把他的衣服也让你穿了,你到他家他也舍得让你吃东西,为什么你连根雪糕也不让人家吃呢?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才香甜。”儿子一听,想了想,随后主动拿了一根雪糕给了哥哥。从此,侄子一到我家,儿子就会把最好吃的东西拿给哥哥吃。不但如此,每次吃好吃的,儿子都能考虑到家里的人,经常先给爷爷、奶奶吃。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对独生子女进行劳动教育。 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宝宝看得都很重,真可谓捧在手时里怕飞,含在嘴里怕化,所有的家务活,多数都是家长包办,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幅漫画: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面对着煤火上烧开了的一壶水张着嘴、瞪着眼,显得手足无措,漫画的下面 有一句话:妈妈,水开啦!这副漫画虽然有些夸张,但从中可以看到普遍的现象:现在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相当差,试问: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的人将来对社会、对国家能贡献出什么呢?将来的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 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从小锻炼的机会,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能做的事情就让他来做,从洗手帕,洗 袜子到洗衣服,不但洗自己的,还要洗家人的,既锻炼了幼儿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摆放碗筷到收拾洗涮餐具,教育孩子关心、帮助别人,又能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乐趣,在家中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让他亲自动手摸一摸,试一试,即使做的不好,也无关紧要,家长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第三。给独生子女寻找游戏伙伴。 我是多年代低段学生的老师,我发现现在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往往缺乏相互竞争、忍让、分享食物、玩具的乐趣,时间久了,容易产生孤僻、自私、胆小、不合群等毛病,所以在家庭中为独生子女寻找游戏伙伴是很重要的。 1、让玩具充当孩子中的角色,家长可以赋予玩具的生命,如家长提示:你看那边有辆小汽车在等你呢?娃娃的脸脏了,我们来给她洗一洗吧。小猫饿了,你来给小猫钓一条鱼吧,在家长的启发诱导下,孩子主动被玩具所吸引,不会感到孤僻,认为这些玩具都愿意陪他,都是他的朋友,所以玩具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2、鼓励孩子同别人交往,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会产 生很好很大的影响。比如:走出家门去和伙伴一起玩耍,或邀请伙伴来家玩,让孩子把糖果拿出来和伙伴一起分享,共同做游戏,主动把心爱的玩具让给伙伴玩,游戏中尊重别人的建议,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结束后共同收拾好玩具……,在整个玩的过程中,有仅培养了孩子关心他人相互谦让、活泼开朗的良好品德的个性,而且训练了孩子和自我服务、自我控制能力。 3、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家长应该寻求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与材料与孩子进行游戏,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体质,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且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间的感情。在游戏当中,家长可以当配角,听从孩子安排,充分发挥孩子的聪明才知,有时,也可以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启发引导孩子去思考、创造发明等,有了家长参与,孩子会很高兴和自豪,也使他们游戏因此而更有意义。我经常利用接孩子的路上时间与孩子玩“对句子”游戏。比如,我是小花花,我是小瓜瓜。我会种花,我会种瓜。我教你种花,我教你种瓜。你教我种瓜,你教我种花。我的花红,我的瓜大。这样,在游戏中不但发展了儿子的语言,还发展了儿子的思维。我还把人们深恶痛绝的麻将作为与儿子游戏的玩具,我拿出麻将中的“一筒”对他说:“这像什么?”儿子说:“像太阳。”我说:“你能找到其他的三个太阳吗?”儿子蛮有兴致地找出了其他三块“一筒”。麻将成了训练分类的好学具,分好类以后还可以训练排列,或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我经常利用麻将跟儿子玩捉迷藏游戏,找10块麻将,让他看一会儿,然后闭目,我藏一块让他猜我藏的是什么。开始儿子猜的不是很准,我引导他先分类就能记住,猜的时候一一排除。有了方法后,儿子总能猜对。 总之,未来社会,“独生子女”是社会的主体,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因此,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并将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对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一个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工作,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至关重要的工作。让我们共同祝愿这些独苗苗茁壮成长!
少儿教育 家教案例 初中生家庭教育 百度,,。
浅谈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式论文
【摘 要】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一群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社会群体,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教育界来说也是长久以来研究的对象。从当前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开始,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由此形成的独生子女的一些心理特点,然后提出相应教育对策。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政策从1979年开始在我国实施,至今有28年了。在这28年中,已经产生了几代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学界与心理学界研究的主题。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学校,也联系着整个社会,是应该受到社会关注的。
一、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当前城市由于受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影响,经济繁荣,资源开放,各职业岗位,竞争激烈,发展的脚步比以往十年更加快速。在这种趋势下,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唯一的“独苗”,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指向了这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孩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父母们又缺乏先进教育的理论作指导,虽然对养育子女投入了很大的的心血,但事实上却存在盲目性,出现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
适当的期待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低都不能达到期望的最佳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期望与独生子女身心特点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是愿望。但是,如果目标定得高不可攀、伸手而不及,或是目标太低,实现起来太过容易,都不会使人产生兴奋来启发内部动力。教育学上讲,当我们期待让孩子达到某种目标时,首先定下的目标就应该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桃子太高孩子够不到,力所不及,挫折孩子的自信心。桃子太低,不费力气,太过容易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期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应该是恰当高度的桃子。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多年来太普遍的现象。独生子女家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优秀的人是所有中国父母所梦寐追求的。现代社会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知识是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砝码。为了帮助自己唯一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砝码,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独生子女家长们最关心的事。于是投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必要支出,如今也成为了家庭开销的重要支出。即使能力不及,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力量投入越来越大,也成为了每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
人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和处事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也有着很多影响。在家庭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当的主要有两种类型。
1、娇惯放任型。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最典型的就存在于“6+1综合症”的家庭。“6+1综合症”是指两家三代的六个长辈都以一个孩子为中心,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成为了这样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实际的,也会尽可能满足,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种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很多心理缺陷。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父母的补偿心理造成的,父母辈希望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补偿。尽最大力量想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受到最好的的教育,将来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这样父母觉得才对得起孩子,才算尽到了作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结果给孩子过度享受,过度保护,过度疼爱,恶性循环,从而造成一系列教育问题。
2、专制严厉型。很多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学业要求方面就多采用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作为父母来讲,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要求严而不切实际。父母不能客观的要求和评价孩子。一方面,主观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和发展,就要去培养。就当前的教育体制来说,孩子本身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而父母们还要给孩子买各种辅导材料,请家教,平日里限制孩子休闲娱乐的时间,为孩子的每天都做好详尽的计划,要求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另一方面,孩子的某些缺点一旦被发现,父母们就用各种方法管制、压抑,而不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同时父母的比较心理也是形成专制严厉的源泉。因为中国的父母们聚在一起时大多谈论的话题是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如何,各方面的才能如何如何,相比较之下有些孩子因为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孩子,父母们觉得在其他父母面前很“没有面子”,于是对孩子更加严加管教,经常训斥孩子却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过早的承担了心理的重负,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达不到父母为他定下的标准而自暴自弃,对待生活也丧失了信心,对父母和家庭的仇视,转向了社会并仇视一切,这对于孩子、家庭和社会都是很危险的。
二、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分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主要特点在于“独”。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我们在分析独生子女心理缺陷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相比较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自身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优良的素质。如: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成绩好,多才多艺,见识广博、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特点。
1、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对孩子所有的活动都给予关心、照顾、保护。这种保护超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总是跟在父母的背后,什么问题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什么事也不会干。即使父母生病了独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顾,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就不愿意主动的处理问题,对父母就越来越依赖。
2、孤僻性。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亲兄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当今的独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学和邻居伙伴,能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而且并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一定程度上要通过父母的关爱来补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得不到足够满足。很多独生子女在家时候大多与电视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了老人一辈,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随老人们成长起来的,对于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社会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父母们纷纷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无暇照顾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时常要通过给父母打电话的方式来排解寂寞和恐惧。这样就使独生子女生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3、怯懦脆弱性。当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中表现出明显的怯懦与脆弱性。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于享受在家庭中的独尊地位和非常优待,父母的娇宠让他们处在生活的理想世界里,在经济上有保证,生活上有安排,一切应该追求奋斗的道路都被父母们铺好了。在安逸优裕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没有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做事缺乏坚强的独立性和主见,不能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良好的规划,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便畏惧不前,或手足无措,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感到无所适从。感情上十分脆弱,遇到打击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极堕落。例如,有的独生子女被老师批评、考试失败、同学之间闹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悲观、颓废等消极心态,更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4、逆反与任性。在专制的家庭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有着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爱”。这部分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时期,叛逆情绪表现更加明显。孩子做事冲动,想法简单幼稚,对待父母的严厉管教和长久的专制要求逐渐不满,进而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令人遗憾的后果。杀母、杀父的事件时常可闻,令社会震惊。而在宠爱和娇纵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就较易任性,这可谓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孩子出生和成长成为了家庭的主要开销,为了让孩子顺利幸福的成长,也弥补父母过去的缺失,父母们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无论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统统满足,这让独生子女们觉得想要任何东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没有快乐感,所以孩子就变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所想的,便哭闹不止,满地打滚,令人无奈。
5、自尊心强,不易接收他人的负面评价。独生子女的优越感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成长的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家长也舍不得批评,百般袒护,千般宠爱。对孩子的表扬要多于批评,常常给孩子戴高帽子,这容易使孩子只喜欢称赞和表扬,不喜欢批评,虚荣心较强。很多独生子女只要听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要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经常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
三、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群体将会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分析他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是很重要的。笔者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提出以下几点:
1、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首先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要掌握适度原则父母就必须要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使其能力得到扩展。古代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承认个体的差异,了解不同的特点。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们不要因为他们是“独苗”而对他们寄于过高的期望,提出过分的要求,给予过分的宠爱,古代就有“惯子如杀子”的说法,最后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智力开发上应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能力,不强迫、不限制、不搞过度教育,让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才能和天赋,父母就要尽量在那方面加以培养,而不要以社会的标准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如顺孩子喜好,因材施教,也许会收获意外之喜。在不同的环境中,父母应该根据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加以指导,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因势利导。若是该赞扬的优点我们的父母们就要积极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行为有失偏颇,父母也要及时处理,正面引导,根据情况适当教育。
2、学会分享,共同协作
自私利己的人是不容易与他人友好交往和平相处的。因此要教给孩子“舍得”的真谛:“舍得舍得,有舍才得!”让孩子学会把一切与别人分享,无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在与别人分享,为别人付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和幸福。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他人之所想,多考虑别人的感受。生活中,要适时教育。比如:孩子有同伴来访,父母要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物品、食物等与伙伴分享。社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公认的行为准则,每个人在社会中最终都会被强制磨合。因此,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该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实现儿童之间的互相模仿和互教互学。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的世界里孩子一点一滴的习得经验,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伙伴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学会在集体团队中共同进步,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感受到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收获到合作的快乐。集体这种精神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3、品德教育,学会做人
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胜过于向孩子传授知识。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才能把事作得恰到好处,符合社会规范。一个人的智力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性要素。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诚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缺点之处要积极改正;学会爱人,爱父母,爱他人。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去去爱祖国,爱社会;才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人生的各种挫折和苦难都能坦然面对,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一方面,父母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同时,家庭要配合好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和别人的帮助来共同引导孩子,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孩子稳固的思想情操,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4、放手教育,独立自主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任何人都是在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发展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紧紧的跟在后面依赖自己,而是解开束缚,放开双手,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在生活中锻炼自己,习得经验。哪怕是困难艰苦,也要孩子去多多体会,这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的独生子女更加独立。而过度的爱护只会扼杀子女们的独立要求,给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命令,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任务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国的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因此,与其我们费尽心思的包办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教育,让孩子去发现去锻炼。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的父母能给他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想办法去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独立性的培养,父母应先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开始。生活自理是一个人自立的起点,孩子总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自立的。所以,我们的父母要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独立做家务,学会生活生存的基本本领,有意识要求孩子出外办理他所能办的事。
5、苦难教育,锻炼心性
古人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经磨难不成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父母和我们每个人深思的。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创造一个小小的逆境,让孩子们体验到逆境的磨难,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这一点上,我们需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很看重一个人忍受痛苦,不怕困难的意志。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让他们经受一点生活的磨练,长大以后才知道怎么样把握自己,怎么样做人。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因此,我们要创设各种环境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品尝些苦难。只有学会吃苦,学会经受磨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任性等不良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或是制造一些逆境、难题,使孩子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同时,父母们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种野外训练活动,比如少年军校,夏令营之类的磨练。家庭条件越好,越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获得财富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崔伊薇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
[2]郭春萍 独生子女早期社会[J].呼兰师专学报,2002(1)。
[3]谢雪梅 论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5]彭希林 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导刊,2002(3)。
[6]郑艳苹 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科教论坛,2004(1)。
[7]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许华,陈义新 家庭因素对独生子女人格社会化的消极影响[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9]雅克·德洛尔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观点: (1)国外权威杂志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一代“互信程度较低,情绪上更悲观,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更喜欢稳定的工作”; (2)有的说,中国的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自私自利;有的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3)但也有的认为,独生子女在享受家庭全部资源的同时,也承担着全部希望,压力更大; (4)中国学者的一项研究则表明,“独生子女在人格开放性、生活满意度、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方面更好”。 再归类,可以概括为两类: 其一,合并(1)(2),是从反面看独生子女,揭露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缺点,“自私自利”,不“信”任人,“悲观”,喜“稳定”怕“风险”,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其二,合并(3)(4),是从正面看独生子女,肯定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优点,“开放”“外向”,“满意”“稳定”,“承担”“希望”和“压力”。 最后,材料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允许考生对“独生子女”话题有不同于以上的新思考新看法。 再看写作要求。 第一个要求:“这样的议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这样的议论”自然指对“独生子女”问题发表的种种看法。要说“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也自然是要求考生对“独生子女”种种看法进行思考和评析,表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当然也允许以“独生子女”现象为基点进行“联想”引申。考生可以同意四种看法,也可按材料尾的省略号表达自己的新见解。体现了较好的开放度。 第二个要求:“必须在上述材料内容范围内”。 有此明确要求,限定为就核心话题“独生子女”问题谈看法。这体现“材料作文”和考场选拔性作文的限制性。 第三个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这个要求,是普适性要求,体现开放性命题由所提供的材料和写作的要求两部分组成。 先看所提供的材料。 通读所给作文材料,核心话题就是“独生子女”,各方对“独生子女”问题发表看法,可以分为四种观点: (1)国外权威杂志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一代“互信程度较低,情绪上更悲观,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更喜欢稳定的工作”; (2)有的说,中国的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自私自利;有的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3)但也有的认为,独生子女在享受家庭全部资源的同时,也承担着全部希望,压力更大; (4)中国学者的一项研究则表明,“独生子女在人格开放性、生活满意度、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方面更好”。 再归类,可以概括为两类: 其一,合并(1)(2),是从反面看独生子女,揭露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缺点,“自私自利”,不“信”任人,“悲观”,喜“稳定”怕“风险”,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其二,合并(3)(4),是从正面看独生子女,肯定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优点,“开放”“外向”,“满意”“稳定”,“承担”“希望”和“压力”。 最后,材料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允许考生对“独生子女”话题有不同于以上的新思考新看法。 再看写作要求。 第一个要求:“这样的议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这样的议论”自然指对“独生子女”问题发表的种种看法。要说“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也自然是要求考生对“独生子女”种种看法进行思考和评析,表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当然也允许以“独生子女”现象为基点进行“联想”引申。考生可以同意四种看法,也可按材料尾的省略号表达自己的新见解。体现了较好的开放度。 第二个要求:“必须在上述材料内容范围内”。 有此明确要求,限定为就核心话题“独生子女”问题谈看法。这体现“材料作文”和考场选拔性作文的限制性。 第三个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这个要求,是普适性要求,体现开放性第一段,引述材料后,以最后一句“独生子女的喜与忧只有我们深有感触”点题,从身为独生子女的角度,现身说法,“只有”二字显出当仁不让、以证视听之气魄。 第二段,段首句为分论点:“独生子女,独享与孤独的双重‘享受’。”分论点说“独享”与“孤独”双重享受,承应总论题“喜与忧”,同样展示了该考生辩证思维的品质。然后论述,由“独享”到“孤独”,情感真切,对“分担苦痛的兄弟姐妹”的“渴望”,令人动容。 第三段,同样段句为分论点句,脉络清晰。“独立与压力”双重体验,同样体现辩证思维。但论述中,“学会独立”与“承担压力”,如何对应“喜”与“忧”,并没有说清楚,扣题说理不如上一段。 第四段,由“喜与忧”的现象进一步“深思”,论及独生子女如何“更好的发展”,是对前面的递进提升。而且措施明确,一是父母方面正确的教育,二是独生子女正确的心态,三是社会的理解,三方面共同努力。观点明确而有条理,简洁有力。 第五段,驳“垮掉的一代”观点,扬“充满希望的朝阳一代”,铿锵有力地作结。
标题关键字摘要正文:(1) 点出独生子女教育的性质和重要性 研究独生子女教育的目的解释独生子女的背景(名词解释)(2)历史上和当今独生子女教育的现象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已有的探讨(注意已有资料的系统性 权威性和时近性)对于以上(前人的探讨),你的看法(3)你对于独生子女教育的建议和新的模式的提出总结性语句参考书目————————————————————以上。加油哦 楼主可以找些 教你读书 或者做论文的小册子看看 很有帮助的~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去网上找一找一大堆
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该子女就叫独生子女),这是我国控制人口的法则
所谓的权威就是从平庸的话语里来的一个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女孩的话称为:独生女男孩的话称为:独生子所以不管是一个男孩还是一个女孩,反正就一个小孩儿统称 :独生子女
这用解释么?上升到哲学的角度就要用论坛解释了。
研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发展差异对未来发展两者是否有所不同有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其实成年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个性没有差异。而一个孩子的性格的养成最重要的是源于家长们的家教。
“独生子女”,当代中国的一个普遍而特殊的群体。 “独生子女现象”,当代中国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独生子女教育”,当代中国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中的长辈们围绕着独根独苗的生长、发育和成材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所以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享有更多更优越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有利条件。比如:父母和社会可以给他们更多的爱抚和关心,能以较多的精力关心他们,使他们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培养多样化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便形成了独生子女特有的优点:身体健康、活泼乐观、聪明好学、积极向上、兴趣广泛等。一般说来,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优良的素质,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他们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他们更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时代、家庭、社会的影响,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 1.“不好协作”:独生子女的心高气盛、好高骛远、目中无人是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强烈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中就表现出缺乏责任心、不尊重伙伴和合作对象,缺乏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2.“不守纪律”: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无限迁就和放纵,缺乏纪律和约束。在学习中就出现了不愿意接受纪律和制度的约束、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没有组织和集体的观念,娇气、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愿意接受批评等现象。 3.“动手能力差”: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包办和代替,其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低下;过度的保护,使其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发育不足”。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应对实际工作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不足和欠缺。独立能力弱、依赖心理强。 情感上、智力上、物质上优裕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但如果家长不给予正确引导和教育,则会对独生子女发展造成影响和障碍。比如:父母过分溺爱、事事有求必应、明知不对,因怕孩子哭闹、撒泼而无原则地迁就,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就过多地灌输书本知识,使孩子失去爱玩天性,还有家长不注意孩子饮食习惯,吃零食,偏食,致使营养不全面、消化不良,身体不佳,此外,多数父母还没认识到独生子女结伴玩耍的重要性等等诸多不利因素,也形成了独生子女特有的缺点,固执、任性、自私、孤僻、独断专行、事事以我为中心。目前,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经引起了许多家庭的重视,成功的家庭也不少。但是,目前很苦恼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困难和问题同在,希望和可能并存,喜忧参半,有些事情说也说不清楚,最闹心的还是爸爸妈妈。任性——对抗——伤感——失管——放弃,这种恶性循环常常缠绕着长辈们。鉴于以上情况,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做家长都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把握分寸,扬长避短,做到恰到好处。下面,我结合教育儿子和学生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摆平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有很多家长爱用“小太阳”、“小皇帝”、“小霸王”字眼来比喻独生子女,这无疑把独生子女放在了一个特殊、不可侵犯的位置,要知道,独生子女不是生来就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孩子间,先天素质差别人人都有,并没有什么特别地方。如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特征上有所不同,那也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条件造成的,而这些差别都是可以改变。 爱孩子,是家长的天性和职责,但不能任意娇宠、不加约束,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核心”,全家人都得围着他打转,自己说一不二,产生目无尊长的特殊观念和优越感,但是也不能对于那些明辨是非能力差、情绪变化无常的孩子施以压制、侮辱和体罚的方式来迫使他们就范,顺从。做为家长首先应该创造一个和谐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乐趣,然后通过日常生活让孩子深切体会到父母是他们尊敬的长辈也是他们敬爱的老师,更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让孩子养成尊敬长辈、关心家人的病痛和冷暖,乐于为长辈服务,与别人分享食物、用品的良好习惯,使孩子懂得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里的地位,知道每人在家里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养成尊重别人,克制自己,服从全家这个整体的良好意识。我的儿子在他们兄弟五个中排位最小,加之我们是与公婆在一块生活,自然他便成了家中的“小霸王”,记得他两岁半那年,一次,他的哥哥到家来,我随手给侄子从冰箱里拿了一根雪糕,儿子发现了,当即从哥哥手里夺过雪糕,大声嚷:“这是我的雪糕,不让哥哥吃!”爷爷见状顺手把雪糕又拿过来给了我侄子,儿子一看,使出绝招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奶奶说:“算了,孩子还小。”又对我侄子说:“一会儿奶奶给你买一根。你是哥哥,应让着弟弟。” 当时,侄子也很懂事,说:“哥哥不吃了,留给你吃吧!”本来这事到此可以不了了之,可我还是把儿子抱起来,耐心地给他讲:“哥哥把他的最喜爱的书也让你看了,把他的衣服也让你穿了,你到他家他也舍得让你吃东西,为什么你连根雪糕也不让人家吃呢?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才香甜。”儿子一听,想了想,随后主动拿了一根雪糕给了哥哥。从此,侄子一到我家,儿子就会把最好吃的东西拿给哥哥吃。不但如此,每次吃好吃的,儿子都能考虑到家里的人,经常先给爷爷、奶奶吃。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对独生子女进行劳动教育。 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宝宝看得都很重,真可谓捧在手时里怕飞,含在嘴里怕化,所有的家务活,多数都是家长包办,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幅漫画: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面对着煤火上烧开了的一壶水张着嘴、瞪着眼,显得手足无措,漫画的下面 有一句话:妈妈,水开啦!这副漫画虽然有些夸张,但从中可以看到普遍的现象:现在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相当差,试问: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的人将来对社会、对国家能贡献出什么呢?将来的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 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从小锻炼的机会,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能做的事情就让他来做,从洗手帕,洗 袜子到洗衣服,不但洗自己的,还要洗家人的,既锻炼了幼儿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摆放碗筷到收拾洗涮餐具,教育孩子关心、帮助别人,又能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乐趣,在家中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让他亲自动手摸一摸,试一试,即使做的不好,也无关紧要,家长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第三。给独生子女寻找游戏伙伴。 我是多年代低段学生的老师,我发现现在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往往缺乏相互竞争、忍让、分享食物、玩具的乐趣,时间久了,容易产生孤僻、自私、胆小、不合群等毛病,所以在家庭中为独生子女寻找游戏伙伴是很重要的。 1、让玩具充当孩子中的角色,家长可以赋予玩具的生命,如家长提示:你看那边有辆小汽车在等你呢?娃娃的脸脏了,我们来给她洗一洗吧。小猫饿了,你来给小猫钓一条鱼吧,在家长的启发诱导下,孩子主动被玩具所吸引,不会感到孤僻,认为这些玩具都愿意陪他,都是他的朋友,所以玩具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2、鼓励孩子同别人交往,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会产 生很好很大的影响。比如:走出家门去和伙伴一起玩耍,或邀请伙伴来家玩,让孩子把糖果拿出来和伙伴一起分享,共同做游戏,主动把心爱的玩具让给伙伴玩,游戏中尊重别人的建议,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结束后共同收拾好玩具……,在整个玩的过程中,有仅培养了孩子关心他人相互谦让、活泼开朗的良好品德的个性,而且训练了孩子和自我服务、自我控制能力。 3、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家长应该寻求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与材料与孩子进行游戏,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体质,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且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间的感情。在游戏当中,家长可以当配角,听从孩子安排,充分发挥孩子的聪明才知,有时,也可以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启发引导孩子去思考、创造发明等,有了家长参与,孩子会很高兴和自豪,也使他们游戏因此而更有意义。我经常利用接孩子的路上时间与孩子玩“对句子”游戏。比如,我是小花花,我是小瓜瓜。我会种花,我会种瓜。我教你种花,我教你种瓜。你教我种瓜,你教我种花。我的花红,我的瓜大。这样,在游戏中不但发展了儿子的语言,还发展了儿子的思维。我还把人们深恶痛绝的麻将作为与儿子游戏的玩具,我拿出麻将中的“一筒”对他说:“这像什么?”儿子说:“像太阳。”我说:“你能找到其他的三个太阳吗?”儿子蛮有兴致地找出了其他三块“一筒”。麻将成了训练分类的好学具,分好类以后还可以训练排列,或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我经常利用麻将跟儿子玩捉迷藏游戏,找10块麻将,让他看一会儿,然后闭目,我藏一块让他猜我藏的是什么。开始儿子猜的不是很准,我引导他先分类就能记住,猜的时候一一排除。有了方法后,儿子总能猜对。 总之,未来社会,“独生子女”是社会的主体,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因此,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并将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对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一个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工作,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至关重要的工作。让我们共同祝愿这些独苗苗茁壮成长!
(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对孩子所有的活动都给予关心、照顾、保护,这种保护超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总是跟在父母的背后,什么问题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什么事也不会干,即使父母生病了独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顾,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就不愿意主动的处理问题,对父母就越来越依赖。(二)孤僻性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亲兄弟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当今的独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学和邻居伙伴,能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而且并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一定程度上要通过父母的关爱来补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得不到足够满足。很多独生子女在家时候大多与电视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长辈抚养,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随老人们成长起来的,对于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社会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父母们纷纷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无暇照顾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们时常要通过给父母打电话的方式来排解寂寞和恐惧。这样就使独生子女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三)怯懦脆弱性。当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中表现出明显的怯懦与脆弱性。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于享受在家庭中独尊地位和非常优待,父母的娇宠让他们处在生活的理想世界里,在经济上有保证,生活上有安排,一切应该追求奋斗的道路都被父母铺好了,安逸优裕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没有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做事缺乏坚强的独立性和主见,不能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良好的规划,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便畏惧不前,或手足无措,对突如其来困难感到无所适从。感情上十分脆弱,容易遇到打击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极堕落。例如,有的独生子女被老师批评、考试失败、同学之间闹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悲观、颓废等消极心态,更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后果。(四)逆反与任性在专制的家庭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有着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爱”。这部分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时期,叛逆情绪表现更加明显,孩子做事冲动,想法简单幼稚,对待父母的眼里管教和长期专制要求逐渐不满,进而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令人遗憾的后果。杀母、杀父的事件时常可闻,令社会震惊。而在宠爱和骄纵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就较易任性,这可谓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成为了家庭的主要开销,为了让孩子顺利幸福的成长,也弥补父母过去的缺失,父母们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无论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统统满足,这让独生子女们觉得想要任何东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没有快乐感,所以孩子就变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如果不能得到他所想的,便哭闹不止,满地打滚,令人无奈。(五)自尊心强,不易接受他人的负面评价。独生子女的优越感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成长的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家长也舍不得批评,百般袒护,千般宠爱,对孩子的表扬要多于批评,常常给孩子戴高帽子,这容易使孩子只喜欢称赞和表扬,不喜欢批评,虚荣心较强。很多独生子女只要听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要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经常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
观点: (1)国外权威杂志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一代“互信程度较低,情绪上更悲观,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更喜欢稳定的工作”; (2)有的说,中国的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自私自利;有的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3)但也有的认为,独生子女在享受家庭全部资源的同时,也承担着全部希望,压力更大; (4)中国学者的一项研究则表明,“独生子女在人格开放性、生活满意度、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方面更好”。 再归类,可以概括为两类: 其一,合并(1)(2),是从反面看独生子女,揭露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缺点,“自私自利”,不“信”任人,“悲观”,喜“稳定”怕“风险”,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其二,合并(3)(4),是从正面看独生子女,肯定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优点,“开放”“外向”,“满意”“稳定”,“承担”“希望”和“压力”。 最后,材料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允许考生对“独生子女”话题有不同于以上的新思考新看法。 再看写作要求。 第一个要求:“这样的议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这样的议论”自然指对“独生子女”问题发表的种种看法。要说“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也自然是要求考生对“独生子女”种种看法进行思考和评析,表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当然也允许以“独生子女”现象为基点进行“联想”引申。考生可以同意四种看法,也可按材料尾的省略号表达自己的新见解。体现了较好的开放度。 第二个要求:“必须在上述材料内容范围内”。 有此明确要求,限定为就核心话题“独生子女”问题谈看法。这体现“材料作文”和考场选拔性作文的限制性。 第三个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这个要求,是普适性要求,体现开放性命题由所提供的材料和写作的要求两部分组成。 先看所提供的材料。 通读所给作文材料,核心话题就是“独生子女”,各方对“独生子女”问题发表看法,可以分为四种观点: (1)国外权威杂志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一代“互信程度较低,情绪上更悲观,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更喜欢稳定的工作”; (2)有的说,中国的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自私自利;有的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3)但也有的认为,独生子女在享受家庭全部资源的同时,也承担着全部希望,压力更大; (4)中国学者的一项研究则表明,“独生子女在人格开放性、生活满意度、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方面更好”。 再归类,可以概括为两类: 其一,合并(1)(2),是从反面看独生子女,揭露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缺点,“自私自利”,不“信”任人,“悲观”,喜“稳定”怕“风险”,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其二,合并(3)(4),是从正面看独生子女,肯定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优点,“开放”“外向”,“满意”“稳定”,“承担”“希望”和“压力”。 最后,材料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允许考生对“独生子女”话题有不同于以上的新思考新看法。 再看写作要求。 第一个要求:“这样的议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这样的议论”自然指对“独生子女”问题发表的种种看法。要说“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也自然是要求考生对“独生子女”种种看法进行思考和评析,表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当然也允许以“独生子女”现象为基点进行“联想”引申。考生可以同意四种看法,也可按材料尾的省略号表达自己的新见解。体现了较好的开放度。 第二个要求:“必须在上述材料内容范围内”。 有此明确要求,限定为就核心话题“独生子女”问题谈看法。这体现“材料作文”和考场选拔性作文的限制性。 第三个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这个要求,是普适性要求,体现开放性第一段,引述材料后,以最后一句“独生子女的喜与忧只有我们深有感触”点题,从身为独生子女的角度,现身说法,“只有”二字显出当仁不让、以证视听之气魄。 第二段,段首句为分论点:“独生子女,独享与孤独的双重‘享受’。”分论点说“独享”与“孤独”双重享受,承应总论题“喜与忧”,同样展示了该考生辩证思维的品质。然后论述,由“独享”到“孤独”,情感真切,对“分担苦痛的兄弟姐妹”的“渴望”,令人动容。 第三段,同样段句为分论点句,脉络清晰。“独立与压力”双重体验,同样体现辩证思维。但论述中,“学会独立”与“承担压力”,如何对应“喜”与“忧”,并没有说清楚,扣题说理不如上一段。 第四段,由“喜与忧”的现象进一步“深思”,论及独生子女如何“更好的发展”,是对前面的递进提升。而且措施明确,一是父母方面正确的教育,二是独生子女正确的心态,三是社会的理解,三方面共同努力。观点明确而有条理,简洁有力。 第五段,驳“垮掉的一代”观点,扬“充满希望的朝阳一代”,铿锵有力地作结。
城市独生子女,你的心理谁能懂?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各位父母,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家庭教育论文: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提高。由于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城乡的独生子女已成为新一代人的主体。据专家推论,全国独生子女至少6000万,独生子女家庭占现代家庭的60%-80%。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提高。一、 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六大不良习惯:1、 自私、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为别人着想。2、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3、社会适应能力差,个性有孤僻,缺少热情的倾向。4、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5、不爱惜财物,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6、学习被动,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厌学情绪。应该说,当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对孩子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也是极大的,但为什么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却无法令人满意呢?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问题大都不是由于独生造成的,而是由于独生的环境和周围的教育造成的。二、 独生子女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1、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驱动,我国现代家庭的主流格局,特别是城市家庭的主流格局逐步趋同,由原来的多子多孙的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结构向二加一的家庭结构转化,向四、二、一的家庭发展。这样的家庭结构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独生子女与成人接触较多。由于城市住宅日益楼房化,家庭与家庭之间交往渐渐减少,使得独生子女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增多。独生子女与成人交往增多有利也有弊。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父母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且都比较重视子女的学习,不但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辅导,还有一定的成熟经验传授给子女。所以,独生子女有良好的早期教育,智力开发早,兴趣爱好广泛,理解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经常与成人交往,成人的经验多方位地影响他们,使他们显得过早地成熟,过早地失去童年的天真、单纯和幼稚,在这种家庭结构中,成人只知道为孩子服务,使得独生子女任性骄横、不合群、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别人意见,依赖性很强,把父母当成了他们的拐杖,缺乏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独生子女与同伴接触减少。尤其在城市,独生子女较少有机会与同年龄、同层次、同一认知水平的伙伴接触和交往,这就必然影响独生子女学习与人相处的规则。独生子女更需要和同龄、同层次的伙伴交往,他们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原则,适应社会的规范,成功地学习社会生活经验。但独生子女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很少与同伴们交往,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不能养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交往的敏感性,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发展。在生活中事事皆由父母安排和照顾,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不能支配自己,减弱了社会存在中的主体意识,因而竞争意识差。2、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这使独生子女在智力开发、身体发展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人们挣钱为子女的传统意识的影响,独生子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使一些独生子女不思节俭、挥霍浪费、不爱惜劳动成果,养成了贪图享受、占有欲强、唯我独尊等不良品行,缺乏对他人、集体、国家的责任感。3、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增多。虽然居住环境相对封闭,但信息渠道却因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向现代家庭敞开,这对于开阔孩子为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有好处,但许多消极因素也正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视力下降、交流减少、思维惰化以及色情暴力的侵蚀等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孩子缺乏筛选辨别的能力,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二)教育因素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但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积淀和成员个性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使得不同的家庭其教育方式也必然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同样是为独生子女呕心沥血、同样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却截然不同。这就是由于听话教育、分数教育等狭隘的教育观还在影响着很多家长,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误区:一是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对智力的培养,而对意志、兴趣、自信心、自制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却未加以重视。其实二者关系非常密切,有人比喻智力因素相当于资源,非智力因素相当于能源,资源再丰富,如果没有充足的能源因素,资源也开发不出来。二是理认知轻实践。由于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使很多家长对成绩和分数的追求超过了一切,甚至包办了孩子生活中的所有,把孩子紧紧束缚在书本和课桌前。学习书本知识是重要的,但比书本知识还要多的知识应该在书本以外。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接触社会,接触现实接触自然,感受大量的社会知识的机会。三是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一些家长赶潮流着力在某一方面培养孩子的特长而忽视全面发展,认为文化课是可有可无,这是缺乏远见的做法。要想盖高楼,地基必须要打牢。自我发展是素质的重要内容。家长既要照顾目前利益,又要考虑到孩子长远利益。四是重言教轻身教。有的家长认为只有在同孩子谈话、教训、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因而在生活中,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只有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三、 独生子女的培养与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它对子女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精神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场所都不可替代的。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与非独生子女有很大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性格、身心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家长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一定要注意独生子女的特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使独生子女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以顺利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一)培养独生子女自立和自信的品质自立和自信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品质,有的独生子女甚至学校里的劳动也要由家人代劳,这样的人将来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国外有人对450 名儿童做了40年调查,发现一个事实,即不管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在孩童时代就做简单家务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和更富有。所以劳动是关系到独生子女一生幸福的训练,也是独生子女学会自立和自信的有效途径。让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劳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发展自己的社会价值,并善于同他人合作与交往,学会自我服务,珍惜劳动成果,学会节俭,成人之后就更能适应社会生活。(二)培养独生子女处理好同伴关系现在许多人把孩子禁锢在家中,与成人或者书本为伴,他们不会和人友好相处,成人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独生子女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发生关系,特别是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所提供的刺激更接近于他们认知能力,要多鼓励独生子女和同伴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是独生子女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三)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的生活能力独生子女进入小学后渴望独立自主,这是他们个性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因此,要以平等、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独生子女在渴望独立自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他们在父母过分的关心下,没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意志薄弱。这就给独生子女独立自主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家长要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以便在将来适应社会生活。1、事事都要自己动手,树立竞争意识。独生子女在家、在校凡是自己的事都应该自己做。首先,要为独生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独生子女在做事时,要与他人进行比较、正确评价,树立竞争的积极性。家长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子女,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更不能贬低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以增强竞争意识。鼓励独生子女在各项活动中参与竞争,这样便可培养他们竞争观念。家长应看重孩子做事的过程,而不应在结果上斤斤计较。虽然孩子做得不尽如意,也要给予鼓励和赞扬,以增进他们的积极性。还要教育独生子女学习知识、锻炼能力,让他们明确在竞争的社会中,没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本领,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2、独立学习和活动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独立地学习和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家长采用良好的教育方法,让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家长应在独生子女很小时就安排他们自己游戏;和小伙伴一起游戏时也要当配角;入学后,家长要让他们自己把握时间,有计划地学习,要教育孩子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处理学校中的事,家长要少辅导、少帮忙,不要事必躬亲。3、参与学校及家中的事物管理在家中要让独生子女参与各项事物。如购买生活用品、计划食谱、走亲访友、接待客人。让他们经常为家中的事务拿主意、参与大人的活动,以增长他们的生活经验。4、在独生子女6岁左右就应该在银行给他们领一个活期储蓄本,给他一个储蓄盒。每月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买玩具、图书、学习用品,让他们自己计划开支,这样不但会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且还会培养他们节俭的好习惯。(五) 适当实施劣性刺激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愿意帮助取得成功,害怕失败,一看他孩子有困难就沉不住气,急于伸手帮忙,有的家长甚至常常不知所措地跟在孩子后面,总是包办代替,始终不让他们独立活动。不给他们任何尝试错误、克服困难的机会,使独生子女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不会自主地解决问题。这都使独生子女的生活缺乏劣性刺激,这是独生子女身心日益脆弱的重要原因。所以家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应适当实施劣性刺激。(1)施加批评。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所处地位特殊,在赞扬声中长大,在与他人相处时目中无人,接受批评少,所以在教育独生子女过程中,应适应施加批评。(2)增加痛苦和劳累。就是让独生子女参加适当的劳动,从小体验痛苦和劳累,家长不能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3)给予挫折教育。不让独生子女受挫折,他们长大后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勇气。由于独生子女受父母过分保护,使他们不知挫折是什么滋味。为了使独生子女很快地认识世界,更好地成长,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要在他们生活中给予必要的挫折教育,让他们从中积累经验。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一、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骄惯、溺爱不是说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穿的、花了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个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个特等公民,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务义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二、要学会利用闲暇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处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里,家长要学会利用减负后出现的闲暇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闲暇时间不仅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发展重要,而且对于人一生道路都很重要,利用休闲时间进行闲暇教育,教孩子学会休闲。三、家长要把期望合理地传达给孩子期望的归宿应该是看孩子能否承担起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将期望的目标倾注到孩子的思想中,而不是父母强加的负担。四、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五、 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学校要和家长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所长,各有各的特色。家庭教育具有亲情的影响力,学校教育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只有学校、家庭两者的教育一致才能收到较佳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学校、家庭互通学生的个性情感、行为表现、兴趣爱好等情况,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的方法;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才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浅谈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式论文
【摘 要】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一群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社会群体,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教育界来说也是长久以来研究的对象。从当前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开始,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由此形成的独生子女的一些心理特点,然后提出相应教育对策。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政策从1979年开始在我国实施,至今有28年了。在这28年中,已经产生了几代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学界与心理学界研究的主题。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学校,也联系着整个社会,是应该受到社会关注的。
一、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当前城市由于受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影响,经济繁荣,资源开放,各职业岗位,竞争激烈,发展的脚步比以往十年更加快速。在这种趋势下,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唯一的“独苗”,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指向了这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孩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父母们又缺乏先进教育的理论作指导,虽然对养育子女投入了很大的的心血,但事实上却存在盲目性,出现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
适当的期待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低都不能达到期望的最佳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期望与独生子女身心特点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是愿望。但是,如果目标定得高不可攀、伸手而不及,或是目标太低,实现起来太过容易,都不会使人产生兴奋来启发内部动力。教育学上讲,当我们期待让孩子达到某种目标时,首先定下的目标就应该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桃子太高孩子够不到,力所不及,挫折孩子的自信心。桃子太低,不费力气,太过容易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期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应该是恰当高度的桃子。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多年来太普遍的现象。独生子女家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优秀的人是所有中国父母所梦寐追求的。现代社会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知识是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砝码。为了帮助自己唯一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砝码,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独生子女家长们最关心的事。于是投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必要支出,如今也成为了家庭开销的重要支出。即使能力不及,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力量投入越来越大,也成为了每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
人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和处事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也有着很多影响。在家庭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当的主要有两种类型。
1、娇惯放任型。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最典型的就存在于“6+1综合症”的家庭。“6+1综合症”是指两家三代的六个长辈都以一个孩子为中心,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成为了这样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实际的,也会尽可能满足,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种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很多心理缺陷。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父母的补偿心理造成的,父母辈希望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补偿。尽最大力量想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受到最好的的教育,将来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这样父母觉得才对得起孩子,才算尽到了作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结果给孩子过度享受,过度保护,过度疼爱,恶性循环,从而造成一系列教育问题。
2、专制严厉型。很多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学业要求方面就多采用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作为父母来讲,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要求严而不切实际。父母不能客观的要求和评价孩子。一方面,主观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和发展,就要去培养。就当前的教育体制来说,孩子本身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而父母们还要给孩子买各种辅导材料,请家教,平日里限制孩子休闲娱乐的时间,为孩子的每天都做好详尽的计划,要求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另一方面,孩子的某些缺点一旦被发现,父母们就用各种方法管制、压抑,而不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同时父母的比较心理也是形成专制严厉的源泉。因为中国的父母们聚在一起时大多谈论的话题是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如何,各方面的才能如何如何,相比较之下有些孩子因为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孩子,父母们觉得在其他父母面前很“没有面子”,于是对孩子更加严加管教,经常训斥孩子却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过早的承担了心理的重负,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达不到父母为他定下的标准而自暴自弃,对待生活也丧失了信心,对父母和家庭的仇视,转向了社会并仇视一切,这对于孩子、家庭和社会都是很危险的。
二、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分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主要特点在于“独”。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我们在分析独生子女心理缺陷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相比较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自身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优良的素质。如: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成绩好,多才多艺,见识广博、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特点。
1、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对孩子所有的活动都给予关心、照顾、保护。这种保护超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总是跟在父母的背后,什么问题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什么事也不会干。即使父母生病了独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顾,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就不愿意主动的处理问题,对父母就越来越依赖。
2、孤僻性。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亲兄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当今的独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学和邻居伙伴,能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而且并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一定程度上要通过父母的关爱来补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得不到足够满足。很多独生子女在家时候大多与电视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了老人一辈,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随老人们成长起来的,对于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社会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父母们纷纷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无暇照顾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时常要通过给父母打电话的方式来排解寂寞和恐惧。这样就使独生子女生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3、怯懦脆弱性。当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中表现出明显的怯懦与脆弱性。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于享受在家庭中的独尊地位和非常优待,父母的娇宠让他们处在生活的理想世界里,在经济上有保证,生活上有安排,一切应该追求奋斗的道路都被父母们铺好了。在安逸优裕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没有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做事缺乏坚强的独立性和主见,不能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良好的规划,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便畏惧不前,或手足无措,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感到无所适从。感情上十分脆弱,遇到打击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极堕落。例如,有的独生子女被老师批评、考试失败、同学之间闹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悲观、颓废等消极心态,更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4、逆反与任性。在专制的家庭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有着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爱”。这部分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时期,叛逆情绪表现更加明显。孩子做事冲动,想法简单幼稚,对待父母的严厉管教和长久的专制要求逐渐不满,进而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令人遗憾的后果。杀母、杀父的事件时常可闻,令社会震惊。而在宠爱和娇纵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就较易任性,这可谓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孩子出生和成长成为了家庭的主要开销,为了让孩子顺利幸福的成长,也弥补父母过去的缺失,父母们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无论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统统满足,这让独生子女们觉得想要任何东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没有快乐感,所以孩子就变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所想的,便哭闹不止,满地打滚,令人无奈。
5、自尊心强,不易接收他人的负面评价。独生子女的优越感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成长的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家长也舍不得批评,百般袒护,千般宠爱。对孩子的表扬要多于批评,常常给孩子戴高帽子,这容易使孩子只喜欢称赞和表扬,不喜欢批评,虚荣心较强。很多独生子女只要听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要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经常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
三、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群体将会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分析他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是很重要的。笔者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提出以下几点:
1、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首先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要掌握适度原则父母就必须要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使其能力得到扩展。古代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承认个体的差异,了解不同的特点。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们不要因为他们是“独苗”而对他们寄于过高的期望,提出过分的要求,给予过分的宠爱,古代就有“惯子如杀子”的说法,最后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智力开发上应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能力,不强迫、不限制、不搞过度教育,让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才能和天赋,父母就要尽量在那方面加以培养,而不要以社会的标准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如顺孩子喜好,因材施教,也许会收获意外之喜。在不同的环境中,父母应该根据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加以指导,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因势利导。若是该赞扬的优点我们的父母们就要积极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行为有失偏颇,父母也要及时处理,正面引导,根据情况适当教育。
2、学会分享,共同协作
自私利己的人是不容易与他人友好交往和平相处的。因此要教给孩子“舍得”的真谛:“舍得舍得,有舍才得!”让孩子学会把一切与别人分享,无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在与别人分享,为别人付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和幸福。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他人之所想,多考虑别人的感受。生活中,要适时教育。比如:孩子有同伴来访,父母要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物品、食物等与伙伴分享。社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公认的行为准则,每个人在社会中最终都会被强制磨合。因此,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该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实现儿童之间的互相模仿和互教互学。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的世界里孩子一点一滴的习得经验,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伙伴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学会在集体团队中共同进步,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感受到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收获到合作的快乐。集体这种精神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3、品德教育,学会做人
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胜过于向孩子传授知识。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才能把事作得恰到好处,符合社会规范。一个人的智力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性要素。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诚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缺点之处要积极改正;学会爱人,爱父母,爱他人。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去去爱祖国,爱社会;才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人生的各种挫折和苦难都能坦然面对,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一方面,父母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同时,家庭要配合好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和别人的帮助来共同引导孩子,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孩子稳固的思想情操,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4、放手教育,独立自主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任何人都是在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发展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紧紧的跟在后面依赖自己,而是解开束缚,放开双手,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在生活中锻炼自己,习得经验。哪怕是困难艰苦,也要孩子去多多体会,这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的独生子女更加独立。而过度的爱护只会扼杀子女们的独立要求,给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命令,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任务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国的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因此,与其我们费尽心思的包办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教育,让孩子去发现去锻炼。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的父母能给他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想办法去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独立性的培养,父母应先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开始。生活自理是一个人自立的起点,孩子总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自立的。所以,我们的父母要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独立做家务,学会生活生存的基本本领,有意识要求孩子出外办理他所能办的事。
5、苦难教育,锻炼心性
古人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经磨难不成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父母和我们每个人深思的。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创造一个小小的逆境,让孩子们体验到逆境的磨难,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这一点上,我们需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很看重一个人忍受痛苦,不怕困难的意志。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让他们经受一点生活的磨练,长大以后才知道怎么样把握自己,怎么样做人。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因此,我们要创设各种环境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品尝些苦难。只有学会吃苦,学会经受磨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任性等不良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或是制造一些逆境、难题,使孩子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同时,父母们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种野外训练活动,比如少年军校,夏令营之类的磨练。家庭条件越好,越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获得财富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崔伊薇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
[2]郭春萍 独生子女早期社会[J].呼兰师专学报,2002(1)。
[3]谢雪梅 论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5]彭希林 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导刊,2002(3)。
[6]郑艳苹 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科教论坛,2004(1)。
[7]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许华,陈义新 家庭因素对独生子女人格社会化的消极影响[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9]雅克·德洛尔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去网上找一找一大堆
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本文首先指出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偏重智育,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然后从分析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即制度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家庭教育全面关心独生子女;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