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本尼登虫病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本尼登虫病研究论文

海产疾病防治1.病毒性疾病1)传染性造血功能坏死病病原:传染性造血功能坏死病毒;症状;主要感染幼鱼,病鱼体发黑,鳃变白,肝脏偏白,病鱼拒食;无较好的治疗措施,预防有一定的效果。笔者曾对美国红鱼鱼种(6~8cm)的预防取得一定效果。预防方法:A20ppm的聚维酮碘浸泡5~10分钟;B聚维酮碘与大黄鱼等抗病毒中药用粘合剂混合,拌入饵料中投喂;C氯霉素60~80mg+多种维生素/公斤鱼;连续投喂5~7天。2)淋巴囊肿病病原:鱼淋巴囊肿病毒: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有单个或成群的念珠状物,病灶的颜色由白色、淡灰色至粉红色,成熟的肿物可轻微出血。对鱼的成活率影响不大,但降低商品价格。流行季节,18℃~30℃可见此病。海鲡鱼军曹鱼公斤以下此病常见,无较好的治疗方法,预防方法:A20ppm的聚维酮碘浸泡5~10分钟;B聚维酮碘拌入饵料中投喂;C氯霉素60~80mg+多种维生素/公斤鱼;连续投喂5~7天,一日一次。2.真菌性疾病水霉病病原:水霉菌感染;症状:病鱼离群独游,不摄食,体表有一层“棉状物”,常见不耐寒的品种,尖吻鲈、紫红笛鲷、石斑鱼等;流行季节12月~翌年4月。防治方法:A)淡水浸泡5~10分钟;B)氟哌酸50mg/公斤鱼;C)痢特灵60~80mg/公斤鱼,连续投喂4~6日,一日一次。可治愈此病。3.细菌性疾病1)烂鳃病病原:柱状屈挠杆菌;症状:病鱼体黑,拒食,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鳃部粘液增多,鳃弓、鳃耙缺损,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开口,俗称“开天窗”;病鱼7天内死亡。季节更换易发生,常见病。防治方法:A)呋喃西林5ppm,淡水浸泡5~10分钟;B)季胺盐碘2~3ppm,淡水浸泡5分钟;C)配合投喂氯霉素40~70mg/公斤鱼;D)氟哌酸50mg/公斤鱼,严重者可使用恩诺沙星;连续投喂3~5天,一日一次。2)肠炎病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症状:病鱼食欲减弱,肛门红肿,肠道无食物,充血发炎;防治方法:A)投喂新鲜无恶臭的饲料鱼;B)投喂大蒜素30mg+磺胺二甲基嘧啶50mg/公斤鱼;C)投喂痢特灵70~90mg/公斤鱼;D)土霉素100mg/公斤鱼,连续投喂4~6天,一日一次。3)溃疡病病原:主要是弧菌;症状:病鱼游动缓慢,独游,眼睛发白,皮肤溃烂,一般在鱼体的躯干部,病灶处开始发白,逐渐充血有炎症,后病灶变白色。常见病,全年可见。防治方法:A)聚维酮碘PVP—Ⅰ20~30ppm浸泡5~10分钟或季胺盐磺2~3ppm浸泡5分钟;B)配合投喂四环素70~90mg+多种维生素/公斤鱼;C)氟哌酸50mg+多种维生素/公斤鱼,连续投喂3~5天,一日一次。4)烂尾病病原:屈挠杆菌;症状:尾柄处刚开始有一小白点,后逐渐扩大,整个尾柄烂掉。高温季节常见。防治方法同溃疡病。5.寄生虫性疾病1)石斑鱼孢子虫病病原:孢子虫寄生所致;症状:病鱼体表无异常,腹部肿大,解剖可见小黑颗粒连接,形成一大块“黑状物”,刺破“黑状物”,内为白色,镜检,见有大量的孢子虫有可能是匹里虫,需进一步分类;“黑状物”可胀破鱼的腹部,病鱼死亡;石斑鱼孢子虫病对鱼的成活率影响不大,但影响市场价格。5cm以上鱼种可见寄生。目前仍无防治措施,在选种时应注意。2)海水小瓜虫病,又称刺激隐核虫病病原:刺激隐核虫:症状:刺激隐核虫寄生在鱼的鳃、鳍、皮肤、口腔等处,大量寄生时鳃部粘液增多,体表布满了小白点,也称白点病,传染快,死亡率高,3~5天可造成80%的损失。水温20℃~26℃常见此病。半咸水池塘养殖黄鳍鲷注意防治此病。防治方法:A)淡水浸泡10~15分钟;B)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10ppm,淡水浸泡10~20分钟;C)醋酸铜5~10ppm,淡水浸泡10分钟;D)配合投喂抗菌素,氟哌酸50mg/公斤鱼;E)土霉素100mg/公斤鱼或痢特灵80mg/公斤鱼,连续投喂2~4天。3)车轮虫病病原:车轮虫;症状:车轮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部、体表;少量,无影响,大量寄生时,病鱼鳃部粘液增多,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造成死亡。广东、海南全年可见此病。防治方法与海水小瓜虫病相同。4)瓣体虫病病原:瓣体虫;症状:病鱼体黑,浮于水面离群缓慢游动,呼吸困难,鳃、鳍、皮肤粘液增多,体表出现不规则的白斑,病情严重时白斑连成一片,又称白斑病。高温季节常见。防治方法与小瓜虫病同。5)指环虫病病原:指环虫;症状:虫体沉在网箱下缓慢游动,呼吸困难,鳃丝肿胀,鳃组织受到破坏,很易引起烂鳃,危害较大。高温季节较易感染此病。主要寄生在5cm以上的鱼种。防治方法:A)淡水浸泡15~20分钟;B)敌百虫挂袋,做法:用铁钉在敌百虫瓶底打两个洞,在网箱对角挂两瓶敌百虫;C)配合投喂咪唑类药物+维生素C+复合矿物元素2~4天;D)注意烂鳃病的发生,如有,防治方法与烂鳃病同。6)本尼登虫病病原:本尼登虫;症状:病鱼摄食减弱,鱼体因寄生本尼登虫摩擦网箱使鳞片脱落,皮肤溃疡,用淡水浸泡病鱼,有大量虫体脱落,有的甚至达上千只:传染快,死亡率高。流行季节,9~11月,水温21℃~27℃。防治方法与指环虫病同。但要注意溃疡病的发生;如有,防治方法与溃疡病同。6.藻类引起的疾病淀粉卵鞭虫病病原:眼点淀粉卵鞭虫;症状:虫体大量寄生时,病鱼皮肤、鳃有许多小白点,粘液增多,呼吸困难,拒食,磨擦网边,易使病鱼感染烂鳃病和溃疡病;主要危害鱼种,死亡率高;常见于高温季节。防治方法与海水小瓜虫病同。7.营养性疾病主要由于长期投喂不新鲜的冰鲜饵料鱼所致,造成脂肪肝、黄花鱼的打转病等营养性疾病;预防措施,投喂新鲜下杂鱼,经常在饵料中添加多维、复合矿物元素。

部分鱼体表有白点,并扩展成白斑块,有的鱼体整个尾鳍溃烂,眼睛变白,似白内障症状,严重者,眼球红肿充血突出或脱落,体表肌肉溃疡,头部磨损呈蜂窝状裸露,充血发炎,病鱼焦躁不安,不断狂游,或磨擦网衣使鳞片脱落,造成继发性感染,食欲减退,有的呆滞于水面,体力衰弱,游动迟缓,陆续死亡。二、病原诊断及特征刮取病鱼白斑部位的鳞片、鳞条及粘液,用解剖镜(5×10)观察,发现有不断蠕动的虫体,呈椭圆形,背腹扁平,前端两侧各具一吸盘,后端有一固着器,有3对中央大钩、8对边缘小钩,口在前吸盘之后,不断吞食,下接咽及2条树枝状肠,在口的前方两侧有2对眼点,外观虫体为半透明状,其形态特征酷似本尼登虫,同时,还将病鱼放在桶中用淡水进行浸浴观察,浸浴2分钟~3分钟,发现有大量虫体从病鱼体表脱落,变白,故确诊为本尼登虫所致。本尼登虫,属于多钩亚纲,分室目,分室科。虫体呈椭圆形,背腹扁平,长度一般为毫米~毫米,最长者可达毫米,宽度一般为毫米~毫米。身体前部稍突出,前端两侧各有1个前吸盘。身体后端有1个卵圆形的后吸盘,后吸盘比前吸盘大得多,其边缘及其内面的缘膜边缘有8对小缺口,有边缘小钩7对,中央有2对锚钩和1对附属片。口在前吸盘的后缘,口下为咽喉。从咽向后有2对黑色眼点。生殖系统有2个精巢,一般位于身体中央,在咽下有前列腺储囊和交配器;卵巢1个,卵黄腺布满体内,卵黄之前有卵黄储囊。三、防治措施1.用淡水加入20ppm痢特灵浸浴病鱼5分钟~10分钟,并在浸浴过程中充气,观察鱼的承受情况,若发现鱼有翻倒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捞出放入网箱进行恢复。此法可有效杀死本尼登虫,但难以杀死虫卵,为了巩固疗效,用药后隔5天~7天,还需再进行一次药浴,避免大水体中的本尼登虫再度寄生。此法用来防治大黄鱼本尼登虫病,安全可靠,但操作麻烦,鱼体易损伤。2.用编织布加工成网箱套,治疗鱼病时将其套在养鱼网箱外,进行消毒、治疗,加入 300ppm~400ppm福尔马林+20ppm痢特灵,浸浴病鱼20分钟~30分钟。或等平潮时,不用编织袋,只需提起网箱,水深米~1米,用上述剂量两种药物配合泼洒,保持药浴浓度20分钟~30分钟,在浸浴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鱼体有无异常现象。此法优点是可不必搬动鱼体,应激反应小。3.用“长效菌毒清粉剂”(三氯异氰尿酸)加海水充分稀释溶解后均匀泼洒。用药时间选择在清晨或傍晚,鱼群上浮时使用,最好能选择在平潮时间施药,因平潮时水流缓慢,药效保持时间长,流失慢。每口网箱(米×米)用药克~克,早晚各泼洒一次,病轻者一天可只泼洒1次,连续用药5天~7天,用药时可不必提起网箱。此法最为简便,治疗效果较好,但此药为强氯剂,剂量要掌握妥当,泼洒时要注意均匀。四、预防措施1.适时换网高温期一般5天~10天换网一次,及时消除粘附在网衣上的本尼登虫卵,从而降低水中幼虫密度。2.药物挂袋在本尼登虫鱼病流行季节(6月~10月)之前,可用药物在网箱四角形成一个消毒区,每口网箱挂“长效菌毒清”片剂(三氯异氰尿酸)5片~6 片,挂袋深度50厘米~60厘米,可清除水体中的本尼登虫及其它致病菌、病原体,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达到预防目的。内脏白点病的治疗方案症状表现为:患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仅反应迟钝,食欲下降,继而离群上浮水面,独游或静止于网箱底部,体质较弱者不久即死亡,体表几乎看不出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加重,部分鱼体表出现了白色或淡黄色斑点。体表有损伤并溃疡,出血发红,尾鳍和下巴也有出血、发红,随后死亡量逐渐增多,解剖观察,病鱼内脏有明显的病变并伴有腹水、肝、脾、肾等内脏稍有肿大,而且布满大量形状不规则近似球形的白色或淡黄色结节,以脾脏最为明显,这些白点是由菌落外包一层纤维组织形成的,肾脏白点很多时呈贫血状态,脾脏白点很多时肿胀且带暗红色,将白色结节内含物作涂片,镜检,发现大量短或细长状菌体,为杀鱼巴斯德氏菌和诺卡氏菌。对于以上症状的治疗方案,经过下白石本斗坑和青山渔排上大批量鱼用药后实践证明,以下三个方案疗效独特。 方案一:每公斤鲜料拌:氟星4g+强力霉素4g+肝速宁5g+水产专用多维B6g,连用3餐,一般用于150g以上的鱼。方案二:每公斤鲜料拌:金品嘉菌敌一号8g+氨苄西林3g+肝速宁5g+水产专用VC5g,连用2-3餐,该方案适用于各种规格的鱼。方案三:每公斤鲜料拌:金品喘痢嘉5g+肝速宁5g+水产专用VC6g,连用2-3餐,该方案对150g以下的鱼效果非常明显。一般用药一餐后死亡量就下降1/3至1/2。[1]编辑本段利用价值大黄鱼肉质较好且味美,“松鼠黄鱼”为筵席佳肴。大部分鲜销,其他盐渍成“瓜鲞”,去内脏盐渍后洗清晒干制成“黄鱼鲞”或制成罐头。鱼鳔可干制成名贵食品“鱼肚”,又可制“黄鱼胶”。大黄鱼肝脏含维生素A,为制鱼肝油的好原料。耳石可作药用。编辑本段营养分析有益营养1. 黄鱼含有 大黄鱼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对体质虚弱和中老年人来说,食用黄鱼会收到很好的食疗效果2. 黄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能延缓衰老,并对各种癌症有防治功效。营养成分大黄鱼所含营养元素能量千卡;蛋白质克;脂肪克;碳水化合物克;维生素A 微克硫胺素毫克;核黄素毫克;烟酸毫克;维生素E 毫克;钙毫克;磷毫克钾毫克;钠毫克;镁毫克;铁毫克;锌毫克;硒微克;铜毫克锰毫克。食疗作用黄鱼味甘咸、性平,入肝、肾二经中医认为,黄鱼有和胃止血、益肾补虚、健脾开胃、安神止痢、益气填精之功效;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有良好疗效。制作指导1. 黄鱼的肉质鲜嫩,适合清蒸,如果用油煎的话,油量需多一些,以免将黄鱼肉煎散,煎的时间也不宜过长2. 烧黄鱼时,揭去头皮,就可除去异味。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1. 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者尤为适宜2. 黄鱼是发物,哮喘病人和过敏体质的人应慎食。食物相克黄鱼不能与中药荆芥同食;吃鱼前后忌喝茶;不宜与荞麦同食。编辑本段相关菜谱雪菜大汤黄鱼主要材料 雪菜大黄鱼:大黄鱼调味料:宁波雪里蕻、笋片 选用宁波雪里蕻腌制的咸菜切成末,冬笋切成薄片。然后,将大黄鱼用油煎至两面稍黄,烹入黄酒,加盖焖片刻后,加水、加姜、放入雪菜,笋片以及食盐、味精,用猛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烧数分钟,待汤汁呈乳白色时,撒入葱末即可。海水蒸大黄鱼原料:新 蒸大黄鱼鲜大黄鱼1条(净肉约400克),玉米面饼子2个约100克,青红椒丝、葱丝各5克。调料:李锦记蒸鱼豉油50克,生豆油20克,猪油20克,葱油20克。腌鱼料:海水1000克,葱段50克,姜片20克,香叶5克,八角5克,花椒5克,花雕酒50克,香菜根10克。制作:1、先将黄花鱼去鳞、除鳃,在喉部切个小口,用菜刀尖将内脏挑出,背部开刀,腹部相连,用腌 雪菜大汤黄鱼鱼料腌制12小时。2、把腌好的黄花鱼,用大号风机吹晾20小时风干。3、将晾好的黄花鱼皮向上放入盘内,淋上生豆油、猪油,入蒸柜蒸10分钟取出,盖上青、红椒丝和葱丝,淋上烧沸的葱油,浇上烧至八成热的蒸鱼豉油,跟玉米面饼子上桌即可。特点:鲜香浓郁、清新可口。小贴士:海水腌鱼是沿海地区的一大特点,渔民把捕捉上来的鲜鱼用海水腌制、晾晒,闲暇时用来酌酒、下饭。海水腌鱼料经过多次改良后效果比普通盐水好很多。红烧大黄鱼主 红烧大黄鱼料:大黄鱼1条(约750克)。调料:酱油15克,绍酒8克,盐、糖各5克,番茄沙司5克,胡椒粉5克,味精、香油各8克,湿淀粉10克,葱段、姜片、洋葱、青红椒片各5克,色拉油100克。制作1.将大黄鱼宰杀,从腹部去除内脏,然后去鳞去鳃,洗净鱼体后在鱼身上斜刀45度剞上深2厘米的一字花刀,加入绍酒4克、盐2克腌渍20分钟。2.将色拉油30克放入油锅内,烧至五成热,放入葱段2克、姜片2克、洋葱2克煸炒出香,然后放入大黄鱼小火煎2分钟,再烹入绍酒4克、盐3克、番茄沙司、味精、糖、酱油、胡椒粉调味后加入清水350克小火焖6分钟,大火收汁后用湿淀粉勾芡,淋香油装盘。3.将剩余的葱、姜、洋葱、青红椒片放入烧至五成热的色拉油中小火滑1分钟取出后盖在大黄鱼上即可。特点:色泽红亮,口味咸鲜软糯。椒盐鱼条主料:大黄鱼1000克辅料:鸡蛋100克,小麦面粉100克调料:盐5克,椒盐15克,料酒15克,小葱10克,姜15克,味精3克,花生油75克,猪油(炼制)10克。特色:外脆里嫩,外香里鲜,色黄悦目。做法:1. 黄鱼宰杀,治净,片取净肉2 片,切成×l 厘米的条放入碗里,下精盐、料酒、葱姜末腌渍30 分钟2. 鸡蛋、面粉搅成蛋面糊,再加熟猪油搅匀3. 锅置旺火上,下花生油烧六成热时,将腌渍过的鱼条逐个挂蛋面糊后下锅炸至金黄色时捞起,再用冷油淋一下,装盘4. 跟上一小碟椒盐即成。制作要诀:1. 做蛋面糊时要加熟猪油(溶化)才能糊面光滑2. 鱼炸熟后捞起要淋上冷油,以保质酥脆3. 因有过油炸制过程,需准备花生油750克。生熏大黄鱼新鲜黄鱼1条(约750克),酒1/2汤匙,葱1条,姜2片,白米、茶叶(红茶或龙井)、黄砂糖各1/2杯,生菜叶2枚。①将黄鱼用盐酒及拍碎之葱姜混拌擦抹全身,腌约20分钟。②在锅内将油烧成六分热之后,放下黄鱼用小火慢慢炸熟(即泡熟),约2分钟后,捞出滤干油分。③用一只姜炒锅,在锅内放下茶叶、白米与黄糖后,用小火燃烧,待各料冒烟时,即架放一块铁丝网在锅中(需刷少许油在网上),再将鱼平放在网上,并盖严锅盖,用小火熏烧,大约15分钟,见鱼身已变成茶黄色时即好,将鱼小心移到碟上(碟底铺生菜叶2枚,盘边饰蔬菜花)即可。家常炖黄花鱼主料:大黄鱼650克辅料:猪肉(肥瘦)50克调料:植物油50克,香菜5克,盐5克,料酒25克,酱油10克,味精2克,大葱10克,姜5克,大蒜(白皮)5克做法:1. 将黄花鱼刮鳞,除去内脏,清洗干净,在鱼的两面剞上间距为2厘米的平行刀纹2. 将猪肥瘦肉切成细丝(5厘米长)3. 葱切段,姜切丝,蒜切片备用4. 将锅置于旺火上,加入植物油烧至八成热,放入黄花鱼炸至浅黄色捞出5. 锅内留底油(20克),放入猪肥瘦肉丝、葱段、姜丝、蒜片煸炒,烹入料酒、酱油,倒入高汤(750克),放入炸过的黄花鱼和精盐烧沸,撇净浮沫6. 用中火炖至原料入味精,放入味精和香菜段,起锅盛入汤碗即可。松子黄鱼先把黄鱼开肚清洗干净,在的鱼的两面用刀界十字法,直四刀横六刀(要看鱼的大小而定)。用生粉把涂匀,把油烧开,把鱼小心放下锅,不要马上翻动鱼身,火不能太大,五分钟后把鱼翻过来炸叧一面,几分钟后,把鱼捞上来滤干油,再把油烧开,把鱼放下去,二分钟后把鱼捞上来滤干油上盘,用锅煮好酸甜汁(酸甜汁料:西红柿酱、洋葱、红羗丝、青椒丝、红椒丝、酱瓜、五柳丝盖上鱼身即可。黄鱼羮大黄鱼清水煮熟,拆骨留肉,把鱼的头骨,鱼身大小骨头拿掉,用火腿丝、羗丝、笋丝、加蛋清(蛋白打匀,后下),用煮鱼的汤把配料煮开,加盐、胡椒粉、把蛋清放下关火,上盘。糖醋黄鱼原料:黄鱼1条、冬菇丝20克、红椒丝15克、葱丝20克、小葱1根、姜3片。盐5克、白糖20克、醋25克、番茄酱10克、料酒5克、淀粉5克、香油少许。制作: 1.黄鱼洗净,鱼身两面划刀纹,放入盘中,用盐、料酒、姜、小葱抹擦全身,腌制20分钟后用淀粉粘裹鱼身,放入烧热的油中,炸至酥脆,捞出。2、另在锅内烧热油,炒冬菇丝、葱丝、红椒丝,将白糖、醋、番茄酱、淀粉、香油、盐用水调匀,倒入炒锅中,大火炒煮至滚,浇到鱼上即可。[2]编辑本段食疗作用黄鱼味甘咸、性平,入肝、肾二经中医认为,黄鱼有和胃止血、益肾补虚、健脾开胃、安神止痢、益气填精之功效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有良好疗效。编辑本段鉴别技巧鉴别优质大黄鱼体表:体态匀称,鳞片紧贴较完整,胸鳍、腹鳍、腹部呈金黄色或淡黄色包括白鳞黄),背部呈黄褐色,有光泽。鳃:鳃丝清晰,呈鲜红色,粘液透明。大黄鱼(6张)眼球:眼球饱满,角膜清晰。气味:具有大黄鱼固有气味,无油污等异味。组织:肌肉坚实,富有弹性,内脏清晰、无腐烂。贮存方法:冰箱保鲜可以存放20天以上,零下8度冷冻保存可以保存一年。大黄鱼和小黄鱼的区分大黄鱼和小黄鱼的外形很相似,但大黄鱼个头比小黄鱼大,其尾柄的长度为尾柄高度的3倍多;臀鳍的第二鳍棘等于或大于眼径,鳞较小、组织紧密,背鳍与侧线间有鳞片8~9个;头大、口斜裂、头部眼睛较大。而小黄鱼体背较高,鳞片圆大、尾柄粗短,口宽上翘,眼睛较小。编辑本段其它含义在上世纪初,一些地区的方言中,大黄鱼还特指大金条,重十两(旧秤)。小黄鱼则指的是小金条。《解放日报》:“﹝小赵﹞十分郑重地告诉他们,这真是一根金条。贾妻将信将疑拾起小黑方块,打开包布一看,赫然是一条 上海人俗称的‘大黄鱼’。”编辑本段营养价值营养分析:1. 黄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对体质虚弱和中老年人来说,食用黄鱼会收到很好的食疗效果;2. 黄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能延缓衰老,并对各种癌症有防治功效。食疗作用:黄鱼味甘咸、性平,入肝、肾二经;中医认为,黄鱼有和胃止血、益肾补虚、健脾开胃、安神止痢、益气填精之功效;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有良好疗效。食物相克:黄鱼不能与中药荆芥同食;吃鱼前后忌喝茶;不宜与荞麦同食。相关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1. 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者尤为适宜;2. 黄鱼是发物,哮喘病人和过敏体质的人应慎食。[3]编辑本段代指金条1946年末,上海外滩中央造币厂加铸的金条。铸成后,即陆续交中央银行空运到各地备用,以供民众兑换。金条分五钱、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数种,旧时上海俗称十两重的金条为“大黄鱼”,一两重的金条为“小黄鱼”。一条大黄鱼有点于众不同,不是平面金板切割的,而是常见的银楼浇铸的,当时央行也将部分国库大金条委托有信誉的银楼改铸,应急市场之需求。一般10两厂条轨字以D开头,而这条轨字以S开头,S拟代表是上海。

番茄病虫害研究论文

番茄的主要病虫害:立枯病、枯萎病、灰霉病、叶霉病、晚疫病、青枯病。下面先来说病害:1、立枯病,幼苗期均可发病,病苗茎基变褐,茎叶萎垂枯死,稍大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幼苗逐渐枯死,一般不倒伏,主要危害大苗或育苗番茄的茎基部或地下侧根,病部初呈暗褐色,后绕茎基或根茎扩展,致皮层腐烂,果实膨大后因养分供不应求逐渐萎蔫枯死。主要通过水流和农具传播,还有播种过密、光照不足、温度过高容易引发该病。防治措施:加强苗床管理,注意提高地温,科学放风,防止苗床或育苗盘高温,高湿条件出现。苗期喷施芸苔素内酯水剂增强植株抗病力。发病初期喷淋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或恶霉灵水剂。要是猝倒病和立枯病同时发生时,可以用醚菌酯悬浮剂视病情间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2、番茄枯萎病番茄枯萎病是番茄的一种土传病害。各地均有分布,对产量造成很大的损失,该病一般在开花结果期开始发病,病初的时候茎侧下向上出现凹陷区,使一侧叶片发黄,变褐后枯死,有的半个叶序或半边叶变黄,也有的从植株距地面近的叶序始发,逐渐向上蔓延,除顶端数片叶完好外,其余都枯死。一般从幼根或伤口侵入寄主,还有通过水流或灌溉水传播蔓延,土温28度、土壤潮湿、连作地、移栽或者中耕时伤口很多,植株生长势弱的田块发病重,还有酸性土壤以及线虫取食造成的伤口有利于本病发生。防治措施:选用耐病品种,轮作倒茬,一般应轮作3年以上。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微生物菌剂一块使用,提高植株抗病力。采用新土育苗和床土消毒,定植时用恶霉灵可湿性粉剂蘸根使用。发病初期喷淋或浇灌甲基硫菌灵胶悬剂或乙蒜素乳油进行灌根。3、番茄灰霉病:灰霉病是大棚栽培番茄的重要病害,病菌主要侵害果实,侵染由残留的花及花托向果实或果柄扩展,使果皮成为灰白色水渍状,变软腐烂,以后再果面、花萼及果柄上出现大量灰褐色霉层,果实失水僵化。灰霉病也为害茎叶,成株期病斑始见于叶片,表面生少量灰霉,叶片最后枯死。低温、高湿是发病的必要条件,尤其高湿是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温度在15度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为发病的起始条件,保护地在春季偶遇连阴雨天气,如不及时放风,棚内气温降低,湿度增大时,则本病严重发生,此外,植株密度过大,生长繁茂和管理不善均能促进病害发生发展。防治措施:保持棚膜清洁,增加光照,适时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建议在上午保持较高的温度,使棚顶露水雾化,下午适当延长放风时间,夜间特别是下半夜应适当增温,避免植株叶面结露。浇水要选在晴天进行,避免在阴雨天浇水,同时要控制浇水量,切忌大水漫灌,最大限度的降低湿度,对病叶,病果和病枝要及时摘除,装在塑料袋内,带出棚外集中处理,防治病菌再次侵染。灰霉病初发时一般仅表现在残败花期及中下部老叶,发病中后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温室大棚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技术。烟熏可以用百菌清烟剂,傍晚分点布放,用暗火点燃后立即密闭烟熏一夜,次日开门通风,这个也是需要技术的。重点是抓好3点:一是整地前清除上茬残枝败叶减少菌源;二是大棚定植前高温闷棚和熏蒸消毒,利用夏秋休闲高温季节,密闭大棚。4、叶霉病也叫黑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能为害茎,花器和果实,一般在盛果期前后发生,该病从番茄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中上部叶片蔓延,叶片发病先在叶背产生椭圆形谈绿色绿斑,后变成浅黄色,病斑上长出灰色霉层,以后霉层变紫褐色或黑褐色,叶片正面病斑谈黄色。该病在番茄的各个生长期都可发生,以在结果盛期为害最重,对番茄产量影响较大,大棚、温室内通风不良,高温高湿,叶霉病发生严重,减产百分之三十左右;温度20度-22度.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时发病严重;当肥料不足、植株生长势衰弱或种植密度大、茎叶过于繁茂时,影响通风,都会导致病害发生。防治措施:大棚番茄叶霉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生态防治为主,化学农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选种抗病品种,与非茄科蔬菜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发现病情早防早治,药剂轮换使用。保护地可在发病初期用百菌清烟剂于傍晚用药。5、番茄晚疫病:是番茄的重大病害,流行性很强,如果不及时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发展迅速,难以控制,造成大面积毁灭性灾害。幼苗和成株均可染病,幼苗染病,叶片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迅速向叶柄和颈部扩展,使之变细呈褐色坏死,幼苗萎蔫死亡,成株发病主要侵害叶片,叶柄和茎秆,严重时也为害青果。发病规律该病菌是一种强寄生菌,在活的寄主上寄生才能长期存活。在生产中,病菌主要在保护地番茄、茄子上为害过冬,也可在储藏的马铃薯块茎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在其越冬寄主上产生孢子囊,由气流或雨水传播至番茄上引起发病,最初发病的植株叫做“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又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借气流或雨水传播,使病害向四周迅速扩展蔓延。防治方法:开沟起垄栽培,合理密植,便于将雨水及时流至沟中。采用生态和农业调控技术,生产上结合放风调温调湿,减少结露量和时间,就可减轻发病,从开花前开始,随时进行田间调查,重点观察下部叶片,及时发现中心病株(或病叶),并进行药剂防治,决不能怠慢,喷药要均匀、雾细、周到。选用的药剂有醚菌酯悬浮剂,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等。6、番茄细菌性青枯病:苗期虽有侵染,但不表现症状,直到番茄坐果初期,病株顶部,下部和中部叶片相继出现萎蔫的,中午明显,傍晚以后又恢复正常,发病后如果土壤干燥,气温偏高,数日后即枯死,病株萎蔫致死时间很短,死时植株仍保持绿色,仅叶片色泽稍变淡,所以称青枯病。病源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如果没有寄主也可以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最长可达6年之久,时生温度为25度,病源通过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操作工具等传播。防治方法:番茄与禾本科、十字花科、百合科以及瓜类作物进行2-3年轮作,最好是与水稻等作物进行水旱轮作效果最为理想,不能与茄子、辣椒、马铃薯、花生以及豆科作物在同一块地上连作。推广高畦种植,开好三沟,做到厢沟、中沟和围沟想通,排灌方便,多施腐熟有机肥,做到氮磷钾配合使用,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发病初期浇灌噻菌铜悬浮剂等,首次用药应在发病前10天,也可用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进行灌根。

番茄在种植过程中,白粉病、灰霉、晚疫病、青枯、溃疡、叶斑是番茄上常见的病害,只有知道这些病害,合理做出防治,才能种出好的番茄。

番茄常见的病虫害有青枯病、病毒性疾病、晚疫病、蚜虫、棉铃虫等。防治方法:防治青枯病可以选择抗病的品种,加强肥水管理,或用77%悬浮800倍液浸灌水防治;防治病毒性病害可用10%硝酸钠浸种或者硫酸锌1000倍液等药剂喷施;防治晚疫病要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或使用72%霜霉病净润湿粉稀释800倍药剂喷洒。

一、番茄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1、番茄常见的病虫害

(1)青枯病

症状:番茄顶端叶片先萎蔫下垂,然后下部凋萎。刚发病的植株白天萎蔫,在傍晚的时候复原,病叶颜色变浅,几日后整株枯死。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湿度比较大时横切病茎,用手挤压,切面上维管束会溢出白色的菌液。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的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发现病株及时处理,采用77%悬浮800倍液浸灌水,防治效果比较好。

(2)病毒性病害

症状:该病害的主要表现为马赛克型、条纹型等,发病初期叶上稍有斑纹、紫色脉、茎上有深棕色至深褐色条纹,后期植株枯萎死亡,病果变形,出现不规则的坏死斑。

防治方法:在早栽、果实膨大时期及时浇水,播种前可以用10%硝酸钠浸种,还可以用8%宁南水剂800-1000倍液或者硫酸锌1000倍液等药剂喷施,防治效果比较好。

(3)晚疫病

症状:该病害发病条件为白天气温24℃以下,夜间10℃以上,整个生长周期内,番茄的晚疫病比早疫病发作早。主要危害叶、茎和果实。叶片染病时多从叶尖、叶缘开端,刚开始为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后面转为褐色。

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在晴天的时候进行浇水,改善田间通风和光传输条件,发病的初期,可以使用72%霜霉病净润湿粉稀释800倍,每7-10天喷洒一次,防治效果比较好。

(4)蚜虫

症状:该病虫用针状的口器插入植株的寄生组织,吸食植株的汁液。被害植株叶子变黄,叶面皱缩下卷,植株生长受到影响而萎蔫,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可以使用2000-3000倍液的50%抗蚜威或者英国的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或者40%乐果1000-2000倍液等药剂喷洒。

(5)棉铃虫

症状:该病虫以幼虫咬食叶片、嫩芽和嫩茎,吃成小孔或者缺口,严重吃光叶肉仅留叶脉。并且喜欢钻进果实内,引起病害侵入果实造成腐烂,降低果实品质甚至减产。

防治方法:3龄以上的棉铃虫对药剂有较强的抗药性,因此喷洒药剂的适宜时期为幼虫3龄之前以及未钻进果实的时候;可用21%灭杀毙乳1500-3000倍液,或者50%马拉硫磷乳剂800倍液等药剂喷洒。

二、番茄高产种植方法

1、选择优良的品种,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的地区种植出的效果是有所差异的,所以要根据地区、土壤来选择合适优良的品种。

2、在合适的时期进行种植,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区域的种植时间有所差异,所以要按照科学的时间进行播种。

3、根据所选择的品种以及种植地的肥沃程度来进行密度管理,每行之间的距离一般是在40-50cm之间,而每株之间的距离大概是在30-40cm左右。

4、番茄在除去基肥之外需要进行多次施肥,第一次是在番茄定植之后需要施肥,可以使用尿素促进番茄苗的生长;等番茄开花的时候要进行第二次施肥,可以使用钾肥和磷肥,这样可以促进开花和保护果实;第三次施肥在番茄座果之后胀果的时期,这个时候可以多次进行施肥。

一、营养不良(缺素症) 土壤中营养成分少或植株吸收营养能力较低都可导致植株营养不良,过多的水分、 低温以及植株根部受伤和病害的侵染等都有可能使植株、茎叶、果实营养不良。其症状 表现: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褪绿,甚至烫伤,果实发育不良,结果减少,严重时果底腐 烂或产生斑点。 1.脐腐病 此病始发于幼果脐部, 初为水浸状暗褐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发展成 下陷、革质、褐色或黑色坏死区域,潮湿时斑上腐生黑色霉状物。坚硬的褐色区域可以 扩展至果实内部,病果提早变红,属典型的生理性病害。 此病是因为果实内缺钙而发生的,是供应果实营养的相应功能叶中钙供应不足,干 旱,盐浓度过高,以及植株根部受病虫危害或水分过多等,均影响植株从土壤中吸取钙 素,施氮肥过多有助于此病的发生,原因是氮刺激植株生长,而消耗了对果实有用的钙, 各种品种都较易感染此病。 预防措施:一是科学均衡施肥,除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做底肥外,还要用一定量的过 磷酸钙,以防土壤缺钙。二是深耕土地,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保持土壤水分相对稳定, 减少土壤中钙的流失。三是适时浇水,尤其是结果期注意水分的均衡供应,严防忽干忽 湿。开花结果期如遇高温干旱要及时浇水,雨季注意雨后排水。确保根系的正常功能。 四是生长前期要稳施氮肥, 避免营养生长过旺,在坐果期可叶面喷洒1%的过磷酸钙浸 出液或1%的氯化钙液,每10天左右喷1次,或用美林高效钙和其他钙制品喷洒幼果,间 隔5天~7天喷1次, 每穗果连喷2次~3次。另外,在幼果期要及时摘除脐腐果,以减少 植株体内的养分消耗,保证健果生长。 2.缺钾 西红柿是需钾较多的作物, 缺钾时,叶脉保持绿色,但主叶脉之间的叶 片组织褪绿,叶片卷曲、呈赤绿色,严重时沿叶缘发生灼伤。缺钾症状首先出现在老叶 上,钾不足降低了果实中酸的含量,同时引起果实内部褪色。 有时即使土壤中钾的含量不低,由于中后期根系吸收能力下降,不能提供足够的钾 素供给果实发育和植株生长,当果实成熟时仍表现出缺钾症状。当土壤中的钾供应不足 时,果实的发育就以损害叶片为代价,通常当结3穗~4穗果后,老叶出现缺钾,症状尤 为明显。若根系发达,那么症状出现较迟。 预防措施:栽培时施足钾肥,钾肥易挥发,易淋失,应采取基施、追施以及叶面喷 施相结合,保证中后期钾素的供应。 3.缺磷 苗期磷素不足会使植株生长缓慢, 叶片变紫,有时土壤中并不缺磷,但 常因低温、干旱阻碍了根系的吸收能力,而出现缺磷症状。磷素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 幼苗期需磷量大,应底施、深施。磷易被土壤胶体固定,所以施磷肥时可与腐熟好的有 机肥混合施或开沟集中施,可采用颗粒状磷肥,使其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生长中后期 叶面喷施补磷,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4.缺铁 铁属微量元素, 但铁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铁不足可使 叶片褪绿,但叶脉包括小分枝的叶脉仍为绿色,特别是碱性的土壤阻碍植株对铁的吸收。 应配施铁肥, 但不宜过量。一般采用硫酸亚铁,底肥施2千克/亩~7.5千克/亩,叶 面喷施0.2%~1%的水溶液。 5.缺锌 锌不足可使叶脉间叶片变黄, 并发展成黑色斑点或变紫,缺锌严重,可 阻碍植株生长。植株生长期可叶面喷施硫酸锌0.02%~0.1%水溶液预防。 二、温度影响 1.日灼果 在阳光下, 果皮温度过高易引起灼伤,使其暴露的一边变成淡褐色革 质。不同品种类型间灼伤的程度有差异。防止日灼果最主要是避免果实受阳光的直射, 可采用较好叶冠的品种,定植时把花序安排在畦的内侧,整枝、打顶注意保护果实,高 温季节注意土壤水分供应,有条件的可采用遮阳网保护。 日灼果遇到雨水和雾水时,灼伤部分很容易发生黑霉病,这两种病同时发生,但发 病条件是没有关联的。 2.果实冻伤 无论是采收前或收后贮藏期,如遇长时间低温(0℃~10℃)可使果 实冻伤,使果实未完全成熟就脱落,或果实组织自行开裂,宜腐烂。有时在收获时不表 现症状,但在贮藏几日后就表现出症状。防止办法是避开低温。 三、畸形果 1.尖顶果 主要是由于使用植株生长调节剂浓度过高造成。如棚室栽培时,使用2 .4-D或番茄灵保花保果时浓度过高,或处理花朵过早,或重复处理,或采用浸花处理 均较易导致尖顶果,一般情况下2.4-D的浓度以(20~30)×10-6或番茄灵的浓度以 50×10-6为宜,随气温升高浓度变稀,适期处理,避免重复。 2.椭圆形、 偏心形、菊形、多心室及脐裂形等畸形果 育苗期苗床温度太低,特 别是花芽分化期(3片真叶后) ,持续低温,又遇土壤过湿和氮肥过多,花芽的细胞分 裂作用旺盛,较易形成畸形果。所以,控制适宜的育苗条件是防止畸形果的关键,苗期 最低温度不能长时间低于8℃, 白天应保持在18℃以上,同时控制苗床的氮肥用量和土 壤湿度,防止营养生长过旺。 畸形果的产生还与缺钙、硼有关,因此床土配置时肥料要均衡,要有充足的钙、硼 元素,有机肥要充分腐熟,避免土壤中水分发生剧烈变化,地温要保持在15℃以上。 四、裂果 发生裂果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强光、干旱、暴雨及土壤水分的急剧变化,不同品种 类型间裂果差异较大,一般薄皮品种比厚皮品种严重,大果型品种比小果型品种严重。 另外,土壤中缺钙和硼或根系吸收受阻,导致果皮老化,易诱发裂果。 预防措施:首先选择抗裂果品种。其次合理浇水,避免干旱后遇雨造成土壤中水分 的急剧变化。再次是要加强栽培管理,定植前深耕土壤,施足有机肥,实行配方平衡施 肥,定植后中耕蹲苗,让根系充分生长,形成强健的根群,较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合 理密植,整枝摘心时注意果穗上方留2片~3片叶,让果穗隐藏在枝叶之间,避免阳光直 射引起裂果,注意适量补施钙、硼元素。另外,在结果期,叶面喷洒化学物质与生长调 节剂,可减轻裂果发生程度。 五、着色不良 果实的色素含量一般受温度、光照和土壤条件的影响较大,较适宜温度为20℃~26 ℃,温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茄红素的合成,果实成熟呈黄褐色。 在果实膨大期间,若氮、钾不足,叶绿素分解成茄红素的过程受到影响,则易形成 黄色果,高温条件下,茄红素含量下降,温度过低,果实内的分解酶活性低,形成着色 不良的黄色果实和果实带黄,特别是高温期果实受到阳光直射的部分黄色更强。 绿肩果的发生,除品种特征外,主要是由于夏季高温、阳光直射,果实温度过高, 抑制了果肩部的茄红素的形成而引起的。另外,施氮过多、缺钾、土壤干燥的情况下也 较易发生绿肩果。 为了提高果实的着色,应加强肥水管理,保证有充足的肥水供应,增施磷、钾肥, 合理密植与整枝。 六、遗传与生理失调 1.月巴大症(空洞果) 凝胶体部分充满子房,肥大的果实异常的轻和软,这主 要是由于授粉和胚珠受精不良,夜间温度低于13℃,白天温度高于30℃,或使用植物生 长调节剂不当,以及结果期水肥不足引起。 预防措施:首先控制开花期、幼果期的昼夜温度,15℃~28℃为宜。其次注意结果 期的肥水供应。再次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花朵时要正确掌握使用时期和适宜的浓度, 处理未成熟的花蕾或使用浓度过高,易形成空洞果。 2.豆疹病 在绿色果实的果皮产生较黑的小斑点, 当果实成熟时,斑点变成金黄 色,如果实暴露在阳光下,斑点干涸并可能开裂,从而易导致黑霉病和其他腐生菌的侵 染。 豆疹病是通过一个退化的基因引起的遗传性失调而发生的。 3.成熟果上的斑渍 果壁上颜色不均匀, 呈淡绿色或近于无色,有时在果内呈褐 色腐烂,原因不详。 4.筋条果 果肉组织的维管束部位坏死变成黑筋或果肉维管束变白成为白筋果, 此病多发于温室、大棚保护地生产中。 黑筋条果发生是因光照弱,营养生长过旺,栽培密度大,整枝不当,氮肥施用量过 多;白筋果则是因为缺钾,吸收氨态氮肥过多所致。两种筋条果都是因果实发育中生理 代谢不正常而形成。 预防措施:适量浇水,切忌大水漫灌。光照不足时,温度不宜太高,棚室内空气湿 度不宜太大,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白天注意通风良好。不要过多施用氮肥,特 别是不要过多施氨态氮肥,适量增施钾肥和硼肥。合理密植,通过整枝、水肥及温度管 理使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平衡。 5.网纹果 即从果实表面可以看到果肉呈网纹状, 一般成熟较晚。主要是因为土 壤含水量较低,根系不能很好吸收磷、钾,或磷、钾在植株体内移动困难,使植株生理 失调、代谢紊乱而形成的。生产中注意适时适量浇水,防止土壤干旱,增补施磷、钾肥, 培育强健的根系,可有效地减少网纹果的发生。(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农牧局 030600) 摘自:2002年第11期《农村实用科技》

虫媒病的研究进展论文

虫媒病(arbo-disease):这种病原体由节肢动物生物性传播的疾病称为虫媒玻 虫媒传染病是由嗜血节肢动物通过吸血传播的一类传染病,历史上曾造成严重危害。主要包括:蚊媒、蜱媒、螨、虱媒和蚤媒传染病

虫媒病是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一类传染病,通过叮咬传播给动物及人类宿主,主要包括蚊媒、蜱媒、螨、虱媒和蚤媒传染病。历史上曾造成严重危害,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

新发虫媒传染病是新发传染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呈现加剧化形势。当今全球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环境恶化及交通与物流的便捷,为媒介生物繁殖、传播、扩散提供了便利条件。

通过蜱叮咬传播的新发媒介生物性疾病莱姆病,目前已在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有病例报告,我国于1986年首次发现。

全球虫媒传染病的三大流行趋势是:新的病种不断被发现,流行地域不断扩展,流行的频率不断增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老”病种登革热,近年来随着媒介生物的活跃,流行逐步加快;

而最有代表性的新病种西尼罗热,自1999年首次在美国暴发以来,连年在美国流行,而且流行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扩展到美国所有的州,每年有8000多病例出现,死亡几百人,并正在向中美和南美国家蔓延。

传染病的传播没有国界,虫媒传染病远距离传播的情况越来越常见。我国虫媒生物种类繁多,分布情况复杂,而相关监测与控制水平与防疫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虫媒病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国内防制虫媒传染病领域的应用【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虫媒病中蚊媒传染病防制的应用情况,以期为蚊媒传染病的防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蚊媒传染病的发生提供参考.【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虫媒;传染病虫媒病是由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传播的一组疾病.1992年在国际虫媒病毒中心登记的已达535种,其中128种对人有致病性[1].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虫媒病占13种,蚊虫作为媒介,除了传播病毒性疾病外,还可传播寄生虫病.这类疾病大都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发病率低、死亡率高,主要通过媒介的控制进行防制[2].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作者就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蚊媒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等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1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3]1·1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核酸的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它是利用核酸分子的碱基互补原则,在特定的条件下,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与异源的DNA或RNA (单链)复性,若异源DNA或RNA之间的某些区域有互补的碱基序列,则在复性时可形成杂交的核酸分子.杂交的双方是待测核酸序列及探针.核酸探针可用放射性核素、生物素或其它活性物质标记.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cDNA探针、基因组探针、寡核苷酸探针、RNA探针等.分类:根据被测定的对象,分为Southern杂交和Northern杂交;根据所用的方法,分为斑点(dot)杂交、狭槽(slot)杂交和菌落原位杂交;根据环境条件:分为液相杂交和固相杂交.1·2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以拟扩增的DNA分子为模板,以一对分别与模板互补的寡核苷酸片段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半保留复制的机理沿着模板链延伸直至完成新的DNA合成.通过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可以使目的DNA片段得到扩增,同时新合成的DNA片段也可以作为模板,使DNA的合成量呈指数型增长.PCR各种应用模式:兼并引物( degenerate primer)pcr、套式引物(nested primer) pcr、复合pcr (multiplexpcr)、反向pcr ( inverse pcr或reverse pcr)、不对称pcr(asymmetric pcr)、标记pcr ( lp-pcr)和彩色pcr、加端pcr、锚定pcr或固定pcr、玻片pcr、反转录pcr方法检测rna、定量·3DNA芯片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DNA chip)或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是采用光导原位合成或显微印刷等方法将大量特定序列的探针分子密集、有序地固定于经过相应处理的载体上,然后加入标记的待测样品,进行多元杂交,通过杂交信号的强弱及分布,来分析目的分子的有无、数量及序列,从而获得受检样品的遗传信.特点:具有通量大,并行性、微量化与自动化等优点,但在实践中其研究成本较高;方法标准化不足;配套软件不够完善.2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虫媒病诊断的应用2·1疟疾黄炳成等[4]用pBF2 DNA片断,经标记后作探针,从多种疟原虫DNA样本中检出恶性疟原虫.基因芯片在疟原虫的研究内容还有疟原虫新基因发现[5]、转录因子调控网络[6]、疟原虫适应人体宿主机制[7]、疟原虫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8]、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分子机制[9]以及疟原虫攻击红细胞机制[10]等.2·2丝虫病黄志彪等[11]运用PCR技术检测血液中的班氏丝虫微丝蚴,可检出lOOul阳性血样中的l条班氏丝虫微丝蚴;用于检测班氏丝虫监测点540份血液样本结果均为阴性,镜检血片结果亦为阴性.常规丝虫检测是在夜间采血,有资料显示[12], SsP/PCR扩增系统可用于检测班氏丝虫病患者血样中的循环DNA,能用于周期性或夜间周期性丝虫病的日间血检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丝虫病的诊断、监测和工作方式.2·3登革热病郑夔等[13]应用多重PCR技术快速鉴定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并在同一反应管中进行多重PCR对登革病毒进行分型鉴定,证实了2004年在广东发生的登革热疫情为I型登革病毒;也有报道应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能同时确认流感和登革热病毒[14].长期受这种疾病困扰的地区将有望通过这种技术的完善,获得有效的治疗和保护.

本科病虫害毕业论文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马上就要开始最难熬的毕业设计阶段,而我们做毕业设计之前要先写好开题报告,快来参考开题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毕业论文题目:

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姓名: xx 学号: xxxx

年级: xxx 专业: 植物保护

指导教师:姓名 xxx 职称 教授

学科 植物病理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

20XX年x月x日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菌寄生(Mycoparasitism)是发生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一种寄生方式,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真菌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生物间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利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作为研究的模式系统来揭示生物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李多川(Li,1996)先生发现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菌寄生关系以来,我们实验室试图通过研究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来建立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模式系统,从而揭示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串珠镰刀菌的一种重寄生真菌,该菌是一种接触性活体重寄生菌,离体试验发现其分生孢子只有在串珠镰刀菌细胞壁提取物刺激下才能萌发。这说明两者之间的重寄生关系是建立在二者识别与互作的分子机制上的(Li,2004)。在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相互作用过程中,几丁质酶、蛋白酶等细胞壁裂解酶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蛋白酶在木霉属菌寄生真菌中的功能已经得到初步证明,而纤细齿梗孢的蛋白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克隆纤细齿梗孢蛋白酶编码基因对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重寄生真菌和寄主识别和互作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

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李多川教授分离得到的一种活体营养接触型菌寄生真菌[1~3],其寄主包括Fusarium moniliformeAlternaria alternata等。近年来,我们实验室一直在努力以其为基础研究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真菌细胞壁蛋白在细胞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细胞壁蛋白研究已经成为生物间相互识别机制研究的热点。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实验室成功分离纯化了纤细齿梗孢的寄主之一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上的一种特异性糖蛋白——凝集素,并初步证明其在和孢子吸附过程中起到识别因子的作用[4]。近年来,菌寄生真菌细胞壁裂解蛋白酶在菌寄生过程中的作用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克隆和表达菌寄生真菌的蛋白酶编码基因变得很有意义。本研究试图以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tenellum)作为研究材料克隆了其蛋白酶基因。根据氨基酸的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然后采用RT-PCR和RACE是一个较为快速、简单和高效的方法。本实验根据同源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通过RT-PCR及RACE-PCR的方法,克隆了蛋白酶的编码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为后续试验打下了基础。

由于Olpitrichum tenellum在离开寄主的人工培养基中很难生长,纯化其蛋白酶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外源蛋白表达系统得到蛋白,进一步研究其性质,从而搞清楚其在重寄生过程中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DNA重组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构建遗传工程菌株,人们可以较容易地使各种各样的天然酶的基因在微生物系统中高效表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天然酶源的依赖。

基因工程的表达系统有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两大类。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目前了解最深入,实际应用最为广泛的表达系统。与其他表达系统相比,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具有遗传背景清楚、目标基因表达水平高、培养周期短、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在基因表达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工具[5]。

Pichia pastoris基因表达系统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基本成为较完善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具有易于高密度发酵,表达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稳定整合,能使产物有效分泌并适当糖基化,培养方便经济等特点。利用强效可调控启动子AOX1,已高效表达了HBsAg、TNF、EGF、破伤风毒素C片段、基因工程抗体等多种外源基因[6],证实该系统是高效、实用、简便,能提高表达量并保持产物生物学活性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表达系统在生物工程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更多外源基因在该系统的高效表达,提供更为广泛的基因工程产品[7]。

我们已经分离到蛋白酶的编码基因,本研究中将该基因的去掉信号肽序列的正确阅读框融合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和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上,分别转化 BL21及Pichia pastoris GSxx5,以期在这些菌株中有效表达该基因的编码产物,从而为以后功能研究打下基础。

1 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37~65.

2 21.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5:345~347.

3 .李多川,沈崇尧.1997.菌寄生菌物与寄主菌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6:94~98.

4 张成省,李多川,孔凡玉.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凝集素的纯化与特性研究.植物病理学报,35(2):141~147.

5 .xx.何诚,朱运松.1998.甲醇营养型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18:7~xx.

6 彭毅,杨希才,康良仪.2000.影响甲醇酵母外源蛋白表达的因素.生物技术通报,4:33~36.

7 韩雪清,刘湘涛,尹双.2003.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微生物学杂志,3:35~40.

三、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内容、目标,研究方法、进度):

1、研究内容:

本课题选择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做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及RACE技术分离克隆了其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并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研究的目标:

克隆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3、研究方法:

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接种到LB培养基上,培养14个小时后,收集菌丝,然后采用总Trizol法提取RNA。再从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到大量的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并根据同源性进行分类,分别设计兼并引物。再通过RT-PCR、3’-RACE、5’-RACE获得全长cDNA、DNA克隆,并将其连接到载体上,然后采用电击法将将重组质粒转入到全长cDNA、DNA克隆中,通过透析纯化蛋白酶,最后研究其特性。

四、研究进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 。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

五、技术路线:

收集菌丝

总RNA提取

同源序列 设计引物

特性研究

RT-PCR、

3’-RACE、5’-RACE

纯化表达产物

全长cDNA、DNA克隆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

四、进程计划(各研究环节的时间安排、实施进度、完成程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完成实验的1%。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完成实验的50%。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完成实验的95%。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完成100%。

五、导师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六、专业意见

专业主任签字:

20xx 年 月 日

七、学院意见

学院(章): 负责人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摘要:

针对目前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方法、内容及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对策:优化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实验模块,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和时间安排的调整,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

植物保护论文

目前,国内外很多农业院校的植物保护专业均开设了昆虫研究法和植病研究法课程。为优化本科培养方案,浙江农林大学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将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合并成一门植物保护研究法课程。植物保护研究法是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程之一,是植物保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实验技能和学习兴趣的重要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基本原理,培养植物保护研究常规操作能力,以及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整理资料、总结归纳和论文撰写的能力。笔者分析了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内容,并总结了改革成效。

1.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传统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是“灌输式”“填鸭式”,学生在2个小时的实验过程中就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中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依葫芦画瓢,实验完成后,又按照统一的模式填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无需独立思考和分析,更谈不上发挥创新能力了。因此,很难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谈起了。虽然这种传统实验模式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结论的认可、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师和学生很轻松愉快地就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立即显现。学生缺乏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后缺乏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急需改革。

实验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植物保护研究法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涉及的内容有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只是简单地把这3门课的实验合在一起上,并没有把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昆虫实验时,指导教师一般是教授昆虫学科的教师;而在进行植病实验时,则由讲授植病学科的教师指导。这样的实验模式难以使植物病虫害系统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和深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不利于掌握该专业的系统知识和技能。

实验考核不科学以往实验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实验报告,而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只是把实验大纲(包括实验口的、原理、仪器与试剂、内容及方法)原文不动地抄一遍,实验结果更是千篇一律,这样实验就变成了预演过程,学生在实验中缺乏思考,不利于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背离了实验课教学的初衷。同时,还会导致每位学生的实验成绩差异微乎其微,不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2.教学改革内容

重视教学环节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实验用具和材料大多数都是实验教辅人员提前准备,导致他们的工作量非常大。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和管理,一方面提高了教辅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全面了解,获得整个科研实践过程的训练,从而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做到计划周密、有条不紊地安排和实施实验计划。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教育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进行科学分析。一日_发现弄虚作假的学生,一定要严厉批评,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其重新做实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科学研究允许失败,但是不能有半l从虚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该项口分别以某种农作物病虫害为主轴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性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执行各项实验内容,指导教师负责答疑和提供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分组、调查、取样、鉴定、查阅资料、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和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步骤,不仅可以很好地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结构将整个实验课程设置成一个综合性的大实验:分别以某个农作物上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贯穿整个课程。将口前昆虫研究法的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人工饲养技术、昆虫生态学研究方法、昆虫生理生化研究方法、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害虫综合治理研究方法5个实验和植病研究法的植物病害调查、植物病原菌分离与鉴定技术、植物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植物病原真菌遗传转化技术和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技术5个实验合并成1个综合性大实验,将植物病虫害研究以故事的形式紧密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田间实际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整个实验就是以具体的作物病虫害发生为时间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只有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才能很好地保证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的`现象。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实验课成绩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完成好坏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为了做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实验成绩除实验报告和考勤成绩外,应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实验结果记录规范性量化纳入成绩考核。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观察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量化后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对那些既有独立操作能力,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适当给予创新学分。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否遵守实验室规则、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是否打扫卫生、是否清洗实验器材等,这些看似小问题,但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做得好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加分。

3.改革成效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学生能在同一时间完成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3门实验课程,体现了实验课程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这3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植物病虫害防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强调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验中,切身体会到所学专业的意义。

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模式具有系统化和整体化特点,同时涉及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药研究法等相关学科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对病虫害的认知及其防治等问题的处理上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独立思考、查找资料、咨询专业教师、综合分析之后,拟定出具体的处理方案,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

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3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加强了课程的综合实践环节,因此指导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操作技术、实践应用和协调能力都需要提升。所以,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起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完善专业实践体系,提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的新进展、出现的新技术,从而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

4.结语

植物保护研究法在植物保护专业2013级和2014级本科生实验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通过问卷调查,95%的学生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有较多的动手机会,激发了自己对实验的兴趣,提高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认为该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应用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是自然灾害严重多发国家,农作物病虫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我国的重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达1400多种,其中重大流行性、迁飞性病虫害有20多种。几乎所有大范围流行性、暴发性、毁灭性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或与气象灾害相伴发生。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有可供病虫滋生和食用的寄主植物;二是病虫本身处在对农作物有危害能力的发育阶段;三是有使病虫进一步发展蔓延的适宜环境,其中气象条件是决定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 虫害与气象条件---害虫生长、繁育和迁移活动的主要气象要素有温度、降水、湿度、光照和风等,特别是其综合影响对于虫害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些气象要素还通过对寄主作物和天敌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间接地影响虫害的发生与危害。 温度: 农作物害虫的活动要求一定的适宜温度范围,一般为6℃—36℃。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害虫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呈直线增长,害虫生命活动旺盛,寿命长,后代多。 湿度和雨量: 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害虫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对害虫生长繁育的影响,因害虫种类而不同。喜湿性害虫要求湿度偏高(相对湿度≥70%),喜干性害虫要求湿度偏低(相对湿度<50%)。例如,春季雨水充足,相对湿度高,气候温和,常有利于玉米螟的大发生。 光照: 对害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光波、光强、光周期三个方面:光波与害虫的趋光性关系密切;光强主要影响害虫的取食、栖息、交尾、产卵等昼夜节奏行为,且与害虫体色及趋集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光周期是引起害虫滞育和休眠的重要因子。自然界的短光照会刺激害虫休眠。 风:风与害虫取食、迁飞等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弱风能刺激起飞,强风抑制起飞;迁飞速度、方向基本与风速、风向一致。 病害与气象条件---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气象要素是温度、降水、湿度和风等,低温、阴雨、干旱和大风等不利条件将明显影响寄主作物的抗病能力。 掌握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之间的规律,用前期气象因子和病虫因子就可以预测未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农作物病虫害与气象密切相关

关于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排版与装订

1、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用。

2、行距:全部采用倍行距。

3、页码:每页下端居中,全部采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如1,2,3等,不要写“第1页”或“-1-”等。

4、页眉:全部不加页眉。

5、分页:摘要、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等各部分都应分页。

6、页面大小:全部采用A4纸。

7、封面用230克浅蓝色虎纹纸。

8、装订:一律左侧装订。

二、封面

1、学生可根据论文内容,分别选用“华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或“华南农业大学毕业设计”封面,封面格式可从校园网教务处网页“表格资料”中下载,并按格式填写内容,网址为:

2、题目

(1)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如题目太长,建议采用副标题。如2人或多人同做一个大项目论文(设计),题目相同时一定要采用副标题。

(2)在校园网上下载封面后,在题目栏和副标题栏输入汉字后,即可自动生成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或副标题。

3、作者姓名

在“作者姓名”栏输入学生姓名后即可自动生成“作者姓名”,学生姓名前不要加“学生”或“作者”等字。

4、指导教师

(1)在“指导教师”栏输入教师姓名和职称后,即可自动生成指导教师姓名和职称。

(2)如多位教师指导,可在“指导教师”栏继续输入,最多可输入3位指导教师。

(3)指导教师职称应用全称,如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不能用“高工”等简称,副教授不能写“付教授”。

5、学院名称

在“学院名称”栏输入学院全称,即可自动生成。

6、专业名称

在“专业名称”栏输入专业全称,即可自动生成。

7、论文提交日期

在“论文提交日期”栏,用阿拉伯数字输入年月日后,即可自动生成。

8、论文答辩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用阿拉伯数字手工填写(黑色墨水)。

9、答辩委员会主席和评阅人用手工填写,只填姓名,不填职务。

三、摘要

1、摘要置于封面之后,自成一页。

2、摘要页不写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3、“摘要”两字用黑体4号字居中,字与字之间留4个字距。

4、摘要正文用宋体小4号字。

5、摘要字数为600字左右。

6、“关键词”三个字用黑体小4号字,与摘要正文左对齐。

7、关键词3-6个,宋体小4号字,各关键词之间空2个字距,且不加标点符号。

四、目录

1、目录置于摘要之后,“目录”两字用黑体4号字居中,字与字之间空4个字距。

2、目录中之中文全部用宋体小4号字。

3、目录中各层次标题与正文层次标题同,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排序,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圆点“.”相隔,如

2

一般不要超过4级层次。

4、层次标题序号一律左对齐,页码右对齐,中间用小黑点连接。

5、摘要不编入目录中。

6、致谢、参考文献、英文摘要、附录、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一律不编序号。

五、正文

1、正文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以不超过15字为宜,题末不加标点符号。各层次一律用阿拉伯字连续编号,如:“1”,“”,“”,一律左顶格,后空一字距写标题。一级标题从前言起编,一律用黑体4号字,左顶格。

2、二级标题用黑体小4号字,左顶格。

3、三级标题用楷体小4号字,左顶格。

4、正文其他部分全部用宋体小4号字。

5、各级标题与段落之间不留空行。

6、图、表与正文之间上下各空一行。

7、图应有图题,放图下方居中,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图1,图号后不加任何符号,空1个字距写图题。

8、表应有表题,放表上方居中,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表1,表号后不加任何符号,空1个字距写表题。

9、表一律采用三线表。

10、图题、表题与图、表之间不留空行。

11、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如果是应用计算机软件的,尽可能用公开发行的程序。如果是自编的,应在文体后的附录中列出程序。在数表中各试验数据的平均数之后应列出平均数的标准误(.),而不应列出标准差(.)。对各平均数的多重比较,只需用一个显著水平(α=,α=,或α=),应使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检验法(DMRT 法)。

12、文中所用的量度单位按“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中“附录B量和单位”的规定,如公斤用kg,公里用km,毫克用mg,千瓦用kW等。

13、文中如果采用英文字母缩写的,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就把英文的全称写出,如:GNP(Gross National Produd)、小菜蛾DBM(Diamondback Moth)。

14、文中的拉丁学名采用右斜体字母。第一次出现属名时不能用缩写字母。

15、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可采用“著者-出版年”制,也可采用顺序编码制。

(1)著者-出版年制

采用著者—出版年制时,引用文献的标注内容,由著者姓氏和出版年构成。若引文时只写作者,则在其后加圆括号写出文献的出版年,若引文时只引成果内容而未引出作者,则在其后用圆括号标注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之间用“,”号相隔。例如: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长期研究(O’Callaghan,et al,1965;曾德超等,1979;马廷玺,1978)。TH西涅阿科夫等(1981)曾建立了用解析法所需要的6个线性方程式。

……按曾德超(1986)提供的'参数设计出样机。悬挂机构的设计采用数值计算方法(Fox et al,1982)……

(2)顺序编码制: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六、致谢

1、致谢置于正文之后,“致谢”两字用黑体4号字居中,字与字之间空4个字距。

2、致谢正文用宋体小4号字。

七、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四字用黑体4号字居中,字与字之间空1个字符。

2、参考文献只列入与论文(设计)研究关系密切的公开发表的主要文献。

(1)“著者-出版年”制参考文献编写格式:中文的先列,外文的后列。中文以作者姓氏笔划为序,外文(先英文,后日文、俄文、法文、德文,其他文字)以姓氏的第一字母为序。如果作者为3人和3人以下的,全部作者列出;3人以上的作者只列前3人,并在第三者后写“等”字,各参考文献前不加序号。

参考文献如为期刊,可按以下格式列出:

作者姓名. 出版年.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如期刊无卷号,则为“(期号):起止页码”)。 例如:

庞雄飞. 1990. 种群数量控制指数及其应用. 植物保护学报,17(1):1-6

参考文献如为专著,可按下列格式列出:

作者姓名. 出版年. 专著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名. 起止页码 例如:

Osamu Kitani. 1999. CIGR 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Michigan:

ASAE. 139-163

(2)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编写格式:各条文献按在正文中的文献序号顺序排列,项目应完整,内容应明确,各个项目的次序和著录内容应符合规定。

参考文献为期刊时,按下列格式列出:

著者(外文姓前名后,3人和3人以下作者全部列出,3人以上作者只列前3人,后写“等”字). 题名. 期刊名. 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如期刊无卷号,则为“出版年,(期号):起止页码”,例如:

庞雄飞. 种群数量控制指数及其应用. 植物保护学报,17(1):1-6

参考文献为专著时:

著者. 书名. 版次(第1版不标注).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

Osamu Kitani. CIGR 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Michigan:

ASAE,1999. 139-163

八、英文摘要

1、英文摘要上方应有论文的英文题目,采用Times New Roman 4号字,加黑,居中排列,题目中的每一个实词的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如:Meliorating of Nutritive Soil Modifier on Acid Soil。

2、作者只写学生名字,采用Times New Roman小4号字,居中排列,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如 Song Nianxiu。

3、作者单位应包括学院、学校、广州、邮编,前后用括号,如(College of Scienc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China)。

4、英文摘要前“Abstract:”与摘要用同一号字号,加黑,左对齐。

5、英文摘要中,英文的写作要符合科技英语的写作习惯,不要用第一、二人称,应用第三人称;表达的意思要简明、通顺,没有重大的语言错误。

6、“Key words:”与摘要要用同一号字号,加黑,左对齐。各关键词之间距离2个字符,不加标点符号。

九、附录

如有附录,放在英文摘要后,并应编入目录中。

十、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如有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应放在中文摘要之后,目录之前。

十一、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1、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装订在毕业论文(设计)的最后面。

2、评定内容一般用手写,也可打印。

3、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绩可用百分制记分,总成绩用五级制记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4、答辩委员会签名一般由主席签名。

知识扩展:安徽农业大学论文格式及要求

一、毕业论文格式

1、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

版芯要求: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2、题目:黑体,三号,居中;

作者及指导教师姓名,宋体,小四号;单位,宋体,小五号;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和关键词宋体五号加黑,内容小五号;

标题:论文原则上只分至三级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四号或14pt,左对齐,行距25磅

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或12pt,左对齐,行距20磅

三级标题:黑体,五号或10pt,左对齐,行距16磅

为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或特殊的排版需要,段前、段后及字间距可适当调节,

3、正文字体:正文采用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4、文中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如三线表,可参照正式出版物中的表格形式)。

5、文中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 New Roman正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要采用斜体(如:拉丁文)。

6、封面、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采用学校的统一模板和格式。

二、毕业论文的组成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格式应按下列次序:

1、论文题目

2、作者及指导教师姓名

3、中文摘要

4、关键词

5、前言

6、正文

7、参考文献

8、英文(外文)摘要

9、致谢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结构包括:

1、前置部分:包括封面、开题报告,和目录页等;

2、主体部分: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及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前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英文(外文)摘要,致谢等;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理科一般不少于6000字。

3、附录部分:设计图纸、实验所用仪器、设备性能简介,照片和翻译论文、资料的原文、计算机程序。

4、结论:指导教师审阅意见、评阅人评阅意见和答辩委员会的结论性意见。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装订顺序

1、 封面

2、 开题报告

3、 目录页

4、 正文

5、 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6、 评阅人评阅意见和答辩委员会的结论性意见

7、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四、论文提交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通过后,学位申请人根据答辩组提出的要求认真进行论文修改,按照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格式、书写规范进行排版,按顺序装订后上交一份完整的纸质论文到学院,由学院统一上报学校存档,同时,提交电子版毕业论文(设计)到学院。

1、电子版学位论文应与印刷本内容一致;

2、电子版学位论文应集合为一个word电子文档。电子版论文一律以姓名专业.doc命名。如:张环工.doc。

请各位同学在答辩后认真检查自己的论文书写格式,如有不规范的将视为不符合要求论文处理。请各位指导老师严格把关,确保所有的论文按照规范书写,装订,上报。

拓展资料:

华南农业大学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简称“华农”,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一所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为广东省“211工程”、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改革试点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111计划”,粤港澳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由原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1984年,更名华南农业大学。2000年,学校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天河校本部4457余亩,增城教学科研基地3804余亩,学校建筑总面积142万平方米;设有25个学院(部),102个本科专业;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教职工约3386人,其中专任教师2325人,博士生导师309人;有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其中本科生万余人,研究生1万余人。

寄生虫病的研究与治疗论文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国内防制虫媒传染病领域的应用【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虫媒病中蚊媒传染病防制的应用情况,以期为蚊媒传染病的防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蚊媒传染病的发生提供参考.【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虫媒;传染病虫媒病是由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传播的一组疾病.1992年在国际虫媒病毒中心登记的已达535种,其中128种对人有致病性[1].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虫媒病占13种,蚊虫作为媒介,除了传播病毒性疾病外,还可传播寄生虫病.这类疾病大都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发病率低、死亡率高,主要通过媒介的控制进行防制[2].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作者就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蚊媒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等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1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3]1·1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核酸的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它是利用核酸分子的碱基互补原则,在特定的条件下,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与异源的DNA或RNA (单链)复性,若异源DNA或RNA之间的某些区域有互补的碱基序列,则在复性时可形成杂交的核酸分子.杂交的双方是待测核酸序列及探针.核酸探针可用放射性核素、生物素或其它活性物质标记.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cDNA探针、基因组探针、寡核苷酸探针、RNA探针等.分类:根据被测定的对象,分为Southern杂交和Northern杂交;根据所用的方法,分为斑点(dot)杂交、狭槽(slot)杂交和菌落原位杂交;根据环境条件:分为液相杂交和固相杂交.1·2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以拟扩增的DNA分子为模板,以一对分别与模板互补的寡核苷酸片段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半保留复制的机理沿着模板链延伸直至完成新的DNA合成.通过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可以使目的DNA片段得到扩增,同时新合成的DNA片段也可以作为模板,使DNA的合成量呈指数型增长.PCR各种应用模式:兼并引物( degenerate primer)pcr、套式引物(nested primer) pcr、复合pcr (multiplexpcr)、反向pcr ( inverse pcr或reverse pcr)、不对称pcr(asymmetric pcr)、标记pcr ( lp-pcr)和彩色pcr、加端pcr、锚定pcr或固定pcr、玻片pcr、反转录pcr方法检测rna、定量·3DNA芯片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DNA chip)或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是采用光导原位合成或显微印刷等方法将大量特定序列的探针分子密集、有序地固定于经过相应处理的载体上,然后加入标记的待测样品,进行多元杂交,通过杂交信号的强弱及分布,来分析目的分子的有无、数量及序列,从而获得受检样品的遗传信.特点:具有通量大,并行性、微量化与自动化等优点,但在实践中其研究成本较高;方法标准化不足;配套软件不够完善.2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虫媒病诊断的应用2·1疟疾黄炳成等[4]用pBF2 DNA片断,经标记后作探针,从多种疟原虫DNA样本中检出恶性疟原虫.基因芯片在疟原虫的研究内容还有疟原虫新基因发现[5]、转录因子调控网络[6]、疟原虫适应人体宿主机制[7]、疟原虫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8]、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分子机制[9]以及疟原虫攻击红细胞机制[10]等.2·2丝虫病黄志彪等[11]运用PCR技术检测血液中的班氏丝虫微丝蚴,可检出lOOul阳性血样中的l条班氏丝虫微丝蚴;用于检测班氏丝虫监测点540份血液样本结果均为阴性,镜检血片结果亦为阴性.常规丝虫检测是在夜间采血,有资料显示[12], SsP/PCR扩增系统可用于检测班氏丝虫病患者血样中的循环DNA,能用于周期性或夜间周期性丝虫病的日间血检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丝虫病的诊断、监测和工作方式.2·3登革热病郑夔等[13]应用多重PCR技术快速鉴定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并在同一反应管中进行多重PCR对登革病毒进行分型鉴定,证实了2004年在广东发生的登革热疫情为I型登革病毒;也有报道应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能同时确认流感和登革热病毒[14].长期受这种疾病困扰的地区将有望通过这种技术的完善,获得有效的治疗和保护.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序号 论 文 名 称 作 者 发表年份 发表刊物、会议名称 1 羊狂蝇(Oestrus ovis L.)一龄幼虫体表微细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张文忠,薛瑞德 1982 动物学研究, 1982,3:30-32 2 寄生于丝光绿蝇的一种金小蜂 薛瑞德,张文忠 1982 昆虫天敌,1982,4(2):21 3 太原市住区常见蝇类幼虫孳生习性的调查研究 张文忠,薛瑞德殷润华,等 1983 山西医学院报,1983,(2):9-14 4 太原市常见麻蝇的生态学研究 薛瑞德,张文忠 1983 昆虫学报,1983,26(3):295-301 5 广大腿小蜂寄生于伏蝇,黑青小蜂寄生于丝光绿蝇 薛瑞德,张文忠 1983 昆虫天敌,1983,5(2):85 6 粪蝇沟姬蜂寄生于棕尾别麻蝇 薛瑞德,张文忠 1983 山西医学院学报,1983,(1):44 7 肠外阿米巴病罕例 赵 斌,张文忠 1983 山西医药杂志,1983,12(2):99-101 8 蝇蛹呼吸角的研究 赵 斌,张文忠 1984 昆虫学报,1984,27(4):401-405 9 家蝇巨螯螨防治厩腐蝇的实验研究 薛瑞德,张文忠 1984 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杂志,1984,3(5)56-57 10 蝇类寄生蜂的调查研究 张文忠,薛瑞德 1984 山西卫生防疫增刊,1984,p37 11 寄生于丝光绿蝇的一种原芽茧蜂 张文忠,赵 斌 1984 昆虫天敌,1984,6:145 12 带绦虫病150例的治疗 张文忠,路应连张青云,等 1985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5,3(4):271 13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特征 赵 斌,张文忠 1985 山西医学院学报,1985,(4):51-55 14 带绦虫病150例的治疗 张文忠,路应连张青云,等 1985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5,3(4):271 15 山西省棘蝇属二新种记述(双翅目:蝇科) 张文忠,赵 斌 1985 动物分类学报,1985,10(1):79-83 16 丽蝇蛹集金小蜂微生态环境及其个体发育的影响 薛瑞德,张文忠萧蔼祥,陈仁兵张 杰 1987 生物学杂志,1987,6(5):10-13 17 山西蝇蛹寄生性天敌的调查研究 张文忠,萧蔼祥,王善青,武文杰,等 1990 医学动物防制,1990,6(4):10-14 18 蝇幼虫的捕食性昆虫及其捕食量研究 王善青,张文忠,萧蔼祥,等 1990 医学动物防制,1990,6(4):15-18 19 大隐翅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蝇类捕食作用的观察 武文杰,张文忠 1990 医学动物防制,1990,6(4):19-21 20 东方实蝇蛹俑小蜂早期发育及其形态研究 张桂筠,张文忠 1990 医学动物防制,1990,6(4):25-27 21 蝇蛹冷藏处理对蛹寄生蜂寄生活动的影响 王善青,张文忠,萧蔼祥 1990 医学动物防制,1990,6(4):28-30 22 丽蝇蛹集金小蜂幼期冷藏的实验研究 张青云,张桂筠,张文忠,萧蔼祥,张 杰,等 1990 医学动物防制,1990,6(4):31-33 23 产卵量的初步研究 梁国栋,张文忠 1990 医学动物防制,1990,6(4):43 24 山西蚊虫区系分布及孳生地初步报告 张文忠,萧蔼祥武绍庭,等 1956 山西医药杂志,1956,2(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