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玉米病虫害最新防治药剂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玉米病虫害最新防治药剂研究论文

玉米常见病虫害有纹枯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大斑病、灰斑病、玉米螟等。1、纹枯病:使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农利灵1000-2000倍液进行防治。2、丝黑穗病:播种前,使用粉锈宁(用量为种子重量的)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进行拌种。

一、玉米纹枯病

1、选择豫玉26号,济单7号等叶片大小适中,往上倾斜生长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

2、种植时,采取宽窄行种植,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性。

3、病情严重的地块,和非禾本科作物(比如大豆、花生)进行轮作。

4、播种之前,使用浸种灵拌种堆闷24-48小时左右(用量为种子重量的)。

5、病发初期的时候,使用的1%井冈霉素兑水200kg稀释喷雾,或者是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农利灵1000-2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等药剂。

6、病发初期时,每亩地使用150-200ml的2%农抗120水剂兑水50-60kg稀释喷雾,每隔10-15天喷洒一次,病情严重时,每隔7-8天喷洒一次。

二、玉米丝黑穗病

1、对于病情严重的地块,尽量实行3年轮作,减少田间的病菌数量。

2、在苗期的时候,及时将染病的幼苗拔除。抽穗后,趁着黑粉菌孢子尚未成熟散落之前,将病穗割除,带出田外。

3、播种之前,每10kg的玉米种子使用30g的2%立克秀拌种剂或20-25g的2%速保利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处理,或者是使用粉锈宁(用量为种子重量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进行拌种。

4、播种后,使用70%五氯硝基苯制成的药土(用药量不超过)覆盖在种子上,或者是使用50g的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50kg细土混合均匀,然后每个定植穴撒施100g药土,覆盖在种子上。

三、玉米茎腐病

1、病重地块,与水稻、马铃薯、蔬菜作物等实行2-3年轮作,防止田间病菌数量累积。

2、合理施加氮、磷、钾肥,增强植株的长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尤其是施加氯化钾,能够降低茎腐病的发生概率。

3、控制好种植密度,防止植株之间争抢养分以及阳光,从而导致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

3、做好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的防治工作,减少植株上的伤口。

4、播种之前,每50kg的种子使用100-150g的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兑水稀释,拌种,或者是使用增产菌进行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

5、病发初期时,每亩地使用15-20g的冠菌清兑水30kg稀释喷雾,或者是喷洒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防治。

6、对于病情严重的地块,使用2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或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四、玉米大斑病

1、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同时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

2、合理控制好种植密度,改善玉米田的通风透光性。

3、病发的时候,及时将植株上的病叶以及黄叶摘除。

4、心叶末期至抽雄期或病发初期时,使用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或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10天用药一次,一共用药2-3次。

五、玉米灰斑病

1、轮作倒茬,合理控制好种植密度,改善田间条件。

2、播种时尽量错开高温多雨季节,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湿度过高。

3、施加足够的基肥,适时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4、病发初期的时候,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9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5、病发时,每亩地使用9ml的25%丙环唑可湿性粉剂,或6ml的43%好力克+25g的70%安泰生,或30g的10%苯醚甲环唑兑水稀释喷雾,每隔5-7天喷洒一次,一共喷洒2-3次。

六、玉米螟

1、收获之后,及时对玉米秸秆进行处理,消灭其中的越冬幼虫。

2、在玉米螟产卵期的时候,每亩地释放1-2万头赤眼蜂,分2-3次释放。

3、玉米心叶末期的时候,每株施用的氯氟氰菊酯颗粒剂,或者是将3%辛硫磷颗粒剂与煤渣按照1:15的比例混合后,每株施用2g,或者是将200g的5%杀虫双颗粒剂和4kg细土混合后撒施。

4、玉米抽穗后,使用50%辛硫磷或者是40%水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洒在雌穗顶部和雌穗上、下几片叶的叶腋处。

玉米虫害有玉米螟、玉米蚜、玉米粘虫、玉米叶螨、玉米蓟马、地老虎和金针虫等。防治玉米螟,一般可喷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以及辛硫磷、敌百虫可溶液剂、毒死蜱、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防治。防治玉米蚜虫,一般可用玉米种子重量的10%吡虫啉可湿粉剂浸拌种,以及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噻虫嗪、吡虫啉、呋虫胺等药剂喷洒。

一、玉米螟

防治玉米螟,一般可喷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也可喷施辛硫磷、甲基辛硫磷、氰戊菊酯·辛硫磷、乙酸甲胺磷、毒死蜱、四氯虫酰胺、敌百虫可溶液剂、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防治。

二、玉米蚜虫

种植前,可用玉米种子重量的10%吡虫啉可湿粉剂浸拌种,种植后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噻虫嗪、吡虫啉、呋虫胺等药剂防治。研究发现2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是一种防治玉米蚜的理想药剂,理论用量一般建议亩用6g。

三、玉米粘虫

亩用50%辛硫磷乳油75-100g,或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75-100g,或20%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1000倍液,兑水40kg均匀喷雾。

四、玉米叶螨

点片发生时,选用三氯杀螨醇、螨死净、哒螨灵、齐螨素、噻螨酮、克螨特、阿维菌素等喷雾,重点喷洒田块周边玉米中下部叶背及地头杂草。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20%螨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000倍液、齐螨素乳油6000-8000倍均可取得不错的防效。

五、玉米蓟马

对于玉米蓟马虫口密度大或有可能大发生的地块,应及时用20%丁硫克百威乳油,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爱比菌素乳油,或10%除尽乳油2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22%毒死蜱·吡虫啉乳油2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

六、地老虎和金针虫

在种植前,可以使用吡虫啉、噻虫胺、噻虫嗪等拌种,也可以在种植前土壤撒施噻虫嗪、辛硫磷颗粒,都能起到很好的防效。后期发生地下虫危害,可以使用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等灌根。如果是地老虎危害严重,可以在傍晚,在玉米根部附近喷施高效氯氰菊酯等,效果也不错。

玉米病虫害论文文献

苗期应加强蚜虫的防治,可选用9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大喇叭口期用50%辛硫磷乳剂300mL/hm2与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g/hm2混合兑水450kg/hm2,对病虫害进行一次性防治,可以减少玉米生长后期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对玉米抽雄、吐丝期出现的双斑萤叶甲选用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防治;对露雄期出现的玉米螟选用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灌心,或辛硫磷颗粒剂撒入心叶防治。

扩展资料

玉米土肥水管理:定苗后及时中耕,清垄灭茬,促进根部下扎。其中,防倒的关键性措施是增施钾肥、苗期控水和防止过密。玉米根深才能株壮和抗倒能力强,土壤旋耕2-3年后要深翻1次。深松土壤35cm,分次施氮肥,增施有机肥。

在测土掌握地力的基础上,根据目标产量9000kg/hm2以上,施肥量为速效氮150kg/hm2以上、速效磷60kg/hm2以上、速效钾75kg/hm2以上,有条件的增施硫酸锌作底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米

摘要利用品种的抗病虫能力防治玉米病虫害是最经济有效的。介绍了不同病害的抗性,以为育成兼抗某一地区常发性主要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品种抗性;抗病虫;育种 玉米病虫害常年造成玉米减产20%~30%,利用品种的抗病虫能力防治病虫害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任何一个优良品种都不可能抗所有病虫害,但是,育成抗某一地区常发性主要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玉米对病虫害的抗性遗传复杂,不同材料的抗病虫能力不同[1-3]。现对几种病虫害的抗性进行论述,以期对玉米抗性育种提供依据。 1抗玉米螟 玉米品种抗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于永涛等[4]研究表明,抗亚洲玉米螟属数量性状遗传,受多基因控制,遗传机制复杂,分为叶片抗性和茎秆抗性,且两者无相关性,以加性效应和部分显性效应为主,个别表现为显性效应。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杂交种亲本中,就有不少亲本带有抗虫基因,如H21、Mo17、齐319等;一些对玉米螟敏感的亲本也存在抗性基因,如自330等。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浚单20、鲁单981等叶片抗虫性较好,郑单958、沈玉21茎秆和雌穗抗虫性较好[5]。 根据抗虫基因的遗传特性,要组配抗虫性能好的杂交组合,应以双亲均中抗或高抗叶片侵害和茎秆侵害为好。 2抗大斑病 大斑病是由大斑突脐胞菌引起的,分为高粱转化型、玉米转化型和对玉米高粱都能侵染的非转化型。 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分为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6,7]。质量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也有少数自交系的抗性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王玉萍等[8]研究表明,由于多个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出现,目前玉米品种中单一抗大斑病基因总体上已失去了作用,具有多个抗大斑病基因的品种才能控制大斑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地把质量抗性基因和数量抗性基因集中到一个自交系中,至少集中4个抗性基因,形成多质系,充分利用质量抗性基因和多位点数量抗性基因组合,控制大斑病流行。 目前,已知抗病基因有Ht1、Ht2、Ht3、HtN及数量抗性基因和修饰基因,需要把它们进行聚合,利用带多个不同抗性基因的自交系配置杂交组合,育成抗病品种。 3抗小斑病 小斑病是由异旋孢腔菌引起的病害,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是夏玉米的主要病害。由于品种抗性单一和全球气候变暖,该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玉米小斑病病菌存在小种分化现象,主要分为O小种、T小种和C小种。T小种和C小种分别对雄性不育的T型细胞质和C型细胞质具有专化致病性,O小种无专化致病性。我国O小种出现的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 玉米对O小种的抗性分2种类型:一种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基因作用是累加的,遗传率高;另一种是隐性单基因rhm控制的质量性状抗性。我国已鉴定出高抗小斑病材料2 000多份,但还没有发现免疫材料[9]。自交选系时,注意在早代S2~S3便对小斑病抗性进行选择。配制杂交组合时两亲本都应为高抗,或一高抗一中抗。 应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育种时,注意不要应用T型不育细胞质,以防T小种成为优势种,造成损失。我国已选出抗C小种的不育系用于豫玉22号等杂交种子生产;利用S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已大面积用于生产。 4抗弯孢菌叶斑病 该病是由新月弯孢菌引起的,是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玉米材料对该病害的抗性是由多个核基因控制,抗×抗、感×感F1代抗性普遍提高[10],有超亲遗传现象,是由显性效应和累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配制杂交组合,抗×中抗,后代则一般表现高抗。对该病害的抗性也未发现免疫材料。高抗的自交系有齐319、684、郑58、昌7-2、65232等,中抗的有P138、178、丹340、LX9801等。 5抗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分南方型锈病和普通型锈病,分别由柄锈菌和壳锈菌引起。近几年南方玉米锈病北移,已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威胁。 据任转滩[11]研究,目前应用的玉米材料对南方型锈病的抗性以显性和不完全显性为主,也存在累加、加性和其他效应。齐319对南方型锈病免疫,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免疫或高抗× 感病,F1一般表现高抗。 6抗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害。玉米感染此病后,节间严重缩短,植株矮化;根系发育不良;严重时植株叶片近于对生,顶叶丛生,叶色暗绿;植株多处产生许多蜡泪状隆起;雄穗明显缩短或很难抽出,雌穗小或无。 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很少出现超亲现象,以加性效应为主。因此,要配出抗性好的杂交1代,其亲本之一必须高抗,另一亲本至少达中抗。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达到抗或中抗的有P138、P178、沈137、齐319、齐318等,表现为从美国杂交种78599选育的自交系抗性突出。国内的塘四平头衍生系H21、吉853、515等表现有较强的抗病性。国内尚未发现免疫材料。 7抗矮花叶病 全世界有40多种病毒侵染玉米,其中玉米矮花叶病毒分布最广,危害最重。我国已确定有3种病毒侵染玉米引起花叶,其中B株系为主要危害病毒,近年来在我国危害越来越严重,已逐步成为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 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因受玉米材料的基因型、病毒株系、环境、鉴定指标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尽一致。抗性基因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研究认为由1~5个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也起着较大作用,另外也存在基因互作。我国的塘四平头衍生系抗或高抗病;带热带血缘的齐318、齐319等高抗病,P178等抗病;瑞德、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子血缘基本感病。抗×抗、抗×耐、抗×感组成的二环系均能选出抗病系。 8抗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称青枯病,是由几种真菌或细菌危害玉米茎基部引起相似症状的总称。主要有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由根系侵入,造成茎基腐和根腐。 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是由微效多个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效应是重要组成部分。F1抗病性与亲本抗病性密切相关,且多偏向感病亲本。因此,配制杂交组合宜采用高抗系×高抗系。 9抗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主要由串珠镰孢菌引起,病原菌主要通过花丝和籽粒的伤口气传侵染,也有通过疏导组织由根茎传到穗轴。硬粒型、苞叶紧而厚的材料不易感病。对该病的抗性既有加性效应,也有一些显性效应。杂交种F1的抗性一般表现优于双亲平均抗性。利用2个抗病亲本的二环系易选出高抗系,配制杂交种至少选用高抗系×中抗系。 10抗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是丝孢堆黑粉菌,土传病害,土壤和粪肥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种子也可带菌入土侵染。通过幼根和幼芽侵入,随着植株生长,最后于穗期侵染穗部而成黑穗。 许多研究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的抗性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F1发病率介于双亲发病率之间。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很小,环境与基因互作不显著。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 措施 。要配制出抗病的杂交组合,尽量使双亲都高抗丝黑穗病,或一个亲本高抗,一个亲本中抗。我国玉米自交系至今尚未发现对该病免疫的材料,高抗和抗病的有P138、鲁原92、齐319、黄C、丹599、Mo17、综31等,中抗的有沈137、丹598、丹340、9406等。 11抗瘤黑粉病 该病是由瘤黑粉菌引起的局部侵染病害。玉米地上部分都可被侵染形成瘤,同一植株包括雌雄穗在内可多处生瘤,造成的减产可达80%。 玉米对瘤黑粉病的抗性多数认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共同起作用,个别表现有上位性效应。我国对该病的鉴定工作尚未全面系统地开展,缺乏对目前骨干自交系抗病性全面系统的鉴定,对材料的抗性评价标准也不统一。一般认为,马齿型的,早熟的,果穗苞叶长、厚、紧的材料较抗病;杂交后代较亲本抗病能力强。因此,杂交组合双亲均达到中抗,便可配出抗病杂交种。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较抗病的有郑58、178、齐319、吉63、E28、黄早四等。 12审定推广品种的兼抗情况及发展方向 目前,山东省审定推广的主要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如郑单958,兼抗大小斑病、粗缩病、青枯病。鲁单981免疫或高抗锈病,高抗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青枯病、大斑病,中抗黑粉病、矮花叶病,对玉米螟有一定抗性。浚单20抗小斑病,高抗矮花叶病,中抗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农大108高抗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穗腐病,抗大斑病和玉米螟。鲁单984高抗黑粉病、青枯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小斑病。天泰10号高抗小斑病、黑粉病、矮花叶病,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青枯病。鲁单6006高抗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另外,还有许多审定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这些品种的审定推广应用,充分说明了育成兼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 虽然目前推广的品种均兼抗几种病虫害,但兼抗的种类仍较少,兼抗性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兼抗粗缩病和兼抗虫能力更需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广大育种工作者刻苦的努力,不断创新,为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13参考文献 [1] 赵君,王国英,戴景瑞.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的遗传效应分析[J].作物杂志,2007(2):22-25. [2] 石洁,王振营,何康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2005(5):63-65. [3] 荆绍凌,赵树仁,叶青江,等.玉米抗病性遗传改良[J].玉米科学,2008(5):37-41. [4] 于永涛,宋春燕,黎裕,等.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QTL分析[J].玉米科学,2007(5):1-5,11. [5] 罗梅浩,刘艳艳,刘曙光,等.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研究[J].玉米科学,2007(5):34-37. [6] 刘文国,孙志超,荆绍凌,等.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探讨[J].玉米科学,2008(3):121-122,125. [7] 王桂香,庄光章,李龙,等.玉米粗缩病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8(3):123-125. [8] 王玉萍,王晓鸣,马青,等.我国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J].玉米科学,2007(2):123-126. [9] 田雪亮,赵洪勋,陈锡岭,等.玉米杂交种对4种病害的兼抗性初报[J].玉米科学,2007(3):141-143. [10] 鄂文弟,王振华,张立国,等.玉米瘤黑粉病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6(1):153-157. [11] 任转滩.玉米抗锈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及应用研究[J].玉米科学,2006(4):155-157.

秋玉米生育时间短,易受干旱、高温、后期低温及病虫害威胁,会出现玉米棒小,甚至严重秃顶缺粒。因此,要抓好“五忌”。忌干旱 秋玉米抽雄前10天到抽雄后20天是玉米需水临界期,土壤缺水会推迟吐丝,导致不能受精;生长前期遇旱,叶片萎蔫、植株生长细弱,苗体矮小;秋玉米应种在有灌溉条件的稻田;播种后如土壤持水量低于60%,易烧种死芽,需浇水保温;出苗后如叶片卷缩,须抗旱保苗;拔节到孕穗期保持70%左右持水量,如土表露白需灌水;抽雄期遇千旱,灌水比不灌水的增产30%以上;为防缺水阻碍,可采用人工授粉,即花丝露出时,在晴天露水干后9~11时进行人工授粉,隔1天一次,连续3~4次。忌播种过迟 玉米如在9月20日以后抽穗吐丝,易受低温或寒露风影响,如气温低于20℃,受精受阻,秃顶缺拉加重,因此须在8月初播种。忌播种过稀 秋玉米生长前期气温高、日照缩短,使玉米生殖生长提早,营养生长期缩短。因此应增加密度,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46厘米、窄行33厘米、株距22厘米,每亩5500株。忌施肥过迟 秋玉米一般播后不到一个月即开始拔节,需肥早,故肥料多时可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两次施用;肥料少时则可一次集中追施拔节肥,促进幼穗发育良好;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4~5叶对水追施拔节肥,亩施尿素5千克、钾肥5千克;8~9叶追施穗肥,亩用45%复合肥20千克,结合灌溉沟施或穴施;为集中养分供应,在抽雄始期,去掉全田总雄花的1/3。忌病虫害 以玉米螟、蚜虫危害最为严重。在玉米苗期和大喇叭口期,每亩每次用3%呋喃丹千克拌干细黄土点心,可以防治玉米螟;防治蚜虫可使用10%蚜虱净2500~3000倍液+新高脂膜;稻田玉米还要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虫害。

由于近年来的春旱秋涝和病菌残留处理不当,造成了绝大部分地区玉米瘤黑粉病大发生。据农技人员在三个乡镇调查发现,该病发病率在20%~60%,病株率为30%~50%,严重的地块高达70%~80%,造成了玉米的大量减产,因而挫伤了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同时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以下将对其发生原因加以分析并介绍相应的防治对策以减轻病菌为害。(1)发生原因①头年玉米收获后,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冬春干燥冬孢子不易萌发,也不易失去火力而死亡。夏季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越冬的孢子萌发发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落到玉米幼嫩组织,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侵入玉米幼嫩组织的表皮内产生病瘤,所以前旱后湿以及高温的气候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冬春及初夏干旱少雨有利于黑粉病病菌冬孢子存活,并且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后期降水偏多,为黑粉病病菌孢子的萌发、侵染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②玉米瘤黑粉病病菌孢子对不良环境的忍耐力较强,干燥的冬孢子在室内可存活4年之久。近年来肇源县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及连作,加上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中病菌逐年积累,致使玉米瘤黑粉病的初次侵染源增多。这是该病发生较多的首要原因。③由于吉单180品种的多年种植,导致该品种种性退化,抗逆性降低,是玉米瘤黑粉病发生较重的又一原因。④由于农民对常年堆放在村庄路边的玉米秸秆不进行处理,有的农民甚至将病菌黑孢子随便丢到田间地头,致使其带菌冬孢子随风传播到附近田块,形成再侵染,故而村庄路旁的玉米田块发病较重。⑤山地及土壤贫瘠、干旱的田块玉米抽雄前后不能及时灌水施肥造成玉米生理干旱,膨压降低,抗病力下降,如遇微雨多雾天气,就会严重发病。(2)防治对策①轮作倒茬: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所以,进行大面积的轮作倒茬是防治该病的首要措施,尤其是重病区至少要实行3~4年的轮作倒茬。②选种抗病品种:逐渐更换高感品种吉单180。③消灭病菌来源:越冬期间注意铲除病株,及时销毁并应在春播前处理完毕;秸秆用做肥料时要充分腐熟;田间遗留的病残组织应及时深埋。④种子处理:可以使用硫酸铅或三效灵克菌丹等拌种,以消灭种子所带来病菌,同时还可以促进幼苗生产,提高能力。⑤加强田管理:及时灌水,合理追肥,合理密植,增加光照,增强玉米抗逆性。

中药小麦病虫害防治研究论文

每到了秋天的时候农民们就会辛辛苦苦的将玉米收成,等于米收完了之后就会接着种上小麦,对于小麦相信我们并不陌生,小麦可以制作成我们经常吃的面粉,还有好多食品,那么对于小麦的种植我们又能了解到多少呢?同样小麦跟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也有得病不舒服的时候,这就是小麦得了病虫害,那么对于小麦的病虫害我们应该怎样治理呢?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样高效的治理小麦的病虫害吧。

对于小麦来说有很多病虫害:比如白粉病,赤霉病,锈病,全蚀病,还有根腐病等等很多病症,这些病症经常导致农民的粮食收入减产,导致农作物的质量降低等等,对农业的危害是非常的巨大的。

想要很好的防治小麦的病虫害有很多种方法,其中我们应该知道在茫茫的自然中总有一些可以防止病虫害的品种,所我们在种植麦子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抗病虫的品种来种植,这样就不用担心小麦会遭受到病虫害;同时针对于农作物产生的病虫害农民们一般都会采用农药的方法来治疗病虫害或者杀死病虫已达到可以保护植物正常生长的条件,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症下药的方法来提前预防或者治疗小麦的疾病,这同样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物理诱导虫子的方法进行防治病虫害,就是通过害虫的习性,将病虫集中并杀死处理,这样同样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

并害虫对于农业曾经造成过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提前防治病虫害,以上就是我对于小麦防治病虫害的一些方法还有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哦。

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首选好种子,二是播种时有针对地下害虫拌好种,三是防小麦绣病,白粉病和蚜虫要在五一前打好打三防的配方农药。这样就高效的防治了小麦虫害。

一、小麦赤霉病1:危害症状小麦赤霉病可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在我县主要以穗腐为主,初在颖壳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2:发生时期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3:防治措施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75公斤常量喷雾,在小麦扬花始期喷施一次,间隔5~7天再喷施一次。二、小麦白粉病1:危害症状该病可侵染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2:发生时期小麦白粉病在我县一般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成熟为流行期。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可引起白粉病严重流行;小麦群体过大、不合理施肥特别是偏施氮肥的田块会加重病害发生。3:防治措施亩用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克,加水45~75公斤常量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连防2~3次。三、小麦纹枯病1:危害症状幼苗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呈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严重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小麦拔节后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病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2:发生时期小麦播种后便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发病适温为日均温20~25℃;在春季2月中下至4月上旬,随着气温的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到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上升;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2: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选用丰产性能好,抗(耐)性强的或轻感病的良种,增施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增强抗病力。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⑵化学防治。①播前药剂拌种:每10公斤麦种用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5克或适乐时乳油10~20毫升进行拌种。②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当病株率达15%时,亩用禾果利30~60克或15%粉锈宁100克加20%的井岗霉素25~50克兑水45~7公斤对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洒,隔7~10天再喷洒一次,连喷2~3次。四、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1:症状特征小麦锈病的主要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具体区分为:小麦叶锈病,夏孢子堆发生在叶片上,夏孢子堆小,橙黄色,圆形至长椭圆形,不规则排列;冬孢子堆主要在叶背面和叶鞘,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有依麦秆纵向排列成行的趋向。小麦条锈病,以为害叶片为主,也可侵染叶鞘、茎秆和穗部;叶片上夏孢子堆较小,鲜黄色,狭长型至椭圆形,排列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2:防治措施根据小麦全蚀病发生危害规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加强小麦全蚀病监测,防治上要坚持以麦播前土壤、种子处理和病残体为主,早春喷药防治为辅,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加大综防统治力度,提高整体防治水平。⑴加强监控一是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混杂在小麦种子间的病残体是小麦全蚀病远距离传播到新区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小麦良种繁育田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严禁在发生小麦全蚀病的田块繁育种子,从外地调入我县的种子必须随车携带植物检疫证书,必要时进行复检,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扩展蔓延。二是及时开展疫情普查。每年于5月中下旬,组织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对全县小麦种植区进行全面普查,调查发生面积、发生程度,为有的放矢地开展防治提供科学依据。⑵农业防治①病残体。在收获前首先将病区死亡麦株全部拔除焚烧,留茬16厘米以上机割,麦茬拔除焚烧,单收单打,麦粒不作种子,秸秆要经高温发酵后作粪肥。②合理轮作。发病地块合理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坚持1—2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次,如棉花、花生、大豆、红薯、蔬菜等。③加强田间管理。播期适当推迟,缩短病菌侵染期;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自身抗性;加强对病田禾本科杂草的防除,减少病菌寄主。⑶化学防治①土壤处理。对重病田于犁地前,每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公斤拌细土20公斤进行土壤处理,病区用药量要适当加大。②种子处理。小麦播种前每10公斤麦种用3%敌萎丹50—60毫升或适乐时15—20毫升或2%立克秀10—15克等进行拌种处理。③早春喷药。早春每亩用禾果利20—30克或15%三唑酮100—150克。

只需要喷洒防虫药,这样就是最好的防治方法,而且也能够让小麦更好的生长。

高粱黑穗病害及防治药剂研究论文

(1)选择抗病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不同亲缘或抗性基因的高粱品种合理布局,不要在同一地区长期种植亲缘单一的品种或杂交种。改进栽培技术,与非寄主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适时播种,避免播种过早,因地温低会延迟出苗,增加病菌侵染几率。精细整地,保持良好的土壤场情,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减轻病害发生。清除田间菌源,在田间植株孕穗期至出穗前(鸟米破裂前),及时拨除病株,带出地外深埋,减少和消灭初侵染来源。(3)药剂防治,2%立克秀可湿性粉剂2克兑水1升,拌种10千克,风于后播种;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拌种;腈菌唑乳油100毫升兑水8升,拌种100千克,稍加风干后即可播种;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拌种。

症状识别:丝黑穗病在抽穗后症状明显,病株一般较矮,抽穗前病穗的下部膨大苞叶紧实,内有白色棒状物,抽穗后散出大量黑粉。散黑穗病一般为全穗受害,但穗形正常,籽粒却变成长圆形小灰包,成熟后破裂,散出里面的黑色粉末。坚黑穗病通常全穗籽粒都变成卵形的灰包,外膜坚硬,不破裂或仅顶端稍裂开,内部充满黑粉。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良种。(2)药剂处理种子是防治高粱黑穗病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的粉法。①2%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拌种(米汤拌种)或50%禾穗胺按种子重量的拌种子。②用20%粉锈宁乳油100毫升,加少量水,拌种100公斤,力求混凝土拌均匀,摊开晾干后播种。③用20%萎锈灵乳油(或可湿性粉剂)公斤,加水3公斤拌种40公斤,闷种4小时,晾干后播种。(3)实行3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土中菌量,是防治黑穗病的重要措施。(4)提倡适期晚播,争取早出苗、出全苗。及时砍倒病株,在灰包破裂之前,将病株砍倒拉出地外集中销毁。仅供参考!中秋节快乐!

防治高粱黑穗病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的粉法。①2%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拌种(米汤拌种)或50%禾穗胺按种子重量的拌种子。②用20%粉锈宁乳油100毫升,加少量水。实行3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土中菌量,是防治黑穗病的重要措施。(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良种。(2)药剂处理种子是防治高粱黑穗病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的粉法。①2%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拌种(米汤拌种)或50%禾穗胺按种子重量的拌种子。②用20%粉锈宁乳油100毫升,加少量水,拌种100公斤,力求混凝土拌均匀,摊开晾干后播种。③用20%萎锈灵乳油(或可湿性粉剂)公斤,加水3公斤拌种40公斤,闷种4小时,晾干后播种。(3)实行3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土中菌量,是防治黑穗病的重要措施。(4)提倡适期晚播,争取早出苗、出全苗。及时砍倒病株,在灰包破裂之前,将病株砍倒拉出地外集中销毁。

关于玉米病虫害的毕业论文

玉米在种植时常见的病虫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铁甲虫、螟虫等。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防治玉米虫害。

首先在种植的时候一定要选用土壤比较肥沃宽广的土地,而且在施肥的时候一定要使用农家肥,千万不要使用外边买的肥料,也要经常给植物多浇水,也要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如果出现了小虫子的情况,那么一定要及时的喷洒除虫剂,我觉得如果能做好这些方面的话,一定能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

比较容易出现的就是大斑病,褐斑病,粗缩病,苗枯病,还有纹枯病等等,首先就是要注意种植的环境温度,也应该做好病虫害的防治,一定要及时使用农药和化肥,还有就是要使用杀虫剂杀菌剂,要做好通风的工作。

摘要利用品种的抗病虫能力防治玉米病虫害是最经济有效的。介绍了不同病害的抗性,以为育成兼抗某一地区常发性主要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品种抗性;抗病虫;育种 玉米病虫害常年造成玉米减产20%~30%,利用品种的抗病虫能力防治病虫害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任何一个优良品种都不可能抗所有病虫害,但是,育成抗某一地区常发性主要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玉米对病虫害的抗性遗传复杂,不同材料的抗病虫能力不同[1-3]。现对几种病虫害的抗性进行论述,以期对玉米抗性育种提供依据。 1抗玉米螟 玉米品种抗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于永涛等[4]研究表明,抗亚洲玉米螟属数量性状遗传,受多基因控制,遗传机制复杂,分为叶片抗性和茎秆抗性,且两者无相关性,以加性效应和部分显性效应为主,个别表现为显性效应。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杂交种亲本中,就有不少亲本带有抗虫基因,如H21、Mo17、齐319等;一些对玉米螟敏感的亲本也存在抗性基因,如自330等。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浚单20、鲁单981等叶片抗虫性较好,郑单958、沈玉21茎秆和雌穗抗虫性较好[5]。 根据抗虫基因的遗传特性,要组配抗虫性能好的杂交组合,应以双亲均中抗或高抗叶片侵害和茎秆侵害为好。 2抗大斑病 大斑病是由大斑突脐胞菌引起的,分为高粱转化型、玉米转化型和对玉米高粱都能侵染的非转化型。 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分为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6,7]。质量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也有少数自交系的抗性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王玉萍等[8]研究表明,由于多个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出现,目前玉米品种中单一抗大斑病基因总体上已失去了作用,具有多个抗大斑病基因的品种才能控制大斑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地把质量抗性基因和数量抗性基因集中到一个自交系中,至少集中4个抗性基因,形成多质系,充分利用质量抗性基因和多位点数量抗性基因组合,控制大斑病流行。 目前,已知抗病基因有Ht1、Ht2、Ht3、HtN及数量抗性基因和修饰基因,需要把它们进行聚合,利用带多个不同抗性基因的自交系配置杂交组合,育成抗病品种。 3抗小斑病 小斑病是由异旋孢腔菌引起的病害,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是夏玉米的主要病害。由于品种抗性单一和全球气候变暖,该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玉米小斑病病菌存在小种分化现象,主要分为O小种、T小种和C小种。T小种和C小种分别对雄性不育的T型细胞质和C型细胞质具有专化致病性,O小种无专化致病性。我国O小种出现的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 玉米对O小种的抗性分2种类型:一种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基因作用是累加的,遗传率高;另一种是隐性单基因rhm控制的质量性状抗性。我国已鉴定出高抗小斑病材料2 000多份,但还没有发现免疫材料[9]。自交选系时,注意在早代S2~S3便对小斑病抗性进行选择。配制杂交组合时两亲本都应为高抗,或一高抗一中抗。 应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育种时,注意不要应用T型不育细胞质,以防T小种成为优势种,造成损失。我国已选出抗C小种的不育系用于豫玉22号等杂交种子生产;利用S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已大面积用于生产。 4抗弯孢菌叶斑病 该病是由新月弯孢菌引起的,是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玉米材料对该病害的抗性是由多个核基因控制,抗×抗、感×感F1代抗性普遍提高[10],有超亲遗传现象,是由显性效应和累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配制杂交组合,抗×中抗,后代则一般表现高抗。对该病害的抗性也未发现免疫材料。高抗的自交系有齐319、684、郑58、昌7-2、65232等,中抗的有P138、178、丹340、LX9801等。 5抗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分南方型锈病和普通型锈病,分别由柄锈菌和壳锈菌引起。近几年南方玉米锈病北移,已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威胁。 据任转滩[11]研究,目前应用的玉米材料对南方型锈病的抗性以显性和不完全显性为主,也存在累加、加性和其他效应。齐319对南方型锈病免疫,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免疫或高抗× 感病,F1一般表现高抗。 6抗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害。玉米感染此病后,节间严重缩短,植株矮化;根系发育不良;严重时植株叶片近于对生,顶叶丛生,叶色暗绿;植株多处产生许多蜡泪状隆起;雄穗明显缩短或很难抽出,雌穗小或无。 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很少出现超亲现象,以加性效应为主。因此,要配出抗性好的杂交1代,其亲本之一必须高抗,另一亲本至少达中抗。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达到抗或中抗的有P138、P178、沈137、齐319、齐318等,表现为从美国杂交种78599选育的自交系抗性突出。国内的塘四平头衍生系H21、吉853、515等表现有较强的抗病性。国内尚未发现免疫材料。 7抗矮花叶病 全世界有40多种病毒侵染玉米,其中玉米矮花叶病毒分布最广,危害最重。我国已确定有3种病毒侵染玉米引起花叶,其中B株系为主要危害病毒,近年来在我国危害越来越严重,已逐步成为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 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因受玉米材料的基因型、病毒株系、环境、鉴定指标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尽一致。抗性基因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研究认为由1~5个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也起着较大作用,另外也存在基因互作。我国的塘四平头衍生系抗或高抗病;带热带血缘的齐318、齐319等高抗病,P178等抗病;瑞德、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子血缘基本感病。抗×抗、抗×耐、抗×感组成的二环系均能选出抗病系。 8抗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称青枯病,是由几种真菌或细菌危害玉米茎基部引起相似症状的总称。主要有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由根系侵入,造成茎基腐和根腐。 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是由微效多个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效应是重要组成部分。F1抗病性与亲本抗病性密切相关,且多偏向感病亲本。因此,配制杂交组合宜采用高抗系×高抗系。 9抗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主要由串珠镰孢菌引起,病原菌主要通过花丝和籽粒的伤口气传侵染,也有通过疏导组织由根茎传到穗轴。硬粒型、苞叶紧而厚的材料不易感病。对该病的抗性既有加性效应,也有一些显性效应。杂交种F1的抗性一般表现优于双亲平均抗性。利用2个抗病亲本的二环系易选出高抗系,配制杂交种至少选用高抗系×中抗系。 10抗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是丝孢堆黑粉菌,土传病害,土壤和粪肥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种子也可带菌入土侵染。通过幼根和幼芽侵入,随着植株生长,最后于穗期侵染穗部而成黑穗。 许多研究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的抗性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F1发病率介于双亲发病率之间。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很小,环境与基因互作不显著。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 措施 。要配制出抗病的杂交组合,尽量使双亲都高抗丝黑穗病,或一个亲本高抗,一个亲本中抗。我国玉米自交系至今尚未发现对该病免疫的材料,高抗和抗病的有P138、鲁原92、齐319、黄C、丹599、Mo17、综31等,中抗的有沈137、丹598、丹340、9406等。 11抗瘤黑粉病 该病是由瘤黑粉菌引起的局部侵染病害。玉米地上部分都可被侵染形成瘤,同一植株包括雌雄穗在内可多处生瘤,造成的减产可达80%。 玉米对瘤黑粉病的抗性多数认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共同起作用,个别表现有上位性效应。我国对该病的鉴定工作尚未全面系统地开展,缺乏对目前骨干自交系抗病性全面系统的鉴定,对材料的抗性评价标准也不统一。一般认为,马齿型的,早熟的,果穗苞叶长、厚、紧的材料较抗病;杂交后代较亲本抗病能力强。因此,杂交组合双亲均达到中抗,便可配出抗病杂交种。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较抗病的有郑58、178、齐319、吉63、E28、黄早四等。 12审定推广品种的兼抗情况及发展方向 目前,山东省审定推广的主要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如郑单958,兼抗大小斑病、粗缩病、青枯病。鲁单981免疫或高抗锈病,高抗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青枯病、大斑病,中抗黑粉病、矮花叶病,对玉米螟有一定抗性。浚单20抗小斑病,高抗矮花叶病,中抗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农大108高抗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穗腐病,抗大斑病和玉米螟。鲁单984高抗黑粉病、青枯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小斑病。天泰10号高抗小斑病、黑粉病、矮花叶病,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青枯病。鲁单6006高抗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另外,还有许多审定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这些品种的审定推广应用,充分说明了育成兼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 虽然目前推广的品种均兼抗几种病虫害,但兼抗的种类仍较少,兼抗性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兼抗粗缩病和兼抗虫能力更需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广大育种工作者刻苦的努力,不断创新,为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13参考文献 [1] 赵君,王国英,戴景瑞.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的遗传效应分析[J].作物杂志,2007(2):22-25. [2] 石洁,王振营,何康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2005(5):63-65. [3] 荆绍凌,赵树仁,叶青江,等.玉米抗病性遗传改良[J].玉米科学,2008(5):37-41. [4] 于永涛,宋春燕,黎裕,等.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QTL分析[J].玉米科学,2007(5):1-5,11. [5] 罗梅浩,刘艳艳,刘曙光,等.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研究[J].玉米科学,2007(5):34-37. [6] 刘文国,孙志超,荆绍凌,等.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探讨[J].玉米科学,2008(3):121-122,125. [7] 王桂香,庄光章,李龙,等.玉米粗缩病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8(3):123-125. [8] 王玉萍,王晓鸣,马青,等.我国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J].玉米科学,2007(2):123-126. [9] 田雪亮,赵洪勋,陈锡岭,等.玉米杂交种对4种病害的兼抗性初报[J].玉米科学,2007(3):141-143. [10] 鄂文弟,王振华,张立国,等.玉米瘤黑粉病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6(1):153-157. [11] 任转滩.玉米抗锈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及应用研究[J].玉米科学,2006(4):155-15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