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人力资本理论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人力资本理论文献综述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在现代这个企业组织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一个组织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于组织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人力资源由于其主体人的特殊性,在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同时也容易步入误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也就成了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区域。一、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概况“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研究水平为强,同时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也开设了此专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做了一些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研究。例如贵州大学关于西部落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就很有特色。同时,针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也很多。很多专家和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但是,在我看来,依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性质上讲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从历史上讲是新兴学科。因此,在有些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免就会流于表面化、现象化,仅就现象谈现象、仅就案例谈案例。没有就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的东西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出现的现象返回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学科本应有的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土壤当中进行考察,甚而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这些我将在文献综述的第二部分进行祥述。其实,所谓的这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所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将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身的土壤当中抽离出来,就人力资源开发谈人力资源开发、就人力资源管理谈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平面化、抽象化、物化了。而人则是立体的、鲜活的、自由的。这正是我毕业论文所要阐明的一个核心,也是针对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很显然,这篇论文的写作脉络是经济学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甚至是管理哲学的。二、对文献的综述与分析综合所阅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大多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一:“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管理”。这一误区是传统意义上的,是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缺乏本质的认识,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开发性和战略性。归于这类误区的还有,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与组织中的其他部门没有关系,这还是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区分开来的结果。人力资源存在于整个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并非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个部门来进行的管理,而是组织当中每个成员共同来参与共同来完成的。误区二:把人当作“成本”而非“资源”。对于记件制的工人,企业往往把其报酬看作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要么就是尽量压低工人工资,要么就是尽量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目的就在是于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虽然劳动法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但还是存在超时、超强度劳动的问题,员工加班时间不确定、加班工资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说到底还是把人当作了成本,没有把人当作创造性的财富和资源,没有尊重人,没有把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来看待。这样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失败的,最终只会导致高效率下的低效果以及员工的大量流失。误区三:人才结构不合理,单纯追求低年龄、高学历、高职称。许多企业、组织盲目追求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人力资源,,只愿意接受人才而不愿意给人才以成长和培养的环境、土壤。缺乏建立动态的人才优化配置机构,没有实现人与岗位的动态匹配。另外,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进行的相关分析中,也指出了企业把人才当作“蜡烛”而非“蓄电池”的这一误区,认为企业不应把人才当作不断燃烧的蜡烛,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蓄电池,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应不断地给其充电。。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进入门槛过高,人才资源浪费,组织效率低下,冗余与人才的短缺同时并存。误区四:员工培训偏于片面性、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日趋深入,管理者们也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于是,兴起了一股培训热。在对员工的培训当中,往往为了寻求短期效果,流于形式、流于表层的业务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深层的理念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同时,培训偏于片面性,缺乏规划和连贯性、整体性,往往认为通过一个或几个培训项目一次培训完毕后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对于培训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考评,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组织资源的浪费、培训效果的低下以及员工对于培训的负面情绪。误区五:过度注重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认为物质财富是激励和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二法宝,并且认为分配的差距越大越好,单一注重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创造,强调以待遇来留住人才而非以事业和感情来留住人才缺乏人文关怀。事实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认为人的需求是分为五个层级,是分阶段的。其实,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并不仅仅因为需要物质就不需要精神了。管理者们应该在给予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也给予员工人性的关怀,从精神层面上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误区六: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存在,人都是有惰性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程式,通过各种指标、数字、表格来具体规范人的具体工作并对此进行评估。把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之后容易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一切变量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具体数字来进行预测、估量和把握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把人和人的工作都抽象化、平面化,并没有充分认识人性,同时也缺乏对各种包括人在内的变化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弹性的。误区七: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块化,单纯依靠管理者或上级的领导能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在于单纯的将其分为几个步骤几个模块来进行,这种机械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就会导致各项职能与组织整体目标相脱离,在整体上缺乏有效的整和性,并没有把人看作是一个立体的人,而是按照组织要求机械性的将人的某项能力剥离,单纯依靠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使人碎片化。误区八:提倡“人本管理”,实质上却是独裁的,是过分依赖领导意志的。现代很多企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营造,但是要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不容易。很多企业还明显存在着排斥、歧视甚至是帮派斗争,这些与以人为本的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这些现象再怎么伪装与掩饰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尊重人为基础为前提,不应该以人本管理为手段,应该是以人本管理为目的。三、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几点补充及建议从上述对文献所发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我们可以看到,对误区的研究分析大都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传统层面上的,也是最基本层面上的误区,即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碎片化、程序化和数据化。这一层面上的误区主要是没有把人看做是有能动的创造力的“人”,只把人看做是平面的、可操控的一种物化了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误区的研究与分析,把人从机械的工作当中解救了出来,注重人主观能动性发挥,也似的组织的管理功能更加灵活化、系统化、人性化。另外一个是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误区,即忽视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把人的需求阶段化,没有把人看做是一个系统的人,片面追求以物质激励来寻求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通过对这一误区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要在以物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感情的培养,以事业和感情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要单纯的以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强调组织或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即企业环境,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极大的激励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朝着组织希望的方向发展,做到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使员工实现对自我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际上还存在着第三个层面的误区,即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人本管理的内涵所在,把人本管理单纯的理解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此来理解人本管理,还是没有把人从物化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仅仅把人看做是一种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要利用的一种资源,人是管理过程中的接受者。人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事实上,真正的人本管理并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尊重人,以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为导向,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把人从“物化”当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最终在人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

经济领域中这些难以解释的特殊现象的出现,引起了西方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经济学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以此来解释上述的经济领域的疑难问题就很简单了。关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奇迹问题。他认为,两国战后之所以出现经济复兴的奇迹,最主要就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原因。战争虽然破坏了这两国的物质资本,但并未破坏其充裕的人力资本;再加上这两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重视教育的现代国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这使两国的经济发展得以建立在高技术水平和高效益基础上。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美国虽然人口只有两亿多,但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很高,劳动者事实上从事的是单位时间内可以折合成多倍简单劳动的复杂劳动,以此角度来看,美国并不是一个劳动缺乏的国家,而是一个人力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所以,对外贸易中,美国出口自己资源优势比较大的产品。关于国民财富远远大于资源耗费的问题,舒尔茨认为,“投入与产出之间增长速度之差,一部分是由于规模收益,另一部分是由于人力资本带来的技术进步的结果”。这使得单位劳动、土地和资本的耗费可以产生比以前要高得多的产出和效益,由此可以理解二战后以及整个 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它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来表示,是这些方面价值的总和。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像土地、资本等实体性要素一样,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投资是非常关键的。舒尔茨指出,区分消费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支出,无沦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很困难的。但大概可以将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划分成丁L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个人和家庭为适应就业机会的变化而进行的迁移活动等。这些投资一经使用,就会产生长期的影响,也就是说,投资所形成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将在很长的时期内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他方而的投资比较起来,是一种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投资。舒尔茨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与其他类型的投资相比,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很高。

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

注册┆登录┆发表文章 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文献综述 2006-01-26 16:12:19 大中小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在现代这个企业组织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一个组织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于组织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人力资源由于其主体人的特殊性,在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同时也容易步入误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也就成了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区域。一、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概况“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研究水平为强,同时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也开设了此专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做了一些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研究。例如贵州大学关于西部落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就很有特色。同时,针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也很多。很多专家和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但是,在我看来,依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性质上讲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从历史上讲是新兴学科。因此,在有些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免就会流于表面化、现象化,仅就现象谈现象、仅就案例谈案例。没有就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的东西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出现的现象返回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学科本应有的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土壤当中进行考察,甚而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这些我将在文献综述的第二部分进行祥述。其实,所谓的这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所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将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身的土壤当中抽离出来,就人力资源开发谈人力资源开发、就人力资源管理谈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平面化、抽象化、物化了。而人则是立体的、鲜活的、自由的。这正是我毕业论文所要阐明的一个核心,也是针对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很显然,这篇论文的写作脉络是经济学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甚至是管理哲学的。二、对文献的综述与分析综合所阅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大多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一:“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管理”。这一误区是传统意义上的,是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缺乏本质的认识,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开发性和战略性。归于这类误区的还有,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与组织中的其他部门没有关系,这还是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区分开来的结果。人力资源存在于整个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并非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个部门来进行的管理,而是组织当中每个成员共同来参与共同来完成的。误区二:把人当作“成本”而非“资源”。对于记件制的工人,企业往往把其报酬看作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要么就是尽量压低工人工资,要么就是尽量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目的就在是于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虽然劳动法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但还是存在超时、超强度劳动的问题,员工加班时间不确定、加班工资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说到底还是把人当作了成本,没有把人当作创造性的财富和资源,没有尊重人,没有把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来看待。这样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失败的,最终只会导致高效率下的低效果以及员工的大量流失。误区三:人才结构不合理,单纯追求低年龄、高学历、高职称。许多企业、组织盲目追求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人力资源,,只愿意接受人才而不愿意给人才以成长和培养的环境、土壤。缺乏建立动态的人才优化配置机构,没有实现人与岗位的动态匹配。另外,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进行的相关分析中,也指出了企业把人才当作“蜡烛”而非“蓄电池”的这一误区,认为企业不应把人才当作不断燃烧的蜡烛,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蓄电池,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应不断地给其充电。。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进入门槛过高,人才资源浪费,组织效率低下,冗余与人才的短缺同时并存。误区四:员工培训偏于片面性、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日趋深入,管理者们也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于是,兴起了一股培训热。在对员工的培训当中,往往为了寻求短期效果,流于形式、流于表层的业务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深层的理念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同时,培训偏于片面性,缺乏规划和连贯性、整体性,往往认为通过一个或几个培训项目一次培训完毕后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对于培训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考评,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组织资源的浪费、培训效果的低下以及员工对于培训的负面情绪。误区五:过度注重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认为物质财富是激励和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二法宝,并且认为分配的差距越大越好,单一注重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创造,强调以待遇来留住人才而非以事业和感情来留住人才缺乏人文关怀。事实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认为人的需求是分为五个层级,是分阶段的。其实,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并不仅仅因为需要物质就不需要精神了。管理者们应该在给予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也给予员工人性的关怀,从精神层面上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误区六: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存在,人都是有惰性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程式,通过各种指标、数字、表格来具体规范人的具体工作并对此进行评估。把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之后容易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一切变量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具体数字来进行预测、估量和把握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把人和人的工作都抽象化、平面化,并没有充分认识人性,同时也缺乏对各种包括人在内的变化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弹性的。误区七: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块化,单纯依靠管理者或上级的领导能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在于单纯的将其分为几个步骤几个模块来进行,这种机械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就会导致各项职能与组织整体目标相脱离,在整体上缺乏有效的整和性,并没有把人看作是一个立体的人,而是按照组织要求机械性的将人的某项能力剥离,单纯依靠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使人碎片化。误区八:提倡“人本管理”,实质上却是独裁的,是过分依赖领导意志的。现代很多企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营造,但是要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不容易。很多企业还明显存在着排斥、歧视甚至是帮派斗争,这些与以人为本的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这些现象再怎么伪装与掩饰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尊重人为基础为前提,不应该以人本管理为手段,应该是以人本管理为目的。三、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几点补充及建议从上述对文献所发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我们可以看到,对误区的研究分析大都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传统层面上的,也是最基本层面上的误区,即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碎片化、程序化和数据化。这一层面上的误区主要是没有把人看做是有能动的创造力的“人”,只把人看做是平面的、可操控的一种物化了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误区的研究与分析,把人从机械的工作当中解救了出来,注重人主观能动性发挥,也似的组织的管理功能更加灵活化、系统化、人性化。另外一个是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误区,即忽视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把人的需求阶段化,没有把人看做是一个系统的人,片面追求以物质激励来寻求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通过对这一误区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要在以物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感情的培养,以事业和感情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要单纯的以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强调组织或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即企业环境,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极大的激励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朝着组织希望的方向发展,做到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使员工实现对自我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际上还存在着第三个层面的误区,即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人本管理的内涵所在,把人本管理单纯的理解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此来理解人本管理,还是没有把人从物化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仅仅把人看做是一种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要利用的一种资源,人是管理过程中的接受者。人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事实上,真正的人本管理并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尊重人,以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为导向,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把人从“物化”当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最终在人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综述论文

注册┆登录┆发表文章 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文献综述 2006-01-26 16:12:19 大中小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在现代这个企业组织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一个组织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于组织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人力资源由于其主体人的特殊性,在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同时也容易步入误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也就成了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区域。一、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概况“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研究水平为强,同时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也开设了此专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做了一些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研究。例如贵州大学关于西部落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就很有特色。同时,针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也很多。很多专家和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但是,在我看来,依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性质上讲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从历史上讲是新兴学科。因此,在有些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免就会流于表面化、现象化,仅就现象谈现象、仅就案例谈案例。没有就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的东西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出现的现象返回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学科本应有的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土壤当中进行考察,甚而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这些我将在文献综述的第二部分进行祥述。其实,所谓的这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所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将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身的土壤当中抽离出来,就人力资源开发谈人力资源开发、就人力资源管理谈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平面化、抽象化、物化了。而人则是立体的、鲜活的、自由的。这正是我毕业论文所要阐明的一个核心,也是针对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很显然,这篇论文的写作脉络是经济学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甚至是管理哲学的。二、对文献的综述与分析综合所阅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大多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一:“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管理”。这一误区是传统意义上的,是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缺乏本质的认识,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开发性和战略性。归于这类误区的还有,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与组织中的其他部门没有关系,这还是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区分开来的结果。人力资源存在于整个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并非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个部门来进行的管理,而是组织当中每个成员共同来参与共同来完成的。误区二:把人当作“成本”而非“资源”。对于记件制的工人,企业往往把其报酬看作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要么就是尽量压低工人工资,要么就是尽量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目的就在是于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虽然劳动法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但还是存在超时、超强度劳动的问题,员工加班时间不确定、加班工资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说到底还是把人当作了成本,没有把人当作创造性的财富和资源,没有尊重人,没有把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来看待。这样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失败的,最终只会导致高效率下的低效果以及员工的大量流失。误区三:人才结构不合理,单纯追求低年龄、高学历、高职称。许多企业、组织盲目追求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人力资源,,只愿意接受人才而不愿意给人才以成长和培养的环境、土壤。缺乏建立动态的人才优化配置机构,没有实现人与岗位的动态匹配。另外,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进行的相关分析中,也指出了企业把人才当作“蜡烛”而非“蓄电池”的这一误区,认为企业不应把人才当作不断燃烧的蜡烛,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蓄电池,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应不断地给其充电。。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进入门槛过高,人才资源浪费,组织效率低下,冗余与人才的短缺同时并存。误区四:员工培训偏于片面性、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日趋深入,管理者们也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于是,兴起了一股培训热。在对员工的培训当中,往往为了寻求短期效果,流于形式、流于表层的业务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深层的理念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同时,培训偏于片面性,缺乏规划和连贯性、整体性,往往认为通过一个或几个培训项目一次培训完毕后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对于培训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考评,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组织资源的浪费、培训效果的低下以及员工对于培训的负面情绪。误区五:过度注重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认为物质财富是激励和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二法宝,并且认为分配的差距越大越好,单一注重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创造,强调以待遇来留住人才而非以事业和感情来留住人才缺乏人文关怀。事实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认为人的需求是分为五个层级,是分阶段的。其实,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并不仅仅因为需要物质就不需要精神了。管理者们应该在给予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也给予员工人性的关怀,从精神层面上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误区六: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存在,人都是有惰性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程式,通过各种指标、数字、表格来具体规范人的具体工作并对此进行评估。把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之后容易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一切变量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具体数字来进行预测、估量和把握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把人和人的工作都抽象化、平面化,并没有充分认识人性,同时也缺乏对各种包括人在内的变化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弹性的。误区七: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块化,单纯依靠管理者或上级的领导能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在于单纯的将其分为几个步骤几个模块来进行,这种机械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就会导致各项职能与组织整体目标相脱离,在整体上缺乏有效的整和性,并没有把人看作是一个立体的人,而是按照组织要求机械性的将人的某项能力剥离,单纯依靠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使人碎片化。误区八:提倡“人本管理”,实质上却是独裁的,是过分依赖领导意志的。现代很多企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营造,但是要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不容易。很多企业还明显存在着排斥、歧视甚至是帮派斗争,这些与以人为本的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这些现象再怎么伪装与掩饰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尊重人为基础为前提,不应该以人本管理为手段,应该是以人本管理为目的。三、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几点补充及建议从上述对文献所发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我们可以看到,对误区的研究分析大都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传统层面上的,也是最基本层面上的误区,即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碎片化、程序化和数据化。这一层面上的误区主要是没有把人看做是有能动的创造力的“人”,只把人看做是平面的、可操控的一种物化了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误区的研究与分析,把人从机械的工作当中解救了出来,注重人主观能动性发挥,也似的组织的管理功能更加灵活化、系统化、人性化。另外一个是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误区,即忽视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把人的需求阶段化,没有把人看做是一个系统的人,片面追求以物质激励来寻求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通过对这一误区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要在以物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感情的培养,以事业和感情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要单纯的以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强调组织或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即企业环境,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极大的激励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朝着组织希望的方向发展,做到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使员工实现对自我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际上还存在着第三个层面的误区,即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人本管理的内涵所在,把人本管理单纯的理解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此来理解人本管理,还是没有把人从物化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仅仅把人看做是一种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要利用的一种资源,人是管理过程中的接受者。人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事实上,真正的人本管理并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尊重人,以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为导向,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把人从“物化”当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最终在人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在现代这个企业组织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一个组织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于组织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人力资源由于其主体人的特殊性,在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同时也容易步入误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也就成了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区域。一、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概况“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研究水平为强,同时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也开设了此专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做了一些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研究。例如贵州大学关于西部落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就很有特色。同时,针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也很多。很多专家和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但是,在我看来,依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性质上讲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从历史上讲是新兴学科。因此,在有些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免就会流于表面化、现象化,仅就现象谈现象、仅就案例谈案例。没有就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的东西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出现的现象返回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学科本应有的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土壤当中进行考察,甚而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这些我将在文献综述的第二部分进行祥述。其实,所谓的这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所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将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身的土壤当中抽离出来,就人力资源开发谈人力资源开发、就人力资源管理谈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平面化、抽象化、物化了。而人则是立体的、鲜活的、自由的。这正是我毕业论文所要阐明的一个核心,也是针对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很显然,这篇论文的写作脉络是经济学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甚至是管理哲学的。二、对文献的综述与分析综合所阅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大多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一:“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管理”。这一误区是传统意义上的,是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缺乏本质的认识,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开发性和战略性。归于这类误区的还有,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与组织中的其他部门没有关系,这还是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区分开来的结果。人力资源存在于整个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并非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个部门来进行的管理,而是组织当中每个成员共同来参与共同来完成的。误区二:把人当作“成本”而非“资源”。对于记件制的工人,企业往往把其报酬看作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要么就是尽量压低工人工资,要么就是尽量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目的就在是于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虽然劳动法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但还是存在超时、超强度劳动的问题,员工加班时间不确定、加班工资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说到底还是把人当作了成本,没有把人当作创造性的财富和资源,没有尊重人,没有把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来看待。这样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失败的,最终只会导致高效率下的低效果以及员工的大量流失。误区三:人才结构不合理,单纯追求低年龄、高学历、高职称。许多企业、组织盲目追求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人力资源,,只愿意接受人才而不愿意给人才以成长和培养的环境、土壤。缺乏建立动态的人才优化配置机构,没有实现人与岗位的动态匹配。另外,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进行的相关分析中,也指出了企业把人才当作“蜡烛”而非“蓄电池”的这一误区,认为企业不应把人才当作不断燃烧的蜡烛,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蓄电池,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应不断地给其充电。。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进入门槛过高,人才资源浪费,组织效率低下,冗余与人才的短缺同时并存。误区四:员工培训偏于片面性、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日趋深入,管理者们也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于是,兴起了一股培训热。在对员工的培训当中,往往为了寻求短期效果,流于形式、流于表层的业务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深层的理念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同时,培训偏于片面性,缺乏规划和连贯性、整体性,往往认为通过一个或几个培训项目一次培训完毕后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对于培训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考评,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组织资源的浪费、培训效果的低下以及员工对于培训的负面情绪。误区五:过度注重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认为物质财富是激励和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二法宝,并且认为分配的差距越大越好,单一注重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创造,强调以待遇来留住人才而非以事业和感情来留住人才缺乏人文关怀。事实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认为人的需求是分为五个层级,是分阶段的。其实,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并不仅仅因为需要物质就不需要精神了。管理者们应该在给予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也给予员工人性的关怀,从精神层面上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误区六: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存在,人都是有惰性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程式,通过各种指标、数字、表格来具体规范人的具体工作并对此进行评估。把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之后容易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一切变量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具体数字来进行预测、估量和把握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把人和人的工作都抽象化、平面化,并没有充分认识人性,同时也缺乏对各种包括人在内的变化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弹性的。误区七: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块化,单纯依靠管理者或上级的领导能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在于单纯的将其分为几个步骤几个模块来进行,这种机械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就会导致各项职能与组织整体目标相脱离,在整体上缺乏有效的整和性,并没有把人看作是一个立体的人,而是按照组织要求机械性的将人的某项能力剥离,单纯依靠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使人碎片化。误区八:提倡“人本管理”,实质上却是独裁的,是过分依赖领导意志的。现代很多企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营造,但是要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不容易。很多企业还明显存在着排斥、歧视甚至是帮派斗争,这些与以人为本的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这些现象再怎么伪装与掩饰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尊重人为基础为前提,不应该以人本管理为手段,应该是以人本管理为目的。三、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几点补充及建议从上述对文献所发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我们可以看到,对误区的研究分析大都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传统层面上的,也是最基本层面上的误区,即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碎片化、程序化和数据化。这一层面上的误区主要是没有把人看做是有能动的创造力的“人”,只把人看做是平面的、可操控的一种物化了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误区的研究与分析,把人从机械的工作当中解救了出来,注重人主观能动性发挥,也似的组织的管理功能更加灵活化、系统化、人性化。另外一个是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误区,即忽视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把人的需求阶段化,没有把人看做是一个系统的人,片面追求以物质激励来寻求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通过对这一误区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要在以物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感情的培养,以事业和感情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要单纯的以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强调组织或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即企业环境,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极大的激励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朝着组织希望的方向发展,做到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使员工实现对自我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际上还存在着第三个层面的误区,即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人本管理的内涵所在,把人本管理单纯的理解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此来理解人本管理,还是没有把人从物化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仅仅把人看做是一种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要利用的一种资源,人是管理过程中的接受者。人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事实上,真正的人本管理并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尊重人,以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为导向,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把人从“物化”当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最终在人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

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给我的启迪-人力资源论文 在现代管理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工作,赢得了人才就赢得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只有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定义出发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利用、管理三方面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阶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经典理论进行评价,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去制定,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他们报偿,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个定义所揭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典理论解析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早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而进行的,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权变理论三大流派。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自身价值及其实现来进行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1、科学管理流派 泰勒(Frederick )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思想。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③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④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⑤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对待,使员工开始对工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其激励效果的发挥。尽管科学管理及其相关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许多在今天看来是相当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它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2、行为科学流派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George Elton Mya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影响生产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团体接受的融洽感和安全感。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必须注意与正式组织保持平衡;③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合理满足。 行为科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使人事管理中对个体的研究与管理,扩展到了对群体与组织的整体研究与管理,人事管理的实践也为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理论,如麦克里兰(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和弗罗姆(Vroom)的期望理论。它们对人事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 3、权变理论流派 弗雷德•菲德勒(Fred E. Fiedler)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他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改变你的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菲德勒模型强调为了使领导有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从领导者的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菲德勒模型表明,并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变化的情境。同时也提示管理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领导者。菲德勒模型的效用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虽然在模型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LPC量表的分数不稳定,权变变量的确定比较困难等,但是菲德勒模型在实践中还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发展中的经典理论论述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之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他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在现代管理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工作,赢得了人才就赢得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只有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定义出发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利用、管理三方面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阶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经典理论进行评价,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去制定,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他们报偿,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个定义所揭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典理论解析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早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而进行的,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权变理论三大流派。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自身价值及其实现来进行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1、科学管理流派 泰勒(Frederick )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思想。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③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④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⑤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对待,使员工开始对工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其激励效果的发挥。尽管科学管理及其相关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许多在今天看来是相当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它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2、行为科学流派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George Elton Mya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影响生产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团体接受的融洽感和安全感。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必须注意与正式组织保持平衡;③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合理满足。 行为科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使人事管理中对个体的研究与管理,扩展到了对群体与组织的整体研究与管理,人事管理的实践也为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理论,如麦克里兰(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和弗罗姆(Vroom)的期望理论。它们对人事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 3、权变理论流派 弗雷德•菲德勒(Fred E. Fiedler)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他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改变你的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菲德勒模型强调为了使领导有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从领导者的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菲德勒模型表明,并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变化的情境。同时也提示管理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领导者。菲德勒模型的效用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虽然在模型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LPC量表的分数不稳定,权变变量的确定比较困难等,但是菲德勒模型在实践中还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发展中的经典理论论述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之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他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 第一: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第二: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有能力的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是为了获得收益。 第五: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在舒尔茨之后,又有加里•S•贝克、爱德华•丹尼森等人在继续深入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舒尔茨把教育作为生产过程的单独因素,而丹尼森则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 第三,“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所谓人的“知识增进”,主要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质量和毕业后自学、进修所获得的知识;人的知识扩大的存量;知识应用延续时间的减少等。 第四,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他认为各级教育程度就业者的工资差别,相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别,并非全部是教育因素的作用,教育只有3/5在人力资本中起作用,因为除教育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天赋、才能、工作经验等因素。 2、职业生涯理论 美国的埃德加•施恩(Edgar Schein)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第一,成长、幻想、探索阶段;第二,进入工作世界;第三,基础培训;第四,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第五,职业中期;第六,职业中期危险阶段。;第七,职业后期;第八,衰退和离职阶段;第九,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埃德加•施恩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施恩还说,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施恩根据自己对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安全型。 正如许多其它分类一样,以上的分类并无好坏之分,之所以将其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据此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是对未来人员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可能差异的分析,在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保持组织与员工个人利益相平衡的条件下,使组织拥有与工作任务相称的人力。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并结合部门的具体目标来制定。 (一)制定完整的规划与开发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按时间可分为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按范围可分为公司总体规划、开发与部门规划。 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包括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教育培训计划、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投资预算等。一般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只包括人员配置这方面的计划,即人员增长、人员补充、人员调配和员工离职等方面的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总计划:人力资源总计划陈述人力资源计划的总原则、总方针、总目标。 2、职务编制计划:陈述企业的组织结构、职务设置、职务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等内容。 3、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配置计划陈述企业每个职务的人员数量,人员的职务变动,职务人员空缺数量等。 4、人员需求计划:通过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可以得出人员需求计划。需求计划中应陈述需要的职务名称、人员数量、希望到岗时间等。 5、人员供给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是人员需求计划的对策性计划。主要陈述人员供给的方式、人员内部流动政策、人员外部流动政策、人员获取途径和获取实施计划等。 6、教育培训计划:包括教育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考核等内容。 7、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计划中明确计划期内的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原因、调整步骤和调整范围等。 8、投资预算:上述各项计划的费用预算。 (二)制定稳定和灵活统一的人才战略规划与开发对策一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还要同时注意其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战略就是联系企业整体战略和具体人力资源活动的一座桥梁。 1、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针对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需要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这个时期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在企业转型期则需要制定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在这个时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特别要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要考虑的是企业未来是增员还是减员等;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有长远目标和宽阔的胸襟,从企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协调好劳资关系,做好企业的人才再造的培植接班人的工作;在企业的稳定发展期则需要一个稳健的人力资源规划,其主要内容更多考虑的是以公司稳定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当然这个时期也可考虑人员淘汰方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以便为未来企业的再造期做好准备;在企业的再造期,可以再次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考虑的是人员招聘方面。 2、企业的外部因素 主要考虑的是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尽管目前出于各地投资环境的改善,薪资的提高,人才的分布在地域方面有离散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沿海及中心城市对人员的吸引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所以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当然,对于地域占据优势的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工作时,则需要考虑一些本地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这包括国家对于人力资源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人才的各种措施,如国家各种经济法规的实施,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以及地方对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各种政策规定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必定影响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环境,从而使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应该随着有所变动。 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要特别考虑到动态这一因素,而不能简单地将人力资源规划理解为静止的数据收集和一劳永逸不变的应用。规划的制定要考虑时间、环境以及数量等因素。而这些都是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3、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全面资源管理的思想,对业务流程非常清晰,才能明白棘手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哪个环节,再去有重点地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将企业政策、管理、培训教育等内容传递给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①培训开发体系。 ②绩效管理体系。 ③建立激励体系,保障员工长期利益。 ④引入或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 4、确保企业人力资源保障 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问题是人力资源计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它包括人员的流入预测、流出预测、人员的内部流动预测、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人员流动的损益分析等。人力资源预测应注意的方面: ①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在稳定员工上所起的作用。 ②市场上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 ③本行业其它企业的人力资源。 ④本行业其它公司的人力资源概况。 ⑤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⑥本行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趋势。 ⑦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及原因。 ⑧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状况。 ⑨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状况。 只有有效地保证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才可能去进行更深层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四、学习心得 在世界经济步入新经济时代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理念的变革,新经济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对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的要求空前提高。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时更多的要考虑一些可变因素,充分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外部动态因素的影响才能够制定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

在经济发展的不断作用下,经济师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热门职业,其重要性逐渐凸显,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阻碍了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实,更降低了其有效性。下面主要就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的几方面问题进行分析。意识浅薄,自身素质不够。虽然我国的很多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十分重视,也进行了一些优化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有部分行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质和任务了解不够,认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仅是简单的收集档案、考核出勤等内容,个别中小企事业单位甚至直接忽视人力资源部门,最终导致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方面与企事业单位发展产生偏差,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另外,经济师自身的素质不够也是必须正视的部分。一旦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再加上招聘一些能力水平不够的应聘者,将会给企事业单位带来致命的伤害,阻碍并限制企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缺乏关注,相关制度缺失。很多企事业单位中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管理培训组织松散,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做指引,而有的行业虽然有相关的管理培训组织,但在培训时间、培训效果上存在缺陷,无法针对个人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奖励机制不健全。没有健全的奖励机制,使得很多企事业单位员工心理不平衡,工作热情骤减。第二,资源短缺或资源浪费现象凸显。有的行业很难招聘到含金量高的人力资本,而有的行业又出现人员过剩的问题,这就导致无才可用和大材小用两种极端,不仅不会促进企事业单位发展,反而会无形中增加企事业单位的成本。

人力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系统 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2007)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 0世纪6 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蔡昊(2006)在论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时也提出了三个发展的时期。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既不包含非财务的信息,也不包含薪资的历史信息,几乎没有报表生成功能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但是,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的巨大工作量,用计算机的高准确性来避免手工的错误和误差,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计算机的普及性,还是计算机系统工具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都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阶段性发展提供了可能。第二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这一代的系统主要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研制的,未能系统地考虑人力资源的需求和理念,而且其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也不够系统和全面。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 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 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 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 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源。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数据库技术、客户/ 服务器技术,特别是Intemet/Intranet 技术的发展,友好的用户界面,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政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促进了企业选用人才的科学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我们更好的管理企业提供了帮助,它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将信息技术和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建立自动化、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使企业获取人才,提升竞争力的基础,使企业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谭洪波(2003)认为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应用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战略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预测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制订行动计划及控制和评估计划等过程。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利用因特网等网络技术和手段,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建立战略资料库,对影响人力需求和供给的因素和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和战略资料库,收集影响人力资源供求的各种因素,采用以定量为主,结合定性分析的各种科学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系统可以采用计算机数学模型或其他仿真模型来预测人员流动,比较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层次结构等方面的需求与供给的情况。

(二)应用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进行工作分析和岗位测评。

系统化、自动化的工作分析和岗位测评系统包括以下几方面:

1、构建职位数据信息集,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划岗归类、录入有关的岗位信息。

2、形成系统化的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和岗位分类图。

3、把工作构成因素进行分解,构建统一的、结构化量表式的岗位评价要素指标体系数据库,并按要素分层次赋值。

4、采用要素计点法 ( 点数法)或因素比较法的工作评价原理,建立岗位测评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过岗位测评系统由职位管理委员会、上级岗位、专家等人员按工作说明书要求及经验对各个岗位的重要性、复杂性等相对价值作出全方位的评价。

5、通过对各个职位的评价比较,确定每一职位的位置、作用及相互关系,并确定每一职位的工作标准。.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在现代这个企业组织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一个组织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于组织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人力资源由于其主体人的特殊性,在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同时也容易步入误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也就成了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区域。一、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概况“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研究水平为强,同时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也开设了此专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做了一些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研究。例如贵州大学关于西部落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就很有特色。同时,针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也很多。很多专家和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但是,在我看来,依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性质上讲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从历史上讲是新兴学科。因此,在有些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免就会流于表面化、现象化,仅就现象谈现象、仅就案例谈案例。没有就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的东西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出现的现象返回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学科本应有的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土壤当中进行考察,甚而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这些我将在文献综述的第二部分进行祥述。其实,所谓的这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所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将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身的土壤当中抽离出来,就人力资源开发谈人力资源开发、就人力资源管理谈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平面化、抽象化、物化了。而人则是立体的、鲜活的、自由的。这正是我毕业论文所要阐明的一个核心,也是针对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很显然,这篇论文的写作脉络是经济学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甚至是管理哲学的。二、对文献的综述与分析综合所阅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大多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一:“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管理”。这一误区是传统意义上的,是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缺乏本质的认识,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开发性和战略性。归于这类误区的还有,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与组织中的其他部门没有关系,这还是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区分开来的结果。人力资源存在于整个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并非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个部门来进行的管理,而是组织当中每个成员共同来参与共同来完成的。误区二:把人当作“成本”而非“资源”。对于记件制的工人,企业往往把其报酬看作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要么就是尽量压低工人工资,要么就是尽量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目的就在是于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虽然劳动法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但还是存在超时、超强度劳动的问题,员工加班时间不确定、加班工资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说到底还是把人当作了成本,没有把人当作创造性的财富和资源,没有尊重人,没有把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来看待。这样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失败的,最终只会导致高效率下的低效果以及员工的大量流失。误区三:人才结构不合理,单纯追求低年龄、高学历、高职称。许多企业、组织盲目追求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人力资源,,只愿意接受人才而不愿意给人才以成长和培养的环境、土壤。缺乏建立动态的人才优化配置机构,没有实现人与岗位的动态匹配。另外,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进行的相关分析中,也指出了企业把人才当作“蜡烛”而非“蓄电池”的这一误区,认为企业不应把人才当作不断燃烧的蜡烛,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蓄电池,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应不断地给其充电。。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进入门槛过高,人才资源浪费,组织效率低下,冗余与人才的短缺同时并存。误区四:员工培训偏于片面性、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日趋深入,管理者们也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于是,兴起了一股培训热。在对员工的培训当中,往往为了寻求短期效果,流于形式、流于表层的业务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深层的理念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同时,培训偏于片面性,缺乏规划和连贯性、整体性,往往认为通过一个或几个培训项目一次培训完毕后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对于培训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考评,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组织资源的浪费、培训效果的低下以及员工对于培训的负面情绪。误区五:过度注重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认为物质财富是激励和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二法宝,并且认为分配的差距越大越好,单一注重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创造,强调以待遇来留住人才而非以事业和感情来留住人才缺乏人文关怀。事实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认为人的需求是分为五个层级,是分阶段的。其实,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并不仅仅因为需要物质就不需要精神了。管理者们应该在给予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也给予员工人性的关怀,从精神层面上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误区六: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存在,人都是有惰性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程式,通过各种指标、数字、表格来具体规范人的具体工作并对此进行评估。把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之后容易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一切变量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具体数字来进行预测、估量和把握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把人和人的工作都抽象化、平面化,并没有充分认识人性,同时也缺乏对各种包括人在内的变化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弹性的。误区七: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块化,单纯依靠管理者或上级的领导能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在于单纯的将其分为几个步骤几个模块来进行,这种机械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就会导致各项职能与组织整体目标相脱离,在整体上缺乏有效的整和性,并没有把人看作是一个立体的人,而是按照组织要求机械性的将人的某项能力剥离,单纯依靠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使人碎片化。误区八:提倡“人本管理”,实质上却是独裁的,是过分依赖领导意志的。现代很多企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营造,但是要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不容易。很多企业还明显存在着排斥、歧视甚至是帮派斗争,这些与以人为本的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这些现象再怎么伪装与掩饰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尊重人为基础为前提,不应该以人本管理为手段,应该是以人本管理为目的。三、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几点补充及建议从上述对文献所发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我们可以看到,对误区的研究分析大都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传统层面上的,也是最基本层面上的误区,即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碎片化、程序化和数据化。这一层面上的误区主要是没有把人看做是有能动的创造力的“人”,只把人看做是平面的、可操控的一种物化了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误区的研究与分析,把人从机械的工作当中解救了出来,注重人主观能动性发挥,也似的组织的管理功能更加灵活化、系统化、人性化。另外一个是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误区,即忽视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把人的需求阶段化,没有把人看做是一个系统的人,片面追求以物质激励来寻求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通过对这一误区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要在以物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感情的培养,以事业和感情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要单纯的以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强调组织或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即企业环境,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极大的激励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朝着组织希望的方向发展,做到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使员工实现对自我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际上还存在着第三个层面的误区,即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人本管理的内涵所在,把人本管理单纯的理解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此来理解人本管理,还是没有把人从物化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仅仅把人看做是一种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要利用的一种资源,人是管理过程中的接受者。人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事实上,真正的人本管理并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尊重人,以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为导向,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把人从“物化”当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最终在人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

注册┆登录┆发表文章 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文献综述 2006-01-26 16:12:19 大中小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在现代这个企业组织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一个组织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于组织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人力资源由于其主体人的特殊性,在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同时也容易步入误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也就成了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区域。一、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概况“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研究水平为强,同时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也开设了此专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做了一些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研究。例如贵州大学关于西部落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就很有特色。同时,针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也很多。很多专家和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但是,在我看来,依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性质上讲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从历史上讲是新兴学科。因此,在有些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免就会流于表面化、现象化,仅就现象谈现象、仅就案例谈案例。没有就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的东西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出现的现象返回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学科本应有的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土壤当中进行考察,甚而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这些我将在文献综述的第二部分进行祥述。其实,所谓的这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所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将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身的土壤当中抽离出来,就人力资源开发谈人力资源开发、就人力资源管理谈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平面化、抽象化、物化了。而人则是立体的、鲜活的、自由的。这正是我毕业论文所要阐明的一个核心,也是针对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很显然,这篇论文的写作脉络是经济学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甚至是管理哲学的。二、对文献的综述与分析综合所阅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大多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一:“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管理”。这一误区是传统意义上的,是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缺乏本质的认识,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开发性和战略性。归于这类误区的还有,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与组织中的其他部门没有关系,这还是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区分开来的结果。人力资源存在于整个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并非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个部门来进行的管理,而是组织当中每个成员共同来参与共同来完成的。误区二:把人当作“成本”而非“资源”。对于记件制的工人,企业往往把其报酬看作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要么就是尽量压低工人工资,要么就是尽量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目的就在是于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虽然劳动法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但还是存在超时、超强度劳动的问题,员工加班时间不确定、加班工资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说到底还是把人当作了成本,没有把人当作创造性的财富和资源,没有尊重人,没有把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来看待。这样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失败的,最终只会导致高效率下的低效果以及员工的大量流失。误区三:人才结构不合理,单纯追求低年龄、高学历、高职称。许多企业、组织盲目追求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人力资源,,只愿意接受人才而不愿意给人才以成长和培养的环境、土壤。缺乏建立动态的人才优化配置机构,没有实现人与岗位的动态匹配。另外,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进行的相关分析中,也指出了企业把人才当作“蜡烛”而非“蓄电池”的这一误区,认为企业不应把人才当作不断燃烧的蜡烛,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蓄电池,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应不断地给其充电。。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进入门槛过高,人才资源浪费,组织效率低下,冗余与人才的短缺同时并存。误区四:员工培训偏于片面性、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日趋深入,管理者们也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于是,兴起了一股培训热。在对员工的培训当中,往往为了寻求短期效果,流于形式、流于表层的业务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深层的理念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同时,培训偏于片面性,缺乏规划和连贯性、整体性,往往认为通过一个或几个培训项目一次培训完毕后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对于培训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考评,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组织资源的浪费、培训效果的低下以及员工对于培训的负面情绪。误区五:过度注重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认为物质财富是激励和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二法宝,并且认为分配的差距越大越好,单一注重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创造,强调以待遇来留住人才而非以事业和感情来留住人才缺乏人文关怀。事实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认为人的需求是分为五个层级,是分阶段的。其实,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并不仅仅因为需要物质就不需要精神了。管理者们应该在给予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也给予员工人性的关怀,从精神层面上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误区六: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存在,人都是有惰性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程式,通过各种指标、数字、表格来具体规范人的具体工作并对此进行评估。把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之后容易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一切变量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具体数字来进行预测、估量和把握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把人和人的工作都抽象化、平面化,并没有充分认识人性,同时也缺乏对各种包括人在内的变化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弹性的。误区七: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块化,单纯依靠管理者或上级的领导能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在于单纯的将其分为几个步骤几个模块来进行,这种机械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就会导致各项职能与组织整体目标相脱离,在整体上缺乏有效的整和性,并没有把人看作是一个立体的人,而是按照组织要求机械性的将人的某项能力剥离,单纯依靠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使人碎片化。误区八:提倡“人本管理”,实质上却是独裁的,是过分依赖领导意志的。现代很多企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营造,但是要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不容易。很多企业还明显存在着排斥、歧视甚至是帮派斗争,这些与以人为本的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这些现象再怎么伪装与掩饰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尊重人为基础为前提,不应该以人本管理为手段,应该是以人本管理为目的。三、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几点补充及建议从上述对文献所发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我们可以看到,对误区的研究分析大都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传统层面上的,也是最基本层面上的误区,即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碎片化、程序化和数据化。这一层面上的误区主要是没有把人看做是有能动的创造力的“人”,只把人看做是平面的、可操控的一种物化了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误区的研究与分析,把人从机械的工作当中解救了出来,注重人主观能动性发挥,也似的组织的管理功能更加灵活化、系统化、人性化。另外一个是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误区,即忽视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把人的需求阶段化,没有把人看做是一个系统的人,片面追求以物质激励来寻求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通过对这一误区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要在以物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感情的培养,以事业和感情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要单纯的以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强调组织或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即企业环境,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极大的激励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朝着组织希望的方向发展,做到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使员工实现对自我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际上还存在着第三个层面的误区,即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人本管理的内涵所在,把人本管理单纯的理解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此来理解人本管理,还是没有把人从物化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仅仅把人看做是一种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要利用的一种资源,人是管理过程中的接受者。人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事实上,真正的人本管理并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尊重人,以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为导向,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把人从“物化”当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最终在人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

拜托,你这个范围也太大了吧,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一本书也写不完了。最好具体点,一个方面的,比如绩效管理综述。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对绍兴市酒店新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怎么写?答案如下:对绍兴市酒店新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按照你最真实的感受描述出来就可以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酒店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产品具有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的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源在酒店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性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酒店 人力资源管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对酒店管理的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酒店管理中关键的因素和环节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的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关系到酒店的整体质量和酒店的名誉,影响酒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对于酒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酒店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指出酒店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酒店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酒店的要求和标准逐渐提高,酒店管理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酒店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酒店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酒店的良好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依赖于酒店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酒店管理的核心和精髓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如果一个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得不好,那么这个酒店发展势必不会好,因此,要从根本上重视酒店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酒店的整体质量和形象,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

二、酒店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通过招聘、选拔、培训、聘用等程序将符合条件的人员招进来,为酒店的发展服务,将这一部分的人员通过组织和调配有效的利用,满足酒店发展的需要,保证酒店目标的实现和人员的最大化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六个部分:人员的招聘和培训、岗位的设计、人员的薪酬制度、人员的绩效管理制度、劳动关系的管理、人力资源的规划和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进行改革,满足现代的酒店管理需要,为酒店的蓬勃发展服务。

三、酒店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人力资源管理不能满足酒店的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第三产业不断进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酒店的要求和标准提高。需要更多的酒店服务,需要酒店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内容,但是,我国酒店数量突飞猛进,日益增长,酒店管理人员缺乏,从事酒店管理的工作人员数量少,管理的水平有限,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服务的质量低下,导致很多酒店停滞不前甚至是亏损,不仅是酒店的名誉受损,更影响到整个酒店行业的整体发展,影响了社会的效益。

(二)酒店中的人力结构分布不平衡

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个问题是人员的结构不均衡。酒店不仅需要大量的基层服务人员,例如清洁工、餐饮服务员等,更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需要智慧型人才对酒店进行有效的管理,酒店行业竞争如此激烈,更需要酒店招聘形象气质好、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才来增强酒店的竞争力,需要综合型人才领导酒店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酒店行业的数量庞大,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从事酒店管理的人员有限,人员的知识和素质有限,无法在短期内填补酒店管理的人才空白,需要做长期的打算。

四、酒店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结构不完善,管理缺乏创新

酒店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支撑酒店的运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酒店的发展不单纯的需要简单的员工进行清洁就行了,而是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对酒店进行结构调整,需要领袖型人才领导酒店进入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轨道,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人们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不管是从长远利益还是短期的利益来看,酒店需要引进更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二)酒店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

酒店行业需要大量的清洁工、餐饮服务人员进行日常的工作,由于这些人员大都是初中未毕业,学历比较低,生活 经验 不够丰富,所掌握的知识少,参加的培训有限,因此专业技能欠缺,服务人员大都是 文化 程度低的人员,因此对于酒店的管理工作来说一无所知,无法作为酒店管理的中坚力量。而愿意从事酒店管理的高学历人员有限,很多大学毕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酒店行业,而且很多酒店需要大学生从基层做起,这就导致很多人才的流失,不利于酒店人力资源的充实和优化,无法实现人员结构的完善。我国目前很多的酒店管理仍然保持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工作缺乏创新,员工的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大量存在。

五、原因分析

(一)酒店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不够重视

多数酒店没有人才储备意识,人才的引用和招聘计划做得不到位,只有等到了继续用人才的时候,才匆忙的招聘人员,这样会导致招聘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够,无法胜任酒店管理工作。酒店很少会考虑酒店内部的人员结构是否还适应酒店的发展,很多酒店的人员很少改动,人员从事的岗位流动性不强,岗位的调整力度不够,甚至是岗位没有经过任何的调整,同时,在酒店继续进行总体规划时,缺乏专业的人才进行专业的计划,导致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严重阻碍了酒店的发展。因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根据酒店的需要实事求是的规划,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二)招聘制度不规范

很多酒店由于没有做好用人计划和安排,当即需要用人的时候,就在酒店的门口张贴招聘公告,公告的形式不规范,有些酒店的招聘公告很小很难看清楚上面写的内容,还有另外一些的招聘公告没有张贴在醒目的地方,很多需要找工作的人看不到,造成酒店和就业者之间的脱节,酒店招不到人,而很多人却不知道酒店的用工启示,就业 渠道 不畅通。酒店的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新员工经过半年或者是一年的工作之后,就成为老员工又会对下一批的新员工进行培训,由于这些老员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他们培训出来的人能力也有限。另外,酒店的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不够,中层人员对于员工的跳槽现象习以为常,而不是通过各种手段留住人才,中层管理不善,对于酒店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中层人员不能有效的处理,影响了工作的开展。总之,由于酒店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不够,导致酒店的缺乏有效的管理,加之领导没有指定成熟的酒店管理体系制约工作人员的行为,导致客人的投诉、人员的跳槽等事件的发生,严重破坏了酒店的管理气氛、影响了团队合作。

(三)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酒店工作人员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份丰厚的回报,但是由于酒店没有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没有明确的奖惩制度,有些员工努力了很多之后却得到令人失望的收入,这势必会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影响了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有些员工由于和领导的关系比较好,会巴结领导,即使工作中出现了错误也不会被指责,反而领到了很高的薪水,这样会造成员工之间不公平,员工之间的互相不服气,产生很多矛盾和冲突,不利于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酒店的薪酬制度应该是基础薪水加上奖金或者是效益薪水,但是很多酒店在实际的操作中灵活性太大,没有按照规定去严格执行,薪水的发放比较随意,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心情。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很多优秀的人才就是因为薪酬的不合理而辞掉工作,导致酒店人才的大量流失。

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对策

(一)积极挽留、热烈欢送、欢迎浪子再回头

中国酒店行业之父—卢鸿炳自1959年进入酒店行业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研究,他认为中国的人员流动造成了今天的进步,年轻人的跳槽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薪酬,对于酒店的员工管理,他认为应该用酒店的爱心留住人员,酒店首先要做到的是要爱护自己的员工,给员工人性化的关怀,爱心留人、热情留人、文化留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员工全心全意的工作,他本人对员工也像是对自己的家人一样爱护有加,不仅要关心酒店的前途和命运,同样也要关系员工的前途和发展。对于辞职之后又重新回来的员工,酒店不应该拒绝,而应该热烈欢迎浪子回头,这样的大度可以让员工更加感动,让员工踏实的工作,赢得了员工的归属感。 另外,他还认为酒店总经理应该具备的几个素质:最基本的是协调组织能力,还要经理还要过“四关”:一是忍住饥饿,有时候忙于接待客人来不及吃饭,三餐无法准时。二是要忍住困倦,因为酒店的工作上班时间早,下班晚,要顶的住身体的疲劳,保持精神饱满。三是站立关,经常要和客人站着说话,避免坐下给人的不尊重。四是要做好家庭的工作,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庭,因此要做好家庭的工作和安排。

(二)员工 离职 时候请他们留下改进意见

中山国际酒店总经理吕庆生认为当员工离开酒店去别的地方发展,肯定是因为酒店有做的不好的地方,那么在员工离开时候要请他们留下改进意见,作为酒店改进服务质量的主要依据。这样酒店才能快速的提升质量,保证客人的满意。

酒店是个发展非常迅速的服务行业,要求酒店的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水平的管理经验、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公关能力、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七、结语

总之,人力资源的管理对酒店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应该在实际中注重人员技能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从各方面入手提高酒店管理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丁雪.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 财经 管理,2009(3):197

[2]闫伍夫.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25-26

[3]张娜.能本管理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1,(09):68-69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速度日益加快。酒店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在人力资料的管理上具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酒店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酒店整体服务质量及经济效益、社会名誉产生直接性严重影响。因此,在酒店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关键词:酒店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对策

作为服务行业中的重用组成部分,人是酒店进行服务活动的直接对象,对服务质量的具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酒店的经济效益和长久发展。而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酒店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及服务意识。因此,在酒店行业中,人才成为主要的竞争内容。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各酒店在管理过程中需高度重视进行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高酒店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及服务意识。应用相应的 方法 及 措施 鼓励服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提高酒店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概念分析

在酒店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指的是酒店高层管理人员通过组织人才聘用活动,通过 面试 、考试、培训、考核、聘用等程序对酒店工作人员进行选拔聘用的一系列工作过程。同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酒店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组织和分配,协调和优化各部门日常工作安排,保证酒店人力得到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促进酒店工作质量及效率的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由六个方面组成,具体为员工招聘及培训、员工薪酬制度、工作岗位设计、员工管理制度、员工绩效考核制度、人力资源制度设计及规划。

二、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与过去管理相比,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在理念及管理模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还依然不断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便无法公平、公开、公正地顺利进行人才的招聘及选用工作。目前,部分酒店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工作重心完全放在经济效益的提高上,而忽视了对用人机制进行建立。部分酒店则是笼统地延用传统的用人机制。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酒店管理中的用人机制无法与现代酒店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无法满足酒店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进而对酒店的健康发展产生阻碍作用。酒店发展的竞争其实质也是人才的竞争,缺乏优秀的人才便降低酒店的服务质量,影响酒店的社会名誉,进而影响酒店的经济效益。

2.缺乏相应的学习培训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制约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及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员工的发展空间,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目前,多数酒店经营者对培训工作的开展无正确的认识,不够重视对员工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学习和培训。或者培训工作的进行过于潦草,培训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将 企业文化 和企业经营业绩、员工发展等进行紧密联系。同时,酒店中缺乏相应的培训教师及培训教材。临时担任培训师的人员培训理念陈旧,其培训能力较差。这便导致培训手段过于简单枯燥,培训模式较为单一,培训内容无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效果较差。无明确、标准的培训制度作为依据,培训工作的进行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导致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业务素质无法得到提高,从而影响到员工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最终导致怠工、懒散等工作现象的出现,制约酒店的发展。

3.缺乏规范、安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机制。多数酒店在发展过程中,均未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与员工签定 劳动合同 ,导致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无法享受到社会 保险 、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从而降低了员工的安全,进而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缺乏安全保障的工作无法调动和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导致企业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制约酒店经济效果的提高。

4.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体制。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奖惩不均。目前,多数酒店均重视对员工进行各种惩罚,而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惩罚过严、激励不足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机制不仅无法提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反而会使员工对企业失去信心,增强其对企业的不满情感。第二,奖罚不明。多数酒店经营及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奖罚时,未能严格遵守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往往带有不同程度的个人情感和主观因素,因此导致奖罚缺乏公平性。无法对员工进行分明的奖罚,容易导致员工产生委屈感和失望感,增强其对企业的不满情绪,挫伤其工作的热情。第三,奖罚手段及方式过于单一,未能起到激励的效果。

三、完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分析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酒店在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模式需紧跟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步伐,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酒店的现代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促进酒店快速、健康发展。

1.完善人才招聘制度,优化人才聘用程序。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的最初和关键环节。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招聘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对人才招聘制度进行建设和完善。在进行人才招聘工作前,需首先明确科学合理的招聘标准及程序。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需严格按照“三感”、“三度”的标准来进行人才的选拨。三感具体指的是工作人员的亲切感、责任感及忠诚感。三度具体指的是靓度、风度及高度。出于形象的考虑,通常情况下,从事酒店服务的工作人员其平均身高应超过167cm,且需外表端正、五官端正,且表现出一定的气质。在酒店工作中,工作类型种类繁多,各类型工作均有其各自的人才技术及服务要求。因此在进行人员分配时,应根据工作的具体特点及要求进行科学地人才分配,最大限度地满足岗位工作需求和人才发展需求。人才招聘必须要严格把握形象好、技能高、管理强三大标准。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后勤部等是酒店中的重用部门,在对其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招聘和任用时,选严格挑选事业心及责任感强、组织协调能力高等人员来担任相应职位,实现人力资料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利用价值。同时,在招聘及任选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用原则,且公开化、透明化酒店内部各个重要职务,吸引优秀人才进入酒店重要岗位为酒店的发展服务。人员的聘用需严格经过考试、面试、考核等程序,对工作人员各方面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考核,保证酒店工作人员整体工作水平及素质得到提高。 2.加强对员工业务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录用工作人员后,需要严格按照一定制度及程序对新员工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在酒店行业,培训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服务礼仪培训等。培训机制需根据酒店的具体规模及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制定。进行学习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服务意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酒店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应选择酒店中专业技能扎实、综合能力及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作为培训师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工作,也可以外聘优秀的酒店培训师来对员工进行培训。第二,培训师在进行培训时,需根据培训具体内容,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知识讲解,同时还需灵活应用各种说话方式和 教学方法 ,活跃培训课堂气氛,吸引学员注意力,增强其学习兴趣。第三,培训完成后,还需及时对学员进行培训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表现好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奖励,提高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促进其业务技能及综合能力及素质不断提高。

3.不断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人才聘用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劳动与社会保障是员工进行职业挑选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酒店管理中,需不断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享受到良好的劳动及社会保障,增强员工的安全感,提高其工作积极性。酒店在发展过程中想要吸收优秀的工作人员,就必须为每个员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安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高度重视对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进行建立并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得到生活及安全保障,让员工踏踏实实地为酒店的发展服务,促进酒店经济效益的提高。

4.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酒店在进行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的同时,需同时进行激励制度建设,并将其纳入考核机制中。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提高职工待遇的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酒店,为酒店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进而提高酒店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可有效提高员工的安全感,进而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有效降低优秀人才流失的发生。激励制度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奖罚分明的原则,这个才能让员工通过激励制度明确酒店工作的相关道德规范和技能要求,促进其不断完善自身工作能力及素质。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可有效提高酒店的企业文化,而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会给酒店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酒店的市场竞争力,促进酒店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在酒店发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不断促进管理效果的提高,为酒店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1]朱国文.国有 企业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和对策[J].中国市场,2013,5(10):1131-1132

[2]张闪闪.我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1,12(7):485-486

[3]陈金.新发展趋势下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9(1):624-625

有关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

2.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酒店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4. 酒店管理的毕业论文范文

5. 有关酒店管理论文范文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最优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 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过程。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一个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自然要研究人性,即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性,就成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持不同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在西方管理中,对人性的认识就有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四种理论假设,分别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笔者结合所写内容并参考有关书目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功能,价值及目标。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由金圣才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具体诠释为根据企业发展策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 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 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由张丽云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根据这个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即第一是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第二是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在百科名片中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由张丽云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认为有5种功能:第一:获取。 根据企业目标确定的所需员工条件,通过规划、招聘、考试、测评、选拔、获取企业所需人员。 获取职能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与使用等活动。 (1) 工作分析: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对每一职务的任务、职责、环境及任职资格作出描述,编写出岗位说明书。 (2)人力资源规划: 是将企业对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与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相协调。需求源于组织工作的现状与对未来的预测,供给则涉及内部与外部的有效人力资源。 (3)招聘与挑选: 应根据对应聘人员的吸引程度选择最合适的招聘方式,如利用报纸广告、网上招聘、职业介绍所等。挑选有多种方法,如利用求职申请表、面试、测试和评价中心等。 企业文化 (4)使用: 经过上岗培训,给合格的人安排工作。 第二:整合。 通过企业文化、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谐、矛盾冲突的化解等有效整合,使企业内部的个体、群众的目标、行为、态度趋向企业的要求和理念,使之形成高度的合作与协调,发挥集体优势,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效益。 第三:保持。 通过薪酬、考核,晋升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保持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增进员工满意感,使之安心满意的工作。 保持职能包括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是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公平的报酬、有效的沟通与参与、融洽的劳资关系等;二是保持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1)报酬: 制定公平合理的工资制度。 (2)沟通与参与: 公平对待员工,疏通关系,沟通感情,参与管理等。 (3)劳资关系: 处理劳资关系方面的纠纷和事务,促进劳资关系的改善。 第四:评价。 对员工工作成果、劳动态度、技能水平以及其他方面作出全面考核、鉴定和评价,为作出相应的奖惩、升降、去留等决策提供依据。 评价职能包括工作评价、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等。其中绩效考核是核心,它是奖惩、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决策的依据。 第五:发展。 通过员工培训、工作丰富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促进员工知识、技巧和其他方面素质提高,使其劳动能力得到增强和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率,达到员工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1)员工培训: 根据个人、工作、企业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2)职业发展管理: 帮助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使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 发展相协调,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 由金圣才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根本职能是指力资源管理的根本职能就是: (1)依据组织核心能力的要求,明确、开发员工 的核心专长与技能,通过人力资源实践活动来促进 组织核心能力的形成。 (2)站在企业发展与员工需求的角度,持续向不同类 别、不同层次人才提供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 由叶龙,史振磊主编,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在于: (1)表现形式 由叶龙,史振磊主编,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认为,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人力资源价值的范围则要宽泛得多,知识、技能、信息是人力资源的核心,构成人力资源价值的主体。因此,人力资源价值就表现为:维持人力资源再生产的生活资料价值;.维持人力资源家庭成员再生产的生活资料价值;提高人力资源价值的活动费用(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卫生、迁移等费用)。 (2)价值评估 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在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人力资源的价值特征不仅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作为对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具体评估方法应该是统一的,否则就失去了正确反映和提供人力资源价值尺度的功能。因此需要根据价值评估的目的,明确所要求的价值尺度的内涵,而后才能确定所采用的价值评估方法。 (3)价值计量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是人力资源开发与治理的核心人类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在企业发展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治理工作。人力资源开发与治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假如不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不能正确反映人力资源价值量,人力资源的效绩也就无法定量,收益分配、价值核算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等都因缺乏科学根据而无所适从,所以说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是人力资源开发与治理的核心。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由孙宗虎,王瑞永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设计与工作标准》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完成的职责和需要达到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既要考虑组织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强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由许明月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包括着全体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目标任务与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目标与任务。显然两者有所不同,属于专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目标任务不一定是全体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任务,而属于全体管理人员承担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任务,一般都是专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完成的目标任务。无论是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是其它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与任务,人力资源专家许明月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最大限度地开发管理组织与内外的人力资源,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 (3)维护与激励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其人力资本得到应有的提升与扩充。 参考文献 [1](美)瓦莱布哈内尼.经济分析与信息技巧[Z]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金圣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Z] .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 [3]张丽云.人力资源管理[Z].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4]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Z].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美)德鲁克.管理的实践?[Z].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6]叶龙,史振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Z].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7]韩伯棠.管理运筹学[Z].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 [8]刘一秒.攻心销售[J].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 [9]徐笑君.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J].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2). [10]陆红.项目管理[Z].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1]许明月.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Z].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2]余向华.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J] 华夏出版社, 2008(3). [13]苏豫.公司管理制度制定与范例[Z]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14]杰克.特劳特.什么是战略[J]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4. [15]胡君辰,宋源.绩效管理[Z].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16]孟韬,毕克贵.营销策划[Z].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7]张波.酒店管理[J]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3). [18]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案例集[Z]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9]袁仕涛.员工管理技巧[J] .湖南出版社, 2011. [20]刘常宝.企业战略管理[Z].科学出版社,2010.

在全球化的经济大潮中,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业的经营过程中越来越突显出重要的作用,相反的,酒店服务质量的提高也越来越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加强来体现,而激励机制的正确构建及合理实施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酒店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即它可以在服务于酒店日常管理的同时也为酒店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剖析开来的意思就是一套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能够为酒店经营者实现酒店的经营目标提供有效的帮助,并最大效率地开发和利用酒店的人力资源,提高酒店的经营管理效率和持续竞争能力,促进酒店快速健康的发展。为此,酒店不仅仅需要努力丰富自己人才储备,也需要不断地创新适用的激励措施。本文通过对激励机制的探讨,认为用人观念陈旧、人才聘用机制不合理、激励方式单一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酒店业的发展,并根据这些问题为酒店的管理能够步入更加稳健及良好的态势中去提出了相对应的一些建议。关键词:激励机制;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第1章 绪论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地加剧,这其中不仅存在各个企业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大的一方面是人才之间的竞争,酒店业尤其如此。想要在这场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酒店必须通过打造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来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以便可以在未来的管理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酒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它的顾客满意度很大程度上是靠员工的服务质量来体现的,而员工服务质量的高低离不开员工的工作素质、工作热情以及工作观念,所以,一套良好、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塑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主人翁意识,努力实现酒店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的有机融合并趋于一致,从而从各方面提高酒店的绩效。首先,所谓激励,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为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而将激励引入到现代酒店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来,就是指酒店经营者通过为员工建立舒适的工作环境、科学的薪酬制度、合理的奖惩形式,与员工进行信息交流,引导、规范员工的行为,鼓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将员工的行为逐渐引向酒店的目标,使得员工和酒店都能从中受益的系统活动,即构建一套适合酒店运行和不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其次,一套好的激励机制必须遵从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顾名思义,物质激励是指酒店管理者运用物质的手段使员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方式。物质激励的方法有提高薪酬、加强员工福利、制定奖金计划、提供住房等。与此相对的,精神激励是指酒店管理者对员工进行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它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方式。精神激励的方法有适当向员工授权、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肯定员工的工作绩效、实行公平公开的晋升制度、根据员工之间不同的特点为他们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再者,如果说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艺术,那激励机制就是它的灵魂。激励机制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满意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帮助酒店获得和留住能够促使其进一步发展的人才,稳健酒店的管理。而且,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相对的,如何合理有效地构建激励机制一直是酒店行业不断并会持续探讨研究下去的课题,在这样的现实需求之下,我国酒店业更需要不断地探索总结适用的激励措施,使其更加科学完善,以便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第2章 激励机制在我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激励机制是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不但能够对酒店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强化作用,而且有利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酒店经营目标的有机融合。简而言之,它直接关系到酒店员工的切身利益以及对工作的满意度,进而就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热情及其对酒店的忠诚度,最终关系到酒店的管理能否有效地运行。因此,该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对我国酒店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即人才。酒店业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虽然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开放时间比较早,但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酒店与酒店之间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这其中不仅存在着国内酒店之间的竞争,还进一步升级为国内酒店与国际酒店之间的竞争。而且,顾客对酒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一大批专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优秀人才来提高酒店的管理水平。所以,酒店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改善人力资源状况、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具有战略性意义。在酒店行业中,人才的流动一直是很频繁的,因为不单是酒店在选择员工,其实员工也在选择着酒店,所以就造成了酒店人才流失十分严重的现象。而拥有完善的激励机制的酒店就可以很好地减少由于人才流失给酒店带来的损失,它优厚的福利待遇也可以为自身招揽到更加优秀的人才,因为员工都明白自己的付出在此能够得到回报。激励机制作为一种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关系到酒店能否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即能否在目前错综复杂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酒店绩效。就世界范围来说,很多酒店都存在着相似的问题,那就是各部门的员工基本上都能按照所在部门的工作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然而在精神层面却表现得非常被动,缺乏积极主动性,对工作缺少旺盛的士气、高涨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心,使得酒店整体的氛围不够积极向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员工能够按照规定完成工作,但是从根本上已经违背了“有酒店所有,乐酒店所乐”的工作态度。而且,酒店业在所有的行业中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型行业,它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通过酒店员工的个别劳动得以实现的,是一种无形服务。因此,员工的服务质量从一方面直接决定了酒店对客服务的优劣,而管理者又很难对员工提供的这种服务性劳动实施全程的监控,所以酒店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其服务质量的高低,而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正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为了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快乐服务”的工作氛围,酒店对员工实施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投注的热情多了,那酒店的绩效自然也就提高了。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员工内部的良性竞争,增强酒店的向心力、凝聚力。在如今这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人们的竞争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工作时不但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进取心,自我意识里更是有着属于自己的目标和期望,而在酒店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也存在着这种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因为既然酒店内部有了激励,那么自然就有了竞争,而有了竞争之后,员工才会有斗志,才会给自己施加一定的压力,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督促感,这样便可以逐渐形成一种管理者希望看到的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同时员工也会想方设法地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促进其自我的完善以及自身价值目标的实现,最终,整个酒店的整体素质就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一般来说,激励机制中的薪酬体系是以“各尽所能,多劳多得”为原则的,也就是说,酒店员工所获得的工作报酬的多少是与其给酒店带来的经济效益的高低以及员工个人工作绩效的好坏直接挂钩的,而这种在物质待遇方面加以区别的激励措施不但有利于形成酒店内部富有竞争性的工作环境,还能够对员工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和酒店向心力、凝聚力的增强起到推动的作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调查发现,在按时计酬的情况下,如果部门员工仅仅是想要保住饭碗,那么一般只需要发挥自身潜力的20%~30%即可;但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之下,员工的潜力却可以发挥到80%,甚至是90%,这其中60%左右的差距就是激励机制的作用所引起的,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个员工在得到充分的激励之后可能达到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是其平常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的3至4倍,这点发现也被詹姆斯收录进其《行为管理》一书中。可见,员工潜力的发挥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酒店业更是如此。实践证明,如果酒店将激励机制运用得恰到好处,那它就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潜在的巨大能量,发挥其最佳的技术和才能,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达到实现酒店组织目标的作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促成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酒店经营目标的一致,并有效地约束员工的行为动机。在酒店员工的生存权利得到满足之后,他就会考虑自我发展的需要。他会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并且酒店能提供给自己更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本文将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应用到酒店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来,就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酒店员工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比如工作得到上司的肯定或职位得到晋升,而且他的主观意识中也认为个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很大或者概率很高,那么他就会对自己接下来的行为有很充足的信心并激发出很强的工作力量,从而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但问题是,不同类型的员工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态度和认知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们的需要以及个人发展目标就不会完全一样,这就导致了员工追求的个人发展目标与酒店的经营管理目标之间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有可能会影响到酒店的生存和发展。这时,就体现出激励机制的作用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诱发员工的个体行为指向酒店经营目标,引导其价值观与酒店管理价值观的相一致,即在实现酒店经营管理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而且,它还能约束员工的行为动机,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酒店的建设与发展中去。第3章 我国酒店业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出现的主要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对外资酒店管理经验的借鉴以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所进行的探索,我国酒店业如今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相比较过去而言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一些国际酒店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也并不能满足目前还在不断发展的酒店业的自身需要。究其原因,根本在于酒店管理者的理念、素质问题,他们没有把酒店员工当做一种重要的资源来看待,没有将激励机制充分地应用到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去,所以也就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就是: 酒店管理理念落后,惩罚过重且激励不足酒店行业的主要职能就是为顾客提供服务,它是一种劳动密集性的行业,员工在酒店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单单是服务的制造者,更是服务的载体,因此酒店管理者应该明白员工对于酒店的意义其实是远远大于酒店硬件设施的作用的。然而,就我国酒店业而言,虽然很早就与国外的同行接轨,但多数只是对于国外酒店硬件设施的有形引进,在接轨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直接的模仿,而不是深层次的借鉴,特别是在管理理念方面,酒店经营者的用人观念十分陈旧,缺乏正确的人才观,没有“人是酒店最宝贵的资源”的价值理念。他们只是把员工看作管理的对象,认为既然酒店付了工资,员工就应该好好干,而对员工激励的重视程度以及如何激励却认识不够,在精神激励方面更为缺乏。很多酒店为了防止自身的服务质量出现问题,会对员工进行非常严格的管理,不可否认这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酒店的服务质量得到保证,但是如果形成惩罚过重且激励不足的局面的话,就会严重影响到员工主动服务的意识,在我国的一些酒店里就时常出现这种现象。例如当员工遭到客人的投诉时,酒店对于这些有过失的员工的惩罚就会相当严厉,轻则扣薪,重则记过甚至开除,而且酒店对员工工作的规范要求以及惩罚规则很多,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刻意疏远与管理人员的关系并想方设法减少可能会被惩罚的机会,工作上尽量按照酒店的规章制度,以减少受到管理人员批评的次数,同时尽量避免与酒店客人直接接触,以减少被其因各种事由投诉的机会。如此一来,势必会影响到酒店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酒店缺乏专业知识强的系统性管理人才,人才聘用机制不合理客观地讲,我国酒店业与发达国家酒店业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员工的服务质量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酒店管理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方面。在我国的现代酒店管理层中,从系统的酒店管理专业院校毕业的专业管理人才较少,很大一个比例的管理人员都是从酒店的基层员工做起,一步一步依靠着自己积累的经验被提拔而出的,所以就导致了他们的综合管理专业素质大都不是很高、现代酒店经营的管理知识不够丰富夯实。而且,他们对于现代科学管理工具与技术的使用方法不能够熟练掌握,加之外语的口语表达能力薄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酒店专业知识强的管理人才的匮乏。此外,许多酒店由于考虑到安全和成本方面的问题,过分依赖于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人才引进机制有失公平合理,酒店中很多重要的职位都是由家族成员来担任的。在选聘管理人员时首先考虑的是家族成员,然后才会进行内部选拔或外聘,这就容易造成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并在无意间形成一种排挤外来人才的心理以及行为。而且,由于这种不公正的企业文化,非家族成员与家族成员在酒店所享受到的待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看不到自己职业生涯的前进方向,对于酒店缺乏相应的归属感、认同感,特别是在酒店规模逐渐扩大以后,此种不合理的家族式管理所造成的人力资源利用的低效以及人才的严重流失等问题将会更加地突出。 酒店在管理过程中重酒店利益而轻员工个人发展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以来关注的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和分析,而对于个体的需要和诉求则显得不那么重视。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主张的是先有大家再有小家,强调的是个体存在于集体之间,即当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体利益应服从于集体利益。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集体主义的思想,更加深入到了我国的各行各业,组织和集体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但个体的需求仍然被严重忽视,这个问题也普遍存在于酒店对员工的激励中。在利益机制方面,酒店更多地是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为酒店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员工的利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我国酒店业的经营者关注是往往是如何增加酒店的业绩以及提高酒店的营业收入,他们重视的是酒店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注册┆登录┆发表文章 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文献综述 2006-01-26 16:12:19 大中小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在现代这个企业组织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一个组织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于组织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人力资源由于其主体人的特殊性,在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同时也容易步入误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也就成了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区域。一、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概况“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研究水平为强,同时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也开设了此专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做了一些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研究。例如贵州大学关于西部落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就很有特色。同时,针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也很多。很多专家和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但是,在我看来,依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性质上讲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从历史上讲是新兴学科。因此,在有些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免就会流于表面化、现象化,仅就现象谈现象、仅就案例谈案例。没有就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的东西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出现的现象返回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学科本应有的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土壤当中进行考察,甚而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这些我将在文献综述的第二部分进行祥述。其实,所谓的这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所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将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身的土壤当中抽离出来,就人力资源开发谈人力资源开发、就人力资源管理谈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平面化、抽象化、物化了。而人则是立体的、鲜活的、自由的。这正是我毕业论文所要阐明的一个核心,也是针对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很显然,这篇论文的写作脉络是经济学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甚至是管理哲学的。二、对文献的综述与分析综合所阅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大多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一:“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管理”。这一误区是传统意义上的,是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缺乏本质的认识,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开发性和战略性。归于这类误区的还有,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与组织中的其他部门没有关系,这还是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区分开来的结果。人力资源存在于整个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并非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个部门来进行的管理,而是组织当中每个成员共同来参与共同来完成的。误区二:把人当作“成本”而非“资源”。对于记件制的工人,企业往往把其报酬看作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要么就是尽量压低工人工资,要么就是尽量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目的就在是于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虽然劳动法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但还是存在超时、超强度劳动的问题,员工加班时间不确定、加班工资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说到底还是把人当作了成本,没有把人当作创造性的财富和资源,没有尊重人,没有把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来看待。这样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失败的,最终只会导致高效率下的低效果以及员工的大量流失。误区三:人才结构不合理,单纯追求低年龄、高学历、高职称。许多企业、组织盲目追求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人力资源,,只愿意接受人才而不愿意给人才以成长和培养的环境、土壤。缺乏建立动态的人才优化配置机构,没有实现人与岗位的动态匹配。另外,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进行的相关分析中,也指出了企业把人才当作“蜡烛”而非“蓄电池”的这一误区,认为企业不应把人才当作不断燃烧的蜡烛,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蓄电池,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应不断地给其充电。。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进入门槛过高,人才资源浪费,组织效率低下,冗余与人才的短缺同时并存。误区四:员工培训偏于片面性、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日趋深入,管理者们也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于是,兴起了一股培训热。在对员工的培训当中,往往为了寻求短期效果,流于形式、流于表层的业务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深层的理念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同时,培训偏于片面性,缺乏规划和连贯性、整体性,往往认为通过一个或几个培训项目一次培训完毕后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对于培训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考评,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组织资源的浪费、培训效果的低下以及员工对于培训的负面情绪。误区五:过度注重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认为物质财富是激励和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二法宝,并且认为分配的差距越大越好,单一注重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创造,强调以待遇来留住人才而非以事业和感情来留住人才缺乏人文关怀。事实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认为人的需求是分为五个层级,是分阶段的。其实,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并不仅仅因为需要物质就不需要精神了。管理者们应该在给予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也给予员工人性的关怀,从精神层面上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误区六: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存在,人都是有惰性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程式,通过各种指标、数字、表格来具体规范人的具体工作并对此进行评估。把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之后容易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一切变量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具体数字来进行预测、估量和把握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把人和人的工作都抽象化、平面化,并没有充分认识人性,同时也缺乏对各种包括人在内的变化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弹性的。误区七: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块化,单纯依靠管理者或上级的领导能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在于单纯的将其分为几个步骤几个模块来进行,这种机械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就会导致各项职能与组织整体目标相脱离,在整体上缺乏有效的整和性,并没有把人看作是一个立体的人,而是按照组织要求机械性的将人的某项能力剥离,单纯依靠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使人碎片化。误区八:提倡“人本管理”,实质上却是独裁的,是过分依赖领导意志的。现代很多企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营造,但是要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不容易。很多企业还明显存在着排斥、歧视甚至是帮派斗争,这些与以人为本的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这些现象再怎么伪装与掩饰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尊重人为基础为前提,不应该以人本管理为手段,应该是以人本管理为目的。三、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几点补充及建议从上述对文献所发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我们可以看到,对误区的研究分析大都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传统层面上的,也是最基本层面上的误区,即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碎片化、程序化和数据化。这一层面上的误区主要是没有把人看做是有能动的创造力的“人”,只把人看做是平面的、可操控的一种物化了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误区的研究与分析,把人从机械的工作当中解救了出来,注重人主观能动性发挥,也似的组织的管理功能更加灵活化、系统化、人性化。另外一个是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误区,即忽视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把人的需求阶段化,没有把人看做是一个系统的人,片面追求以物质激励来寻求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通过对这一误区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要在以物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感情的培养,以事业和感情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要单纯的以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强调组织或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即企业环境,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极大的激励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朝着组织希望的方向发展,做到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使员工实现对自我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际上还存在着第三个层面的误区,即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人本管理的内涵所在,把人本管理单纯的理解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此来理解人本管理,还是没有把人从物化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仅仅把人看做是一种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要利用的一种资源,人是管理过程中的接受者。人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事实上,真正的人本管理并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尊重人,以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为导向,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把人从“物化”当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最终在人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

人力资源的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人力资源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 ,简称HR)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下面是我分享的人力资源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龚苗子.浅谈绩效考核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4,31(1):92-92.

[2]叶洪妹.企业绩效考核与保险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15(1):148-149.

[3]吴偲.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应用落实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4,25(17):114-114.

[4] 薛建刚.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09, (4).

[5] 徐红.李涛浅析中小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 (6).

[6] 石磊,罗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的匹配性研究[J].商业时代,2007, (9).

[7] 庄彪.完普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8 (10).

[8] 清华.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现代营销,2010, (2).

[9] 李长禄,尚久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0] 曾漫丰.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改进对策[D].

[11] 张清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J]..工业技术经济,2004, (7).

[12] 魏明.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 (3).

[13] 清华.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学苑版.

[14] 郭晶.钱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 (3) .

[15] 朱晓敏.浅谈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田社会科学家[J].,2005 (2).

[1]丁先宏.互联网“大数据”视域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07).[2]王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变革[J].知识经济.2016(08).

[3]陆博.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策略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09).

[4]翟金芝.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优化研究[J].商业经济.2016(03).

[5]王莹.大数据信息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思考[J].信息化建设.2016(03).

[6]李沙沙.煤矿企业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之我见[J].东方企业文化,2013,10:52.

[7]闫少华,李鄂.企业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3,18:268.

[8]裴清云.煤矿企业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J].才智,2013,30:339-340.

[9]陈军.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企业政工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7:47-48

[10]李严锋.对ERP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10).

[11]赵刚.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12]康建宇.内蒙古电建三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再设计[D].内蒙古大学.2007.

[13]刘群.企业裁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

[14]龙晖.民营企业人力制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15]成坤,谢函娟.当代人力资源潜能组织开发的路径探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9(02).

[16]尹敏,张洪波.从员工素质培训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3).

[17]潘思维,杨明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演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2).

人力资源论文参考文献2017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1] 李小安.民营企业如何突破四大“瓶颈”闭.商业研究,2008, (5).

[2] 风杰中.《小企业创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M]. 2006.

[3] 刘昊.中小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阴[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 (6).

[4] 薛建刚.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09, (4).

[5] 徐红.李涛浅析中小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 (6).

[6] 石磊,罗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的匹配性研究[J].商业时代,2007, (9).

[7] 庄彪.完普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8 (10).

[8] 清华.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现代营销,2010, (2).

[9] 李长禄,尚久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0] 曾漫丰.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改进对策[D].

[11] 张清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J]..工业技术经济,2004, (7).

[12] 魏明.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 (3).

[13] 清华.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学苑版.

[14] 郭晶.钱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 (3) .

[15] 朱晓敏.浅谈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田社会科学家[J].,2005 (2).

[16] 王洋.谈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田现代经济信息[J].,2010, (9).

[17] 瞿群臻.基于三类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剖析[J].生产力研究,2005.

[18] 李书治.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析[J]..民营经济,2007, (4).

[19] 徐红,李涛.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 5) .

[20] 李亚.中国民营企业的治理机制研究[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5 ,(7).

[21] 曾亮.浅析中小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8)

[1]李娜.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向实务演变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

[2]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美〕埃里克瓜弗兰霍尔茨著,陈仁栋译,‘常勋,余绪缨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4]许静.关于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人力资源,2011, (4): 85.

[5]提拉依木.高校人力资源会计运用的研究[D].江苏:河海大学,2005.

[6]张文贤.人力资本[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2008. 1-9.

[7] 一涛.基于薪酬激励视角的高校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构建[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8.

[8]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 Statemen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1966 .

[10]邵文波.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与核算相关问题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8.

[11]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18.

[12] 苏品.人力资产会计核算制度设计[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09.

[13] 秀娇.对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0, (20 ): 29-34.

[14]宋粉鲜.民办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构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7.

[15]倪素清.论人力资源会计[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 (5): 71-78

[16] 孟利琴.人力资本理论综述_基于人力资源会计困境视角[J].会计师,2010,(12 ): 11-12.

[17]罗新华.人力资本会计确认与计量实证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8.

[18]李馨.从人力资本到组织资本[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9.

[19]朱浩.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若干问题与管理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3, 23 (5):87-89.

[20]陈仲常.高校人力资本特征及激励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8 (1):123-124.

[21]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34-36.

[22]任润竭.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 (11): 147.

[23] 徐文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 (2 ): 103-104.

[24] 周占文 主编. 《人力资源管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25] 陈刚 吴焕明著. 《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26] 施必善编著. 《人力经理必做的100件事》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2

[1]薛璟.工作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社会心理科学.2013(02)

[2]毕楠.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2(07)

[3]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05)

[4]张生太,梁娟.组织政治技能、组织信任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2(06)

[5]麦影.企业社会责任、组织信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2(03)

[6]常凯.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纳入我国的劳动法制轨道[J].中国共产党政干部论坛.2004(03)

[7]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性行为反应的互动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3(05)

[8]陈秀娣.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探索[J].现代商业.2011(27)

[9]周祖城.走出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丛林[J].伦理学研究.2011(03)

[10]张兆国,尹开国,李庚秦.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论坛.2009(02)

[11]霍娜,李超平.工作价值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9(04)

[12]凌玲,凌红.工作满意度、组织信任和组织承诺关系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9(01)

[13]曹科岩,龙君伟,杨玉浩.组织信任、知识分享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8(05)

[14]郝云宏,汪月红.企业员工责任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

[15]杜鸿儒,阮金钟.组织支持感与员工工作态度:组织信任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J].南大商学评论.2006(04)

[16]贾良定,陈永霞,宋继文,李超平,张君君.变革型领导、员工的组织信任与组织承诺--中国情景下企业管理者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17]黄素芳,詹颖.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企业内部社会责任体系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9)

[18]李峰.企业道德建设对员工满意度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员工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中介效应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03)

[19]刘家凰,吕春晓,吴爽.员工组织信任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及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01)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影响研究摘要3-4Abstract4-51绪论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问题提出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思路框架研究内容及方法技术路线及结构安排12-15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关文献综述相关概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高绩效工作系统组织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契合效应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内部契合效应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外部契合效应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组织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普遍观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综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组织绩效作用机制研究26-293研究设计和假设提出研究变量的选择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组织绩效员工能力和态度组织特征研究变量的探索性分析项目分析研究变量的信效度分析变量的操作性定义数据的收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影响理论模型和假设的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影响理论模型的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影响研究假设的提出45-504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研究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概念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分析量表的效度和信度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效度和信度检验员工能力和态度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企业组织绩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61-675结果讨论及管理建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影响分析结果的讨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竞争战略契合的管理建议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基本概念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类的研究回顾企业竞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企业竞争战略契合关系74-776研究结论、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研究结论这个是大纲,感兴趣与我索取全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