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综述范文

发布时间: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综述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特征 生命周期内容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不是恒久不变的,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变换管理方式,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人力资源的管理特征也不同,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政策。论文对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与问题进行分析。 ◆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企业人力管理与协调的一个部门,是企业不容缺少的。人力资源对企业内部人员或部门之间起调节作用,是负责企业人员完善和培训的部门。因此应时刻关注企业各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及相关问题。由于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就应该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情况改变管理的手段,制定完善、有效的管理系统,并坚持周期性的修正与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化、有效化的监督,起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合理配置的作用,贯穿于人力资源过程中,是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的分析与总结。同时也是对企业人力的分配、培训、调节,从而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与综合素质。 (一)及时为企业补充新成员 企业的发展是通过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得来的,同时,由于观念的不同,也有很多员工的离开,而员工的离开造成了职位的空缺,这个时候,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就应该及时的招聘新的成员,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招聘人员的好坏也取决于人力专员与空缺部门领导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如果由于招聘的疏忽,造成人才与职位不符,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财力。 (二)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活化剂 在企业当中,各个部门既是单独的独立体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说,维护部门之间的和谐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由于各部门负责的任务不一样,都是以完成自己部门为前提,所以部门之间一旦产生合作关系,就会涉及到诸多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协调矛盾,不要因为分歧而耽误工作。部门内部之间也是如此,分配工作的多少也是员工之间矛盾的导火索。如何避免这些问题,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了解每一个员工,找出其各自的特点,根据不同特点来分配工作,并及时传达给各部门的领导,避免产生类似的问题。让企业管理人员都了解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只有让企业管理人员真正了解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他才会去重视,员工才会受重视。 (三)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 对员工的定期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首要任务。刚刚进入公司的人员,企业要对其进行企业文化的培养,并从其中了解到这个人的特点,及时地传达给部门主管。对于老员工也要定期地进行培训或是知识交流,让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培养感情,了解彼此,从而在工作中能各自发挥长处,完成任务。老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对企业的文化会有淡忘,而培训或是交流可以纠正员工存在的问题。企业还应借鉴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结合自己的现有情况及时地进行内部分析与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企业的发展都是由小变大的过程,业务也是越来越多,人员也是越来越复杂,企业不能一直应用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应该适时的调整和改善管理理念。同时也应该借鉴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取长补短。 (一)企业的创业阶段 此阶段企业人员不多,业务不多,企业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企业的业务开发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负责的项目也不是很多,相对的这个部门配备的人员也就一个或两个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只要做好日常的工作就可以。但是为了以后长远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应该只满足于现状,应该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在企业壮大后,可以很好开展业务。 (二)企业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员的数量逐渐增加,业务和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任务也相对多了起来,人力资源不仅要招聘优秀的人才,还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培训及企业文化的传输,并且在培训期间了解新员工的特点,及时的传达给部门领导,使得部门领导可以根据新员工的情况安排工作。同时让各个部门熟悉起来,避免由于不熟而造成的错误。要定期进行培训,针对业务提升方面,把员工都培养成公司的骨干人员,为公司的不断扩大奠定基础。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把人力资源部门打造成企业重要的'部门和精英部门。 (三)企业的成熟阶段 在企业达到发展的平稳期时,企业的管理已经达到一个饱和状态,则人力资源需要制定出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把其他企业的管理机制和企业的现状结合起来,有效地进行管理,使企业内部和谐融洽。对于企业的特性应该注意几点:一是战略性。人力资源进入到战略阶段,达成战略目标。二是系统性。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不定期的进行更新,并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比,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三是普遍性。让每一个员工都了解人力资源,知道人力资源的职能。培养员工的自我约束力,主动自觉的承担职能。了解到公司的和谐不再是人力资源的专利。四是前 瞻 性。对未来有预测性,通过以往的记录材料,分析与研究,掌握公司发展的大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企业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人力资源变换不同的管理手段来解决问题,也因此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管理特征。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生命周期存在的问题 1.不能对员工充分的了解,做到取长补短,不断地激励员工。有些企业的领导者对于人员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总是认为不行就换人,想要工作的人很多,没有意识到真正的人才不是到处都有。一个适合企业的人才,并且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是不好找的。企业对人才的竞争力不是很强,并且对人才的定义上有所偏差。很多企业认为人才就是高学历,或具有名牌大学学历的人就是人才,现在大学的逐渐普及,大学生已不再难求,现在普遍认为研究生、博士生才是人才,所以很多企业都在学历一栏标上本科以上。这样就淘汰了一部分的人,忽略了经验的重要性,同时也忽略了企业自己培养出的最适合的人才,导致员工没有积极性,只能机械的工作。这样的状态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的。有很多的家族企业更是如此,一切以自己人为原则的管理更是管理中的大忌。 2.不能提供人才满意的待遇。随着社会的发展,留住人才、对人才的高度重视是新经济下的具体表现。很多企业还不了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步骤,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就是薪金的设置,好的福利待遇是留住人才的唯一手段。但是现在的企业不能合理地分配薪金的等级,控制人才的流失,他们通常把薪金设置的差不多,不管工作做多做少工资都相差不多,这样很多人会心里不平衡,认为自己做的这些没有回报,工作积极性下降,有的甚至想更换工作。还有虽然给了高的工资,但是认为领取高工资就要全心全意的为公司服务,如果不是,就恶言相向,这种不知道与员工培养感情的企业也是人才流动的主要原因。 3.缺乏长远眼光、技能培训,内部晋升制度不完善。企业的发展要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培训机制,现在很多企业都不重视企业的培训,认为那是一个浪费时间和财力的项目。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培训计划,员工不能时时充实新鲜的知识,不能提高技能。企业安排一些不重要的培训,导致员工没有兴趣,学习不投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财力。还有企业没有完善的晋级制度,干了很多年的员工和新来的员工工资一样,导致员工工作没有积极性、创造性,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1.树立正确的观念,尊重员工。员工不再只是单纯地工作。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普遍现象,合理的人才流动是保持组织活力的重要环节。然而,过高的人才流动率会影响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效率。我国中小企业在向现代企业转制过程中,首先观念上应确立“企业即人”、“人是企业支柱”的经营理念,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员工,从工作、学习到生活、福利、医疗保障甚至到婚丧嫁娶,都应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尤其是现代组织面对前所未有的剧烈竞争,企业为了迎接挑战,在经营战略和运作模式上不得不做出重大的调整,如组织合并、重组、裁员、缩减开支、新管理手段的运用等,这些变化使得原有的企业雇佣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员工以忠诚、遵从和努力作为条件换来的工作稳定感已不复存在。 2.根据员工不同的需要,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量,提供等同的薪金标准,实施做的多得的多,做的少给的也少原则。从根本上改变员工偷懒的情况,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再有与员工建立感情,不要一味地认为只要有钱就必须认真干,做不好就加以斥责,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针对于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激励方法。让员工把单位当作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大舞台,在这里可以发挥自己的强项,表现自己,为企业的发展共同努力。判断一个人的能力,不再以学历来评价,应该综合的考虑,并且珍惜自己的老员工,他们在企业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有丰富的经验,对企业了解透彻,是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企业要学会抓住人才,留住人才。 3.做好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一种战略规划,着眼于为组织未来的经营或运作预先准备人力,持续和系统的分析组织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开发制定出与组织长期效益相适应的人事政策。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有计划地 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和考核,形成企业人才阶梯型结构,才能满足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要。企业需要根据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分析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4.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主要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入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深入、务实、操作、开发的阶段,主要职责已由从日常性人事关系协调转向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由简单的事务管理转向全方位、深入的员工潜能开发;由事后管理转向过程管理乃至超前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代替了经验管理,成为企业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这些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现在已经有不少民营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加强这一工作,通过吸引、接纳受过专门教育的专业性人才,或者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培训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 5.做好招聘工作,科学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在人力资源的招聘中存在程序不规范,方法落后等问题,尤其需要借鉴外国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改善招聘工作,做到有效吸引人才。因此,企业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和选拔体系,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招聘策略,采用科学的选拔方法确保招募人才的素质和质量。 6.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因此,要在积极的采用多口进入、唯才是举的同时,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实施有效的专业培训制度和内部快速提拔制度。实施终身教育工程,不间断地进行培训,更新人才知识,提高人才素质,促迸人才增值,以创造“AS”优势,积累企业“知本”实力,以“知本”实力递增支持企业财力飙升。 综上所述,企业的各个生命期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样。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也会改变,这就需要人力资源在管理方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以应对不同时期的任何问题。同时应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打造一个精英的人力资源部门。 参考文献: 1.游传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5) 2.乔贝妹.浅析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优势[J].现代技能开发,2002 3.魏光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综述及简评.生产力研究,2005 4.马璐.企业成长各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战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作为其载体,决定了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应将人力资源视为第一资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人力资源管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 范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通过对湖南省高校教师的调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可以通过改进教学管理得到解决的管理类问题,另一类是需要改进和完善案例教学方式 方法 才能解决的问题。合作学习的优势可以用于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将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协同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耦合增效。案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协同应用需要同时关注课前准备、课堂运用和课后 总结 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合作学习;协同运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及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与研究中,教师能否模拟实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和方法,它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当前教师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这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性。为了深入地分析这一问题,本课题组于2014年1月—3月采用个人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首先选取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科技学院3所高校的10名教师进行开放式个人深度访谈,然后选取湖南省高校的4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明,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普遍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可以通过改进教学管理得到解决的管理类问题,主要是:教学理念和 教学方法 落后();案例资源不足,案例库建设滞后();教师专业素养低,案例教学水平不高();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投入缺乏();领导重视不够、教学管理制度僵化()等。另一类是案例教学法本身固有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案例讨论与集体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性学习不足();忽略了对学生非认知品质与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师生缺乏互动性,学生参与案例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后一类问题需要通过改进和完善案例教学方式方法解决。

二、合作学习对案例教学法的耦合作用机制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动态地利用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的合作互助式的学习策略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将之与案例教学法协同运用,就能够与案例教学法产生耦合作用,发挥联动效应。第一,合作学习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让学生获得信任、认同、成就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突出了教学的情意功能。第二,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在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扮演活动组织者的角色,不再直接干涉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他们只是通过对组织形式的干预和引导来保障学习的有效进行,教师充当活动的“管理者”“顾问”“参与者”,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角”。第三,合作学习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其基本教学模式是:学习目标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合作学习中的讲授是师生合作设计的,力求简要清晰,有较强的启发探究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第四,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传统教学模式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合作学习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多边活动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总之,合作学习充分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追求课程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这对于克服案例教学法的缺陷与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协同运用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协同应用需要同时关注课前准备、课堂运用和课后总结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

(一)课前教学设计与准备

首先,授课教师需要明确应该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教学的目标设定与基本原则、教学案例的准备与选择、合作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场地设施准备以及辅助工具准备等。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学业目标,还包括学生同他人互动交往的社会技能目标。其中学业目标又包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认知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感目标两个方面。合作 学习方法 选择需要考虑不同学习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比如,如果教学目标是以学业目标为主,让学生通过自由探究的方式学习大量新知识,可以采用小组调查法和拼图法;如果是复习巩固已学的旧知识,可以采用小组游戏竞赛法或小组辅助教学法等方法。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阅读案例、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做好讨论前的心理准备、拟定小组讨论与课堂交流时的发言提纲、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及掌握一些必备的合作学习技能。

(二)课堂教学运用与管理

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与管理、案例课堂交流的组织实施两方面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小组规模为2~6人较为合适,这样既能可以保证每个组员有充分的参与机会,能较好地承担个人责任,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小组的积极互动。当然,在具体确定小组规模时,还需要考虑到全班人数、教室空间、学习时间、可用学习资料的多少等实际情况。此外,教师还需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能力、性别、思维模式、学习风格等个体特征差异进行分组,其基本原则是增加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异质性,提高小组之间的同质性。课堂交流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整个合作学习的高潮。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观察、监督与协调,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特殊情况妥善处理。比如,有些成绩比较好或平时表现好的组员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喜欢独占发言权。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及时处理,比如给学生分配不同角色,并定期轮换;使用发言卡或发言棒,限制每个人的发言次数和时间。有些学生不认真倾听小组 报告 和总结发言,这时教师可以规定,每个小组报告结束后,其他小组必须提1~2个问题,由汇报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

(三)课后 教学总结 与评价

总结发言结束后,教师应对讨论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重点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适当扩展与延伸,并指导各个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学习书面报告,以便消化吸收案例学习的成果。一般来说,教学评价既要评价学业目标的完成情况,也要考查学生对社会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内容应包括知识、认知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评价方式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教学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两个方面。其中形成性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过中达到学习要求的程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等,以不断调整偏差,改进教学;而总结性评价目的在于确定学生成绩,考查教材组织、学习方法选择、教学活动安排等的恰当性,以及合作学习的总体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信息,以调整、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四、结束语

总之,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策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是值得尝试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新模式。当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随时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想办法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2010.

[3]雷志柱.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2).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市场经济得以长远发展下去的基础。从本质上讲,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由于行政单位自身具有特殊性,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优势。

关键词: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途径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将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当前,很多单位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为了能改变这种状况,做好人才资源管理工作非常必要,其能确保人才资源最大化利用。

一、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

我国行政单位的工作职责是管理政府,再加上历史这一因素的影响,这就增加了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因此没有合理管理人才。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行政单位无法很好地管理办公人员,且人才流通性较差,这就导致其不能按照市场规律来管理人才、调配人才。同时,很多行政单位并没有构建完整的人才选拔机制。在选拔人才时仍然选用接班的方式。这种家族式的人才选拔并不能真正做到任人唯贤,从而影响员工的整体素质。有些员工并没有接受过教育就从事行政等工作,这就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办事效率,又浪费了人力成本。另外,家族式的人才选拔方式容易滋生腐败,不利于行政单位长远发展。

2.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经费

行政单位承担着来自社会的压力,具体表现在两方面:担负着管理的成本;担负着员工的养老 保险 。行政单位本属于非盈利机构,其自身的生存都是依赖于财政拨款。尽管我国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行政事业管理中,但却始终没有缓解经费紧张的局面。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所投入的经费比较少,这就导致无法顺利开展培训工作,最终影响到人员的综合素质。

3.缺乏明确的人才培训目标

现阶段,行政单位在培训员工时,并没有确定培训目标,再加上专业培训课程比较分散,从而影响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另外,员工培训并没有与绩效考核挂钩,很多员工都不愿意去参加培训。

4.绩效考核机制存在不足

当前,行政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并没有与员工日常表现挂钩,再加上缺乏完整的奖励机制与惩罚机制,员工的工作热情并不高昂。与此同时,其并没有公开绩效考核的相关信息,这种不透明的绩效考核会让很多员工产生猜疑,从而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策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素质的高与低成为判断行政单位能否长远发展下去的标志。所以,在人力管理策略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将员工看作是推动行政单位健康发展的动力。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这可以为行政单位改革、发展储备更多的人才。现阶段,单位与单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此,单位要重视每位人才,坚持以人为中心,将每位员工的内在潜力都挖掘出来。

2.不断完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

在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考核员工绩效是一个关键性环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这不仅可以将员工工作的热情激发出来,还可以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标准去衡量每位员工,而是要根据不同的部位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单位要将绩效考核与工资、奖金、个人发展等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管理好每位员工。另外,在考核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公开性,多与员工沟通,让员工在无形之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3.重视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建设

行政单位发展不仅与系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还与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推动其向着健康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重视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建设,确定完整的培训方案,针对员工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培训模式。与此同时,还要将培训效果作为依据,适当调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4.进一步改革用人制度

行政单位中存在人才选拔不合理的问题,为了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革、完善用人制度。在选拔人才时,要将“逢进必考”作为人才选拔的必经门槛,且各级政府部门、管理机构要监管这一考试,确保其能从中选择出高素质的人才。近几年,用人制度开始走向公开化、规范化,这就营造了公正、平等的选拔环境,从而可为单位选拔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三、结语

行政单位的发展受到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影响。如果其并未合理管理人力资源,就无法长远发展下去。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非常重要。为此,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行政单位事业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滕竺君.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14(20):8-9.

[2]叶秀娟.政府单位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8):78-79.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2.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

4.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

5.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综述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本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地区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己不再只是靠增加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等传统方法,人力资源已成为组织赢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因素。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力资源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更新,从最初的薪资计算系统,经人事管理系统,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其外延和内涵不断扩大,它通过集中式的数据库、自动处理信息、外协以及服务共享等功能,逐渐成为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手段。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河南能源”)是一家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目前拥有职工20余万人,分布在河南、新疆、上海等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河南能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职工人数众多,流动频繁、分布地域广、结构复杂的严峻局面。因此,推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引入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已是必然的趋势。

为保障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河南能源在充分学习吸收其他企业信息化建设先进做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适合大型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做法和保障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一、提高企业职工信息化管理意识

人力资源信息化不仅使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河南能源从信息化建设之初就极其重视对领导干部及员工的培训工作,多次聘请外部专家到集团各单位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企业信息化理论的巡回授课,组织相关人员到集团外信息化标杆单位参观学习,并将信息化管理列入企业文化的宣传核心内容,对集团所有员工进行宣传和推广,统一思想,更新员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管理理念,从上到下营造出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学习和实践氛围。

二、完善项目管理制度,组建项目管理机构

河南能源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把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列入集团发展计划。一方面制定下发一系列制度文件,从组织、人员、考核、培训、需求、时间、质量等方面完善项目管理内容,从制度上保证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建立了多层级人力资源信息化项目管理组织。在集团层面成立了由集团“一把手”为组长,组织、人力资源、财务、发展规划等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人力资源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建设实施的组织和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成员由相关部门抽调的人事、薪资、信息技术等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包括需求调研、计划制定、方案修订、进度控制、数据分析(数据有效性检查)等专项内容。所属各级单位设立专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用户管理、信息完善、数据安全等日常维护工作。

三、构建人力资源信息规范化体系

为实现集团公司对人力资源信息的统一、集中管理,河南能源建立了人力资源信息规范化建设领导组,抽调专家骨干,划分为组织及职务体系、岗位体系、人员基本信息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系统信息审核五个专项小组,负责不同的规范工作,分不同板块行业开展信息规范工作,构建人力资源信息规范化体系。

一是制定了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标准》,涵盖组织机构、职务体系和岗位体系等信息,为集中管理和统计分析奠定了基础;二是制定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员基本信息填写规范及要求》,对256项人员信息的释义、填写内容、填写格式等都制定统一的标准;三是制定了《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和流程》,涵盖人事变动、人事合同、人员招聘、培训管理等内容,对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进行了统一和优化。

四、简化数据报表,提升系统应用价值

统计报表则是对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的有效途径和工具。为简化报表的制作难度,河南能源对固定格式统计表、花名册统计表、制式统计表等常用报表,采取了“简化”+“固化”的方法,按照本单位内部经营决策、行政主管单位统计、集团公司管理需要等用途分类,将各单位征集的报表综合简化为212张常用报表,内置固化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报表工具中,改变了以往一事一表的混乱局面,避免了统计数据不准的现象发生。

五、培训和组建信息化建设队伍

为了提高业务人员的操作技能,河南能源抽调业务骨干组建了培训讲师团,采用多渠道、分层次、有重点的培训方式,由过去以照本宣科为主的被动式授课改为以案例为主的互动式授课模式,加强了讲师与学员间的经验交流;并且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充分调动业务人员学习系统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提升了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培养出一支既熟悉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六、坚持建设以需求为导向

河南能源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用促建”,明确人力资源部门和业务人员是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的驱动主体。通过定期会议、通讯平台、联机文档等多种形式来加强业务专家和系统开发人员之间的紧密协作,共同协商解决信息化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保证信息系统在需求分析、程序开发、应用测试等建设阶段做到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要目的,避免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使系统功能的适用性得到提高,降低了软件建设风险。

七、推动信息系统在企业中深入应用

为加速推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河南能源一方面规范项目考核制度。从人员信息、薪酬管理、合同管理、软件应用四个方面着手,涵盖数据完善、单据流转、操作技能等指标,制定并下发考核标准和细则;另一方面则加大奖惩力度。依据项目实施计划,按照计划节点对项目推广的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验收,对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推广任务的单位给予奖励;对因工作失误造成信息失真或导致推行工作滞后的责任人,将根据情节分别进行处罚或处分。

实践证明,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成功建设首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信息化管理理念正确的认知和接受,才能够促使企业内部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支持和资源保障,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是一个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也在不断的进步,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无论什么样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且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再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该企业就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各种不同的培训,员工考核制度也要相应的提高。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它的经营管理理念在不断发展,以前比较老套的人力资源的想法和考核制度已经不符合当前企业的发展。所以,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大胆创新,不断改进使企业更上一层楼。

一、火电厂人力资源管理再设计的必要性

就目前火电厂的人力资源管理来看,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要根据火电厂人力资源的管理的不利因素对火电厂资源管理进行再设计。那么,下面就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行讨论、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落后

目前,火电厂实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是比较老套的管理方式,即使根据以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改进,但是依然没有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比较落后主观,没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也没有根据科学进步而进步。在火电厂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并不在乎员工的权利,而是一味的强调在场职工要不断地听取企业的安排计划,也没有对在厂职工安排培训,对职工的培训不重视。对人员的管理比较乱,没有秩序。这样的企业并没有完整的管理办法来进行管理。火电厂并没有充分利用人事的资源,而是把重点全部放在了人力的管理上,从而企业没有办法进步。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各个岗位分配安排不合理

火电厂的工作岗位在不断地变化着,有复杂到简单,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工作要求。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工作的内容也在变化。虽然火电厂在不断地减少工作岗位,但是火电的工作内容并不多,工作岗位相对于工作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所以火电厂的工作岗位还是可以合并的,使工作岗位相应的减少。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再设计要根据火电厂的工作岗位的变化而设计,从而提高提高火电厂员工的工作效率。

(三)火电厂对于岗位的理解不全面

火电厂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对于岗位理解不全面等一系列的问题。人力资源的管理仅限于员工的工作范围,对于员工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工作技能没有认识清楚,从而影响了员工对工作岗位的认知,也影响到了火电厂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火电厂人力资源管理合理的再设计对于企业对于岗位的多少和人事管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四)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火电厂的薪资不相符

目前公司的薪酬管理方法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对员工的奖励办法比较偏激,并没有体现出薪酬对员工所起的积极作用。所以只有对火电厂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再设计才能有效的提高薪酬管理制度,不但大大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还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火电厂人力资源管理再设计的原则

人力资源的管理包含的方面有很多很多,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我们想要全部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还要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进步上着手。根据火电厂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分析,人力资源再设计原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再设计要着重于原则的设计。根据员工的特点和优势要采用适才适用原则、实绩原则、激励原则等。

(一)适才适用的原则

企业的人力资源对员工进行工作岗位的分配根据员工的才华和特长来进行。安排适合员工的工作岗位。还要安排员工上岗前的岗位培训,在培训中,发现员工的优点,为员工安排最为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为他们提供能够更好展示自己的平台。如果在工作岗位中,员工感觉并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 的问题,那么应该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重新考虑该职员具体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来对其进行调整。这样会更好的做到人的才华被彻底展示,也会更好的工作。

此外特别要注意,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会不断地提高和进步,再加上员工在岗期间的培训,员工的能力也会随之改变。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也要随着工作能力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实绩原则

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绩效来测评员工的工作能力就叫实绩原则。工作实绩反应了员工的工作能力的好坏,还反映了员工的政治细想水平的高低,注重实绩原则,能够看出员工政治水平的高低,也能够反映出员工的品德才能是否同时具备。让员工的才能和品德同时发展。

当今,品德和才干是越来越重要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注重实绩原则,培养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思想高能力的员工,才能是火电厂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激励原则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比较老套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明显的不同。特别是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激励有着比较妥善的办法。要想员工更好的完成工作,那么就要更好的激励员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政策可以对员工实行奖金奖励,这样就促进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也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内容。但是,激励政策也要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就要进行不同的激励政策。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热情。

三、 人力资源再设计的要点

人力资源再设计的要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那就是把工作岗位的分析、根据绩效来考核的制度和薪资管理制度。这三种关系是相互联系的。

(一)工作岗位的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中的计划是以工作岗位的分析为基本的,只有对火电厂的岗位认真研究分析,才能知道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根据所需要的工作岗位来建立相应的岗位制度,使岗位工作得到更好的完善。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找到影响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就会知道具体的工作岗位所要做的工作内容有哪些。也会知道哪些工作岗位是可以去掉的,哪些工作岗位是可以合在一起的。通过平衡各个工作岗位来提高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

(二)根据工作岗位的内容进行绩效考核测评

绩效考核的准则是根据每个工作岗位所做的工作和完成情况来考核的。所以绩效考核制度又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资,也就是薪酬。

(三)绩效测评是员工薪资的重要依据

员工的工资的多少事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怎样,特别是员工的奖金多少的问题,绩效考核是最重要的依据。所以,为了员工得到合理的回报,绩效测评就要保证公平合理。

总之,以上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火电厂很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再设计进行研究。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再设计的必要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适才适用原则、实绩原则和激励原则等方面,而且还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点进行阐述,即工作岗位分析、绩效考核还有薪酬制度这三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总之,想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就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再设计进行合理研究,这样才能使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拜托,你这个范围也太大了吧,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一本书也写不完了。最好具体点,一个方面的,比如绩效管理综述。

文献嘛,我倒找到几篇(1)面向知识的企业组织运作模式理论与应用研究林钻煌(2)股份制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洪慧(3)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激励机制研究赵波(4)NPD中的知识创造过程及其绩效分析韩智慧以上文献均来自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若有需要请到该数据库中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特征 生命周期内容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不是恒久不变的,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变换管理方式,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人力资源的管理特征也不同,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政策。论文对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与问题进行分析。 ◆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企业人力管理与协调的一个部门,是企业不容缺少的。人力资源对企业内部人员或部门之间起调节作用,是负责企业人员完善和培训的部门。因此应时刻关注企业各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及相关问题。由于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就应该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情况改变管理的手段,制定完善、有效的管理系统,并坚持周期性的修正与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化、有效化的监督,起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合理配置的作用,贯穿于人力资源过程中,是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的分析与总结。同时也是对企业人力的分配、培训、调节,从而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与综合素质。 (一)及时为企业补充新成员 企业的发展是通过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得来的,同时,由于观念的不同,也有很多员工的离开,而员工的离开造成了职位的空缺,这个时候,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就应该及时的招聘新的成员,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招聘人员的好坏也取决于人力专员与空缺部门领导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如果由于招聘的疏忽,造成人才与职位不符,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财力。 (二)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活化剂 在企业当中,各个部门既是单独的独立体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说,维护部门之间的和谐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由于各部门负责的任务不一样,都是以完成自己部门为前提,所以部门之间一旦产生合作关系,就会涉及到诸多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协调矛盾,不要因为分歧而耽误工作。部门内部之间也是如此,分配工作的多少也是员工之间矛盾的导火索。如何避免这些问题,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了解每一个员工,找出其各自的特点,根据不同特点来分配工作,并及时传达给各部门的领导,避免产生类似的问题。让企业管理人员都了解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只有让企业管理人员真正了解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他才会去重视,员工才会受重视。 (三)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 对员工的定期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首要任务。刚刚进入公司的人员,企业要对其进行企业文化的培养,并从其中了解到这个人的特点,及时地传达给部门主管。对于老员工也要定期地进行培训或是知识交流,让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培养感情,了解彼此,从而在工作中能各自发挥长处,完成任务。老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对企业的文化会有淡忘,而培训或是交流可以纠正员工存在的问题。企业还应借鉴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结合自己的现有情况及时地进行内部分析与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企业的发展都是由小变大的过程,业务也是越来越多,人员也是越来越复杂,企业不能一直应用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应该适时的调整和改善管理理念。同时也应该借鉴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取长补短。 (一)企业的创业阶段 此阶段企业人员不多,业务不多,企业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企业的业务开发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负责的项目也不是很多,相对的这个部门配备的人员也就一个或两个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只要做好日常的工作就可以。但是为了以后长远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应该只满足于现状,应该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在企业壮大后,可以很好开展业务。 (二)企业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员的数量逐渐增加,业务和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任务也相对多了起来,人力资源不仅要招聘优秀的人才,还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培训及企业文化的传输,并且在培训期间了解新员工的特点,及时的传达给部门领导,使得部门领导可以根据新员工的情况安排工作。同时让各个部门熟悉起来,避免由于不熟而造成的错误。要定期进行培训,针对业务提升方面,把员工都培养成公司的骨干人员,为公司的不断扩大奠定基础。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把人力资源部门打造成企业重要的'部门和精英部门。 (三)企业的成熟阶段 在企业达到发展的平稳期时,企业的管理已经达到一个饱和状态,则人力资源需要制定出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把其他企业的管理机制和企业的现状结合起来,有效地进行管理,使企业内部和谐融洽。对于企业的特性应该注意几点:一是战略性。人力资源进入到战略阶段,达成战略目标。二是系统性。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不定期的进行更新,并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比,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三是普遍性。让每一个员工都了解人力资源,知道人力资源的职能。培养员工的自我约束力,主动自觉的承担职能。了解到公司的和谐不再是人力资源的专利。四是前 瞻 性。对未来有预测性,通过以往的记录材料,分析与研究,掌握公司发展的大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企业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人力资源变换不同的管理手段来解决问题,也因此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管理特征。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生命周期存在的问题 1.不能对员工充分的了解,做到取长补短,不断地激励员工。有些企业的领导者对于人员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总是认为不行就换人,想要工作的人很多,没有意识到真正的人才不是到处都有。一个适合企业的人才,并且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是不好找的。企业对人才的竞争力不是很强,并且对人才的定义上有所偏差。很多企业认为人才就是高学历,或具有名牌大学学历的人就是人才,现在大学的逐渐普及,大学生已不再难求,现在普遍认为研究生、博士生才是人才,所以很多企业都在学历一栏标上本科以上。这样就淘汰了一部分的人,忽略了经验的重要性,同时也忽略了企业自己培养出的最适合的人才,导致员工没有积极性,只能机械的工作。这样的状态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的。有很多的家族企业更是如此,一切以自己人为原则的管理更是管理中的大忌。 2.不能提供人才满意的待遇。随着社会的发展,留住人才、对人才的高度重视是新经济下的具体表现。很多企业还不了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步骤,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就是薪金的设置,好的福利待遇是留住人才的唯一手段。但是现在的企业不能合理地分配薪金的等级,控制人才的流失,他们通常把薪金设置的差不多,不管工作做多做少工资都相差不多,这样很多人会心里不平衡,认为自己做的这些没有回报,工作积极性下降,有的甚至想更换工作。还有虽然给了高的工资,但是认为领取高工资就要全心全意的为公司服务,如果不是,就恶言相向,这种不知道与员工培养感情的企业也是人才流动的主要原因。 3.缺乏长远眼光、技能培训,内部晋升制度不完善。企业的发展要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培训机制,现在很多企业都不重视企业的培训,认为那是一个浪费时间和财力的项目。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培训计划,员工不能时时充实新鲜的知识,不能提高技能。企业安排一些不重要的培训,导致员工没有兴趣,学习不投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财力。还有企业没有完善的晋级制度,干了很多年的员工和新来的员工工资一样,导致员工工作没有积极性、创造性,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1.树立正确的观念,尊重员工。员工不再只是单纯地工作。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普遍现象,合理的人才流动是保持组织活力的重要环节。然而,过高的人才流动率会影响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效率。我国中小企业在向现代企业转制过程中,首先观念上应确立“企业即人”、“人是企业支柱”的经营理念,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员工,从工作、学习到生活、福利、医疗保障甚至到婚丧嫁娶,都应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尤其是现代组织面对前所未有的剧烈竞争,企业为了迎接挑战,在经营战略和运作模式上不得不做出重大的调整,如组织合并、重组、裁员、缩减开支、新管理手段的运用等,这些变化使得原有的企业雇佣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员工以忠诚、遵从和努力作为条件换来的工作稳定感已不复存在。 2.根据员工不同的需要,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量,提供等同的薪金标准,实施做的多得的多,做的少给的也少原则。从根本上改变员工偷懒的情况,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再有与员工建立感情,不要一味地认为只要有钱就必须认真干,做不好就加以斥责,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针对于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激励方法。让员工把单位当作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大舞台,在这里可以发挥自己的强项,表现自己,为企业的发展共同努力。判断一个人的能力,不再以学历来评价,应该综合的考虑,并且珍惜自己的老员工,他们在企业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有丰富的经验,对企业了解透彻,是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企业要学会抓住人才,留住人才。 3.做好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一种战略规划,着眼于为组织未来的经营或运作预先准备人力,持续和系统的分析组织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开发制定出与组织长期效益相适应的人事政策。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有计划地 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和考核,形成企业人才阶梯型结构,才能满足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要。企业需要根据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分析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4.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主要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入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深入、务实、操作、开发的阶段,主要职责已由从日常性人事关系协调转向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由简单的事务管理转向全方位、深入的员工潜能开发;由事后管理转向过程管理乃至超前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代替了经验管理,成为企业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这些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现在已经有不少民营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加强这一工作,通过吸引、接纳受过专门教育的专业性人才,或者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培训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 5.做好招聘工作,科学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在人力资源的招聘中存在程序不规范,方法落后等问题,尤其需要借鉴外国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改善招聘工作,做到有效吸引人才。因此,企业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和选拔体系,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招聘策略,采用科学的选拔方法确保招募人才的素质和质量。 6.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因此,要在积极的采用多口进入、唯才是举的同时,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实施有效的专业培训制度和内部快速提拔制度。实施终身教育工程,不间断地进行培训,更新人才知识,提高人才素质,促迸人才增值,以创造“AS”优势,积累企业“知本”实力,以“知本”实力递增支持企业财力飙升。 综上所述,企业的各个生命期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样。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也会改变,这就需要人力资源在管理方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以应对不同时期的任何问题。同时应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打造一个精英的人力资源部门。 参考文献: 1.游传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5) 2.乔贝妹.浅析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优势[J].现代技能开发,2002 3.魏光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综述及简评.生产力研究,2005 4.马璐.企业成长各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战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 ;

人力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系统 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2007)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 0世纪6 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蔡昊(2006)在论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时也提出了三个发展的时期。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既不包含非财务的信息,也不包含薪资的历史信息,几乎没有报表生成功能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但是,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的巨大工作量,用计算机的高准确性来避免手工的错误和误差,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计算机的普及性,还是计算机系统工具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都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阶段性发展提供了可能。第二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这一代的系统主要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研制的,未能系统地考虑人力资源的需求和理念,而且其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也不够系统和全面。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 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 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 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 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源。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数据库技术、客户/ 服务器技术,特别是Intemet/Intranet 技术的发展,友好的用户界面,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政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促进了企业选用人才的科学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我们更好的管理企业提供了帮助,它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将信息技术和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建立自动化、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使企业获取人才,提升竞争力的基础,使企业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谭洪波(2003)认为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应用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战略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预测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制订行动计划及控制和评估计划等过程。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利用因特网等网络技术和手段,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建立战略资料库,对影响人力需求和供给的因素和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和战略资料库,收集影响人力资源供求的各种因素,采用以定量为主,结合定性分析的各种科学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系统可以采用计算机数学模型或其他仿真模型来预测人员流动,比较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层次结构等方面的需求与供给的情况。

(二)应用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进行工作分析和岗位测评。

系统化、自动化的工作分析和岗位测评系统包括以下几方面:

1、构建职位数据信息集,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划岗归类、录入有关的岗位信息。

2、形成系统化的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和岗位分类图。

3、把工作构成因素进行分解,构建统一的、结构化量表式的岗位评价要素指标体系数据库,并按要素分层次赋值。

4、采用要素计点法 ( 点数法)或因素比较法的工作评价原理,建立岗位测评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过岗位测评系统由职位管理委员会、上级岗位、专家等人员按工作说明书要求及经验对各个岗位的重要性、复杂性等相对价值作出全方位的评价。

5、通过对各个职位的评价比较,确定每一职位的位置、作用及相互关系,并确定每一职位的工作标准。.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在现代这个企业组织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一个组织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于组织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人力资源由于其主体人的特殊性,在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同时也容易步入误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也就成了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区域。一、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概况“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研究水平为强,同时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也开设了此专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做了一些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研究。例如贵州大学关于西部落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就很有特色。同时,针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也很多。很多专家和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但是,在我看来,依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性质上讲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从历史上讲是新兴学科。因此,在有些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免就会流于表面化、现象化,仅就现象谈现象、仅就案例谈案例。没有就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的东西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出现的现象返回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学科本应有的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土壤当中进行考察,甚而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这些我将在文献综述的第二部分进行祥述。其实,所谓的这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所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将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身的土壤当中抽离出来,就人力资源开发谈人力资源开发、就人力资源管理谈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平面化、抽象化、物化了。而人则是立体的、鲜活的、自由的。这正是我毕业论文所要阐明的一个核心,也是针对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很显然,这篇论文的写作脉络是经济学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甚至是管理哲学的。二、对文献的综述与分析综合所阅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大多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一:“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管理”。这一误区是传统意义上的,是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缺乏本质的认识,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开发性和战略性。归于这类误区的还有,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与组织中的其他部门没有关系,这还是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区分开来的结果。人力资源存在于整个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并非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个部门来进行的管理,而是组织当中每个成员共同来参与共同来完成的。误区二:把人当作“成本”而非“资源”。对于记件制的工人,企业往往把其报酬看作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要么就是尽量压低工人工资,要么就是尽量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目的就在是于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虽然劳动法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但还是存在超时、超强度劳动的问题,员工加班时间不确定、加班工资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说到底还是把人当作了成本,没有把人当作创造性的财富和资源,没有尊重人,没有把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来看待。这样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失败的,最终只会导致高效率下的低效果以及员工的大量流失。误区三:人才结构不合理,单纯追求低年龄、高学历、高职称。许多企业、组织盲目追求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人力资源,,只愿意接受人才而不愿意给人才以成长和培养的环境、土壤。缺乏建立动态的人才优化配置机构,没有实现人与岗位的动态匹配。另外,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进行的相关分析中,也指出了企业把人才当作“蜡烛”而非“蓄电池”的这一误区,认为企业不应把人才当作不断燃烧的蜡烛,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蓄电池,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应不断地给其充电。。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进入门槛过高,人才资源浪费,组织效率低下,冗余与人才的短缺同时并存。误区四:员工培训偏于片面性、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日趋深入,管理者们也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于是,兴起了一股培训热。在对员工的培训当中,往往为了寻求短期效果,流于形式、流于表层的业务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深层的理念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同时,培训偏于片面性,缺乏规划和连贯性、整体性,往往认为通过一个或几个培训项目一次培训完毕后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对于培训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考评,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组织资源的浪费、培训效果的低下以及员工对于培训的负面情绪。误区五:过度注重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认为物质财富是激励和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二法宝,并且认为分配的差距越大越好,单一注重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创造,强调以待遇来留住人才而非以事业和感情来留住人才缺乏人文关怀。事实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认为人的需求是分为五个层级,是分阶段的。其实,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并不仅仅因为需要物质就不需要精神了。管理者们应该在给予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也给予员工人性的关怀,从精神层面上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误区六: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存在,人都是有惰性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程式,通过各种指标、数字、表格来具体规范人的具体工作并对此进行评估。把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之后容易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一切变量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具体数字来进行预测、估量和把握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把人和人的工作都抽象化、平面化,并没有充分认识人性,同时也缺乏对各种包括人在内的变化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弹性的。误区七: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块化,单纯依靠管理者或上级的领导能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在于单纯的将其分为几个步骤几个模块来进行,这种机械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就会导致各项职能与组织整体目标相脱离,在整体上缺乏有效的整和性,并没有把人看作是一个立体的人,而是按照组织要求机械性的将人的某项能力剥离,单纯依靠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使人碎片化。误区八:提倡“人本管理”,实质上却是独裁的,是过分依赖领导意志的。现代很多企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营造,但是要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不容易。很多企业还明显存在着排斥、歧视甚至是帮派斗争,这些与以人为本的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这些现象再怎么伪装与掩饰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尊重人为基础为前提,不应该以人本管理为手段,应该是以人本管理为目的。三、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几点补充及建议从上述对文献所发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我们可以看到,对误区的研究分析大都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传统层面上的,也是最基本层面上的误区,即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碎片化、程序化和数据化。这一层面上的误区主要是没有把人看做是有能动的创造力的“人”,只把人看做是平面的、可操控的一种物化了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误区的研究与分析,把人从机械的工作当中解救了出来,注重人主观能动性发挥,也似的组织的管理功能更加灵活化、系统化、人性化。另外一个是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误区,即忽视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把人的需求阶段化,没有把人看做是一个系统的人,片面追求以物质激励来寻求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通过对这一误区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要在以物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感情的培养,以事业和感情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要单纯的以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强调组织或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即企业环境,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极大的激励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朝着组织希望的方向发展,做到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使员工实现对自我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际上还存在着第三个层面的误区,即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人本管理的内涵所在,把人本管理单纯的理解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此来理解人本管理,还是没有把人从物化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仅仅把人看做是一种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要利用的一种资源,人是管理过程中的接受者。人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事实上,真正的人本管理并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尊重人,以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为导向,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把人从“物化”当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最终在人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

注册┆登录┆发表文章 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文献综述 2006-01-26 16:12:19 大中小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在现代这个企业组织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一个组织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于组织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人力资源由于其主体人的特殊性,在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同时也容易步入误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也就成了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区域。一、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概况“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研究水平为强,同时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也开设了此专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做了一些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研究。例如贵州大学关于西部落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就很有特色。同时,针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也很多。很多专家和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但是,在我看来,依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性质上讲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从历史上讲是新兴学科。因此,在有些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免就会流于表面化、现象化,仅就现象谈现象、仅就案例谈案例。没有就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的东西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出现的现象返回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学科本应有的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土壤当中进行考察,甚而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这些我将在文献综述的第二部分进行祥述。其实,所谓的这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所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将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身的土壤当中抽离出来,就人力资源开发谈人力资源开发、就人力资源管理谈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平面化、抽象化、物化了。而人则是立体的、鲜活的、自由的。这正是我毕业论文所要阐明的一个核心,也是针对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很显然,这篇论文的写作脉络是经济学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甚至是管理哲学的。二、对文献的综述与分析综合所阅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大多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一:“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管理”。这一误区是传统意义上的,是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缺乏本质的认识,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开发性和战略性。归于这类误区的还有,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与组织中的其他部门没有关系,这还是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区分开来的结果。人力资源存在于整个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并非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个部门来进行的管理,而是组织当中每个成员共同来参与共同来完成的。误区二:把人当作“成本”而非“资源”。对于记件制的工人,企业往往把其报酬看作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要么就是尽量压低工人工资,要么就是尽量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目的就在是于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虽然劳动法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但还是存在超时、超强度劳动的问题,员工加班时间不确定、加班工资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说到底还是把人当作了成本,没有把人当作创造性的财富和资源,没有尊重人,没有把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来看待。这样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失败的,最终只会导致高效率下的低效果以及员工的大量流失。误区三:人才结构不合理,单纯追求低年龄、高学历、高职称。许多企业、组织盲目追求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人力资源,,只愿意接受人才而不愿意给人才以成长和培养的环境、土壤。缺乏建立动态的人才优化配置机构,没有实现人与岗位的动态匹配。另外,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进行的相关分析中,也指出了企业把人才当作“蜡烛”而非“蓄电池”的这一误区,认为企业不应把人才当作不断燃烧的蜡烛,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蓄电池,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应不断地给其充电。。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进入门槛过高,人才资源浪费,组织效率低下,冗余与人才的短缺同时并存。误区四:员工培训偏于片面性、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日趋深入,管理者们也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于是,兴起了一股培训热。在对员工的培训当中,往往为了寻求短期效果,流于形式、流于表层的业务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深层的理念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同时,培训偏于片面性,缺乏规划和连贯性、整体性,往往认为通过一个或几个培训项目一次培训完毕后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对于培训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考评,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组织资源的浪费、培训效果的低下以及员工对于培训的负面情绪。误区五:过度注重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认为物质财富是激励和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二法宝,并且认为分配的差距越大越好,单一注重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创造,强调以待遇来留住人才而非以事业和感情来留住人才缺乏人文关怀。事实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认为人的需求是分为五个层级,是分阶段的。其实,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并不仅仅因为需要物质就不需要精神了。管理者们应该在给予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也给予员工人性的关怀,从精神层面上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误区六: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存在,人都是有惰性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程式,通过各种指标、数字、表格来具体规范人的具体工作并对此进行评估。把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之后容易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一切变量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具体数字来进行预测、估量和把握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把人和人的工作都抽象化、平面化,并没有充分认识人性,同时也缺乏对各种包括人在内的变化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弹性的。误区七: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块化,单纯依靠管理者或上级的领导能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在于单纯的将其分为几个步骤几个模块来进行,这种机械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就会导致各项职能与组织整体目标相脱离,在整体上缺乏有效的整和性,并没有把人看作是一个立体的人,而是按照组织要求机械性的将人的某项能力剥离,单纯依靠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使人碎片化。误区八:提倡“人本管理”,实质上却是独裁的,是过分依赖领导意志的。现代很多企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营造,但是要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不容易。很多企业还明显存在着排斥、歧视甚至是帮派斗争,这些与以人为本的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这些现象再怎么伪装与掩饰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尊重人为基础为前提,不应该以人本管理为手段,应该是以人本管理为目的。三、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几点补充及建议从上述对文献所发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我们可以看到,对误区的研究分析大都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传统层面上的,也是最基本层面上的误区,即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碎片化、程序化和数据化。这一层面上的误区主要是没有把人看做是有能动的创造力的“人”,只把人看做是平面的、可操控的一种物化了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误区的研究与分析,把人从机械的工作当中解救了出来,注重人主观能动性发挥,也似的组织的管理功能更加灵活化、系统化、人性化。另外一个是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误区,即忽视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把人的需求阶段化,没有把人看做是一个系统的人,片面追求以物质激励来寻求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通过对这一误区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要在以物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感情的培养,以事业和感情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要单纯的以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强调组织或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即企业环境,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极大的激励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朝着组织希望的方向发展,做到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使员工实现对自我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际上还存在着第三个层面的误区,即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人本管理的内涵所在,把人本管理单纯的理解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此来理解人本管理,还是没有把人从物化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仅仅把人看做是一种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要利用的一种资源,人是管理过程中的接受者。人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事实上,真正的人本管理并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尊重人,以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为导向,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把人从“物化”当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最终在人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

拜托,你这个范围也太大了吧,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一本书也写不完了。最好具体点,一个方面的,比如绩效管理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综述论文

注册┆登录┆发表文章 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文献综述 2006-01-26 16:12:19 大中小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在现代这个企业组织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一个组织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于组织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人力资源由于其主体人的特殊性,在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同时也容易步入误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也就成了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区域。一、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概况“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研究水平为强,同时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也开设了此专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做了一些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研究。例如贵州大学关于西部落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就很有特色。同时,针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也很多。很多专家和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但是,在我看来,依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性质上讲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从历史上讲是新兴学科。因此,在有些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免就会流于表面化、现象化,仅就现象谈现象、仅就案例谈案例。没有就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的东西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出现的现象返回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学科本应有的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土壤当中进行考察,甚而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这些我将在文献综述的第二部分进行祥述。其实,所谓的这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所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将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身的土壤当中抽离出来,就人力资源开发谈人力资源开发、就人力资源管理谈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平面化、抽象化、物化了。而人则是立体的、鲜活的、自由的。这正是我毕业论文所要阐明的一个核心,也是针对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很显然,这篇论文的写作脉络是经济学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甚至是管理哲学的。二、对文献的综述与分析综合所阅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大多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一:“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管理”。这一误区是传统意义上的,是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缺乏本质的认识,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开发性和战略性。归于这类误区的还有,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与组织中的其他部门没有关系,这还是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区分开来的结果。人力资源存在于整个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并非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个部门来进行的管理,而是组织当中每个成员共同来参与共同来完成的。误区二:把人当作“成本”而非“资源”。对于记件制的工人,企业往往把其报酬看作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要么就是尽量压低工人工资,要么就是尽量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目的就在是于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虽然劳动法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但还是存在超时、超强度劳动的问题,员工加班时间不确定、加班工资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说到底还是把人当作了成本,没有把人当作创造性的财富和资源,没有尊重人,没有把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来看待。这样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失败的,最终只会导致高效率下的低效果以及员工的大量流失。误区三:人才结构不合理,单纯追求低年龄、高学历、高职称。许多企业、组织盲目追求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人力资源,,只愿意接受人才而不愿意给人才以成长和培养的环境、土壤。缺乏建立动态的人才优化配置机构,没有实现人与岗位的动态匹配。另外,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进行的相关分析中,也指出了企业把人才当作“蜡烛”而非“蓄电池”的这一误区,认为企业不应把人才当作不断燃烧的蜡烛,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蓄电池,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应不断地给其充电。。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进入门槛过高,人才资源浪费,组织效率低下,冗余与人才的短缺同时并存。误区四:员工培训偏于片面性、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日趋深入,管理者们也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于是,兴起了一股培训热。在对员工的培训当中,往往为了寻求短期效果,流于形式、流于表层的业务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深层的理念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同时,培训偏于片面性,缺乏规划和连贯性、整体性,往往认为通过一个或几个培训项目一次培训完毕后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对于培训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考评,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组织资源的浪费、培训效果的低下以及员工对于培训的负面情绪。误区五:过度注重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认为物质财富是激励和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二法宝,并且认为分配的差距越大越好,单一注重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创造,强调以待遇来留住人才而非以事业和感情来留住人才缺乏人文关怀。事实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认为人的需求是分为五个层级,是分阶段的。其实,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并不仅仅因为需要物质就不需要精神了。管理者们应该在给予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也给予员工人性的关怀,从精神层面上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误区六: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存在,人都是有惰性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程式,通过各种指标、数字、表格来具体规范人的具体工作并对此进行评估。把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之后容易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一切变量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具体数字来进行预测、估量和把握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把人和人的工作都抽象化、平面化,并没有充分认识人性,同时也缺乏对各种包括人在内的变化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弹性的。误区七: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块化,单纯依靠管理者或上级的领导能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在于单纯的将其分为几个步骤几个模块来进行,这种机械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就会导致各项职能与组织整体目标相脱离,在整体上缺乏有效的整和性,并没有把人看作是一个立体的人,而是按照组织要求机械性的将人的某项能力剥离,单纯依靠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使人碎片化。误区八:提倡“人本管理”,实质上却是独裁的,是过分依赖领导意志的。现代很多企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营造,但是要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不容易。很多企业还明显存在着排斥、歧视甚至是帮派斗争,这些与以人为本的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这些现象再怎么伪装与掩饰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尊重人为基础为前提,不应该以人本管理为手段,应该是以人本管理为目的。三、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几点补充及建议从上述对文献所发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我们可以看到,对误区的研究分析大都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传统层面上的,也是最基本层面上的误区,即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碎片化、程序化和数据化。这一层面上的误区主要是没有把人看做是有能动的创造力的“人”,只把人看做是平面的、可操控的一种物化了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误区的研究与分析,把人从机械的工作当中解救了出来,注重人主观能动性发挥,也似的组织的管理功能更加灵活化、系统化、人性化。另外一个是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误区,即忽视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把人的需求阶段化,没有把人看做是一个系统的人,片面追求以物质激励来寻求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通过对这一误区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要在以物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感情的培养,以事业和感情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要单纯的以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强调组织或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即企业环境,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极大的激励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朝着组织希望的方向发展,做到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使员工实现对自我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际上还存在着第三个层面的误区,即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人本管理的内涵所在,把人本管理单纯的理解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此来理解人本管理,还是没有把人从物化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仅仅把人看做是一种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要利用的一种资源,人是管理过程中的接受者。人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事实上,真正的人本管理并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尊重人,以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为导向,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把人从“物化”当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最终在人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在现代这个企业组织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一个组织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于组织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人力资源由于其主体人的特殊性,在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同时也容易步入误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也就成了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区域。一、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概况“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研究水平为强,同时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也开设了此专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做了一些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研究。例如贵州大学关于西部落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就很有特色。同时,针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也很多。很多专家和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但是,在我看来,依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性质上讲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从历史上讲是新兴学科。因此,在有些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免就会流于表面化、现象化,仅就现象谈现象、仅就案例谈案例。没有就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的东西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出现的现象返回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学科本应有的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土壤当中进行考察,甚而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这些我将在文献综述的第二部分进行祥述。其实,所谓的这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所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将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身的土壤当中抽离出来,就人力资源开发谈人力资源开发、就人力资源管理谈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平面化、抽象化、物化了。而人则是立体的、鲜活的、自由的。这正是我毕业论文所要阐明的一个核心,也是针对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很显然,这篇论文的写作脉络是经济学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甚至是管理哲学的。二、对文献的综述与分析综合所阅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大多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一:“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管理”。这一误区是传统意义上的,是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缺乏本质的认识,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开发性和战略性。归于这类误区的还有,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与组织中的其他部门没有关系,这还是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区分开来的结果。人力资源存在于整个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并非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个部门来进行的管理,而是组织当中每个成员共同来参与共同来完成的。误区二:把人当作“成本”而非“资源”。对于记件制的工人,企业往往把其报酬看作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要么就是尽量压低工人工资,要么就是尽量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目的就在是于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虽然劳动法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但还是存在超时、超强度劳动的问题,员工加班时间不确定、加班工资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说到底还是把人当作了成本,没有把人当作创造性的财富和资源,没有尊重人,没有把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来看待。这样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失败的,最终只会导致高效率下的低效果以及员工的大量流失。误区三:人才结构不合理,单纯追求低年龄、高学历、高职称。许多企业、组织盲目追求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人力资源,,只愿意接受人才而不愿意给人才以成长和培养的环境、土壤。缺乏建立动态的人才优化配置机构,没有实现人与岗位的动态匹配。另外,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进行的相关分析中,也指出了企业把人才当作“蜡烛”而非“蓄电池”的这一误区,认为企业不应把人才当作不断燃烧的蜡烛,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蓄电池,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应不断地给其充电。。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进入门槛过高,人才资源浪费,组织效率低下,冗余与人才的短缺同时并存。误区四:员工培训偏于片面性、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日趋深入,管理者们也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于是,兴起了一股培训热。在对员工的培训当中,往往为了寻求短期效果,流于形式、流于表层的业务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深层的理念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同时,培训偏于片面性,缺乏规划和连贯性、整体性,往往认为通过一个或几个培训项目一次培训完毕后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对于培训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考评,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组织资源的浪费、培训效果的低下以及员工对于培训的负面情绪。误区五:过度注重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认为物质财富是激励和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二法宝,并且认为分配的差距越大越好,单一注重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创造,强调以待遇来留住人才而非以事业和感情来留住人才缺乏人文关怀。事实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认为人的需求是分为五个层级,是分阶段的。其实,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并不仅仅因为需要物质就不需要精神了。管理者们应该在给予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也给予员工人性的关怀,从精神层面上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误区六: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存在,人都是有惰性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程式,通过各种指标、数字、表格来具体规范人的具体工作并对此进行评估。把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之后容易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一切变量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具体数字来进行预测、估量和把握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把人和人的工作都抽象化、平面化,并没有充分认识人性,同时也缺乏对各种包括人在内的变化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弹性的。误区七: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块化,单纯依靠管理者或上级的领导能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在于单纯的将其分为几个步骤几个模块来进行,这种机械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就会导致各项职能与组织整体目标相脱离,在整体上缺乏有效的整和性,并没有把人看作是一个立体的人,而是按照组织要求机械性的将人的某项能力剥离,单纯依靠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使人碎片化。误区八:提倡“人本管理”,实质上却是独裁的,是过分依赖领导意志的。现代很多企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营造,但是要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不容易。很多企业还明显存在着排斥、歧视甚至是帮派斗争,这些与以人为本的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这些现象再怎么伪装与掩饰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尊重人为基础为前提,不应该以人本管理为手段,应该是以人本管理为目的。三、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几点补充及建议从上述对文献所发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我们可以看到,对误区的研究分析大都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传统层面上的,也是最基本层面上的误区,即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碎片化、程序化和数据化。这一层面上的误区主要是没有把人看做是有能动的创造力的“人”,只把人看做是平面的、可操控的一种物化了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误区的研究与分析,把人从机械的工作当中解救了出来,注重人主观能动性发挥,也似的组织的管理功能更加灵活化、系统化、人性化。另外一个是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误区,即忽视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把人的需求阶段化,没有把人看做是一个系统的人,片面追求以物质激励来寻求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通过对这一误区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要在以物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感情的培养,以事业和感情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要单纯的以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强调组织或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即企业环境,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极大的激励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朝着组织希望的方向发展,做到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使员工实现对自我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际上还存在着第三个层面的误区,即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人本管理的内涵所在,把人本管理单纯的理解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此来理解人本管理,还是没有把人从物化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仅仅把人看做是一种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要利用的一种资源,人是管理过程中的接受者。人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事实上,真正的人本管理并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尊重人,以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为导向,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把人从“物化”当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最终在人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

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给我的启迪-人力资源论文 在现代管理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工作,赢得了人才就赢得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只有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定义出发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利用、管理三方面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阶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经典理论进行评价,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去制定,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他们报偿,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个定义所揭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典理论解析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早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而进行的,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权变理论三大流派。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自身价值及其实现来进行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1、科学管理流派 泰勒(Frederick )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思想。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③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④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⑤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对待,使员工开始对工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其激励效果的发挥。尽管科学管理及其相关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许多在今天看来是相当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它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2、行为科学流派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George Elton Mya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影响生产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团体接受的融洽感和安全感。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必须注意与正式组织保持平衡;③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合理满足。 行为科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使人事管理中对个体的研究与管理,扩展到了对群体与组织的整体研究与管理,人事管理的实践也为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理论,如麦克里兰(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和弗罗姆(Vroom)的期望理论。它们对人事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 3、权变理论流派 弗雷德•菲德勒(Fred E. Fiedler)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他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改变你的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菲德勒模型强调为了使领导有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从领导者的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菲德勒模型表明,并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变化的情境。同时也提示管理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领导者。菲德勒模型的效用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虽然在模型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LPC量表的分数不稳定,权变变量的确定比较困难等,但是菲德勒模型在实践中还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发展中的经典理论论述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之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他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在现代管理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工作,赢得了人才就赢得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只有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定义出发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利用、管理三方面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阶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经典理论进行评价,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去制定,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他们报偿,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个定义所揭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典理论解析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早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而进行的,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权变理论三大流派。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自身价值及其实现来进行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1、科学管理流派 泰勒(Frederick )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思想。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③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④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⑤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对待,使员工开始对工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其激励效果的发挥。尽管科学管理及其相关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许多在今天看来是相当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它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2、行为科学流派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George Elton Mya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影响生产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团体接受的融洽感和安全感。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必须注意与正式组织保持平衡;③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合理满足。 行为科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使人事管理中对个体的研究与管理,扩展到了对群体与组织的整体研究与管理,人事管理的实践也为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理论,如麦克里兰(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和弗罗姆(Vroom)的期望理论。它们对人事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 3、权变理论流派 弗雷德•菲德勒(Fred E. Fiedler)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他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改变你的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菲德勒模型强调为了使领导有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从领导者的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菲德勒模型表明,并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变化的情境。同时也提示管理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领导者。菲德勒模型的效用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虽然在模型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LPC量表的分数不稳定,权变变量的确定比较困难等,但是菲德勒模型在实践中还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发展中的经典理论论述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之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他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 第一: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第二: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有能力的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是为了获得收益。 第五: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在舒尔茨之后,又有加里•S•贝克、爱德华•丹尼森等人在继续深入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舒尔茨把教育作为生产过程的单独因素,而丹尼森则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 第三,“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所谓人的“知识增进”,主要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质量和毕业后自学、进修所获得的知识;人的知识扩大的存量;知识应用延续时间的减少等。 第四,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他认为各级教育程度就业者的工资差别,相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别,并非全部是教育因素的作用,教育只有3/5在人力资本中起作用,因为除教育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天赋、才能、工作经验等因素。 2、职业生涯理论 美国的埃德加•施恩(Edgar Schein)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第一,成长、幻想、探索阶段;第二,进入工作世界;第三,基础培训;第四,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第五,职业中期;第六,职业中期危险阶段。;第七,职业后期;第八,衰退和离职阶段;第九,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埃德加•施恩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施恩还说,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施恩根据自己对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安全型。 正如许多其它分类一样,以上的分类并无好坏之分,之所以将其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据此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是对未来人员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可能差异的分析,在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保持组织与员工个人利益相平衡的条件下,使组织拥有与工作任务相称的人力。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并结合部门的具体目标来制定。 (一)制定完整的规划与开发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按时间可分为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按范围可分为公司总体规划、开发与部门规划。 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包括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教育培训计划、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投资预算等。一般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只包括人员配置这方面的计划,即人员增长、人员补充、人员调配和员工离职等方面的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总计划:人力资源总计划陈述人力资源计划的总原则、总方针、总目标。 2、职务编制计划:陈述企业的组织结构、职务设置、职务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等内容。 3、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配置计划陈述企业每个职务的人员数量,人员的职务变动,职务人员空缺数量等。 4、人员需求计划:通过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可以得出人员需求计划。需求计划中应陈述需要的职务名称、人员数量、希望到岗时间等。 5、人员供给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是人员需求计划的对策性计划。主要陈述人员供给的方式、人员内部流动政策、人员外部流动政策、人员获取途径和获取实施计划等。 6、教育培训计划:包括教育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考核等内容。 7、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计划中明确计划期内的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原因、调整步骤和调整范围等。 8、投资预算:上述各项计划的费用预算。 (二)制定稳定和灵活统一的人才战略规划与开发对策一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还要同时注意其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战略就是联系企业整体战略和具体人力资源活动的一座桥梁。 1、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针对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需要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这个时期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在企业转型期则需要制定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在这个时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特别要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要考虑的是企业未来是增员还是减员等;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有长远目标和宽阔的胸襟,从企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协调好劳资关系,做好企业的人才再造的培植接班人的工作;在企业的稳定发展期则需要一个稳健的人力资源规划,其主要内容更多考虑的是以公司稳定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当然这个时期也可考虑人员淘汰方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以便为未来企业的再造期做好准备;在企业的再造期,可以再次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考虑的是人员招聘方面。 2、企业的外部因素 主要考虑的是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尽管目前出于各地投资环境的改善,薪资的提高,人才的分布在地域方面有离散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沿海及中心城市对人员的吸引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所以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当然,对于地域占据优势的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工作时,则需要考虑一些本地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这包括国家对于人力资源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人才的各种措施,如国家各种经济法规的实施,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以及地方对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各种政策规定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必定影响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环境,从而使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应该随着有所变动。 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要特别考虑到动态这一因素,而不能简单地将人力资源规划理解为静止的数据收集和一劳永逸不变的应用。规划的制定要考虑时间、环境以及数量等因素。而这些都是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3、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全面资源管理的思想,对业务流程非常清晰,才能明白棘手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哪个环节,再去有重点地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将企业政策、管理、培训教育等内容传递给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①培训开发体系。 ②绩效管理体系。 ③建立激励体系,保障员工长期利益。 ④引入或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 4、确保企业人力资源保障 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问题是人力资源计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它包括人员的流入预测、流出预测、人员的内部流动预测、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人员流动的损益分析等。人力资源预测应注意的方面: ①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在稳定员工上所起的作用。 ②市场上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 ③本行业其它企业的人力资源。 ④本行业其它公司的人力资源概况。 ⑤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⑥本行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趋势。 ⑦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及原因。 ⑧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状况。 ⑨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状况。 只有有效地保证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才可能去进行更深层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四、学习心得 在世界经济步入新经济时代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理念的变革,新经济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对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的要求空前提高。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时更多的要考虑一些可变因素,充分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外部动态因素的影响才能够制定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

在经济发展的不断作用下,经济师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热门职业,其重要性逐渐凸显,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阻碍了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实,更降低了其有效性。下面主要就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的几方面问题进行分析。意识浅薄,自身素质不够。虽然我国的很多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十分重视,也进行了一些优化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有部分行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质和任务了解不够,认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仅是简单的收集档案、考核出勤等内容,个别中小企事业单位甚至直接忽视人力资源部门,最终导致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方面与企事业单位发展产生偏差,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另外,经济师自身的素质不够也是必须正视的部分。一旦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再加上招聘一些能力水平不够的应聘者,将会给企事业单位带来致命的伤害,阻碍并限制企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缺乏关注,相关制度缺失。很多企事业单位中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管理培训组织松散,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做指引,而有的行业虽然有相关的管理培训组织,但在培训时间、培训效果上存在缺陷,无法针对个人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奖励机制不健全。没有健全的奖励机制,使得很多企事业单位员工心理不平衡,工作热情骤减。第二,资源短缺或资源浪费现象凸显。有的行业很难招聘到含金量高的人力资本,而有的行业又出现人员过剩的问题,这就导致无才可用和大材小用两种极端,不仅不会促进企事业单位发展,反而会无形中增加企事业单位的成本。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文献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系统 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2007)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 0世纪6 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蔡昊(2006)在论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时也提出了三个发展的时期。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既不包含非财务的信息,也不包含薪资的历史信息,几乎没有报表生成功能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但是,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的巨大工作量,用计算机的高准确性来避免手工的错误和误差,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计算机的普及性,还是计算机系统工具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都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阶段性发展提供了可能。第二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这一代的系统主要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研制的,未能系统地考虑人力资源的需求和理念,而且其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也不够系统和全面。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 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 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 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 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源。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数据库技术、客户/ 服务器技术,特别是Intemet/Intranet 技术的发展,友好的用户界面,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政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促进了企业选用人才的科学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我们更好的管理企业提供了帮助,它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将信息技术和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建立自动化、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使企业获取人才,提升竞争力的基础,使企业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谭洪波(2003)认为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应用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战略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预测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制订行动计划及控制和评估计划等过程。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利用因特网等网络技术和手段,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建立战略资料库,对影响人力需求和供给的因素和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和战略资料库,收集影响人力资源供求的各种因素,采用以定量为主,结合定性分析的各种科学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系统可以采用计算机数学模型或其他仿真模型来预测人员流动,比较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层次结构等方面的需求与供给的情况。

(二)应用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进行工作分析和岗位测评。

系统化、自动化的工作分析和岗位测评系统包括以下几方面:

1、构建职位数据信息集,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划岗归类、录入有关的岗位信息。

2、形成系统化的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和岗位分类图。

3、把工作构成因素进行分解,构建统一的、结构化量表式的岗位评价要素指标体系数据库,并按要素分层次赋值。

4、采用要素计点法 ( 点数法)或因素比较法的工作评价原理,建立岗位测评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过岗位测评系统由职位管理委员会、上级岗位、专家等人员按工作说明书要求及经验对各个岗位的重要性、复杂性等相对价值作出全方位的评价。

5、通过对各个职位的评价比较,确定每一职位的位置、作用及相互关系,并确定每一职位的工作标准。.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研讨论文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基于知识经济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企业再也无法仅依赖自身资源来应对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使企业脱颖而出,企业必须积极利用并尽量整合外部可利用资源,以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优点来参与市场竞争。基于此,业务外包应运而生,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内容也成为中小企业不断探索的重点问题。

1人力资源外包动机

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动机的研究,从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因素来看,有学者认为,为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使企业获得高速成长,实现业务全球化,获得更具优势的竞争能力,促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外包;从企业内部角度对外包动机影响方面来看,有学者从控制管理成本、提高管理质量,对新技术的研发与投资方面进行研究,强调在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总的来说,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主要出于下列五个方面的考虑:①获得专业化的服务,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②构筑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利益共享。③在控制管理成本的基础上促进人力资源工作效率的提升。④集中资源聚焦核心的业务,使其将自身优势极大化的发挥出来。⑤加速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重组,再造业务流程。归纳上述各项研究结果来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外部动机主要可以概括为外部环境动机与市场动机两种。中小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内部推动力量也主要是基于节约成本的基础上,获取到更为专业化的服务、知识、管理与技术,促进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高。

2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选择

就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经营现状来看,其中外包服务商的选择一直是其外包决策的难点所在。有国外研究学者的研究表明:对服务商自身的`品质、在业界声誉、服务商财务状况以及过去一个阶段的绩效考核,是最为主要的对服务商的考察指标。另外,在确定服务商时还包括对服务商企业所在地理位置、其技术能力等次要因素。我国对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研究当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结果总的来说对外包服务商的考察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全面考察外包服务商的指标一般包括外包商本身的实力(主要由外包商的外包规模、网络技术、外包品牌知名度、外包企业管理实力、外包人员专业化水平等构成)。

3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研究

风险分析

企业商业机密泄漏。在长时间的合作过程中,易于外包机构掌握大量企业的信息及机密,这就很可能会造成对企业的牵制,无法使企业自由选择服务商。加之一些非法经营的中介机构违规经营,一味只图眼前利益,会将手中掌握的机密卖给企业竞争对手,而且我国当前还未能形成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外包商极易钻空子。行业标准不一。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较之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发展较晚,还处于初成长时期,其专业化程度不高,还未能形成一套统一的行业标准,直接导致我国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各公司服务水平的参差不齐,风险较大。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中小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企业的一系列过程中,由于双方企业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造成中小企业的损失。一方面,企业与外包商之间缺乏信任,企业由于怕不安全等因素控制对外包商的信息传输,而外包商对此则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反应。另一方面,外包商的道德问题,其素质或职业道德不到位,有些对企业反馈的信息未能做到及时反映,导致企业无法赛过竞争对手。

应对风险的管理策略

严格落实规范的合同机制。中小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时,确定了合作的外包公司,必须要与其签订一个可以精准、清楚地表达双方要求及预期的合同,以此保证商业机密的安全。制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评估体系。通过健全、完整的人力资源外包决策评估体系,既可以杜绝盲目跟风的情况出现,又可以确立企业是否确实需要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供应商的评估与管理。供应商管理问题作为一大难点,企业可通过严格管理控制、招投标管理等多项举措来实现对供应商的管理。企业可依据预先设定好的评价指标对本次人力资源外包本身的是否成功做出衡量,例如节约成本等。重视对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便是对本产业人才培养及使用的重视。从业工作者作为服务机构赖以生存以及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整体实力与形象直接反映出服务机构自身的实力与形象。另外,在实践工作中,对人力资源问题还要做到不断的创新,包括服务形式、服务产品等。加强沟通交流。在中小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时,在派遣工作者进入企业工作时,需对其交代清楚外包工作的目的及相关内容,杜绝隐患的存在,做好企业内外员工的沟通交流,保持企业内部员工与派遣人员间的协调与平衡,确保工作效率。

4结束语

总之,中小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外包对其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在做出人力资源外包决策的同时,不可忽视其中需注意的诸多内容,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外包风险。通过对人力资源外包各相关内容的解析,提出应对外包风险的有效决策,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文献嘛,我倒找到几篇(1)面向知识的企业组织运作模式理论与应用研究林钻煌(2)股份制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洪慧(3)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激励机制研究赵波(4)NPD中的知识创造过程及其绩效分析韩智慧以上文献均来自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若有需要请到该数据库中下载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最优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 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过程。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一个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自然要研究人性,即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性,就成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持不同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在西方管理中,对人性的认识就有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四种理论假设,分别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笔者结合所写内容并参考有关书目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功能,价值及目标。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由金圣才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具体诠释为根据企业发展策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 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 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由张丽云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根据这个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即第一是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第二是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在百科名片中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由张丽云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认为有5种功能:第一:获取。 根据企业目标确定的所需员工条件,通过规划、招聘、考试、测评、选拔、获取企业所需人员。 获取职能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与使用等活动。 (1) 工作分析: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对每一职务的任务、职责、环境及任职资格作出描述,编写出岗位说明书。 (2)人力资源规划: 是将企业对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与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相协调。需求源于组织工作的现状与对未来的预测,供给则涉及内部与外部的有效人力资源。 (3)招聘与挑选: 应根据对应聘人员的吸引程度选择最合适的招聘方式,如利用报纸广告、网上招聘、职业介绍所等。挑选有多种方法,如利用求职申请表、面试、测试和评价中心等。 企业文化 (4)使用: 经过上岗培训,给合格的人安排工作。 第二:整合。 通过企业文化、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谐、矛盾冲突的化解等有效整合,使企业内部的个体、群众的目标、行为、态度趋向企业的要求和理念,使之形成高度的合作与协调,发挥集体优势,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效益。 第三:保持。 通过薪酬、考核,晋升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保持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增进员工满意感,使之安心满意的工作。 保持职能包括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是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公平的报酬、有效的沟通与参与、融洽的劳资关系等;二是保持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1)报酬: 制定公平合理的工资制度。 (2)沟通与参与: 公平对待员工,疏通关系,沟通感情,参与管理等。 (3)劳资关系: 处理劳资关系方面的纠纷和事务,促进劳资关系的改善。 第四:评价。 对员工工作成果、劳动态度、技能水平以及其他方面作出全面考核、鉴定和评价,为作出相应的奖惩、升降、去留等决策提供依据。 评价职能包括工作评价、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等。其中绩效考核是核心,它是奖惩、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决策的依据。 第五:发展。 通过员工培训、工作丰富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促进员工知识、技巧和其他方面素质提高,使其劳动能力得到增强和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率,达到员工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1)员工培训: 根据个人、工作、企业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2)职业发展管理: 帮助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使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 发展相协调,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 由金圣才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根本职能是指力资源管理的根本职能就是: (1)依据组织核心能力的要求,明确、开发员工 的核心专长与技能,通过人力资源实践活动来促进 组织核心能力的形成。 (2)站在企业发展与员工需求的角度,持续向不同类 别、不同层次人才提供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 由叶龙,史振磊主编,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在于: (1)表现形式 由叶龙,史振磊主编,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认为,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人力资源价值的范围则要宽泛得多,知识、技能、信息是人力资源的核心,构成人力资源价值的主体。因此,人力资源价值就表现为:维持人力资源再生产的生活资料价值;.维持人力资源家庭成员再生产的生活资料价值;提高人力资源价值的活动费用(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卫生、迁移等费用)。 (2)价值评估 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在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人力资源的价值特征不仅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作为对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具体评估方法应该是统一的,否则就失去了正确反映和提供人力资源价值尺度的功能。因此需要根据价值评估的目的,明确所要求的价值尺度的内涵,而后才能确定所采用的价值评估方法。 (3)价值计量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是人力资源开发与治理的核心人类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在企业发展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治理工作。人力资源开发与治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假如不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不能正确反映人力资源价值量,人力资源的效绩也就无法定量,收益分配、价值核算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等都因缺乏科学根据而无所适从,所以说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是人力资源开发与治理的核心。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由孙宗虎,王瑞永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设计与工作标准》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完成的职责和需要达到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既要考虑组织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强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由许明月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包括着全体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目标任务与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目标与任务。显然两者有所不同,属于专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目标任务不一定是全体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任务,而属于全体管理人员承担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任务,一般都是专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完成的目标任务。无论是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是其它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与任务,人力资源专家许明月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最大限度地开发管理组织与内外的人力资源,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 (3)维护与激励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其人力资本得到应有的提升与扩充。 参考文献 [1](美)瓦莱布哈内尼.经济分析与信息技巧[Z]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金圣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Z] .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 [3]张丽云.人力资源管理[Z].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4]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Z].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美)德鲁克.管理的实践?[Z].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6]叶龙,史振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Z].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7]韩伯棠.管理运筹学[Z].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 [8]刘一秒.攻心销售[J].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 [9]徐笑君.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J].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2). [10]陆红.项目管理[Z].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1]许明月.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Z].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2]余向华.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J] 华夏出版社, 2008(3). [13]苏豫.公司管理制度制定与范例[Z]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14]杰克.特劳特.什么是战略[J]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4. [15]胡君辰,宋源.绩效管理[Z].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16]孟韬,毕克贵.营销策划[Z].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7]张波.酒店管理[J]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3). [18]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案例集[Z]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9]袁仕涛.员工管理技巧[J] .湖南出版社, 2011. [20]刘常宝.企业战略管理[Z].科学出版社,201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