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进电机控制的可以吗
写过好多次了。需要的话Q我
一、步进式开水器
1.工作原理: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步进式逐层加热技术,通过水控制技术和高精度1.温控元件,采用层流加热的原理,逐层加热沸腾。一层烧开再加热一层,逐层上移进水。
2.优缺点:
每层从低温到烧开智能加热一次,开水温度上下波动不超过一度。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每次流出的水都是开水,彻底告别了阴阳水与千沸水,保证都是健康卫生的水。
二、即热式开水器
1.工作原理:即热式电开水器是采用的流动式加热技术,功率大,加热速度极快,不需要经过预热。每次打开水龙都保证是开水,非常方便。
2.优缺点:即热式开水器没有电开水器储水容量大,基本上不需要储存热水,总体体积下,设计非常灵巧,重量也比较轻,整体上摆脱了体积大的束缚。由于加热速度快,对线路要求高。适合水质偏软的;若是水质较硬,增加水处理装置又不太合适,维修会更复杂。即热式普及程度不高,产量小,个别产品不稳定,寿命较短。
你连个题目也不给···以下是范文,也许对你有帮助浅谈住宅电气设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各类家用电器逐渐增多,特别是空调、大荧屏彩电等大功率电器进入普通家庭,使住宅设计由原来纯照明向多功能的方向发展。1、住宅用电负荷的预测我们将住宅面积分为三类:小型住宅60m2以下,中型住宅60~100m2,大型住宅100m2以上。一般小型住宅照明用电负荷500W,娱乐用电(包括电视机、音响、电脑等)负荷950W,厨房用电(包括电饭煲、电热开水器等)负荷3500W,卫生间用电(洗衣机、排气扇)负荷1170W,空调用电负荷2250W,综合上述各类用电负荷共8370W,中型住宅乘系数10881W,大型住宅乘系数21762W。根据统计调查,一般住宅用电负荷的高峰期是夏天晚饭后的时间,这时用电负荷有:电视、电冰箱、电热开水器、消毒碗柜、电脑、空调,共有住宅用电负荷的40%,查设计手册得需要系数~,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设计时取系数便可以,则小型住宅负荷计算取,中型住宅负荷计算取,大型住宅负荷计算取即可。2、住宅的电源与配电系统小康住宅供电由小区变配电所引入,应采用三相四线(TN-C系统),经重复接地后进入单元总电表开关箱,改成三相五线制(TN-S系统)后再放射到各用户,配电箱中应有短路、过载、漏电保护,断路器应选用能同时切断相线--中性线的断路器。住宅用电负荷计量应采用一户一表制,建议将单元总开关及分户电能表集中设置以便管理。户内配电系统: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多,为避免电气线路过载和降低谐波电压的影响,户内配电系统应采用多回路形式,至少应设照明回路、一般插座回路和空调回路,如实际需要也可将厨房和淋浴室设为单独回路。此外考虑到家庭办公和信息化的发展,还应增加一条专用回路。3、导线及电器设备的选择室内外导线及电器设备的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住宅用电的安全及经济效益,因而必须在工程设计中合理选用导线和有关电器设备。(1)导线的选择:导线的选择主要是确定导线的型号和规格,其原则是既能保证配电的质量与安全又能节省材料,做到既经济又合理。其中导线型号应按使用工作电压及敷设环境来选择;导线的规格(导线截面)可按下列要求进行选择:①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为防止出现断线事故,导线必须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一般照明回路计算电流较小时(<10A),其导线都应按机械强度选择。②能确保导线安全运行。选择导线时应保证其安全电流大于长期最大负载电流,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在选择进户线及干线截面时应留有适当余量;b.单相制中的中性线应与相线截面相同;c.三相四线制中的中性线载流量不应小于线路中的最大不平衡负荷电流。用于接中性线保护的中性线,其电导不应小于该线路相线电导的50%,气体放电灯的照明线路因受三次谐波电流的影响,其中性线截面应按最大一相电流选用。③能确保电压质量。对于住宅建筑来说,电源引入端至负荷末端的线路电压损失不应大于,如线路电压损失值大于规定电压损失允许值,应加大导线截面以保证线路的电压质量。总之,在选择导线时要考虑实际使用及未来发展需要,适当留有余量,减少电压损失,保证导线使用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有效。(2)电器设备的选择:电器设备主要指电源配电箱、电表、控制开关、漏电保护开关及电源插座等。电器设备的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选用时应根据住宅的负荷情况、安装要求、使用环境、设备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等合理选择电器设备的型号规格,注意设备的容量等级宁大勿小,但又要避免选得过大造成浪费,一般来说在计算工作电流的基础上选大一级即可。为确保其质量,应选用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和国内GB、JB有关行业标准,并具有产品质量认可证书的电器产品。总之,电器设备的选择尽可能做到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4、防雷与接地(1)防雷内容与措施。防雷内容一般可分为:防直击雷,防感应雷及防高电位入侵三个内容。就防直击雷而言,一般是在屋面易受雷击部位安装接闪器,然后通过引下线与接地电阻很小的接地装置可靠连接,安装时要注意屋面突出的金属部件与避雷针、带、网应全部可靠连接。目前一般利用屋面板钢筋作为避雷网,柱主钢筋作为引下线,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这是较为实用经济的作法。为了防止感应雷和高电位入侵的危害,可在电缆进出户处将绝缘子的铁脚支架可靠接地,同时安装避雷器或其它型式的过电压保护器。此外要强调进行等电位联结,也就是在设计施工中要把建筑物内、附近的所有金属物用电气的方法连接起来使整座建筑物空间成为一个良好的等电位体,这样能有效地降低建筑物内部和附近不同金属部件间的电位差,从而避免内部的设备被高电位反击和人被雷击的事故。(2)安全接地的形式与要求。在住宅电气设计建设中为确保电器设备和人身安全务必做好用电系统的安全接地。目前我国的住宅配电系统方式一般有三种:TT、TN-C-S和TN-S系统,在进行设计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接地系统。以下着重谈谈住宅配电系统中的保护接地。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供电系统中,电气设备必须保护接地,接地电阻R≤4Ω。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供电系统中既可采用保护接地,也可采用保护接中性线。为确保接中性线保护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将中性线干线或支线的终端再次接地,这称为重复接地。重复接地有以下作用:增大流过线路保护装置的电流使其加速动作,从而减轻或避免事故的发生;设置重复接地后可降低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减少触电的危险程度。为确保接中性线保护的安全可靠,按规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重复接地的接地电阻必须小于10Ω;②保护接中性线的其电导不得小于线路中相线电导的一半;③在任何情况下,同一供电系统中不可一部分电气设备采用"保护接地",另一部份采用"保护接中性线";④用于接中性线保护的中性线不能安装带熔丝的开关或熔断器。此外,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多及智能化的发展,应作好防静电接地和屏蔽接地工作。5、消防系统大型现代住宅中由于电气设备越多就越容易发生火灾,因此应安装完善的消防系统。笔者认为大型现代住宅在电气消防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1)供电电源应采用两路方式,一路为市电电源,另一路为应急电源;(2)有应急照明系统;(3)应用手动响鸣火警警报系统,如可能,可加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开关和导线应选用符合防火规范的开关和阻燃型的电线电缆。6、智能化发展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微机自动检测及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楼宇智能化的实现已成为可能。未来的住宅楼应有一个由检测单元、执行单元、数据采集单元、控制单元和微机组成的智能监控系统,由该系统对楼宇内的设备运行、电气故障、火灾、盗情等进行集中监控。再设置综合布线系统,将一定区域内的楼宇按星型拓朴结构建成小区局域网,进而所有局域网连接,同时与公安、消防、电讯、广播住宅管理等部门连网从而建成城市住宅管理信息网络,实现住宅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和管理。综上所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住宅电气的设计建设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保证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规定1、直接问老师2、找上界的论文做范本3、直接网上down
可不能马虎,最好还是自己动动脑筋,好好的写一写。.网上那种免费的毕业设计千万不能采用,要么是论文不完整,要么是程序运行不了,最重要的是到处都是,老师随时都可以知道你是在网上随便弄的那就不好了,我去年的毕业设计是在【天下文库】写的,质量挺不错的。你要是实在没办法,可以去看下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IGBT直流斩波调速系统 USB接口电路的设计 V-M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电子闹钟设计 电子万年历最终修订版多功能电子时钟的设计与制作 高阶系统设计与仿真 混凝土搅拌站控制基于DDS的高分辨率 基于Matlab的恒温箱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基于MSP430单片机的多路 基于PLC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基于PLC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研究 基于PLC和PC的温控系统设计基于单片机的PID控制器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自动装箱系统的设计交流变频调速与其它调速方法的 交流电机调速系统脉冲电镀电源的设计 时滞系统的控制方法研究 顺序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用VB实现PLC和PC的电机控制 预测控制系统 直流伺服控制系统设计电机软启动器 设计 .doc 太阳能热水器的智能控制器设计中小型园区网的设计与实现.doc 基于单片机的直流电机 .doc 提供整理和下载!16×16点阵(滚动显示)论文+程序.rar cdma通信系统中的接入信道部分进行仿真与分析.rarLED显示屏动态显示和远程监控的实现.rarMCS-51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rarUSB接口设计.rar毕业设计(论文)OFDM通信系统基带数据.rar仓库温湿度的监测系统.rar单片机串行通信发射机.rar单片机课程设计__电子密码锁报告.rar单片机控制交通灯.rar电动智能小车(完整论文).rar电气工程系06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rar电信运营商收入保障系统设计与实现.rar电子设计大赛点阵电子显示屏(A题)..rar电子时钟.rar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rar基于GSM短信模块的家庭防盗报警系统.rar基于GSM模块的车载防盗系统设计 TC35i 资料.rar基于网络的虚拟仪器测试系统.rar门控自动照明电路.rar全遥控数字音量控制的D类功率放大器.rar数控直流稳压电源完整论文.rar数字密码锁设计.rar数字抢答器(数字电路).rar数字时钟.rar水箱单片机控制系统.rar同步电机模型的MATLAB仿真.rar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rar用单片机控制直流电机.rar用单片机实现温度远程显示.rar智能家用电热水器控制器.rar智能型充电器电源和显示的设计.rar自动加料机控制系统.rar每个设计包含论文、原代码,个别的有PCB,请下载者仅做参考,通篇抄袭后果自
我也正在找..
你可以写很多东西吖 比如钳子 用的就是杠杆原理 力矩的平衡还有圆珠笔 手指握的地方包有有花纹的橡胶外皮 就是为了增大摩擦 自己展开写写咯加油吖~
Yokoyama(2007)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外界环境温度对家用风冷式热泵热水器性能的影响。Cavallini(2005)对基本的两级压缩机中间冷却跨临界CO2系统(无回热器)进行了试验测试,并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热力学模型,分析优化了两级压缩机中间冷却跨临界CO2系统。通过在回气管路上增加回热器和在气体冷却器后增加后冷却器,可提高COP25%。Agrawal N(2007)同样对两级压缩机中间冷却跨临界CO2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三种优化方式并得出相应循环的最优高压压力和压缩机级间压力的计算公式。Skaugen等人对CO2制冷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此模型可以对系统进行稳态模拟,也可以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既可以用于制冷计算,也可以用于制热计算,而且空气和水都可以用做热源和热汇,这样包括了热水加热、空调、制冷和热泵系统。Wang和Hihara对CO2和R22热泵热水器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对每个部件和整个系统建立了模型。结果显示,CO2热泵热水器的COP值低于R22装置;但是当系统中加入回热器后,CO2的COP与R22 相当,只不过CO2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增加很快,并且最佳高压压力时所对应的制热量明显降低。Sarkar(2006)建立了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同时制冷和制热时的稳态模型,得出了最优的COP和高压侧压力的关系式。Skaugen和Svensson对CO2跨临界热泵装置进行了动态模拟。他们首先开发了一个稳态模型,以便为动态模拟提供相关的初始数据,以及为CO2热泵装置的设计和操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两者在定性方面符合得很好。Pfafferott和Schmitz开发了CO2制冷系统用Modelica程序库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稳态和动态模拟,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符合得很好。国内主要有上海交通大学的丁国良等人进行了CO2汽车空调的仿真研究。Ma?Y?T对膨胀机在跨临界两级压缩CO2制冷系统中的优化配置进行了研究。Yang JL对三种不同循环形式的带膨胀机跨临界两级压缩CO2制冷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比较,得出了膨胀机在两级压缩CO2制冷系统中最优的配置形式。CO2膨胀机构研究现状1) 活塞式膨胀机1994年,德国Dresden大学Heyl P教授和Quack博士开始研制开发跨临界CO2循环膨胀机。Heyl?P教授和Quack H博士(1999)开发出的第一代自由活塞膨胀压缩机,采用双作用对称式结构,具有两个膨胀缸和两个压缩缸,在CO2制冷实验台上的测试结果表明,与采用节流阀时的系统COP相比可提高30%。Nickl(2002)在发表的论文中介绍了第二代自由活塞式膨胀压缩机。通过增加一个双臂摇杆,使膨胀机活塞和压缩机活塞的运动速度不同,从而解决了第一代中膨胀机活塞和压缩机活塞必须同步运转的问题,减小了效率损失,其系统性能比第一代提高10%。Nickl等(2003)开发的第三代自由活塞式膨胀压缩机重新采用了第一代的全压膨胀原理,但是通过三级膨胀的办法,提高膨胀功的回收,减小效率损失。Quack等(2004)对第三代膨胀压缩机样机成功进行了原理性实验。实验验证了膨胀机的控制机构完全可行,同时验证了CO2自身携带的润滑油就可满足机器的润滑需要,无需额外的润滑系统。Nickl(2005)给出了对样机进行进一步实验得出的P-V图,并估算出膨胀机等熵效率达到65%—70%,压缩机等熵效率超过90%。Li等(2000)对CO2循环系统中不同的膨胀设备进行了热力分析,提出采用涡管和活塞式膨胀机来减小节流损失。BaekS(2002)将一商用的四冲程两缸发动机改造成活塞式膨胀机,吸、排气口的开闭采用快速电磁阀控制,实验测得膨胀机的等熵效率为10%左右, CO2制冷系统COP可提高7%—10%。BaekS(2005)对研制的活塞式膨胀机建立了详细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模型对样机进行了分析。2) 涡旋式膨胀机Preissner(2001)和HuffJ(2003)将两台半封闭式R134a涡旋压缩机改造成CO2膨胀机。样机Ⅰ的动盘盘高减小为,样机Ⅱ的动盘高度则保持不变,仍为14mm。但是因为内部泄漏比较大,样机Ⅰ的最大等熵效率和容积效率仅为28%和40%。对于样机Ⅱ,由于膨胀机的工作容积大,减弱了内部泄漏的影响,其性能高于样机Ⅰ,最大等熵效率和容积效率分别为42%和68%。Westphalen D(2004)也在理论上对CO2涡旋膨胀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CO2涡旋膨胀机的设计方案和功回收的方式,预测其泄漏损失约为20%,摩擦损失约为15%,总效率可达到72%左右。3) 滚动转子式膨胀机天津大学的魏东,查世彤,李敏霞,管海清等人先后对CO2滚动转子式膨胀机进行了开发和研究。魏东开发了第一代型滚动活塞膨胀机。初步实验表明,膨胀机样机可以正常运转。查世彤在第一代的基础上开发了第二代型滚动活塞膨胀机,通过增加滚针轴承减小膨胀机内部的摩擦,为防止外泄漏,将发电机和膨胀机合并为一体。李敏霞在型膨胀机上进一步的改进成新型滑板滚动活塞膨胀机,型号,将线密封改为面密封,理论计算泄漏可减小50%。此外,李敏霞又设计开发了摆动转子式膨胀机,将滚动活塞与滑板做成一体,以减小膨胀机内部泄漏环节。样机的测试结果表明,型和型膨胀机效率均高于型膨胀机分别为33%—44%和35%—47%。管海清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摆动转子式膨胀压缩机,测试出了样机中膨胀机和压缩机的效率分别为30%—50%和60%—80%。4) 其他膨胀机伦敦City大学的Stosic(2002)在理论上对CO2双螺杆膨胀压缩机进行了研究,膨胀机和压缩机的转子通过共轴方式连接,并置于两个独立的腔中,从而避免工质的内部泄漏。通过该配置方式,膨胀压缩机的轴向负荷可以完全抵消,径向负荷较小20%。Fukuta(2003)对滑片式膨胀机进行了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泄漏是影响滑片式膨胀机性能的主要因素,传热的影响相对较小,模型预测滑片式膨胀机总效率在20%—40%,并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大。由滑片式油泵改造成的CO2滑片式膨胀机样机,在膨胀机进口压力,温度40℃,出口压力的工况下,总效率可达到43%。Fukuta(2006)研制了滑片式膨胀压缩机样机,其中压缩机部分作为CO2循环的二级压缩机。实验结果显示,压缩机部分的性能主要受压缩机前后压差和转速的影响。英国MIEE?Driver公司对普通的滑片式膨胀压缩机进行了改进,并申请了专利。5) 其它膨胀设备Li DQ建立了喷射器等压混合模型,并在2006年进一步建立了两相流动喷射器和相应的CO2循环系统的模型。计算结果发现,主喷嘴膨胀过程的等熵效率为95%,但副喷嘴的等熵效率很低只有26%。Tdell(2006)对CO2冲击式膨胀机进行了研究,目前这种膨胀机的效率非常低,喷管的等熵效率只有60%左后,能够回收的功仅占等熵膨胀功的20%—30%左右。CO2压缩机的研究现状1) 活塞式压缩机1998年,Süβ和Kurse对Bock公司生产的开启式CO2活塞压缩机和Danfoss A/S公司的斜盘式CO2压缩机进行了研究。Dorin公司在1998年IKK博览会上展示了开发的半封闭CO2活塞式压缩机,包括双缸单级和两级压缩机两种形式。瑞士苏黎世大学对应用在家用热水器上的半封闭小型无油活塞式CO2压缩机进行了研究开发。Nesk等人对半封闭式两级CO2活塞式压缩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显示转速1450 r/min下,效率和等熵效率最大分别达到和,且在低温工况下,其性能要优于单级压缩。日本DENSO公司和静冈大学合作开发了活塞式CO2压缩机,对样机进行了测试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活塞环的密封效果很好,但是存在通过气阀的反泄漏,这对相对较小的工作容积的压缩机效率影响很大。国内上海交通大学的陈江平和上海易初通用合作开发了车用斜盘式CO2压缩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2) 滚动活塞式和摆动活塞式压缩机日本三洋公司开发出了全封闭CO2双级滚动活塞式压缩机。这种气路设计,使得机壳内压力为一级排气压力,约为5-6MPa,减小了压缩机工作腔与机壳腔体之间的泄漏,有利于提高压缩机的效率,据报道其在50—80Hz的工作频率下,最高绝热效率可达到以上。日本大金公司设计开发了摆动转子式CO2压缩机。日本大金公司研究认为,由于CO2摆动转子压缩机的偏心距较小,虽然其工作压差很大,但设计强度要求与R410A压缩机相当。Hubacher和Groll对一台全封闭两级压缩CO2转子式压缩机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压比在—5范围内,容积效率为—。Dreiman和Bunch开发了全封闭式CO2转子压缩机。Yokoyama等人对用于热泵系统的两级压缩级间补气滚动转子式CO2压缩机进行了开发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在高压比和低转速情况下,两级压缩型式的CO2压缩机在效率和供热能力方面均优于单级。在国内,庆安制冷从2004年开始对滚动转子式CO2压缩机做了详细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压缩机耐高压整体结构设计、轴承系统可靠性设计、供油系统设计、零件静态和动态强度设计、关键部件耐磨设计、压缩机运行带油量研究和分析、润滑油评估、零部件材料选取、电机设计、集中绕组直流电机拖动控制方案研究、控制器设计和制造工艺技术研究。在2008年开发出样机,样机容积效率达到,并通过了可靠性评价实验。3) 涡旋压缩机日本DENSO公司研制了CO2涡旋压缩机用于CO2热泵热水器中。日本松下公司在410A涡旋压缩机的基础上,对涡圈、壳体等部件进行了重新设计,开发了CO2涡旋压缩机样机。对样机的实验结果表明,压缩机容积效率和绝热效率随转速增大而增加,在—工作频率范围内,容积效率在—之间,等熵效率为—。日本三菱重工也开发了用于CO2热泵热水器的涡旋压缩机,压缩机的绝热效率可达到。Yano和Nakao等人还开发了大容量的CO2涡旋压缩机。4) 滑片压缩机美国马里兰大学和日本静冈大学合作对CO2滑片压缩机进行了理论研究,包括可行性、压缩腔内的温度和压力等关键参数分析、容积效率和指示效率的估算、滑片的受力情况等。研究发现,泄漏损失是影响压缩机效率的主要因素。另还对两级压缩滑片式CO2压缩机和滑片式膨胀压缩机进行了分析。5) 螺杆压缩机日本Maycom公司开发了CO2单级螺杆压缩机,设计的机组同时进行制冷和制热,压缩机排出的CO2首先用来加热热水,节流后用于制冷。英国City大学开发了用于CO2螺杆式膨胀压缩机。CO2换热器的研究现状1998年挪威NTNU的Pattersen开发了CO2系统紧凑换热器,利用多个平板组成传热管,平板被挤压成微通道。Schonfeld和Kraus对超临界流体换热进行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发现计算结果高于实验值,说明超临界不能用常规对流换热方法精确计算。Dang和Hiara也进行了上述工作,比较了多个关联式,并在Pilta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关联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为20%。东京大学的Hihara和Tanaka对高压下CO2流体沸腾做了大量的试验,由于在蒸发器内,流体涉及两相流换热,流体的流型对换热影响很大。挪威NTNU的Pattersen对CO2流体在微通道内低压沸腾流动流型进行试验研究,给出了流型图,同时对CO2蒸发流动压力降进行了测试。Grol和Kim都对CO2流体干度对水平管换热系数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试验研究,当CO2流体完全变为蒸汽,则换热器系数迅速下降,换热效果恶劣。Choi对CO2流体在垂直管道的蒸发换热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低流体干度区,随干度的增大,换热系数增大,当干度超过某一值时,换热系数迅速下降。Kim等人对CO2多层微通道蒸发器进行理论和试验研究,所建理论模型与试验吻合较好。Kulkarmi等人对消除CO2微通道换热器各通道的干度不均有性方面进行了研究。
你写自行车 几乎完全是运用杠杆原理。。然后再说点轴承里面加机油是减小摩擦。或者轮胎上的花纹是增大摩擦、然后介绍一下杠杆原理、和魔法力的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CO2热泵热水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不断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提高自身与常规热泵热水器的竞争力。在提高效率方面需要依靠在技术方面的创新。1) 膨胀机构的开发通过理论分析,采用膨胀机替代节流阀并回收膨胀功可以大幅度提高跨临界CO2循环的性能。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都在投入大量的研发力量进行研究,目前公开文献报道涉及膨胀机型式有活塞式、自由活塞式、涡旋式、滚动转子式、摆动转子式、滑片式等,虽然已经开发出样机,但是许多技术性问题人需要突破。2) CO2压缩机效率的不断提高。压缩机是整个跨临界CO2循环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目前许过厂家和研究机构通过改进CO2压缩机的结构,提高加工精度,改善运动部件的润滑条件等措施提高CO2压缩机的效率。3) 换热器换热效率的不断提高。通过对CO2循环系统的有效能分析发现,除节流损失外,换热器的损失同样占据总损失的很大一部分,对单级CO2循环,甚至超过了节流损失,因此开发高效紧凑式换热器是提高CO2循环系统性能的至关重要。4)CO2热泵热水器的冷热同时利用。理论研究表明,同时利用CO2热泵热水器的冷热量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效率,因此,研制同时提供热水和制冷的热泵热水器更有意义。
某生产过程中,需将6000kg/h的油从140℃冷却至40℃,压力为;冷却介质采用循环水,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循环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为40℃。试设计一台列管式换热器,完成该生产任务。 1.确定设计方案 (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冷流体(循环水)进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和壳体壁温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式换热器。 (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为便于水垢清洗,应使循环水走管程,油品走壳程。选用ф25×的碳钢管,管内流速取ui=。 2.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口温度的平均值。 壳程油的定性温度为(℃)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油在90℃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ρo=825kg/m3定压比热容cpo=(kg·℃)导热系数λo=(m·℃)粘度μo=·s循环冷却水在35℃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ρi=994kg/m3定压比热容cpi=(kg·℃)导热系数λi=(m·℃)粘度μi=·s3.计算总传热系数 (1)热流量 Qo=WocpoΔto=6000××(140-40)=×106kJ/h=(kW)(2)平均传热温差 (℃)(3)冷却水用量 (kg/h)(4)总传热系数K 管程传热系数 W/(m·℃)壳程传热系数 假设壳程的传热系数αo=290W/(m2·℃); 污垢热阻Rsi=·℃/W,Rso=·℃/W管壁的导热系数λ=45W/(m·℃)=(m·℃)4.计算传热面积 (m2)考虑15%的面积裕度,S=×S′=×(m2)。 5.工艺结构尺寸 (1)管径和管内流速 选用ф25×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ui=。 (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m)按单管程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现取传热管长L=6m,则该换热器管程数为(管程)传热管总根数N=58×2=116(根)(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 第2章换热器设计按单壳程,双管程结构,温差校正系数应查有关图表。但R=10的点在图上难以读出,因而相应以1/R代替R,PR代替P,查同一图线,可得φΔt=平均传热温差Δtm=φΔtΔ′tm=×39=32(℃)(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取管心距t=,则 t=×25=≈32(mm)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根)(5)壳体内径 采用多管程结构,取管板利用率η=,则壳体内径为 (mm)圆整可取D=450mm (6)折流板 采用弓形折流板,取弓形折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h=×450=(mm),故可取h=110mm。 取折流板间距B=,则B=×450=135(mm),可取B为150。 折流板数NB=传热管长/折流板间距-1=6000/150-1=39(块)折流板圆缺面水平装配。 (7)接管 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油品流速为u=,则接管内径为 取标准管径为50mm。 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循环水流速u=,则接管内径为 6.换热器核算 (1)热量核算 ①壳程对流传热系数对圆缺形折流板,可采用凯恩公式 当量直径,由正三角形排列得 (m) 壳程流通截面积 (m) 壳程流体流速及其雷诺数分别为 普兰特准数 粘度校正 W/(m2·℃) ②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管程流通截面积(m2) 管程流体流速 普兰特准数W/(m2·℃) ③传热系数K=(m·℃)④传热面积S(m2)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Sp(m2)该换热器的面积裕度为 传热面积裕度合适,该换热器能够完成生产任务。 (2)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①管程流动阻力 ∑ΔPi=(ΔP1+ΔP2)FtNsNpNs=1,Np=2,Ft=由Re=13628,传热管相对粗糙度=,查莫狄图得λi=·℃, 流速ui=,ρ=994kg/m3,所以 管程流动阻力在允许范围之内。 ②壳程阻力 ∑ΔPo=(ΔP′1+ΔP′2)FtNsNs=l,Ft=l流体流经管束的阻力 流体流过折流板缺口的阻力 总阻力∑ΔPo=1202+=(Pa)<10kPa壳程流动阻力也比较适宜。 ③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见表2-13。 表2-13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换热器形式:固定管板式管口表 换热面积(m2):48 符号 尺寸 用途 连接型式 工艺参数 a DN80 循环水入口 平面 名称 管程 壳程 b DN80 循环水出口 平面 物料名称 循环水 油 c DN50 油品入口 凹凸面 操作压力,MPa d DN50 油品出口 凹凸面 操作温度,℃ 29/39 140/40 e DN20 排气口 凹凸面 流量,kg/h 32353 6000 f DN20 放净口 凹凸面 流体密度,kg/m3 994 825 附图 流速,m/传热量,总传热系数,W/m2·传热系数,W/m2·K2721476污垢系数,m2·K/阻力降,程数21推荐使用材料碳钢碳钢管子规格ф25×管数116管长mm:6000管间距,mm32排列方式正三角形折流板型式上下间距,mm150切口高度25%壳体内径,mm450保温层厚度,mm热交换设备
我给你发过去了,剩下的自己看着画吧,你不能自己一点不动手,只能帮你到这了,不过提醒你下,你这个设计的有问题,自己看图就明白了
下列转载的文章供你参考: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1)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应考虑的问题◎ 冷、热流体流动通道的选择具体选择冷、热流体流动通道的选择在换热器中,哪一种流体流经管程,哪一种流经壳程,下列几点可作为选择的一般原则:a) 不洁净或易结垢的液体宜在管程,因管内清洗方便。b) 腐蚀性流体宜在管程,以免管束和壳体同时受到腐蚀。c) 压力高的流体宜在管内,以免壳体承受压力。d) 饱和蒸汽宜走壳程,因饱和蒸汽比较清洁,表面传热系数与流速无关,而且冷凝液容易排出。e) 流量小而粘度大( )的流体一般以壳程为宜,因在壳程Re>100即可达到湍流。但这不是绝对的,如流动阻力损失允许,将这类流体通入管内并采用多管程结构,亦可得到较高的表面传热系数。f) 若两流体温差较大,对于刚性结构的换热器,宜将表面传热系数大的流体通入壳程,以减小热应力。g) 需要被冷却物料一般选壳程,便于散热。以上各点常常不可能同时满足,应抓住主要方面,例如首先从流体的压力、防腐蚀及清洗等要求来考虑,然后再从对阻力降低或其他要求予以校核选定。◎ 流速的选择常用流速范围流速的选择流体在管程或壳程中的流速,不仅直接影响表面传热系数,而且影响污垢热阻,从而影响传热系数的大小,特别对于含有泥沙等较易沉积颗粒的流体,流速过低甚至可能导致管路堵塞,严重影响到设备的使用,但流速增大,又将使流体阻力增大。因此选择适宜的流速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经验,表及表列出一些工业上常用的流速范围,以供参考。表 列管换热器内常用的流速范围流体种类流速 m/s管程壳程一般液体宜结垢液体气 体~>15~~>~15表 液体在列管换热器中流速(在钢管中)液体粘度 最大流速 m/s>15001000~500500~100100~5335~1>◎ 流动方式的选择流动方式选择流动方式的选择除逆流和并流之外,在列管式换热器中冷、热流体还可以作各种多管程多壳程的复杂流动。当流量一定时,管程或壳程越多,表面传热系数越大,对传热过程越有利。但是,采用多管程或多壳程必导致流体阻力损失,即输送流体的动力费用增加。因此,在决定换热器的程数时,需权衡传热和流体输送两方面的损失。当采用多管程或多壳程时,列管式换热器内的流动形式复杂,对数平均值的温差要加以修正,具体修正方法见节。◎ 换热管规格和排列的选择具体选择 换热管规格和排列的选择换热管直径越小,换热器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越大。因此,对于洁净的流体管径可取小些。但对于不洁净或易结垢的流体,管径应取得大些,以免堵塞。考虑到制造和维修的方便,加热管的规格不宜过多。目前我国试行的系列标准规定采用 和 两种规格,对一般流体是适应的。此外,还有 ,φ57×的无缝钢管和φ25×2, 的耐酸不锈钢管。按选定的管径和流速确定管子数目,再根据所需传热面积,求得管子长度。实际所取管长应根据出厂的钢管长度合理截用。我国生产的钢管长度多为6m、9m,故系列标准中管长有,2,3,,6和9m六种,其中以3m和6m更为普遍。同时,管子的长度又应与管径相适应,一般管长与管径之比,即L/D约为4~6。 管子的排列方式有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两种(图,图)。与正方形相比,等边三角形排列比较紧凑,管外流体湍动程度高,表面传热系数大。正方形排列虽比较松散,传热效果也较差,但管外清洗方便,对易结垢流体更为适用。如将正方形排列的管束斜转45°安装(图),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表面传热系数。 图 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 折流挡板 折流挡板间距的具体选择折流挡板安装折流挡板的目的是为提高管外表面传热系数,为取得良好的效果,挡板的形状和间距必须适当。对圆缺形挡板而言,弓形缺口的大小对壳程流体的流动情况有重要影响。由图可以看出,弓形缺口太大或太小都会产生"死区",既不利于传热,又往往增加流体阻力。 a.切除过少b.切除适当 c.切除过多图挡板切除对流动的影响挡板的间距对壳体的流动亦有重要的影响。间距太大,不能保证流体垂直流过管束,使管外表面传热系数下降;间距太小,不便于制造和检修,阻力损失亦大。一般取挡板间距为壳体内径的~倍。我国系列标准中采用的挡板间距为:固定管板式有100,150,200,300,450,600,700mm七种 浮头式有100,150,200,250,300,350,450(或480),600mm八种。(2)流体通过换热器时阻力的计算换热器管程及壳程的流动阻力,常常控制在一定允许范围内。若计算结果超过允许值时,则应修改设计参数或重新选择其他规格的换热器。按一般经验,对于液体常控制在104~105Pa范围内,对于气体则以103~104Pa为宜。此外,也可依据操作压力不同而有所差别,参考下表。换热器操作允许压降△P换热器操作压力P(Pa)允许压降△P<105 (绝对压力)0~105 (表压)>105 (表压)>5×104 Pa◎ 管程阻力管程阻力可按一般摩擦阻力计算式求得。具体计算公式管程阻力损失管程阻力损失可按一般摩擦阻力计算式求得。但管程总的阻力 应是各程直管摩擦阻力 、每程回弯阻力 以及进出口阻力 三项之和。而 相比之下常可忽略不计。因此可用下式计算管程总阻力损失 : 式中 每程直管阻力 ;每程回弯阻力 ;Ft-结构校正系数,无因次,对于 的管子,Ft=,对于 的管子Ft=;Ns-串联的壳程数,指串联的换热器数;Np-管程数;由此式可以看出,管程的阻力损失(或压降)正比于管程数Np的三次方,即 ∝ 对同一换热器,若由单管程改为两管程,阻力损失剧增为原来的8倍,而强制对流传热、湍流条件下的表面传热系数只增为原来的倍;若由单管程改为四管程,阻力损失增为原来的64倍,而表面传热系数只增为原来的3倍。由此可见,在选择换热器管程数目时,应该兼顾传热与流体压降两方面的得失。◎ 壳程阻力对于壳程阻力的计算,由于流动状态比较复杂,计算公式较多,计算结果相差较大。 埃索法计算公式壳程阻力损失对于壳程阻力损失的计算,由于流动状态比较复杂,提出的计算公式较多,所得计算结果相差不少。下面为埃索法计算壳程阻力损失的公式: 式中 -壳程总阻力损失, ; -流过管束的阻力损失, ; -流过折流板缺口的阻力损失, ;Fs-壳程阻力结垢校正系数,对液体可取Fs=,对气体或可凝蒸汽取Fs=;Ns-壳程数;又管束阻力损失 折流板缺口阻力损失 式中 -折流板数目; -横过管束中心的管子数,对于三角形排列的管束, ;对于正方形排列的管束, , 为每一壳程的管子总数;B-折流板间距,m;D-壳程直径,m; -按壳程流通截面积或按其截面积 计算所得的壳程流速,m/s;F-管子排列形式对压降的校正系数,对三角形排列F=,对正方形排列F=,对正方形斜转45°,F=04; -壳程流体摩擦系数,根据 ,由图求出(图中t为管子中心距),当 亦可由下式求出: 因 , 正比于 ,由式可知,管束阻力损失 ,基本上正比于 ,即 ∝ 若挡板间距减小一半, 剧增8倍,而表面传热系数 只增加倍。因此,在选择挡板间距时,亦应兼顾传热与流体压降两方面的得失。同理,壳程数的选择也应如此。 图 壳程摩擦系数f0与Re0的关系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续)(3)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的计算步骤设有流量为去qm,h的热流体,需从温度T1冷却至T2,可用的冷却介质入口温度t1,出口温度选定为t2。由此已知条件可算出换热器的热流量Q和逆流操作的平均推动力 。根据传热速率基本方程: 当Q和 已知时,要求取传热面积A必须知K和 则是由传热面积A的大小和换热器结构决定的。可见,在冷、热流体的流量及进、出口温度皆已知的条件下,选用或设计换热器必须通过试差计算,按以下步骤进行。◎ 初选换热器的规格尺寸◆ 初步选定换热器的流动方式,保证温差修正系数 大于,否则应改变流动方式,重新计算。◆ 计算热流量Q及平均传热温差△tm,根据经验估计总传热系数K估,初估传热面积A估。◆ 选取管程适宜流速,估算管程数,并根据A估的数值,确定换热管直径、长度及排列。 ◎ 计算管、壳程阻力 在选择管程流体与壳程流体以及初步确定了换热器主要尺寸的基础上,就可以计算管、壳程流速和阻力,看是否合理。或者先选定流速以确定管程数NP和折流板间距B再计算压力降是否合理。这时NP与B是可以调整的参数,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另选壳径再进行计算,直到合理为止。◎ 核算总传热系数分别计算管、壳程表面传热系数,确定污垢热阻,求出总传系数K计,并与估算时所取用的传热系数K估进行比较。如果相差较多,应重新估算。◎ 计算传热面积并求裕度根据计算的K计值、热流量Q及平均温度差△tm,由总传热速率方程计算传热面积A0,一般应使所选用或设计的实际传热面积AP大于A020%左右为宜。即裕度为20%左右,裕度的计算式为: 换热器的传热强化途径如欲强化现有传热设备,开发新型高效的传热设备,以便在较小的设备上获得更大的生产能力和效益,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依总传热速率方程: 强化方法:提高 K、A、 均可强化传热。◎提高传热系数K 热阻主要集中于 较小的一侧,提高 小的一侧有效。◆ 降低污垢热阻◆ 提高表面传热系数 提高 的方法:无相变化传热:1) 加大流速;2)人工粗造表面; 3)扰流元件。 有相变化传热:蒸汽冷凝 :1)滴状冷凝, 2)不凝气体排放,3)气液流向一致 , 4)合理布置冷凝面, 5)利用表面张力 (沟槽 ,金属丝)液体沸腾: 1)保持核状沸腾,2) 制造人工表面,增加汽化核心数。◎ 提高传热推动力 加热蒸汽P , ◎ 改变传热面积A 关于传热面积A的改变,不以增加换热器台数,改变换热器的尺寸来加大传热面积A,而是通过对传热面的改造,如开槽及加翅片、以不同异形管代替光滑圆管等措施来加大传热面积以强化传热过程。
水温达到设定温度时,控制电路接通,电磁铁有磁性,吸引衔铁向右移动,而此时要求绿灯亮,电热丝断电停止加热,这就要使绿灯所在的电路接通,电热丝所在的电路断开.水温低于设定温度时,控制电路断开,电磁铁没有磁性,衔铁向左移动,而此时要求此时绿灯灭,电热丝工作加热,这就要使绿灯所在的电路断开,电热丝所在的电路接通.由此设计电路如下图:
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找本(电气工程)这样的期刊~看下里面别人的论文题目都是什么~然后根据他们的论题找下灵感~肯定是可以的~加油
要试验。功率足够吗
其中这些有开题报告 1. 用单片机进行温度的控制及LCD显示系统的设计 2. 基于MultiSim 8的高频电路仿真技术 3. 简易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4. 虚拟信号发生器设计及远程实现 5. 智能物业管理器的设计 6. 信号高精度测频方法设计 7. 三相电机的保护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8. 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9. 数字式温度计的设计 10. 全自动节水灌溉系统--硬件部分 11. 电子时钟的设计 12. 全自动电压表的设计 13. 脉冲调宽型伺服放大器的设计 14.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数字滤波及频率测试 15. 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室温控制系统设计——温度控制器硬件设计 16. 温度箱模拟控制系统 17. 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室温控制系统设计——温度控制器软件设计 18. 基于微控制器的电容器储能放电系统设计 19. 基于机器视觉的构件表面缺陷特征提取 20. 基于单片机的语音提示测温系统的研究 21. 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的控制 22. 单片机的数字钟设计 23.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24. 基于单片机的交流调功器设计 25. 基于SPI通信方式的多通道信号采集器设计 26. 基于LabVIEW虚拟频谱分析仪的设计 27. 功率因数校正器的设计 28. 高精度电容电感测量系统设计 29. 电表智能管理装置的设计 30. 基于Labview的虚拟数字钟设计 31. 超声波测距语音提示系统的研究 32. 斩控式交流电子调压器设计 33. 基于单片机的脉象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34. 基于单片机的简易智能小车设计 35. 基于FPGA的18路智力竞赛电子抢答器设计 36. 基于EDA技术的智力竞赛抢答器的设计 37. 基于EDA技术的数字电子钟设计 38. 基于EDA的计算器的设计 39. 基于DDS的频率特性测试仪设计 40. 基于CPLD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单色显示屏的设计 42. 扩音电话机的设计 43. 基于单片机的低频信号发生器设计 44. 35KV变电所及配电线路的设计 45. 10kV变电所及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46. 6Kv变电所及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47. 多功能充电器的硬件开发 48. 镍镉电池智能充电器的设计 49. 基于MCS-51单片机的变色灯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50. 智能住宅的功能设计与实现原理研究 51. 用IC卡实现门禁管理系统 5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 53. 单片机步进电机转速控制器的设计 54. 无刷直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55. 液位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56. 智能红外遥控暖风机设计 57. 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无线温度监控系统 58. 蔬菜公司恒温库微机监控系统 59. 数字触发提升机控制系统 60. 仓储用多点温湿度测量系统 61. 矿井提升机装置的设计 62. 中频电源的设计 63. 数字PWM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 64. 基于ARM的嵌入式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65. 锅炉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6. 动力电池充电系统设计 67. 多电量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8. PWM及单片机在按摩机中的应用 69. IC卡预付费煤气表的设计 70. 基于单片机的电子音乐门铃的设计 71. 新型出租车计价器控制电路的设计 72. 单片机太阳能热水器测控仪的设计 73. LED点阵显示屏-软件设计 74. 双容液位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75. 三电平Buck直流变换器主电路的研究 76. 基于PROTEUS软件的实验板仿真 77. 基于16位单片机的串口数据采集 78. 电机学课程CAI课件开发 79. 单片机教学实验板——软件设计 80. 63A三极交流接触器设计 81. 总线式智能PID控制仪 82. 自动售报机的设计 83. 断路器的设计 84. 基于MATLAB的水轮发电机调速系统仿真 85. 数控缠绕机树脂含量自控系统的设计 86. 软胶囊的单片机温度控制(硬件设计) 87. 空调温度控制单元的设计 88.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谐波鉴幅 89. 基于单片机的鱼用投饵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90.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 91. 基于单片机的玻璃管加热控制系统设计 92.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号音自动播放器设计 93. 基于单片机的普通铣床数控化设计 94.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电源切换控制器的设计 95. 基于51单片机的液晶显示器设计 96. 超声波测距仪的设计及其在倒车技术上的应用 97. 智能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98. 公交车报站系统的设计 99. 基于RS485总线的远程双向数据通信系统的设计 100. 宾馆客房环境检测系统 101. 智能充电器的设计与制作 102. 基于单片机的户式中央空调器温度测控系统设计 103. 基于单片机的乳粉包装称重控制系统设计 104. 基于单片机的定量物料自动配比系统 105. 基于单片机的液位检测 106. 基于单片机的水位控制系统设计 107. 基于VDMOS调速实验系统主电路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08. 基于IGBT-IPM的调速实验系统驱动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09. HEF4752为核心的交流调速系统控制电路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10. 基于87C196MC交流调速实验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111. 87C196MC单片机最小系统单板电路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12. 电子密码锁控制电路设计 113.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式温度计设计 114. 列车测速报警系统 115. 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116. 语音控制小汽车控制系统设计 117. 智能型客车超载检测系统的设计 118. 直流机组电动机设计 119. 单片机控制交通灯设计 120. 中型电弧炉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 121. 中频淬火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122. 新型洗浴器设计 123. 新型电磁开水炉设计 124. 基于电流型逆变器的中频冶炼电气设计 125. 6KW电磁采暖炉电气设计 126. 基于CD4017电平显示器 127. 多路智力抢答器设计 128. 智能型充电器的电源和显示的设计 129.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 130. 龙门刨床的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 131. 音频信号分析仪 132. 基于单片机的机械通风控制器设计 133. 论电气设计中低压交流接触器的使用 134. 论人工智能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135. 浅论配电系统的保护与选择 136. 浅论扬州帝一电器的供电系统 137. 浅谈光纤光缆和通信电缆 138. 浅谈数据通信及其应用前景 139. 浅谈塑料光纤传光原理 140. 浅析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 141. 浅析通信原理中的增量控制 142. 太阳能热水器水温水位测控仪分析 143. 电气设备的漏电保护及接地 144. 论“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获取技术 145. 论PLC应用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46. 论传感器使用中的抗干扰技术 147. 论电测技术中的抗干扰问题 148. 论高频电路的频谱线性搬移 149. 论高频反馈控制电路 150. 论工厂导线和电缆截面的选择 151. 论工厂供电系统的运行及管理 152. 论供电系统的防雷、接地保护及电气安全 153. 论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154. 论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技术 155. 论双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 156. 论特殊应用类型的传感器 157. 论无损探伤的特点 158. 论在线检测 159. 论专家系统 160. 论自动测试系统设计的几个问题 161. 浅析时分复用的基本原理 162. 试论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的比较 163. 试论特殊条件下交流接触器的选用 164. 自动选台立体声调频收音机 165. 基于立体声调频收音机的研究 166. 基于环绕立体声转接器的设计 167. 基于红外线报警系统的研究 168. 多种变化彩灯 169. 单片机音乐演奏控制器设计 170. 单目视觉车道偏离报警系统 171. 基于单片机的波形发生器设计 172. 智能毫伏表的设计 173. 微机型高压电网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 174. 基于单片机mega16L的煤气报警器的设计 175. 串行显示的步进电机单片机控制系统 176. 编码发射与接收报警系统设计:看护机 177. 编码发射接收报警设计:爱情鸟 178.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179. 用单片机控制的多功能门铃 180.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原则 181. 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 182. 浅论10KV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的设计方案 183. 智能编码电控锁设计 184. 自行车里程,速度计的设计 185. 等精度频率计的设计 186.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原油含水分析仪的硬件与人机界面设计 187. 数字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 188. 温度报警器的电路设计与制作 189. 数字电子钟的电路设计 190. 鸡舍电子智能补光器的设计 191. 电子密码锁的电路设计与制作 192. 单片机控制电梯系统的设计 193. 常用电器维修方法综述 194. 控制式智能计热表的设计 195. 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发射接收硬件电路的设计 196. 基于单片机PIC16F877的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 197. 基于ADE7758的电能监测系统的设计 198. 基于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 199. 基于单片机的鸡雏恒温孵化器的设计 200. 自动存包柜的设计 201. 空调器微电脑控制系统 202. 全自动洗衣机控制器 203. 小功率不间断电源(UPS)中变换器的原理与设计 204. 智能温度巡检仪的研制 205. 保险箱遥控密码锁 206. 基于蓝牙技术的心电动态监护系统的研究 207. 低成本智能住宅监控系统的设计 208. 大型发电厂的继电保护配置 209. 直流操作电源监控系统的研究 210. 悬挂运动控制系统 211. 气体泄漏超声检测系统的设计 212. FC-TCR型无功补偿装置控制器的设计 213. 150MHz频段窄带调频无线接收机 214. 数字显示式电子体温计 215. 基于单片机的病床呼叫控制系统 216. 基于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多路室内火灾报警器 217. 基于单片微型计算机的语音播出的作息时间控制器 218. 交通信号灯控制电路的设计 219. 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洗衣机毕业设计论文 220. 单片机脉搏测量仪 221. 红外报警器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