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编年体史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编年体史书研究论文

我这里有篇原创的。正好是我们前几天的考试题目。史记,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反而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做了预言。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鲁迅先生誉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入木三分。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我们从汉代思想进窥先秦历史的重要门径。不仅如此,它还涉及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包含后世集部和子部中属于专门之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总汇。它于四部仅居其一,但对研究其他三部实有承上启下(承经、子,启史、集)的关键作用。借用一句老话,就是“举一隅而三隅反”。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史记是读古书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研究早期的学者,更是如此。 读《史记》,除史料依据,编纂体例也很重要。这本书的体例,是以“世系为经”,“编年”、“纪事”为纬,带有综合性,并不简单是由传记而构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贵族的谱牒。司马迁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谱”。它是照《世本》和汉代保存的大量谱牒,按世系分衍,来讲“空间”(国别、地域、郡望)和“时间”(朝代史、国别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间”、“时间”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讲“本”;“世家”是讲“世”,即族谱的“分枝”;“列传”是讲“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谱的“叶”。这是全书的主体。它的本纪、世家都是分国叙事、编年叙事,用以统摄后面的列传。本纪、世家之外,还有“十表”互见,作全书的时空框架。其“纪传五体”,其中只有“八书”是讲典章制度,时空观念较差,属于结构性描述。司马迁虽生于布衣可取卿相的汉代,但他是作“大历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联贯,还是以这样的体裁最方便。这是我们应该理解他的地方。 司马迁作《史记》,其特点不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以“互文相足之法”,节省笔墨,存真阙疑,尽量保存史料的“鲜活”。 《史记》这部书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当然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东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 司马迁为“墙倒众人推”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将军,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趣舍异路,素无杯酒交欢,竟能舍饭碗、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勇不能当。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成就其名山事业。读《报任安书》,我有一点感想: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 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 对司马迁的赞语和文学性描写,我很欣赏。因为恰好是在这样的话语之中,我们才能窥见其个性,进而理解他的传神之笔。例如,在他笔下,即使是“成者为王”的汉高祖也大有流氓气,即使是“败者为贼”的项羽也不失英雄相。就连当时的恐怖分子,他也会说“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连李斯这样的“大坏蛋”,他也会描写其临死之际,父子相哭,遥想当年,牵黄犬,逐狡兔的天伦之乐。很多“大人物”写得就像“小人物”一样。 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有关,《李将军传》也值得一读(有趣的是,它是放在《匈奴传》和《卫将军传》的前边)。他讲李陵之祸,着墨不多,对比《汉书》,好像一笔带过。这种省略是出于“不敢言”还是“不忍言”,我们很难猜测。但他在赞语中说: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以下是有关先秦文学的研究论文范文衔接地址,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在最近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科一样,学术上的发展是巨大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析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解 文学史一词的复杂性,是近年来学界每有讨论的问题。就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来讲是指文学自身的纯客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本体”,还有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原生态”。在我们对文学史进行直觉性的想象时,我们意识到这种文学史的“本体”或“原生态”是存在的,并且它有一种纯客观的性质。科学的文学史研究,把向文学的真实的历史逼近作为研究的一个终极目标,并且也将此作为判断某一文学史研究成果的价值高下的一个标准。但是,“原生态”和“本体”事实上只存在于直觉的想象与逻辑的思辨中,实际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与阐述中的文学史,最直观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种种以“文学史”为题的著作,它们事实上是通过一种认识体系构建出来的。 文学史的这种性质甚至在它处于史料状态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史料即保存至今的文学作品和一些文学史的文献,都是经过自然与人为的选择的结果,都是经过叙述的。另外就产生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我们所依赖的也多是历史学家的成果。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早已成为历史的东西,无法复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把握住的文学史,无沦是零星的还是系统的,无不是进入我们的自身的认识领域的东西,即构建出来的东西。文学史越系统、越宏观,它的构建的性质也就越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叙述首先得提及孔子。孔子的《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史书,司马迁认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约其辞文,去其烦重”整理而成,主要记载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春秋》对文学史论的贡献至少有二。一是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实,后世编年史基本上沿袭此法,这对后人撰写编年体文学史、作家年谱、文学大事记等类型的文学史著影响久远。二是《春秋》于客观记事之中“寄其微言大义”,故有“春秋”笔法之说,对后代学者撰写文学史影响极大。 有当代学者认为:“新文学史既然是史,又与现代政治有那么密切的关系,研究中就必有禁忌,因而要有精神准备,在史德遇到考验时,能够站稳脚跟。古时所以创造了‘春秋笔法’,就因为在不让讲真话的时候,可以隐蔽地讲真话’,川。孔子的《论语》提出“十世可知”即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历史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印的进化论思想,“不以人废言”即的治史准则,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重要内容。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川,“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已成为历代文学史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相对于其他学术或学问独立出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和范围,初次形成清晰独立的文学概念,出现了较为完整、自成体系的文学思想和观念。魏晋南北朝也是文学史研究自觉的时代,主要标志有三个。 一是史书中立《文学(文苑)传》。范哗的《后汉书》在《儒林传》外别立《文苑传》区分出儒学与文章之学的不同。萧子显在《南齐书》中立《文学传》,并在传后撰写一篇长论,叙述属文之道及文章体变。此后《文学(文苑)传》便成为多数正史沿用的通例。 二是出现研究文学史的专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对文学体裁专门考察其源流,分别其特征,概略而全面、条理化地勾划出文体发生发展的历史线索,是一篇文体史研究专论。钟嵘的《诗品》探讨五言诗体的源流变化,把品诗与辨流结合起乘,在对作家品评时都把每位诗人放人这种诗体、题材和表达方式的继承源流关系之中。《诗品序》史论结合,既系统阐发他的诗歌理论,也概述了五言诗的发展历史。钟嵘品评作家作品的优劣虽然也有不少涉及社会因素,但大多是以审美因素为标准,他提出并推祟诗歌创作的“滋味”,以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显示出钟嵘的文学史观的审美倾向。 三是出现了专门的文学史论。《文心雕龙》中的《通变》、《时序》是论述文学发展的文学史论专篇。《通变》被作者归之于“剖情析采”的创作论,实际上是从文学自身演变的历史来探讨文学发展规律,作者概述历代文风的衰变之后,从文学创作自身寻找原因:“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争相模仿现代的而忽略借鉴古代的,是造成文风黯淡文气衰落的原因,如何解决文学发展中出现的这类令人优虑现象,刘娜认为:“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革新,“通变则久”,但革新之时必须注意继承,一方面要“变”,一方面要“通”,这样,文学的发展才能充满活力,‘旧新其业”。《时序》论述文学发展与时代社会的关系,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完整的文学史论。刘叙述了“蔚映十代,辞采九变”的文学发展历史,考察了文学演变与历史社会状况的关系。如文学受政治教化的影响:“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又如,文学受包括学术风气与文化氛围的世情的影响。屈原、宋玉等人的瑰异文思与艳丽文辞“出乎纵横之诡俗”;建安文学由于当时“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的;东晋由于清谈风气的影响,时势虽极艰难,文辞却写得平静宽缓,“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刘聪在《时序》中还涉及到影响文学发展的其它因素,见解应该说是相当深刻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科建设既要确立它自己的独立地位,还要确定它本身的系统的内容。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史应该有更深的层次。它应包括断代文学史、各体文学史、文艺批评史和文艺思潮史等。此外,中国古代文学史还应当有自己的辅助性学科。初步想来,至少应有如下几项: (1)文学史文献学。它是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资料的,是整个文学史研究的基础,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整理和校勘作晶、作家传记材料和其它背景性材料等第一手文献,二是对有关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已有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进行摘编和分类,以备索引和参考。 (2)文学史方法论。它属于文学史研究的基础理论,从理论上总结以往的文学史研究的经验与教训,注意文学史研究最新成就在方法上的特点,并评介不同学派的研究方法,引进国外文学史研究的最新思潮,不断探索既体现人类思维和现代科学理论的新成就,又适合于中国国情和古代文学史实际的研究方法。对文学史学科特点的探讨,也属于方法论的范围。 (3)文学史编纂学。它专门研究文学史著作的叙述方法与编纂体例。诸凡记传体、编年史体或“分体合编”式、“时代为纲作家为序”式等不同体例,都要分析其优劣、比较其高下,然后为已有的研究成果找到最适合的叙述方法。 综上所述,文学史有其不可靠性。如前所说,而许多原始记录已经不复存在,文学史是人写的,而且是被不同时代不同的作者所创作。人无论希望自己立场多么公正只要是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观思想,并且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所影响因而无论是再好的史学家,其所记录的历史都会带有其主观意向,都会与真实的历史有偏差,而且在历代传抄学习中,因所读之人与成书时的时代不同,知识程度不同,以及普遍存在的误读现象,可以说“文学史”即为“人学史”。 然而,因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前人写的文学史终究是给后的人所看,前人有的主观意识在后人身上同样能找到,前人所做过经历过的事情后人未必就不会去做去经历。相反,许多后人所做的事情在前人那都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记录。正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朝代如何更替,在中国可追溯的近三千年历史中,中国文坛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发生文艺复古运动,每次复古运动之后又会有更激烈的新思想新文化爆发。因而文学史又有其可靠的一面,毕竟前人还是留下了不少文字作品,白纸黑字还是有根可寻的。 如果可能,在编撰中国古代文学时,应该同时关注不同朝代同一文学运动或者相似的文学改革(如观察不同朝代但同样都发生过的“复古”运动),以此作为对比,相互对校,从中发现它的规律或者谬误,这样大概更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构建。 参考文献: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科建设》 张弘 社会科学辑刊 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述论》 佴荣本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 《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构建及其特点》 钱志熙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文学遗产-二三年第六期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篇2 试论古代文学史课中的师生互动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史课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倡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教学相长、情感上互相感染和观念上相互碰撞,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培养理论和知识扎实、具有较高鉴赏、分析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古代文学史课程师生互动 近年来,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甚至成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上自先秦下至近代的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文学遗产,历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学生听与记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上,采用文学史知识与作家作品介绍相结合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被学生接受,教学效果受到极大影响。笔者在在教学中,借鉴同行的教学经验,尝试引进师生互动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认为古代文学史课的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教学相长、情感的互相感染和观念的相互碰撞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相长:传授正确的知识这是古代文学史课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尤其是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增强人文素质,是古代文学史课的一个较高目标。实现以上的目标首先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突破传统授课方式。 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进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让学生参与到讲课环节中的课堂结构方式,即提前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提炼出几个典型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围绕相关问题查阅资料,撰写出发言或讲授提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设计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如讨论(或辩论)式、教师(或学生)答辩式、案例分析式及学生主讲教师总结式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做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分析,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业务进步,因为教师要花比传统授课方式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以准备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中学生有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解答。 如在讲《史记》文选时,学生对《项羽本纪》和《李将军列传》做了大量的查阅文献的准备,分小组做了幻灯片,对作者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传主的生平事迹及历史评价、作者艺术特色等都有独特的分析、讲解和讨论。学生也对一些不清楚的问题提出来请老师解答。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和提高的机会。教学相长,收获很大。 二、情感的互相感染:古代文学史课的师生互动,应是在情感层次的互动。文学是人的文学,历代的经典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人生情感与深刻的生命感悟。一部古代文学史也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情感形成发展的历史。通过对文学史的学习、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领悟凝结于其中的个人与民族的信仰情操精髓.对于陶冶接受者的精神品位与人文素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古今社会文化背景和氛围不同,今人思想感情、心理结构、感知世界的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情感方式等与古人有较大差异,学生不可避免地对古代文学感到隔膜,他们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代人的所感、所思,对古代人的生活、对古代文学普遍缺乏兴趣。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高尚的人格。 无论是一个作家的生平创作、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一种创作方法的产生和更新等都离不开特定时代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大量史料,要非常熟悉史料,以致烂熟于心,在向学生讲解之前要预先转化为自己呼之欲出的感性体验,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进行描述与讲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现场感。在对作家作品进行讲解时,采用一种领悟式的体验阅读与理解方式,尽量避免理性的拆解与分析或直接的结论宣导有可能带来负面效应,避免损害作品情境的浑融和圆满或对作品及作家真实感情和主旨的片面理解。重在实践一种获得结论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富有情感的环境感召下,激发学生自身对作品情感体验的认同。 如在讲魏晋南北朝文人的名士风范产生的时代背景时,学生对阮籍、嵇康等名士的言行觉得可笑、不可理解。讲授中引用大量数据和事例分析,并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例做类比,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论述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使学生从理性和情感上认同当时文人的特异言行的合理性。 再比如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思乡思亲的名篇,讲授时调动学生的人生经历,联系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使学生对作品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情感互动应贯穿于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始终,可以是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款款深情,也可以是对某一文学现象的慷慨叙述,还可以是对某个作家境遇的深切同情拟或是对某部作品的深情解读,等等不一而足。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使教学效果成倍提高。 三、观念的相互碰撞:古代文学史教学对于人文精神的发掘的意义在于传统生命精神对现代生存的启迪。古代文学史教学既要引领学生走入过去,重新体验文学作品本身所达到的人文境界,又要走出来立足当下,让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感受融入文本所传达的人文意义境界。而在教学过程中以当下意识阐释经典文本新的价值内涵与精神意义时.既是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重塑又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传承。 由于古代文学的含蓄蕴藉的特质,历代文论的繁复和时代的远离.今人的价值观与古人之间存在分歧、断裂甚至背离,使得当下教学环境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与精神的理解趋于复杂。在教学中会出现师生间观念上的矛盾,作为教师不要害怕和回避这种矛盾,在宽松的气氛中,耐心平等的与学生进行对话,在这种观念的碰撞中,既可以修正学生的某些偏激、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也可使教师更接近当代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某种程度上也为教师修正某些落后于时代的观念提供了契机。 这样的观念碰撞在古代文学史课的教学中甚为多见,如对屈原之死的评价、对杜甫“忠”的看法、对古代文人仕与隐的分析、对文以载道的论点的评论等等,教师可适度引导,但不必急于将所有问题均在课堂上找到答案,有些是在目前理论界尚争议的问题,或在课堂上不能一下解决的问题,可留下存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吴小如.关于怎样学和教中国文学史的问题[J].文学遗产,1991,(3).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1.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2. 古代文学史论文 3. 浅谈古代文学研究论文范文 4.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5.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这是我的一篇博文,感兴趣的话可以改改用。被低估了的文史大家:左丘明一部《史记》使司马迁得以名垂青史,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两千多年来,文史大家首推司马。然在司马迁之前200多年,一部文史价值丝毫不亚于《史记》的鸿篇巨著,纵贯240余年、18万余字的编年体史书《左氏春秋》(也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悄然问世,其作者便是堪称文史双绝的巨匠,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左丘明。左丘明为鲁国人,大概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于孔子),为鲁国史官。传说孔子非常推崇左丘明,《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说明左丘明生活年代大致与孔子同时。而《史记》则称道左丘明为“鲁君子”,其故乡肥城也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笔者说左丘明是“被低估了的文史学大家”,主要基于二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左传》之前,有两部史书流传于世。一是《尚书》,是中国最远古的图书,记载传说中的“五帝三代”之史实。但是《尚书》的内容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只能算是记载虞、夏、商、周四代帝王大臣言辞和重要文件的“集萃”,类似档案性质,不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史书。二是相传为孔子根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的,记载鲁国历史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春秋”原为鲁国对各国史书的统称,作者是各国的史官(太史),而且许多诸侯国的史官还是家族世袭制(据《孟子、离娄下》载孟子言:晋人称史书为“乘”,楚人称史书为“梼杌”(音táo wù),鲁人称史书为“春秋”)。相传孔子根据鲁国使官编写的鲁国“春秋”,掺入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褒贬、批判(后人称“春秋笔法”)而修订集成《春秋》,与鲁国国史别成一家。后人所称的“春秋”时代也因此而得名。但是正因为《春秋》在孔子的编纂之下,过多地表现出了孔子本人的思想倾向,其“笔则笔、削则消,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的风格,已经偏离了史家“秉笔直书”的笔法。故后世往往将《春秋》列为经书而非史书。《左传》为《春秋》三传之一,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用来发挥、阐述孔子《春秋》(经)的专著。但通览全书不难发现,与《公羊传》、《谷梁传》不同,《左传》所描写的内容已经明显超出了《春秋》涵盖的范围。所写内容包括周王室和晋、楚、齐、鲁、魏的史实,同时还包含了当时其他小国如宋、卫、郑、吴、越等国的一些史实。可见作者占有的史料相当丰富,240多年间各国重要的人物、事件几乎都囊括在内。其篇幅浩繁长达18万余字,而《春秋》仅18000余字。从写作手法看,《左传》纯以直笔写实、叙事为主,记录史实客观、清楚,寓褒贬于记叙之中,这与《春秋》及另“两传”也明显不同。因此说,《左传》释《春秋》的说法并不足信,《左传》应该是鲁“春秋”、孔《春秋》之外,自成体系的一部史书。从思想性看,《左传》具有一定的的民本主义思想,其价值取向基本是儒家的.其重视 “仁”、“信”、“礼”等价值观念,对许多历史事件成败的原因做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书中对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荒淫残暴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而对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士大夫、甚至下层平民,也不吝章节文字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纵观古今史籍,恐只有《史记》能与之媲美。其在我国历史学中的地位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第二个原因,左丘明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左传》之前的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全面反映现实生活的“诗”(大约有三千多首,后经编订为《诗经》,存诗三百零五首),其文学价值极高,但作者多湮没无闻;二是记载各国史实的文字,如《尚书》、各国史书等,史料价值高,但是文学价值较低。而《左传》即是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名著。其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可以说是达到了历史散文的最高境界。《左传》叙事客观准确,脉络清楚,围绕重要的历史事件,往往抓住事件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史实展开描述,做到了材料集中、结构完整、叙事清楚。《左传》特别善于刻画众多的历史人物,剖析纷繁的社会矛盾。尤其是描写战争,能够非常准确地交待清楚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特别是对大规模战争场面的描写尤为为传神。《左传》写战争并不单纯写军事行动和惨烈的杀戮,常常着眼与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战争因素结合起来,故对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往往能做出比较中肯的评判。如对晋楚“邲之战”的记载,原文大约3500余字,却记述了晋楚两国军队39位将领(晋21,楚18)的言行。作者用大量篇幅详细描写了晋楚两军在战前、作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言辞、作战表现,揭示了晋军将领将帅不和、意见不一、指挥失措、各自为战等具体状况,与楚军战役初期虽意见不一,战时却能同仇敌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晋军作战失利的根本原因。整个战事描写生动,叙事条理井然,情节精彩纷呈,运笔灵活自如。晋军主帅荀林父优柔寡断,副帅先縠争强好胜,士会足智多谋,赵氏兄弟(赵括、赵同)年少无知,魏锜、赵旃不顾大局,孙叔敖当机立断,楚王的老成持重,无不描写的生动传神。其叙事技法纯熟,富于故事性、情节性、戏剧性。能在这样短的篇幅里,把大规模的战争场面描写得如此传神,笔者以为虽《史记》亦有所不及。正是因为《左传》独特的的文史价值,后世文史大家无不从中汲取营养。我们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往往能从中发现《左传》的影子。笔者以为,我国浩繁的历史典籍中真正属于独立修史,且能够“成一家之言”者,惟有《左传》和《史记》。而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来考虑,似乎《左传》还要高出《史记》一筹。

编年体研究论文

文体,指文章的体裁、类别。

文体划分的标准主要是从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等三方面考虑的。就语言形式来说,古代文体可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

韵文和骈文、散文的区别在于押韵不押韵,韵文是押韵的,如《诗经》、《楚辞》以及各个时代的诗歌。另外,用于规戒的箴铭一类文章也押韵,属韵文,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骈文和散文是不押韵的,两者的区分是前者讲究平仄、对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对仗(所以骈体也叫。四六”文),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骈文,散文没有这些规定。

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唐宋人把骈文叫做“时文”,把散文叫做“古文”。

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从文体而言,就是反对骈文而提倡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的分别,广义的散文是指一般非韵文的作品,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体裁的一种。

我们讲古代散文用的是广义散文这一概念。古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四类。

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类散文的特点。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

主要有三类。(一)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和《资治通鉴》影响最大。我们学过的《彀之战》《赤壁之战》'就是这种文体。

'(二)纪传体。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记传体的创始人是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要内容的。我们通常说的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裁。

我们学过的《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海瑞传》都是这种体裁。上面说的二十四史是官修的国史,还有私人写的人物传纪也属于这种体裁,例如我们学过的《左忠毅公逸事》。

纪传体史传文对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都深受《史记》的影响。

我们学过的.《柳毅传》《促织》就是这种文学作品。(三)纪事本末体这种体裁首创于南宋时期的裒枢。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1300多年的历史,归纳为230多个专题。

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匈奴和亲”等。

二、论说文论说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它要求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

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论说文。春秋战国时期,论说文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阶段。

所谓“诸子百家”都属于论说文的范围。当时的论说散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语录,如《论语》、《孟子》主要是记录孔子、孟子平常的言论。

这种论说文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篇章结构,每篇的题目并不等于论题,与文章的内容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如《论语》第一篇“学而”即取第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中的“学而”两个字,与全篇内容无关。另一种是论文集,如《墨子》、《庄子》、《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我们学过这些集子里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正式的题目,每一篇文章有明确的主题,文章的结构、层次、开头结尾都很讲究。

从秦汉开始,论说文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单篇论文,体裁也趋向多样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论。

“论”的议论方式以论证为主,这种体裁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体裁的特点。西汉初年贾谊的《过秦论》是较早出现的单篇论文。

后来各代都有一些著名的“论”,如南北朝范缜的《神灭论》、宋代苏洵的《六国论》等。(二)说。

“说”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如韩愈的《师说》是阐明师这种职业的道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阐明捕蛇者为什么要以捕蛇为业的道理。

“论”与“说”的界限很难分得那么清楚。一般的说,人物论、史论等庄重一些的内容,大都采取“论”这种体裁;一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常常不采取“论”这种体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不能改为《爱莲论》。

(三)辩。“辩”是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驳证一个错误的论点或辩证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都是这种文体的名篇。(四)原。

“原”是探源的意思。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比较强·韩愈的《原道》《原毁》,黄宗羲的《原君》《原臣》都是这种文体的名篇。

(五)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但好的寓言都应该富有哲理性。

先秦诸子的哲学论文中已有大量的寓言,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一,《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唐代柳宗元的《三戒》也是著名的寓言。

(六)书信。书信按照应用范围的标准划分,可归于应用文。

如果按,文章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来说,大多数书信应归于议论文,书信在古代议论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韩愈的《答李翊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就可以当作文论、政论来读。

(七)赠序。赠序是赠。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列举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表明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发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了接受和表达思想,都需要经常阅读与写作这种文体。教材选录了15篇议论文,其中现代文10篇,文言文5篇。对于这些议论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应能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或驳论方法;应能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反语、层递等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说明文是一种常用文体。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说明文已成为人们传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交流介绍工作、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经验、方法的重要文章体裁。教材选录了8篇说明文,通过阅读这些说明文,我们能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这8篇说明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所说明的中心和要点;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的总体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应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应能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体。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以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教材选录了13篇记叙文,其中现代文8篇,文言文5篇。对于这些记叙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应能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应能认知文中环境描写的类别,并能简要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应能认知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侧面烘托、整体比拟、夹叙夹议、语意双关、象征、暗示、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

论,一种论文文体。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序跋,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辩,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杂记

小说

【写作指导】 一、什么叫议论文? 议论就是发表意见,阐明是非,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称为议论文。

二、议论的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如《反对自由主义》论点是“反对自由主义”。

②开篇 如《谈骨气》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点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④结尾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 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

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

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如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很多考生不约而同想到了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出现的频率之高,以至于专家戏称今年是个“苹果丰收年”。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

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③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 ④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例如《谈骨气》一课中,作者所举的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穷人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例子都是紧扣论点来写的,而且所举的事例各说明论点的一个侧面,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互不雷同。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

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例如:《师说》第二段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

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

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

“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方式。

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 《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值得读者学习借鉴。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议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论证方法还有引申论证、因果论证,等等。

三、议论文逻辑性的具体体现。 写议论文必须注意逻辑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要依靠语句表达出逻辑性,另一方面要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突出逻辑关系。

一个语段的内部之间也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关系。 严密的逻辑关系必须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注意议论文中的“但”“但是”等转折连词的作用,俗语有“‘但’字后面有文章”的说法,它的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标明了文段或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论点更醒目、更突出。 注意要善于运用“固然”“诚然”等词语,一个短短的800字左右的议论文,有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为了使论证更加全面,更加有针对性,同学们要善于使用这样词语开头的语句表达。

以前的高考曾经考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段,这样的文。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上新浪网教育去查有你想要的。

以下是有关先秦文学的研究论文范文衔接地址,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技巧详解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一起看看如何才能写好文献综述吧!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二、学写综述的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三、文献综述的特点

其特点首先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其次是“述”。 “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四、文献综述研究写作步骤

一般须经过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四个阶段。

1.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2.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3.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

前言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 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

②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1) 纵式写法 纵是历史发展纵观。 它主要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某一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综述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2) 横式写法 横是国际国内横览。 它就是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横式写法适用于成就性综述。这种综述专门介绍某个方面或某个项目的新成就,如新理论、新观点、新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等等。因为是新,所以时间跨度短,但却引起国际、国内同行关注,纷纷从事这方面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如能及时加以整理,写成综述向同行报道,就能起到借鉴、启示和指导的作用。

(3) 纵横结合式写法在同一篇综述中,同时采用纵式与横式写法。 例如,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通过纵、横描述,才能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无论是纵式、横式或是纵横结合式写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客观公正地如实反映;二要分析透彻,综合恰当;三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四要语言简练,详略得当。

总结 主要是对主题部分所阐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重点评议,提出结论,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参考文献 写综述应有足够的参考文献,这是撰写综述的基础。它除了表示尊重被引证者的劳动及表明文章引用资料的根据外,更重要的是使读者在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时,提供查找有关文献的线索。综述性论文是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说明问题的,读者如有兴趣深入研究,可按参考文献查阅原文。因此,必须严肃对待。

综述的写作步骤

选定题目 选定题目对综述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题首先要求内容新颖,只有新颖的内容才能提炼出有磁石般吸引力的题目。选题还应选择近年来确有进展,适合我国国情,又为本专业科技人员所关注的课题,如对国外某一新技术的综合评价,以探讨在我国的实用性;

又如综述某一方法的形成和应用,以供普及和推广。选题通常有几种:一种是与作者所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的选题,对此作者有实际工作经验,有比较充分的发言权;一种是选题与作者专业关系不大,而作者掌握了一定的素材,又乐于探索的课题;还有一种是医学科学情报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题目不要过大 ,过大的题目一定要有诸多的内容来充实,过多的内容必然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这不但增加阅读、整理过程的困难,或者无从下手,或顾此失彼;而且面面俱到的文稿也难以深入,往往流于空泛及一般化。实践证明,题目较小的综述穿透力强,易深入,特别对初学写综述者来说更以写较小题目为宜,从小范围写起,积累经验后再逐渐写较大范围的专题。此外,题目还必须与内容相称、贴切,不能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更不能文不对题。好的题目可一目了然,看题目可知内容梗概。

查阅文献 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对初学者来说,查找文献往往不知从哪里下手,一般可首先搜集有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教科书叙述比较全面,提出的观点为多数人所公认;专著集中讨论某一专题的发展现状、有关问题及展望;学术论文集能反映一定时期的进展和成就,帮助作者把握住当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其次是查找期刊及文献资料,期刊文献浩如烟海,且又分散,但里面常有重要的近期进展性资料,吸收过来,可使综述更有先进性,更具有指导意义。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自己所选定的题目,查找内容较完善的近期(或由近到远)期刊,再按照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去收集原始资料。这样滚雪球式的查找文献法就可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文献。这是比较简便易行的查阅文献法,许多初学综述写作者都是这样开始的。另一种较为省时省力的科学方法,是通过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常用的检索工具书有文摘和索引类期刊,它是查阅国内外文献的金钥匙,掌握这把金钥匙,就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献。此外,在平时工作学习中,随时积累,做好读书文摘或笔记,以备用时查找,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

查找到的文献首先要浏览一下,然后再分类阅读。有时也可边搜集、边阅读,根据阅读中发现的线索再跟踪搜集、阅读。资料应通读、细读、精读,这是撰写综述的重要步骤,也是咀嚼和消化、吸收的过程。阅读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据,领会文章的主要论点,用卡片分类摘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以便为写作做好准备。

加工处理 对阅读过的资料必须进行加工处理,这是写综述的必要准备过程。按照综述的主题要求,把写下的文摘卡片或笔记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而又有确切依据,阐述层次清晰而合乎逻辑。按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轮廓,再进行科学的分析。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观点与体会,这样客观资料中就融进了主观资料。

撰写成文 撰写成文前应先拟提纲,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重点阐明,哪些地方融进自己的观点,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几笔带过。重点阐述处应适当分几个小标题。拟写题纲时开始可详细一点,然后边推敲边修改。多一遍思考,就会多一分收获。

提纲拟好后,就可动笔成文。按初步形成的文章框架,逐个问题展开阐述,写作中要注意说理透彻,既有论点又有论据,下笔一定要掌握重点,并注意反映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性,但对相反观点也应简要列出。对于某些推理或假说,要考虑到医学界专家所能接受的程度,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为问题提出来讨论,然后阐述存在问题和展望。初稿形成后,按常规修稿方法,反复修改加工。

撰写综述要深刻理解参考文献的内涵,做到论必有据,忠于原著,让事实说话,同时要具有自己的见解。文献资料是综述的基础,查阅文献是撰写综述的关键一步,搜集文献应注意时间性,必须是近一二年的新内容,四五年前的资料一般不应过多列入。综述内容切忌面面俱到,成为浏览式的综述。综述的内容越集中、越明确、越具体越好。参考文献必须是直接阅读过的原文,不能根据某些文章摘要而引用,更不能间接引用(指阅读一篇文章中所引用的文献,并未查到原文就照搬照抄),以免对文献理解不透或曲解,造成观点、方法上的失误。

史学史研究编辑

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专业一览表 院、系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人数 学制 学费 授予学士学位门类 备注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050101 200 四年 4800 文学 文 传播学 050305 20 四年 4800 文学 文 历史学院 历史学 (含历史学、博物馆学方向) 060101 100 四年 4800 历史学 文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哲学 010101 20 四年 4800 哲学 文理兼收 思想政治教育 030404 80 四年 4800 教育学 文理兼收 社会工作 030302 15 四年 4800 法学 文 法学院 法学 030101 60 四年 4800 法学 文理兼收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经济学 020101 30 四年 4800 经济学 文理兼收 工商管理 (含电子商务专业) 110201 40 四年 4800 管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102 30 四年 5000 经济学 金融学 020104 30 四年 5000 经济学 会计学 110203 20 四年 4800 管理学 教育学院 教育学(含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040101 20 四年 4800 教育学 文理兼收 学前教育 040102 30 四年 4800 教育学 特殊教育 040103 30 四年 4800 教育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英语 050201 103 四年 6000 文学 文理兼收 日语(零起点) 050207 20 四年 6000 文学 文 俄语 050202 9 四年 6000 文学 文理兼收 艺术与传媒学院 影视学(影视与传媒方向) 050423 10 四年 4800 文学 文、统招 影视学(含影视与传媒、数字媒体方向) 050423 35 四年 8000 文学 艺术类 、文理兼收 音乐学(含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方向) 050401 26 四年 8000 文学 艺术类 、文理兼收 舞蹈学(含舞蹈教育、舞蹈编导方向) 050409 29 四年 8000 文学 艺术类 、文理兼收 美术学(含书法学、美术学方向) 050406 22 四年 8000 文学 艺术类 、文理兼收 艺术设计 050408 11 四年 10000 文学 艺术类 、文理兼收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含统计学专业) 070101 64 四年 5400 理学 理 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1 96 四年 5400 理学 理 物理学系 物理学 070201 130 四年 5400 理学 理 化学学院 化学 070301 140 四年 5400 理学 理 天文学系 天文学 070501 20 四年 4800 理学 理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071206 80 四年 5400 理学 理 教育技术学院 教育技术学(含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工程方向) 040104 60 四年 5000 理学 理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 070405 40 四年 5400 理学 理 生物科学 070401 60 四年 5400 理学 理 心理学院 心理学 071501 80 四年 5400 理学 理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 070701 60 四年 4800 理学 理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070702 20 四年 4800 理学 理 地理信息系统 070703 20 四年 4800 理学 理 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 081001 20 四年 5400 工学 理 环境科学 071401 20 四年 4800 理学 理 资源学院 资源科学与工程 081105 20 四年 4800 理学 理 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 110101 25 四年 4800 管理学 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0102 25 四年 4800 管理学 理 人力资源管理 110205 25 四年 4800 管理学 文理兼收 公共事业管理 110302 25 四年 4800 管理学 文理兼收 体育与运动学院 体育教育 040201 50 四年 4800 教育学 理 运动训练 040202 30 四年 5400 教育学 文理兼收 励耘实验班 新生入校一学期后,经测试择优选拔100名组成励耘实验班,实施励耘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合计 2100 文学院 文学院前身是中文系,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这里聚集着近百名优秀教师,既有老一辈学术大师,又有一大批站在学科前沿的享誉海内外的中青年学者。

在职教授5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0余名,学术氛围浓厚、教学质量优秀。 文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民俗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和“民俗典籍文字”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与北师大共建“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依托9个博士点、13个硕士点组建起来的10个研究所,以及5个跨专业的研究中心,硕、博士点数量居全国高校中文系之首。

这里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全国仅有的两个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之一,“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单位,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目前在文学院学习的有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800余人、博士研究生300余人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300余人。

文学院为本科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1)按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贯通培养的方案设计本科培养方案,一批优秀本科生可以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直接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两年以后再择优提前攻读博士学位。(2)为了适应新世纪的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原则,文学院调整了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为培养研究型人才和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3)率先实施“4 + X”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有更多的选择机会。(4)文学院硕博士研究生每年招生额度居全校第一,本科生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文学院现设有汉语言文学。

就跨专业考研而言,难度比较大;相对简单点的跨专业,历史学还好。因为历史学是全国统考,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复习的内容大体相同。如果真的喜欢,可以着手准备着,先不着急定学校,可以到十月份看你的准备情况定。这就比那些自主命题的考试好很多。把目标定的高一点,动力会足一点,加油!

就北师大而言,是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历史学是比较古老的学科,所以北师大的历史学还是很有影响力的。考了师范类学校,多数的都得从事教育事业。如果想在大学,得博士,在好的大学,比如北师大差不多得洋博士。初高中的门槛就没有那么高了。

对于准备,初试是统考卷,要看当年出的权威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必备历史学辅导书,有精力的话多看看北师大出版的书

答:历史学研究生

历史学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

1、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该专业研究生去向主要为 *** 、企业、教学、科研等部门中负责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等。

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文物、考古、博物馆系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目前全国范围内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就业势态。只是前些年的毕业生大都留在北京等中心城市,许多省市文博系统长期得不到相关的毕业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中小城市或地区毕业生的需求始终供不应求。

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全国省、市、区各级文物考古研究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级、各系统的博物馆文化部门,国家及省市机关(公务员),全国各高校(任教),出版部门(编辑、记者)。同时,部分毕业生出国深造,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在相关领域工作。

北师大的历史学可以排在前五吧,实力还是很强的!未来的就业不仅看学校,专业,还有个人的努力程度。

比如发什么有质量的文章,读研期间参加什么重要的活动等等。最好还要看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一般来说,历史学硕士毕业生会选择去大、中、小学校担任历史老师,在博物馆从事历史研究或博物馆管理,历史文化导游,图书馆管理人员,历史类文字编辑,党史研究室,革命纪念馆的人文岗位等等。 从历史学研究生就业范围来看,毕业生的择业面看似狭窄,但凭借该专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厚重感,完全可以在媒体的文案策划、企业的企划部门、图书出版界、旅游等岗位或领域闯出一番天地,而不一定限制在研究或教学领域。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 历史学科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 1902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2006 年 3 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史学研究所合并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合并后的历史学院现有 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 个博士点,8 个硕士点。在科研方面,我院是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1994 年设为国家首批人文社会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和考古与博物馆学等专业。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为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民族史等。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政治史等。 世界史学科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日本史等。

历史文献学学科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等。 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考古史、博物馆学等。

史学研究所是 1980 年经原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史学史科研机构,一直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家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与史学批评、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思想史、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西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经史)研究。特别是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和中外古史比较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形成特色,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设有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室、中国通史研究室、《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史学史研究》已有 40 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也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主要内容阐明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揭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批判地总结史学遗产(包括史学传统),为促进历史科学的发展提供成果史学史研究和阐述史学本身发展的历史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主要任务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今历史著作,探索史学思想的源流与派别以及史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并考察历史知识积累的过程和历史编纂方法的演变等。史学史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世界史学史、国别史学史、断代史学史等

你就看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出版的相关期刊,这是由中科院直属的报刊。。中国社会科学 与你所说的历史研究都是该杂志社出版的。

《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史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史学史研究 》北师大史学所《世界历史》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文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历史档案》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史学集刊 》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 《史林》上海·该刊编辑部《中国地方志》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史研究动态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经济研究杂志《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陕西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科学出版社

历史研究编辑部成员

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学系,曾任东北文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参与《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创办工作,任编辑。1979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1980年,《历史研究》隶属在本编辑部基础上组建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先后任编辑、副编审、编审,编辑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历史研究》杂志主编。曾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辽金史学会会长等。研究方向是辽金史、中国社会史。

一、历任会长:首届、第二届会长:林甘泉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第四、第五届会长:林剑鸣(西北大学、法律出版社)第六届会长:高敏(郑州大学)第七、第八届会长:张荣芳(中山大学)第九届会长:周天游(陕西历史博物馆)二、二、现任会长:周天游现任副会长: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葛剑雄(复旦大学)、黄今言(江西师范大学)、孟祥才(山东大学)、黄留珠(西北大学)、岳庆平(北京大学)、彭 卫(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卜宪群(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谢桂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宋 超(历史研究编辑部)。三、本会聘任顾问:林甘泉、何兹全、田余庆、安作璋、高 敏、朱绍侯、张荣芳、张传玺四、本会理事会理事:王子今 彭 卫 周天游 葛剑雄 黄留珠 卜宪群 张铭洽 宋 超 徐卫民 李均明 黄今言 吕宗力 李振宏 孟祥才 岳庆平 刘华祝 白音查干(蒙) 臧知非 谢桂华 冷鹏飞 田 静(女) 杨兆荣 张鹤泉 黄朴民 黄婉峰(女) 王 健 余华青 孙家洲 丁毅华 赵国华 陈松长 何双全 宋一夫 刘 敏(女) 高大伦 江 淳(女) 朱子彦 刘汉东 张仲立 焦南峰 李解民 马 新(女)孙福喜 田人隆 邵 鸿 田旭东(女) 王彦辉 宋 杰 雷依群 曹旅宁 陈长琦五、本会秘书处:秘书长:卜宪群(兼)副秘书长:张铭洽

胡绳与近代史研究所胡绳同志是我们党的理论家。他的理论兴趣广泛,著述涉及哲学、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以及时政评论。他不仅是一个学者,还是一个政治活动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贡献了心力。作为学者,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是他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据我所知,他与近代史研究所关系很深,对近代史研究所的发展十分关注。在胡绳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我在这里回忆他与近代史研究所的关系,以作为对他的怀念。其中有些是我亲身经历的,有的是听说的,可以说是亲历、亲闻、亲见。我是晚辈,对他与范文澜、刘大年,以及其他近代史所老一辈学者的关系知之不多、知之不详,我这里回忆的,只是胡绳与近代史研究所关系的点滴而已。近代史研究所的创始人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胡绳同志自己说,他与范文澜初次见面是1949年,那时候他们刚进入北京。此后便来往不断。从近代史研究所印制的《刘大年存当代学人手札》中,可以约略看出范文澜、刘大年、胡绳信件往返讨论学术问题的情形。近代史研究所是1950年5月在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的。1953年,经毛主席批准,党中央决定成立一个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它是党内讨论中国历史问题的机构,不发号施令,由陈伯达任主任。委员会开过一次会,决定加强历史研究,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三个历史研究所。以郭沫若为所长的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和以陈垣为所长的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就是根据这个决定成立的。以此为序,近代史所改称第三所。刘大年和胡绳是这个历史研究委员会的最年轻的成员。从1954年近代史所也就是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成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起,田家英、胡绳、黎澍就一直是我所学术委员会的委员。胡绳担任近代史所学术委员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1985年胡绳同志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前,才辞去了我所学术委员的头衔。他与我所名誉所长、早他一年去世的刘大年关系密切,常相往来,这是众所周知的。《刘大年存当代学人手札》收有胡绳写给刘大年的信,讨论诗韵,真情坦率,可见一斑。刘大年几次告诉我,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委员会一定要聘请几位所外的知名学者,并常举田家英和胡绳为例。我第一次见到胡绳同志大约是1975年。当时传闻胡绳将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担任领导工作。有一天胡绳同志到学部召开座谈会,我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中说起学部的刊物《新建设》,胡绳同志便提起民国初年的《建设》杂志以及后来的《中国建设》杂志,同时如数家珍地谈起民国时期的历史,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1979年近代史所创办了《近代史研究》杂志,杂志的创刊号发表了胡绳的《义和团的兴起和失败》,这是他即将出版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的一章,希望借刊物来征求学术界的意见。1981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出版。他希望近代史所学者给他提意见,特别给我所丁名楠研究员写信,恳请批评。我所近代政治史研究室全体研究人员开了两天会,提出读后感,虽然对书中若干史实和技术性问题提出了不少意见,但对本书作者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追求的那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深为佩服。当时,政治史研究室主任何重仁几次告诉我,他为胡绳著作中体现出来的理论深度和高度的概括力所深深折服,反复研读,反复琢磨。据说胡绳曾对刘大年说,他的书不是中国近代史的正史,正史要由近代史研究所去写,所以他不用“中国近代史”一类的书名。可惜,直到今天,近代史研究所也没有写出一本完整的中国近代史的“正史”来。这是需要近代史所的学者们反躬自省的。1982年,胡绳应邀率团去美国芝加哥参加学术讨论会,在为数不多的成员中,有近代史研究所的一名中年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胡绳为首的中国大陆学者与秦孝仪为首的台湾学者有过学术上的正面交锋。此行对于促进两岸中国近代史学者的相互了解,对于推动两岸中国近代史学者的学术交流,良有裨益。1985年初,近代史所副研究员王来棣在《近代史研究》第1期就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发表了与胡绳同志商榷的文章。不久,胡绳就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来棣很紧张,有人说,“得罪权威,早晚要倒霉”,好像发表了与胡绳不同意见的文章,就是捅了马蜂窝。王来棣赶忙写信给胡绳同志,申述这种担心。胡绳于5月10日给王来棣复信,说明她的“顾虑是完全不必要的”,并且心平气和地就王来棣提出的问题进行学术讨论。胡绳在信的末尾说:“我作为您所评论的书的作者,虽不尽同意您提出的基本论点,但是还是认为您的文章发表是很好的事。您的文章不但能引起读者思索有关的问题,而且对于书的作者也是有益的,这将促使作者进一步考虑您所提出的问题。”这封信,经胡绳和王来棣同意,发表在同年的《近代史研究》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和他领导下的一个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学术问题进行完全平等的讨论,这对于促进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后,胡绳对我所王庆成研究员有关洪秀全早期思想的研究文章,对余绳武研究员有关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文章,都有过明确的赞扬意见。1986年,北方某学术刊物发表了一篇贬低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抗英作用的文章。胡绳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曾指示近代史所要有所作为。近代史所所长余绳武在所内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对这篇文章提出了批评。会后,我结合这次会议的讨论,写了一篇反驳文章在当时的《红旗》杂志发表。这篇文章采用说理的办法,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依据鸦片战争的历史事实,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反驳,后来为多种书刊选用。1987年,我所研究员陈铁健在《历史研究》发表了一篇讨论红军西路军的论文,引起了党内高层的反应。刊物和作者本人都感到紧张。当时的所长余绳武同志后来告诉我,胡绳同志在院里召开了一个小会,参加人除了院里负责史学工作的副院长和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外,还有作者、《历史研究》和《近代史研究》主编、刊物的责任编辑等。胡绳宣读了杨尚昆、李先念和邓小平等同志此前关于西路军问题的批示,然后说,研究无禁区,作者在研究中没有犯什么错误,但是已经有了发表党史研究文章的刊物《中共党史研究》,《历史研究》以后就别再发表党史文章了。胡绳作为院长并没有对作者提出批评,他只是说,这类问题中央已经有了意见,我没有向你们传达,责任不在你们,对学者采取了保护的态度。1990年,是近代史所建所40周年。所里决定以学术形式纪念自己的节日。我们办了两件事,一是铸了一个范文澜铜像,以示景仰与怀念;二是召开了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以扩大近代史所的影响。范文澜铜像揭幕仪式,胡绳同志前来出席,并在仪式上发表了即席演讲。这篇演讲高度赞扬了范文澜用马克思主义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功绩,对范文澜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批老学者表示了深深的怀念。这篇演讲后来收在《胡绳全书》第3卷。我们在那年9月举行“近代世界与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胡绳同志应邀前来出席开幕式,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的演讲。这篇演讲是事先准备好的,演讲后,胡绳稍做了一点修改,交给我,嘱我送《人民日报》发表,后来收在《胡绳全书》第3卷。2000年5月,是近代史所建所50周年纪念,我们开了一个会来庆祝。这时候,胡绳同志身体不好,我们不敢、也不忍心再邀请他亲临指导了。胡绳同志对近代史所的工作非常支持,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近代史所从他那里得到的支持是最多的。我们研究所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只要我们邀请,他都积极参加,并且发表演讲,演讲稿从不需要别人代拟。前述近代史所成立40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如此,1991年9月我们在沈阳召开“九一八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也是如此,1993年1月我们在北京召开“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还是如此。他说过,你们开国际讨论会,我去替你们接待外宾。所以,那几年我们召开的国际讨论会,都要单独宴请海外学者,请胡绳、刘大年同志做东。这样做对扩大近代史所在国外的影响很有好处。1996年中,考虑到近代史所在香港史研究中有一定成绩,我们打算在香港回归前后在香港召开一次有关香港历史的国际学术讨论会,需要筹集资金。我给胡绳同志写信,汇报这一想法,并希望借重胡绳同志的名望向香港的商业巨头寻求资助。没想到,胡绳同志极为痛快,允诺替我们设法。他要我给他写封信,正式提出这一要求,并且建议直接向一位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的香港富商提出。对我这封信的写法,他几次亲笔修改,然后退给我重新打印。胡绳同志在我这封信上写上批语,希望这位副主席有所措手。大约在这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胡绳亲手把这封信交给了这位副主席。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这位副主席没有理睬我们的要求。这年11月中旬,在广东翠亨村举办的孙中山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向胡绳同志报告香港这位富商没有任何表示。这时候我明显地感觉到胡绳同志面露失望的神色。有关香港史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12月在香港大学召开,虽然我们指望的资助没有拿到,但胡绳同志对这次会议的关注和热情,令我们十分感动。胡绳同志对近代史所的学科结构、人才状况十分了解。1991年中,他曾到近代史所发表演讲,谈他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些想法。在谈到近代史所的工作时,对近代史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很称赞。十年来,由于老成凋谢,新的研究人才接续不上,虽然我们力求吸引新的人才,中外关系史研究仍然没有恢复到兴旺的时期。我作为所长,深感愧疚!大约1990-1991年间,胡绳同志提出在近代史所组建当代中国史研究机构。那时候近代史所所长是王庆成同志。王庆成同志与我商量后,我们起草了报告,论证了开展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必要性,建议先在近代史所组建当代中国史研究室,然后发展到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所和国史馆。这个报告送到院里以后,便没有下文。我没有就此事再问过胡绳同志。我后来想,也许是邓力群同志组建的当代中国研究所已经有了眉目,我们这里的设想就不便再提起了。1996年初,我曾随金冲及和广东社科院院长张磊同志,到胡绳同志家里,商量以孙中山研究会名义,借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的机会,在广东翠亨村召开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那时候,胡绳同志身体很好,头脑清楚,对讨论会召开的主旨,指示得很清楚。这年11月中,讨论会在翠亨村如期召开,胡绳同志出席。但是,我感到他脸上浮肿,步履缓慢,身体大不如前了。后来听说,半个月后他住进医院作肺癌切除手术。1997年,我曾三次给胡绳同志写信。一次是4月,因为近代史所的所刊《近代史研究》将在8月满100期,考虑到创刊号及创刊号后都曾发表过胡绳的文章,我和编辑部期望胡绳同志能在100期上发表文章或者题词。这对刊物和读者将是很大的鼓励。我在信中说:“《近代史研究》同国家的改革开放一起起步,十几年以来,在推动中国近代史的学术研究方面,苦心经营,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您的大作,自创刊伊始,多次在该刊发表,深受读者欢迎。兹逢百期之会,您似不能无文。您无论是给他们写几句话,或赐一墨宝,编辑部都将无比高兴。编辑部在6月15日以前收到,便能赶上制版印刷。”结果我们准时收到了胡绳同志写的题词。我后来从胡绳秘书那里知道,他写这个题词时,正抱病出席江苏盐城举行的胡乔木铜像揭幕仪式,因化疗用药过重,白血球降到很低,昏睡了一整天。稍好一点,勉强写出了这个题词。这个题词中,胡绳同志对《近代史研究》创刊100期表示祝贺,同时谨重提一个建议:把1919年以前的八十年和这以后的三十年,视为一个整体,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是比较合适的。这样,中国近代史就成为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有头有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可以称为“中国现代史”,不需要在说到1840-1949年的历史时称之为“中国近现代历史”。这个题词发表后,对统一中国近代史学界的认识很有好处。我根据胡绳同志的意思,撰写了题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沉沦”、“上升”诸问题》的文章,1998年初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摘要,同年在《近代史研究》第2期发表全文,也引起了学术界注意。第二次是9月11日,我给胡绳同志写信,信中说:“大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对近代史学界是大事。我不揣浅陋,写了一篇书评,未必说到点子上,只是表达我的读后感而已。不妥之处,尚祈不吝指正。我把自己的论文编了一个集子,名为《追求集》,已商妥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特敬请您为拙著书名题赐墨宝,以增光宠。附上《追求集》目录,请过目。”10月初,胡绳同志的墨宝就送来了。《追求集》1998年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胡绳同志题写的“追求集”三个苍劲有力的墨笔字印在书的封面上,给这本论文集增添了莫大的光荣。与墨宝同时送到的还有胡绳同志的一封亲笔信,他对我写的书评表示感谢,同时说明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中是否设立了“谋略处”,他没有看到我写的文章,要我把这篇文章送给他一阅。原来,我写的书评中,高度肯定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修订再版的意义,指出:无论是《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还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都充满了一个深深参与、密切关注现实政治生活而又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大学者、大专家的聪慧和眼力。他处理复杂的近代史料,往往居高临下,给人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印象。他的著作,不是专门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写的,没有单纯学术著作所常有的古板、书卷气和学院气,因而能为有中等文化水平以上的广大干部和各行业读者所喜读。学者们,尤其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们,总是把它置于案头,常加参考。《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1981年初版到1997年再版,作者始终坚持了他在探讨中国近代史发基本规律时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坚持了他在表述中国近代史发展基本规律时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意见。有些具体的结论学术界或许还将会有种种讨论,但是他在研究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指导原则,我以为是值得学者们认真加以参考的。在这篇书评中,我还从中国近代史学者的眼光,指出了修订再版中一些技术性的错误,特别对修订再版保留了湖北军政府下存在谋略处一节提出了批评。我在书评中说,至少有两篇文章对谋略处是否确实存在,提出了严重的质疑,其结论是:谋略处是不存在的。其中有一篇是我在1987年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文章:《湖北军政府“谋略处”考异》。我在书评中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者是很注意近代史研究的进展的,不可能没有注意这两篇文章。作者修订再版时没有采纳这两篇文章的论点,可能对相关的结论仍然存疑。不过,上述新的结论,十年来没有人起来推翻它,应该可以说经得起学术界的检验了。过分谨慎未必是对待学术进展的积极态度。”胡绳同志的信,很谦虚地表示他确实没有看到质疑谋略处的文章。顺便说一下,我写的这篇书评在胡绳同志80周岁时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但是只是摘要,而摘要把我对再版的批评全部删去了。我很感谢《中共党史研究》全文发表了我的书评,保留了我对再版书的批评。我认为,胡绳同志是愿意看到这样的批评的。第三封信是10月6日写的,我感谢胡绳同志对《追求集》的题签,同时把我写的有关中国近代史分期的文章、质疑谋略处的文章以及几首诗送给他。谋略处的文章是他要过的,其他的东西,可能会干扰他的清听,妨碍他的休息,我很惭愧。胡绳同志对近代史所有关心,也有批评。1998年10月12日,胡绳同志在北京对“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课题组谈话时,谈到中国近代史上的现代化以及是否用现代化作为主题写中国近代史问题。他说:“用现代化作为一个线索串起来写中国近代史,我倒是赞成,是可以这样写,但讲近代史,讲现代化问题,也离不开阶级、阶级斗争。另外,这几年我发表好几篇文章,说现代化和开放都有一个殖民地和独立国家的问题。作为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来实现现代化、对外开放,这和一个独立国家的开放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我这个意见说过好多次,可是我们近代史研究所的同志好像也不大热情,我很希望他们写点东西。后来我就想,如果我现在来写以现代化贯穿的近代史,到底怎么写法?照我看还是要有阶级斗争的。写近代史,阶级、阶级斗争逃不了。”我对胡绳同志在这里讲到的基本观点完全赞成。据我所知,近代史所名誉所长刘大年同志在去世前,就中国近代史上两个基本问题,即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刘大年用的是近代化)问题几度写过文章,发表过意见。我本人也多次讨论过这个话题,如,1984年在《历史研究》第4期发表的《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1987年在《红旗》杂志第6期发表的《也谈近代中国的“开关”问题》、1996年在《当代中国史研究》第6期发表的《“告别革命”说错在哪里》等文章都涉及这个问题。当然,这些还说不上系统讨论,我想胡绳所期待的正是系统的讨论。所以,胡绳同志这个批评很值得我们重视。最近几年,胡绳同志养病,我一直不敢去看他,深怕打扰他休息,期望他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尽快康复。1995年中,胡绳同志在301医院做大腿的外科手术,我曾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郑惠同志去看过他。这是惟一的一次。2000年3月,我听说胡绳同志自外地回京休息,曾给他写信,代表近代史研究所和我个人表示问候,同时报告近代史所的同志们正在准备按照他提出的中国近代史的时限框架,撰写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通史》。但是这时候,他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了,我没有收到他的回信。胡绳同志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是用马克思主义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锋,他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贡献是需要认真加以总结的。2000年11月5日胡绳同志不幸逝世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经召开追思会,我在那次会议上有一个简短发言,初步评述了胡绳同志在创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中的功绩。我在那个发言中说过:“胡绳同志、范文澜同志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行者,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开拓者。范文澜1943年在延安发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1945年发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1946年在冀中根据地出版《中国近代史》上册,这是代表在革命根据地延安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探索。范文澜是老一辈学者,由于革命事业的需要,他从一个经学家转变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又进一步转变为近代中国历史的探索者。胡绳同志1937年发表《“五四”运动论》,1939年发表《论鸦片战争》,1948年在香港出版《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代表了在革命根据地以外从事革命活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探求。胡绳发表《“五四”运动论》时只有19岁,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出版《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也不过30岁,他的这本著作在解放后长期被作为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青年的经典读物。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上册在北方的根据地出版,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在南方的香港出版,标志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研究和探索中国近代史的成功,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建立和兴旺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现在看到刚刚出版的《童稚集》(胡绳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发现胡绳同志在1936年18岁的时候就发表了《〈中国近代史〉评介》一文,表明他已经开始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中国近代史了。这时候,范文澜的研究方向还没有转移到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来。因此胡绳一生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需要特别引起重视,需要总结。我现在提出这个题目,希望以后有机会来做这个题目。这是我的愿望。(本文根据2001年10月30日在湖北襄樊市举办的“胡绳同志逝世一周年座谈会”和11月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 “纪念胡绳逝世一周年”会议上的发言修改而成。)

历史研究编辑部官网

1.网站 历史千年 2.论坛 轩辕春秋 国学论坛 3.历史研究 中国最早、最权威的历史研究类刊物,创刊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最早的一本综合性史学期刊。它一直是全国历史类期刊中居首位的核心期刊,1995年获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提名奖,1996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 《历史研究》是中共中央“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倡议创办的历史学专业刊物。毛泽东同志就创办《历史研究》提出以“百家争鸣”为方针研究历史。郭沫若先生是《历史研究》编委会的召集人,他撰写的发刊词论述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必要性,同时认为“认真能够实事求是的人,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然会逐渐地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接近而终于合辙。” 百家争鸣、实事求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是《历史研究》编辑部同仁始终坚持不懈的办刊方针和不断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 本刊主要发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史学理论、史学史、各种专业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刊登史学研究动态、读史札记和史学著作评论等。 《历史研究》主要栏目:专题研究、史家与史学、学术述评、读史札记、讨论与评议、 书评、海外新书评介、读者来信等!

《历史研究》有两种一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著作二是目前历史学界最权威的学科学术期刊

一、《历史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栏目包括专题研究、理论与方法、史家与史学、讨论与评议、书评、读史札记、学术述评、国外新书评介、读者来信等。热诚欢迎海内外学者惠赐佳作。谢绝出资刊文。二、本刊实行匿名评审制。来稿请勿标注作者姓名。有关作者的信息,如姓名、生年、工作单位、职称、邮政编码、电子信箱、联系电话等, 请附另纸写明。三、研究论文请附200-300字内容提要和3-5个关键词;并附中文提要和关键词的英文译稿,供编辑参考。四、稿件应遵守学术规范及相关国家标准和法规,如关于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等。五、本刊引文注释采用页下注(脚注)方式。详细情况请参考《<历史研究>关于文献引证标注方式的规定》。六、本刊整体版权属编辑部所有。七、凡向本刊投稿,如未注明非专有许可,视为专有许可。八、未经采用的来稿恕不退还。九、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来稿做文字性修改。十、稿件一经刊用,即寄送样刊。十一、如对以上规定有异议,请予说明。十二、作者请登录《历史研究》网站,使用在线投稿系统赐稿。投稿方法:①登录;②登录投稿系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未注册的用户须注册后方可登录,注册信息必须真实有效;③点击网上投稿;④按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并在“分类”栏选择稿件所投编辑室;⑤点击提交。

研究历史的专业性学术刊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