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环境伦理学研究方向的综述论文

发布时间:

环境伦理学研究方向的综述论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院 (系):专 业:班 级:学生姓名: 学 号:年 月 日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评价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综述名称 注意综述名称(综述内容中不要出现本课题怎么样等等)评阅教师姓名 职称评 价 项 目 优 良 合格 不合格综述结构 01 文献综述结构完整、符合格式规范综述内容 02 能准确如实地阐述参考文献作者的论点和实验结果03 文字通顺、精练、可读性和实用性强04 反映题目所在知识领域内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新技术等参考文献 05 中、英文参考文献的类型和数量符合规定要求,格式符合规范06 围绕所选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搜集文献成绩综合评语:评阅教师(签字):年 月 日文献综述: 小四号宋空一行标题 二号黑居中空一行1 XXX 三号黑XXX 小四号宋,行距20磅 XXXX 小三号黑XXX 小四号宋,行距20磅 XXX 四号黑XXX 小四号宋,行距20磅空一行2 XXXX 三号黑(空1行)参 考 文 献(空1行)[要求按国标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书写,例如:][1] 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 .(宋体五号,行距固定值20磅)[2]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下面的是我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FTO透明导电薄膜的溅射法制备1 前言为了更好的开展毕业论文及毕业实验工作,在查找和阅读与《DSSC用FTO透明导电玻璃的溅射法制备》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完成撰写了本文献综述。随着科技的日趋成熟,导电玻璃的制备方法也越来越成熟,种类也衍生得越来越多。本文章将对国内外的制备方法,种类,发展现状及趋势,工艺性能,退火处理对性能的影响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2透明导电玻璃的种类及制备方法简介透明导电玻璃的种类 .1 TCO导电玻璃TCO(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玻璃,即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是指在平板玻璃表面通过物理或化学镀膜方法均匀的镀上一层透明的导电氧化物薄膜而形成的组件.主要包括铟、锡、锌、铬的氧化物及其复合多元氧化物薄膜材料。 ITO透明导电玻璃ITO透明导电玻璃全称为氧化铟锡(Indium-Tin Oxide)透明导电膜玻璃,多通过ITO导电膜玻璃生产线,在高度净化的厂房环境中,利用平面磁控技术,在超薄玻璃上溅射氧化铟锡导电薄膜镀层并经高温退火处理得到的高技术产品。 ITO玻璃产品广泛地用于液晶显示器(LCD)、太阳能电池、微电子ITO导电膜玻璃、光电子和各种光学领域。透明导电玻璃FTO透明导电玻璃为掺杂氟的SnO2导电玻璃(SnO2:F),简称为FTO。FTO玻璃可以做为ITO导电玻璃的替换用品,广泛用于液晶显示屏,光催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基底等方面,市场需求极大. FTO玻璃因其特殊性,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电致变色和光催化方面对其透光率和导电率都有很高的要求,其综合性能常用直属FTC来评价:FTC=T10/RS。T是薄膜的透光率,RS是薄膜的方阻值;在光学应用方面,则要求其对可见光有好的透射性和对红外有良好的反射性。对其基本要求是:①表面方阻低,②透光率高,③面积大、重量轻,④易加工、耐冲击。透明导电玻璃制备方法FTO透明导电玻璃的制备方法有,物理方法:溅射法、真空蒸发镀膜法、离子辅助沉积镀膜法等;化学方法:喷雾热解法、溶胶-凝胶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目前适合批量生产且研发较多的有真空蒸发镀膜法、磁控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喷雾热解等方法![1]化学气相沉积法和真空镀膜法制备的薄膜和玻璃基板的结合强度不够,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导电薄膜电阻较高。适合于批量生产且已经形成产业的工艺,只有磁控溅射法和溶胶-凝胶法。特别是,溅射法由于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易于获得大面积均匀的薄膜。磁控溅射法镀膜:溅射镀膜(sputtering deposition)是指用离子轰击靶材表面,使靶材的原子被轰击出来,溅射产生的原子沉积在基体表面形成薄膜。溅射镀膜有二级、三级或四级溅射、磁控溅射、射频溅射、偏压溅射、反应溅射、离子束溅射等装置。目前最常用的制备CoPt 磁性薄膜的方法是磁控溅射法。磁控溅射法是在高真空充入适量的氩气,在阴极(柱状靶或平面靶)和阳极(镀膜室壁) 之间施加几百K 直流电压,在镀膜室内产生磁控型异常辉光放电,使氩气发生电离。氩离子被阴极加速并轰击阴极靶表面,将靶材表面原子溅射出来沉积在基底表面上形成薄膜。通过更换不同材质的靶和控制不同的溅射时间,便可以获得不同材质和不同厚度的薄膜。磁控溅射法具有镀膜层与基材的结合力强、镀膜层致密、均匀等优点。真空蒸发镀膜:真空蒸发镀膜(vacuum vapor deposition)是在工作压强低于10-2 Pa,用蒸发器加热物质使之汽化蒸发到基片,并在基片上沉积形成固态薄膜的一种工艺方法。真空蒸发的加热方式主要有电阻加热蒸发、电子束加热蒸发、高频加热蒸发和激光加热蒸发等。对于镀制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而言,其真空蒸发镀膜工艺一般有三种途径:(1)直接蒸发氧化物;(2)采用反应蒸发镀,即在蒸发金属的同时通入氧气进行化学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3)对蒸发金属镀膜进行氧化处理。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so1-gel)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能代替高温固相合成反应制备陶瓷、玻璃和许多固体薄膜材料的一种新方法。它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经溶液、溶胶、凝胶而周化,再将凝胶低温处理变为氧化物的方法,是应用胶体化学原理制各无机材料的一种湿化学方法。溶胶-凝胶工艺是一种制备多元氧化物薄膜的常用方法。按工艺可分为浸涂法和旋涂法。浸涂法是将衬底浸人含有金属离子的前驱体溶液中,以均匀速度将其提拉出来,在含有水分的空气中发生水解和聚合反应,最后通过热处理形成所需薄膜;而旋涂法则是通过将前体溶液滴在衬底后旋转衬底获得湿膜。化学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是反应物质在气态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态薄膜沉积在加热的固态衬底表面,是一种重要的薄膜制各方法。CVD法所选的反应体系必须满足:(1)在沉积温度下,反应物必须有足够的蒸汽压;(2)化学反应产物除了所需的沉积物为固态外,其余必须为气态;(3)沉积物的蒸汽压应足够低,以保证能较好地吸附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基体上,但此法因必须制各具有高蒸发速率的铟锡前驱物而使生产成本较高。影响化学气相沉积薄膜的工艺参数很多,包括基体温度、气压、工作气体流量和反应物及其浓度等。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设备及工艺简单、操作维护方便、灵活性强;适合在各种形状复杂的部件上沉积薄膜:由于设备简单,薄膜制备的成本也比较低。但是,薄膜的表面形貌很大程度上受到化学反应特性以及能量撒活方式的影响。喷雾热分解法:喷雾热分解法是化学法成膜的一种,其过程与APCVD法比较相似。它是将前驱体溶液在高压载气的作用下雾化,然后输送到基片表面,在高温作用下,前驱体溶液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基片表面上得到需要的薄膜材料。而反应副产物一般是通过气相形式排出反应腔。常用的高压载气主要有:压缩空气、氮气、氩气等等。但是由于压缩空气中常含有大量的水蒸气,所以用氮气作为载气的情形比较多。如果需要在基片表面上发生分解反应,基片温度一般在300℃以上,在玻璃上制备FTO薄膜的基片温度一般为500℃。影响最终薄膜性能的喷涂参数有:载气压力、前驱体溶液流量、基片温度、喷口与基片的距离、喷枪移动速度等等[2]。在成膜过程中基材的温度、液体的流速、压缩气体的压力以及喷嘴到基材的距离等参数均可实现精确控制[3]。3 FTO透明导电玻璃的研究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透明导电玻璃的研究现状自1907年Badeker首次报道了热氧化溅射的Cd薄膜生成半透明导电的CdO薄膜,引发了对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的研究。1950年前后出现了硬度高,化学稳定性好的SnO2基薄膜及综合光电性能优良的In2O3基薄膜,ZnO基薄膜的研究始于2O世纪80年代 。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TCO薄膜主要有SnO2、In2O3。和ZnO基三大体系,其中以In203:Sn(ITO),SnO2 :F(FTO)和ZnO:Al(ZAO)最具代表性,这些薄膜具有高载流子浓度(1018~1021cm-3)和低电阻率(10-3~1O-4Ω•cm),且可见光透射率8O%~90%,使这些薄膜已被广泛应用于平面显示、建筑和太阳光伏能源系统中。[4] 已经商业化应用的TCO薄膜主要是In2O3Sn(ITO)和SnO2:F(FTO)2类,ITO由于其透明性好,电阻率低,易刻蚀和易低温制备等优点,一直是显示器领域中的首选TCO薄膜。FTO薄膜由于其化学稳定性好,生产设备简单,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在节能视窗等建筑用大面积TCO薄膜中,具有很大的优势[5]。Sn02:F(FTO)掺杂体系是一种n型半导体材料,表现出优良的电学和光学性能,并且耐腐蚀,耐高温,成本低,化学稳定性好,是现在研究较多,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类TCO薄膜。苗莉等[6]采用喷雾热解法,以NH4F、SnCl2•2H20为原料,在普通玻璃衬底上制备出了方块电阻最低达到Ω/口,可见光透光率为%的FTO薄膜,且薄膜晶粒均匀,表面形貌平整致密。Yadav等[7]采用喷雾热解法,制备了不同厚度的FTO薄膜,最低电阻率达到 X 10-4 Ω•cm。Moholkar等[8]采用喷雾热解法,制备了不同掺F浓度的FTO薄膜,研究了氟的掺杂浓度对Sn02薄膜的光学,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戴松元小组[9、10]将FTO用于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透明电极,并获得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射频溅射:射频溅射的基本原理是射频辉光放电。国内外射频溅射普遍选用的射频电源频率为13.56MHz,以防止射频信号与无线电信号的相互干扰。通常直流溅射的基本过程是,从阴极发出的电子,经过电场的加速后获得足够的能量,可以使气氛气体发生电离。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撞击阴极表面,溅射出阴极表面的原子、分子到衬底表面发生吸附、凝聚,最终成膜。直流溅射不能用于绝缘体材料的薄膜制备,因为绝缘材料在受到正离子轰击时,靶材表面的正离子无法中和,使靶表面的电位逐渐升高,导致阴极靶与阳极问的电场减小,当靶表面电位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使气体无法电离,溅射无法进行。而射频溅射适合于任何一种类型的阻抗耦合,电极和靶材并不需要是导体,射频溅射非常适合于制备半导体、绝缘体等高熔点材料的薄膜。在靶材表面施加射频电压,当溅射处于上半周时,由于电子的质量比离子的质量小很多,故其迁移率很高,用很短时间就可以飞向靶面,中和其表面积累的正电荷,从而实现对绝缘材料的溅射,并且在靶表面又迅速积累起了大量的电子,使其表面因空间电荷而呈现负电位,导致在射频溅射正半周期,也可吸引离子轰击靶材。从而实现了在电压正、负半周期,均可溅射。磁场的作用是将电子与高密度等离子体束缚在靶材表面,可以提高溅射速度。[11]用JPGF一450型射频磁控溅射系统在玻璃衬底上制备SnO2:F薄膜,系统的本底真空度为10-3Pa.溅射所用陶瓷靶是由纯度为%SnO2和NH4F,粉末经混合、球磨后压制成坯,再经1300℃烧结而成,靶中NH4F的重量比是%,用纯度为99.99% 的氩气和氧气作为工作气体,由可控阀门分别控制气体的流量。溅射过程中,控制真空室内氩气压强为1Pa,氧分压为— Pa,靶与衬底间的距离为5cm.溅射功率为150W,溅射时间为25 min,衬底温度为100℃。用RIGAKU D/MAX—yA型x射线衍射(XRD)仪(CuKa辐射波长, nm)测试样品的结构,用APHM一0190型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样品的表面形貌,使用 rv一1900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量样品的吸收谱,使用激发源为325 nm的He—Cd激光器的光谱仪测量样品的室温光致发光谱,使用普通的万电表测试它的导电性(前提是尽量保持测量条件的一致性)。透明导电玻璃的应用FTO透明导电玻璃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能,被广泛用于太阳能电池的窗口材料、低损耗光波导电材料及各种显示器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中作为透明玻璃电极等,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薄膜太阳电池上的应用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光伏效应,在半导体p-n结直接将太阳光的辐射能转化成电能的一种光电器件。TCO薄膜是太阳电池关键材料之一,可作为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CS)[12]等的透明电极,对它的要求是:具有低电阻率(方块电阻Rsh约为15Ω/□);高阳光辐射透过率,即吸收率与反射率要尽可能低;化学和力学稳定性好的特点。在薄膜太阳电池中,透明导电膜充当电极,具有太阳能直接透射到作用区域几乎不衰减、形成p-n结温度较低、低接触电阻、可同时作为防反射薄膜等优点。在显示器上的应用显示器件能将外界事物的光、声、电等信息,经过变换处理,以图像、图形、数码、字符等适当形式加以显示。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平板化。在众多平板显示器中,薄膜电致发光显示由于其主动发光、全固体化、耐冲击、视角大、适用温度宽、工序简单等优点,引起广泛关注,并发展迅速。FTO薄膜具有可见光透过率高、电阻率低、较好的耐蚀性和化学稳定性,因此被广泛用作平板显示器的透明电极。在气敏元件上的应用气体传感器是把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变换成易处理的光、电、磁等信号的转换元件。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是采用金属氧化物或金属半导体氧化物材料做成的元件,与气体相互作用时产生表面吸附或反应,引起以载流子运动为特征的电导率或伏安特性或表面电位变化。二氧化锡薄膜气敏器件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和恢复速度快、功耗低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容易集成。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传感器不断向智能化、微型化方向发展。[13]在建筑幕墙玻璃及透明视窗上的应用喷雾热解法制各的FTO薄膜能用于阳光节能玻璃,对可见光高透射,但对红外光高反射,其反射率大于70%。让阳光中可见光部分透过,而红外部分和远红外反射。阳光中的可见光部分对室内采光是必需的,但可将红外部分的热能辐射反射回去,能有效调节太阳光的入射和反射。利用FTO薄膜在可见光区的高透射性和对红外光的高反射性,可作为玻璃的防雾和防冰霜薄膜。 FTO透明导电玻璃的发展趋势随着LCD的商品化、彩色化、大型化和TFT的驱动或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变效率的提高,人们对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至少需要满足如下条件:(1)导电性能好,电阻率较低;(2)可见光内透光率较高:(3)镀膜温度更接近室温,能大面积均匀地镀膜;(4)膜层加工性能好,可以进行高精度低损伤腐蚀;(5)热稳定性及耐酸、碱性优良,硬度高;(6)表面形状良好,没有针孔;(7)价格较低,可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目前,TCO薄膜已普遍达到下列水平:膜厚为500 nm的情况下电阻率在10-4 Ω•cm数量级,在可见光区透光率达80%,载流子迁移率一般达到40cm2/(v•s)。虽然TCO薄膜的性能指标可以满足当前应用需要,但随着器件性能的不断提升,对TCO薄膜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一些学者提出了TCO薄膜发展的一个量化的前景指标:禁带宽度>3 eV,直流电阻率~5×10-5 Ω•cm,可见光段在自由电子作用下的吸收系数<2x103 cm-1,载流子迁移率>100 cm2/(v•s)。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提高透明导电薄膜的透明性和导电性。SnO2:F(TFO)透明导电薄膜由于其兼备低电阻,高的可见光透过率,近红外高的反射率,优良的膜强度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必将在平板显示器件、建筑物玻璃和气敏传感器等众多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利用溅射法制备FTO透明导电玻璃它的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利于控制。成本较低,原料易得,但在制备过程中NH4F加热分解放出有污染的氮氧化物和氨烟,这对以后商业化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制约。所以对原料的改进和污染的控制方面还有待开发。4 制备条件对膜结构及光电性能的影响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段理等做了磁控溅射制备银掺杂ZnO薄膜结构及光电性质研究实验,发表了文献[14],并在文献14中得出了——的结论。制备条件对膜厚的影响文献中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银掺杂ZnO薄膜,当薄膜淀积时间从30rain延长到90min时,薄膜的厚度几乎按照线性关系从约270nm增加到820nm,即薄膜的淀积速率大致稳定在9nm/min左右,为匀速生长。溅射功率与膜厚呈线性增长,及沉淀速率与溅射功率大致呈线性关系。制备条件对膜结构的影响晶体质量随溅射功率的增大而降低,随溅射气压的增大而降低。制备条件对膜光电性质的影响在固定溅射总气压的条件下,增大氧分压可以增强薄膜的紫外发光强度,增大薄膜的载流子浓度。 退火对薄膜的影响退火能显著提高薄膜晶体质量,并增强薄膜的PL发光强度和导电能力,其原因是退火能使银离子完成对锌离子的替代从而形成受主。[15]5 退火后处理对膜结构与成分的影响光敏薄膜的光电、形貌性能与退火处理密切相关,退火处理优化了薄膜表面形貌、减小了光学能隙、增大了薄膜的导电率和载流子迁移率。光敏薄膜性能的优化,有利于增大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填充因子、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对于提高其能量转换效率、改善器件光伏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6]分别对较低氧分压反应磁控溅射制备的 薄膜进行氧化性气氛和惰性气氛退火。通过XRD和SEM 分析,发现氧化性气氛退火薄膜为表面多孔的金红石结构 ,而惰性气氛退火薄膜表面较为致密,结构分析不仅观察到金红石结构的 ,还发现了四方结构的 。XPS表面分析进一步表明,氧化性气氛退火后,薄膜成分单一,未氧化的 完全氧化成稳定的 ,而且具有稳定结构的 薄膜表面吸附水很少。相对而言,惰性气氛退火后,薄膜表面 、 和 共存,表面化学吸附氧和吸附水较明显,薄膜的稳定性降低。[17]6 FTO导电玻璃制备相关参数根据范志新等所提出的理论表达式: 带入相关数据可得到,SnO2:F(FTO)的最佳掺杂含量为[18]通过对比总结,参考大量数据,选择溅射功率:100W,溅射压力:5Pa,溅射时间:,溅射靶距:38mm[13、19]做产品。进行相关参数的选择与优化。7 参考文献1、张志海, 热解法制备氟掺杂二氧化锡导电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2、汪振东, 玻璃基TiO<,2>-SiO<,2>/SnO<,2>:F薄膜的喷雾热分解法制备和表征 武汉理工大学3、郝喜红, 喷雾热解法制备掺杂二氧化锡导电薄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4、张明福等, 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研究的新进展 压电与声光5、方俊 杨万莉, n型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研究新进展 陶瓷6、苗莉等, SnO2:F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表征 材料导报7、Yadav A A,Masumdar E U,Moholkar A V,et a1.Effect of quantity of spraying solu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spray deposited fluorine doped tin oxide thin films[J].Physiea B:Condensed Matter,2009,404(12—13):1874 - 1877.8、Moholkar A V,Pawar S M,Rajpure K Y,et a1.Effect of fluorine doping on highly transparent conductive spray deposited nanocrystalline tin oxide thin films[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9,255(23):9358—9364.9、Dai S,Wang K,Weng J,et a1.Design of DSC panel with efficiency more than 6%[J1.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ils,2005,85(3):447—455.10、Huo Z,Dai S,Wang K,et a1.Nanocomposite gel electrolyte with large enhanced charge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an 13-/I- redox couple for quasi-solid-stat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J].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2007,91(20):1959-1965.11、王璟和,射频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陶瓷薄膜 天津大学12、姜磊等,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研究进展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3、曾志峰等, 射频溅射法制备掺杂SnO2纳米薄膜的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4、段理、樊小勇等, 磁控溅射制备银掺杂 薄膜结构及光电性质研究 材料导报(研究篇)15、SunLL,TanO K,ZhuW G,et a1.Pb(Zro 3Ti0. 7)03/Pb-TiO3 multilayer thin films for pyroelectric infrared sensorapplication[J].J Appl Phys,2006,99(9):0941016、顾锦华、钟志有等, 真空退火处理对光敏薄膜及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王磊、杜军等, 退火气氛对SnO2薄膜结构与成分的影响 材料导报18、范志新等, 二氧化锡薄膜的最佳掺杂含量理论表达式 电子器件19、刘庆业等, 射频溅射法研制SnO2纳米薄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动物不是物”的规定对整个法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另有环境伦理学有关动物成为权利主体主张的提出,似乎动物的传统法律地位面临着危机,动物取得人格权,成为权利主体的现实就在面前。真的能够这样吗?其实,环境伦理学的主张并不能等同于法律学的主张,法律人格性保护的扩张无法扩张至动物,奥地利、德国、瑞士等国民法典的修正主旨也不是赋予动物以法律地位。当然,在当前形势下,对动物的法律保护必须加强,在民法中应当将其作为一类特殊的物来对待,在法律规则的适用上应当有别于普通物。 关键词: 动物 法律地位 利益冲突 法律保护 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攫取与不合理的利用,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为了获取高额的商业利润,人们对野生动物无止境的猎杀行为,已导致许多动物物种的灭绝,而作为生物链的重要一环,大量动物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生态失衡,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许多人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而,近些年来,纷纷呼吁各国立法者通过立法的方式加强对动物资源的保护。但在法律上如何才能够更有效的保护动物呢?本来,在传统民法上,动物一直是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看待的。作为一种有体物,动物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只是权利主体支配的对象。一些学者认为,这样规定是很不合理的,因为“从自然的角度看,人并不比动物更优越,在大自然的宴席上,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一切存在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价值和意义。” 一、对《德国民法典》相关规定的考证现行《德国民法典》第90条对“物”的概念的表述是非常明确的,即“本法所称的物为有体物。”依照德国学者的解释,所谓有体物是指除活着的人体之外的,一切为人能够把握的东西。它既包括可交易物,也包括不可交易的公共物。动物作为一种有体物,当然属于民法典所界定的“物”的范畴。 《德国民法典》颁布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德国民法学界对于该条的规定,并无人提出异议。但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世界范围环境保护保运动的兴起,“动物权利论”的观点开始盛行。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雷根就竭力鼓吹,动物是具有与人类相同的、重视自己生命能力的生物,具有其固有价值和对生命平等的自然权。保护动物权利运动是人权运动的一部分。 我国台湾学者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也持与德国学者相同的观点。如王泽鉴教授就指出,德国民法增设第90条a款之规定,“旨在表示对有生命之‘物’的尊重,盖以动物与人同为受造者也。在民法上,动物仍属物(动产),惟对动物的支配,应受特别法的规范,受有限制,自不待言。”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从德国立法者的立法旨趣来看,还是从德国学者对此条款的解释来看,均没有将动物人格化的意思,更无法得出《德国民法典》的此项修订,就使动物成为有限法律主体的结论。二、赋予动物主体地位行不通(一)动物不能成为人类道德的主体 社会学的研究早已表明,道德作为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是与特定主体、特定时空乃至特定文化相联系的,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道德。假定动物间也存在类似于人之间的行为规则,那么说动物是动物道德的主体,应是无庸置疑的。但动物主体论者所要主张的是“扩展人类伦理的共同体”,要求接纳动物为人类道德的主体或者人与动物间道德的主体。 这就让人不可思议了。动物能够成为人类道德的主体吗?人类能够在人与动物间构建正义的、公平的道德关系吗?如果动物被列入了道德的范畴,成为人类道德的主体,他们就能够[FS:PAGE]获得拯救吗? 虽然人类的道德确实同中存异,那么能否也在人与动物之间构建求同存异的道德关系呢?尽管人和动物都具有自然属性,但是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的自然属性相比较也是不同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人是有理性的。人的吃穿住行和生育繁殖等生理活动,与动物的同类活动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在人的这些自然属性中处处渗透、体现着人的理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 假设一条野狼在人群中间得到了主体般的认同与尊重;那么一个人身处于一群野狼中间,能不能同样得到主体般的认同与尊重呢?人类是地球上已知的最高等的生物,拥有最高级和最复杂的道德,即使人类肯将这些道德“施惠”于动物,恐怕那些动物也难以消受这些“恩惠”。显然,在现阶段,动物与人的本质差异,不会因动物主体论者的美好愿望或坚定信仰而消除,人与动物还难以成为道德的共同体。 退一步讲,泛化的道德能够拯救动物吗?首先,人类能够停止食肉吗?人不过是食物链上的一环,生来是个杂食主义者,在人类放弃食肉之前,“命中注定”人与动物的矛盾永远存在。一些动物主体论者回避了这个严峻的问题;另一些学者则宣扬“素食主义”; 还一些学者则主张采用区别对待的做法,野生动物和家养宠物可以作为人类的道德主体,而将“农场里的动物或专为人类提供肉、蛋、乳的动物”排除在道德主体之外。 “素食主义”的观点在实践上显然存在着巨大困难;区分对待的方案虽然具有实用价值,但却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连这些学者自身也坦承心情很矛盾,因为“把它们排除出去,仅仅基于对人类作为物种之一员这一生物学属性的让步。” 其次,我们必然不能够禁止肉食动物食肉。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则,用人类的眼光来考量,不妨也可以称为“道德”。如此,则狮子有狮子的“道德”,羚羊有羚羊的“道德”,人类有人类的“道德”。“但是,在每个地方都存在道德的同时,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存在同样的道德” 。在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上,我们究竟应当适用谁的“道德”?“主体吃主体”的判断,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逻辑上,都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我们无法把动物提升到人的境界,所能作的恐怕只有将自己降低到动物的境界。问题是即使适用动物的道德,依然也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狮子的“道德”与羚羊的“道德”恐怕也是水火不容吧? (二)动物也不能成为有限的法律主体 动物主体论者还从权利进化论角度出发,认为法律权利的主体是在不断扩大的,如奴隶、子女、黑人、妇女等都是逐渐从客体上升为主体的,因而,动物也可以成为法律主体,而其行为能力的欠缺问题,可以通过监护制度来补救,例如为动物设定保护人或代理人。 但是,“若为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一下子给予它们完全的法律人格,那也无异于束手自杀。这意味着,虽然赋予生态、环境、自然以法律人格,也只能是准主体资格或限制的法律人格” ,换言之即“有限的法律主体”。 所谓“有限”的法律主体,依据动物主体论者的主张,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主体权利范围的有限性。即动物只享有某些种类的权利,如生存权、生命权等,而选举权、被选举权等则专属于人类。二是主体范围的有限性。即野生动物与宠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而其他动物还是应当安心充当客体。对此,笔者不禁感到困惑:为什么同为动物,一部分动物可以成为与人平起平坐的法律主体,而另一部分却只能成为受人支配的客体呢?这与动物主体论者一贯宣扬的平等观念岂不相矛盾吗?显而易见,这是在该理论[FS:PAGE]无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时,动物主体论者不得不作出的一种无奈妥协。同时,动物主体论者主张赋予动物以有限的权利,那么动物如何行使来行使这些权利?有些学者提出,应建立相应的动物利益代表机构。即为动物设立监护人,由动物监护人来行使动物所享有的权利。如果说,这种设想对于家养动物还较为可行的话,那么对于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又该如何设定监护人呢?是为每一个动物设定一位监护人?还是为每一种动物设定监护人呢?这样庞大的社会成本可行吗?同时又怎么能够保证监护人的行为符合被监护动物的利益呢? (三)法律是人的法律 从法律发展史考察,权利主体的范围确实是在不断扩大的,它从部分自然人发展到所有自然人,但是这些主体具有共同的特征是他们都具有理性。理性或运用理性来正确地认识和应用自然规律,在行动中运用理性来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并在自然界上打下人类意志的烙印,这是人的实践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的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毕竟,“迄今为止,只有人打破了自然的进程,将自己的意志加在了自然之上;他在自然界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当中进行选择,让自然按照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好了。” 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虽然暂时没有理性,但是精神病人可以被治愈,从而恢复理性;未成年人可以被教养,从而培育出理性。而动物由于选择了不同于人类的进化道路,是永远也不可能进化到人类理性水平的。因而,动物不可能理解作为人类高度文明成果的法律。而被自己不知道的法律统治,对动物来说恐怕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动物既不能参与法律的制定,也无法得知法律的内容,那么即使赋予其主体地位,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法律是人制定的、调整人类行为的规则。“法律实施的目的,是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属于国家的统治之下” 。法律是人的法律,这个道理是如此朴实,以致于有时人们竟会忘记了它的存在。三、对动物保护的立法思考我们并不反对给予动物以法律保护;相反,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认为,各国的立法都应加大对动物保护的力度。但利用法律手段对动物予以保护,必须遵循法律自身的规律,必须有相应的法理基础加以支撑,否则,人们良好的愿望就可能无法变成可操作的法律规范。以下我们想从两个方面就立法如何保护动物问题,谈一点意见。 (一)动物保护的法理基础 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对动物的保护绝不只是因为动物自身的身份。利益是法律的产生之源,法律命令源于各种利益冲突。利益以及对利益所进行的衡量,是制定法律规则的基本要素。 动物保护立法是各种利益冲突的产物。这种利益冲突,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动物的多重价值而引发的利益冲突;另一类则是由于多极主体利益分配而引发的冲突。动物保护法的出台,就是基于上述两类冲突。 动物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多重价值。“以人为尺度,自然界的价值可以分为两类:①它的商品性价值,即它作为生产性资产的价值;②它的非商品性价值,如它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和娱乐价值、科学价值和精神价值等。” 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作为自然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于人类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以往人们更重视动物的商品价值,但是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和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基础上,“以单一经济私利为基础的自然保护系统,是一个没[FS:PAGE]有希望的不平衡系统。” 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人与动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动物不仅仅可以作为商品满足人类的经济需要;动物的非商品价值在当前更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 人对动物的保护,还涉及到多极主体利益的兼顾与平衡问题。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平等的多极主体均对动物享有多重的利益,而不同主体的利益之间又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作为多极主体的人都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而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只有一个。因此, 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原则,而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见,对自然的保护并不是为了自然的什么价值主体地位, 当然也不是为了动物的主体地位,而是为了作为多极主体的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 而“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保护自然),最终是出于对人类全局的、长远的生存利益的终极关怀” 。 由于人们对于动物的商品价值和非商品价值的取舍存在冲突;当代人的利益与后代人的利益存在冲突。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导致了动物保护法的出台。借助于上述利益冲突理论,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与解释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为什么要对动物区别对待,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往人们过于重视动物的商品性价值,而忽视了其非商品性价值;过于看重当代人的利益而忽略了后代人的利益,对自然界的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采取了无节制的征服、支配、掠夺、占有和挥霍的态度。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强调发展速度和数量,而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和污染防止。我们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无数次胜利,但是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今天,我们有必要纠正自己的过错,但“纠枉”不必“过正”,须知“过犹则不及”。现在,我们只要全面的认识动物的价值,注重代际利益的兼顾与平衡,据此合理的对待动物就足够了,而不必枉费心机的将动物提升为法律上的主体。 (二)民法上可以将动物归类为特殊物 在民法上,自罗马法以来,对物的划分,历来就有普通物与特殊物、可交易物与不可交易物的区别。 当人类需要对某些物给予特殊保护时,完全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其列入特殊物或不可交易物的范畴,而不必将其升格为法律主体。这是人类现有的立法技术完全可以达到的。同时,民法上关于特殊物的规定,并非动物一种。动物作为物的一种,也有其特殊性,不同于普通物,立法如果将其作为特殊物看待,对人类支配动物的行为加以严格限制,并制定特别的规则(如《动物保护法》)对动物加以特殊的保护,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够达到。但这样的特别立法保护,并不必然以动物的人格化、主体化为代价。在法律上,我们说,动物仍然是物,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物而已。 我国目前尚未制定民法典,因而对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问题尚缺乏一个原则性的规定。但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127条关于动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规定,是将动物作为物看待的,1988年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是将动物视为一种特殊物而予以保护的。笔者以为,上述立法对动物的定位是正确的,应当予以坚持。 目前,我国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 1.民事立法对动物的定位缺乏明确的规定,这是引起学术界对动物法律地位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今后出台民法典或物权法时,笔者以为,应当以法条的形式明确规定:“动物为特殊物,对于动物的支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有规定的,应当优先适用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2.现行动物保护法规对[FS:PAGE]动物的保护范围还过于狭窄,许多珍稀动物还不能做到在任何环境下都得到应有的保护。事实上,由于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诸如白鳍豚、大熊猫、蒙古野马等珍稀动物,在野外环境下已缺乏应有的种群繁殖能力,不得不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人工繁殖。如果我国的动物保护法规只保护野生状态下生长的动物,而对人工环境下生长的、具有延续物种意义的动物不予保护,那么仍然无法防止某些人在动物园等非野生场合对此类动物的残害行为,而此类物种的灭绝,从生态学的角度讲,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3.我国现行立法对动物的保护力度还不够,这是导致对动物的滥捕滥杀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兼顾动物对人类不同利益的角度出发,我国立法应当将动物分为禁止交易物、限制交易物和可交易物,对于不同范畴的动物,采取不同的保护手段。对于列入禁止交易物范畴的动物,不得基于任何商业目的而捕杀、买卖或对动物实施残害行为,否则,将给予严厉的惩罚;对于列入限制交易物范畴的动物,虽然不禁止商业交易行为,但此类动物只可用于观赏目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美学需求,但不得对之实施宰杀、残害行为,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对于列入可交易物范畴的动物,人类尽可享受其本身具有的商业价值。至于哪些动物应当归入何种物的范畴,相信我国的立法者通过与动物学专家、学者的密切合作,在立法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同时,我国立法从交易的角度对动物所作的分类,只具有相对的确定性。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动物种群的盛衰增减,立法者在立法上应当及时调整可交易动物的范围,以达到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 在我国的民事立法将动物定位为特殊物的同时,如果相关的特别法能在以上三个方面作出修订,那么不仅无须通过改变动物的客体地位,就可以实现对动物更全面的保护,而且人类对动物的多重价值和利益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满足。

一、环境危机呼唤生态文明建设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开化程度日渐提高。“技术已给我们的生活与时代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它在各个领域的挺进已日益地改变、修正和更换着我们的环境,我们的面前呈现出一个可供行为与选择的迥然不同的世界”。[①]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使这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幸福与憧憬。但是,伴随工业化生产方式而来的不仅仅是福音,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已使超常发展和消费巨增的人类面临着生存挑战:按传统生产方式和人类无节制的消费方式,地球提供给人类的资源能维持多久?“狭小”的自然空间还能容纳多少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废物、废气?有限的地球最终能够承载多少日益庞大的人群?我国的环境资源危机也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直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华民族才开始了一场艰难的工业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50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我国的国内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和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环境危机已经呈现。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危机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受人与自然环境道德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危机表现在:代内不平等(当代人在利用自然和环境、满足自身利益上的机会不平等。代内不平等主要反映在南北问题或者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不平衡上)、代际不平等(我们现在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果超过其再生速度,就破坏了其再生性,我们的后代就不能再开发利用)。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把经济利益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竞相开发“免费”或者“低廉”的自然资源, 降低甚至规避环境成本,由此引发了环境危机。如,在青海,人们为了获取土地上所剩无几的“发菜”,几乎将方圆数百公里的植被全部毁掉;在内蒙古,由于山羊绒的高价和畅销能够给生产者带来高额利润,大片的草场被养殖的山羊破坏殆尽。正如马克思所言,“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二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可以说,某种野生动植物被人们发现有利可图之日,便是其濒临消亡之时。一些落后或边远地区为尽快脱贫致富,不惜一切手段开采本地的自然资源。例如:长江上游川西北地区的居民滥伐森林,直接引发199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20世纪90年代初在宁夏草原上,当地群众疯狂挖采尚未成熟的沙淇、甘草,致使几十万亩草原沙漠化。[②]这种为了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的例子不胜枚举,造成的环境危机是不可估量的,有时是无法挽回的。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是只顾及眼前利益、本位利益,而不顾及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符合现代环境道德要求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幸福的生活,但在享受现代科技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所获得的好处的同时,也品尝到了其所带来的负效应。总之,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环境资源危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需要及时缓解,人类需要文明的转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升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曾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这些传统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其实质是“反自然”的。工业文明时代,奉行的是“物质消费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观。人类凭借科技的进步,采取各种手段不断向自然大肆索取财富,忘却了对自然的爱护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了当今全球性的环境危机。[③]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继承和批判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可持续的道德文明。它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力的同时,也应当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而不应当凭借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强调人类在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后代人与自己的机会平等,不允许当代人一味片面地、自私地追求自己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毫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本应享有的同等生活、消费和发展的机会。二、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道德的内容和作用环境道德(也叫生态道德),即人与自然环境间的行为规范。《中国21世纪议程》将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界定为:1、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过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维持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3、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它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环境道德的思想和理念。基于生态文明的环境道德强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拥有对自然的绝对的单向权力、人是宇宙之灵、太阳为人而生、星斗为人所亮、自然为人而存、人是自然的主人、人类要征服自然等观点;反对认为自然是无价、无主、无限的观点;反对对自然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索取和掠夺。环境道德主张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类对自然做了什么就是对自己做了什么,人对自然具有义务。在生态文明下,人类与自然要共同迈向未来,既不是人类统治自然,也不是自然界统治人类,而是在不断满足人类长远利益的前提下,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人类在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自然,把人类的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④]环境道德的生产观。人们在从事生产、经济活动时,要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得的前提下实现生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改变传统的“原料—产品—废品”的生产模式为“原料—产品—剩余物—产品” 的生态模式,即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的先进经济模式,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有机整合的基础,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共生、环境友好的经济模式,它是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必然的选择。另外,要加强生产领域的伦理约束。首先,要使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推行运用环保技术方面发挥示范作用。近年来,在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的情况下,生态生产技术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目前生态生产技术在我国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还不充分,这就要求企业界能够克服生态上的短视,使不断进步的生态技术能够发挥真正的效力,有用武之地。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以研发“绿色产品”为主导方向。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既会体现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推动“绿色市场”的发育,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第三,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应勇于承担治理环境的责任,不能推诿,更不能采取转嫁生态危机的不道德的行为。环境道德的消费观。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可持续消费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可持续消费要求引导人们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通常是指满足自己多种需求的基本样式。随着技术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判也往往是通过“以个体对实物的占有量的多少和个体对实物的需求量的满足程度评判生活质量的高低”。[⑤]这种评判导致社会出现非人道化的消费时尚,即表现为片面地强调物质消费。因此,人们应转变消费模式和观念,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以‘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社会环境的一种消费形式”。[⑥]具体说来,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消费文明化。应该使消费行为成为个人发展完善的一种手段和条件,不能将其转化为生活的目的,要摒弃“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念。其二,消费无害化。要求对人的整个消费活动的诸多环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出售到被人以不同的方式消费掉,都应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或将污染、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其三,消费适量化。也就是指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选择正确的消费方式,在使人们的消费规模保持适当增长幅度的同时,提倡消费适量化。环境道德教育是为维护人类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教育,是客观的环境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人们个人环境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培养人们良好环境道德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活动。《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道德教育才能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素质和意识,才能对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向生态文明起到积极的作用。三、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环境问题不仅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直接导致了复杂的伦理恶果。恢复这些被环境危机破坏的伦理关系需要大力开展环境教育,特别是其中的环境道德教育。传统的道德教育仅仅教化人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并没有对人类指向自然实体,直接作用于生态环境的行为加以伦理评价。环境道德教育所确定的道德教育目的和原理与此不同,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而且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⑦]近年来,环境道德成为环境伦理学领域内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但是,对环境道德教育的研究并不多,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也比较薄弱或缺乏。在领导层,对于环境道德教育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不少领导干部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报告中,在实际工作中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较少。在各类学校,专门的环境道德教育几乎没有,只是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有时提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环境道德观念。在媒体的宣传上,虽然有一些环境道德的提倡,但力度也不够,知识也不全面。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家庭的环境道德教育更是付之阙如。环境道德教育的这种现状引起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环境道德总体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环保科学知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环境道德规范,但还不尽如人意;另外,虽然许多公众确立了较为明确的环境道德观念,但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对自己行为的作用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没有充分认识。环境道德教育在我国是一门很不成熟的学科,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公众对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影响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开展;缺乏系统的环境道德知识教材,各界无法进行完整的环境道德教育;师资匮乏,师资的培养还没有到日程上来;社会未能将环境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提高未来公民素质的重要措施来实施,未能真正认识到环境教育广泛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四、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按照环境道德教育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使社会各阶层逐步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养成环境道德习惯,从而自觉履行环境道德义务。(一)教育的内容。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支持。人们应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了解自然;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有可能正确利用规律,满足人类自身需求,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只有拥有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环境法律知识,具有环境道德意识,才能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才能产生保护大自然的挚着追求,才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系统传授生态环境知识、环境法律及环境道德知识就成了环境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灌输新的环境道德价值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大大拓展了传统价值观的内涵。首先要向人们揭示自然的内在价值,使人们能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伙伴,并产生一种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产生对自然的亲近感情和关怀。其次引导当代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自觉维护下一代的发展权利,学会正确处理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在平等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引导人们树立合理的利益观。利益是人们行为的驱动力。道德与利益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正确对待利益问题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环境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其基本原则就是生态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一切,要注重自然界各个要素的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环境道德将我们置于一种挑战性的困境中,因为它们可能会要求我们抛弃一些物质理想,即我们的生活应达到一定的水准以及为了维持这种水准应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利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人类应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利益分配,以生态优先的原则重新定位一些产业。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观念。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考虑它们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即使可以再生,也必须给它以喘息的机会,让其能够休养生息。我们应大力宣传和引导人们购买那些生产使用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培育绿色消费的情感和市场,从根本上杜绝一次性的消费。总之,我们强调:“自然界能够提供人类生存的资源,而人类消费过的东西又能够被自然界分解和吸收,成为自然界发育的有益养分,然后再以更多的财富回报人类。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人类—自然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可持续的发展。(二)教育的途径。社会环境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应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社会宣传教育格局。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强化他们对环境道德的重视。各级领导层是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经济重大事项的决策者,在环境道德建设中起着决策作用。领导者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和广大民众。因此,抓好领导者的环境道德教育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应利用党校和行政学院等各种领导干部培训班开设环境教育讲座,提高领导者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进而激发领导者带头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⑧]同时,也要在群众中进行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和环境道德的普及宣传教育,使环境道德教育成为全体公众的必修课,让全社会都重视和行动起来,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充分利用环保部门和宣传媒体普及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环保部门以公开环境情况的数据、案例等,引起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以科普讲座、板报宣传、影像教育等方式进行舆论宣传,加强环境道德的宣传教育,深化全社会环境道德意识。学校环境教育。学校是教育和培养国家建设者和管理者的专门场所,对于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塑造,它们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念,是提高全民族环境道德观念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根据各类学校的教育特点,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学校应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设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对他们进行广泛深入的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的战略任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是处于起点位置的。在对人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教育是家庭承担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家庭教育应包括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环境道德素养。在家庭环境教育中,可以将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也可以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如,可以参加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宣传活动,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了解一定的环保知识。环境道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的任务,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艺等部门应协调配合,把这项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抓紧抓实,使环境道德深入人心。形成一个人人关爱保护环境,领导者带头做起,企业家从本企业做起,公民从身边做起,学生从小事做起的良好社会风气,努力创造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

1赋予动物主体地位行不通 2动物不能成为人类道德的主体3动物也不能成为有限的法律主体 4法律是人的法律 5对动物保护的立法思考6动物保护的法理基础7民法上可以将动物归类为特殊物 可以参考的文献严春友:《主体性批判》[美]T•雷根:《关于动物权利的激进的平等主义观点》 高利红:《动物不是物,是什么?》杨通进:《东西动物保护伦理比较论纲》[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徐昕:《论动物法律主体资格的确立——人类中心主义法理念及其消解》[美]博西格诺等:《法律之门》余谋昌:《生态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96-397页。 莱奥波尔德:《大地伦理学》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袁祖社:《对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内在价值”观的质疑与辨析》,载《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 刘福森:《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

环境设计论文研究方向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图书馆建筑的环境与艺术设计研究2、竹文化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与研究3、环境艺术中传统休闲文化之研究4、生态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5、环境艺术设计在继续教育中的发展探讨6、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7、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8、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9、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10、宁夏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11、浅析环境陶艺与公共环境艺术12、环境艺术设计中"生长型设计"理念的运用13、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探究14、环境艺术专业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5、视觉信息在传统环境艺术中的应用与研究

环境艺术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人类对环境的艺术创造。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艺术研究生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环境艺术研究生论文篇1 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浅探 摘 要:目前,西方的 文化 充斥着整个世界,现代的设计风格在不同肤色、语言、文化传统的人群中,被广泛接受,同时也在环境艺术设计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在标准化的,无差别的生活中,人们失去了 传统文化 中独特的视觉 经验 ,失去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性,失去了文化认同感,传统离我们好像越来越远了。所以很多设计师开始试图发掘传统的物质形式,而忽略了艺术思想的传承,漫天的传统符号涌进了我们的视线,传统的传承问题走到了尴尬的境地。作为 教育 工作者,如何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将是本文试图探索的。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发展 中国传统思想 西方先进的技术 1 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位 “环境艺术”一词是随着改革开放于近30年才出现的,它是指通过对环境的利用与重塑,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空间,以此来满足人们更高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作为一个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是交叉性、系统性的学科,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其本质特征。其包括了人体工程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植物学、室内设计学、行为科学、环境心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 环境艺术设计对现代生活、文化的影响 环境艺术物质层面的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为人类创造生存和生活的空间艺术行为。它既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空间功能方面的需求以此来方便人们的生活;同时也能够使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互相沟通、和谐共存与发展,并以其自身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构建人类物质空间的模式,为文化的发展创造物质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精神层面的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是带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载体,而且是具有物质基础与文化内涵的双重性及文化归属感的序列空间。它的意义就是实现人类的生活和思想全面协调的融合,高度完善的统一,并创造出具有较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物质载体,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审美。 2 在现代艺术的背景下学习西方技术、发展传统精神 环境艺术设计在正处于一个文化断层有待复苏和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大力发展的时期。当今国内越来越追捧国外的建筑和艺术的发展模式,环境艺术学科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身发展模式,面对这些,教育工作应如何为即将走出学院的学子们进行指导,是继承传统还是借鉴西方成熟的模式?是直接的照搬还是有所突破?这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这门学科的未来。 辩证的看待西方文化与现代艺术 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欧洲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从古罗马、古希腊所崇尚的写实时期,到灭绝人性、神学至上、低沉凝重以装饰为主的中世纪,又到以人文主义新世界观为指导的文艺复兴的庄重典雅、和谐含蓄、充满着古典意蕴的世俗情调,再到巴洛克、罗可可的宫廷装饰、繁缛精致、豪华奢丽,再到新古典主义的复古、典雅写实主义时期。由于西方人擅长线性的、个体的、机械的 思维方式 ,使得欧洲几千年的历史基本上遵循写实―装饰―写实―装饰―写实的历史怪圈之中,循环往复、裹足不前。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工业时代的到来,西方艺术家们开始倡导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探索现代工艺美术的语言,要用新的工艺美术形式表现出时代的特征,进而产生了包豪斯和新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并将实用功能作为工艺美术制品的先决条件,克服了以往只重视审美和片面的装饰性的表现,为现代设计奠定了基础。因此,现代的西方艺术是西方人几千年的智慧的结晶,是艺术史上的伟大突破和创新,他不仅是西方艺术史也使人类艺术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他以“人”为创作的首要对象,更注重设计的人文关怀,并且紧贴时代脉搏,利用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一点上说西方的现代文化是先进的,是值得借鉴的。 西方艺术推动全球化的背后――艺术的殖民行动 虽然西方的设计观点是西方人几千年来的突破,对现代生活有很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全球化过程实际上就是艺术的西化过程,是西方在文化上对我们的侵略。我们环境艺术的领域中有很多人一味的崇尚西方的建筑、西方的设计风格,全身心地研究西方的体系,这是必要的,但不考虑我国的国情,盲目的跟随西方的发展,谁能否认这不是我们的悲哀。 正确地认识传统,对我国传统文化理性的继承与批判 正确理解传统的含义,对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影响 传统是由“传”和“统”两个字构成,“传”是指时间上的延续;“统”是指空间的扩展和权威性。所以我们的今天也可能是明天的传统。我们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接力的一代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将我们的传统延续和发扬而不单单只是继承。这一点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明白的。 辩证的认识中国传统的发展历程,了解精神是传统得以延续并保持完整性的关键 (1)传统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 就像周代吸取了商代暴政灭国的教训而提出了“德”的观点,主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思想;春秋战国继承了周的礼制却摒弃了其重祭祀的宗教气氛而转向了实用,使得在工艺美术中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秦朝的暴政统一了中国,也使自己早早的毁灭,汉代则引以为戒,追求长生不老羽化升仙;六朝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并流行玄学,崇尚清淡,好放任不羁,超然物外;唐代脱离了以前古朴的特色,艺术风格变的博大清新,华丽丰满;到了宋代,又出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特色,变得优雅严谨而含蓄,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了“绸缪婉约之度”形成了高雅的艺术格调;元代尚武,统治者十分重视加强思想方面的统治,利用宗教麻痹各族人民反抗的意识,因此,工艺美术作品上常反映出宗教内容的装饰题材;到了明代,又形成了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体系:宫廷工艺专为统治者服务,做法细巧严谨;民间工艺则生活气息浓厚,具有质朴、豪放、自然、健康的特色;清代工艺美术侧繁缛、精巧…… 由此可见,我们所崇尚的传统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成不变,每个时期既继承各自前人的优秀之处,又有自身的特点并发扬光大成为后人的传统。为此,我们作为环境艺术发展30年的、后人的先导,应该如何继承、又如何传承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2)传统意识精神是中国传统保存其完整性的原因。 历朝历代各有特点,可他们在一起是却如此有条理、有连续性,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但却又有如此天衣无缝的连成一体而不限突兀。历史已经证明,是儒家思想维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从汉武帝开始,我国的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将儒家的思想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除了有一定的安抚国人的用意之外,也是与儒家传统思想的博大精深分不开。在民间,各种思想争奇斗艳,老子、庄子、风水学、禅宗等也占有很重的文化份额,致使我国的文化一脉相承历经几千年而不衰。 但是,孔子在推行儒家思想,“效法先王”的同时,极力推崇“华夷之辨”,上古时中国已形成“内华夏,外狄夷”的旗号以求霸业,儒家不但拥戴“尊周攘夷”,而且使这一思想的传播者,这阻碍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中外间的文化交流。 为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一脉相承,但不是我们这个时代都应该拿来借鉴的。孔子的儒家思想维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同时也阻碍了我国许多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辨别历史的精华与糟粕,以一种文化层面上的优秀思想和一种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借鉴,将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方面面中去,以此影响现代人的精神,并且将之发扬光大。 3 对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吸收―― 吸取西方现代发展优势,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 利用西方现代的模式与优点,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可能性 作为物质层面的西方设计模式和领引我国传统古代思想并不矛盾,他们在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域中是可以相融合的。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同时具备物质性和思想性两种形态,而西方的模式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又正是两种设计文化的精髓之处。将西方先进的物质基础和服务大众的理念为环境艺术物质发展的导向,将我国优秀传统思想作为环境艺术发展的最终精神指导,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折衷,并且我国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也为这种融合提供了思想上的先决条件,西方先进的技术使这种融合成为一种可能。 合理借鉴西方文化,不做崇洋媚外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现代的西方国家所取得的成绩不置可否,在环境艺术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 以人为本,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美化人的生存环境 人文主义,是西方的主导思想,而中国传统历来的设计对象基本都是皇宫贵族,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点与西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契机相一致,且西方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一直有类似的思想,确实得较好,值得我们借鉴。 借鉴西方先进的艺术语言 西方的现代工艺美术最大限度的展示各种材质的魅力,注重作品肌理效果给人的视觉美感和强烈的刺激。巧妙的应用新形材质,创造别致的肌理效果,充分利用材质肌理,不断创造工艺作品独特的艺术语言。 与科技同步,更好的为国民更好的服务 西方环境艺术的发展紧随时代步伐,与科技紧密地联系,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有很强的创造性,以此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 设计者应对传统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心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吸取我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做中国的艺术设计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大自然与造物冥冥之中的联系和和谐。天、地、人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可与天地抗衡,高于万物,又受制于自然,三者和谐成于一体密不可分。环境艺术设计正是一门建立在自然与人基础上的艺术,儒家思想树立我们正确的设计出发点。 老子的道家思想玄虚缥缈,内涵丰富,有很强的抽象性和超验性,不是逻辑、理性、语气可传达的,这正应与艺术的创作方式和在设计中引入传统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诫。”说通过对于自身的认识和修养,达到与“天的共识,强调个人修炼,以达到和谐”,这为对我们对传统的学习,指出了 方法 。 庄子认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归者意也,意有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这强调了我们设计环境时讲究的意境,也为我们的设计创造了很高雅的基调,我们应该将其很好地领会并应用到设计之中。 墨子强调的是廉爱、非攻和尚贤,要我们爱所有的人,不因不同亲属贫富而有异,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设计者应有的品格。 …… 除此之外,禅宗的超脱,太极的永恒和对立都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创作的出发点。 这些优秀的思想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的根基与脉络,是我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处事甚至是我们的设计原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无法理解和模仿的,这也正是我们的骄傲。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者,了解祖国文化的必要性 了解祖国的文化是一个设计者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者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有自己的文化记忆,也会有自己的立场,如果我们不忠实于这些,就会丢掉自己,我们的设计就会没有根。忠于自己的生活,在孕育了自己的文化中学习传统,开拓思路,吸取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那么这些作品必然呈现出设计师所属群体的文化特质,即那个群体的文化的根。 在设计的学习与实践中,民族传统的继承应是自然的和自觉的,一个出色的设计者的敏感心灵应会对自己的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有一个认同与体悟,这也正是形成他个人风格的不可少的源泉。 4 结语 对中国传统的继承,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能解决的简单的问题,它需要我们千千万万的、几代华夏子孙共同的努力;对于西方的借鉴,借鉴什么、怎样借鉴、如何把握尺度而不磨灭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延续。这些都是我们所处在这个时代的教育者所应该铭记于心并且深刻思索的,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必将以博大的胸怀和过人的智慧领引世界的和平的发展!也许我们几辈子的努力都不足以名垂千史,但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都有作为后人的先人的义务,也许我们看不到祖国未来的美好的瞬间,但是我们心存希望,中国的明天必将辉煌! 参考文献 [1] 齐伟民.关于环境艺术[J].装饰,2003(7):7-8. [2] 李砚祖.环境杂谈[J].美术,1986(4). [3] 张琦.从“礼”与“道”论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思想[J].装饰,2006(8):24-25. [4] 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 [5] 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 [6] 鲍诗度.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 [7]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1985(1). 环境艺术研究生论文篇2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分析 摘 要:在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中,创意思维的应用往往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结合对于创意思维和环境艺术的认识,分析探讨了艺术设计中缺少创意思维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环境艺术中创意思维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方向,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创意思维;传统教育;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各行各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的发展要求进行创新,也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在市场上立足脚跟。在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中, 创新思维 的应用同样重要,恰当的应用创意思维的应用往往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结合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和创意思维的理解,对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创意思维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 1 环境艺术设计和创意思维的概念分析 环境艺术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有着很强的综合性,主要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艺术构想方案和空间规划等。这其中了包含了设施计划和环境,装饰计划和空间,色彩计划和材料等等多个层面内容,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环境艺术设计是功能和形式之间的有效结合,也就是说开展环境艺术作品的设计首先应当满足实用性的功能,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要,同时还要考虑设计的创造性和审美性,让使用者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使用的更加舒适或者获得美感,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很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 创意思维不仅仅表现在新发明和新发现的思维过程,同时也表现为思考的技巧和方法方面,是在一些局部的见解和结论上具有独到的思维活动。创意思维的产生依附于人们的各种行为和需要,但同时有着一定的前瞻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应用创意思维促进提升设计品味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用创意思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设计理念的有效提升,良好的创意思维可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 2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中缺乏创意思维的主要原因分析 创意思维从建筑发展之初就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环境艺术设计要想获得比较好的发展就不能离开创意思维的应用。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还比较缺乏,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所导致的: (1)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目前高等学校在环境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的进行人才的培养,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大多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对于知识的反复练习和进行记忆的训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教学中老师处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进行被动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下很好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使得大部分学生少走弯路,能够踏踏实实的开展知识的学习。但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模式也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所以传统教育方式是造成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中缺乏创意思维的主要原因,在实践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受到一定的制约。 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对环境艺术的设计师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在很大层面会影响到设计师自身创意思维的内容和方式,对设计师自身的思维方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师自身的创意思维受到多种文化价值的引导,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设计思维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为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设计素材,但同时一些文化对于设计思维也会产生“经验思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设计师创意思维的拓展,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 另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于环境设计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经济基础会决定上层建筑。在市场经济中,设计作品被看作是商品进行买卖,这对于设计师的艺术创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社会生产的商品化的程度往往很高,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很多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进行抄袭和模仿,并贴上了创新的标签,这实际上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创意的发挥,不利于创意的开展。相反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设计师所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则大多是因地制宜的进行创造的,这往往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挥,所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也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效果,获得大众的认可。 3 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创意思维的表现形式分析 (1)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民族文化,这民族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是民族化的东西也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能够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环境艺术的创意和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有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利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有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效果,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品味,促进环境艺术的健康大战。比如在设计师在开展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传统的吉祥图案开展设计和装饰,也可以利用传统的一些民族符号营造具有民族感的居住氛围,这些创意往往能够获得比较好的设计效果,给居住者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者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满意度。 (2)追求自然之美。 在 网络技术 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机会受到大量的知识冲击,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渴望能够和自然接触,希望能够享受自然所带来的一些快乐,这些都对于新时期的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追求自然之美,将环保和艺术进行很好结合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设计师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住这一重要趋势进行设计,提升居住者的满意度。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只有将环境艺术设计和环保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更好的表现出人们对于深层次美的强烈追求,以满足人们所追求的情感的有效统一、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效果的有效提升。 (3)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结合。 创意思维很多时候都和传统文化之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传统文化为创意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虽然环境艺术创意设计有着比较大的风格差异,会选取各种各样不同的素材,但大多数的环境艺术设计或多或少的都会有选择的应用传统文化开展设计。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设计就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传统的文化进行了紧密的衔接。 4 小结 环境艺术设计是时代发展的镜子,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状态都会给环境艺术的设计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立足于现代环境已设设计创新的思路,将各种具有时代发展要求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之中,这样在设计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也就可以创造出更多有生命力的设计作品,从而更好的激发设计者的设计热情,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新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缪穗穗.简论图形创意的方法[J].大众文艺,2011(12). [2] 王芳.浅谈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青年文学家,2011(14).

内容论文摘要: 文章通过对空间概念和建筑空间分类的阐述,从设计角度出发,对建筑空间的阶段性、地域性、前 瞻 性等方面论述了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对建筑的影响及对人们的心理和生活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形式 协调 前 瞻 性 阶段性 地域性

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无限宇宙空间的总称,它与“时间”对应,本文不讨论这个大的概念,只涉及我们生活的环境区域空间和建筑空间,主要来探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建筑空间的属性以及对其设计定位的理解。

空间的存在都应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它的美也因空间的自然状态或人为的雕琢而变得更加璀璨。在中国,“天人合一”是传统哲学和审美思想的基本精神,这正是体现了一种和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即“意”和“境”的高度统一,这样的“统一”也就是我们在设计当中应该强调的完整性之一。在做构思方案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的环境因素,应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通过什么方式来使主体形态更加完整和耐人寻味。灯光明度,色彩的变化,环境与主题形态的反差形成对比方向、朝向等等,这一切都会发生相应的视觉反应,这样一种感受是空间的、全面的。

综合性因素在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建筑的适用性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杰出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建筑要符合“坚固、适用、愉悦”的原则,被后来的建筑师们奉为建筑学上的“六字箴言”。所谓“适用”,是对建筑最基本的功能要求,也是最本质的要求,不同的建筑功能适用于不同人的各种基本功能需求。

设计之初的前 瞻 性要考虑到未来人们需求的发展变化对建筑的灵活适应性要求,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消费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细化,满足由此带来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功能要求是“适用”的真正内涵。

了解潜在的文化内涵从本义来讲,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最适宜创业和生活的空间,它的功能实用性仍然是其第一性。如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建筑的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一直是建筑的永恒主题。正如王受之先生所说:“目前,不少青年建筑设计师急功近利的.希望知道什么是‘最新’的建筑潮流,如果从设计史的角度来看,这仅仅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倾向。”

综合因素的协调融合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每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所创新,有个性,有特色。建筑创新首先体现在设计理念和理论上,建筑创新还体现在影响设计的各个因素上。例如总体布局如何与城市和环境的协调融合,在功能上如何以人为本满足使用的要求,在文化上如何承前启后表达建筑的内涵和文化品位,以及材料、结构、技术的创新。它涉及到环境、功能、文化、技术、经济的各个方面,常常是诸因素的综合,并在某一环节形成突出的创新点。

建筑空间的阶段性与地域性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基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素质,创造了符合自身特性和环境特征的各类文化,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念去生产生活,使文化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并因其不断改造和利用生存环境,又使文化烙上鲜明的区域印痕。《礼记·王制》说:“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既是各民族文化精华的荟萃过程,又是各文化区域相互影响、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确实有着紧密的联系。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在现今的建筑设计市场中,风格、理念以及手法可谓千差万别。笔者曾读到一篇文章,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种倾向,一是 “民族形式”的设计倾向,二是商业化的设计倾向,三是“高技术”的建筑设计倾向。这三种倾向基本概括了国内的建筑设计潮流。

在做空间设计时不要受太多所谓的流派的影响,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在特定的情况下,把材料形式和当时当地的伦理道德有机完善的结合才会有好的设计。

设计师应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建筑空间可以分很多类,居住空间、公共空间、商业空间、餐饮空间等等。在对待不同的建筑空间进行设计规划的初始阶段,应考虑到其使用目的,对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或使用人群(儿童,老年人,残障人群,孕龄人群等特殊人群),以及时间、性质等进行了解,把握空间的大轮廓和定位、风格,也就是说,意在笔先。当然,结合甲方的要求也是必要的。

在考虑使用目的、使用人群、时间、性质定位、风格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初始阶段,我们该想到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功能将被赋予,设计师应该具有前 瞻 性,要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例如,当今的博物馆已经不再单纯是艺术品陈列室了,随着人们要求的提高,设计师正赋予它越来越多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博物馆是联结艺术和大众的枢纽,陈列和展出艺术作品不失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却远远不够。因而,在博物馆的设计中不要繁琐奢华的装饰,所有的装饰要为空间来服务。

结语

在设计一个空间时,设计师在初始阶段的工作内容就是把握空间的性质,理解所要设计的空间的内涵,了解当时当地的人文地貌、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使用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空间是为功能来服务的,拘泥于某种形式哗众取宠的设计是不堪一击的。通俗地讲,成功的设计应该是与周边环境协调,符合使用者身份,使用舒适,适合于中国的速度、节奏、规模。对各种设计理念和形式的借鉴,要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

《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

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牛寿雁著《有感于建筑设计中的三种倾向》.

伦理规范的中外研究综述论文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综述部分能反映出毕业设计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中外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论文中有效地运用文献,这不仅能避免简单的重复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开发工作有一个高起点。其次,还能反映出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和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关的。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阅读一定量(2~3篇)的外文资料,这不仅反映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论文的先进性。 1、论文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9、论文摘要之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内容。但亦可提早写作,然后视研究之进度作适当修改。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11、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12、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13、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之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文中不应删除必要之冠词如a''an''the等。14、尽量少用缩写字。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特殊缩写字使用时应另外加以定义。15、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16、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仅能以一两句话概括,就让维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17、不要将文中之所有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列其最重要的一项即可。18、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功,促使其形成了相应的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世界各国又都非常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与建设,形成各有特点又反映教师职业共性的教师职业伦理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世界一些典型国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综合比较、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各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从中借鉴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对推动我国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概况 为保证教师职业道德的顺利实现,世界各国建立一系列的相关措施、机制,并逐渐发展为系统化的职业道德规范,以保证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上和社会对教师道德行为评价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保证教师在实施学校道德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建立教师职业伦理规范具有世界性 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当首推美国。早在1896年,美国乔治亚州教师协会就颁布教师专业伦理规范,随后,各州相继仿效。1929年,美国通过了“教学专业伦理规范”,1941年和1952年进行了两次修订。1968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正式制定了《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也称NEA准则),1986年,全美教育协会对《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又作出了全面修订,并沿用至今。新的准则进一步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恪守职业伦理准则的重要性,强调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这个规范不仅成为美国教育界最有影响的执教行为规范,而且也成为其他国家制定师德准则的范例。此外,美国教育界先后确定了美国人事和指导协会的《伦理规范》、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家伦理规范》、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的《美国教授职业伦理声明》等这些教育伦理规范,涉及内容广泛,在实践中针对性较强。 法国对教师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国民教育部1997年的教学大纲指出,公民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具有一种超过严格职业界限的高度义务感。在法国,道德教育已成为每个教师经常性的义不容辞的工作。 德国对教师讲授道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在课堂上,教师进行道德教育不能是生硬的、矫揉造作的,教师不应该被学生理解为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布道者,应把道德教育变成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分析和评价道德问题的过程。 在日本的历史上,师德规范建设也同样得到了重视。日本近代学校创立之后,就大力创办师范学校,着眼于培养教师,并主张“师魂通士魂”,即要求教师应有武士风度。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宣告了军国主义天皇制国体结束,广大教师从政府发动侵略战争的反思中觉醒,力图追求民主主义的“现代教师形象”,1947年日本教职员组织成立,通过了以提高教职员地位与建设民主主义教育文化为目标的《宣言》。1952年日本教师联合大会通过《伦理纲领》,作为正式的师德规范颁布,至今仍然被广泛运用。从1959年起,把“道德教育研究”列为师资培训课程的必修课目。日本各地区的假欧元科学所、道德研究中心负责培训教师,研究讨论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道德问题,以提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能力。 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于1954年8月在莫斯科举行第19次会议,到会的有中、法、德、英、苏、意等国家的教师代表,会上通过了《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教师宪章》,《宪章》中提出的各国应遵循的师德规范包括:(1)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并鼓励他们发展独立的判断力;(2)教师要致力于培养作为未来成人及公民的道德意识,并以民主、和平与民族友谊的精神教育儿童;(3)教师不能因性别、种族、肤色及个人信仰和见解的不同,将个人信仰和见解强加于儿童;(4)教师要在符合学生自尊心的范围内实施仁慈的纪律,不得采用强制和暴力。 建立教师职业伦理规范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做法,这点我们还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制定的有关规则得到印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处理国际教育、科学、文化问题的权威机构,尽管没有专门就师德问题发表文件,但在有关教师作用、地位以及其他文件中,都有很多地方涉及教师道德问题的论述。例如,具有重大影响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1966年10月通过)就提出了师德理想及师德的原则与要求。 上述例子足以说明,各国和国际组织都非常重视教师道德规范的制定,以保证教师职业的崇高的道德定位和对教师本人的道德行为的基本约束。 2.划分便于实施的师德规范结构层次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因此,西方国家比较注重区分师德规范的不同层次,以对教师整体与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要求。这里,我们以美国师德规范为例,即可以斑窥豹。有研究表明,美国的师德规范主要分为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三个层面的内容。 首先是师德理想,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这种师德理想体现了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即教师要“相信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培养民主信念”。就师德理想规定而言,不仅美国重视这个层次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师德理想也体现了这个方面的要求。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师德理想是应该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集体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进步,以及对人权和基本自由极大尊重的谆谆告诫为目标;将最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教育对于和平以及对于各民族、种族或宗族集团间的了解、宽容和友谊所做的贡献上。 其次是师德原则,也即教师职业伦理准则和中级要求。师德原则受师德理想的制约,是指导教师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奉献学生”和“献身职业”两个方面。在奉献学生上,要关心和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要力争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使他们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根本性原则;在献身职业上,要求教师树立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履行职业责任,尽力提升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 再次是师德规则,它属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或者是教师个人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师德规范的核心部分,规定得更明确、具体、具有操作性,直接影响与限定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和教学行为。它包括,第一,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不得无故压制学生求学中的独立活动;不得无故组织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与学生有关的材料;必须做出合理的努力以保护学生不受对于学习或者健康和安全有害的环境影响;不得有意为难学生或贬低学生;不得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原有国籍、婚姻状况、政治或宗教信念、家庭、社会或文化背景或者性别取向,不公正地排斥任何一个学生参加任何课程,剥夺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利益,给予任何一个学生以任何有利的条件;不得利用与学生的专业关系牟取私利;如果不是出于令人信服的专业目的,或者出于法律的要求,不得泄漏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学生的信息。这方面,美国的教师行为守则更为严格和细致。比如优秀教师必须做到,记住学生姓名、对学生不持偏见、锻炼处事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富于幽默感、认真备课、合理布置作业、善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和水平进行课堂教学、衣着整洁等等。第二,教师在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上要做到:不得在申请某一专业职位时故意作虚假的陈述,或者隐瞒与能力和资格有关的重要事实;不得出具不符事实的专业资格证明等等。 在1986年美国新修订的《教育职业伦理准则》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相信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认识到追求真理、栽培人才、养育民主精神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这些目标的基础是保护学习和教学自由,保证对所有人教育机会平等。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坚持最高的道德准则。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固有责任的重要性。获得同事、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尊重和信任的愿望,为他们达到如何保持最高道德品质提供了源动力。”这充分体现了师德理想和师德规则的有机结合。 上述划分一方面说明,师德规范不是空洞的师德理想,而是具体的行为规则,它可以直接制约教师个人的从教行为与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师德规范的不同结构将发挥不同的功能:理想发挥激励功能,原则发挥指导功能,规则发挥约束功能。 3.把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实际内容,但从具体规定看,尤其强调师生关系这个维度,这是国外教师职业伦理的核心原则。国外学者认为,教育和教养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在学校教育中又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天然的教养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和最独特的关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因素,直接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乃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关心和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这是教师职业要求的一个根本原则。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与理解,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处理,强调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 二、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从国外对教师道德规范的研究和要求,可以看出,师德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师德规范体系,并使这种体系得到全社会的认可。结合我国的国情,吸取以前的教训,我们应该从现实基础上去构建并细化师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学校师德建设有章可循。 1.教师职业道德应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在教育职业活动中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教育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标准。高尚的师德固然需要崇高的理想来引导,但仅有“理想”是不够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只有道德理想的制约,而没有可遵循的具体规则的约束,往往只能约束少数人,其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这一点早已被社会发展的事实所证明。因此,不能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重要和高尚而无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过高的道德期待往往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现实一些,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使教师首先从一个人、一个公民、一个公职人员的角色上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尽自己的道德义务。此外,还应借鉴移植国外重视“朴素”道德的做法,要求教师遵守那些维护教育教学秩序所必需的最起码的最简单的教育劳动行为准则,如坚持公道、保护学生隐私、不把学生作为“获利”的工具等等。如果我们的师德规范能从“高尚”回归“朴素”,更加符合人性,更加符合生活发展的实际,那么教师就更容易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行为就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2.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依据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的认识而作出的对教师的人格期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教师在人们心目中往往被定格为理想的“道德的化身”,由此对教师提出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种相当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及自身人格修养要求。其实,这种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期待,缺乏坚定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生活基础。在西方国家,师德规范的提出是基于社会法律准绳的,各种行为规则都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它首先是对公民的义务要求,在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来制定。例如,规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同事等关系的处理准则,都是由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派生出来的。这样,教师自身对职业道德要求的理解和践行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即作为一个公民或公职人员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职业修养。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来规定,来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如果他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道德问题,而且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的意义上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组编.比较德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 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利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 张桂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教育科学,2001(1). [4] 何仲山.美国高校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新视野,2000(6). (责任编辑付一静) 希望对你有帮助

综述或写教学研究方向的论文

论文综述范文如下:

摘要:经济学的数学化和定量化是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以计量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应用为着探讨点通过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现状分析与背景意义、最终提出启示与展望。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经济研究。

一、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背景和意义

二十多年来,计量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数学化和定量化作为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数学模型的应用仅仅是一种工具,不能作为研究经济学理论的本质。要实现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科学化的这一目标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先进的研究分析方法。而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正是一个具体体现。

二、国内计量经济学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通过对《经济研究》近间刊载的计量经济学文章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对这期间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过程有一个粗略的归纳,同时也能够初步探索中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转换与研究技术规范的转变,本文则通过计量经济学论文在《经济研究》刊文中的变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内在的技术规范的形成历程。

近些年我国主要经济学期刊发表的计量经济学文章主要以应用研究型文章仍然占主导地位,数量远远大于理论研究。例“经济转轨中的企业很出机制”采用了Cox比例死亡模型和条件概率方法[1]:“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用到了二元选择的1oait模型[2]而就相同的问题也可采用回归模型和协整分析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已经用到了现代很多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同时我们要注意到曾经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是研究一般问题的首选方法:如“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3]。

参考文献:

[1]刘金全,张鹤.经济增长风险的冲击传导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经济研究,20xx,(10)

[2]刘莉亚,任若恩.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共生性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xx,(10)

[3]张建琦,黄文锋.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xx,(10)

论文综述的注意事项

论文综述的是在撰写学术论文之前,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的一种学术功课。综述不仅是实现学习、论文撰写的必修环节,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本文将讨论如何进行论文综述以及其重要性。

在进行论文综述之前,需要拟定好研究方向、题目和关键词。之后,开始检索和筛选与主题相关的文献。这些文献需要来自于可靠、权威、高质量的学术资源,例如学术期刊、数据库和学术搜索引擎等。筛选文献时应关注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结论等方面,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关、探究深入、论述完整的文献。

确定了合适的文献后,接下来需要撰写综述。综述应包括文献的简介、研究内容的梳理、分析和评价,此外还需要注意文献来源的引证、叙述的逻辑性、内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撰写综述时,可以根据对文献的分析和评价,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综述的重要性在于为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提供了基础和支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评价,可以形成对目标研究领域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帮助更好地理解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综述还可以引导和指导论文撰写,为研究提供参考、激励和促进作用。

总之,论文综述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学术练习,以其严谨的方法论和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对于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推动学术研究的进程、提升个人和团队的学术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写法如下:

可以把研究综述放在第一章内,和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共用一掌节。并在下面分别论述国内研究综述和国外研究综述。

注意事项:

(1)参考文献太旧。综述一定要反映最新的他人研究情况,如果所引述文献都是若干所前的陈旧参考文献,则不能反映最新的研究动态。

(2)引用间接文献。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尤其对于英文文献,情况更是普遍。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3)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晚罗列,看上去像流水账,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

什么是论文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通常一篇论文的研究综述包括2点:国内研究综述和国外研究综述。因此,一般该章节的标题为“XXX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主要内容是简述或综述别人在本研究领域或相关课题研究中做了什么,做得如何,有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尚未解决,以便为自己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一个背景和起点。也有利于自己课题找到突破口和创新处。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首先要与本专业相关,是该专业下的某一领域。2、其次选择自己较为感兴趣的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也不能忘了考虑本身的实力,尽量选择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毕竟这个研究方向最后会导致论文结果的好坏,所以超出能力范围太多,就无法实现,无法得到结果。同时这个方向也要结合实际,结合当下的研究热点。最后综合考查。论文的研究方向怎样填?1、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能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日常学习与翻阅专业文献,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有了感兴趣的内容,就要付之实践。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知网等工具可以轻松地检索到自己感兴趣内容的相关文献,当然还可以通过百度、谷歌等浏览器以及图书馆等社会资源下载所需文献。有了详细的了解之后,再考虑是否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2、明确导师的研究方向了解导师制定的研究方向和预期目标是确定研究内容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应当详细地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其次,如果是导师给出的研究方向,那么一般是可行的;这时我们就要积极与导师沟通,了解导师对于该课题的想法;在进行充分、有效地交流之后,我们就要对导师提出的建议进行认真考虑,可行度较高的话,就可以着手开始搜集资料,为论文完成打好基础。3、确定研究思路和计划“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与导师、学长学姐的沟通,我们可能会对这个课题有一定新的认识,确定了研究方向之后,就要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更深的了解。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同时对论文的主要观点、论证方式进行记录,同时要进行思考研究课题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 毕业 设计是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前最重要的课程,而影响毕业设计的一个因素就是论文题目,题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明清吉祥纹样在茶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2. 屏风隔断艺术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应用 3. 餐饮空间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的应用与发展 4. 地域 文化 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5. 论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过渡空间设计 方法 6. 论屏风设计元素在现代办公空间中的运用 7. 论橱窗设计手法与意境营造 8. 从视觉角度分析室内装饰材料的表现与应用 9. 现代办公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10. 点、线、面在住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 中式风格酒店设计中的配饰设计 12. 论展示设计中地域特色形式的表达 13. 现代休闲娱乐空间室内光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14. 论行为心理元素影响下的酒店接待空间设计 15. 论网络时代的办公空间设计 16. 论商业橱窗设计中的动态展示方法 17. 论中国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8. 论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在室内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19. 论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流动空间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二) 1. 论欧式新古典风格室内软装饰设计的应用 2. 论审美构成元素与室内空间设计 3. 论可持续装饰材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应用 4. 论 布艺 软装在家居设计中的运用 5. 论 DIY 手工艺术品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6. 唐代装饰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7. 论新中式家居中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 8. 论装饰陶瓷艺术品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 9. 论肌理设计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0. 论室内公共空间中装置艺术品的运用 11. 住宅空间中的卫浴空间设计 12. 论KTV室内空间的设计方法与实践应用 13. 论办公空间设计中情感设计元素的表达与应用 14. 论室内空间设计的文化功效与设计意识 15. 传统民居室内装饰与陈设艺术研究 16. 论LOFT文化元素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7. 壁画在公共环境中的研究与运用 18. 论室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 19. 论当代都市夜店娱乐空间设计元素的运用 20. 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元素与现代简约设计的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三) 1. 论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人性智能化与生态化的交互 2. 论低碳时代经济型酒店室内设计要素 3. 论展示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4. 论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分析与应用 5. 商业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可变性设计 6. 论会所类餐饮空间设计中意境的表现 7. 论后现代设计思想对商业空间设计的影响 8. 论品牌专卖店展示空间的设计特征 9. 论企业形象设计元素与办公空间设计的融合 10. 论酒店空间设计中的动态化设计元素 11. 度假酒店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 12. 论餐饮空间设计中的情景式设计方法 13. 度假酒店室内空间的地域性特色塑造 14. 论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品牌形象塑造 15. 论当代商务酒店设计中空间尺度表现与运用 16. 论现代室内设计中软装饰的发展和运用 17. 论中国 传统文化 下室内空间的装置艺术设计 18. 论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9. 论纤维艺术材料美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 20. 陶瓷壁画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1. 艺术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3. 有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 4. 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题目 5.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 6. 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形式,常见的有如下: 1. 论文的标题 毕业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的眉目,应仔细推敲,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选择最合适的。原则上,题目要简单明了,能反应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能一眼看出论文的的中心内容要讲什么,切忌笼统、空泛。语言也要补实,同时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毕业论文的标题不能象小说、散文那样经过艺术加工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论文的题目要让人一看就能直接了解它的论文。因此,拟题要采取直接、正面的提高论文内容的方法,而不要采取奇特的艺术手法。标题不可过长,尽量在20个字以内。 2. 目录 毕业论文篇幅长的要写出目录,使人一看就可以了解论文的大致内容。目录要标明页数,以便论文审查者阅读方便。 3.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要求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掌握论文内容的要点。目前比较通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应有高度的概括力,且要全面反映论文要点,简明、明确、畅达。 4.正文 正文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主要包括序论、本论文、结论三个主要部分。序论要对论题的主旨、写作的动机和理由、研究的方法以及论文的内容加以简要说明,通常几百字即可。本论是全篇论文的核心,在篇幅上占得最多,写时必须慎重对待,这一部分,作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结论,要把这部分写得简明扼要,既要考虑与序论部分相照应,还要考虑与本论部分相联系。结论应是本论部分阐述的必然结果。讨论部分可以展开写,写前人的研究情况与自己的研究结果比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倾向性意见。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卷末要列出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的好处是:一旦发现引文有差错,便于查找;审查者从所列的参考文献中可以看出论文作者阅读的范围和努力的程度,便于参考。 6.论文的装订 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 毕业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性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封面可以这样写(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要求): ××××大学计算机××××专业××届毕业设计论文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0×年×月× 日封底可用一张白纸,然后装订成册。 装订的顺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