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企业培训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企业培训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企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大家分享。

[1] 缪清照 刘焕荣: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培训的变革.石油教育,2003(1).

[2] 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小勇:100个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2-213.

[5] 章景萍.企业员工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安徽大学,2007.

[6] 崔毅: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

[7] 李浩:企业培训与企业创新.成人教育,2001年第10期.

[8] 陈良政黄俭: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9] 张晓彤:员工关系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10] 郭福春.股权激动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介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9):45-48

[11] 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J].

[12] 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

[13] 黄湛冰,万迪日方.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行为因素比较分析[J].预测,2005,

(6):37-39

[14] 蒋文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的设定与应用[J].探索争鸣,2007(2):12-13

[15] 隽娟.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深市的经验证据[J].市场论

坛,2007,(2):64-65

[16] 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维友.中国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可行性研究[N]. 中国证券报 2001-7-26

[18] 李曜.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 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学,李慧燕.七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利弊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3(5):

32-34

[21] 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3] 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权激励模式效果比较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5] 少波.黄欣.企业激励机制创新-对三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27-28

[26] 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 沈学军.我国实施股权激励主要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8] 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9] 童晶骏.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3,(5):48-51

[30]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31] 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权激励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国改革报,2007-2-13

[33] 许晔珉.股票期权:一把双刃剑[J].新理财,2006,(3):27-27

[34] 杨贺,柯大钢,马春爱,等.经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5,(1):24-26

[35] 杨红炳.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8):42-43

[36] 杨家亲.对股票期权及其会计处理的系统认识[J].会计研究,2000,(12):34-37

[37] 杨志刚.股票期权方案一枝独秀--股权激励方案综述[J] ,中国证券报:2006-05-31

[38] 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2,(2):70-78

[39] 于武等.国有企业经营者物质激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9,(7).21-24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权期股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2,(1):41-42

[41]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等.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9):29-34

[42] 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张湛彬.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M].辽海出版社,2002[46] 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 [J].2005年12月31日

[47] 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3(5):74-82

[48] 周璐 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内将科技,2006(5):32-33

[49] Aggarwal, R. K. and A. A. Samwick. Executive Compensation, Relative P

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Finance, 54(6), 1970-1999, 1999b.

[50]Berle, A. A., and G.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

erty[M].New York, 1932.

[1]卿箐:《中小企业人才战略》[J].法制与社会,2007年。[2]余凯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世界政治,2000年。[3]李康:《人力资本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天津大学,2002年。[4]朱红梅:《浅谈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策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5]杨光:《浅析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吸引人才》[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6]韩秀英《浅谈中小企业如何吸引人才》[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二期。 [7]司曙光《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策略探究》[J]经济管理者,2011年11期

民营企业论文篇1 浅谈民营企业发展中 财务管理 问题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民营企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民营经济的支柱。本文就民营企业发展中出现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剖析了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相关国家政策的鼓励,民营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民营企业顺应这一潮流,也开始茁壮成长,为经济增长、创造税收、增加就业岗位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这只是较为乐观的一个方面,虽然民营企业开始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先天不足和缺陷,开始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其中财务管理水平就是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1民营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对财务管理重视力度不足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的作用,同时受大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财务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在民营企业中,中小型民营企业作为一个集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集中的组织,企业老板不仅是投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集权现象极为明显,但是大多数经营者对于财务管理的科学方法了解并不多,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对于成本管理、风险管控、时间价值、机会成本等多种概念理解不清晰,所以企业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财务管理和监控不严格,甚至有部分会计信息失真,也不能建立起健全的审计部门,或者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相关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缺乏制度意识,对相关企业制度的建立不够完善;第二,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着部分漏洞,不够细致和严密,不能适应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度;第三,即使有部分企业建立了制度,但是对于制度的落实并不关注,执行力不足,制度也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第四,企业内部管控制度缺失,对于资产的管理力度不足。 资金筹措能力较差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融资难、抵押难、担保难,对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资金筹措能力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民营企业缺乏独立的审计部门,未能制作企业财务报表和经营状况,民营企业难以审查财务信息;其二,企业负债过多,降低了企业的信用等级,融资信誉降低,融资难度加大;其三,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国家未设立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倾斜力度不大,也有部分银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民营企业贷款的热情度不够,也在一方面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贷款难度。 投资管理能力不强 在民营企业中,企业投资的随意性较大,对投资方向的把握度不够,缺乏科学性;同时缺乏战略性的规划,更多是追求短期的利益;另外,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更多的投资资金来源于贷款,为了更好地降低投资风险,会尽可能快的收回成本,在规模扩张上一般考虑得较少。 财务管理监管力度不够 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家族操作方式较为常见,因此监督管理不够健全和完善,多数的企业并未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甚至会将审计视为内部经济检查,容易引起职工情绪,影响员工结构的稳定性,削弱了管理层的权威,也影响到了企业内部的自主经营权。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已设置对应的审计部门,但是审计部门的权力并未作出特殊的规定,难以保证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导致审计部门的设计也多是流于形式。 2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决策模式较为单一 在民营企业中,企业的老板控制着主要的财务,独断专行色彩较为浓厚,因为民营企业在创始阶段,公司大多数的资产基本掌控在老板手中,因此经营权和所有权集中的现象较为普遍,多是由老板单独决策的,这样集权式的经营模式在财务管理极为集中,这样财务内容比较单一,更多将财务管理局限于财务控制之上,但是控制力度又不够,具体体现为决策审核程序不规范、预算体系不够健全、职责划分不清晰,缺乏有效的监控,控制不够全面,面对突发状况不能提出及时有效的改善。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起始阶段人员多是内部招聘,因此公司会有许多有血缘关系的人就职于公司,对于他们所谓的外人不够信任,尤其是财务这种重要的岗位多会安排亲戚就任,选择他们认为放心的人,但是这样人员的从业素质就难以得到保证了,很难留住有专业素质的财务人员,即使管理者想要做好财务的管理,但是也力不从心,不具备能够管理的能力。 决策缺乏科学性 在民营企业中, 企业管理 者更多的是应用已有的 经验 来进行决策,这样决策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强,方便快捷,但是决策的方式较为草率和粗糙,对相关信息没有进行一个全面的收集,系统性与全面性不足,而且相关财务人员的参与度不足,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财务管理方式不先进 在当前的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更多的局限于财务核算,对于财务计划、财务预算、信息收集以及财务系统的建立还没有完善。 3改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拓宽民营企业融资 渠道 一方面,建立健全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该体系作为中介机构,不得收取任何中介费用,以承担服务职能为主,不得增加民营企业的额外操作成本,尽可能的为民营企业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民营企业基金会,通过向金融机构或者民营企业的人员收取会费,对基金实行封闭式的管理,给予民营企业发展一定的资金支持。 增强风险管控能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一方面面临着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机遇,企业可能会蒙受一定的损失,但是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规模化的发展。因此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对不确定的事物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并且有一定的预见性,采取有效的 措施 加以规避,将风险控制到最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控,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确定资金管理责任制。同时企业在筹资上也要做好合理的规划,确保合理的筹资结构,在适当的负债能力下来筹措资金,不可急功近利,贸然增加投资风险,并将资金投入的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都考虑其中,核算好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控制好资金的分流情况,防止资金的无端流失。第二,健全财务分配和利益分配机制,防止人员的投机主义和寻租现象产生,防止人员外流和技术断层现象的产生。第三,完善财务预警体系,将危险防患于未然,民营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学会收集多方信息和情报,了解市场行情和动态,更好地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风险,将异常消灭于萌芽之中。 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培养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极为重要,而资金管理又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忽视,因此必须将财务管理更好地内化于企业的管理制度当中,并在各个职能部门中得到落实。另外企业开展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离开资金,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对资金的周转有一个更好的认知,将资金管控到位、认识到位,从而落实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 完善财务的监管工作 在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做好内部审计与监督,一方面在财务流程上不可马虎,做到规范标准,对于一些重要的经营活动或者企业决策,都应该将财务管理纳入其中,应用科学的财务处理流程来对项目或者决策进行评估,并把好资金的审核关。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必须有健全的财务体系和财务制度来做好支持,尤其是内部审计,应用审计职能对企业经营活动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化解危机,通过提升整个团队的财务管理水平来优化企业的经营决策。 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 在目前的民营企业中,大多存在着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企业内部领导腐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制作假账、弄虚作假、伪造事实等现象时有发生,虽然这些都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员素质,由于人员素质较低才导致了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人员素质建设刻不容缓,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 教育 ,强化财务人员的科学规划意识和内部监督意识,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当然加强人员素质建设,首要条件就是从领导做起,领导具备一定的示范效应,只有领导起到了带头作用,提高法律意识,具备法律观念,才能从根源上改变企业的财务混乱局面。在当前的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理念较为落后、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资金筹措能力较差、投资管理能力不强、财务管理监管力度不够。主要是由于决策模式较为单一、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决策缺乏科学性等原因决定的,需要从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培养、完善财务的监管工作、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等多方面来解决企业财务问题,推动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磊.中小型民营 企业战略 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 [2]张晓勇.山西省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4. [3]赵岩.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研究[D].兰州商学院,2009. [4]张桂红.民营企业上市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5]陈忠法.浅谈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 企业 文化 ,2012(11). [6]邹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05). [7]石锋.初探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7). [8]裴智聪.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08). [9]王希燕.财务管理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及遇到问题浅析[J]. 财经 界(学术版),2013(03). 民营企业论文篇2 试谈民营企业内部控制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大环境,使得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国有大型企业虽是我国经济支柱,但民营企业的破竹发展之势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创造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据工商联 报告 显示,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口达90%,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超过60%,可见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之大。民营企业随着发展开始不断寻求更为长远的目标。从以往的家族式管理治理模式为主到现在逐渐融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扩张,其发展中诸多问题开始显现,如用人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使得诸多民营企业因此陨落且普遍寿命较短。 国美控制权之争案例正是民营企业在逐渐融合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典型案例,其反映出民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家族民营企业的原始风险以及创始人与经理人的控制权之争风险,为其他众多企业的转型改革敲醒了警钟,更加表明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对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实际上,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密切联系的,完善的治理结构作为健全的内控机制的基础,是推动内控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完善的内控也是健全的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和环节。因此,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来研究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是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关键。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等通过执行具有控制职能的程序来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等;公司治理是指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所有者等重要关系之间的处理权责划分的一个制度安排。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有效耦合是民营企业能够有效应对转型期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耦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的同源性—委托代理理论 内部控制的本质就是基于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经营者接受所有者的委托,为了达到增强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公允等目的,即通过经营者的行为来满足委托人所期望的利益最大化,而开展的内控工作和采取的诸多管理活动等。而公司治理更是基于企业两权分离导致的问题所采取的有关制度安排,合理安排企业的重要利益关系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所以,如何基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理论这一同源性理念来实现企业内控与公司治理的相互互动和耦合,事关企业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2.功能交叉性和重叠性 首先从控制主体层面来看,公司治理链条重要节点包括总经理、董事会和股东;内部控制链条重要节点包括总经理、董事会、执行岗位和职能经理。可见,总经理和董事会是两者控制主体的共同部分。其次,激励与控制是内控与公司治理的共同基本控制方式。再者,从目标层面来看,两者虽然具体目标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根本目标是相同的,都是最终服务于企业的目标,都是为了追求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资产的安全完整等。 3.平台载体的统一性 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对于企业的内控来说,是否具有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决定了内控运行的效果。反过来,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合理保证企业信息的真实完整。对于公司治理来说,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也是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一个完善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共同努力,各尽其责,充分认知内部控制机制对于不同岗位职员的不同角色要求,认真承担起其角色应担负的职责。同时,不仅仅是要做到企业信息的及时下达,同时还要注重信息的准确上传以及企业内外的畅通沟通和传达。 三、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股权配置不合理 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是由以前的家族式企业发展过来的,民营企业在成立初期往往面对融资难等问题,所以多是通过家庭内部成员来筹集资金,应对民营企业成立初期的诸多风险。同时家族治理既能够降低企业资源成本又能够迅速建立共同利益目标,种种优势使得家族模式成为许多民营企业初期成立时的共同选择,并且一直影响到民营企业后续的长远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企业所有者占有资本占到独资、合伙和公司这几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公司资本的76%左右,股权高度集中是民营企业的突出现状。 2.内部人控制风险突出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人主体日益多元化,内部人控制风险越发突出。表现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吞噬、侵害所有者权益等行为。在民营企业的经营决策中,获取信息占优势的一方则能够更大程度上获取决策权,内部人控制则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被损害,更难以获得决策权。这种大股东权益最大化既不利于企业的转型改革,更不利于民营企业融合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内部监督不到位,缺乏激励约束机 制监事会是监督企业董事会及经理的重要部门,我国民营企业许多监事会选聘机制的流于形式使得其不能充分行使其监督职能。同时,缺乏专门的内审机构和人员也导致内部监督的不到位。对于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没有采取很好的绩效考核以及奖金制度等一系列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使得民营企业在引入代理人之后,出现了代理人虚报信息等行为出现,不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 4.人事管理不科学 民营企业的用人机制存在严重的任人唯亲现象,人事管理不科学。我国民营企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性,而且存在代理人道德风险等问题,使得我国多由家族治理模式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的创始人不愿意聘请外部管理人员来管理企业,所以多是任人唯亲,使得企业用人机制不科学,难以吸取众多的外部优秀人才,集思广益,共同促进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对于民营企业一些重要岗位的重要职责更是家族内成员担任,重要决策也多是这些家族企业人员控制。 四、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1.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合理平衡内部人利益 首先要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制定相关市场法规,建立具有竞争性的完善经理人市场来增强由家族治理模式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对执业经理人的信任度。同时要优化股权结构,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善于引进外来优秀人才为企业所用,而不是任人唯亲。再者,通过建立配套的人才考核评估体系来加强对经理人及相关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以企业利益为己任,增强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2.健全监督检查制度 监事会作为监督企业董事和经理层的专门监督部门要充分行使其监督职责。首先,要加强对监事会成员的日常培训和学习,让每个成员充分认知自身职责所在,同时在培训和学习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休养,增强工作能力。其次,通过监事会的定期汇报工作来督促监事会职责的行使。再者,可以增设内审部门和人员以及利用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外审部门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通过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来监督董事会相关决策是否科学民主,以及经营层是否将正常落实到位。健全的监督检查制度是实现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 3.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提高一个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活力,从而增强企业业绩实现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对于公司治理还是内部控制来说,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都是及其重要的。一方面可以采取有效的业绩评价机制,通过及时的跟踪记录来对人员工作进行评分,根据评分进行相应的奖励或处罚,既让优秀员工起到模范作用,又对犯错人员进行警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将整个企业目标进行层层划分,分成若干小目标并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让每一位员工都切实感受到自身参与到企业目标制定和实现的过程中,从而激发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 4.完善内部控制 首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氛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软实力,更是一种无形的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个别高管层就能执行的,需要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切实参与。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 规章制度 以及培训学习等,来增强员工对内控的认知和关注度,以及自我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在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从而实现企业内控目标和增强经营的效率效果。其次要促进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高效融合,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平台,以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等为载体,来保障内部控制运行的效率和效果。同时通过这种高效结合来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便于企业准确把握风险点,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实现内部控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博.浅谈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3:66. [2]刘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相互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72. [3]李维安,戴文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0. 猜你喜欢: 1. 有关民营企业创新论文 2. 企业成长论文 3.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4. 企业经营现状 5. 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

企业员工培训策略研究论文

关于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企业通过培训员工提升人力资本,受到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企业培训中仍存在种种误区。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转变培训观念、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培训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 企业 员工培训 人力资本 可持续发展 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除了持续不断地进行经营结构的更新改善外,不断进行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员工培训是企业保持良性运营的重要方针之一。员工培训是有效地增进员工知识技能和能力,更大程度地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员工培训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绩效并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竞争力。 一、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必要性 员工培训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受训者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增强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从而使企业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1.培训是企业获得人才的保障。企业获得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社会,其二是学校。但无论从以上哪种渠道获得的人才都不能直接成为真正意义上对企业有用的专业人才。这种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而且即使科班出身也有许多缺点,不能保证立即就可以发挥作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只能依靠企业的培训来得以提高而真正为企业所用。培训使“外部人才”转变成为“内部人才”,是企业获得优秀员工的必由之路。 2.培训能降低成本。通过培训,能够改进员工的工作表现,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管理成本得以节约。这种节约是多方面的,这不仅仅表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优化生产经营方案,保证安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还表现在由于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使工作效率的提升而带来的成本的降低,深层次的连锁效应还表现在能够对公司的政策有建设性理解从而带来的价值。 二、企业员工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企业适时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很有必要,培训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有科学的安排和有力的措施。不少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员工培训过程中陷入了种种误区。 1.没有健全而系统的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体系不完整,没有专门的培训部门,甚至没有专门的培训教室和培训器材,培训工作大多由企业一个部门自行组织和安排。在制度上,企业虽有培训制度,但大都不完善,企业都是重形式,轻考核,缺乏健全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仅仅把培训当做是一项任务,任务完成就好,没有及时地做出培训报告,对培训过程进行总结,针对问题进行反馈并提出改进。以至于受训者在业务上有哪些改进和提高,程度如何,今后的培训需要怎么改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管理者总是略显底气不足。 员工培训缺乏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划,大多出于短期收益的考虑,企业都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只有在企业经营上出现了问题时,才组织开展一些临时的培训,结果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很多企业的员工培训都是在走形式,导致了企业的根本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跟不上市场的步伐,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培训前缺乏科学细致的需求分析。很多培训负责人都抱怨员工每次培训都不愿意参加,即使参加了培训后也没有什么改变。结果就是企业在培训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到头来却收效甚微。经过深入了解可以发现,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对培训进行有效地需求分析。大部分企业把培训当作“特效药”,哪里有问题就培训哪里,培训工作既没有计划,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和规范。这种哪疼治哪儿的做法使企业的培训工作既没有整体性,也没有连续性。而且员工可能会在培训过程中重复学习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能,使员工产生一种培训可有可无,培训没有效果是在浪费时间的感觉。员工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不到工作中急需的技能和知识,这无疑违背了培训管理者的初衷。 3.培训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很多企业将培训当成是对外界宣扬企业形象的幌子。或者培训急于求成,在未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调研的情况下,就组织员工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忽视了培训内容对受训对像是否有指导性,且培训方式单一,造成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实际工作也没有指导作用,反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4.培训方法单一。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对于大部分企业员工的培训方式还是以效率较低的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为主,甚至部门培训大都是“传,帮,带”的师徒模式,忽视了运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培训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不注重调动受训员工的积极性,没有从成人学习的特点和企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 5.培训教师队伍不稳定。每个企业无论是在技术上、工艺上还是管理上等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社会上的培训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培训需要。很多企业出于节约的本能,一般没有设置专职培训师或聘请兼职讲师,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或兼职讲师队伍,平时又疏于对培训教材的开发和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培训时教材东拼西凑,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人力资源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企业员工培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培训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即有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管理能力,并探讨了提高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方式,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

关键词:辅导员;核心能力;培训

一、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

1.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劳动中从事具体劳动的体现,职业功能是职业实现的社会功效、价值,即“该职业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界定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并详细解释了辅导员的能力特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的教育引导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重大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复杂问题和形势的分析判断驾驭能力[1]。本文将这些能力特征投射到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将其概括为八项职业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学生事务管理、危机事件应对、科研。不难看出,高校辅导员承担了较多日常事务性工作,更承载了较强的教育教化使命。

2.高校辅导员的核心能力

所谓辅导员核心能力,就是辅导员立足岗位特殊性,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工作实践,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指导、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可或缺的、独特的、能切实提高工作效果的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针对性、感染力、吸引力的综合能力[2]。笔者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提炼出三大核心能力: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管理能力。其中每项核心能力中又可细分为若干内容,如学习能力中的学习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既有专业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也有在处理日常事务中遇到的技能知识,如信息处理、新软件的使用等。见表1。

二、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获得

1.入职前获得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的入职条件有“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历要求,及是“中共党员”的政治要求。一般来讲,能够顺利应聘成为辅导员的个人,其一定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储备,掌握相关的技能,如要向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辅导员必须先自学就业政策;要指导学生开发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就必须先了解开发的总体步骤,等等。辅导员还应掌握基本的知识创新能力,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共情能力: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辅导员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共情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变“说教”为“感染”。共情能力多表现为耐心倾听、设身处地、敏锐思考的能力。共情恰当时,学生能够感受到辅导员愿意了解自已、帮助自己,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这也就迈开了思想工作的第一步。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应该是清楚地明白交流的对象、目的、方式、手段,这些能力是在大量的生活经历中逐渐获得的,而沟通能力的提高是具有持续性的,在人的不同阶段都存在提高的空间。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大量的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页有助于他们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2.入职后获得的核心能力

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核心能力是随着工作的开展,辅导员岗位角色的深入逐渐积累形成的,并且需要通过计划性、目的性较强的培训予以强化。情感能力中的“自我定位能力”,即进入工作后能否准确定位工作角色的能力。很多辅导员是应届毕业生,没有太多的工作经历一下子从“学生”到“老师”,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他们能否尽快适应新角色,真正担当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引导学生学业、职业规划,成人成才”的重任,与能否准确地自我定位有直接的关系。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位是德育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有尽快地准确定位自我、调整自我,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赋予自己的使命。工作中自我定位能力往往需要实际工作后得以体现与发展。管理能力:包含规划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并非空洞的说教,是通过管理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体现的,管理任务很繁重,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才能完成。管理中普遍使用到的功能在党团的工作、贫困生工作、奖助学金工作、就业工作、心理工作等中,需要规划、组织、控制。因为单靠自己亲自做所有的工作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安排学生做一些辅助工作,其中应根据各项工作的要求与学生的特点,对工作进行分类,向学生授权、分工,人尽其能,并采用相应的管理制度使之形成有机的组织结构(如学生会、班委会等),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此外,辅导员还需要较强的控制能力,处理一些突发事件。

三、围绕核心能力建设的培训

1.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我定位能力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认为,可以根据年龄将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且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任务,他将生涯发展分五个阶段: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辅导员的成长正是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职业匹配的动态过程[3]。根据相关的研究,高校辅导员对工作的自我定位与要求大致有以下四类:一是职业型,仅仅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二是学者型,这类辅导员有着较高的学识素养,以知识学习为工作兴趣;三是事业型,把自身的工作当作一生奋斗的事去干;四是教育家型,这类辅导员的层次最高,真正契合了教育的本质目的[4]。部分辅导员感觉工作繁琐、压力大、没发展,这实际反映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我定位不清,动力不足。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与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分不开的,辅导员培训中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其中,它能帮助辅导员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采用SWOT分析法等,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为理性的职业奋斗目标,促进自我定位能力的提升。该类培训应关注辅导员自我分析、职业潜力、阶段性规划,帮助辅导员制定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发展。

2.多途径培训,提升管理能力

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组织、计划、控制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工作经验的累加,经验来源于亲身实践与外部培训,为提高培训的效果,途径及形式应多样化。如进行辅导员岗前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专家讲座等培训,这类培训方式优点在于人员与时间安排相对集中,知识传授较系统化,有利于集中学习。近些年来职业技能竞赛被越来越多地引用到辅导员工作领域,正因为职业能力大赛很好地为辅导员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培训工作中应当借鉴职业技能竞赛对核心能力的指向功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设置,充分考察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与个人魅力,强调辅导员人格素养的完善与丰富,这就要求技能培训方案要十分缜密全面,这也是对辅导员培训提出的更为高级的要求。

3.提升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是个人与组织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工作之后的持续学习深刻地影响着个人与组织的发展潜力。《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关于职业守则的规定是:辅导员要“坚持终身学习,勇于开拓创新,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参与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想要胜任辅导员这一工作,必须提升主动学习的意识,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学习知识、技能的能力是辅导员的一项核心能力,通过外部培训与自我培训共同实现,如开展辅导员座谈会、学习交流论坛等形式不断增强学习的意识,并增进“如何学习、如何提高自我”的自省性体悟。

4.由内及外培养情感能力

共情能力、沟通能力是一个人从幼年时期即可体现出的,工作后显现较为明显,而且随着工作的需要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类情感能力是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自我体会、自我培养重于外部培训。如何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传达信息,都成为辅导员“内功”修炼的目标。辅导员要从根本上提高关爱学生的觉悟,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情商。在外部培训方面,高校应请专业人士传授共情与沟通的技巧,让辅导员“听得懂”“说得出”,促进师生间有效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培养情感能力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我们的国家,并将实现自我价值同国家、民族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艾思明.高校学生辅导员核心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刘祥军,郑红运,陈道刚.大学辅导员成长体系的构建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1):83-84.

[3]项鑫,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7):240.

摘要:

培训需求分析作为系统培训的首要环节,不仅是培训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培训准确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简述目前中小企业在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中小企业的培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一、概述

所谓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一般情况,对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可以从战略分析、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和人员职业生涯分析五个方面进行。

二、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它对于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后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培训需求分析可以确认绩效、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距,有助于帮助查找问题根源,确立培训重点内容;培训需求分析可以改变企业固有分析方式,当组织面临变革时,及时的培训需求分析将有助于企业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培训规划,迅速配合企业的变革;培训需求分析可以评估培训的成本与价值,企业培训是一项内部投资,其目的在于通过企业培训,提升员工价值,获取更大的收益;培训需求分析为企业培训考核提供依据,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制定的企业培训需求和目标,能为培训绩效测评提供考核依据。

三、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培训需求分析是保证企业培训具备相应有效性的必要手段,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要求能够客观评估企业、部门及员工的具体情况。目前,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企业的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企业对培训意义认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导致企业培训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培训效果负增长的情况。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不规范。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人员去从事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也有相当数目的企业在培训前不会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没有结合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盲目地为员工进行培训,这样不仅浪费了公司的资金而且还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使得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质疑培训的作用,从而轻视企业培训工作,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2、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忽略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只有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的人力资源策略,才能使企业的培训活动发挥其战略价值。然而,大部分企业的战略意识还相对淡薄,做培训需求分析时忽略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导致企业的培训理念不明晰,企业各级对培训内容以及培训的目标不能达成一致,影响企业培训效果。

3、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缺乏科学性。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企业中,培训需求的随意性很大,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技术方法指导,不能保证企业培训需求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缺乏科学的技术方法的指导,可能会使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从而削弱了企业培训的效果,无形中浪费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二)建议

1、在制定企业培训计划之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企业培训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合理的培训需求分析得到的企业培训需求,才能为企业制定出具有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方案。

2、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应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方向和对企业人才储备的要求。中小企业要想实现其战略目标,就必须有相应的人才保证,虽然企业可以通过招聘等手段来获取人才,但这并非是解决企业人才储备的最佳手段。因此,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企业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才能保证培训效果,促进企业的发展。

3、规范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中小企业要将人才战略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来考虑,提升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让企业的管理层认识到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制定培训流程、步骤,明确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地位;增加培训需求分析的专业人才;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结合多种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确定企业的培训需求,使业的培训活动能够有效进行,保证企业的培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小企业相关管理者一定要明晰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提高对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意义的认识,重视并支持企业的培训工作。在企业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结合的模式,严格按照分析步骤执行,以此制定的培训方案,才能使企业的培训达到预期目标,创造高效的业绩,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第1章?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员工培训研究综述??? ??? 员工培训理论的发展???? ? 员工培训模式简介???? ? 企业员工培训的原则???? ? 当代员工培训的发展趋势???? ? 我国国有企业为员工培训现状?第2章?? ? 我国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 成因分析?第3章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内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 内部环境分析? 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策略?第4章 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案例分析公司简介 公司培训现状?培训工作内容? 培训方式? 培训工作亮点: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传承机制 公司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结束

企业培训论文参考文献

1、陈启明.企业培训计划的框架及内容[J].人力资源,2001(5). 2、吴召军.浅谈新时期企业员工培训的几点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4(8). 3、关明生.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的思考[J].人才了望,2004(11). 4、迈克尔·波特.完全竞争战略[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人力资源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企业员工培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培训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即有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管理能力,并探讨了提高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方式,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

关键词:辅导员;核心能力;培训

一、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

1.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劳动中从事具体劳动的体现,职业功能是职业实现的社会功效、价值,即“该职业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界定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并详细解释了辅导员的能力特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的教育引导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重大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复杂问题和形势的分析判断驾驭能力[1]。本文将这些能力特征投射到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将其概括为八项职业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学生事务管理、危机事件应对、科研。不难看出,高校辅导员承担了较多日常事务性工作,更承载了较强的教育教化使命。

2.高校辅导员的核心能力

所谓辅导员核心能力,就是辅导员立足岗位特殊性,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工作实践,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指导、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可或缺的、独特的、能切实提高工作效果的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针对性、感染力、吸引力的综合能力[2]。笔者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提炼出三大核心能力: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管理能力。其中每项核心能力中又可细分为若干内容,如学习能力中的学习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既有专业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也有在处理日常事务中遇到的技能知识,如信息处理、新软件的使用等。见表1。

二、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获得

1.入职前获得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的入职条件有“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历要求,及是“中共党员”的政治要求。一般来讲,能够顺利应聘成为辅导员的个人,其一定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储备,掌握相关的技能,如要向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辅导员必须先自学就业政策;要指导学生开发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就必须先了解开发的总体步骤,等等。辅导员还应掌握基本的知识创新能力,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共情能力: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辅导员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共情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变“说教”为“感染”。共情能力多表现为耐心倾听、设身处地、敏锐思考的能力。共情恰当时,学生能够感受到辅导员愿意了解自已、帮助自己,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这也就迈开了思想工作的第一步。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应该是清楚地明白交流的对象、目的、方式、手段,这些能力是在大量的生活经历中逐渐获得的,而沟通能力的提高是具有持续性的,在人的不同阶段都存在提高的空间。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大量的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页有助于他们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2.入职后获得的核心能力

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核心能力是随着工作的开展,辅导员岗位角色的深入逐渐积累形成的,并且需要通过计划性、目的性较强的培训予以强化。情感能力中的“自我定位能力”,即进入工作后能否准确定位工作角色的能力。很多辅导员是应届毕业生,没有太多的工作经历一下子从“学生”到“老师”,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他们能否尽快适应新角色,真正担当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引导学生学业、职业规划,成人成才”的重任,与能否准确地自我定位有直接的关系。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位是德育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有尽快地准确定位自我、调整自我,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赋予自己的使命。工作中自我定位能力往往需要实际工作后得以体现与发展。管理能力:包含规划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并非空洞的说教,是通过管理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体现的,管理任务很繁重,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才能完成。管理中普遍使用到的功能在党团的工作、贫困生工作、奖助学金工作、就业工作、心理工作等中,需要规划、组织、控制。因为单靠自己亲自做所有的工作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安排学生做一些辅助工作,其中应根据各项工作的要求与学生的特点,对工作进行分类,向学生授权、分工,人尽其能,并采用相应的管理制度使之形成有机的组织结构(如学生会、班委会等),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此外,辅导员还需要较强的控制能力,处理一些突发事件。

三、围绕核心能力建设的培训

1.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我定位能力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认为,可以根据年龄将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且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任务,他将生涯发展分五个阶段: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辅导员的成长正是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职业匹配的动态过程[3]。根据相关的研究,高校辅导员对工作的自我定位与要求大致有以下四类:一是职业型,仅仅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二是学者型,这类辅导员有着较高的学识素养,以知识学习为工作兴趣;三是事业型,把自身的工作当作一生奋斗的事去干;四是教育家型,这类辅导员的层次最高,真正契合了教育的本质目的[4]。部分辅导员感觉工作繁琐、压力大、没发展,这实际反映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我定位不清,动力不足。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与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分不开的,辅导员培训中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其中,它能帮助辅导员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采用SWOT分析法等,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为理性的职业奋斗目标,促进自我定位能力的提升。该类培训应关注辅导员自我分析、职业潜力、阶段性规划,帮助辅导员制定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发展。

2.多途径培训,提升管理能力

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组织、计划、控制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工作经验的累加,经验来源于亲身实践与外部培训,为提高培训的效果,途径及形式应多样化。如进行辅导员岗前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专家讲座等培训,这类培训方式优点在于人员与时间安排相对集中,知识传授较系统化,有利于集中学习。近些年来职业技能竞赛被越来越多地引用到辅导员工作领域,正因为职业能力大赛很好地为辅导员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培训工作中应当借鉴职业技能竞赛对核心能力的指向功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设置,充分考察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与个人魅力,强调辅导员人格素养的完善与丰富,这就要求技能培训方案要十分缜密全面,这也是对辅导员培训提出的更为高级的要求。

3.提升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是个人与组织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工作之后的持续学习深刻地影响着个人与组织的发展潜力。《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关于职业守则的规定是:辅导员要“坚持终身学习,勇于开拓创新,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参与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想要胜任辅导员这一工作,必须提升主动学习的意识,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学习知识、技能的能力是辅导员的一项核心能力,通过外部培训与自我培训共同实现,如开展辅导员座谈会、学习交流论坛等形式不断增强学习的意识,并增进“如何学习、如何提高自我”的自省性体悟。

4.由内及外培养情感能力

共情能力、沟通能力是一个人从幼年时期即可体现出的,工作后显现较为明显,而且随着工作的需要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类情感能力是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自我体会、自我培养重于外部培训。如何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传达信息,都成为辅导员“内功”修炼的目标。辅导员要从根本上提高关爱学生的觉悟,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情商。在外部培训方面,高校应请专业人士传授共情与沟通的技巧,让辅导员“听得懂”“说得出”,促进师生间有效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培养情感能力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我们的国家,并将实现自我价值同国家、民族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艾思明.高校学生辅导员核心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刘祥军,郑红运,陈道刚.大学辅导员成长体系的构建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1):83-84.

[3]项鑫,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7):240.

摘要:

培训需求分析作为系统培训的首要环节,不仅是培训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培训准确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简述目前中小企业在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中小企业的培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一、概述

所谓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一般情况,对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可以从战略分析、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和人员职业生涯分析五个方面进行。

二、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它对于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后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培训需求分析可以确认绩效、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距,有助于帮助查找问题根源,确立培训重点内容;培训需求分析可以改变企业固有分析方式,当组织面临变革时,及时的培训需求分析将有助于企业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培训规划,迅速配合企业的变革;培训需求分析可以评估培训的成本与价值,企业培训是一项内部投资,其目的在于通过企业培训,提升员工价值,获取更大的收益;培训需求分析为企业培训考核提供依据,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制定的企业培训需求和目标,能为培训绩效测评提供考核依据。

三、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培训需求分析是保证企业培训具备相应有效性的必要手段,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要求能够客观评估企业、部门及员工的具体情况。目前,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企业的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企业对培训意义认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导致企业培训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培训效果负增长的情况。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不规范。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人员去从事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也有相当数目的企业在培训前不会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没有结合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盲目地为员工进行培训,这样不仅浪费了公司的资金而且还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使得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质疑培训的作用,从而轻视企业培训工作,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2、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忽略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只有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的人力资源策略,才能使企业的培训活动发挥其战略价值。然而,大部分企业的战略意识还相对淡薄,做培训需求分析时忽略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导致企业的培训理念不明晰,企业各级对培训内容以及培训的目标不能达成一致,影响企业培训效果。

3、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缺乏科学性。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企业中,培训需求的随意性很大,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技术方法指导,不能保证企业培训需求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缺乏科学的技术方法的指导,可能会使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从而削弱了企业培训的效果,无形中浪费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二)建议

1、在制定企业培训计划之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企业培训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合理的培训需求分析得到的企业培训需求,才能为企业制定出具有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方案。

2、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应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方向和对企业人才储备的要求。中小企业要想实现其战略目标,就必须有相应的人才保证,虽然企业可以通过招聘等手段来获取人才,但这并非是解决企业人才储备的最佳手段。因此,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企业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才能保证培训效果,促进企业的发展。

3、规范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中小企业要将人才战略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来考虑,提升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让企业的管理层认识到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制定培训流程、步骤,明确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地位;增加培训需求分析的专业人才;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结合多种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确定企业的培训需求,使业的培训活动能够有效进行,保证企业的培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小企业相关管理者一定要明晰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提高对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意义的认识,重视并支持企业的培训工作。在企业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结合的模式,严格按照分析步骤执行,以此制定的培训方案,才能使企业的培训达到预期目标,创造高效的业绩,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企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大家分享。

[1] 缪清照 刘焕荣: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培训的变革.石油教育,2003(1).

[2] 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小勇:100个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2-213.

[5] 章景萍.企业员工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安徽大学,2007.

[6] 崔毅: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

[7] 李浩:企业培训与企业创新.成人教育,2001年第10期.

[8] 陈良政黄俭: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9] 张晓彤:员工关系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10] 郭福春.股权激动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介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9):45-48

[11] 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J].

[12] 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

[13] 黄湛冰,万迪日方.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行为因素比较分析[J].预测,2005,

(6):37-39

[14] 蒋文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的设定与应用[J].探索争鸣,2007(2):12-13

[15] 隽娟.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深市的经验证据[J].市场论

坛,2007,(2):64-65

[16] 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维友.中国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可行性研究[N]. 中国证券报 2001-7-26

[18] 李曜.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 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学,李慧燕.七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利弊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3(5):

32-34

[21] 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3] 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权激励模式效果比较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5] 少波.黄欣.企业激励机制创新-对三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27-28

[26] 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 沈学军.我国实施股权激励主要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8] 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9] 童晶骏.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3,(5):48-51

[30]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31] 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权激励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国改革报,2007-2-13

[33] 许晔珉.股票期权:一把双刃剑[J].新理财,2006,(3):27-27

[34] 杨贺,柯大钢,马春爱,等.经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5,(1):24-26

[35] 杨红炳.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8):42-43

[36] 杨家亲.对股票期权及其会计处理的系统认识[J].会计研究,2000,(12):34-37

[37] 杨志刚.股票期权方案一枝独秀--股权激励方案综述[J] ,中国证券报:2006-05-31

[38] 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2,(2):70-78

[39] 于武等.国有企业经营者物质激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9,(7).21-24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权期股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2,(1):41-42

[41]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等.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9):29-34

[42] 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张湛彬.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M].辽海出版社,2002[46] 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 [J].2005年12月31日

[47] 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3(5):74-82

[48] 周璐 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内将科技,2006(5):32-33

[49] Aggarwal, R. K. and A. A. Samwick. Executive Compensation, Relative P

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Finance, 54(6), 1970-1999, 1999b.

[50]Berle, A. A., and G.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

erty[M].New York, 1932.

企业培训论文参考文献2017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人力资源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企业员工培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培训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即有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管理能力,并探讨了提高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方式,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

关键词:辅导员;核心能力;培训

一、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

1.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劳动中从事具体劳动的体现,职业功能是职业实现的社会功效、价值,即“该职业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界定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并详细解释了辅导员的能力特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的教育引导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重大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复杂问题和形势的分析判断驾驭能力[1]。本文将这些能力特征投射到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将其概括为八项职业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学生事务管理、危机事件应对、科研。不难看出,高校辅导员承担了较多日常事务性工作,更承载了较强的教育教化使命。

2.高校辅导员的核心能力

所谓辅导员核心能力,就是辅导员立足岗位特殊性,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工作实践,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指导、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可或缺的、独特的、能切实提高工作效果的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针对性、感染力、吸引力的综合能力[2]。笔者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提炼出三大核心能力: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管理能力。其中每项核心能力中又可细分为若干内容,如学习能力中的学习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既有专业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也有在处理日常事务中遇到的技能知识,如信息处理、新软件的使用等。见表1。

二、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获得

1.入职前获得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的入职条件有“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历要求,及是“中共党员”的政治要求。一般来讲,能够顺利应聘成为辅导员的个人,其一定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储备,掌握相关的技能,如要向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辅导员必须先自学就业政策;要指导学生开发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就必须先了解开发的总体步骤,等等。辅导员还应掌握基本的知识创新能力,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共情能力: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辅导员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共情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变“说教”为“感染”。共情能力多表现为耐心倾听、设身处地、敏锐思考的能力。共情恰当时,学生能够感受到辅导员愿意了解自已、帮助自己,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这也就迈开了思想工作的第一步。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应该是清楚地明白交流的对象、目的、方式、手段,这些能力是在大量的生活经历中逐渐获得的,而沟通能力的提高是具有持续性的,在人的不同阶段都存在提高的空间。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大量的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页有助于他们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2.入职后获得的核心能力

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核心能力是随着工作的开展,辅导员岗位角色的深入逐渐积累形成的,并且需要通过计划性、目的性较强的培训予以强化。情感能力中的“自我定位能力”,即进入工作后能否准确定位工作角色的能力。很多辅导员是应届毕业生,没有太多的工作经历一下子从“学生”到“老师”,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他们能否尽快适应新角色,真正担当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引导学生学业、职业规划,成人成才”的重任,与能否准确地自我定位有直接的关系。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位是德育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有尽快地准确定位自我、调整自我,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赋予自己的使命。工作中自我定位能力往往需要实际工作后得以体现与发展。管理能力:包含规划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并非空洞的说教,是通过管理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体现的,管理任务很繁重,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才能完成。管理中普遍使用到的功能在党团的工作、贫困生工作、奖助学金工作、就业工作、心理工作等中,需要规划、组织、控制。因为单靠自己亲自做所有的工作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安排学生做一些辅助工作,其中应根据各项工作的要求与学生的特点,对工作进行分类,向学生授权、分工,人尽其能,并采用相应的管理制度使之形成有机的组织结构(如学生会、班委会等),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此外,辅导员还需要较强的控制能力,处理一些突发事件。

三、围绕核心能力建设的培训

1.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我定位能力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认为,可以根据年龄将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且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任务,他将生涯发展分五个阶段: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辅导员的成长正是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职业匹配的动态过程[3]。根据相关的研究,高校辅导员对工作的自我定位与要求大致有以下四类:一是职业型,仅仅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二是学者型,这类辅导员有着较高的学识素养,以知识学习为工作兴趣;三是事业型,把自身的工作当作一生奋斗的事去干;四是教育家型,这类辅导员的层次最高,真正契合了教育的本质目的[4]。部分辅导员感觉工作繁琐、压力大、没发展,这实际反映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我定位不清,动力不足。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与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分不开的,辅导员培训中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其中,它能帮助辅导员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采用SWOT分析法等,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为理性的职业奋斗目标,促进自我定位能力的提升。该类培训应关注辅导员自我分析、职业潜力、阶段性规划,帮助辅导员制定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发展。

2.多途径培训,提升管理能力

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组织、计划、控制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工作经验的累加,经验来源于亲身实践与外部培训,为提高培训的效果,途径及形式应多样化。如进行辅导员岗前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专家讲座等培训,这类培训方式优点在于人员与时间安排相对集中,知识传授较系统化,有利于集中学习。近些年来职业技能竞赛被越来越多地引用到辅导员工作领域,正因为职业能力大赛很好地为辅导员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培训工作中应当借鉴职业技能竞赛对核心能力的指向功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设置,充分考察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与个人魅力,强调辅导员人格素养的完善与丰富,这就要求技能培训方案要十分缜密全面,这也是对辅导员培训提出的更为高级的要求。

3.提升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是个人与组织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工作之后的持续学习深刻地影响着个人与组织的发展潜力。《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关于职业守则的规定是:辅导员要“坚持终身学习,勇于开拓创新,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参与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想要胜任辅导员这一工作,必须提升主动学习的意识,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学习知识、技能的能力是辅导员的一项核心能力,通过外部培训与自我培训共同实现,如开展辅导员座谈会、学习交流论坛等形式不断增强学习的意识,并增进“如何学习、如何提高自我”的自省性体悟。

4.由内及外培养情感能力

共情能力、沟通能力是一个人从幼年时期即可体现出的,工作后显现较为明显,而且随着工作的需要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类情感能力是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自我体会、自我培养重于外部培训。如何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传达信息,都成为辅导员“内功”修炼的目标。辅导员要从根本上提高关爱学生的觉悟,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情商。在外部培训方面,高校应请专业人士传授共情与沟通的技巧,让辅导员“听得懂”“说得出”,促进师生间有效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培养情感能力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我们的国家,并将实现自我价值同国家、民族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艾思明.高校学生辅导员核心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刘祥军,郑红运,陈道刚.大学辅导员成长体系的构建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1):83-84.

[3]项鑫,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7):240.

摘要:

培训需求分析作为系统培训的首要环节,不仅是培训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培训准确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简述目前中小企业在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中小企业的培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一、概述

所谓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一般情况,对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可以从战略分析、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和人员职业生涯分析五个方面进行。

二、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它对于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后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培训需求分析可以确认绩效、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距,有助于帮助查找问题根源,确立培训重点内容;培训需求分析可以改变企业固有分析方式,当组织面临变革时,及时的培训需求分析将有助于企业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培训规划,迅速配合企业的变革;培训需求分析可以评估培训的成本与价值,企业培训是一项内部投资,其目的在于通过企业培训,提升员工价值,获取更大的收益;培训需求分析为企业培训考核提供依据,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制定的企业培训需求和目标,能为培训绩效测评提供考核依据。

三、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培训需求分析是保证企业培训具备相应有效性的必要手段,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要求能够客观评估企业、部门及员工的具体情况。目前,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企业的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企业对培训意义认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导致企业培训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培训效果负增长的情况。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不规范。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人员去从事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也有相当数目的企业在培训前不会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没有结合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盲目地为员工进行培训,这样不仅浪费了公司的资金而且还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使得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质疑培训的作用,从而轻视企业培训工作,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2、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忽略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只有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的人力资源策略,才能使企业的培训活动发挥其战略价值。然而,大部分企业的战略意识还相对淡薄,做培训需求分析时忽略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导致企业的培训理念不明晰,企业各级对培训内容以及培训的目标不能达成一致,影响企业培训效果。

3、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缺乏科学性。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企业中,培训需求的随意性很大,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技术方法指导,不能保证企业培训需求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缺乏科学的技术方法的指导,可能会使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从而削弱了企业培训的效果,无形中浪费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二)建议

1、在制定企业培训计划之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企业培训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合理的培训需求分析得到的企业培训需求,才能为企业制定出具有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方案。

2、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应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方向和对企业人才储备的要求。中小企业要想实现其战略目标,就必须有相应的人才保证,虽然企业可以通过招聘等手段来获取人才,但这并非是解决企业人才储备的最佳手段。因此,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企业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才能保证培训效果,促进企业的发展。

3、规范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中小企业要将人才战略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来考虑,提升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让企业的管理层认识到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制定培训流程、步骤,明确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地位;增加培训需求分析的专业人才;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结合多种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确定企业的培训需求,使业的培训活动能够有效进行,保证企业的培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小企业相关管理者一定要明晰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提高对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意义的认识,重视并支持企业的培训工作。在企业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结合的模式,严格按照分析步骤执行,以此制定的培训方案,才能使企业的培训达到预期目标,创造高效的业绩,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参考文献是必不可少的,是论文的有力辅助。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管理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缪清照 刘焕荣: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培训的变革.石油教育,2003(1).

[2]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小勇:100个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2-213.

[5]章景萍.企业员工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安徽大学,2007.

[6]崔毅: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李浩:企业培训与企业创新.成人教育,2001年第10期.

[8]陈良政黄俭: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张晓彤:员工关系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罗伯特L马希斯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2).

[11]朱钧侃现代企业人才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

[12]郁义鸿著.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8-79.

篇二:参考文献

[1]蔡防.关于中国人口及相关问题的苦干认识误区.国际最济评论,2010 (6),81-94.

[2]奥尔淼.集体行动的`逻辑.上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8-14.

[3]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3,88-102.

[4]白菊红.农户家庭劳动力进城务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14.

[5]卞萤萤,韦丽军和杨徼等.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农牧户收入来源的影响因素分析.千单区资源与环境,2009(2),78-83.

[6]朝前.村民自治中的非正式制度.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 (4),77-79.

[7]白晋湘.潮西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农并经济问题,2003(11),47-50.

[8]陈勇勤.论中国小农经济的劳动投入问题.求索,2006(9),1-5.

[9]陈宝胜.非正式制度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机制.行政论坛,2008 (2),45-47.

[10]曹阳,李庆华.我国农户劳动力配置决策模型及其应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48-53.

[11]陈瑜琦,李秀彬和朱会义等.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对农户耕地利用决策的影响一一以河南省睢县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0(9),369-377.

[12]陈绪敖.基于生态保护视角的秦巴山区林权制度改箪探析.生态经济(学术版),201 1 (2),293-295,303.

[13]Anderson,.,& Bandiera, enforcement and soci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7),341-362.

[14]Brauw,,Huang,J.,Zhang,“ et aL The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with Chinese Discussion Paper 01189,2012(6),1-24.

[15]Barmtt,.,Sherlund,.,& Adesina, wages,aUocativeinefficiency,and labor supply in smallholder ,2008(38),21--34.

[16]Biener,C.,& Eling,M,Organization and efficiency in the internationalinsurance industry: a cross-frontier Journal of OperationalResearch,2012,221(2),454-468.

篇三:参考文献

[1]马斯洛着.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王朱信息技术的采纳和使用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3),48-55.

[3]李怀袓.管理研究方法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鲁耀斌,徐红梅.技术接受模型及其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 (10) : 176-179.

[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陈明亮.客户重复购买意向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03,24(1):110-115

[7]陈文波,黄丽华.组织信息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软科学,2006,20(3),1-4

[8]Berlyne, and ,1966,153,25-33.

[9]Adams,A.,Nelson, Todd, usefulness,ease of use,and us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Quarterly,1992,16(2),227-247.

[10]Ajzen,I.& Fishbein,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 Prentice-Hall,1980.

[11]Deci, of externally mediated rewards on intrinsic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1,18(1),105-115.

[12]Deci, motivation,extrinsic reinforcement,an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2,22(1),113-120.

[13]Anderson, Dissatisfaction: The effect of disconfirmedexpectancy on perceived product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3,10(1),38-44.

[14]Ajze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Human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篇四:参考文献

[1]黄林华,顾戛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监督[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4(10)

[2]戴中亮。委托代理理论述评[J].商业研究。2004(19)

[3]王丽莉,田凯。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与超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5)

[4]常畅。论创建服务型政府过程中的财政政策选择[J].中国科技产业。2004(09)

[5]秦文志。论树立服务理念和强化服务意识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作用[J].行政论坛。2004(03)

[6]刘俊生。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基础与理论基础[J].南京社会科学。2004(05)

[7]尹素琴,黄辉。服务型政府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8]迟福林,方栓喜。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若干建议(24条)[J].经济研究参考。2004(13)

[9]侯玉兰。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J].理论前沿。2003(23)

[10]政府公共供给指标体系研究[J].行政论坛。2003(05)

[11]沈荣华,周义程。善治理论与我国政府改革的有限性导向[J].理论探讨。2003(05)

[12]郁建兴,吕明再。治理: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再出发[J].求是学刊。2003(04)

[13]何亚东,胡涛。委托代理理论述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03)

[14]向荣,贾生华。对代理理论的综述与反思[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08)

[15]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06)

[16]陈庆云。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0(07)

[17]木坤坤。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研究[D].郑州大学2014

[18]崔海燕。山东省沂源县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D].燕山大学2014

[19]王宇博。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行为的法律规制[D].湘潭大学2014

民营企业论文篇1 浅谈民营企业发展中 财务管理 问题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民营企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民营经济的支柱。本文就民营企业发展中出现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剖析了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相关国家政策的鼓励,民营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民营企业顺应这一潮流,也开始茁壮成长,为经济增长、创造税收、增加就业岗位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这只是较为乐观的一个方面,虽然民营企业开始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先天不足和缺陷,开始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其中财务管理水平就是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1民营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对财务管理重视力度不足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的作用,同时受大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财务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在民营企业中,中小型民营企业作为一个集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集中的组织,企业老板不仅是投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集权现象极为明显,但是大多数经营者对于财务管理的科学方法了解并不多,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对于成本管理、风险管控、时间价值、机会成本等多种概念理解不清晰,所以企业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财务管理和监控不严格,甚至有部分会计信息失真,也不能建立起健全的审计部门,或者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相关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缺乏制度意识,对相关企业制度的建立不够完善;第二,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着部分漏洞,不够细致和严密,不能适应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度;第三,即使有部分企业建立了制度,但是对于制度的落实并不关注,执行力不足,制度也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第四,企业内部管控制度缺失,对于资产的管理力度不足。 资金筹措能力较差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融资难、抵押难、担保难,对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资金筹措能力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民营企业缺乏独立的审计部门,未能制作企业财务报表和经营状况,民营企业难以审查财务信息;其二,企业负债过多,降低了企业的信用等级,融资信誉降低,融资难度加大;其三,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国家未设立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倾斜力度不大,也有部分银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民营企业贷款的热情度不够,也在一方面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贷款难度。 投资管理能力不强 在民营企业中,企业投资的随意性较大,对投资方向的把握度不够,缺乏科学性;同时缺乏战略性的规划,更多是追求短期的利益;另外,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更多的投资资金来源于贷款,为了更好地降低投资风险,会尽可能快的收回成本,在规模扩张上一般考虑得较少。 财务管理监管力度不够 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家族操作方式较为常见,因此监督管理不够健全和完善,多数的企业并未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甚至会将审计视为内部经济检查,容易引起职工情绪,影响员工结构的稳定性,削弱了管理层的权威,也影响到了企业内部的自主经营权。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已设置对应的审计部门,但是审计部门的权力并未作出特殊的规定,难以保证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导致审计部门的设计也多是流于形式。 2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决策模式较为单一 在民营企业中,企业的老板控制着主要的财务,独断专行色彩较为浓厚,因为民营企业在创始阶段,公司大多数的资产基本掌控在老板手中,因此经营权和所有权集中的现象较为普遍,多是由老板单独决策的,这样集权式的经营模式在财务管理极为集中,这样财务内容比较单一,更多将财务管理局限于财务控制之上,但是控制力度又不够,具体体现为决策审核程序不规范、预算体系不够健全、职责划分不清晰,缺乏有效的监控,控制不够全面,面对突发状况不能提出及时有效的改善。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起始阶段人员多是内部招聘,因此公司会有许多有血缘关系的人就职于公司,对于他们所谓的外人不够信任,尤其是财务这种重要的岗位多会安排亲戚就任,选择他们认为放心的人,但是这样人员的从业素质就难以得到保证了,很难留住有专业素质的财务人员,即使管理者想要做好财务的管理,但是也力不从心,不具备能够管理的能力。 决策缺乏科学性 在民营企业中, 企业管理 者更多的是应用已有的 经验 来进行决策,这样决策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强,方便快捷,但是决策的方式较为草率和粗糙,对相关信息没有进行一个全面的收集,系统性与全面性不足,而且相关财务人员的参与度不足,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财务管理方式不先进 在当前的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更多的局限于财务核算,对于财务计划、财务预算、信息收集以及财务系统的建立还没有完善。 3改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拓宽民营企业融资 渠道 一方面,建立健全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该体系作为中介机构,不得收取任何中介费用,以承担服务职能为主,不得增加民营企业的额外操作成本,尽可能的为民营企业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民营企业基金会,通过向金融机构或者民营企业的人员收取会费,对基金实行封闭式的管理,给予民营企业发展一定的资金支持。 增强风险管控能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一方面面临着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机遇,企业可能会蒙受一定的损失,但是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规模化的发展。因此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对不确定的事物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并且有一定的预见性,采取有效的 措施 加以规避,将风险控制到最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控,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确定资金管理责任制。同时企业在筹资上也要做好合理的规划,确保合理的筹资结构,在适当的负债能力下来筹措资金,不可急功近利,贸然增加投资风险,并将资金投入的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都考虑其中,核算好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控制好资金的分流情况,防止资金的无端流失。第二,健全财务分配和利益分配机制,防止人员的投机主义和寻租现象产生,防止人员外流和技术断层现象的产生。第三,完善财务预警体系,将危险防患于未然,民营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学会收集多方信息和情报,了解市场行情和动态,更好地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风险,将异常消灭于萌芽之中。 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培养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极为重要,而资金管理又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忽视,因此必须将财务管理更好地内化于企业的管理制度当中,并在各个职能部门中得到落实。另外企业开展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离开资金,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对资金的周转有一个更好的认知,将资金管控到位、认识到位,从而落实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 完善财务的监管工作 在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做好内部审计与监督,一方面在财务流程上不可马虎,做到规范标准,对于一些重要的经营活动或者企业决策,都应该将财务管理纳入其中,应用科学的财务处理流程来对项目或者决策进行评估,并把好资金的审核关。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必须有健全的财务体系和财务制度来做好支持,尤其是内部审计,应用审计职能对企业经营活动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化解危机,通过提升整个团队的财务管理水平来优化企业的经营决策。 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 在目前的民营企业中,大多存在着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企业内部领导腐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制作假账、弄虚作假、伪造事实等现象时有发生,虽然这些都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员素质,由于人员素质较低才导致了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人员素质建设刻不容缓,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 教育 ,强化财务人员的科学规划意识和内部监督意识,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当然加强人员素质建设,首要条件就是从领导做起,领导具备一定的示范效应,只有领导起到了带头作用,提高法律意识,具备法律观念,才能从根源上改变企业的财务混乱局面。在当前的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理念较为落后、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资金筹措能力较差、投资管理能力不强、财务管理监管力度不够。主要是由于决策模式较为单一、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决策缺乏科学性等原因决定的,需要从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培养、完善财务的监管工作、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等多方面来解决企业财务问题,推动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磊.中小型民营 企业战略 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 [2]张晓勇.山西省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4. [3]赵岩.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研究[D].兰州商学院,2009. [4]张桂红.民营企业上市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5]陈忠法.浅谈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 企业 文化 ,2012(11). [6]邹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05). [7]石锋.初探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7). [8]裴智聪.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08). [9]王希燕.财务管理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及遇到问题浅析[J]. 财经 界(学术版),2013(03). 民营企业论文篇2 试谈民营企业内部控制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大环境,使得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国有大型企业虽是我国经济支柱,但民营企业的破竹发展之势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创造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据工商联 报告 显示,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口达90%,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超过60%,可见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之大。民营企业随着发展开始不断寻求更为长远的目标。从以往的家族式管理治理模式为主到现在逐渐融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扩张,其发展中诸多问题开始显现,如用人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使得诸多民营企业因此陨落且普遍寿命较短。 国美控制权之争案例正是民营企业在逐渐融合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典型案例,其反映出民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家族民营企业的原始风险以及创始人与经理人的控制权之争风险,为其他众多企业的转型改革敲醒了警钟,更加表明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对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实际上,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密切联系的,完善的治理结构作为健全的内控机制的基础,是推动内控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完善的内控也是健全的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和环节。因此,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来研究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是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关键。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等通过执行具有控制职能的程序来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等;公司治理是指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所有者等重要关系之间的处理权责划分的一个制度安排。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有效耦合是民营企业能够有效应对转型期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耦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的同源性—委托代理理论 内部控制的本质就是基于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经营者接受所有者的委托,为了达到增强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公允等目的,即通过经营者的行为来满足委托人所期望的利益最大化,而开展的内控工作和采取的诸多管理活动等。而公司治理更是基于企业两权分离导致的问题所采取的有关制度安排,合理安排企业的重要利益关系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所以,如何基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理论这一同源性理念来实现企业内控与公司治理的相互互动和耦合,事关企业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2.功能交叉性和重叠性 首先从控制主体层面来看,公司治理链条重要节点包括总经理、董事会和股东;内部控制链条重要节点包括总经理、董事会、执行岗位和职能经理。可见,总经理和董事会是两者控制主体的共同部分。其次,激励与控制是内控与公司治理的共同基本控制方式。再者,从目标层面来看,两者虽然具体目标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根本目标是相同的,都是最终服务于企业的目标,都是为了追求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资产的安全完整等。 3.平台载体的统一性 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对于企业的内控来说,是否具有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决定了内控运行的效果。反过来,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合理保证企业信息的真实完整。对于公司治理来说,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也是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一个完善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共同努力,各尽其责,充分认知内部控制机制对于不同岗位职员的不同角色要求,认真承担起其角色应担负的职责。同时,不仅仅是要做到企业信息的及时下达,同时还要注重信息的准确上传以及企业内外的畅通沟通和传达。 三、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股权配置不合理 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是由以前的家族式企业发展过来的,民营企业在成立初期往往面对融资难等问题,所以多是通过家庭内部成员来筹集资金,应对民营企业成立初期的诸多风险。同时家族治理既能够降低企业资源成本又能够迅速建立共同利益目标,种种优势使得家族模式成为许多民营企业初期成立时的共同选择,并且一直影响到民营企业后续的长远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企业所有者占有资本占到独资、合伙和公司这几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公司资本的76%左右,股权高度集中是民营企业的突出现状。 2.内部人控制风险突出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人主体日益多元化,内部人控制风险越发突出。表现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吞噬、侵害所有者权益等行为。在民营企业的经营决策中,获取信息占优势的一方则能够更大程度上获取决策权,内部人控制则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被损害,更难以获得决策权。这种大股东权益最大化既不利于企业的转型改革,更不利于民营企业融合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内部监督不到位,缺乏激励约束机 制监事会是监督企业董事会及经理的重要部门,我国民营企业许多监事会选聘机制的流于形式使得其不能充分行使其监督职能。同时,缺乏专门的内审机构和人员也导致内部监督的不到位。对于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没有采取很好的绩效考核以及奖金制度等一系列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使得民营企业在引入代理人之后,出现了代理人虚报信息等行为出现,不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 4.人事管理不科学 民营企业的用人机制存在严重的任人唯亲现象,人事管理不科学。我国民营企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性,而且存在代理人道德风险等问题,使得我国多由家族治理模式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的创始人不愿意聘请外部管理人员来管理企业,所以多是任人唯亲,使得企业用人机制不科学,难以吸取众多的外部优秀人才,集思广益,共同促进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对于民营企业一些重要岗位的重要职责更是家族内成员担任,重要决策也多是这些家族企业人员控制。 四、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1.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合理平衡内部人利益 首先要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制定相关市场法规,建立具有竞争性的完善经理人市场来增强由家族治理模式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对执业经理人的信任度。同时要优化股权结构,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善于引进外来优秀人才为企业所用,而不是任人唯亲。再者,通过建立配套的人才考核评估体系来加强对经理人及相关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以企业利益为己任,增强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2.健全监督检查制度 监事会作为监督企业董事和经理层的专门监督部门要充分行使其监督职责。首先,要加强对监事会成员的日常培训和学习,让每个成员充分认知自身职责所在,同时在培训和学习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休养,增强工作能力。其次,通过监事会的定期汇报工作来督促监事会职责的行使。再者,可以增设内审部门和人员以及利用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外审部门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通过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来监督董事会相关决策是否科学民主,以及经营层是否将正常落实到位。健全的监督检查制度是实现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 3.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提高一个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活力,从而增强企业业绩实现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对于公司治理还是内部控制来说,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都是及其重要的。一方面可以采取有效的业绩评价机制,通过及时的跟踪记录来对人员工作进行评分,根据评分进行相应的奖励或处罚,既让优秀员工起到模范作用,又对犯错人员进行警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将整个企业目标进行层层划分,分成若干小目标并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让每一位员工都切实感受到自身参与到企业目标制定和实现的过程中,从而激发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 4.完善内部控制 首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氛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软实力,更是一种无形的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个别高管层就能执行的,需要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切实参与。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 规章制度 以及培训学习等,来增强员工对内控的认知和关注度,以及自我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在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从而实现企业内控目标和增强经营的效率效果。其次要促进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高效融合,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平台,以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等为载体,来保障内部控制运行的效率和效果。同时通过这种高效结合来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便于企业准确把握风险点,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实现内部控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博.浅谈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3:66. [2]刘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相互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72. [3]李维安,戴文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0. 猜你喜欢: 1. 有关民营企业创新论文 2. 企业成长论文 3.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4. 企业经营现状 5. 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

企业培训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论文的国外参考文献可以在以下网站查找:

一、seek68文献馆

大型中外文献数据库整合,覆盖全科。

二、EBSCO

共收集了4000多种索引和文摘型期刊和20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该公司含有Business Source Premier (商业资源电子文献库)、Academic Search Elite(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涉及社会科学、人文、教育、计算机科学、工程、物理、化学、艺术、医学等。

三、OCLC FirstSearch

是大型综合的、多学科的数据库平台,基本组数据库包共有13个子数据库,涉及广泛的主题范畴,覆盖所有领域和学科,所有信息来源于全世界知名图书馆和知名信息提供商。

四、Taylor & Francis

出版集团拥有200多年丰富的出版经验,作为世界领先的学术性期刊、图书、电子书及参考工具书出版社之一,出版的内容遍及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科学技术和医学等各个领域。

五、John Benjamins

电子期刊目前收录90多种学术期刊,重点聚焦语言学、文学和心理学等研究领域。

六、NetLibrary

是世界上向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的主要提供商。

七、Blackwell

出版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期刊出版商之一。它所出版的学术期刊在科学技术、医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学科领域享有盛誉。

八、springer

Springer期刊的学科范围包括:行为 科学、生命科学、商业与经济、化学和 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和环境科 学、工程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法律等。

外文参考文献的写法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外文参考文献的写法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同的参考文献,引用和标注的格式要求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英文参考文献来说,格式不对,很容易影响整篇论文的质量和查重率,下面是我整理的外文参考文献的写法,欢迎大家阅览。

单一作者著作的书籍: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Sheril, R. D. (1956). The terrifying future: Contemplating color television. San Diego: Halstead.

两位作者以上合著的书籍:

姓,名字首字母., &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Smith, J., & Peter, Q. (1992). Hairball: An intensive peek behind the surface of an enigma. Hamilton, ON: McMaster University Press. 文集中的文章:

Mcdonalds, A. (1993).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apprehension and sustained containment of supernatural entities. In G. L. Yeager (Ed.), Paranormal and occult studies: Case studies in application (pp. 42–64). London: OtherWorld Books. 期刊中的文章(非连续页码):

Crackton, P. (1987). The Loonie: God's long-awaited gift to colourful pocket change? Canadian Change, 64(7), 34–37.

期刊中的文章(连续页码):

姓,名字首字母.(年). 题目. 期刊名(斜体). 第几期,页码.

Rottweiler, F. T., & Beauchemin, J. L. (1987). Detroit and Narnia: Two foes on the brink of destruction. Canadian/American Studies Journal, 54, 66–146.

月刊杂志中的文章:

Henry, W. A., III. (1990, April 9). Making the grade in today's schools. Time, 135, 28-31.

[1] Andrea H. Creating ‘buzz’:opportun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social media for arts institutions and their viral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2012; 17(3), 173-182.

[2] Andreas M. K,Michael hearts in three-quarter time: How to waltz the social media/viral marketing horizons,2011,54(3),253-263.

[3] Angela D.,David T.. Controlled infection! Spreading the brand message through viral marketing. Business Horizons. 2005,3(48).143-149,

[4] Bowman D.,Narayandas D.. Managing customerinitiated contacts with manufacturers: The impact on share of category requirements and word-of-mouth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1,38(3),281-297.

[5] Brown J. J., Reingen P. H.. Social ties and word-of-mouth referral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7,14(3),350—362,

[6] Carmen C. Social and attitudinal determinants of viral marketing dynamic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27(6),2292-2300.

[7] Douglas Virus. 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94,3-16.

[8] Ennew C.,Banerjee A.. Li D..Managing Word of mouth communication: empiric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 2000,18(2).75-83.

[9] Goldenberg J.,Libai B., Muller E.. Talk of the network: A complex systems look at the underlying process of word-of-mouth. Marketing Letters, 2001, 3(12).211-223.

[10] Hinz, 01iver, Strategies for Viral Marketing: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Marketing,2011,75(6),55-72,

[11] Ho Jason ., marketing: Motivations to forward online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63(9-10), 1000-1006.

[12] Hoedemaekers, marketing and imaginary ethics, or the joke that goes too far. Psychoanalysis, Culture & Society,2011,16(2),162-178.

[13] Jinshuang L.. Scalable Influence Maximization in Social Networks Using theCommunity Discovery Algorithm. Genetic and Evolutionary Computing(1CGEC), 2012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5),284-287.

[14] Judith C. Dina M.. The effect of word of mouth on sales: Online book of Marketing . 43(3).345-356.

[15] Jure L, Lada A. A, Bernardo A. H. The dynamics of viral marketing. In ACM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2006,pages 228-237.

[16] Joseph E. ,Regina L..Viral Marketing or Electronic Word-of-Mouth Advertising:Examining Consumer Responses and Motivations to Pass Along Email. Journalof Advertising Research,2004,12(44),333-348.

[17] Lucy H..Viral Marketing: Share index is measure of a viral's success,MarketingWeek,2010,5(4),24-32.

[18] M. J. S"Game Plan For Viral Marketing. Meetings and Conventions,2010,45(6),41-53.

[19] Malcolm G. The Tipping Point. New York: Little,Brown and Company,2000,5-20.

[20] Mani R. S.,Balaji R. Knowledge-sharing and influence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via viral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3,46(12),300—307.

[21] Matt art of buzz; Viral marketing agency knows how to get a lot ofattention. National Post,2011,FP4.

[22] McConnell, Michael.'Viral' marketing's power - and time ,2011,80(6),5-20.

[23] Michalski, Radoslaw J.. Negative Effects of Incentivised Viral Campaigns for Activity in Social Networks. Cloud and Green Computing(CGC).2012,11(1-3),391-398.

[24] Palka, word-of-mouth - A grounded theory of mobile viralmarke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ournal,(2), 172-185.

[25] Pandit S.,Yang Y..Maximizing Information Spread through Influence Structuresin Social Networks. Data Mining Workshops (ICDMW), 2012 IEEE 12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12,12(10),258-265.

[26] Raei H. A New Algorithm for Positive Influence Dominating Set in SocialNetworks. Advances in Social Networks Analysis and Mining (AS ON AM), 2012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6),253-257.

[27] Ralph . The Six Simple Principles of Viral Marketing. 2005-02-01.

[28] Scott, David M. The New Rules of Marketing and PR: How to Use NewsReleases, Blogs, Podcasting,Viral Marketing and Online Media to Reach BuyersDirectly, John Wiley &

[29] Sabrina H. Viral marketing-establish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s by 'word-of-mouse'. Electronic Markets,2000,10(3),158-161.

[30] Shapiro,Michael J.. Building Buzz:How Viral Marketing Promotes and Conventions,201045(6).36-42.

[31] Watts D., Peretti J.. Viral marketing for the Real Word. Harvard BusinessReview,2007,10(1),22-23.

[32] Wonyeol L.. CT-IC: Continuously Activated and Time-Restricted Independent Cascade Model for Viral Marketing. Data Mining (ICDM),2012 IEEE 12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12,12(10),960-965.

一、论文正文引用之处用圆括号作夹注,基本格式为“(作者,发表年份)”,同时将该引文详细信息列明在参考文献内。夹注中包含多篇文献时,各作者之间用分号隔开。

二、参考文献类型以字母方式标识:期刊J,专著M,报纸N,学位论文D,论文集C,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三、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采用双字母表示: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用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四、参考文献列于文末,以“参考文献:”作为标志,先中文后外文,中文按照拼音前若干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英文按单词前若干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参考文献请标明序号,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3]”。

五、对于文献有多位作者的`,只标明前三位作者,以“,”分隔,从第四位开始用“等”或者“et al.”代替。

六、外文参考文献格式与中文参考文献相同,标题的首字母及各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

七、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具体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1.期刊: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2,(8):51-53.

[1] KANAMORI H.Shaking without Quaking[J].Science,2002,15(1):12-17.

2.专著:

[序号]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5-18.

[2]JONES R M.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M].New York: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1975.

3.报纸: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3]陈毓圭.修订完善审计准则 保持持续全面国际趋同[N].上海证券报,2010-9-20(10).

[3]GUO Ai-bing. Auto Show Revs up Customers' Desire[N].China Daily,2002-06-07(1).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D].地点:单位,年.

[4]朱刚.新型流体有限元法及叶轮机械正反混合问题[D].北京:清华大学,1996.

[4]Sun Study of Helicopter Rotor Aerodynamics in Ground Effect[D].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1983.

5.论文集析出文献: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C]//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5]张佑才.繁荣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事业发展[C]//中国会计学会.1996年会计学论文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537-548.

[5]Hunninghaks G W,Gadek J B,Szapiel S V,et al.The Human Alveolar Macrophage[C]//Harris C C.Cultured Human Cells and Issues in Biomedical Research.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54-56.

6.电子文献: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如“[J/OL]”。对于载体为“OL”的文献,还应标明发表或更新日期(加圆括号,有出版年的文献可不选此项)、引用日期和网址。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网址.

[6]王军.振奋精神 潜心研究 大力推进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R/OL].(2005-01-08)[2006-11-12]. .

[6]CHRISTINE M. Plant Physiology: Plant Biology in the Genome Era[J/OL].Science(S0036-8075),1998,281:331-332[1998-09-23].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外文参考文献就是指论文是引用的文献原文是国外的,并非中国的。原文就是指原作品,原件。即作者所写作品所用的语言。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原文是英语。译文就是翻译过来的文字,如在中国也可以找到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文版本。这个中文版本就称为译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