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秋瑾的民族思想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秋瑾的民族思想研究论文

爱国荣校,民族精神,我想应该是这样吧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4卷第3期1994年9月JournalofXinyangTeaehersCollege(Philos.&.)试谈秋瑾诗歌的艺术特色陈丽芬秋瑾是中国近代一位杰出的巾帼英雄、诗人和作家。她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成仁取义,大义凛然,以自己宝贵的鲜血,凝成壮丽的诗篇。同时,为了宣传革命,打倒满清,她写下了不少音调高亢,气魄宏伟,闪耀着爱国主义和革命思想的光辉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秋瑾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洋溢着的那种豪放、刚健的气势,连须眉也为之折服。如《对酒》一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在这首只有四个句子的短诗中,她把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名句,赋予新的内容:千金买刀,仗以报国,杀身成仁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下面具体谈谈秋瑾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诗人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抒发自己的豪情。如《秋风曲》:“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秋菊枝枝本黄种,重楼叠瓣风云涌。秋月如镜照江明,一派清波敢摇动?昨夜风风雨雨秋,秋霜秋露尽含愁。青青有叶畏摇落,胡乌悲鸣绕树头。自是秋来最萧瑟,汉塞唐关秋思发。塞外秋高马正肥,将军怒索黄金甲。金甲披来战胡狗,胡奴百万回头走。将军大笑呼汉儿,痛饮黄龙自由酒”。秋是历代文人抒写的一种传统题材。宋玉曾发出“悲哉,秋之气也”的感叹,在以后文人的诗歌中,秋总是被染上萧瑟的气氛。然而秋瑾的感受与众不同,她一扫过去文人悲秋的情调,以此来抒发她壮情豪怀,寄托革命理想。诗人笔下的秋景图:秋风“劲且刚”,秋月“照江明”,秋菊“傲秋霜”,显得生机勃勃,诗人由此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士们定会在“塞外秋高马正肥”的好季节,奋勇去“战胡狗”,为国雪耻,期待着与“将军大笑呼汉儿,痛饮黄龙自由酒”的欢乐场面。透过诗人的丰富想象,我们仿佛看到了将士们披甲戴盔,金枪铁马,英勇杀敌的激战场景,以及敌人弃甲丢盔、大败而逃的狼狈相。写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诗人的想象还表现在运用夸张的手法上。如《泛东海歌》:“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叱咤风云生,精神四飞舞。大人处世当与神物游,顾彼豚犬诸儿安足伍!不见项羽酣呼巨鹿战,刘秀雷震昆阳鼓。年约二十余,而能兴汉楚;杀人莫敢当,万世钦英武……”诗人用比兴手法,以骑龙跨虎上夭下山的神奇形象起兴,引出“大人处世与神物游,顾彼豚犬诸儿安足伍”,接着引出历史上两次典型意义的大战;一次是公元前207年即秦二世三年,秦将章邯围攻赵国,项羽率大军赴矩鹿救赵,其军士气高涨,呼声震天,结果大破秦军,其时项羽只有26岁;另一次是公元23年,即汉更始元年,绿林军进迫宛城,不断取胜。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大军反扑绿林起义军,围攻昆阳(今河南省叶县),攻势甚猛,各地起义军进援昆阳。刘秀乘王莽轻敌懈怠,率精兵三千,直冲王莽军中之坚,鸣锣击鼓,声闻数百里,在昆阳大败莽军,其时刘秀只有29岁。“骑龙”收稿日期:1994一05一23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9月“跨虎”,既是兴语,又是夸张,形象生动地勾勒项羽、刘秀这两位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语言雄丽,境界神奇。二、直抒胸臆崇尚自然《六六和乘补遗》记秋瑾弟秋宗章云:“姊天性伉爽,诗词多为兴到之作,别有意境,弗加雕琢,恍如夭马行空,不受羁勒,非若寻常腐儒之沾沽于格律声调、拾古人唾余者可比”。这段话道出了秋瑾诗词的艺术特色,那就是直抒胸臆,不假雕琢,崇尚自然,别具意境。如速的《日人石君井素和即用原韵》诗:“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渐未有功。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孚诗中表现出一个忧国优民的女子,单身一人,万里东渡日本的英雄气概,以及她对祖国的深沉的关注。《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秋瑾的诗正是心之“志”的真实表露。由于她有真情实感,故其直抒胸臆之作,能感人至深,即使现在读来,仍是虎虎而有生气。这种艺术特点,与她豪爽、坦诚的性格特点有关。惟其坦诚、豪爽,她一贯反对虚饰、雕琢,而崇尚自然、质朴。“国色由来夸素面,佳人原不藉浓妆”的诗句便透露出她喜爱素雅、质朴的本色。三、以物喻人移情于物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说:“诗歌之题目,皆以描写深邃之感情为主,其写景物也,亦必以自己深邃之感情为素也,而始得于特别之境遇中,用特别之眼观之。”他讲的是自然人格化的问题。把自然之物赋以人的感情,可给人以亲切之感。秋瑾的诗歌中,把大自然的一切,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赋予人的感情:“一出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去常德舟中感赋》)。“莺愁蝶怨,空阶似觉闻长叹”。(《七娘子·褪红帘外东风晚》)树木、小鸟都被赋予人的情感。“喜得蟾光,长天今夜清如水。许多心身,欲诉珠帘底”。(《南浦月·喜得蟾光》)诗人以物拟人,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及感情色彩。四、清丽流畅雄健奔放秋瑾诗歌的语言自然质朴,清新流畅。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请看下面两首诗:“已是秋来无限愁,那禁秋里送离舟?欲将满眼汪洋泪,并入湘江一处流”。(((秋日感别)))“柳阴深处带黄鹏,芳草婆婆绿满堤。笑指谁家楼阁好?珠帘斜卷海棠枝”。(《踏青纪事》)诗人以质朴而深情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秋愁,尤其是送别亲人,更是愁绪万端,把它看作汪洋的湘江水,没日没夜,滔滔不断的流着。语言通俗,类似口语。在第二首诗中,秋瑾写于少女时代随父侍安长沙时,诗中描述她与女友踏青的情景及她们在欣赏楼台窗口海棠枝时互相戏笑的情态。欢畅明快,生机盎然。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流畅,朴素自然。秋瑾的诗歌语言还表现出雄健奔放的特色。如《柬志群》之一:“河山触目尽生哀,太息神州几霸才!牧马久惊侵禹域,蚕龙无求起风雷。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吊昊烈士彬》“……电传噩耗风潮耸,同志相顾皆色动。打破从前奴隶关,惊回大地繁华梦。死殉同胞剩血痕,我今痛哭为招魂。前仆后继人应在,如君不愧轩辕孙广诗人在诗中倾诉的是对祖国命运的关切;是对吴秘殉国精神的赞扬。语言高昂悲壮,豪气扑面,雄健有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秋瑾短暂光辉的一生,留下了许多充满着英勇战斗、自我栖牲精神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的诗篇。这些诗闪耀着爱国热情和革命思想,永远照耀着千秋万代,激励后人英勇奋斗,勇往直前!〔作者单位:上海医朴大学中文教研室上海市200092〕〔贵任编辑:王忠阁〕请参考:

不知道 内容啥样 光看真多字 就晕``

秋瑾虽非女性献身中国革命的首例,但却是第一位引发社会强烈反响的女烈士。 [25]  终其一生,她都在为伸张女权而奋斗,在为革命建国而努力,把妇女运动与排满的革命运动结合在一起。

近代中国是一个革命的时代,革命离不开作为“半边天”的女性。秋瑾有幸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因而成为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帜:一个代表近代中国革命女性的颇具象征性意义的标志性历史人物。

平日最看不惯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淫性。据冯自由的《革命逸史》所记,当年,湘人陈范家中饶有资财,携二妾湘芬和信芳远赴东瀛,红袖添香读洋书,好不惬意,秋瑾哪能看得惯他这副德性。

她认为陈范拥妾而骄是玷污了同胞的名誉,便极力促成湘芬和信芳脱离了陈范的掌控,从此人格独立。后来,陈范见利忘义,竟将女儿陈撷芬许配给广东富商廖某为妾,又是秋瑾公开反对,使婚事泡了汤。

秋瑾研究哪个学报

一、早期妇女报刊(1898~1918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上海诞生。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上海出版的妇女报刊数量达26种之多,为全国之最。但这些报刊除少数存在时间较长外,大多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办了二三期就被迫停刊,有的创刊号同时就是终刊号。报刊的发行量也很少,一般只有几百份,读者主要是上层知识妇女。就内容看,这一时期上海的妇女报刊,一类纯以"提倡女学"、"开通女智"、"争取女权"、"要求男女平等"为主旨,政治上倾向于改良派,这类刊物占大多数。另一类是把提倡女学与女权同民族民主革命的宣传结合起来,鼓励妇女既作女权运动的先锋,又作民族民主革命的斗士,政治上属于革命派,代表刊物有《女学报》、《女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神州女报》等,其中以秋瑾主编的《中国女报》影响最大。还有一类是封建复古派妇女刊物,如民国3年(1914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之后鼓吹封建复古主义,当时出版的《女子世界》(与清光绪三十年出版的《女子世界》同名)等少数妇女刊物就曾宣扬旧道德,诋毁婚姻自由。这一时期在上海创刊的妇女报刊主要有:《女学报》 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刊,也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旬刊。初名《官话女学报》。清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创刊。当时,正值戊戌变法运动高涨期间,维新派人士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学会和女学堂私塾,《女学报》是这两个机构的会刊和校刊。由李闰(谭嗣同夫人)和黄谨娱(康广仁夫人)发起倡办。报纸主笔全由妇女担任,其中有李惠仙(梁启超夫人)、康同薇(康有为长女)以及此前在无锡创办《白话报》的裘毓芳等知名人士30余人。每期报首都刊有她们的姓名,以示对歧视妇女的旧传统的挑战,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女学报》的撰稿人也几乎全是妇女,为中外报刊史上所罕见。读者主要是上海的上层知识妇女。该报以"提倡女学,争取女权"为宗旨,公开举起男女平等的旗帜,提出"天下兴亡,女子有责焉",要求妇女参政;同时揭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所造成的悲剧,赞扬西方国家的自由婚姻。专栏文章常介绍欧美、日本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情况,鼓吹中国学习西方,普及新型学校,发展女子教育;介绍养蚕、植桑、纺织、刺绣、使用女工铁车(缝纫机)等生产知识,提倡妇女参加生产劳动;还曾报道上海的女工情况等。光绪二十五年出版第12期后停刊。《女报》 月刊。清光绪二十五年冬创刊,不久停刊。光绪二十八年复刊。翌年改为《女学报》,与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创刊的《女学报》同名。共出4期,光绪二十九年停刊。创办人兼主笔陈撷芬,笔名楚南女子。其父陈范主编《苏报》。《女报》系在她父亲的支持下创办。初随《苏报》发行,故有《女苏报》之称。该报以"提倡女学、尊重女权"为宗旨。陈撷芬曾在《尽力》一文中写道:"中国为什么不强?因为没有人才。为什么没有人才?因为女学不兴。""要是我们两万万人,尽力要兴女学,岂有兴不起来的理。"关于女权的宣传,该报也不遗余力。如有文称:"盖权的由来,在于开智。民智不开,民权不伸,君胡以强国;女智不开,女权不兴,男何以兴家。"该报的"女界近史"等专栏常刊载上海等地兴办女学及女子出国留学的情况。主要作者有杜清池、蒋遂生、王荷卿、陈超、福田英子(日籍)等。光绪二十九年《苏报》案发生,《苏报》馆和《女学报》均被查封。陈撷芬出亡日本,继续编印《女学报》最后一期即第4期后停刊。《女子世界》 月刊。清光绪三十年冬由丁初我等创办,三十一年停刊,共出17期。光绪三十二年二月秋瑾又续办一期,总计18期。是辛亥革命前出版时间最长的妇女刊物。主张男女平权,抨击封建礼教,宣传爱国救亡,鼓励妇女投身革命。其发刊词写道:"女子者,国民之母也。欲新中国,必先新女子;欲强中国,必先强女子;欲文明中国,必先文明女子;欲普救中国,必先普救我女子。"丁初我写的《〈女子世界〉之颂词》提出"改铸女魂"的3个目标是:"易白骨河边之梦为桃花马背之歌,易陌头杨柳之情为易水寒风之咏,易咏絮观梅之什为爱国独立之吟。"慷慨悲歌,以改造中国妇女为己任,跃然纸上。该刊除"社说"专栏用文言体外,其他多用白话体。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有柳亚子、徐觉我、沈同午、蒋维乔、丁慕卢等。《中国女报》 月刊。清光绪三十三年冬创刊,同年三月停刊。秋瑾创办,并任主编兼发行人。编辑陈伯年。主要撰稿人有黄公、纯夫、燕斌、陈以益、徐寄尘、吕碧城等。仅出2期,第3期已编好,因秋瑾牺牲而中辍。该报在《创办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广告》中说:"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秋瑾在《发刊辞》中进一步指出:"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为醒狮之前躯,为文明之先导,为迷津筏,为暗室灯,使我中国女界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使全球人种惊心夺目,拍手而欢呼。无量愿力,请以此报始。"该报曾刊登《中国女界义勇家缇萦传》、《女英雄独立传》等传记,介绍女界英雄人物。此外并有各地兴办女学、反对缠足的情况报道。《神州女报》 月刊。《中国女报》停刊后,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与《女子世界》合并,创刊《神州女报》,由《女子世界》记者陈以益任主编。撰稿人有柳亚子、陈伯平、吴芝瑛、徐寄尘等。该报对"秋案"及秋瑾事迹作了重点报道。秋瑾生前好友吴芝瑛题诗:"轩亭断头死,神州女报始;神州女报始,头断心不死。我今题此偈,一泪凝一字;一泪凝一字,吁嗟我姑姊。"表达了发起人的志愿。发行量高达5000份。由于革命色彩浓厚,受到清政府压制,加以经费不足,终于光绪三十四年末被迫停刊,仅出3期。《妇女时报》 月刊。清宣统三年(1911年)创刊,民国6年5月停刊,近6年间共出21期,为民国成立前后存在时间最长的妇女刊物。创办人狄平子,编辑包天笑、陈冷血。辛亥革命前,共出3期,以"提倡女子学问,增进女界知识"为宗旨。武昌起义至民国2年共出8期,主要内容:号召女界参军募捐,推翻清王朝;支持女子参政;呼吁男女教育平等;提倡妇女从事实业。在1914年以后的10期中,该报一方面继续抨击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戕害,发表了冰心的《进化学上之妇人观》、恽代英的《科学家之结婚观》和《家庭教育论》等进步文章;另一方面受复古思潮影响,也发表过一些鼓吹恢复旧道德的文章。

【主要贡献】①1904年,秋瑾积极参与活动,演说革命和女权,开展妇女运动团队,结秘密会创《白话报》,为民主革命与妇女解放起到先锋作用。②1905年,秋瑾负责浙江革命发展,为中国同盟会在浙省革命宣传展开道路。③1906年,秋瑾两次大幅度扩充同盟会会员,此后不少成员成为同盟会中坚;承担长江一带起义筹备,为同盟会革命工作与添砖加瓦。④1907年,秋瑾创办《中国女报》,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总负责浙省各处起义工作,编复军制,商定完成革命起义大业,为同盟会革命工作肩负重大要务。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 ,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人物评价】 孙中山称秋瑾为“最好的同志秋女侠”;题词:“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楹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绍兴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三烈士,于光复事业,功莫大焉!”;在所著《建国方略·有志竟成》中再次把秋瑾与徐锡麟、熊成基等革命志士并称,褒扬其革命功绩。 吴玉章:“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女英雄,她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事业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从而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妇女的楷模。”近代中国是一个革命的时代,革命离不开作为“半边天”的女性。秋瑾有幸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因而成为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帜:一个代表近代中国女权革命女性的颇具象征性意义的标志性历史人物。

1、呈现文学史相关脉络最明显的例子是《新小说社征文启》。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以来,学界在讨论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时,都会联系到《儒林外史》。虽则评价有高下之别,却一致认定《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小说结构与讽刺笔调上深受《儒林外史》的影响。而“谴责小说”尽管也被归入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并成为其中最突出的品类,不过,像李伯元、吴趼人这样先已活跃在上海小报界的作家,其创作与远在日本的梁启超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一直很难落实。在研究者心目中,倒是更容易将李、吴等人的小说题材与风格看作是一种自主的选择与摹仿。而我1997年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新民丛报》第十九号初版本上,发现了一则《新小说社征文启》,足以对以上疑问作出确凿的解答。这一写于《新小说》发刊前的启事,应该是出自杂志创办者梁启超之手,其中提示了“谴责小说”文体发生的线索以及此类写作与“小说界革命”的密切联系。1902年10月刊出的这则广告特别强调:本社所最欲得者为写情小说,惟必须写儿女之情而寓爱国之意者,乃为有益时局。又如《儒林外史》之例,描写现今社会情状,藉以警醒时流、矫正弊俗,亦佳构也。如此可见,大约1903年5月起开始在《世界繁华报》连载的《官场现形记》,以及同年10月起开始在《新小说》陆续刊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正是对此一征稿最及时的回应。并且,吴趼人后来写作的《恨海》与《劫余灰》,虽为写情小说,开篇却都要在“儿女之情”外,另外讲出一番光明正大的“情”之理。如《恨海》以“儿女私情”为“痴”与“魔”,更看重“与生俱来的情”,认为其“对于君国施展起来便是忠,对于父母施展起来便是孝,对于子女施展起来便是慈,对于朋友施展起来便是义”[ 1 ] ( P3) ,此亦不脱《新小说》“写儿女之情而寓爱国之意”的要求。正可以用“如响斯应”来形容《征文启》与李伯元、吴趼人创作之间的关系。此例可以说明征文类广告对于标明杂志主旨、引导作者写作,甚至酿成一种文学风气上所可能发挥的功能。2、考证作品本来面目最有名的例子当属对于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总体构思的揭示。由于近代小说与古代小说的发表途径不同,报刊连载使得作者不必等待全书完成才发表,而可以随写随刊,所谓“朝脱稿而夕印行”。由此带来的弊病,除了“明知疵累百出,亦无暇修饰”,也有如钟骏文(寅半生)所指出的:“甚有草创数回即印行,此后竟不复续成者,最为可恨。”而其特别提到的,即为“共推文豪之饮冰室主人”所撰《新罗马传奇》与《新中国未来记》[ 2 ] ( P182) ,可见梁作未完在当时已让人痛惜。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刊载于《新小说》的《新中国未来记》,“楔子”之外,还有五回。小说所要讲述的主体,即中国六十年维新史才刚刚开了个头,主人公仍在争论是应该改良还是革命。以前的研究所能依据的文本仅此而已,晚清小说研究的开山祖师阿英也未能提供更多的文献。这个情况在国内最初的改变,是黄霖与韩同文选注的《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5)的出版,其中选录了《中国惟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此文是为了1902年11月《新小说》的创刊,先行在8月份的《新民丛报》第14号登载的一则长篇广告。其中于“政治小说”栏开列了三部小说,第一部就是《新中国未来记》,并且概略介绍了情节:此书起笔于义和团事变,叙至今后五十年止,全用幻梦倒影之法。而叙述皆用史笔,一若实有其人、实有其事者然,令读者置身其间,不复觉其为寓言也。其结构,先于南方有一省独立,举国豪杰同心协助之,建设共和立宪完全之政府,与全球各国结平等之约,通商修好。数年之后,各省皆应之,群起独立,为共和政府者四、五。复以诸豪杰之尽瘁,合为一联邦大共和国。东三省亦改为一立宪君主国,未几亦加入联邦。举国国民戮力一心,从事于殖产兴业,文学之盛,国力之富,冠绝全球。寻以西藏、蒙古主权问题,与俄罗斯开战端,用外交手段联结英、美、日三国,大破俄军。复有民间志士以私人资格暗助俄罗斯虚无党,覆其专制政府。最后因英、美、荷兰诸国殖民地虐待黄人问题,几酿成人种战争。欧美各国合纵以谋我,黄种诸国连横以应之,中国为主盟,协同日本、非律宾等国,互整军备,战端将破裂。匈加利人出而调停,其事乃解。卒在中国京师开一万国平和会议,中国宰相为议长,议定黄、白两种人权利平等、互相亲睦种种条款,而此书亦以结局焉。有此自陈,足以让我们了解梁启超理想中的建国方略。这则广告的重要性还在于,其不只叙述了梁启超已着手写作的《新中国未来记》的故事梗概,而且也对梁氏系列政治小说的创作计划作了预告。《旧中国未来记》“叙述不变之中国,写其将来之惨状”;《新桃源》(一名《海外新中国》)是专从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的经历着眼,想像二百年前有一批中国先民,在海外一个大荒岛上创建了新国家,现在又把这套制度移植到内地。由此可以看出,梁启超对政治小说的写作有着巨大的热情。而假如没有见到这则《中国惟一之文学报〈新小说〉》的广告,关于《新中国未来记》以及其余三部政治小说的整体构思都将埋没,这当然是梁启超研究的重大损失。3、确认作者真实身份晚清作者发表作品,常常使用笔名或化名。其中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如传统观念的遗留,写作小说、戏曲、弹词一类俗文学作品时多不用本名;也有这一时期特殊的考虑,比如政治禁忌,被政府通缉的作者或嘲骂官府的作品,都不便直署真名;男性作者在女报出现,为使女读者感觉亲切,也会刻意改变性别,像柳亚子之取名“松陵女子潘小璜”等。并且,笔名固然有长期使用者,亦不乏临时起意,一人多名成为晚清作家发表作品的常态。这无疑给后来的研究者造成巨大困扰,且不利于深入解读作品。以我处理的一则个案为例。1903年11月梁启超游历美洲归来,在他主编的《新民丛报》(38、39号合本, 1903. 10,实为11月以后出版)与《新小说》(7 - 16号, 1903. 9,实为1904. 1 - 1905. 5出版)上,便接连出现了对于“珠海梦余生”(间署“外江佬”)《粤讴新解心》的推介与刊载,并发表了署名“春梦生”的作者创作的戏曲《团匪魁》与《学海潮传奇》(《新小说》8号、《新民丛报》46 - 48合本与49号) ;直到1906年,在《饮冰室诗话》中,梁启超还在评述名为“忏余生”和“忏广”的作者新写的两组诗作《纪古巴乱事有感》与《湾城竹枝词》(《新民丛报》85号) 。单看这几个名字,彼此似不相干。梁启超也有意隐瞒其身份,《饮冰室诗话》或则说:“乡人有自号珠海梦余生者,热诚爱国之士也,游宦美洲。今不欲著其名。”或则说:“乡人忏余生,以使事驻美洲之古巴。”[ 3 ]就是不肯透露其真实姓名与官职。不过,因“珠海梦余生”与“忏盦”这两个别号,民国以后作者还在使用,可以据以查知其人即为曾任清政府驻古巴总领事(1903 - 1907)的廖恩焘。但“春梦生”为何许人则不得解。 由于“春梦生”除上述两部戏曲外,尚有一本单行的《维新梦》,故研究晚清戏曲的学者对其人也相当关注。梁淑安与姚柯夫编著的《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率先将《学海潮传奇》的作者著录为周祥骏后[ 4 ] ( P106 - 109) ,左鹏军在《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中亦承袭此说[ 5 ] ( P225) 。实则周祥骏平生从未出国,而《学海潮》乃以1871年发生在古巴的一场学生运动为题材,《维新梦》的作者在《序》中更明言其创作时“适客海外”[ 6 ] ,因此,其人与周氏的履历全不相干。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北大图书馆借到了几册初版本的《新小说》,发现第7号中有一张《新出班本〈黄萧养回头〉上套、京调〈维新梦〉成套合刻》的广告:欲开大多数人之智,改良班本其急务矣。举国中不读书、不看报之人十居其八、九,而未有不看戏者。欧西、日本多注重于是,故士大夫皆不惜纡尊降贵,亲演其事。而我国则鄙此道为下流,至不屑与平民伍。此强弱智愚之所由分也。迩来倡改良班本之议者颇不乏人,其有见乎此矣。以上强调戏曲改良重要性的议论固然精彩,但对我来说更有意义的是,此则广告提供了追考《维新梦》作者的线索:又《维新梦》一套,乃演戊戌变法前后时事,句句皆道实;而其结构之佳,腔调之熟,又不在《黄萧养回头》之下。作者为春梦生,即卅八、九号《新民丛报》《饮冰室诗话》所称之“珠海梦余生”其人也。据此,“春梦生”即为“珠海梦余生”,乃廖恩焘为撰写戏曲作品专门使用的笔名。而《学海潮》之取材于古巴历史,因之也有了着落。本人为此写作了《晚清外交官廖恩焘的戏曲创作》(刊《学术研究》2007年3期)一文,以《维新梦》等剧作为例,说明驻外使节与清廷的离心离德可能已超出我们过去的想像,并希望由此见出晚清“文学改良”的倡导者与响应者如何互动的周边情况(可参见笔者《近代外交官廖思焘诗歌考论》,刊《中国文化》2006年23期) 。4、搜集作者散佚篇什辑录佚文的正途当然是翻检与作者有关系的报刊,但广告栏也不应轻易放过。因为对于作者而言,广告文字最容易散失,因其往往被忽略。 我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时,对此深有体会。如取自1904年《新民丛报》第44、45号合本的《辨妄广告》与《辨诬再白》,以及第49号之《辨妄再白》,均以香港《中国日报》、《世界公益报》等革命派报刊为批驳对象,实为梁启超1906年与《民报》论战的前奏,值得重视。其驳斥两报将刊载于日本《东邦协会会报》第110号的李宝森上副岛种臣书,移花接木,改作梁启超上伊藤博文书等事,称:且今日何时耶,国亡之不暇! 民间若诚有志者,各尽其力所能及者而自勉焉。方针不同,我败焉,犹望人之成;苟其可成,成之何必在我! 真忧国者不当如是耶? 堂堂正正以政见相辨难,犹可言也;若造谣诬谤,含沙射人,斯亦不可以已耶? 鄙人不能不为该两报惜之。[ 7 ] ( P157)此言可见梁启超当时的争辩立场。至于民国以后,梁氏登载于报刊的私人启事更多,此处不赘。另外可以一篇秋瑾佚诗的发现为例。长春师范大学的郭长海教授是国内较早关注与使用晚清报刊文献的学者。他在1985年发表的《秋瑾研究资料的新发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1985年4期》中,公布了一首秋瑾诗作:女中今又见卢和,救世心真一片婆。广为后生开觉路,常闻脱手起沉疴。杏林春好颜都驻,兰室尘无梦屡过。灵药刀圭应赠我,炉杯擎出活人多。下署“俚句戏博廖太夫人哂政,秋闺瑾就正稿”,所用正是秋瑾留学前的闺名。这首七律之前,尚有一段文字称:“昨承湘中王部郎夫人雅赠诗什(王君住绳匠胡同,敝处未详其名字) ,谬荷推誉,谨此致谢。”而我按照郭文的提示,翻查1903年10月15日的《大公报》,看到这篇包含秋瑾佚诗、总题为《京师卫生女学医院敬谢赠诗》的文字,竟然是一则广告。这让我对郭教授读报之细大为钦佩。而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重印的《秋瑾集》中,这首诗也优先于其他研究者发现的众多佚作,被正式编辑入集。显然,出版方对其出自秋瑾毫不怀疑,因为刊载此作的当年的报纸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5、确定杂志刊行时间晚清的杂志与报纸不同,时常会发生延期出版问题。原因也多样,有时是经费短缺,有时是主事者出门或身故,也有政治干扰等情况。刊物在脱期后,一般会采用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或写明实际的出版日期,或按照约定的周期标记,或干脆不署刊行时间。后二者较为常见,因其可制造杂志表面正常的假象,以取得读者的信任。而这种不正确的出版信息造成的混乱,则会影响学者研究的可信度。在晚清两位著名的小说家李伯元与刘鹗之间,曾发生过一起“抄袭”事件。根据最早发现此事的魏绍昌的说法,“《老残游记》发表至第十三回就中断了,中断的原因是《绣像小说》擅自删去了原稿第十一回”;“可是到《绣像小说》第五十五期发表《文明小史》第五十九回的时候,前半回‘论革命幕府纵清谈’中,李伯元却将刘铁云所写痛诋‘北拳南革’的一番玄理, ??连续一千五百多字,一古脑儿照原样全抄”[ 8 ] 。这让魏绍昌无法理解。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不是李伯元抄袭刘鹗,而是刘鹗抄袭了李伯元(如汪家熔)。在诸种论证中,我觉得日本学者樽本照雄解决此疑案的方法最可取,因而结论也最可靠。他做了一张《〈绣像小说〉刊行一览》表,主要根据《世界繁华报》、《大公报》、《中外日报》、《申报》与《东方杂志》5家报刊的出版广告,逐一列出了每期《绣像小说》在各个报章广告刊出的时间。由此可以清楚看出,自第13期开始不再标明出版时间的杂志,实际已不断延后刊行。樽本不但据此打破了阿英以来即将《绣像小说》的停刊与李伯元的去世相系连的说法——因李伯元病逝于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十四日,按照《绣像小说》为半月刊的推算,第72期的刊行日期恰好应该是三月十五日——证明其实际终刊时间为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而且,其所排出的刊行表亦明白显示出,登载有抄自《老残游记》第11回内容的《绣像小说》55期,乃是李伯元去世以后发行,因此可以肯定,这起抄袭事件的主角是李的朋友欧阳钜源,而不可能是已经去世的李氏本人[ 9 ] ( P42 - 63) 。此外,在《新小说》的停刊时间上同样存在疑问。该刊从第4号起,也开始脱期。不过,自第9号到第2年第5号(17号)为止,不管间隔长短,杂志基本还是按照实际出刊日期作了标示。但自第2年第6号(18号)以后,这项标识取消,而在为研究者信赖的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中,仍依据月刊的出版周期加上了时间。这样,学界一般都认定,总共24期的《新小说》停刊于1906年1月。2002年7月,郭浩帆在樽本照雄主编的《清末小说通讯》第66号上发表了《〈新小说〉创办刊行情况略述》一文,其中引用了《月月小说》第3号与第6号(1906年12月和1907年3月)刊登的广告,称该刊“特聘我佛山人、知新室主人为总撰、译述。二君前为横滨新小说社总撰、译员,久为海内所欢迎。本社敦请之时,商乞再三,始蒙二君许可,而《新小说》因此暂行停办”;到第6期更声言,吴趼人、周桂笙二人“自本社延聘后,《新小说》因此停刊,久已不出”。对于这些出自《月月小说》总理汪庆祺的文字,郭氏评论说:“由于《新小说》第二卷最后各期没有标出出版年月,人们通常推断它的停刊时间在1906年1月,而此时距离《新小说》的停刊已经达十个月之久,所以大家不大相信《月月小说》所说的话,认为其中或许有利用《新小说》的巨大影响做广告的嫌疑。”郭氏虽然肯定《月月小说》的广告“并非无稽之谈”,但又表示,要说明吴、周二人的加盟《月月小说》“与《新小说》停刊之间的具体因果关系,尚需要新的证据”。而樽本照雄随后补充发表的《〈新小说〉的出版日期和印刷地点》[ 9 ] ( P207 - 217) ,即提供了郭文所需要的新证据。樽本引用了1906年11月13日(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七日)《时报》关于第2年第12期“《新小说》亦到”的广告,证明该刊终止时间“是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左右。比定论所说的‘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晚了整整十个月”。这个时间恰好能与1906年11月1日创刊的《月月小说》相接续,可见汪庆祺并未吹牛。其实,更早一些,在1906年11月30的《月月小说》第2期上,已刊出过一则汪庆祺署名的《本社紧要广告》:本社所聘总撰述南海吴趼人先生、总译述上海周桂笙先生,皆现今小说界、翻译界中上上人物,文名藉甚,卓然巨子。曩者日本横滨《新小说》报中所刊名著,大半皆出二君之手,阅者莫不欢迎。兹横滨《新小说》业已停刊,凡爱读佳小说者,闻之当亦为之怅怅然不乐也。继起而重振之,此其责,舍本社同人其谁与归? 爰商之二君,自三号以后,当逐渐增多自撰自译之稿,以餍读者诸君之雅。考虑到《新小说》自第8号起,吴趼人即在该刊大量发表作品,诸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电术奇谈》、《痛史》、《新笑史》等各类小说全面铺开,立刻跃升为杂志第一作者,周桂笙的译作也差不多是每期必见;因此,无论是因二人出走而造成《新小说》停刊,抑或是由于《新小说》计划停刊而二人移席别就,总之,没有了吴趼人与周桂笙的《新小说》原本难以撑持。而这中间的细节原委,也是经由广告透露出来。此外,报刊广告在考察近代稿费制度的逐步建立、由稿酬标准所体现出的文类等级变化以及小说分类的出现与依据等诸多方面,都堪称大有可为。已经有不少研究者就此作过探讨,成果可观,此处不再详言。总而言之,报刊广告是一块有待有心人开发的富矿,其在文学史以外的利用价值更是多多。竹头木屑也可派上大用场,这里需要的是发现的眼光。夏晓虹:晚清报刊广告的文学史意义来源:2008年12月第4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本文为作者2008年6月13日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举办的“文学史视野中的大众传媒”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我给你的不是直接的答案,但你可以从这边论述详细的论文中总结出想要的答案,这对你学习也是一种帮助。

近年来,秋瑾的女性主义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秋瑾的女性主义理论强调妇女的自主权,并且强调妇女应当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被社会定义的角色所束缚。在中国,近年来秋瑾的女性主义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首先,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秋瑾的女性主义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其次,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秋瑾的思想,以及它对当代中国妇女的影响。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秋瑾如何在中国社会中促进女性解放。总之,秋瑾的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吕氏春秋中的道家思想研究论文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道家著作,又称《吕览》。全书贯彻了吕不韦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政治主张。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今人眼光衡量,《吕氏春秋》一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内容。因而它是“杂而不杂”,宗旨明确。《吕氏春秋》明确声明它是“集腋成裘”。不管哪家哪派,只要是好的思想都要综合进来。体现了黄老道家的优点与包容性。《用众》篇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吕氏春秋》对先秦各家各派着重审视其优长,偏重于汲取其精粹,力图超出门户之见,它说:“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责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入者,皆天下之豪士也。”由于《吕氏春秋》有这种兼容并包的眼光,故能取精用宏,融汇百家,以道贯之。《吕氏春秋》继承发扬道家齐万物思想认为“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独特的面目出现的。它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它说:“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谨听》):“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执一》)孔子主张维护周王朝的一统天下,但并没有强调专制问题,《吕氏春秋》却有了“执一”、“抟”这样的观念。“执一”和“抟”就是中央集权。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又如对墨家思想,《吕氏春秋》对墨子提倡的“节葬”观念是赞同的,所以,它对当时厚葬的风气进行了批评:“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备。(《节丧》)但是,墨子是主张“非攻”的,即反对战争的。《吕氏春秋》便对此进行了批驳:“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务汤武之事而遂桀纣之过也。”(《振乱》)《吕氏春秋》主张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著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怀宠》)《吕氏春秋》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在物质的起源问题上,《吕氏春秋》把宋尹学派的“精气”说拿过来加以发展。宋尹学派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而《吕氏春秋》说:“万物所处,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大乐》)这就是说,“太一”是万物的本源,世界万物都是从“太一”那里派生出来的,并由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太一”是什么呢?它说:“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道也者,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精气”。由这里的论述可以明显地看到老子的影响。《吕氏春秋》认为,由“精气”(道)派生出来的万物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下贤》)上至天上的日丹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运动。“天为高矣,而日月星辰云气雨露未尝休也。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毛羽裸鳞未尝息也。”(《观表》)但值得注意的是,《吕氏春秋》把物质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圜道》)在社会历史观上,《吕氏春秋》继承了黄老道家的进步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长见》)这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是一环扣一环的,今之视者,亦犹后之视今,无古不成今。了解过去,有助于了解今天。但是,了解过去并不意味着拘泥不变,恰恰相反,当时代变化了,相应的法规、政策等也应该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它还用两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一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入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救剑若此,不亦惑乎!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这两则寓言都见于《察今》。前一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是讽刺那种泥古不知变的人,这也是生动地表现了《吕氏春秋》的历史观。《吕氏春秋》继承了老庄的无为思想,主张巩固政权在于清静无为,“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虚静以待”。(《知度》),只有这种“无为”、“虚静”,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吕氏春秋》还表现了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它将音乐的产生与宇宙万物联系起来,提出“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乐》),又从“心”“物”感应关系,论述了音乐产生的心理过程。提出了“适”的概念,强调要音“适”和心“适”,才能获得美的感受。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

《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规模宏大,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每览八篇(《有始览》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十二纪按照月令编写,文章内容按照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属于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八览以人为中心,基本上属于察览人情之作,围绕人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六论以人的行为以及事理为主题,包含了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以及地利等方面。可见,《吕氏春秋》不是随意编写,它有着严密的计划和预设,按照天、地、人三个层次的互相呼应确定主题,展开论述,体现道法自然之意。正如《序意》所说: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它试图归纳出治乱存亡的历史经验,形成寿夭吉凶原因的深层认识,解释并验证天地人之间的一切现象,使是与非、可与不可的道理呈现于人。

吕不韦强调遵循自然之道,从自然之道中寻找治理之道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按照《序意》所载:良人请问十二纪。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可见,吕不韦是以黄帝教导颛顼为榜样,上有天,下有地,天地就是规矩,只要按照天地的准则治理国家,就能国泰民安。因此,从《吕氏春秋》开始,论证统治的正当性要以大道为准,治国的价值取向要由法天地自然确定。例如,《吕氏春秋》强调天下之公,做事要无所私偏,就是以自然现象作为推理证据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贵公》)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去私》)

在《吕氏春秋》中,老子说的天道就清清楚楚摆在那里。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当赏》)这样,天道与人事就完全吻合,违反天道的人事必将受到惩罚。更重要的是,自然现象存在着种种冲突,和风细雨和暴风骤雨都是自然天道,那么,人事学说的观点差别,诸子各派的互相矛盾,也可以从自然之道得到正当性证明。后人总以为《吕氏春秋》的各种学说互相冲突是一种缺憾,殊不知按照吕不韦对天地规则的理解,正是这种冲突和矛盾才符合天道。

《吕氏春秋》杂采诸家,但又不死守一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后人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评价,褒之贬之,都因于此。褒之者认为它融各家为一家,大出诸子之右(高诱语);贬之者认为它不过是杂货铺,不足以成一家言(梁启超语)。说《吕氏春秋》之长者,恨不能把它看作百家争鸣的大总结。如许维y在对该书做集释时说:夫《吕览》之为书,网罗精博,体制谨严,析成败升降之数,备天地名物之文,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虽未必一字千金,要亦九流之喉襟,杂家之管键也。(《吕氏春秋集释自序》)谈《吕氏春秋》之短者,恨不得把它放进历史垃圾桶,不过是因为其尚具有史料价值才保存下来。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称:一哲学必有其中心观念(即哲学家之见)。凡无中心观念之著述,即所谓杂家之书,如《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不可为哲学史之原始的史料;但以其记述别家之言,有报告之价值,可以作为辅助史料。不管是褒是贬,都与《吕氏春秋》汲取百家思想有关。

《吕氏春秋》的基调是道家。从整体思想来看,这种判断是恰当的,尤其是《吕氏春秋》的自然主义倾向,不但继承了道家,而且发展了道家。但是,《吕氏春秋》放弃了道家消极一面,它不仅要求人类顺应自然,更要求以人的自觉能动去发挥创造。而这种发挥创造则需要用自然法则来验证其合理性。例如,古代的养生学说多发源于道家,《吕氏春秋》也不例外,但是,这种养生不再是道家庄子学派的那种消极回归自然,而是黄老道家积极实现人文建设目的的。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所谓养生,就是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本生》)。由养生到治国,事出一理。夫水之性清,土者_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_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本生》)自然之道并非束缚人的行为,而是给人的行为提供分辨轻重缓急主次本末的尺度。水天性是清澈的,但人不断用土_水,它就无法清澈;人生来是长寿的,但人为了物欲而劳心费神,当然折寿。物本来是养生的,而不是用生命来养物。当今之人,不知天道,被物所惑,往往轻重颠倒。一旦轻重颠倒,为君则行为悖离正道,为臣则迷乱失常,为子则狂妄忤逆。三者只要出现一个,国家就会衰亡。所以,养生并不是像庄子那样化入自然而消极无为,更不是背离天道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长生,而是保全天道以防夭折。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所以,出入车辇实是招B之机,肥肉厚酒实是烂肠之食,靡靡之音实是伐性之斧。有人不肯富贵,不是求名,而是重视养生。很显然,是《吕氏春秋》对黄老道家、庄子学派的继承,又对庄子学派的修正。

思想政治教育类民族论文题目

· 意识形态:政治无意识 (01-04)· 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12-28)· 试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 (12-28)· 近20年来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概述 (12-28)· 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性格冲突与中苏大论战 (12-28)· 论邓小平的世界历史发展观 (08-24)· 试论毛泽东历史观的特征 (08-24)· 浅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特色 (08-24)· 毛泽东方法学的人学意蕴 (08-24)· 论青年毛泽东的“湖南自治”和“湖南共和国”思想 (08-24)· 正确评价毛泽东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 (08-24)· 从调查到决策——毛泽东同志留给我党处理现实问题的法宝 (08-24)· 论邓小平的稳定观 (08-24)· 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 (08-24)·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08-24)· 社会时空·科学技术·人的自由—从马克思的视角看 (08-24)·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命题与邓小平政治理论的使命 2 (08-24)· 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 (08-24)· 马克思的两种历史进步观:封闭的与开放的 (08-24)· 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08-24)· 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知识论核心的转换 (08-24)· 马克思信仰思想的经济视角 (08-2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08-24)· 青年毛泽东的超资本主义精神倾向 (08-24)· 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与再确立及其意义 (08-24)·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真髓 (08-24)· 重新认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08-24)·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08-24)· 全球化趋势与马克思的方法论 (08-24)· 略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构成内容 (08-24)·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辩证性质 (08-24)· 试析马克思的技术观 (08-24)· 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08-24)· 论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08-24)·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时代特征 (08-24)· 浅析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的探索 (08-24)· 毛泽东的历史创造者思想探析 (08-24)· 论毛泽东思想与创新精神 (08-24)· 论毛泽东功过评价中的辩证关节 (08-24)· 论毛泽东对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08-24)· 试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08-24)· 毛泽东构成的人类文化现象诠释 (08-24)· 文学·社会生活·个体生命—重评毛泽东的文艺源泉论 (08-24)·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 (08-24)· 关于毛泽东革命转变理论的若干思考 (08-24)· 毛泽东成功的个性因素 (08-24)· 毛泽东人生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关系辨析 (08-24)·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08-2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现代意境之再思索 (08-24)· 论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三个特质 (08-24)·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失误探因 (08-24)· 论毛泽东对确立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范畴的独特贡献 (08-24)· 浅议毛泽东的唯物史观 (08-24)· 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探微 (08-24)· 论邓小平的世界历史发展观 (08-24)

采纳呀!!!!!!!!!采纳呀!!!!!!!!!教育的根本——思想政治,题目是简单点儿,不过应该比较大好写吧,开题报告我只有广告专业的,不过基本格式都是先写方向几条,再选一个主要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2. 思想政治课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3. 幼儿德育教育探索 4. 分层递进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5. 初中思想政治教法浅谈 6. 如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7.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8. 浅谈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9. 对山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10. 略论班级的人性化管理 11.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探索 12. 谈谈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 13. 浅谈农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14.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政治思想工作 15. 强化德育功能,推进素质教育 16. 浅谈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 17. 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18. 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9. 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塑造学生优良人格 20. 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研究 21. 中学生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研究 12 232. 朱熹自我教育思想探析 233. 儒家心性修养论及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2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问题研究 235. 试论商业个体劳动者职业道德建设 23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 237.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精要与现代公关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构 238.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239. 东西方传统道德的近现代转型特色与启示 240.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同理想 241. 敬业精神的价值及其培育—一对当代中国敬业精神的理性思考 24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243. 论制度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44. 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 245.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环境道德建设 246. 计算机网络道德建设探索 247. 关于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变化的研究 248. 转型期中国城市公民文化建设研究 249.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250. 网络道德:问题与出路 251. 论义利观的重建与道德教育改革13 252. 当前我国婚姻现状分析及其道德建设 253. 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向自律性转化的途径及价值评价 254. 敬德与敬业精神建设研究 255. 关于现阶段加强和改善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考 256. 城市社区居民道德建设实证研究 257.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道德教育模式的转变 258.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价值导向 259. 道德教育与人生自由简论 260. 论现阶段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 261. 论绿色文明及其教育 262. 论市场经济领域内的道德建设——李嘉图经济伦理思想谈起 263. 论道德信仰与重建 264. 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 26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道德建设研究 26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267. 网络时代道德问题的分析与建设 268.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思想道德教育 269.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及和重塑 270. 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在社会稳定与发展中的作用 271. 丰盈人性:当代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 272. “以德治国”视野中的思想道德建设研究14 273. 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274. 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灵魂 275. 试论社会公正与以德化民 276. 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 277. 论WTO框架下中国经济法的发展 278. 我国竞争立法的现状与完善 279. 论反不当竞争法的价值取向 280. 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现途径 281.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与完善 282. 论消费者权益的国家保护 283. 婚姻的伦理本质 284. 论婚姻家庭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 285. 论第三者破坏他人婚姻家庭的民事责任 286. 论我国婚姻法的伦理精神 287. 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288. 法定夫妻财产制的立法选择 289. 对我国现行婚姻登记制度的评价 290. 监护制度研究 291. 对缺席判决离婚问题的研究 292. 精神病人在离婚案件中的诉讼地位问题研究 293. 论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294. 人口老龄化的立法思考15 295. 论家庭暴力中的"冷暴力" 296.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婚姻家庭制度 297. 与婚姻关系有关的利害关系人的介定 298. 论违反结婚形式要件的法律后果 299. 论夫妻共同财产 300. 论离婚损害赔偿 301. 论夫妻忠实义务与隐私权冲突的法律协调 302. 女权主义与婚姻家庭立法 303. 婚姻仪式的价值研究 304. 夫妻间的相互债权债务关系问题研究 305. 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306. 正确行使公民的自由与权利 307. 试论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308. 试论行政强制措施 309. 试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特色 310. 试论我国的行政立法体制 31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312. 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 313. 判例与中国法制建设 314. 市场经济与法制观念 315. 论辩护律师的诉讼地位与职能 316. 论民法中的推定制度16 317. 试论中国对国际法的贡献 318. 论国际经济法制及其发展方向 319. 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法观念的更新 320. 论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楼上,我的回答还好吧!!!我的答案来自:********************************************************************************************************望采纳!!!!O(∩_∩)O谢谢!!!!

论学生玩英雄联盟

研究思想的论文

关于思想的优秀 议论文 篇一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在课堂、课后,总会听到一些令我厌恶的东西。在上课的时候,只要谁说话,不管谁说的,老师说的,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也罢。但凡读音关于意思关于“性”的正常讲课的时候,就会引起全班,几乎全班的学生窃窃私语,并浮想联翩,然后成为一些不堪入耳的话,再就是想入非非,讲完以后的课堂的纪律要维持好一阵子才得以继续进行。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景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是在于家长。在平时言谈中不注意口头语言和行为,导致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错误的思想,从而使孩子进一步想象,最后不堪入耳。

二是在于老师。比如上述情景,有觉悟的老师会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明白事理,最后感悟。但那些对事物没有正确认识的老师,会难以启齿,最会使学生也在思想上有了错误,并继续传播下去。最可气的是那些自己也是一个“思想病人”的老师,会视而不见,甚至与学生一起来误入歧途,使学生思想中的那颗毒瘤越来越大,最后走上犯罪之路。这并不是夸大事实。

三是在于同学之间。上课老师灌输的良药,到了下课,会被思想肮脏的学生全部翻盘。而没有自己思想和见解的学生,也会被他们拖下水,把低俗平庸当成正道,这样一来,恶性循环,结果不言而喻。

处在 儿童 期的孩子,接触到这些东西,必然有好奇心,但如此扭曲事物的本质,实在是毁灭自己的前途啊。

我现在已经离开了小学,想想曾经身边的同学和现在就耳目濡染的言行,我不由的担忧他们的未来。

关于思想的优秀议论文篇二

用思想包装灵魂

巴尔扎克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边的人”大江东去,不尽滚滚流,历史上无数英雄人物、文人墨客让我们铭记,为什么?对,是包装,他们用思想包装了自己世俗的心灵。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代奸雄,曹操,你奸诈,为此你失去了很多。陈宫弃你而去,徐庶不愿为你效忠;你自负,乌植边,赤壁旁,多少无名将士因你而去,白骨遍野,哭声响彻天边;你猖狂,挟天子以令诸侯,华佗死于你手,你宁可负天下人、、、、、可是谁敢说你不是英雄,你有思想,你包装了自己,他成就了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至今留唱千古。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没有李清照的婉约,却集豪迈惆怅于一体。你时而狂妄,时而惆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你有远大的抱负,却又为酒所困,以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随酒飘逝,你藐视权贵,不摧眉折腰,你更喜欢去做“谪仙”。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你同销万千古。你就是你,愁也要那样诗意。君不见,高唐明竟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用思想包装自己,人生才有价值”你说。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余晖脉脉,水悠悠,秋风撩起了你的头发,摸不平你满面的愁容。花自凋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面对国恨家仇,你一介女流,虽无力狂澜,但你还有诗词,还有思想。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到海棠依旧。历史怎能不留下你的大名---李清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这是思想漫出的无尽哀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思想谱写的壮志豪情。

用思想包装自己,不要只做匆匆过客。

关于思想的优秀议论文篇三:思想的升华

早就觉得这个世界是疯狂的,今夜无眠实在让人难耐,心像是被绑架一般的恐惧;

我边写稿子,边欣赏电影《金刚》,眼看它就要死去,不停的呐喊、呼唤着它的名字,可就是无法挽回这命运对它开的这一次玩笑,玩笑好开,但结局难收;我好久都没这么伤心过,但今天并不只为了伤感,只为这无法让人解读的长篇大论,让我明白生命是多么的可贵与无奈,天大的谜底是永远都会残留在心底,那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因为它是我们生活中的“鬼”,只为灵魂而叹息,为那夕阳的灿烂而微笑,可能是可笑的,也可能是强大的。

父亲就很相信命运的存在,但那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理解罢了,因为我们都是在为自己打着准备,不得不去操守一些言行上的准则,所以才会有困难重重的感觉,就像我对我这一生的理解,它是自然的一种火焰,无时不刻在燃烧着你的身体,在侵蚀我们的血肉与思想,因此,对思想的升华,我是具有一定体会的,眼前所知道的只不过是能够抵达命运深渊之处的思想通道,蓦然间会突然冒出对情感二字的想法,对于它我仍然是没有办法能收敛自我的独特的办法。

老谋深算的人们认为他们是最聪智的,但他们却从来也没有想到过真正的“活”的含义,我也是不以为然,因为面对它实在太庞大了,他那强大的雄厚的实力是常人所看不到的,有时只在梦里见过某些恐怖的身影,那是完全不能触摸的幽灵,来聆取人世中的精华,我们对自己的思想的看法太狭窄,甚至根本就不懂得怎样去对付它,根源在于自己,因为有了生命才有了人的思维变化,如果操之过急反而事倍功半,那是谁也想象不到的结局,像童话一样的激烈斗争与厮杀,残忍的手段与内心活动,对着我们拿起生命做赌注,这也正是我们所不希望的。

一瓶酒可以对我们的思想进行麻醉式的催眠,喝醉了就等于是与命运做了一场圆满的梦,那儿很甜,且又很酸;可以充分的想象到,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人给予的,那人是它,乃是人类内心眼神的余光,我们有时可以通过这道余光看到思想升华的整个过程,它是真实的,也是客观存在的。

思想的升华,是我们人类进一步成功的步伐,能认识到自己的一点点不足和承受一定的挫折,并且,若干年后,我们会自省的。

关于思想的优秀议论文篇四

有这样一个 故事 :一个小孩子用刀横向切苹果,他的爸爸大喊切错了,而小孩子一刀下去,却意外地发现苹果核的部分组成了一个美丽的一角星。看完后,我不禁 反思 ,为什么这个孩子能有这意外地发现,而大人却没有?答案似乎很明显。大人的思想已经被“要竖着切苹果”所禁锢,他从未想过去试试其他办法,而孩子还小,他并未被输入这种思想。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冲破固定思维的束缚,拥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是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的确,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问题会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并且勇于探索,不断进取,这样最终会有许多意外的发现,甚至会给生活帯来许多影响;而那些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只会遵守旧的套路,只能反复咀嚼别人嚼过的东西,这样应该是食之无味的吧!而他们最终也只是跟在别人的身后,碌碌无为而终其一生。因此,拥有创新精神是很重要的。

袁隆平是我国的农学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解决了几十亿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他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呢?毋庸置疑还是因为他的创新精神,因为他不灌于现状,积极思考;因为他能够冲破思想的束缚,努力探寻;因为他不被困难所吓倒,勇攀高峰,因此才会有如今的成就。让我们反过不想一想,倘若他并没有这种创新精神,会是什么样的呢?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在耕作的农民而已,而世界几亿人口都会面临没饭吃而饿死的危机。由此可见具有创新精神有多么重要。

冲破思想的束缚,才能化蛹为蝶,为这世界增添一份美好,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拥有创新精神的意识,并不断创新,开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明天!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1 摘要: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关键词:道家;无为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天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天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如果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现。 在个人修炼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无为”就是没有自己的私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用“无为”思想来诠释他的政治哲学。“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七十五章),老子说统治者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祸害百姓,违反天道的行为,所以使百姓饥饿,国家难治。“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二十九章),是说统治者采取“有为”的原则去治理天下,所以只会失败。“无为”便是指去除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三十二章),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富足,纯扑。“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无为”便是无事,不制造逆民心,违天理的事端,无事才可以取天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无为”就是顺从、辅助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干预。 老子把“道”区分为“天之道”和“人之道”,其中含有自然法则和人类法则相比较的意味。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所以,老子主张“人之道”应当效法“天之道”,复归于“不争”“不言”,“无私”“无为”的自然本性。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样认为道有“天道”与“人道”之别,他明确地指出:“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里,“无为”同样是指天然的意思,而“有为”则是指人为的意思。庄子经常用寓言和比喻来说明天然和人为。在他看来,牛马生就了四只脚,这就叫做天然;而用绳索套住马头,拴住牛鼻子,这就叫做人为。所以他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就是说,不要以人为去毁天然,不要以造作去灭性命,不要以有限之得去殉无穷之名。如此谨慎地持守下去而不要有所闪失,这就叫做回归本真。《庄子·应帝王》中有一则寓言:相传南海的大帝叫阚,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阚和忽常常在浑沌之地相聚,浑沌非常友善地接待他们,阚与忽为了报答浑沌的恩德,见它没有七窍,便为他凿七窍。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窍,过了七天,七窍凿成了,而浑沌也死去了。寓言通过阚和忽出自好心而做了坏事,来强调天道自然无为,反对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地万物。 在庄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本性,然而世人往往违背其本性,偏要人为造作,卖弄机巧聪明,迷恋繁文缛节,追求浮躁虚华,不仅使物的真性丧失了,而且也使人自身所固有的自然的本性丧失殆尽。在此方面,《庄子·马蹄》一文阐述得最为详明。《马蹄》一文开门见山,从马的自然本性说起。马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跷足而跃,这就是马的真性。等到后来出了个伯乐,他扬言:“我善于治理马。”于是给马烧烙印记,梳剪鬃毛,修刻蹄子,络套马头,然后用绳索把它们拴在一起,用栅栏把它们编在一起,这样一来,马就死了十之二三。再加上饿它、渴它,急速地驱使它,没完没了地调治它,前面有轭头、嚼子和缰绳的牵制,后面有皮鞭的威逼,这样整治下来,马就死了超过半数。伯乐治马,陶匠治土,木匠治木,他们所治之物不同,但他们利用智慧技艺进行人为造作的结果却相同,使得所治之物都丧失了自身的自然本性。在庄子看来,圣人、伯乐及工匠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智慧和才能,而恰恰是这些智慧和才能造成了人和物自然本性的丧失。所以,庄子认为,工匠们的罪过就在于他们用机巧的手艺破坏了物的纯朴本性,把物变成了器皿;伯乐的罪过就在于他用纯熟的治马术泯灭了马的真性。而圣人的罪过就在于他毁弃了人的自然本性。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道家一贯主张“绝圣弃智”的良苦用心。 《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们可以看到,道家主张无为,始终是在努力消除现实生活中的两种对立:一是现实社会中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二是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是说不要以心智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的造作去帮助自然,乃至毁灭自然。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凭借那么一点点非常有限的片面的知识,仰仗着自己几乎无法控制的现代科学技术,便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满足日益膨胀的功名利禄的需要,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狂妄自大地扬言要征服自然,于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甚至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这都是违背自然之道、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必然结果,它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恰恰相悖。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4年版. 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2:《浅谈老子“无为”思想》 【摘要】“时势出思想”,“无为”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特殊的历史境遇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共同缔造而成的。“无为”本身看似不具可行性,但当将其提升到“无不为”的境界时,“无为”却时时处处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无不为 “无为”成就了老子,撑起了道家。“为无为,则无不治”、“明白四达,能无为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一、“时势出思想” “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时势造英雄”,时势也可以缔造出伟大的思想。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一时期“井田制”的公田制度已渐趋瓦解,随之出现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田,打破了原先的经济秩序。这是老子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春秋末期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商业,土地就成为生产生活的唯一保障,那么“私田”的分配意味着什么?即:为了争夺土地无休止地发动频繁的战争,这可以作为“无为”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这是奴隶主的时代,阶级本质使统治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以满足自身的奢侈生活,而使民不聊生,此为“无为”思想产生的政治环境。 此外个人生活经历对其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老子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受到的压榨最为严重。“不反抗,不奢求,逆来顺受”的劣根性得到了最直接的流露,生活境遇促成了其思想;另一方面老子丰富的知识储备、非凡的生活阅历也催生了其思想。 二、“无为”思想的可行性探究 “无为”:“无”否定副词,不、没有;“为”动词,做、干,两个字合并后的解释就是客观上的静止、不动、任其自由发展的意思。这是我们的理解,但是老子的“无为”是怎样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呢? 从社会学角度看是不可行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在生活中的很多需要是可以通过交换来实现的,这才是社会效率的体现。我们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苛求自给自足的境界。如此我们就会很自然的与其他的人、事、物打交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交往,即“为”。所以“无为”作为一种理想,并不具备可行性。 从人类学角度看,这同样是没有什么立论依据的。“存在就是合理”,人类的存在也就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从他的诞生开始就在社会中担任一定的角色,承担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责任,即“为”。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不难理解它的不可行性。 既然“无为”是不可行的,那么老子的“无为”又该怎样去界定呢?我们通过通读原文可以找到很好的例证,老子的“无为”恰恰表达的是“无不为”、“有为”的意蕴。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但其与“无不为”有辩证关系。一方面,“无为”为“无不为”提供了良好的心态基础。“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保持一种“无欲”、“无求”、“不争”的平和心理状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真正做到不与之而不强取之,只有保持这样一种心态,才能在主观上获得逍遥自在的生活,同时也在客观上达到了“无不治”的主观诉求,正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也;另一方面,老子在把“无不为”设定为一个终极目标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需要把“无为”作为前提和限定性条件。 “无为”理解为“无不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他们分别为“无为”思想产生的初衷,产生的过程,产生的效果。 从“无为”思想产生过程来看,仍摆脱不了“有为”的束缚。在《老子》的第二章中就首先提出了“无为”。“无为”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是老子对“无为”的初步解释。“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唯,只有、只要;弗,否定副词,不的意思;居,占有、把持;是,代词,这,“有为”的代词;以,因此;不,否定副词;去,离开。整句话可以理解为:只有不占有、不把持、不居功,这种“为”才会永远存在。以“无为”开头,却以“有为”作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从“无为”思想产生效果来看,老子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效用,反倒是在以后的朝代里发挥了积极地作用。汉高祖深知百姓对流离失所生活的恐惧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于是浩瀚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为”思想的第一次真正践行。此后的汉武帝、汉景帝以及后来的唐朝、清朝的各个皇帝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三、“无为”思想的现代阐释和应用 留意一下我们的国家不难看出“无为”思想对国之大计的敦促作用,尤其是在惠民政策和 教育 方面。 在惠民政策方面,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90年代的国企改革,打开了企业自由发展的锁链。税费改革,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政策的实施,也意在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对此很多人会认为这种干预有悖于“无为”的不干涉,不参与,不占有,不把持的精神。这是对“无为”的曲解,真正的“无为”并不否定干预,而是强调这种干预要顺应民意,保证民生。“于有为中似无为”才是“为”的最高境界。 教育同样是这样的道理,教育是针对人进行的,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要尊重被教育者的心理诉求,而不是一味用固定的模式去加工所谓人才。正如一部名为《雾都孤儿》的小说中讲述的那样,孩童的成长是要“顺其自然”,这也契合了老子的“无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个性的培养,小到具体的家庭,大到国家的 政策法规 ,都无不在为孩子的教育谋划着更为人性化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未来之路,都是在顺其“自然”天性而为之。这是老子思想在教育界的印证。 生活处处皆老子,生活时时皆老子。生活就是要以“无为”的心理境界行“无不为”之事,“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 【参考文献】 [1] 史向前.老子“无为”精神新探.安徽大学学报[J].1997(1) [2]陈代湘.老子“无为”思想另解.湘潭大学学报[J] 1996(1) 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3:《试谈道家“无为”思想》 【摘 要】“无为”思想是整个道家学术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从它出发,道家构建了其自身对于人生观、社会形态等多个方面的理论构建,对于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无为;道家;《老子》 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道家思想在中国 传统 文化 的整体构建和后世影响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围绕着“道”、“自然”、“无为”等这些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于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阐释解读,使得道家思想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社会进程都发挥着重大影响。而在道家所包含的众多思想观点当中,“无为”又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于“无为”自身含义的解析及其所倡导的人生观、社会形态和当代影响等方面的论述,对道家的“无为”思想做出一次简要解读。 一、“无为”的具体含义 作为道家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无为”的概念在相关的道家原著当中被多次提及,其中《老子》当中共有12处提到“无为”,如在第三章当中所出现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可以看到,这是一句对于“无为”的方式和功用的阐述,如果能够合理恰当地遵循“无为”的具体法则,就会达到天下无不治的理想状态,既然在道家的思想体系当中“无为”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它又具备哪些具体含义呢? 从字面来看,“无为”是对于“为”的否定,而它所传递出来的表面意思似乎旨在要求人们不要有所作为,无所事事,但事实并非如如此。“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告诉人们在行事的过程当中要更多的遵循自然法则和事情的发展规律,尊重事物的本性,不要将个人的意志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从而导致违背初始意愿的情况发生。 因此可以看出,“无为”思想实际上主要包括遵循自然法则和尊重行事规范两个方面,即崇尚天道与人道。对于崇尚天道,在《老子》当中就已经有“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叙述,重在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状态。而在崇尚人道方面,道家也提出了“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违也”的论述,即人类之间的相互活动也应该遵循行事规范,如同天道般自然无为。只有顺应了这种原则,将纷繁复杂的社会制度予以简化,才可以保持民风淳朴以到达维护社会平衡的目的。 二、“无为”所倡导的人生观 探讨“无为”所倡导的人生观,实际上就是研究这一思想对于社会中的个人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老子》第二十五章当中有这样的表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人道应当和天道相互统一,既然天道是自然无为的,那么人道也应该遵循事物的原有规律和发展趋势,避免人为的干扰和阻挠,从而达成人道的“无为”。这一观点无疑对人们的处世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无为”应该顺应自然,所以更多的喻示人应该随遇而安。 “无为”倡导的人生观同样表现在“贵柔守弱”当中。在一般人的 思维方式 里,刚强和柔弱碰撞之时往往是前者战胜后者,而道家的思想则恰恰相反。《老子》第七十八章当中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总结 起来就是“柔弱胜刚强”。在老子看来,柔弱就是与天最相匹配的原则,也是人们在行事当中可以所处的最为有利的位置。柔弱不光体现在身体和精力之上,更多的可以运用到思维与行事当中。正是因为有了柔弱所蕴含的无穷生命力,所以才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当中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摆脱思维僵化、头脑束缚的困境,从而达到更加稳定的局面。 三、“无为”所倡导的社会形态 “无为”对于社会形态所造成的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王国。而对于这一社会形态的相关内容在《老子》第八十章当中有这样的描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可以看出,老子对于自己这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王国有着详尽的描述,在这种社会形态当中,人民安居乐业,民风简洁淳朴,社会的发展也顺应自然无为的理想。但是对于这一模式的设想,历来却伴随着不少争议。 不可否认,道家这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形态纵然有着自己的独特价值诉求,但结合实际,却是一种封闭且不符合实际的乌托邦式的王国。建立这种理想社会的基础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贫乏的物质条件和简陋的生活方式,物质条件的极度匮乏必然导致资源的流动和分配不均,从而产生掠夺、等级分化等一系列社会现象,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这一社会形态有着天生的缺陷。但这并不代表着“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形态对于我们社会的形成演变没有指导意义。在价值指导层面,它仍然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目标,引领者人们的价值取向,从这个层面来说,这种社会形态的产生依然对于我们曾经的社会形态的构建产生过重要影响。 四、“无为”思想对于当代所产生的影响 “无为”思想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典籍当中供人们学习,但时至今日,它的影响力以及所蕴藏的内涵对于我们当下社会依然会产生很多积极的意义。 在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两百年的发展当中,伴随着工业革命、电器革命、信息革命等一系列影响人类生存状态并且影响深远的事件的完成,我们的文明程度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相同的周期。今天,我们被巨大的物质文明所包围,在生活变得快捷高效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世界当中,我们的物质文明变得前所未有的高度发达。但在这种疯狂发展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却是以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作为代价。随着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逐步被打破,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界所带来的惩罚和潜在危险也与日俱增。 如何解决这种背离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所带来的矛盾。正如道家的“无为”思想所强调的那样,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争”、“无为”,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位,反而能够达到《老子》当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而如果“贵柔守弱”、“谦下不争”的思想能够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人的思想当中,那么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目前这种尖锐的矛盾就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无为”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范曾.老庄心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 道教名言名句 2. 道家励志句子语录精选 3. 道教名言名句格言大全 4.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汇报 5. 道家经典语录翻译大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