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明朝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明朝论文题目

1、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研究。 2、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3、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4、中国体统文化意识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5、关于资本主义萌牙的研究。6、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原因与性质的研究。7、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特点与水平的研究。8、关于个体小农经济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研究。9、历史时期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其成因。10、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研究。11、战国秦汉时期的经济区域。12、商品经济与战国秦汉社会变迁。13、秦、汉重农抑商政策比较研究。14、西汉经济政策述评。15、豪族与两汉社会。16、两汉土地制度研究。17、秦汉时期的移民问题19、汉代儒学的发展及其影响。20、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21、门阀士族与魏晋文化的发展。22、门阀士族与魏晋隋唐社会23、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经济重心的转移。24、府兵制与关陇集团。25、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迁。26、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27、科举制度与唐宋社会。28、唐宋时期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经济。29、汉、唐外交方针之异同研究。30、隋唐地方权力研究。31、地方行政体制与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32、门阀集团与隋唐政治。33、 唐宋时期的城市和城市经济。34、古文运动与儒学的复兴。35、佛教与唐宋文化。36、道教与唐宋文化。37、元代文化政策研究。38、行省制与元代的地方发展。39、明朝经济政策及其历史影响。40、朱元璋与明初政治。41、明清流民与山区开发。42、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43、清代边疆地区的开发。44、唐以前的国家、社会与水利。45、宋以后的国家、社会与水利。46、秦汉隋唐的地方行政与社会控制。47、宋明清的地方行政与社会控制。48、士大夫阶层与宋明社会研究。49、地主阶层与中国体统政治研究。50、唐宋科技与社会、文化研究。51、汉唐时期的陕西。52、宋明时期的陕西。53、汉唐时期的乡村社会。54、宋明时期的乡村社会。1.秦汉时期的移民政策及其影响2.秦汉与匈奴的战争评述3.秦汉时期北部边疆的开发及历史意义4.秦汉时期北部边疆的开发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历史作用6.试论西汉的商业政策7.试论汉代的农业政策8.西汉时期汉匈人口流动及影响9.东汉对南匈奴政策评析10.试论汉武帝的用人方略11.司马迁的民族观略论12.汉代外戚集团的形成与擅权13.论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14.两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特征15.试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16.试论唐太宗的人才思想17.汉唐异同论18.试论辽代的双轨行政制度19.宋辽对峙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意义20.宋金战争爆发的原因21.宋代冗官及其社会影响22.金代的重农政策23.元代文化的特点24.《盐铁论·散不足》所反映的西汉社会生活25.东汉的赈灾政策26.自然环境变迁与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关系27.康熙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作用28.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作用

文学与仕途的关系.文学与朝代的沉沦.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所以,明代文学可以选择浅谈明代小说特色为主线作为论文题目。

法制史论文题目明朝

供参考:二、清代的主要立法 一、清代立法思想 清入关前已经历了由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初期的几个发展阶段。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推动了立法的发展。其统治者的法律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皇太极在吸收汉族法律文化的基础上,确立的“参汉酌金”的立法思想和立法原则。“参汉”就是引进或借用汉族(明代)法制,“酌金”就是适当记录整理提炼后金原有的习惯法及旧法令,二者合起来就是要向先进的汉族政权的法制靠扰。 1644年,清人入关之初,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域及众多的人口,面对着汉族地区远比关外原有治区更为发达的文化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其原有法律制度远不适应新的统治需要。在此情况下,清统治者确立了“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立法指导思想。“详译明律”就是详细推导演绎或借鉴《大明律》,并以《大明律》为蓝本;“参以国制”就是适当参考保留入关前的旧有典章制度。 清代的主要立法 (一)《大清律例》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廷即设置律例馆,负责 修律。三年初,律成,名曰《大清律解集附例》,次年三 月正式颁行。至雍正三年(1725年)制定《大清律集 解》,并于雍正五年颁行。至此清律基本定型。乾隆初 年,进一步对律例逐条进行考订,乾隆五年(1740年), 以《大清律例》之名“刊布中外,永远遵守”。是中国历史 上最后一部综合性封建成文法典。 乾隆十一年间(1746年)规定:“条例五年一小修, 十年一大修”,至此,按期修例形成定制。律例合编的法 典体例,使法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更为 有效全面地发挥封建法律的作用。 (二)《大清会典》的制定《大清会典》是清代行政立法的总汇。它始于康熙时期。在康熙朝以后,雍正、乾隆、嘉庆和光绪朝均在前朝会典的基础上,结合本朝国家机构的发展变化,分别制定出《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和《光绪会典》。这些会典,后人统称为《大清会典》或“五朝会典”。 《大清会典》循“以官举职,以职举政”的思路,详细记述了有清一代国家机构的设置、职权范围以及办事规程。在每一机关之下,开列该机构的建制、官员职数、品秩、职掌、权限,并考虑其历史沿革,记载历年重要事例。因此,《大清会典》不仅是清代的行政法规大全,也是集历代封建王朝行政立法之大成,成为我国封建时代最为完备的行政法典。(三)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门法规 清朝是我国封建时代疆域最为辽阔、人口众多 的多民族的国家。为了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 的统治和管理,清朝廷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与当地 经济文化水平和风俗习惯相适应的单行法规,如 适用于蒙古族、藏族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理 藩院则例》,还有处理西藏事务的重要章程《酌 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藏内善后章程二十 九条》、《新治藏政策大纲十九条》等;有适用 于青海地区少数民族的《青海善后事宜十三 条》、《青海禁约十二事》、《西宁青海番夷成 例》;以及适用于苗疆地区的各种条例、禁约和 章程等 清律的内容及其特点 一、刑事立法 二、民事经济立法的发展 三、维护旗人特权和满族统治 四、维护统一,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效 的法律控制 刑事立法清朝的法律制度无论是在基本精神、总体风格上,还是在核心内容、主要制度上,都是唐、宋特别是明朝法律精神、法律制度的直接延续。在巩固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维护封建皇帝的绝对权威方面,清律即直接承袭了明朝的制度,把维护皇权作为法律的核心。(一)重刑严罚“反逆”罪 清律承袭明律的规定,加重对“十恶”重罪特 别是对“谋反”、“谋大逆”等侵犯皇权的犯罪的惩 罚。 并且清代还扩大了谋反、大逆罪的范围。诸 如“上书奏事犯讳”、“奏疏不当”等,经常被加上 “殊属丧心病狂”、“妄议朝政”等罪名,按反逆重罪 处罚。(二)沿用“奸党”罪条 《大清律例》除全部援用《大明律集解附例》 中奸党罪的条款外,还从加强皇权削弱各旗主势 力出发,严禁内外官交结。(三)以思想言辞定罪,大兴“文字 狱”,实行思想文化专治 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思想意识形 态领域出现了启蒙的民主主义思潮,对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在以汉人为主要成份的知识分 子中,还存在着强烈的反清情绪和民族意识。这些“异端” 思想,对封建专制统治构成了潜在重大威胁。在这样严峻 的客观形势下,清统治者采用严刑峻法,实行空前绝后的 思想文化专制。历史上将因著书、作文、吟诗、上疏等在 文字上触犯了统治阶级而招致灾祸,被捕入狱,甚至被处 死,戮尸、株连亲属的案件称为“文字狱”。据不完全统 计,仅在号称“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生文字 狱108起。由于在《大清律例》中并无文字狱条款,所以 对于此类案件,往往是按谋反、大逆案处罚,极为酷烈。 大兴“文字狱”的结果,使一代文人“战战兢兢,无日不在恐 怖之中”。Treason by the Book by Jonathan D. Spence文字狱和雍正 刑罚制度的变化《大清律例》中除了规定传统的笞、杖、徒、流、 死五刑体系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刑罚处罚方 法。1、迁徙。迁徙是将犯罪人强制迁离原籍一千 里外安置,未得官府许可,永远不得回原籍。 2、充军。清朝的充军制度,直接承袭于明代的体 制。清朝的充军刑亦分五等:极边、烟瘴(四千 里)、边远(三千里)、近边(二千五百里)、 附近(二千里)。充军刑一般在定罪后由兵部发 配。为解决路程远近的标准问题,乾隆年间专门 制定了《五军道里表》,并载于《大清律例》之 内,以统一的标准确定充军地点。 3、发遣。发遣是清朝创设的一种刑罚方法,是指将犯罪人发往边疆地区给驻防官兵为奴。这是一种比充军更重的刑罚,多适用于政治性案犯。如在于些文字狱案中,曾经将罪人发遣至新疆伊犁等地。 4、戮尸。戮尸是清朝定例中规定的野蛮刑罚。按照清朝的制度,应处凌迟极刑的人犯,如果在执行凌迟之前就已经死亡,或庚毙狱中,仍应将其戮尸。 5、斩监侯与绞监侯。清朝的死刑,有凌迟、斩、绞数种。对于普通犯罪,多适用斩刑与绞刑。斩、绞刑又分“立决”与“监侯”两种方式。所谓“立决”,是对于那些性质比较严重、案情属实、适用法律适当、并无疑义的案件,判处斩刑或绞刑,在当年秋分以后执行,称为“斩立决”或“绞立决”。对于那些尚有疑问或是有矜免情节的案件,则判处“监候”,称为“斩监候”或“绞监候”。被判处“斩监候”与“绞监候”的案犯,不在当年处决,而是暂时监禁,留待来年秋审或朝审再作判决。 民事经济立法的发展(一)典权 清朝进一步明确了典的性质。雍正十 三年(1735年)诏谕:“民间活契典业者, 乃一时借贷银钱,原不在买卖纳税之例”。 认识到典的担保性质,并且与买卖契约分 开,典契不必经官府加盖官印,不必缴契 税,也无须过割赋役。 (二)继承制度清代的继承分为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身份继承包括宗祧继承和封爵继承。宗是近祖之庙,祧是远祖之庙。宗祧继承通常是以嫡长子为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无嫡长子者立嫡长孙,以下按嫡次子、嫡次孙、庶长子、庶长孙、庶次子、庶次孙、依次继承。允许独子兼祧,即一人继承两房宗祧。独子兼祧是清朝的独创。(三)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法律措施 明末清初,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严重破 坏了农业生产,出现了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的 局面。清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迅速恢复 和发展农业生产。首先,颁布了许多减免赋役的法 令。其次,鼓励垦荒。正式确认了农民所垦荒地的 所有权。同时还给予了新垦荒地免征赋税的优惠政 策。再次,颁布“更名田”令。“更名田”是官田向民 田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指在明末农民大起 义爆发后,明代王公勋戚的一部分土地就由农民占 用耕种。

1 “郎顾之争”的法律分析 2 论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 3 论民事纠纷证明责任 4 论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5 论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 6 论名誉权的损害及其法律责任 7 人民陪审制度问题研究 8 论商事纠纷解决机制 9 论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10 国有企业MBO的法律分析 11 论证券市场的诚信建设 12 论网络世界“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13 论我国破产制度的完善 14 我国信托业发展的法律环境探讨 15 信托关系当事人法律地位探析 16 缔约过失责任的认定与处理 17 电信互联互通的法律思考 18 对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重构研究 19 各国信托业比较研究 20 关于刑讯逼供的理性思考 21 合法垄断刍议 22 互联网域名抢注的法律思考 23 环境民事侵权的规则与救济 24 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探讨 25 家庭暴力问题浅析 26 建立中国宪法法院—探析与重构 27 论保险代位权 28 论辩诉交易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29 论表见代理 30 论不安抗辩与预期违约 31 论不当得利之请求权 32 论沉默权制度 33 论程序正义 34 论驰名商标的保护 35 论驰名商标与域名保护争议中的冲突与解决 36 论大陆法对清末法制形成的影响 37 论代位执行 38 论单身女性生育权 39 论单位犯罪主体及其处罚 40 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重塑 41 论缔约过失责任 42 论动产抵押权的效力 43 论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公司中的应用 44 论法律解释 45 论法律行为在法律关系中的意义 46 论非法人组织 47 论非法证据 48 论夫妻财产制度 49 论腐败与法制监督 50 论妇女权益保障 51 论格式合同及其规制 52 论根本违约、情势变更与合同解除 53 论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54 论公司法注册资本制度的完善—以一种价值比较之角度 55 论公司合并 56 论公益诉讼 57 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 58 论共同犯罪 59 论共有知识产权 60 论国际私法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 61 论国际直接投资之国际法调整 62 论国民待遇不构成WTO体系的基本原则 63 论合同的撤消权 64 论合同的效力 65 论合同无效 66 论合同罪 67 论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 68 论环境法制建设 69 论缓刑制度的适用 70 论回避制度 71 论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法律责任 72 论婚内强奸的认定 73 论货物贸易中的国民待遇适用标准 74 论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

不要选概念太大的题目,否则会不得要领。最好是找一个比较新、研究的人相对比较少的题目,比较有开拓性。实践性的案例题目比纯理论的要简单些

法制史方向的题目,我给你推荐一些:1、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2、简论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3、论中华法系及其特点4、中国古代的礼与法5、《周礼》与西周法律制度6、论西周法制对后世中国古代法的影响7、从青铜器铭文看西周民事法律规范8、“礼不下庶人,邢不上大夫”评议9、从《周礼》看西周的民事婚姻制度10、中国古代成文法探源11、论《法经》及其影响12、秦代法制特点简论13、从秦墓竹简看秦代的刑法14、论秦代的诉讼制度15、从《为吏之道》看秦代行政法规16、论秦律中的家族主义17、秦代的现场勘验制度18、论西汉中期的刑罚改革19、“独尊儒术”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20、春秋决狱与汉代司法21、论中国封建成文法典的体例结构的演变与进化22、“八议”制度及其源流23、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典”制度评析24、论《北齐律》在中国封建法典发展史上的地位25、论唐律的基本精神26、唐代关于涉外条件的处理原则27、论唐律的“礼法结合”28、《大唐六典》与唐代行政法29、论唐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30、唐代法律与唐代社会31、论宋代的“编敕”32、宋代的社会经济与宋代的财政法规33、论朱元璋的“重典治国”34、论“明大诰”35、论《大明律》的“轻其轻,重其重”的特点36、明代的特务统治与明代的司法37、论明清两代的“文字狱”38、论明清两代法典体例的变化39、清朝入关以前法制初探40、论清初的立法活动41、论明清之政的“例”42、清代的少数民族立法43、中国古代的肉刑考略44、中国古代的族刑源流考45、中国古代考官制度述略46、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略47、中国古代致仕(退休)制度述略48、中国古代诉讼制度述略49、中国古代司法机构述略50、论中国古代刑法体系的发展演变51、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凌迟刑52、论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亲属相容隐制度53、中国古代的存留养亲制度剖析54、清代的“秋审”与清代诉讼体制55、论中国古代的伦理法56、清末的社会与法庭的法制改革57、论清末之际东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58、清末的立宪活动评议59、清末修律与部门法的出现60、太平天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教训6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62、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制活动述评63、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特点64、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法律制度的特点65、论国民党政府立法与司法的脱离66、《六法全书》评议67、论国民党政府的刑事特别法规68、革命根据地法制特点浅谈69、论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宪法文件70、论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立法71、论民主革命时期的刑法制度72、马锡武审判模式浅说73、“管制”制度的设立74、新中国三十八年的法制建设

明朝可研究论文题目

1、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研究。 2、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3、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4、中国体统文化意识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5、关于资本主义萌牙的研究。6、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原因与性质的研究。7、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特点与水平的研究。8、关于个体小农经济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研究。9、历史时期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其成因。10、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研究。11、战国秦汉时期的经济区域。12、商品经济与战国秦汉社会变迁。13、秦、汉重农抑商政策比较研究。14、西汉经济政策述评。15、豪族与两汉社会。16、两汉土地制度研究。17、秦汉时期的移民问题19、汉代儒学的发展及其影响。20、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21、门阀士族与魏晋文化的发展。22、门阀士族与魏晋隋唐社会23、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经济重心的转移。24、府兵制与关陇集团。25、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迁。26、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27、科举制度与唐宋社会。28、唐宋时期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经济。29、汉、唐外交方针之异同研究。30、隋唐地方权力研究。31、地方行政体制与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32、门阀集团与隋唐政治。33、 唐宋时期的城市和城市经济。34、古文运动与儒学的复兴。35、佛教与唐宋文化。36、道教与唐宋文化。37、元代文化政策研究。38、行省制与元代的地方发展。39、明朝经济政策及其历史影响。40、朱元璋与明初政治。41、明清流民与山区开发。42、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43、清代边疆地区的开发。44、唐以前的国家、社会与水利。45、宋以后的国家、社会与水利。46、秦汉隋唐的地方行政与社会控制。47、宋明清的地方行政与社会控制。48、士大夫阶层与宋明社会研究。49、地主阶层与中国体统政治研究。50、唐宋科技与社会、文化研究。51、汉唐时期的陕西。52、宋明时期的陕西。53、汉唐时期的乡村社会。54、宋明时期的乡村社会。1.秦汉时期的移民政策及其影响2.秦汉与匈奴的战争评述3.秦汉时期北部边疆的开发及历史意义4.秦汉时期北部边疆的开发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历史作用6.试论西汉的商业政策7.试论汉代的农业政策8.西汉时期汉匈人口流动及影响9.东汉对南匈奴政策评析10.试论汉武帝的用人方略11.司马迁的民族观略论12.汉代外戚集团的形成与擅权13.论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14.两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特征15.试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16.试论唐太宗的人才思想17.汉唐异同论18.试论辽代的双轨行政制度19.宋辽对峙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意义20.宋金战争爆发的原因21.宋代冗官及其社会影响22.金代的重农政策23.元代文化的特点24.《盐铁论·散不足》所反映的西汉社会生活25.东汉的赈灾政策26.自然环境变迁与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关系27.康熙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作用28.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作用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治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副标题和分标题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目录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啰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2.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3.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所以,明代文学可以选择浅谈明代小说特色为主线作为论文题目。

文学与仕途的关系.文学与朝代的沉沦.

明朝那些事儿论文题目

作家杨大侠指出,张居正少年得志,壮年入阁,运筹帷幄,才智明决。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

何谓善人?做好事要不留名,做坏事要擦屁股,这就叫善人。赶我走的是你,送我通行证的也是你,既上香又拆庙,你装什么孙子?严嵩输给了徐阶,不是正义战胜邪恶,而是他不如徐阶狡猾,徐阶输给了高拱,不是高拱更正直,而是因为他更精明,现在,我除掉了高拱。所以事实证明,我才是这个帝国最狡诈,最杰出的天才。再见了,我曾经的朋友,再见了,我曾经的同僚,你的雄心壮志,将由我去实现。其实我们本是同一类人,有着同样的志向与抱负,我也不想坑你,但是很可惜,那个位置实在太挤。纵观中国历史,一个老百姓家的孩子,做文官能做到连皇帝都靠边站,可谓是登峰造极了,要换个人,作威作福,前呼后拥,舒舒坦坦地过一辈子,顺便搞点政绩,身前享大福,身后出小名,这就算齐了。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张居正不是小名人,是大名人,大得没边,但凡有讲中国话的地方,只要不是文盲村,基本都听过这人。之所以有如此成就,是因为他干过一件事情——改革。什么叫改革?通俗的解释就是,一台机器运行不畅,你琢磨琢磨,拿着扳手螺丝刀上去鼓捣鼓捣,东敲一把,西碰一下,把这玩意整好了,这就叫改革。看起来不错,但要真干,那就麻烦了,因为历史证明,但凡干这个的,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其结局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改了之后,被人给革了,代表人物是王安石同志,辛辛苦苦几十年,什么不怕天变,不怕人怨,最后还是狼狈下台,草草收场。另一种则更为严重,是改了之后,被人革命了,代表人物是王莽,这位仁兄励精图治,想干点事情,可惜过于理想主义,结果从改革变成了革命,命都给革没了。由此可见,改革实在是一件大有风险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两个字——利益。你要明白,旧机器虽然破,可大家都要靠它吃饭,你上去乱敲一气,敲掉哪个部件,没准就砸了谁的饭碗,性格好的,找你要饭吃,性格差的,抱着炸药包就奔你家去了。总之是不闹你个七荤八素誓不罢休。如果把天下比作一台机器,那就大了去了,您随便动一下,没准就是成千上万人的饭碗,要闹起来,剁了你全家那都是正常的。所以正常人都不动这玩意,动这玩意的人都不怎么正常。然而张居正动了,明知有压力,明知有危险,还是动了。因为他曾见过腐败的王爷,饿死的饥民,无耻的官员,因为他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皇帝。因为他相信,穷人也是人,也有生存下去的权利。因为在三十余年的勾心斗角,官场沉浮之后,他还保持着一样东西——理想。在我小时候,一说起张居正,我就会立刻联想到拉板车的,拜多年的胡说八道教育所赐,这位仁兄在我的印象里,是天字第一号苦人,清正廉明,努力干活,还特不讨好,整天被奸人整,搞了一个改革,还没成功,说得你都恨不得上去扶他一把。一直十几年后,我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这位张兄弟既不清正,也不廉明,拉帮结派打击异己,那都是家常便饭,要说奸人,那就是个笑话,所有的奸人都被他赶跑了,你说谁最奸。更滑稽的是,不管我左看右看,也没觉得他那个改革失败了,要干的活都干了,要办的事都办了,怎么能算失败?所以我下面要讲的,是一个既不悲惨,也不阴郁的故事,一个成功的故事。在张居正之前,最著名的改革应该就是王安石变法,当然,大家都知道,他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呢?对于这个可以写二十万字论文的题目,我就不凑热闹了,简单说来一句话:王安石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自以为聪明,而张居正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自以为愚蠢。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东西,必有其合理性,否则它就绝不会诞生。而王安石不太懂得这个道理,他痛恨旧制度,痛恨北宋那一大帮子吃闲饭的人,但他不知道的是,旧有的制度或许顽固,或许不合理,却也是无数前人伟大智慧的结晶,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人,都是无以伦比的聪明人,比所有自以为聪明的人要聪明得多,僵化也好,繁琐也罢,但是,能用。所以这位老兄雄心勃勃,什么青苗法搞得不亦乐乎,热火朝天,搞到最后却不能用,所以,白搭。而张居正就不同了,他很实在。要知道,王安石生在了好时候,当时的领导宋神宗是个极不安分的人,每天做梦都想打过黄河去,解放全中国,恨不得一夜之间大宋国富民强,所以王安石一说变法,就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相比而言,嘉靖就懒得出奇了,反正全国统一,他也没有征服地球的欲望,最大的兴趣就是让下面的人斗来斗去。张居正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从小翰林到大学士,他吃过苦头,见过世面,几十年夹缝中求生存,壮志凌云,那是绝对谈不上了。所以在改革的一开始,他就抱定了一个原则——让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具体说来,就是我不砸大家的饭碗,大家也不要造我的反,我去改革,大家少贪点,各吃各的饭,互不干扰。改而不革,是为改革。对高仪的死,张居正丝毫不感到悲痛,因为从根子上说,他和高拱是同一类人,却比高拱还要独裁,看见有人在眼前晃悠就觉得不爽,管你老实不老实,死了拉倒。其实这也怪不得张居正,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共同创业的人大都逃不过“四同”的结局——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所以事实证明,越复杂的政策,空子就越多,越难以执行,王安石就大体如此,一条鞭法虽然看似简单,却是最高智慧的结晶,正如那句老话所说: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那是能耐。你说这么大的轿子,得多少人抬?我看至少也要十几个人吧。十几个人?那是垫脚的!三十二个人起,还不打折,少一个人你都抬不起来,张大人的原则是,不计成本,只要风头!相信我,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关于这部分,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顺便补充一句,这顶轿子除了在京城里面转转之外,还经常跑长途,张居正曾经坐着这东西回过荆州老家,其距离大致是今天京广线从北京出发,到武汉的路程,全部共计一千多公里,想想当年那时候,坐着这么个大玩意招摇过市,实在是拉风到了极点。这段史料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并彻底改变了我对祖国交通工具的看法,什么奔驰、宝马、劳斯莱斯,什么加长型、豪华型,什么沙发、吧台,省省吧,也好意思拿出来说,丢人!日子过得舒坦,工作也无比顺利,张居正的好日子似乎看不到尽头,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只进不退的人生是没有的,正如同只升不跌的股票绝不存在一样。一个二愣子加另一个二愣子,并不等于二,而是二愣子的平方。除了工作上独断专行外,张居正还常常对人说这样一句话:我非相。这句话看上去十分谦虚,表明我张居正不是宰相。但很不幸的是,这句谦虚的话还有下半句:乃摄也。综合起来,这就是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我不是宰相,而是摄政。所谓摄政,就是代替皇帝行使职权的人,对张居正而言,宰相已经是小儿科了,只有摄政才够风光。一个平民竟然如此风光,如果当年废除宰相的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会气得活过来。但张居正明显是不怕诈尸的,他受之无愧,并在家里挂上了这样一副对联: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这幅对联用黄金打造,十分气派,但要换在以前,这是个要人命的东西。因为所谓太岳,就是张居正的字,而众所周知,对联的下半句要高于上半句,如此一来,张居正就比皇帝更牛了。而牛人张居正非但没有拒收,还堂而皇之地裱起来,就差贴在门口当春联用了。但一个人天下无敌太久,老天爷也会不满的,毕竟他老人家喜欢热闹,于是在冥冥之中,他给张居正找来了两个敌人,一个是他的上级,一个是他的下属张敬修一死,事情就闹大了,抄家竟然抄出了人命,而且还是张居正的儿子,实在太不像话。恰好张四维两个月前死了爹,回家守制去了。他这一走,原先的内阁第二号人物申时行,就成为了朝廷首辅。这位仁兄还比较正派,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连夜上书要求严查此事。万历也感觉事情过了,随即下令不再追究此事,并发放土地,供养张居正的母亲家人。事情终于解决了,万历的仇报了,他终于摆脱了张居正的控制,开始行使自己的权力。张四维的心愿也已了结,他在家乡守孝两年,即将期满回朝之际,却突然暴病身亡,厚道的人说他死得其所,不厚道的人说这是干了缺德事,被张居正索了命。无论如何,仇恨与痛苦,快乐与悲伤,都已结束。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写过无数个人物,有好人,也有坏人,而张居正,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十年前,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当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为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坚强,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还不够坏,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吃的苦头还不够大。我也曾经见到,许多道貌岸然的所谓道学家,整日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所作所为却尽为男盗女娼之流。我并不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们,在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仅此而已,虽不合理,却很合法。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历经沧桑苦难之后,都会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张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广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人,人皆称道。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徐阶辈皆器重之。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阶代嵩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四十三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隆庆六年(1572),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为内阁首辅。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世间已无张居正。一个神秘的年份张居正死了,但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特别是对万历而言。刚满二十岁的他踌躇满志,虽然他不喜欢张居正,却继承了这位老师的志向。自从正式执政以来,一直勤奋工作,日夜不息,他似乎要用行动证明,凭着自己的努力,也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至少比那个人强。所以从万历十一年(1583)起,他显现出了惊人的体力和精力,每天处理政务时间长达十余个小时,经常到半夜还要召见大臣,而且今天的事情今天办,绝对不会消极怠工。在张居正死后,他一直保持着激昂的斗志与热忱,直到那个神秘年份的来临。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历史也是如此。公元755年,当唐朝文明处于巅峰之时,一个叫安禄山的矮胖子突然起兵闹事,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繁荣的唐朝从此陷入衰弱。公元755年,这个年份就此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被载入史册。八百年后,宿命的转折再次到来。没有原因,没有预兆,停留在这个神秘的年份——万历十五年。简单说来,在这一年,发生了三件事情,两件不大的大事,一件不小的小事。第一件大事:戚继光去世了。第二件大事:海瑞死了。现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到了。万历十四年(1586),御史房寰率先发难,攻击海瑞"大奸极诈,欺世盗名",奏疏一上来,朝廷就炸了锅,海瑞这种传奇人物,恨的人多,喜欢的也不少,大家开始吵作一团。而海瑞兄还是那么有性格,啥也不说,上了个辞职报告--不想干了。吵到最后,报到了皇帝那里,但万历兄的态度却十分奇怪,他既不处理骂人的房寰,也不批准海瑞辞职,该干嘛还干嘛,搞得两位当事人都非常纳闷。万历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至少在海瑞的问题上,他比张居正要聪明得多,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真用海瑞,因为他很明白,这是个偶像型的人物,可以贴在门上,挂在墙上,烧香拜佛地供起来。但绝不能用。说到底,海先生只是个撑门面的,然而他自己,并不知道。就这样,他稀里糊涂地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下去,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的那个冬天,死亡降临到他的头上。他没有儿子,仅有的妻子女儿也已先他而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一个老仆人陪伴着他,在寒风呼啸之中,海瑞对仆人说出了人生的最后遗言。按照常理,像海瑞先生这样的奇人,遗言必定非同凡响,往往都带有深刻含义,比如什么人生短暂,努力工作之类,或是喊两句口号,让大家热血沸腾一番。然而海先生的遗言既不深刻,也不沸腾,只是让人瞠目结舌:"明天,你送六钱银子到兵部。"说完就去了。这是一句看上去十分无厘头的话,也是威名赫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海瑞先生的唯一遗嘱。这句话的来由是这样的,由于当年没有暖气,每逢冬天,兵部就会给各部的高级官员送柴火钱,数量也不多。而在他死之前的那天,兵部送来了柴火钱,而经其本人测量,多给了六钱银子。这一次,我是彻底无语了。在海瑞死后,他的好友佥都御史王用汲来为他收尸,遍寻海瑞的住处后,他只找到了几件打着补丁的破衣服,和几口装着破衣服的破箱子。为官三十年,二品正部级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这就是他的全部财产。听说海瑞的死讯后,南京城出现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场景,男女老幼无论见过海瑞与否,都在家自发为他守孝,嚎啕大哭,出殡的时候,据说为他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人离去。人民,只有人民,能公正地评价一个人。如何评论这位传奇人物,实在是一个难题,对的说了,不对的也说了,现在要搞个总结,实在谈何容易。在名著《围城》中,钱钟书先生借用别人之口,对那位命运多变的主人公方鸿渐做出了这样一个评价:你是个好人,却并无用处。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海瑞。在黑暗之中的海瑞,是一个无助的迷路者。第三件事,才是一切的关键所在。自万历十四年(1586)十一月起,一贯勤奋的万历皇帝突然变了。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看试手,补天裂_《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

当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二百多万字的浩荡长卷看完时,心里涌出一股悲凉与感动。在辉煌灿烂、国力强盛的明朝,在尔虞我诈、山河动荡的明朝,我总能看到一股力量。

那股力量经久不衰,感天动地。它击溃了倭寇,打到了奸佞,摧毁了阉党,一次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它让飘摇的明朝屹立了将近三百年;它让无数人相信,再昏暗的日子也会迎来黎明。

这种力量,叫气节。

有一场战争,让我印象深刻。

瓦刺军挟太上皇浩浩荡荡地直逼北京城,朝野上下一片混乱,读后感《看试手,补天裂_《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当于谦用他瘦弱的身躯承担起国家兴亡的重担,我已经相信他不会输。一个不会后退,毫不畏惧的勇士怎么可能输?当他果断的把自己安排在最激烈的战场、杀气腾腾地俯视着瓦刺军时,他又怎么可能输?当他把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化作手中锋利的剑刃时,他根本不可能输!"秉持着信念的军队是不会畏惧任何敌人的,是不可战胜的。"

这场战争,叫北京保卫战,正如当年明月所说,在那些公式化的记载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光辉。于谦用他的行动告诉我,力挽狂澜的正是所有战士的气节。

后来于谦含冤被杀,死得光明磊落。正如他诗中所云:"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一件蟒袍,一柄宝剑,"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当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扫荡倭寇,目光是那般坚毅。夏言、徐阶、张居正,忍辱负重,换来明朝的安宁昌盛。连一直受后人诟病的崇祯,也宁死不受辱,自缢而亡。

正是一个又一个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肩膀顶着天,用气节、用信念支撑起大明江山。

这种力量,造就了伟大的华夏民族,屈原、荆轲、邓世昌、江姐…从远古到现代,中华儿女挺直腰杆,任凭雨打风吹去。

哪怕是一个无名小卒,市井小贩,只要他拥有了这种力量,就不会倒下。中国人有气节,中国就不会倒下。因为这种力量,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前几天,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洪武大帝,从一开始我就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史书中比较特别的一本,它的语言流畅、幽默,时不时调侃一下,给人一种轻轻松松读历史的感觉。

第一部是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奇特的靖难之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是高潮迭起、欲罢不能。读了之后我们知道朱重八是个身无分文的小小和尚,主要工作是讨饭,他被逼上了造反之路,改名朱元璋,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勇气、智慧、坚定和非凡的军事天才,还有身旁的诸多能人(如徐达、常遇春、刘基等)的鼎力相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自己理想的国度——大明。后来的朱允炆又太过仁慈,从而丢掉了皇位,他的去向也成为一个谜。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充分继承了他父亲一个特点: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正因为这个,才使他造反成功,从侄子手中夺取到了皇位。

看完后我很感慨:它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做任何事都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只要这样,才能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才能使你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去战胜一切困难,并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历史是什么?

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不是,绝对不是。

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后,我找到了答案。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一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的和小人物的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并加入当时政治制度,人伦制度的演义,文章以通俗的小说写法;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公认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讲述了600多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讲述至明末的276年历史。

如果你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和其他历史书一样古板,严肃,那你就错了,《明朝那些事儿》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读物,也可用于茶余饭后消遣,皆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无事消遣之首选读物。

没错,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页,我就笑了,因为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没错,这就是朱重八先生的名言,更有趣还在后头呢,

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细腻要还

什么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

所谓同志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对付流氓,就要用流氓的方法

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校,那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

这些句子有趣吗?有趣的话,你就去看吧。

历史本身很精彩,只是你从未发觉而已。

我从小就热爱阅读,从天文到地理,从古代到现代,从文学到科学……其中令我受益匪浅的一套书莫过于耐人寻味、百看不厌的《明朝那些事儿》。

每每看到这套书,我总会想起朱元璋勤奋工作时的场景;每每想到这套书,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永乐大帝金戈铁马的日子;每每回忆起这套书,我的心中总会出现万历帝运筹帷幄的场面……朱元璋,朱棣,刘基,胡惟庸,常遇春,蓝玉,张玉,郭子兴,汤和,李善长,陈友谅,宋濂,王保保,徐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可是翻开这套书,我仿佛身临其境,那已远去八百多年的人物和事情又鲜活地在我的面前上演着属于大明的是非成败。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和历史沟通的桥梁,也是我认识大明的解说员。这套书一共九本,每一本都记载着一段时间里的要事。整套书以幽默风趣的口吻讲述了大明“公司”里各个“领导”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让一个个黑白不分、奸诈虚伪而又国强民富的大明场面跃然纸上。其间,有许多复杂、纷乱的人物关系,作者都巧妙地用图表、插图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了,让读者一目了然。由此我不得不佩服起书的作者。

这套书的作者的确非同凡响,他就是中国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当年明月。他不仅是一位史学者,而且是一名才富五斗的作家!

每次读这套书,我总会被作者那幽默风趣、自由豪放的笔调所吸引。作者抛弃了以往老套、拘泥的写法,以炉火纯青的手法,自由自在地描绘着明朝那些事儿,把历史这种本是枯燥无味的东西叙述得生动有趣;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把历史的本质突显得淋漓尽致!让死板、枯燥的史书变得通俗易懂,可谓“妙笔生花”啊!

合上《明朝那些事儿》,我陷入深深的沉思,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书中的人物多是在不停地斗争中,这是封建社会的残酷。哪怕是朱元璋,这开国皇帝,他也是以其疾风怒涛之势,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完成了由放牛娃到帝国皇帝的伟大转变,统一了泱泱天朝,终成那个时代的超人,传奇由此开始。俗话说:“自古人生多磨难”,正是明朝那些事儿蕴藏的精神,才铸就了那些年辉煌的历史。那些年,每个名人辉煌的历史背后,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血泪史。他们或受人诬陷、锒铛入狱;或受人嫉妒,脱离官场。在沟沟壑壑中几进几出!只有守得住自己的底线,守得住自己的理想,才能反败为胜,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在凄风冷雨中磨炼自己的意志,终究攻成名就!

这就是令我感动、令我终生难忘的大明。他是伟大的.、神奇的、特别的。这套书犹如浩瀚书海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也犹如我人生道路上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路。

这是一本历史书,也可以算一本励志书,至少对于我来说。我之前的日记里已经多次提到这本书了,所以这里偏重系统总结地写一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首先是历史,这本书讲述的是明朝两百年间的历史,从朱元璋造反讲到崇祯皇帝上吊,其中分为很多角度,围绕一个又一个风云人物,从他们的角度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和明朝的故事,多角度地,立体地,全面地剖析了明王朝的兴衰和背后的因果关系。

然后是文学价值,司马迁的《史记》有誉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的就是它集史料和文学的作用于一身。这本书也是一样,至少我认为它是有文学价值的,它的语言是生动有趣的,是幽默通俗的,也是感人肺腑真情实意的,它可以让你笑出声也可以让你默默感伤,它的故事能让你一直读几个小时而不厌倦,想要继续读下去。自认为这便是文学价值了。

除此之外还有正确的观念,书中写了无数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是崇高可敬的,他们为了社稷和大道可以忍辱负重数十载,可以单枪匹马守边疆,他们都有私欲,却放弃了私欲,这便是高尚。

他们为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活,这是多正确的人生观,他们追求的是正义和平等,为了理想付出自己的努力甚至生命,这是多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若是有理想,便有明确的方向和无穷的力量。

你想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就去吧,人生是第一次,生活是第一次,什么都是第一次,什么便都是崭新的,有无限的可能和奇迹,要相信年轻的力量可以超越死亡。

我是在20xx、20xx年左右接触到的《明朝那些事儿》系列,首先,这套书对于我来说实在太不寻常了,它和我之前看过的史书很不一样。私以为记载王朝兴衰更迭的丹青史册必定是严谨、冷峻而高贵的,而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将严肃的历史讲给大家听,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感。对于这套书的功过我先不做评判,不过如果一本书能够引发大众对于历史的兴趣,进而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反思历史,这就可以算是它的一大优点,很显然,《明朝那些事儿》做到了。那么,我就从我个人出发,谈一谈我对明史的看法和感受。

一直觉得明朝迷的不行,乞丐皇帝、算命宰相、女装首辅、恋母清官。现在看来根本完全错乱的制度居然能维持276年之久,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真的是顽强得超乎想象。

深刻意识到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这远比我在任何法制节目中的感触深的多。明代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厚黑学百科全书。什么以德服人,不存在的,道德体系可以作教化和预防之用,若想国家长治久安,完善并被严格执行的法律体系必不可少。人总会多多少少存在些弱点,有些弱点甚至不为本人所察觉,却总是在身临其境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人性本恶,只是利益太过诱人。马克思说:“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剥皮实草的极刑尚不足以吓退贪心的官,足以见明朝贪腐之积重难返,依靠道德维系的社会之松散虚伪。

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段子。乾隆皇帝和华盛顿总统于同年去世,但是提起前者似乎总觉得他是一个离我们甚远的古人,而后者却感觉并不遥远,他的许多思想观念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后世。的确如此,从明清开始,我们自以为傲并让我们立于世界之巅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经落后于这个世界太远。而当一种制度达到极盛之时,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要么失去革新的能力,开始僵化;要么因过度活跃不可控制,走向分裂。但一个繁盛已久的庞大帝国,即便是苟延残喘,也是万难从外部攻破的。而它之前的辉煌,正是阻碍它变革的最大阻力。所以也不难理解新文化运动时知识分子的激进,悠远而闲适的古老中国,同时带着太耀眼的成就和太顽固的沉疴,但在旧制度已无路可走,不得不向新世界转型时,这一切却又成为了太沉重的负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古之人诚不欺我。

最近,我又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梦。作者当时明月诙谐幽默的写作,让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趣。读了这套有着七部、历经200多年的明朝历史小说后,让作者推崇也让我喜欢的人物很多,但最让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并不是那十几个位居皇位的皇帝,也不是身居要职的丞相,如张居正、于谦这样流传清史的人物。这个人,让我喜欢,让我敬佩的是,他是个有梦想的人,有思想的人,他是军事家、政治家,更是思想家。他就是“心学”创始人——阳明。他推崇的“知行合一”,即使是在现代,依然被很多有识之士推崇。我也有梦想,我从小的梦想就是长大了成为个军事人才,可以制造出最新型的航空的母舰,保卫我的祖国。但自从我读了这套书,在书中认识到阳明这样的人物,我才知道,所有的梦想,如果不付出努力,那也只能是空想。我的身边不缺乏有梦想的人,几乎所有的同学、朋友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梦想。我愿意把这套书推荐给大家,把阳明的思想推荐给大家,让你们也知道,理想和梦想不只是个想法,最重要的是行动。中国近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英中战争以后,被西方列强,被东方的“日本”欺负,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强国梦。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梦想,都不如好好学习知识,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要说卷壹的主角,那就是朱元璋了:他生于穷苦家庭,父母兄弟都先后因旱灾而引发的饥荒饿死,可那些原本可以保住他们性命的救济粮却被贪腐官员所占,米商也变成了奸商,这使朱元璋恨透了贪腐官员和商人,也是他后来颁布一些耸人听闻规定的原因。总结朱元璋的一生来说,他是一个大公无私、善用人才、为了后代不惜屠杀功臣的人;从刚开始的皇觉寺中孤灯一盏,濠州城中奋发图强,鄱阳湖上火光冲天!茫茫大漠剑舞黄沙!开创帝国,光耀后代!在朱元璋的身上,我感受到了那冲天的豪气,也看到了一个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毫无疑问,他的大公无私以及那惊人的判断力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他也告诉我们,人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再来说说朱允文,他是一个皇孙,后来当了皇帝,可他一生都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中,直到他死去。给朱允文一个评价吧:他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善良的有些傻的人,一个不会知人善用的人,一个判断力极低的人。人是要温柔善良些,这没错,但,不要忘了,有些东西过了头,就会坏大事,就像朱允文,放虎归山,终毁大事。

最后来说说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他出生在战火中,从小就与战争为伍,并近乎狂热的爱上了这种残酷的美感,,最终还用战争坐上了皇位。我们可以说他残暴不仁、冷酷至极,但我们也不得不说他确实是一位明君,一位英明非常的君主。结合他登上皇位后的种种,你会发现,他拥有长远的遇见,会从各方面考虑问题,即使漏了哪一点,他的黑衣宰相也会及时的给予他提示,使他最终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我们也给朱棣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吧:他是一个无赖,是一个双面人(对于敌人,他残暴,对于百姓,他爱民如子),但他的好学、不耻下问(虽然只存于战争方面)、做事不拖泥带水,还有他顽强的品格,这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元末明初,一个战火不断的年代,不过由朱元璋等人的事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古人所说的“三岁看长,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你看那些伟人,哪个不是在童年就立下了自己远大的志向,长大后一步步实现的?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XX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原来,我是个三国迷。我觉得除了三国,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都是很无聊的。但在这个暑假里,“当年明月”让我明白了,其实那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而他告诉我的方法,就是我最喜欢的七本书:《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至第七部。它的作者也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当年明月他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向我表达了明朝280年的那些事儿。

的确,这套书写得很有意思,比如其中有一段说:皇帝召来一位猛将来拜见,这位同志的家中刚好死了人,于是,这位仁兄就穿着孝服,然后给皇帝磕头。作者说这场景实在太像灵堂。读到这,你一定捧腹大笑,当年明月很幽默吧?

在我读这本书时,我觉得这本书有一个别的历史书没有的特点: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特别注重写事。而当年明月在写明朝的时候,他注重的不是只写事,打仗的部分只是一笔带过,人物的对话也很少写,他最主要写的是人,每个人怎样怎样,人物的心里想什么,人物干什么,在写朱元璋的时候还出了份档案,真是做到了他的写作理念: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这一套书我几乎10天看一本,那就是因为当年明月写的书很吸引我,让我只要一拿起这本书就放不下去。并且在这个暑假里,我的脑海里又多了一个朝代的印象“明朝”

齐齐哈尔市公园路小学五年级:王旭楠

点评:看来作者看此书收获颇多,在表达方面遣词造句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5篇」

导读: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好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以下是由我为您整理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乏味与无聊的,仅是朝代的兴盛到衰败,再到被其他朝代所取代。我原先也抱有同感。

可是,当一本叫做《明朝那些事儿》的书出现在我的书架上后,我对这些看法改变了。

的确,这本书很生动,很幽默。但这并不是重点。这本书告诉我,历史是有情感的,时间是公正的。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情感,比如写朱元璋:当史料中告诉我们,每个开国皇帝是多么英明伟大时,《明朝那些事儿》告诉我:其实他们很普通。

朱元璋,仅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出生时其实啥事都没有,童年也很苦,按作者的说法,叫“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的,那么,这样一个人怎么就当了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就是凭借着信念。这就是历史,有趣的,但又严肃的历史。如果有人只把《明朝那些事儿》当成小说看,那可能就错了,因为我们应去看历史的本质。

元末的统治是极其贪腐的,元朝的统治阶级,任何时候都可以找理由向人民要钱----尽管人民也没钱。元末了,黄河泛滥,淮河旱灾,元朝贪腐的F眼中的人民百姓,像牲口一样,被使来唤去,无数人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被饿死、累死,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一无所有,连做和尚都被欺负,但他活下来了,而且名垂千古----他有信念。

他亲眼见到了亲人被饿死,灾害的发生,他一无所有,只剩信念。他不再是牲口一样的人民,他是能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敢者,一个坚持不懈的斗士。长期困难、痛苦的生活可以改变一个人,朱元璋就被改变了,成功地被改变了,他经历过无数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灾难给予其信念。用三个词来形容一无所有的朱元璋:可怜、可悲、可叹。

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用他充满悲哀的前半生,换来了无数的赞叹----他已经把那颗脆弱的心,变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的来源。书中有一名话也可形容那时的朱元璋:不要以为弱小的人,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人,就没有尊严,弱者与强者的唯一区别,就是信念的坚定与否。我想,这就是历史想让我们学到的吧。于是,明朝出现了,让一个雄心壮志的农家孩子一手支起。

书中只写了这个吗?只告诉我们朱元璋的伟大经历吗?不,还有许多,明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无数伟大在这里诞生、在这里展现信念。世界上首个巨型远洋船队,郑和的船队名扬世界,展现了强盛的东方帝国那无法掩盖的光辉,一艘艘母舰般的宝船,“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的无敌舰队,七下西洋,没有战争、流血、掠夺,而是四个字:以德服人。

是的,中华民族那闪烁着光芒的品格就照向了西洋,书中说,为和平的使命,我说,为和平的信念,为了没有欺压,没有痛苦。大家都是兄弟,朋友,彼此互相尊重。我们不宣扬自己是多么高尚伟大的民族,不乱教说自己为和平而来,明朝人实在,直接带给弱国小国丰富的商品,援助品,尽着大国的风范,大国强盛再去帮助弱小,用和平架起桥梁。

这样才会有美好的世界与未来。我想,这就应是全世界、全人类的伟大信念。这样伟大的精神,再与那些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相比,先进了多少?几百年吗?几千年吗?我看连现在的某些国家,可能都无法拥有这些精神。一句话说的好,暴力不解决问题。这就是历史,伟大的历史,让你去看,去想,去赞叹,也去对比。

读《明朝那些事儿》,让我看到了世界的残酷,人性的贪婪,但还让我看到了信念,忠诚,仁德,坚持。书的最后,有写“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大明孤臣黄道周”的黄圣人,也有为了兑现承诺“故虽死,无憾!”的徐霞客,这些都是历史,也只表达同一个历史的主题:信念决定成功,信念成就未来。就让我们以历史为鉴,让信念带领我们去爱,去感动,去创造奇迹!

篇二:《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

最近,班里《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特别火,听同学说好看的不得了,我经不住诱惑,也买了一套看。

这本书语言风趣幽默,时不时蹦出来点《三国杀》之类的小插曲也让人觉得十分亲切,这才促使我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看完了整整7本。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明朝从太祖皇帝朱元璋38年登基到年清军入关,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兴衰,在这条长河中有于谦、杨涟这些忠臣,有死太监王振、魏忠贤这些奸臣,有浙党和宦党、东林党和庵党的明争暗斗,有严嵩和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的首辅之争。

在忠臣里,我最喜欢于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背“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可当他站在城楼上决定与也先决一死战的时候他还是没带兵打仗过得一个小小的兵部侍郎。我想敌众我寡,于谦绝对不会赢的。可是当他报出自己的作战计划时所有人都团结一心,最终大获全胜,也先不知道,这叫决心和信念。

在皇帝里我最喜欢朱元璋,从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贫农到建立了27年的王朝的明太祖。把元朝的领地一点点的收入囊中,最后建立了明朝,表现出了他过人的能力。

在奸臣里,我最讨厌魏忠贤,没有他,明朝可能就不会灭亡。这都是因为不管事的木工皇帝朱由校,如果我是朱由校,早就把他拉出去凌迟灭九族了。

当然了,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历史就是是用来借古喻今,告诫后人的。总之,《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大家可以去多看看哦!

篇三:《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

思考;坚持;人生——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很好!非常好!

这本书将我脑海中那点在课本上学到的历史逐渐被唤醒,但当年明月(此书作者)讲的却不尽相同:朱元璋并不是一个杀人狂魔,他只是一个童年饱受磨难,并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受难的父亲;袁崇焕是位抗击后金的名将,一个优秀的战略执行者,但并非大家认为的“明末关键先生”,孙承宗才是;张居正是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但也有独断、专权、狡猾的一面;给严嵩贯以大奸臣的称号也是相当靠谱的,但也应看到他在向权力高峰攀登的过程中是如何变质,从清廉变成贪腐的;崇祯并非只是昏庸无能的皇帝,相反他清除阄党,遏止党争,勤于政事,奈何“诸臣误我”,而且经前几任皇帝及几个奸臣的闹腾明朝内耗严重,已是强弩之末,气数已尽;等等。

不过作者曾讲,他写的百分之九十都是正史(参阅了大量的明史资料),因此书中所展现的历史绝不是乱来的。难道历史是被我们误读了?还是有人捏造了所谓“真相”?细细一想,便觉有趣。

更有趣的是作者采取的写作方式:轻松幽默。枯燥的历史就像一潭死水,但在作者的笔下却生动起来。用轻松的方式,将历史写得好看,读起来很受用。有道是“历史本身很有趣,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

当年明月还对一些历史谜案——朱允炆下落之谜、郭恒案等,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推理。他像是一个杰出的侦探——从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找出一根细丝,模拟人物当时心理的分析,找出事件发生时政局的变化,得到一个完美的符合人性的答案。

《明朝的那些事儿》无疑是成功的,突破五百万册的销量,足以让其成为十年内难以打破的畅销书。据说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本书也可以排在前十五位。当年明月无疑也是成功的,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人只要有勇气,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就会获得成功,即便他只是一个历史的业余爱好者。(事实上,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即使知道了,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抉择。)

关键是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是如何做到的?

我无法想象,一个白天在海关部上班的公务员,凭着多年来对历史的爱好和积累,每晚笔耕不辍,写就了足以让专家汗颜,让读者惊喜的历史畅销书。他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他有投资。投资什么呢?答案是时间和精力,还有思考!注意,这是个关键问题。生活中的我们容易被各种诱惑肢解,具体表现为喜新厌旧,不能专注,思想分散,一事无成。没有全心全意的付出而奢望成功,这大都是蠢人干的事。

其次,他在写史的同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没有情绪的历史就是一个个无精打采的故事,被我们一翻而过。殊不知,被大家一翻而过的是无数人的一生。写史即写人,历史人物也是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也有思考。我想感同身受是作者之所以把历史写得如此深刻生动的关键原因。

只有设身处地地为历史中的当事人着想,才可能发现这些东西,比如: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等等。杨涟面对奸党时不屈的呐喊,于谦面对冤告时淡定的表情,袁崇焕面对女真时坚定的决心,王守仁面对叛军时睿智的目光。。。他写的不仅是史,更是人心。

再者,是坚持和勇气。写东西,不是吹牛,何况是写史,是需要能量的。作者三年来一千多个夜晚的笔耕不辍,换来今天的成功。没有坚持,哪来成功?没有面对外界干扰和质疑的勇气,怎会成功?有勇气的人,会把事情坚持到底,只为证明他不是一个浅尝辄止的弱者。

然后,他选择了自己的一个表达方式,来向世人表露他的所思所想。

无需多言,正如他在书的末尾所讲: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篇四:《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大概是高一上学期,同学们都疯狂喜欢上了这本书。上课、自习、食堂、教室,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吸引力在吸引着他们。于是我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喜欢上了这样的一套书。

在当时那个金戈铁马的世界里,好像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将对方杀死,脚下踩着敌人冰冷的尸体前进,并擦干溅在脸上的血。第二种:屈服在别人脚下,当锋利无比的斧头向你砍来时,你也只有在这时做个深呼吸的份啦。或许我们真的没有权力去评论那些已经逝去的人,既然他们已经逝去,那就让他们安静的走吧。我客观的认为朱元璋不能算是一位最好的皇帝,但是一位较伟大的皇帝。

一生并无大过,有人会说他只因四桩案子就杀了那么多人,但我认为虽说有些过分但还是有情可原,他只不过是十分痛恨贪腐,贪腐并且做事过激了一点。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他消灭了一路上的众多障碍建立了大明王朝,为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啊~~!”带着一点疲惫,带着一点回想,带着一点期待,带着一点遗憾,我进入了梦乡,在我的梦中,我看见儿时的朱重八正坐在草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感到身后有人,转身对我吃吃一笑,那笑中有一丝生活的凄苦,还有儿时的纯真。

场景突然又从野地中闪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李善长脚步坚毅地走出大殿,皇帝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了一丝不忍和无奈,但随之而来的是冰冷无情的眼神,令我不寒而栗,“我忘了!我忘了!你已不再是那个天真的朱重八了,而是一个看惯了身首异处,血溅七步的帝国统治者了。”大殿随之离我远去,一切归于黑暗,突然在黑暗之中出现了方孝孺,一脸正气盎然。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暑假还在继续,然而书早就已经看完了。

篇五: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前明月,他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作家,曾说: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的很好看。所以,他就这样做了,将枯燥无味的历史写得栩栩如生。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3年到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秸?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这本书溶入了现代的话语,溶入了现代的风趣,也溶入了人们的眼中。它不像记录片看得让我直打瞌睡,不像历史学家讲得让人毫无兴趣可言,也不像小丑让人捧腹大笑,而吸取不了知识。它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化身为魔语)讲述了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进至明末的27年历史。此文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

有两位名人评价着它:

1、《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自认为所读过的最好的书。这样的奇书,亘古少有,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文字表达浑然天成,几乎十全十美。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底气,作者不露庐山真面目,没有借助任何学历、经历、名号、头衔的光环效应,却能在充诉着“假、大、空”的出版市场脱颖而出,仅以文字的魅力(甚至连一幅插图都没有)就能深深地吸引读者,使千万人趋之若骛,为世间又创造出一例“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典型。

2、《明朝那些事儿》注定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不在于明月的文学功底有多好,而在于这套书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相貌,吸引了像我这样每天追踪的读者。可以说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明矾”对于朝代的印象,肯定还是电视剧里胡编乱造的片断。

可能由于小时候,曾尝试着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看得头昏眼花、一窍不通。由此,小学时代极其痛恨古代文言文小说!有一位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样的:“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是的,我们不可以篡改历史,但是我们可以篡改诉说历史的语言!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从朱元璋的出生开始,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朱元璋K陈友谅,在战太平大湖大决战上,我引一段,让大家见识见识、开开眼界:

“这实在是不应该的,据说陈友谅和施耐安的关系很好,如此说来,他应该也认识罗贯中,那就实在不应该犯这个错误。不知何故,陈友谅竟然会采用当年曹操的昏招,看来罗贯中可能当时并未完成《三国演义》,或者写完《三国演义》,出版后忘记送他一本了。”

这一段写得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博古通今,还牵连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作者。罗贯中和施耐庵是什么关系?陈友谅、施耐安和罗贯中又是什么关系?曹操、陈友谅、施耐安和罗贯中又又是什么关系?可见真是含有“化学”武器!

读这本书不言而喻,真是受益匪浅!或让人开怀大笑,或让人笑岔了气······心领神会、犹言未尽、幽默诙谐!这本书,直得一看!!!

万里江山,正邪自论——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朱元璋杀遍贤臣血染朝堂,永乐帝屠遍忤逆哀鸿遍野,朱厚照不务正业民心忿忿,崇祯帝有心无力迫死煤山……历史上总在讨论是明朝的荒唐皇帝多呢,还是清朝的荒唐皇帝多呢。但是设身处地的去想。没有一个好人能当上好皇帝,反而言之,能当上皇帝的没有一个是好人。这样看来,两者都是荒唐的。要不当不成好皇帝,要不当不成好人。这样才是最可笑最荒唐的事情。

你看那历史,总是纷纷扰扰,雾里看花。

“吾皇万岁万万岁——”想你端坐在皇位上时,凝视着座下每一个大臣,无一不是当初和你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你们一起聊天,一起喝酒,甚至许诺半壁江山。陈友谅死了,张士诚已化为枯骨。留在你身边的都是那些要与你分享荣华富贵的人。他们的能力与你相仿,他们的声望直逼你而去,你身为一介布衣,坐立不安。你当过和尚,当过乞丐,就是没有当过这样的人:一手遮天,万人敬仰,举世无双。

你或许现在坐得安稳,但是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你生怕你的子孙皇位不保。你头疼,你心痛,你无奈。除了尽量去杀戮,去除掉那些或许能威胁到子孙安全的人之外,你毫无办法。看朝堂中绝望的眼神,听午门前那凄厉的爱好,嗅空气中那隐隐的血腥。你只能攥紧拳头,不看,不听,不闻。

“你就别做梦了!你的皇位沾染了多少人的枯骨你心知肚明,建文帝一定还活着!你等着那一天!你就算诛我十族,也是无济于事的!哈哈!”你皱眉,看着方孝孺因愤怒和绝望已经变形的脸,你拂袖而去。坐在曾经梦寐以求的皇位上,如坐针毡。你以前只是个小小的燕王,不被父亲重视并且注定从今以后再不会登上那王位。因为你亲爱的侄子已经被定为未来的皇上。你不想这样,你有野心,有能力,有人才。

你身边的姚广孝随时会为你出谋划策。他不想要皇位,他只想要成功,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扩大自己的野心,所以,你决定了,你不想再被人忽略。哪怕从历史上抹去我母亲的身份!马皇后从今以后才是我的母亲!你在心中暗暗悼念以死的母亲,你才是我真正的母亲。

你看那自封为威武大将军的朱厚照,他实在是不适合当皇上。他一生都只是个顽童。要是没了王守仁,说不定你的王位早就没有了。但是你不担心。

你亲自出边境去杀蒙古小王子,还亲自杀了一个人。一高兴的手舞足蹈,作为一个顽童,这已经够了。你只是想要一个玩伴,但是身边都是些滔滔不绝的腐朽的快要烂掉了的老臣,整天在你的耳边唠叨:国事为重。你不想去想这些,你只想玩。但是生在帝王家的你注定是个悲剧,注定被后人百般责骂,遗臭万年。

再看那只想做木匠却便宜了九千岁的朱由校,成天炼丹不亦乐乎还偏偏年相安无事的朱厚熜,梦醒时分手心只剩下“有”字惊觉大明丢了半江山的朱由检……

想那荒唐皇帝那么多,轮流被人责骂被人嘲讽,但是,那就说明他们是邪恶的?荒唐糊涂的?视命于草芥的?

只是不适合做皇帝罢了,只是天赋不同罢了,只是无心做皇帝罢了。只是手段残忍罢了,却被人唾骂了百年!

再反观弑兄登基的李世民,奸诈狡猾的刘邦,趁乱篡位的赵匡胤……都不算是好人,却被人赞扬了百年。

当年明月换拨人看,雾里看花总让人无奈,正邪之辨早已分辨不断,后人断论只是大梦一番。

杂志明朝小说

《重回明朝当皇帝》

没有平时能买到的杂志。但中国明史学会有一本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明史研究》。简介

孙晓的《隆庆天下》。你看的是第一卷,现在只有这些,接下去的还没出来,他还有《英雄志》这大坑要填,《隆庆》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也是望眼欲穿那。

历史小说,是明朝正史,其语言通俗风趣,很吸引人,不像大多历史小说刻意古板,看了决不会后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