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力量校园占地总面积603亩,校舍总面积万平方米,校园生活(20张)其中学生宿舍6万平方米。学院拥有一支结构较为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j教职工777人,专任教师553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108人,博士及在读博士94人。省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兼任省内外重点高校博导3人、硕导26人。学院教学条件良好,建有计算机、语言、教师技能3个公共教学实验中心和10个综合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00多万元。馆藏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41万册,中外文期刊1419种,拥有7个中外文数据库,并与省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实现共享。编辑本段专业设置学院现有中文、外语、政法与管理、教育、经济、美术、音乐、数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物理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育科学等13个系和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计算机等3个公共基础课教学部以及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诗学研究中心等4个直属机构。编辑本段科研状况学院现有古籍、中国诗学、徽派版画艺术、基础数学、配位化学、翻译、教 合肥师范学院育科学和教师教育8个研究所。在中国诗学、距离几何、古籍整理等方面研究,国内具有比较优势;外国教育史、配位化学等方面研究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学院主办并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合肥师范学院学报》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1937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曾先后辗转于湖北、湘西、重庆、万县等地任中学语文教师。1948年后回安徽,并先后任教于国立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等校。张老长期坚持在本科教育第一线,在校授课期间曾讲授“国文”、“目录学”、“目录与校勘”、“中国语文学”、“现代汉语”等课程。历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兼语言研究所所长、《学语文》杂志主编、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安徽省语言学会会长、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常委、安徽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安徽省古籍整理委员会顾问、《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全唐诗大辞典》主编等。1991年7月,张涤华先生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2年12月,张涤华因病在芜湖不幸逝世。 《现代汉语》(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该书以语法为主,对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论述详细;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题,引述众家之言并能发自己的新见)《现代汉语》(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74年,1979年修订本,该书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大实用价值,被多所院校用为教材) 《驳胡适关于标点符号起源的谬说》(《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第2期)《从字数上看汉字的演变》(《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1期)《论〈康熙字典〉》(《江淮学刊》1962年第1、2期)《论秦始皇的书同文》(合作,《光明日报》1984年8月25日)《毛主席对文学语言的经典指示及其重大意义》(《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1年第1期)《毛主席诗词的语言分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2年第2期)《互文和变文》(《语文学习》丛刊1979年第8期)《读新版〈辞海〉偶识》(《辞书研究》1981年选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等。其中,《论〈康熙字典〉》一文,对《康熙字典》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全面的分析,让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它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该文为后世的字典和词典编纂事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驳胡适关于标点符号起源的谬说》一文则凭借有力的论据和独到的见解,说明了标点的名称起源于宋代,有的甚至可远溯至周、汉,纠正了胡适的错误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
中文核心期刊 ,影响因子左右。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名称: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曾用刊名: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出版地:安徽省芜湖市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主编:王伦出刊周期:双月刊语言种类:中文开本尺寸:大16开创刊时间:1957年邮发代号:26-207国际标准刊号:1001-2443国内统一刊号:34-1064/N知网复合影响因子:知网综合影响因子:万方影响因子:万方总被引频次:701
1、2006年至2007年主持院级人文社科项目:周作人生活观建构及成因研究(2005SK15)2、2009年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周作人对日本文化的接受研究(2009SK264)3、2010主持校级教研项目: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中文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2010YJ07)4、201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现代作家评价机制的生成及演变(11JYC751004)5、2013年高校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陶行之思想与师范校园文化的研究(SK2013B405)发表论文:1、《“情”的沉浮——从先秦到魏晋》,《 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学术版 。2、《从民俗看周作人的生活观》,《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六期。3、《一个不该被忽视的人物——论〈项链〉中福雷思节夫人形象》,蔡长青、孙亚军,《皖西学院学报》2003年第六期。4、《论周作人的生活观的建构》,《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四期。5、《周作人生活观的调和色彩》,《皖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6、《论外来文化对周作人生活观建构的影响》,《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7、《白璧微瑕——对〈故都的秋〉的几点思考》,《名作欣赏》2009年第九期。8、《日本茶道与周作人生活观的建构》,《广东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四期。9、《论周作人的鲁迅研究》,《江淮论坛》2009年第五期。10、《谈〈雷雨〉(节)教学中的两个顾及》,《语文建设》2009年第九期。11、《另一种辩解——舒芜的周作人研究探微》,《学术界》2009年第六期。12、《周作人日本民俗研究管窥》,《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四期。13、《影响中国现代作家评价机制的主导因素及其演变》,《江淮论坛》2013年第二期。14、《中国新文学大系与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二期。 说不清的朱自清记得上过的语文书里,除了鲁迅先生,就算你的作品多了。可以说我们都是从《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作进入你的世界,再加上老师们的烘云托月,你的世界实在是绚烂多彩。曾几何时,我们一边读着你的美文,一边想像你的为人。你一定是个瘦高个,很儒雅,很斯文。我们常常以你为榜样,模仿你的名作演绎了多少自以为是的精彩华章。可是这只是一个蔷薇色的梦。梦碎是在我上高二的一天,当我第一次看到你的照片。胖胖的圆脸,带着一幅眼镜,头发是分梳的,油光锃亮。不是我想像中的洒脱和儒雅。我当时就纳闷,这种人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吗?我只能以人不可貌像来安慰自己,可这没有维持多久。大学我读的中文专业,解读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我进一步阅读你的作品时,原先的想像也开始慢慢解体。在那条迟暮的秦淮河畔,我看到了你与平伯满载历史的重负长吁短叹。感叹为何昔日不再,感叹风流为何总被风雨打风吹去,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整整搏斗一个晚上,却只能与秦淮歌女失之交臂。记得那年你在乡下小住,远离了家乡和亲人,你的心分外寂寞。一个叫阿河的女子让你的心跳动不已。你很少花那么多的时间去窥视一位女人,你也很少花那么多笔墨去描写一位女子,以至于后来不少人拿这件事开你的玩笑。现实的动荡常常令你不得安宁,实际上你对政治不是太感兴趣。你只是一介文人,传统的诗酒风流依然是你难舍的旧梦。正因如此,你的文章常常与主流并不一致。在清华园的那个不起眼的池塘,你完成了一篇一直被后世所称道的佳作,可是这样的佳作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呢?你本来只是想暂时逃避一下平庸的现实生活,去重温那个久已失落的旧梦。江南,对于你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片故土,更是精神归宿。你多么渴望能回到江南采莲,尽管你身处北平;你多么渴望能拥有浪漫的青春和爱情,尽管你已不再年轻。你不是斗士,你只是书生,面对段执政府的大屠杀,你也只能躲在人群中一动不动,不敢起身。你所能做的就是如实地记录,展示统治者的血腥。你注定不会走在时代的前列,和他们摇旗呐喊。你只能在那个属于你的世界里咀嚼一已之悲欢。狭小的天地成全了你,也束缚了你。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他们本应是你生命中最该珍惜的人。你不是一个好丈夫,对于妻子你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怜惜,直到失去才追悔莫及。你不是一个好父亲,对于孩子你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常常把他们作为累赘。可你很善良,对于自己的过错,你一向不能容忍,你写下的那些文章就是最好的说明。作为现代美文大家,人们常常把你排在冰心之后。我知道你很委屈,凭你的实力,怎会输给冰心?中国人太强调资格和顺序,你只能凭借你的作品。可事情往往没这么简单,冰心不仅出道比你早,还拥有你无法比拟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相对于冰心单纯的个性,你显然要丰富得多,而丰富就不免有一点杂质。冰心善于抓住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而你却我行我素,不随波逐流。冰心的交际圈名人众多,而你的朋友只有几个。于是乎不难理解,郁达夫要说现代白话文之美,除了冰心女士就是你了。这句评价的深远影响直到今天也没有消除。于是乎我理解了你为什么长期担任清华的中文系主任而不愿放弃?我也理解了1935年的新文学大系诗歌编选人空缺时你欣然应命。你是在向人们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尽管有人不这样认为。岁月流逝,经典永存。多少年过去了,你的价值终于得到了证明。只要是读书人,没人不知道你的美文。中国现代文学馆里的大师馆里尽管没有你的身影,但是你却活在每个读书人的心里!
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2000年以来发表的教科研论文一、教研论文⒈刘金龙,任小琴. 土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9⑴: 90~92.⒉刘金龙. 以实验报告为切入点加强土力学实验教学效果[J]. 山西建筑,2009,35⑹: 217~218.⒊李长花,刘金龙,肖华光.工程项目管理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企业家天地,2009年第四期,总第361期,ISSN 1003-8434,CN43-1027/F⒋江卫国. 工程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安徽建筑,2009,3:177-178,180.⒌江卫国.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途径的若干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27⑸:73-75.⒍胡晓军、吴延枝,《论本科土木专业3个教育阶段的跨越》合肥学院学报,2009年 5月第19卷第2期⒎ 吴延枝、胡晓军《高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8年第17卷第6期二、科研论文⒈孙爱琴《层合板壳振动主动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期⒉孙爱琴《层合板壳振动控制LQR方法的理论推导》山西建筑2008年9月⒊孙爱琴《复合材料层合板壳频率和振幅的一种解法》 工业建筑 09年增刊⒋王青《水泥快速强度测试的实验验证》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4月第15卷 第2期⒌王青《SBS卷材检测技术研究》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6卷 第1期⒍王青《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下检测业转型的思考》安徽建筑2007年4月20日第2期⒎王青《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散装水泥》散装水泥,2007年第3期⒏王青《混凝土结构实体钢筋无损检测技术探讨》安徽建筑 2007年10月20日第5期⒐王青《水泥强度快速检测中预养方案的试验研究》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一期总第20期⒑刘金龙,夏勇. 路基体内最大侧向位移的位置[J]. 岩土工程技术,2006,20⑸: 252~255.⒒刘金龙,夏勇. 关于“基于M-C准则的D-P系列准则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的讨论[J].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⑿: 2168~2169. (2007统计)⒓刘金龙,栾茂田,王吉利,袁凡凡. 土工织物加固软土路基的机理分析[J]. 岩土力学,2007,28⑸: 1009~1014.⒔刘金龙. 边坡稳定性及路堤变形与破坏机制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⑺: 1511~1511.⒕刘金龙,栾茂田,王吉利. 测斜仪测量路基水平位移过程中的局限性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24⑸: 56~59.⒖刘金龙,王吉利,夏 勇. 基于不同破坏准则的边坡稳定性有限元数值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⑽: 1357-1360.⒗刘金龙,王吉利,梁昌望,夏勇. 库水位变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模拟[J]. 水力发电,2007,33⑽: 41~44.⒘刘金龙,朱建群,王吉利,夏 勇. 测斜仪在路基水平位移监测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⑶: 71~75.⒙刘金龙,陈陆望,王吉利. 水位变化对非均质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J]. 水电能源科学,2007,25⑹: 85~88.⒚刘金龙,刘洁群,陈陆望. 倾斜软弱路基上路堤的变形特征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⑹: 818~823.⒛刘金龙,陈陆望. 变形参数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J]. 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25⑴: 36~.刘金龙,陈陆望,刘洁群. 软土路基上路堤填筑方法的对比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⑵: 229~.刘金龙,栾茂田,王吉利. 挡土墙后填土面倾斜情况下土压力计算方法[J]. 人民长江,2008,39⑶: 78~.刘金龙,陈陆望,王吉利.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简述[J]. 水电能源科学,2008,26⑴: 133~.刘金龙,陈陆望,王吉利. 反压护道作用效果的对比分析[J]. 人民长江,2008,39⑹: 77~. L. Liu(刘金龙),. Liu,L. W. Chen.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embankment reinforced with geotextile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C]. Geosythetics in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Geosynthetics Asia 2008[A],Proceedings of the 4th Asia regional conference on geosynthetics in shanghai,China: Springer Press,2008: 662-666.
1、《论清代词学中的“自批评”》,《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2、《“追认”与宋词价值重估》,《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3、《口述词学史研究构想》,陈水云、潘碧华主编《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唐宋卷),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华人研究中心2012年8月出版,国际书号:-02-4。4、《词为宋代“一代之文学”说质疑》,《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6000字。5、《近代词学师承论》,《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年鉴》(2008)摘录,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6、《论词学史上的“元批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九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词学范畴研究的回顾及宏观体系建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木斋词体起源及发生研究之反思》,《中州学刊》2009年第4期。9、《叶申芗词学述论》,《词学》第十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10、《叶申芗〈小庚词〉论略》,《词学》第二十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11、《词人邓廷桢及其〈双砚斋词话〉》,《词学》第二十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12、《地域性词派研究的新写法》,《词学》第二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13、《论吴世昌对王国维词学的“扬弃”》,《词学》第二十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4、《秦观陆游名字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15、《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接受史解析》,《文史知识》2007年第10期。16、《从花间词看晚唐五代女性闺中生活》,第一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17、《陆游〈卜算子·咏梅〉——一首宋词“经典”的形成史解析》,《文史知识》2010年第5期。18、《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19、《“词中杜甫”说总检讨》,《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20、《吴世昌词体观述评》,《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21、《论花间词在宋金元时的传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22、《论词体观念的嬗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摘录。23、《柳永评价“热点”“盲点”透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24、《“唐诗宋词”说评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25、《花间词与晚唐五代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26、《论明代的“花间热”》,《福建论坛》1997年增刊。27、《李清照〈词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8年8月版。28、《词学体系建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诗学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9、《花间词风格新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0期全文转载。30、《宋词雅化规范化之宏观透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2期全文转载。31、《放翁隐逸词初探》,《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1期摘要。32、《论放翁词的风格类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33、《论王世贞的词学观》,第一作者,《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6期。34、《“应歌”——花间词的原生态及其价值重估》,《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版。35、《鹿虔扆〈临江仙〉并非伤蜀亡之作》,《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36、《婉中有变,婉融奇雅--也谈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2期。37、《词学研究的又一硕果──评杨海明《唐宋词美学》,《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0年12月。38、《词学研究的新突破──评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书品 》2001年第4期。39、《评〈饮水词笺校〉》,《 书品 》2006年第1期。40、《后出转精 嘉惠学林——评周明初、叶晔合著〈全明词补编〉》,《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41、《唐宋词艺术的“总账式”研究——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读后》,《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4期。42、《略论文学史的写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43、《清词中的离乱书写》,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行旅、离乱、贬谪与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大会报告。44、《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二作者,《词学》第二十七辑,2012年6月。45、《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第一作者,《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年。46、《论欧阳修的词学观》,第一作者,《欧阳修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47、《文天祥词综论》,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48、《论苏轼词风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作者,《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49、《读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文自修》1994年第5期。50、《历代词曲异同论总检讨》,第一作者,载《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4月版。51、《历代词曲异同论再检讨》,第一作者,第十届中国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8年8月陕西榆林。52、《晚明散曲漫议》,《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53、《秦观词研究之反思》,《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2期。54、《刘永济〈词论〉对现代词学体系建构的贡献》,刘亮主编《第五届中国韵文学暨海南诗词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6月版。55、《辛弃疾研究之反思》,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编《词学新视野——李清照辛弃疾暨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56、《孙维城著〈张先与北宋中前期词坛关系探论〉》,第一作者,刘扬忠、王兆鹏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57、《我自写我的词史——王辉斌新著〈唐宋词史论稿〉读后》,《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文学文体,还是文化文体?——古代散文界说之总检讨》,《文史哲》2011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5期转载6000字。2、《论晚明人的“小品”观》,《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3、《“宋文”为“一代之文学”说评议》,《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4、《“文学”流派,还是“学术”流派?——“桐城派”界说之反思》,《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学术卡片》摘录。5、《古代散文的“前理解”或遮蔽文学史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1日第6版《文学》。6、《从新发现的96通书简看欧阳修的日常生活》,《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7、《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8、《论近代散文观念的新变与传统》,韩国《中国散文研究集刊》第1辑,2011年12月。9、《古代散文史撰写新构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10、《古代散文史研究中的“遮蔽”问题——拜读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心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励耘学刊》(文学卷)2012年第1辑(总第15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11、《易学与晚明小品》,《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12、《明清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4期。13、《明清清言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11期。14、《明清的尺牍小品》,《文史知识》2000年第3期。15、《明清的笔记小品》(上),《文史知识》2001年第3期。16、《明清的笔记小品》(下),《文史知识》2001年第4期。17、《王晫和他的小品》,《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18、《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文史知识》2006年第10期。19、《韩愈〈毛颖传〉接受史述论》,第二作者,《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20、《吕祖谦〈入越录〉赏读》,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4期。21、《明清游记概说》,《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4期22、《亟待开掘的文学宝藏――近代域外游记述论》,《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4期。23、《自然的“生命化”和“人格化”──易学与明清小品研究之一》,载《中国易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4、《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第二作者,《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年第2期。25、《“欧苏”散文合论评议》,第一作者,《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26、《欧阳修与蔡襄》:《福建论坛》1998年第4期。27、《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文学价值》,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28、《现代小品笔法章法论》,《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9、《俞平伯散文理论的古典资源》,载黄科安主编《中国散文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30、《传记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载体——〈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评介》,《文艺报》2013年5月29日第2版《理论与争鸣》。31、《欧阳修〈秋声赋〉的传播与接受》,《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6期。32、《论苏轼〈前赤壁赋〉的“跨体”传播与“跨国”传播》,《苏东坡研究》2014年第4期。33、《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王水照、侯体健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衍化与异形——中国古代文章学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34、《还原:学术的气度与品格》,第二作者,《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35、《朱熹论欧阳修》,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2期。36、《朱熹论苏轼散文》,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3期。 1、《古代文体价值论之再估价》,(香港)《文学论衡》总第24期,香港中国语文学会2014年6月版。2、《古代文论中的“自娱说”》,《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3、《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学术研究》2010年第9期。4、《古代诗体界说之清理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5、《〈古诗十九首〉百年研究之总检讨》,《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6、《古诗十九首作者、作年问题再检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30日第6版《文学》。7、《谢灵运山水诗历代评价之再评价》,《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8、《古代文学研究要摒弃“唯文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2日B01版《文学》。9、《从斋名变更看陆游的心态历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0、《武夷山陆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2期。11、《王维“诗中有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2、《长安——唐代诗人的“精神家园”》,第一作者,《长安学丛书·文学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13、《“诗从对面飞来”》,《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1期。14、《古代诗词中的“愁”情表达法》,《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4期,4000字。15、《诗词鉴赏是一种再创作》,《学语文》,1993年第2期。16、《“一篇全在尾句”——唐宋诗词的结句艺术》,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2期。17、《苏轼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18、《宋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二作者,载《200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19、《严复〈王荆公诗〉批语辑录》,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五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12月版。20、《蔡襄写景纪游诗综论》,第二作者,林贻瑞主编《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21、《我与中国韵文学会的“缘分”》,《中国韵文学刊》2015年第2期。22、《读蔡厚示先生〈玉雪轩文论集〉》,《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之沟通》,(韩国)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中语中文学》第56辑, 2013年12月版。2、《重新认识和评价“乾嘉学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2日第6版《文学》。3、《“新子学”概念的界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28日B01版《文学》。4、《“新子学”界说之我见》,《诸子学刊》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又载叶蓓卿编《“新子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5、《论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关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6、《藏书家陆游》,《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7、《陆游的读书与治学》,《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8、《学者陆游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师承》,第一作者,《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9、《陆游与易学》,第一作者,张善文等主编《中国易学》(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10、《陆游三山故居修复中的斋居亭阁命名问题》,载《陆游与鉴湖》,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1、《再论陆游的“家风”》,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12、《陆游家世藏书、刻书与著书》,第二作者,《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3、《文天祥与汪元量》,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14、《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过程》,《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2期。15、《多面神仙吕洞宾》,《文史知识》2001年第12期。16、《历代私家藏书楼命名的文化解读》,第二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8年第6期。17、《吴芝瑛与秋瑾》,《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18、《竹与民俗文化》,笔名竺颂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1年第4期。19、《松文化散论》,笔名宋竹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2年第1期。20、《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0期。21、《谈谈古代汉语词汇部分的学习》,《现代中文学刊》(原《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第3期。22、《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知识》,笔名欧阳,《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3、《辨认异体字的现实意义》,《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4、《古今词义差异例谈》,《语文世界》2001年第5期。25、《胡适论鲁迅》,《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2期,1991年9月。26、《鲁迅对家教问题的论述》,《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5期,1994年12月。27、《陶行知论家庭教育》,第二作者,《徽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28、《智慧老人蔡厚示先生》,《闽台文化交流》2012年第4期。
编 号 作 者 篇 名 出版时间 出版物名称 1 管航敏 无机非金属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 姚李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 吕长和 现代实验技术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应用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4 管航敏 化工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007全国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 5 管航敏 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目标下的工程类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初探 2008年安徽省第八界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6 陈红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革新与实践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7(3) 7 陈红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7(4) 8 陈红 加强专题实验研究,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7 (3) 9 吴英 仪器分析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16(1) 10 张霞 浅谈无机化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 安徽省第八届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11 杨本宏 无机化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 第十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 12 孙虹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合肥学院学报第四期
编 号 作 者 篇 名 出版时间 出版物名称 1 管航敏 无机非金属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 姚李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 吕长和 现代实验技术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应用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4 管航敏 化工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007全国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 5 管航敏 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目标下的工程类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初探 2008年安徽省第八界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6 陈红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革新与实践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7(3) 7 陈红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7(4) 8 陈红 加强专题实验研究,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7 (3) 9 吴英 仪器分析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16(1) 10 张霞 浅谈无机化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 安徽省第八届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11 杨本宏 无机化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 第十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 12 孙虹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合肥学院学报第四期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一、《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来稿内容按顺序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英文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作者详细通信地址、电话号码。 二、《合肥师范学院学报》题名。题名应...
1、《论清代词学中的“自批评”》,《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2、《“追认”与宋词价值重估》,《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3、《口述词学史研究构想》,陈水云、潘碧华主编《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唐宋卷),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华人研究中心2012年8月出版,国际书号:-02-4。4、《词为宋代“一代之文学”说质疑》,《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6000字。5、《近代词学师承论》,《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年鉴》(2008)摘录,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6、《论词学史上的“元批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九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词学范畴研究的回顾及宏观体系建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木斋词体起源及发生研究之反思》,《中州学刊》2009年第4期。9、《叶申芗词学述论》,《词学》第十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10、《叶申芗〈小庚词〉论略》,《词学》第二十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11、《词人邓廷桢及其〈双砚斋词话〉》,《词学》第二十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12、《地域性词派研究的新写法》,《词学》第二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13、《论吴世昌对王国维词学的“扬弃”》,《词学》第二十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4、《秦观陆游名字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15、《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接受史解析》,《文史知识》2007年第10期。16、《从花间词看晚唐五代女性闺中生活》,第一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17、《陆游〈卜算子·咏梅〉——一首宋词“经典”的形成史解析》,《文史知识》2010年第5期。18、《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19、《“词中杜甫”说总检讨》,《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20、《吴世昌词体观述评》,《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21、《论花间词在宋金元时的传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22、《论词体观念的嬗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摘录。23、《柳永评价“热点”“盲点”透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24、《“唐诗宋词”说评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25、《花间词与晚唐五代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26、《论明代的“花间热”》,《福建论坛》1997年增刊。27、《李清照〈词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8年8月版。28、《词学体系建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诗学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9、《花间词风格新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0期全文转载。30、《宋词雅化规范化之宏观透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2期全文转载。31、《放翁隐逸词初探》,《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1期摘要。32、《论放翁词的风格类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33、《论王世贞的词学观》,第一作者,《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6期。34、《“应歌”——花间词的原生态及其价值重估》,《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版。35、《鹿虔扆〈临江仙〉并非伤蜀亡之作》,《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36、《婉中有变,婉融奇雅--也谈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2期。37、《词学研究的又一硕果──评杨海明《唐宋词美学》,《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0年12月。38、《词学研究的新突破──评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书品 》2001年第4期。39、《评〈饮水词笺校〉》,《 书品 》2006年第1期。40、《后出转精 嘉惠学林——评周明初、叶晔合著〈全明词补编〉》,《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41、《唐宋词艺术的“总账式”研究——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读后》,《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4期。42、《略论文学史的写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43、《清词中的离乱书写》,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行旅、离乱、贬谪与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大会报告。44、《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二作者,《词学》第二十七辑,2012年6月。45、《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第一作者,《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年。46、《论欧阳修的词学观》,第一作者,《欧阳修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47、《文天祥词综论》,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48、《论苏轼词风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作者,《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49、《读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文自修》1994年第5期。50、《历代词曲异同论总检讨》,第一作者,载《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4月版。51、《历代词曲异同论再检讨》,第一作者,第十届中国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8年8月陕西榆林。52、《晚明散曲漫议》,《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53、《秦观词研究之反思》,《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2期。54、《刘永济〈词论〉对现代词学体系建构的贡献》,刘亮主编《第五届中国韵文学暨海南诗词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6月版。55、《辛弃疾研究之反思》,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编《词学新视野——李清照辛弃疾暨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56、《孙维城著〈张先与北宋中前期词坛关系探论〉》,第一作者,刘扬忠、王兆鹏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57、《我自写我的词史——王辉斌新著〈唐宋词史论稿〉读后》,《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文学文体,还是文化文体?——古代散文界说之总检讨》,《文史哲》2011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5期转载6000字。2、《论晚明人的“小品”观》,《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3、《“宋文”为“一代之文学”说评议》,《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4、《“文学”流派,还是“学术”流派?——“桐城派”界说之反思》,《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学术卡片》摘录。5、《古代散文的“前理解”或遮蔽文学史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1日第6版《文学》。6、《从新发现的96通书简看欧阳修的日常生活》,《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7、《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8、《论近代散文观念的新变与传统》,韩国《中国散文研究集刊》第1辑,2011年12月。9、《古代散文史撰写新构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10、《古代散文史研究中的“遮蔽”问题——拜读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心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励耘学刊》(文学卷)2012年第1辑(总第15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11、《易学与晚明小品》,《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12、《明清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4期。13、《明清清言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11期。14、《明清的尺牍小品》,《文史知识》2000年第3期。15、《明清的笔记小品》(上),《文史知识》2001年第3期。16、《明清的笔记小品》(下),《文史知识》2001年第4期。17、《王晫和他的小品》,《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18、《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文史知识》2006年第10期。19、《韩愈〈毛颖传〉接受史述论》,第二作者,《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20、《吕祖谦〈入越录〉赏读》,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4期。21、《明清游记概说》,《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4期22、《亟待开掘的文学宝藏――近代域外游记述论》,《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4期。23、《自然的“生命化”和“人格化”──易学与明清小品研究之一》,载《中国易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4、《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第二作者,《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年第2期。25、《“欧苏”散文合论评议》,第一作者,《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26、《欧阳修与蔡襄》:《福建论坛》1998年第4期。27、《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文学价值》,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28、《现代小品笔法章法论》,《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9、《俞平伯散文理论的古典资源》,载黄科安主编《中国散文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30、《传记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载体——〈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评介》,《文艺报》2013年5月29日第2版《理论与争鸣》。31、《欧阳修〈秋声赋〉的传播与接受》,《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6期。32、《论苏轼〈前赤壁赋〉的“跨体”传播与“跨国”传播》,《苏东坡研究》2014年第4期。33、《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王水照、侯体健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衍化与异形——中国古代文章学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34、《还原:学术的气度与品格》,第二作者,《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35、《朱熹论欧阳修》,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2期。36、《朱熹论苏轼散文》,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3期。 1、《古代文体价值论之再估价》,(香港)《文学论衡》总第24期,香港中国语文学会2014年6月版。2、《古代文论中的“自娱说”》,《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3、《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学术研究》2010年第9期。4、《古代诗体界说之清理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5、《〈古诗十九首〉百年研究之总检讨》,《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6、《古诗十九首作者、作年问题再检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30日第6版《文学》。7、《谢灵运山水诗历代评价之再评价》,《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8、《古代文学研究要摒弃“唯文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2日B01版《文学》。9、《从斋名变更看陆游的心态历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0、《武夷山陆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2期。11、《王维“诗中有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2、《长安——唐代诗人的“精神家园”》,第一作者,《长安学丛书·文学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13、《“诗从对面飞来”》,《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1期。14、《古代诗词中的“愁”情表达法》,《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4期,4000字。15、《诗词鉴赏是一种再创作》,《学语文》,1993年第2期。16、《“一篇全在尾句”——唐宋诗词的结句艺术》,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2期。17、《苏轼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18、《宋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二作者,载《200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19、《严复〈王荆公诗〉批语辑录》,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五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12月版。20、《蔡襄写景纪游诗综论》,第二作者,林贻瑞主编《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21、《我与中国韵文学会的“缘分”》,《中国韵文学刊》2015年第2期。22、《读蔡厚示先生〈玉雪轩文论集〉》,《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之沟通》,(韩国)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中语中文学》第56辑, 2013年12月版。2、《重新认识和评价“乾嘉学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2日第6版《文学》。3、《“新子学”概念的界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28日B01版《文学》。4、《“新子学”界说之我见》,《诸子学刊》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又载叶蓓卿编《“新子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5、《论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关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6、《藏书家陆游》,《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7、《陆游的读书与治学》,《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8、《学者陆游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师承》,第一作者,《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9、《陆游与易学》,第一作者,张善文等主编《中国易学》(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10、《陆游三山故居修复中的斋居亭阁命名问题》,载《陆游与鉴湖》,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1、《再论陆游的“家风”》,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12、《陆游家世藏书、刻书与著书》,第二作者,《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3、《文天祥与汪元量》,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14、《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过程》,《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2期。15、《多面神仙吕洞宾》,《文史知识》2001年第12期。16、《历代私家藏书楼命名的文化解读》,第二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8年第6期。17、《吴芝瑛与秋瑾》,《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18、《竹与民俗文化》,笔名竺颂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1年第4期。19、《松文化散论》,笔名宋竹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2年第1期。20、《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0期。21、《谈谈古代汉语词汇部分的学习》,《现代中文学刊》(原《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第3期。22、《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知识》,笔名欧阳,《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3、《辨认异体字的现实意义》,《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4、《古今词义差异例谈》,《语文世界》2001年第5期。25、《胡适论鲁迅》,《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2期,1991年9月。26、《鲁迅对家教问题的论述》,《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5期,1994年12月。27、《陶行知论家庭教育》,第二作者,《徽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28、《智慧老人蔡厚示先生》,《闽台文化交流》2012年第4期。
1937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曾先后辗转于湖北、湘西、重庆、万县等地任中学语文教师。1948年后回安徽,并先后任教于国立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等校。张老长期坚持在本科教育第一线,在校授课期间曾讲授“国文”、“目录学”、“目录与校勘”、“中国语文学”、“现代汉语”等课程。历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兼语言研究所所长、《学语文》杂志主编、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安徽省语言学会会长、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常委、安徽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安徽省古籍整理委员会顾问、《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全唐诗大辞典》主编等。1991年7月,张涤华先生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2年12月,张涤华因病在芜湖不幸逝世。 《现代汉语》(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该书以语法为主,对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论述详细;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题,引述众家之言并能发自己的新见)《现代汉语》(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74年,1979年修订本,该书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大实用价值,被多所院校用为教材) 《驳胡适关于标点符号起源的谬说》(《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第2期)《从字数上看汉字的演变》(《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1期)《论〈康熙字典〉》(《江淮学刊》1962年第1、2期)《论秦始皇的书同文》(合作,《光明日报》1984年8月25日)《毛主席对文学语言的经典指示及其重大意义》(《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1年第1期)《毛主席诗词的语言分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2年第2期)《互文和变文》(《语文学习》丛刊1979年第8期)《读新版〈辞海〉偶识》(《辞书研究》1981年选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等。其中,《论〈康熙字典〉》一文,对《康熙字典》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全面的分析,让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它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该文为后世的字典和词典编纂事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驳胡适关于标点符号起源的谬说》一文则凭借有力的论据和独到的见解,说明了标点的名称起源于宋代,有的甚至可远溯至周、汉,纠正了胡适的错误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
1、《中国诗学通论》(袁行霈、孟二冬、丁放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1996年9月再版),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试论逸品说及其对王渔洋神韵说的影响》(载《国学研究》第三卷),获安徽省政府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8年)。3、《金元词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获安徽省政府2001-2002年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3年)。4、《李林甫与盛唐诗坛》(《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丁放、袁行霈撰),获安徽省政府2003-2004年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5、《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3年)。 1、《中国诗学通论》(袁行霈、孟二冬、丁放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1996年9月再版。)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再版,本人执笔第三编第一、二章。)3、《金元明清诗词理论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4、《金元词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5、《唐宋词概说》(丁放、余恕诚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6、《试论逸品说及其对王渔洋神韵说的影响》(载《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主要论文类:1、《辛文房任省郎时间考》(《中华文史论丛》,2001第2期,总第66辑)。2、《一部经典重读的创新之作》(《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3、《试论张说在盛堂诗坛的领袖地位》(《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2001年版)4、《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5、《张说张九龄创作异同论》(《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2003年版)6、《玉真公主考论——以其与盛唐诗人的关系为归结》(《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丁放、袁行霈撰)。7、《李林甫与盛唐诗坛》(《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丁放、袁行霈撰)。8、《唐玄宗与盛唐诗坛——以其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丁放、袁行霈撰)。9、《姚崇、宋璟与盛唐诗坛》(丁放 袁行霈 《文学遗产》2007年 第3期)10、《论《花草粹编》选词的主导倾向》(丁放 鲍菁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 第5期)11、《从明代词选看词学观念的演变》(丁放 葛旭芳 刘尊明(评点人) 《学术月刊》)12、《主持人的话》(丁放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第4期)13、《论张九龄的诗品与人品》(丁放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14、《与君世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我眼中的孟二冬》(丁放 《教育文汇》2008年 第12期)15、《宫廷中的诗人与盛唐诗坛——盛唐诗人身份经历与创作关系研究之一》(丁放 袁行霈 《文学遗产》2009年 第1期)16、《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丁放 《文学遗产》2009年 第3期)17、《中国古代词集笺注、评点的演变及功能》,(复旦学报(社科),2012年第6期)18、《盛唐地方官吏中的诗人》(丁放 袁行霈《文学遗产》,2010第4期)19、《草堂诗馀》四集的编选评点及其词学意义(丁放 甘松,《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20、《杨氏兄妹与盛唐诗坛》(丁放 袁行霈 《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21、《明代诗坛复古思潮论述》(丁放 《原学》1995年 第三辑)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古代诗论与诗词鉴赏”等课程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一、《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来稿内容按顺序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英文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作者详细通信地址、电话号码。 二、《合肥师范学院学报》题名。题名应...
5人间~今年男女去年男女比例在55左右但学校还是女生多余男生~~今年是第二次招收体育生了~体育生暂时不在本校区在体校上课。
安徽和全国高校2011年最新总排名---来源中国校友网01 中国科技大学 安徽 理工 (18) 02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 理工 (66) 03 安徽大学 安徽 综合 (94) --------------以上全国100名以内 04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师范 (147)05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 农林 (170) 06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 医药 (190)07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 理工 (200) --------------以上全国200名以内08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 理工 (225) --------------以上全国300名以内 09 安徽中医学院 安徽 医药 (323) 10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财经 (330)11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安徽 理工 (350)12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 理工 (373) 13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 师范 (384) --------------以上全国400名以内 14 蚌埠医学院 安徽 医药 (401) 15 皖南医学院 安徽 医药 (408) 16 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 师范 (420)17 安庆师范学院 安徽 师范 (426) 18 阜阳师范学院 安徽 师范 (435) 19 皖西学院 安徽 师范 (448)20 黄山学院 安徽 综合 (474) --------------以上全国500名以内21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 师范 (528) 22 合肥学院 安徽 理工 (554) 23 巢湖学院 安徽 师范 (554) --------------以上全国600名以内
A. 2020年合肥师范学院专升本成绩查询什么时候出来
2020年合肥师范学院专升本成绩的公布查询时间为2020年7月20日21:00。在该学校的招生网点击2020年普通专升本报名系统登录进入就可以查询到对应的个人专升本考试成绩。
该查分系统默认的密码为考生号后六位,同时查询成绩时需要注意所有专业的公共课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专业课为科目1、科目2(体育教育专业只有专项成绩科目1),体育教育专业专项成绩为科目1和科目2总分。
(1)安徽教育学院查扩展阅读:
2020年合肥师范学院专升本部分不同专业最低录取分数:
1、财务管理专业,普通考生含退役士兵,最低录取分数为383分。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普通考生含退役士兵,最低录取分数为176分。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普通考生含退役士兵最低录取分数为211分。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普通考生含退役士兵最低录取分数为185分。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普通考生含退役士兵最低录取分数为250分。
6、美术学专业,普通考生含退役士兵最低录取分数为418分。
7、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普通考生含退役士兵最低录取分数为313分(平行分中专业课最低分160分)。
8、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普通考生含退役士兵最低录取分数为290分。
B. 合肥师范学院教务处期末成绩查询
网络 合肥师范学院 找到学校的网页——单击、打开网页——往下拉——左下角有块蓝色的区域——找到 教务系统——单击——输入你的学号、密码——查询成绩——历年成绩等等皆可以看到
C. 安徽教育学院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523人,专任教师302人。教师中教授18人、副教授10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专历144人;属享受国务院、省 *** 特殊津贴6人,入选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担任省级以上专业学会、研究会会长和副会长20人,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特聘专家12人。聘有常年外籍教师7人, *** 教授60余人。
D. 合肥师范学院有没有期末查成绩的公众号
合肥师范学院,有没有期末?查成绩的公众号。一般。成绩是不会对外公布的,如果你要这个成绩,你可以问你们的这个班主任。
E. 安徽教育学院在哪
安徽教育学院是一所省属高等师范本科院校,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学院创建于1955年,前身为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1960年更名安徽教育学院;1969年学院被并入安徽劳动大学,1978年恢复建制。 学院现有中文、政法、教育、经济、外语、艺术、数学、化学、生物、物理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1个系,2个教学部(室)和7个研究所。拥有28个本科专业、48个专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八个学科。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500人,函授(业余)学历教育学生5000余人。 联系地址:合肥市金寨路327号 邮编:236032 网址://. Email:
F. 安徽教育学院
一、参加今年成人高考什么时间报名、考试? 1、安徽省各地、市报考我校函授、夜大学的考生,请于2006年8月20日-9月3日在“安徽省成人高校招生网”网上报名,9月5日-9日到各市招办现场确认。 2、外省考生按当地招生办规定的时间、方式报名。 3、全国成人高考统一考试时间为2006年10月14日和15日。 二、成人高考需要考那些科目? 1、报考高中起点专科各专业的考生,统考中学语文、数学、英语三科。 2、报考专升本各专业的考生统考科目分别为: 文史类各专业统考科目: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理工类各专业统考科目: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经管类各专业统考科目: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法学类统考科目:政治、英语、民法; 艺术类统考科目:政治、英语、艺术概论,艺术类考生还需加试专业课。 三、你校专升本是否需要加试专业课程考试? 1、报考我校专升本各专业的考生,除表演专业外其他各专业均不需要加试专业课程。 9月22日考生携带成人高考准考证、身份证及两张二寸免冠照片到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安徽大学校本部)报到,9月23日上午考试。 加试科目:表演(音乐或舞蹈或戏剧); 加试地点: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省艺校)。 2. 高中起点升专科“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需加试专业课。 9月22日考生携带成人高考准考证、身份证及两张二寸免冠照片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安徽大学校本部)报到,9月23日考试。 加试科目:色彩、素描、设计 加试地点:安徽大学校本部。 四、去年你校各专业录取分数是多少?请介绍一下你校的录取情况? 1、我校参照各省最低录取分数线,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不再另外划定分数线。 2、一经录取的考生,由我校发给录取通知书,考生按通知书规定,到指定地点或函授站报名、缴费、注册学习。 3、安徽省2005年录取分数线如下: A、高中起点本科 文史类290分 理工类260分 B、高中起点专科 文史类130分 理工类120分 C、专科起点本科 a、文史类:300分 b、理工类180分 c、经济管理类180分 d、法学类230分 e、艺术类170分 五、本科(含专升本)毕业生达到什么条件可以申请学士学位? 1、学习期间,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表现良好,拥护中国 *** 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性端正。 2、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成绩达到下述水平者: A)成人高等教育函授、业余(夜大或半脱产)本科毕业生,各门课程及格并且平均成绩达到75分以上,毕业论文成绩达到“中等”以上。 B)成人高等教育函授、业余(夜大或半脱产)本科生所修课程经补考及格累计不超过两门;考试无作弊行为。 3、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位申请通过资格审查后,还必须参加省学位主管部门规定课程(外国语)和学校统一组织的两门专业主干课程考试。 六、请介绍一下你校的收费情况? 按省物价局皖价费[2004]3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收取学费: 1.函授本科:文科每生每年1500元,理科每生每年1700元; 函授专科:文科每生每年1300元,理科每生每年1500元; 2.业余(夜大、半脱产)本科:文科每生每年1700元,理科每生每年2000元,艺术类每生每年3000元; 业余(夜大、半脱产)专科:文科每生每年1500元,理科每生每年1800元,艺术类每生每年3000元; 七、请介绍一下你校的授课地点和学习时间? 1、业余(夜大)学习形式授课地点在安徽大学校本部,学习时间安排在晚上。 2、业余(半脱产)及函授学习形式的(除函授站外)授课地点均在安徽大学校本部,学习时间以自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每学期根据教学计划的规定集中面授一次或两次,每次面授时间约十五天左右。 3、在函授站(教学点)学习的学生其面授安排由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函授站共同组织实施。 八、函授和业余(夜大、半脱产)的学习形式所发毕业证书有区别吗? 毕业证书除了标明学习形式(函授和业余)外没有区别。 九、我要到2007年元月专科毕业,现没有专科毕业证书,可否报考你校专升本各专业? 可以报考。请持你现在所在学校相关部门出据的“普通、成人高等学校2007年春季专科毕业生证明书”参加报考。
G. 合肥师范学院 密码忘记了 没办法查成绩了! 怎么改过来啊!
问辅导员吧。教务系统这个,肯定有维护人员管理的。查分不能查是小事,就怕有些等级考试在教务系统报名,,你进不去就耽误考试了,比如四六级。我是学姐,不知回答能不能帮到,不要急。
H. 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历次考试成绩怎样查
如果他们有教务系统,那只有登录教务系统查询,如果没有,可以向该校班主任或者学生咨询。网上是查不到的。因为这些都是学生信息,一般网上不公布的。
I. 安徽教育学院的简介
安徽教育学院创建于1955年,是一所省属成人本科师范院校,位 于包公故里、全国四大科教基地城市之一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2007年3月19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将安徽教育学院正式由成人本科院校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合肥师范学院。5月26日,举行揭牌庆典。) 学院现有新老两个校区,占地549亩。设有中文、政法、教育、经济、外语、艺术、数学、化学、生物、物理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1个系和2个教学部(室)。 学院现有古籍、中国诗学、徽派版画艺术、基础数学、配位化学、翻译、教育科学和教师教育8个研究所。在中国诗学、距离几何、古籍整理等方面研究,国内具有比较优势;外国教育史、配位化学等方面研究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学院主办并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安徽教育学院学报》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学院是全省基础教育师训、干训主要基地和课程改革主要专家单位。是国家教育部中学数学、物理学科国家级培训者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厅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指导中心、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安徽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挂设于学院。 学院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单位(A1类)”资格的高校之一,1985年起即与美国英语学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先后聘请外籍教师330余人次来院任教;同时与其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是安徽省第六届、第七届“文明单位”,2005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8月,安徽省人民 *** 函请教育部将学院改制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2007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合肥师范学院。
J. 怎样查合肥师范学院各学院电话
合肥师范学院各个学院的电话 可以打学校招生处电话一个一个询问 也可以上学校的官方网站 再进入各个学院的页面进行查询
安徽教育学院创建于1955年,是一所省属成人本科师范院校,位 于包公故里、全国四大科教基地城市之一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2007年3月19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将安徽教育学院正式由成人本科院校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合肥师范学院。5月26日,举行揭牌庆典。)学院现有新老两个校区,占地549亩。设有中文、政法、教育、经济、外语、艺术、数学、化学、生物、物理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1个系和2个教学部(室)。学院现有古籍、中国诗学、徽派版画艺术、基础数学、配位化学、翻译、教育科学和教师教育8个研究所。在中国诗学、距离几何、古籍整理等方面研究,国内具有比较优势;外国教育史、配位化学等方面研究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学院主办并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安徽教育学院学报》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学院是全省基础教育师训、干训主要基地和课程改革主要专家单位。是国家教育部中学数学、物理学科国家级培训者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厅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指导中心、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安徽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挂设于学院。学院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单位(A1类)”资格的高校之一,1985年起即与美国英语学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先后聘请外籍教师330余人次来院任教;同时与其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院是安徽省第六届、第七届“文明单位”,2005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函请教育部将学院改制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2007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合肥师范学院。
师资力量校园占地总面积603亩,校舍总面积万平方米,校园生活(20张)其中学生宿舍6万平方米。学院拥有一支结构较为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j教职工777人,专任教师553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108人,博士及在读博士94人。省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兼任省内外重点高校博导3人、硕导26人。学院教学条件良好,建有计算机、语言、教师技能3个公共教学实验中心和10个综合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00多万元。馆藏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41万册,中外文期刊1419种,拥有7个中外文数据库,并与省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实现共享。编辑本段专业设置学院现有中文、外语、政法与管理、教育、经济、美术、音乐、数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物理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育科学等13个系和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计算机等3个公共基础课教学部以及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诗学研究中心等4个直属机构。编辑本段科研状况学院现有古籍、中国诗学、徽派版画艺术、基础数学、配位化学、翻译、教 合肥师范学院育科学和教师教育8个研究所。在中国诗学、距离几何、古籍整理等方面研究,国内具有比较优势;外国教育史、配位化学等方面研究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学院主办并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合肥师范学院学报》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