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与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人文地理学研究与进展论文

人文地理学文献综述,上网查的不知对你有没有帮助。 我国近10年人文地理研究的成果简介,人文地理学文献综述。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人文地理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才得以恢复,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人文地理学进入提高阶段。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分支学科迅速发展。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不仅进行基础理论研究,还加强了应用方面的研究。计量方法的引进,对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利用,以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的引进与运用,都使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得到加强。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人文地理学已走上复兴、创新之路,正向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目标前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在人文地理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值得探索的新问题或尚未解决的旧间题,这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继续发展的契机。本文在收集和整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基础上,对90年代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进行回顾。总结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趋势,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展望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2中国近几十年人文地理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人文地理学科研成果呈显著递增之势,1992-1996年段发表的人文地理著作几乎是1982-1986年段的9倍,而且人文地理类文章在整个地理类文章中所占的比率也呈连年上涨态势,1997-1999年该比率已达到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同时,众多刊物也发表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类文章,如《人文地理》自1986年创刊至1999年12月间就发表了共计380 篇人文地理各方面的文章。[1]近年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学科门类逐渐齐全;人文地理学涵盖的一系列学科部门发展迅速如: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

可以发表《环球人文地理》私信我

百度文库 豆丁网 道客巴巴看看,有没有免费的

面的论文易于发表?需要我帮的

乡村地理学研究进展论文

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实地调查,了解实际的基本情况和变化。②典型对比,可根据经济水平或乡村景观等将研究区域分为若干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对比研究。③系统分析,把乡村作为自然、经济、社会的大系统进行分析。比如在产业结构研究中以某一产业为中心,联系其他产业进行分析;在城乡关系中,以集镇为中心,联系城市、村庄进行相关分析;在人地关系上,以人口为中心,联系资源、环境和经济进行分析。④动态研究,分析乡村的形成和演变,探讨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⑤区域模式,根据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投入和产出结构等经济发展指标,建立不同的农村发展模式并加以论证,为建立乡村级地域经济体系提供依据。

近年来,乡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主要有:乡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以集镇为中心的乡村居民点结构体系的改造和建设;乡村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与保护;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关键词  乡村,资源,劳动力,经济,社会,结构,效益。

聚落地理学,研究聚落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又称居民点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地区聚落的起源和发展;聚落所在地的地理条件;聚落的分布,揭示聚落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自然、历史、社会和经济原因;聚落的形态,这是聚落地理学中研究较多的方面,涉及的内容有聚落组成要素,聚落个体的平面形态,聚落的分布形态,聚落形态的演变,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以及人文因素(包括历史、民族、人口、交通、产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聚落(settlement),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不仅在聚落内部有各种企业商店进行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而且聚落内部也进行着农副业生产以及文化娱乐活动。聚落是人们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心。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作为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聚集中心,具有多种功能。首先是居住功能;其次是经济功能;第三,社会功能。聚落地理学(Settlement Geography)又称居民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聚落形成发展、组合分布以及发展演化规律的学科。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聚落本身,按聚落规模和性质大小,又可以分为乡村聚落地理学(Rural Settlement Geography)和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两大分支学科。乡村聚落地理学又称农村聚落地理学,也有人称为村落地理学(Village Geography),是研究乡村地域人类聚居地的形成、分布与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着重研究乡村聚落的形成、功能、组合分布、类型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1]

学术兼职 Habitat International(UK)副主编Land Use Policy(UK)编委、客座主编(SI on Land Use Policy in China)Journal of Rural Studies(UK)编委、客座主编(SI on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山地学报》、《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编委环境保护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顾问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修编组专家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生态文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主要获奖 第九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2007)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9)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2014)第一届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技奖(2013)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第五)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第七)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第四)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2015/第二,2005/第三,2010/第四,2006/第四)成果发表 在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演化机理与模式及其与土地整治的综合研究方面取得系列科技成果。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论文32篇(第一/通讯作者23篇,第一作者论文H指数12)。代表性论著:龙花楼.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地理学报, 2013, 68(8): 1019-1028.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地理研究, 2015, 34(9): 1607-1618.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 131-138.龙花楼. 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093-1100.龙花楼.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整理.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2): 133-140.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1): 87-90.龙花楼, 李秀彬. 长江沿线样带农村宅基地转型. 地理学报, 2005, 60(2): 179-188.龙花楼, 李婷婷.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 地理学报, 2012, 67(2): 201-210.龙花楼, 李秀彬. 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4): 417-425.龙花楼, 李裕瑞, 刘彦随.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203-1213.龙花楼, 刘彦随, 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 地理学报, 2009, 64(4): 426-434.龙花楼, 刘彦随, 张小林, 乔家君. 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新近进展. 地理学报, 2014, 69(8): 1145-1158.龙花楼, 蔡运龙, 万军. 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以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地理学报, 2000, 55(6): 719-728.龙花楼, 胡智超, 邹健. 英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及启示. 地理研究, 2010, 29(8): 1369-1378.龙花楼, 张杏娜. 新世纪以来乡村地理学国际研究进展及启示. 经济地理, 2012, 32(8): 1-7, 135.龙花楼, 刘永强, 李婷婷, 王静, 刘爱霞. 生态用地分类初步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1): Hualou (Guest Editor). SI on “Land Use Policy 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Vol. 40 (2014) 1-146.龙花楼. 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龙花楼, 蒙吉军. 中国开发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刘彦随, 龙花楼 等. 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刘彦随, 龙花楼 等. 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刘卫东, 龙花楼 等. 2013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区域发展态势. 北京: 商务印书馆, Hualou, Liu Yansui. A brief background to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A forthcoming 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 25(10): Yurui, Long Hualou*, Liu Yansui.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A rurality index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5, 38: Yongqiang, Long Hualou*, Li Tingting, Tu Shuangshuang. Land use transit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water environment in Huang-Huai-Hai Pla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15, 47: Tingting, Long Hualou*, Liu Yongqiang, Tu Shuangshuang. Multi-scale analysis of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under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The case of Bohai Rim.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 48: Shangao, Long Hualou*, Tang Guoping, Wan Jun, Li Hongyuan. The management in response to marine oil spill from ships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5, 96: Hualou, Liu Yansui, Li Ting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under globalization. Editors: Guy M. Robinson, Doris A. Carson. Handbook on the Globalisation of Agriculture. Publisher: Edward Elgar, 2015, Hualou. Land consolidation: An indispensable way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2): Hualou. Land use policy in China: Introduction. Land Use Policy, 2014, 40: Hualou, Liu Yongqiang, Hou Xuegang, Li Tingting, Li Yurui. Effect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due to rapid urbanization on ecosystem services: Implications for urban planning i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of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 44: Yansui, Yang Ren, Long Hualou*, Gao Jay, Wang Jieyong. Implications of land-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Yucheng, Shandong province. Land Use Policy, 2014, 40: Hualou, Li Yurui, Liu Yansui, Zhang Xingna. Population and Settlement Change in China’s Countrysid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Editors: Cawley M., Bicalho ., Laurens L. The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Systems: Global and Loc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ublisher: The Commission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Systems (CSRS)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IGU) and the Whitaker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Galway, 2013, Hualou, Li Yurui, Liu Yansui, Woods M., Zou Jian. Accelerated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fueled by ‘increasing vs. decreasing balance’ land-use policy for dealing with hollowed villages. Land Use Policy, 2012, 29(1): Hualou, Li Tingting.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2, 22(3): Hualou, Liu Yansui. A commentary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d Use Issues and Policy in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2, 3(4): Lingzhi, Long Hualou*, Liu Huiqing, Do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ought-Flood Disasters and Land-Use Changes in West Jilin, China. Disaster Advances, 2012, 5(4): Hualou, Woods M. Rural restructuring under globalization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Wales? Journal of Rural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2011, 6(1): Hualou, Zou Jian, Pykett J., Li Yurui. Analysi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turn of the new millennium. Applied Geography, 2011, 31(3): Hualou.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Disaster Advances, 2011, 4(1): 3-5. (Invited Editorial)Long Hualou, Liu Yansui, Li Xiubin, Chen Yufu.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Land Use Policy, 2010, 27(2): Hualou, Zou Jian. Farmland destroyed by natural hazards in China: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ystem. Disaster Advances, 2010, 3(4): Hualou, Zou Jian. Grain production driven by variations in farmland use in China: an analysis of security patterns.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0, 1(1): Yurui, LONG Hualou*, LIU Yansui.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their effects on local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of Changshu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2010, 4(4): Hualou, Zou Jian, Liu Yansui.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driven by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9, 33(4): Hualou, Liu Yansui, Wu Xiuqin, Dong Guihua. Spatio-temporal dynamic patterns of farmland and rural settlements in Su-Xi-Chang region: Implications for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in coastal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09, 26(2): Hualou, Wu Xiuqin, Wang Wenjie, Dong Guihua. Analysis of urban-rural land-use change during 1995–2006 and its policy dimensional driving forces in Chongqing, China. Sensors, 2008, 8(2), Hualou, Heilig ., Li Xiubin, Zhang Ming.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nd-use change: analysis of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the Transect of the Yangtse River,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07, 24(1): Hualou, Tang Guoping, Li Xiubin, Heilig . Socio-economic driving forces of land-use change in Kunsha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Area of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3(3): HL, HEILIG GK, WANG J, LI XB, LUO M, WU XQ, ZHANG M. Land use and soil eros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ome socio-economic considerations on China’s Grain-for-green Programme.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6, 17(6): 589-603.

人文地理学发展研究综述论文

大有大的写法,小有小的写法大的可以关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与国外差异研究小的可以以某一单个的文化创意产业区或者地域为例,从传统的经济地理上的空间理论来研究也行,研究传播,扩散,分布。总结出发展模式。

你就写地理与性格

研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啊、北京文化底蕴深厚、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简称“京”,现为中国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全国第二大城市及政治、交通和文化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它荟萃了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每年有超过1亿4700万的旅客。这些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很快的、比如说北京就推出很多百年老店、老字号来吸引消费者啊。

做任务,路过。。

人参化学研究进展论文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6. 2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6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 7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 8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 9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 10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22. 11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1057. 12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貌似论题是逐步的。你直接从营养保健品的发展和用途进行论述。多找点材料看看 相信你会写好的

论文题目是一篇药学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药学论文题目能吸引读者浏览全文,提高 文章 的被关注度。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药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药学论文题目(一)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5.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 6.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8.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9.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1.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4.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药学论文题目(二) 1. 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3. 抗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4. 铂类抗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某医院调查 报告 6. 某药厂调查报告 7.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8.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0.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1. 药物分析在药学各领域的应用 12. 某药检所调查报告 13. 分析仪器公司调查报告 14. 某医院药剂科参观报告 15. 中国本土制药企业新药研究开发发展的研究 16. 某药品的质量研究 方法 17. 某中药制备工艺的研究 18. 现代药品分析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19. 试论中药及天然产物在某领域的研究进展 20. 关于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一点探索 21. 唐松草研究的现状 药学论文题目(三) 1. 西洋参中奥克梯隆型皂苷的研究 2. 藜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3. 人参皂苷的研究进展。 4. 人参皂苷药理活性研究的概况。 5. 绿色化学。 6. 烯胺酮化合物简介。 7. 天然药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 8. 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9.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 热点 和未来发展方向。 10. 甜菜树茎叶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11. 甜菜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2. 仙人掌研究概况。 13. 枸杞子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猪毛菜的研究现状。 15. 藜科植物菠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16. 菠菜的研究进展。 17. 玉米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8. 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9. 葱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0. 洋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猜你喜欢: 1. 药学类毕业论文题目 2.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3. 药学毕业论文选题 4. 药学系毕业论文题目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有效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全方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的药理追踪等。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途径 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 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2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 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 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袁久荣等〔4〕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钟立贤等〔5〕测定并比较了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产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药效,因此对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其取舍。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张宇等〔6〕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及三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具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升高;而附子与甘草配伍时,乌头碱类含量降低,说明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理论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六味地黄汤为补阴名方,严永清等〔7~9〕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方剂因制备工艺不同,其化学成分的质与量也不尽一致;复方化学成分不等于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合煎液中化学成分种类多于分煎液。朱永新等〔10〕发现生脉散水煎剂中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含量明显高于单味人参水煎 剂,由此推测在加热煎煮过程中发生了人参皂苷的水解转化,结果使原来在单味药中属微量成分的Rg3和Rh1在复方中成为主要成分。严永清等〔7〕则在比较生脉散中人参、麦冬和五味子合煎与分煎液化学成分差异时发现,合煎液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低于分煎液,而在血流动力学以及对心肌作用和临床疗效观察上,合煎液效果优于 分煎液,据此推测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可能是该方某些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活性成分。魏慧芬等〔11〕对小半夏加茯苓汤及方中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复方中生物碱含量低于半夏单味药,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各单味药,认为高含量的氨基酸对发挥该方的和胃止呕作用有益。 五仁液系山楂核等多种中药提取制成的一种杀菌剂,涂家生等〔12〕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富含酚类、苯甲酸类和脂肪酸等具抗微生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并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类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枳术丸由枳实和白术组成,罗尚凤等〔13〕采用GC/MS法测定了其制备过程中苍术酮、苍术内酯、羟基苍术内酯和脱水羟基苍术内酯等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炮制时白术中的苍术酮可氧化生成苍术内酯和羟基苍 术内酯,而在与枳实组方时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又可还原成苍术酮,并讨论了这一化学变化的原因。 3用植化法对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 将中药复方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可全面分析复方化学成分是什么,与单味药成分比较有何区别以及有无新化合物生成等。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报道不多。 全文地址: 共三页

现代医学与护理研究进展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是核心期刊吗?中国的现代医学杂志应该是核心期刊的。是现代医学杂志为核心。看到一些的成功与否。

现代护理医学杂志》(下称杂志)由国际开放获取期刊研究中心(OAJRC)主办,国际科学大数据系统(ScidataS)协办,是国际公开发行的护理类学术期刊。期刊辟有临床研究、经验交流、技术与方法、调查研究、综述、病例报告等栏目,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你可以到佰腾科研导航上去寻找,上面的期刊分类下搜集了国内外知名的期刊杂志,或者你也可以选择学科分类,按照具体的学科进行查询。

我查了下,中文期刊在线,以下医学核心是可以发护理类文章的。 《护理研究》 《国际护理学杂志》 《医学临床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重庆医学》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中国医药导报》 《护理研究》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中国医院》 《实用预防医学》 《检验医学与临床》 《中华现代护理》 《中国医师杂志》 《河北医学》 《安徽医学》 《海南医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医学综述》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四川医学》 《蚌埠医学院学报》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医学影像学》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