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运动生物力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运动生物力学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的选材摘 要 本文从生理学角度、解剖学角度、遗传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对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的选材进行了简要论述。关键词 中国式摔跤运动员 生理学角度 解剖学角度 遗传学角度 心理学角度 选材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的选材是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以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和某些指标的测试选出适合这一项目所需要的后备人材。无论什么运动项目,成功的选材意味着运动训练成功的一半,可见选材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式摔跤项目的科学选材与其它项目的选材一样,是有科学依据的,它涉及到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本文简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式摔跤运动的选材进行论述。1 生理学角度中国式摔跤运动是两人直接面对面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强度大,以无氧供能为主,这就需要运动员有很好的心肺功能,选材时可通过哈佛台阶实验测得。同时,还要对肺活量、血压、脉搏等项指标进行优选。中国式摔跤运动员要求爆发力好,动作速度快,在选材时应挑选肌纤维比例大者为宜。对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来说,灵活性、柔韧性、速度、耐力、力量等方面素质是很重要的,这些素质的发展,对提高少年摔跤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和运动水平是不可缺少的。2 解剖学角度从中国式摔跤项目的发展趋势看,同一级别中身体高大,占有一定的优势。摔跤时主要得分技术有揣、外倒钩、抱腿等,在防守时,因为身体高大四肢长支点远,增强了对手阻力臂,使对手很难使用技术得分,如果身体较矮小则相反,很难在进攻和防守上占优势。躯干长是中国式摔跤专项特点的要求。躯干长则其杠杆臂长,椎间盘总厚度大,因此躯干的灵活性和做动作的幅度也就大。进攻时利于使用抢把位、脚下动作等。由于体重限制,躯干长必影响下肢长度,下肢过短对摔跤运动也是不利的。上肢较长符合中国式摔跤专项特点的要求。手臂长相对缩短了和对手之间的距离,便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抓握对手,找到最好的进攻机会。骨盆宽大对摔跤专项是十分有利的,骨盆宽大可以增大腰腹肌、增加人体的稳定性、盆带肌和大腿肌的附着面积,有利于这些肌肉的发展和肌力的发挥。同时就决定了摔跤运动员的站架的稳定性,骨盆的杠杆臂长有利于增大摆动的幅度和速度。但骨盆过宽也影响动作的速度和幅度。肩宽大也是中国式摔跤专项特点的要求,肩宽大则肩带的杠杆臂长,肩带肌也长,使用进攻动作时,如揣、穿腿等动作时有利于插肩和缩小自己的阻力臂。但肩过于宽再加上肢长度,就会影响到动作的速度。3 遗传学角度同运动能力有关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生理机能以及心理和智力特征都是可以遗传的,人的运动天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据此,对于那些优秀运动员的子女应作选材重点,尤其对那些摔跤、柔道、博克等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的子女应作为中国式摔跤运动项目选材的重点对象。4 心理学角度中国式摔跤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所以除了要有好的身体素质、技术外,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快速的反映速度,稳定的情绪等心理因素作保障才能克制对手,所以,在少年摔跤运动员选材时,心理测试是不可缺的。中国式摔跤运动员应有的气质类型模式以强而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为基础,动作快速善变,心理稳(下转第87页)定,热情果断,坚定刚毅,冷静沉着,反应敏捷,顽强的意志品质。依此模式少年摔跤运动员选材时,应为典型多血质或胆汁粘液多血质混合型的人员为适合,抑郁质类型的人是最不宜搞摔跤运动的,通过测试研究,有关专家也论证了这一点。5 小结传统的选材方法片面性大、盲目性强,淘汰率高,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巨大浪费,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科学选材,由运动遗传学专家、运动医学专家、运动生物力学专家、运动心理学专家及教练员组成选材队伍,各学科以教练员为核心,遗传专家检查孩子家庭遗传史,医学专家检查身体状况,运动生理学专家负责孩子的生理机能,生物力学专家对孩子身体各关节的比例进行测试,心理学专家则负责心理素质的测试,各方面过关以后经适期的专项训练,最后确定人选,这样,不但减少了人力、物力、时间上的浪费,还大大提高了选材的成功率。

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体育教学论文就是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对体育教学某些现象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理性认识,自觉地把握该现象的本质及一般发展规律,用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述,那么,体育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我为大家推荐一篇优秀范文,大家不妨多加参考。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优秀的跳远选手在跳远时,是在追求快速及有效率的助跑以及强力有效的起跳动作,并以适当的起跳角度起跳,但是这两者同时成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助跑速度越快,往上跳跃就会更加困难。

在人体起跳的肌肉变化及弹簧振子运动方面,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深入研究,但很少将两者结合起来,采用物理方法分析人体起跳的运动过程。本研究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同时,在国际跳高、跳远等运动项目中,我国选手较为落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作为运动员调高、跳远运动项目的理论参考,对提高我们运动员的成绩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拟研究大纲:

第一章 绪论

压缩弹簧弹起的物理原理

人起跳的条件

分段速度

起跳动作

起跳水平速度利用率

起跳垂直速度利用率

起跳角度

助跑速度利用率

最高速度

起跳技术

第二章 人起跳的物理原理

影响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

有关跳远助跑与助跑速度利用率的研究

有关跳远踩板研究

有关跳远起跳技术的研究

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步骤

研究对象

实验时间与地点

实验时间

实验地点

实验仪器

压缩弹簧压力部分

测量助跑分段速度部份

测量起跳动作部分

实验场地布置

受试者选取

受试者填写同意书及基本资料

建立选手基本资料

仪器校正与测试

实验目的与方法说明

基本能力测试

排定实验顺序

前测与后测

数据纪录、整理与分析

资料收集与处理分析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研究建议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谢利民.弹簧振子运动的实际动力学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2):91-94.

[2] 基特尔C.伯克利物理学教程,第一卷,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3] 药树栋,宫建平.弹簧振子振动的探讨[J].大学物理,(2):22-24.

[4] 肖波齐.基于Matlab的弹簧振子简谐振动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6(6):116-119.

[5] 卢德明主编.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6] 李建英,李磊,郭甫. 十运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运动学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3)

[7] 宋亮,丁磊,巩磊. 对世界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技术的比较分析[J].体育科技.2008(01)

[8] 罗陵,刘春伟. 三级跳远运动员李延熙三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2)

[9] 宋惠娟,王亚军. 我国部分优秀女子运动员三级跳远起跳若干速度指标的运动学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6(05)

[10] 王 琨 等.对肌肉生物力学研究有关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5(1):36-40.

学术堂最新整理了二十个民族传统体育毕业论文题目:1、"健康中国2030"契机下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究2、文化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研究3、基于"两创"原则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4、论校园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以吉林化工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为例5、谈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可行性6、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刍议--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7、"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交流的策略研究8、西方媒体传播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发展研究9、"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探析10、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分析11、文化自信主题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12、"体育+旅游"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品牌赛事产业化研究13、民族传统体育与公共文化服务互动研究14、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本质、路径与建构研究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转换与成因16、"一带一路"背景下VR技术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17、民俗特色文化对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影响的研究18、"互联网+"时代社区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互动发展研究19、民族传统体育术语的产生方法及特色20、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推广

运动生物力学论文

推荐你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主应该能下载到这类论文。我去下过,很及时的

cnki 就行 后者是去北京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 体育与科学 等这些体育类的核心期刊的网站上下载 而且是免费的

篮球转身运球变向技术动作与教学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篮球转身运球变向技术动作与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关键词: 转身运球技术原理教学

论文摘要: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实际观察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对专家教授的访谈对运球转身技术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其进行技术动作原理分析,提出该动作完成时应注意的动作方法与技术细节。再通过对转身运球技术的运用,和采用诱导性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希望能够加快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加强对转身运球变向技术的认识,以及篮球教学起积极作用。

随着篮球运动的广泛和深入开展,对攻防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观赏性和普及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篮球教学中,如何使用合理的技战术,提升篮球水平是当前篮球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转身运球変向技术是篮球教学中最基本和最使用的技术,笔者对此进行技术分析,以便给篮球爱好者和初学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篮球转身变向技术动作的特点

(一)不易察觉性

当进攻队员持球面对对手近距离防守时,经常用的身前变向运球动作变的危险和困难,而转身运球变向时,球离防守人较远,由于球在转身过程中受身体本身保护靠近身体。在正常防守姿势下,防守者的手不易触摸到篮球,若身体过分前倾,用手去抢球,就可能失去重心,被进攻者轻易突破,所以防守者不敢妄动,进攻者则能较好的保护球。

(二)进攻假象性

由于转身过程中手臂控制空间大,运球手法变化多,手指手腕翻转时球停留在手中时间长,可充分利用半转身或假转身等动作欺防守者制造假象。进攻队员稍微的变向运球动作,就有可能使防守人的失去重心。假如防守队员不动,攻方队员就会抓住机会加速突破,如果防守队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断球,进攻队员就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而改变自己的意图。

(三)突然启动性

该技术运用中攻守队员身体接触多,在进攻方的队员在限制区两腰接球背对篮筐时,运用本技术,迅速向后转身摆脱防守队员,转身撤步环节往往造成较大的位置差,能够形成有效的投篮机会。或是把防守队员挤靠在身后,然后投篮,或双手持球急停跳投等技术动作。

二、技术原理分析

从该技术的动作效果和动作原理上来看主要包括“转身速度、转身步幅、身体对抗”,三者之间紧密相联。“人体的运动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体很多的运动是内力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不同外力,然后反作用于人体。在作用于人体运动的内外力中,人的肌肉起主导作用,人体不仅能通过不同肌肉的作用,利用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产生不同的外力,再通过这些外力作用于人体,实现运动,而且可以依靠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内力,使人适应外界环境,克服外力对人体的不利影响。运球后转身要求在保持平稳的前提下,快速后转身,以摆脱防守。

(一)转身速度的生物力学分析

当人体转身时,是以前脚为支撑点进行转动的,转动时间,t=2∏R/W,故要提高转身速度,可以减少中枢脚碾地的周长,脚尖可以提前适度朝向自己(假设防守队员在12点的位置,则脚尖可以指向8点—9点的地方)。移动脚登地发力完之后,要迅速向中枢脚靠拢。

在转动周长和转动半径R一定的情况下,根据t=2∏R/W,W=V/R,加快转身速度的方法则靠增大V。因此要增大髋关节转动的灵活性和髋部力量,以加快速度V。转身完成后加速的关键是第一步步幅要大而快速这是是摆脱防守的首要条件,根据S=vt,V=v0+at,a=F/m,F取决于转身完成后中枢脚前脚掌登地时产生的力的大小(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和中枢脚与水平面的夹角。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转身完成后加速的第一步加大步幅是快速的关键的结论:一个是,增大下肢登伸的力量。另一个是,保持低重心和平稳的身体重心(重心投影点应在支撑点附近不能偏离太远)。

(二)身体对抗的合理性

容易造成进攻犯规的技术动作因素:

首先,侧身上步时,移动的主力脚登地力量过大或中枢脚制动力量过小会造成身体前冲,身体还没有转过来就带球撞人了。其次,转身时用力过猛或过早“甩头、倒肩”容易控制不住身体重心而撞向对方防守队员。甚至造成防守队员的身体伤害时有发生。发生此情况的重要原因是重心起的过早。中枢脚提前向上发力。最后,当转身完成后的加速失利,还没有超越防守队员或取还没得理想的进攻空间时,有些队员容易犯用手用力往后捞住和肘击防守队员的错误。

(三)造成防守犯规的因素:(即取得理想攻击效果的影响因素)

自古兵法就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表述。意思很明了,就是了解对手是制胜的关键。因此要取得最佳攻击效果必须清楚防守的情况和形式,是有力量或有速度,以及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是转身有力量还是转身动作灵活。首先,以靠力量取胜,关键是中枢脚制动的时侯对力量的控制能力,当防守队员全力防守时,制动力小保证对抗的需要;当防守者“虚晃一招”突然撤力时,要做到突然用力制动,以防出现为例或者犯规。其次,以速度取胜,如果防守队员的重心偏向另外一侧或防守的队员有力量但速度比较慢时,则加大了F合力,增加移动主力脚的登地力量;减少中枢脚的制动(转身开始的一瞬间);减少转动的周长,脚尖提前变向;减少转动半径R,肘关节不能架起要略内收,移动脚迅速屈膝靠向中枢脚转动;增大转动速度V,增大髋关节转动的灵活性和转动的速度。该技术运过程中攻守队员身体接触点多,在进攻方的中锋在限制区两腰接球面对篮筐时,运用変向技术,迅速向后转身摆脱防守队员,转身撤步环节往往造成较大的位置差,能够形成有效的投篮和传球机会。

三、转身运球变向技术的运用(介绍2种)

(一)转身运球技术变向突破

进攻队员在左侧45度扇形角范围内,右手运球向限制区的一侧靠近。左臂适当抬起保护球,当防守队员紧追防守时,进攻队员此时降低重心调整脚步,做限制区内突破的动作,诱使防守队员重心向其左侧移动,与此同时,进攻队员要在拍击球落地的瞬间,左脚向防守队员左后撤出一大步,身体重心侧后移,左手迅速控制球的左上部及时向球篮靠近,同时以右脚为中枢支撑脚,左脚迅速用前脚掌内侧蹬地转身使身体正对篮框,右肩向前下探出,把防守队员挤靠在身后,然后,采取合理投篮动作完成上篮和进攻,例如可以采用左手低手上篮或者双手持球急停跳投,如果有防守队员协防和补防,则抬左脚向右脚前方上一步,抬起右手钩手上篮或者将球传出。

(二)突破运球接后转身投篮技术

进攻方的中锋在限制区两腰持球面对球篮时,防守队员一般都比较紧张,进攻队员稍微做些变化或者移动都会引起防守队员的积极阻拦,根据防守队员的这种心理,进攻队员要充分把握住主动出击的机会,此时应降低重心,与对手保持恰当距离。(左侧突破)右脚做突破假动作向侧前方跨出一步,同时运球,左脚及时跟进,移动到防守队员的两脚之间,以左脚为轴迅速向后转身,加速移动,摆脱防守队员进行投篮,此时防守队员大都被甩掉,此动作要求进攻队员动作协调灵活,迅速变化。

四、转身运球变向技术动作的教学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掌握转身运球技术,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改革,从中寻找有利于尽快掌握技术的方法,我们利用诱导性练习的方法来进行转身运球的教学。传统教学各种运球技术都是利用一堂新授课与一堂重复课完成学习任务的各项教材的教学时数大体都是90分钟左右,新的方法是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规律分成球性阶段、初级阶段和巩固阶段。诱导练习在不同的阶段内练习的时间有所不同。

五、结论与建议

篮球运球后转身突破技术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动作,它不仅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爆发力和运球能力,还要求具有完成动作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性,通过速度、力量的作用,和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协调发力的配合,从而平稳、快速地完成动作,达到摆脱防守和进攻的目的。在应用过程中要对动作的各个细节、要领、环节深入了解,并对动作多加练习体会,初学者首先宜多练习分解动作,在休息时多想动作要领利用表象建立动作定型,在分解练习中如手的拉球转身,中枢脚前脚掌的碾地,移动脚向中枢脚的快速靠拢,都应细心体会,最后是在低重心下完整的练习技术动作,以达到熟练的目的。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望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申卫,易小坚。篮球行进间运球后转身突破技术原理分析[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4。

[2]王金连。篮球变向运球突破组合技术的动作方法及其技术分析[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2。

[3]高志。对高校篮球运球技术教学的探讨[M]。安徽:安徽工业大学,2005。

运动生物力学论文文献

篮球转身运球变向技术动作与教学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篮球转身运球变向技术动作与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关键词: 转身运球技术原理教学

论文摘要: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实际观察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对专家教授的访谈对运球转身技术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其进行技术动作原理分析,提出该动作完成时应注意的动作方法与技术细节。再通过对转身运球技术的运用,和采用诱导性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希望能够加快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加强对转身运球变向技术的认识,以及篮球教学起积极作用。

随着篮球运动的广泛和深入开展,对攻防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观赏性和普及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篮球教学中,如何使用合理的技战术,提升篮球水平是当前篮球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转身运球変向技术是篮球教学中最基本和最使用的技术,笔者对此进行技术分析,以便给篮球爱好者和初学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篮球转身变向技术动作的特点

(一)不易察觉性

当进攻队员持球面对对手近距离防守时,经常用的身前变向运球动作变的危险和困难,而转身运球变向时,球离防守人较远,由于球在转身过程中受身体本身保护靠近身体。在正常防守姿势下,防守者的手不易触摸到篮球,若身体过分前倾,用手去抢球,就可能失去重心,被进攻者轻易突破,所以防守者不敢妄动,进攻者则能较好的保护球。

(二)进攻假象性

由于转身过程中手臂控制空间大,运球手法变化多,手指手腕翻转时球停留在手中时间长,可充分利用半转身或假转身等动作欺防守者制造假象。进攻队员稍微的变向运球动作,就有可能使防守人的失去重心。假如防守队员不动,攻方队员就会抓住机会加速突破,如果防守队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断球,进攻队员就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而改变自己的意图。

(三)突然启动性

该技术运用中攻守队员身体接触多,在进攻方的队员在限制区两腰接球背对篮筐时,运用本技术,迅速向后转身摆脱防守队员,转身撤步环节往往造成较大的位置差,能够形成有效的投篮机会。或是把防守队员挤靠在身后,然后投篮,或双手持球急停跳投等技术动作。

二、技术原理分析

从该技术的动作效果和动作原理上来看主要包括“转身速度、转身步幅、身体对抗”,三者之间紧密相联。“人体的运动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体很多的运动是内力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不同外力,然后反作用于人体。在作用于人体运动的内外力中,人的肌肉起主导作用,人体不仅能通过不同肌肉的作用,利用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产生不同的外力,再通过这些外力作用于人体,实现运动,而且可以依靠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内力,使人适应外界环境,克服外力对人体的不利影响。运球后转身要求在保持平稳的前提下,快速后转身,以摆脱防守。

(一)转身速度的生物力学分析

当人体转身时,是以前脚为支撑点进行转动的,转动时间,t=2∏R/W,故要提高转身速度,可以减少中枢脚碾地的周长,脚尖可以提前适度朝向自己(假设防守队员在12点的位置,则脚尖可以指向8点—9点的地方)。移动脚登地发力完之后,要迅速向中枢脚靠拢。

在转动周长和转动半径R一定的情况下,根据t=2∏R/W,W=V/R,加快转身速度的方法则靠增大V。因此要增大髋关节转动的灵活性和髋部力量,以加快速度V。转身完成后加速的关键是第一步步幅要大而快速这是是摆脱防守的首要条件,根据S=vt,V=v0+at,a=F/m,F取决于转身完成后中枢脚前脚掌登地时产生的力的大小(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和中枢脚与水平面的夹角。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转身完成后加速的第一步加大步幅是快速的关键的结论:一个是,增大下肢登伸的力量。另一个是,保持低重心和平稳的身体重心(重心投影点应在支撑点附近不能偏离太远)。

(二)身体对抗的合理性

容易造成进攻犯规的技术动作因素:

首先,侧身上步时,移动的主力脚登地力量过大或中枢脚制动力量过小会造成身体前冲,身体还没有转过来就带球撞人了。其次,转身时用力过猛或过早“甩头、倒肩”容易控制不住身体重心而撞向对方防守队员。甚至造成防守队员的身体伤害时有发生。发生此情况的重要原因是重心起的过早。中枢脚提前向上发力。最后,当转身完成后的加速失利,还没有超越防守队员或取还没得理想的进攻空间时,有些队员容易犯用手用力往后捞住和肘击防守队员的错误。

(三)造成防守犯规的因素:(即取得理想攻击效果的影响因素)

自古兵法就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表述。意思很明了,就是了解对手是制胜的关键。因此要取得最佳攻击效果必须清楚防守的情况和形式,是有力量或有速度,以及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是转身有力量还是转身动作灵活。首先,以靠力量取胜,关键是中枢脚制动的时侯对力量的控制能力,当防守队员全力防守时,制动力小保证对抗的需要;当防守者“虚晃一招”突然撤力时,要做到突然用力制动,以防出现为例或者犯规。其次,以速度取胜,如果防守队员的重心偏向另外一侧或防守的队员有力量但速度比较慢时,则加大了F合力,增加移动主力脚的登地力量;减少中枢脚的制动(转身开始的一瞬间);减少转动的周长,脚尖提前变向;减少转动半径R,肘关节不能架起要略内收,移动脚迅速屈膝靠向中枢脚转动;增大转动速度V,增大髋关节转动的灵活性和转动的速度。该技术运过程中攻守队员身体接触点多,在进攻方的中锋在限制区两腰接球面对篮筐时,运用変向技术,迅速向后转身摆脱防守队员,转身撤步环节往往造成较大的位置差,能够形成有效的投篮和传球机会。

三、转身运球变向技术的运用(介绍2种)

(一)转身运球技术变向突破

进攻队员在左侧45度扇形角范围内,右手运球向限制区的一侧靠近。左臂适当抬起保护球,当防守队员紧追防守时,进攻队员此时降低重心调整脚步,做限制区内突破的动作,诱使防守队员重心向其左侧移动,与此同时,进攻队员要在拍击球落地的瞬间,左脚向防守队员左后撤出一大步,身体重心侧后移,左手迅速控制球的左上部及时向球篮靠近,同时以右脚为中枢支撑脚,左脚迅速用前脚掌内侧蹬地转身使身体正对篮框,右肩向前下探出,把防守队员挤靠在身后,然后,采取合理投篮动作完成上篮和进攻,例如可以采用左手低手上篮或者双手持球急停跳投,如果有防守队员协防和补防,则抬左脚向右脚前方上一步,抬起右手钩手上篮或者将球传出。

(二)突破运球接后转身投篮技术

进攻方的中锋在限制区两腰持球面对球篮时,防守队员一般都比较紧张,进攻队员稍微做些变化或者移动都会引起防守队员的积极阻拦,根据防守队员的这种心理,进攻队员要充分把握住主动出击的机会,此时应降低重心,与对手保持恰当距离。(左侧突破)右脚做突破假动作向侧前方跨出一步,同时运球,左脚及时跟进,移动到防守队员的两脚之间,以左脚为轴迅速向后转身,加速移动,摆脱防守队员进行投篮,此时防守队员大都被甩掉,此动作要求进攻队员动作协调灵活,迅速变化。

四、转身运球变向技术动作的教学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掌握转身运球技术,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改革,从中寻找有利于尽快掌握技术的方法,我们利用诱导性练习的方法来进行转身运球的教学。传统教学各种运球技术都是利用一堂新授课与一堂重复课完成学习任务的各项教材的教学时数大体都是90分钟左右,新的方法是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规律分成球性阶段、初级阶段和巩固阶段。诱导练习在不同的阶段内练习的时间有所不同。

五、结论与建议

篮球运球后转身突破技术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动作,它不仅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爆发力和运球能力,还要求具有完成动作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性,通过速度、力量的作用,和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协调发力的配合,从而平稳、快速地完成动作,达到摆脱防守和进攻的目的。在应用过程中要对动作的各个细节、要领、环节深入了解,并对动作多加练习体会,初学者首先宜多练习分解动作,在休息时多想动作要领利用表象建立动作定型,在分解练习中如手的拉球转身,中枢脚前脚掌的碾地,移动脚向中枢脚的快速靠拢,都应细心体会,最后是在低重心下完整的练习技术动作,以达到熟练的目的。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望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申卫,易小坚。篮球行进间运球后转身突破技术原理分析[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4。

[2]王金连。篮球变向运球突破组合技术的动作方法及其技术分析[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2。

[3]高志。对高校篮球运球技术教学的探讨[M]。安徽:安徽工业大学,2005。

下载中 一次只能上传一个附件啊 可惜了

基于神经网络的材料各向异性研究

[161]王立国.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2]王晓毅.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3]张国栋.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4]王沂. 我国京津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5]张晓琳. 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6]刘盼盼.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7]赵志英.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8]张辉.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9]牛奔.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加速构建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0]张连成. 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1]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2]薛原.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3]王岩. 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及其预防[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4]常志利.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5]曲新艺. 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6]王迪迪. 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7]詹国勇. 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8]任定猛. 五人制足球训练比赛理论体系构建与技战术训练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9]侯学华.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0]周桂琴. 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1]李晨峰.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2]胡法信.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3]曾庆涛.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84]吴明华.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5]陈元欣. 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6]程林林. 新中国体育体制及利益格局演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87]单曙光. 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8]肖谋文. 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过程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9]张庆如. 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0]赵升.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1]汪流. 我国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192]周文军.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3]胡永红.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4]张瑞林.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5]温搏. 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6]崔秉珍.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 [197]李可兴. 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98]杨慧馨. 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199]王艳. 我国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与培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0]汤立许.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1]邹志春. 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应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2]范冬云. 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3]谭朕斌. 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及发展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4]李艳翎.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5]李卫.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6]刘爱杰. 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7]何仲恺. 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8]陈钧. 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9]杨铁黎. 关于职业篮球市场的基本理论和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0]李春雷. 对中国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1]朱琪林. 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2]王斌. 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3]陶志翔. 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4]刘卉. 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5]袁运平. 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6]梁栋. 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与转型期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7]陈琦.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8]徐霞.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19]白喜林. 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0]肖淑红. 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1]潘迎旭. 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2]王慧琳.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3]刘海元.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4]肖林鹏. 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5]池建.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6]叶庆晖. 体育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7]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8]李士英. 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9]杨剑.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30]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31]陈作松.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32]王健.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33]许永刚.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垄断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34]曹景伟. 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5]郭永波. 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6]金宗强. 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7]刘庆山.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8]陆作生.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9]任弘. 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0]宋玉芳.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1]王庆伟. 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2]张剑利. 职业体育联盟及其相关法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3]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4]王凯珍. 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5]张晓蓬. 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6]夏祥伟. 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7]黄爱峰.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48]罗林. 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49]赵晶. 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50]张新萍. 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251]李颍川. 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52]张惠红. 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53]符明秋. 重庆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54]钟志勇. 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5]崔英锦. 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6]尹博.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57]叶乔波. 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258]吴华清. 基于DEA的奥运会相关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59]陈家起. 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0]张文静. 体育教学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1]陈晴.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62]龚波. 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4. [263]余守文. 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 [264]吴燕丹. 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5]余道明. 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6]方千华. 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7]张细谦. 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68]程文广.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69]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0]李印东. 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1]刘建和. 论运动技术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2]刘明胜. 中国竞技女子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3]罗旭.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4]苗治文. 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5]曲淑华. 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6]唐峰.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7]王松涛.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8]张庆春. 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9]张兴林. 我国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比赛负荷及专位素质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0]郑婕.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1]黄俊亚.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2]李今亮. 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判断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3]宋会君. 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4]王建国. NBA制衡机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5]王莉. 职业体育联盟的产业组织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6]熊焰.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7]叶伟. 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8]张勇. 现代篮球战术体系的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9]钟宇静. 开发中国乒乓球市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90]陈兰波. 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D].苏州大学,2006. [291]刘希佳.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92]刘燕舞. 论城市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推进[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93]李红艳.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94]何劲鹏.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95]范秦海. 对我国优秀田径教练员知识结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96]石振国. 基于休闲理论的体育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7]刘旻航. 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8]杨小明.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9]杨少雄.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0]李捷. 北京市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1]邢尊明.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2]刘伟. 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系统及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3]林顺英.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4]全浙平. 河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305]林剑峰. 上海市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6]刘文. 山东省业余网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及前景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7]王成军. 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308]赵珂刚. 山东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09]陈铁龙. 论啦啦操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10]李遵华. 我国高校啦啦队竞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11]张红玲. 当今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2]高守东. 安徽省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13]钱俊伟.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4]胡亚斌. 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315]吴迪. 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6]陈安勇.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中过渡与连接动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7]辛静. 我国 跆拳道 运动发展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18]张丹.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19]闫秋霞. 武汉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与个人自觉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0]沈柳红. 广西高校竞技啦啦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21]张玲玲. 我国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及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2]冯加付.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3]任平.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健身私人教练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24]任朋达. 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25]李春艳. 江苏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26]唐克己. 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27]花玲云. 北京市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8]徐勤荣.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对策[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9]史明. 核心力量练习对提高普通本科生足球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330]王艳芳.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打造[D].厦门大学,2009. [331]刘冬梅. 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成功 经验 的案例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32]曹磊. 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发展阶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3]张艳辉. 湖北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4]王玲玲. 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5]徐昱玫. 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36]黄松峰. 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7]胡邦晖.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8]张祥彪. 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9]赵燕. 规则导向下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40]卢晨曦. 中美竞技啦啦队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341]于亚南. 我国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42]周志辉. 世界优秀 羽毛球 男子单打选手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43]王朋涛.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44]毛荣建. 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45]张玲.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46]杨新新. 滨州市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47]刘君. 城镇广场舞运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48]刘莹. 石家庄市广场舞的开展状况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49]祝菁. 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50]林莹晓雪. 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运动生物力学论文题目

篮球转身运球变向技术动作与教学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篮球转身运球变向技术动作与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关键词: 转身运球技术原理教学

论文摘要: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实际观察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对专家教授的访谈对运球转身技术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其进行技术动作原理分析,提出该动作完成时应注意的动作方法与技术细节。再通过对转身运球技术的运用,和采用诱导性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希望能够加快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加强对转身运球变向技术的认识,以及篮球教学起积极作用。

随着篮球运动的广泛和深入开展,对攻防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观赏性和普及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篮球教学中,如何使用合理的技战术,提升篮球水平是当前篮球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转身运球変向技术是篮球教学中最基本和最使用的技术,笔者对此进行技术分析,以便给篮球爱好者和初学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篮球转身变向技术动作的特点

(一)不易察觉性

当进攻队员持球面对对手近距离防守时,经常用的身前变向运球动作变的危险和困难,而转身运球变向时,球离防守人较远,由于球在转身过程中受身体本身保护靠近身体。在正常防守姿势下,防守者的手不易触摸到篮球,若身体过分前倾,用手去抢球,就可能失去重心,被进攻者轻易突破,所以防守者不敢妄动,进攻者则能较好的保护球。

(二)进攻假象性

由于转身过程中手臂控制空间大,运球手法变化多,手指手腕翻转时球停留在手中时间长,可充分利用半转身或假转身等动作欺防守者制造假象。进攻队员稍微的变向运球动作,就有可能使防守人的失去重心。假如防守队员不动,攻方队员就会抓住机会加速突破,如果防守队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断球,进攻队员就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而改变自己的意图。

(三)突然启动性

该技术运用中攻守队员身体接触多,在进攻方的队员在限制区两腰接球背对篮筐时,运用本技术,迅速向后转身摆脱防守队员,转身撤步环节往往造成较大的位置差,能够形成有效的投篮机会。或是把防守队员挤靠在身后,然后投篮,或双手持球急停跳投等技术动作。

二、技术原理分析

从该技术的动作效果和动作原理上来看主要包括“转身速度、转身步幅、身体对抗”,三者之间紧密相联。“人体的运动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体很多的运动是内力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不同外力,然后反作用于人体。在作用于人体运动的内外力中,人的肌肉起主导作用,人体不仅能通过不同肌肉的作用,利用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产生不同的外力,再通过这些外力作用于人体,实现运动,而且可以依靠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内力,使人适应外界环境,克服外力对人体的不利影响。运球后转身要求在保持平稳的前提下,快速后转身,以摆脱防守。

(一)转身速度的生物力学分析

当人体转身时,是以前脚为支撑点进行转动的,转动时间,t=2∏R/W,故要提高转身速度,可以减少中枢脚碾地的周长,脚尖可以提前适度朝向自己(假设防守队员在12点的位置,则脚尖可以指向8点—9点的地方)。移动脚登地发力完之后,要迅速向中枢脚靠拢。

在转动周长和转动半径R一定的情况下,根据t=2∏R/W,W=V/R,加快转身速度的方法则靠增大V。因此要增大髋关节转动的灵活性和髋部力量,以加快速度V。转身完成后加速的关键是第一步步幅要大而快速这是是摆脱防守的首要条件,根据S=vt,V=v0+at,a=F/m,F取决于转身完成后中枢脚前脚掌登地时产生的力的大小(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和中枢脚与水平面的夹角。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转身完成后加速的第一步加大步幅是快速的关键的结论:一个是,增大下肢登伸的力量。另一个是,保持低重心和平稳的身体重心(重心投影点应在支撑点附近不能偏离太远)。

(二)身体对抗的合理性

容易造成进攻犯规的技术动作因素:

首先,侧身上步时,移动的主力脚登地力量过大或中枢脚制动力量过小会造成身体前冲,身体还没有转过来就带球撞人了。其次,转身时用力过猛或过早“甩头、倒肩”容易控制不住身体重心而撞向对方防守队员。甚至造成防守队员的身体伤害时有发生。发生此情况的重要原因是重心起的过早。中枢脚提前向上发力。最后,当转身完成后的加速失利,还没有超越防守队员或取还没得理想的进攻空间时,有些队员容易犯用手用力往后捞住和肘击防守队员的错误。

(三)造成防守犯规的因素:(即取得理想攻击效果的影响因素)

自古兵法就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表述。意思很明了,就是了解对手是制胜的关键。因此要取得最佳攻击效果必须清楚防守的情况和形式,是有力量或有速度,以及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是转身有力量还是转身动作灵活。首先,以靠力量取胜,关键是中枢脚制动的时侯对力量的控制能力,当防守队员全力防守时,制动力小保证对抗的需要;当防守者“虚晃一招”突然撤力时,要做到突然用力制动,以防出现为例或者犯规。其次,以速度取胜,如果防守队员的重心偏向另外一侧或防守的队员有力量但速度比较慢时,则加大了F合力,增加移动主力脚的登地力量;减少中枢脚的制动(转身开始的一瞬间);减少转动的周长,脚尖提前变向;减少转动半径R,肘关节不能架起要略内收,移动脚迅速屈膝靠向中枢脚转动;增大转动速度V,增大髋关节转动的灵活性和转动的速度。该技术运过程中攻守队员身体接触点多,在进攻方的中锋在限制区两腰接球面对篮筐时,运用変向技术,迅速向后转身摆脱防守队员,转身撤步环节往往造成较大的位置差,能够形成有效的投篮和传球机会。

三、转身运球变向技术的运用(介绍2种)

(一)转身运球技术变向突破

进攻队员在左侧45度扇形角范围内,右手运球向限制区的一侧靠近。左臂适当抬起保护球,当防守队员紧追防守时,进攻队员此时降低重心调整脚步,做限制区内突破的动作,诱使防守队员重心向其左侧移动,与此同时,进攻队员要在拍击球落地的瞬间,左脚向防守队员左后撤出一大步,身体重心侧后移,左手迅速控制球的左上部及时向球篮靠近,同时以右脚为中枢支撑脚,左脚迅速用前脚掌内侧蹬地转身使身体正对篮框,右肩向前下探出,把防守队员挤靠在身后,然后,采取合理投篮动作完成上篮和进攻,例如可以采用左手低手上篮或者双手持球急停跳投,如果有防守队员协防和补防,则抬左脚向右脚前方上一步,抬起右手钩手上篮或者将球传出。

(二)突破运球接后转身投篮技术

进攻方的中锋在限制区两腰持球面对球篮时,防守队员一般都比较紧张,进攻队员稍微做些变化或者移动都会引起防守队员的积极阻拦,根据防守队员的这种心理,进攻队员要充分把握住主动出击的机会,此时应降低重心,与对手保持恰当距离。(左侧突破)右脚做突破假动作向侧前方跨出一步,同时运球,左脚及时跟进,移动到防守队员的两脚之间,以左脚为轴迅速向后转身,加速移动,摆脱防守队员进行投篮,此时防守队员大都被甩掉,此动作要求进攻队员动作协调灵活,迅速变化。

四、转身运球变向技术动作的教学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掌握转身运球技术,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改革,从中寻找有利于尽快掌握技术的方法,我们利用诱导性练习的方法来进行转身运球的教学。传统教学各种运球技术都是利用一堂新授课与一堂重复课完成学习任务的各项教材的教学时数大体都是90分钟左右,新的方法是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规律分成球性阶段、初级阶段和巩固阶段。诱导练习在不同的阶段内练习的时间有所不同。

五、结论与建议

篮球运球后转身突破技术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动作,它不仅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爆发力和运球能力,还要求具有完成动作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性,通过速度、力量的作用,和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协调发力的配合,从而平稳、快速地完成动作,达到摆脱防守和进攻的目的。在应用过程中要对动作的各个细节、要领、环节深入了解,并对动作多加练习体会,初学者首先宜多练习分解动作,在休息时多想动作要领利用表象建立动作定型,在分解练习中如手的拉球转身,中枢脚前脚掌的碾地,移动脚向中枢脚的快速靠拢,都应细心体会,最后是在低重心下完整的练习技术动作,以达到熟练的目的。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望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申卫,易小坚。篮球行进间运球后转身突破技术原理分析[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4。

[2]王金连。篮球变向运球突破组合技术的动作方法及其技术分析[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2。

[3]高志。对高校篮球运球技术教学的探讨[M]。安徽:安徽工业大学,2005。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高新技术学科,必须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出一定的效果,生物技术研究的范围也很广。生物技术专业的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选题题目_生物专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生物论文题目

[1]不同温度下制备的生物炭对水相Cu~(2+)的吸附表现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治疗药物监测实验室的感染防控策略

[3]脱毒地黄试管苗的微扦插快繁技术研究

[4]水产蛋白源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5]杉木ClSAUR25基因5’侧翼序列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6]芒果MiTFL1-4基因启动子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7]乳酸菌调控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8]基于模拟胃肠道消化的云南民族乳制品蛋白肽研究

[9]肠道派氏结M细胞在淋巴传递中的生物功能及靶向载体研究进展

[10]家禽肠道健康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11]生物素对动物毛发生长的影响及其应用

[12]Bacillus asahii OM18菌剂载体筛选及其对玉米的促生效果

[13]江苏省湖泊水生植物优势种对氮、磷去除效果比较研究

[14]三维荧光分析评价腐殖酸高级氧化前处理效果的研究

[15]生物炭对铜污染土壤的修复及水稻Cu累积的影响

[16]基于鱼类需求的淮河上游息县枢纽工程闸下河段环境流量研究

[17]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大宁河不同水华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组成

[18]裂解温度对不同原材料生物炭理化特性的影响

[19]山楂鲨烯合酶CpSQS1,CpSQS2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

[20]甜菜素合成相关基因BvDDC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1]“伞形集团”典型国家LULUCF林业碳评估模型比较研究

[22]小麦和苜蓿套作 种植 对土壤水分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对模拟降水变化的响应

[24]重庆都市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

[25]黄土高原降雨梯度对刺槐不同器官内源激素分布格局及生长的影响

[26]基于改进参数的长三角城市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价

[27]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群落盖度与地上生物量关系

[28]模拟降雨量变化与CO_2浓度升高对小麦光合特性和碳氮特征的影响

[29]黑色地膜覆盖土壤水热效应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0]生物土壤结皮生态修复功能研究及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31]__核电厂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和污染指数评价

[32]鸡和鸭对山苍子果渣养分和能量利用率的研究

[33]多级AO+潜流湿地对生活污水中的EDCs及常规污染物的去除试验研究

[34]人类生物医学干预是合法的政策监管手段吗?

[35]Rev-erbα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36]医用生物胶体分散剂在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术后的应用

[37]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38]化学动力学疗法:芬顿化学与生物医学的融合

[39]金银花和蒲公英对肉源性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

[40]亿年前动物“临终遗迹”的发现将分节动物的祖先推前了一千万年

[41]趋磁细菌磁小体合成的相关操纵子和基因

[42]霉菌毒素的生物脱除 方法 及机理研究进展

[4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畜禽寄生虫病调查

[44]基于O_2/Ar比值估算海洋混合层群落净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45]海岸线的溢油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进展

[46]海洋中挥发性卤代烃的研究进展

[47]海水养殖生境中硫化物污染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48]紫檀芪改善睡眠限制小鼠运动耐力的作用及其机制

[49]华癸中慢生根瘤菌多铜氧化酶基因mco的功能研究

[50]中南民族大学教师团队在自然指数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研究成果

生物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

1、基于多元相场理论的细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建模及其数值模拟

2、血管紧张素II经酸性鞘磷脂酶/神经酰胺通路致动脉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

3、盐胁迫对鹅耳枥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4、2种应激诱导大鼠迷走复合体神经元的Fos表达

5、重组大肠杆菌SAHN和Lu_S蛋白表达及群感效应分析

6、基于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的长臀(鱼危)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7、喉功能保留外科的喉功能解剖

8、褪黑素通过减轻内质网应激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9、生长分化因子-11促进小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

10、脂肪因子CTRP3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11、治疗性血管化策略研究进展

12、SD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

13、牛血清在百日咳毒素CHO细胞簇聚试验中的影响

14、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鉴定与群体进化分析

15、B细胞受体核心岩藻糖基化调节成熟B细胞的信号转导

16、NaHS对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张力的影响

17、利用果蝇模型探讨SCA3/MJD与PD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18、纳米金属氧化物对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的影响

19、果胶酶液体发酵条件优化与酶学特性研究

20、丛枝菌根真菌根外菌丝形成时间及对牧草的促生长效应

21、左心耳形态和功能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

22、金胺O荧光染色在结核病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3、上海常绿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研究

24、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5、城镇化对物流业碳排放变动影响研究

26、干扰素γ增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27、血脑屏障的研究进展

28、南北贸易、产权维护不对称与发展中国家生态资源贫瘠化

29、朱溪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与居民点的空间关系

30、布氏田鼠秋季家群数量与捕食风险的关系

31、圆蟾舌蛙鸣声特征分析

32、大渡河流域黄石爬鮡的年龄与生长

33、雅砻江短须裂腹鱼胚胎和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发育

34、基因序列的搜索与相似性比对

35、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生物标记物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36、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抑制细胞自噬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37、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血管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相关因素

38、华卟啉钠的光漂白性质研究

39、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核设施周围水域的遗传毒性

40、鲤鱼墩遗址史前人类行为模式的骨骼生物力学分析

41、稳定微环境微流控细胞培养芯片的设计与制备

42、国产与进口心脏单腔起搏器临床应用比较

43、心房电极导线脱位到心室致反复心室安全起搏一例

44、谷氨酸受体在实验性青光眼视网膜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45、基于恢复动力学生态系统恢复建设的研究

46、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毒种的遗传稳定性

47、一株鸡源乳酸菌FCL67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48、人凝血/抗凝血因子类产品蛋白含量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49、肺孢子菌肺炎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50、气象因素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关联研究

生物技术毕业论文选题

[1]生物技术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禽源HSP70、HSP40和RPL4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3]中间锦鸡儿CiNAC038启动子的克隆及对激素响应分析

[4]H9和H10亚型禽流感病毒二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单细胞测序相关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6]动物细胞工程在动物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7]现代生物化工中酶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8]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

[9]现代生物技术中酶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0]两种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试剂盒获批

[11]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应用进展

[12]基于CRISPR的生物分析化学技术

[13]生物信息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4]高等工科院校创新型生物科技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5]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16]生物技术启发下的信息技术革新

[17]日本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推进管理

[18]中国基因技术领域战略规划框架与研发现状分析及建议

[19]鸡细小病毒与H_9亚型禽流感病毒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基于化学衍生-质谱技术的生物与临床样本中核酸修饰分析

[21]合成生物/技术的复杂性与相关伦理 政策法规 研究的科学性探析

[22]合成生物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3]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

[24]知识可以改变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吗?——探究科技争议下的极化态度

[25]基因工程在石油微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26]干细胞技术或能延缓人类衰老速度

[27]生物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8]动物转基因高效表达策略研究进展

[29]合成生物学与专利微生物菌种保藏

[30]加强我国战略生物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31]微生物与细胞资源的保存与发掘利用

[32]颠覆性农业生物技术的负责任创新

[33]生物技术推进蓝色经济——NOAA组学战略介绍

[34]人工智能与生物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35]中国合成生物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36]桓聪聪.浅谈各学科领域中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37]转基因成分功能核酸生物传感检测技术

[38]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研究

[39]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及其考核方式的改革

[40]生物技术处理船舶舱底含油污水

[41]校企合作以产学研为平台分析生物技术类人才培养

[42]生物技术专业“三位一体”深化创新创业 教育 改革

[43]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44]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5]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优化与改革

[46]地方农业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

[47]不同育种技术在乙醇及丁醇高产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48]探秘生命的第三种形式——我国古菌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49]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50]我国科研人员实现超高密度微藻异养培养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选题题目相关 文章 :

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 我们身边的生物技术论文(2)

★ 初中生物科技论文范文(2)

★ 生物类学术论文(2)

★ 生物制造技术论文范文(2)

★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范文两篇(2)

★ 浅谈现代生物技术论文(2)

★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两篇

★ 关于生物科技论文范文2000字(2)

★ 生物工程技术论文(2)

1、基于博弈理论对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总决赛战术运用的研究Robocup武术擂台赛视频中运动目标的检测与跟踪2、高职院校部分体育选项课教学负荷研究3、战术比赛教学模式对初中男子篮球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4、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高中男子篮球运动员跳投命中率影响的实验研究5、蓝球运动在呈贡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推广的可行性研究6、如何培养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情商7、中小学生篮球比赛教练临场指挥浅析8、篮球三人裁判与两人裁判对比研究9、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基本功的训练10、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篮球运动兴趣11、核心力量训练在篮球训练中的应用与分析12、高职体育教学中篮球体育创新能力培养13、浅谈篮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14、案例教学在篮球课中的应用研究15、体育游戏在篮球训练中的作用16、新时期篮球技术系统训练的方法分析17、浅谈提高篮球教练员执教能力的策略18、服装压对男子篮球运动中上肢疲劳的影响19、婚嫁习俗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研究20、有关运动生物力学对篮球运动研究的文献综述21、篮球进攻战术"挡拆配合"的特点与训练策略22、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实效性探究23、篮球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反思与前瞻24、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研究25、篮球运动员战术意识培养的科学性分析(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学术堂最新整理了二十个民族传统体育毕业论文题目:1、"健康中国2030"契机下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究2、文化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研究3、基于"两创"原则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4、论校园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以吉林化工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为例5、谈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可行性6、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刍议--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7、"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交流的策略研究8、西方媒体传播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发展研究9、"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探析10、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分析11、文化自信主题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12、"体育+旅游"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品牌赛事产业化研究13、民族传统体育与公共文化服务互动研究14、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本质、路径与建构研究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转换与成因16、"一带一路"背景下VR技术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17、民俗特色文化对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影响的研究18、"互联网+"时代社区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互动发展研究19、民族传统体育术语的产生方法及特色20、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推广

物体运动与力的论文

先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然后就此展开讨论力与运动的各种关系,后总接一下。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物理也不例外。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物理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中学物理中的物理模型

摘要:本文阐述了物理模型的概念、功能,中学物理教材中常见的六种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学阶段在物理模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物理模型

一、物理模型的概念及功能

物理学所分析、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有众多的因素,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往往采用一种“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化处理,保留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得出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此种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就称之为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按其设计思想可分为理想化物理模型和探索性物理模型。前者的特点是突出研究客体的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将物体抽象成只具有原物体主要因素但并不客观存在的物质(过程),从而使问题简化。如质点模型、点电荷模型、理想气体模型、匀速直线运动模型等等。后者的特点是依据观察或实验的结果,假想出物质的存在形式,但其本质属性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如原子模型、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等等。

人们建立和研究物理模型的功能主要在于:

一是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大的偏差,从中较为方便地得出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是可以对模型讨论的结果稍加修正,即可用于对实际事物的分析和研究;

三是有助于对客观物理世界的真实认识,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人类服务之目的。

二、中学物理教材中经常碰到的几种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就它在实际问题中所扮演角色或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分为:

1.物理对象模型 即把物理问题的研究对象模型化。

例如质点,舍去和忽略形状、大小、转动等性能,突出它具有所处位置和质量的特性,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描述,又如点电荷、弹簧振子、单摆、理想变压器、理想电表等等,都是属于将物体本身的理想化。

另外诸如点光源、电场线、磁感线等,则属于人们根据它们的物理性质,用理想化的图形来模拟的概念。

2.物理过程模型 即把研究对象的实际运动过程进行近似处理。排除其在实际运动过程中的一些次要因素的干扰,使之成为理想的典型过程。

如研究一个铁球从高空中由静止落下的过程。首先应考虑吸引力,由公式F=GMm�r2可知,铁球越接近地面,F就越大,其次还要考虑空气阻力、风速、地球自转等影响。这样考查铁球下落运动过程就显得十分复杂,研究起来十分不便。为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上突出铁球下落的主要因素,即受重力作用,而忽略其它次要影响,并把重力视为恒力,通过如此简化,使研究问题简化,其研究结果也不致影响到基本规律的正确性。从而成为物理学中一个典型的运动过程,即自由落体运动。这种物理模型称之为过程模型。

教材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弹性碰撞;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等压、绝热变化等等都是将物理过程模型化。

3.物理条件模型 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就是在建立了“忽略空气阻力,认为重力恒定”的条件模型之后才得出来的。力学中的光滑斜面;热学中的绝热容器;电学中的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等,也都是把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了。

4.物理等效模型 即通过充分挖掘原有物理模型的特征去等效具有相似性质或特点的现象和相似运动形态的物质和运动。如将理想气体分子等效为弹性小球,并用弹性小球对器壁的碰撞去解释和推导气体压强公式,用单摆振动模型去等效类比电磁振荡过程等等。

5.物理实验模型 在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然后根据逻辑推理法则,对过程作进一步的分析,推理,找出其规律,得出实验结论。

如伽利略就是从斜槽上滚下的小球滚上另一斜槽,后者坡度越小,小球滚得越远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理想实验――在无摩擦力情况下,从斜槽滚下的小球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从而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不可缺少”的结论,为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再如在研究电场强度时,设想在电场中放置一个不会引起电场变化的点电荷,去考查它在各点的F�q值等等。

6.物理数学模型 即建立以物理模型为描述对象的数学模型,进行对客观实体近似的定量计算,从而使问题由繁到简。如单摆的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得大于50,使弧线计算转化为三角计算等等。

三、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建立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有力手段之一

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问题,在实际上都涉及许多因素,而模型则是在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主流这一重要属性。

如“质点”模型,在物体的宏观平动运动中,描述运动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对同一物体来说其上各点都相同,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运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可不考虑的,故可将运动物体质点化,即用质点模型来取代真实运动的物体。

2.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本身就是重要的物理内容之一,它与相应的物理概念、现象、规律相依托

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进程中,从汤姆逊模型到卢瑟福模型的飞跃就是生动的反映。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建立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而它是建立在反映光粒子性的“光子”模型之上的。

诸多的事实都在说明大凡物理现象、过程、规律都直接与之相应的物理模型关联着;一定的物理模型又是最生动最集中地反映着相应的物理概念、现象、过程和规律,二者密不可分。

3.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的建立,使许多抽象的物理问题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电场线对电场的描述,磁感线对磁场的描述。分子模型对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原子核式结构对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解释;光子模型对光的粒子性的理解等等,凡是学物理的人都会感受到物理模型所给予的无可争辩的重要作用。

四、物理模型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掌握建立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这一根本方法

物理模型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部分,属物理概念的范畴。学习前人为我们创造的各种物理模型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即对一个具体的物理内容、现象或过程能反映出一幅鲜明的“物理图景”,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讲清各物理模型设计的依据。物理模型看上去是独立的,但设计物理模型的思想是相通的。

2.讲授物理模型要前后呼应,触类旁通。运动学中建立的“质点”模型,发展到质点动力学中,万有引力定律中,以至物体转动问题中,还可引伸到单摆中的摆球,弹簧振子中的振子,甚至帮助我们建立电学中的点电荷模型,光学中的点光源模型。

3.物理模型思维贯穿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某个物理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刻和提高,物理模型也必将随之完善和准确。例如对于光本性的问题,人们从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的波动说、电磁说、粒子说到波粒二象性,在此发展过程中光的模型也随之一次次地得到深化。

4.在平时的例题教学中也是处处体现了物理模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解答各类物理习题,学生能否依据题意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是解题成败的重要环节。如果解题者所理解的题意中的物理模型与命题者的设计模型一致,题意就必然变得清晰鲜明,习题的难点便会随之而突破,这种例子是垂手可得的。

总之,物理模型的教学确实需要我们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个问题对提高我们的物理教学水平关系甚大。

物理猜想与中学物理教学

【摘 要】阐述物理猜想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及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猜想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 物理猜想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76-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教会学生运用物理猜想方法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学好物理。为了促进中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猜想方法,新课程的物理教材刻意设计了许多研究物理现象的活动。以此增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例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合作与交流等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是确保科学研究各种物理现象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猜想、假设,并经过许多的研究活动,才能使研究物理现象过程顺利完成。根据笔者这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物理猜想对高中物理教学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物理猜想提高物理教学的经验,现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物理猜想对中学物理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中,提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科学研究,使学生从基本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最终达到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习惯,发扬研究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活动,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索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研究活动过程中,根据已经了解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因此,要达到新课标中的要求,笔者认为猜想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物理猜想的运用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物理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运用物理猜想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往往对新生事物比较好奇,都希望能够尽快了解其中的知识、规律和奥秘。如果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物理现象猜想出其可能出现的某些现象或规律,那么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新奇心,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更能积极地深入到学习新知识当中。锻炼和培养中学生的物理猜想能力,能提高学生对研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兴趣和欲望正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因此,物理猜想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好方法。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他们现有知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进行猜想,经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等进行严格推理和验证,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也使他们思想更加灵活。因此通过猜想法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

物理猜想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意识进行推测,是开放性的思维方式。经过对事物仔细观察和辩别认识,提高了学生对事物整体性的研究,促进学生的思维进程,使学生迅速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如果这些新知识是由学生自己主动猜想后经过验证推理得来的,那么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因此,这些物理现象及规律就会深深刻印在学生的心里,巩固这些新的物理知识。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特别着重对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的物理猜想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科学的物理猜想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它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因此,科学的物理猜想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猜想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根据学生现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兴趣爱好和想象能力等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教师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来构建出新的物理猜想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讲究提出猜想一些方法。

1.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各种经历、各种经验和已学的知识提出猜想

科学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猜想并非胡乱猜测,它需要有科学依据,要根据学生的经历、经验、生活常识等提出猜想。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起初就是根据前人的经验、自己的经历以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提出的猜想,然后通过观察、推理、推导、证明,才提出了理论依据,最后才建立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先让学生观察羽毛和铁片在有空气的玻璃管中同时下落的情况,再启发他们猜想如果将玻璃管中的空气抽出后,再让羽毛和铁片同时下落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猜想并记下这些猜想,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最后得出结论。这种通过启发学生猜想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能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2.激励学生讨论,诱发物理猜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时,应该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让各组提出各自不同的猜想,并由他们各自陈述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据。激励他们讨论、争辩,经过讨论和争辩提高他们对物理猜想的兴趣和对物理猜想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将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一组猜想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另一组猜想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然后让他们分别做实验,得出结论。教师在课堂中认真听取各组学生的观点后,引导诱发他们讨论并猜想加速度与力及质量的关系,最后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这样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由于害怕自己提出的猜想被其他同学取笑或者自己提出的猜想不正确被老师责怪而羞以启齿,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消除他们的顾虑。例如,研究玻璃的折射率时,可以猜想单色光通过平行玻璃砖后传播方向是否发生改变。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其出射的方向,并记下来。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合理、准确,教师都要持平和的态度,让实验验证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科学猜想的意识。

4.创造良好的猜想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学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内容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例如,在“楞次定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演示让磁体的N极靠近闭合的铝环的实验之前,先启发学生猜想让磁体的N极靠近闭合的铝环时会看到什么现象,让磁体的N极去靠近有缺口的铝环时又会看到什么现象。然后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同样,让磁体的S极去靠近闭合的铝环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总之,教师要尽最大可能为学生进行猜想创造条件。

物理猜想既是一种自由尝试,也是一种严谨的创造,因此,在教学过锃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有利于提高学生猜想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加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较过,孟蓓.物理探究教学中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的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08(6)

[2]付红周.新课程下全方位认识猜想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高中物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林东槟.物理探究教学中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的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4)

[4]蔡严娟.新课改物理探究教学中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5)

去百度文库下载

议论文是由论题,论点,论据,论证诸多要素组成。论题,即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或说是论证的对像。论点,又叫论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论据,是指用来说明观点的材料。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说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