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说过一句话,“好的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好的习惯可以使你名扬四海”,那么什么样的习惯才能使你攀登上成功的阶梯呢?首先,善于捕捉新事物能为你写作奠定基础。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有一个习惯——记笔记。有一次,记者问他:“你都记些什么呢?”马卡连柯网址的回答说:“我记得是某人稍纵即逝的小注意、想法、题材的片段、人们的争吵,对话以及一些形形色色的琐事,之所以他有这些好习惯,才为他的写作及成名奠定了基础。其次,敢于质疑也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念书,教他读书的先生很严厉,所以很多学生都惧怕他,甚至都不敢真正的看他一眼。那位老师有一个习惯,他要求学生把每篇课文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否则,就要用戒尺打。小孙中山刚开始也照做了,但后来,他觉的有些课文没必要背,于是他就去请教先生了!奇怪的是先生接受了他的建议,以后重要的课文才背。再其次,善于总结自己也是必有可少的。齐白石在他年老的时候说:“我这一生有3天没作画。”齐老的一个习惯是每天必须坚持作画,而那三天也是要事缠身而没有作画的。但齐老依然觉的很可惜。最后,我认为好的习惯也不能放纵自己。唐玄宗在晚年有一个恶习——沉迷于酒色。最后导致暴发安史之乱。年仅33岁的李真——河北省第一文秘,然而他却大肆贪污,最导致的是一声枪响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但是,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的是毅力。如果马卡连柯没有毅力,恐怕他就不会成名!在苏联史中,更不会有这样一个名字!孙中山的敢于质疑的习惯,既解脱了学生,也帮助了先生。如果齐白石,不坚持作画,如果唐玄宗不沉迷于酒色,那结果将是少了一位绘画天才和少了一场战争。所以,在攀登时,好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好的习惯,就没有马卡连柯的功成名就,就没有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也就没有齐大师,甚至会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
每个人都要学习,我跟别人同别人相同,学习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带来开心。学习能给我们知识,学习能都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学习能让我们学到别人没有,也学不到的知识。所以,我的最爱就是学习。每天晚上,我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学习,让所有的知识进入我的知识的“海洋”。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标点,都有我的杰作,它们都像一艘火箭一样,“嗖”的一下,飞入了我的海洋里,让我的大脑变得更加机智、灵活。每当老师讲课时,我都会认真听、看。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记在心里。我读过一篇文章,是冰心写的《忆读书》,最后冰心奶奶说过一句话:“多读书,读书好,读好书。”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 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要“学到老,读到老!”
第一节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具 有很强大的力量 好的习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坏的习惯则让人从成功的宝座上跌下来。拿破仑·希尔认为,保罗·盖蒂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动作敏捷或迟缓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一个人要么习惯了准时,要么他就会习惯迟到。 一个准时的人,总会体会到这种习惯给他带来的好处,无论是约会,会议,还是什么别的方面的承诺。如果别人请你吃饭,你迟到了,那就会给主人和其他的客人造成不便。你可能会因此而变得很不受欢迎,以后人家都不会再请你吃饭了。 拿破仑·希尔认为,对商人来说,准时是一项特别宝贵的资产。俗话说得好,“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永远是正确的,现在这个时代里,这个原则比以前更加重要。现代企业的步调是一日千里,分秒必争。主管和高级职员的每日安排都是满满的,因为他们可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浪费,就像生产线不能耽搁一样。 守信对生意人来说,是个难得的品德,最有希望成功的商人和公司,他们一定是准时接受定单,准时回复并交货,提供服务,准时付款,准时还债。如果等时间已过去了,订货还没到,那顾客下次可能就不找你了。 节俭是另外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对天生节俭的人来说,这个习惯给他带来的成功的机会要比别人多。而习惯了节俭的人,他只知道在乎时就要注意节减开支和成本。在今天,竞争这么激烈的商业社会里,就算是在很小的地方去节省,积少成多,最后节省出来的东西也是可观的。甚至可能造成赢利和亏本的区别。 任何刚开始经营事业的商人,最有价值的习惯就是在做出决定之前,都要好好地回顾一下他的推理。这种最后的检查,也许只需要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但是收获却很大,它可以让人有一个机会来整理自己的思路,回想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么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过程,实际上非常有用。这就像是世界上那些非常有名的演员,他们在每次登台演出之前,虽然已经对自己扮演的角色很熟悉了,却还是要合上剧本,在心里迅速地把自己的角色重温一遍。 拿破仑·希尔对“养成自己这种习惯的秘诀”的态度是肯定的。他认为任何人都能在下定决心之前留下一分钟,最后一次冷静地整理思绪。
我改掉了“大马哈”的坏习惯 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未来。 ——题记 在老师和父母的眼里,我聪明、头脑灵活。但也有个缺点,那就是不细心,经常丢三落四。对我这个缺点,妈妈不知说了多少次,可是她说归说,我就是没想过要改。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大毛病,东西丢了再买就是了。而且我还自我安慰说:“谁能没个毛病呢,只要大事上细心就行了。” 妈妈生气地说:“你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啥时坏了大事就知道了。” 我吐了吐舌头,转眼就把妈妈的教训忘到了脑后,依然做自己的“马大哈”。 没想到,还真让妈妈说着了,我的这个毛病终于坏了大事—— 去年的中考,我竟然忘了带准考证,直到被监考老师堵在了考场门外,才发现这是个严重得不能再严重的错误,豆大的汗珠和着泪水滴嗒而下。等到妈妈拼了老命地将准考证送过来,我急得都快晕过去了。尽管监考老师一再安慰我,但刚才的“心惊肉跳”还是影响了我第一科的发挥。最后,终于因为第一科考得太差,影响到总分,我梦想多年的重点高中与我擦肩而过。分数出来后,老师同学都替我惋惜。我像被雪打的茄子一样,任凭妈妈怎么数落,都不能吱声了。 不得已,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复读。老师给我讲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曾经不太关注语文,因为他是搞数学的。所以他写的论文,总是达不以发表的标准,连他的著名的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也被推迟了很多年才能发表。在被推迟发表的那几年里,幸亏他研究的课题没有别的数学家推出来,否则,他多年的心血将会因为语文的缺陷而白费。从此,我对“马大哈”的毛病有了彻底清醒的认识。原来,一个人的习惯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啊。在重新复习的整整一年里,无论做什么事,我都告诫自己要认真,要细心。 如今,我终于改掉了马大哈的毛病,养成了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了。
西方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习惯尤为重要。在道德上形成优良的习惯不仅是个体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重要条件。 一 习惯亦作“习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习,数飞也。”指鸟飞翔时不断地拍翅,引申意为经重复练习而熟练掌握某个动作。“习”有学习、复习、练习、习染、习性、习惯等多重意思。《汉书·贾宜传》中“惯”作“贯”,习惯亦作“习贯”,指习于旧贯,后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习惯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表现在个体身上,习惯是经过长期的强化和训练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是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从社会的角度看,习惯是一种社会风尚,是一种无形的律法,是一个社会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就民族而言,习惯则是一个民族共同信念和共同意识的表征,等等。 何谓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习惯是指在一定社会中,经过长期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熏染而形成的特定的道德风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对社会中的群体和个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方式,我们也称之为道德习俗、道德常规或群体道德习惯;所谓狭义的道德习惯也可称之为个体道德习惯,是指社会道德习俗的个体化,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经过反复持久的练习而形成的道德上的稳固的心理定势,它包括道德认知习惯、道德情感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由于认知、情感上的习惯最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人们对道德习惯的研究便集中于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几乎成为道德习惯的同义语,是指在实践中经过长期、反复的历练而在个人身上形成的具体的道德行为方式。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各种各样的习惯是不是都是道德习惯呢?例如,穿鞋时,先穿左脚,再穿右脚;又如,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我们说只有那些包含道德内容,具有道德意义的习惯才属于道德习惯。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习惯就都是道德习惯。 从对道德习惯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知道其特性所在。第一,行为实施的自觉性。习惯是一种不加思考的行为动作,按习惯行事几乎让行为者的意识参与降到最低,个人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建立起来的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使其面临道德情境时可以自觉、熟练地展现道德行为,不假思索地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去行动,形成道德自觉。第二,形成时间的长期性。道德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循环往复的渐进过程,它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短期内促成的时有时无的道德行为不具备道德习惯的稳定特性,只有经过长期、反复的强化和训练才能具备心理和行为的稳定性,从而形成某种道德习惯。第三,效力形式的非规范性。社会道德习惯不同于律法,它不以文本的方式存在和流传,而是附着于风俗等非规范性形式,在代际沿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效力。第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从私人空间到公共领域,从生产活动到消费活动,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道德习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民族、地域、发展程度的差异等使各式各样的道德习惯千姿百态地呈现于现代文明之中。 在文化多元并存、个性全面发展的今天,道德习惯的民族性和个体性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道德习惯,这是各民族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各自形成了一套为本民族成员所熟悉和认可,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定道德习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源等自然因素,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域往往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习惯。道德习惯的民族性可以导致对同一事物、同一行为或同一现象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但这并不影响诸多道德习惯之间的和平共处。每一个民族各自形成了适合本民族生存发展,得到本民族成员认可和维护的道德思想体系和道德行为习惯,它不单纯因经济的发达或欠发达而影响到自身在道德体系中达到的先进或落后、文明或野蛮的水平,它可以凭借自身在道德上的独特性与其他民族相媲美,赢得世界各民族的尊重。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道德的多元化是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多元道德习惯的理解和尊重成为各民族应有的态度。 如同民族道德习惯一样,每一个个人也都有各自独特的道德习惯。道德习惯彰显着道德个性,不同的习惯不仅把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人区别开来,也把道德平庸者和道德高尚者区别开来。道德习惯是每个人之所以成为独特的道德个体的区别特征。由于每个人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不同、注重的方面不同,其所形成的道德习惯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物质上孝顺父母,有的人喜欢精神上慰藉老人;有的人喜欢经济上的奉献,有的人偏爱行为上的付出;同样是勤俭的习惯,有的人喜欢节衣,有的人则倾向缩食。其实,问题不在于道德习惯多么个性化,而在于对个性化的道德习惯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卢梭认为,在道德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对于一切不损害他人、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和习惯,我们都应持尊重的态度。在道德上,应允许别人有选择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的道德习惯要能理解,只要是在合乎道德要求的范围内。 二 道德行为(德行)和道德品质(德性)是衡量个体道德状况的两个基本方面,一个人只有把反复的道德行为转化为稳定的道德习惯,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才能说明他具有了某种道德水平。在这个意义上,道德习惯是连接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桥梁,个体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外在德行化为内在德性的过程。 在个体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是密切联系的。一定的道德行为反复地表现出来,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就表现为具有稳定特征的一定的道德品质。道德习惯表现在某种持续的行为中,是个体系列道德行为的综合,一时的、个别的行为不能称为道德习惯;道德习惯的品性化则表现为道德品质,道德习惯是道德品质的行为体现,道德品质是道德习惯的综合表现,可以说,一旦个体形成了某种道德习惯,相应地也就具有了这种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正是在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生成并得以体现的。一般说来,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之间是一致的,只有先有了道德行为才能形成与此相应道德的习惯,也才能表现为道德的品质,相应地,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才会表现出什么样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
就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的关系而言,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的驱动者、定向者和维持者。道德意识是道德行为的内在方面,是控制道德行为的内在机制和动因。在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道德习惯是理性认识、情感体验和意志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形成了某种道德习惯,便具有了某种稳定的道德意识和心理定势。由于这种道德意识和心理定势,人们便有了完成相应行为的倾向和需要,顺着这种心理定势,就会产生习以为常后的心安理得,破坏这种心理定势,则会引起内心的不安。如一个惯于行事严谨、认真的人偶尔一次的行为马虎会让他产生内心的不安;只有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做事,他才会怡然自得。为了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个人就会主动、自觉地按道德习惯行事,道德习惯就成为一种内控力,驱动着道德行为的发生,成为道德行为的动力源。道德习惯还使道德行为变得容易、轻松并乐于去做。经过千百次重复,习惯已经成为无需意志努力就可以自动完成的动作,这就使行为的发生变得简单、容易而轻松。某种习惯一旦养成,便使人们省去了行为前思考、判断和选择的环节,并能即刻对现场刺激做出直接的反映。例如看到老人上车,就起身让座;有人对你说话,就礼貌地注视对方;要扔瓜皮果壳就寻找垃圾桶;等等。对于养成了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因为不断应用的缘故,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用不着思考,也用不着回想。”[1]道德习惯还能够控制行为的取向,具有定向作用。行为发生后具体指向什么方向,仍由道德习惯来把握。不同的道德习惯使行为具有不同的方向,通常,道德的习惯会导致道德的行为,反之,不道德的习惯则会导致不道德的行为,一个在诚实守信习惯控制下的行为总是指向善的方向,而欺、背信的习惯只能使行为指向恶。道德习惯控制着实际行为的趋向,并调节着行为活动的全过程。道德习惯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这保证了每一个由此而来的行为都是稳定的行为,它不会因为困难或障碍而轻易放弃,即使是在面临利益冲突或利益诱惑时,也能坚守应有的道德品行。促使道德行为沿着特定的方向坚持不懈,这就是道德习惯的维持功能。 就道德习惯和德性的关系而言,德性通过道德习惯生成和改变。习惯对于德性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个体既是在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获得德性,也是在道德习惯的变化中改变或毁灭德性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切德性通过习惯而生成,通过习惯而毁灭。”[2-1]道德习惯养成成为德性养成的先导和前提。自然生成的东西无法通过习惯来改变,如人们无法通过习惯来改变石块下落或火焰向上的自然本性,但后天习得的东西都可以通过习惯来改变,而且必须通过实践形成的习惯来改变,德性的获得便是如此。只有做公正的事情才能养成公正的品质,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人。习惯是行为的无限反复,正是在勇敢的行为多次重复后才成为一个勇敢的人,“而在成为勇敢的人之后,我们就更加坚定和无畏”。[2-2]同样,也是在怯懦的行为多次反复后才成为一个怯懦的人,失去了勇敢的德性。所以,“生成德性的行为也增长着德性,而相反的德性则毁灭德性。”[2-5]对一个诚实的人而言,欺应该不会出现在他的身上,但诚实的人并非不可能有一些个别的不诚实的行为,如说假话逗孩子乐、取他人的信任等等。一个仁慈的人,也难免抛弃宽厚的胸怀,做一次小气的事。这些仅可视为破例。倘若这些个别的不诚实的、小气的行为不断、反复的出现,那么就不再是例外,而是“去习惯化”,即原有的习惯遭到破坏,并逐渐被另一种习惯所代替。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因为积习难反,但它确实存在。在一种习惯向另一种习惯转化的过程中,原有的德性遭至破坏,新的德性逐渐生成。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习以成性”的道理,就是说长期的习惯会造就某种性格,如果习惯好则德性随之生,如果不幸陷入恶习之中,则只有花大气力改正,才能重新培养和成就德性。 三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呢?陶行知先生强调要每日反省,就是要做到每天四问,即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反省的方法有助于革除不良习惯从而保持良好习惯。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建议要注意第一次。他认为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的确,人们种种坏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做的时候,自己没有及时发现或加以改正,以后就一错再错,最终形成恶习。除了这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外,依据道德习惯的特性,我们认为如下原则是值得坚持的。 1.身体力行的原则。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所以要通过在实践中反复的尝试和历练才能形成。所谓“行动养成习惯”,就是强调行动之于习惯的重要意义。“习”就是要反复地学、反复地练,仅仅是“知”而不“行”,单有理论而无实践,习惯终究无法形成,只有经常做某件事,才能形成习惯。这就好比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必须先进行有关德性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德性。例如,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因此,行动是养成习惯的首要步骤,只有对某种行为的身体力行,才能养成这种行为的习惯。 2.不能破例的原则。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是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在好习惯尚未扎根于身的情况下,一次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将要或已经初步形成的良好习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形象地把它比喻为饶线团。他说:“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饶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比好多回才能缠绕上去的还多。”[3]从另一个角度看,不能破例的原则即贵在坚持的原则。古人云“从善如登”,说的就是行善就像登山一样艰难,同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也并非易事,它需要主体与自己的私心杂念做斗争,一旦自我要求放松一点,原始欲望就可能作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与坏习惯的相互斗争中争夺地盘的。 3.从小培养的原则。古人云“慎始则善终”,培养一个人的道德习惯在小的时候就应注意,长大以后才能有好的结果。如果在幼年时期就好好培养,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则以后只须顺着它继续发展,自然就会终身受益;如果年幼时期没有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习惯成了则不易改,成年以后的道德教育必将事半功倍。有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某个儿童在幼儿园上学,玩过玩具后总是让别人收拾,他的老师没有留心。后来,他换了一个幼儿园,那儿的老师发觉了他的这个坏习惯,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把他矫正过来。我们试想,如果这个教师也像以前的教师一样忽略过去,不给他指出并帮他矫正,恐怕等他长大后就很难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事善始善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习惯了。 4.注重强化的原则。心理学者认为习惯是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最终建立起来的一种条件反射系统。美国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者桑代克在研究中发现:如果某行为发生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会增加;如果行为的发生伴随着令人不满意的结果,甚至是令人烦恼的,那么该行为的重复率就很低。桑代克的这一发现对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很有启发。那就是,对于道德的行为要多给予鼓励、表扬或奖励,即正强化,以增加其重复的可能性;对于不道德的行为则要给予指责和惩罚,即负强化,以降低该行为的重复率。如果恰恰相反,当道德行为得不到鼓励和表扬,还可能遭到打击或责怪时,要想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就难上加难了。 四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任何道德习惯都是一点一点形成的,所以不要轻视细微的事情。因此,我们主张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眼,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物、不破坏公物、不大声喧哗等基本文明习惯的培养做起。我们习惯地认为,一个不讲文明礼仪的人怎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之人,就像不经过一块砖、一片瓦地慢慢砌垒怎能造成高楼大厦一样。但是一个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就一定会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吗?通常,一个彬彬有礼、举止文明、言谈不俗的人被认为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对爱情忠贞、家庭负责的人被认为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办事尽心尽职、积极进取的人被认为是一个爱岗敬业的人,然而,在这样一些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中往往也存在、贪官、杀人犯,和从骨子里藐视社会、充满邪念甚至想毁灭人类的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那是因为虽然这样的人日常的具体行为由习惯系统在起作用,可思想意识却为另一套价值观系统所控制。如果个人具体的道德行为习惯不为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所统摄,他只能表现出某些条件下的行为优良以及某些场景中的品性淳良,他展现的只能是道德品行的某些侧面或片段,而无法体现道德的全貌,最为重要的是,他还不具有健全、高尚的道德人格。可见,尽管道德习惯的培养对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极为重要,然而,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有德性的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仅仅进行道德习惯的培养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和相应的价值观的教育相配套。因此,让价值观系统统摄习惯系统,让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勇敢、自强等道德行为习惯在追求平等、自由、公正、人道观念的指引下习得并表现,才能真实体现道德习惯对人的真正价值。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道德沦丧者也是一个行为习惯优良者,一个道德高尚者也同时是一个不拘小节的生活者。 可见,文明礼仪等道德行为习惯的获得还只是道德学习实践的基础部分,它是搭建道德理想性大厦的基本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大厦难以建立,所以它很重要,我们不能忽视;也正因为它是基础的,所以仅有它还远远不够,在其之上,我们还必须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化,这样才能使大厦根基扎实、巍然耸立。
见过懒的,没见过你这么懒的~~~
习惯是什么?”“习惯,就是你连想都不用想就经常做的事。”“习惯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的习惯是好的,像早上起床后刷牙,梳头、过马路前往两边看看……但是有些习惯就不那么好了。”“就有点儿像这条小路。我推着小车走在这条路上好多次了,中间已经轧出了一道深深的槽。而且,我每走一次,这道槽还在加深。瞧,现在已经深得要靠人帮忙才能把车拉出来。”“坏习惯也是这样,时间越长,就越难改掉。”这些都是贝贝熊的《坏习惯》里面的对话,给添添读这篇故事的时候,我帮添添理解了半天习惯是什么,坏习惯是什么。添添认真的听着故事:小熊妹妹无意间养成的咬指甲的坏习惯,小熊妹妹的困惑和痛苦,小熊妹妹认真努力的改掉坏习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小人认真的听着故事。听完了,她还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一个典型坏习惯:揪衣服领子。顺其自然的我就试着用故事书里的方式引导:没有强制添添一下子就把这个习惯改掉,而是采用奖励机制,次数减少就有奖励。添添很认真的遵守着我和她的约定,真的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了。而且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就兴奋的跟我说着她今天只揪了几次,是什么时候揪的。其实她不说,我也能看出来,她的衣领已经比以前干净整洁多了!哈,真是意想不到!其实不仅仅是对添添,我忽然也开始意识到自己平时上瘾但却不自知的“臭习惯”--上网。应该是从搬新家开始吧。以前晚上回家由于电脑就放在添添的卧室,为了不影响添添的休息和担心电脑的辐射,家里的机器基本就是个摆设。现在好了,自从搬家有了书房,电脑的使用比以前方便多了,查资料,看电影,上开心网成了我每天必做的事情。有的时候都忽略了陪小家伙玩儿。老公对此很有意见,但是我总是暂时的克制一下,转脑就又控制不住了。真的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了每天的“习惯”。好了,该是时候好好治治它了……一本在书店随手翻到的少儿书,几个被添添成天叫做“猴子”的小熊一家子和坏习惯说拜拜!,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育了添添,还育了我自己。呵呵!下一个目标,打算让她爸再看看这本书,说不定也能让他也受一下教育?算了,不强求,某人的情商还真没那么高。哈哈!(如能帮到您,望您采纳!!谢谢~~)
就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的关系而言,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的驱动者、定向者和维持者。道德意识是道德行为的内在方面,是控制道德行为的内在机制和动因。在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道德习惯是理性认识、情感体验和意志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形成了某种道德习惯,便具有了某种稳定的道德意识和心理定势。由于这种道德意识和心理定势,人们便有了完成相应行为的倾向和需要,顺着这种心理定势,就会产生习以为常后的心安理得,破坏这种心理定势,则会引起内心的不安。如一个惯于行事严谨、认真的人偶尔一次的行为马虎会让他产生内心的不安;只有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做事,他才会怡然自得。为了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个人就会主动、自觉地按道德习惯行事,道德习惯就成为一种内控力,驱动着道德行为的发生,成为道德行为的动力源。道德习惯还使道德行为变得容易、轻松并乐于去做。经过千百次重复,习惯已经成为无需意志努力就可以自动完成的动作,这就使行为的发生变得简单、容易而轻松。某种习惯一旦养成,便使人们省去了行为前思考、判断和选择的环节,并能即刻对现场刺激做出直接的反映。例如看到老人上车,就起身让座;有人对你说话,就礼貌地注视对方;要扔瓜皮果壳就寻找垃圾桶;等等。对于养成了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因为不断应用的缘故,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用不着思考,也用不着回想。”[1]道德习惯还能够控制行为的取向,具有定向作用。行为发生后具体指向什么方向,仍由道德习惯来把握。不同的道德习惯使行为具有不同的方向,通常,道德的习惯会导致道德的行为,反之,不道德的习惯则会导致不道德的行为,一个在诚实守信习惯控制下的行为总是指向善的方向,而欺、背信的习惯只能使行为指向恶。道德习惯控制着实际行为的趋向,并调节着行为活动的全过程。道德习惯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这保证了每一个由此而来的行为都是稳定的行为,它不会因为困难或障碍而轻易放弃,即使是在面临利益冲突或利益诱惑时,也能坚守应有的道德品行。促使道德行为沿着特定的方向坚持不懈,这就是道德习惯的维持功能。 就道德习惯和德性的关系而言,德性通过道德习惯生成和改变。习惯对于德性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个体既是在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获得德性,也是在道德习惯的变化中改变或毁灭德性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切德性通过习惯而生成,通过习惯而毁灭。”[2-1]道德习惯养成成为德性养成的先导和前提。自然生成的东西无法通过习惯来改变,如人们无法通过习惯来改变石块下落或火焰向上的自然本性,但后天习得的东西都可以通过习惯来改变,而且必须通过实践形成的习惯来改变,德性的获得便是如此。只有做公正的事情才能养成公正的品质,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人。习惯是行为的无限反复,正是在勇敢的行为多次重复后才成为一个勇敢的人,“而在成为勇敢的人之后,我们就更加坚定和无畏”。[2-2]同样,也是在怯懦的行为多次反复后才成为一个怯懦的人,失去了勇敢的德性。所以,“生成德性的行为也增长着德性,而相反的德性则毁灭德性。”[2-5]对一个诚实的人而言,欺应该不会出现在他的身上,但诚实的人并非不可能有一些个别的不诚实的行为,如说假话逗孩子乐、取他人的信任等等。一个仁慈的人,也难免抛弃宽厚的胸怀,做一次小气的事。这些仅可视为破例。倘若这些个别的不诚实的、小气的行为不断、反复的出现,那么就不再是例外,而是“去习惯化”,即原有的习惯遭到破坏,并逐渐被另一种习惯所代替。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因为积习难反,但它确实存在。在一种习惯向另一种习惯转化的过程中,原有的德性遭至破坏,新的德性逐渐生成。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习以成性”的道理,就是说长期的习惯会造就某种性格,如果习惯好则德性随之生,如果不幸陷入恶习之中,则只有花大气力改正,才能重新培养和成就德性。 三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呢?陶行知先生强调要每日反省,就是要做到每天四问,即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反省的方法有助于革除不良习惯从而保持良好习惯。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建议要注意第一次。他认为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的确,人们种种坏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做的时候,自己没有及时发现或加以改正,以后就一错再错,最终形成恶习。除了这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外,依据道德习惯的特性,我们认为如下原则是值得坚持的。 1.身体力行的原则。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所以要通过在实践中反复的尝试和历练才能形成。所谓“行动养成习惯”,就是强调行动之于习惯的重要意义。“习”就是要反复地学、反复地练,仅仅是“知”而不“行”,单有理论而无实践,习惯终究无法形成,只有经常做某件事,才能形成习惯。这就好比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必须先进行有关德性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德性。例如,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因此,行动是养成习惯的首要步骤,只有对某种行为的身体力行,才能养成这种行为的习惯。 2.不能破例的原则。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是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在好习惯尚未扎根于身的情况下,一次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将要或已经初步形成的良好习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形象地把它比喻为饶线团。他说:“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饶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比好多回才能缠绕上去的还多。”[3]从另一个角度看,不能破例的原则即贵在坚持的原则。古人云“从善如登”,说的就是行善就像登山一样艰难,同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也并非易事,它需要主体与自己的私心杂念做斗争,一旦自我要求放松一点,原始欲望就可能作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与坏习惯的相互斗争中争夺地盘的。 3.从小培养的原则。古人云“慎始则善终”,培养一个人的道德习惯在小的时候就应注意,长大以后才能有好的结果。如果在幼年时期就好好培养,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则以后只须顺着它继续发展,自然就会终身受益;如果年幼时期没有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习惯成了则不易改,成年以后的道德教育必将事半功倍。有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某个儿童在幼儿园上学,玩过玩具后总是让别人收拾,他的老师没有留心。后来,他换了一个幼儿园,那儿的老师发觉了他的这个坏习惯,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把他矫正过来。我们试想,如果这个教师也像以前的教师一样忽略过去,不给他指出并帮他矫正,恐怕等他长大后就很难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事善始善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习惯了。 4.注重强化的原则。心理学者认为习惯是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最终建立起来的一种条件反射系统。美国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者桑代克在研究中发现:如果某行为发生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会增加;如果行为的发生伴随着令人不满意的结果,甚至是令人烦恼的,那么该行为的重复率就很低。桑代克的这一发现对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很有启发。那就是,对于道德的行为要多给予鼓励、表扬或奖励,即正强化,以增加其重复的可能性;对于不道德的行为则要给予指责和惩罚,即负强化,以降低该行为的重复率。如果恰恰相反,当道德行为得不到鼓励和表扬,还可能遭到打击或责怪时,要想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就难上加难了。 四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任何道德习惯都是一点一点形成的,所以不要轻视细微的事情。因此,我们主张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眼,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物、不破坏公物、不大声喧哗等基本文明习惯的培养做起。我们习惯地认为,一个不讲文明礼仪的人怎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之人,就像不经过一块砖、一片瓦地慢慢砌垒怎能造成高楼大厦一样。但是一个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就一定会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吗?通常,一个彬彬有礼、举止文明、言谈不俗的人被认为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对爱情忠贞、家庭负责的人被认为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办事尽心尽职、积极进取的人被认为是一个爱岗敬业的人,然而,在这样一些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中往往也存在、贪官、杀人犯,和从骨子里藐视社会、充满邪念甚至想毁灭人类的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那是因为虽然这样的人日常的具体行为由习惯系统在起作用,可思想意识却为另一套价值观系统所控制。如果个人具体的道德行为习惯不为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所统摄,他只能表现出某些条件下的行为优良以及某些场景中的品性淳良,他展现的只能是道德品行的某些侧面或片段,而无法体现道德的全貌,最为重要的是,他还不具有健全、高尚的道德人格。可见,尽管道德习惯的培养对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极为重要,然而,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有德性的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仅仅进行道德习惯的培养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和相应的价值观的教育相配套。因此,让价值观系统统摄习惯系统,让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勇敢、自强等道德行为习惯在追求平等、自由、公正、人道观念的指引下习得并表现,才能真实体现道德习惯对人的真正价值。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道德沦丧者也是一个行为习惯优良者,一个道德高尚者也同时是一个不拘小节的生活者。 可见,文明礼仪等道德行为习惯的获得还只是道德学习实践的基础部分,它是搭建道德理想性大厦的基本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大厦难以建立,所以它很重要,我们不能忽视;也正因为它是基础的,所以仅有它还远远不够,在其之上,我们还必须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化,这样才能使大厦根基扎实、巍然耸立。
见过懒的,没见过你这么懒的~~~
三十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古人说:“一个坏习惯可以毁掉一个人,一个好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这句话说明了习惯对于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其实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的行动。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人取得的成绩往往取决于性格上的伟大。”而构成性格的,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好习惯。养成好的习惯,就如同为梦想插上了翅膀,为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定的基础。 说到习惯,让我想起一个故事:1998年1月21日至28日,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聚在法国首都巴黎,为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研讨。会议期间,有人向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教:“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重要知识的?”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却说:“我是在幼儿园。”提问者一下子愣住了,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哪些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科学家耐心地回答说:“我学会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用过的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自己的歉意……”谁也没想到,在我们平时看起来最平常的行为习惯,却成就了这位科学家辉煌的事业。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 记得有天晚上,奶奶刚想舒展一下双腿,突然奶奶的脸变白了,我就着急地问:“奶奶,您怎么了?”奶奶叹了口气,说:“人老了,年轻时的健康全没了。这不,腿又开始痛了。”我听了说:“奶奶,别着急,让我来帮您揉揉腿,您看好吗?”“好,太好了!”“您别紧张,而且最好别动,只要告诉我哪个地方痛就行了。”我笑着对奶奶说。我的五个手指就像一个按摩器,在奶奶的腿上不停地上下移动,奶奶咧着嘴笑着,眼睛微闭,手指还在有节奏地敲打着床。那是多么和谐、安静的一幕啊!后来,我每天都给奶奶揉腿,经过我将近一个月的坚持,我已经掌握一些基本手法、力度和关键位置。每次看到熟睡的奶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每天坚持给奶奶按摩更好的照顾奶奶,让她早日康复! 妈妈常常告诫我:“注意你的思想,它们会变成你的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命运。”虽然有些句子的内涵我还不太明了,但我知道习惯对一个人一生的成败一定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坏习惯会使你错失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会使你走向成功。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过去的习惯决定现在的你,现在的习惯造就未来的你,好习惯让我们受益终生,让好习惯伴我们终身!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好公民。下面是关于遵守规则的议论文范文,让我们一起来看吧!
规则无处不在,正所谓:不以规则,不能成方圆。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到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是规则就一定要遵守,不然就不能成以正果。
家庭生活中有家庭生活的规则,如作息制度、卫生要求、礼貌习惯等:社会生活中有社会生活的规则,如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规则,虽然不起眼,但它却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秩序。
在一次工作中,周总理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时间地图和其它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同志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他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心里很懊悔,他便和蔼的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遵守规则。”
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的规则很多,人之所以成熟,就取决于自觉与不自觉地把自己放进“规则”当中,不论是谁,规则就是规则,雷打不动,伟大的周总理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在一次理发中,很多人都在等候理发,但是时间宝贵的他却没有接受别的同志让他先理发的请求,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在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排到最后一位同志的后面,耐心等候理发了。
列宁这样遵守规则的人,才有了一幅幅和谐的画面,有了和谐的人们,有了我们今天和谐,美好的社会。
一位父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去钓鱼,河边的告示牌上写着:“钓鱼时间从上午九点至下午四点。”父子俩从上午钓了很长时间终于钓起了一条大鱼,父子俩很高兴,突然,父亲看了一眼手表,严肃的对孩子说:“现在已经四点二十分了,按规定我们只能钓到四点,因此我们必须把这条鱼放回河里,虽然孩子很不情愿,但父亲最终毅然把鱼放回了河里。
规则本身无美感可言,但是有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才拥有和谐有序的美好景观,才能显示规则的好处与美丽,这位父亲用行动教育了孩子:每个人要遵守规则!
敬畏规则,就是敬畏自己,遵守规则就是遵守自然。
西方有哲人言:再微弱的光,也是刺向黑暗的剑。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那微弱的光,我们遵规守矩散发出的光一经汇集,就会形成巨大无比的力量。
溪流遵循了大海"有容乃大"的规则,才拥入碧波蔚蓝的沧海;山峰浸润了“无欲则刚”的规则,才有了壁立千仞的雄奇;雄鹰知晓“天高任鸟飞”的规则,才成就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翱翔。遵守良好的规则,方可彰显力量。
纵观历史,秦统一六国,怎能离开严厉的规则;唐的昌盛,又何曾不是依靠完善的规则。唐太宗任人唯贤,虚心纳谏,严于律己,遵守规则,知错就改。才有了李世民携百官开辟了”贞观盛世“,把唐朝带入了一个开明繁荣的时代!足见守规则力量之大。
孟子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若世上没有规则,便会成为一盘散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正是因为有了规则,国家才能强大,家庭才能和睦,学校才能安然有序。周恩来总理有一次派人去图书馆借书,因按其规定没有借来,他只得淋着大雨跑去读,管理员见到后连声道歉,周总理却说:“你做得对,每个人都应该守规则,不然怎么管理图书馆?怎么管理社会?怎么管理国家?”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但总有一些规则束缚着我们。事实上,这不是对我们的束缚,而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试想一下,若没有交通规则,道路便会瘫痪,没有法律,好多人便会为所欲为……后果将不堪设想。在社会生活中,不守规则的事屡见不鲜,行人闯红灯,垃圾不分类,上公交车不分前后门,上车后抢占老弱病残座位等等;在学校里,上下楼打闹,考试抄袭等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凡此种种,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守规则的一些小事。但我们细想一想,小事并不小,长此以往,就将影响到我们的行为习惯,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未来。因此我们勿要善小而不为,勿要恶小而为之。
“规者,正圆之器;矩者,正方之器。”无规不成圆,无矩不成方。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告诫人们立身处世乃至安邦治国,都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和法度。无非也就是一句话: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以小纪而不遵”。因为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安定有序,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严守规则,让规则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大学生消费理性消费消费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是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结点,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群体,也受到社会消费的影响,消费观是否正确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是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结点,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消费的过程既是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商品的社会文化形成和转换的过程,是在社会文化意义上塑造消费主体的过程。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中的一个非凡群体,有自身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并在参与消费文化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反映了大学生的现实消费倾向和未来的消费走向,对于研究消费经济和市场需求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反映出了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价值取向,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观可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对于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学治理都将产生直接影响。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总结了当前大学生消费的一些基本现状、消费特点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1.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构成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过度,整个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制度随之也发生了一系列改革。高等教育由以前国家全部负担逐渐部分走向市场,高等教育费用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不断上涨,个人所负担的教育费用已经成为变通家庭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的经济较困难的家庭无法承担基本的教育费用。因此当前研究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是一件对社会和对高校都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仔细的思考,我认为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学习费用。学习费用是大学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在大学生中消费占很大部分,占到大学生日常总消费的近30%。学习费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上交学校的学费和平时自己的学习投入。基本生活费用。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包括吃、穿、住、行、用几个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消费水平逐渐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其标志是硬性消费比值下降,软性消费比值上升,恩格尔系数降至。娱乐消费。大学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基本生活费用在大学生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大学生用于精神享受方面的消费正在逐年上升。人际交往消费。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平台,已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地方。现代大学生都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人际交往技能作为大学生活的必不可少两大部分。2.大学生消费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时代的非凡性,决定了消费存在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概括起来讲,当代大学生消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消费来源单一。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对校园进行有计划、有秩序治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还采用比较封闭的治理模式。这种体制决定了大学生缺少更多的个人空间和时间,他们没有条件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来从事较为复杂的社会工作,靠自己赚钱来完成学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做依靠家庭资助、贷款或勤工俭学等其它的方式的经济来源。务实与经验相结合。新学子调查课题组在对大学价值取向的调查中列出了11种在大学生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知识、地位、友谊、爱情、名誉、金钱、权力、健康、家庭、事业和理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价值取向的实用性。大学生的消费还带有明显的经验性。这些经验有的来自与父母,有的来自与集体生活或是自己已往的消费经验。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由生源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消费水平的差异,第二方面是由于年龄和心态的变化导致的消费差异。二、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总体来说是比较理性的,但由于个性发展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加上消费来源单一等各方面的原因,在消费的过程中轻易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其消费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消费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本文主要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从众性和盲目性是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受集体影响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很轻易产生从众的心理,很轻易产生从众消费。盲目消费是指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缺乏计划性,轻易受到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而盲目的买许多自己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总得来说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都属于冲动型的消费。攀比消费和情绪化消费。由于大学生消费存在从众的心理,虚荣心作祟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往往轻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攀比消费在大学生中间主要体现在穿着妆扮上。情绪化消费就是把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享受消费和高消费。近些年来受西方消费主义浪潮的影响,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思想非常严重,享受生活成为指导消费的新观念。除此之外,在青年的大学生中存在高消费的现象,在消费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别出心裁的东西,追求前卫新潮,加上相互之间攀比心理严重,往往会出现消费负担过重,消费水平超出了实际需求或家庭的支付能力。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受这种思想的引导,负债消费在大学中也悄然兴起,节约成为了难以启齿的话题。2.大学生消费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结构的消费特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大学生消费的主导方向是健康的,但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认为导致大学生消费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原因。把大学生放到校园里,他的角色就是一名学生,同样把他放到社会中去,他又是社会的一分子,其消费观不可避免的受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①当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熟悉存在一定的偏差。当前有些学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不断降低入学门槛,许多家长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将孩子送入了学校,不管孩子是否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结果是一部分同学虽然挂上了大学生的头衔,而实际中由于自身不具备完成学业能力,思想和学习负担过重,由于缺乏坚强意志,随着时间的流失变得越来越坠落,变得成天无所事事,大量的空闲时间用在了享受消费上。②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其他一些消费文化的入侵,一些人开始追求享乐,事事讲排场讲面子,认为勤俭节约已经过时,甚至有些人把节俭视为见不得人的事,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少的大学生也开始随大流,赶新潮,节俭实惠等传统的消费取向在他们的头脑中存留很少。③媒体的不良诱导。大众媒体是现代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以其特有的轻易让人理解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导向的作用。现代的广告大多只注重物质文明宣传,不重视精神文明引导,这种金钱化、利益化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形成了不良的影响。家庭原因。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对于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学校教育原因。现在的大学高校在消费教育方面也都存在欠缺。另一方面,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原因。在消费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大学生消费还是比较理性的,消费中之所以出现各种问题还主要归因于大学生所处的特定的年龄阶段。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方法与途径1.社会教育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受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最为明显。大众媒体应加强对有用的健康的消费信息的宣传,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为大学生提供消费参考意见,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心理的引导。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大学生群体是现代因特网最大的使用群体,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因特网,因为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和快捷性满足了大学生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因此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因特网的资源优势。2.学校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主要方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作用。高等学校一定要注重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学习,通过组织一些关于素质教育的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爱好。整改学校四周的消费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大学生的消费环境主要是学校内部和校园的周边,要加强大学生消费的引导,就要对大学生所面对的消费环境进行整改。①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高校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中将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②整顿学校风部及学校四周的商业秩序和商品经营范围。校园内外的消费环境主要是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需要搞得像商业街那样繁华。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整顿校园环境是从客观上给大学生创设了培养正确消费观的环境,那么对大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改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且要具有长远意义。3.家庭教育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现代的中国家长应该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从小、从小事中锻炼孩子的意志,使孩子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更快的适应新环境。家长与孩子合作制定完整的消费计划。家长要适当控制孩子的花销,帮助孩子建立具体合理的消费计划,形成正确的理财思想和理财方法。4.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自身。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树立合理理财的自我意识,平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积累消费经验。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在消费过程中,自己要注重积累消费经验。学习消费知识,提高理财能力。在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关于消费方面的活动,从中学习消费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作为现代大学生,要主动学习消费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加强自身的法律基础,提高维权意识,不要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法盲。遵循正确的消费原则。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根据生活、学习、文化和娱乐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消费标准,坚持合理的消费原则,做出消费计划,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大学生在平时的消费过程中关键的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消费有度原则、消费计划性原则、消费主导性原则和消费自立性原则,通过这些原则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总体来说现代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发展趋势还是健康的,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消费来源单一、务实与经验并存、消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消费的开放性和消费的差异性。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现代瞬息万变的发展中,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外来不良文化因素的诱导和社会媒体炒作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的影响,大学生消费群体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潜在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宣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后备军
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商品会对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消费群体产生不同的心理刺激,从而导致不同的消费行为。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文化程度、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则划分出众多不同的消费群体及其各不相同的消费心理特征。一、消费者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消费心理特征。由于客观环境不同,购物场所、购物时间以及面对不同的售货人员,消费者会对同一价格的商品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和心理反应。例如,一罐可乐在超市只卖2元钱,而在酒吧却卖到15元,但消费者也能够接受。这是由于在不同的购物场所,消费者的价格习惯心理和适应性心理会相应有所不同;入世后关税降低,人们也许会更加倾向于购买自己需要的进口产品,这是由于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的价格倾向性心理不同;购物时心情愉快的顾客或者与异性朋友相约共同购物的顾客,往往对商品的价格不太敏感,很容易掏钱购物,这是由于在不同心情下,消费者的购物动机,注意力指向不同,因此对价格的消费敏感性心理也不同。二、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对服装消费而言,女性比男性更重视其美观与质量,女性往往对服装的款式、质材、实用性等均有较高的心理要求。青少年朋友对服装的要求则是新奇、前卫、突出个性,最好是名牌。中年人对服装常存在一种补偿性消费心理。老年人则更多地重视其经济实用性。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们在满足了改善外在形象的心理需求之后,对内衣的款式和质量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美观大方,又要求舒适高档,现在还常常将健美、保健的意识融入其中。对于食品,城镇居民大多已从“温饱型”过渡到“享受型”、“发展型”。虽然用来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降低并不明显,但是食品消费的质量却得到很大提高。这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对营养保健食品的需求大量增加,并相应产生了绿色食品、黑色食品、美容食品。同时,节省人们烹饪时间的快餐食品、方便食品也大受欢迎。这从不同角度体现出消费者对食品的不同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家用电器在并不久远的过去还算是高档消费品,而今已如“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对家电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其种类、功能、质量也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心理需求。仅以电视机为例,消费者不仅要高清晰、纯平、遥控、多制式、多频道、画中画等功能,同时还希望电视机在外观、色彩、造型上也与家居整体设计协调,风格统一。三、不同的“受害”消费心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繁荣,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商品种类繁多,但良莠不齐;厂家推陈出新,却也鱼目混珠;商家为争市场,利用“促销”等活动诱发消费者产生冲动心理,盲目购买;不法商人则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弱点,设置“陷阱”,欺消费者。此时,消费者应谨慎分析,稳定情绪,以免上当。现将常见的“受害”消费心理列举如下,供消费者引以为戒:轻信精美广告及其“诱人”的承诺;轻信“名牌”、“名店”;轻信“进口产品”、“外国产品”;轻信“打折”、“促销”、“跳楼价”;求购心切,没有认真挑选;贪小便宜心切,结果上了大当;一叶障目,冲动购买;受害后嫌麻烦,算了。
高中生的消费观目 录1一,问 题 提 出二,具 体 目 标三,研 究 过 程四,分 析 结 论五,研 究 成 果六,问 卷 调 查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家长们对子女过度宠爱,所给零用钱也比较多.那么,这些钱都花到哪些方面呢 这些消费开支合理吗 高中生应建立怎样的理财观念 这些问题,都是家长,社会十分关注的.而我们作为高中生,作为消费的直接参与者,对此也感到十分好奇,很想知道与我们同龄人的想法,做法.因此,我们决定对中学的消费状况做一些调查,进行一些研究.一,问题提出二,具体目标1,预设目标:希望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大体了解现代中学的消费情况,能够找出其特点,并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找出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2,达到目标:了解现代中学生消费状况,分析中学生消费状况合理的一面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撰写论文,实现预先设计的目标.三,研究过程1,准备工作:选择课题,寻找李挺老师指导,查询资料.制作100份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2,调查过程:调查对象是高一男女生;调查地点:教室和宿舍.3,统计过程:回收98份问卷调查,组员利用课余时间采用人工统计法进行统计.4,报告撰写:首先对统计的数据和参与查询到的资料做了认真彻底的分析,确定报告格式,分析对象,撰写论文.四,分析结论 (一)中学生消费状况的合理性1,合理的消费观念据第二题调查结果表明,约83,6%的中学生消费比较合理,只有部分中学生的开销比较大.据第十一题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在消费时,注重质量,实用的占75,2%,这说明过度追求名牌的消费观念将成为过去,理性消费渐渐成为主流.另外,消费有计划性,有步骤想也是中学生所注重.从第十二题调查表明,近54%的中学生有自己的"理财计划",消费的有序进行也是中学生消费观念合理性的表现之一.2,消费内容的合理性据第三题调查结果表明:学习资料是中学生继食品消费以后,居于第二的消费内容,这说明中学生很重视学习.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比例比较协调.这表明中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这些基本消费.报刊杂志,音像制品所占的消费比例显示,中学生的精神消费也日趋完善,信息取得的途径趋于多样化.3,消费方式的现代化百分比448 957人 数很快就会有 没有偶尔有有拥有情况百分比23646 13人 数没见过没用过偶尔使用经常使用使用情况关于银行卡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快捷,便利方式受他们青睐.4,对于消费的正确思考第一题的调查结果显示,的中学生的经济来源于父母及亲属,这种经济来源稳定可靠且可观;第六题的调查结果显示,的中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考虑过家庭的经济状况;第十题显示,有的中学生在心理上做好自食其力的准备,更由的中学生已进行过实践.这充分反映了中学生对消费的思考正趋于理性化,对于将来消费思考日趋成熟.百分比692人数否是消费是否考虑家庭状况百分比1683人数否有对高中生进行理财教育的必要性百分比310394人数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储蓄其他亲属父母经济来源(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1,消费结构的片面性首先,部分中学生的消费内容过于集中,如某几项消费内容占的比重比较大;其次,追求品牌的中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学生的消费观念进入误区.中学生应该具有勇敢向上,勤奋,智慧,活跃的思想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攀比现象严重由第七题圆锥图显示,中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比较严重.过分攀比,不但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也不利于我们养成了良好的消费习惯.因此,中学生自己要懂得克制自己,父母和老师也要及时帮忙纠正这种歪曲的消费观念.3,家长对理财教育教育不够到位从饼图,我们知道父母忽略了对我们理财方面的教育,这样很容易导致中学生消费不合理的现象.自食其力准备情况自己认为是否懂得理财(三)培养合理消费的建议1,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不攀比, 不追求名牌,提倡艰苦奋斗精神.2,家长应该对中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财教育,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3,学校应该积极对中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如开设理财教育课等.五,研究成果1,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在消费时注重质量和实用,并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同学有比较严重的攀比心理,这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有关.2,在研究学习中,我们自身也有很大的收获.调查过程,我们礼貌待人,向不熟悉的同学认真介绍情况,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在统计数据过程中,高度集中精力,面对没有趣味的数据,也要克服惰性坚持工作,端正了做事情的态度,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我们发现自己遇事更冷静,处事也多了一份成熟.附:中学生消费情况问卷调查1,你的经济来源:A,父母 B,其他亲属 C,你的储蓄 D,自己的劳动所得2,你平均每月的花费:A,300元以下 B,300―400元 C,400―500元 D,500元以上3,你的消费内容(从多到少排序,只填序号):A,服装 B,食品 C, 上网 D,音像 制品 E, 报刊杂志 F,学习资料 G,健身器材 H,化妆品 I,美发 J,医疗 K,其他4,你认为高中生每月花费应在: A,300元以下 B,300―400元 C,400―500元 D, 500元以上5,你认为消费合理吗:A,合理 B,一般 C,不合理6,消费时是否考虑经济状况:A,有 B,否7,你认为你周围的同学是否有攀比现象:A, 有 B, 没有8,家长是否对你进行过理财教育:A,经常 B,不经常 C,没有9,你认为对高中生进行理财教育是否必要:A,有 B,没有10,你做好自食其力的准备了吗:心理上 A,有 B,没有行动上 A,有 B,没有11,你消费时更注重:A,质量 B,品牌 C,实用 D,价格 E,无所谓12,你认为自己做过"财政计划"吗:A,有 B,没有13,你认为自己懂得怎样理财吗:A,懂得 B,不懂得14,你是否使用过银行卡:A,经常使用 B,偶尔使用 C,没使用过 D,没 见过15,你手中有归你使用的银行卡吗:A,有 B,偶尔有 C,没有 D,很快就会有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低于350元的占%,%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这个有很多,但是我不知道什么叫初三的作文了,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如果是记叙文就好写了,可以说某个小习惯害了谁或者哪个小习惯对人有什么好处,只要开头结尾写得好中间无所谓,举得例子一定要记述的长尽量占篇幅,再加上开头结尾差不多得有800字了,议论文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还是论点论据论证那一套
习惯是什么?培根认为“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假如把人生看成是一架天平,那么良好的习惯,则是这架天平上举足轻重的砝码,这枚砝码将影响你的人生。因为你的行为将不知不觉变为习惯,而习惯则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用自己的毅力与恒心来约束自己。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础。 法国作家福楼拜在给女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拒绝访客,天天洗澡,每天看日出……” 一个闭门写作的作家竟然能每天看日出,一个奇怪的习惯,但这也是一个伟大的习惯,正是在这晨曦的最初一刻,福楼拜感受到了生命的壮美,正是这初升的红日,这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福楼拜正视了自己,正是在这生命的伊始中,福楼拜升华了自己的思想。 于是,《包法利夫人》一书享誉世界,于是,阳光般鲜活生动的笔法,深刻的思想内涵传颂欧洲,于是,一个世界级的文豪应运而生。 良好的习惯,升华了思想。 “黎明即起,打扫门庭”,是古人倡导的良好的习惯。清晨,当雄鸡刚叫第一遍时,一个瘦小的身影手持宝剑,在院子里勤习武艺。他,就是一代名将祖狄,当别的小孩还在温暖的被窝中酣睡时,他,正在满头大汗地练剑。 你可以忘记他在古战场上的那雄姿英发,你可以忘记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你可以忘记他的千秋伟业,但你绝不会忘了这清晨舞剑的小伙,这代表的就是一种锐意进取,这代表了一种勤奋刻苦。 于是,历史的青简上刻下了浓重的一笔-------闻鸡起舞。 良好的习惯,磨炼了意志。 当北国的雪还在飘飞,当凛冽的风还在咆哮,当太阳还没睡够时,却有一个小孩在一个池塘里洗笔。 在中国的历史上,名人侠士数不胜数,名号更是五花八门,但能称之为“圣”的却寥寥无几,而“书圣”却誉满九州。 “圣”是一种荣誉,而“成圣”之路却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当“墨池”成为千载绝唱时,“铁画银钩”早已伴“书圣”之名飘荡了几千年。 良好的习惯,成就了学问。 人生本就如此,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一个良好的习惯,一份才华横溢的潇洒;一个良好的习惯,一份风华绝代的洒脱;一个良好的习惯,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 在这一个个习惯下生存,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超凡的智慧,一种无与伦比的魄力,一种脱俗的胆识。于是,凭着与众不同的人生砝码,多少伟人在自己人生天平成就其万世伟业,多少文人骚客在人生天平成就其千古美名。
水浒传》读书笔记(二)--沂岭杀四虎 李逵见宋江父子团聚后,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县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亲。 去时,途上遇见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胁,李鬼战败求饶,说他尚有九十岁老母,杀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块杀了。李逵可怜他,便饶了他,而且还给了他一锭银子,让他走了。 我觉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这样的人,所以就让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让李逵把他杀死。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气,二是让那些读者也赞同他,并看完后有一种豪迈气质,似乎自己就是李逵。李逵杀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后来的李逵背着老母过沂岭时杀虎的场景最为精彩。先是去打水,然后发现老母不见了,又发现两只小虎和两条人腿,愤怒之下杀死小虎,公、母虎分别来寻仇都被杀。 只可惜杀了虎,还被人请到家里做客,后又被擒。这让人看完之后,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14岁的高占喜,一个青海农家弟子,因为一次电视活动策划,他和城市的一个富家少年互换了7天人生,节目打出的议题是:“7天之后;高占喜还愿意回到农村吗?”七成的观众都猜测,高占喜难以反抗城市的诱惑,不愿意回去。谜底却在提前揭晓了--当得知自己的父亲不慎扭伤脚的消息,他立即要求赶回家乡。“为什么急着要走呢?父亲的脚伤不是大事。难得来一次城里。”高占喜只说了一句:“我的麦子熟了。”回村之后,占喜仍然5点半钟去上学,啃个小半个馍馍当午饭,学习之余割小麦挑水:仍是补丁长裤配布鞋,刻苦学习不改初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真正地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个真实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我的麦子熟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两句朴素的语言就是高占喜反抗城市的诱惑的内因。我认为他始终未忘记自己担当家庭的责任,后面也表明他深刻明白改变命运最终要靠自己。这个故事使我联想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团首席代表龙永图在瑞士谈判期间,碰到令他感慨万千的一件事情,一天,他和几个朋友去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的卫生间“砰砰”地响,他有点纳闷。龙永图出来之后,一位女士很着急地问他有没有看见她的孩子,她的孩子进去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出来,她又不能进去找。于是龙永图进去打开厕所门,看到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正在修抽马桶,怎么弄都冲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原来那小孩觉得上厕所冲不出水来是很不负责的行为。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品质非常可贵。在人生的漫长的征途上,当责任成为习惯,你就会尽力履行你自己的职责,从而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肯定;当责任成为习惯,一个人更轻易被人认可与接受,能从别人的赞赏中收获自尊和自信;当责任成为习惯,在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就能更多地互相尊重和互相欣赏,从而营造出更好的社会氛围。责任好象暖暖的春风,给大地带来了春的消息,使世界布满了生气和活力。人生的船不可能没有责任的帆,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高占喜和小男孩那样,负起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吧!当责任成为习惯,我们的人生将会和刚升起的太阳一样美好!第二篇:习惯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至今,我们学习过不少日常行为规范,这不仅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养成"教育,因为,日常行为规范的每一条都是一种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习它们,实际上就是在学习一种种好习惯,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好习惯。 一个人的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是相差不远的;后天养成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是相差甚远的,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我们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我们的各项素质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当一个人在工作中经常拖拖拉拉、敷衍塞责的时候,当一个人经常不回家而是坐在酒桌、赌桌上的时候,当一个人经常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他人的时候,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时候……他们以为自己得到了很大的便宜,然而他们没有想到,就在他们为此而高兴的时候,生命却在一天天的迅速消逝,当他们还在为此而高兴的时候,默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已经老了,这时回首一生,才知道这些他们当时以为很短暂的习惯却组成了生命的全部,塑造了自己的一生,而这一生并不是他们年轻时代所希望的一生,当他们想重新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所以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清晨尽早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每天五点半起床,做早操,喝杯牛奶吃块面包,然后就开始工作,当他习惯了六点钟开始工作以后,又努力再提早十五到二十分钟,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三十几本教育方面的书和三百多篇学术论文都是在早上五点到八点写成的。好习惯成就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那么,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情做起,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己一个又一个好习惯,让好习惯伴随我们终身,成为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一个又一个五彩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