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硕士论文,要求两万字以上。可询问学校教务处,最直接的是问你的导师。
河海大学的文化传统:“上善若水,笃学敦行”。
这一河海精神文化的实质。这八个字体现了河海100年来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蕴含了河海人所拥有的内在品质,即“水润万物的奉献精神,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还体现了河海人的外在表征。
即“精研求真的学术风格,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这四个方面亦构成了这一精神实质的四个具体层面,体现了河海人在价值判断与举必躬亲的知行合一。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世上最高的善,或具有最高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乐于奉献,滋润万物,造福众生,不求回报。这是对河海人精神境界的高度概括,河海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水休戚相关,河海精神文化体系的精神实质自然包含着水的属性,“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
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上善若水,道德境界之最高也。河海博施无偏,始能成其德,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河润万物,海纳百川!”
扩展资料:
河海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5年创建于南京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1924年与国立东南大学工科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1927年并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
1952年南京大学水利系、交通大学水利系、同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1960年被中共中央认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海大学
最佳答案水,滋润万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是甘甜的。但有时又是苦涩的;水是宝贵的,但有时它又泛滥成灾;水是清冽的,但在一些地方它却变得污浊不堪;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但在一些特别需要水的地方,它却变得那样吝啬……面对我们日日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一-水 最佳答案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能否确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观,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子孙后代生存的重大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关注水资源,应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 天气、气候与水资源 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地球上的生物所需要的水,绝大部分来自河流、湖泊、冰川和海洋等。这些可贵的淡水资源,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在气候系统中,水循环是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天气、气候与水分循环在正常情况下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调雨顺。 怎样才能期盼到风调雨顺?生态学家研究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如果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就很少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如果能达到40%,就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态环境;如果达到60%,这个国家将风调雨顺、美丽富饶。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情况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人口与城市化发展迅速,水资源面临的情况越来越严峻。早在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就发出:“水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警告。30多年过去了,水资源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越来越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在全国660多座城市中,缺水城市达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08座。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近 800亿公斤。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第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环境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 不容乐观的是,在缺水的同时,我国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情况仍然严重,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水资源与水环境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根据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求》分析,2010年我国工业、农业、生活及生态环境总需水量在中等干旱年为6988亿立方米,供水总量6670亿立方米,缺水318亿立方米。这表明,2010年后我国将开始进入严重的缺水期。 从人口的增长上看,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比目前减少1/5,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从经济增长上看,到21世纪中叶,国内生产总值要增长10倍以上,城市和工业用水将较大幅度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将相应增加,开源节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从城市发展看,21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城市水供求矛盾更加尖锐;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上看,2050年前,我国粮食产量要比现在增加1400亿公斤以上,这意味着农业灌溉总用水量必须增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 依法节水、治水 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而又无法替代的物质资源。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解决水资源须加大执法力度,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首先要依法节水,这是解决眼前供需矛盾的最有效措施。2002年8月修订公布的新《水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节约用水的口号已提了许多年,但缺乏约束力,收效不明显。现在应进入全民节水、依法节水的时代了。在全社会开展节水教育,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强制性节水。对于肆意浪费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处治,切实建立节水型社会。 其次,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大气水的开发利用。向空中要水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另一条途径。我国人工增雨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开展人工增雨的工作。1995年至2003年,全国有23个省共组织实施人工增雨4230多次,累计飞行9881小时,增雨面积达到300余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约2100亿立方米,在减轻和缓解干旱对国民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第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解决水资源的长远与根本之计。森林与植被的破坏是导致水资源紧缺的重要因素。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消耗森林资源达86亿立方米,相当于把过去全国的森林都砍了一遍。如今,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和12%。大规模盲目利用生态资源,使我国的生态资源质量急剧下降,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水资源涵养和调节能力严重不足。不断发生的洪涝、干旱和沙化三大灾害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它将威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为了拯救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面前,加大执法力度,运用法制的手段严格约束和治理,应当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突破口。 论文其实就是一种文章,就一种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有自己独有的论文格式。 下面就是标准的论文格式: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按照上边的论文格式来写,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加容易被读者了解,被编辑采纳。 最佳答案水,滋润万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是甘甜的。但有时又是苦涩的;水是宝贵的,但有时它又泛滥成灾;水是清冽的,但在一些地方它却变得污浊不堪;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但在一些特别需要水的地方,它却变得那样吝啬……面对我们日日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一-水,我们知道的到底有多少?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 据世界银行1998年对132个国家的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排到了82位。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1000立方米为人类生存起码要求。目前我国有15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严重低于缺水线,有7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辽宁、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的起码要求。 ●水污染程度严重,损失巨大 据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河长受到污染;的河长严重污染,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 在全国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黄河流域均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河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污染河段占60%以上,全国有1/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水污染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众生活、生存环境。 ●河湖萎缩,黄河断流 黄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到1998年的27年间,黄河利津站共有21年发生断流,断流频率已达四年五断,共计断流1050天,平均每个断流年份50天,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4公里,占下游河段总长的90%。 海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流基本干涸,河口淤积加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径流剧减,城镇排出的污水得不到稀释.形成不少污水河,被形象地称为:"无河不干,有水则污。" 调查表明,近30年来,我国湖泊水面面积已缩小了30%。 ●西北地区水环境恶劣 目前,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于涸现象十分严重,部分湖泊含盐量和矿化度明显升高,特别是西北湖泊咸化趋势更为明显。新疆博斯腾湖,由于上游修建灌溉工程,导致人湖水量锐减,含盐高的灌区退水又不断入湖,因此,该湖在短短的10多年内就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湖水矿化度上升了6倍,水面减少120平方公里,水位降低米。素有"绿色迷宫"之称的准噶尔盆地西部的艾比湖,因60年代在湖区毁林开荒,70年代截流断水,至今艾比湖湖面已由过去的1300平方公里减至600平方公里,干涸的湖盆已沦为盐漠。曾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咸水湖--罗布泊也已干涸。 ●湿地面积萎缩,生态蜕化 由于人口增长,耕地扩大,生态类型擅变,我国湿地面积严重萎缩。北大荒的连年垦荒使这块我国最大的湿地面积缩小了60%,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443万公顷下降到190万公顷。如不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十几年内三江平原的湿地将丧失殆尽。 ●南方围湖造田后果严重 围湖造田是导致南方湖泊面积萎缩的首要原因。曾经蔚为壮观的江汉湖群因围垦而消失湖泊983个,面积减少2041平方公里,目前仅存湖泊83个,浩浩荡荡的800里洞庭在不到40年的时间内,围垦面积达226万亩,淤积与围垦互为因果,导致湖区生态恶性循环。 ●地下水超采过量,引发环境问题 由于地表水资源贫乏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形成地下水域性降落漏斗149个,漏斗面积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面积万平方公里,占超采面积的。多年平均超采地下水亿立方米,有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60--80米,有些城市还出现了地面沉降,造成严重后果。 ●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后果堪优 我国己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此外,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新增荒漠化面积2100平方公里,因同样原因而损失的耕地面积达7万多公顷。黄土高原每年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达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 赢水污染事故频发。 近些年,全国各地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平均每年在1600起以上。1994年淮河特大污染事故,造成苏皖两省150万人饮水困难。1996年春节后,淮河再次发生污染事故,使蚌埠市70万人陷入水荒。近10年来,仅海河流域的水污染事故就达数百起,由水污染导致的地区间纠纷不断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阅读一份沉甸甸的水资源报告.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我国的水资源存在那些问题? 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会有30亿人面临缺水,40个国家和地区淡水严重不足。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万亿立方米,地下水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的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面临这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们是该做些什么了: 1、要有惜水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知道爱惜,有的甚至将水白白浪费。应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际差别很大,年内也变化莫测,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紧缺,自来水更加来之不易。爱惜水是节水的基础,只有意识到“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 2、养成好习惯,据分析,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与浪费水有关的习惯很多,比如: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为了接一杯热水,而白白放掉许多冷水;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削皮,或冲洗之后再择蔬菜;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 3、使用节水器具,家庭节水除了注意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以外,采用节水器具很重要,也最有效。为了省钱,很多人宁可放任自流,也不肯更换节水器具,其实,交这么多水费长期下来是更不合算的。使用节水器具,既省钱,还能保护环境,岂不是一举两得?节水器具种类繁多,有节水型水箱、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随便用上几个就为节水做出了不少贡献啊! 4、查漏塞流,在家中“滴水成河”并非开玩笑。要经常检查家中自来水管路。防微杜渐,不要忽视水龙头和水管节头的漏水。发现漏水,要及时请人或自己动手修理,堵塞流水。一时修不了的漏水,干脆用总开关暂时控制水流也好。管好水龙头,把水龙头的水门拧小一半,漏水流量自然也小了,同样的时间里流失水量也减少一半。 就生产而言,特别对一些高消耗水的行业,我们要围绕如何优化水系统的运行,如何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技术攻关,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对产品水消耗实行定额管理,并作为一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减少浪费现象。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有节约用水的理念,但缺少具体的行动,大手大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人认为家大业大,再加上身处长江边,总认为这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缺少节水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如果真正到了“水比油贵”之时,我们再抓节水工作就悔之晚矣.曾经有人说,地球应该叫做水球。因为当一个人在太空向地球了望时,他将看到一颗巨大的蓝色球体,因为他看到的是覆盖地球大部分的海洋,因而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因为在表面积为 ×108平方千米的地球中大部分都是海洋、江河、湖泊只有 ×108平方千米是陆地,因而科学家得到了一个结论: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因此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上的水有那么多,浪费一点也没有事,反正地球上的水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全球虽然有71%为海洋,但是供人类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在全球71%的海洋中,约有97%为海洋水,即咸水或其他人类不可用的水资源,而人类所需的淡水却仅占全球水量的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我国是一个贫水的国家。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6位;若按人均水资源计算,则仅为世界水平的1/4排在第110位之后。缺水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而且又不断加剧的趋势。以城市供水为例,全国大约670个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 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少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不足和用水紧张的问题。与此同时,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污染,又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失去了利用价值,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目前已引起国际社会以及我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 请不要让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培养节水意识的措施 (1)大范围的实行在标准用水量范围内的普通水价,超出则加倍甚至更高的收费。这种方式可以有区域性,但方式要全国推广。 (2)不仅仅以贴广告画作为宣传节水的手段,也可通过电视或在重要的场合内提出来,要使人们觉得节水也是一种义务。 (3)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居民用水的方式也可改成投币式或读卡式。将水表换成带有感光仪器的投币孔,投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硬币后,水管里会自动流出相应的用水量。这种硬币需要人们自己购买。也可将水表换成读卡机,读人磁卡内的信息后,才会流水直至磁卡上的水用完。 (4)家庭中的下水管道的结构可以改变成一个污水处理系统。倒掉的水若可重复使用的话,可流人马桶蓄水池内,以供冲厕;也可流人固定的水池内,以供其他用途。例如:洗拖布、浇花等。那样,水的重复使用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麻烦了。 总之,只要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中国淡水资源的节约不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我国的家庭节水潜力还很大。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水看上去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让人须臾不可缺少而又随时可以忘记。人们只是在渴了的时候想到喝水,而对于水的本身关心得很少甚至从未关心过。 水,是生命之源,是任何物质都不可替代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什么文明和发展。当前,由于世界人口的剧增、人类的过度索取和浪费,以及工业污染等原因,世界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尽管水资源总储量达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养活着世界1/4的人口,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4,被列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专家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6亿的高峰,再加上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到那时,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侧耳倾听,淮河在呐喊,黄河在哭泣,长江在叹息……水污染像一种持久的顽疾折磨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水库……水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呼吁人类关注水污染,节约水资源,联合国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呼唤着地球儿女要珍惜每一滴水。 国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冲个凉水澡所用的水相当于缺水国家几十个人的日用水量;当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相当于非洲或亚洲缺水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饮用水总量!由此可见,节约用水是多么的重要。 水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同学们,做一名环保小卫士吧!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时注意拧紧水龙头,做清洁时节约用水,在生活中与浪费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做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 目前,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淡水资源缺乏的环境中,有资料表明,我国现有淡水万亿吨,而每排放一吨废水,就会污染8吨淡水,如果每年的废水排放量为5亿吨,那么我国的淡水只能维持700年,记得有一句保护淡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词是这样写的:“保护水资源,珍惜生命,不要让水生物哭泣"。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能否确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观,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子孙后代生存的重大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关注水资源,应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 天气、气候与水资源 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地球上的生物所需要的水,绝大部分来自河流、湖泊、冰川和海洋等。这些可贵的淡水资源,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在气候系统中,水循环是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天气、气候与水分循环在正常情况下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调雨顺。 怎样才能期盼到风调雨顺?生态学家研究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如果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就很少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如果能达到40%,就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态环境;如果达到60%,这个国家将风调雨顺、美丽富饶。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情况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人口与城市化发展迅速,水资源面临的情况越来越严峻。早在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就发出:“水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警告。30多年过去了,水资源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越来越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在全国660多座城市中,缺水城市达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08座。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近 800亿公斤。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第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环境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 不容乐观的是,在缺水的同时,我国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情况仍然严重,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水资源与水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作为水纸的一个例子,最常见的是这个领域的期刊。你可以查查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描写河流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条河流,涓涓不息,流淌了多少年华,孕育了多少生命……在那样的长度中,我们或许都只是渺渺一粟。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用”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诗句来描绘黄河曲折蜿蜒、源远流长和奔腾千里的壮丽景象。而著名诗人李白,也曾在他的《将进酒》中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同样描绘了黄河的壮阔,也表达了时光飞逝的感概。诗人杜甫则在他的《旅夜抒怀》中描绘了一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夜月河流图,来抒发他内心孤寂苍凉的情感。苏轼更是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借河流奔腾不息的景象,豪情壮志的谈论天下一代代不断涌出的豪杰人物。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诗人都愿意歌颂河流?为什么这么多诗人都要借河流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诗人们似乎总对河流怀有特殊的感情。或许,这是因为河流总是和生命联系在一起的缘故吧,因为生命离不开水,所以我们离不开河流。我们灵魂中的文字,也离不开对河流的关注、歌颂和感概。
就拿人类历史最为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来说,古巴比伦发源于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条河,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古印度发源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而中国则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这些文明虽然发源于不同的地域,很是都有很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同发源于河流之畔。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人类的发源是伴随这河流的,河流孕育了人类,滋养着大地,滋润出了这古老的文明。所以人们对于河流,有些本能的敬畏和喜爱,看见流水,犹如看见了滚滚的历史,看见了奔腾的生命,想到了永恒的见证者。
所以,从古至今,从来不乏歌颂河流的诗人,也不乏描绘河流景象来抒情的人。因为河流,早已渗入了人类的血液和灵魂中,我们的内心有着和河流同步的呼吸。所以我们理所当然的应该去爱护我们的河流,保持对它敬畏的心理,感谢它赐予我们的生命。
只要人类不再钢铁机械的建筑与科技中迷失了方向,就一定能够顺着河流的方向找到出口和正确路。为了河流对我们亲切的指引,我们应在它们脆弱的时候爱护它们,保护它们,这样人类的明天才能看得到河流清澈欢腾的模样,看得到人类生命的澎湃和回归生命本质的质朴。
苏州河是一条穿过上海的又臭又脏充满糜烂气息的河。“沉淀了这个城市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遍地狼藉的工地,破旧肮脏的驳船,阴暗斑驳的河桥,茫然失措的船民的脸,城市中流淌着的悄无声息的疼痛和麻木,这条河流和她穿过的城市在娄烨的电影里而扮演着一个无声的角色,“在这条河流上我们可以看到友谊,看到父亲和孩子,看到孤独,看到一个婴儿的降生,看到……看到顺水漂流的爱情,看到美人鱼……看在河的尽头河流流进大海”。导演娄烨用自己的声音来作旁白,将自己和这部哀伤的电影融在一起,跳跃晃动起来撕扯你的眼睛,犹如苏州河上涌动的黑色波纹。然后呢?当然是爱情。在这肮脏的河上,某座桥上,发生了凄美的爱情。凄美,曾经为多少人所不屑并排斥的词。但却能恰如其分地形容这场突如其来的爱情,而事实上,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更需要感动,而引爆感动的往往仅是以凄美触动的泪腺。犯罪、堕落、爱情、流浪。娄烨用一种唯美的手法表达上海,这块充满了暖昧产(息的脆弱土地上的快餐爱情。它忧伤而绝望,影片中多组运动镜头体现着主人公的焦忧,而这不可息止的焦忧中又夹着边缘人物的市井心绪,但所有忧愁迷乱终以美美的离开和马达的死趋于平静,如同苏州河,继续静静流淌,不带感情,等待着下一个故事发生。
上海,这座繁华的国际化人都市,仍然继承着她十里洋场的产派。那里的空气都弥漫着爱情的味道。两个陌生人会在一瞬间发生爱情,就如马达和牡丹。
马达是边缘人群的代表,电影逐步展现他的性格直到他的死亡。马达是饱满的、充分的,也是悲哀的。从退学到成为街头小混混,马达走人堕落的第一步,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渴望成就,富裕,满足,所以当那辆绿色摩托车出现的时候,他似乎看到了梦想的阶梯,他第一次骑着摩托车时露出的笑容就像每一个年轻人对未来慷憬的自给自足。但现实依然残酷,马达并未出人头地,而成为一个依靠摩托车送货的人,酒吧、盗版VCD成为马达单调生活的惟一点缀。
牡丹是一个令人心疼的女孩。纯真、美丽、活泼、顽皮,但因为家庭的破碎而缺少关爱,她的感情世界是苍白的,所以当英俊的马达出现,并对她表现出关爱时,牡丹毫无保留地付出了自己的感情,
但是马达最终还是为了金钱而背叛了爱情,他对黑暗的反抗在那个时刻显得如此苍白单薄。绑架还是如约进行了,对牡丹的爱情成为马达对自己最人的讽刺,似乎在金钱面前爱情一文不值,直到牡丹用生命去表达对爱情的执著时,马达才真正愿意摘下虚伪冷酷的而具,面对自己真实而热烈的心灵。人性就是这样复杂又简单,一切的转变和回归,只在一刹那间的领悟。
牡丹带着自己理想的爱情跳入苏州河,幻化成她渴望的美人鱼,为此,影片将本该出现的忧伤情绪转变为一种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仿佛让人进入一个澄碧洁净的童话世界,仿佛告诉人们在这样的繁华都市也有着忧伤凄美的爱情童话。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如果有一天你被爱情欺,那是因为你对爱情期望太高。
苏州河畔的美人鱼从未出现过,真实的美人鱼仅仅游走在马达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于是,便有了美美。
美美和牡丹是两个截然不同性格的女孩,都成为马达生命中重要的人物,好像张爱玲的《红玫瑰和白玫瑰》一样,一个男人的一生中至少有红玫瑰的热烈和白玫瑰的纯洁。马达从两个女孩那里找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在我看来,美美和牡丹其实是同一个人。也许那只是一个人的双面性格,一个人分裂的两面,娄烨对人的两而性也无能为力,也许用“从不撒谎”的摄影机才能表现出来吧。对于马达,美美成为牡丹的化身,美美让美人鱼的故事在一个乔暗、低劣的酒吧里作为招揽顾客的方式继续演绎着,但此刻观众并不会感觉粗俗和堕落,通过唯美的画面,美人鱼将美美和牡丹融合在了一起,浑然天成,成为一种精神象征,这种象征使马达在美美那里找到了化解内心痛苦和创伤的港湾,使他背负着十字架的灵魂得到暂时的安歇。而对于美美,马达的爱情成为她心中最高的爱情境界,但美美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牡丹,马达那份执著而悲伤的爱不属于她。她失落了,但她的精神被马达感染若,她找到了自己,她知道该如何追求属于她的.理想。
影片的人体意象是“女人似水”。看来能解释为“发生在水边的故事”不只是《水浒》。《苏州河》讲了关于两个女人的故事。她们就如水,妩媚动人,漂流不定。而发生在河边的爱情也不知会随河流漂向哪个方向。两对年轻恋人的故事犹如苏州河上相对驶来的两条驳船,它们在河桥下短暂相遇后,又沿两条截然相反的肮线远远走开。
“美人鱼”的出现让人坚信世界上还有童话。牡丹比童话里的美人鱼幸福,她和爱的人死在了一起,真正的天长地久似乎只有通过死亡来实现,还好对于生的人,我们不必痛苦,因为死只是生的一部分。
有人认为娄烨刻意安排了小美人鱼这样的造型,是在暗示西方文化己经不知不觉地侵入了我们的生活,受着西方的文化渗透。是不是勉为其难,我不知道,也许有些人想得比导演想得还要多。我喜欢金黄的头发,白哲皮肤的美人鱼玩具,喜欢戴着假发穿着闪亮发光衣服在缸内自由游动的美人鱼,喜欢看牡丹涂上天蓝色的指甲油。因为她,我相信童话的存在性,就像到了上海我终于相信上海真有美人鱼表演的酒吧:片子是淡淡的黄色调,有若我喜欢的记录片的味道。整个色调让人一改往日对上海那种灯红洒绿的印象,觉得还是怀旧的城市,有着古朴的韵味。就连美美在霓虹灯映照卜的夜上海闲逛的那一段,也没给人以浮躁的感觉,相反虽然美美穿着红衣绿裙很蛊惑的衣服,给人的却只是一理暖昧而己,毕竟,黄色还是暖暖的颜色,给人的是一定的温暖,就好像轻轻流过心头上的苏州河。
感谢娄烨送给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故事。虽然有人说美美牡丹的双重身份像基耶斯洛夫基的《双面维诺妮卡》。摇动不定的晃镜头像极了王家卫的“招牌”:某处风格又抄袭了陈可辛或者是岩井俊二。但开头还是标明了ALouycs Film。他确定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独立电影制片人。中国内地需要一位导演把中国的城市展现给西方人看,不只是第五代的人最农村的故事。城市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娄烨说,城市像人一样总被各种各样好看的衣服打扮着,而他关心的是衣服卜面的东西——身体,还有血脉。苏州河,上海的血脉。
《苏》的配乐不是很复杂,但恰到好处,及时地烘托出剧情及变化发展。有电子乐的动感节奏,有摇滚乐的颓废气氛,有抒情乐的松弛渲染。但这是没法出原声带的音乐,因为它必须和故事结合起来,才有足够打动人的力录。
喜欢里面的声音。周迅粗粗的但极有磁性的嗓音,演美美多了份沧桑,演牡丹则显得可爱。贾宏生的北京腔调很符合人物的性格。尽管有人批评说讲述上海的故事主人公为什么要用北京话,但好听就是好听。娄烨的声音也好,就像慢慢讲述整个故事的摄影师,作为一个旁观者,他的声音和他的讲述一样清晰透彻。语调中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无所谓态度让人着迷。
在《苏州河》的海报上,周迅吹着一只深蓝的大泡泡,这只人泡泡居于海报正中,显得笨拙、沉重、摇摇欲坠。也许它终将掉卜来,沿着墙角滚到右边幽蓝的苏州河里去,垃圾与爱情将在月光卜现实的河水中漂流。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黄河的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家旁边有一条河,名叫小黄河。我很喜欢小黄河,它一年四季都很美。
春天一到河水就苏醒了,而且你会发现水很快就变成翠绿的了!是水被污染了吗?当然不是!是因为小黄河旁的柳树的叶子变成了翠绿的了,倒映在水面上,这样一来水就变成翠绿色的了。
夏天到了。一束束金光洒在水面上,水面被晒得发热,小鱼经常会活泼地跳出水面。这时候人们就会在小桥上散步,一边走一边夸奖柳树,柳树听见把身子挺得更直了。
秋天悄悄地来了,小黄河的水也变了很多,许多人都提着水桶来打水,其实打水的不是别人,而是种菜的伯伯,浇灌着河边的田地,这时候一些人就会出现在河岸上买各种蔬菜和水果。
寒冷的冬天来临了,小黄河结冰了。许多孩子做伴在河上滑冰!一边滑冰还一边唱歌和背古诗,小黄河听见了发出“吱吱”的声音,好像在鼓掌呢!
这就是小黄河,景色迷人的小黄河,我喜欢小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摇篮,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它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
自古以来,黄河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摇篮,隋朝应锡的千古名句:“浩浩长江水,九折东北流。”而且全国七大古都中其中四座都坐落于黄河流域,啊,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时间一晃,千百年一过去,昔日那河清海晏的黄河已成为了回忆,今日的黄河是什么样的呢?我从资料中了解到,今日的黄河鱼虾早已绝迹,而且水早已混浊不清,臭味难闻!
啊,黄河,你还是我们的母亲河吗?在我心中,黄河是完美的,它清澈见底,河底鱼虾不计其数,它惊涛澎湃,一往无前,过流之处,无不给两岸人民带来无尽的福音,啊,黄河,在我心中,你是多么的神圣,四周有青山相绕,岸上的工厂在排放着几经处理的废水,发电站有效的利用黄河之水发电,旅游区也注重保护环境,让黄河更好的造福于人类,这样经济发展,商业繁荣,黄河,你是多么的美丽丰饶。
而如今,黄河依旧是那么桀骜不训,让我们用满怀的爱心和幸福的缨络,为母亲河编织绿衣,让我心中的黄河成为现实。
啊,母亲河,我心中的黄河,我期待着你重现昔日的光彩。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还不复回”。黄河昔日的雄伟壮观波涛澎湃被刻入了历史的记忆中,如今的黄河是不是还有昔日的风光?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时间将它腐化。再也看不到“黄河之水天上来”,代替她的是黄澄澄的泥沙,干涸的河床以及中下游被污染的黄河水……
大约在六千年前,这条母亲河哺育了生活在黄河一带的原始居民半坡人和大汶口人。在古代,华夏族和汉族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并在这里建立了国家。黄河水患,大禹治水。黄河水患,淹没了多少人的家园,淹没了多少沿河两岸的良田;如今,高高的河床悬起高达7~8米,在开封附近竟高达20多米。若是两岸决堤那将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条悬河悬起了多少人的心啊!使人无时无刻不为它担心!
晋朝成公绥的《黄河赋》中写到:“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诗句中,黄河的美可以比过百川,可想而知,黄河在古代是十分壮丽的,可以称得上是净江如练。可如今,黄河不再是那么美丽了。黄河水中渗满了泥沙,黄澄澄的喝水奔流到海;乌黑发臭的河水污染了周边的环境,使中下游的饮水问题大大增加。黄河下游缺水断流,再也看不到“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观。
是什么导致黄河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黄河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表土50亿吨,相当于全国的耕地被剥去1厘米后的肥土层。而黄河每年16亿吨泥沙滔滔流入渤海,占了全国泥沙总量的32%!黄河近两年来断流,而污水却源源不断的流入“母亲河”的怀抱……
昔日的黄河啊!你在哪?这远去的黄河美景什么时候才能重现?华夏儿女啊!请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让她能够更好的为人类造福,让她不再是“中国的忧患”,让她回到从前那壮丽的景观!
今天早上,我们六年级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坐着大客车到黄河风景区去研学。
我们一路欢歌笑语,坐在行驶的大巴车上,同学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就像刚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笑声不断,一派欢天喜地的景象,一路上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好关于黄河知识,不知不觉一会就到了黄河风景区,一进大门,我们就看到一坐高高大大的石像,老师说,那是炎黄二帝,是我们的祖先,我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应该感到自豪,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曾有多少世人书写它的形状,有多少旅行家赞叹他的恢弘,曾是多少战士斗志昂扬,今天我终于站在了黄河大堤上,滔滔的黄河水,后浪推着前浪,棕黄色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像千万头雄狮奔腾咆哮,昼夜不息,新鲜的空气,迅疾的流水,还有眼前的气势非凡,无不激起我的豪情壮志。
黄河真宽呀,一望无边,同学们都禁不住一阵赞叹,我们一边观赏风景,一边学习知识,我们老师带领着我们去了黄河科技馆,还去了黄河博物馆,我们这一次真是受益匪浅啊。
我在这一次的旅游中明白了许多东西,果然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天玩的非常开心,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多么希望老师能经常带我们出去研学,多增加我们对祖国的了解!
黄河,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是一个在东北出生长大的孩子。也许,我是黄河生的。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止一次的向往。虽然没听过黄河强,但它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出现在我的心里。
黄河不仅因其地理的重要性而在世界上文明,而且黄河的水滋养了中华民族无尽的文化。是中国人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新篇章。他们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子孙。自从第一次大米落入黄河,人们就离开了吃血喝血的生活,发展了一种领先世界一大步的文化。第一本农书泡在黄河水里;第一本美术书被黄河水冲走;第一本医书在黄河水中完善;一本历史书在黄河打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黄河哺育的,开创了世界文明的先河!
有人说黄河不仅代表了中华文明,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是的,黄河的确是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黄河从发源地出发,穿高山,绕平原,飞峡谷,跳山丘,呼啸而过,奔腾而过;浇灌着一望无垠的沃土,四周是工厂似的森林,接了四十多条支流,环抱了无数的山山水水,气势磅礴。旅途上,有多少障碍阻挡着它,但它从不停歇,无论山多高,岭多陡,它从不退缩。依旧威武澎湃。它以取之不尽的水流,用之不尽的波浪,诠释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它用自己的声音告诉每一个国际友人;中华民族,永不退缩!
因为黄河,我们有世界领先的文明,因为黄河,我们有坚强不屈的精神,因为黄河,我们有美丽富饶的中华家园……我,一个没见过黄河的孩子,也应该在心里对它说:我爱你,黄河!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当两岸的岩石逐渐被抚平,当日月不息的河流逐渐变浑浊,看,这是历史在变迁。当层层的岩石被浊浪冲刷得鸣鸣作响,当黄河掀起万丈狂澜响彻云霄,听,这是历史在倾诉。当黄河之水溅起惊动你的鼻翼,当难以言尽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嗅,这是沧桑的滋味。
逆着水势而上,我们去揭开壶口瀑布的面容。周围雾气缭绕,引得一片朦胧,如仙气一般包裹着瀑布,渐渐弥漫,渲染了整片天空。忽地走进,空气似乎变得清凉,令人心生惬意,只见滚滚的黄河之水从蒙蒙雾气中奔涌而出,伴着震动天地的声响,浩浩荡荡,如英雄般义无反顾,锐不可当,又如千万匹奔腾的俊马,拥有浊浪排空的气势。瞬间,她掀起惊涛骇浪,以豪迈的气概一直绵延到天边。那一刻,面对黄河,面对这位母亲,我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渺小,甚至难以与她的一粒水滴相媲美,完完全全臣服于她的脚下,以敬仰的目光望着她,被她难以言说的英勇气魄深深感染着。啊,大地的母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她呼啸着,她轰鸣着,她从山巅而落,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惊涛骇浪,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我壮美的黄河,我壮美的中华民族,壮美的黄河孕育出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壮美的黄河孕育的是华夏民族的生命!她是我们民族的摇篮,她更是承载着五千年的古国气韵。
黄河她不清秀,她不灵动,但是她黄色的皮肤正是我们中国人的皮肤,她的气魄正象征着中华人民的气魄!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要向黄河一样的伟大坚强,像黄河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伟大摇篮。几千年来,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进行文明创造的重要基地。黄河奔腾向前、百折不挠的气势,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精神的生动写照。
黄河流域,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湿润,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一个地区。黄河流域作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地带的时间,长达三千多年,全国七大古都中的四座,西安、洛阳、开封和安阳在黄河流域。
我们的先人在这里创造灿烂的文化。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史记》到《资治通鉴》,许多不朽的辞章典籍,是在黄河地区诞生的,为中华文化增添不朽的光采。黄河引出无数的优美诗篇这些诗句千古流传,至今仍洋溢着强烈的艺术魅力。
黄河又是一条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河流,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关于黄河灾害,史不绝书。从先秦到**统治时期的两千五百多年内,黄河下游共决溢一千五百多次,大的改道二十六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元代诗人萨都剌在《过古黄河堤》中就写道:“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两岸群众带来深重的灾难。七朝古都开封,历史上曾六次被黄河水淹没。《清明上河图》描绘的那个繁华的东京汴梁,如今就湮埋在九米黄土之下。一九三八年,介石下令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人为水患,波及四十四个县市,淹死八十九万人,一千二百五十多万人受灾,情景十分悲惨。
治理黄河,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中华民族为此作出顽强的努力。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两岸人民盼望黄河除害兴利的美好愿望难以实现。
“人类,人类。”从我耳边闪过一个低沉嘶哑的.声音。
“是在叫我吗?”我喃喃自语道。“是的”。那个声音再次出现。我猛的回头,看见前方横亘着一条土黄色的“带子”,这么熟悉,似曾相识。哦,是黄河!
咦,黄河怎么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清澈,反倒在河面上漂浮着许多丑陋的污物,嘻嘻哈哈的蹂躏着黄河,使黄河苦不堪言。
“看到了吧,人类”,黄河又开口了,“这就是你们的‘杰作’,原本金黄色的我,现在却成了土黄色。我的青春,我的美丽容貌早已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你眼前的这些污秽!”
“我也曾辉煌过,那时的我生活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目睹了中华大地的和谐安宁,听鸟语、嗅花香,这里山清水秀,绿荫一片。”
“那么,是什么改变了你,改变了这一切呢?”我的好奇心促使我这样幼稚的问道。
你的回答沉重而缓慢:“后来,出现了人,他们很聪明,但我的噩梦也从此拉开序幕。人们为了满足利益,开始毫不留情的乱砍滥伐,导致暴风骤雨降临时,没人替我遮挡。风吹在我的脸上,雨打在我的心上,使我变得越来越憔悴。唉!”
听到这里,我羞愧的低下了头,面对着眼前这条伟大的河流,我想起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也明白了黄河为什么咆哮。
望着这条支离破碎的黄河,我只想立刻变为一朵浪花,融入着坦荡的黄河之中,但这样无济于事,我只好大声呐喊:“黄河清,天下平。保卫黄河!”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黄河一定能恢复她往日的英姿,一展她当年的风采!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自古以来,赞美黄河的诗句就数不胜数。王之涣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安石也不禁赞叹:“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李白,也心潮澎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是啊,黄河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印象,想一览母亲河的魅力。
有一次,妈妈带我到黄河边走了一圈,一眼望去,望不到边。虽然只是黄河的一角,但那磅礴的气势,澎湃的河流,不禁让我心惊胆战:滔滔黄水,奔腾、翻滚,一泻千里;黄河那汹涌的河水川流不息。栩栩如生,犹如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磷巨龙,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有时,腾空而起,好似那巨龙冲向无边的苍穹;有时,他在不留神间俯冲而下。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波涛渐渐“消停了”,微风轻拂着浪涛,倒有几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感觉。我们继续往前走,浊黄的水,窄窄的、浅浅地、缓缓地流着,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没有惊涛,没有骇浪,静谧甜好地,舒服地流淌着。
但是,你们知道吗,在这静谧的背后,我们的母亲河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啊,她从昔日的“水桶腰”,“瘦身”成了小细腰,这一切不都是我们一手造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保卫我们的母亲河吧!
我国有多条河流,有那惊涛骇浪的长江,波涛滚滚的淮河,浩浩荡荡的海河,但是我独爱那浊流宛转的黄河。
我喜欢黄河是因为它是中国的“母亲河”,它像一位亲爱的妈妈,哺育我们,感动我们,养育中华儿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在黄河的身边发源。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波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河之边把中原天地批成南北两面。在我心中黄河是雄伟壮观的代名词,它拥有丰富的历史,经历了诸多的考验。上游的它平缓温柔,如同娴静美丽的少妇;流至下游,如同脱缰的野马,自由奔腾,像一把利剑在崇山峻岭中劈出一条道路。
黄河是值得赞美的,它以雷霆万钧的力量,浊浪排空的气势劈开大山和深峡,切断腾格里沙漠、黄土高原连绵不断的峡谷中串流而下,水花溅发出万马奔腾的轰鸣。
九曲黄河,可以激起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斗志,九曲黄河,可以树立我们心中坚贞不屈的毅念,九曲黄河,也正用它那浩荡奔腾的生命告诉我们这些华夏子孙——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暑假,外公外婆带我去刘家峡水库玩。
刘家峡水库离兰州有54公里多,1974年建成,是新中国第一座容量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站,每年将57亿度的强大电流送往陕西、甘肃、青海。刘家峡水库大坝截住了黄河,还有发源于青海的洮河和大夏河流进水库;水库面积140平方公里,最宽处有6。5公里,最窄处只有70米。
我们上了一条快艇,沿着河道向西行驶,目标是炳灵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黄河在这个地方是向西流的。真是奇怪,黄河不是向东流的吗?两岸都是山,一边光秃秃的,一边很多树。在没树的一边形成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山峰,有的像小鸟,有的像人,还有的像小狗……。有些山的一面有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坑,真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两岸的风景在蓝天白云下显得美极了。
快艇在碧绿的水上很驶着,突然我发现河水被一条很清楚的分界线分开了,一边是黄的,一边是绿的,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洮河水带着混浊的泥沙流入清澈碧绿的水库,这个现象也是很奇妙的哦!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行驶,我们终于到达了终点站炳灵寺。
刘家峡水库的雄伟大坝、稀奇古怪的山、清澈的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为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黄河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黄河就像一条摆动的龙尾,多次改变河道。 每一次改变河道,都是黄河对人们的一次惩罚。1887年有200多万人丧生,1931年约300万人死亡,1938年89万人丧命。
为什么?一手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母亲,要给她最爱的儿女惩罚?人们为了自己,开始大量开采黄河周边的树木,使得那里水土流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原来美丽的母亲变的伤心欲绝,她终于忍不住了,她只有用行动来警告报复她的儿女——带着泪水开始来报复对她造成伤害的儿女们。
只有失去了,才知道拥有的快乐。人们觉悟了,知错了,后悔了,痛恨自己对母亲的伤害,于是想方设法的补偿母亲,研制出各种各样的绿化黄河方案,想让母亲变得美丽,温柔,继续为人们造福。母亲是宽宏的,母爱是无边的,母亲看到了人们的悔意,感动了,气消了,快乐了,答应了人们的请求,继续做一个慈爱的母亲,保护她最爱的孩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手创造了中华民族,我们都是黄河的传人,黄河——人类的母亲河,是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河!她博大的胸怀及她善良的品质,是亿万中华儿女力量的源泉,黄河是祖国的作风:永不低头折节,顽强拼搏的气魄!是中华民族拼搏的象征,是中国12多亿人的母亲……
“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题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在诗人笔下,黄河是一条壮阔宏伟的河流,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养育了我们的生命,使我们拥有美好。
在我心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从旧石器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黄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后来,五千年古国文化都从这儿发源,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啊!黄河我赞美你,使我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在我心中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屏障。
它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上,用它那英雄的体魄,保卫我们中华民族。就这样,我们中华民族很美好的生活着。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得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啊!黄河我赞美你,赞美你的惊涛澎湃!
在我心中黄河是我们民族千万条铁的臂膀。
黄河像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无数条支流都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它有着气势磅礴,永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坚毅的流向,汹涌澎湃,有着一泻千里的气势,百折不回的韧性,横断南北的气概。啊!黄河我赞美你,赞美你的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意味着生存,意味着民族,意味着腾飞,意味着母亲。
让我们一起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热女的自豪感与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人们一提起甘肃的省会城市——兰州,就不由地夸赞起那风光秀丽的黄河边,就不得不为此高高地竖起大拇指。
春天的早晨,小花儿刚从漫长的梦中醒来,就去“迎春音乐会”那儿装扮现场;柳树姐姐正在表演大厅的后台梳理自已的长发,因为她是音乐会的舞蹈演员;这天,连野鸭儿都去当观众了……
音乐会开始了,柳树姐姐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黄河水哗哗地流淌着,在为她们伴奏;河边的野鸭儿一边嘎嘎地叫,一边拍打着翅膀,好像在说:“我喜欢音乐会,春天万岁,春天万岁!”咦,天空中哪来的风筝?噢,原来小朋友们放的风筝也喜欢“迎春音乐会”啊!它们的到来把这场音乐会推向了高潮!这时,又听见沙滩上传来几声孩子们朗朗的欢笑,看来,他们也挺爱这场别具一格的“迎春音乐会”!
盛夏的傍晚,火烧云在西边出现了,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就这样,五彩缤纷的火烧云倒映在黄河中,将母亲河染成了一片金黄色,一幅壮观、美丽的画卷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然而美好的景物总是稍纵即逝,渐渐地,渐渐地火烧云褪去了。这时候,孩子们吃过晚饭纷纷来到黄河边玩耍,有的挽起裤腿去浅滩嬉水,有的兴致盎然的堆起了沙子……这时,青蛙呱呱呱地叫了起来,好像在偷偷笑呢!忽然,一只知了扫兴地叫喊着:“热死了,热死了。”另一只知了也叫了几声,仿佛在说:“嘘,轻点,轻点!小朋友们在玩呢,别打扰了他们。”渐渐地,渐渐地,那只知了不在叫了……
天色越来越暗,华灯初上,几乎是在一瞬间,五颜六色的灯光将河面渲染的流光溢彩,煞是好看。人们陆续离开河边的沙滩,漫步在灯火辉煌的滨河路上,远远眺望美丽的母亲河,在岸边灯火的照耀下,黄河水犹如一条华丽的彩带伸向了远方,这般美景令人如痴如醉,久久不愿离去……
我爱黄河边春的如诗如画,也爱黄河边夏的绚丽多彩。美丽的黄河边,我爱你!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默是长城,动脉是黄河。”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你不知道主席是谁别人不说你什么,如果你不知道黄河别人会笑死你。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作一次黄河文明的巡礼,去收拾那些积淀这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就是从你这儿发源。从石器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黄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他们在黄河形成的冲积平原上,不断提高适应自然的能力,发展农业文明,使黄河流域遂渐成为古代中国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这些久远民族历史,都在我们的神话中,传说,歌谣等传统文化当中,留下了生动的记录。
我们常用的俗语,谚语,成语就有很多,比如“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不到黄河不死心”等等,诗词,歌曲,民谣就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等。
不废江河万古流,黄河不仅带给我们欢乐和幸福,同时也带给我们灾难和痛苦。据历史记载,从先秦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三千多年里,仅黄河下游就曾发生过一千五百多次大的决口,每一次都造成洪水横流,千里泽国的人间惨象。近几十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黄河有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水污染等新的问题。
所有的炎黄子孙行动起来吧,拯救黄河!如果你是炎黄子孙,那么,请您投入这厂拯救黄河的运动中来,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我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一定能重焕昔日光彩,那么,今日的炎黄子孙,将无愧于时代,将无愧于后人!
十几年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终极目标。在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危害下一代人利益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措施。目前,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水资源匮乏、环境退化及其低效开发。毋庸置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经济和社会的新理念。近期涌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有关。黄河流域的生态十分脆弱,过去几十年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黄河流域造成了严重危害。随着生活、工业和农业用水量的增加,日益加剧的水资源过度开采对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几十年来,黄河流域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大中城市,形势更为严峻,水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着增加供水、改革供水体制的巨大挑战。而近年来持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又给水污染控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黄河流域的水污染非常严重,已遍及许多城区和乡村。获得足量的水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农业和工业用水需求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黄河流域面临的主要挑战。随着黄河流域城市人口增加,对饮用水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用水需求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虽然城市饮用水占生活用水总量的比例相对来说还很小,但从经济方面考虑,调水太多通常会存在一些困难。一、研究区概况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域面积745000平方公里,黄河水资源哺育了1.1亿多中华儿女。黄河流域约一半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33%以上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仅有1.8%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超过800毫米。可利用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远远低于需求量,2002年年平均用水量为38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76.9%,城市用水占9.0%,工业用水占14.1%。到2010年,黄河流域的人口将从2000年的1.14亿上升到1.24亿,用水总需求量也将达520亿立方米。两千多年来,黄河以其破坏性的洪灾和高含沙量使得水文情势和泥沙管理一直倍受世人关注。虽然黄河洪水泛滥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并且仍然是黄河流域治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但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公众和水管理部门关注的首要问题。在半干旱环境中,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黄河流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另外,经济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更激化了这一矛盾。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黄河流域人口急剧膨胀、工农业活动加剧,使得对水资源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黄河流域正处于一个城市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污水稀释用水等各方面用水加速增长的时期。因为人口的过快增长,黄河流域城市需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黄河流域人口总数为1.006亿,其中0.232亿为城市人口,0.774亿为农村人口,而黄河流域人口总数1953年仅0.41亿、1983年0.815亿、1985年0.889亿。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黄河流域中许多城市的水资源主要是由地下水供给,但随着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在十年时间里,绝大多数城市在规模上都已成为原来的数倍;另一些正经历着城市特征的变化,成为具有商业、工业或政治功能的大小城市。黄河流域最大的城市西安市,人口276万,国民生产总值为78.9亿人民币;第二大城市太原市,人口196万,国民生产总值77.1亿人民币;第三大城市兰州市,人口151万,国民生产总值为63.5亿人民币。古都西安坐落在中国的中部地区,北临渭河流域,南靠秦岭山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先后有13个帝王在这里建都,时间达1120年之久。西安也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堪称文化遗迹的宝库。同时,西安还是中国西北部地区的纺织品生产和加工中心。另外,西安的其它工业如化学工业、制药业和土木工程等也有一定规模。山西省省会太原,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兴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部门有冶金、煤炭、建材、化工、电子和轻纺等。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三面环山,濒临汾河,气候较温和。该地矿产丰富,农作物产量较高。位于中国地理位置中心的甘肃省省会兰州,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旅客集散地,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是当地的主要工业,它依靠便利的水利电气条件和丰富的煤炭资源,迅速成为中国工业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兰州拥有中国最大的石油冶炼厂,成为中国原子能工业生产的中心。目前兰州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纺织、建材为主体,门类齐全,与西部资源开发相配套的工业体系。按照黄河流域各城市人均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划分,宝鸡以4366元居黄河流域第一位,兰州以4217元居第二位,太原以3926元居第三位。西安市人均年国民生产总值远远小于这些城市而位居第七。二、黄河流域主要城市有效水资源量中国水资源评价通常将水资源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地表水可依据人类社会消耗量和蓄水量的变化量测。山区和平原的地下水资源测算方法不同,计算过程中会出现重复计算误差,对其结果应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确定黄河流域的有效水资源量,一般将研究区划分为一个次级区域,并通过这些次级区域确定地表水资源量。黄河流域大部分地表水资源来源于区域Ⅰ:从河源到兰州,占黄河流域总水资源量的47.2%。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和地表水,约为735亿立方米。过去二十年里,黄河流域人口增长和分布受一系列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乡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导致了基本的人口变化。城镇人口平均增长率约为4%。2020年的预测人口将超过1990年人口数的两倍(0.2324亿)。换言之,近期经济高速发展和过度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已经导致了城市经济活动的高度集中,因此淡水的需求量势必急剧增加。在黄河流域,水资源正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水资源季节变化大是影响流域水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区域内所有城市都有绵长而干燥的夏季。在很多城市,超过60%的年降水都发生在6~9月三个月内。相似的需水季节变动更加剧了这种气候特点的影响,导致了对有限地表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研究区内的一些城市,如西安和宝鸡,地下水是主要的可利用水资源,可占总供水量的80%以上。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也不均匀。在某些城区,人均水资源量非常有限。除了西安和宝鸡,研究区内大多数城市的人均水资源量都很少。西安为363立方米,而太原市只有250立方米。按照Shiklomanov(2000)的定义,人均每年可利用水量低于2000立方米为缺乏,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乏。对比这一标准,黄河流域大多数城市都处在严重缺水状态。降水与径流的不均匀分布需要大力发展水库等蓄水设施;而人口的不均匀分布给河流下游区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需要调用大量的水资源;而需水量分布的不均匀要求大力建设供水和治水设施。几十年来,黄河流域已经建成了3000多座水库,总库容超过600亿立方米。然而,黄河断流,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的干旱化趋势,已经引起了公众和水资源管理部门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经对当地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地下含水层就像天然水库,对季节变化的响应不敏感。近年来,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得地下水的利用量迅速增长,特别是在下游地区,因此地下水的利用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在太原和大同市,地表供水实际上已经很少,而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了地面沉降,某些地区的沉降已超过3米。西安发生地面沉降的面积已达162平方公里,累积沉降达1827毫米。随着需水量的增加,黄河流域很多地区观测到的降雨量反而减少了,而且全流域的温度呈上升趋势。用Mann-Kendall方法预测的年降雨量和温度的长期趋势也表明:流域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温度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减少,温度上升,以及由温度升高引起的蒸发加剧是造成黄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因此,这更降低了黄河流域城市可利用的有效水资源量。三、黄河流域城市可持续供水人们已经认识到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要依赖于对环境和水资源进行合理、可持续地管理。因为城市生活、工业、灌溉用水量和水力发电量随着人口数量的日益膨胀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持续增长,所以迫切需要对淡水资源进行合理地保护和有效地管理。本文研究的黄河流域的主要城市,人均城市水资源量约为250~1261立方米,与国际公认的人均2000立方米的基准相差甚远,此基准是在能够确保适当的卫生和公共卫生设施的前提下确立的。目前,黄河流域城市可持续供水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不危及后代水资源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需要同时借助经济、社会、管理、科学和政治手段,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目前,市政上很少使用处理后的废水。除了西安和太原市,极少城市使用处理后的废水作为当地的水资源。据统计资料显示,主要城镇的工业用水远远超过生活用水。比较特殊的是西安市的生活用水量与工业用水量接近,呼和浩特市的生活用水量较工业用水量多。研究区在未来20年内的人口和需水量将有明显增长。与此相反,水资源总量保持不变,甚至可能由于污染的恶化而减少。传统的以需定供的水资源管理应由以供定需的管理政策所取代,这是保证研究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唯一途径。一个更为有效的收费系统会增强公众的水资源所有权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应将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黄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最高原则。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可以分为三类:从常规水源中增加水资源供给的对策,从非常规水源中增加水资源供给的对策,以及提高城市及郊区用水效率和水资源保护的对策。目前,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仍然多以需定供为导向。此外,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的联合。因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原因,人口通常向大城市地区流动,大城市和农村社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大城市经常面临着严峻的供水问题和废水处理问题。因此,黄河流域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应以水资源规划为导向。毋庸置疑,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是水权问题的重大挑战之一。四、结 论黄河流域的许多城市,不仅存在人均年有效水资源量不足的问题,也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除了寻找其他的水源之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也是保障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以供定需的水资源管理应包括水量分配,水价是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通过经济杠杆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而且对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保护问题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应该考虑采取兼具保护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包括实施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工程等措施。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1万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 “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1万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 “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
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通常的河道是河道底要低于其流经的地面的。而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时由于流速快,而所经地段植被情况差,导致大量的泥沙被带走,而到了下游,流速变缓,于是大量的泥沙就沉积了下去,几千年常此积累,堆积在河床上,致使河床升高,地上河就此形成了。泥沙的大量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不断上升,两岸地区每逢汛期便面临着洪水的威胁。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修筑堤防的方式来约束洪水,致使河床与两岸地面的高差越来越大。历史上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泛滥,给华北平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水资源的性质与特点 水和水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纯净的水是由H2O分子组成,而水体则含有多种物质,其中包括悬浮物、水生生物以及基底等。水体实际上是指地表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水资源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把水作为维持生活的源泉,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总是向有水的地方集聚,并开展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水资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资源。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也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得最多的资源。现在人类每年消耗的水资源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资源,全世界用水量达3万亿吨。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各地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差异很大。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例如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64%,水资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共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而水资源不到%。 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我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1.水资源的利用与供需矛盾 我国地表水年均径流总量约为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陆地径流总量的%,占世界第5位,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和美国。我国还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亿立方米的冰川,约800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万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目前我国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约万亿立方米,而1980年我国实际用水总量已达5075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资源的46%。 建国以来,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 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统,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4000万吨,年供水量100多亿立方米;城市工矿企业、事业单位自备水源的日供水能力总计为6000多万吨,年供水量170亿立方米;在7400多个建制镇中有28%建立了供水设备,日供水能力约800万吨,年供水量29亿立方米。 农田灌溉方面,全国现有农田灌溉面积近亿亩,林地果园和牧草灌溉面积约亿亩有灌溉设施的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但它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4%。 防洪方面,现有堤防20万多千米,保护着耕地5亿亩和大、中城市100多个。现有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4400多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 水力发电,我国水电装机近3000万千瓦,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约为29%,在发电量中的比重约为20%。 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却很贫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我国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约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按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比较,加拿大为我国的48倍、巴西为16倍、印度尼西亚为9倍、前苏联为7倍、美国为5倍,而且也低于日本、墨西哥、法国、前南斯拉夫、澳大利亚等国家。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只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约2%,为长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国年径流总量中,淮、海河、滦河及辽河三流域只分别约占2%、1%及%。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别仅为我国人均值的26%、15%、%、21%。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从本世纪初以来,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农业用水量增长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1倍。我国用水量增长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国总用水量为4700亿立方米,为建国初期的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8倍,而工业用水量(包括火电)增长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均为建国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国初期增长几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因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异常突出。 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例如1981年,大连市由于缺水而造成损失工业产值6亿元。在我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全国每年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尚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2.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尤其是洪涝灾害长期困扰着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水1062次,平均两年即有一次。黄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仅1887年的一场大水死亡93万人,全国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丧生370万人。建国以后,洪涝灾害仍不断发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兴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实为国家的一项治国安邦的大计,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我国40多年来,共整修江河堤防20余万千米,保护了5亿亩耕地。建成各类水库8万多座,配套机电井263万眼,拥有6600多万千瓦的排灌机械。机电排灌面积亿亩,除涝面积约亿亩,改良盐碱地面积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万平方千米。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每年为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提供5000亿立方米的用水,解决了山区、牧区亿人口和73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而且在防御洪涝灾害上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别是1991年入夏以来,在我国的江淮、太湖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连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区出现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截至8月1日,受害人口达到亿人,伤亡5万余人,倒塌房屋291万间,损坏60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亿亩,成灾面积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5亿元。在这次大面积的严重洪灾面前,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我国面临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防治对策。 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 (1)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滥伐森林,破坏水土平衡,生态环境恶化。如前所述,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建国以来虽已治理51万平方千米,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6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50亿吨,河流带走的泥沙约35亿吨,其中淤积在河道、水库、湖泊中的泥沙达12亿吨。湖泊不合理的围垦,面积日益缩小,使其调洪能力下降。据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调查,70年代后期,我国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约有2300多个,总面积达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湖泊水资源量为7077亿立方米,其中淡水2250亿立方米,占我国陆地水资源总量的8%。建国以后的30多年来,我国的湖泊已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万平方千米,占现有湖泊面积的%,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长江中下游水系和天然水面减少,1954年以来,湖北、安徽、江苏以及洞庭、鄱阳等湖泊水面因围湖造田等缩小了约万平方千米,大大削弱了防洪抗涝的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占,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使许多河流的河床抬高,减少了过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滥的机会。如淮河干流行洪能力下降了3000立方米/秒。此外,河道被挤占,束窄过水断面,也减少了行洪、调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 (2)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偏低。我国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目前除黄河下游可预防60年一遇洪水外,其余长江、淮河等6条江河只能预防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许多大中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差,经常处于一般洪水的威胁之下。广大江河中下游地区处于洪水威胁范围的面积达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其中有耕地5亿亩,人口亿,均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60%。此外,各条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农村地区排捞标 准更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远不能满足目前防洪排涝的要求。 (3)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受灾程度加深。一方面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却使受灾程度大幅度增加。建国以后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尤其是东部地区人口密集,长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0倍。全国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仅466亿元,至1988年已达24089亿元,增加了51倍。近10年来,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东部、中部地区乡镇企业的产值占全国乡镇企业的总产值的98%,因经济不断发展,在相同频率洪水情况下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却成倍增加。例如1991年太湖流域地区5~7月降雨量为600~900毫米,不及50年一遇,并没有超过1954年大水,但所造成的灾害和经济损失都比1954年严重得多。此外,各江河的中下游地区一般农业发达,具有众多的商品粮棉油的生产基地,一旦受灾,农业损失也相当严重。 3.水体污染及其危害 水是最重要的天然溶剂,因此极易污染。常见的水体污染有下列几类。 (1)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有机污染类型,由于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天然水体而恶化水质。施入农田的化肥,一般情况下约有一半氮肥未被利用,流入地下水或池塘湖泊,大量生活污水也常使水体过肥。过多的营养物质促使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如蓝藻、硅藻以及水草的大量繁殖,有时整个水面被藻类覆盖而形成“水花”,藻类死亡后沉积于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类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水体富营养化会加速湖泊的衰退,使之向沼泽化发展。 海洋近岸海区,发生富营养化现象,使腰鞭毛藻类(如裸沟藻和夜光虫等)等大量繁殖、密集在一起,使海水呈粉红色或红褐色,称为赤潮,对渔业危害极大。近年来渤海北部和南海已多次发生。 (2)有毒物质的污染 有毒物质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指汞、镉、铝、铜、铅、锌等重金属;另一类则是有机氯、有机磷、多氯联苯、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等化工产品。许多酶依赖蛋白质和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才能发挥其作用,因而要求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锰、硼、锌、铜、钼、钴等),然而,不合乎需要的金属,例如汞和铅,甚至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的量过多,如锌和铜等,都能破坏这种蛋白质和金属离子的平衡,因而削弱或者终止某些蛋白质的活性。例如汞和铅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酶类结合的趋势十分强烈,因而容易引起神经错乱,如疯病、精神呆滞、昏迷以至死亡。此外,汞和一种与遗传物质DNA一起发生作用的蛋白质形成专一性的结合,这就是汞中毒常引起严重的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这些重金属与蛋白质结合不但可导致中毒,而且能引起生物累积。重金属原子结合到蛋白质上后,就不能被排泄掉,并逐渐从低剂量累积到较高浓度,从而造成危害。典型例子就是曾经提到过的日本的水俣病。经过调查发现,金属形式的汞并不很毒,大多数汞能通过消化道而不被吸收。然而水体沉积物中的细菌吸收了汞,使汞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汞和甲基团结合产生了甲基汞(Hg-CH3)的有机化合物,它和汞本身不同,甲基汞的吸收率几乎等于100%,其毒性几乎比金属汞大100倍,而且不易排泄掉。 有机氯(或称氯化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中一个或几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这种化合物广泛用于塑料、电绝缘体、农药、灭火剂、木材防腐剂等产品。有机氯具有2个特别容易产生生物累积的特点,即化学性质极端稳定和脂溶性高,而水溶性低。化学性质稳定说明既不易在环境中分解,也不能被有机体所代谢。脂溶性高说明易被有机体吸收,一旦进入就不能排泄出去,因为排泄要求水溶性,结果就产生生物累积,形成毒害。典型的有机氯杀虫剂如DDT、六六六等,由于它们对生物和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已被许多国家所禁用。 (3)热污染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余热散发到环境中,会把环境温度提高到不理想或生物不适应的程度,称为热污染。例如发电厂燃料释放出的热有2/3在蒸气再凝结过程中散入周围环境,消散废热最常用的方法是由抽水机把江湖中的水抽上来,淋在冷却管上,然后把受热后的水还回天然水体中去。从冷却系统通过的水本身就热得能杀死大多数生物。而实验证明,水体温度的微小变化对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4)海洋污染 随着人口激增和生产的发展,我国海洋环境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损害。 1980年调查表明,全国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有亿吨,每年随这些污水排入的有毒有害物质为石油、汞、镉、铅、砷、铝、氰化物等。全国沿海各县施用农药量每年约有四分之一流入近海,约5万多吨。这些污染物危害很广,长江口、杭州湾的污染日益严重,并开始危及我国最大渔场舟山群岛。 海洋污染使部分海域鱼群死亡、生物种类减少,水产品体内残留毒物增加,渔场外移、许多滩涂养殖场荒废。例如胶州湾,1963~1964年海湾潮间带的海洋生物有171种;1974~1975年降为30种;80年代初只有17种。莱州湾的白浪河口,银鱼最高年产量为30万千克,1963年约有10万千克,如今已基本绝产。 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编辑本段] 1.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建立节水型经济 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关键在于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经济。节水型经济的主要标志应该是,发展素质好、产值高、用水少和排污少的产业,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要适应水资源条件;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发展用水少的作物;要使工农业产品用水定额与排水定额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普及先进的生活节水设备;加强水的多次重复利用,发展污水资源化等。搞好工业节水,既减少了新水取用量,自然也减少了工业废水量。工业节水的指标通常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来表示,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低。在80年代初期,全国平均只有20%左右,仅有少数城市达到40%。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取水量的88%,和美国49%、前苏联59%、日本46%、法国47%等相比差距很大,这同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今后应该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发展符合水质标准的有机污水的农业灌溉,培育并推广耐旱作物,以获得稳产高产。 2.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建立污水处理系统,使污水资源化随着工业三废的治理和控制,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将趋缓和,而有机污水的治理日益突出,在城市中更显得重要。 利用污水处理厂是工业化国家治理有机污水的主要途径。美、英、法、德国等,平均每1~万人就有一座污水处理厂。但是这些厂只能解决生物降解有机物,而不能去除氮、磷及非生物降解有机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转向发展旧有的土地处理和生物塘(氧化塘)等自然净化方法,利用生态系统对有机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如美国密执安州马基斯根的生态工程是由贮水塘、曝气塘和灌溉田所组成,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威里比牧场则利用氧化塘、农田和牧场所组成的处理系统。通过环境生态工程使污水资源化而获得再生水源,用于扩大供水,一定程度上能缓和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的状态。 3.开发和利用天空水资源 天空水(即空气中的含水量)只有28万亿吨,仅占全球总水量的%,但是在天气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天空水中,95%为水汽,云和降水云层只占5%。天空水总量虽少,但其循环很快,循环周期仅天,而地下及地表水循环周期为400年,也就是说,一年里天空水可以循环42次,一年中天空水量就有1176万亿吨,远远超过地表水的总量。 开发利用天空水资源首先是调查研究本地区的天空水资源状况,包括天空水汽、云和雨雪的时空分布,气候特征和变率,天空水资源的可用率等。其次是在用水紧缺地区开展人工降水,世界各国40多年来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云层条件下,用正确的催化方法,人工增加降水一般平均可达10~30%。我国从1958年开始也进行了多次试验,福建古田水库1975~1986年的12年试验结果,平均增加降水量为%,仅以发电一项计算的投资效益比就达1∶50。 4.防洪减灾的主要对策 洪涝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其成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影响。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人类对灾害的发生规律、演变过程的认识会不断提高和深化,通过灾前预报、预警和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为此,要把防治洪涝灾害作为全国国土整治的中心任务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出全国的长期性洪涝治理总体规划,并通过立法予以实施。同时有必要制定防洪法规,实行以法治水,强调实行统一管理。加速洪涝灾害的预测预报、报警和灾情评估的研究工作。产业布局要适应水环境的变化,通过各种措施,如保持水土、修建蓄水工程,建筑堤坝,疏浚河道,灌溉排水,设立滞蓄洪区等,使水环境向有利的方向转变,以获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的三峡工程是一项以防洪、发电为主的大工程,如能建设成功,对防洪减灾和经济建设均有巨大的作用。 我国节约水资源现状 [编辑本段]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目前,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0多亿立方米。长期以来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日益短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的使命。 水资源危机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了取得足够的水资源供给社会,必将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水资源过度开发,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污染的严重,既是水资源过度开发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的原因,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通常认为,当径流量利用率超过20%时就会对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超过50%时则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个别地区更高。如1995年松花江、海河、黄河、淮河等的开发利用率就已达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达98%。此外,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环境问题。 一、 我国节水现状 在生活节水方面,目前全国所有城市和绝大部分市镇,基本做到了安装计量水表收费,基本取消了居民生活用水包费制。 在工业节水方面,目前全国用水重复利用率普遍比80年代初提高了40%以上,万元产值取用水量比80年代减少5成,1983年到1995年累计节水量近200亿立方米,减少排污量近150亿立方米,沿海城市利用海水量近65亿立方米。 在农业用水方面,近些年在全国建设了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209个高标准节水增效示范区,并对99个大型灌区及40个中型灌区进行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建设了一批国家级节水示范区,1998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亿亩,其中喷、滴灌和微喷灌面积2600万亩,管道输水灌溉面积7800万亩,渠道防渗节水灌溉面积亿亩。另外,推广非工程措施节水面积亿亩。 二、 我国节水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解华北地区和黄河下游断流这类区域性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社会成员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而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 2、投入不足 。节水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进技术,像工业用水,一般可分成冷却用水、锅炉用水、洗涤用水,工艺用水等等,其中节约冷却用水相对比较容易,而节约洗涤用水、工艺用水则相对较难。但不管要节约哪种工业用水,都需要更新改造用水设备,有的甚至要更新改造工艺设备。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随着节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单方节水投资会愈来愈大,技术要求也愈来愈高。目前我国从上到下工业节水尚无固定投资渠道,节水工程一般是争取一个上一个。农业节水投入近些年有所加强,但力度不够,投入不足与技术落后使我国工农业用水水平与国际差距拉大。 3、机制不力 。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主要原因,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发行动,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4、法制不强 。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单靠政府行为,没有市场推动,节水必然动力不足;单靠市场推动,没有政府引导,节水也必然难见成效。抓好节水必须充分考虑节水工作的特点,既要靠市场推动,也要加强政府行为。强有力的政府推动和切实有效的广大用水户的积极自觉行动相结合,才可能促进我国的节水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黄河治理方略 摘要:治黄方略为我国历代安民的决策课题。本文针对“水少沙多”这两点黄河难治的症结,指出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同时提出了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增加黄河过洪能力,小浪底水库也可乘机排沙入海。 关键词:黄河 治理方略 泥沙 1 引言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既得益于黄河与黄土的哺育而生息繁荣,又受害于黄河与黄土相伴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与黄河治理有关。在历朝历代,治黄方略如何制订均是我国安民的决策课题。倍受后人推崇的最早的治黄成功事例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他改进了共工和鲧“ 围堵障水”的作法,采用“疏川导滞”之策,平息了水患。这一传说,实际上是对先民治河的总结[1]。从周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可证实防御洪水的黄河大堤的雏形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即已存在。以后诸侯国家兴起,可以组织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一时一地出发,在大河两侧出现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堤防。规模比较大的和比较长的就成为我国早期的长城了。文字记载十分确切的是在西汉汉哀帝即位之初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是继鲧、禹之后较早提出创见并且见于正史记载的重要治黄方略。贾让当时面对的黄河下游河道“河高出民屋”,已是“地上悬河”,堤防宽窄很不一致,布局更是混乱,所以他最不主张的下策是筑堤治河。三策中的上策主张放弃旧有河道,人工改道北流。他认为“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一策。”中策主张开渠引水,分洪入漳。“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贾让三策均没能认真实现。东汉王景的宽河行洪之策得到了大规模实施。他选定行河路线较优的线路,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修渠筑堤,并利用沿河大泽进行放淤,取得了无重大改道变迁的成就,一直倍受后人赞赏。但是这种安澜毕竟是相对的,大量的泥沙淤积,至少隋唐五代出现了泛滥决口,更不可能有“千年无恙”的史实。值得借鉴的是明朝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论与实践。他主张南北两岸“坚筑堤防”,努力完善堤防系统,如用缕堤束水攻沙,用遥堤约束洪水泛滥,用格堤阻止滩区行洪并促进滩地落淤;为防御大洪水,又修建滚水坝分泄水。并且在当时黄河南流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淮河之水,借助洪泽湖的调节能力“蓄清刷黄”。潘季驯治河实现了由分流到合流,由治水到治沙两个转折,抓住黄河泥沙淤积这个根本问题,显然这一点是很高明的。因此,在他之后的明、清治河举措,多遵循他的治河原则。他的治河思想和方法甚至影响至今。但黄河河床仍继续淤高,泥沙灾害日益积累,以致于1855年发生了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剧变。 黄河治理开发真正取得巨大进展是最近50年的事,黄河已开始变成为人们兴利造福的河流。总结治黄成败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认为采用“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等措施,标本兼治,近远结合,可以妥善解决泥沙问题;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形成一个防洪减淤的工程体系。显而易见,如此治黄已将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治理对策,人们对黄河的研究与治理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昔日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而今变成了宏伟的“水上长城”,成为海河与淮河的分水岭,在人们的努力下,取得了连续52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和综合治理开发的丰硕成果,治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以来,历经多少前辈的治河实践,一直未能改变黄河这条泥龙恣意游荡的脾气。史书上清晰出现着2600多年里黄河泛滥1500次、改道26次的记载。下游决口泛滥范围,北抵津沽,南达江淮,纵横25万km2。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两岸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害。而今,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强度大大增加,母亲河的忧患仍在。由于冲沙入海的水量大大削减,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行洪能力大大减弱,高滩滩面漫水机遇已与1855年铜瓦厢决口前的情况接近,河道已趋于预警高度,悬河形势极为严峻;严重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却又生发出季节性断流的灾患,自1972年以来的27年中就有21年断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现断流。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不仅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带来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2,3],如加重了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日渐贫瘠。黄河断流、洪涝灾害的环境恶化相互交加,黄河安澜中隐伏着危机,治黄事业无比艰巨又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黄河的演变,对黄河治理和开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治黄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使治黄事业更为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亟待于我们继续探索和奋斗。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就黄河的治理方略述一管见。2 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众所周知,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该地区西为祁连山余脉,西北为贺兰山,东至管涔山及太行山,北起阴山,南抵秦岭,共有64万km2,海拔1000~1500m,相对高差100~300m,这是世界上黄土覆盖最深厚、黄土地形最典型的地区。特殊的边界条件下,中游暴雨是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以及水土严重流失的动力因素,“愈冲愈陡,愈陡愈冲”[4],使黄土高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每年来自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泥沙达10亿吨左右,土壤侵蚀模数可达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黄,致使一些水库湮废失效,下游河道不断淤高,防洪压力日趋加重。不少人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希望通过植树种草,改变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但是也应认识到,黄河塑造出的华北大平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黄河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一条多沙河流。《左传》引用周诗:“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表明更早的年代黄河已是相当浑浊,因为黄河沙多的自然现象应该比这句周诗要早得多。她所流经的中游地区,特别是现代界定的严重水土流失区中的大部分地区,自古即是自然条件极为严酷、水蚀风蚀最为严重的地区。这可以《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为证:“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该诗生动地描绘了2000多年前大暴雨后山洪暴发时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的自然景观。再如《禹贡》中所称:“禹别九洲, 随山浚川”,表明当时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已十分严重,大量泥沙入黄,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日益严重,人们才会产生“随山浚川”(亦即随着山去导滞,疏浚上游的河道)的设想。原始的或常规的生产方式很难保证植物生长有良好的立地条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也就难以达到具有一定覆盖度的植被状况[5]。无论如何,对古代黄河中游地区植被状况的估计一定要考虑自然气候的制约影响。《诗经·大雅·云汉》描述了周宣王时大旱多年的情景:“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NFDA4�如焚”。也就是说大地旱得好象起火燃烧,山川干枯。显然如此干旱的气候之下,很难存在良好的植被。我们认为,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必须跳出传统框框,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如修筑控制性拦沙工程、淤泥坝系及必要的挡土墙,变沟壑为平地;也包括人工定向爆破等措施,使一座座高耸的峁峁梁梁填充沟壑,变坡地为相对平原。同时,辅以必要的生物措施。这些措施把经多年治理如今仅占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约20%、而入黄泥沙却占总入黄沙量80%左右的水土严重流失区,改造成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6]。在这种失去了侵蚀地理环境的“平原”之上,水土流失被遏制,该地貌类型区入黄泥沙可减少70~80%(实际上入黄泥沙不可能也不需要减少100%,否则将会使下游河道遭受较强的冲刷,特别是给河口三角洲地区带来很大麻烦)。 只有从最基本的流域单元入手,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土严重流失区的侵蚀地理环境,才是黄河治本之策,而且这决非很久之后才可能实现的事情,只要立即动手,分步实施,10多年足矣。在这些具备涵养水源条件的人造“黄土平原”上,再采取相应的生物措施,不远的将来就不难实现“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宏伟目标。从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来说,这完全是可行的。面向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向西部战略转移,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角度讲,这也是十分必要的。3 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 相传我国上古之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然而,历经沧桑,黄河近代水资源日趋贫乏,其水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大量资料表明,水少是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升高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黄河难治的另一症结。模型试验发现,洪水机遇减少是黄河下游近些年河床萎缩、过洪能力很低的主要原因[7]。从水资源角度讲,黄河是惟一流经干旱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的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流域内地域广阔,环境多样,土地与矿藏丰富,因水资源贫乏而制约着发展,因此黄河治理不仅要考虑防洪,而且还要考虑水资源问题。花园口以上多年平均径流深77mm,相对于全国平均径流深276mm的28%,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属长期性、区域性、资源性缺水,因此,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开源,即从外流域调水济黄,增补黄河有效水资源量,这是适应发展的长期战略措施。为此可利用黄河以南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基本上沿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线路,自汉江丹江口水库始,沿途把汉江、淮河上游可引之水经河南南阳、平顶山、许昌等地,在郑州以西桃花峪上游(如孤柏嘴附近)自流引入黄河,并利用东平湖和拟建的桃花峪水利工程加以调节。尔后,通过现有的下游引黄工程,包括引黄济津、引黄入冀(现有的共产主义引黄工程和位山引黄入冀工程供水能力已经很大)、引黄济青工程,向河南、山东、河北相关地区供水,兼顾南水北调中线、东线方案的调水作用。从而减轻黄河水供需压力,达到解决下游断流、保证输沙用水量、改善下游河道淤积状况之目的。如果调水规模有保证,不但能缓解河北有关地区用水紧张局面,还可再通过河北水系的局部调整接济京津,满足原中线南水北调方案对京津的供水要求。在此前提下,黄河流域来水可主要考虑本流域中上游用水,相应缓解了黄河中上游水资源短缺的不利局面。并且小浪底水库可按照“高水高用”的原则,相机调水北上。 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入黄,沿途干渠应与淮河流域的河流和集水区域平交,与该流域的防洪体系相结合,形成“串联水库”,除发挥相应的供水作用外,特别是在淮河、汉江流域的暴雨期,还将产生其他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一,通过优化调度,将淮河、汉江流域无法承受的洪量调入黄河,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上游各大支流的洪水入海通道,淮河、汉江的防洪压力遂大为减轻。其二,调洪水入黄,可冲刷黄河下游河道,扩大主槽断面面积,提高过洪能力,减少下游河道淤积。赵业安等专家的研究结果[8]及我们开展的模型试验资料[7]表明,黄河下游有“大水带大沙”及“大水出好河”的规律,水少沙多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根本原因,且水沙搭配不相适应是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高的又一主要原因。因此[9],只有调洪水入黄,使流量与含沙量相适应,“大水带大沙”时,才能取得最好的输沙减淤效果。其三,小浪底水库的库容,是发挥综合利用效益的保证[10],小浪底水库可借分洪调水之机集中排沙,利用大水排沙入海,相应增加了水库极为宝贵的库容。加大了水库调节能力,极大地提高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 总之,如此调水对黄河防洪减淤乃至整个黄河治理都能产生巨大效益,同时对改善黄河下游特别是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大量泥沙填海造陆,不断扩大河口三角洲国土面积,并有利于当地海上石油变为陆地开采,其意义甚为深远。 为弥补汉江下游枯水期用水,可修建引江济汉工程,即从荆江沙市附近自高而下向汉江下游开渠调水,为节省渠道长度,并便于调蓄,引江济汉工程可经过长湖。初步选在沙洋镇以下作为入汉江江口,入江口位于规划梯级之一的兴隆枢纽上游,以便于调节。荆江年均径流量大且较稳定,汛期长达半年之久,故引水补汉是有保证的,同时洪水期还可减轻荆江防洪压力。4 结语 治理黄河方略必须针对“水少沙多”这一症结进行科学制订。为使黄土高原地区入黄沙量大大减少,应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这一治本之策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为缓解黄河流域特别是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应从汉江、淮河上游调水入黄,冲沙减淤,改善生态环境,兼顾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的供水作用,并通过黄河以南构成的“串联水库”的调度,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扩大黄河下游河道过洪断面,同时将小浪底水库乘机所排泥沙输送入海,提高该水库的综合效益。 本文提出的治黄方略,不仅把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治理对策,而且还把临近流域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考虑,防洪与用水问题等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实现黄淮海平原的水资源优化调配。参考文献[1]谢鉴衡,赵文林。黄河泥沙问题的历史和现状。黄河泥沙。赵文林主编。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2]张俊华,张红武,陈书奎等。黄河下游断流影响、原因及对策。见: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进展。邵维文主编。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9.[3]姚文艺,赵业安等。黄河下游河道断流初探。水科学进展,1999,(2).[4]谢家泽。关于黄河下游治理问题。谢家泽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张红武。黄河问题的对策。科学时报,.[6]张红武,张俊华,姚文艺。根治黄河不是梦幻。科技日报, 1997.[7]张红武,江恩惠等。黄河高含沙洪水模型的相似律。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赵业安,潘贤娣等。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情况及基本规律。见:黄河水利研究所科学研究论文集。(第一集,泥沙·水土保持).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赵业安,潘贤娣。泥沙研究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战略地位。黄河泥沙。赵文林主编。 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10]张俊华,张红武。小浪底库区泥沙淤积及下游减淤作用研究。见: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进展。邵维文主编。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9.
泥沙的覆盖,使河床床位上升,而睡的容量、流量都不变,致使黄河水位在城市的上方。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在时代、盆地类型、岩性和沉积环境方面都具有多样性.在地质时代上,从中元古代到新生代(泥盆系除外)均有烃源岩分布,最重要的是在中、新生代.在盆地类型上,有中、新生代的裂谷盆地、古生代早期的克拉通盆地和晚期的前陆盆地、以及中生代的前陆盆地.不同类型盆地的烃源岩的分布、地质地化特征和生烃潜力差别较大.源岩类型有海相碳酸盐岩、泥岩以及海陆过渡相和陆相泥岩、煤系及碳酸盐岩,其中以湖相碎屑岩为主. 根据多方资料查证,得到了中国油气田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指出,中国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裂谷型盆地中,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克拉通盆地和山前盆地中;陆相生烃岩是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生烃岩,生烃岩从早古生代到新生代都有,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的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国北方的侏罗系和石炭系--二叠系是中国的主要生气层,古近系,新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是中国的主要生油层;大中型气田的储集层主要为陆源层(中砂岩,细砂岩和砂砾岩),其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体系,碳酸盐储集层主要为裂缝型、风化壳型;油气藏盖层主要为均质泥岩,油气成藏期较晚,绝大多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于新生代,在早生代地层中仍有相当储量的油气田未被发现。中国油气资源潜力丰富,大多数盆地的油气田处于开发的早中期,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可能性是很大地。 中国的油气储量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主要分布在大中型油气田中。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大庆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 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辽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克拉玛依油田: 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万吨,稠油万吨),从190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四川油田: 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油田12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 华北油田: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量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目前原油产量约400多万吨。 大港油田: 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8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亿立方米生产能力。目前,发现了千米桥等上亿吨含油气构造,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油气区。 中原油田: 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天然气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形万了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河南油田: 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亿吨及含油面积平方公里。 长庆油田: 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了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亿立方米),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并成为北京天然气的主要输送基地。 江汉油田: 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内的潜江、荆沙等7个市县和山东寿光市、广饶县以及湖南省境内衡阳市。先后发现24个油气田,探明含油面积平方公里、含气面积平方公里,累计生产原油万吨、天然气亿立方米。 江苏油田: 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的扬州、盐城、淮阴、镇江4个地区8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2个。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盆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沉积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具有油气远景的中新生界沉积面积约万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个,气田6个。 塔里木油田: 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最宽外520公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和内陆盆地。中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88年轮南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后,经过7年的勘探,已探明9个大中型油气田、26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亿吨,具备年产500万吨原油;100万吨凝折、2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保证。 吐哈油田: 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境内,负责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东西长600公、南北宽13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于1991年2月全面展开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截止1995年底,共发现鄯善、温吉桑等14个油气油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探明含油气面积平方公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亿吨、天然气储量731亿立方米。 玉门油田: 位于甘肃玉门市境内,总面积平方公里。油田于1939年投入开发,1959生产原油曾达到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创造了70年代60万吨稳产10年和80年代50万吨稳产10的优异成绩。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除陆地石油资源外,我国的海洋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中国近海海域发育了一系列沉积盆地,总面积达近百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含油气远景。这些沉积盆地自北向南包括:渤海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冲绳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东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南海南部诸盆地等。中国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 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察,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以成为“第二个中东”。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为30亿~70亿吨。还有资料反映,该海域海底石油储量约为800亿桶,超过100亿吨。 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中国对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积仅有16万平方千米,发现的石油储量达亿吨,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亿万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以为中国GDP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而有资料显示,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据中海油200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在南海西部及南海东部的产区,截至2003年底的石油净探明储量为亿桶,占中海油已探明储量的。 到目前为止,渤海湾地区已发现7个亿吨级油田,其中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又是中国目前第二大整装油田,探明储量达6亿吨,仅次于大庆油田。至2010年,渤海海上油田的产量将达到5550万吨油当量,成为中国油气增长的主体。从以上来看,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 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渗透资源占24%。 截至2004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亿吨,待探明可采资源量近144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程度%,处在勘探中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处在稳步增长阶段;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万亿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资源量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仅为%,处在勘探早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有望快速增长
五四运动“旗手”——鲁迅、蔡元培 五四运动人物简历 钱 穆 罗家伦 林语堂 傅斯年 马相伯 严 复 康有为 蔡元培 章炳麟 梁启超 林长民 王国维 陈独秀 李叔同 蒋梦麟 茅 盾 沈从文 章士钊 沈尹默 胡 适 郭沫若 叶公超 台静农 周作人 梁实秋 朱光潜 夏丏尊 徐悲鸿 郁达夫 张元济 老 舍 李大钊 赵元任 梁漱溟 冯友兰 林徽音 钱穆(一八九五-一九九0) 国学大师。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民国元年开始任教乡间小学,自学苦读,十载有余。十九年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平今、古文经学之争,得聘燕京大学,翌年转入北京大学。 《近三百年学术史》于此时成书,力矫时弊,指陈民初学者推崇干嘉考证之风而贬抑宋明理学之弊。 历任西南联大、华西大学、齐鲁等大学教授,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新亚书院院长。讲授上古史、秦汉史、政治制度史等课程。五十六年定居台北外双溪,筑居素书楼,应文化大学之聘,任史学研究所所长。 从教七十五载,先后出版专著巨作七十余部。?学兼治经史子集,亦多于中西文化问题着墨。 代表作有《四书释义》、《先秦诸子系年》、《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罗家伦(一八九七-一九六九) 史学家。字志希。浙江绍兴人。 民国六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主修外国文学。民国八年与傅斯年等发起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五四运动时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送达意见书至各国使馆;并以北京学生联合会代表身份赴沪谒孙文。 民国九年赴美留学,入普林斯顿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与蒋廷黻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民国十一年秋,赴欧留学,先后入伦敦大学及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研究院,主修历史及哲学。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 来台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民国四十一年任考试院副院长。民国四十六年任国史馆馆长。 着有《科学与玄学》、《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新民族观》。 林语堂(一八九五-一九七六) 文学家。原名和乐,又名玉堂。福建龙溪人。 民国元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民国八年起,先后赴美国、德国研究语言学,获哈佛大学硕士、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 民国十二年回国,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民国十五年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兼国学院秘书。民国十六年起专事著述。二十一年起,陆续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半月刊。二十五年移居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民国五十五年来台,定居于阳明山。 所著《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等,均畅销欧美。民国二十五年后以英文着有《京华烟云》等八部长篇小说。加上传记、散文、论著、文选、及辞典、译作等,着译三十余部。中文著作有《语堂文存》、《无所不谈合集》以及《语堂文集》等。 傅斯年(一八九六-一九五0) 史学家、教育家。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民国二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国文门。民国六年赴英留学,主修实验心理学。民国十二年赴德国研究哲学。十五年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任该校教授兼国文、历史系主任,后又兼文学院院长。创立该校历史语言学研究所,筹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所长。先后兼任北京大学教授、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北京大学代理校长。 来台后,任台湾大学校长。后又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立法委员。 着有《东北史纲》(第一卷)、《古代中国与民族》、《古代文学史》等。并有辑印《傅孟真先生集》。 马相伯(一八四0-一九三九) 教育家。原名志德,字斯臧,又名亲善、建常、超良,改名良,字相伯、湘伯、芗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世奉天主教,圣名约瑟,亦号若石。江苏丹阳人,寄籍丹徒。 十二岁入上海徐汇公学,国学、拉丁文、法文、科学均有所成,后曾任多项政府要职,一八九二年退隐青潽畲山。光绪年间,曾助梁启超设「译学馆」、助英华于天津创办《大公报》、于徐家汇创设震旦学院,刊行《拉丁文通》,后与严复等另设复旦公学,任校长。辛亥革命后,积极于国民教育。马氏工书能文,对中国商业教育事业贡献良多,造育不少知名人士。 着有《致知潜说》、《员言篇》、《法文关键》、《尺算徽用》等。 严复(一八五四-一九二一) 思想家。初名体干,易名宗光,字又陵、几道,尊疑尺盦,别署天演宗哲学家,入仕后改名复。福建闽侯县人。 一八七七年赴英国留学,留心了解西方社会制度。民国元年在上海创办神州大学。次年,列名发起孔教会,提倡尊孔读经。民国五年在北京发起筹安会,以复辟帝制。五四运动发生,深不以学生干预国政?然。 其学举中外治术学理,莫不究极原委,抉其得失,证明而令通之。其一生著作、言论对中国现代化运动具举足轻重之影响。 译着包括《天演论》、《原富》、《群己界权论》、《名学》、《群学肆言》、《社会通铨》、《法意》、《名学潜说》等八大名著等。 康有为(一八五八-一九二七) 思想家、书法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戊戌后号更生,晚号更甡,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 广东南海人。 光绪十七年,于广州长兴里创设万木草堂,先后完成《新学?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甲午战败后,创办强学会,刊《强学报》于上海,鼓吹维新变法。二十四年,获德宗支援,于六月十一日起,至九月二十日止,实行新政变法,仅一百零三日。戊戌变后亡命海外,遍及亚欧。民国建立,次年返国,创《不忍杂志》,六年谋复辟拥溥仪,后失败,终其一生,反对共和思想。 着有《广艺舟双楫》,?碑学重要文献,另有《康南海诗集》、《诸天讲》、《长兴里讲学记》等。 蔡元培(一八六八-一九四0) 教育家。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绍兴人。 二十三岁中举,戊戌政变后,告假返里,决心委身教育,与黄宗仰等人发起创立爱国女校。历任绍兴中学堂监督、上海澄衷学堂经理、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中国教育会会长,及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等。民国元年,不满袁世凯专断,辞职赴德,入莱比锡大学,并在世界文明研究所研究。返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揭示大学为研究高深学问之机构,又持思想自由宗旨,?北大创立学术自由学风。 五四运动期间,提倡白话文,提倡科学与民主新思想。民国十六年,试行大学区制,中央设大学院,总揽全国教育与学术,任大学院院长。十七年十月辞职,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使中国科学研究进入新纪元。 著作编为《蔡元培全集》。 章炳麟(一八六九-一九三六) 国学大师。初名学乘,字枚叔,后名绛,后更名炳麟。慕黄宗羲(字太冲)、顾炎武,故自署太炎。浙江余杭人,人称余杭先生。 从浙江大儒俞樾受经学及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曾任教于东吴大学,创办《民报》、《大共和日报》、《华国月刊》等,述学论政以文章报国。章氏文名甚盛,人称一代国学宗师,尤善古音韵、文字学,善书法,工小篆。 其著作甚丰,多篇论文收于《国故论衡》与《检论》中,另有《文始》、《新方言》、《古文尚书拾遗》、《管子余义》、《庄子解故》、《齐物论释》等。 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 史学家、思想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自署沧江、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 师事康有为,倡言变法。诗名、文名与康有为并世。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先后创办《新民丛报》、《清议报》、《新小说》、《政论》及《国风报》等。鼓吹政体改造,思想解放。弃政后,顷全力于基础教育事业,倡导文体改良。历任国立北京上等师范、南开、东南、清华大学教授及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 五四前后,反对「打倒孔家店」口号,反对马克思主义。 一生著作约一千四百万言,代表作有《饮冰室文集》、《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先秦政治思想史》、《墨子学术》等 林长民(一八七六-一九二五) 民初文化界闻人。又名则泽,字宗孟,号双栝庐主,自称苣苳子,桂林一枝室主。福建闽侯人。 光绪二十三年秀才,上海圣约翰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研究政治经济学。一九0九年返国,任福建咨议局书记长、司法总长、临时参议院秘书长、法政局长等职。期间刊行《国民公报》,鼓吹君主立宪。后创立私立法政学堂,该校日后易名?福建大学,造育乡里人物。 民国八年,被举?巴黎和会国联组织理事,以和会中国代表交涉日本山东之问题,未果。此举酿成后来之五四学生救国运动。民国十四年参与郭松龄出关讨伐张作霖,兵败身死。林氏长于法学,亦好临池,字笔静中含动,具劲中之美。 着有《铁路统一问题》,译《西力东侵史》。 王国维 (一八七七-一九二七) 史学家。初名国桢,字静安、静庵、伯隅,初号观礼,别号永观、礼堂,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戊戌变法时,始知新学,就读于罗振玉主办之东文学社时,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理论,以叔本华理论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其哲学研究处于承先?后地位,致力于古典哲学迈向现代哲学。 辛亥革命后,携眷亡命日本,以遗老自命。自此转向考古学及史学研究,并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之考释,以考证古史,成就?甲骨文「四堂」之首。十二年应清逊帝之命至北京,任溥仪老师。十四年,任清华国学院导师,受沈曾植影响,专治古代西北地理史事,从事整理考订蒙古史料。十五年,国民革命军自粤北伐,翌年进抵河南,王国维对清室复辟感到幻灭,自沉于颐和园之昆明湖。 生平著作甚多,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四十二种。 陈独秀(一八七九-一九四二) 思想家。原名干生,字仲甫,别署实庵、由己。安徽怀宁人。 曾于杭州求是书院习西学,接触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早年留学日本,创《安徽俗话报》,以白话文宣传革命思想。民国四年,任《青年杂志》主编,后改《新青年》。《新青年》于五四期间影响至巨,使陈氏成?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民国六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民国七年与李大钊、胡适等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五四运动爆发,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亲自撰写和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后被捕。之后,渐转向马克思主义。九年复以「非孔论」触犯当局,去北京走广州,以汪精卫之荐,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未几以省民反对去职,乃赴上海,致力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二十一年因企图活动,再次被捕,在狱中以研究古文自遣,完成《实庵字说》。 另着有《字义类例》、《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李叔同(一八八0-一九四二) 艺术家、高僧。名文涛,号广侯、叔同,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 早年入南洋公学,受教于蔡元培,后东渡日本,在东京美术学校专攻油画,学习音乐,并创办「春柳剧社」,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返国后,历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城东女学、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授等职。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儿。民国七年,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僧。李氏多才多艺,能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其书风秀丽,严谨而明净、安祥。 着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等。 蒋梦麟(一八八六-一九六四) 教育家。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笔名唯心、惟心。浙江余姚人。 一九0四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后自费留美。民国八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初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五四运动期间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总务长。后担任北大代理校长、中山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常委、南京政府教育部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 来台后,任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农复会主委。 着有《教育散文》、《过度时代之思想与教育》等。 茅盾(一八九六-一九八一) 文学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民国八年担任《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民国十年,与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组织文学研究会,积极倡导「?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并将接编后的《小说月报》予以全面革新,使之成为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第一个大型综合性文学刊物。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左联执行书记。抗战爆发后。主编《文艺阵地》,积极从事救亡运动。一九四九年当选?中共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文协主席。并历任中共文化部部长等职。 着有长篇小说《子夜》、《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等。部分著作汇?《茅盾文集》十卷。 沈从文 (一九0三-一九八八) 小说家。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 早年曾参加土著军队,因受五四运动余波影响,对新文学产生兴趣,乃弃武从文,从事写作。民国十二年到北京,次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编辑《京报》副刊、《民?文艺》周刊、《红与黑》、《红黑》杂志、《大公报》、《益世报》副刊等,并曾任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一九四九年后任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其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在国内外声誉极盛,后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也卓有建树。 着有《沈从文文集》、《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等。 章士钊(一八八一-一九七三) 政论家、书法家。字行严,号孤桐老人,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湖南长沙人。 光绪秀才,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毕业于伦敦大学法律系。?清末民初文采斐然之革命志士。曾任上海《苏报》主笔。民国六年任北大教授,图书馆主任。民国十一年后,任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抗战时期任国民参政员。一九四九年后,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有《章士钊全集》。 沈尹默(一八八二-一九七一) 书法家、教育家。原名尹默,字中,号秋明、匏瓜。浙江吴兴人。 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曾加入南社。民国三年任北京大学文史教授。蔡元培长北大,委其与马衡主持书法研究会。五四时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曾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并和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人倡导新文学。擅长古典诗词,?当时诗坛所推重。其后历任河南省教育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其书法宗法晋唐,法度及神度兼俱,楷书深醇凝整,行书则秀劲有韵,堪称一代大家。着有《二王书法管窥》、《书法论丛》。 胡适(一八九一-一九六二) 文学家、思想家。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曾任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民国六年发表〈文学改良雏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于《新青年》。同年七月以二十八岁之年龄担任北大教授,参与创办《每周评论》。五四后期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口号。民国十七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毕生提倡白话文学,阐扬科学文明,鼓吹民主自由,对我国近代学术思想影响很大。 着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 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书法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沙湾人。 早年留学日本,与郁达夫同学。五四期间以《女神》?代表的新诗创作开一代诗风。民国十年组织「创造社」,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大旗,?社中主干。民国十七年之后流亡日本十年,潜心研究甲骨文及中国上古文字,陆续出版《甲骨文字研究》、《殷商青铜器铭文研究》,奠定了在中国古史研究中的地位。一九四九年后,曾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有《郭沫若诗词选》、《郭沫若全集》等多种。 叶公超(一九0四—一九八一) 著名外交家、书法家。名崇智,英文名知治(George)。广东省番禺人。 民国十三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硕士,继入巴黎大学深造。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主讲西洋文学,并曾参与创办新月书店。 来台后,曾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驻美大使。民国四十三年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民国六十五年任国语辞典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民国六十六年受聘总统府资政。晚年寄情于书画创作。 着有《英国文学中之社会原动力》。 台静农(一九0二-一九九0) 学者、书法家。字伯简,号静者。安徽霍邱人。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毕业。早年?未名社负责人之一。民国十六年任北平中法大学讲师。其后历任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大学等校教授。三十五年来台,担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二十年,期间亦担任文学院院长。 早年以新文学见重于世,着有《地之子》、《建塔者》,编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淮南民歌集》。 书艺原是业余兴趣,广博吸收前人笔意,宗法明末倪鸿宝,奇肆古雅是其风格。 周作人(一八八四-一九六七) 散文家。原名櫆树,字?明,晚年改名遐寿,号仲密。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 早年毕业于南京水师学堂,后留学日本,先后入法政大学、立教大学习文学,并师事章太炎。 五四运动前后,曾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讲师、教授,并从事新文学写作、参加文学革命的讨论。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也是《语丝》的主要撰稿人。抗战时曾任?华北教育总署署长。之后长期从事翻译工作。 着有《鲁迅的故乡》、《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 梁实秋 (一九0三-一九八七) 文学家。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北京人。 民国四年考入外交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民国十二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英语系、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其间,与留美学生一起创办大江社,并出版社刊《大江季刊》。民国十五年回国,任新月书店首席总编辑、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自由评论》周刊主编、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教授等。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三十八年来台,历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所长、文学院院长。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等。 朱光潜(一八九七-一九八六) 美学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 民国十二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后在中国公学、立达学园任教。民国十四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民国十八年去法国,先后入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二十二年回国,历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兼外语系教授、北京大学西语系、哲学系教授等。 着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文学》、《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译着有黑格尔《美学》、克罗齐《美学》、柏拉图《文艺对话录》、莱辛《拉奥孔—诗和画的界限》等。 夏丏尊(一八八六-一九四六) 文学家。原名铸,字勉旃。浙江上虞人。 留学日本,曾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兼舍监和国文教员,提倡新文化运动。后因支持五四运动被迫离校。民国九年起先后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后任开明书店编辑所所长,曾创办《中学生》杂志。曾任中国文艺家协会主席,从事文化运动和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任中华全国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着有《文心》(与叶绍钧合作)、《文艺ABC》、《现代世界文学大纲》。 徐悲鸿(一八九五-一九五三) 艺术家。江苏宜兴人。 自幼随父学画。早年入震旦大学法文系。民国八年入法国高等美术学校。民国十六年回国后,历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曾?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毕生从事美术教学与创作活动。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将中西技法融入中国画中,西画亦加入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中国画代表作有《愚公移山》,油画代表作《田横五百士》等。 郁达夫(一八九六-一九四五) 小说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民国二年赴日,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民国十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筹办「创造社」。同年并以处女作《沈沦》震惊当时文坛。先后主编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洪水》等刊物。与鲁迅合编过《奔流》。曾任教北京、武昌、中山等大学。民国十八年与鲁迅、宋庆龄等人发起民权保障自由大同盟。抗日战争时,在香港、南洋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其间曾主编《星洲日报》,并任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新加坡沦陷前夕,与胡愈之、王任叔等流亡苏门达腊。民国三十四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品有《沈沦》、《出奔》、《郁达夫选集》、《郁达夫文集》、《郁达夫小说集》等。 张元济(一八六七-一九五九) 出版家,藏书家。字筱斋,一作小斋,号菊生,室名涉园。浙江海盐人。 光绪十八年进士,参加戊戌变法被革职,后历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商务书局任内?抢救文献不遗余力,创建涵芬楼。主持编辑《四部丛刊》,又编《续古逸丛书》,校勘《百纳本二十四史》,出版《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等。 着有《校史随笔》、《涵芬楼烬余书录》等。 老舍 (一八九九-一九六六) 小说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民国七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民国十三年起历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耶鲁大学和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主持中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投身抗战宣传活动。民国三十五年赴美国讲学并从事创作。四九年后回国,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一九五一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与「人民艺术家」称号。 着有《春华秋实》、《茶馆》等剧本,以及《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小说。 李大钊(一八八九-一九二七) 思想家。字守常,笔名孤松、猎夫,河北乐亭人。 民国二年毕业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校期间受同盟会员影响,后赴日,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就读,参加留学生反袁活动。返国后,创办《民彝》,主编《晨钟报》。民国七年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兼教授,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民国八年积极支持并领导五四运动,组织少年中国会。民国九年在北大组织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等职。 著作有《李大钊诗文选集》、《李大钊文集》、《李大钊遗文补编》等。 赵元任(一八六八-一九四0) 语言学家、音乐家。字宣重,别署妧妊。江苏常州人。 先入康乃尔大学读数理,又入该校哲学院。后赴哈佛大学学习语言学,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和中文系教授。回国后,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讲授音韵学。期间担任罗素来华演讲的翻译,能流利准确地翻成多种方言。十七年,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语言组主任,曾深入中国南北城乡调查研究方言,取得丰盛成果。民国二十七年,赴美历任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教授。一生通晓二十三种语言,为驰名国际的结构派语言学家,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语言的奠基者。 着有《现代英语的研究》、《钟祥方言记》、《中国语语法之研究》、《湖北方言调查》等中、英著作。 梁漱溟(一八九三-一九八八) 哲学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寿民、漱溟、肖吾,室名勉仁斋。广西桂林人。 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任《民国报》编辑兼记者、司法总长秘书、北京大学教授等。民国二十年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后任中共全国政协委员会、宪法修改委员会主席、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着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0) 哲学家。河南唐河人。 民国七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民国十三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民国十二年起历任中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广东大学哲学系教授,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秘书长、哲学系教授兼教务长、文学院院长。民国三十七年后,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代主席、校务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四九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着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事训》、《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新篇》。 林徽音 (一九0四-一九五五) 建筑学家、文学家。祖籍福州,生于杭州。 民国十三年赴美留学,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士学位。民国十八年回国后,参与创建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教授。民国二十年任中国营造学社协理,曾多次参加重要古建筑的考察活动和建筑古籍的研究整理工作,撰写了多篇有影响的学术报告。民国三十五参与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历任一级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委员等。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和基座的纹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人之一。在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同时,兼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着译有《天宁寺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云岗石窟所表现的北魏建筑》等。
爱国人物及故事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6-10-12 17:20急需爱国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和对国家做出的贡献.提问者: xuyuchen123 - 秀才 二级 最佳答案(1)张自忠,国民革命军33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多次于日军血战,曾取得过喜封口,临沂,随枣的战役的胜利.后在枣宜会战中殉国.(2)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大部队撤退阻击树倍与己的日军,最后弹尽粮绝,全部跳下山崖.(3)林则徐,禁烟运动,壮我中华.(4)李宗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抗战时期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组织徐州会战,冬季攻势,枣宜会战等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取得过台儿庄大捷.有效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岳飞(1103——1142),字鹏举,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压迫的汉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可是,腐败的北宋统治集团,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掳走后,继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头目赵构,同样是个投降派。他偏安于江南一地,沉醉于歌舞逸乐之中,没有真正组织抗金民族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面信用秦桧等投降派,通过他们出面进行一系列议和投降活动;一面则利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以保住他的皇帝宝座和积累屈膝求和的资本。到了十二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东自江淮、西至陕西一线的宋、金双方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形成后,赵构、秦桧统治集团,实际上已经成了南宋抗金斗争最大绊脚石;反过来,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则成了赵构、秦桧投降派活动的最大障碍。南宋朝廷内部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日趋尖锐。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1139年(绍兴九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但岳飞不顾个人得失,坚持抗战到底的立场,率领军队,联络北方义军,卓有成效地从事抗金战争,筹划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成为全国抗金民族战争中的有力支柱。1139年(绍兴九年)夏,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倾巢而出;再度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在东、西两线军取得对金大捷的形势下,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挡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着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忠义民兵的热烈欢迎。这年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土,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侍卫亲兵)和“拐子马”(左右两翼钳攻的骑兵),把金兀术打得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措没有找到,手杀敌人数百,身被几十处创伤,豪勇无比。岳家军将士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破掉酒戒庆祝)”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但是,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摧残。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入议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窃取了宰相高位的内奸秦检,也抓住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狼狈为奸,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末“班师”、要末“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英勇斗争,至此被迫中断。 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没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金兀术这才又整军回到开封,并以不费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夺了回去。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万候*(音末期屑)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二战空中豪杰陈瑞钿1997年10月4日,美国空军历史博物馆所属的美国空军战斗英雄馆举行仪式,表彰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位空战英雄。出人意料的是他竟是一位华裔,此人就是二战空中豪杰陈瑞钿。显然,对陈瑞钿来说,此项殊荣迟到了几十年。美国空军历史博物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米德兰(Midland),它收藏有美国各种飞机300余架。其下属的美国空军战斗英雄馆,专门收集和展出美国空战英雄的事迹。但入选该馆的空战英雄,必须具有击落5架以上敌机的战绩,经该博物馆顾问委员会评选之后,才能被授予空战英雄(ACE)的头衔。顾问委员会则由现役和退役的美国空军参谋长、军事专家、航空专家组成,其中还有一名已退休的英国空军元帅,共120人。在今年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四抗日空战大捷”的日子里,美国舆论界就陈瑞钿荣获空战英雄一事,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并对其英雄事迹和坎坷人生进行了介绍。例如象美国的《世界日报》、《国际日报》、《星岛日报》、美国有线电视军事频道等。1998年8月14日版《国际日报》撰文称他是“中国战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第一位空战英雄”;《世界日报》在刊登他在广东空军的戎装照时,称他是“中美共同的空战英雄”、“永远令人景仰”。这在美国社会,尤其是在华侨同胞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战功卓著1932年,年仅19岁的陈瑞钿怀着满腔热血,返回祖国。1937年“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他便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四”空战。两天后,他驾驶美制“霍克”双翼战斗机,击落了日本的“三菱”轰炸机,首开了自己击落敌机的纪录。在1937年至1939年间,他共击落敌机六架,并协助僚机击落敌机三架。在空战中,他骁勇奋战,敢打敢冲,其座机曾三度被敌机击落,但都跳伞成功幸运生还。其中有一次,当他的座机被击中后,他奋不顾身驾机直冲敌机,将其撞毁。他自己则是在座机失去一个机翼的情况下成功跳伞生还的。另一次是在1939年秋任空军副大队长的陈瑞钿,曾两度率机掩护苏联援华空军轰炸昆仑关一带的敌占区。在12月27日邕宁附近上空的战斗中,中方参战的3架飞机与日本10多架战斗机遭遇,经过长达1小时的激烈空战,中方共击落了3架敌机。在战斗中,陈瑞钿的座机油箱不幸被敌机击中起火,自己全身也着了火。他带火跳伞,为借助高速气流吹灭身上的火焰,他跳伞后并未及时开伞,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直到快着陆时才开伞,虽然跳伞成功,但面部和全身上下仍被大面积烧伤。他的英雄事迹当时被广为传颂,被誉为“中国战鹰”(Chima's Warhawk),同时还被编成美国英语课外读物《中国战鹰》出版。美国于1946年发行的《真正英雄的真实漫画故事》(RealHeroes,True Stories in Comics)系列丛书,在当年3-4月出版的第13期,以《真正英雄的动人故事》(Thrilling Stories abourReal People)为题,介绍了他的抗日战绩和不平凡的经历。为纪念他1937年以相对落后的双翼霍克战斗机击落日本先进的三菱九六式单翼轰炸机的战果,美国著名画家罗伊·格林内尔(Roy Grinnell)还专门作画表现了当时激烈的空战场面。据说,好莱坞一电影公司还有意将他的事迹搬上银幕。去年10月4日,美国空军博物馆将他评选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最早的空战英雄,也在情理之中。在表彰仪式上,他被称为“美国第一位二次大战的空战英雄”。经历坎坷陈瑞钿,祖籍广东省台山县大江村,父亲是华裔母亲是秘鲁人。1913年,陈瑞钿出生于美国俄勒岗州的波特兰市,早年就有志于飞行事业,所以在高中时期,就靠打工挣钱来学习飞行。在日本入侵中国时他就取得了美国的飞行执照。1932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波特兰市华人决定派遣志愿军回国参加抗日空战,当时陈瑞钿已从当地华人创办的美洲航空学校毕业,他便志愿与来自俄勒岗州、华盛顿州、加利弗尼亚州的13位爱国青年一道参加了志愿军,其中还有一位女青年。陈瑞钿一行乘船首先抵达上海,但竟未被国民党中央军收留,当年11月,他便辗转到广州陈济棠麾下,参加了广东空军,不久便分配在广东空军第六飞行队,军衔少尉。1935年,他被派往德国学习战斗机飞行和战术回国后晋升为中尉。1936年7月,因陈济棠投归南京政府,广东空军随之被中央收编,陈瑞钿则被分配在杭州笕桥中央航校任战斗机飞行教官。同年10月任驻广东空军第3大队17中队中队长。1938年夏升任少校中队长。1939年又升任第3大队副大队长。自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到1939年12月27日的昆仑关战斗他在华东、华南、中南地区执行过多次截击、护航等任务,参加过著名的杭州笕桥大捷、武汉大空战和南京保卫战等重大战役。陈瑞钿在昆仑关战斗中,因座机油箱起火被严重烧伤以后,因交通不便,整整用了三天才被送往柳州医院,当时面部伤口已感染发炎。由于当地医疗条件较差,不能得到很好治疗,以后又辗转香港、衡阳,最后经飞虎队的陈纳德将军和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的帮助,才于1940年返回美国就医。在美国,他的面部虽然经过五年的整容治疗但并不成功。他不顾面部已扭曲变形,于1945年初又返回祖国,在驼峰航线执行空运任务,继续为抗日贡献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则转任中国航空公司飞行员。1949年夏天,他回到波特兰市并于1952年在当地一家邮局从事信件整理、分发工作,直至1983年退休。1997年9月3日不幸病逝,享年84岁。陈瑞钿前后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爱国华侨伍月梅,是孙中山先生革命政府外交官员伍迁芳之女。她是在广东读书时与陈瑞钿认识的。在一次日本飞机夜袭柳州时,为救丈夫,她扑伏在丈夫身上不幸被弹片击中遇难陈瑞钿与伍月梅育有2男。开始第二位是他在美国纽约的五年治疗过程中认识的一位护士小姐,美国人弗朗西斯·梅尔道克(FrancisMurdock)。1945年,由于陈瑞钿出院后又返回祖国抗日,所以他们从此分手。两人育有一女。第三位夫人叫杨瑞芝,是上海人。她是在中国航空公司作地勤服务工作时与他认识的,于1948年结婚。他们育有一个男孩,现为美国国务院驻新加坡的一名外交官。陈瑞钿现共有子女4人、孙子10人,曾孙1人。名列榜首陈瑞钿的英雄事迹和坎坷经历极大地震动了另一位美国空战英雄,他就是肯恩·杰恩斯特(KenJernstbt)。肯恩·杰恩斯特是美国空军志愿援华飞虎队飞行员,他在退伍以后曾担任俄勒岗州参议员30多年。在二次大战期间对日作战中,他取得了摧毁12架敌机的辉煌战绩(空中击落日机5架,击毁地面日机7架)。因此,他早就获得了美国空战英雄(ACE)的头衔。在陈瑞钿1940年乘机返美就医时,他也搭乘同一架飞机,两人因此相识。他自己虽然已功成名就,但当他了解了陈瑞钿作战英勇无畏、战功卓著和不幸遭遇后,深为感动。他认为,陈瑞钿无疑是美国二战的第一位空战英雄,为此他长期以来一直为陈瑞钿在空战英雄榜上无名打抱不平,并竭力向空军博物馆顾问委员会推举陈瑞钿入选空战英雄榜。但是,顾问委员会认为,美国正式对日宣战是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以后,而陈瑞钿在1940年已返回美国就医,而且,当时陈瑞钿参加的不是美国空军,而是广东空军,所以迟迟不能认定。其实,长期以来,国民党空军的态度也很令人失望:首先,把怀着以航空报效祖国到上海投军的陈瑞钿拒之门外就不应该;其次,对有如此战功的陈瑞钿不宣传、不表彰,原因是陈不是嫡系中央军而是广东空军。前台湾空军总司令赖名汤上将在谈及此事时,就曾说:陈瑞钿是陈济棠的广东派系军队,非属中央军,虽打下多架日机,但不算数。真是荒谬!经肯恩·杰恩斯特坚持不懈地奔走、游说,顾问委员会终于以陈瑞钿是打击同样的敌人,美国空军飞虎队早在美国对日本宣战之前就已在中国战场与日作战,陈瑞钿本人也是美国公民为理由,接受了杰恩斯特的推荐在评选过程中,杰恩斯特也极力坚持陈瑞钿才是第一位击落日本飞机的美国英雄。因此,陈瑞钿的名字才在1997年刻在了美国空军战斗英雄馆的英雄榜上,正式被评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第一位空战英雄。此次与他同时被评选列入《美国空军战斗英雄名人录》的还有另外七位美国空军英雄。陈瑞钿是在生前得知这一消息的,原打算亲自到场参加表彰仪式,不幸的是,就在举行仪式的前一个月零一天与世长辞了,而由他17岁的孙子代他出席了这次盛会。陈瑞钿的英雄事迹和不幸遭遇,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美国华人和新闻媒体更是关注。新闻界除广为宣传报道外,美国有线电视军事频道还准备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拍摄成专集,并有意将当时返回祖国参加抗日战争的空战英雄们拍摄成系列专题片。为此,他们特地委托美国硅谷专家叶晨晖博士帮助寻找、收集有关陈瑞钿生前的资料,特别是面部毁容前的照片,以及其它英雄的资料。叶晨晖先生对空战历史颇有研究,去年他曾经通过华文媒体(见本刊1997年6月号《巴伯的在华奇遇》一文),并经过湖南有关部门的多方努力,终于在今年初找到了曾在抗日战争时期救过美国空战英雄巴伯的两个恩人。巴伯在那次遇险获救之前,曾驾机击落了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见本刊1997年6月号《谁击落山本该水落石出了》一文)。徵集陈瑞钿生前资料的消息通过新闻媒体披露以后,不少热心读者纷纷提供线索,叶晨晖先生很快就找到了现居住在波特兰市的陈瑞钿少校的遗孀杨瑞芝女士,并有幸见到了她珍藏的陈瑞钿初入广东空军时的英俊戎装照,以及《中国战鹰》一书
五四运动中的先进人物及其世迹:
胡适(1891—1962):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近代民主维新人士,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陈独秀(1879-1942):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5年9月15日,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李大钊(1889-1927):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是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也是在北伐时期推动颠覆中国政府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时为共产国际的成员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
蔡元培(1868-1940):
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学时任校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