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民族研究不是c刊。贵州民族研究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月刊,期刊创办于1979年。
《民族研究》杂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有关民族研究问题方面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教育、民族人口以及世界民族等各学科的学术成果。
是从事民族研究、民族教学和民族工作,以及对民族问题有兴趣的同志、学人发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的园地。
关于C刊:
中文版的SSCI,即CSSCI,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核”。有些地方会将其简称为“C刊”,注意不是“C类期刊”。一来对中文的识别和支持不太好,二来也不利于中国的学术独立性,所以社科界的大佬南京大学就弄了一个中文版的SSCI,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CSSCI。
CSSCI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
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民族研究内参是核心级别。民族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期刊,创立于1958年,属于北大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教育、民族人口、民族法制、民族宗教、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以及世界民族等各学科的学术成果,是从事民族研究、民族教学和民族工作,以及对民族问题有兴趣的同志、学人发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的园地。被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收录。
民族文汇是正规期刊,民族文汇是集情感,智慧,休闲三大内容于一身,使读者能够在书刊当中,丰富自己的情感。民族文汇刊发的种类有小说,散文,诗歌,文学理论等,并且这部杂志是由新疆文联主管主办的省级文学双月刊。
《民族文汇》杂志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办刊方向;并且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讲求作品的艺术性、当代性、可读性。民族文汇,他的文献摘抄都是来源于现实题材创作,提倡朴实文风,力求贴近百姓、贴近现实生活。这种方式更加让读者们喜欢。
贴近于生活,追求实时。民族文汇曾经为新冠疫情增设了,为祖国加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诗歌的专栏。还有民族文汇杂志社在微信平台上发布征稿启事。
民族文汇的“汇”字就是融合百家之长。每一位诗人都能说出写出心中所想所思。把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融入于文字之中。让大众人民看一看了解一些时事变化。不断搜集各种文献摘要,把各种美好形象的事物摘取下来。那大概就是民族文汇所存在的重要意义了吧。
是通过发挥学术顾问团专家智力资源,主动服务于全省示范区建设和民族工作,将《今日民族》办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期刊。《今日民族》杂志创办于1980年,是以“宣传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弘扬民族文化,交流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宗旨的民族类专业性普及型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为云南省入选中国“百种重点期刊”的两家期刊之一。《今日民族》杂志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云南、全国及世界各民族的现在、过去和未来,集权威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为一体,民族特色浓郁,时代风格鲜明,在全国民族类期刊中发行量第一,是一份有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和感染力的民族类精品期刊。
民族研究是民族学、人类学的顶刊了
不是的,民族研究不是c刊。贵州民族研究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月刊,期刊创办于1979年。
《民族研究》杂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有关民族研究问题方面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教育、民族人口以及世界民族等各学科的学术成果。
是从事民族研究、民族教学和民族工作,以及对民族问题有兴趣的同志、学人发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的园地。
关于C刊:
中文版的SSCI,即CSSCI,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核”。有些地方会将其简称为“C刊”,注意不是“C类期刊”。一来对中文的识别和支持不太好,二来也不利于中国的学术独立性,所以社科界的大佬南京大学就弄了一个中文版的SSCI,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CSSCI。
CSSCI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
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是。本刊是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族学类综合性学术季刊。贵州,简称“黔”或“贵”,省会贵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美术》是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出版社主办、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创建并承办的艺术类专业期刊,[1]立足于少数民族美术的特色和优势。本期开设的栏目有"特别报道"、"艺术原生态"、"艺术家"、"视点·争鸣"、"民族美术教育"、"资讯·论摘"六个板块。该刊对于积累、承民族艺术,进一步了解民族学、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个领域有一定借鉴价值。[2][3]中文名中国民族美术语种中文/英文类别文学艺术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单位民族出版社历史沿革办刊条件栏目方向办刊成果文化传统TA说参考资料历史沿革2014年,《中国民族美术》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刊号申请批复。2015年,《中国民族美术》正式创刊。[4][5]办刊条件期刊共设立五大内容版块,分别为“原生态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民族艺术家”“视点与争鸣”“民族美术教育”“民族博物”。涉及绘画、摄影、建筑、雕塑、设计、美术教育、工艺美术等多个学科,以及民族学、艺术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领域。[1]
民族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虽是精神层面上的抽象概念,却大则关乎国家命运,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而民族传统文化是形成民族精神的基石,我们没有办法脱离文化来谈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在漫漫五千年中,以儒学文化体系为基础,提倡的是“仁义治天下”、“以礼治国”,这就造就了我们平和、宽容、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弘扬民族精神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团结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在稳定、安定 、来往、发展、和谐的状态下,集中力量为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和结合在一起,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多种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世界风云变幻的形势下,保持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这与我们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正确地处理了民族问题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团结是硬任务,是第一职责。我们要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进一步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只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民族精神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和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五千年的磨难、五千年的磨砺,铸就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历尽了五千年的沧桑,现在依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不畏惧一切困难,越是遭受苦难越是团结凝聚的民族,这是是我们中华之魂,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原动力!在危机时刻,尤其是天灾面前,一个民族最能体现其民族的精神。面临危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存在的价值就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衡量尺度,那就是人及其生命。 人和生命是任何一个社会的本源问题,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有了人,就有了社会。对人及其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也就成了衡量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当危机危及他人的生命的时候,你和我作出怎样的反应也就成为你和我存在的价值的最重要的尺度。没有了他人,你我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四川大地震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整个世界。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民族精神,是赈灾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所写下的一个个有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正在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字,一个巨大无比的“人”字。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按照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贷年的概括和总结,中华民族精神可以浓缩为八个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正是靠着这八个字,使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经历诸多灾难而能够依然顽强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繁衍、发展壮大。在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曾经饱受苦难--但是无论这些苦难是源自天灾,还是源自人祸。不论是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疫病传播,中华民族都处之泰然,依靠上述八个字,挺过来了。
写作思路及要点:全文围绕中华民族团结的主题写作,可列举真实事例。
正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老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阵阵的轰鸣声中一栋栋房屋高楼在转眼之间都崩塌。许多的人都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是团结让汶川站了起来,各大厂家纷纷捐出水和食物,许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资金。为汶川人民建设医院、学校和家园就这样又让汶川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地里的庄稼完全绝收,甚至于很多地方就连人民正常饮水都出现了问题。当地的人民不论老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
这一情况后来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灾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么多的见证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向他伸出援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和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五千年的磨难、五千年的磨砺,铸就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历尽了五千年的沧桑,现在依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不畏惧一切困难,越是遭受苦难越是团结凝聚的民族,这是是我们中华之魂,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原动力!在危机时刻,尤其是天灾面前,一个民族最能体现其民族的精神。面临危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存在的价值就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衡量尺度,那就是人及其生命。 人和生命是任何一个社会的本源问题,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有了人,就有了社会。对人及其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也就成了衡量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当危机危及他人的生命的时候,你和我作出怎样的反应也就成为你和我存在的价值的最重要的尺度。没有了他人,你我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四川大地震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整个世界。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民族精神,是赈灾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所写下的一个个有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正在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字,一个巨大无比的“人”字。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按照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贷年的概括和总结,中华民族精神可以浓缩为八个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正是靠着这八个字,使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经历诸多灾难而能够依然顽强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繁衍、发展壮大。在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曾经饱受苦难--但是无论这些苦难是源自天灾,还是源自人祸。不论是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疫病传播,中华民族都处之泰然,依靠上述八个字,挺过来了。中华民族是个宅心仁厚的民族,世界上不知道多少个国家的人民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得到过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无私的帮助,我们的帮助从来就不带任何条件,是真心实意地为国外受灾受难的人们送去中国人民的关心和祝福。正是因为如此,当我们遇到这样大的灾难的时候,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同样深出了援助的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受灾的人民和受灾的地方,对此,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人民是满怀感激之情的。人在难处见真情,只有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见证出真正的朋友,烈火炼真金、也检验着国家间的情谊。这场大灾难中,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这场大灾中,有多少无名的英雄;在这次大灾中,我们向一切以给人民谋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好总理、向奋斗在抗灾第一线的解放军指战员致敬!向千千万万在这次地震灾难中的无名英雄致敬!向我们的无畏的灾区各族人民的不怕困难、积极互救、自救的群众致敬!在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中,我国各民族发展了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 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强盛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四分五裂,断难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一盘散沙,绝无希望跻身世界先进民族行列。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情况下出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宽广而美好的前景。 祖国统一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国家的统一,为各民族发展进步提供了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的发展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少数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频繁,相互学习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祖国统一是各民族幸福生活的不竭源泉。祖国是各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祖国好比母亲,为各民族提供衣食之需,使他们免受冻馁之苦;为各民族遮风挡雨,使他们免遭风刀霜剑的伤害。祖国统一是各民族之福,祖国分裂是各民族之祸。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巨大跨越,各族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政治图谋,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制造民族分裂、危害祖国统一。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北方民族大学好啊,北方民族大学是国家部委直属,是一所很年轻的大学,但其力量当然不容小视.三峡学院只是地方性大学,差劲多了. 学校性质:重庆三峡学院是一所国立公办本科高等院校(教育部高校代码10643)。 学校历史:重庆三峡学院始建于1956年,坐落在重庆市万州区,其前身的万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万县教育学院,1994年3月经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概况:重庆三峡学院随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应运而生,是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唯一的一所多科性本科院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正在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东南大学对口支援单位。 开设专业:重庆三峡学院现设有外语、经贸、工商管理、政治法律、民族学、化工、生物、体育、建工、中文、美术、数学、计算机、物理、电信、机械等涵盖8个学科门类的44个本科专业、33个专科专业。 招生情况: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并招收有国外留学生。 办学情况:学校已形成了以文、理为主,工、经、管、法、史、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与美国丹佛社区大学在美国丹佛共建了孔子学院。现全校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人。 师资力量: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783人,其中专任教师543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31人(其中教授61人),讲师22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230余人。学校教师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1人,外聘兼职教授55人(含院士4人),并常年聘请多名外籍教师在校任教。 硬件条件:学校现有土地1980亩(含新校区用地),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近86万册,电子图书44万种,仪器设备总值5100万元。 科研情况:校教学科研人员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1500篇;出版学术专著200多部;被SCI、EI等权威文献检录33篇;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400多项,到校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转让成果23项。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是国家民委直属的唯一 一所设在民族自治区的民族高等院校,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占地面积65万多平方米,累计建筑面积达26万平方米。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是一所新型民族院校,始建于1984年,1994年正式挂牌。全院目前共有学生8000余人。学科门类涉及理、工、经、管、文、法、史等7个门类。现有电子与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经济管理、文化旅游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法律、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材料科学等十 九个系和社会科学部、民族预科部。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学、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法学、历史学、音乐表演、艺术设计等33个本科专业。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中国少数民族史、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硕士点。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兼顾成人教育、远程教育。 1997年以来,学院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人为本、艰苦奋斗,面貌有了巨大变化。在校生规模由1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8000余人,来自全国30余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5%,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占15%。教职工队伍由280人发展到现在的780多人,其中教授48人,副教授170余人。校舍面积由3万平方米发展到26万平方米。教学设备由80多万元增加到5276万元。2000年,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合格评估。并在当年,被授予“全国绿化400佳”的荣誉称号。 学院设有金融研究所、历史文化研究所、社会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新技术研究所等7个科研机构,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软科学项目等在内的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民族学类专业期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学院在建图书馆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设有电子出版物、多媒体等现代化阅览室,全馆实现电脑辅助自动化管理。计算机校园网采用千兆以太网交换技术构造网络主干,与Internet、中国教育信息网实现连接。学院建有分析测试中心、数学建模、过程控制、PLC、EDA、网络技术、金融工程、会计模拟等30多个实验室,其中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建模及应用开放研究室为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建院以来,学院面向陕西、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山东、河南、河北、湖南、广东、内蒙古、重庆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了32个民族的学生,为西部地区培养出了大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在巩固民族团结,开发、建设边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创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建设,即“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一种理念;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一种精神;严格、创新、高素质的一种模式;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一种作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 为适应发展,迎接挑战,97年以来,学院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逐步探索出符合民族高等教育规律,适合民族学生特点的办学模式。 学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通过院内选拨培养、院外引进、兼职兼聘等多种形式加快重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培养,吸引“名师”为我院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服务。学院还制定了引进两院院士、特聘教授、优秀学科带头人、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诚招天下英才。 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先后成立了7个研究所,组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术群体,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整体科研和学术水平。97年以来,先后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软科学项目,取得突出成果。部分研究项目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引起国内同行专家的关注。 近年来,学院不断扩大院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学术交流、人员交流、合作研究、学术资料与信息交流的活动逐年增多。学院常年聘请一些国内外学者来院任教、讲学。为发展民族教育和传播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学院自1997年来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现已有来自美、日、韩等国的留学生在本院学习、生活,并顺利通过了中国汉语水平高等考试(HSK)。为保证教学质量,学院针对留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精心选用教材、选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配备高水平的教师授课,确保留学生教学质量。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目前,学校已与美国Shaw大学、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第二外语工作室建立了实质性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德国联邦材料研究院、英国威尔士大学、日本东京都立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法国欧亚管理学院等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签定了合作意向或高层会谈纪要。学校定期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科学研究,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学校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目前,在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学院继续保持着健康向上的发展势头,校内充满着活力与生机。跨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院将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和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效地为我国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民族教育新体制、新机制,继续探索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抢抓历史机遇,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学院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具有较高的学术声望与教育质量,学风校风特点鲜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民族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比较好,因为中南民族大学是“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资格高校。
中南民族大学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高校,为中国“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资格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五方共建高校。
扩展资料:
在“十一五计划”期间,中南民族大学共获得各类纵向项目589项,获得科研经费7680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9项。
申请专利61项,获授权专利14项。出版各类著作172部,学术论文被CSSCI检索收录1048篇,SCI检索收录592篇,EI检索收录792篇,ISTP检索收录165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转载149篇。
2013年到2015年,中南民族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0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7项,省部级项目441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65项,出版著作275部,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2300余篇,获授权专利83项。
应该是湖南文理好 湖南文理学院是1999年由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原名常德师范学院,2003年2月更为现名。升本以来,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的办学思路,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2005年,学院在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率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教育部“良好”的评估结论。 学院现占地面积1262亩,建筑总面积45万平米,馆藏纸质图书121万册,中外文期刊8639种(含电子期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固定资产近8亿元。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4000余人,生源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4年,学院还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目前有来自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国的多名留学生来院攻读学士学位或研修汉语语言文化。学院现有教职工1392人,757名教学科研人员中有教授88人、副教授243人,博士26人,在读博士42人,硕士359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曾宪梓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2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5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41人,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南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共16人。学校设有16个教学学院,4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农、史、法、经、管、教九大学科门类。学院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生物科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地理科学被列为湖南省重点专业,文艺学、光学、动物学、机械设计及理论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基础课实验室被列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对象,“文艺鉴赏学”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被列为全国优秀百佳期刊。学院教师主持完成及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项目3项、教育部社科课题7项、其他省部级1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9项。教师公开发表科研论文401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76篇,被《新华文摘》、《社会科学文摘》、《CSSCI》和人大复印资料收录或复印191篇;获得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等23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出版学术专著95部、译著1部、教材59部。学院还被列为湖南省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基地、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基地。2004年7月,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年报社联合研发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我院在全国619所本科院校中总排序为第243名;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我院在全国570所本科院校中总排序为第237名。 学院坚持质量兴校,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1958年以来,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4万多名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大多成为各行业的中坚和骨干。学院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省级统测和竞赛中成绩优良,参加历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均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全省大学生英语演讲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奖励300多项。应届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4%以上,考研率达到7%以上。 学院坚持以地方为依托,着力培育办学特色,明确提出与地方“互为发展咨询”、“互为人才基地”、“互为科研基地”、“互为文化支撑”,在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实现与地方协同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与常德市的9个县、区、市,与常德卷烟厂、洞庭水殖、金健米业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校县校企合作关系。《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中央电视台第7套节目等各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一系列专题报道,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学院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和奖励。2003年被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高校工委授予“湖南省文明高校”;2004年被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文明单位”;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和湖南省普法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评为“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是全省普通高校中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院校。学院连续三年被中宣部、国家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院工会被省教育工会和省工会分别授予“省模范教职工之家”、“省模范职工之家”光荣称号,被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评为先进工会组织。 目前,学院正按照既定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全面加强各项建设,努力争创全国同类院校一流,为社会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建校之初的图书馆十分简陋,并不规范。因此,学校于1991年投资建成了建筑面积为3115平方米的原图书馆。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壮大,原图书馆已不能够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求。2004年9月在学校成立20周年之际,新馆落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24961平方米,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馆内装有门禁和安防监控系统,配有专职保安保洁人员。各书库及各阅览室采用开放式布局,宽敞明亮,实行藏、借、阅、咨询、检索一体化,为读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自建校以来,随着学校的较快发展,图书馆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馆藏文献资源也日渐丰富。文献资源建设主要以学校的学科建设为依据,并已逐步形成了以“回族学”和“西夏学”为特色的馆藏体系。截止2011年12月31日,馆藏纸质文献总量120万册,馆藏电子文献总量92万册。馆藏纸质文献中包含了历年累计入库的过刊合订本和购入的晚清、民国年间的期刊、报刊影印本二万多册。2012年订阅中文期刊1823种,外文期刊101种,报纸100种。在数字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与宁夏高校共建共享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及Springer(斯普林格)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另外还购置了万方数据资源、读秀学术搜索、超星名师讲坛、方正Apabi(阿帕比)教学参考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等教学和科研所需的多种电子资源。图书馆服务功能完备,拥有多种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可为读者提供外借、阅览、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定题服务、科技查新、读者教育、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2012年,图书馆投入使用RFID图书自助借还系统,提供24小时自助借还书服务,先进的RFID技术与汇文管理系统有机结合,为图书馆实现“一站式”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图书借还、查询等服务,每天24小时的运行大大延长了服务时间,提高了图书馆工作效率,使读者服务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为积极探索读者服务新模式,图书馆成立了学科馆员服务团队。该团队8名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负责我校17个学院的学科服务工作,了解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和发展动态,熟悉本学科的文献资源分布,与学术带头人和学科专业教师进行联系、合作,负责该学科专业的资源建设,提供相关学科专业的资源导航,并有针对性的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提供给读者,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真正发挥图书馆与学院之间的桥梁。 2012年,图书馆深挖潜力,为研究生搭建了一个集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自主学习空间,即“Information commons”,该自主学习空间经过特别设计,提供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整合了互联网络、计算机硬件设施以及知识库资源(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形式),支持读者的互动、研讨、交流、协作、学习与研究。在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可以很好的培育读者信息素养,提高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意识。2013年,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获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为人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人民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和谐美好。因为人民养育了我们,我们是人民中的一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就比泰山还重。你们知道张思德吗?他不顾自身安全,将战友推出了窑洞,推出了死神的手掌心。可他自己却闭上了双眼,永远地“睡”去了。遇到危险,他首先想到的是战友的安危。我们还记得,他曾经独自夺了敌人两挺机枪;我们还记得,长征路上,他的伤口发炎,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却从不叫苦。他,是人民的楷模;他,更是人民的骄傲!为人民服务,有时候要损害到自己的利益。“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你们还记得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丛飞吗?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用生命去交换。从他身上,我们知道了:为人民服务永远都是光荣的!通过这两个故事,我感慨万千:他们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价。而我们,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里,难道不是更应该为人民服务吗?当你坐在公交车的座位上时,是不是应把座位让给站在车过道上的老奶奶?在路旁,有一位盲人伯伯要过马路,是不是应上去扶一把?在大街上,遇到一个行动不便的老年乞丐,是不是应该捐点钱?这些事,对我们来说,都是举手之劳啊!让我们尽力去做吧!总之,对人民有利的事情要尽量做,对人民有害的事可千万别做!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爱,在民族团结中流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这首歌唱响的时候,我都深深地感受到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我出生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语是“银灰色的草原”,它位于天山以北,阿拉套山之下,东西镶嵌着两颗晶莹透亮的戈壁明珠——艾比湖和赛里木湖.这里山青水绿,土地肥沃,水草丰茂,牛羊成群;这里孕育着淳朴善良、勤劳豪放的各族儿女. ——这就是我的家乡!——这就是养育我幸福童年的家乡!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博乐市,有一所“逸夫”小学,是由著名香港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的.是我现在上学的地方.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不仅有汉族学生,也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等同学,虽然我们民族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但我们之间象自家人一样快乐生活.记得我们班有一位哈萨克族同学,普通话说的不是很标准,老师讲课他也听得不很明白,因而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我们看着很着急,就一遍一遍的教他学说普通话,让他一步一步理解汉字意思,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他的普通话有了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上去了.在给我们讲课的老师里,也有民族老师用汉语给我们上课的.有时候老师还教我们浅显易懂的一些民族话,如:你好,谢谢,再见,对不起等等;有时候还给我们讲民族故事,让我们理解民族风俗习惯,尊重民族风情.在集体活动中同学和老师有时是一起参与的,这时候民族同学可是大显伸手了,如维吾尔族同学表演维吾尔族舞蹈《我们新疆好地方》,蒙古族同学唱蒙古歌曲《吉祥三宝》.我们也跟着他们学跳、学唱,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一年有四季,民族团结就是这四季里——春日的鲜花朵朵,夏日的和风习习,秋日的硕果累累,冬日的阳光融融.让我们尽情品尝这四季的芬芳!让我们用心浇灌民族团结的花儿!让我们用情唱出祖国的繁荣富强!
我爱我的家乡。温暖的春天给大地上的万物带来了无比的恩惠,使大地充满了生机。家乡里的狮子山上开满了山花,那些山花虽然没有玫瑰的气味浓香;也没有牡丹那样国色天香。但它显的那样平凡。那样善良。那样大方。我爱我的家乡。炎热的夏日在烤着大地。我们在高大的玉兰树下面乘凉,骄傲的知了在“吱吱”地为我们解闷。小姑娘们捡着地上的花插在头上,举行比美比赛。我爱我的家乡。凉爽的秋天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的笑容,因为秋天正是丰收的季节。从远处看那今灿灿的豆谷一块块美丽又高贵的地毯。使人看到就不舍的离开,还会引你往前走,走近了又像能给人带来致富的金子。我爱我的家乡。寒冷的冬天在吹着呼呼响的寒风,想把坚贞不屈的梅花给叫醒。梅花的清香把勤劳的蜜蜂引来,它们“嗡嗡”的采蜜,好像在说:“啊,梅花我爱你。在这寒冷的冬天要是没有你我们早被饿死了。”啊!我爱我的家乡。你自己改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