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紫杉醇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紫杉醇论文的参考文献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通过细胞融合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性,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是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从植物快繁、花药培养发展到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农业、林业、工业、医药等多种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1.1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1.2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G.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观点,“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繁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中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证实了G.Haberlandt的论点。 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所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较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 SH、N6、White等。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能否形成是培育出新植株的关键。通过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获得再生植株或次生物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K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1.3试验步骤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1.3.2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1.3.3接种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培养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1.3.5试管苗驯化移栽 试管苗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与自然生长的幼苗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驯化,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后才能移栽。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2.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 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世界上80%~85%的兰花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和快速繁殖的。培养的植物种类也由观赏植物逐渐发展到园艺植物、大田作物、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等。在我国,同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马铃薯无毒种薯和甘蔗种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30余种植物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试验。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快速繁殖及无病毒种苗生产,不仅能够挽救珍惜濒危物种,而且能够解决植物野生资源缺乏的问题。2.2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将植物花药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能很快得到纯合的二倍体,这样将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印度科学家应用这种方法培育的水稻品系,比对照产量提高15%~49%。韩国先后育成了5个优质、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培育了40余种由花粉或花药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其中有10余种为我国首创。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仅“九五”期间就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44个,种植面积超过660万 hm2。2.3植物胚胎培养杂交育种中,杂种胚常常败育,因此将早期生长的胚取出,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就有可能培育出杂交植物。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国内外科学家应用植物胚胎培养技术获得了多种远缘杂交的重组体、栽培种和杂交品种。2.4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可以生产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研究了400多种植物,从培养细胞中分离到600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60多种在含量上超过或等于原植物,20种以上干重超过原植物的1 9,6。例如,从薯芋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产的diosgenin用于合成甾体药物。最近抗癌药物紫杉醇一红豆杉细胞培养物,可用75t发酵罐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水平。另外,达到商品化水平的还有紫草、人参、黄连、老鹳草等;长春花、毛地黄、烟草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牙签草、红花等20多种植物正在向商品化过渡。2.5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自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首次利用纤维素酶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到1990年已有100种以上植物的原生质体能再生植株。我国获得了30余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难度较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大豆、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梁、棉花等。在木本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真菌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的进展也十分迅速。国外已先后获得了种内及种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还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移、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等研究,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6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最早始于1959年,G. Melchers在金鱼草悬浮细胞培养中获得了温度突变体。1970年,P.S.Carlson,H.Binding和Y.M. Heimer等分别分离出烟草营养缺陷型细胞、矮牵牛抗链霉素细胞系及烟草抗苏氨酸细胞系。迄今为止,已经在不少于15个科45个种的植物细胞培养中筛选出100个以上的植物细胞突变体或变异体。其中包括抗病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和小麦抗赤霉病、根腐病突变体;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细胞突变体,如甘蓝型油菜抗HYP突变体[263;抗逆境胁迫细胞突变体,如水稻耐盐突变体和小麦抗盐突变体;抗除草剂细胞突变体及营养缺陷型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除草剂变异体;株高突变体的筛选,如水稻矮秆变异体。2.7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1958年,Reinert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中最先发现了体细胞胚胎(胚状体)。据不完全统计,能大量产生胚状体的植物有43科92属100多种。一些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珍珠谷等,也能通过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这些胚状体用褐藻酸钠等包埋,再加上人工种皮,就形成了人工种子。人工种子的优点是:繁殖快速,成苗率极高;不受气候影响,四季皆可工厂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美、日、法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种子的研究,我国也于“七五”期间开展了此项研究,并于1987年列入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与种质库建立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和证实,为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采用液氮超低温保存技术,能保持很高的存活率,并且能再生出新植株和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如建立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种质库,不仅可以防止种质的遗传变异和退化,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无病毒的原种。2.9 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我国第一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研究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材料基础,为确保我国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通过建立大规模、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将玉米转座子Ac—Ds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胚和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获得了1.2万个独立的T—DNA插入株系,并构建了水稻突变体的数据库。 3 展望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是20世纪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之一,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激素及器官发生与胚胎发生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实验材料和有效途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由于组织培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容易掌握花芽分化和开花成因;通过胚胎培养,能够得到杂种或自交种;通过分离单倍体细胞,能培育纯合的二倍体优良品系;提高育种多样性的同时缩短了育种时间;通过突变体筛选,提高植物的品质,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将体细胞冷藏在低温下,建立基因库,达到保存物种的目的;获得药用价值高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次生产物,加快药物生产的时间并且减少了单纯依靠天然植物的被动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日臻完善。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

紫杉醇最早是从太平洋红豆杉的树皮中提取的,为20世纪末开发的新型抗癌药物,是人类临床上治疗乳腺肿瘤的特效化疗药,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都有很突出的疗效[7]。目前,犬猫乳腺肿瘤治疗的最好选择仍然是外科手术切除,当乳腺肿瘤体积过大而不能进行手术切除或者已经发生肺部转移时,我们可以选择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但目前为止兽医临床还没有专门针对乳腺肿瘤的化疗药,而紫杉醇在兽医的研究尚未完全开展,很多研究还只是局限在实验室的细胞生物学实验[4],实体实验几乎没有。因此为了使兽医临床对乳腺肿瘤的化疗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将紫杉醇应用到兽医临床上。通过参考国外文献以及进行实体试验,我们简单总结出紫杉醇在兽医临床上的一些使用方法、不良反应以及使用注意事项。1、紫杉醇的简介紫杉醇是二萜类化合物,脂溶性高,水溶性差,因此要使用聚氧乙烯蓖麻油与无水乙醇1:1的混合溶媒作为溶剂[8],将其配成紫杉醇注射液(大部分临床使用的紫杉醇注射液的浓度规格为6 mg/ml)。紫杉醇的作用机制独特,其作用靶点是构成细胞骨架的微管,与常用的其他纺锤体毒物如阻止微管聚集的长春花碱、长春花新碱等作用相反,紫杉醇在低浓度下就能催化微管蛋白迅速合成微管,并结合到微管上起稳定和防止微管解聚的作用,使肿瘤细胞停留在G2期和M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同时还具有抗肿瘤血管形成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紫杉醇的代谢途径主要是肝脏代谢(经胆汁排泄);肾脏清除率为5% ~ 7%[9]。2、使用方法由于此药易导致过敏反应,在化疗前30分钟皮下注射地塞米松( ㎎/㎏)、苯海拉明(4 ㎎/㎏)、西咪替丁(4 ㎎/㎏)。紫杉醇的使用剂量是:犬132 ㎎/㎡[1],猫80 ㎎/㎡,每3周化疗一次,使用前应用生理盐水将紫杉醇注射液稀释到1 ㎎/ml,稀释药物时需使用玻璃器皿(玻璃注射器和玻璃瓶),使用特制胶管及 μm的微孔膜滤过后静脉滴注[3],,输液速度的上限为3 ㎎/㎏/h;在输液过程要加强护理,经常测量动物的呼吸次数及心率,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立即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地塞米松( ㎎/㎏),并调慢输液速度,防止出现过敏性休克。3、不良反应不少实验室的离体细胞实验已经证明紫杉醇对于犬猫乳腺肿瘤细胞的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4]。在关注紫杉醇疗效的同时,尽量减少紫杉醇对犬猫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值得我们重视。我们通过实体试验和临床病例分析总结了紫杉醇对犬猫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 过敏反应在我们设计的实体实验中,所有实验犬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即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00%,过敏反应基本都是发生在开始输紫杉醇后45 ~ 60 分钟左右,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发痒、烦躁不安、呼吸加快等,此时不必停药,将输液速度调慢,并注射低剂量地塞米松即可缓解症状。临床病例显示,患犬基本都会出现过敏反应,而猫目前为止还没发现有明显的过敏反应,只有一只接受化疗的患猫出现了流涎现象。 胃肠道反应紫杉醇引起的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拉稀。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胃肠道反应的严重程度表现不一。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实验犬出现了拉血现象,但基本在化疗后三天能自行恢复。 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受紫杉醇剂量限制的不良反应,其临床表现为轻度贫血、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及血小板减少症等。 其他不良反应紫杉醇的不良反应还包括肝功能异常、掉毛、口腔溃疡等。其中肝功能异常主要是由于紫杉醇大部分是通过肝脏代谢的,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因此要定时做肝功能检查,及时进行保肝治疗。掉毛和口腔溃疡则是比较少见的,但在我们的实验结果中,还是有实验犬出现了这两种不良反应。严重掉毛的实验犬没有做任何处理,在停止化疗三个月后就自行恢复。而口腔溃疡的实验犬只是简单冲洗清理几天后也能恢复。4、讨论乳腺肿瘤是母犬母猫最常发生的恶性肿瘤之一,犬乳腺肿瘤是仅次于皮肤肿瘤的最常见肿瘤,大约50%的犬乳腺肿瘤是恶性的,而猫可高达80% ~ 90%,未绝育的犬猫发生乳腺肿瘤的几率是绝育犬猫的7倍。紫杉醇在抗肿瘤药物中是一种作用机制非常独特的药物,其溶剂聚氧乙烯蓖麻油是一种表面活性剂,能够溶解聚氯乙烯(PVC)输液器中所含有的邻苯二甲酸二辛脂(DEHP),实验研究表明,DEHP具有广泛的不良反应,明显表现为肝毒性[6],因此,为了保证临床的用药安全,抽取紫杉醇时建议使用玻璃注射器,稀释时使用玻璃瓶,输液使用专门的紫杉醇输液器。另外,专门的紫杉醇输液器带有过滤器,需要过滤后再静脉滴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紫杉醇注射液中不含有抗菌剂。紫杉醇的过敏反应主要是因为聚氧乙烯蓖麻油在体内降解时释放组胺,导致过敏反应。化疗前使用抗组胺药物和激素以及减缓输液速度可使过敏反应降至最低程度,但并不能完全杜绝[3]。胃肠道反应最常见为食欲不振、呕吐、拉稀,主要机制是化疗药引起肠壁和呕吐中枢的化学受体触发区(CT2)内的嗜铬细胞的5-羟色胺(5-HT3)水平明显升高,经传入纤维作用于呕吐中枢,进而引起恶心、呕吐。同时,化疗药会对肠道的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从而会引起拉稀现象。针对胃肠道反应可以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以及胃复安等作为预防治疗。明显的骨髓抑制的发生几率并不是很高,但个别患犬对紫杉醇比较敏感,在第一次化疗后就会出现骨髓抑制,因此,在每次化疗前都要进行血常规检查。化疗前采取针对性预处理,使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有效减轻这一毒性反应,在保证犬猫安全的同时,也使其耐受性得到提高。用药前后进行肝功能监测,发现异常及时进行保肝治疗。化疗过程要针对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治疗方法,以免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使患病动物的治疗受到干扰或者停止。参考文献[1] . Poirier, . Hershey, . Burgess, et al.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Paclitaxel (Taxol)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ine Malignant Tumors[J]. J Vet Intern Med, 2004, (18): 219-222[2] 刘洁,刘悦. 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J]. 山西医药杂志, 2009, 38(7): 633-634[3] 赵俊生. 紫杉醇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及临床合理应用[J]. 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6): 558-559[4] 张荣蓉,任晓丽,向毅,等. 紫杉醇对犬乳腺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J]. 中国兽医杂志, 2009, 45(10): 27-28[5] 李华涛,张蓉蓉,任晓丽,等. 不同浓度紫杉醇诱导犬乳腺肿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J]. 中国兽医科学, 2011, 41(4): 413-417[6] 张恩娟、陈琳、曹健. 紫杉醇注射液配套输液器中邻苯二甲酸二辛脂的溶出性考察[J]. 中国药房, 2008, 19(9): 698-700[7] 敬承衡, 张素清. 紫杉醇(Taxol)研究的进展[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4(2): 49-51[8] 唐富山, 焦海胜, 原凌燕, 等. 紫杉醇制剂研究进展[J]. 兰州大学学报, 2005, 31(2): 97-99[9] 吴海萍. 紫杉醇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 海峡药学, 2009, 21(6): 234-236[10] 高锦明, 傅建熙, 张鞍灵. 抗癌新药紫杉醇的构效关系[J].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25(5): 96-98

收稿日期:2007-10-25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王丹(1982-),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注:雷江丽为通讯作者。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王 丹1,2,雷江丽2,吴燕民3,吕 慧2,郁继华1(1.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03;3.中国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以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根茎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筛选出芽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 + 6-BA (单位下同)+ TDZ ;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出丛生芽, 继代增殖培养中与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交替使用可减少畸形芽,增殖系数达;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 + 6-BA + NAA ,生根率达,且植株生长健壮,移栽易成活。关键词: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8)01-0033-04Research on Shoot-tip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WANG Dan1,2, LEI Jiang-li2, WU Yan-min3, LÜ Hui2, YU Ji-hua1( of Agronom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Institute of LandscapeGardening, Shenzhen 518003, Guangdong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studied on tissue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 with the stem tips asexpla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d inocul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 the best of clump shoot in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TDZ + NAA ; using MS + 6-BA + TDZ + NAA asproliferation medium, an optimal proliferation rate was obtained. When the two kinds of mediumused alternatively, the effect was better. The optimum rooting medium was MS + 6-BA +NAA , the rate of rooting could reach , and cultured in this medium, the plant grewwell and easy to words: Canna×generalis; shoot-tip; tissue culture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属美人蕉科(Cannaceae)美人蕉属(Canna)的园艺杂交种[1],是多年生喜光宿根草本花卉,原产美洲热带和非洲等地。其枝叶茂盛、花朵艳丽、姿态优美、花期长,在深圳地区几乎全年开花,是配置大型花坛的优良品种。大花美人蕉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能吸收硫、氯、氟、汞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世界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中都广泛应用。美人蕉传统的繁殖方式主要采用分切地下根茎的方法,繁殖速度慢、增殖效率低,而且连续营养繁殖造成病毒积累致使病毒病在各地相当普遍,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试管苗快繁,是目前大力繁殖与推广美人蕉的主要手段。关于美人蕉组织培养的研究报道较少[2,3],本研究探索其组织培养高效的再生体系,以期为品种提纯复壮及遗传转化、性状改良奠定基础。2008,37(1): Plant Science第·34· 37 卷1 材料与方法 材料供试材料为目前城市绿化中普遍应用的大花美人蕉‘President’品种。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株,挖取带芽胞的根茎,去除表面老皮并用肥皂水清洗。用75%乙醇棉擦拭,然后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升汞10min、2%次氯酸钠10min、2%次氯酸钠20min、2%次氯酸钠 + 升汞5min、2%次氯酸钠 + 升汞10min),封闭式振摇灭菌。无菌水冲洗5 次,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备用。接种前,剥去外部叶片,露出生长点,立即切取茎尖进行接种。 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试验于2006 年10 月在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组培室进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均选用MS为基本培养基,在不同培养阶段附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表2~表4),蔗糖3%,pH 。培养温度(28±2)℃,光照强度2 500 lx,光照周期为14h/d,相对湿度70%~80%。每处理接种30 瓶。定期观察试管苗生长与分化情况。2 结果与分析 不同消毒处理方式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因供试外植体取自美人蕉地下根茎,表面污染物较多,不易消毒,且不同植物及外植体的成熟度对消毒剂的反应不同,故本试验选用升汞和次氯酸钠进行灭菌效果比较,以筛选合适的消毒剂及消毒处理时间。由表1 可知,2%次氯酸钠20min 处理的无菌化效果较好,但茎尖褐化较严重,说明灭菌时间过长对去老皮后的幼嫩根茎影响较大。升汞10min 处理与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处理,无菌化效果差异不大,但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 处理有轻微药害。因此,后续实验选用升汞处理10min 进行外植体消毒。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诱导的影响以MS 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6-BA、NAA、2,4-D、KT、TDZ 等(表2),以筛选出较适宜美人蕉茎尖诱导分化的配方。因美人蕉根茎具有休眠特性,芽诱导分化较难。TDZ 具有很强的促进细胞分裂活性,~μmol/L 即可有效促进分化[4],因此,本实验对TDZ 的诱导效果进行初步探索。试验表明,在不添加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 基本培养基(1 号)上,茎尖接种10d 后开始生长,叶片展开后,生长停止;15d 后转接到新的MS 培养基上无明显生长,随后叶片逐渐变黄、萎蔫,说明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生长调节剂是美人蕉离体培养的必要条件。在仅添加6-BA 的2、3、4 号培养基中,高浓度的2 号培养基分化率为,明显好于3、4号培养基,说明美人蕉启动芽诱导分化需要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表2)。11~16 号培养基添加物为不同生长调节剂与TDZ 组合(表2)。仅添加TDZ 的培养基分化率为0,而多种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分化效果更好[5]。其中15 号培养基的侧芽分化率最高,达,且每个茎尖可增殖2~3 个侧芽,但个别茎尖经多次转接后有畸形芽;与2 号培养基相比,分化率明显提高,说明添加低浓度TDZ 可促进芽诱导分化(表2)(图版-a)。5、6、7 号培养基为生根培养基,探讨NAA 对美人蕉茎尖生长和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说明美人蕉在6-BA/NAA 小于2/ 时生根率可达50%以上(表2)。8、9、10 号培养基,探讨美人蕉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但结果均不理想。因此,建立高效的美表1 不同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处 理 接种数污染数污染率(%) 药害情况升汞10min 30 5 基本无药害2%次氯酸钠10min 30 12 无药害2%次氯酸钠20min 30 4 20%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5min 30 10 3%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10min 30 5 7%有药害第1 期 王丹,等: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35·人蕉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愈伤组织诱导途径。 芽继代增殖为了探讨优化的芽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按表3 设计6-BA、NAA、TDZ 的正交实验,以15 号培养基上分化出的丛生芽为接种材料,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图版-b)。由表3 可见,除17、18 号培养基外,低浓度TDZ()的分化促进作用较高浓度()的效果好,说明高活性的TDZ 浓度过高反而抑制分化。当 时, NAA 促分化作用显著优于。在TDZ、NAA 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6-BA 浓度的升高,分化率提高。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含高浓度6-BA的27 号培养基分化率略有下降,甚至有个别畸形芽产生,说明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对短期的分化有促进作用[9],但继代数次后,芽已经萌动,自身具有分化能力,需适当降低6-BA 浓度进行壮苗,以避免畸形芽产生。因此,在增殖过程中交替使用分化增殖系数较高的19 号培养基和27 号培养基,既可保证较高的芽分化率,又可使继代苗生长健壮,减少畸形芽。 生根诱导增殖芽3~5cm 长时,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约10d 后,可见到根生成(图版-c)。接种20d 后统计生根结果(表4)。从表4可见,所用培养基上都有根生成,说明美人蕉生根较容易;结合生根率和生长势,我们认为MS + 6-BA + NAA 培养基较适宜美人蕉生根。表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比较植物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2,4-D KT TDZ分化率(%) 生根率(%) 备注1 0 0 0 0 02 9 0 0 0 0 参考[2]3 5 0 0 0 0 参考[3]4 3 0 0 0 0 2 1 0 0 0 2 0 0 0 2 0 0 0 08 0 0 4 0 09 0 0 2 1 0 参考[6]10 0 0 2 0 参考[7]11 0 0 0 0 012 0 0 0 参考[8]13 0 0 0 0 0 1 0 8 0 0 0 5 0 0 表3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继代繁殖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TDZ接种数分化率(%)增值系数 生长势17 30 ++18 30 ++19 30 ++20 30 ++21 30 ++22 30 ++23 30 ++24 30 +25 30 ++26 30 +27 30 ++28 30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弱。同列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表4 同。表4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接种数生根苗数生根率(%)植株生长势29 0 30 19 +30 0 30 21 ++31 30 20 +++32 30 16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中等;+表示生长势弱。第·36· 37 卷3 结 论美人蕉根茎生长在土壤中,无菌化操作较困难。灭菌试验表明,升汞震荡灭菌10min 效果较好,采回的外植体应尽快处理接种,放置时间过长伤口处易染菌,导致接种后褐化较严重。MS + 6-BA + ZDT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丛生芽,MS + 6-BA + TDZ NAA 为较好的增殖培养基,在增殖培养过程中这两种配方交替使用效果更好;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对增殖有促进作用,但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会使组培苗质量下降。在试验中还发现,转接次数多的茎尖较转接次数少的分化率大,建议在接种后的10~20d 内及时转接。选用MS + 6-BA + NAA 为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较高,根系粗壮、根毛密集,植株生长健壮(图版-d),且移栽成活率较高。参考文献:[1] Segeren W, et al. The genus Canna in Northern South America[J]. Acta Bot Neerl., 1971,20(6): 663-680.[2] 刘文萍,等. 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J]. 北方园艺, 2001(6): 32.[3] 丁爱萍,等. 美人蕉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J]. 园林科技, 2006(1): 11-12.[4] Singh N D, et al. The effect of TDZ on organogenesis and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pigeonpea (Cajanus cajan L. Millsp)[J].Plant Science, 2003,164(3): 341-347.[5] 王关林,等. 高活性细胞激动素TDZ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 植物学通报, 1997,14(3): 47-53.[6] 宣朴,等. 生姜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4,17(4): 484-486.[7] Kromer K, et al. In vitro cultures of meristem tips of Canna indica L.[J]. Acta Horticulturace, 1985,167: 279-286.[8] Vendrame W A, et al. 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Doritaenopsis Purple Gem 'Ching Hua' flowerexplants[J]. HortScience, 2007,42(5): 1 256-1 258.[9] 刘敏. 花卉组织培养与工厂化生产[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01-102.

有关紫杉醇的论文题目

主要以正文框架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技巧的分享与提炼,正文包含5-6个章节,一般分为引言、理论基础、研究假设、论证过程、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展望这几部分。

(一)引言

引言也叫绪言、绪论。这部分主要是提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向读者勾勒出全文的基本内容和轮廓。关键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2. 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勾勒大体轮廓;

3. 阐述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等。

如果论文相对简短,引言也可以相对比较简短。可以简单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等,然后介绍自己的目的以及主要内容。至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甚至可以省略。

(二)理论基础/文献综述

我们的研究往往是基于前人在本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与理论之上展开的,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让我们的论文更加有说服性,更加有理有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组织:

1. 研究国内相关的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优缺点,总结出自己的文献评述;

2. 介绍论文重点研究的相关概念,例如教育管理机制是什么,怎么完善优化,目前国内外现状如何;

3. 结合自己的论文对论文使用到的相关理论内容、作用、方法以及理论的提出者进行介绍。

(三)提出研究假设

(三)(四)(五)部分是全文写作的核心内容,提出研究假设与你是否能提出好的选题密切相关,研究者的 “问题意识”至关重要,选题的好坏取决于研究者能否就研究对象提出一个或一组 “有意义的问题”或假设。

(四)论证过程

这部分需要大家对收集的数据或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来论证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此过程会涉及到研究或者计算,如果做出来的实验有问题,需要反复进行验证。

(五)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主要是阐述研究过程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但如果你的文章是应用类的,就不仅仅是阐述研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更关系到论文的成果到底有什么意义,有没有实用价值。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这部分大家可以挑几个研究中非原则性的问题谈一谈,例如: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够广,理论模型可以再细化等。展望部分可以简单表达,例如:希望未来有人可以做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生物学发展百年史: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活的有机物质的科学,地球上总共有超过一千万个以上的物种,从必须要在显微镜底下才能观察的细菌到徜徉在大海里的蓝鲸和森林里面的老神木,都是生物学家关心的范围。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是生命型式与非生命最基本的差异,例如生命个体可以繁殖、生长、新陈代谢并且对外在的环境做出反应。生物学包含的范畴相当的广泛,型态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环境化学等都为其所涵盖。 而近几年来生物科技成为热门话题,举凡「基因工程」、「DNA复制」、「基因疗法」等这些科学领域中人所熟悉的语汇,突然间成为普罗大众注目的焦点;原本镇日埋首於研究室中做实验的研究工作者们,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也由「整天做那些玩意儿,到底是有什麼用啊?」转变为「搞生物科技的科学家耶,好厉害喔,一定很赚吧?」面对这样子的转变——没没无闻到掀起风潮——对加快研究脚步固然有所帮助;然而对想一窥究竟、没受过相关专业训练的社会大众来说,科学术语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毕竟太过艰涩难以理解,但吸收资讯、增进学识之路不应该这样就被阻断,因此,进入生物科技的殿堂窥探其奥妙最好的入门方式便是由浅显易懂的生物学发展史著手。 西元1954~1974年可说是生物学发展百年史中最具承先启后代表性的时代,此时生物学家已逐渐由探讨「会是怎样」转变为「为什麼会这样」,故从观察现象慢慢进入了基因表现的领域。而华生和克力克发现了DNA双股螺旋结构无疑地是划时代的重大成就,此一发现加快了相关的研究脚步。 1954年,美裔俄国物理学家George Gamow提出遗传物质的讯息以三个碱基为一个单位依照顺序排列在DNA分子上;此一论点在1961年被英国分子生物学家Frnacis Crick和北非化学家Sydney Brenner证实:每三个在DNA上的盐基序列就指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氨基酸。而美国遗传学家Joshua Lederberg和Norton Zinder在1955年的发现——性状引入作用(Transduction) :病毒可以将部分的遗传物质传递给细菌——在往后的基因研究工作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1956年,美裔罗马尼亚生物学家Geroge Palade发现核糖体并且包含著RNA;於此同时,美裔西班牙分子生物学家Servero Ochoa更进一步找到合成RNA所需要的一种多核苷酸-磷酸酶(Polynucleotide phosphorylase)——之后这个酵素被广泛用来合成RNA。美国生化学家Arthur Kornberg则是利用放射线标定核苷酸并且在大肠杆菌上发现了一个合成DNA的酵素:DNA聚合酶——此酵素在往后几年被他利用於试管中合成DNA。 在遗传讯息的复制、表现方面,美国生物学家Maklon Hoagland与Paul Zamecnik於1956年发现tRNA可以携带氨基酸并且结合到mRNA上正确的位置;法国生物化学家Francois Jacob和Jacques Monod则在1961年确定mRNA的功能是将遗传密码自核内的DNA传递到核糖体,并参与蛋白质生成的过程。1967年研究又有两个新发现:美国科学家Charles Caskey和同事证实在不同的生物个体中,同一段mRNA制造相同氨基酸序列;美国生化学家Marshall Nirenberg则是证实哺乳类、两栖类以及细菌都使用相同的遗传密码。 到了1968年,美国遗传学家Mark Ptashne和Walter Gilbert成功分离出第一个具有抑制功能的DNA,代表著人类对DNA的概念由「表现基因的功能」演变成「具有调控的机制」;美国遗传学家Jonathan Beckwith和同事们更进一步於1969年在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实验室中第一次分离出了单一的基因。 1970年可说是基因研究发展相当灿烂的一年,美裔印度生化学家Har Gobind Khorana成功组合了一段人工合成的酵母菌基因,这个结果宣示了人工合成基因的可行性。美国生化学家Howard Termin和David Baltimore发现一些RNA病毒能利用反转录酶将它们的遗传物质(RNA)反转录为DNA,这样一段经过反转录后的DNA经由病毒蛋白质的作用可以镶嵌在宿主的DNA上。美国遗传学家Hamilton Smith则是发现第二型的限制酶——这种酵素可以切断DNA双股螺旋於特定的辨识切点上——此一发现使得基因重组不再是空想,成为可能。 到了1972年,美国微生物学家Daniel Nathans使用限制酶(切DNA双股螺旋分子的酵素)去标定一种会造成猴子癌症之病毒(Monkey Simple virus)的DNA——这是第一次使用这一类酵素来对一段已知的DNA进行标定的工作,此时已逐渐为往后的基因定序工作铺路。美国生物化学家Stanley Cohen和Herbert Boyer更进一步於1973年时,将来自某一物种的DNA被限制酶酵素切成几个片段,并且放入其他物种的DNA内发展出重组DNA的技术,此为基因工程技术的起始点。 除了基因相关研究蓬勃发展之外,同一时代其他领域的知识亦日新月异。在疾病防治方面,1954年二月美国的生物学家沙克医生(Jone E. Salk)发展出沙克小儿麻痹疫苗,接种在宾州匹兹堡的小孩子上帮助他们抵抗小儿麻痹的侵袭——这是人类第一个有计画、大规模的疫苗注射试验。1955年四月,接种结果证明沙克疫苗的确能有效帮助遍布四十四州的孩童抵抗小儿麻痹。因此在1956年七月,沙克医生参与美国医学年会时与另外一位外科医生Leonard 便乐观地预期小儿麻痹将在未来三年内从人类社会中消失。 1965年美国病毒学家Daniel Gajdusek和Clarence Gibbs成功地将库鲁症及人类库甲氏症(狂牛病)传染给灵长类,证明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相互传染疾病。同年美国生物化学家Robert Woodward合成抗生素「头孢酶素C」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细菌感染问题。1972年瑞士研究人员. Borel发现了cyclosporin-A药物对於免疫反应具有抑制的效果;同年美裔维吉尼亚免疫学家Baruj Benacerraf和Hugh ONeill McDevitt确认免疫反应是受到基因层面的调控的。 在医疗健康方面,1954年美国乌斯特基金会的科学家Gergory G. Pincus, Hudson Hoagland以及Min-Cheh Chang发展出荷尔蒙避孕方法。1957年七月,美国外科医师Leroy E. Burney发现了吸烟与导致肺癌之间的关系;同年,乌斯特基金会科学家Gregory Pincus以及波士顿的妇产科医生对波多黎各展开了药物控制的家庭计画。Cleveland General医院则於1964年成功地藉由神经外科手术自恒河猴身体取出活的脑部组织。 1969年二月十五日,英国生理学家Robert Edward在剑桥大学的生理实验室完成第一个体外受精的人类卵细胞,这个成果开启了人工生殖弥补自然生殖缺憾的新页,点燃不孕症夫妇养育下一代的希望曙光。同年九月十五日,加州的史丹佛医学中心进行全球首例的心脏与肺脏移植手术,将人类的活体移植发展更向前推进一步。1971年一月六日,加州大学医学中心的Choh Hao Li团队成功合成出人类的成长荷尔蒙:somatotrophin。同年加拿大的外科手术医生Frank H. Gunston发展出替换膝关节的方法;英国生理学家. Bassett、. Pawluk和. Becker证实使用电流刺激可以加快骨折康复的速度;美裔波兰细胞学家Andrew Schally分离出对人类排卵来说非常重要的促滤泡成熟激素。 1971年外科医师发展出突破性的诊断技术——内视镜,这个发明使得医生可以藉著插入导管在没有进行手术的情况下直接看到人体的器官的状况,令医疗诊断技术更上一层楼。同年,抗癌药「紫杉醇」(Taxol)由太平洋紫杉木的树皮被分离出来,无疑地成为众多身受癌症之苦的病患最大的福音。而根据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因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相当於十九世纪时死於伤寒及霍乱的人数。英国工程师Godfrey Hounsfield於1972年对人体成功的进行了第一次「电脑断层扫描」,再度为疾病诊疗技术写下新页。1973年人类成功孕育出第一只来自冷冻胚胎的小牛;同年美国3M公司制造出第一只耳蜗型的助听器。1974年六月,美国外科医生Jay Heimlich发明了“哈姆利克急救法”。 至於生命组成物质的部分,1955年英国生物化学家Dorthy Hodgkin确定了维他命B12的结构——一种肝脏的萃取物,被认为可以医治恶性贫血。1959年英裔澳洲生化学家Max Perutz发现血红素的结构。1960年英国生化学家John Kendrew使用X光绕射的技术,阐述肌肉蛋白中肌球素Myoglobin的立体结构;同年美国生化学家Robert Woodward和德国生化学家Martin Strell合作合成叶绿素。1963年美国生化学家Robert Woodward合成秋水仙素,这种植物性的化学药物可以改变染色体套数使得生物体异常硕大,被广泛运用於作物改良上。 其他方面,1957年美裔俄国工程学家Vladimir Zworykin获得了藉由电子萤幕显现显微镜视野的专利——这个发明增进观察微生物、细胞等物质的便利性。1960年英国珍古德博士发现黑猩猩也会像人类一样制造并使用工具,例如把草编织成类似针刺的形状,插入白蚁巢穴中,驱逐白蚁。1962年福特基金会在菲律宾创立稻米研究机构,并且开始繁育出超过一万种的稻米品种。。1963年澳洲动物学家Konrad Lorenz认为只有人类这个物种会倾向於杀掉自己的族群及具有侵略性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天生的并且可以被后天环境所改造。1964美国动物学家William Hamilton发现利他行为在动物社群中的重要性,开启了社会生物学的发展。1968年美国科学家Elso Sterrenberg Barghornc和他的同事报导了在岩石上残存了三十亿年的氨基酸,证明三十亿年前地球就存在著氨基酸一直到现在)。 而科学发展急速推进的结果,造成环境某些问题逐渐浮现,因此Rachel Carson於1962年在「寂静的春天」一书当中呼吁全人类注意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杀伤力。1972年因为DDT已经被证实会影响鸟类的生育能力,故美国政府开始限制DDT的使用。来自七个国家的的代表在1973年签署国际贸易协定,明文禁止运送以及贩售包含象牙等375个濒临绝种的动物及植物。1974年7月,由於害怕制造出威胁生态及人类的新物种,美国科学协会建议停止重组DNA的试验。 简短叙述了1953年到1974年的生物学发展,然而,无论到目前为止累积了多少的生物学知识,已知的与未知的一比总是有如九牛一毛,不过是沧海中的一粟;时代在演变,科学研究亦不断前进、前进、再前进,从前人的结果学习先贤的思维模式、实验态度,不但作为借镜,也能引以为明灯

光合作用的发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全来源于土中。荷兰人范·埃尔蒙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在此前后,中国明末的宋应星在《论气》一书中说:“气从地下催腾一粒,种性小者为蓬,大者为蔽牛干霄之木,此一粒原本几何?其余则皆气所化也。”明确认识到植物(以及动物)身体的物质是由气转化而来。英国J.普里斯特利在1771年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坏”了的空气。1773年荷兰J.英恩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起使空气变“好”的作用。1804年瑞士索绪尔通过定量研究进一步证实CO2和水是植物生长的原料。1845年德国.迈尔发现植物把太阳能转化成了化学能。1860年左右,人们就已经用 CO2+H2O→(CH2O)+O2表示植物利用光能的总过程。1897年首次在教科书中称它为光合作用。 20世纪30年代,.范尼尔发现有些细菌可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光能进行与光合作用类似的反应。但它们是从硫化氢等而不是从水取得还原二氧化碳的氢,也不释放氧气。他把这个反应称为细菌光合作用。此外,人们还发现有些细菌可通过氧化一些无机物获得能量进行有机物的合成反应,其过程和光合作用有许多类似之处,被称为化能合成作用。 光呼吸的发现 人类早已注意到多种植物的开花时间相对稳定,但光周期在决定开花期方面所起的作用直到20世纪才了解清楚。1912年法国J.图尔努瓦发现大麻,在每日 6小时的短日照条件下会开花,在长日照下则停留于营养生长阶段。1913年德国.克莱布斯发现人工加长每日照光时间,可使通常在6月开花的长春花属(Sem-pervivum) 植物能在冬季开花。但明确地提出光周期理论的是美国园艺学家 .加纳与 .阿拉德。他们在1920年发现,将在美国南部正常开花的烟草(Nicotia-natabacum Mammoth 品种)移至美国北部栽培时,夏季只长叶不开花;但如果在秋冬移入温室则可开花结实。在北方夏季用遮光办法缩短日照时数到每天14小时以下,也可使它开花。以后发现大豆(Biloxi品种)、紫苏、高粱等也有这种现象,并各有其日长上限,日照长度短于此数值时即可开花,称此日长限度为临界日长。同时发现菠菜、萝卜等植物相反,须在日照长度超过一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 细胞的发现 组成动植物身体的大多数细胞才20—30微米,而人眼的分辨率只有100微米。因此,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还不可能知道细胞是什么东西。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在1610年用自己制作的简单显微镜观察一些小动物。后来荷兰布商列文虎克磨制了一个短焦距透镜,制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用来观察池塘水滴,发现了许多水里的微小生物,但这些显微镜很简陋,还看不到生物体内的微细结物。 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观察了用锋利小刀切下的一些薄的软木,他看到了木片是由许多蜂窝状小格子组成。他把这一个个小室叫做“细胞”。当时他认为这些小室起着和动物身体中血管类似的作用,在生活时有液体在其中流动,以运送营养。事实上他当时看到的只是已经死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但是胡克在《显微图谱》中有关细胞的描写,是人类对细胞的首次观察记录。 细胞世界的大门打开了。但由于当时所用的显微镜都是手工磨制的,化工多、价格贵、质量差,因此从1675—1830年的近150年中,有关细胞的知识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细胞学说的创立 细胞学说主张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和发育基础。细胞学说的形成经过几百年的研究,渐臻完备。16世纪末、17世纪初,显微镜问世后,为探索生物的微观结构提供了有效手段。17世纪中叶,英国人胡克首先观察到植物细胞。同时代的荷兰人列文虎克、意大利人马尔比基也相继看到植物细胞。然而都没有认识到细胞是植物界独立的、活的结构单位。19世纪初,德国植物学家特雷维拉努斯和莫尔阐明细胞是植物的结构单位,称细胞内含物为原生质。 到了19世纪30年代初,布朗观察到植物细胞大都有核。普金叶还观察了鸡胚。莫尔和耐格里提出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原生质基本上是一致的,至此,对细胞有了一个基本概念。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在他的“植物发生论”中,提出植物结构的细胞说,他认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一切植物借以发展的实体;最简单的植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大多数植物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植物细胞的形成是一个新细胞起源于一个老细胞的核,最初形成老细胞的球体的一个裂片,然后分离出来自成的一个完整的细胞。 1839年德国解剖学教授施旺把施莱登的见解扩大到动物界。他在《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论文中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学说。他认为,有机体的基本部分不管怎样不同,总有一个普遍发育的原则,这个原则便是细胞形成。 施莱登和施旺奠定了细胞学说的基础。细胞学说后来经过许多生物学家补充修改,日趋完善。大体内容是: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是相似的,各自执行特定的功能,并能独立存活,生命过程是有共同性的;生物体通过其细胞的活动,而反映其功能;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一分;为二形成的,各种细胞有它发生、发展过程;生物病害是其细胞新陈代谢和代谢失常所致。

首先确定好你所要撰写的主题或者说题目,然后收集相关资料,毕竟如果你没有看过大量的相关资料的话你是不知道你要写什么的,再看资料的过程中把你觉得重要的或许需要的资料标记出来,然后进行整合,借鉴你所看到通类型的论文撰写目录,基本目录定好了,框架也就出来了。比如写紫杉醇的药用价值,那么你需要去查找关于紫杉醇的相关论文,比如提取方法,其存在再说什么是植物里,其分子结构,其主要的药理基础,等等这些,等你把这些都了解清楚了,你就知道自己论文大概的框架是什么了

红豆杉中紫杉醇研究进展论文

红豆杉被人们大量栽培,原来不仅可供观赏,还有药用价值

从红豆杉的树皮和树叶中提炼出来的紫杉醇对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被称为“治疗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高纯度紫杉醇价格昂贵,每公斤200 红豆杉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是红豆杉生长缓慢,天然更新能力差,人工种植10亩仅能提炼1公斤1%纯度的紫杉醇。 由于红豆杉的提取物(TAXOL PACLI TAXEL)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所长BRODER博士称紫杉醇是继阿霉素、顺铂以后,十五年来被认为是对多种癌症疗效较好、副作用小的新型抗癌药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中国都相继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美国率先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临床并在治疗各种癌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从此人类在抗癌领域中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所以到目前为止以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同癌症做抗争的的最有利的武器之一,就是紫杉醇。红豆杉中含有的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制和较高的抗癌活性,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被公认是当今天然药物领域中最重要的抗癌活性物质。据专家介绍,紫杉醇不溶于水或酒精之类溶解物,它的淬取技术非常复杂、加工程序十分严密,直接使用红豆杉树皮或根茎是不能治病的。目前,全球每年大约死于癌症的病人在630万人左右,仅美国、欧洲、日本每年就在400万人左右。治疗这些病人每年大约消耗1500∽2500千克紫杉醇。一位研究紫杉醇的美国专家说,即使将世界上现有的红豆杉全部砍伐,所提取的紫杉醇也只能挽救万名癌症患者的生命。温馨提示:不要随意进食红豆杉。有些群众遇到感冒发热时,会撷取些许红豆杉枝叶煲水饮用,试图治病。专家提醒,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目前红豆杉的医疗用途主要体现于从树皮、根部、枝叶中提取紫杉醇制作抗癌类药物,直接服食红豆杉并没有明显医疗效果。 2002年,卫生部就禁止将红豆杉作为保健食品和食品原料使用。人一旦误食红豆杉,则有可能出现头昏、瞳孔放大、恶心、呕吐、肌无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红豆杉功效: 利尿消肿、治疗肾脏病、糖尿病、肾炎浮肿、小便不利、淋病等。 温肾通经、治疗月经不调、产后瘀血、痛经等到有效的功效。癌症药物的新来源:紫杉酚(taxol)是一种有效且常用的癌症药物,但它目前仅能采自于一种濒危植物的针状叶,人们对该药的需求很可能超出这种树的生产能力。最近,研究人员在美国化学协会举行的会议上宣布说,他们已经从榛树和真菌中分离出了这种化合物。这一发现可能会为该药提供一个充足的新来源,也可能使其成本大幅度降低。紫杉酚属名paclitaxel,是全世界癌症药物销售量最大的药物之一。它被用于治疗子宫癌和乳腺癌,许多乳腺癌治愈者仍服用该药以预防癌症的复发。虽然现在这种药物的供应仍很充足,但很快需求可能会增加:调查人员正在测试该药对阿耳茨海默氏病、多样性硬化以及其它癌症的疗效。如果该药对上述疾病确实有疗效,那么药物将变得供不应求。因为该药的生产是先从太平洋红豆杉的针状叶中提取先导化合物,再对其加工而成的。太平洋红豆杉是一种濒危植物,生长在北美太平洋西北沿岸。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大学的化学家安杰拉·霍夫曼一直在寻找办法,提高红豆杉中紫杉酚的产量。出乎意料,她在另一个完全无关的研究课题中发现了该化合物的一个新来源。她和她的同事当时正在研究榛树,想搞清为什么榛树中有些更易患上枯萎病。这种枯萎病在俄勒冈州的威拉米特河谷毁坏了成片的榛树林。研究人员从几种类型的榛树中得到了提取物,并对这些样品进行了纯化和分析,霍夫曼在其中发现paclitaxel的化学特征。霍夫曼和她的同事发现,榛树的树叶、树枝和果实中都含有paclitaxel,虽然含量仅有红豆杉的 10%。他们同时发现生长在榛树上的真菌也可产生paclitaxel。戴维·霍克说,最终,有关真菌发现可能是最有价值的。戴维·霍克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县一家药物公司的天然产品专家。他说,红豆杉中也含有产紫杉酚的真菌。霍克强调,如果能用真菌在大缸里产生这种药物,“这将肯定是很有价值的”。红豆杉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提取物——次生代谢衍生物-——紫杉醇。根椐方唯硕博士(方唯硕——199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化学博士曾师从于梁晓天教授)的研究结果,紫杉醇最早是从短叶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出来的抗肿瘤活性成份。是治疗转移性卵巢癌和乳腺癌的最好药物之一,同时对肺癌、食道癌也有显着疗效,对肾炎及细小病毒炎症有明显抑制。紫杉醇的抗癌机理是:紫杉醇能与微量蛋白结合,并促进其聚合,抑制癌细胞的有丝分裂,有效阻止癌细胞的增殖。为减少对野生红豆杉资源的破坏,人们又开始用红豆杉的枝茎叶部分,提取前体化合物10----去乙酰巴卡亭Ⅲ、然后用半合成办法制备药用紫杉醇。紫杉醇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广谱、强活性、抗癌药物,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国外最早报道是1971年美国从红豆杉中提取紫杉醇,美国食品医药管理局 (FDA)1992年批准用于临床,经证明对多种癌症有疗效,由其是对卵巢癌、乳腺癌的治疗获得成功,治愈率达33%,有效率75%.用美国肿瘤研究所(NEI)所长BRODER的话说:紫杉醇是继阿霉素、顺铂之后十五年来,人类与各种癌症相抗争时,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小的药物。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世界各国对传统医药的治病方法和治疗原理逐渐接受(传统医药是指在现代医药出现以前,保护和恢复健康的医疗方法)。中国在传统医药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中药麻醉、针灸、中草药等。经权威部门鉴定和相关报道,中国境内的红豆杉在提练紫杉醇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含量。以东北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的含量较高,由其以生长环境特殊的东北红豆杉含量为最高(含量可达万分之二)。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植物体内干物质的沉积。如把东北红豆杉适当南迁可增加生长期、改善生长环境有利于植物体内有效成份的合成,提高含量和品质。当前,人类获得紫杉醇的方法有:1.天然提取. 2.人工合成. 3.半人工合成. 4.生物发酵. 后三种方法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1) 紫杉醇的生物合成:紫杉醇的分子式为:C47H51NO14是萜类环状结构的天然次生代谢物。主要由紫杉烷环和侧链组成。研究其生物合成,对于人为定向的提高合成效率及克隆组合,形成关键的酶的基因,提高紫杉醇的产量意义重大。目前的关键是能否找到一两个关键酶的发现,并使得其基因纯化和基因克隆。克隆红豆杉基因能否突破还有待于观察,不过人们已经找到的假想途径,目前这些技术还处在实验室阶段。(2).紫杉醇的化学合成根据研究及报道:从红豆杉植物中分离得到的10---去乙酰浆果赤霉素Ⅲ (巴卡亭Ⅲ),显然活性低于紫杉醇,但可以从红豆杉针叶中提取。该物质经过四步化学过程可合成紫杉醇。为解决紫杉醇新来源途径,取得重大进展。以NICOLAOU博士为首的美国研究小组在1994年报道通过化学方法全合成紫杉醇的结果。但化学合成从实质意义上说还没有取得彻底的突破,目前还不具备应用价值。(2) 紫杉醇的微生物合成STTERLE等从短叶红豆杉韧皮部分, 分离得到一种寄生真菌(taxo myces an dreanae).可以在特定的培养基中产生紫杉醇及相关烃合物,但由于目前产量极低,所以还不能在生产中得到应用。重组DNA技术可望提高紫杉醇的产量。通过研究还发现:根是除树皮外紫杉醇含量最高的器官。人们利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 terium rhizogenes )浸然红豆杉植物外植体诱导生根。这一办法不需外援激素,发根生长迅速,遗传性状稳定而受到重视。如能把寻找合成紫杉醇或其类似衍生物,从微生物合成途径中,定向得到关键酶和克隆红豆杉相关基因结合起来,可使这一方法得到突破具第五界北京生物医药发展论坛介绍,从植物中提取紫杉醇的发展过程大体情况是:从60年代起,抗癌新药的发现主要是从原始植物的代谢产物中寻找,就是目前正在使用的几种抗癌化疗试剂,也不是从高等植物中提取的化合物。比如:从长春花中分离出的“长春花类生物碱” 从盾叶鬼臼中分离得到的“表鬼臼毒素”类衍生物。从喜树中分离得到的“喜树碱类衍生物” 以至到现在的从红豆杉中分离得到的“紫杉二帖类”成份等。提取紫杉醇所需的相关技术和设备:1. 用红豆杉提取紫杉醇的关健技术及相关资料. 2. 紫杉醇含量的精度测定方法及质量标准及相关资料. 3. 去杂超净设备. 4. 高压液相色谱仪及液相色谱分析拄等。红豆杉和很多药物一样具有一定毒性,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大量食用后,可能会产生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白细胞下降等严重毒副作用。红豆杉不属于新资源食品,卫生部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已将红豆杉列入《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禁止红豆杉作为保健食品和食品原料使用。人误食红豆杉的中毒表现主要为头昏、瞳孔放大、恶心、呕吐、弥散性腹痛、肌无力等,严重者出现心动缓慢、心脏骤停或死亡,病理检查出现肺水肿、心肌出血和心肌炎等改变。园林绿化价值房前屋后,荒坡空地,道路两旁也适宜种植,一次种植,多年受益,效益显着。红豆杉树形美丽,果实成熟期红绿相映的颜色搭配令人陶醉,可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护和林、园艺观赏林,是新世纪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优良树种。在园林绿化,室内盆景方面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如利用珍稀红豆杉树制作的高档盆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卖到30万元/盆,成为城市绿化和家居美化新贵,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珍贵的“摇钱树”。自然界中的紫杉醇主要存在于红豆杉树的全身,而树皮的含量最高,达万分之一左右。但红豆杉是一种缓生树种,全世界非常稀少,美国早已将其列入保护树种。在亚洲,中国、缅甸、印尼等国拥有的野生红豆杉较多。红豆杉的提取物 (TAXOL PACLI TAXEL)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所长BRODER博士称紫杉醇是继阿霉素、顺铂以后,十五年来被认为是对多种癌症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新型抗癌药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中国都相继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美国率先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临床并在治疗各种癌症方面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从此人类在抗癌领域中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所以到目前为止以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同癌症做抗争的的最有利的武器还只能是紫杉醇。紫杉醇主要是从红豆杉的根、皮、茎、叶中来提取。由于提取工艺较为复杂,由其是在去除原液中的叶绿素的成份方面较为困难,在加之设备投资较大,由其是原料来源缺乏,紫杉醇的规摸性提取在我国发展较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刚刚开始。目前、全球每年大约死于癌症的病人在630万左右。仅美国、欧洲、日本每年就在400万人左右。治疗这些病人每年大约消耗1500~2500公斤紫杉醇。而全世界每年大约只能生产350~500公斤紫杉醇。其中美国可生产25~50公斤、中国只能生产50公斤左右。因此紫杉醇的市场开发、应用潜力巨大。同时大规摸的培植红豆杉原料用材林基地,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商机。所以,红豆杉的身价也因此倍增。在国外,加拿大的植源药物公司、美国的泰坦化学公司、美国的施贵宝 (BNS)公司是应用红豆杉开发紫杉醇最早、技术实力最强、经济实力最大的公司。由其是美国的施贵宝公司,二十年来一直独霸世界紫杉醇市场。该公司用做提炼紫杉醇的原料有相当数量是从中国进口,或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然后其产品紫杉醇针剂在反销中国从中获取暴利。中国生产的紫杉醇(TAXOL)含量都在98%以上,出口价位一般在800元/克人民币,在国外每克紫杉醇被制成33克针剂,每支含紫杉醇大约30毫升,反销我国大约每支2500元/支(人民币)。也就是说我国的癌症病人,每使用一克进口紫杉醇相当于付出了80000元人民币,是黄金价格的600多倍。正因如此,中国的野生红豆杉,在短短的十几年中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砍伐和破坏,野生存量锐减。有的地区甚至已濒临灭绝。因此,保护现有资源、人工扩大红豆杉资源总量,就摆在了有识之士面前。

红豆杉中医药综合利用研究取得阶段性科技成果,课题组完成了红豆杉药材的抗瘤与毒性以及红豆杉为主的复方红豆杉颗粒的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并对红豆杉水煎液中的主要成分红豆杉多糖建立了提取工艺,完成了抗肿瘤药效实验。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鉴定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并希望在红豆杉综合利用方面继续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据了解,红豆杉中的紫杉醇有“植物黄金”的美誉,紫杉醇的价值是黄金的60倍。 红豆杉,属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中国已将其列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

紫杉醇治疗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紫素(紫杉醇)是由紫杉树的皮或针叶提取或半合成的有效抗癌成份,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对耐药细胞也有效的特点,是近年来新抗肿瘤药物中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类。但由于其费用较昂贵,而且在临床中现多作为二线用药紫杉醇系美国布迈施贵宝公司(BMS)从太平洋紫杉树皮中提取分离并开发的一种天然抗肿瘤新药。其作用机制是在细胞分裂时能与细胞微管蛋白结合,使细胞内形成稳定的微管束,以干扰细胞周期的G-2有丝分裂,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美国1992年来将该药开始应用于卵巢癌的治疗后,又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故有人认为紫杉醇的第一适应症是转移性卵巢癌,而第二适应症是难治性的转移性乳腺癌[1]。 我国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首先从云南红豆杉树的枝叶中提取分离得到了紫杉醇,经Ⅱ期临床试验证实,国产紫杉醇不但对乳腺癌、卵巢癌有良好的疗效,对其它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效果。本组治疗的9例恶性肿瘤,病人所用紫杉醇均为国产,其中有4例转移性乳腺癌,1例转移性卵巢癌和1例复发的小细胞肺癌,经2-3周期的单药或联合化疗,疗效均PR,显示出该药对转移性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抗肿瘤活性。1994年5月在达拉斯召开的第三十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2]和1994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泰素(紫杉醇)化疗中的新进展研讨会[3],也充分证实了紫杉醇对乳腺癌的治疗作用。会上有作者报告采用135 mg/m2和175 mg/m2两种不同剂量3小时静滴单药治疗乳腺癌,结果前者有效率20%,后者为29%。同时经24小时持续静滴同等剂量紫杉醇对比,发现疗效相似。也有作者报告以200-250 mg/m2剂量持续24小时给药时疗效明显提高,达56%。本组病例1、2、4、5均为乳腺癌术后复发,广泛转移,经予紫素用量在135-150 mg/m2,有单药或联合化疗的,疗效均PR,全部有效,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生存质量得以提高,说明紫素是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本组中无一例CR,考虑与复治有关。 紫杉醇与阿霉素或顺铂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疗效已被证实。有作者在紫杉醇3小时滴注联合阿霉素治疗初治的转移性乳腺癌的最佳剂量和最好耐受给药顺序的研究中证实,紫杉醇的最大剂量200 mg/m2静脉注射3小时与固定剂量的阿霉素(60mg/m2)联合使用,有效率达95%,并证明对所有转移部位者有效[3]。也有人报告紫杉醇90 mg/m2,顺铂60 mg/m2治疗转移性乳腺癌,16例病人,CR4例,PR11例,有效率94%。本文有4例联合用药,其中一例应用阿霉素(mg/m2),另3例联合PDD(60-80 mg/m2),疗效均达PR,证实联合化疗有效,并减少了紫素的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其毒副反应,并可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紫杉醇单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一般为20-25%,联合用药疗效进一步提高,高者可达56%[3]。本组4例肺癌患者中,除1例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患者,经紫素联合顺铂化疗有效外,余3例非小细胞肺癌,虽经紫杉醇单药化疗2周期,均无效。其中病例8化疗后病灶增大24%,例9化疗后病灶无变化,仅病例7肺腺癌,骨转移剧痛难忍,化疗后第2天疼痛基本消失,原肺不张不全复张,但缓解期短,待第2周期化疗前,很快重新出现肺叶的完全不张,待第2周期结束,再无复张。但因病例少,尚不能说明紫素对肺癌的治疗效果。 一般认为紫杉醇的剂量限制毒性主要为神经毒性和骨髓抑制,本组中有6例出现肌肉、关节痛或皮肤的麻木感,其关节痛主要表现在下肢,经口服B族维生素和对症处理,约在一周内消失,未见任何后遗效应:本组9例,有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主要为Ⅱ°抑制,并伴有轻微的心脏毒性(传导阻滞),这与文献报导相符合[4]。另外紫杉醇与其它抗肿瘤药相比,较少出现胃肠道反应,我们所治9例病人,仅3例出现Ⅰ°胃肠道反应,而其中2例为联合应用PDD病例,进一步证实紫素所致胃肠道反应较轻。总之,国产紫素作为新的抗肿瘤药物的出现,为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虽病例少,但也能证实这一点,至于对非小细胞肺癌,本组3例无一例有效,与文献不符,这还有待于集累病例进一步证实。

紫杉醇 药物名称: 紫杉醇 药物别名: 泰素,TAXOL,紫素,特素 英文名称: Paclitaxel 说 明: 注射液:每支30mg(5ml)。 功用作用: 通过Ⅱ-Ⅲ临床研究,紫杉醇主要适用于卵巢癌和乳腺癌,对肺癌、大肠癌、黑色素瘤、头颈部癌、淋巴瘤、脑瘤也都有一定疗效。紫杉醇(taxol) 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的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 也是目前所了解的惟一一种可以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的药物。同位素示踪表明, 紫杉醇只结合到聚合的微管上, 不与未聚合的微管蛋白二聚体反应。细胞接触紫杉醇后会在细胞内积累大量的微管,这些微管的积累干扰了细胞的各种功能,特别是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期,阻断了细胞的正常分裂。 发现历史1963年美国化学家瓦尼(. Wani)和沃尔(Monre E. Wall)首次从一种生长在美国西部大森林中称谓太平洋杉(Pacific Yew)树皮和木材中分离到了紫杉醇的粗提物。在筛选实验中,Wani和 Wall发现紫杉醇粗提物对离体培养的鼠肿瘤细胞有很高活性,并开始分离这种活性成份。由于该活性成份在植物中含量极低,直到1971年,他们才同杜克(Duke)大学的化学教授姆克法尔(Andre T. McPhail)合作,通过x-射线分析确定了该活性成份的化学结构——一种四环二萜化合物,并把它命名为紫杉醇(taxol)。用法用量: 一般临床使用紫杉醇的程序如下: 1.先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并查看白细胞及血小板的数据。有过敏史者及白细胞/血小板低下者应慎用。 2.由于此药可引起过敏反应,在给药12小时和6小时前服用地塞米松20mg,给药前30~60分钟给予苯海拉明50mg口服及西咪替丁300mg静脉注射。 3.常用紫杉醇的剂量为135~175mg/m2,应先将注射液加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500~1000ml中,需用玻璃瓶或聚乙烯输液器,应用特制的胶管及μm的微孔膜滤过。 4.滴注开始后每15分钟应测血压、心率、呼吸一次,注意有无过敏反应。 5.一般滴注3小时。 6.注药后每周应检查血像至少2次,3~4周后视情况可再重复。 本品可与顺铂、卡铂、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阿霉素、VP-16等联合应用,血像低下时应用G-CSF,或紫杉醇加G-CSF预防给药。 注意事项: 1.血液学毒性:为限制剂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一般在白细胞低于1500/mm3时应辅助应用G-CSF,血小板低于30,000/mm3时应输成分血。 2.过敏反应:除了预处理外,如只有轻微症状如面潮红、皮肤反应、心率略快、血压稍降可不必停药,可将滴速减慢。但如出现严重反应如血压低、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全身寻麻疹,应停药并给以适当处理。有严重过敏的病人下次不宜再次应用紫杉醇治疗。 3.神经系统:最常见为指趾麻木。有约4%的病人,特别是高剂量时可出现明显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及腱反射减低。曾有个别报告在滴注时发生癫痫大发作。 4.心血管:一过性心动过速和低血压较常见,一般不需处理。但在滴注的第一小时应严密观察,以后除有严重传导阻滞的病人不必每小时观察一次。 5.关节和肌肉:半数左右的病人在用药后2~3天会感到关节和肌肉疼痛,与所用剂量相关。一般在几天内恢复。在给予G-CSF的病人肌肉痛会加重。 6.肝胆系统:由于紫杉醇大部由胆汁中排出,对有肝胆疾病的病人应谨慎观察。在数千例的资料中约8%的病人有胆红素升高,23%的病人碱性磷酸酶升高,18%有谷草转氨酶升高。但目前尚无资料说明紫杉醇对肝功有严重损害。 7.其他:消化道反应虽常见但一般不重,少数可有腹泻和粘膜炎。轻度脱发也较常见。

紫杉醇别名红豆杉醇,泰素,紫素,特素,是目前已发现的最优秀的天然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广泛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和部分头颈癌和肺癌的治疗。

紫杉醇作为一个具有抗癌活性的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新颖复杂的化学结构、广泛而显著的生物活性、全新独特的作用机制、奇缺的自然资源;

这些特点使其受到了植物学家、化学家、药理学家、分子生物学家的极大青睐,使其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举世瞩目的抗癌明星和研究重点。

/"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esrc=""/>

,对天然药物紫杉醇的化学全合成方法路径太长、合成步骤太多,不仅需要使用昂贵的化学试剂,而且反应条件极难控制,收率也偏低,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但是在研究紫杉醇全合成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新的、独特的反应,大量过渡金属有机催化剂、有机硅试剂的应用和反应过程中基团的保护、立体构型的建立转化等,对有机合成化学以及有机反应理论起到重要的促进和补充。

紫杉醇全合成的研究成果仍为有机化学合成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与此同时,有机合成化学家仍在积极进行化学全合成紫杉醇的研究工作,为使紫杉醇全合成走上工业化道路而不懈努力。

参考资料:/"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紫杉醇">百度百科----紫杉醇

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的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 也是目前所了解的惟一一种可以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的药物。同位素示踪表明, 紫杉醇只结合到聚合的微管上, 不与未聚合的微管蛋白二聚体反应。细胞接触紫杉醇后会在细胞内积累大量的微管,这些微管的积累干扰了细胞的各种功能,特别是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期,阻断了细胞的正常分裂。

水杉论文参考文献

我国的养猪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猪的生产性能也有了很大提高,无论是母猪年提供出栏猪头数,还是各阶段猪的成活率、饲料报酬、瘦肉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随着国外猪种的引入,国内各种猪场种猪之间的频繁调动,猪病越来越复杂,大部分猪病由原来的单一病原转变为多因子协同作用,给我国的养猪事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严重影响养猪生产者事业的发展,甚至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猪场的综合防疫体系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消毒、疫苗免疫、环境控制、猪群保健、药物预防等。“防疫是生产的第一生命线”、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养并举是养猪场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猪场综合防疫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些看法。一、消毒消毒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猪场的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消毒工作来达到杀灭和抑制其传播的效果。但是,猪场工作人员在实施消毒的过程中往往会走入以下几个误区。1、消毒药浓度越大越好任何消毒药浓度的配比,都具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正常情况下,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猪消毒,正常的浓度配比就足以杀灭和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如果消毒药的浓度过大,一方面造成消毒药的浪费,增加饲养成本;另一方面很容易导致猪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的损伤,同时也有可能造成人员的伤害。2、消毒药的浓度配比不准确在生产过程中,在对消毒液的配制过程中不采取称量或使用有固定容积的容器,往往凭感觉,这样配制出来的消毒液的浓度不高即低,浓度低起不到消毒效果,浓度高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同时也容易造成对猪只和操作人员的伤害。3、消毒不到位、不彻底猪场工作人员在消毒过程中,往往出现走捷径的现象,如消毒速度过快、喷洒不均匀、不采取喷雾的方式等,这样,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猪消毒很容易留有死角,不能很好的起到消毒的作用。4、消毒不同步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猪消毒,应尽可能在大致固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否则,病原菌就有可能扩散或传播,给猪场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5、对人流、物流、车流的消毒不到位对于规模化养猪场来讲,一般都采用封闭式的管理制度,但是现实决定又不可能完全彻底的封闭,必须要与人流、物流、车流不同程度的接触,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到位,是养猪场最大的安全隐患。6、消毒池利用不充分任何一个养猪场都设置车辆消毒池和员工消毒脚池,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大的漏洞,如消毒池消毒药的浓度不够、不定期更换消毒液、消毒池消毒液不干净、员工不走消毒池等;这种现象如不加以杜绝,猪场出现疫情是必然的。二、疫苗免疫对猪场不同猪群的猪只进行不同的疫苗接种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给猪只接种疫苗,可以有针对性的净化猪场的疾病和抑制猪场疾病的发生。但是,在猪场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个误区。1、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程序的制定,必须以当地疫情的发展规律和猪场猪群的健康状况为依据,不能固定的套用某个地区或某个猪场的免疫程序。如果猪群的免疫程序制定的不科学、不合理,一方面使猪场的某种疾病漏防,另一方面可能引发其它的疾病,导致猪场出现疫情,给猪场的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2、疫苗质量不过关猪场给猪群接种疫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猪场的命运。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疫苗很多,同一个种类的疫苗就有多个生产厂家,但是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如果购买方稍有不慎,就会给猪场带来致命的打击。所以,猪场在选择疫苗时必须谨慎,应选择信誉度高、知名厂家生产的疫苗。3、疫苗运输、保存不科学由于不同猪场的基础设施有差别,在疫苗的采购、保存过程中不规范,造成疫苗质量的下降或失效。如果使用这种疫苗,对猪群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甚至出现疫情。4、在疫苗免疫过程中操作不规范猪场应根据已制定的免疫程序,由专人按标准的操作方法进行免疫注射。但是,由于猪场的监督力度不够或技术人员责任性不强,在操作中往往出现类似情况:疫苗的领取没有做详细的记录;没有按说明进行严格的稀释或在稀释过程中受消毒液污染;针头大小、长度不合适;疫苗没有防日晒、高温,稀释后在2小时内用完;疫苗在使用前或每次吸苗前没有充分的摇匀;注射时没有做好皮肤消毒,注射深度没保证,注射位置不正确,接种剂量不够,疫苗流出后没有立即用沾有消毒液的棉球檫拭、消毒。出现打飞针、不是头头免疫、不是一猪一个针头;病猪、瘦弱猪同步免疫等情况,势必导致免疫失败结果的出现。三、引种与隔离不当猪场在生产过程中一般都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但是,由于原有猪群的生产力下降或老龄化,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需要不定时的更换猪的品种。如果对新引进的猪隔离措施不当,会对原有猪群的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风险。引进种猪时,要安排适当的圈舍,与其它猪隔离饲养15-30天,并随时观察其健康状况。在隔离期内未发生任何疾病,方可混群饲养。四、病死猪及胎衣的处理不当集约化猪场应有病死猪及胎衣处理的专门场所,对病死猪只进行焚烧或深埋,也可在粪场附近设置一沉尸井,将病死或剖解猪只及胎衣进行无害化处理。一般情况下,对病死或剖解猪只及母猪产后的胎衣应立即无害化处理,否则,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影响其它正常猪群的健康生长。五、疫病检测不及时在集约化养猪条件下,应进行经常性的疫病检测工作,以便对场内疫病情况、免疫质量、疫病净化水平进行监控,同时也为本场的防疫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尤其本地区、本季节爆发和流行严重的传染病更应该加强检测,以便作出及时反应。同时,对场内使用的疫苗、消毒剂的质量也要进行检测,以保证确实有效。如不能及时的做好以上工作,就不可能准确和深入的了解猪场疾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就不可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影响猪群健康的生长发育。六、疫病发生时没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猪场如遇到或怀疑是传染病发生时,必须及时隔离,尽早诊断,病因不明或不能确诊时,应将病料送有关部门紧急检验。如确诊为传染病时,应迅速采取紧急措施,对全场进行封锁和消毒。全场猪群进行检疫,病猪隔离治疗或屠宰、焚烧。健康猪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或药物治疗,并对被污染的场地、用具、环境及其它污染物进行彻底消毒。反之,则容易延误最佳防治和治疗时机,造成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给猪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七、在疫病防治方面主次不分猪场的防疫工作,要结合本地和本场的实际情况,分清主次,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危害性强、发病频率高的疫病,根据其流行特点、发病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反之,一方面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起不到对疫病的防治效果。八、防疫措施不完善传统的养猪防疫似乎仅仅是兽医份内的工作,而且是季节性的。集约化猪场的防疫则是全方位的、常年的。除常规的消毒、免疫、治疗外,还需要加强管理,保证营养平衡,优化场区和畜舍环境。猪场内的诸多因素都和防疫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集约化猪场的防疫措施要形成配套的体系。九、不重视猪群的保健猪场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在消毒和疫苗免疫方面投入很大的精力,这当然是猪场防疫不可缺少和关键的步骤。但是,对猪群的保健,也是猪场防疫不可缺少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对猪群进行保健,需要投入很大的财力,会增加猪只的饲养成本,但是可以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提高猪只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猪场发生疫情的风险。十、对猪场整体环境的治理不重视猪场的环境卫生体系是以传统的防疫保健为基础,以猪的生物学特性为根据。要求规模养猪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完善猪场内外布局和猪舍内部的工艺设计等一系列措施,给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和繁育的环境。定期的对猪体内外进行驱虫和杀灭蚊蝇和老鼠,消灭疾病的传播媒介,减少猪只疾病发生的机会。定期清除杂草和填埋阴沟,消灭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地。经常保持猪舍内空气新鲜、干燥、温度适宜、干净卫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对猪场周围和场区空闲地进行植树种草(包括蔬菜、花草、灌木等)绿化环境,对改善小气候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要求猪场内的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每幢猪舍之间都要栽种速生、高大的落叶树(如水杉、白杨树等),场区内的空闲地都要遍种蔬菜、花草和灌木。有条件的猪场最好在场区外围种植5~10 m宽的防风林。猪舍若能置于这样的环境中,带来的好处是:在寒冷的冬季可使场内的风速降低70%~80%;又能使炎热的夏季气温下降10%~20%;还可将场内空气中有毒、有害的气体减少25%;臭气减少50%;尘埃减少30%~50%;空气中的细菌数减少 20%~80%。生活在这样一个绿化美化环境中,不仅能使长期在猪场工作的人员感到心旷神情,也能使终生关在笼舍内的猪感受到清晨闻啼鸟,夜听虫蛙鸣,阵阵青草香,飓飓风雨声,仿佛又回归到大自然。所以猪场整体环境的治理是猪场安全防疫的一个重要环节。总之,养猪场综合防疫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防疫体系内的众多环节必须环环相扣、节节相连、步步到位,才能充分发挥综合防疫体系的作用,保障猪场生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是杉科水杉属唯一的现存种,中国特产的孑遗珍贵树种,第一批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在植物界有着“活化石”之称的水杉树,对于植物学、古植物学、演化生物学、古气象学、古地理学和地质学等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远在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上白垩纪时期,水杉就出现在地球上。到了第四纪,地球上发生了冰川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水杉大多灭绝。一些幸运的水杉,躲在我国的某些地区,最终逃过一劫,成为大家族中唯一幸存的后裔。1941年,日本三木茂博士发表论文,发现了水杉的化石,并断言这种植物早已经灭绝。说起来,水杉的“死而复生”——再次被发现是集体的智慧,凝聚着“中国植物学家们”共同的心血。1941 年冬,干铎教授首次在在四川省万县磨刀溪镇( 现属湖北省利川市)见到了水杉树。1943年,王战正式采得水杉标本。1948年, 胡先骕与郑万钧两位教授联名发表论文,正式为该树定名。水杉的发现,轰动了全球的植物界和新闻界,被科学界认为是“20 世纪4 0 年代最伟大的发现”。自发现之后,我国的水杉就被当作“友好使者”带到世界各国种植栽培。到目前,已有近80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有水杉。水杉树干通直挺拔,高大秀颀,叶色翠绿秀丽,枝叶繁茂,入秋后叶色金黄,整体树姿大气优美,是著名的庭院观赏树。它对二氧化硫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是工矿区绿化的优良树种。同时经济价值很高,材质轻软美观,是造船、建筑、桥梁、农具和家具的良材。想一想,一种以为只留有化石的植物,竟然活生生的长在一个世界角落,它还是这么的高大和优美,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首先:时代先后顺序大概如下——太古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其次:参考文献如下——银杏(Ginkgo Liloba L.)俗称白果,公孙树。最早出现于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与动物界的恐龙一样称王称霸于世,至50万年前,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地球突然变冷,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唯有我国自然条件优越,才奇迹般的保存下来。所以,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目前,浙江天目山,湖北大别山、神农架等地都有野生、半野生状态的银杏群落。毫无疑问,国外的银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入的。 水杉是世界上珍稀的孑遗植物。远在中生代白垩纪,地球上已出现水杉类植物,并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冰期以后,这类植物几乎全部绝迹。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从晚白垩至新世的地层中均发现过水杉化石,本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植物学家在湖北、四川交界的谋道溪(磨刀溪)发现了幸存的水杉巨树,树龄约400余年。后在湖北利川县水杉坝与小河发现了残存的水杉林,胸径在20厘米以上的有5000多株,还在沟谷与农田里找到了数量较多的树干和伐兜。随后,又相继在四川石柱县冷水与湖南龙山县珞塔、塔泥湖发现了200--300年以上的大树。由此看出银杏是石炭纪时期,水杉是白垩纪时期总结:银杏比水杉古老

昆明地区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研究 作者:魏开云 罗雁玲 摘要: 花卉是大自然给人类最美好的恩赐,它们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增进健康,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和美的启迪;特别是在森林般的硬质建筑物里的都市人们,鲜花绿草的环境能使人们感觉干净、轻松、愉悦和舒畅。本文针对昆明市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昆明地区 园林花卉植物 应用研究 1. 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涵义和分类 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涵义 花卉的定义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上讲,花卉仅指观赏其花或叶子的草本植物。从广义上讲,凡是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并按照一定的技艺进行栽培管理和养护的植物,都称之为花卉。包括观花的(如月季、牡丹等),观叶的(如蕨类、吊兰等),观芽的(如银芽柳的银色绒芽),观茎的(如紫竹、斑竹、红瑞木)等,观果的(如佛手、观赏西葫芦、碧冬茄等),观根的(如水杉的气生根、木棉的板根等)。其中,既有高等植物,也有低等植物;既有水生植物,也有陆生植物,气生植物;既有匍匐矮小的,也有直立高大的;既有草本的,也有木本的,木本中有乔木,灌木和藤本等等,种类繁多。城市园林花卉是花卉中主要用于城市绿化,美化的种类,其范围也在日夜扩大。 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分类 观赏植物种类繁多,习性各异。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气候分类法,形态分类法,实用分类法。 气候分类法 即依据花卉原产地的气候特征进行分类,因为原产地的气候条件基本上决定了花卉的生态习性,从而也影响了花卉的栽培管理方法等,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方法,通常分为4类。 1、热带花卉 包括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花卉、热带高原花卉和热带沙漠花卉。这类花卉因原产地的气候条件是四季高温无寒,因而其耐寒性较弱,耐热性强。 2、副热带花卉 这类花卉包括4个亚类型:(1)地中海气候花卉,如非洲菊、唐菖蒲、香豌豆等,都要求有温和的冬天和凉爽的夏天,在暑热地区入夏即出生长缓慢或停止。(2)副热带季风气候花卉,如翠菊、山茶、杜鹃等较能适应暑热,但不耐严寒。(3)副热带高山花卉,如报春花、龙胆、高山杜鹃等喜凉爽的夏季,忌夏季高温高湿。(4)高原花卉和副热带沙漠花卉,如芦荟、仙人掌等多浆植物,其突出特点是耐热耐旱,但耐寒性较差。 3、暖温带花卉 这类花卉分2个亚类型:(1)欧洲气候型花卉,如三色堇、雏菊、紫罗兰等,喜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的气候;(2)中国气候型花卉,如牡丹、菊花、一串红等,比较适应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的气候。 4、冷温带花卉 包括我国东北、西北高寒地区和北美气候以及中欧、北欧、东欧等地原产的花卉,如百合、黄刺玫、丁香等,这类花卉耐寒性较强,但忌高温高湿,尤其是百合等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开花不良,极易染病。 形态分类法 草本花卉:即从外形上看没有主茎或者虽有主茎但是主茎没有木质化或仅有体基部木质化的花卉,这类花卉按其生命周期的长短又分为多年生草本花卉和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两类。 木本花卉:指植株茎木质化程度相当高的一类花卉。根据其茎干形态及其生态习性分为:乔木、灌木、竹类。 实用分类法 依据用途和栽培管理方式进行分类:1、露地花卉;2、温室花卉;3、切花及切叶栽培花卉;4、干花栽培花卉。 2昆明地区常见园林花卉植物 一、二年生花卉 一年生花卉:这类花卉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整个生活史。如凤仙花、鸡冠花、波斯菊、万寿菊、矮牵牛等。 二年生花卉:这类花卉需要在两个生长季内完成整个生活史。如石竹、羽衣甘兰、雏菊、三色堇等。 宿根、球根花卉 宿根花卉:它们终年常绿或以地下须根越冬或过夏。如菊花等。 球根花卉:地下部分为适应生存需要变成球形,其顶部有肥大顶芽。如仙客来、唐菖蒲。 木本花卉 指植株枝茎木质化程度相当高的一类花卉, 乔木:植株有高大的主干。如香樟、桂花、云南山茶、海棠、梅花、紫薇等。 灌木:植株没有明显主干,分枝能力较强,而且株体生长较为低矮。如杜娟、含笑、山茶、栀子花等常绿灌木,和月季、牡丹、连翘等落叶灌木。 水生花卉 指终年生长在水中或沼泽地中的多年生草本观赏植物。按其生态习性及与水分的关系,可分为: 挺水植物:根生于泥水中,茎叶挺出水面。如荷花、千屈菜等。 浮水植物:根生于泥水中,叶片浮于水面或略高于水面。如睡莲、王莲。 沉水植物:根生于泥水中,茎叶全部沉于水中,仅在水浅时偶有露出水面。如莼菜、里藻。 漂浮植物:根伸展于水中,叶浮于水面,随水漂浮流动,在水浅处可生根于泥中。如浮萍、凤眼莲。 野生花卉 所谓野生花卉,就是未经人工驯化和栽种的草本花卉。云南是野生花卉的王国,开发和利用野生花卉植物资源的前景非常大,野生花卉株高差异较大,既有匍匐低矮的,也有高达米的。如报春、龙胆等。 3昆明地区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及示例 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类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绿地景观已逐渐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综合素质、以及园林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设中,在道路、建筑以及必须的构筑物之外的空旷地、林地、坡地等都需要用树木花草等观赏植物布置起来,创造出花团锦蔟、绿草如茵、荷香拂水、空气清新的景观与意境,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来达到人们对园林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环境保护和美化风景艺术等多方面的需求。 花卉在园林布置中应用 花卉在城市园林中最常见的应用方式即是利用其丰富的色彩变化的形态等,来布置出不同的景观。主要形式有花坛、花境、花从、花群以及花台等,而一些蔓生性的草本花卉又可用以装饰柱、廊、篱以及棚架等。 (一)花坛一般多设于广场及建筑物的出入口处和道路的中央,两侧及周围等处。花坛要求经常保持鲜艳的色彩和整齐的轮廓,因此多选用植株低矮、生产整齐、花期相对集中、株从紧密而花色艳丽(或观叶)的花卉种类来布置。一、二年生花卉是布置花坛的主要材料。花坛种类繁多,因季节的不同分为春花坛、夏花坛、秋花坛和冬花坛。因使用的花卉材料不同可分为: 灌木花坛:主要用开花或色叶灌木布置而成。 草花花坛:用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以及多年生宿根花卉配置而成。 混合花坛:用开花灌木以及草本花卉混合配置而成。 专类花坛:应用品种、类别繁多的同一种花卉配置的花坛,如牡丹专类花坛,月季专类花坛,菊花花坛等。详见附表六。 (二)花境花境是借鉴自然风景中林缘野生花卉自然散布生长的景观,并加以艺术提炼而应用于园林景观布置的一种形式。即以树丛、树群、绿篱、矮墙或建筑物为背景的带状自然式花卉布置,不同种类的花卉以自然斑块状混交栽植,其边缘可以是自然流畅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 布置花境应突出其自然和耐粗放管理的特性。因此最好的花材应是宿根和球根花卉。详见附表七。 (三)花从及花群 花从及花群是将自然风景中野生花卉散生于草坪山坡的景观借用于园林造景之中,通常布置于开阔的草坪周围,使林缘、树丛、树群与草坪之间起联系和过渡作用;也可用于布置自然曲线型道路的转折点,使人产生步移景换的感觉;也可点缀于小型院落及铺装场地(包括小园路、台阶等)之中。较常用一、二年生花卉及球根、宿根花卉。详见附表八。 花台和花池 花台是将花卉栽植于高出地面的台座上,花池则一般平与地面或稍稍高出地面,但其周围多用砖石等围起,形成一种池型的封闭空间,类似花坛但面积较小。通常设置于庭院中央或两侧角隅、建筑物的墙基、窗下、门旁或入口处。 篱垣及棚架 在景观配置中,对于篱垣、门楣、窗格、栏杆以小型棚架等也常用花卉材料加以点缀和掩蔽。 岩石园和墙园 岩石园和墙园主要是借鉴自然界中的山野崖壁、岩缝、石隙间散生的野生花卉所显示的独特风光而布设的一类园林景观。 缀花草坪 在观赏草坪以及游憩草坪中适量混种一些植株低矮、花叶细小而适应性强、有自播繁衍能力的草本花卉来装饰点缀,形成缀花草坪。较常用野生花卉混合种植,且以宿根花卉为主,间以一、二年生草本花卉。 水体景观 在园林中,除了水池、湖面等需要布景点缀外,还常专设一区,创造涧、喷泉、跌水、瀑布等水景,汇于池沼湖泊,栽种多样水生花卉,布置成水景园或沼泽园。常用布景的水生花卉(包括水生植物)有荷花、睡莲、浮萍、芦苇、千屈菜等。 花卉装饰 花卉作为城市园林造景的主体,除用于露地景观布置外,还常用于美化室内及建筑近旁,创造优美舒适的劳动、生活、休息环境;或应用花卉专为各种集会、展览场所等进行美化布置,以突出主题,烘托或调和气氛。 公共场所的花卉装饰 像车站、码头、广场、影剧院、体育馆、博物馆、医院、疗养院、商场等这些与人民广泛接触的公共场所,一般都有花卉(包括观赏植物)的适量布置,或供人欣赏、评品,或为了适当遮掩而美化环境,或烘托氛围,或起标志、分散视线和注意力的作用。 在广场入口及建筑周围,通常已有园林景观布置而花卉装饰只是在节日前后或迎送嘉宾时暂时性的应用。所以首先要保证交通、视线、采光等不受影响,布置时着重整体效果和远观效果。可用整齐高大的盆树或盆花呈对称摆设,也可用色彩艳丽的花草成排成列布置,或用花卉布置临时花坛、花带等。 门厅、过道等处一般都有标识说明,花卉布置应与之相协调,可用观赏性较强的盆花或三五组团、或散散落落、或设立支架悬挂等来布置,既不影响交通,又不要占地太多,且观赏效果良好。 休息室等要求布设精致的盆花、花篮、盆景等,最好具芳香,既可供人们欣赏,又可消除人们的疲劳、轻松人们的心情等。 节日街道广场的花卉装饰一般是用大型盆景配以高大的标语、标牌、画像、花篮、花球等,以渲染节日喜庆气氛,色彩上要多用红、黄、紫等鲜艳亮丽色系。 居住环境的花卉 居住建筑中的花卉装饰主要应用于起居室、餐厅、卧室以及阳台、客厅等处。门窗及阳台护栏最好用蔓性植物花卉加以装饰,向阳的窗户或阳台可用金银花、牵牛花、茑萝等组成花檐或绿棚。枝叶下垂的花卉最适合放在窗台及阳台外沿或悬挂于窗台中央。有落地窗时可陈设小型花瓶、盆花或微型盆景等。一般窗台上可放置盆花、插花或盆景来装饰。室内几角处最适合用盆花或花瓶加以屏蔽或装饰,常用常绿观叶或观花叶俱美的材料,如凤梨、绿巨人、发财树等。桌柜台面等适宜选用花色鲜艳或外形精美的盆花、盆景、插花及花篮、干花、花包等布置,以供近处观赏,最好选用体量较小的。如新几内亚凤仙、仙客来、红掌等。居室内自然光线较弱,最好选择喜阴或耐阴性较强的花卉材料。干花观赏持久、姿态活泼,也是居室美化的常用素材。 展览会场的花卉装饰 花卉展览因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庆贺展览、纪念展览、科普展览、品种评比展览等,或兼而有之。 游览观赏用温室的花卉布置 游览观赏温室是在冬季陈列热带、亚热带花卉供游人参观游览欣赏,使人能在寒冷季节里感到春的温暖、夏的热烈,仿佛到了异国他乡。此外,在寒冷地带还建造宽敞的温室,分隔成各种气候分区,布置组成不同气候地带的植物景观或室内花园。 园林花卉植物的配置 花卉造景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在花卉配置造景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地域相宜的原则 也就是说在花卉配置造景时要因地制宜。选择花木种类、品种时应以当地乡土种类为主,引种其他地域或气候带的花卉种类时,应按照“气候、立地相似的原则”进行,并加强相关的科研、实验,待完全适应后再大规模应用于景观配置中。要做到科学、安全可靠、节约、有效。 位置相宜的原则 每一座园林、每一片绿地、每一个景点,都会有地势高低、土壤高燥或低湿、地面空旷而阳光充足或阴蔽而光照不足、四周郁闭而通风不畅或周边开阔而通风良好、肥沃或贫瘠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在花卉配置时,要注意因位而宜。高燥的阳坡地就应选择耐旱性强的花卉,低湿处则应选耐水湿的花卉;耐阴的花卉必须栽种在荫蔽的环境下,避免强光照射,喜光的阳性花卉则必须种植在光照充足的向阳处。 我国传统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中,花木配置是非常重视因位制宜的。一般山丘地的配置,以松、柏常绿针叶类花木为主体,以杏、枫香、黄连木、槭树与竹类等色叶树木类为衬托,并以杜娟、栀子花、绣线菊等花灌木相间其中,以丰富山林景观的层次和色彩。而溪谷水边,通常配置池杉、乌桕、枫杨、垂柳、水竹等植物,以丰富水岸景观。池塘水体,一般适当栽种观赏性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浮萍等以点缀水景。住宅区或庭院中可用梅花、海棠、玉兰、紫薇、桂花、腊梅、紫竹、芭蕉等,配置牡丹、芍药、等多年生矮生花卉,并结合栽植一些草坪、地被植物,形成乔、灌、花草及地被相结合的立体生态型景观,保证四时有花、四时有景,花红草绿,美景宜人。大片的草坪周围,通常散植雪松、龙爪槐、枫香、丛竹等色形具美,又能遮阴的花木。墙面、廊、架、柱、桥等则常用紫藤、葡萄、西番莲、叶子花、爬墙虎、常春藤、牵牛花、鸟萝、金银花、鸡血藤等藤本或蔓性花木。山坡台地,一般栽植野蔷薇、迎春、木槿等加以装饰点缀。 总之,要按照不同的方位、地势和立地条件,顺应花木的生物学特性,照顾游赏美景的需要,做到配置有方,各得其所。 色彩相宜的原则 也就是说花木配置时应做到色彩相宜,即花木的色彩(叶色、花色、茎杆和枝条颜色等)应与周围环境、地理位置、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场景氛围(喜庆、哀伤、热闹、幽静)等相协调,要能通过花木的色彩、形态等来衬托气氛、突出主题、创造意境。 在花木配置时,常常用到对比色彩搭配配植,若应用得当,能呈现跳跃新鲜的效果,可以起到突出主题、烘托气氛的作用。 此外,在花木配置时还应同时考虑不同色彩给人的视觉感受。如黄色最为明亮,象征太阳的光源。比如,幽深浓密的片林或风景林往往使人产生神秘莫测的畏惧感,若在其中间植一株或一丛开花或秋色叶鲜艳的乔木或灌木,如银杏、枫香、桦木、迎春、连翘、黄连木等,于林中空地或林缘,可以使整个片林或风景区活泼而明亮起来,同时还有扩大空间感的作用。红色是火与血的颜色,给人感觉热烈、喜庆和奔放,刺激性强,能很好地渲染喜气洋溢和活泼热情的气氛。如街头小游园中栽植一片石榴,花开时节似一片红云;或在地势高显的坡地上栽植一丛或一片红碧桃或榆叶梅,开花后如霞如云的尉为壮观。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颜色,具有深远、清凉、宁静、舒缓的感觉,因此布置以夏季观景为主的景观时,多选用蓝色色系的花木,如勿忘我、香雪球、桔梗等。紫色具有庄严、高贵和浪漫温馨的感受。园林造景时常用紫藤、紫丁香、洋绣球、美女樱等以及一些高山花卉,如勿忘我、大叶铁线等,尤其在花坛布置时常用紫色系列的花木与鲜黄或亮黄色系的花木搭配,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和鲜明的印象。白色悠闲淡雅,是纯洁朴素的象征,给人感觉柔和、淳朴、凉爽和洁净,通常用来柔化鲜艳的色彩,也常用于夏季景观的布置。此外,园林造景是通常以白墙为底色,配植枝干修条的竹类、垂柳或花色艳丽的乔木、灌木等,映衬出美丽如画的景致。园林雕塑也常用白色,与周围的色彩与景观搭配,更能突出雕塑的主题与意义。 季相相宜的原则 也就是说花木配植时应考虑树木花草的季相变化,使园林景观因春、夏、秋、冬四季而变换,力争月月有花,季季有景。在景观创作中应将地形与植物这两种与人类最具亲和性的造景因子结合起来,在一年四季中表现出不同的景观题材:春景突出春意盎然—注重植物叶色与春花植物合理搭配;夏景则以夏阴浓郁为主—注重植物自身的形态、郁闭后的遮荫效果,并用夏花植物来点缀其中;秋景应侧重秋果秋实秋色—注重植物的色彩和果实形态等的变化,并点缀叶树,以强化景观效果;冬景则宜突出清爽与风寒的冬意—以常绿的松柏等植物与落叶植物巧妙配置而形成丰富的天际线与疏密错落的空间内容,同时考虑自然风雪冰霜等景观的因素。这样既能给人美的感受或美的联想,又能使人从花木的生长变化中感受到四季的变换、时间的流逝以及生命的兴盛衰亡,增加人对自然的感知和视觉感观上的刺激。四季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冬季景观的配置,当然也是园林景观构造中最难的。其实,树木花卉在冬季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般多采用枝条优美的落叶树种,配植适量的常绿观赏树,如松、竹等以及耐寒性开花花木,如梅花、蜡梅等,充分注意雪景、冰雪的借用等,也可营造出幽静迷人的冬之景致。 因景制宜的原则 花木配植造景时除考虑气候、地理、物候等自然条件外,还应兼顾景观的人文需要以及造景的目的、功效等人为因子。无论是纯朴还是混交,是孤植、丛植还是片植、对植、行植、篱植,都要因景观主题的需要而选择。一般,孤植应植于重要位置或视线的集中点,并注意与周围景观的强烈对比,以取得“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而某一特色花木的集中片植,或由少到多的配植,能烘托出浓郁强烈的景观氛围。对植通常适宜于园门、厅堂、桥头等的两侧,一般选择冠型优美且规整对称的花木,如海桐、球柏、黄杨等。行植一般用于园路两侧和建筑物的四周,可选用龙柏、银杏、香樟、棕榈、玉兰等树干高挺,冠型整齐、枝密阴浓的花木。园林境界、树坛、花坛、草坪周围、道路的边缘等通常用黄杨、栀子花、木槿、杜鹃、女贞等密植成篱,以分割空间,并有防护功能。 因质相宜的原则 在花木配植造景时还需要考虑花卉植物的质地和质感差异,所选用的花卉材料质地与质感等都应与所处的环境、造景的目的与意图相吻合。如垂柳依依,给人的感觉是温柔与飘逸;栎、槲等叶质粗糙宽大,给人的感觉是质朴与粗犷;水仙的冰清玉洁、牡丹的华丽富贵、松树的苍逸与遒劲、雪松的高贵与清丽,这些都因为其形、其质的不同,应用配置时要充分考虑花材的质感差异,做到“以人为本”,因需取材、因景取材。景物相宜,人物相宜。 珍惜古树名木的原则 老态龙钟的古树名木,以其独特的审美形态,能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因此,在城市景观配置时,要珍惜并保护好古树名木,可以因此、因形、因势而配置独特的花卉景观,来衬托它和修饰它,使人触景怀古,观感岁月沧桑、造物的神奇和自然的伟大。 花卉造景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植物造景不仅走进了富裕、殷实的现代家庭,也逐渐成为宾馆、商场、写字楼等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耐阴的观赏植物、无土栽培的应时花卉以及仿真的墙花、草坪等布置而成的室内景观,使人们身居居室,却仿佛置身于优美的大自然怀抱,能消除人们的疲劳、恢复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十分崇尚自然,在园林布置中大多借鉴自然界景观特色,使人们置身其中加入大自然的怀抱,他们十分重视造景植物的多样性与群落的稳定性。很多国家在保护、培育繁殖、育种创新的同时,还不断地从国外收集、引种大量的观赏植物。 植物景观既能创造优美的环境,又红又专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于这一点,国内国外都已达成共识。但是,在国内有一种重园林建筑、假山、雕塑、喷泉、广场等,而轻视植物的现象。更有偏激者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是写意自然山水园,山水便是园林的骨架,挖湖堆山是理所当然的,而植物只是毛发、是陪衬。而今人口稠密,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环境恶劣,生活其中的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自然与古人相去甚远。因此在构造城市景观时还应以人为本,将城市与自然相融合,以植物材料为景观主体,同时借鉴、吸收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精华。应以自然为师,以提高率视率、改善生态环境为住,同时要满足游人的观赏需求,尽量减少使用杀虫剂、除草剂等等化学药剂所造成的污染。 参考文献 陈俊愉.《园林花卉》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陈淏子.《花境》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 云南省园艺博览局.《世界园艺博览园植物名录》第一版.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陈少风.《庭园调色板》第一版.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王香春.《城市景观花卉》第一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吴涤新.《花卉应用与设计》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