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紫砂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紫砂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紫砂见重于明清两代,可供参考的书目有:1.《阳羡茗壶系》明,周伯高。2.《阳羡茗壶图谱》明,周嘉胄。3.《阳羡名陶说》清,乾隆年间,张堂。4.《阳羡名陶录》清,吴槎客。5.《壶史》清,嘉庆年间,朱石梅。6.《阳羡砂壶考》民国二十三年,张虹等人合编。紫砂的记载自明代以来,多半未深入探讨,只以记录为主,对紫砂之特性,很少有详细的解说,对于紫砂艺术的著述,更是乏善可陈。基于保护国粹的愚心,只求中国之一宝,能在中国人手里发扬光大,而不是等外国人,善知中国之宝,趁我们自己无知未醒之际搜括空了,再回头向我们炫耀。所以将从古至今紫砂器,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书,以供大家参考。中国人的珍宝,必须要中国人自己懂得爱惜才行。

[1]熊兴福,孟永刚.析儿童食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J] 包装工程 2007(01) [2]程惠峰,吕尚书.食品包装的色彩心理研究[J] 中国包装 2007(03) [3]代尤佳,曾宪凯.论食品包装色彩设计的知觉联想[J]科技咨询导报 2007(24) [4]武珊,聂鑫鑫.儿童食品的包装色彩研究[J] 包装工程 2006{03)[5] 蒋尚文,龙英. 论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味觉感[J]装饰, 2005,(07)[6] 董亚平. 现代紫砂包装的设计思路探讨[J]江苏陶瓷, 2007,(06). [7] 张小艺. 从白酒包装看设计的功能与形式[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7,(05). [8] 江南. 诗与画的交融——论广告词与广告画面的关联[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02).

关于紫砂壶的古代文献资料,最早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宛陵集》中的两首诗。其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描写;又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诗中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的提法。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人,工诗,以源远古淡为意,与欧阳修和苏东坡父亲苏洵是诗友,他曾怀着对紫砂壶的爱好,慕名到过陶都,还留下《陶者》诗一首。烧制过程简单说一下:采矿炼泥,运用工具分别拍打出壶身 壶嘴 壶把 壶盖 壶滴子,然后用湿一点的泥衔接各个部位并修饰成型。最后放入窑内烧制,成品率看泥料和做工,壶盖和壶口的严密通转的修整,最后烧制成品。

紫砂壶论文相关参考文献是什么

摘 要:紫砂泥是大自然赋予江南宜兴的恩泽,因其丰富的天然色彩被称为“五色土”,本文简要介绍紫砂泥的分类、颜色、特性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紫砂泥;颜色;特性 1 前 言 紫砂泥是大自然赋予江南宜兴的恩泽,大自然孕育了历代紫砂名匠,历代紫砂陶艺家以聪颖灵巧的双手,为后人创造了蔚为壮观的壶艺天地。 紫砂泥是粘土、石英、云母,以及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经1100~1200℃烧制而成,紫砂壶泥色分五色土、岩中泥色、天青色、暗肝色、海棠红色、朱砂紫色、水碧色、葵黄梨皮色、墨绿色、黛黑色、栗色、桐绿色、榴皮色、沈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黄为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红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团泥(即本山绿泥呈米黄色),这三种基泥由于地质成形条件不同,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时温度也会略有不同,其色泽也变化多端,妙不可思。 2 紫 泥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紫砂泥矿体形态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稳定性差,有时不延续而灭尖。原料外观呈紫红色、紫色,带有浅绿色斑点,软质致密块状,斑状结构,烧后外观为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由于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收缩率小等优点,是生产各种紫砂陶器的主要的泥料,目前仅产于丁蜀黄龙山一带。 3 绿 泥 绿泥是紫泥砂层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在一起的泥料。绿泥量小,泥嫩,耐火力低,一般多用作壶身的粉料或涂料,增强紫砂陶的装饰性。 4 红 泥 俗称“朱泥”、“朱砂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色,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70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换,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80年代以伏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其泥质娇嫩,制作成型工艺较高,泥土收缩率较高,故成品率低,一件大壶佳作更是难求。 5 缎 泥 缎泥即团泥,天然团泥是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本山绿泥如不加拼制,直接成泥效果是很不理想。因此一个经验丰富的艺人会少许加入紫泥,这样就成为现在的拼制“团泥”了。宜兴方言里“团”和“段”同音,团泥料相对要比紫泥和朱泥更为直观。好的团泥矿料是天然的紫泥和绿泥共生矿料,但如果紫泥料偏多,颜色就会偏红,高温下就会偏青,偏灰;相反如果绿泥成分高,烧成的颜色就会偏黄,高温下就会偏灰白,其颗粒结构的特征是质感十分丰富。 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可以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产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深紫、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等多种颜色。若杂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新的质感。紫砂泥色千变万化,紫砂泥�原料处理也耐人寻味。在制作处理上大致要经过:天然风化、泥料粉碎、筛选除杂、级配、炼制、陈腐等原料加工过程。从制作方法上:又分手工泥和现代机制泥。从原料互配上:有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之分。但不管怎样,原料加工一旦成品即称熟泥,即可经陈腐后成形制作之用。历史上有许多好的调砂泥,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调砂特色,这就给收藏者和紫砂鉴赏家们提供了历史作品鉴赏的佐证。一件上好的紫砂陶艺品,特别是壶类,在实际使用中壶体表面肌理给人以手感舒畅、细而不腻,雅致迷人。 对于紫砂壶的性能“色香味皆蕴”过去早有定论。而且,科学机构也对紫砂壶的“暑月越宿不馊”一事,紫砂壶与陶瓷做了详细测试,的确证实了紫砂壶较陶瓷优越,这一结论是基于紫砂原料的独特性。紫砂壶实用性强,乃在于它具有比较高的气孔率,使其具有透气性好的优点。 6 总 结 紫砂泥质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能,较小的干燥收缩、较高的生坯强度、泥料不需加配其它化工原料、透气性好、不需施釉即平整光洁,加之外观端庄,色泽沉稳、质感好、颗粒美等诸多优点,其所制陶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深受当今收藏者喜爱。 参考文献 [1] 曾柱昭.宜兴紫砂壶的鉴定历程[M].北京:中国文物世界,1986. [2] 梁白泉.宜兴紫砂[M].上海:文物出版社,1990. [3] 李英豪.紫砂茶壶[M].台北:艺术中心,1991.

摘 要:紫砂壶艺是陶瓷艺术中富有特色、极具个性的一类,这不仅得益于它举世无双的独特材质和精妙入微、巧夺天工的独特工艺,也得益于它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予以广泛地吸纳和包容。通过“三足龙团壶”的创作设计,论证传统文化在紫砂壶艺中应用的积极意义,揭示了传统素材与创新结合的本质关系和旺盛生命力之所在。 关键词:紫砂壶;龙文化;创作内涵 1 前 言 紫砂陶艺是属于个性鲜明、风格比较突出的艺术门类。过去的紫砂艺人因文化艺术交流范围狭窄,接触到的东西较少,又延续多年的风格制约,创作只能停留在一代代的模仿上。而紫砂艺术应包含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内涵,应当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气魄融汇于作品中,形成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尤其在现在日趋发展的社会里,人们更注重紫砂艺术的内涵。在这一点上,就要求我们壶艺创作时应注重壶艺造型的设计理念。 紫砂壶的造型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这也符合陶瓷造型必须具有双重性的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紫砂壶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艺术与审美的需求不断增强。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极为丰富,按其基本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抽象的几何图形形式造型,以点、线、面结构就是所说的光货;其次是自然形象造型,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取其原型构思而制,那就是行内所说的花货。不管是光货还是花货,创作的作品一定要具有制壶者的创作理念,作品里应包含某种意义和追求。 2 “三足龙团壶”的创作内涵 “三足龙团壶”属花货的范畴,壶身饱满圆润、三足鼎立,增加了该壶的稳重感,该壶泥色古朴、质地细腻,突出了紫砂陶土特有的厚重之感,造型自然、生动形象,又添加了中国传统元素――龙,传说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布雨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上下数千年,龙文化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现在龙更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 “三足龙团”壶嘴塑造成龙的形象,一方面增加了整体壶型端庄肃穆的厚重感,使之精神层次上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紫砂壶与龙同为中国古典元素,两者的碰撞产生了奇异的美感,使紫砂壶超脱于一般工艺品跻身于艺术品的行列。不管是创作内涵还是精神内涵都在这里得到很好地体现。该壶整体造型和谐,比例控制协调,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另外在紫砂创作过程中,还应具有自己的个性,已故著名大师顾景舟先生曾说:“在任何一样艺术行当中,一个有所成就的佼佼者,都一定会有独到一面的过硬功夫,表现在艺术和技巧的两个方面”。这是作为一个优秀紫砂艺人的必备条件,其中包含了创作者对历史、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在创作过程中对继承传统的提高,又是创作者融入主观精神及人格情操的体现,体现了创作者对文化、对生活、对历史、对现实的理解,所谓“方匪一式,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只有在创作过程中付出真情实感,不论什么样的创作形式及造型才能匠心独运,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在创作“三足龙团壶”时,首先就考虑到它的内涵表现,才能赋予它整体造型。 3 总 结 紫砂壶艺的造型不仅反映了作品的创作内涵,还突出了作品的气度,包含作者个性风格的表现,有的造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稳重明朗,有的甚至是拟人化的造型,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等等。总之,壶艺造型不管如何变化,都应当在创新设计实践中理念感悟,反映在自己作品的内涵里,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平时对美的感悟,才能创作出令自己也令大众喜爱的紫砂作品。 参考文献 [1] 曾柱昭.宜兴紫砂壶的鉴定历程[M].北京:中国文物世界,1986. [2]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著.工艺美术辞典[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10.

众所周知, 茶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国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许多的文明。也发生过很多奇迹般的故事。饮食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怀,而这个领域的一大新突破,就是茶的出现。茶发展到后期,也逐渐走向了世界,甚至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尝试着从茶文化之中寻找更深层次的内涵。当然 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具设计 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茶具,顾名思义,就是饮茶时所用到的器皿。和其他种类的餐具一样,茶具从出现到发展,再到不断精化的过程,也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喝茶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于茶本身的享用,更多的是对茶所蕴含精神的一种享受。

用器和品饮,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断吸收茶文化的一种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 茶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 茶具的发展就会随之增强 。茶具的制作工艺越发精良时,人们也会格外地注重茶的品饮。并且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品格,也被挖掘出来,这其实是一个 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 所以可见,我国的茶文化和茶具设计之间,是存在着诸多关联的。 二者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

据记载,我国国内所保存的有关茶文化的史书典籍相当多。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人们对于茶都持有一种推崇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深藏在人们记忆里的一种文化。茶的历史发源地在中国,光是 中国的茶书典籍就有上百种 。当然,其中有很多典籍都描述了 茶具的诞生和发展 。就比如陆羽所编写的号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记录了如饮茶的原理,制作茶的工艺,甚至茶具的“四之器”。这些都代表了 茶文化与茶具是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01.唐茶与越窑青瓷茶具

唐朝的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安定繁荣,到处是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对于茶文化来说, 唐朝的大环境决定了茶文化最终由萌芽走向了成熟。 而陆羽的《茶经》也是在唐朝时期撰写的,它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饮茶习惯。唐涛所推崇的煮茶方式被称为“煎茶法”,就是将茶叶放入一种被称作“釜”的器皿之中,用火煮沸,再倒入碗中饮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为通俗且流行的。

当然, 唐朝时期的煮茶器还有风炉,喝茶用的器具还有茶瓯 ,甚至出现了可以用来储存茶叶的茶盒。可以说,唐朝已经具备了茶具的雏形,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越窑青瓷了,这是一种青色的瓷器。茶叶在煮出来时,会呈现出红色,将茶倒入青涩的瓷器里,茶的颜色则会变为绿色。而唐代的茶文化中也对于绿色的茶极为推崇,所以当时,人们一般使用的就是越窑青瓷的茶具。

02.宋茶与建窑黑盏

到了宋代,用火煮茶的方式不再流行了,开始出现了一种名叫“点茶法”的泡茶方式,这样一来,唐代的茶具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宋代人在饮茶时所使用的茶具叫做茶瓶,这种器具的使用与宋代所流行的“斗茶”文化是脱不开关系的。 斗茶最早起源于晚唐时期,到了宋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那时的很多著作之中,都有对于斗茶文化的描述,宋代诗人范仲淹就曾写过一首《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可见,斗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都喜闻乐见的活动了。

在斗茶时,对于茶汤的颜色、均匀程度都有很大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一种名叫建窑黑盏的瓷器, 成功吸引了各路斗茶人士的目光 。黑窑茶盏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除了方便观看茶的成色之外,它的造型也十分奇特,口大底小,易于茶叶的倾倒;量度也中规中矩,而且胎体比较厚重,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建窑黑盏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釉色十分美观,虽然颜色单一,只有黑白两色 。但是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上出现的纹路形态不一,各有其独特之处,审美价值也极高。

03.明茶与紫砂壶

明代时期饮用的茶开始偏向于芽茶,芽茶煮泡过程中所出的茶汤是黄白色的,已经不再是宋代的白色了,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上,也不再偏向于建窑黑盏这一类的器具,而是兴起了用紫砂壶冲泡茶叶的方法。

紫砂壶的出现和明朝社会的发展是脱不开关系的 ,明朝人大多推崇较为简洁的饮茶方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茶汤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韵味,品茶时主要侧重于茶的味和香两个方面。紫砂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符合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所以逐渐开始风靡起来。明代冯可宾的《茶笺》中也有对紫砂壶流行的原因的描述:“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当然,紫砂壶在泡茶方面也具有诸多优点:首先, 紫砂壶主要是用砂锤炼出来的,含铁量较高 ,且大部分属于开口型的设计,具有极好的透气性,可以更好地储存茶的香气;其次,它也具有很强的适应冷热变换的能力,耐热性较好;最后,紫砂壶的外在形象比较古朴典雅,能更好的与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柔静思想相融合,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

04.清茶与富含特色的地域茶具

到了清代,茶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上承袭了明代,但是各地开始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茶方式,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也逐渐苛刻起来。

浙江和江苏等地,依旧流行着用紫砂壶泡茶的方式,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既要观察茶汤的成色,又要对茶的香味、茶叶冲泡之后的形状进行一定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些地区饮茶时所用的茶杯也相对较小。

长江以北一带, 则更喜欢用盖碗茶具冲泡茶汤 ,使用的茶叶一般都以红茶和花茶为主,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茶的香气,有时也会选择用大瓷壶泡茶。盖碗茶具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保持茶的温度,像是在北方这样冬天比较寒冷的地区,最适合用盖碗泡茶。

广东和福建一带,有饮用功夫茶的嗜好,操作技艺十分的繁琐,讲究颇多,制作功夫茶时所选用的茶叶一般是乌龙茶叶,色味浓郁。

01.功能和美感相互协调

在中国古代,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 格外注重器具的样式形态 。作为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之外,在外形上也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要能够带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也要体现 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融合 。

茶具在造型设计方面,要有一种展现形态的美韵,以器物的形态去表达出 茶文化的深刻底蕴 ,要有 情、美、形、味的相互结合 。除此之外,茶具还可以通过线条的张弛有度,面的曲折柔和,还有色彩的明暗浓淡,来彰显出不同种类的文化,可以是张扬个性的,也可以是清新婉转的。

再加上一些花草、字画、虫鸟百兽的装饰,不同材料的配套设计,茶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彰显出茶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02.都体现出了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

茶具本身就是以一种载体的概念出现的,它可以起到一定 承载感情 、 托物言志 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志士都会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独特见解运用各种有型语言刻画在茶具上面,这也是茶具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形态各异的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的形态就代表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比如宋代,各种铜制茶具和陶瓷茶具开始出现,逐渐代替了之间的金银茶具,这主要是因为铜制茶具更加便于制作,而且价格较低,平常人家也可以使用,陶制的茶具还要能够有效的保存茶的香气。但是唐宋时期人们的煮茶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这种复杂的程序一直到明清时期,紫砂壶开始出现的时候才被彻底打破。在用紫砂壶煮泡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茶本身的韵味。用简单质朴的方式表达了一种 崇高的道德精神。

03.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

在品茶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具的使用与品饮环境的气氛烘托出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所以说,在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时, 环境和茶具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并不是所有的茶文化都是在同一环境下体现出来的。

这样的环境下,茶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始出现了居家茶具、茶馆茶具、旅行茶具等多个种类,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

简单来说,茶具的用器过程,就是茶的品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美的感受,也能从中领略到茶文化的精神,二者相互融合,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茶史探索》

紫砂壶论文相关参考文献有哪些

摘 要:紫砂泥是大自然赋予江南宜兴的恩泽,因其丰富的天然色彩被称为“五色土”,本文简要介绍紫砂泥的分类、颜色、特性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紫砂泥;颜色;特性 1 前 言 紫砂泥是大自然赋予江南宜兴的恩泽,大自然孕育了历代紫砂名匠,历代紫砂陶艺家以聪颖灵巧的双手,为后人创造了蔚为壮观的壶艺天地。 紫砂泥是粘土、石英、云母,以及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经1100~1200℃烧制而成,紫砂壶泥色分五色土、岩中泥色、天青色、暗肝色、海棠红色、朱砂紫色、水碧色、葵黄梨皮色、墨绿色、黛黑色、栗色、桐绿色、榴皮色、沈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黄为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红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团泥(即本山绿泥呈米黄色),这三种基泥由于地质成形条件不同,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时温度也会略有不同,其色泽也变化多端,妙不可思。 2 紫 泥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紫砂泥矿体形态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稳定性差,有时不延续而灭尖。原料外观呈紫红色、紫色,带有浅绿色斑点,软质致密块状,斑状结构,烧后外观为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由于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收缩率小等优点,是生产各种紫砂陶器的主要的泥料,目前仅产于丁蜀黄龙山一带。 3 绿 泥 绿泥是紫泥砂层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在一起的泥料。绿泥量小,泥嫩,耐火力低,一般多用作壶身的粉料或涂料,增强紫砂陶的装饰性。 4 红 泥 俗称“朱泥”、“朱砂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色,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70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换,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80年代以伏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其泥质娇嫩,制作成型工艺较高,泥土收缩率较高,故成品率低,一件大壶佳作更是难求。 5 缎 泥 缎泥即团泥,天然团泥是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本山绿泥如不加拼制,直接成泥效果是很不理想。因此一个经验丰富的艺人会少许加入紫泥,这样就成为现在的拼制“团泥”了。宜兴方言里“团”和“段”同音,团泥料相对要比紫泥和朱泥更为直观。好的团泥矿料是天然的紫泥和绿泥共生矿料,但如果紫泥料偏多,颜色就会偏红,高温下就会偏青,偏灰;相反如果绿泥成分高,烧成的颜色就会偏黄,高温下就会偏灰白,其颗粒结构的特征是质感十分丰富。 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可以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产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深紫、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等多种颜色。若杂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新的质感。紫砂泥色千变万化,紫砂泥�原料处理也耐人寻味。在制作处理上大致要经过:天然风化、泥料粉碎、筛选除杂、级配、炼制、陈腐等原料加工过程。从制作方法上:又分手工泥和现代机制泥。从原料互配上:有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之分。但不管怎样,原料加工一旦成品即称熟泥,即可经陈腐后成形制作之用。历史上有许多好的调砂泥,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调砂特色,这就给收藏者和紫砂鉴赏家们提供了历史作品鉴赏的佐证。一件上好的紫砂陶艺品,特别是壶类,在实际使用中壶体表面肌理给人以手感舒畅、细而不腻,雅致迷人。 对于紫砂壶的性能“色香味皆蕴”过去早有定论。而且,科学机构也对紫砂壶的“暑月越宿不馊”一事,紫砂壶与陶瓷做了详细测试,的确证实了紫砂壶较陶瓷优越,这一结论是基于紫砂原料的独特性。紫砂壶实用性强,乃在于它具有比较高的气孔率,使其具有透气性好的优点。 6 总 结 紫砂泥质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能,较小的干燥收缩、较高的生坯强度、泥料不需加配其它化工原料、透气性好、不需施釉即平整光洁,加之外观端庄,色泽沉稳、质感好、颗粒美等诸多优点,其所制陶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深受当今收藏者喜爱。 参考文献 [1] 曾柱昭.宜兴紫砂壶的鉴定历程[M].北京:中国文物世界,1986. [2] 梁白泉.宜兴紫砂[M].上海:文物出版社,1990. [3] 李英豪.紫砂茶壶[M].台北:艺术中心,1991.

关于紫砂壶的古代文献资料,最早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宛陵集》中的两首诗。其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描写;又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诗中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的提法。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人,工诗,以源远古淡为意,与欧阳修和苏东坡父亲苏洵是诗友,他曾怀着对紫砂壶的爱好,慕名到过陶都,还留下《陶者》诗一首。烧制过程简单说一下:采矿炼泥,运用工具分别拍打出壶身 壶嘴 壶把 壶盖 壶滴子,然后用湿一点的泥衔接各个部位并修饰成型。最后放入窑内烧制,成品率看泥料和做工,壶盖和壶口的严密通转的修整,最后烧制成品。

“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无伪饰的好客文化”等美言,都是用来评价茶在日本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同时在诸多茶品中,日本茶是日常生活中最为亲近的茶品之一,从讲究精致的茶室空间、茶道具,到艺术品、怀石料理等,更是渗透到了广泛的领域,其中融汇日本美意识以及文化、行为和艺术,成为身心五感都能体会的醍醐味。早在清光绪年间,日本汉学家奥玄宝等人,收藏有明清时所制紫砂等壶三十二式,并在注春居辑录成《茗壶图录》一书。 相传注春曾经当过供春的老师,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时仍然健在,并且“面如冻梨”,有人问他明朝的事情,他就装糊涂说:“吃茶去,吃茶去”。金山寺旁有中冷泉水,是注春最喜爱的煎茶水。乾隆以后,注春就不知所终,“弟子某某,独供春传衣钵,其流派甚盛,遍于海之内外。”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注春这个人?三十二式茗壶是否全是明清时期名家所作?这些都无关紧要,而是通过这三十二式紫砂等壶,能使我们进步认识明清两代紫砂的艺术风格和发展脉络。毫无疑问的是,注春三十二式凝聚了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精华。每一把壶均有一个富于诗韵的名字,营造出浪漫唯美的文化气息。不知为何,现代壶人依然喜好摹古,喜好从注春三十二式中寻找灵感,创作新品,仿佛像一位久违的恋人般,总能带给人美好的情思。 曾经,她陪你见日月星辰;如今,她依旧会陪你谈往后余生。 萧山市隐 此壶流方而徐起,半折凹字鋬、四方平盖、四方钮。底印:“闭门即是深山”。笔法古峭,是明人本色。泥色呈紫色、铺砂梨皮。通体清雅温厚,颇有隐者风度。 渔童樵青 此对壶流仰,鋬勾如环,盖盎,乳状钮,盖口底共带轮缘。底款:“吟花咏月  品竹评茶”。泥呈朱红色,制作朴实,成双传世。 鹤氅神人 此壶流直如嘴,鋬环如耳,腹部扁圆,平盖无钮,圈足。底印:“合”。造型高雅,壶色雪白,滑如堆脂。通体恰似神仙着鹤氅。 独乐园丁 此壶流直,鋬环,盖盎,爵柱钮,圈足无铭。泥色淡朱、铺砂,形制极小。明代李茂林擅长制小圆壶,时人称为“妍在朴致中,允属名玩。”又名独茶铫。 卧龙先生 此壶流不曲不直,略呈孤形,鋬环,口内设堰围,体呈权形,渐下渐丰。腹阴刻二十二字:“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戊寅秋七月受几铭”刀法遒劲。此壶铺砂梨皮,通体深沉,如坐如卧,如潜如蛰。 出离头陀 此壶流直、鋬环,古藤络鋬防烫手,古豆钮,肩微棱,敛腹,无款。原料为纯锡,经年之久,锈花赤斑纷纷点出,古色可掬。形制不侈不丽,敦朴而雅致。此壶不趋世贵泥,有出离解脱之意。倾心佳侣 此壶流直、鋬环。通体以秋葵花为式,千瓣参差,向背分明。如笑如语,娇冶柔媚之态,与丽人倦妆无异。瓣在腹为最大,在底次之,在盖又次之。钮、流、鋈等处也精雕细饰。流下有印二方:“荆溪”、“龙文”。泥呈紫色,铺砂,精制穷神妙。秋葵与蜀葵相类似。 趺坐逃禅 此壶流弯而短,鋬环而润,腹扁而大,胎浅而虚。底小印:“荆溪”、“龙文”。泥呈紫色,铺砂梨皮。形如趺坐,宛然有物我之貌。藏六居士 此壶流带棱,鋬环棱,盖、腹、底都呈六方形,乳突钮。底款:“惜余铭。”底印:“荆溪”、“龙文”。泥呈紫色,铺砂梨皮。通体有龟方,流昂鋬曳,如动似止。 凌波仙子 此壶从盖到底呈水仙花状,六瓣吻合之处严密合缝,不差毫发。蕾状钮,无铭。泥呈浅紫色,肖状水仙。 方山逸士 此壶流直而方,鋬矩而成“口”字形,盖坦平,钮似覆斗。底印:“许龙文制”。泥色浅紫,铺砂梨皮,造型方正。 俪兰女史 此壶流弯鋬环,腹盖共模造水仙花各六瓣,蕾形钮,腹部浮雕双弦束带纹,底单匀轮廓成六瓣纹。纯素无铭。盖有阴刻模糊印文。泥呈紫色,铺砂梨皮。造型亦为水仙式,但与《凌波仙子》略有区别。 陶家佳人 此壶流弯鋬环,盖与器共为菊花状,各二十四瓣,蕾形钮,盖口合缝严密,纯素无款。泥色朱紫,铺砂,造型似菊。 帝乡仙驭 此壶流弯而方,鋬环而如屈铁,四方钮,盖与器共饰云纹。盖子口印:“国瑞”。底印“王蟾珎藏”。泥紫色,铺砂梨皮。造型方中有圆,温厚敦朴,云线流畅。 儒雅宗伯 此壶流徐起而弯,环鋬,乳突钮,鼓腹,口内设围堰。底阴刻楷书款:“万历戊午秋日九月望日为叶龛先生制 仲芳”。刀法遒劲,但“日”字重复。泥色醇紫,铺砂梨皮,通体蕴孕儒雅之气。铁石大夫 此壶流肥短弯曲,鋬丰腴环圈,口唇外侈,全容盖唇,葡萄钮,圈足。底阴刻:“醉华斋”,篆法古峭。泥色朱紫如猪肝。通体浑厚,敲击时有金石之声。 银台醉客 此壶流耸峙渐弯,鋬环挺立。水仙式造型,六瓣敛收为口,口唇外侈承兽,口盖吻合严密。蕾形钮,无款。泥色紫中泛红,光泽如玉。 绣衣御史 此壶流弯鋬环,腹圆,口弇,口内设固堰承盖。腹部阴刻行书:“中有智珠,使人不枯,列仙之儒。曼生铭。”书法清健。底印:“曼生”。鋬印:“彭年”。泥呈紫色,器面斑点如绣黄花落叶,纹饰奇特。 一枝栖隐 此壶为直流,载面断然似砍竹。鋬欹倒不全是环形。盖傅鼻钮。底部为三蹄状矮足。底印:“符生摹古”。腹部两侧各阴刻折枝梅花一枝,题“符生画”。刀势生动。盖镌铭:“几生修得到子治题”。书体清丽。泥色呈浅黄色。通体呈小鸟形。老樗散人 此壶流直而昂,鋬环而垂,盖盎,腹圆,造型较大。底印模糊不清。泥呈紫色,间有银沙隐约。因为当时壶皆贵小,此壶乃得以全其天年。 浴后妃子 此壶流弯而仰,鋬环而纤,葡萄仔钮,盖盎,腹侈肩削。制作精良,光润滋丽,胎薄如纸,体轻似鸿毛。底部阴刻:“丁未杏月鸣远仿古”。小印:“鸣”、“远”。泥色纯朱。通体柔情绰态,婵娟如妃子浴华清池中。 卧轮禅师 此壶流直而短,鋬环而纤,体矮腹胖,盖平厚,钮丰扁。底部阴刻:“毓秀堂”,可能是瞿子冶的手笔,因为他有此堂号。泥色纯紫,铺砂梨皮。造型如车轮卧地。 红颜少年 此壶流弯鋬环,盖似薄饼,荸荠钮,削肩鼓腹。底部阴刻:“玉川珍”。泥色如朱砂加彩,滋润脂滑。通体潇洒流丽,犹如美少年。 采薇山樵 此壶流直而昂,鋬环而挺,盖平坦坚实,乳突钮。光素无款。泥色纯紫,古气清溢。通体有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者。 连城封侯 此壶流直而仰,鋬环而亢,盖盎,腹圆,蘑菇钮,圈足。光素无款。泥色呈紫,铺砂闪银点。造型醇雅,价值连城。 寿阳公主 此壶流直鋬环,盖平坦,花萼钮,圈足。光素无款,肌肤如凝脂,丰姿绰约。 用拙迂生 此壶流直而仰,鋬环而弇。形制类似《连城封侯》,但尺寸较大。圈足,底有印:“子上”。造型寓道于拙。 风流宰相 此壶流方面弯,鋬环而倔,盖盎,方钮委角无棱,口弇容盖,削肩鼓腹敛底。底部阴刻:“从来佳茗似佳人,坡公句,鸣远”。书体秀美。底印:“陈鸣远制”。泥色紫润。整体造型方而无峥,端丽精致,风流高雅。 道遥公子 此壶流直鋬环,盖盎,珠状钮。底部阴刻:“八月湖水平,孟臣”。泥色纯朱,光洁滋润,容止端雅,萧然自得。 断肠少妇 此壶流直而肥短,鋬环而纤长,盖圆坦,上范出六尖蒂形,存茎换钮,口弇腹扁,肩腹间对刻秋海棠,花枝威蕤,腹下刻双勾线,阴刻奇葩如梅花如蜀葵,六瓣成形。底无款。泥色紫润,古奥可掬。通体婉媚,如笑似愁,国色天成,有如深闰少妇。参考文献 [1]弘全.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文/采编:守一集雅_孔小乐

众所周知, 茶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国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许多的文明。也发生过很多奇迹般的故事。饮食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怀,而这个领域的一大新突破,就是茶的出现。茶发展到后期,也逐渐走向了世界,甚至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尝试着从茶文化之中寻找更深层次的内涵。当然 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具设计 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茶具,顾名思义,就是饮茶时所用到的器皿。和其他种类的餐具一样,茶具从出现到发展,再到不断精化的过程,也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喝茶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于茶本身的享用,更多的是对茶所蕴含精神的一种享受。

用器和品饮,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断吸收茶文化的一种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 茶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 茶具的发展就会随之增强 。茶具的制作工艺越发精良时,人们也会格外地注重茶的品饮。并且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品格,也被挖掘出来,这其实是一个 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 所以可见,我国的茶文化和茶具设计之间,是存在着诸多关联的。 二者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

据记载,我国国内所保存的有关茶文化的史书典籍相当多。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人们对于茶都持有一种推崇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深藏在人们记忆里的一种文化。茶的历史发源地在中国,光是 中国的茶书典籍就有上百种 。当然,其中有很多典籍都描述了 茶具的诞生和发展 。就比如陆羽所编写的号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记录了如饮茶的原理,制作茶的工艺,甚至茶具的“四之器”。这些都代表了 茶文化与茶具是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01.唐茶与越窑青瓷茶具

唐朝的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安定繁荣,到处是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对于茶文化来说, 唐朝的大环境决定了茶文化最终由萌芽走向了成熟。 而陆羽的《茶经》也是在唐朝时期撰写的,它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饮茶习惯。唐涛所推崇的煮茶方式被称为“煎茶法”,就是将茶叶放入一种被称作“釜”的器皿之中,用火煮沸,再倒入碗中饮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为通俗且流行的。

当然, 唐朝时期的煮茶器还有风炉,喝茶用的器具还有茶瓯 ,甚至出现了可以用来储存茶叶的茶盒。可以说,唐朝已经具备了茶具的雏形,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越窑青瓷了,这是一种青色的瓷器。茶叶在煮出来时,会呈现出红色,将茶倒入青涩的瓷器里,茶的颜色则会变为绿色。而唐代的茶文化中也对于绿色的茶极为推崇,所以当时,人们一般使用的就是越窑青瓷的茶具。

02.宋茶与建窑黑盏

到了宋代,用火煮茶的方式不再流行了,开始出现了一种名叫“点茶法”的泡茶方式,这样一来,唐代的茶具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宋代人在饮茶时所使用的茶具叫做茶瓶,这种器具的使用与宋代所流行的“斗茶”文化是脱不开关系的。 斗茶最早起源于晚唐时期,到了宋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那时的很多著作之中,都有对于斗茶文化的描述,宋代诗人范仲淹就曾写过一首《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可见,斗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都喜闻乐见的活动了。

在斗茶时,对于茶汤的颜色、均匀程度都有很大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一种名叫建窑黑盏的瓷器, 成功吸引了各路斗茶人士的目光 。黑窑茶盏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除了方便观看茶的成色之外,它的造型也十分奇特,口大底小,易于茶叶的倾倒;量度也中规中矩,而且胎体比较厚重,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建窑黑盏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釉色十分美观,虽然颜色单一,只有黑白两色 。但是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上出现的纹路形态不一,各有其独特之处,审美价值也极高。

03.明茶与紫砂壶

明代时期饮用的茶开始偏向于芽茶,芽茶煮泡过程中所出的茶汤是黄白色的,已经不再是宋代的白色了,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上,也不再偏向于建窑黑盏这一类的器具,而是兴起了用紫砂壶冲泡茶叶的方法。

紫砂壶的出现和明朝社会的发展是脱不开关系的 ,明朝人大多推崇较为简洁的饮茶方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茶汤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韵味,品茶时主要侧重于茶的味和香两个方面。紫砂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符合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所以逐渐开始风靡起来。明代冯可宾的《茶笺》中也有对紫砂壶流行的原因的描述:“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当然,紫砂壶在泡茶方面也具有诸多优点:首先, 紫砂壶主要是用砂锤炼出来的,含铁量较高 ,且大部分属于开口型的设计,具有极好的透气性,可以更好地储存茶的香气;其次,它也具有很强的适应冷热变换的能力,耐热性较好;最后,紫砂壶的外在形象比较古朴典雅,能更好的与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柔静思想相融合,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

04.清茶与富含特色的地域茶具

到了清代,茶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上承袭了明代,但是各地开始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茶方式,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也逐渐苛刻起来。

浙江和江苏等地,依旧流行着用紫砂壶泡茶的方式,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既要观察茶汤的成色,又要对茶的香味、茶叶冲泡之后的形状进行一定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些地区饮茶时所用的茶杯也相对较小。

长江以北一带, 则更喜欢用盖碗茶具冲泡茶汤 ,使用的茶叶一般都以红茶和花茶为主,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茶的香气,有时也会选择用大瓷壶泡茶。盖碗茶具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保持茶的温度,像是在北方这样冬天比较寒冷的地区,最适合用盖碗泡茶。

广东和福建一带,有饮用功夫茶的嗜好,操作技艺十分的繁琐,讲究颇多,制作功夫茶时所选用的茶叶一般是乌龙茶叶,色味浓郁。

01.功能和美感相互协调

在中国古代,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 格外注重器具的样式形态 。作为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之外,在外形上也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要能够带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也要体现 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融合 。

茶具在造型设计方面,要有一种展现形态的美韵,以器物的形态去表达出 茶文化的深刻底蕴 ,要有 情、美、形、味的相互结合 。除此之外,茶具还可以通过线条的张弛有度,面的曲折柔和,还有色彩的明暗浓淡,来彰显出不同种类的文化,可以是张扬个性的,也可以是清新婉转的。

再加上一些花草、字画、虫鸟百兽的装饰,不同材料的配套设计,茶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彰显出茶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02.都体现出了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

茶具本身就是以一种载体的概念出现的,它可以起到一定 承载感情 、 托物言志 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志士都会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独特见解运用各种有型语言刻画在茶具上面,这也是茶具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形态各异的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的形态就代表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比如宋代,各种铜制茶具和陶瓷茶具开始出现,逐渐代替了之间的金银茶具,这主要是因为铜制茶具更加便于制作,而且价格较低,平常人家也可以使用,陶制的茶具还要能够有效的保存茶的香气。但是唐宋时期人们的煮茶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这种复杂的程序一直到明清时期,紫砂壶开始出现的时候才被彻底打破。在用紫砂壶煮泡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茶本身的韵味。用简单质朴的方式表达了一种 崇高的道德精神。

03.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

在品茶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具的使用与品饮环境的气氛烘托出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所以说,在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时, 环境和茶具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并不是所有的茶文化都是在同一环境下体现出来的。

这样的环境下,茶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始出现了居家茶具、茶馆茶具、旅行茶具等多个种类,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

简单来说,茶具的用器过程,就是茶的品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美的感受,也能从中领略到茶文化的精神,二者相互融合,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茶史探索》

沉砂池论文参考文献

水处理是指为达到成品水的水质要求而对原水的加工过程。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水处理技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关于水处理技术的分析

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水处理的概念,对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介绍,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水处理;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简单讲,“水处理”便是通过物理、化学手段,去除水中一些对生产、生活不需要的物质的过程。是为了适用特定的用途而对水进行的沉降、过滤、混凝、絮凝,以及缓蚀、阻垢等水质调理的过程。由于社会生产、生活与水密切相关,因此,水处理领域涉及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了解水处理的基本常识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污染也在不断恶化,随着水质污染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带来的各种行业危害日趋严重,水处理到如今就突显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然而,真正对水处理方面的知识有些许了解的民众却并不多见。

1 水处理的概念

水处理是指为达到成品水的水质要求而对原水的加工过程。在循环用水系统以及水的再生处理中,原水是废水,成品水是用水,加工过程兼具给水处理和废水处理的性质。水处理还包括对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和污泥的处理及最终处置,有时还有废气的处理和排放问题。

2 水处理工艺

一级处理是机械处理工段,它通过机械处理,如格栅、沉淀或气浮,去除污水中所含的石块、砂石和脂肪、油脂等。机械处理工段包括格栅、沉砂池、初沉池等构筑物,以去除粗大颗粒和悬浮物为目的,处理的原理在于通过物理法实现固液分离,将污染物从污水中分离,这是普遍采用的污水处理方式。机械处理是所有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必备工程,城市污水一级处理BOD5和SS的典型去除率分别为25%和50%。在原污水水质特性不利于除磷脱氮的情况下,初沉的设置与否以及设置方式需要根据水质特注的后续工艺加以仔细分析和考虑,以保证和改善除磷除脱氮等后续工艺的进水水质。

二级处理是污水生化处理,生物处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和转化为污泥。污水生化处理属于二级处理,以去除不可沉悬浮物和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机物为主要目的,其工艺构成多种多样,可分成活性污泥法、AB法、A/O法、A2/O法、SBR法、氧化沟法、稳定塘法、土地处理法等多种处理方法。日前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都采用活性污泥法。在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影响微生物活性的因素可分为基质类和环境类两大类:

基质类包括以碳元素为主的有机化合物即碳源物质、氮源、磷源等营养物质及一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酚类、苯类等化合物、也包括一些重金属离子如铜、镉、铅离子等。

环境类影响因素指污水处理中绝大部分微生物最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是20-30℃,活性污泥系统微生物最适宜的PH值范围是,曝气池出口处的溶解氧以保持2mg/l左右为宜。

三级处理是污水的深度处理,它包括营养物的去除和通过加氯、紫外辐射或臭氧技术对污水进行消毒。三级处理是对水的深度处理,现在的我国的污水处理厂投入实际应用的并不多。它将经过二级处理的水进行脱氮、脱磷处理,用活性炭吸附法或反渗透法等去除水中的剩余污染物,并用臭氧或氯消毒杀灭细菌和病毒,然后将处理水送入中水道,作为冲洗厕所、喷洒街道、浇灌绿化带、工业用水、防火等水源。

3 水处理方法

沉淀物过滤法的目的是将水源内悬浮颗粒物质或胶体物质清除乾净。这些颗粒物质若没有清除,会对透析用水其它精密的过滤膜造成破坏或甚至水路的阻塞。这是最古老且最简单的净水法,所以这个步骤常用在水纯化的初步处理,或有必要时,在管路中也会多加入几个滤器以清除体积较大的杂质。滤过悬浮的颗粒物质所使用的滤器种类很多,例如网状滤器,沙状滤器或膜状滤器等。只要颗粒大小大於这些孔洞之大小,就会被阻挡下来。对於溶解於水中的离子,就无法阻拦下来。

硬水的软化需使用离子交换法,它的目的是利用阳离子交换树脂以钠离子来交换硬水中的钙与镁离子,*此来降低水源内之钙镁离子的浓度。通常的离子交换树脂为球状的合成有机物高分子电解质。树脂基质内藏氯化钠,在硬水软化的过程中,钠离子会逐渐被使用耗尽,则交换树脂的软化效果也会逐渐降低,这时需要作还原的工作,也就是每隔固定时间加入特定浓度的盐水,一般是10%,如果水处理的过程中没有阳离子的软化,不只是逆渗透膜上会有钙镁体的沉积以致降低功效甚至破坏逆渗透膜,同时人也容易得到硬水症候群。硬水软化器也会引起细菌繁殖的问题,所以设备上需要有逆冲的功能,一段时间後就要逆冲一次以防止太多杂质吸附其上。

活性碳是由木头,残木屑,水果核,椰子壳,煤炭或石油底渣等物质在高温下乾馏炭化而成,制成後还需以热空气或水蒸气加以活化。它的主要作用是清除氯与氯氨以及其它分子量在60到300道尔顿的溶解性有机物质。活性碳的表面呈颗粒状,内部是多孔的,孔内有许多小的毛细管,1g的活性碳内部表面积高达700-1400m2,而这些毛细管内表面及颗粒表面就是吸附作用之所在。影响活性碳清除有机物能力的因素有活性碳本身的面积,孔洞大小以及被清除有机物的分子量及其极性,它主要依物理的吸附能力来排除杂物,当吸附能力达饱合之後,吸附过多的杂质就会掉落下来污染下游的水质,所以必须定时利用逆冲的方式来清除吸附其上的杂质。

去离子法的目的是将溶解於水中的无机离子排除,与硬水软化器一样,也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的原理。在这使用两种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与阴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利用氢离子来交换阳离子;而阴离子交换树脂则利用氢氧根离子来交换阴离子,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互相结合成中性水。

逆渗透法可以有效的清除溶解於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细菌,热原及其它颗粒等,是透析用水之处理中最重要的一环。所谓渗透是指以半透膜隔开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其中溶质不能透过半透膜,则浓度较低的一方水分子会通过半透膜到达浓度较高的另一方,直到两侧的浓度相等为止。在还没达到平衡之前,可以在浓度较高的一方逐渐施加压力,则前述之水分子移动状态会暂时停止,此时所需的压力叫作渗透压,如果施加的力量大於渗透压时,则水份的移动会反方向而行,也就是从高浓度的一例流向低浓度的一方,这种现象就叫作逆渗透。逆渗透的纯化效果可以达到离子的层面,对於单价离子的排除率可达90%-98%,而双价离子可达95%-99%左右。

超过滤法与逆渗透法类似,也是使用半透膜,但它无法控制离子的清除,因为膜之孔径较大,约10-200A之间。只能排除细菌,病毒,热原及颗粒状物等,对水溶性离子则无法滤过。超过滤法主要的作用是充当逆渗透法的前置处理以防止逆渗透膜被细菌污染。它也可用在水处理的最後步骤以防止上游的水在管路中被细菌污染。一般是利用进水压与出水压差来判断超过滤膜是否有效,与活性碳类似,平时是以逆冲法来清除附着其上的杂质。

蒸馏法是古老却也是有效的水处理法,它可以清除任何不可挥发性的杂质,但是无法排除可挥发性的污染物。

紫外线消毒法是目前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它的杀菌机转是破坏细菌核酸的生命遗传物质,使其无法繁殖,其中最重大的反应是核酸分子内的pyrimidine盐基变成双合体。一般是使用低压水银放电灯的人工波长的紫外线能量。

4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水处理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水处理的工艺及处理方法,使人们了解到水处理实际上就是对水源水或不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水,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水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吴弼人.水处理-城市的命脉[J].华东科技,2009,(06).

[2] 戴建强,郑敏.城市中水回用于电厂循环冷却水的处理技术实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水处理技术论文

详细资料在你慢慢看。

我们公司就是做水处理的,初沉池就是第一道过滤挖,如果用初沉的话,说明水中杂质很多,很密.一般生活水中,只要用格栅好了.没这个必要.

来自《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何宇锋( 西南科技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 四川绵阳621010)摘要: 介绍了一个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首先介绍了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然后对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设计, 最后对控制系统的软件进行了开发。关键词: 污水处理系统; 自动控制; PLC中图分类号: TP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3044(2008)10- 20180- 03The Design of Automatic Controlling System in Wastewater Tr eatmentHE Yu- feng(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nagement Section of State Assets,Mianyang 621010,China)Abstr act:This paper designed a Automatic Controlling System in Wastewater , it introduced the sewage treatment technique'selection, Secondly, it analyzed detailedly the design of Automatic Controlling System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the end it discussedon the software of sewage treatment control system .Key words:sewage treatment control system;Automatic Controlling;PLC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我国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同时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其匾乏的国家, 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因此建设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对改善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繁荣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1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按处理程度, 污水处理一般可划分为预处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深度处理和污泥处理及处置。其中, 预处理主要包括: 粗格栅、细格栅、沉砂池; 一级处理主要包括: 初沉池; 二级处理主要包括: 生物滤池、曝气池和二沉池; 深度处理: 常用的工艺有混凝沉淀和过滤。污泥处理主要包括浓缩、消化、脱水、堆肥或卫生填埋。通过对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 决定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应包括粗格栅、沉砂池、细格栅、初沉池、生物滤池、提升泵房、曝气池、二沉池等, 结构图如图1 所示:图1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2 控制系统设计污水处理系统控制对象既有开关量又有模拟量, 既有开环控制又有闭环控制; 在系统运行期间有大量的参数需要加以检测和控制, 通过综合考虑, 决定采用图2 所示的控制系统。系统包括两套CPU412 控制器, 三条通讯链路, 即主系统与从站通讯链路( PROFIBUS1) 、备用系统与从站通讯链路( PROFIBUS2) 、主系统与备用系统的数据同步通讯链路(MPI 或PROFIBUS 或Ethernet) 。三个ET200M 从站, 每个从站包括两个IM153- 2 接口模块和若干个I/O 模块。工程师站通过上位机监控软件实现对全厂设备的监控、水质数据记录、生产报表等功能; 自动控制柜是整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 整个污水厂设备的工艺控制、逻辑判断、在线检测仪表数据的采集以及控制站之间的通信都是通过自动控制柜来完成, 自动控制柜中最重要的设备是PLC; 工程师站所需要的数据主要由自动控制柜中的PLC 通过工业以太网传递过来, 而工程师站完成对现场设备的控制也是通过对PLC 中相应设备的程序地址写值来实现。工程师站要完成控制功能只能向PLC 发送相应的命令, 然后由PLC 判断此时是否应该执行此控制, 条件成立则执行, 否则向工程师站发出拒绝。自动控制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由PLC 来完成,即使网络发生故障, PLC 也可以按照实现编好的程序进行控制。 PLC 控制系统硬件介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 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 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 它采用了可编程序的存储器, 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 并通过数字式和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 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收稿日期: 2008- 02- 28作者简介: 何宇锋( 1977- ) , 男, 四川绵阳人, 助教, 工学学士, 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机应用。180本栏目责任编辑: 贾薇薇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根据对控制系统工艺特点和现场生产的条件, 本系统采用了S7- 400 PLC 作为主站, 从站采用有源底板总线的方式将各模块从物理上和电气上连接起来, 每块信号模块都带有总线连接器。安装时先将有源底板装入导轨, 然后依次将各模块插入, 最后将这组模块固定在导轨上。 中央处理器CPU412- 2DPS7- 400 有7 种不同类型的CPU, 分别适用于不同等级的控制要求。本系统考虑可靠性以及项目成本, 使用了CPU412- 2DP, 该CPU 模块集成了MPI 和PROFIBUS- DP 接口, MPI 可以连接计算机、操作面板和其他的S7- 400 或者300 控制器。 通讯模块CP443- 1用于将SIMATIC S7- 400 连接到以太网上, 是工业以太网总线系统的通讯处理器, 具有独立处理经过工业以太网的数据业务。它有自己的微处理器, 因而能减轻CPU 的通讯任务和进一步的连续扩展。 ET200M 通讯模块ET200M 是多通道模块化的分布式I/O, 采用S7- 300 全系列模块, 最多可扩展8 个模块, 可以连接256 个I/O 通道。 32 路开关量输入模块SM321 DI×32 DC12V数字量输入模块用于连接外部的机械触点和电子数字式传感器, 例如二线式光电开关和接近开关等。 数字量输出模块SM322 DO×32 DC24VSM322 数字量输出模块用于驱动电磁阀、接触器、小功率电机、电动机启动器等负载。 模拟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入模块用于将模拟量信号转换CPU 内部处理用的数字信号, 其主要组成部分是A/D 转换器。 模拟量输出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用于将CPU 送给它的数字信号转换成为比例的电流信号或者电压信号, 对执行机构进行调节或控制, 其主要组成部分是D/A 转换器。 电源模块PS407 4A 和电源模块PS307 5A电源模块通过背板总线向S7- 300/400 模块提供DC5V 和DC24V 电源。3 软件设计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包括下位机PLC 程序设计和上位机监控界面的开发。PLC 程序设计与开发是在编程软件STEP7 环境下实现的, 主要完成系统工艺的控制要求。 PLC 控制程序的开发 PLC 的工作原理PLC 的工作过程可分为建立I/0 映像区、循环扫描。I/O 映像区的大小由用户程序确定, 对于系统的每一个输入或输出点总有输入或输出映像区的某一位与之对应, PLC 在执行用户程序时所需要的外部信息取自于I/O 映像区, 而不直接与外部设备发生关系。I/O 映像区的建立, 使PLC 工作时只和有关地址单元内所存信息状态发生关系, 系统输出也是只给内存某一地址单元设定一个状态。PLC 上电后在系统程序的监控下, 周而复始地按规定的顺序对系统内部的各种任务进行查询、判断和执行, 用户程序执行、输入/输出信息处理。 PLC 控制程序开发下位机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 负责完成所有的控制功能和现场数据采集功能。控制器控制程序编制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控制速度和控制效果, 也同时将影响到以后的维护工作。按照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 将程序分成若干个子程序模块和公用子程序模块, 各个工艺段之间的控制程序互相不影响, 独立运行, 各模块相互独立, 分别控制着某一操作单元, 各操作单元有自动与手动两种运行方式, 当某一操作单元选用手动时, 相应的程序模块不予运行, 这样, 当某一单元操作出现故障时, 可及时从整个系统中脱离,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PLC 控制程序的算法如下:(1)首先, 判断粗格栅是否自动控制, 若为自动控制, 则执行粗格栅自动控制程序, 否则, 则执行手动控制;(2)判断沉砂池是否自动控制, 若为自动控制, 则执行沉砂池自动控制程序, 否则, 则执行手动控制;图2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图181电脑知识与技术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本栏目责任编辑: 贾薇薇( 上接第172 页)示波器的红线接在VGA 发射口的1 脚, 黑线既接地线接在VGA 口的10 脚, 把SW[17]置1 状态, SW[1], SW[0]最好置0 态, 下载POF 文件后, 就可用示波器观察波形, 出来的应该是1M左右的调制波形。可能由于信息采集过快, 眼睛无法看到采集的趋势。实验还做了个400HZ 的信号, 用1M的载波来进行调制, 来验证该试验能否成功, 400HZ 的载波产生类似1M载波的产生方法, 然后两者进行调制, 调制公式为: VGA_R=(SINE*((MOD_OUT+256)<<1))>>10;SINE 是1M载波输出口, MOD_OUT 是400HZ 的要调制信号,用示波器观察输出的波形即可。该观察到的调制波形如下:图2 调制波形参考文献:[1] 夏宇闻.Verilog 数字系统设计教程[M].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2] 王冠,黄熙,王鹰.Verilog HDL 与数字电路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 Michael John Sebastia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4] 谢永瑞.VLSI 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 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褚振勇,翁木云.FPGA 设计与应用[M].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7] 徐欣.基于FPGA的嵌入式系统设计[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判断细格栅是否自动控制, 若为自动控制, 则执行细格栅自动控制程序, 否则, 则执行手动控制;(4)判断初沉池是否自动控制, 若为自动控制, 则执行初沉池自动控制程序, 否则, 则执行手动控制;(5)判断生物滤池是否自动控制, 若为自动控制, 则执行生物滤池自动控制程序, 否则, 则执行手动控制;(6)判断提升泵房是否自动控制, 若为自动控制, 则执行提升泵房自动控制程序, 否则, 则执行手动控制;(7)判断曝气池是否自动控制, 若为自动控制, 则执行曝气池自动控制程序, 否则, 则执行手动控制;(8)判断二沉池是否自动控制, 若为自动控制, 则执行二沉池自动控制程序, 否则, 则执行手动控制; 上位机监控软件开发上位机监控界面采用组态软件WinCC 进行开发, 完成对系统现场数据的采集以及控制工艺流程的实时监控。西门子视窗控制中心SIEMENS WinCC 是一个集成的人机界面(HMI)系统和监控管理系统。WinCC 提供各种PLC 驱动程序, 因此使PLC 与上位机联接变得非常容易。由于监控系统要求覆盖几乎整个工艺流程, 因此在结构规划时紧紧围绕合理地安排信息反映形式, 既要实现所有的功能模块又要保证监控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根据污水处理厂的自身工艺和控制系统对上位机软件的要求, 上位机监控软件主要由登录管理模块、预测模块、监控界面、趋势、报警、报表、数据库、系统帮助等模块组成。4 结语污水处理是一项紧迫性的任务, 它可以避免环境恶化和更大的经济与资源损失, 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是保证水资源长期不受污染和水资源持续再生的重要保证。因此, 对污水处理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 徐新阳,等.污水处理工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 廖常初.57- 300/400 PLC 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 苏昆哲,等.深入浅出西门子WinCC V6[M].北

美术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论文优秀22条参考文献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美术课程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J].中国美术教育,. [2]陈朝峰.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J].实验教学与装备,,35-36. [3]王来阳.从“被动”转向“主动”[J].中国美术教育,. [4]陈朝峰.招贴画设计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小学各科教与学.. [5]陈朝峰.儿童美术创作辅导的.点滴体会[J].现代教育科学,. [6]张超.自主式阅读,阅读教学的反璞归真[J].中国教育学刊,. [7]曹建林.在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结合点上探求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J].前沿论坛,. [8]王建林,陈朝峰、美术课程标准学习的几点体会[J].现代教育科学,2003,3,61-62. [9]张全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68-69. [10]曾雪媚.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J].基础教育研究,,48-49.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欢迎大家分享。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

[1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9]邓福兴.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0]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 孟艳双. 北宋山水画审美思想在现代城市山水画中的运用研究[D]. 燕山大学 2014

[2] 陈跃. 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 职业. 2010(23)

[3] 伍健. 多媒体数学教学软件的创新与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11(02)

[4] 葛晋,张文敏. 多媒体数学教学探析[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5] 金昊.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 田毅.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3)

[7] 李芹.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05(04)

[8] 吴华,宋西红,盛晓明. 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J]. 数学教育学报. 2004(01)

[9] 周建明,薛有奎. 多媒体数学教学尝试[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0(03)

[10] 孙济生,刘向群.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信息化. 2004(10)

[11] 彭慧.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 成功(教育). 2011(03)

[12] 周杨静,刘志峰. 设计类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06)

[13] 马晨.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4] 蔡静. 多媒体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15] 乔韦. 当代中国山水画形式美表现分析[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6] 姚佳. 浅谈写意人物画之“意”与漫画之“漫”的联系[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7] 刘莉. 色彩运用在冯远写意人物画中的情感体现[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8] 孔瑞娜. 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初探[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9] 高燕. 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0] 沈霞. 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2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