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犬蛔虫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犬蛔虫毕业论文

关于犬蛔虫病的介绍

关于犬蛔虫病的介绍,生活中,养狗人士都应该了解犬蛔虫病吧,而犬蛔虫病对狗狗来说是很麻烦的病。那么大家知道犬蛔虫病有什么症状?如果你想了解,下面是关于犬蛔虫病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于蛔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小时候应该有很多人都得过,然后吃了打虫药就好了。殊不知原来狗狗也会得蛔虫,往往是检查出来后不理解或者是当狗狗拉出蛔虫时吓一跳。不仅如此,对于蛔虫具体有哪些危害,相信知道的人也是非常少的。

寄生于犬的蛔虫主要有犬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前者属于蛔科弓首属,后者属于蛔科弓蛔属。其中狮弓蛔虫也可寄生于猫,但对犬猫的感染力均较低。

犬弓首蛔虫是寄生于犬小肠内的一种犬的常见寄生虫,同时还可以感染狼,狐等,人也可以被感染。雄虫长40-60mm,雌虫65-100mm。虫卵的直径约75-85um。蛔虫属于线虫的一种,其发育需要经过5其幼虫,到第五期幼虫才能发育成成虫。

显微镜下的蛔虫卵

生活史:

六月龄以内的幼犬:在适应温度下虫卵排除后经过4周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第2期虫卵(L2 with egg),感染性虫卵被犬吞食后在小肠内发育成孵化成L2(第二期幼虫),L2经血液进入到肺部蜕皮发育成L3,L3经气管到咽,再次被突入到小肠内,经过两次蜕皮后(L3-L4-L5)发育成成虫。

六月龄以上的犬:虫体不经过移行发育,而是直接进血液进入到全身歌组织器官,如肝脏、肺、心脏、脑、骨骼肌等,并在其内形成包囊(不再发育,但是具有感染性)

成年母犬吞食虫卵感染后,幼虫多在各组织器官中形成包囊。母犬怀孕后,包囊内的幼虫受某次因素刺激而激活,经胎盘感染犬崽。犬崽出生后24h可在肺内发现幼虫,30d后小肠中发现成虫,并有虫卵排出。而通过母乳感染的幼犬,多不发生移行。

拉出的蛔虫

危害:

蛔虫寄生于小肠内,掠夺营养造成机体营养缺乏,发育不良。同时对肠道产生强烈刺激,可引起卡他性肠炎。

当宿主免疫力下降如:发热,怀孕,饥饿或饲料的突然改变,虫体可进入到胃,胆管和胰腺,造成阻塞或炎症,并对相应组织器官造成损伤。

虫体的代谢产物和体液被宿主吸收后对宿主有毒害作用,引起造血器官和神经系统中毒。发生神经症状和过敏反应。

幼虫的移行,会对组织器官造成机械性损伤和占位性病变。

蛔虫对肠道单纯的影响可能不是很明显,但如果混合感染其他的肠道寄生虫如球虫等,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细小的犬,在同时感染蛔虫的情况下症状会明显加重,如果单纯的治疗细小效果会很不明显。

蛔虫对肠道的'影响

症状:

幼犬较明显,幼虫移行时可引起肺炎,表现为咳嗽,流涕等,3周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成虫主要是胃肠道症状,表现为消化不良,间歇性腹泻,大便带粘液,有时也会呕吐。偶尔会有惊厥等神经症状

诊断:

主要是临床症状结合病原检查为主。一般确诊会在大便中查处虫卵或者动物拉出、吐出成虫。

防治:

驱虫的药物很多,常用的有:

1、蛔灵:100mg/kg ?一次口服,对成虫有效。加倍剂量可驱幼犬体内幼虫。

2、左旋咪唑:10mg/kg ? 一次口服

3、伊维菌素: ? 皮下注射或口服。(柯利犬以及有柯利血统的犬不建议使用,很可能会中毒)

对于蛔虫的感染,必须要做到预防大于治疗。因为已经感染了蛔虫治疗后机体的损伤可能无法回复。对于蛔虫的预防,需要主人定期驱体内寄生虫,并搞好环境卫生。由于人也可能感染这种蛔虫,需要主人在与宠物玩耍后记得洗手,尤其是在外面和别的狗狗接触时一定要洗手。好的习惯不仅仅只是防止蛔虫的感染,很多疾病都可以避免。

犬蛔虫病是拉布拉多幼犬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危害3周-5月龄的幼犬,重者可导致死亡。蛔虫病是幼犬肠套迭的主要因素之一。

【病原】

拉布拉多犬的蛔虫主要有两种:一是犬弓首蛔虫,该蛔虫是幼小犬寄生的主要蛔虫。二是狮弓首蛔虫,常发生于成年犬。但成年犬两种蛔虫均为终末宿主。另外一种在犬中很少寄生的蛔虫是猫弓首蛔虫。犬弓首蛔虫,雄虫长50-110毫米,雌虫长90-180毫米。虫卵圆形,大小为68X74微米。狮弓首蛔虫,雄虫长35-70毫米,雌虫长30-100毫米。虫卵似圆形,大小为49X86微米。

【生活史】

犬弓首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经10-15天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当感染性虫卵被成年母犬吞食后,幼虫随血液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中,形成包囊、幼虫保持活力,当母犬怀孕后,幼虫随血液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所以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已经感染了。当幼虫在胎儿体内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时)变为第三期幼虫,当胎儿出生后,第三期幼虫已移行到肺脏,在肺中停留一周后,变为第四期幼虫,随呼吸进入气管至咽部。当幼犬吞咽时被咽入胃中然后进入小肠中。幼犬出生3周后小肠内的蛔虫已发育为成虫。所以幼犬在一个月左右最易发生蛔虫性胃肠炎。上述生活史是幼犬感染蛔虫的一种方式。

【症状及致病作用】

蛔虫在小肠内造成机械性刺激,夺取机体营养并分泌毒素。蛔虫在犬肠道内是比较粗大的寄生虫,寄生的数量不等。蛔虫在狭窄的小肠中,对肠道机械性刺激最为严重,可引起卡他性肠炎、肠粘膜损伤、出血。特别是在饥饿、发热、饲喂食物改变及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下,虫体活动更为频繁,可窜入胃中、胆管或胰管内,引起呕吐、腹痛、黄疸等症状。当虫体大量集结成团时可造成肠管阻塞,更易引起肠套迭,以致肠坏死及穿孔。

【临床症状】

犬、猫蛔虫病是由于犬、猫的蛔虫寄生于犬、猫的小肠和胃内引起的寄生虫病。病原主要是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和狮弓首蛔虫。蛔虫虫卵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很强,易污染犬所持的食物、饮水和环境。犬、猫是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水经口感染的,妊娠母犬可经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幼虫移行时引起肺炎,表现为咳嗽、流鼻涕等。成虫寄生于肠道,以宿主消化好的食物为养分。当虫体在幼犬体内大量寄生时,影响消化吸收,导致幼犬发育不良。且虫体较大,易对肠黏膜产生机械性刺激,阻塞肠道,并且引起腹泻和腹痛。有时虫体释放的毒素可引起神经症状。虫体大量积聚在小肠,可引起肠阻塞、肠套叠或肠穿孔而死亡。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以驱虫、消炎、对症治疗,增加营养为主。

[处方1]丙硫苯咪唑,25~50毫克/千克,口服,每日2次,连用7~14天。

[处方2]左旋咪唑,犬:8~10毫克/千克,口服,每日1次,连用5~30天。

[处方3]伊维菌素,犬:毫克/千克,皮下注射,1次。柯利犬及喜乐蒂犬禁止应用。

[处方4]甲苯咪唑,犬:20~30毫克/千克,口服,每日1次,连用5天。

[处方5]芬苯达唑,犬:50毫克/千克,口服,每日1次,连用3天;3周后重复给药1次。

[处方6]噻苯达唑,犬:70毫克/千克,口服,每日2次,连用2天,后35毫克/千克,口服,每日2次,连用20天。

[处方7]非班太尔,10~15毫克/千克,配合吡喹酮1~毫克/千克,口服合用。

[处方8] 噻嘧啶,5~10毫克/千克,口服;3周后重复。

[处方9]枸橼酸哌嗪,70~100毫克/千克,口服。

[处方10] 四氯乙烯,毫克/千克,口服。

[处方11] 碘噻青胺,3毫克/千克,口服,每日1次,连用7天。

[处方12] 硝硫氰酯/汽巴,50毫克/千克,口服,每2周1次,直到大便中没有虫体。

1.蛔虫病 犬蛔虫病是由犬蛔虫和狮蛔虫引起的疾病。犬蛔虫主要致1-2个月的幼犬,狮蛔虫则寄生于6月龄以上的狗。这两种蛔虫都是通过病狗的粪便排出虫卵,在温、湿度适当的情况下,经3-5天发育成侵袭性虫卵。犬吞食了被这种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在肠内孵出幼虫。前者,幼虫进入肠壁随血流入肺,再沿支气管、气管上行至喉头被咽下,最后在小肠内发育成成虫;狮蛔虫幼虫只是钻至肠壁内发育,再回到小肠内成熟。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很强。\x0d\x0a\x0d\x0a症状:病狗出现消瘦、粘膜苍白、食欲减退、呕吐,发育迟缓。蛔虫大量寄生可引起肠梗阻或阻塞胆道。由于蛔虫毒素的作用还可引起癫痫样神经症状。\x0d\x0a\x0d\x0a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再取粪便作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即可确定。\x0d\x0a\x0d\x0a治疗:用盐酸左旋米唑,每公斤体重10毫克口服,效果很好。\x0d\x0a\x0d\x0a2.钩虫病 钩虫病是犬重要的线虫病之一,我国西北及南方多见。钩虫寄生于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虫体长1-2厘米。由于虫体前端弯曲,且口缘有三个锐利的钩状齿,可深深地“钉”在粘膜上吸血;虫体的分泌物能使血不凝,引起不断出血,病狗由于不断多量失血,造成严重贫血。\x0d\x0a\x0d\x0a钩虫卵在外界温度(28-32℃)湿度合适的情况下发育,一周后达到侵袭期,生活于水及潮湿的泥土中。幼虫主要经皮肤(也可经口)侵入宿主体内,随血行到心、肺,经呼吸道、喉头再转到消化道寄生。妊娠犬,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幼虫在宿主体内3周就发育成成虫。\x0d\x0a\x0d\x0a症状:病狗拉稀带血和粘液,贫血、消瘦食欲不振,有时出现浮肿,出现生长发育障碍,有时见皮痒。\x0d\x0a\x0d\x0a治疗:同蛔虫病。\x0d\x0a\x0d\x0a3.犬恶丝虫病 犬恶丝虫较常见,是寄生于右心室中的丝虫,也称心丝虫,长25厘米,呈白线状。雌成虫与雄虫在心室内交配后产生胚胎性微丝蚴。蚴随血流至皮下,当蚊虫或蚤叮咬吸血时进入昆虫体内发育,最后到达唾液腺和口器中。当蚊、蚤再叮咬其它犬时,微丝蚴逸出,钻入皮下、肌间、脂肪组织内发育长大,再经静脉移行进入右心室,待8-9个月成熟。\x0d\x0a\x0d\x0a症状:成虫在右心室内随血流滚动,机械地引起心功能紊乱或发生心内膜炎;微丝蚴可阻塞肾、脑、肺等血管。一般情况下(成虫少于25个)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有慢性咳嗽、易疲劳、呼吸困难、干咳;右心衰竭,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血尿;皮肤(特别是耳廓部)有小结节(内含微丝蚴)或溃疡。\x0d\x0a\x0d\x0a诊断:一毫升血加7%醋酸液或加1%盐酸溶液5毫升,离心2-3分钟,取沉淀物镜检,找到微丝蚴即可诊断。\x0d\x0a\x0d\x0a治疗:_波芬-5毫升,每日肌注或静脉注射,直至血检蚴虫消失为止。约1/3有中毒症状。海群生60-70毫升/公斤体重或配30%的溶液一次肌注或皮下注射,连用3-5周。硫砷酰胺钠毫克/公斤体重,一日二次,缓慢静注,连用两天。盐酸二氯苯胂毫克/公斤体重,以蒸馏水稀释成1%溶液缓慢静注,隔4-5天一次。\x0d\x0a\x0d\x0a4.食管丝虫病 食管丝虫是寄生于食管或胸主动脉壁的寄生虫。成虫红色卷曲如螺旋形,长6--8厘米(雌虫)。虫卵随粪便排出被粪甲虫吞食,在其体内发育成侵袭幼虫;蛙、鸡、鸭、刺猬等吃甲虫;犬吃甲虫或上述各种动物而被感染。幼虫钻入胃、肠壁中,经由门脉、肝、后腔静脉、肺、心,最后到达食道寄生,引起肉芽肿(线虫结节)。\x0d\x0a\x0d\x0a症状:一般不明显。有的病例可出现食欲减退、呕吐、吞咽困难等症状。\x0d\x0a\x0d\x0a诊断:检查粪便中的虫卵确定。\x0d\x0a\x0d\x0a治疗:海群生10毫克/公斤体重,或用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100--150毫克/公斤体重,连用7--10天。\x0d\x0a\x0d\x0a5.旋毛虫病 由于旋毛虫广泛地寄生于人、犬、猪、猫、鼠等多种动物体内,而狗又有吃动物尸体或粪便的习性,故农、牧区养狗有很多机会感染。\x0d\x0a\x0d\x0a旋毛虫寄生于横纹肌中,特别是活动量大的隔肌、肋间肌等处。成虫在肠内雌雄交配,所产幼虫经肠系膜淋巴管入胸导管至右心,再经肺转入体循环,随血流至全身(此时是感染后第12--30天)。只有到肌肉中的幼虫才能发育、成长,周围有一包囊,虫体卷曲其中。包囊幼虫在肌肉中可生活数年至25年。犬吃了含有包囊幼虫的动物尸体,包囊在胃内被溶解,释放出来的幼虫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变为成虫。\x0d\x0a\x0d\x0a症状:一般不明显。感染严重时可出现肌肉疼痛、吞咽、咀嚼和行走困难等。\x0d\x0a\x0d\x0a防治:关键是要注意感染环节,了解人和动物之间接触和食肉感染的危害。\x0d\x0a\x0d\x0a6.绦虫病 狗绦虫病也是常见的寄生虫病,其危害在于绦虫蚴可感染人和各种家畜,危害生命,造成经济损失。狗的绦虫有很多种,生活史都是绦虫的成熟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为中间宿主食入(不同种的绦虫有不同的中间宿主群,如犬多头绦虫,中间宿主是牛、羊、马、骆驼和人,在脑、脊髓内形成多头蚴,危害人畜生命)。在各中间宿主体内的各个脏器中形成囊尾蚴;最终,犬又吃了含有囊尾蚴的各种动物肉尸及内脏,囊尾蚴在小肠内发育、成熟成各种绦虫。\x0d\x0a\x0d\x0a症状:犬感染绦虫后一般不明显,只是从犬排出的粪便中见到乳白色的绦虫节片。大量感染时可出现腹部不适、贫血、消瘦、消化不良等。\x0d\x0a\x0d\x0a防治:生南瓜籽驱虫效果很好。关键是了解危害,注意人身和环境的清洁卫生。\x0d\x0a\x0d\x0a7.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畜和野生动物(40多种)共患的寄生原虫病。弓形虫寄生在宿主的细胞内,终宿主是猫,中间宿主是各种动物。在猫体内进行有性繁殖,形成孢子体和卵囊。卵囊随猫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在适宜的条件下,卵囊发育具有感染性。被中间食主吞食卵囊后,其中的子孢体在肠内逸出,侵入血流,再分布到全身各处(特别是淋巴网状组织),钻入细胞内进行裂体生殖,破坏细胞并严重致病。慢性病例,在脑、肌肉、视网膜、肺、肝、肾等处形成包囊型虫体。弓形虫除经消化道感染外,也可经鼻、眼、呼吸道和皮肤、胚胎等途径侵入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体内;病狗和带虫者的肉、内脏、血、渗出液(如腹水)、排泄物、乳和流产胎儿、胎盘等物中带弓形虫;各种昆虫也可传播此病。\x0d\x0a\x0d\x0a症状:一般不显症状;严重感染者出现发热、咳嗽、厌食、虚弱,眼、鼻有分泌物,甚至发生出血性下痢,呕吐,麻痹,怀孕母狗发生流产或早产等,很象犬瘟热和传染性肝炎的症状。\x0d\x0a\x0d\x0a诊断:取组织、体液作涂片、切片染色,找到弓形虫,或将病料10倍稀释,腹腔接种小白鼠(一只毫升),2 周后发病,取腹水涂片、染色镜检找弓形虫。血清学检查特异抗体可确诊。\x0d\x0a\x0d\x0a防治:用磺胺6甲氧嘧啶治疗效果好,但要在病初使用;晚期虽可使症状消失,但不能抑制弓形虫转成包囊型,从而成为带虫者。预防办法是猫狗分养或限制接触,控制野生动物,特别是啮齿动物。\x0d\x0a\x0d\x0a8.球虫病 球虫病是侵害幼犬的寄生虫病。当环境卫生条件不好和饲养密度较大时可使疾病严重流行。球虫生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经几代无性繁殖(即裂体生殖)后,变成有性生殖,形成大小孢子。二者结合后形成卵囊,随粪排出体外。卵囊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发育成感染卵囊(即含有子孢子的卵囊)。幼狗吞吃了被感染卵囊污染的食物和饮水即可感染。无性繁殖产生的大量繁殖体、裂殖子破坏肠上皮,构成危害,出现症状,甚至死亡。\x0d\x0a\x0d\x0a症状:腹泻,混有粘液、带血;进行性消瘦,发育停滞,最后衰竭死亡。\x0d\x0a\x0d\x0a诊断:检查粪便发现球虫卵囊,即可诊断。\x0d\x0a\x0d\x0a治疗:呋喃类或磺胺类药均有效。\x0d\x0a\x0d\x0a9.犬利什曼原虫病 犬可互相传染。利什曼原虫寄生于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胞质内,在组织抹片中也可见于细胞外。自然感染是由吸血昆虫—白蛉叮咬吸血时,原虫进入犬体内。\x0d\x0a\x0d\x0a症状:主要见贫血、消瘦和衰弱。有的病犬脾肿大和腹水,淋巴结肿大,后肢虚弱、呼吸困难。皮肤感染时,鼻镜、口角和眼睑可出现溃疡;慢性病例,往往出现皮肤湿疹和大面积的被毛脱落。\x0d\x0a\x0d\x0a诊断:主要依靠作血涂片或从皮肤溃疡缘刮取组织作涂片检查虫体。\x0d\x0a\x0d\x0a治疗:用新睇芬、葡萄糖酸睇钠治疗,但可复发。一般采取扑杀的办法,结合环境消毒灭白蛉。\x0d\x0a\x0d\x0a10疥螨病 疥螨病是由疥螨(一种外寄生虫)引起的犬常见的皮肤病。疥螨是一种节肢动物,它钻进宿主表皮挖掘隧道,虫体在其中生长繁殖。隧道有小孔,藉以通氧和为幼虫出入;幼虫也钻入皮肤、开掘小穴。其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整个过程为8--22天。\x0d\x0a\x0d\x0a症状:疥螨病主要发生于头部(鼻梁、眼眶、耳廓基底部),有时也见于胸、腹下、四肢内侧、尾根等处。皮肤发红起皱褶,散在疹样小结,表面有黄痂。病犬搔抓、啃咬和磨擦患部致秃毛。该病易传染给人。耳螨侵害外耳道,引起剧痒、抓耳、摇头等症。尤其长毛、大耳的犬易发。\x0d\x0a\x0d\x0a诊断:根据症状,找到虫体(用小刀深刮病变皮肤,将刮取物放在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钠,放大镜检查)。另要注意和湿疹,虱、蠕形螨寄生引起的皮肤病相鉴别。\x0d\x0a\x0d\x0a治疗:隔离病犬,患部用0。5%敌百虫或滴滴涕乳剂,按1:9的比例与煤油混合涂擦(患部应先剪毛、用温肥皂水清除污垢),隔5--7天重复治疗1--2次。注意不要使狗舐食杀虫药。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作好检疫是预防的关键。

有关蛔虫毕业论文

寂寞开无主,零落碾作尘——孟德尔和他的遗传理论1965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捷克布尔诺的摩拉维亚镇的一座教堂里,曾举行过一次盛大的纪念会。参加这次纪念会的大部分人并非教徒,而是应捷克科学院邀请而来的各国遗传学家。他们怀着崇敬而又惋惜的心情来纪念一位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而其成果又被埋没35年之久的伟大生物学家。他就是格里戈.孟德尔神父。1965年是他的研究成果发表一百周年。 孟德尔其人 孟德尔(G.J.Mendel,1822-1884)出生于奥地利摩亚维亚的海因申多夫村。现今这个地方是捷克境内的海因西斯村。孟德尔的父亲是个农民,素性酷爱养花。因此,孟德尔自幼养成了养花弄草的兴趣。这也许是这位科学家后来在豌豆实验上成名的一个最初的契机吧。 孟德尔的童年不但平常,且有些寒苦。整个小学可以说是在半饥半饱中念完的。中学毕业后,主要靠妹妹准备作嫁妆的钱,读了欧缪兹学院的哲学系。大学毕业后,21岁的孟德尔在老师的建议下,进了设在鄂尔特伯伦的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当了一名修士,取了一个教名叫格里戈。25年后被选为该修道院院长。 如果说童年的孟德尔是在贫寒中度过的,那么青年的孟德尔则饱历了生活道路的坎坷。孟德尔不满意于修道院的单调、古板的修士生活,兼任了布尔诺一所实验学校代课教师的职务。他曾两次申请转为正式教师,但经考试的均名落孙山。特别令人气愤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中,主考官竟这样来评论他的考卷说:“这次的考卷使我们认为,该生连作为初等学校的老师也不够格”。在这期间他还到维也纳大学旁听了植物生理学、数学和物理学等课程。 好学勤奋和充满进取的孟德尔,考试落榜后,便在修道院的花园里从事植物杂交的研究工作。他的成果只发表了很小一部分。除了死后使他成名的《植物杂交实验》(1865)外,还有《人工授粉得到的山柳菊属的杂种》(1870)和《1870年10月13日的旋风》(1871)。 孟德尔的晚年,可说是在愁云惨雾中度过的。他孑身一个,无妻无子,孤苦令仃。又因拒绝缴纳当局对修道院征收的一笔税金,而遭受着与当局僵持之苦。学志未酬而又愤懑填膺的孟德尔,终于于1884年1月6日因患肾炎不治而与世长辞,享年只有62岁。当人们吊唁这位少年清贫,中年研究成果遭冷遇,晚年孤独悲惨的老人时,谁也未想到他是一位在科学史上留下峥嵘篇章的伟大科学家。 孟德尔的业绩 孟德尔开始研究植物杂交工作,所用的实验材料是豌豆。他选用了22个豌豆品种,按种子的外形是圆的还是皱的,子叶是黄的还是绿的……等特征。把豌豆分成了7对相对的性状。然后,按一对相对性状和两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了杂交实验,得到了如下的一些结果。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孟德尔通过人工授粉使高茎豌豆跟矮茎豌豆互相杂交。第一代杂种(子1代)全是高茎的。他又通过自花授粉(自交)使子1代杂种产生后代,结果子2代的豌豆有3/4是高茎的,1/4是矮茎的,比例为3:1。孟德尔对所选的其它6对相对性状,也一一地进行了上述的实验,结果子2代都得到了性状分离3:1的比例。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孟德尔又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作了杂交实验。结果发现,黄圆种子的豌豆同绿皱种子的豌豆杂交后,子1代都是黄圆种子;子1代自花授粉所生的子2代,出现4种类型种子。在556粒种子里,黄圆、绿圆、黄皱、绿皱种子之间的比例是9:3:3:1。 通过上述实验材料,孟德尔天才地推出了如下的遗传原理。 1.分离定律。孟德尔假定,高茎豌豆的茎所以是高的,是因为受一种高茎的遗传因子(DD)来控制。同样,矮茎豌豆的矮茎受一种矮茎遗传因子(dd)来控制。杂交后,子1代的因子是Dd。因为D为为性因子,d为隐性因子,故子1代都表现为高茎。子1代自交后,雌雄配子的D,d是随机组合的,因此子1代在理论上应有大体相同数量的4种结合类型:DD,Dd,dD,dd。由于显性隐性关系,于是形成了高、矮3:1的比例。孟德尔根据这些事实得出结论:不同遗传因子虽然在细胞里是互相结合的,但并不互相掺混,是各自独立可以互相分离的。后人把这一发现,称为分离定律。 2.自由组合定律。对于具有两种相对性状的豌豆之间的杂交,也可以用上述原则来解释。如设黄圆种子的因子为YY和RR,绿皱种子的因子为yy和rr。两种配子杂交后,子1代为YyRr,因Y,R为显性,y,r为隐性,故子1代都表现为黄圆的。自交后它们的子2代就将有16个个体,9种因子类型。因有显性、隐性关系,外表上看有4种类型:黄圆、绿圆、黄皱、绿皱,其比例为9:3:3;1。根此孟德尔发现,植物在杂交中不同遗传因子的组合,遵从排列组合定律,后人把这一规律称为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的发现被埋没 孟德尔从1856年开始,经过8个的专心研究,得出了上述两上定律并写成一篇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在好友耐塞尔(一个气象学家)的鼓励的支持下,他于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举行的布尔诺学会自然科学研究会上,报告了这一论文。与会者很有兴致地听取了他的报告,但大概并不理解其中的内容。因为既没有人提问题,也没有人进行讨论。不过该会还是于1866年在自己的刊物《布尔诺自然科学研究会会报》上全文发表了这篇论文。 曾一个时期,人们以为孟德尔的工作被埋没,是由于当时学术情报囿闭不通,交流不广,人们不知道他的工作造成的。后经调查,才知情况并非如此。原来该学会至少同120个协会或学会研究会有交流资料关系。刊载孟文的杂志,共寄出115本。其中,当地有关单位12本,柏林8本,维也纳6本,美国4本,英国2本(英国皇家学会和林耐学会)。孟德尔本人还往外寄送过该论文的抽印本。迄今有据可查的至少有5个人了解他的工作。第一个是耐格里。他是19世纪著名的植物学家。他的研究对解剖学、生理学、分类学和进化论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植物学方面,他是心柳菊属方面的权威。孟德尔不仅把自己的论文寄给了他,且还给他写过进一步说明论文的长信。第二个是A.凯尔纳。他曾在因斯布罗克任教授,在维也纳植物园当主任。第三个是H.霍夫曼,一位植物学教授。第四个是威廉.奥尔勃斯.福克,他是植物杂交方面的权威。第五个是俄国的施马尔豪森。但是,刊物也好,论文也好,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明显的反响。这样,孟德尔的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竟被当代人们所忽视和遗忘,被埋没达35年之久。 1900年,对孟德尔盖棺后成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年,有三人几乎同时重新作出了孟德尔那样的发现。第一个是德弗里期,他于1900年3月26日发表了同孟德尔的发现相的的论文;第二个人是科仑斯,收到他论文的时间是1900年4月24日;第三个人是丘歇马克,收到他论文的时间为1900胪6月20日。也就是在这一年里,他们也都发现了孟德尔的论文。这时,他们才清楚,原来自己的工作,早在35年前就由孟德尔做过了。 对孟德尔发现被埋没的原因分析 有不少生物史学家。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也曾进行了一些调查。但因事情发生已年深日久,有确凿证据的材料所得无几,尤其关系到人们心理方面的活材料更难以到手。现据已有材料作如下分析: 历史的局限性 1866年孟德尔发表自己的论文时,正值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的第七个年头。这期间各国的生物学家,特别是著名生物学家都把兴趣转到了生物进化问题上,而物种杂交问题自然就不是人们瞩目的中心问题了。“这一事实也许对孟德尔的工作所遭到的命运,起到了更为决定性的作用”。其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学术资料不能广泛地交流也是一个原因。如,对杂交问题搜集资料较多的达尔文,就没有看到过孟德尔的论文。虽然也有人说,即使达尔文看到了这一成果,也不一定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但,这样推论是没有多大根据的。又如,了解孟德尔工作的俄国的施马尔豪森,他本来在自己学位论文的历史部分加了一个附注,正确地评价了孟德尔的工作。但遗憾的是,当1875年《植物区系》杂志发表他的论文译本时,删去了加有评价孟德尔工作的附注。这样,就又减少了后人了解孟德尔工作的机会。 怀疑以至完全不相信这是一项新发现孟德尔发表他的新发现时,当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修士。至于他从事植物杂交的研究,只被人们看作“不过是为了消遣,他的理论不过是一个有魅力的懒汉的唠叨罢了”。的确,在一个专业学者的眼里,他还够不上一名地道的生物学家。因为他既没有生物学专业的学历,也没有博士、教授的头衔。因此,他的具有挑战性的发现,自然不易被人们所相信。从已知的少数几个看过他论文的人的反映和态度看,怀疑以至不相信孟德尔这个小人物能有什么新发现,乃是忽视他成果的一个和重要原因。当时了解孟德尔最多的是生物学家耐格里。孟德尔跟他素来关系甚密,相互交往达七年之久,孟德尔常同他交换种子。他也是读过孟文的第一个人。然而,正是由于他不仅没有正确地认识孟德尔的工作,而且还提出种种怀疑和责难,从而成为这桩遗憾后世的科学蒙难案的重要原因。现已查到,他看过孟德尔论文后,于1866年12月31日给孟德尔的复信。从中可以确凿地看到他是怎样地怀疑、责难以至忽视了孟的工作。他在信中说:“我认为,你用豌豆属作的实验还远远没有完成,其实还只是个开端。……能为最重要的结论提出无可争辩的证明的这样一套试验,决不是已在着手进行了。……你打算在你的试验中包括其他植物,这是很好的,我相信,从其他品种中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就遗传性而言)”。他还怀疑孟德尔得出的3:1的规律。如他说:“你应当把数量的表现看作仅仅是经验的理象,因为它们还不能被证明是合理的”。在耐格里看来,“只有那些在最模糊的专业领域能够作出正确判断的人,才能探究这个问题”。另一个了解孟德尔工作的A.凯尔纳,接到孟德尔寄送的论文后,曾给孟德尔写过复信。但据凯尔纳的助手说,孟德尔的论文在凯尔纳的图书室中压根就没有拆过封。人们是否可以推论:在凯尔纳的眼中,像孟德尔这样的小人物的文章,简直是不屑一顾的。 不理解其成果的重要意义 孟德尔的发现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当时的流行观念。在当时,传统的遗传学观点是融合遗传理论,而孟德尔的思想则是粒子遗传;其次,当时在生物学领域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的观察和实验,而孟德尔用的是定量的数学统计分析。所以,即使是认真地看过他的文章,如果跳不出传统框框,也不一定能理解其重要意义。如H.霍夫曼不仅看过他的文章,而且在自己的著作中,五处引用了孟德尔的文章,但现在看来,不是没有引到重要的地方,就是有所误解,总之,没有真正理解孟德尔工作的意义。所以,在霍夫曼的书中完全忽视了孟德尔的贡献。福克也曾多次提到孟德尔的成果,但他说:“孟德尔所作的很多次杂交的结果,十分类似于奈特的结果,但孟德尔自以为发现了各种杂种类型之间稳定的数量关系”。他所否定的正是孟德尔的成功之处,说明他根本不理解孟德尔发现的意义。他的提到孟德尔,不过是因为孟德尔培育成了植物杂种,不得不得一下而已。 教训和启示 埋没孟德尔发现一案,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今天,孟德尔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光辉业绩已被充分肯定,以他的成果为基础的遗传学也已取得辉煌胜利。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忽视孟德尔发现的代价是沉重的,它也许使生物学的发展延缓了几十年。难道我们不应从中悟出应有的教训,找出以古鉴今的富有启发性的道理,以便今后不犯或少犯同类错误吗? 警惕传统观念的束缚 有些人认为孟德尔的发现是早产儿,它超越了时代的认识水平,因此被埋没是必然的。然而,我们却认为,孟德尔的发现不被理解从而导致被埋没,主要应归咎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理由是,孟德尔的课题当时已经摆到了人拉的面前。至少有向个人的工作接近于孟德尔的结论(参阅斯多倍《遗传学史》,第126-138页,第189页),其中甚至包括人所共知的达尔文,他关于金鱼草的杂交实验距离孟德尔的结论只差一小步。这充分说明,孟德尔的发现决非偶然的早产儿,而是具备成熟的历史条件的。上述几个人和看过孟德尔论文的人,之所以没有作出孟德尔那样的结论和没有认识到其意义,主要因为他们没有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跳出传统的定性方法的局面。而孟德尔的成功,正由于他的老框框少些,所以才有可能冲破当时的研究方法和流行的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诗人、自然科学家 歌德认为有机界的多样性是从物质的神圣统一性与第一原理衍生出来的,即由共同的原型所组成。德国自然哲学家、生物学家L.奥肯根据自然哲学思想与不确切的观察,提出由球状小泡发展成的纤毛虫是构成生命的共同单位。学者们寻找动植物原型的思想对细胞学说的提出有一定影响。19世纪20、30年代,有些学者提出“小球”可能是植物或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其中法国生理学家.迪特罗谢曾明确指出所有动植物的组织和器官都由小球构成。但是他所指的小球比较含糊,有时是细胞,有时是细胞核,也有时甚至是早期显微镜缺陷所造成的衍射圈。与此同时,有些学者开始采用消色差显微镜。1831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在兰科植物叶片表皮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1835~1837年,捷克生物学家.浦肯野及其学生.瓦伦廷对构成动物某些组织的“小球”进行描述,并提到与植物细胞有相似性。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植物发生论》,提出只有最低等的植物,如某些藻类和真菌是由一个单细胞组成的。高等植物则是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单体即细胞的集合体;因而认为细胞是组成植物的基本生命单位。他还认为细胞的生命现象有两重性:一方面细胞是独立的,只与自身生长有关;另一方面又是附属的,是构成植物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研究植物的个体发育、发展了R.布朗关于细胞核的看法,认为核与细胞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并把它称为细胞形成核(cytoblast)。他描述了先由粘液颗粒长成细胞形成核,再在其表面出现小囊,逐步形成细胞的过程。他认为所有显花植物都具有共同的细胞形成规律。德国动物学家 .施万于 1837年10月,获悉.施莱登的研究成果而受到启发,认识到从细胞核入手对论证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一致性有重要意义。他于1839年出版《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出了细胞学说。他通过对蝌蚪脊索细胞和不同动物软骨细胞的研究,阐述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相似性。他把动物的永久性组织分为5类,分别研究了血细胞,指甲、腱、骨、齿、肌肉、神经等,证明它们都是有核的细胞或是细胞分化的产物。他接受.施莱登的观点,并发展为细胞可由细胞内或细胞间的一种无结构物质即细胞形成质(cytoblastema)产生。他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有机体的各种基本组成都有一个共同的发育原则,即细胞形成的原则,并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一切有机体都从单个细胞开始生命活动,并随着其他细胞的形成,不断发育成长。他还明确指出细胞有两类现象,一类是塑造现象,与细胞由分子组成有关;另一类是代谢现象,与细胞本身组成成分或周围的细胞形成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有关。细胞学说建立后的主要进展是原生质理论的建立和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一致性的证实。继1835年法国原生动物学家F.迪雅尔丹将根足虫的内含物称为肉浆,1839年浦肯野把动物胚胎细胞内的物质,称为原生质。1844年 内格利发现植物细胞壁内有一颗粒状的无色粘液层,同年莫尔称它为原囊,1846年又称它为原生质。1850年.科恩证明肉浆和植物原生质为同一物质。以后M.舒尔策于1861年证实植物和动物的原生质和最低等生物的肉浆是同一物质。1844~1846年 内格利和 莫尔提出植物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但并不排除细胞游离形成。1852年,德国动物学家R.雷马克与德国病理学家.菲尔肖分别明确指出动物细胞分裂的普遍性,并由.菲尔肖于1855年总结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名言。但他们并未正确认识细胞分裂过程,而且也未完全排除细胞游离形成。直到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通过德国植物细胞学家.施特拉斯布格、德国细胞学家W.弗勒明等许多学者的努力,才正确阐明了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证明它遵循着共同的规律。比利时胚胎学家贝内登于 1883年发现马蛔虫性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减少是对于细胞减数分裂的认识的开始。后来德国动物学家H.亨金于1891年指出减数过程是染色体配对及染色体对之间的分离,并指出了脊椎动物、植物和昆虫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致性。但是H.亨金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未得到承认。1905年英国植物学家.法默和生物学家.穆尔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动、植物细胞减数分裂的统一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某些差异。 本文主要论点是1&2.

在孟德尔之前,已先后有科尔罗伊德(J.G.Koelreuter,1733—1806)、奈特(T.A.Knight,1759-1838)、萨格莱特(A.Sageret,1763-1851)、盖特纳(C.F.V.Gartnor,1722-1850)和诺丁(C.Naudin,1815-1899)等科学家,至少持续了100年的植物杂交工作,但是都没有取得大的进展。 1856年,为了探究控制杂种形成和发育的规律,孟德尔在奥地利布隆(Brunn)(现属捷克)的奥古斯丁(Augustin)修道院中,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他在实验中对于要解决什么问题、选择什么实验材料、怎样分析实验结果等,都有一个十分清楚的构想。他创造了一整套全新的遗传学研究方法,这主要包括:单因子分析法、数学统计法和测交实验法等。严谨正确的科学方法,使孟德尔的实验结果真实地反映出了生物遗传的实质。 1865年,在奥地利布隆自然科学协会每月例会上,孟德尔分两次(2月8日和3月8日)报告和解释了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目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报告中,孟德尔着重根据经统计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论证;详细地陈述了他独特的遗传学分析方法;提出了关于遗传因子分离和组合的新观念。 1866年,孟德尔对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经过再次核查各年的实验记录而未发现有什么错误后,以题为“植物杂交试验”之论文,发表在布隆自然科学协会会刊第4卷上。在这篇约3万字的论文中,孟德尔如实地记述了他的重大发现;总结出了被后人称为“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的遗传定律。 孟德尔的论文,当时曾分送至德国植物学会、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130多个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图书馆。但是各方面都没有作出任何的反应,整个科学界对此保持沉默,谁也没有认识到,在孟德尔的论文中,蕴藏着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这样,被后人视为是科学实验和资料丰富透彻的重要典范的孟德尔论文,由于“时机不成熟”,超越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便在布满灰尘的各国图书馆的书架上,默默无闻地沉睡了30多年。 3 种质学说的提出及其影响 就在孟德尔定律被埋没之时,细胞学的研究由于显微制片技术的改进而有了重大发展。细胞学家和胚胎学家关于“细胞分裂”、“染色体行为”和“受精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正从另一角度探讨着生物遗传的原理。与此同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Darwin,1809—1882)在他的进化论巨著《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支配生物遗传的定律大部分还不明了”的问题,也促使人们把研究生物遗传的兴趣推向高峰。许多学者设想出各种理论,试图解释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遗传理论的探讨,伴随着不成熟的思辩,极其缓慢地前进着。 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A.Weismann,1834—1914)立足当时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根据比利时胚胎学家贝内登(E.von.Beneden,1846—1910)、德国实验胚胎学家鲍维里(T.Boveri,1862—1915)等人对马蛔虫的研究,从思辩推理出发,于1892年发表了代表作“种质:一种遗传理论”。在这个遗传理论中,魏斯曼把生物体明确分为体质和种质,认为“遗传是由具有一定化学性,首先是具有分子结构的物质在世代之间的传递来实现的,这种物质就是‘种质’。它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魏斯曼还认为,“有性生殖能够增加遗传的变异性。”“遗传的变异是由种质的变异产生的,因而成为生物进化的原因。”“当环境的影响只改变了体质,而并没有引起种质发生相应的变异时,这种体质变异,即后天获得性状是不能遗传的。”它和达尔文提出的“暂定的泛生说”、荷兰植物学家德弗里斯(H.DeVries,1848—1935)提出的“细胞内的泛生论”等,成为众所周知的、被广泛讨论的遗传理论。激烈的论战,以及当时生产实践上急待解决的动植物育种中的遗传问题,促使以德弗里斯、德国植物学家科伦斯(C. Corrcns,1864—1933)、奥地利植物学家丘歇马克(E. von.S.Tschermak,1972—1962)等纷纷去进行孟德尔早在30多年以前就已做过的杂交实验,从而为1900年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拉开了序幕。 3 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 1899年7月11日—12日以“植物杂交工作国际会议”的名义,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1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W.Bateson,1861—1926)宣读了“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杂交和杂交育种”的论文中,提醒人们注重研究生物单个性状的遗传原理,指出:“如果要使实验结果具有科学价值,就一定要对杂交后产生的子代,从统计学上加以检验。”早在1897年,贝特森便就生物如何进化的问题,开始对家鸡的冠形和羽色等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在实验中,他不仅发现了与孟德尔类似的分离比率,还了解了对杂种后代进行统计学分析的重要性。可见,不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实验结果,贝特森都很接近30多年前的孟德尔。这也说明了孟德尔遗传理论此时被学术界接受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次大会召开后的第二年,德弗里斯的“杂种的分离律”、科伦斯的“关于品种间杂种后代行为的孟德尔定律”以及丘歇马克的“豌豆的人工杂交”等三篇论文,相继在《柏林德国植物学会》杂志第18卷上发表(三篇论文收到的时间分别为1900年的3月14日、4月24日和6月2日)。这样,三位不同国度的科学家通过各自独立进行的植物杂交实验,并在研究论文发表的前夕查阅有关文献,而几乎同时重新发现了孟德尔早在1866年发表的论文——“植物杂交试验”。科学史上把这一重大事件称为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 4 遗传学的真正崛起 在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后的最初时间里,科学界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震动。孟德尔论文受到科学界重视,遗传学的真正崛起,主要归功于贝特森的积极倡导和不懈努力。 1900年5月初,贝特森从德弗里斯寄给他的论文中了解到孟德尔的工作和发现。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生物进化、变异和遗传研究的科学家,贝特森比前三位再发现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孟德尔工作的重要意义。他立即修改了已拟定的讲演稿,在5月8日的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大会开幕时,作了题为“作为园艺学研究课题中的遗传问题”的演讲,结合孟德尔论文,报告了证实孟德尔定律的有关实验,包括他自己的家鸡杂交实验结果。演讲中提到:“孟德尔对杂交实验结果的解释是精确而又完备的。他从实验中推导出来的定律,对于我们今后探讨生物进化问题,显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贝特森的演讲,出席这次会议的学者们才第一次知道了孟德尔的豌豆杂文实验及其所揭示的遗传定律。 1901年,贝特森率先把孟德尔的论文“植物杂交实验”由德文译成英文,并加以评注发表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杂志。正是这篇译文,使孟德尔的重大发现首先引起了英语国家的注意,进而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在此同时,为了使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孟德尔的遗传理论,贝特森和他的学生庞尼特(R.C. Punnett)将孟德尔原始论文所使用的文字和数学公式加以图式化,并给予了固定符号,如杂种第一代用“”表示、杂种第二代用“”表示、将遗传图用简明的棋盘式图解(即人们后来称为的庞尼特方格)表示。 1906年7月30日~8月3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3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仍然以“杂交和植物育种”的名义。贝特森在大会宣读“遗传学研究进展”论文,第一次公开建议人们把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生理学统称为“Genetics”(遗传学)。他在论文中提到:“采用‘遗传学’这个词,能完全表述我们所从事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工作,其中包括进化论者和分类学者的理论问题、应用于动植物育种学家的实际问题。贝特森的建议,被出席大会的学者们顺利接受。 5 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建立 在20世纪最初几年间,当植物学家和杂文工作者以极大的兴趣通过大量的动植物的杂交实验,继续去证明孟德尔学说具有普遍意义的同时,一些具有深厚细胞学基础的学者已敏锐地觉察到,在显微镜下可看到的染色体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1902年,鲍维里在用胚胎学和细胞学的实验方法对马蛔虫和海胆的染色体进行研究后,得出了“染色体的行为与孟德尔遗传因子具有平行关系”的结论。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W.S.Sutton,1877—1916)通过对笨蝗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研究,意识到孟德尔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重组,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分离和重组是如影随形,完全一致的。由此,他得出了“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以配对形式联合,再彼此分离,将构成孟德尔定律的物质基础”的著名推论。萨顿-鲍维里提出的染色体遗传理论,为解释孟德尔定律寻找到细胞学的基础。 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森(E.B.Wilson,1856—1939)在他的经典著作《发生与遗传中的细胞》(第2版)中,也把细胞学家对染色体的认识与孟德尔定律进行了漂亮的综合,把生物的发生与遗传统一在细胞水平上,推进了人们对染色体和遗传之关系的认识。 1909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从他自己培养的野生型红眼果蝇群体里,意外地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通过对果蝇眼色的遗传学分析,摩尔根第一次把一个具体的基因(白眼基因)定位于一个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上,从而为遗传的染色体理论捉供了重要实验证据,开辟了一条遗传学和细胞学紧密结合的研究道路。 这以后,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继续以果蝇为研究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确定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精彩实验,相继发现了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机理,为遗传学的染色体理论的最终建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926年,摩尔根出版了集染色体遗传学之大成的名著《基因论》(《The Theory of theGene》),系统阐述了遗传学在细胞水平上的基因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孟德尔遗传学说,使遗传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孟德尔(1822-1884)与达尔文(1809-1882)都是十九世纪的科学巨人,这是常识。我们生活在「后-基因组时代」的人,甚至可能觉得孟德尔才是巨人中的巨人。例如起草高中生物学课程大纲的大学教授,就认为达尔文演化论是可有可无的题材,只适合让高三学生选修,意思就是网开一面,免修啦。有人敢主张遗传学也放在高三选修吗? 不过,我们对孟德尔这个人知道得的确很少。要是拿他与达尔文比较,更能凸显这个事实。达尔文出身名门,连雪莱夫人的《科学怪人》(1818)都要抬出他祖父的名号,说服读者相信书中故事「不完全向壁虚构」。在母系方面,达尔文的母亲来自知名的威吉伍(Wedgwood)家。达尔文的外祖父为「威吉伍瓷器」奠定了基础,与达尔文的祖父是知识与事业上的朋友;他们一伙人在英国工业革命发轫之初(十八世纪末)的活动,仍是史家研究的焦点。 就算达尔文没搞出什么伟大的名堂,他五年环球航行的游记,一路上收集的标本,加上他写的短篇论文与私人信件、札记,都能确保他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因为那些资料全都可以反映英国在十九世纪的典型科学活动。 有时,平庸一些的科学家更能让我们一窥科学生涯的究竟。别的不说,做实验就是个沈闷的苦差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即使诺贝尔奖得主,也有许多人在本行之内,发表的错误意见比正确的还多。 孟德尔实在太平庸了。他出生于农家,是长子,也是独子。他不想继承家业,家里又供不起他念书,这才进了修道院。孟德尔正式成为神职人员之后,连例行的职责都做不好,例如到医院照顾病人,因为他受不了医院内的景象。那时,贫穷的人才会上医院看病,医院资源不够,脏乱不堪,简直是病媒集散地。孟德尔身心受创,自己都病了。于是修道院长派他去教书。 可是孟德尔到维也纳大学考中学教员资格考试,两次都失败了。修道院长送他到维也纳大学进修两年,好让他当个称职的中学老师。一八五三年七月,孟德尔返回修道院,第二年夏天就开始进行豌豆实验。一八六五年,他把实验结果整理出来,在当地的自然科学会分两次宣读,第二年正式发表,我们现在知道,其中包括了现在中学课本里的「孟德尔定律」:分离律与独立分配律。 问题在于:孟德尔做豌豆实验的「本意」是什么?他想解决什么问题?他自认为得到了什么结论?他什么实验记录、笔记都没有留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后人只能从论文里自行解读。牛顿说他看得远,只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发现行星三定律的克卜勒(Kepler, 1571-1630)是他的巨人之一。孟德尔呢? 别说现在的我们搞不清楚孟德尔的企图,即使在当年,孟德尔也没什么知音,最冷酷的事实是:当时科学界对他的实验结果毫无反应。他订购了四十份论文抽印本,许多都寄给当时他心仪的学者,在达尔文的图书室里也找到过一份,居然还没有拆封!这件事让崇拜达尔文的人跌足叹息,因为达尔文自己发明的遗传学理论(1868),当年是个笑话。 孟德尔「暴得大名」,是他过世后十六年的事。公元一九○○年春,荷兰、德国、奥国有三位学者不约而同地「重新发现」孟德尔论文的价值。现在教科书将孟德尔冠上「遗传学之父」的头衔,就是根据他们的解释。 有趣的是,科学界重新发现了孟德尔之后,一些自命为孟德尔信徒的学者反而是驳斥天择理论最力的人,使达尔文拒绝拆读孟德尔论文的往事似乎更显得合理。 两位科学界的巨人,对彼此的成就既不讶异,又不欢喜,给了科学史家作文章的机会。为孟德尔作传的人就麻烦了,必须东拉西扯才能完成厚度足以与「遗传学之父」相称的传记。难的是,东拉西扯得有功力。中译出版的孟德尔传《花园中的僧侣》,英文原着(2000)没博得好评,就因为作者没扯出什么道理。 例如一八六一年夏,孟德尔到伦敦参加世界博览会,作者想象两位大师万一见面的情景,根本没有抓住达尔文演化论的关键:人类数千年的育种经验,已足以撑起达尔文的论证;因此达尔文的遗传理论虽然是笑话,却无损他的学术地位。而作者无法清楚说明孟德尔豌豆实验的企图,使她的想象只能凑字数而已。 生物遗传有两个面向,一是常,一是变。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可以说明「常」,却无法说明「变」。达尔文需要的遗传理论,必须能说明生物的「变」。因此,他们即使有机会切磋,大概也没有交集吧。 至于孟德尔怎么看自己,仍是个谜。其实也不重要,科学史上是没有「个人」的。重要的是孟德尔定律,而不是孟德尔。......

关于蛔虫的论文研究

寂寞开无主,零落碾作尘——孟德尔和他的遗传理论1965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捷克布尔诺的摩拉维亚镇的一座教堂里,曾举行过一次盛大的纪念会。参加这次纪念会的大部分人并非教徒,而是应捷克科学院邀请而来的各国遗传学家。他们怀着崇敬而又惋惜的心情来纪念一位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而其成果又被埋没35年之久的伟大生物学家。他就是格里戈.孟德尔神父。1965年是他的研究成果发表一百周年。 孟德尔其人 孟德尔(G.J.Mendel,1822-1884)出生于奥地利摩亚维亚的海因申多夫村。现今这个地方是捷克境内的海因西斯村。孟德尔的父亲是个农民,素性酷爱养花。因此,孟德尔自幼养成了养花弄草的兴趣。这也许是这位科学家后来在豌豆实验上成名的一个最初的契机吧。 孟德尔的童年不但平常,且有些寒苦。整个小学可以说是在半饥半饱中念完的。中学毕业后,主要靠妹妹准备作嫁妆的钱,读了欧缪兹学院的哲学系。大学毕业后,21岁的孟德尔在老师的建议下,进了设在鄂尔特伯伦的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当了一名修士,取了一个教名叫格里戈。25年后被选为该修道院院长。 如果说童年的孟德尔是在贫寒中度过的,那么青年的孟德尔则饱历了生活道路的坎坷。孟德尔不满意于修道院的单调、古板的修士生活,兼任了布尔诺一所实验学校代课教师的职务。他曾两次申请转为正式教师,但经考试的均名落孙山。特别令人气愤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中,主考官竟这样来评论他的考卷说:“这次的考卷使我们认为,该生连作为初等学校的老师也不够格”。在这期间他还到维也纳大学旁听了植物生理学、数学和物理学等课程。 好学勤奋和充满进取的孟德尔,考试落榜后,便在修道院的花园里从事植物杂交的研究工作。他的成果只发表了很小一部分。除了死后使他成名的《植物杂交实验》(1865)外,还有《人工授粉得到的山柳菊属的杂种》(1870)和《1870年10月13日的旋风》(1871)。 孟德尔的晚年,可说是在愁云惨雾中度过的。他孑身一个,无妻无子,孤苦令仃。又因拒绝缴纳当局对修道院征收的一笔税金,而遭受着与当局僵持之苦。学志未酬而又愤懑填膺的孟德尔,终于于1884年1月6日因患肾炎不治而与世长辞,享年只有62岁。当人们吊唁这位少年清贫,中年研究成果遭冷遇,晚年孤独悲惨的老人时,谁也未想到他是一位在科学史上留下峥嵘篇章的伟大科学家。 孟德尔的业绩 孟德尔开始研究植物杂交工作,所用的实验材料是豌豆。他选用了22个豌豆品种,按种子的外形是圆的还是皱的,子叶是黄的还是绿的……等特征。把豌豆分成了7对相对的性状。然后,按一对相对性状和两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了杂交实验,得到了如下的一些结果。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孟德尔通过人工授粉使高茎豌豆跟矮茎豌豆互相杂交。第一代杂种(子1代)全是高茎的。他又通过自花授粉(自交)使子1代杂种产生后代,结果子2代的豌豆有3/4是高茎的,1/4是矮茎的,比例为3:1。孟德尔对所选的其它6对相对性状,也一一地进行了上述的实验,结果子2代都得到了性状分离3:1的比例。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孟德尔又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作了杂交实验。结果发现,黄圆种子的豌豆同绿皱种子的豌豆杂交后,子1代都是黄圆种子;子1代自花授粉所生的子2代,出现4种类型种子。在556粒种子里,黄圆、绿圆、黄皱、绿皱种子之间的比例是9:3:3:1。 通过上述实验材料,孟德尔天才地推出了如下的遗传原理。 1.分离定律。孟德尔假定,高茎豌豆的茎所以是高的,是因为受一种高茎的遗传因子(DD)来控制。同样,矮茎豌豆的矮茎受一种矮茎遗传因子(dd)来控制。杂交后,子1代的因子是Dd。因为D为为性因子,d为隐性因子,故子1代都表现为高茎。子1代自交后,雌雄配子的D,d是随机组合的,因此子1代在理论上应有大体相同数量的4种结合类型:DD,Dd,dD,dd。由于显性隐性关系,于是形成了高、矮3:1的比例。孟德尔根据这些事实得出结论:不同遗传因子虽然在细胞里是互相结合的,但并不互相掺混,是各自独立可以互相分离的。后人把这一发现,称为分离定律。 2.自由组合定律。对于具有两种相对性状的豌豆之间的杂交,也可以用上述原则来解释。如设黄圆种子的因子为YY和RR,绿皱种子的因子为yy和rr。两种配子杂交后,子1代为YyRr,因Y,R为显性,y,r为隐性,故子1代都表现为黄圆的。自交后它们的子2代就将有16个个体,9种因子类型。因有显性、隐性关系,外表上看有4种类型:黄圆、绿圆、黄皱、绿皱,其比例为9:3:3;1。根此孟德尔发现,植物在杂交中不同遗传因子的组合,遵从排列组合定律,后人把这一规律称为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的发现被埋没 孟德尔从1856年开始,经过8个的专心研究,得出了上述两上定律并写成一篇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在好友耐塞尔(一个气象学家)的鼓励的支持下,他于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举行的布尔诺学会自然科学研究会上,报告了这一论文。与会者很有兴致地听取了他的报告,但大概并不理解其中的内容。因为既没有人提问题,也没有人进行讨论。不过该会还是于1866年在自己的刊物《布尔诺自然科学研究会会报》上全文发表了这篇论文。 曾一个时期,人们以为孟德尔的工作被埋没,是由于当时学术情报囿闭不通,交流不广,人们不知道他的工作造成的。后经调查,才知情况并非如此。原来该学会至少同120个协会或学会研究会有交流资料关系。刊载孟文的杂志,共寄出115本。其中,当地有关单位12本,柏林8本,维也纳6本,美国4本,英国2本(英国皇家学会和林耐学会)。孟德尔本人还往外寄送过该论文的抽印本。迄今有据可查的至少有5个人了解他的工作。第一个是耐格里。他是19世纪著名的植物学家。他的研究对解剖学、生理学、分类学和进化论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植物学方面,他是心柳菊属方面的权威。孟德尔不仅把自己的论文寄给了他,且还给他写过进一步说明论文的长信。第二个是A.凯尔纳。他曾在因斯布罗克任教授,在维也纳植物园当主任。第三个是H.霍夫曼,一位植物学教授。第四个是威廉.奥尔勃斯.福克,他是植物杂交方面的权威。第五个是俄国的施马尔豪森。但是,刊物也好,论文也好,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明显的反响。这样,孟德尔的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竟被当代人们所忽视和遗忘,被埋没达35年之久。 1900年,对孟德尔盖棺后成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年,有三人几乎同时重新作出了孟德尔那样的发现。第一个是德弗里期,他于1900年3月26日发表了同孟德尔的发现相的的论文;第二个人是科仑斯,收到他论文的时间是1900年4月24日;第三个人是丘歇马克,收到他论文的时间为1900胪6月20日。也就是在这一年里,他们也都发现了孟德尔的论文。这时,他们才清楚,原来自己的工作,早在35年前就由孟德尔做过了。 对孟德尔发现被埋没的原因分析 有不少生物史学家。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也曾进行了一些调查。但因事情发生已年深日久,有确凿证据的材料所得无几,尤其关系到人们心理方面的活材料更难以到手。现据已有材料作如下分析: 历史的局限性 1866年孟德尔发表自己的论文时,正值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的第七个年头。这期间各国的生物学家,特别是著名生物学家都把兴趣转到了生物进化问题上,而物种杂交问题自然就不是人们瞩目的中心问题了。“这一事实也许对孟德尔的工作所遭到的命运,起到了更为决定性的作用”。其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学术资料不能广泛地交流也是一个原因。如,对杂交问题搜集资料较多的达尔文,就没有看到过孟德尔的论文。虽然也有人说,即使达尔文看到了这一成果,也不一定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但,这样推论是没有多大根据的。又如,了解孟德尔工作的俄国的施马尔豪森,他本来在自己学位论文的历史部分加了一个附注,正确地评价了孟德尔的工作。但遗憾的是,当1875年《植物区系》杂志发表他的论文译本时,删去了加有评价孟德尔工作的附注。这样,就又减少了后人了解孟德尔工作的机会。 怀疑以至完全不相信这是一项新发现孟德尔发表他的新发现时,当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修士。至于他从事植物杂交的研究,只被人们看作“不过是为了消遣,他的理论不过是一个有魅力的懒汉的唠叨罢了”。的确,在一个专业学者的眼里,他还够不上一名地道的生物学家。因为他既没有生物学专业的学历,也没有博士、教授的头衔。因此,他的具有挑战性的发现,自然不易被人们所相信。从已知的少数几个看过他论文的人的反映和态度看,怀疑以至不相信孟德尔这个小人物能有什么新发现,乃是忽视他成果的一个和重要原因。当时了解孟德尔最多的是生物学家耐格里。孟德尔跟他素来关系甚密,相互交往达七年之久,孟德尔常同他交换种子。他也是读过孟文的第一个人。然而,正是由于他不仅没有正确地认识孟德尔的工作,而且还提出种种怀疑和责难,从而成为这桩遗憾后世的科学蒙难案的重要原因。现已查到,他看过孟德尔论文后,于1866年12月31日给孟德尔的复信。从中可以确凿地看到他是怎样地怀疑、责难以至忽视了孟的工作。他在信中说:“我认为,你用豌豆属作的实验还远远没有完成,其实还只是个开端。……能为最重要的结论提出无可争辩的证明的这样一套试验,决不是已在着手进行了。……你打算在你的试验中包括其他植物,这是很好的,我相信,从其他品种中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就遗传性而言)”。他还怀疑孟德尔得出的3:1的规律。如他说:“你应当把数量的表现看作仅仅是经验的理象,因为它们还不能被证明是合理的”。在耐格里看来,“只有那些在最模糊的专业领域能够作出正确判断的人,才能探究这个问题”。另一个了解孟德尔工作的A.凯尔纳,接到孟德尔寄送的论文后,曾给孟德尔写过复信。但据凯尔纳的助手说,孟德尔的论文在凯尔纳的图书室中压根就没有拆过封。人们是否可以推论:在凯尔纳的眼中,像孟德尔这样的小人物的文章,简直是不屑一顾的。 不理解其成果的重要意义 孟德尔的发现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当时的流行观念。在当时,传统的遗传学观点是融合遗传理论,而孟德尔的思想则是粒子遗传;其次,当时在生物学领域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的观察和实验,而孟德尔用的是定量的数学统计分析。所以,即使是认真地看过他的文章,如果跳不出传统框框,也不一定能理解其重要意义。如H.霍夫曼不仅看过他的文章,而且在自己的著作中,五处引用了孟德尔的文章,但现在看来,不是没有引到重要的地方,就是有所误解,总之,没有真正理解孟德尔工作的意义。所以,在霍夫曼的书中完全忽视了孟德尔的贡献。福克也曾多次提到孟德尔的成果,但他说:“孟德尔所作的很多次杂交的结果,十分类似于奈特的结果,但孟德尔自以为发现了各种杂种类型之间稳定的数量关系”。他所否定的正是孟德尔的成功之处,说明他根本不理解孟德尔发现的意义。他的提到孟德尔,不过是因为孟德尔培育成了植物杂种,不得不得一下而已。 教训和启示 埋没孟德尔发现一案,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今天,孟德尔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光辉业绩已被充分肯定,以他的成果为基础的遗传学也已取得辉煌胜利。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忽视孟德尔发现的代价是沉重的,它也许使生物学的发展延缓了几十年。难道我们不应从中悟出应有的教训,找出以古鉴今的富有启发性的道理,以便今后不犯或少犯同类错误吗? 警惕传统观念的束缚 有些人认为孟德尔的发现是早产儿,它超越了时代的认识水平,因此被埋没是必然的。然而,我们却认为,孟德尔的发现不被理解从而导致被埋没,主要应归咎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理由是,孟德尔的课题当时已经摆到了人拉的面前。至少有向个人的工作接近于孟德尔的结论(参阅斯多倍《遗传学史》,第126-138页,第189页),其中甚至包括人所共知的达尔文,他关于金鱼草的杂交实验距离孟德尔的结论只差一小步。这充分说明,孟德尔的发现决非偶然的早产儿,而是具备成熟的历史条件的。上述几个人和看过孟德尔论文的人,之所以没有作出孟德尔那样的结论和没有认识到其意义,主要因为他们没有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跳出传统的定性方法的局面。而孟德尔的成功,正由于他的老框框少些,所以才有可能冲破当时的研究方法和流行的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李汝祺教授的专著《发生遗传学》将于1985年初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细胞学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是李教授作的中国马蛔虫染色体研究,他第一次发现具有三对染色体的马蛔虫,有别于欧洲二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解放后的数年中,李汝祺教授指导研究生详细地研究了中国马蛔虫的减数分裂,并写成论文。可惜论文未能发表就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六十年代初期李教授从事放射遗传学及用电镜观察果蝇和摇蚊唾腺多线染色体的发泡of现象的工作,遗憾的是文革一场浩劫毁掉了遗传。(HEREDITAS (Beijing) 7 (1) 2-3 1985)所有的研究课题,全部正常活动都停止了。直到1977年教学秩序逐渐恢复后,为了追赶现代发生遗传学的国际水平,李汝祺教授不顾八旬高龄。领导科研小组在停止了十年的研究基础上,又增加了四项研究项目:(1)原核生物的遗传;(2)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3)细胞的离体培养及脊椎动物性染色体的研究;(4)脊稚动物的系统发育与其同工酶演变。 李汝祺一贯认为细胞学、胚胎学和遗传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细胞学是架在胚胎学和遗传学之间的桥梁。在这方面他通过研究北京西山樱桃沟的最大直翅目昆虫“山老虎”(Callimenusm Onos Pllas)的精子形成及瓢虫(Harmoniaaxyridis Pallas)的精子和卵子形成,以决定它们的性染色体。发现雌性有两个X,雄性则为X和Y,这是中国研究昆虫染色体的最早的论文。1933年他又首先报导了中国马蛔虫有3对染色体,不同于国外的两对或一对的物种。他还发现了三倍体蛔虫(9个染色体)的胚胎,并研究了形成三倍体的机理。发现三倍体是由于畸形的纺锤体所促成的,三倍体卵子是不能完成发育的。“文化大革命”后,他和助手们又开展了脊椎动物性染色体的研究。在胚胎学方面,李汝祺研究了四川峨眉山的刺腹蛙、黑斑蛙和狭口蛙的胚胎发育和变态,并着重研究器官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把生态学和胚胎学结合起来,先后发表了10余篇论文。这些论文论证了刺腹蛙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性;卵子大而且附着力大,神经系统与运动器官(尾芽)的早熟性、无吸盘等都是刺腹蛙适应峨眉山上瀑布下的水流急湍、浮游生物少、温度较低的环境条件而产生的。北方狭口蛙胚胎的系统研究证明了它的消化道、鳃和肺、血管系统及味觉器官的发育特征都是适应其生存在不流动而又易干的雨水积存水洼中形成的。通过这些研究工作,李汝祺建立起以下的概念,即“如果从形态、生理和生态三位一体的角度去研究个体发育,任何器官的发生与变化都具有其适应的意义”。 60年代初期,李汝祺领导一个小组开展放射遗传学研究,对象是纯系小鼠,目的是测量X射线的不同剂量对其卵巢破坏的程度。实验结果与国外的发现一致,证实了小鼠出生后若干时间内具有高度抗辐射能力,还发现用母体胎盘提取液注射到初生幼鼠体腔内具有抗辐射的功能。同时,他领导另一个小组进行果蝇和摇蚊唾腺染色体亚微结构的研究,特别描述了核仁及松散区的亚微结构,这些工作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可惜这部分工作由于“文革”未能继续下去,也未能发表。1977年后,李汝祺教授重建了北京大学遗传教研室,并领导了教研室年轻教师们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开展了果蝇及小鼠有关群体和发育遗传学的研究。如他经常从北大燕东园家里步行到实验室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果蝇遗传学研究,还亲自指导他们如何采集和饲养果蝇等工作。对其他科研工作也以同样的热情关怀和指导。在教学方面帮助和鼓励年轻教师开设了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及微生物遗传学等专门化课程。年迈的李先生不辞辛劳亲自为文革后第一批遗传专业的学生讲授了发生遗传学课程。李先生这种对遗传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热情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激励着青年教师奋发图强努力工作。

犬心丝虫病毕业论文

该病为犬心丝虫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和肺动脉(胸腔、支气管较少见),引起循环障碍,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除狗以外,猫咪和其他野生肉食动物同样也会被感染。该疾病在我国北部至沈阳、南部至广州地区广泛分布。

一、病原体及其生活史

狗心丝虫为(又称狗心丝虫属),黄色,白色,细长状。雄昆虫120~160mm,雌昆虫250~300mm,尾部卷曲成螺旋形。胎生幼虫寄生于血液中,体长307~322微米,无鞘,称为微丝虫。

其中宿主为生活史需犬蚤、按蚊、库蚊等犬心丝虫。寄生在右心室中的雌虫能分泌微丝虫,然后进入血液中,之后再被蚤、蚊吸血后,发育成感染性幼虫,幼虫从蚤、蚊的喙逸出,钻入最终宿主的皮肤里,再通过皮下或血液循环进入宿主的心脏和大血管寄生。

二、判断的要点

临床早期症状为慢性咳嗽,未见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锻炼时加重,或锻炼后易感到疲劳。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犬心悸亢进,脉弦细,心内杂音多。肝区触痛,肝变大。胸腹腔积水,全身水肿慢性感染呼吸系统困难的病例,肺原性心脏病非常明显。最后会死于全身无力或动作失常。病犬常伴有结节性皮肤病,以瘙痒和多灶结破溃为特征。皮肤病性肉芽肿以皮肤血管中央结节发炎为主,微丝虫在血管周围常见。图像显示右心室扩张,主动脉扩张,肺动脉扩张。

通过病史调查和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镜检可作出初步诊断,最后经采周夜间血镜检发现微丝虫。

三、预防措施

驱虫工作:

用2mg/kg体重的硫酸酰胺钠驱杀成虫,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续2天。静脉应该慢慢地注射,药液不要漏到血管外,以免引起组织发炎和坏死。或用盐酸二氯苯黄酮,剂量为毫克/公斤,每4~5天静脉注射一次,本品有很强的驱虫作用,毒性不大。

左咪唑驱丝虫,用量为10毫克/公斤体重,口服,连续使用15天,治疗后第6天检查血常规,当血常规未发现丝虫时,停止治疗。或用伊维菌素,1次皮下注射,毫克/公斤体重。重复1~2次,每两周一次,当然对症治疗也要视情况而定。想要知道更多关于犬心丝虫的文章,可以点击这篇文章《犬心丝虫病症能治好吗》更进一步了解。

心丝虫是寄生在动物心脏的,严重的会导致呼吸衰竭随时都会死亡的

本病需经由血液抹片下发现心丝虫幼虫或心丝虫快速检验套组(Kit)来确诊。如犬猫无罹患此病,则可以下列三种方式进行预防:口服方式:每月定期服用心丝虫预防药物,此药物除具心丝虫预防效果外,对胃肠道部分寄生虫亦有预防效果。皮肤滴剂方式:每月于颈背皮肤滴预防药物(pfizer Revolution),此滴剂除预防心丝虫外,尚能预防跳蚤、耳疥虫、部分胃肠道寄生虫与部分壁虱。注射方式:犬只于6~9个月大之后施打针剂(建议一岁后),之后每年定期施打一剂。

犬巴贝斯虫病毕业论文

巴贝斯虫病又称焦虫病是由犬巴贝斯虫引起,以蜱为媒介的一种世界流行的血液寄生性原虫病。本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犬巴贝斯虫的传播必须经蜱,即蜱吸食了患犬的血,巴贝斯虫则在蜱体内发育繁殖,生长成对犬有感染力的新虫体。当蜱叮咬健康犬时,把巴贝斯虫接种于犬体内,从而造成犬的感染。

病犬体温升高,有时高达41℃,食欲减退,呕吐,鼻镜干燥,可视黏膜苍白、黄染,贫血。常见化脓性结膜炎。尿呈胆红素尿,突然虚脱。慢性病例,表现为持续发热,贫血,肝、脾肿大,胆红素尿,黄疸。本病发病快,死亡率高。

治疗:可选取用以下的驱虫药。

咪唑苯脲,按5毫克/千克体重剂量,肌肉注射,隔日重复用药1次。

血虫净(贝尼尔),用注射用水稀释成5%溶液,按3毫克/千克体重剂量,皮下或深部肌肉注射,隔日重复用药1次。

台盼蓝(锥蓝素),按5毫克/千克体重剂量,用生理盐水配制成1%的溶液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2~3天,隔日重复用药1次。

黄色素,按3毫克/千克体重剂量,静脉注射,隔日重复用药1次。

预防:在发病季节,对犬采用1%的敌百虫或除癞灵溶液喷雾或洗刷犬体,隔15天进行1次,控制蜱对犬的叮咬。也可使用溴氢菊脂类药物进行杀蜱。

犬巴贝斯虫病的病原有3种:(1)犬巴贝斯虫:虫体较大,一般长4~5微米,最长可达 7微米。典型虫体为双梨籽形,两虫尖端以锐角相连,每个红细胞内的虫体数目为1~16个。(2)吉氏巴贝斯虫:虫体很小,多呈环形。卵为圆形,呈梨籽形的很少。一个红细胞内最多可寄生30个虫体。(3)韦氏巴贝斯虫:除体形略大外,形态与犬巴贝斯虫相似。犬巴贝斯虫的传播媒介为血红扇头蜱、边缘革蜱、网纹革蜱、美丽革蜱、李氏血蜱和铅色璃眼蜱;吉氏巴贝斯虫的传播媒介为血红扇头蜱、二棘血蜱和长角血蜱。两种巴贝斯虫都可经卵传递,也可经变态阶段传递。

你好,狗狗多大了呢,发现病情已经多久了?巴贝斯虫是血液寄生虫,治疗周期会比较长。治疗方案要根据狗狗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狗狗目前有没有出现肝肾功能不全呢,巴贝斯虫病的主要症状是高热,溶血、贫血,后期还会出现血红蛋白尿和黄疸,是有一定的死亡率的。狗狗现在这个情况建议坚持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复查血液情况,调整用药。

犬巴贝斯虫病,主要表现为高热,黄疸,呼吸困难。有些病犬脾脏肿大,触之敏感。尿中含蛋白质。黄疽,食欲下降,乏力,病犬常死于衰竭。可用PCR技术通过BIOG试剂盒确诊病早期犬,直接检测病原体,比ELISA和胶体金都要灵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