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文化安全;教育;途径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文化霸权主义严峻挑战的发展中的当代中国,文化安全问题日渐凸显,维护和保障文化安全,增强文化安全意识,进而形成理性的文化自觉,文化安全教育不可或缺。开展文化安全教育,不仅须将其纳入整体国家安全和国民教育体系,而且还应当广泛利用各种现代传媒和载体。
在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日渐凸显,特别是面对文化霸权主义严峻挑战的发展中的当代中国来说就更是如此,因而新千年以来,有关文化安全及相关问题的讨论渐成热点。但如何维护和保障文化安全,尤其是如何不断增强文化安全意识,进而形成理性的文化自觉,尚有必要做以深层思考。本文试就如何开展文化安全教育问题略谈浅见,诚望识者指正。
开展文化安全教育,一是须将其纳入整体国家安全教育体系。首先,文化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国家安全教育一直是以传统国家安全教育为主,并辅之以非传统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国家机构工作人员和大中小学生,从文化安全教育方面来看,其教育范围应扩大到全体国民,应该使文化安全观念深入人心,不过教育的重点对象应集中在国家机构工作人员、青少年学生以及文化工作者这三类主体身上。国家机构工作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的价值观念直接作用于国家的文化政策,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的现实安危,进而影响到国家的长久生存与发展的话语空间,所以应优先开展对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文化安全教育;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祖国文化及外来文化的态度,关系到祖国文化的前途和命运,对青少年的文化安全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工作;从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工作的人员如新闻工作者、学者、教师、作家、演员或是文化企业老板等,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会直接作用于文化信息与文化产品,而这些文化信息与文化产品具有很强的思想导向性,会影响大部分人的价值观念,所以,有必要对文化工作者进行文化安全教育,使其在文化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关注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渗透,提高抵御能力。其次,文化安全教育需要借助国家安全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我国开展多样的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如建立国家安全教育馆以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现在的北京国家安全教育馆、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以及去年建立的上海国家安全教育馆等都是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有效途径,国家安全教育的途径还有讲座、论坛等,此外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普及《国家安全法》及国家安全知识活动。文化安全教育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一部分可借助这些途径展开,如通过图片展示传统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中严重破损的文物古迹和流失的文物,来提高人们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一些文化产业、文化贸易数据来说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特别是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巨大贸易逆差,严重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应该让人们全面了解;还有通过网络论坛的讨论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并给予正确地导向;多开展一些书评、影评来评价外国文化产品,正视其对我国的各种影响;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形式让国人深入理解西方思潮,避免盲目追随。
开展文化安全教育,还须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文化安全教育应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国民教育体系是由国家通过制度或法律的形式来制定的,它体现的是国家的行为;同时其并不仅仅以单一的学校教育或学历教育为唯一的教育形态,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同时也包括学校外的社会教育等其他教育形态;国民教育体系顾名思义就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而不仅限于某一年龄段的儿童或青少年。当然,把文化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我们不仅看重国民教育对象的广泛,我们更看重的是教育对象对祖国文化发展的意义,青少年学生无疑是祖国文化的继承者,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就落在他们身上。所以学校应该成为文化安全教育主阵地,对象就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接受教育的时间长,教育产生的效果会相对较好。文化安全教育在学校开展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生存境遇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并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同一切危害民族文化的行为作斗争,为祖国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应当指出,在目前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关于文化安全教育的制度建设、课程体系的建构还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外来文化,特别是强势文化的'冲击,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真正使文化安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内,还可以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开展文化安全教育。讲座是大学里常见的教学形式,而且都是专题研究性质,针对性较强。讲座可以风格多样,充分展示讲者的学术功底、语言魅力、思维的敏锐以及深刻洞察力,比较受学生欢迎。学生对这种形式比较认同,那么通过这种讲座形式来进行文化安全教育,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术研究的领域来说明我国文化安全现状,更有说服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演讲、辩论赛等活动进行主体自主的文化安全教育。任何外在的灌输都比不上自我教育的效果。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这种由在校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群众性团体在学生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社团开展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是学生比较关注并积极参加的活动。多开展些有关文化安全的演讲比赛、辩论赛,会使学生从内心认同文化安全教育,更好地实现文化安全教育目标:学生积极关注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并自觉主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开展文化安全教育,还应当广泛利用各种现代传媒和载体。一是充分利用广播、报纸、影视、书刊,特别是网络等媒体进行文化安全教育。现代网络传媒已使信息传播速度在瞬间传遍全球,同时也是当今民意表达最快最多的场所,这一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各种焦点事件在网上都会有非常广泛的激烈的讨论,网络舆论都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被正义利用也可以被邪恶利用,网络高速发展使各种资讯快速传播,文化安全问题就更加棘手,不良文化在因特网上流行的现象日趋严重,色情、暴力、迷信和邪教信息在网上泛滥成灾,网上民意放大和失真现象严重,网上道德逐渐沦丧。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威胁我国文化安全的一大公害,这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构建网络文化的钢铁长城势在必行。目前的“红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缺乏社会影响力,还需要加强文化安全教育网站及论坛建设,对于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的现象及时曝光,吸引广大网民能够通过新闻跟贴、论坛上贴等方式在网上迅速形成舆论讨论,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提高人们的文化安全意识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能力。好的书刊、影视作品总是能在无形之中教育人感染人。我们要把文化安全问题渗透到文化产品之中,寓文化安全教育于无形之中,这一点美国的好莱坞应该是学习的“榜样”,美国一直通过影视、书刊等媒介及其他文化产品向外输出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好莱坞在文化战略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使欧盟的一些国家不得不采取“文化例外”的政策来抵御美国的文化入侵。相比而言,中国就不那么乐观,虽然我们进口电影,也有一定的配额限制,但是现在通过盗版、网络下载等途径,国外的电影大量进入我国文化市场,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冲击很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冲击就更大了。我们必须学会应对的方法,那就是通过我们国产电影的发展来抗衡国外电影,同时要把文化安全教育渗透到影视作品中,渗透到整个文化产业之中。二是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进行文化安全教育。民族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端午节”被韩国申办成世界保护遗产,对国人的触动很大,感受到了一丝文化危机。这恰恰说明我国某些传统节日的文化传统在不断消解,至少是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不过国人对某些传统节日还是有很强的认同,如春节时无论在哪里都不会忘记要回家过年,中秋佳节也会有一家团圆的强烈渴望。这就是我们进行文化安全教育最好的时间,可以通过媒体进行渲染节日气氛,增强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我们首先必须要重视传统节日,西洋节日已经对我国传统节日构成严重的挑战,特别是青年人更热衷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甚至是圣诞节、平安夜,当然这里有商家的炒作,青年人也并不会深入了解西方节日的内涵,只是更喜欢西方节日的浪漫形式,但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当青年人过西方的节日多于自己民族的节日的时候,民族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由谁来传承呢?国家已经对民族传统节日是否应该放假问题,作出了非常正确的决定,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已定为了国家法定假日,这在民众心中民族节日的地位就会得到提升,也会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我们也看到民族节日也出现“物质化”倾向,而忽视了文化精神内涵,如月饼因包装而身价倍增,“天价年夜饭”,节日竟然只是商家炒作赚钱的借口,而节日所传承的民族精神却并未得到重视。我们要利用节日这样一个契机,积极开展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余秋雨.当前中国社会的六大文化误区〔J〕.新华文摘,2006,(19).
〔2〕胡惠林.在积极的发展中保障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N〕.文艺报,2002-10-10.
〔3〕李金齐.文化安全:一个关乎国家存亡的现实问题〔J〕.思想战线,2006,(1).
〔4〕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思考〔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2).
〔6〕塞缪尔·亨廷顿.再论文明的冲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
〔7〕李晓娟,董娅.城市青少年消费西方文化产品状况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5,(9).
〔8〕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尹鸿.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01,(4).
写作思路:首先写西柏坡的实景,然后表达自己对西柏坡历史的想法,最后表达自己作为党员的责任和以后的态度做法。
范文:
吃过午饭,我们首先来到的是西柏坡纪念馆,宽敞的大厅里迎面墙壁上是一幅五大书记及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将士们的巨幅雕像,整个雕像气势宏大,人物栩栩如生,群情激昂,似乎正满怀信心迎接着最后的胜利。
我们在雕像前拍照留念,站在雕像前仿佛能聆听到当年隆隆的炮火、仿佛能看到我人民解放军奋不顾身、出生入死、英勇杀敌的身影,仿佛能看到五大书记一盏盏彻夜不眠的灯火。
通过本次参观,我们要深深领会这次参观学习西柏坡的深深寓意,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
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时时刻刻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其中,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
思路:根据西柏坡的历史背景展开,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在社市委的组织下,各基层组织代表共30人组成学习团,赴革命圣地西柏坡等地参观学习,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河北是历史文化名省,新近规划的雄安新区更是继上海浦东之后又一特区。在市民服务中心,我们了解了雄安的未来规划,无人超市、自动驾驶汽车、智能酒店、菜鸟物流等先进科技以及立体的交通布局,无一不显示出科技带来的巨大优势。
作为科学技术界的一员,我也感觉到了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开发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钢铁,来满足日益进步的科技发展。在白洋淀,有幸聆听小兵张嘎的原型赵波的后人讲述当年父辈们的抗日故事,也体会到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只有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来报答当年的革命工作者。
在冉庄,我们重温了当年的地道战。冀中平原无险可守,在军事上丧失了地利,但抗日英雄们充分利用冀中平原的土质特点,以挖地道的形式进行武装斗争。通过讲解,我们能够了解到地道防水、防毒等特点。
但在知识贫乏的抗战期间,能够想到这些防御手段实属不易,地道战充分展现出了革命先辈们的聪明才智和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精神。反观现在,在进行科研实验时,大多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行改善,而很少有这种创新精神,尝试以从未有过的方式、方法来进行研究。
1983年,习近平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适逢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要拍摄《红楼梦》,习近平斥资修建了荣国府,协助拍摄工作。
1986年,荣国府竣工,那时习近平已离开正定到了厦门,但"荣国府"兴建之后,迅速收回成本并带动了正定的旅游行业,可见当年习近平的眼光独到,很有远见,发展旅游业不算计一时一处的收入,而是纵观全局在策划。
进行科研项目研究,也不能局限于眼前,同样也要提前布局,做好实验室研究工作,作为今后的技术储备。
西柏坡是光耀中国史册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地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了全中国,故其也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如此大的成就,但在毛主席看来,却只是一小步: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曾经,我也因为几篇专利、几篇论文以及公司重大专项奖励而沾沾自喜,甚至有些停滞不前,但看了开国元勋的这段话,给我很深的触动,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现在仍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上万方论文库看看吧,大概有清华的应该也有。
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报告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全会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其主要途径。决议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五种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是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这样,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就是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这样的认定,实际上就是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任务提出来了。党制定和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会议决定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会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在国民党军队主力已经被消灭的情况下,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解决剩下的国民党军队的方式有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新中国成立前夕,鉴于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毛泽东指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西柏坡,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诗篇的圣地,一个哺育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永葆政治本色的摇篮,一个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
西柏坡精神于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所以,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一、精髓是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认为,革命精神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的革命精神,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促进力。西柏坡精神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后人不论从何种角度去概括总结,都不能超越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二、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对于物质的每一个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革命精神是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后者是包容了前者,因此,历史愈向前发展,革命精神的内容愈丰富。不,“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就只能笼统的称为革命精神,而不能区别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了。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期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虽然在数量上仍然表现为敌优我劣,但如果加上人心向背和质量对比,我则已占优势。正是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藐视敌人,夺取胜利,毅然发动了三大战役,展开了空前决战;三大战役胜利后,夺取全国胜利己成定局,面对纷杂万端的社会矛盾,我们党一方面要求全党、全军再接再厉,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要半途而废,另一方面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在夺取政权后,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两个“敢于”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革命主义精神,两个“务必”体现了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这两种精神贯穿于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成为最突出的特点,并且两种革命精神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夺取胜利,迎接解放,战胜困难,实现转变的强大精神支柱。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升华。西柏坡精神是党直接从事武装斗争20余年积累了丰富斗争经验的产物,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大检验、大总结、大发展,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锻造的革命精神的一次大升华,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注重研究它的本质特征时,必须历史地、全面地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四、全党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西柏坡精神是与西柏坡紧紧连接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党中央在西柏坡,党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西柏坡,西柏坡同井冈山、延安一样是革命圣地。党中央所在地的军民固然在创造和实践着党的革命精神,并且成为全党和各解放区军民的典范,但如果仅从当地的环境和当地军民的奋斗中,概括西柏坡精神,会局限思路阻碍眼界,不能深刻揭示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五、具有指导现实、昭示未来的不朽意义。革命精神是一笔财富,具有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的巨大作用。概括西柏坡精神,既要尊重历史,总结出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的内涵,又要遵循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方针,挖掘出在当时产生,但对现实和未来都有指导作用的革命精神的内涵,以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革命精神是十分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他还将我党、我军在长期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概括为:“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应该说,在西柏坡革命精神中,“五种革命精神”都有体现,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服从大局、严守纪律、自我牺牲的大公无私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则表现的更为突出。
弘扬西柏坡精神,做西柏坡精神传人 西柏坡——这个党领导的“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自然成为人们瞻仰的必去之地。瞻仰革命圣地,学习西柏坡精神。唯物辩证法认为,革命精神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的革命精神,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促进力。 “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三大战役和七届二中全会都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在西柏坡这个农村指挥所里,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吹响了彻底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号角。正是在如火如茶的革命高潮中,产生了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等多种革命精神,但这些革命精神的精髓只能是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 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就是具体分析西柏坡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西柏坡精神是在战略决战的殊死搏斗中产生的,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产生的,是党中央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西柏坡精神有大决战硝烟的洗礼,有迎接胜利喜悦的撞击,有摧毁旧政权、建设新政权的各种困难的挑战,有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经验的升华。这一历史阶段虽然短暂(不足一年,连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活动不到两年),但由于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历史上最生动、最活跃、最威武雄壮的一幕,因而,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精神更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总之,西柏坡精神尽管有多种概括,但其本质特征,应该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西柏坡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升华,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特点,决定我们在概括西柏坡精神时,应着眼于继承、发扬、发展、创新。所谓继承和发扬,就是看党中央在西柏坡这个历史阶段,有哪些老的、好的传统和精神发扬光大了;所谓发展创新,就是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哪些是新产生出来并形成巨大影响力的思想作风。继承和发扬了的革命精神,发展创新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构成西柏坡精神的全部内涵。总之,西柏坡精神是党直接从事武装斗争20余年积累了丰富斗争经验的产物,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大检验、大总结、大发展,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锻造的革命精神的一次大升华,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注重研究它的本质特征时,必须历史地、全面地概括它的全部内容。西柏坡精神是全党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西柏坡精神是与西柏坡紧紧连接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党中央在西柏坡,党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西柏坡,西柏坡同井冈山、延安一样是革命圣地。西柏坡精神是党已经取得了战略决战主动权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汇集了党的传统的革命精神,反映了党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心,体现了全党和各解放区军民的精神风貌,具有主动性、集中性的特点。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进入高潮,战略决战战场上军民浴血奋战,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持续不断,解放区人民分田地、建政权全力支援前线,国统区人民抗税反暴此起彼伏,这些汇成了时代的最强音,产生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因此,西柏坡精神是伟大时代的产物,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精神的象征。党中央所在地的军民固然在创造和实践着党的革命精神,并且成为全党和各解放区军民的典范,西柏坡精神具有指导现实、昭示未来的不朽意义,革命精神是一笔财富,具有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的巨大作用。概括西柏坡精神,既要尊重历史,总结出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的内涵,又要遵循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方针,挖掘出在当时产生,但对现实和未来都有指导作用的革命精神的内涵,以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凝结在西柏坡精神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的是我国传统美德的反映,如艰苦朴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等;有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如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等;更多的则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的汇集和发展,如坚定信念、敢打必胜、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服从大局、联系群众等。这些精神对夺取三大战役的胜利,对解放全国大陆,对顺利实现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对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对恢复国民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这些精神并非一时一地的产物,而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因而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具有强大生命力,乃至对新时期推动四化建设,对在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中保持清醒头脑,对在取得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刻跨入二十一世纪,迎接更大的挑战,都具有不朽的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下面我为大家准备了范文作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
[1]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何齐宗.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
[3]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13~15.
[4]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5]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刘兴杰.台湾小学教师素质培养及其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4):6~9.
[8]刘瑞琼.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提高与自我发展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9):69.
[9]刘聪.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0(12):191~192.
[10]蒋亦华.我国小学教师培养路径的现代特征与实践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26~28.
[11]荣鸿利、王丽丽.论小学教师专业素质[J].教师园地,2006(9):64~65.
[12]蔡秀玲.课程改革与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要求[J].教育管理研究,2010(37):60.
[13]李瑾瑜.专业精神——教师的必备素质[J].中小学管理,1997(4):13~15
[14]李伟诗.浅析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特殊性及其专业水准[J].教学与管理,2010(7):35~36.
[15]朱琼敏、洪明.近年来美国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和改进举措[J].教师教育研究,2006(1):76~80.
[16]邱兴.以色列阿拉伯中小学教师素质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9):25~30.
[17]黄晓军.提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6.
[18]王守恒.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19]王燕霞.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提高对策的'研究(以上饶市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05,9.
[20]Althea Lazard: Helping Preserve Teachers Inquire About Caregivers: A Critical Experience for Field-Based Course.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Winner 1988, Vol. XIX, .
[21]Novo Enova R, Ssawilowsky S. Measurement of influence of the teacher’s personality on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999, (5).
[22]Saar, I. A. (1991).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minority education in Israel:The case of the Bedouin Arabs of the Education, V01. 27, Issue2.
[23] of Education,teacher workshops, http:// www. Teacher quality. Us/Teacher To Teacher/,[EB/OL].
一、著作类
[1]萧宗六,余白主编.学校管理学新编[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柳斌,方亮主编.21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实施全书(二)[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
[3]傅树京.教育管理学导论[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
[4]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戴维A德森佐(David A. DeCenzo),穆恩(Henry Moon).毛蕴诗主译.管理学原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沈振佳主编.小学教育评价[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陶西平.教育评价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梅新林,吴峰民主编.中国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建议--基于天津、吉林、江苏、浙江、河南、贵州、甘肃七省(市)的调研[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赵勇,王安琳,杨文中.美国小学教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王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1]刘铭.当代教育管理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二、期刊类:
[1]蔡永红,黄天元.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2]杨传昌,蒋金魁.我国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9(3).
[3]许放明.中学教师职称评定中观层面的合理性模式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4]杨鸿,沈群红.构建“岗位+能力”型小学教师职务制度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7(17).
[5]葛丽.小学教师职称晋升应“评”“考”结合[J].教学与管理,2008(7).
[6]张祥明.重建教育质量评价观[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2).
[7]黄大龙,吴恒祥.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改进的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3⑵.
[8]俞光虹.重视完善考核制度,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上海市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回顾与思考CJ].人民教育,1997⑷.
[9]刘克汉.我说小学教师职称评定[J].当代教育论坛,2004⑴.
[10]彭春芸,林清玲.正确对待教师职称评定与论文的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3(17).
[11]钟和军.质疑教师职称终身制[J].广东教育,2001().
[12]姜学洙.教学成就应是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标准[J].教学与管理,2009(10).
[13]陈驾.美国对小学教师的管理[J].外国教育资料,1993(1).
[14]刘彬.美国小学教师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小学教育,2009(5).
[15]孙静.当前美国小学教师评价的主要方法[J].外国小学教育,2007(7).
[16]蔡敏,李艳.美国小学教师评价的主要模式及特点[J].外国小学教育,2006(4).
[17]许放明.中学教师职称评定中观层面的合理性模式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8]周长春.职称与称职[J].校长参考,2006(3).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1]Skempton A strength of clays in landslides,folded strata and the laboratory[J].Geotechnique,35:3~.
[2]Lan general limit equilibrium model for three-dimensional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J]..,30:905~.
[3]秦四清,张倬元,王士天,黄润秋.非线性工程地质学导引[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4]Chau K modeled as bifurcations of creeping slope with nonlinear friction la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32(23):3451~.
[5]Chau K of catastrophe and bifurcation theories to slope failures[A].Slope Engineering in Hong Kong,HKIE,Geotechnical Division Annual Seminar( Session)[C],Rotterdam:~.
[6]Chau K of natural terrain landslides modeled by 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 of creeping slopes with a two state variable friction la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23(15):1835~.
[7]Claes of probabilistic approach in slope stability analyses[A].Landslides[C].Rotterdam:Balkema,1137~.
[8]Duncan J of the art:limit equilibrium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lope[J].’g..122(7):577~.
[9]Saito time of slope failure by tertiary creep[A]. soil ’g.[C],Montreal,667~.
[10]Saito M and Yamada and result in case of landslide at Takabayama[A]. Soil ’g.[C],Mexico,667~.
[11]Fukuzono new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failure time of a slope[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field workshop on landslide[C],.
[12]Fukuzono studies on time prediction of slope failure[J].Landslide news,(4):9~.
[13]Voight science law applies to time forecasts of slope failure[J].Landslide news,(3):8~.
[14]Rat in foreseeing failure in landslides-La Clapière[A],French [C],Lausanne,,1503~.
[15]Bhandari R K,Senanayake K S and in the prediction on landslide through rainfall data[A]:Bell,In Landslides[C].Rotterdam:Balkema,887~.
[16]Sousa J and Voight flow modeling for long runout landslide harzard assessment with an example from Clapiere landslide,France[J].Bulletin of the IAEG,(2):131~.
[17]Wang S and time prediction on mass movement of rock slope[A]. 27thIGC[C],Moscow,667~.
[18]晏同珍.滑坡动态规律与预测应用[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C].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8.
[19]黄润秋,许强.斜坡失稳时间的协同预测模型[J].山地研究,1997,15(1):7~12.
[20]Thom é structurelle et morphogénèse[M].New York:.
[21]Henley theory models in geology[J].Mathematical Geology,8(6):649~.
[22]Saunders P introduction to catastrophe theory[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
[23]Keilis-Borok V lithosphere of the earth as a nonlinear system with implications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J].,28:19~.
[24]Phillips J and chaos in hillslope evolution[J]..,293:25~.
[25]Phillips dynam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relief[J].Geomorphology,(14):57~.
[26]Phillips J dynamical systems in geomorphology:revolution or evolution?[J].Geomorphology,5:219~.
[27]Siqing Qin,Jiu Jimmy Jiao,Sijing cusp catastrophe model of instability of slip-buckling slope[J],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2):119~.
[28]Siqing Qin,Jiu Jimmy Jiao,Sijing Nonlinear Catastrophe Model of Instability of Planar-slip Slope and Chaotic Dynamical Mechanisms of Its Evolutionary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8093~.
[29]Tang C in Rock Unstable Failure(in Chinese)[M].Beijing:China Coal Industry Publishing .
[30]Tang C A,Hudson J A,Xu Failure Instability and Related Aspects of Earthquake Mechanisms(in Chinese)[C].Beijing:China Coal Industry Publishing .
[31]Siqing Qin,Sijing Wang,Jiu Jimmy predictable time scale of landslide[J].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59:307~.
[32]Jaeger J C,Cook N G of rock mechanics(third edition)[M].London:Chapman and .
[33]钟铁.潘田矿区降雨-滑坡关系的突变性分析.金属矿山,2001,(5):16~18.
[34]吕贵芳.鸡鸣寺滑坡的形成及监测预报[J].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学报,1994,,增刊,376~383.
[35]Wolf A,Swift J B,Swinney H L,and Vastano J Lyapunov exponents from a time series[J].Physica,16D:285~.
[36]Homes P J,Rand D bifurcations of Duffing’s equation:an application of catastrophe of sound and vibration 44:237~.
[37]刘秉正.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基础.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水土保持梯田工程措施论文要原创吗,我可为您操作.
应对山体滑坡的山区公路施工措施论文
摘要: 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本文结合实际,重点阐述了应对山体滑坡的山区公路施工措施。
关键词: 滑坡;公路;措施
1 滑坡概述
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个滑动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动面可以是受剪应力最大的贯通性剪切破坏面或带,也可以是岩体中已有的软弱结构面。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的、长期的往下滑动,有些滑坡滑动速度也很快,其过程分为蠕动变形和滑动破坏阶段,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现为急剧的滑动,下滑速度从每秒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滑坡多发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区的斜坡、岸边、路堤或基坑等地带。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轻则影响施工,重则破坏建筑;由于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
滑坡分类的目的在于对发生滑坡作用的地质环境和形态特征以及形成滑坡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以便反映出各类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预测和预防滑坡的发生,或在滑坡发生之后有效的进行治理。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指标,各国学者和工程部门对滑坡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案。对于一个滑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实践中,我们应该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根据突出因素对滑坡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就是看对我们认识、防治和处理此滑坡是否有帮助。
2 滑坡机理分析
在地质构造上,坡体表层为全、强风化岩层,岩性较软弱,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
路堑边坡开挖后,造成坡体岩层层面临空,使坡体上的岩土体失去平衡;
路堑的开挖和削坡,破坏了坡体原有的平衡,同时坡体的卸荷,造成坡体节理裂隙张开,为坡体上水的入渗提供了通道,而灌溉水沟的存在又为坡体滑动提供了水源;
下渗的水软化强风化板岩和其中的泥质,为滑坡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3 滑动面参数取值
根据对该滑坡勘察所取得的地质资料及目前滑坡的滑动状态,采用反演分析方法,选取典型的横断面反算滑面的力学参数,并将此反演值作为滑坡处理设计时的参数值。地下水是诱发滑坡的因素之一,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均考虑了地下水的场应力。
4 某山区公路应对滑坡的设计方案
按照“安全、环保、舒适、美观”的原则,在满足安全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考虑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同时根据场地地形、工程地质条件及本合同段现场实际情况,对滑坡体进行处理。
在某山区公路施工中,由于滑坡推力较大,故在2#滑坡西块滑体的上级滑坡布设一排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以抵抗滑坡的下滑力作用,桩中心距左线线路中线约18m。由于锚索孔与桥墩存在交叉,部分抗滑桩因锚索与桥墩无法避开而改为普通抗滑桩。共设抗滑桩15根,其中锚索抗滑桩12根,普通抗滑桩3根。
主要施工流程
先施工抗滑桩,滑坡稳定后施工桥梁墩台。
锚索抗滑桩施工顺序为:测放桩位→清理并稳固桩孔附近坡面→施工抗滑桩锁口→开挖→节桩孔→绑扎护壁钢筋→支模→浇注护壁砼→开挖下一节桩孔→重复上面四道工序直到设计标高→封底→绑扎桩身钢筋→浇灌桩身砼至距桩头2m处,预留锚索孔位→浇注剩余砼。锚索孔钻孔→下钢绞线→注浆→张拉→锁定。
锚索与桩身工程可分别进行,先后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应注意相互的配合与衔接。
抗滑桩施工
测量放桩
抗滑桩要按桩排方向及控制桩身的里程、坐标位置准确放线定位。
普通地质情况桩身开挖
a.抗滑桩施工前应先将桩位附近边坡或表层易滑塌部分清除,并做好桩位附近地表水的拦截工作。
b.抗滑桩跳桩分节开挖,做好锁口盘和每节护壁。每节开挖深度不超过1m,开挖一节,做好该节护壁,当护壁砼具有一定强度后方可开挖下一节,护壁各节纵向钢筋必须焊接,禁止简单绑扎。
c.浇筑护壁砼时,必须保证护壁不侵入桩截面净空以内。桩坑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校准其垂直度和净空尺寸。 特殊地质情况桩身开挖
2#滑坡西块滑体6#~15#地质为褐黄、褐灰、褐黑色亚黏土,顶部松散。滑坡地段地表水、地下水丰富,桩身开挖过程中渗水量大,土质流动性大,呈流塑状,桩身护壁四周坍塌严重,成孔困难。护壁后侧的部位空洞严重,已完成的护壁承受土压力极大,导致护壁变形、开裂,给工程施工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特殊地质抗滑桩护壁施工处治方案:
(1)已完成的护壁,由于变形、开裂严重,用φ108*6钢管做横撑做临时支撑,控制护壁变形。
(2)在已完成的护壁上开孔,由孔口处向护壁后空洞部分填充C25砼,直至护壁后空洞完全密实为止。护壁开孔由上往下,尺寸为30×30cm方孔,按2m间距梅花型布设,并在开孔处适当加设φ25Ⅱ级钢筋,使护壁、填充砼、桩周土体形成一体。
(3)护壁砼厚度由原设计的`20cm调整至40cm,护壁钢筋由原单层钢筋网调整为双层钢筋网。抗滑桩每节护壁长度控制60cm。
(4)为保证抗滑桩顺利施工,在滑动面地段布置超前小导管,超前小导采用L=2mφ42*4花管,间距为50×50cm梅花型布置,外插角30度,小导管超前有效长度为,可以分二个至三个循环进行开挖。小导管采用双液注浆机注双液浆,双液浆配合比为C:S=1:水灰比为,注浆压力为。小导管不仅固结已开挖段护壁四周背后松散体,还起到超前支护的作用。
(5)护壁开挖严重无法进行,下步开挖时,回填透水性材料碎石土至开裂处进行二次开挖。
抗滑桩锚索施工
a.锚索孔位测放应准确,偏差不得超过±3口,倾角允许误差小于锚索长度的3%;考虑沉碴的影响,为确保锚索深度,实际钻孔深度再大于设计深度。
b.锚索钻孔时禁止开水钻进,以确保锚索深度施工不致于恶化滑坡工程地质条件。2#滑坡锚索施工时,锚索孔眼时常发生塌孔,不能正常施工。处治方法为注双液浆固结松散体,钻机二次钻孔。
c.锚索张拉分五级进行,每级荷载分别设计拉力的、、、、倍,最后一级需要稳定10~20分钟外,其余每级需要稳定5分钟,分别记录每一级钢绞线的伸长量。在每一级稳定时间内必须测读锚头位移三次。锚索张拉除考虑预张拉外还要交替分级张拉,交替张拉可保证各孔锚索受力均匀,张拉后若有明显的预应力损失,及时进行补张拉。
d.张拉到最后一级荷载且变形稳定后,卸荷至锁定锚索。锚索锁定后,按要求切除多余钢绞线,锚头及锚孔在桩身的锚孔部位补浆完成后,用C25砼及时封闭锚头。
5 结论
以上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及滑坡形成条件、滑坡的防治措施做了简单的介绍。天然的或人工开挖形成的边坡到处可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边坡失稳,引起各种规模的滑坡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了巨大的灾难。因此,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和治理滑坡,从而减少滑坡的发生和降低因滑坡造成的损失。相信通过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滑坡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我们的公路建设也会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隆威,郝宇.关于某高速公路滑坡原因及处治措施分析.
[2]施凤彬.浅谈滑坡群抗滑桩施工技术.
[3]肖庆丰,孙连军,王火明.浅谈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9.
鸦片战争前,林则徐看到英国军舰在广州湾沿海游弋,深感大清水师的弱势,上书道光帝用十分之一的关税来造船买船,被道光帝驳回两次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深感海防的无助,又加上通商口岸的开辟,中国开始洋务运动,预备建立:北洋,南洋,福建,广州4支新市海军,后来改为北洋,南洋两支。后来中法战争南洋舰队基本覆灭,再加上军费被慈禧用作修颐和园去了,成立两支海军没钱。就下旨:海外订购的船,一律归北洋,先成北洋一师。从此中国建立起第一支现代化海军。但随着清政府越来越多的割地赔款和慈禧玩乐,没钱投向海军了。到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已10年没买新舰了,当时总吨位排亚洲第一,世界第七。但是舰船式样开始老化,而且严重的弹药不足。导致甲午海战的失利,全军覆没。后来,清政府想重新建立一支海军,实在拿不出钱来了,一共买了艘三千吨左右的小巡洋舰,太弱无法成军。在【辛丑条约】后被列强分了,好搞笑啊。。。。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接管了清朝的几艘舰艇,又从列强那买了几支,成立了一支小海军,但始终没形成战斗力,导致日军基本没怎么派军舰在中国进行海战,最多是打打沿海的炮台,全部海军去打英美在亚洲太平洋的海军了。新中国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现在有:东海,南海,北海三支舰队
柏桦,1956年生于重庆。诗人,学者。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导。现居成都。 柏桦著作。 柏桦手稿。 窥豹录·柏桦 胡亮 说到无匹的诗人,柏桦,有四个字——前,后,左,右——恰好派上用场。前后者,阶段之谓也。前期柏桦,是抒情诗的柏桦,是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式的柏桦;后期柏桦,则是叙事诗或史诗的柏桦,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或纳博科夫式的柏桦。左右者,气质或态度之谓也。左边柏桦,是白热的、尖细的、夏天的、奔临悬崖的柏桦,是重庆的柏桦;右边柏桦,则是安闲的、逸乐的、秋天的、枯坐深渊的柏桦,是南京或江南的柏桦。前后历历,左右交错。前左,前右,后左,后右:至少可以得到四个柏桦,当然,不免亦是一个柏桦。欲谈柏桦诗,对此不可不细察而深究。那么从头说起吧,诗人的母亲——他称之为“下午少女的化身”——早就给这个古怪男孩填充了过量的热血和怪癖,以至于,他后来长期蜷身于两者——下午和少女——的紧闭,并滑入了不可避免的抒情的“厄运”。1981年10月,他写出《表达》,此后,就投身于热爱、激动和怒气,就像投身于内心的革命。他的词,与他的细胞,他的诗,与他的身体,发生了革命的相拥,流出了只争朝夕的热泪。只用去不到十年,他就完成了《震颤》、《海的夏天》、《再见,夏天》、《光荣的夏天》、《悬崖》、《牺牲品》、《群众的夏天》、《琼斯敦》和《夏天,啊,夏天》。缘于下午和少女的无形的“俯冲”,这就是停不下来的发抖的抒情,最后的抒情,“充满老虎”的抒情。此类抒情诗的速度显而易见,此种速度,加速度,却无损于字句的精密度,亦无损于哪怕细部的韵律感,——自有新诗以来,绝少诗人能有此等手腕,能得此种神妙。在柏桦的夏天丛书里,《夏天还很远》是个过场,美学在这里换马,诗人从左边的母亲来到右边的父亲,或者说,他尾随父亲从左边来到右边:小竹楼,白衬衫,干净的布鞋。这样,诗人就得到了迥异的抒情诗:《惟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秋天》、《民国的下午》、《在秋天》、《望气的人》、《李后主》、《在清朝》、《往事》和《苏州记事一年》。这批作品交错于前面提及的那批作品,让我们晓得,诗人在自己的涡旋里,还能够间或归于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所谓“相反的自我”。诗人这个“相反的自我”,闲来无事,却让“自我”——不断沦陷和反复的“自我”——得以安度到今天,并让诗人的“逸乐美学”逐步显现。这就是前期柏桦:一个罕见的抒情诗人,甚至不妨说,一个最好的抒情诗人,——即便放在整个新诗史上来看亦是如此。此后,诗人罢笔十五年。前期柏桦除了露出逸乐美学的先兆,亦已露出互文性写作的根须——比如《望气的人》之于任继愈《中国佛学史》,又如《在清朝》之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此二者,经过放大,成全了后期柏桦。到2007年,柏桦重启诗笔,完成了长篇叙事诗——且容我就这么贴个标签——《水绘仙侣》,加附长注若干,成为诗文交织的奇书,其潜文本,除了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还有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冒氏和董小宛的美化生活,既是写境,亦是造境:生活,写作,柏桦从此处去往彼处,亦从彼处来到此处。文字更是不消说,化古化欧,学了胡兰成,几欲胜似胡兰成。单看形式感,此书已是作为“镶嵌品”的注释之书。诗人却不欲就此作罢,他要将互文性写作推向极致:那就是引文之书。诗人已完成两部《史记》,将晚清以来之史料——野史,札记,新闻,时文——直接分行成诗,让潜文本升为“全部”的显文本,而诗人意图,却退变为潜文本,甚至退变为无字,退变为笑指庭前柏。最后的解构由受众来完成,经由受众,诗人用无字揶揄了引文,用缺席搅乱了在场,用隐身的主体性击败了不断君临的他者的主体性。诗人通过解构、戏说和反讽还原出真正的历史,我们才在他者的脊背,再次发现久违的左边形象,只不过,已然是反抒情主义的左边形象。——此点必要注意才是。今日之柏桦,为学日益,已然沉浸于“狂欢式的互文性写作”(此语出自柏桦弟子周东升),他将左与右的交错,心与脑的交错,带入了更加开阔的个人与他者的交错。考量才情学诸端,前后柏桦似乎各有偏嗜,各有擅场,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诗人,一个论者,甚至一个随笔作家,柏桦都已经给出了个人化的语调、身段和文体,对于他来说,这甚至比给出个人化的思想还重要。以其能如此,除了是最好的抒情诗人,柏桦还是一个身怀致幻术的罕见的文体家。 (节选自胡亮著《琉璃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胡亮,生于1975年,诗人,论者,随笔作家。出版论集《阐释之雪》《琉璃脆》和《虚掩》,编著《永生的诗人:从海子到马雁》,主编《出梅入夏:陆忆敏诗集》。创办诗与诗学集刊《元写作》。曾参加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洛夫国际诗歌节。获颁后天文化艺术奖、袁可嘉诗歌奖。现居蜀中遂州。 胡亮文论集《阐释之雪》,曾获第二届袁可嘉诗歌奖,出有大陆简体及台湾繁体两种版本,目前仅有少量存书,欢迎在微信或留言购买。
【法律讲堂文史版】系列节目:明清妙判 主讲人:柏桦主讲人简介柏桦,北京市人,1953年出生。历史学博士(中国)、文学博士(日本),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与法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国帝王宫--宫省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三国志官名集释》、《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明清州县官群体》、《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官制史》(合著)、《中国古代刑罚政治观》、《柏桦谈明清奇案》、《中国政治制度史》等,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律例合编通考》,及重点项目《中华大典·政治典·元明清分典》等多项课题研究。目前从事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法律制度史教学与研究。 《明清妙判》简介现代社会,人们对案件的记录十分具体而详尽,案发情况、证言证词、裁判依据结果等相关内容都会记录在案。那么在中国古代,对于案件又是如何记录的呢?在中国古代,当时的审判官员们采用“判词”的方式来记录案件。那么什么叫判词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判词是判决书的旧称。如果我们想了解古代司法的具体情况,那么了解判词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判词中不光记录了案情本身,有时候还会记录时代背景,民俗风情。而《明清妙判》系列节目就是依托丰富、真实的明清判词,在努力还原案件本来面貌的基础上,结合判词中的知识点、兴趣点为观众做详尽的分析与品评。力求在轻松的氛围内,为观众呈现古代审判方式、审理手段、司法精神。 主要论著目录 论文题目 报刊杂志名称 发表时间1. 西汉三工官 西北大学学报 1985年第1期2. 丞相设置始末 历史知识 1984年第6期3. 如何确立中国文官制度概念 光明日报 1990年2月21日4. 从清代知县的出身看康雍乾时期的吏治 文史知识 1990年第10期5. 中国古代秘书体制 史学集刊 1991年第5期6. 试论明代州县官吏 秘书工作 1992年第2期7. 中国古代重要文书--诏敕与奏章 档案学通讯 1992年第4期8. 《明史研究专刊》与发行人吴智和 史学集刊 1994年第1期9. 台湾归来话档案 北京档案 1993年第1期10. 明代知县的关系网 史学集刊 1993年第3期11. 试论清代文官制度 北方学刊 1993年第4期12. 从历史档案看清代对州县官吏的惩处制度 北方论丛 1994年第4期13. 明代州县官吏惩处归制刍议 明史研究 第4辑1994年12月14. 明代州县衙署建制与州县政治体制 史学集刊 1995年第4期15. 从令梅治状看康熙年间的县政 史学集刊 1997年第1期16. 明代州县官施政及其障碍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17. 传主行为与史书传记-以老小于成龙为例 庆祝王仲翰教授八十五暨韦庆远教授七十华诞学术论文合集 1999年6月18. 大陆地方档案、博物馆与地方志的编撰 海峡两岸地方史志地方博物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9年6月19.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明代州县官施政的影响 明史研究 第7辑,2001年8月20. 明代的律例与收继婚风俗 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2001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21. 明代州官的施政心理及其特点 明清论丛,第3辑 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5月22. 明代州县官吏设置与州县政治体制 史学集刊 2002年第3期23. 礼刑与富贵:中国古代刑罚政治观 政治与法律 2002年第4期24. 明清州县的监狱 中国史研究 2002年第4期25. 明代州县改置与州县政治体制 史学月刊 2003年第1期26. 明清司法审判中的“六滥”现象 清史研究 2003年第1期著作 书名 出版社 出版年月1.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人民大学 1989年5月 韦庆远主编,拙参加古代部分的编写2. 中国政治制度史词典 中国社会 1990年3月 刘国新主编,拙为副主编,编写古代部分3. 中国帝王宫--宫省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 台湾华世 1992年6月4. 三国志官名集释 台湾丹青图书有限公司 1992年6月5. 中国政治制度史 高等教育 1992年12月 韦庆远主编,拙参加古代部分的编写6. 三十六计全书 北京燕山 1995年6月 拙为主编7. 天子?帝宫?政道--中国古代宫省智道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月8. 庆祝王仲翰教授八十五周年暨韦庆远教授七十华诞学术论文合集 黄山书社 1999年6月 拙为主编9. 中国官制史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1年9月 与韦庆远合著10. 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12月 独著11. 明清州县官群体 天津人民 2003年1月 独著参与编辑的著作,书名1. 软科学词典 辽宁人民 1989年11月 拙承担古代政制部分2. 大百科全书政治学 中国大百科 1992年10月3.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载《档案学专业教程教学大纲》 中国科学技术 1991年3月4.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古代部分 高等教育 1992年12月5. 国家公务员知识大全 四川人民 1993年10月6. 洪武御制全书 黄山书社 1995年7月7. MPA必修核心课程教材(《公共政策》、《行政法制》、《公共部门机关管理》、《管理方法》、《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行为》、《公共财政学》、《政府经济学》等8种10册) 中国国际广播 2002年3月 2003年南开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3年4月。天津市优秀法学家称号,天津市法学会,2004年10月。天津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专著),天津市人民政府,2004年12月。南开大学2004年度“敬业”奖教金一等奖,2005年1月6日。南开大学第二届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优秀项目特等奖,指导教师。项目名称:农村税费改革下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变革及完善――对X县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调查及思考,2005年4月。南开大学第二届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优秀项目一等奖,指导教师。项目名称:希望工程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问题调查研究,2005年4月。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作品名称:《对税费改革下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革的调查及思考》,2005年12月。南开大学第三届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优秀项目一等奖,指导教师。项目名称:食品卫生安全的法律问题――“苏丹红事件”引起的思考,2006年4月。南开大学第四届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优秀项目一等奖,指导教师。项目名称:当代农村纠纷与人民调解制度――以河北省定兴县北田乡调查为中心,2007年4月。2007年南开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7年4月。南开大学首届“良师益友”,2007年6月。南开大学校级精品课:中国法制史,2007年9月。南开大学校级精品课:中国政治制度史,2007年9月。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指导教师。项目名称:当代农村纠纷与人民调解制度――以河北省定兴县北田乡调查为中心(2007年9月)。2008年南开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8年4月。南开大学第二届“良师益友”,2008年9月。2009年南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参考资料》2009年5月。南开大学校级精品示范课:中国政治制度史,2009年3月。南开大学第三届“良师益友”,2009年12月。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 青海省昆仑学者、青海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理事。
这个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