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The Black Cat" is a short story by Edgar Allan Poe.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the August 19, 1843, edition of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It is a study of the psychology of guilt, often paired in analysis with Poe's "The Tell-Tale Heart".[1] In both, a murderer carefully conceals his crime and believes himself unassailable, but eventually breaks down and reveals himself, impelled by a nagging reminder of his guilt. The story is presented as a first-person narrative using an unreliable narrator. The narrator tells us that from an early age he has loved animals. He and his wife have many pets, including a large black cat named Pluto. This cat is especially fond of the narrator and vice versa. Their mutual friendship lasts for several years, until the narrator becomes an alcoholic. One night, after coming home intoxicated, he believes the cat is avoiding him. When he tries to seize it, the panicked cat bites the narrator, and in a fit of rage, he seizes the animal, pulls a pen-knife from his pocket, and deliberately gouges out the cat's that moment onward, the cat flees in terror at his master's approach. At first, the narrator is remorseful and regrets his cruelty. "But this feeling soon gave place to irritation. And then came, as if to my final and irrevocable overthrow, the spirit of PERVERSENESS." He takes the cat out in the garden one morning and hangs it from a tree, where it dies. That very night, his house mysteriously catches on fire forcing the narrator, his wife and their servant to next day, the narrator returns to the ruins of his home to find, imprinted on the single wall that survived the fire, the figure of a gigantic cat, hanging by its neck from a first, this image terrifies the narrator, but gradually he determines a logical explanation for it, that someone outside had thrown the dead cat into the bedroom to wake him up during the fire, and begins to miss Pluto. Some time later, he finds a similar cat in a tavern. It is the same size and color as the original and is even missing an eye. The only difference is a large white patch on the animal's chest. The narrator takes it home, but soon begins to loathe, even fear the creature. After a time, the white patch of fur begins to take shape and, to the narrator, forms the shape of the , one day when the narrator and his wife are visiting the cellar in their new home, the cat gets under its master's feet and nearly trips him down the stairs. In a fury, the man grabs an axe and tries to kill the cat but is stopped by his wife. Enraged, he kills her with the axe instead. To conceal her body he removes bricks from a protrusion in the wall, places her body there, and repairs the hole. When the police came to investigate, they find nothing and the narrator goes free. The cat, which he intended to kill as well, has gone the last day of the investigation, the narrator accompanies the police into the cellar. There, completely confident in his own safety, the narrator comments on the sturdiness of the building and raps upon the wall he had built around his wife's body. A wailing sound fills the room. The alarmed police tear down the wall and find the wife's corpse, and on her head, to the horror of the narrator, is the screeching black cat. As he words it: "I had walled the monster up within the tomb!" Like the narrator in Poe's "The Tell-Tale Heart", the narrator of "The Black Cat" has questionable sanity. Near the beginning of the tale, the narrator says he would be "mad indeed" if he should expect a reader to believe the story, implying that he has already been accused of madness.[2]One of Poe's darkest tales, "The Black Cat" includes his strongest denouncement of alcohol. The narrator's perverse actions are brought on by his alcoholism, a "disease" and "fiend" which also destroys his personality.[3] The use of the black cat evokes various superstitions, including the idea voiced by the narrator's wife that they are all witches in disguise. The titular cat is named Pluto after the Roman god of the Underworld. Publication history"The Black Ca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the August 19, 1843 issue of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At the time, the publication was using the temporary title United States Saturday Post.[4] Readers immediately responded favorably to the story, spawning parodies including Thomas Dunn English's "The Ghost of the Grey Tadpole".[5][edit] Adaptations [edit] In film "The Black Cat" was adapted into a film starring Bela Lugosi and Boris Karloff in 1934 and another with Lugosi and Basil Rathbone in 1941, although neither version bears much resemblance to the original story.[5] Many other adaptations exist but the most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is the middle segment of Roger Corman's trilogy film Tales of Terror in 1962.[5] Although the overall film was cast with Vincent Price as the lead, in this segment, he was in a supporting role with Peter Lorre as the main character. The 1934 film Maniac also loosely adapts the story. This version follows a former vaudeville actor who kills a doctor and takes the doctor's place to hide his crime. "The Black Cat" was also adapted into a film of the same name by Italian horror director Lucio Fulci in 1981. Film director Dario Argento presented his own loose adaptation of the story in the 1990 anthology film Two Evil Eyes.[edit] In television "The Black Cat" is the eleventh episode of the second season of Masters of Horror. The plot essentially retells the short story in a semi-autobiographical manner, with Poe himself undergoing a series of events involving a black cat which he used to inspire the story of the same name.[edit] Recordings In 1997, a compilation of Poe's work was released on a double CD entitled Closed on Account of Rabies, with various celebrities lending their voices to the tales. The Black Cat was read by avant-garde performer Diamanda Galás.[edit] References in literary works In 1970, Czech writer Ludvík Vaculík made many references to "A Descent into the Maelstr�0�2m" as well as "The Black Cat" in his novel The Guinea Pigs.[edit] References in art In 1910-11 Futurist artist Gino Severini painted "The Black Cat" in direct reference to Poe's short story. An illustration and description can be found at this site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小说家、诗人、批评家。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宣扬唯美主义、神秘主义。受西欧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文学颓废派影响大。小说有《怪诞故事集》、《黑猫》、《莫格街谋杀案》等。论文有《写作的哲学》、《诗歌原理》等。 爱伦·坡被誉为“侦探小说的鼻祖”。《莫格街谋杀案》、《罗杰疑案》和《失窃的信》被奉为侦探小说的先河。《莫格街谋杀案》写密室凶杀,凶手居然是猩猩。《罗杰疑案》借新闻报道,纯粹用推理形式破案。《失窃的信》是对人类心理进行解剖与逻辑演示的范本。在这三篇小说中塑造了业余侦探杜宾的形象,将科学精神和诗意灵韵融于这个理想的侦探身上,可以说他是柯南道尔笔下福尔摩斯的前辈
有资料,说明
《红字》讲述了17世纪清教殖民统治下,在波士顿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奇灵渥斯,奇灵渥斯遭遇海难,白兰以为他在海难中已经遭遇不幸。在孤独中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白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然而白兰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后来丈夫齐灵渥斯却平安地回到了新英格兰,并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当他查出白兰的情人是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便开始折磨这位愧疚不已的年轻牧师。最终,齐灵渥斯因偏狂报复而身败名裂;丁梅斯代尔不堪愧疚,身心俱毁,临终前在公开承认了通奸事实;只有海丝特勇敢地面对未来,准备带着女儿去欧洲开始新的生活。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天赋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为一体。他是一位真正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作家,因而一直享誉英美和世界文坛,至今盛名不衰。进入二十世纪,美国的文学日趋成熟,涌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如海明威、菲兹杰拉德、福克纳等。这些作家无不从霍桑那里深受教益,无怪乎有人称霍桑是“作家中的作家”。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色彩象征意象一向为研究者们 所特别关注。 作品中大量的色彩描写为整部著作披上了斑斓 的衣衫, 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及其生存环境呈现出浮表的缤纷 绚烂与内在的迷茫空虚。 这种内外的反差与对比强化了作品 的悲剧色彩,从而显露出“美国梦”这一文明社会的光辉幻象 的本质-- -- -它憧憬一个新的世界, 憧憬无限的机遇, 憧憬 一个潜在的、完美得令人难以想象的伊甸园,却由于其内在的 虚幻性与欺性而使这种憧憬沦为空想和妄想,使得它“成了 一种永动机,尽管体积庞大、能量惊人,但其唯一的功能却似 乎仅仅是制造精神橡皮糖”。 主人公盖茨比就是这个五彩缤 纷的梦幻的一个牺牲品,围绕着他的各色人物、器物、环境无 不以其各自独特的色彩暗示着其理想的梦幻本质。 白色象征天真和纯洁。 尼克在汤姆的家里第一次见到表 妹黛西时,黛西一身素白,全身所散发出的光辉使得整座房子 都笼罩在一种舒缓的浅淡色调中。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一般指创作方法,表达令人难以捉摸的幻觉,其内容则是神秘主义。作家所要阐述的不是现实的客观世界,而是个人主观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来自象征一词,它在希腊文中的原义,是"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中的一端,以表示衔接"的信物,后来逐渐演变为"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象征自古有之,它是联想的一种方式,即把眼前所见的事物,与以往所感受过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新的意境。作为一种特定的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象征主义最先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主要表现于诗歌创作领域。法国的象征派诗人以马拉尔美(1842--1898)、魏尔估(1844--1896)、韩波(185d--1891)三人为代表。在戏剧方面,以比利时的剧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为代表。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象征主义向英,美、德,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传播,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它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从内容上说,象征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时间上说,象征主义又有前期与后期之别。前期的象征主义,主要指巴黎公社失败后,即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在欧洲流行的思潮,后期的象征主义,是指本世纪二十年代,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象征主义再度崛起,席卷欧美,达到它的高峰。有人将后期象征主义归属于现代派范畴。一八八六年,法国诗人儒勒·莫雷阿(1856--1910)在巴黎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与此同时,马拉尔美撰写了《前言》,勒内·吉尔发表了《声调沦》。这三篇论文既奠定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础,也是后人研究象征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象征主义者认为,文学艺术所应表达的不是现实生活,而是意识所不能达到的超时间、超空间,超物质、超感觉的"另一世界",这种超感觉的事物,只有通过象征才能表达出来。他们认为,现实黑暗无常,虚幻痛苦,只有"另一世界"才是真、善、美。是用恍恍惚惚、半隐半现的景物来暗示另一世界,而象征就是沟通这两个世界的媒介。如咏乌鸦代表命运,象征灵魂的黑暗,以虹象征光明,黑象征悲哀,自象征纯洁,黄象征权威,等等。这些象征意义,是事物、词语所固有的特性,为人们所热知。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其象征性往往不是事物、词语所固有的属性,而是人为的主观赋予的特性,如以大雨象征天主,圣杯象征神力等,其意义也就令人费解。同样一种事物,同样一首诗往往可以作出不同的多种解释。象征主义的诗歌是以暗示和联想为基础的文艺创作。它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歌,反对直接抒情,主张间接抒情,也不同于现实主义的诗作,反对对事物作客观的具体的描绘,它把人们的视线从外部的物质世界引向内部的精神世界。如何表达这种内部的精神世界呢?主要靠象征性的暗示,即暗示主题,暗示事物,暗示感情。十样东西,只说三样,留下七样,由读者的感官去推想,或者只说一事一物,由读者联想出无穷无尽的事物。这样,读者仿佛一半在读诗,一半在进行创作,从中得到乐趣。象征派的涛歌极力避免一般性的描述,尤忌赤裸裸的说教。象征派的诗歌要求具有形象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统一性。象征主义者认为,写诗如同作曲一样,文字就是音符,要求诗篇产生交响乐般的艺术效果。韩波曾作了一首十四行诗,分别给元音字母定了色,"A是黑,E是白,I是红,U是绿,O是蓝"。有人还从乐器的种类上联想出音与色的关系,说竖琴是白的,四弦琴是青的,横笛是黄的,风琴是黑的。这种色与音的交错,打破了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界限,使诗歌、音乐,绘画混在一起。这样的诗,才被认为是上乘之作。象征派主张自由诗体,倡导不定形的散文诗。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固有的缀音押韵的格律,而由语言本身的音乐性来代替,以表达刹那间的印象或情调。象征主义者认为,刹那间的印象或情调是不可捉摸的,要传达出这种情调,用语言是不可能的,用诗歌的格律也无济于事,只有用言语音响本身来麦达,而不是由词汇语意宋体现,因而反对修辞,废弃请行形式的约束,主张根据诗人思想感情表达上的需要,灵活安排音步、顿挫和韵脚;这就导致现代自由诗体的出现。因此,诗体格律的自由化,是象征派的重大特色,也是对现代诗歌的一大贡献。
《白鲸》的象征意义探析摘要:麦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白鲸》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白鲸莫比·迪克、捕鲸船裴考德号、船长亚哈等形象来探讨其象征意义。关键词:莫比·迪克;裴考德号;亚哈;象征意义《白鲸———莫比·迪克》(Moby—Dick)是赫尔曼·麦尔维尔最杰出的作品,是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性著作。小说叙述了一位名叫亚哈的捕鲸船船长率全体船员与捕鲸水手,追捕一条叫作莫比·迪克的白鲸的故事。莫比·迪克是一个令人心惊胆战、凶残狡猾的海中怪物,凡是捕鲸的渔民莫不闻风丧胆,谈鲸色变。亚哈的一条腿就是被它吞噬掉的。因此他决心捕杀白鲸,报仇雪恨。捕鲸船在大海中日夜搜捕,终于和白鲸遭遇。经过三天的追踪,白鲸终于被鱼叉标枪所击中。发狂的白鲸撞翻了渔船,船长亚哈被鱼叉标枪上的绳索缠住,一起卷入海中,最后两败俱伤,船沉人亡,只有船员伊什梅尔生还,向我们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白鲸》这部小说大量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其中的许多人物景观几乎都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作者正是通过多重奇谲的象征事物来表现他对哲学、社会、宗教等问题的深刻思考。陆地和海洋是小说中一对相反相成、内蕴丰富的象征物。一方面,陆地象征着安闲舒适,海洋象征着凶险莫测;陆地代表着封闭自足,海洋则代表着冒险求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陆地也象征着使人丧失精神生活的人类文明,而海洋则代表未受人类文明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保留地。与此相映,航海远行既可象征探索与发现的心灵历程,又可象征返璞归真的精神之旅。“烟斗”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及的另一重要意象,它的基本寓意是现实生活的日常享乐。借此寓意,作者揭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当以实玛利和魁魁格分享同一支烟斗的时候,不仅表明他们是在享受生活,而且象征他们已结成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友谊;二副斯塔布整天烟斗不离嘴,象征他是一个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人;亚哈船长把烟斗扔进大海,则象征着他要放弃享受,下定决心去追捕白鲸。“裴考德号”捕鲸船的象征意义更为丰富。它代表人类生活的世界舞台,象征执著探寻自然界秘密的美国精神;代表原始文化的一叶方舟,象征基督教对其他“落后”文化的统治之地;又由于“裴考德”取自被灭绝的印第安部落之名,所以它还可以象征邪恶的人类世界必遭毁灭的命运。这部小说的象征意义无处不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地加以探析。一、白鲸莫比·迪克的象征意义莫比·迪克是一条带有传奇色彩的白色巨鲸,小说就以这条巨鲸的名字命名。“异教徒水手”把它当成海怪,疯子迦百列把它当成镇教神的化身,亚哈把它当作自己的仇敌,以实玛利则认为它代表着残酷的空虚和宇宙的浩阔。白鲸莫比·迪克有着“雪山一样的背峰”,它天生使人畏惧“,它突击的时候,一再表现那种无以伦比的充满机智的阴险”。它常常在大海里翻腾,施展出可怕的暴力,它曾使无数的捕鲸者葬身大海。它无处不在,并且会在同一时间里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连魔鬼本人也领悟不了它的真相”。它是不朽的,人们的铁叉对它毫无伤害,它身上插遍了铁枪头,却还能安然无恙地游来游去。“白鲸”在这里成了一种超然的对人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力量,进而它又被人们理解为世间一切“恶”的化身———凡是一切最使人狂怒和痛苦的事情,一切附有恶念的真理,一切使人焦头烂额的东西,一切有关生命思想的神秘而又不可思议的鬼神邪说,一切的邪恶等等,都是莫比·迪克的明显化身。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白鲸的象征意义,这白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象征着那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者相对立的那种力量。正如批评家安妮特·鲁宾斯坦所指出的那样:“由于要在船上提取并储存油脂,捕鲸船实际上就成为一座流动的工厂。它是一种将现代企业与极权的君主制相结合的组织形式。”白鲸这个尚不被理解而又威力无穷的怪物,实际上是作者对资本主义强大的生产力既感到不可理解又感到恐惧不安的心理的真实反映。也表现出他对处在这一变动时代的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以及他们处境的深切同情。白鲸同时又是上帝神力的象征“,在它那硕大柔和的头顶,由于它那无法言传的沉思默想而挂着一顶雾气重重的华盖,而这种雾气……你有时看得到又被……彩虹耀得光辉灿烂,仿佛上天已经批准了它的思想似的”。白鲸还是大自然的化身。这样,小说的象征意义在于表明:人类如果一无止境地疯狂掠夺大自然,必将被大自然所埋葬。我们今天看到写于一百五十多年前的《白鲸》,不禁为其中的英雄感到遗憾,但是我们要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训。其实白鲸对亚哈及“裴考德号”的报复,就是由于人类不加节制地滥砍乱伐山林、滥杀动物、污染环境等行为,使得人类的生活环境受到了极大威胁。人虽然可以征服自然,但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人类就会像亚哈一样,也要付出沉痛的代价。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独立地生活,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人类必须要和自然和谐共处。就是说,人类不能单独复兴,一定要有自然的繁荣才能生存。一百五十年前的麦尔维尔已经预见了常人之未见。亚哈的“报复”行为的确值得今天的我们去深思。在科技经济愈发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学会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要和自然和谐共处,这样人类才能够继续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下去。二、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象征意义《白鲸》描写的是一艘名叫裴考德号的捕鲸船在船长亚哈的带领下追击白鲸的故事。从表面上看,全书的焦点似乎集中在船长亚哈和白鲸莫比·迪克之间不共戴天的仇恨上,但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部曲折离奇的探险小说。小说中裴考德号全体船员向白鲸一步步的逼近以及他们的最终灭亡,象征着人类在社会、自然以至宇宙中的命运。而作者正是通过象征主义来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显然,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首先,这艘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灭亡。裴考德是美国印第安人一个种族的名字,在美国被白人殖民者占领以后,许多本土的印第安人部落和种族在和白人殖民者的冲突中被消灭了。裴考德就是一个已经被白人消灭了的种族。赫尔曼·麦尔维尔用这个名字来命名捕鲸船,象征着它必定灭亡的悲惨下场。其次,因为全书的叙述者伊什梅尔是这艘遇难船上的唯一生还者,他的叙述只是将业已酿成的灾难复述一遍而已。正如伊什梅尔所说的,船员们做着一切努力,千辛万苦地穿过那无垠的大海,只是为了奔赴他们的死期。他们天涯海角地跟踪、追逐,只是在搜索那条最终会毁灭他们的东西。作者安排唯一的幸存者来讲述这个故事,预示了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三、船长亚哈的象征意义船长亚哈是白鲸的对手,那他又象征着什么?他是企图摧毁美和善的邪恶的代表,还是人类反抗的英雄?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主宰而徒劳地与宇宙力量抗争的狂徒,还是敢于搏击邪恶、探索宇宙秘密的勇士?亚哈为了报私仇,一意孤行,无视船东们的利益,置船员的生死于不顾,并且,他对水手们进行威逼利诱,最后使所有的船员除了伊什梅尔生还外,其余全都葬身大海。亚哈在这里成了比白鲸还要邪恶的魔王;他代表了人类意识中邪恶和黑暗的部分。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以理性和道德为原则,而是被本能冲动所左右,这就必然要酿成悲剧。船长亚哈与《旧约全书》中那个刻毒的复仇国王同名,而那位告诫船员们提防亚哈的老水手则被人叫做伊莱贾。亚哈从他的狭隘心理出发,认为白鲸咬掉他的大腿是出于一种险恶用心,是蓄意与他为敌。因此,他必须与这条孽鲸决一高低,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为了复仇,他可以违背船主的利益私自追杀白鲸;为了复仇,他不惜重金悬赏,花言巧语蛊惑人心;为了复仇,它采用威胁逼迫的手段让全船水手绝对服从他的意志;为了复仇,他甚至置全体船员的性命于不顾,孤注一掷,死不回头。他就像一头发疯的野兽,一步步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但是,亚哈又是一个敢于反抗神明、反对旧规习俗、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经验丰富的船长。他“跟可怕的大海斗争了四十年”,他有着“高尚的灵魂、伟大而古朴的心胸”。他操鱼枪敏捷而又准确,他曾刺中过无数条大鲸。他遭受过挫折,但他永远不会被击败。这时,他又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他像拜伦笔下的该隐那样背叛天意、铤而走险;他又似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那样永不满足、探索不止;他还像弥尔顿笔下的力士参孙那样义无反顾地与敌人同归于尽。因此,亚哈的性格是多重的、矛盾的。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也是复杂的、朦胧的、难以把握的。在他身上,善与恶并存,美与丑相共。四、亚哈追击白鲸的象征意义船长亚哈对白鲸莫比·迪克着迷似的追击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要看我们对于白鲸和亚哈的理解而定。如果说白鲸是邪恶的象征,那么此时,亚哈就是人类的英雄,他追击白鲸的过程就是人类对于邪恶的挑战,对于厄运的不屈服。而亚哈的永不放弃也正是人类面对邪恶时所具有的不屈的斗争精神的体现。如果说白鲸是大自然的象征,而亚哈则代表着黑暗的资本主义,那么此时亚哈对于白鲸的追击就是人类无节制掠夺大自然的过程,他及其船员最后的死亡命运就是大自然的复仇。但是无论怎样分析,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亚哈与白鲸之间的矛盾正是人类与自然、善良与邪恶、美好与丑陋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也正是促使人们不断觉醒以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白鲸》是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的全面总结,它描写了捕鲸工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实际上,对于“白鲸”的象征意义众说纷纭:有人把它看作“善”的象征,有人认为它是“恶”的体现,还有人说它是不善不恶的永恒的大自然的代表。在作者的笔下“,白鲸”颇有神秘主义色彩。小说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还有很多,这种写作手法的使用使这篇小说意义深远,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它被称为是一部“可以让读者任意理解的”巨著,深受读者和现代评论家的赞美。———————————————————参考文献:〔1〕程爱民.美国文学阅读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3〕杨起深.美国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马晓颖.复仇的代价———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评介[J].中国电力教育,2006.〔5〕孙建民《.白鲸》:一座深邃神奇的艺术迷宫[J].域外视野,2006,(10).〔6〕卢洁琼.试论《白鲸》的象征意义[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9).〔7〕刘杰.论《白鲸》中的象征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英美文学研究与网络文化:理论与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价值
白鲸的开题报告
《白鲸》(Moby Dick)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发表的一篇海洋题材的小说,小说中既描绘了捕鲸水手的悲惨生活,也说明了依靠捕鲸而繁荣起来的城市是靠捕鲸人的尸体建立起来的。
英文题目:on the symbolic meaning in melville’s moby dick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3《白鲸》中主题的象征意义
复仇主题的象征意义
人与自然主题的象征意义
4《白鲸》两大线索的象征意义
埃哈伯与莫比.迪克线索
埃哈伯的象征意义
莫比.迪克的象征意义
白色的象征意义
伊西梅尔与捕鲸活动线索
伊西梅尔的象征意义
捕鲸活动的象征意义
皮阔得号的象征意义
大海的象征意义
5 结论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in melville’s moby dick
ⅰ introduction
ⅱ literature review
ⅲ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theme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reveng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human and nature
ⅳ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wo main clues
ahab and moby dick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hab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moby dick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white
ishmael and the hunt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ishmael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hunt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pequod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sea
ⅴ conclusion
选题目的与意义:
美国象征主义大师麦尔维尔因《白鲸》而闻名于世。作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麦尔维尔一度被他的时代所误解,进而为时代所遗忘。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才逐渐被重新发现。其作品,尤其是《白鲸》,受到评论者的称赞,从而他也被列入美国伟大作家的行列。《白鲸》于1851年发表,但当时并没有重大的反响,直到1919年以后才被文学界重视,并且被称为是一部“可以让读者任意理解的巨著”。
《白鲸》能够获得如此声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象征意义。近年来的《白鲸》热,促使许多学者致力于《白鲸》的多方面研究,并且其象征意义的研究经久不衰。《白鲸》的象征意义已经被挖掘出多重意义,本文从作品的主题、线索方面对其象征意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对其象征意义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白鲸》是麦尔维尔最著名的作品,是一部极具复杂性的美国文学杰作,评论家一致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自1851年问世以来,它给读者和评论家没带来了令人生畏的挑战。近年来的`《白鲸》热,促使许多学者致力于《白鲸》的多方面研究,并且其象征意义的研究经久不衰。对于麦尔维尔评论家们一致认为他和霍桑一样是一位象征主义的大师。在英美评论界对《白鲸》的研究主要涉及的种族、阶级、文化以及体裁方面。很少有作品专门介绍它的象征意义。有关其象征意义的研究散布在关于该作品的不同的评论文章中。在中国《白鲸》的象征意义已经被挖掘出多重意义,关于《白鲸》中莫比·狄克的象征意义已经达到共识。学者们从大自然的角度、从社会政治的角度、从善与恶的角度对其象征意义进行了研究。主要的文章包括:陈秋红(1997)《〈白鲸〉象征意义的文化阐述》;肖谊(2004)《超越浪漫主义的史诗——简论〈白鲸〉的现代性》。其他的关于《白鲸》象征意义的研究还包括对于埃哈伯、大海、皮阔得号、以及这次航行本身等的研究。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其中所包含的象征意蕴仍需不断的探究。
bibliography
[1] chase, richard. 1957. th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 [m].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press, ltd.
[2] chen, q. 1997.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moby dick.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2.(陈秋红,《〈白鲸〉象征意义的文化阐述》,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3] chang, y. 2008.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lawrence, d. h. 1984. “from herman melville’s moby dick” [a]. the united state: bantam books.
[5] lawrence, d. h. 1961. studies in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 [m]. new york: viking press.
[6] li, x. 2004. . revelation-on the symbol of death in moby dick. jounal of
sichuan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march,20:2. (李晓宁,《人生﹒悲剧﹒启示-论《白鲸》中死亡的象征意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20卷第2期。)
[7] liu, j. 2005. on symbol of death in moby dick. journal of jia mus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mar. 23:2. (刘杰的《论〈白鲸〉中的象征意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第23卷第2期。)
[8] mcsweeney, kerry. 1986. moby dick: ishmael’s mighty book [m]. boston: twayne.
[9] melville, herman. 1984. moby dick [m]. the united states: bantam books.
[10] mcwilliams, john p. 1984. jr. hawthorne, melville and the american character, a
looking-glass busines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wu, d. 1998.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篇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哥特式小说是西欧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满着神秘与恐怖,给人以独特的心灵震撼和审美感受。它盛极一时,许多作家都受到过它的影响,直到今天,哥特式手法都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得到作家们的青睐。哥特式小说源远流长,本文试从其起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来揭示:在西方文学中一直有这样一股“哥特传统”的暗流,它时隐时现,与“两希”源头并存,可谓 西欧文学与文化的第三条源流。 关键词 :哥特式,神秘,恐怖,第三源头 近 20 年研究综述 一. 哥特式小说的特征和文学史地位 布兰丹 ·亨尼塞在 《哥特式小说》一书中总结了哥特式小说的特征: “哥特式” 这个术语有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好像中世纪的哥特部落;中世纪,和与之相联的城堡、带甲武士和骑士精神;超自然,和随之而来的恐怖、未知与神秘。 《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中说:哥特式小说拒绝平淡,偏好峭壁和悬崖、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定。它沉浸于鬼魅出没、突然死亡、地牢、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这一批评式术语涵盖了大量的反常性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自然力和超自然力的聚合与冲突。这类小说在18世纪的最后几年进入繁荣期,它的影响的余波,它的耸人听闻的手法的重要方面,从勃朗特到狄更斯时期直至当代的英语文学,可以连续的被感受到。 美国评论家赖特认为:要了解近两百年来的文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哥特式小说的知识。 肖明翰、刘新明等人也认为:哥特小说自 18 世纪中期从英国诞生以来,一直拥有广泛的读者,不仅在英国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还影响到其它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文学创作。它吸引了各时期、各流派的作家,将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以安排情节,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效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二百多年来,在英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哥特作品的创作,而且许多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如英国的司各脱、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康拉德、福斯特、戈尔丁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尔文、爱伦·坡、霍桑、马克·吐温、詹姆斯、福克纳、奥康纳、莫里森等人都要么直接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要么把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之中,使哥特小说从通俗小说这一文学领域的“边缘地位”得以进入文学的中心和文学发展的主流,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 二、解读“哥特”一词 人类学意义上:哥特是所谓的蛮族之一。古代欧洲的一个民族。他们住在日尔曼部落的最东部,占据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被第聂伯河划分成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独立的部落。西哥特人善于移动,攻下罗马,最终被同化到已在西班牙建立起的罗马文化中, 8 世纪时被摩尔人征服,同伊比利亚的拉丁成分混为一体。东哥特人穿过巴尔干到意大利,公元 493 年占领了意大利,公元 555 被吸收到拜占庭帝国中 。 艺术风格上:出现于十二世纪晚期,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绘画上,起源于法国的巴黎附近。从来源上看,哥特式美术和建筑借鉴了罗马技术,但是把它们置于与前辈完全对立的一种革新的美学观点。哥特式风格在建筑上主要是运用了飞檐扶壁,这样可以使墙体的负担大为减轻,使在墙面上开出大幅的玻璃花窗成为可能,同时使建筑的整体具有强烈的向上的特征。这样,从视觉角度来看,建筑——主要是教堂——具有高耸入云的外观,而其内部空间则在大幅的彩色玻璃花窗透射出的迷离光线和更高的中庭的双重作用下给人强烈的升腾感,同时又优雅纤细。 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等。在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眼里,这种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 the Dark Ages )的绝妙象征;因此,用那个毁灭了古罗马的“野蛮”、“凶狠”、“嗜杀成性”的部落的名字来指称这种建筑风格自然就再适合不过了。这样,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哥特式作为恐怖、黑暗的代名词则成为小说这种叙事艺术中的一种风格。恐怖的、黑暗的、怪诞的、野蛮的,就像“拜占庭式”意指了不必要的繁复那样,哥特式( Gothic )成为了一个形容词。 到了 18 世纪后期,哥特一词又成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 三. 哥特式小说和运用了哥特式手法的代表作家作品 1764 年,《奥特朗托堡》诞生,作者是英国的荷拉斯 · 沃尔浦尔,这是哥特式小说的开山之作。 其他的代表作有: 英国理查生的《克莱丽生》 英国 克拉拉·利弗的《年老的英国伯爵》 英国安娜 · 拉德克利弗的《乌多尔弗之谜》、《意大利人》 英国威廉 · 贝克福德的《瓦塞克》 英国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 ( The Monk , 1796 ) 爱尔兰马图林的《漫游者梅尔莫斯》 英国詹姆士 · 郝格的《一个已开释的罪者的自传和忏悔》 英国司各特的《玛米思》 英国玛丽 · 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德国霍夫曼的大部分作品 英国 B ·斯托克的吸血鬼小说 美国爱伦坡的大部分作品 运用了大量哥特式手法的作品: 英国狄更斯的《荒凉山庄》,《远大前程》 英国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 英国哈代 英国罗特特·布朗宁 法梅里美的《维纳斯雕像》、《熊人洛奇》 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去吧,摩西》、《我的弥留之际》、《圣殿》、《押沙龙!押沙龙!》、《坟墓的闯入者》、《纪念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美国霍桑的《红字》 美国费兰纳里·奥康纳的《妇人难寻》 美国特鲁曼·卡波特的《别的声音,别的屋子》 美国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金眼睛中的映像》 美国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吸血鬼访谈录》 英国班布里奇的《裁缝》、《到瓶子工厂游玩》 英国 达夫妮 · 杜穆里埃的《蝴蝶梦》 美国斯蒂文金 四. 哥特式小说的心理和美学基础 哥特式小说的心理基础是人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在阅读哥特故事时,我们既感到强烈的恐惧,同时又确信自己的安全,我们既能在幻觉中置身险境,但又从心底知道危险不会真的降临在自己身上,这时,我们就能感到一种强烈的愉悦。 哥特式小说的美学基础是和恐惧相关的壮美。 18 世纪时,英国美学家伯克( Edmund Burke )在讨论壮美时,就已经谈到人类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并且把壮美同恐惧联系起来。他把美分为秀美( the beautiful )和壮美( the sublime )。一般来说,秀美的事物小巧、精致、和谐,并且为人们所熟悉,它们在观赏者心中所引起的是甜蜜、温馨、热爱、安全的愉悦和激动。与之相对,当面对峻峭高山、滚滚大河、亘古荒原、莽莽林海、古老废墟或者雷鸣电闪时,我们似乎体验到一种神秘的超验力量,心中不由充满敬畏甚至恐惧。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场面,我们会发现,它们全都是有关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之间的冲突。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是上帝与魔鬼之间的永恒冲突。而这种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上帝与魔鬼的冲突是哥特小说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它贯穿了哥特小说发展的整个历史。 五、哥特式小说的源头和它出现的原因 肖明翰认为:虽然哥特小说与哥特人毫无关系,但日尔曼民族(即条顿民族)中所流传的极为丰富的民间传说,以及以这些传说为素材的中世纪浪漫故事,是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源泉。哥特小说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这时期的英国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的影响,充满复仇、阴谋、暴力和凶杀,甚至还有鬼魂出没,因此情节惊险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悲剧,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者: 雾中寻你 2007-4-28 16:44 回复此发言 -------------------------------------------------------------------------------- 3 【资料】从哥特式小说看西欧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某学生毕业论文) 《圣经》和基督教传说也是哥特小说的重要源泉。《圣经》里面有许多极为恐怖的场面,而基督教传说也一直在极力渲染地狱的恐怖。这方面最突出的当数《启示录》,里面描写了天使同撒旦的战争,地上的屠杀、瘟疫、灾难和饥荒,以及其它大量关于末日审判的神秘而可怕的征兆。《启示录》因其生动的语言、奇异的想象、丰富的象征、鲜明的意象和震撼人心的气势,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密尔顿的《失落园》到今天的许多恐怖电影都直接取材于《启示录》或者受到它的启示。哥特小说中的许多典型人物类型,比如魔鬼、恶棍英雄、“流浪的犹太人”等,都能在《圣经》中找到他们的原型(撒旦、该隐等);而兄弟相残、夺人之妻、仇杀、强奸、乱伦、同性恋等等哥特小说中的通常主题,都无不在《圣经》中反复出现。至于哥特小说里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善与恶之间永恒的冲突,那就更是一部《圣经》从头到尾的主线。 哥特小说之所以产生和繁荣于 18 世纪,最重要的是浪漫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挑战。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结盟终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的一统天下,然而人文主义的大发展却反过来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并且使以上帝为中心的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处于解体之中。到了 18 世纪,欧洲进入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热情讴歌、极力弘扬人的理性,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否认神秘和超自然现象。席卷欧美的浪漫主义运动就是对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逆反。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特殊流派,被评论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 dark romanticism )。它的所谓“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思想上,它不是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侧重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 肖明翰 教授还提出了一个新观点,那就是,哥特小说在英美和德国这样一些国家最繁荣、成就最高,而这些国家正是最主要的新教国家,其中英美更是长期为清教主义所统治。清教主义是基督教里的原教旨主义,它是新教的一个比较极端的重要流派。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把《圣经》里的每一个字都看成上帝的话。 尽管在哥特小说兴起之时,对天主教徒和各种男女“巫”的残酷迫害已经成为过去,但其影响仍然十分明显。早期的许多哥特小说,比如前面提到的《奥特朗托城堡》、《乌多芙堡之谜》、《意大利人》、《修道士》以及爱伦·坡的名作《陷阱与钟摆》等等,都是以意大利、西班牙或者法国南部这样的天主教国度为背景,而且大都是在暴露天主教及其教士的邪恶。同样,“清巫”事件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这在美国文学中特别突出,比如 1692 年在塞勒姆发生的大规模残酷迫害所谓女巫的事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刺激着文学家们的艺术想象力,从约翰·尼尔、霍桑到现代剧作家亚瑟·米勒、当代作家斯蒂芬·金等许多文学家都以塞勒姆事件为素材创作出了气氛恐怖、寓意深刻的作品。 六、哥特式小说的发展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浪漫主义成了文学的主流,哥特小说也进入最繁荣的时期,几乎所有主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都创作了哥特故事或者使用了哥特手法并且推动了哥特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所有浪漫主义者都是现实的叛逆者,但主流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在于理想化,而哥特小说却意不在此。尽管哥特小说中也有一些理想化人物,而且也在间接表达理想的价值观念,但其重点从来就是暴露罪恶与黑暗。 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在文学中成为主导,但现实主义作家们并没有拒绝使用哥特手法。在这些作家笔下,哥特故事的背景从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城堡搬到了现实中的工业化大都市。在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社会化和现实化。 作者: 雾中寻你 2007-4-28 16:44 回复此发言 -------------------------------------------------------------------------------- 4 【资料】从哥特式小说看西欧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某学生毕业论文) 虽然哥特小说在英国产生和繁荣,但 19 世纪 20 年代以后,哥特小说发展的中心移到了美国。哥特小说能在美国迅速繁荣、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根源。来到美洲的早期移民经历了饥饿、寒冷、瘟疫和死亡,一部美国史可以说就是他们在一个陌生而危险的环境中不断探险、冲突和征服的历史;而且美国小说兴起之时正好是哥特小说在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最繁荣的时候;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美国历史上和美国文化中极为突出的清教主义传统。 美国第一位有影响的作家查尔斯· B ·布朗在 18 世纪末推出的几部作品都是阴森恐怖并且充满血腥的小说,而第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欧文在司各脱和德国作家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睡谷》等哥特故事。美国小说一开始就具有哥特色彩。 七、哥特小说不会消亡 人们对于这些罪恶往年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甚至以恶为善,这在当今世界更是如此。所以,当人们问奥康纳,她为什么在作品中那样大量使用哥特手法时,她回答说:“对于那些听觉不灵的人,你得大声叫喊;而对于那些快失明者,你只能把图画得大大的。”也就是说,只有借助于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才能使人们认识到那些罪恶和危险。因此,只要有使人堕落或者践踏人性的罪恶存在,哥特小说就会继续发展。
有资料,说明
这个可以帮忙的,要求多少字呢
米莉个性孤独倔强,落落寡合,但她始终生热爱自然,苦恋故乡约克郡的荒原。她的小说和诗歌作品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细致入神的描写。尤其在《呼啸山庄》中,旷野、神秘的的自然环境与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这对旷世情侣的性格释放和人生故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极度的爱与极度的恨在在这个封闭的小宇宙中,戏剧化地获得一种神秘而又崇高的艺术气质。如此孤傲、叛逆又热情如火的灵魂,除了在这魔幻般的荒原上,还能在哪里生存呢?1神秘的原野评论家阿诺 凯特尔(Arnold Kettle)认为这部小说“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故事背景具有哥特式神秘、超自然的气氛,而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被置于各种悖论关系所产生的危境中,弥漫着悬念,不断累积和爆发着能量。在这个前工业时期的约克郡荒原上,没有文明城市的状貌描画,没有繁华时尚的情趣点缀。只有阴郁荒凉的原野,四季不断的风、孤独的山庄,倾斜的树木、嶙峋的岩石,纷繁五彩的世界被过滤成为一个单纯的的黑白底色的梦境。 这梦魇般的夸张氛围中才能生发出非理性的人生价值和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雨雪、风暴、黑夜是这荒凉原野的主要基调,野性的自然与激荡的精神一样,深不可测,令人生畏。这神秘漠然的荒野就是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永远的精神之源,孕育滋养着他们孤傲不羁的灵魂、痴顽的爱情迷恋和对抗现实的疯狂。这荒原,是艾米莉终生不能离弃的故乡,是她艺术创作的素材宝库,也是她强烈个性发展的土壤。勃朗特一家的牧师住宅位于哈沃斯的城镇与荒野之间。西边的旷野是勃朗特姐妹经常散步的地方,艾米莉的气质深受旷野气氛的感染。夏洛蒂在1850年给《呼啸山庄》作序时说:“《呼啸山庄》从头到尾是乡土气息的。它带着荒原色彩,野性,像根一样虬结多枝。它也合乎自然的,不会是另一个样子,因为作者本人就是荒原上土生土长的人,荒原哺育长大的孩子。”艾米莉对原野的热爱是她人生经历的客观结果,也是她率真单纯个性的主观选择。在《呼啸山庄》中,荒野的浓重意象又是她表达混沌而强大的无意识的绝佳载体,是她展现本我精神层面故事的完美背景。荒野赋予了艾米莉独特的诗情,而她绝没有像夏洛特所惋惜感叹的那样是在一本困难的书上浪费了自己的才能,她以惊鸿一瞥的天赋给了这粗莽的旷野以永恒的生命。
爱伦全家于1820年7月回到里士满,埃德加在当地私立学校继续学业。表现出学习拉丁文以及对戏剧表演和游泳的天赋。写双行体讽刺诗。诗稿除《哦,时代!哦,风尚!》一首外均已遗失。倾慕一位同学的母亲简·斯坦纳德,后来把她描写为“我心灵第一个纯理想的爱”,并把她作为1831年发表的《致海伦》一诗的灵感来源。爱伦的商行在连续两年经济不景气后于1824年倒闭,但1825年他叔叔之死又使他成了一名富人,他在市中心买下了一幢房子。埃德加不顾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与爱弥拉·罗伊斯特私定终身。1826进入(一年前由托马斯·杰斐逊创办的)弗吉尼亚大学,古典,语言及现代语言成绩出众。发现爱伦提供的生活费不够开销,常参加赌博并输掉2000美元。爱伦拒绝为他支付赌债,坡回到里士满,发现罗伊斯特夫妇已成功地废除了他与爱弥拉的婚约。1827抱怨爱伦无情,不顾弗朗西丝·爱伦的一再劝慰于三月离家出走。化名“亨利·勒伦内”乘船去波士顿。五月应募参加美国陆军,报称姓名“埃德加·A·佩里”,年龄22岁,职业“职员”,被分派到波士顿港独立要塞的一个海岸炮兵团。说服一名年轻的印刷商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帖木儿及其它诗》,作者署名为“波士顿人”,这本薄薄的诗集没引起人们注意。11月坡所在部队移防到南卡罗来纳州的莫尔特雷要塞。1828—29在一连串提升之后,坡获得了士兵中的最高军衔军士长。怀着当职业军人的打算谋求约翰·爱伦帮助谋求进入西点军校的机会。爱伦夫人于1829年2月28日去世,坡从军队荣誉退伍,居住在巴尔的摩几位父系亲戚家。在等候西点军校答复期间写信求爱伦出钱资助第二本诗集的出版,信中说“我早已不再把拜伦当作楷模。”爱伦拒绝资助,但《阿尔阿拉夫、帖木儿及小诗》仍于1829年12月由巴尔的摩的哈奇及邓宁出版社出版,这次坡署上了他自己的姓名。包括修改后的《帖木儿》和六首新作的该书样本得到著名评论家约翰·尼尔的认可,他为此书写了一篇虽短但却不乏溢美之词的评论。1830—311830年5月入西点军校;语言学识过人,因写讽刺军官们的滑稽诗而在学员中深得人心。约翰·爱伦于1830年10月再次结婚,婚后不久读到坡以“A先生并非经常清醒”开篇的来信,因此立即与坡断绝了关系。坡故意“抗命”(缺课,不上教堂,不参加点名)以求离开军校,1831年1月受军事法庭审判并被开除。2月到纽约。用军校同学捐赠的钱与一出版商签约出版《诗集》第二版。该书被题献给“合众国士官生”,内容包括《致海伦》、《以色拉费》、以及他第一次发表的评论性文章,即作为序的《致XX先生的信》。在巴尔的摩与姨妈玛丽亚,克蒂姆和她八岁的女儿弗吉尼亚同住;住姨妈家的还有坡的哥哥威廉·亨利,他于8月病逝,此外还有坡的祖母伊丽莎白·凯恩斯·坡,她因亡夫在独立战争中的贡献而领取的一点抚恤金弥补了这个家庭收入之不足。送交五个短篇小说参加费城《星期六信使报》主办的征文比赛;小说无一中奖,但全部被《信使报》于次年发表。1832—33住姨妈家,教表妹弗吉尼亚念书。写出六个短篇小说,希望加上《信使报》发表的5篇以《对开本俱乐部的故事》为书名结集出版。1833年夏天送交这六篇小说参加由巴尔的摩《星期六游客报》举办的征文比赛。《瓶中手稿》赢得五十美元的头奖,同时《罗马大圆形竞技场》在诗歌比赛中名列第二。两篇获奖作品均于1833年10月由《游客报》刊登。
嗯,可能需要改成 爱伦·坡作品的人文关怀?NOWIS同学……别人没说要写影视作品,你在干什么啊没搞错人吧。= =对了,提问者同学,怀疑你是不是看了这篇:里面才提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这种词我似乎在 西方文论里少有见。不过中国人所言人文即西方所谓人本。人性、人之内心、人之内在,破除被集体和形式束缚的个性特征。你的意思是 坡的作品关注人的内心吧?(注意,在这里你不能单通过一篇作品分析坡本答的人文关怀,即使是加上他的生平、他的全部作品也是不容易分析的,因为暂时还没有能定论坡的全部创作目的,只一般只能看作品本身的表达,也就是说,你即然后面也提到是“坡的作品的人文关注”,标题在使用的时候也可用这种格式)。即使是关注内心、心理方面的,那就可以在标题里使用 心、心灵、灵魂这种词语。但正向经常 提到的人文关怀,更多的包容着 理解、包含、善意的意味。“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袁正光】【首先, 无需否认, 在坡的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 拥有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因为恐怖也是人类所拥有的共同经验。不幸的人生、对时代的感知, 都使坡体验到了这种恐惧, 意识到了人类精神存在着一种恐怖的极端状态。他之展示心灵的恐怖就是对人的孤独、绝望和无奈的生存困境的集中展现, 因而也是对人类的悲怜和关怀的表现。世纪之交的中国, 人们越来越多地品尝到了恐惧的心理体验。铁饭碗的打破, 生存压力的增大, 生态环境的恶化,未来的不可知等等, 无一不让人感到恐惧、紧张、焦虑和不安。这种体验一旦与爱伦·坡作品中所凸现的心灵恐怖相碰撞, 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强烈感染, 激发起他们对经验过的同类情绪的回想与咀嚼, 进而产生一种因似曾相识而来的亲切感, 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一种内在魅力; 另一方面, 当下的中国又是一个“市场尘埃”侵入并污染人们情感生活的时代。信仰的缺失, 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等所带来的空虚、疲惫, 甚至是颓废绝望, 又导致了不少人对强刺激的追求。在这种精神状态中, 脱开尘世, 走进爱伦·坡式的恐怖小说世界, 对一部分中国人而言就格外具有吸引力。再加上根据市场“卖点”所进行的商业炒作⋯⋯所有这一切, 都给爱伦·坡在中国的重新传播和迅速发生影响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爱伦·坡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当代恐怖小说 胡克俭】所以:直面心灵的恐怖之美如何?不过好像已经有人用过了如“心灵的恐怖——解读爱伦·坡的恐怖小说”“来自心灵的恐怖—评爱伦 坡的《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创作效果”“心灵的恐怖与忏悔_论爱伦_坡的_黑猫”等等。那么如果再文艺一些呢,比如“重拾心灵之境”之类。我觉得最好还是你自己想一个,认真思考一下要表达的主题,结果肯定会比较满意吧!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小说家、诗人、批评家。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宣扬唯美主义、神秘主义。受西欧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文学颓废派影响大。小说有《怪诞故事集》、《黑猫》、《莫格街谋杀案》等。论文有《写作的哲学》、《诗歌原理》等。 爱伦·坡被誉为“侦探小说的鼻祖”。《莫格街谋杀案》、《罗杰疑案》和《失窃的信》被奉为侦探小说的先河。《莫格街谋杀案》写密室凶杀,凶手居然是猩猩。《罗杰疑案》借新闻报道,纯粹用推理形式破案。《失窃的信》是对人类心理进行解剖与逻辑演示的范本。在这三篇小说中塑造了业余侦探杜宾的形象,将科学精神和诗意灵韵融于这个理想的侦探身上,可以说他是柯南道尔笔下福尔摩斯的前辈
标题就算了,主题太可笑,什么爱伦坡的人文关怀 纯属牛头不对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