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音乐教育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农村音乐教育》
摘要:本文从家长、社会、师资、设施等方面分析了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农村音乐教育的落后,音乐是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提出了改善农村音乐教育的措施,以期得到重视和发展。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建议
作者简介:周韦(),辽宁省大连人,女,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单位: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1
前言
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它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塑造、感知力、想象力、智力的开发以及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等等,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音乐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教育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学校重视,而在广大的农村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绝大多数地方学校的音乐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在广大农村,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1.音乐教育在当今农村的现状
家长、社会、学校关注度的不够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还处在经济落后,思想守旧的时代,应试教育在农村教育工作中一直是围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学校把考取大学成为教育优劣的一个评价标杆,而农民把考取大学当做摆脱贫困生活的唯一途径。
这种应试教育的结果是,迫使家长把目光更多的投在了升入大学摆脱贫困,迫使学校把高考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最终目标。家长不会把微薄的收入投入到与高考成绩无关的学科,请家教、上课外辅导班,而用在音乐上的却捉襟见肘。在学校这种现状尤为明显,特别是作为学校的教育主管部门,单纯地追求高考升学率,几乎把音乐等与高考无关的科目一律拒之于门外,仅有的音乐课也时常被占用。特别是在中学,只要是与高考无关的课程,全部被高考科目占用,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音乐课就沦落为“副科”不被重视,成为教学的附属品。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决定一个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与教师资源的水平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农村中小学中,音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较低。在音乐学科师资配置上,农村学校目前还是很缺乏,尤其是小学,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音乐课,就连兼职教师也不存在。在音乐教师中,专职教师少,其余大部是兼职教师,而就是兼职教师其专业技能也十分薄弱;有的学校还把能力低音乐基础差的教师安排来讲授音乐课,这不仅打击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还严重削弱和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
一个学校或一个部门要改进教学方法、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设备、教学用具是学校教学工作重要物质保,有了这些物质保障,教学工作才能得以正常的开展。由于大部分农村学校对音乐课不重视,没有改善音乐教学设施的经费,也没有改善的想法。绝大部分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有音乐教室的学校寥寥无几;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基本脚踏风琴也不具备,更谈不上钢琴、音响器材等现代教学设备,有的学校宁花五、六千元钱买一盏吊灯,也不肯花两、三千元钱买一台电子琴。至于《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育教学服务”,在农村中小学当中只能成为一纸空谈了。
农村中小学学生感知能力低下
造成农村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主要是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管理的薄弱,教师的极度缺失,还有教育教学设备的简陋和不足,同时这些方面也大大地影响了制约了农村广大学生感知能力。中小学音乐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在农村学生当中,这三个方面来说没有一个达标。95%的学生喜爱音乐课,但是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知识知之甚少,在调查的学生中仅有10%的学生识五线谱;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大部分的学生不识谱;对节奏、节拍、力度表现力等全然不知;喜欢流行歌曲的学生居多,对古典音乐基本上没听过,更谈不上理解。
2.改革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音乐教育树立新的观念
要改变当前农村音乐教育的状况,应首先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广大社会、家长、教育部门都应加强对农村音乐教育的重视,各级管理部门,尤其要更新观念,加大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改变音乐教育在农村可有可无的附属品的观念。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并适当纳入到考试行列,让农村音乐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起来。
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育的任何变革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根据广大农村教师严重不足的现状,加大对音乐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应提到日程上来。第一,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校可以向音乐师范院校输送教师进修。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教师寒暑及业余时间开设短期性函授班和培训班。第二,提高教师地位,在评职晋级等方面应平等对待,不应根据教科目进行选择,保证不受歧视。第三,提供教学研讨机会。给教师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鼓励其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完善教学设施、优化教学环境
第一,完善教学设施。齐全的教学设备是教学得以正常实施的基本保证,学校应设法加大音乐教育方面投入。首先应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再配置一些乐器,如二胡、手风琴、钢琴等。可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第二,优化教学环境。在抓好教育同时,要开展成立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文艺活动,创设一种强烈的音乐氛围。如组建合唱团、舞蹈队、器乐队等,以发挥中小学生们的天赋和特长。利用有限的条件,制造音乐氛围,如:校园广播站,学生集会、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都离不开校园广播,很多学校的校园广播,几乎每天都是那首陈旧的歌曲在回响,令人一听就厌。
结语
国家的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改革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任重而道远,同样也面临着的机遇和挑战。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更要借力而上。这就需要个人、社会、团体、教育主管部门齐心合力,来关心关注、支持中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落后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努力改变其现有的状态,力争在极短的时间使农村音乐教育登上新的台阶。
小学音乐课堂节奏教学方法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音乐课堂节奏教学方法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的教学方法
(一)创新小学音乐的课题导入。不管是音乐教学还是普通的文化课教学都存在教师在课题导入时采用传统的模式,不能有效地使学生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当中,这样就会出现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能有效地掌握小学音乐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是无从谈起,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创新课题导入,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融入教师创设的环境之中。教师可以采用播放视频介绍音乐背景的方式,让学生对音乐的内容有所了解,同时这样的方式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带来一定的冲击,从而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子之歌》时,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澳门回归的内容,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看到的是澳门回归的有关视频,然后感受一下音乐中体现的对回归祖国的渴望”,学生开始仔细观看有关视频并在观看之后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澳门离开祖国这么多年,但是他仍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有的学生说“我在听到音乐之后感受到澳门回归是民心所向”,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不断增强祖国的综合实力,不让祖国的任何领土离开祖国的怀抱”,学生在观看和讨论之后对《七子之歌》有了自己的想法,能够感同身受的体会歌曲中表达的内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和对视频中和音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讨论的方式创新课题导入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当中。
(二)让学生学会听节奏。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耳朵的敏感程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在开展节奏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听节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敏感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听节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师让学生听节奏具体可以体现在教师组织学生对有关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然后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节奏。以《保卫黄河》为例,首先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叫作保卫黄河,这首歌的节奏具有鲜明的特点,下面同学们再听一下这首歌并在听的过程中感受歌曲的节奏”,教师又为学生播放了一次《保卫黄河》,这次学生在听得过程中着重感受歌曲中的节奏特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耳朵还让学生对节奏的有关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播放《保卫黄河》的有关音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节奏并掌握其中节奏的特点,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听节奏的目的。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节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节奏的具体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节奏教学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开展节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通过拍手的方式感受节奏的快慢,并以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充分了解,比如教师说“我们在生活中是怎么模仿老牛的呢”,学生立刻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哞哞哞”,教师笑了笑对学生说“同学们学得非常好,同学们来感受一下老牛的'叫声是不是很慢呢,这和我们音乐中的节奏是一样的”,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了节奏的快慢,这样的教学方式比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要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然后教师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节奏的强弱,教师对学生说“我们向深山中大喊一声是不是会出现回声,那同学们知道这体现了节奏中的什么吗”,教师提问之后,学生开始小声讨论起来,然后学生一小声地说了一句“是节奏中的强弱”,教师听到之后说“这位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就是节奏的强弱”,教师通过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实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节奏的强弱。最后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教师对学生说“二分音符就像是我们瘸着脚走路,走得很慢,四分音符就像是我们正常走路,而八分音符就是穿着轮滑鞋”,然后学生恍然大悟说“在这些音符中二分音符是最慢的,四分音符其次,八分音符最快”,教师以这样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音符的认识能力。教师除了向学生举例让学生了解不同音符的不同特点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在纸上写上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然后让学生抽签,抽到音符的学生要通过表演的形式把音符展示出来,学生在表演八分音符的时候蹦蹦跳跳,一下就把八分音符的特点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有的学生表演的是四分音符,通过走路慢条斯理的方式将四分音符的特点展现出来,有的学生表演的是二分音符,学生就通过表演老爷爷走路的方式展现二分音符的特点,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不仅活跃了气氛还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节奏中重要的理论知识,能够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四)注意衔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世界。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知识与生活中的故事进行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通过教师列举的生动形象的例子加深对音乐教学中产生的理论知识,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生动形象的故事与小学音乐中产生的了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衔接,从而能够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直观生动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音乐中的具体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我愿住在童话里》时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童话故事,“同学们今天怎么要学的是《我愿住在童话里》,那大家都知道哪些童话故事呢”,学生开始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灰姑娘的故事”,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白雪公主的故事”,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丑小鸭的故事”,教师针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老师看好同学都在说丑小鸭的故事,下面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下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教师将丑小鸭被人歧视,到最后变成白天鹅的过程讲述的十分详细,学生在听得过程中也十分投入,然后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刚刚听到丑小鸭的故事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开始积极的回答“我们在生活中不应该放弃自己,丑小鸭也有变成白天鹅的一天”,教师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下面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们认为童话是怎么样的”,有的学生说“我在童话里可以做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梦”,还有的学生说“童话里是一种虚幻梦境的表现”,教师接着问“那同学们喜欢住在童话里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愿意”,教师笑了笑说“好,同学们现在带着你们对童话的了解咱们继续了解《我愿住在童话里》这首歌曲”,学生不仅对教师讲述的理论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以音乐与故事衔接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歌曲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讨论有关童话故事以及为学生讲述有关的童话故事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世界。
二、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小学音乐的课题导入、让学生学会听节奏、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节奏特点注意衔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世界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节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婵.小蝌蚪游走在五条平行线上的律动——浅议五线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学习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163-164.
[2]阎小青.浅析小学音乐教学小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4).
[3]尹枝华.关于小学音乐教育中趣味教学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7):268-269.
林语堂说:“鹤足的挺拔之美是逃离危险的结果,熊掌的雄壮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结果”,音乐的艺术之美也许就是陶冶情操的结果了。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
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的需要?如何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
一、开放音乐课堂,为音乐知识注入生活气息
开放的音乐教学是指音乐教学的多元性,它不拘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我们教师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年儿童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小动物走路》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出很多优美的舞蹈动作。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小兔走路,蹦蹦蹦蹦跳,小鸭走路,摇呀摇呀摇,小乌龟走路,慢吞吞,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歌词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模仿小鸭走路时,有一个小孩抬起屁股,左右扭动,双手还放在嘴边“嘎嘎嘎”叫,他的这一举动,全班同学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在学习小花猫轻轻走路的动作时,孩子们个个猫着腰,脚步很轻巧地走着,还作出安静的手势提醒伙伴不要说话。这时,我及时对他们进行生活常识教育,让他们知道在别人休息、学习、工作时,我们走路应放轻脚步,说话也要小声点,不要去打扰别人,力争做一位文明的、城市化的好小孩。当孩子们的动作有一定的协调度时,我把孩子带出教室,在操场上进行表演。孩子们很兴奋,都争着表演不同的角色,而且他们还创编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动作及表情,甚至有些同学还创作对白,设计动作造型。他们的神态是那么的认真,动作是那么的优美,节奏是那么的整齐。
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音乐不再是抽象的、虚幻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的造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在音乐课堂上,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音乐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兴趣桥梁,它既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发展,天真活泼的个性得到了解放。在这种开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学生通过歌唱、表演、创作,达到对歌曲的体验,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他们完全沐浴在优美的情境中,充分感受音乐的趣、音乐的美,激化和深化学生心中对音乐美的熏陶。
二、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学习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由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让他们带着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进行教学。
童年时,我学会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扣人心弦的儿歌。教会我这首歌的老师是我的爸爸。爸爸是我们四年级的音乐老师。当时,学校没有任何音乐器材,连一台录音机也没有。在唱歌之前,爸爸给我们讲了一段关于母爱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为了筹备子女上学的钱,多次卖血导致卧病不起的故事。我们被故事中感人的情节感动了。爸爸以带唱的方式教我们学会了这首歌,虽然教学方式很简单,显得很枯燥,但达到“以情动声,以声带情”,爸爸怀着感恩的心把我们带到了爱的暖窝。从爸爸深情的带唱声中,我们对这首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当时,爸爸眼中打转的苦涩的泪花,只有我能体会其中的点点滴滴。自此以后,我开始学会如何去理解别人,如何去关爱别人,我的同学们也跟我一样,经常说起生活中的妈妈。
没想到,同样的一幕在我的课堂上发生了。一首《爱的奉献》把我的眼泪推向悬崖。那一刻,课堂格外安静,孩子们的情感完全被我的感情牵引着,连平时爱在课堂上捣蛋的学生也一个劲地深情地望着我,也许他们也能体会到了爱的价值了。是的,爱是一个永恒的故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爱是一根接力棒,他传给你,你传给我。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导航,我们只有把爱一代一代传下去,用爱的魅力感染学生,完成“治人先治学”的使命。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乐就是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新课堂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更应使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认知情趣,这样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的个性,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摘要: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最好教的是死知识,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而最难教的则是最活的“教学教法”,即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方法。因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时、因条件而异的,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对教师水平的一种全面、综合性的考察。它需要我们教师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掌握。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那么,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从哪里来呢?
一、从学生游戏中来
作为一名有心的教师,我常常仔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发现他们在游戏中常用“口诀法”。做“找领袖”等游戏时,他们边玩边念口诀,如:“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方法。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具有统一行动、便于记忆、提示动作等功能。我就将此运用到音乐教学之中来。
二、从学生的爱好中来
小学生的爱好是很多的,例如,他们爱念儿歌。他们在儿歌声中游戏,在儿歌声中学习,在儿歌声中长大。于是,我就常常运用“儿歌法”教学生记那些难记的音乐概念,学那些平时觉得枯燥无味的乐理知。
三、从学生的生活中来
小学生的生活与青年人、成年人都不同,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捕捉特征,是能将其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来的。
四、从学生的“已知”中来
教育小学生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从他们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后知”中来。我在教小学一年级学生唱《洗手绢》一歌时发现,学生们很爱唱这首歌。但因为他们识字不多,就不能很快地视唱歌词。他们爱画画,也爱认画,我就“以画代词”。《洗手绢》的第一段歌词是:“红太阳,白云彩,妈妈洗衣,我也来。哎luō@①哎luō@①哎luō@①哎……。”我就在黑板上先画一个红太阳,再画一朵白云彩,然后画一个笑容可掬的妈妈的头像,最后画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女孩的头像代表“我”。一年级的小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画,开心地笑着,一会儿就把这首歌背唱出来了。
五、从学生的思维特点中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去启发他们的抽象思维。例如:我教学生唱好顿音记号,就用一个乒乓球在桌上抛几下,让他们细心体会乒乓球落下的声音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学生再唱就不难了。又如:我教学生唱《春天》这首歌,为了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美景,我除了用图画来引导以外,还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自己的春天的公园里看到的景象。我把这种方法叫作“过电影”。同学们闭上眼睛时,头脑里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睁开眼睛后就有了生动的体味,再唱感情就不同了。
六、从另一事物中迁移过来
“迁移法”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种方法。也能解决许多难题。例如,我教学生视唱、合唱时,学生往往唱不准,高。怎么办?我就先教学生吹口琴、吹笛。口琴、竖笛有它固定的指法。这指法,看得见,摸得着,吹出音来竖听得清。吹准,比唱准易。于是我就让学生先吹,后唱。这种方法在合唱教学中尤其见效。先合奏,后合唱,两个乃至三个、四个声部往往只需两、三遍就合上去了,这真是“以琴代声,方法巧妙”。
七、从教学难点中来
在小学音乐教学难点中,运用“重复讲解,反复示范”的方法,有时未必能解决问题。而创造一种巧妙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口琴教学中,学生吹奏一段乐曲,往往需要一会儿吹,一会儿吸。有时摸准了音位,又搞错了吹吸。怎么办?为了让学生摸准音位,我让学生在口琴上贴上反字的“音位示意图”,然后照着镜子吹,“照镜子法”一下子就解决了音位问题。为了解决吹吸问题,我创造了“手势视唱法”,把右手握拳向前,推当作“吹”,把右手变“鸭嘴形”向后拉当作吸,让学生边打手势边视唱。
八、从教材中挖掘出来
我们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但一刻也不能脱离《大纲》,一刻也不能脱离教材。许多教学方法,都应从教材中挖掘出来,教材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某一新的任务,我们就应创造出完成某一新任务的教学方法来。二十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教材中出现的新问题、难问题,往往是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先轻轻地唱,边唱自己声部,边听另一声部,注意把握音高。反复练习几遍以后,三度合唱的音高效果就记在脑子里了,再唱别的曲子就不难了。
九、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中来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成功地创造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之一。反之,一个自身素质较差的教师,就是有了很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运用自如。
我认识一位教师,她为了教学生唱好三部合唱,练就了一手绝招:自弹自唱,能一人同时演唱、演奏出三个声部来,口唱第一声部主旋律,右手用钢琴奏出第二声部,左手同时奏出第三声部。三个声部同时出自一身,给了学生一个很好、很清晰的合声效果,更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它说明了:合唱并不难,一人能做到,多人更能做到。所以她的合唱教学一直在当地名列前茅。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无穷无尽。可以说:教学难点有多少,学生生活有多少,教学方法就应有多少。要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我们当老师的就要做到以下四条:
1.热爱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因为,只有真正热爱它,才能为它呕心沥血,开动脑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
2.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要有“浮想联篇”的功夫,做到多思考,多创造,要学习出新、出奇、出绝招。
3.牢记“留心处处皆学问”这一真理。要细心观察事物,尤其是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从学生身上找出解决难题的方法来。
4.不断学习音乐理论,不断提高自己弹、唱、跳、谱(谱曲)、编(编舞)的技能技巧,因为“熟能”才能“生巧”。
以上这些,仅供小学音乐教育同行们参考。希望能通过我的“抛砖”,能引出更多的“玉”来,让我们小学音乐教学法这块百花园能开放出更多更好更美的鲜花来!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 合唱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本文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进行策略探究,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班级形式;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探究
班级合唱教学是培养学生乐感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建设当代教学方案时,合唱教学已经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一、班级形式的小学合唱教学主要特征
合唱主要是利用不同声音的配合来展示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它可以通过情感的传递达到和听众之间产生共鸣。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过程中,班级形式的合唱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其一,增强学生声音的可塑造性;其二,丰富学生的音色;其三,演唱当中力度呈现较大变化;其四,学生具有较强的团体表现力。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具体实现
(一)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要求。要想教好班级合唱教学,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通常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一定差异。针对音乐教学实践来看,年龄较小的孩子对节奏较欢快的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三四年级的孩子则较喜欢具备一定形象艺术美的作品,而高年级学生往往偏爱情感浓厚的音乐。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年级的孩子对生活的理解程度不同,以及其所积累的知识水平有所差异。教师在一开始进行班级合唱教学时,应当先了解学生们心理之间的差异,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音域和音色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低年级学生主要采取齐唱作为主要合唱方式;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训练其基本的二声部演唱;当学生进入较高年级后,教师可以将二声部合唱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在该期间,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合唱歌曲的难度。所谓的节奏练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准地把握音乐节奏,在进行合唱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参考班级的男女比例来调整教学方案。音乐当中重要的组成要素为节奏,在教授小学音乐时应当让学生感知、理解并创造音乐,首先要帮助学生感知学习节奏,训练小学生对节奏的把握,增强其对音乐的悟性。在节奏练习中,学生的合作、记忆和反应能力都得到了强化,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创造能力、审美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演唱,先让学生学习五度音试唱,之后利用进行三度音演唱,使得学生充分了解声部的立体感。(二)丰富班级合唱的表达方式。合唱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当中所隐藏的艺术形象,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由于班级合唱教学不只要求学生完成演唱,还需要从音乐的内容意义和所建立的意境来考虑,帮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故而教师应当注意歌曲的选取和其所包含的情感。在合唱歌曲时,表情的不同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对歌曲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歌曲所想表达的意义和暗含的感情,对于表达方式不同的音乐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教师应当使学生学会应用多样化的表达手段。在合唱不同歌曲时,教师可以积极引入情境创新,使得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感受。在创作当中也可以结合实际的演练丰富歌曲的内容,深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三)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增强学生的合唱功底。现阶段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通常采用激励、教育和改善功能。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可以利用课堂评价找出自身的教学缺点并及时总结和改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合唱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合唱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前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能够准确把握演唱技巧,之后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练习,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演唱者通过和其他人的对试唱,找出各自的缺点不足,及时分析总结,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而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方法的使用,对待全体学生应做到平等,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所有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对音乐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
利用以上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在合唱练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同时充分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发挥出自身演唱实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时,可以通过全体人员探讨得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过回放音乐后联系自己的原唱录音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改善自身的演唱方式,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全体学生的演唱能力,提高整个班级的合唱水平,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对音乐更深层面的认知和感受。班级合唱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班级合唱教学时,应当结合其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歌曲和训练方式,从而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保证教学质量。
三、结语
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故而制定合适的音乐合唱教学方案策略,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徐玲.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探索与研究[J].音乐时空,2015,(19):180.
[2]董月琼.浅谈中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7,(14):136.
音乐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论文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水平和教育方式都有极大的进步和提高。然而,初中音乐、美术和体育课这“小三门”因教学模式陈旧、传统应试观念影响,往往被忽视。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课堂互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从而探讨初中教育的出路。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国教育带来了便捷的途径,我们当前正身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但是知识的过量储备,使得社会迫切需要真正有能力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初中“小三门”针对素质教育而言正是最重要的教育途径,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初中“小三门”被忽视的原因
(一)教学模式陈旧。长久以来,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还没有完善,所以很多教师在课堂教育中都没有及时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和改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偏向于理论教学,而缺乏实践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一直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探索的兴趣。除此之外,很多教师不喜欢采用新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再加上有些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完善,使得传统的板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统应试观念影响。初中的音乐、体育和美术这三门课程的重要程度与其他课程是一样的,都是我国初中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行,引起了很多教育者的重视,也在我国教育界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起初我国教育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等问题,使得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仍不成熟,其中“小三门”被忽视的情况是这一方面的主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程度过高,很多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家长的思想观念都比较落后,仍以学生的升学率为学校优良的评价指标。素质教育的推行力度在城市学校较强,但在偏远的山区或者落后的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行力度较小,很多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把音乐、美术和体育课当作“闲”课来对待,一周排课量极少,无法使学生的素质得到真正提高。不仅如此,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把音乐、美术和体育课排课量缩减,替换成数学等高分值课程,很多学校的这三门课程都形同虚设,没有起到真正的素质教育作用,使得学生学习生活枯燥无味。
二、提升音乐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音乐,本是一门自然学科,然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其本质丢失,教学严重脱离了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对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教育者想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意识或者学习兴趣,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式,使学生能真切理解音乐对他们的重要意义。
(一)转变教学理念。教育者想要进一步体现音乐课的存在意义,就应该以自身为出发点,加强自身的意识,理解音乐课对于学生的素质、审美、涵养等都有着真正的重要作用。所以,以往陈旧传统的教学理念必须及时转变,把音乐课当作“副科”的思想观念必须消除,而是将音乐当作素质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进行教学。教师自身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的'意义,真正融入到课堂上,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乡镇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与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有关,所以学校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培养新型的素质教育理念,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二)加强课堂互动。传统“板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低。音乐课上,教师板书一句,唱一句,然后让学生跟唱一句,这种教学方式就是素质教育中最抵触和最不科学的填鸭式教学。所以,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堂互动,是提高音乐教育的必要策略。但是,音乐课的互动本质不仅仅是模式上的互动,更多的是心理方面的互动。音乐课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最根本的。教师作为知识或信息的传递者,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把音乐知识有效率地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理解和掌握。但是,学生接收到音乐知识后,如何应用或如何理解,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所以,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运用和知识的体系,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对比,形成完整的音乐知识体系,从而加深对旧知识的记忆和新知识的理解运用。音乐与美相联系,所以音乐课的课堂互动不能仅仅是行为互动,还需要心理互动,让学生内心深处感受音乐的美。
(三)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在我国,音乐课上也离不开课本,但是我国当前的音乐教材所编排的内容,很难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部门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加入不同的音乐风格,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音乐类型。首先,教师在课前,应该通过交流或调查,了解当代学生所喜爱的音乐类型,然后在课堂中加以运用,吸引学生的关注。音乐的最终诉求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涵养,所以只有学生对此感兴趣,不同类型的音乐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觉需求。其次,教师或者学校相关组织应该积极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例如校园广播、教室板报、校园报纸、校园活动等,对音乐进行宣传和推广,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所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是必要的。我国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是学生学习之路的指路灯,只有国家、教育者和家长都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让学生把音乐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促进音乐教育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小学音乐课堂节奏教学方法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音乐课堂节奏教学方法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的教学方法
(一)创新小学音乐的课题导入。不管是音乐教学还是普通的文化课教学都存在教师在课题导入时采用传统的模式,不能有效地使学生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当中,这样就会出现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能有效地掌握小学音乐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是无从谈起,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创新课题导入,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融入教师创设的环境之中。教师可以采用播放视频介绍音乐背景的方式,让学生对音乐的内容有所了解,同时这样的方式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带来一定的冲击,从而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子之歌》时,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澳门回归的内容,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看到的是澳门回归的有关视频,然后感受一下音乐中体现的对回归祖国的渴望”,学生开始仔细观看有关视频并在观看之后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澳门离开祖国这么多年,但是他仍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有的学生说“我在听到音乐之后感受到澳门回归是民心所向”,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不断增强祖国的综合实力,不让祖国的任何领土离开祖国的怀抱”,学生在观看和讨论之后对《七子之歌》有了自己的想法,能够感同身受的体会歌曲中表达的内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和对视频中和音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讨论的方式创新课题导入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当中。
(二)让学生学会听节奏。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耳朵的敏感程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在开展节奏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听节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敏感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听节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师让学生听节奏具体可以体现在教师组织学生对有关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然后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节奏。以《保卫黄河》为例,首先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叫作保卫黄河,这首歌的节奏具有鲜明的特点,下面同学们再听一下这首歌并在听的过程中感受歌曲的节奏”,教师又为学生播放了一次《保卫黄河》,这次学生在听得过程中着重感受歌曲中的节奏特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耳朵还让学生对节奏的有关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播放《保卫黄河》的有关音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节奏并掌握其中节奏的特点,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听节奏的目的。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节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节奏的具体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节奏教学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开展节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通过拍手的方式感受节奏的快慢,并以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充分了解,比如教师说“我们在生活中是怎么模仿老牛的呢”,学生立刻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哞哞哞”,教师笑了笑对学生说“同学们学得非常好,同学们来感受一下老牛的'叫声是不是很慢呢,这和我们音乐中的节奏是一样的”,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了节奏的快慢,这样的教学方式比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要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然后教师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节奏的强弱,教师对学生说“我们向深山中大喊一声是不是会出现回声,那同学们知道这体现了节奏中的什么吗”,教师提问之后,学生开始小声讨论起来,然后学生一小声地说了一句“是节奏中的强弱”,教师听到之后说“这位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就是节奏的强弱”,教师通过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实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节奏的强弱。最后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教师对学生说“二分音符就像是我们瘸着脚走路,走得很慢,四分音符就像是我们正常走路,而八分音符就是穿着轮滑鞋”,然后学生恍然大悟说“在这些音符中二分音符是最慢的,四分音符其次,八分音符最快”,教师以这样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音符的认识能力。教师除了向学生举例让学生了解不同音符的不同特点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在纸上写上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然后让学生抽签,抽到音符的学生要通过表演的形式把音符展示出来,学生在表演八分音符的时候蹦蹦跳跳,一下就把八分音符的特点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有的学生表演的是四分音符,通过走路慢条斯理的方式将四分音符的特点展现出来,有的学生表演的是二分音符,学生就通过表演老爷爷走路的方式展现二分音符的特点,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不仅活跃了气氛还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节奏中重要的理论知识,能够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四)注意衔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世界。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知识与生活中的故事进行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通过教师列举的生动形象的例子加深对音乐教学中产生的理论知识,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生动形象的故事与小学音乐中产生的了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衔接,从而能够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直观生动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音乐中的具体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我愿住在童话里》时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童话故事,“同学们今天怎么要学的是《我愿住在童话里》,那大家都知道哪些童话故事呢”,学生开始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灰姑娘的故事”,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白雪公主的故事”,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丑小鸭的故事”,教师针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老师看好同学都在说丑小鸭的故事,下面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下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教师将丑小鸭被人歧视,到最后变成白天鹅的过程讲述的十分详细,学生在听得过程中也十分投入,然后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刚刚听到丑小鸭的故事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开始积极的回答“我们在生活中不应该放弃自己,丑小鸭也有变成白天鹅的一天”,教师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下面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们认为童话是怎么样的”,有的学生说“我在童话里可以做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梦”,还有的学生说“童话里是一种虚幻梦境的表现”,教师接着问“那同学们喜欢住在童话里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愿意”,教师笑了笑说“好,同学们现在带着你们对童话的了解咱们继续了解《我愿住在童话里》这首歌曲”,学生不仅对教师讲述的理论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以音乐与故事衔接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歌曲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讨论有关童话故事以及为学生讲述有关的童话故事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世界。
二、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小学音乐的课题导入、让学生学会听节奏、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节奏特点注意衔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世界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节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婵.小蝌蚪游走在五条平行线上的律动——浅议五线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学习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163-164.
[2]阎小青.浅析小学音乐教学小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4).
[3]尹枝华.关于小学音乐教育中趣味教学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7):268-269.
林语堂说:“鹤足的挺拔之美是逃离危险的结果,熊掌的雄壮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结果”,音乐的艺术之美也许就是陶冶情操的结果了。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
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的需要?如何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
一、开放音乐课堂,为音乐知识注入生活气息
开放的音乐教学是指音乐教学的多元性,它不拘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我们教师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年儿童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小动物走路》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出很多优美的舞蹈动作。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小兔走路,蹦蹦蹦蹦跳,小鸭走路,摇呀摇呀摇,小乌龟走路,慢吞吞,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歌词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模仿小鸭走路时,有一个小孩抬起屁股,左右扭动,双手还放在嘴边“嘎嘎嘎”叫,他的这一举动,全班同学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在学习小花猫轻轻走路的动作时,孩子们个个猫着腰,脚步很轻巧地走着,还作出安静的手势提醒伙伴不要说话。这时,我及时对他们进行生活常识教育,让他们知道在别人休息、学习、工作时,我们走路应放轻脚步,说话也要小声点,不要去打扰别人,力争做一位文明的、城市化的好小孩。当孩子们的动作有一定的协调度时,我把孩子带出教室,在操场上进行表演。孩子们很兴奋,都争着表演不同的角色,而且他们还创编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动作及表情,甚至有些同学还创作对白,设计动作造型。他们的神态是那么的认真,动作是那么的优美,节奏是那么的整齐。
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音乐不再是抽象的、虚幻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的造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在音乐课堂上,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音乐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兴趣桥梁,它既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发展,天真活泼的个性得到了解放。在这种开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学生通过歌唱、表演、创作,达到对歌曲的体验,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他们完全沐浴在优美的情境中,充分感受音乐的趣、音乐的美,激化和深化学生心中对音乐美的熏陶。
二、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学习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由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让他们带着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进行教学。
童年时,我学会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扣人心弦的儿歌。教会我这首歌的老师是我的爸爸。爸爸是我们四年级的音乐老师。当时,学校没有任何音乐器材,连一台录音机也没有。在唱歌之前,爸爸给我们讲了一段关于母爱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为了筹备子女上学的钱,多次卖血导致卧病不起的故事。我们被故事中感人的情节感动了。爸爸以带唱的方式教我们学会了这首歌,虽然教学方式很简单,显得很枯燥,但达到“以情动声,以声带情”,爸爸怀着感恩的心把我们带到了爱的暖窝。从爸爸深情的带唱声中,我们对这首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当时,爸爸眼中打转的苦涩的泪花,只有我能体会其中的点点滴滴。自此以后,我开始学会如何去理解别人,如何去关爱别人,我的同学们也跟我一样,经常说起生活中的妈妈。
没想到,同样的一幕在我的课堂上发生了。一首《爱的奉献》把我的眼泪推向悬崖。那一刻,课堂格外安静,孩子们的情感完全被我的感情牵引着,连平时爱在课堂上捣蛋的学生也一个劲地深情地望着我,也许他们也能体会到了爱的价值了。是的,爱是一个永恒的故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爱是一根接力棒,他传给你,你传给我。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导航,我们只有把爱一代一代传下去,用爱的魅力感染学生,完成“治人先治学”的使命。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乐就是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新课堂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更应使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认知情趣,这样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的个性,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摘要: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最好教的是死知识,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而最难教的则是最活的“教学教法”,即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方法。因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时、因条件而异的,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对教师水平的一种全面、综合性的考察。它需要我们教师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掌握。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那么,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从哪里来呢?
一、从学生游戏中来
作为一名有心的教师,我常常仔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发现他们在游戏中常用“口诀法”。做“找领袖”等游戏时,他们边玩边念口诀,如:“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方法。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具有统一行动、便于记忆、提示动作等功能。我就将此运用到音乐教学之中来。
二、从学生的爱好中来
小学生的爱好是很多的,例如,他们爱念儿歌。他们在儿歌声中游戏,在儿歌声中学习,在儿歌声中长大。于是,我就常常运用“儿歌法”教学生记那些难记的音乐概念,学那些平时觉得枯燥无味的乐理知。
三、从学生的生活中来
小学生的生活与青年人、成年人都不同,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捕捉特征,是能将其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来的。
四、从学生的“已知”中来
教育小学生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从他们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后知”中来。我在教小学一年级学生唱《洗手绢》一歌时发现,学生们很爱唱这首歌。但因为他们识字不多,就不能很快地视唱歌词。他们爱画画,也爱认画,我就“以画代词”。《洗手绢》的第一段歌词是:“红太阳,白云彩,妈妈洗衣,我也来。哎luō@①哎luō@①哎luō@①哎……。”我就在黑板上先画一个红太阳,再画一朵白云彩,然后画一个笑容可掬的妈妈的头像,最后画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女孩的头像代表“我”。一年级的小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画,开心地笑着,一会儿就把这首歌背唱出来了。
五、从学生的思维特点中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去启发他们的抽象思维。例如:我教学生唱好顿音记号,就用一个乒乓球在桌上抛几下,让他们细心体会乒乓球落下的声音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学生再唱就不难了。又如:我教学生唱《春天》这首歌,为了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美景,我除了用图画来引导以外,还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自己的春天的公园里看到的景象。我把这种方法叫作“过电影”。同学们闭上眼睛时,头脑里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睁开眼睛后就有了生动的体味,再唱感情就不同了。
六、从另一事物中迁移过来
“迁移法”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种方法。也能解决许多难题。例如,我教学生视唱、合唱时,学生往往唱不准,高。怎么办?我就先教学生吹口琴、吹笛。口琴、竖笛有它固定的指法。这指法,看得见,摸得着,吹出音来竖听得清。吹准,比唱准易。于是我就让学生先吹,后唱。这种方法在合唱教学中尤其见效。先合奏,后合唱,两个乃至三个、四个声部往往只需两、三遍就合上去了,这真是“以琴代声,方法巧妙”。
七、从教学难点中来
在小学音乐教学难点中,运用“重复讲解,反复示范”的方法,有时未必能解决问题。而创造一种巧妙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口琴教学中,学生吹奏一段乐曲,往往需要一会儿吹,一会儿吸。有时摸准了音位,又搞错了吹吸。怎么办?为了让学生摸准音位,我让学生在口琴上贴上反字的“音位示意图”,然后照着镜子吹,“照镜子法”一下子就解决了音位问题。为了解决吹吸问题,我创造了“手势视唱法”,把右手握拳向前,推当作“吹”,把右手变“鸭嘴形”向后拉当作吸,让学生边打手势边视唱。
八、从教材中挖掘出来
我们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但一刻也不能脱离《大纲》,一刻也不能脱离教材。许多教学方法,都应从教材中挖掘出来,教材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某一新的任务,我们就应创造出完成某一新任务的教学方法来。二十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教材中出现的新问题、难问题,往往是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先轻轻地唱,边唱自己声部,边听另一声部,注意把握音高。反复练习几遍以后,三度合唱的音高效果就记在脑子里了,再唱别的曲子就不难了。
九、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中来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成功地创造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之一。反之,一个自身素质较差的教师,就是有了很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运用自如。
我认识一位教师,她为了教学生唱好三部合唱,练就了一手绝招:自弹自唱,能一人同时演唱、演奏出三个声部来,口唱第一声部主旋律,右手用钢琴奏出第二声部,左手同时奏出第三声部。三个声部同时出自一身,给了学生一个很好、很清晰的合声效果,更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它说明了:合唱并不难,一人能做到,多人更能做到。所以她的合唱教学一直在当地名列前茅。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无穷无尽。可以说:教学难点有多少,学生生活有多少,教学方法就应有多少。要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我们当老师的就要做到以下四条:
1.热爱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因为,只有真正热爱它,才能为它呕心沥血,开动脑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
2.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要有“浮想联篇”的功夫,做到多思考,多创造,要学习出新、出奇、出绝招。
3.牢记“留心处处皆学问”这一真理。要细心观察事物,尤其是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从学生身上找出解决难题的方法来。
4.不断学习音乐理论,不断提高自己弹、唱、跳、谱(谱曲)、编(编舞)的技能技巧,因为“熟能”才能“生巧”。
以上这些,仅供小学音乐教育同行们参考。希望能通过我的“抛砖”,能引出更多的“玉”来,让我们小学音乐教学法这块百花园能开放出更多更好更美的鲜花来!
关于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的探讨
论文摘要: 高中音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想象力,对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他们减小学习压力,因此,高中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力求高中音乐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 高中音乐;教学方法;选择
高中音乐课是一门必修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高中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学生对于音乐课中的理论知识缺乏强烈的动机。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音乐对学生情感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得到音乐的熏陶,促进他们情感和认知的健康发展。
一、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高中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是美的,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高中音乐课程实际上是实施美育的过程,是对情感审美的过程,这就要求音乐教学要以情感人。音乐教育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立意、音韵和曲调。音乐教育陶冶了学生情操,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其次,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音乐教育中的音乐鉴赏、音乐创作等锻炼了学生的右脑,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高中阶段是对学生音乐教育的黄金时期,教师要充分重视音乐教学,让学生在音乐课上锻炼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
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音乐教师必须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力求音乐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1.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有充足的准备。首先,要明确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确定每个课时要完成的任务,以便引导教学工作的完成。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制订合理的教学内容,这样就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还要考虑自身的特长和不足,尽力弥补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2.让优秀的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高中生一般都喜欢流行音乐,因此合理地利用流行音乐开展教学是可行的。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要结合学生的兴趣,选择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鉴赏。高中生多少会有叛逆的性格,而流行音乐中的摇滚音乐正好符合了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优秀的摇滚歌曲,让学生产生兴趣,趁热打铁为他们讲解摇滚音乐的相关知识和音乐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例如,课程开始后可以为学生播放一首五月天的《第二人生》,学生也会跟着唱,在播放完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大家理解这首歌的内涵了吗?”学生就会重新回想这首歌,思考歌词的含义,这时教师可以再播放一遍,并在多媒体上为学生提供歌词,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这首歌的意思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你都会获得“第二人生”,这样就为面临着高考压力的学生提供了强大的自信心,同时也收获了相关的音乐知识。对于流行音乐的选择要以积极向上的为主,同时还要适合学生的兴趣,以此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引导他们鉴赏,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合理利用多媒体
合理利用多媒体开展音乐教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把音乐和情感较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这一家喻户晓的作品时,可以为学生播放这一作品的视频,让他们观察演奏者是如何利用西洋乐器演绎中国民族音乐的,在播放完之后教师可以为他们介绍相关的乐器,与中国传统的乐器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收获了一些乐器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在屏幕上为学生展示《梁祝》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他们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
4.运用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是指对比音乐作品的不同部分或者对比两个相似的作品,利用对比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例如,三部曲式的作品就充分利用了对比,在欣赏《江河水》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比作品中的三个乐段,让学生注意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让他们体会作者在这三个乐段中表达的不同感情,学生在欣赏时会有意地注意作品曲调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回忆、凄凉、悲伤、愤怒、无奈”等情绪变化,自然地让学生体会了作品的主旨,在思想上也得到了熏陶。
5.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减小他们的学习压力,在课前的五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演唱,之后给予积极的评价。在课下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听取他们对音乐课的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还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音乐教师要通过音乐教学引导他们发现美和认识美。
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音乐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和接受美,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曹薇。高中音乐教学方法反思[J]。青少年日记:教育科学研究,2014(05)。
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音乐教育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农村音乐教育》
摘要:本文从家长、社会、师资、设施等方面分析了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农村音乐教育的落后,音乐是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提出了改善农村音乐教育的措施,以期得到重视和发展。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建议
作者简介:周韦(),辽宁省大连人,女,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单位: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1
前言
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它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塑造、感知力、想象力、智力的开发以及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等等,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音乐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教育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学校重视,而在广大的农村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绝大多数地方学校的音乐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在广大农村,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1.音乐教育在当今农村的现状
家长、社会、学校关注度的不够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还处在经济落后,思想守旧的时代,应试教育在农村教育工作中一直是围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学校把考取大学成为教育优劣的一个评价标杆,而农民把考取大学当做摆脱贫困生活的唯一途径。
这种应试教育的结果是,迫使家长把目光更多的投在了升入大学摆脱贫困,迫使学校把高考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最终目标。家长不会把微薄的收入投入到与高考成绩无关的学科,请家教、上课外辅导班,而用在音乐上的却捉襟见肘。在学校这种现状尤为明显,特别是作为学校的教育主管部门,单纯地追求高考升学率,几乎把音乐等与高考无关的科目一律拒之于门外,仅有的音乐课也时常被占用。特别是在中学,只要是与高考无关的课程,全部被高考科目占用,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音乐课就沦落为“副科”不被重视,成为教学的附属品。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决定一个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与教师资源的水平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农村中小学中,音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较低。在音乐学科师资配置上,农村学校目前还是很缺乏,尤其是小学,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音乐课,就连兼职教师也不存在。在音乐教师中,专职教师少,其余大部是兼职教师,而就是兼职教师其专业技能也十分薄弱;有的学校还把能力低音乐基础差的教师安排来讲授音乐课,这不仅打击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还严重削弱和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
一个学校或一个部门要改进教学方法、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设备、教学用具是学校教学工作重要物质保,有了这些物质保障,教学工作才能得以正常的开展。由于大部分农村学校对音乐课不重视,没有改善音乐教学设施的经费,也没有改善的想法。绝大部分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有音乐教室的学校寥寥无几;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基本脚踏风琴也不具备,更谈不上钢琴、音响器材等现代教学设备,有的学校宁花五、六千元钱买一盏吊灯,也不肯花两、三千元钱买一台电子琴。至于《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育教学服务”,在农村中小学当中只能成为一纸空谈了。
农村中小学学生感知能力低下
造成农村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主要是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管理的薄弱,教师的极度缺失,还有教育教学设备的简陋和不足,同时这些方面也大大地影响了制约了农村广大学生感知能力。中小学音乐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在农村学生当中,这三个方面来说没有一个达标。95%的学生喜爱音乐课,但是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知识知之甚少,在调查的学生中仅有10%的学生识五线谱;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大部分的学生不识谱;对节奏、节拍、力度表现力等全然不知;喜欢流行歌曲的学生居多,对古典音乐基本上没听过,更谈不上理解。
2.改革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音乐教育树立新的观念
要改变当前农村音乐教育的状况,应首先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广大社会、家长、教育部门都应加强对农村音乐教育的重视,各级管理部门,尤其要更新观念,加大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改变音乐教育在农村可有可无的附属品的观念。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并适当纳入到考试行列,让农村音乐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起来。
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育的任何变革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根据广大农村教师严重不足的现状,加大对音乐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应提到日程上来。第一,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校可以向音乐师范院校输送教师进修。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教师寒暑及业余时间开设短期性函授班和培训班。第二,提高教师地位,在评职晋级等方面应平等对待,不应根据教科目进行选择,保证不受歧视。第三,提供教学研讨机会。给教师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鼓励其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完善教学设施、优化教学环境
第一,完善教学设施。齐全的教学设备是教学得以正常实施的基本保证,学校应设法加大音乐教育方面投入。首先应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再配置一些乐器,如二胡、手风琴、钢琴等。可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第二,优化教学环境。在抓好教育同时,要开展成立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文艺活动,创设一种强烈的音乐氛围。如组建合唱团、舞蹈队、器乐队等,以发挥中小学生们的天赋和特长。利用有限的条件,制造音乐氛围,如:校园广播站,学生集会、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都离不开校园广播,很多学校的校园广播,几乎每天都是那首陈旧的歌曲在回响,令人一听就厌。
结语
国家的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改革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任重而道远,同样也面临着的机遇和挑战。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更要借力而上。这就需要个人、社会、团体、教育主管部门齐心合力,来关心关注、支持中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落后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努力改变其现有的状态,力争在极短的时间使农村音乐教育登上新的台阶。
可以参考以下基本教材:1、《音乐论文写作精讲》 傅利民 人民音乐出版社2、《好论文聊出来: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指引》 郭声健 暨南大学出版社 3、《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硕士论文集》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余丹红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 回眸中国民族声乐及其历史,其昭示着原生态唱法这种民族声乐艺术形式的存在意义。原生态及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的起源和不同分类所生发的独特的阐述,让人们逐步认识到中国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声乐的独到演唱艺术。本文从自然、实用、即兴三方面对原生态声乐艺术特征进行阐述,以领会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独有的艺术魅力。也正因如此,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对原生态声乐演唱的文化、艺术风格和民族性三个层面进行论证,方可以突出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在教学中选取打破理性思维教学模式、引导学习者联系生活、注重个性的培养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分析研究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教学方法创新,并能审视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启发更多的教学者对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更加重视和关注,以引导更多大众关注民间传统文化的新发展。
关键词: 原生态唱法;声乐演唱教学;教学方法;创新
一、了解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化、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都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风格迥异的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形式和流派唱法艺术体制。原生态声乐艺术在民族声乐中最能原原本本的展现中国各个民族和地域的风土人情,是最原始生存状态的声音,是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和修饰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原生态唱法的出现成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举世瞩目的一朵芳花,博得众人关注。
(一)认识中国民族声乐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情感、意志、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传统的中国民族声乐基本上就是中国的原生态声乐,而现代的中国民族声乐是指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歌、戏曲、说唱等传统演唱艺术精华,通过借鉴吸收美声唱法后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演唱艺术形式。早在春秋时期,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当时的北方民歌。20世纪以前,原生态民歌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主要形式,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开放思想的形成,中国开始有了西洋式的声乐教学,出现了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进入一个转型期。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有了科学的演唱技巧和与时俱进的演唱内容,但是原生态声乐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其他演唱形式替代不了的自然和淳朴风格,同样应该被人们重视和关注。
(二)原生态的定义及原生态演唱的起源
原生态一词来源于自然科学中的生态研究领域,是指大自然赋予人最原本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具有复杂性、装饰性、技术性、利益性、时尚性,是最简单的、淳朴的一种存在状态,基本可以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所谓原生态演唱就是在特定的环境区域内,由当地的人们在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中,按照本民族的语言习俗和演唱方法自然形成的,不具有任何专业修饰和外来影响的民间作品,其中以原生态民歌的演唱方法为代表。原生态唱法的首次提出,见于2004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举办的“西部民歌大赛”中。原生态唱法中土生土长的劳动人民和不加任何专业技巧装饰的'原汁原味嗓音,赢得了人们的点赞和关注。原生态声乐演唱是相对于学院派的民族声乐唱法而言,当地人民群众自创的积累,通过世代口头相传相授的方式继承了民间音乐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民族传统习俗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原生态声乐艺术的不同分类
原生态声乐艺术根据其演唱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独唱、重唱、对唱、群体齐唱、多声部合唱等。其既有委婉柔美的抒情也有高亢激昂、豪迈奔放的酣畅,曲调都非常优美,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根据其地域不同,又可分为北方原生态民歌、南方原生态民歌,高原的原生态民歌、平原的原生态民歌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民歌。由于各地原生态民歌的语调、语气等会因其区域和地貌的不同产生出不同风格特质的原生态民歌,例如北方的粗犷、高亢,南方的细腻、悠扬等。根据原生态声乐艺术的演唱内容不同,原生态声乐演唱的题材和功能不同,又可以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爬山调、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等等。
二、探究原生态声乐演唱的独有艺术魅力
原生态声乐艺术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发展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拥有着自身不可磨灭的艺术特性,正是这样的艺术特征使得原生态声乐能在现代的艺术生活中独放光芒。
(一)原生态声乐演唱的自然艺术特征
原生态声乐演唱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行于农工、船夫、牧羊人或者劳动妇女之间,由大众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是随口而出的俗语,不具有专业性,因其原始、贫乏单一的语汇,使得原生态声乐处于自然的艺术状态。这种自然不等同于随便和无秩序,而是顺其自然的流露情感和创作作品,细细体会就能感觉到原生态声乐在自然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和情感。例如,黎族原生态作品中唱道:“砍山我来迟了,迟到是留恋锅里的田螺,流连在纱纺的老婆。”还有其他作品中唱道:“要猪怕猪脏,要狗怕狗吠,要鸟怕鸟飞,只要亲人做伴长相随。”这些原生态作品的歌词通俗易懂,都具有自然不刻意的艺术特征,表达出的却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生活和情感。
(二)原生态声乐演唱的实用艺术特征
原生态声乐演唱作品的产生多半是人们在劳动中创作的,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原生态声乐艺术出现的初衷是为了实用,其次才是审美。例如劳动号子是最早出现的民歌载体,它的产生是人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发出吆喝或者呼号,为的是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或者协调步调,这些吆喝和呼号后来通过被人们美化,发展成声乐艺术形式,劳动号子的实用性就在于协调和指挥人们劳动。随着其实用性的出现,更多人开始关注并把它美化起来,在有节奏和韵律的配合下,逐渐展示出原生态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原生态声乐演唱的即兴艺术特征
原生态声乐演唱,都是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编什么,有感而发,即兴自创。实际上是方言腔调的音乐化,不需要考虑技术层面的要求,不用经过加工提炼,只需专注于自己有感而发的演唱就可以,展示的是“最本色的原作品”。歌词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即兴及其“口语化”的民俗特征,在结构、文法、修辞、艺术逻辑、形态规律等方面形成了诸多新的族域性文化特征。例如,原生态民歌中山西的山曲《三天路程两天到》:“大青山高来呦乌拉山那个低,马鞭子一甩我就回口里,不大大那个小青马,我多喂上两升料,三天的那个路程我两天到。”歌词源自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由于民间歌手不懂得专业的创作知识,不能像专业作曲家一样运用民歌素材创作民歌,只能靠即兴的情趣、始发冲动及强烈的情感支配而“创作”。
三、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重要意义
由于民族声乐的创作曲目较为单一和重复,千篇一律的民族声乐状态使得听众出现了听觉、视觉的疲劳,所以人们开始想要追求新鲜刺激的艺术形式,渴望和期盼民族音乐多元化。原生态声乐演唱显示出自然、质朴、粗犷的特点,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另类展现,具有别具一格的新鲜感和民族特色。因此,为了迎合人们愿意复兴传统文化的潮流,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意义十分重要。不仅因为学院派的民族唱法是在原生态声乐中生长出来的,而且好的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引起更多人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
(一)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文化意义
原生态声乐演唱是工业时代前的自然的、乡村的、朴拙的、非商业化的文化。其中蕴藏着源自大自然的生态文化,例如有民族民间文化、原始文化、方土文化等,涉及到社会科学中的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需要在教会学习者演唱技巧的基础目标下,对学习者进行原生态声乐文化的教育和指导,让学习者在宽阔的声乐文化视野中学习原生态声乐,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对声乐技巧的掌握,更有利于学习者今后的深入探究和创作。例如,在藏族原生态民歌《翻身不忘共产党》的教学中,同样要为学习者讲解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让学习者在了解相关文化中掌握原生态声乐演唱。
(二)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艺术风格意义
原生态声乐演唱虽然是一种自然状态的演唱形式,不用经过专业修饰和提炼,但也不是随意的唱就可以的,也需要教学者在教学中不能忽略对艺术风格重要性的教学,逐渐思考出一些方法和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炼和选择来指导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让学习者能够随心所欲的演唱原生态声乐作品时,流露出纯粹、质朴和干净的声乐艺术效果。例如,在学习不同艺术风格的原生态声乐作品时,抓住每一部原生态声乐作品中的闪光点很重要,掌握艺术风格精髓才能在丰富多彩中彰显个性。
(三)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民族性意义
原生态声乐演唱过程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作、风土人情、爱情婚姻等日常生活,是认识一个民族情感、性格、历史、民风民俗的重要名片。所以,做好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推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有着不可限量的作用。
四、创新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教学方法
从历代所有民间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看,几乎一切的民间艺术都是专业艺术产生的源泉和根基,任何一门艺术门类都是从生活走向艺术,从艺术走向专业。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也不例外,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作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根基,只有把原生态声乐演唱搬进教学中来,不断进行扩展教学和创新,才能让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不断从原生态走向艺术舞台,由粗糙走向经典。
(一)在原生态声乐教学中打破理性思维教学模式
在现实教学中,教学者往往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共性,注重教学方法的重复高效性,容易淡化或忽略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原生态声乐教学中,容易限制学习者的个性兴趣发挥,教学者应该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按部就班教学模式,毕竟原生态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教会演唱技法,而是要让学习者走出单纯理性的思维,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感性地学习原生态声乐,给学习者一个广阔空间去认识、研究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的现实意义和创作借鉴。
(二)在原生态声乐教学中引导学习者联系生活
舍弃了原生态声乐艺术的情感人文成分,单纯追求知识与技巧的教学,只会让学习者对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产生缺乏个性和生命力的理解。由于原生态声乐大多形成于种地耕田、采药摘茶、行船放排等生活生产实际中,演唱技术是从生活中摸索而来,反过来又被用于表达生活情感。所以,教学者要在原生态声乐教学中,让学习者把学习原生态声乐演唱与生活联系起来,教会学习者用声音去表达生活,传递情感,脱离僵硬的声乐演唱技巧学习。
(三)在原生态声乐教学中注重个性培养
原生态声乐演唱每一句每一腔都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突出的艺术个性,如蒙古的长调,苗族的飞歌,羌族的酒歌,等等,可谓是“一方水土出一方人,一方人唱一方歌”。教学者要让学习者对原生态声乐的声音有正确的判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不是盲目的、错误的模仿。教学者要培养学习者独到的个性思维,才能让学习者在声乐作品面前有自己的思想,不再唯师命是从,才能不埋没学习者的创新才能。结语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是要依靠原生态的生活环境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为原生态声乐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根基,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和审美趋于多元化,对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声乐的传承和发展毋庸置疑。今后在教学中,要注重在保护原生态声乐作品的前提下,朝着保护它、研究它、发展它、推广它的方向进行教学改进,要积极吸收原生态声乐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和音乐精髓,做到既保留特色又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立岗编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俞子正等著.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9.
[3]徐晓懿编著.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4]付晓玲.原生态民歌的理性思考——有感于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增设原生态演唱组[J].民族音乐,2006(3).
[5]田青编著.原生态唱法的当代意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浅析歌曲的艺术表现论文摘要 人与人交谈,要给对方的不是“字”,而是“情”;演唱者要给观众的不是“歌词”而是“感情”。美妙动人的歌声来自情真意切的情感。论文关键词 歌曲 艺术表现 处理引言高尔基曾在论文学艺术创作时说过:“重要的不在于你说的是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说。”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歌曲的艺术创作。当我们拿到一首声乐作品时,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熟悉作品,而这首作品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死的东西.它必须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才能使听众充分体会和感受,有的演唱者能做到声情并茂并通过美妙的声音把歌曲的思想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有的呢,虽然他的声音也很美妙,但他只是照本宣科。一字一音的完成谱面上的东西,没有赋予作品情感色彩,以至于演唱时神情呆板,手足无措、毫无热情:有的甚至矫揉造作。失去了歌唱的意义。虽然我们在唱歌时,毫无疑问对声音的发声方法和技巧是要有一定要求的,但更重要的是对情感的表达。德国着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的角度去说明。我要说的乃是感动听众的才能。如果歌唱者仅仅是指声音唱出来,那么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技工匠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感情表达的重要性。因此歌唱者只有从各方面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音乐素质。很合理的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三度创作、四度创作……。这样你的歌声才能真正打动和感染听众。本论文就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浅谈如何提高歌曲的艺术表现及其处理的基本方法。1、歌曲内涵的理解内涵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这首歌曲所要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歌曲的基础。歌曲是作曲家的艺术结晶,其中渗透着他们的心血、意图和感情。由于作曲家作品的特殊性,他不可能像画家、雕塑家和文学家那样可直接就和观众见面,而且一目了然,而音乐作品必须通过表演者的再创作,把纸面上的音符变成美妙的声音,让歌唱者真实、朴素、美好的歌唱向听众传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首歌曲时必须首先对歌曲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特点、风格流派、以及有关地区的民俗、民情有所了解,才能很好的掌握作品。“如果对此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微。这就无法理解作品,更达不到艺术表现的境界,只能是唱音符,唱一个一个的字音,就不可能把自己从事的表演专业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这是我国着名声乐教育家喻宜宣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声乐家沈湘教授也告诫我们:“不要把时间单放在发声练习上,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声音上也会提高,如果有了认识,即使走弯路也不会太远。”一首歌或长或短,都是凝聚着作曲家和作词家强烈的感情,这就需要我们歌唱者认真去发掘和领会。例如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聂耳和田汉合作的歌曲《梅娘曲》,它创作于1934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是民族存亡的危急年代,这首歌曲是话剧《回春之曲》中的插曲。它表现了侨居南洋的青年高维汉因民族危亡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但不幸负伤,失去了记忆力。他的恋人梅娘闻讯回国探望。想用歌声唤起情人的记忆,歌词深情、细腻。旋律如泣如诉。歌词的旋律都是从碎人心肺的呼唤:“哥哥,你别忘了我呀”和柔情似水的“我是你亲爱的梅娘”开始。感情真挚、委碗、亲切。歌曲的第一段:回忆在南洋时富有浪漫气息的爱情生活的甜蜜,为此演唱时既要表现出美好回忆的语气,又要体现出呼唤亲人的深情,音乐在舒缓的中速进行中展开丰富的内心想像,在深入规定情景中去抒情达意。歌曲的第二段:叙述他们参加抗战的爱国热忱和牺牲精神。音乐也增添了因梅娘不能同去的别离时的惆怅和忧郁之情。歌曲的第三段,描写情人伤重已不认识梅娘的痛苦心情。歌曲中连续的强拍休止及三连音的运用,似抽泣、如呜咽。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演唱时同样要注意体现梅娘在规定情景中的处境,当深情呼唤无望时:“但是……但是你已经不认得我了,……”那种不可抑制的内心痛苦之情。总之,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2、歌曲意境的想像歌曲的意境想像,就是要尽量去启发音乐的想像力。歌唱者应将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一幅幅活动的画面。就好像电影演员和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身临其境。要尽可能将自己融入角色的感情、环境之中,这就是一个好的演唱为什么能演什么像什么的原因。例如:尚德义作曲的《七月的草原》这首歌,歌曲的前奏一开始就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一片广阔、美丽的大草原上,阵阵微风扑面徐来,地面上绿浪滚滚,此时仿佛闻到了一阵阵青草的清香:绿色海洋上:蜜蜂采花、蝴蝶起舞、毡房像银星、羊群像云朵。赛马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多彩的服饰,一切是那么的美!此作品具有鲜明的新疆维吾尔民族舞蹈音乐,它能烘托出人们载歌载舞的欢腾情绪,演唱者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热烈、欢快的歌舞场面之中。又如在演唱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插曲《黄河怨》时,眼前又会出现一个被敌人蹂躏的妇女,独自站在黄河岸边,哭诉自己内心的仇恨和痛苦,凄凉又悲愤……这样一幅画面。只有这样动其真情才能用自己的歌声感动听众。“因而歌唱者解释音乐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种生活的积累,这种积累越多,越丰富,灵感也越活跃、越丰富。因此,作为歌者。应随时用眼睛和耳朵去搜集和倾听各种生活的画面和声音,去感受生活,从而增强我们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进而深刻的理解和表达作品的内涵。”3、音色的运用当我们在演唱一首歌时。除了要明确思想感情外,还要考虑运用什么样的声音音色才能符合作品情感表达的要求.才能更生动形象的塑造各式各样的音乐形象。比如说演唱进行曲时要选用雄壮铿锵的声音。演唱圆舞曲时应用明亮华丽的音色,而演唱摇篮曲时则需要柔和甜美的声音等等。总之,我们要善于调整出自己不同的音色,力求符合不同歌曲的不同情绪。“你可以把声音设计为‘轻柔的纱布在微风中飘渺’、‘树叶轻轻落下’这样的声音控制上,又如唱一首柔美而又轻巧的歌曲时,可把声音比喻为‘透明的露珠’、‘春夜的雨滴’等等。”一般来说,抒发强烈感情的需要柔美圆润、连贯自然的声音:表现欢快高兴情绪的需要明亮有光彩的声音:演唱气势宏伟或抒发强烈爱国情绪的要洪亮、高亢的声音。例如歌曲《斑竹泪》共有四个乐段。每一个乐段都有每个乐段不同的内容和情绪,所以我们就必须去很好的对自己的音色进行调整以符合每个乐段的不同情感色彩。第一段描写古舜帝和妃子一起游山玩水,所以要用圆润甜美且连贯自然的音色去唱出他们相依相偎、相亲相爱的情形:第二段是回忆他们俩在一起互相追逐打闹非常尽兴的一段,所以明亮、轻快、活泼、跳跃的音色特点比较符合:到了第三段整个的情绪与前两段形成巨大的反差。在这里要运用阴暗、空洞甚至是抽泣、哽咽的音色去表现妃子在皇帝突然驾崩后悲痛欲绝、哭天抢地的情形:到了第四段。演唱者就必须跳出前面第一人称的情绪,以第三人称来评判这一场爱情,声音音色应该是高亢、亮丽且稍微坚定的语气特点,烘托出这场爱情悲剧的凄凉和洪烈。4、“渐”字的妙用前面谈到在进行歌曲的艺术表现时,如何去表达丰富的歌曲内涵,以及怎样用不同的音色去表达不同的情感,那么如何使感情的发展升华,或是不同的片段与片段之间的衔接更趋于自然完美呢?这就必须做好一个字——“渐”,即音符上面的“渐快”、“渐慢”、“渐强”、“渐弱”等这些常见的力度符号或文字。它们在表达丰富歌曲情感和细微的感情变化时,使其更细腻,在不同情感交替转换时,使其更统一也更完美。如《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一首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抒情歌曲。作者在歌曲的第三乐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渐强、渐弱去再现第一乐段的主题,我们在演唱时如能充分地发挥这些渐强、渐弱的表现力,就能使歌曲的旋律更加舒展、起伏,情绪更加高昂、激动,从而表达出主人公对党深厚真挚的感激之情。又如《岁月悠悠》中最后的结束句“旧情不堪重回首”中最后一个“首”字,演唱时这个拖音一定要尽量融合在尾奏的旋律中并逐渐弱下去直至消失,并且眼神也表现出很迷茫的样子慢慢飘向远处,仿佛岁月在追忆中悠悠地远去……总之,要做这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几年如一日的练习,其中还涉及到对声音技能、技巧的要求,才能与情感融合在一起,更能完整的去表达歌曲的意境。5、各种对比手法的关系 快、慢关系当我们唱比较快速、活泼的曲子时,内心应有稳定感。强调旋律的流畅和连贯,不能因为这首歌快就一拍紧似一拍的往前赶,这样就显得紧张和慌乱。以至于失去了旋律的美感。越是快的歌曲,越应以句子为小单位,在交代清楚每一乐句的思想前提下。把它一气呵成,以完整、优美的线条表达出歌曲的感情。例《姑娘生来爱唱歌》这首歌速度为“快板”,其中“噻啰噻啰”的歌词比较多且非常快,这就要气息跟情绪的稳定和“落”,再带上姑娘们爱唱歌和会唱歌的那种比较活泼、火辣、且自豪、外向的小姑娘情绪,歌曲情绪就能很好的表现出来。同样的,唱慢曲子时也不能因为它速度慢而一拍拖着一拍唱。显得沉重而无表现力。例《岁月悠悠》是一首慢板的歌,在演唱时应带上回忆故友、追忆情谊的情感加上旋律线条的流动感向前推进,以饱满的热情融入到歌曲旋律中去,情感越深,就越有韵味,且不显得拖沓。 强、弱关系我们在《基本乐理》中就学到过各种拍子的强弱规律,因此在歌唱时只有做到强弱分明。才能使曲子具有一定的律动感,但是我们在实践中时,总是唱得强有余而弱不足,有的甚至是把强弱给唱颠倒了。如《大森林的早晨》中歌曲开头的前两个字是从弱拍起的,而多数人都没有太在意,只认为开头就是要唱成强蝗,这样的话就破坏了歌曲的强弱规律。当然。强音也不是从头到尾都一样强的,例如:唱一个延音的强音时,它都有一个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的过程,因为在唱的过程中得有一个感情情绪由内而外的深情铺垫,这样唱出来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强音需要弱音的铺垫,弱音也需要强音的衬托。就好像生活中矮的能显出高的,胖的能衬出瘦的,红花需要绿叶的衬托。 高亢与低回我们在演唱一首歌曲时,它们的线条(包括旋律线条和情感线条)都是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使乐段(乐句)与乐段(乐句)之间的情绪变化得到充分对比而更有感染力。试想。我们在唱一首歌,从头开始就觉得他唱得很亢奋,恐怕一首歌唱下来,唱者气喘息息而听者索然无味。只有做到适当的对比,才能对歌曲进行完美的表现。6、结论综上所述的各种方式方法,虽然它们的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但是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完美的去进行歌曲的艺术表现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但是它们绝不能截然分割的,各种手法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只不过是不同的歌曲在处理手法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在演唱任何歌曲时,都应该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很好的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去处理好每一首曲子、每一首歌曲,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歌曲的思想感情,去打动每一个听你歌的人,那么你便成功了。参考文献:《民族音乐学概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基本乐理的文化视野》
音乐本身是一种最有感染力的艺术,然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对学科特点这个本质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教学中出现许多事与愿违的状况。比如,为了各块的训练内容,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忘却情感体验,一味地进行技术操练,从而使音乐教学显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那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音乐的这种教学状况,更好地把握音乐教学中的重难点呢?一、贯通审美意识,突出学科特点音乐教学从根本上说是艺术的审美教育,而不是纯粹的技能训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因此,音乐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审美愉悦体验,进而使学生喜爱音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使他们了解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素质并能全面提高。二、音乐牵动技能,技能连着情感音乐是最讲技术的科学,没有技术就谈不上创造和高层次的欣赏,而技术不通过艰苦操练是难以学到手的,这一点正是审美极易丢失的客观原因,也是我们强调审美意识的理由所在。音乐教学内容,有的离审美近,有的离审美远些,有的纯粹就是技能训练,但是我们应该始终关照它,只有在它那里找到根源,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情绪活水。比如在导学一些连续附点音符的时候,这种节奏需要凭借感觉,所以很难严格框定。但是如果理解了那首歌的音乐内涵,只要稍稍提示,教学情形就会大变,同时还会联系到意会与悟性。三、兴趣就是老师,自学必不可少从本质上说,音乐是使人的整体心理结构处于自觉、自主与自由的发展状态。人是先有情绪后才想唱歌,一首乐曲,也往往因心境不同而感受相异。同样的,音乐能力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因为美育是诱发的,而非强制性的,这就是强调兴趣的原因。另外,作为艺术的音乐往往是直觉的意会式的、没有明确答案的,音乐可快可慢,能强能弱,这种模糊性,主观把握就在于自己琢磨。四、创造运用音乐,鼓励独特见解音乐作为时间过程的艺术,它的存在紧紧依赖于人的创造活动。在欣赏、表演、创作三个基本环节,都少不了人积极的参与,一切音乐活动,一切情感体验中,都少不了人的想象力。音乐的本质与价值,正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音乐并不让我们接受观念和知识,而必须用自己的感觉去把握,否则毫无意义。教学必须注意想象力培养,鼓励独特见解,有意识地增加创造性内容,提倡在表达自己真情实感中运用能力,掌握技术。五、音号的理解,用比喻讲解在教学中,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整票)。这样,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而与半票是整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较好地克服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做半拍的错误概念。六、开展音乐活动,加深概念理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过多地讲解概念或靠老师单向的信息灌输是不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应该让学生亲自参加到活动中,亲自去感受音乐。例如在教学生认识“渐强”“渐弱”记号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项音乐活动:(1)请一个学生打击乐器,从教室里面走向教室外面,再回到教室里面,让教室里的同学听声音的变化。(2)请同学们模仿火车渐渐开来和渐渐远去的声音,从中体会声音的变化。(3)请一组同学先唱一句,其他同学一组一组跟入,一组一组停唱,从中体会声音的变化。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对渐强渐弱的感受远比教师单一的说教效果好,并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七、讲述典型事迹,唤起情感表现教材的情感因素,要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表现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来完成,学生对歌曲的情感表现是音乐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难点,学生们学会一首歌曲很容易,但能够准确真实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是不易的。例如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可通过讲述革命先辈的动人事迹,启发学生对前辈的崇敬情感,然后引导他们回顾、想象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时,站在领奖台上,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国歌那庄严的旋律冉冉升起的场面,从而领会运动员那热泪盈眶的心情,激起学生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声中,唤起学生的情感表现,能更好地表达歌曲,唱好歌曲。综上所述,要使音乐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格局,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依据多变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根据教材的重难点抓住关键,改变那种忽视音乐本质、教师主宰一切而学生麻木练习的局面,使痛苦的过程变成审美的享受,抓住音乐最珍贵的感受去想象和创制成品。使音乐教学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的课堂,而能成为创造音乐的殿堂。
音乐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论文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水平和教育方式都有极大的进步和提高。然而,初中音乐、美术和体育课这“小三门”因教学模式陈旧、传统应试观念影响,往往被忽视。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课堂互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从而探讨初中教育的出路。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国教育带来了便捷的途径,我们当前正身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但是知识的过量储备,使得社会迫切需要真正有能力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初中“小三门”针对素质教育而言正是最重要的教育途径,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初中“小三门”被忽视的原因
(一)教学模式陈旧。长久以来,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还没有完善,所以很多教师在课堂教育中都没有及时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和改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偏向于理论教学,而缺乏实践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一直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探索的兴趣。除此之外,很多教师不喜欢采用新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再加上有些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完善,使得传统的板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统应试观念影响。初中的音乐、体育和美术这三门课程的重要程度与其他课程是一样的,都是我国初中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行,引起了很多教育者的重视,也在我国教育界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起初我国教育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等问题,使得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仍不成熟,其中“小三门”被忽视的情况是这一方面的主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程度过高,很多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家长的思想观念都比较落后,仍以学生的升学率为学校优良的评价指标。素质教育的推行力度在城市学校较强,但在偏远的山区或者落后的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行力度较小,很多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把音乐、美术和体育课当作“闲”课来对待,一周排课量极少,无法使学生的素质得到真正提高。不仅如此,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把音乐、美术和体育课排课量缩减,替换成数学等高分值课程,很多学校的这三门课程都形同虚设,没有起到真正的素质教育作用,使得学生学习生活枯燥无味。
二、提升音乐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音乐,本是一门自然学科,然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其本质丢失,教学严重脱离了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对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教育者想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意识或者学习兴趣,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式,使学生能真切理解音乐对他们的重要意义。
(一)转变教学理念。教育者想要进一步体现音乐课的存在意义,就应该以自身为出发点,加强自身的意识,理解音乐课对于学生的素质、审美、涵养等都有着真正的重要作用。所以,以往陈旧传统的教学理念必须及时转变,把音乐课当作“副科”的思想观念必须消除,而是将音乐当作素质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进行教学。教师自身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的'意义,真正融入到课堂上,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乡镇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与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有关,所以学校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培养新型的素质教育理念,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二)加强课堂互动。传统“板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低。音乐课上,教师板书一句,唱一句,然后让学生跟唱一句,这种教学方式就是素质教育中最抵触和最不科学的填鸭式教学。所以,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堂互动,是提高音乐教育的必要策略。但是,音乐课的互动本质不仅仅是模式上的互动,更多的是心理方面的互动。音乐课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最根本的。教师作为知识或信息的传递者,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把音乐知识有效率地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理解和掌握。但是,学生接收到音乐知识后,如何应用或如何理解,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所以,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运用和知识的体系,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对比,形成完整的音乐知识体系,从而加深对旧知识的记忆和新知识的理解运用。音乐与美相联系,所以音乐课的课堂互动不能仅仅是行为互动,还需要心理互动,让学生内心深处感受音乐的美。
(三)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在我国,音乐课上也离不开课本,但是我国当前的音乐教材所编排的内容,很难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部门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加入不同的音乐风格,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音乐类型。首先,教师在课前,应该通过交流或调查,了解当代学生所喜爱的音乐类型,然后在课堂中加以运用,吸引学生的关注。音乐的最终诉求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涵养,所以只有学生对此感兴趣,不同类型的音乐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觉需求。其次,教师或者学校相关组织应该积极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例如校园广播、教室板报、校园报纸、校园活动等,对音乐进行宣传和推广,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所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是必要的。我国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是学生学习之路的指路灯,只有国家、教育者和家长都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让学生把音乐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促进音乐教育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音乐教育作为重要的启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音乐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述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述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篇一
《浅谈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开发的作用》
摘 要:当代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身体和智力的综合的发展。儿童健康快速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后备人才的储备的基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取决人才快速健康的发展。儿童的发展,不仅有强健的体魄,而且更要有较高的智力。
关键词:右脑;感知觉;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人格
所谓的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担任钢琴教师的音乐教学工作,发现音乐是提高和开发儿童智能最具动力因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戈登・肖教授将78名3~4岁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三组,一组学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曲,一组学习计算机,一组不接受训练。结果九个月后,他用拼图游戏对这三组孩子进行智力测试发现,学习音乐的孩子的得分平均提高百分之三十五,而另二组孩子则几乎没有提高)。音乐对儿童智力的开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人右脑的潜能
人类为了追求自己左右脑发展平衡,进行大量研究和实验。学习音乐是如何开发人右脑的潜能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些人的大脑结构和职能:人脑的构造就像半颗核桃。左脑和右脑通过中间的神经束(也就是所谓的脑胼胝体)相连,组成完整的大脑。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教授在研究被截断脑胼胝体的癫痫病人时,发现了人的左右脑的职能划分。根据斯佩里博士的理论,人的左脑主要负责分析性工作。左脑在处理信息时采取线性方式,即按照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计算处理,类似我们今天常说的数字化。因此,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具体时间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以外,人类独有的语言功能也位于左脑。所谓的学习能力,也就是我们在读书与职业培训时最需要的思维能力,也主要依赖左脑的正常运作。因为左脑相对于右脑来说比较关注细节,所以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左脑只能看到一棵一棵的树,却无法看见整片森林。与之相反,右脑与时间顺序、线性或语言信息的处理都没有关系。在右脑中,最重要的是空间思维。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取决于其右脑的发达程度。如果说左脑主要处理数字信号,那么右脑负责的就是模拟信号。一件事物的全貌才是右脑关注的焦点,而不是任何具体的细节。换言之,右脑看到的是整片森林,而不是其中一棵一棵的树。也可以说左脑是知识司令,它的职责是以思维、分析思维、集中思维为主进行智力开发,左脑又可称为数学家的脑。右脑是创造司令,它的职责是以想象、直觉思维、扩散思维为主进行智力开发,右脑又可称为艺术家的脑。从以上的理论,让我们了解人的大脑和职能分工。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不停地学习和生活,我们的学习和计算都是依赖左脑的职能。这样导致左右脑发展不平衡。从而科学家进行大量的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学习音乐和演奏乐器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的潜能。
2 学习音乐能够提高儿童感知觉能力发展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儿童的感知觉儿童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儿童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儿童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儿童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儿童的直觉、分析、想象、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3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
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发掘儿童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能激发儿童的情商等。通过课堂音乐教育,既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培养了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也锻炼了儿童的创造力。对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的当今,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展现出富于魅力的前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钢琴、小提琴演奏都很出色。一些研究爱因斯坦发明创造的人说,乐器演奏在爱因斯坦发明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要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因为,他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映,听到了毕达哥斯创造数的歌声,还听到了开普勒怎样谱写天体的乐章……音乐作品展现的奇特画面不知不觉的培养了爱因斯坦的想象力。
4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注意力素质和提高记忆力
儿童在欣赏音乐旋律时,既要注意音乐旋律的音高,又要注意音乐旋律的节奏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参加合唱团的孩子,首先,学会看指挥的手势,又要看着手中的谱子,还要倾听每个声部的旋律和声音以及自己声音的音色。学钢琴的孩子,在弹奏音乐作品时,首先,认真的看着谱架上的谱子,又要注意左右手的节奏和踏板的运用,还要注意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来自加拿大的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学习音乐的孩子比不学音乐的孩子有更好的记忆力。研究者选择两组4~6岁的孩子,在一年中对他们进行4次测试。其中一组学习音乐,另一组没有接受音乐训练。结果发现,短短4个月后就有了变化。这些孩子需要完成一个区别和声、节奏和旋律的音乐测试,和一个听完一列数字后必须记住并复述的记忆测试。经过一年音乐训练的孩子,在记忆测验中的表现比那些没有学习音乐的孩子要好。而且,他们在非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也有所提高,包括文字、图形记忆、数字记忆以及整体智商等。研究者称,学习音乐的人的大脑运转与没有学习音乐的人是不同的。这一研究结果让那些花很多时间和金钱教孩子学习音乐的父母们备受鼓舞。
5 学习音乐能够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的完善
孩子和艺术结缘,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艺术的圣殿中自由地遨游,汲取艺术中最精华的灵感,将使他们一生受益,受用无穷。学艺术的孩子品性好。音乐等艺术可以给人以美的熏陶,从小与艺术结缘,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进步与强化,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是大有裨益的。音乐能极大地促进儿童的思维活动。音乐是智慧的源泉,是开启灵感的一把钥匙。不少科学家、艺术家都把音乐作为提高修养,启迪灵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常听音乐的孩子,能深切感受、理解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美、崇高的情感,伴随着节拍和旋律的变化,他们的思想也逐渐飞向远方,和优美的乐声互相交融,成为一体。艺术之美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与艺术接触的孩子可以尽情地呼吸艺术世界中新鲜的空气,感受艺术王国中的鸟语花香,有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增强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正是以它迷人的魅力,启迪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促进他们良好道德的形成。通过长期的音乐培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于心、导之以行。使心灵不断得到净化,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孩子们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在训练演出中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荣誉感、责任感以及坚强的毅力,为塑造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6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学习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大学四年兼职教师的锻炼,我发现个别同学,学习音乐之前,语言能力很一般,经过几年的音乐教育,孩子变得很自信、语言能力和没有学习音乐之前相比语言能力增强了很多。在声乐教学学习当中,教师让孩子朗诵歌词,也进而加强了儿童语言的能力的培养。视唱练耳的基础教育,训练孩子对一段旋律的音高、节奏、情感的表达,从而也加强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音乐艺术是一门交流的艺术,只有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才能取得重大进步。在讲座、比赛、演出等一系列的活动当中,孩子不断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加强了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论述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篇二
《学前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价值初探》
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重要的启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音乐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通过培养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能开发其音乐才能,激发想象力。重视音乐在幼儿学前教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益于孩子在成长发育的初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使其站在正确方向引导的人生起跑线上。
关键词:学前教学;儿童;发展
一、学前音乐教育内涵
当下音乐教育受到重视,源于教育界致力于发展科学健康的教育事业,以及对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研究和探
索。音乐之于孩子教育,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普遍一致的基本属性。因此,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致力于培养音乐的学科作为重点,还是把音乐课程作为一门辅助学生接受教育的手段,其侧重点的不同,音乐教育的效果和影响也将迥然不同。前者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业音乐知识与技能,侧重的是音乐教育事业本质;后者是立足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音乐课程作为一种诱导,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目前对于音乐启蒙教育的观点和分歧。
通过分析和总结,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对立,恰恰是音乐教育当中并存的两个方面或层次,不能将两者孤立起来进行考察。从音乐学科在教育中的层次来看,专向培养孩子的音乐技能和知识的音乐教育观点,是音乐作为基本学科的属性,而后者是对这种观点的拓展和升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塑造健全的人格。在教育的过程中,独立人格表现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生存能力表现为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储备。因此,这种观点作为教育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二、学前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音乐作为一种流动与感官的艺术,其形式或载体是声音。处于幼儿成长时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音乐作为一种区别于普通方式的声音,一方面能够激发孩子感知和探索的兴趣,培养一种认知和辨识的能力,通过引导和教育,在音乐自由的聆听空间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另一方面,通过教授音乐的一些知识,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将普通的声音通过音乐知识,转变成动听优美的音乐。音乐之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详述:
1.促进儿童身体发育的价值
音乐的影响体现在儿童教育中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发育。音乐课程教育主要作用于儿童的感官,即听觉,音乐通过对听觉的刺激,给予大脑一定的信号,大脑中枢神经对音乐刺激信号进行处理后得以反馈。音乐课程的训练,增加了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和空间,通过聆听音乐和欣赏音乐,锻炼了大脑对于事物的反应能力,活跃了大脑皮层并促进其灵活思考。有医学方面的研究表明,音乐对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能提升孩子的大脑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2.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价值
幼儿时期的孩子,语言系统处于一个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音乐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听力和发声。以歌曲为例,歌词和曲谱是组成歌曲的主要元素,歌词内容往往是由优美押韵的诗词写成,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大量的文学词汇,积累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曲谱的节奏和发声方法,能帮助孩子对自身肢体的控制和协调,做到灵活反应。音乐最大的优势是避免了传统课程的枯燥和乏味,能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知识融于课程学习之中,通过营造一个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的环境,集中孩子学习的注意力。
3.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价值
音乐语言流动难以捉摸,对音乐的鉴赏是一个感知、想象和识别的过程。因此,音乐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价值体现如下:
(1)音乐教学作用在孩子的感官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在孩子的教育过程,强调各种能力的全面培养和锻炼,目的在于促进其能力的全面提高。大脑皮层的神经系统,往往对接触最多的刺激信号反应最快,音乐教育则是帮助幼儿语言系统趋向完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增强对音乐的敏感度。
(2)幼儿音乐教育提高了孩子的记忆能力。幼儿记忆力的锻炼和能力的提升,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音乐作为一种有节奏、有感情的声音,虽具有一般声音的属性,但它有着自身显著的特征和属性,这就需要孩子调动听觉的高度注意力,通过大脑皮层对音乐信号的感知,进行区分和辨识。在大脑对这一系列刺激和信号进行反应前期,需要大脑对这些信号进行短暂保存,即记忆,表现为对音乐符号的再现。音乐的内容通过孩子们发挥自由的想象力,加工转化为声色具体的形象,因此,对音乐的记忆有助于幼儿的对语言的感知和感悟。
(3)音乐感受和欣赏的过程,也是想象、联想自由发挥的过程。音乐是流动的声音,因此较为抽象,联想帮助孩子贴近音乐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并通过想象力转化成具体的音乐形象。
4.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价值
儿童时期的情感表现,多呈现为一种认知活动的表达,儿童会对外部环境与自身需要进行平衡,多表现为需要的满足与否的态度和情绪。儿童时期的情感中需要的满足,是比较低级的情感表现。音乐是建立在情感的直接表达基础上的,从直观的角度可以体验到蕴含于音乐当中的各种情绪,舒缓的曲调多为柔和平静的情绪,激昂高亢的曲调会调动人紧张的情绪,对音乐的欣赏也是对各种情感和情绪的体验。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加以引导,让幼儿聆听各种情绪的音乐,展示各种与乐曲相符合的情绪图片,帮助孩子丰富和体验各种情感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多涉及著名和经典的音乐作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开端。
5.促进儿童个性形成的价值
个性表现为与其他个体相区别,自身具有的相对稳定、独特和完整的特征。素质教育提倡孩子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个性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标志,完整的人格是个性的确立和成熟。在幼儿时期应当重视孩子的个性成长和发展,而学前音乐教育能帮助孩子培养对事物的兴趣,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促进幼儿的个性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重视幼儿的学前音乐教育和培养,创设各种校园音乐活动,营造轻松、自由、开放和活跃的音乐学习氛围,已成为幼儿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应当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的理念,立足于幼儿全面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在教授音乐技能与知识的同时,致力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是学前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事业的组成应当承担的角色和任务。
从古老遥远的时代开始,音乐作为传达情感和信息的人类语言,便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音乐艺术是一座知识广博的殿堂,里面典藏着从古到今不计其数的优秀音乐作品,是每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幼儿成长的需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有益元素,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徐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张旭.音乐欣赏[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儿童未来的终身幸福与发展,同时也与国民素质整体提升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有了发展迅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幼师音乐教育探讨》
摘要: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期是最重要的阶段,而幼儿期的音乐教育对人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幼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突出幼师音乐教育的师范性已成为现代幼师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幼师;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提高国民音乐教育的质量必须从幼儿园抓起,从建立一支合格的幼儿音乐教师队伍抓起。因此,幼儿师范学校必须把音乐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专业院校教学体系和模式的影响,在一些幼师(包括中师)中普遍存在着重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的弊端。鉴于此,笔者认为,幼师专业的音乐教育一定要突出“师范性”的特点。要转变旧的教育理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较高音乐素质、适应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新型幼儿教师。
一、重视音乐教育,明确培养目标
“研究表明,音乐能使人产生意想、联想、帮助自我实现,唤起人深层意识结构中潜在的东西。音乐能激发人原始本能,也能抑制这种发挥潜课程功能的重要手段”。幼儿I的一个重要阶段,音乐教育对幼儿身一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现状并不令面。忽视甚至轻视幼儿音乐教育的现复一方面,在各式各样音乐兴趣班与众:的背后,更多的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以2盲目的心理和随众心理。对于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很多人并不了解,因此,我们必须纠正上述的两种错误现象。让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真正了解音乐教育对幼儿身体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知识的发展、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起着的重要作用,转变原有的陈旧观念,认清新世纪形势下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唱歌、旋律、倾听等音乐内容的兴趣和热情,教给幼儿感受和表现音乐美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使他们有能力以声音、节奏为手段去表现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感,并能够富有热情、表现力和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幼师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到幼儿园去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索质,使幼儿能够健康和谐地全面发展,而不是培养她们个个都成为音乐家。
二、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素养全面的新型幼儿师资,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师音乐教育的质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丰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增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教师应经常通过良好的示范演奏和深入浅出的理解来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兴趣浓厚、积极舒畅的心情接受教师指导。
(二)注重伴奏能力的培养。
首先对一些幼儿歌曲伴奏曲式、调式、风格、情绪进行分类,并对和声及伴奏音型进行分析,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编配歌曲伴奏的的规律。其次,让学生多作编配儿歌伴奏的练习及音阶琶音练习,熟悉各种大、小调的音位,以便在以后教学伴奏时灵活运用,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边弹边唱的习惯,做到心、手、口一致,从易到难。通过训练,达到学生能够运用自如地弹唱。
(三)开设欣赏课
对幼师学生适当开设欣赏课,也是十分必要的。欣赏课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想象、理解、鉴赏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理解作品,以提高对音乐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能力,还要识别音乐作品的年龄适应性,什么样的音乐作品适合何种年龄的幼儿,敏锐地察觉音乐作品内涵,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音乐作品的教育潜力转化为幼儿的发展。
(四)让学生参加音乐活动与实践
首先,定期举行汇报会。每学期一次大型汇报会,每月一次小型汇报会。通过一些合唱(大合唱或小合唱)、独唱、弹奏、舞蹈等节目,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以汇报会的形式展示出来,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其次,参加区、市等举办的各种文艺汇演、竞赛活动,锻炼、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使得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密切配合,达到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加强修养教育。提升幼师整体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师德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必须造就一支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以往的师德教育片面地把目光集中在师范学校教师身上,对幼师学生的师德教育不够重视,没有把师生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师德教育。首先,幼师学校的音乐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她们不仅应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精通专业学科知识、技能,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育论文2000字
浅谈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新体系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
【论文内容摘要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吸收了三大国际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在新体系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包括:开展最自然的音乐活动,使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强调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感性积累;强调开展音乐综合活动。新体系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音乐素养,更新其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树立新的教师观。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