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唐代仕女图论文知网

发布时间:

唐代仕女图论文知网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宫仕女图》系列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它们所表现的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业是打印还是手写 呀

陕西唐人书画院院长,当代仕女画大家孙光喜欢的题材

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唐代仕女画的作者大都对宫廷贵族妇女生活十分熟悉,因而对族妇人及侍女的 气质神态把握精确,通过对人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体现也唐代人物画最重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用墨设色都体现出唐代人物画的精髓,用笔纤细。而又不却弹 性,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把握非常贴切到位。细纱衣轻薄透明,肌肤丰韵、白皙。头饰闪亮。多层烘然、罩染、分染相结合和以色代线的手法都开启唐代工笔 人物的新风。最重要的一点是唐人比较突出侍女体态的丰腴,因为那时以胖为美。

美术鉴赏唐代仕女图论文研究

爱好

用散点透视构图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特色。因为中国画都是以长卷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这种形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找不到中心点。而为了表达出更好的特色应用散点透视。就可以让人在看画卷的时候,从一个角度慢慢的引申到另一个角度。让画卷可以连续慢慢的看下去。

流传下来的线条造型的表现艺术特色值得学习。通过对于侍女形体结构的造型应用了大量的线描方式,最有特色的就是游丝描法。这种方法可以让侍女表现得更加的自然,而且能够将衣物以及皮肤的那种天然,更加的新颖。在处理飘逸柔软的衣物以及细腻圆润的肌肤的时候,可以表现的更加的玲珑剔透。

铁线描的线条描绘方式更加的凸显出飘逸感拖的特点,而且非常适合刻花侍女飘逸的衣物。

色彩搭配丰富。对于一个时代,特别重要的是唐代,由于社会风气的欣欣向荣,所以导致了很多艺术风格得到了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大胆的用色,正是这种色彩搭配,给了人一些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可以从这些色彩搭配当中,意会到一种艺术的传承。

构图,造型,线条,色彩这几个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唐代,工笔仕女画中得到了大量的表现,而且在后来朝代的一些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传承下来的技法的表现形式。可以深深的体会到当中的绘画技艺是多么的高深。

影响很大,但需要用心欣赏

《簪花仕女图》绘有仕女五人,使女一人,犬两只,鹤一只。画中仕女穿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头戴折枝花朵和身穿透明纱衣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新奇装束,其样式应为中晚唐服装样式。纱罗作为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色,而不著胸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表明了唐人思想的开放。 《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是典型的体态丰腴的唐代美女形象。 整幅图不做概景,仕女、白鹤、小犬几乎做等距安排,却又安排一仕女在远处。整幅图比例协调,又有一侍女小与其他仕女,遵守“主大从小”的规则。构图可看作以中间的仕女为中心两边大致对称,前后仕女又相互呼应的整体统一形式。画面色彩艳丽,却又不失之粗俗,线条精细,却又略带高古,虚实把握极为到位。 这幅画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中唐宫苑仕女的生活场景,并对于其心理微妙的变化展示在画面上。在仕女们闲散、舒适的表面背后却将忧郁、感伤、惆怅、悲切等感觉表露无异,反映出经过安史之乱的唐宫仕女们颓废的精神情绪。《簪花仕女图》不仅显示出了唐代绘画艺术的光辉,而且是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一面镜子。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唐代,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展至鼎盛期。人物画这个类种在此时已至博大精深。而描写女性题材的“仕女画”作为人物画的一支,也开拓出新的境界,达到了画史上一个高潮时期。在艺术成就上,唐代仕女画独立古今。唐代仕女画有着其显著的艺术特点。1、作品特征唐代工笔仕女画是以表现唐代上层社会的女性形象为主要内容,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典雅绚丽,仕女形象丰满华贵。2、社会特征唐代由于社会的发展,妇女有更多的机会抛头露面,女子骑马射箭、郊游聚会、自由恋爱等,都是很平常的事。唐代的劳动妇女,除了从事一般的家务劳动和农业劳动外,还活跃在当时的商业领域。而处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皇族后妃公主,则不满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要走上政治舞台,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女政治家,其中最杰出的当属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这些女性都对当时唐代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唐代社会宽容博大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下,唐代女性史无前例的参与到国家政治中,在相对开放自由的文化情境下获得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种时代精神下,反映唐代女性社会生活的唐代工笔仕女画在艺术上也就带有了双重性。3、语言特点(1)线条。由于唐代工笔仕女画的题材内容所限,仕女画的线条为了表现贵族妇女的那种慵懒、丰满绚丽的特点,强调人物面部和肌肤的材质感,体现贵妇服饰的那种薄而透明的质感,线条不能用豪迈粗狂刚劲来表现,而要显示出那种俏丽丰满柔美的感觉。长线条圆润流畅,短线条细劲有力,具有活泼、典雅、含蓄的特点。(2)色彩。唐代工笔仕女画色彩绚丽、恢宏大度,在色彩上非常有特点,形成大唐丽人的典雅绚丽之美。由于主要表现的是大唐贵妇,在色彩的运用上着色较为浓重,注重色彩的装饰性,在色彩上形成绚丽富贵的效果。唐代工笔仕女画主要以暖色调为主,但是没有火气、燥气,而是具有非常新鲜清丽的感觉,色彩雅致,既温馨可人,又艳而不俗。(3)材质肌理。在唐代,虽然因其材料没有现代发达,基本通过渲染来表现不同物品的质感,但是其表现力仍然被后代所瞻仰。唐代工笔仕女画整幅画面是那么的自然,运用高难度的矿物质颜料来达到“出乎自然”的色彩效果。

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如下:唐代是仕女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仕女画一改前人紧窄婀娜之风貌,呈现出以“丰肌为美”的审美特征。使得唐代仕女画呈现出华丽奢艳、体态丰腴、清新亮丽及工致细腻的特点。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镕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镕的生活情调。唐代仕女画的人物多在在庭院中游玩,动作悠镕、拈花、扑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其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滋润光泽,都画得神似。这种美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扩展资料:唐代仕女画繁荣的原因唐代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当政,颠覆了历朝历代男权统治的局面,使得女子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在唐玄宗时期,因杨玉环得宠使得杨家上下都得到富贵,民间便流传着“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的民谣。白居易《长恨歌》也写到“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在那个开放的年代,虽仍然逃脱不了成为男权思想的服从者,但唐代女子的地位要比封建自闭朝代的女子的地位高很多。女子的丰满优美的体态,如花的面容,更是体现出一个朝代的审美风范。因此,唐代的人物画很多是以仕女作为绘画的表现题材。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唐宫仕女图

仕女图论文参考文献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新课改态势下初中美术欣赏课探析字数:3232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欣赏课是初中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新课改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初中美术欣赏课要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先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的背景和艺术作品的特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个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才能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对今后的美术教学甚至是审美意识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关键词】初中 美术 欣赏课 欣赏The new class changes under the situatio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fine arts appreciation lesson to search analyzesJiang Jishu【Abstract】The appreciation lesson is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fine arts teaching an essential link, the new class changes requests to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activity the comprehensive nature and the exploratory, makes the student to enhance the imagination and the creativity in the positive emotion experience, raises the 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esthetic ability, the development creation happy life desire and ability.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fine arts appreciation lesson wants under such background to carry on, stimulates the student first to the fine arts lessons interest, then lets the student understand that artist’s background and the artistic work’s characteristic, can let the student like this has to the artist and the work comprehensive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understanding, can form student’s basic fine arts accomplishment, displays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positively the classroom, will even be the esthetic consciousness plays the big promoter action to present’s fine arts teaching.【Key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Fine arts Appreciation lesson Appreciation初中美术欣赏课在完善初中学生的全面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把握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全面优化美术欣赏教学,使其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是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益,也是我们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传统教学中的美术欣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述式课堂。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作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目前,多媒体设备已经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中,使我们在欣赏教学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新课标要求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还有一段距离。如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是我一直以来的努力,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大胆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做法是: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掀开美术神秘面纱很多学生都认为,美术是很深奥很神秘的学科。其实则不然,“美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论知识。任何创作都离不开生活,作品是生活的概括、提炼、总结和再现。如人美版第十四册第一课所欣赏齐白石画的《虾》和生活中真实的虾,就是通过画家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揭开了美术种类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的激情。再如,欣赏绘画大师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画中残破的形象和黑白灰的色调无声的谴责和控诉了法西斯的罪行,但这些对刚出在12-13岁、到处都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来说,他们不能理解到画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我便通过汶川“”地震中的图片来询问他们的感受,告诉他们画家听到故乡这样的噩耗时的心情和我们听到看到汶川地震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是,画家心中充满了愤怒,而我们则是满心的悲伤。通过现实与艺术作品相似和不同的比较,引起学生的共鸣,实现教学目的,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2.学会欣赏,学会感悟,提高学生美的素养自古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教师在课堂上条理分明地讲解介绍一幅名画,让学生在课前课后做足准备,还不如教会学生怎么欣赏。如在学习《格尔尼卡》时,学生们在刚接触毕加索的绘画时,都不明白为什么这样杂乱的画面,灰暗的色彩,近似于幼儿园小朋友涂鸦画出的形象能成为闻名于世的大作。这时,就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画家、画风、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课前预习。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对画的内容、画家的创作意图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此时再由教师从画家入手对画的重点部分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并从中穿插画家轶事、创作趣事等,以便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并由此引申到画家的画风及相关作品的欣赏,如在本课中,可请学生欣赏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以“”地震图片插入其中,不仅能加深他们的记忆,更容易让他们对本课产生共鸣,甚至对今后的欣赏课起到一个标榜、示范作用:使学生主观意识到欣赏课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去欣赏--了解艺术家、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体会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3.采用多元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欣赏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原苏联心理学家普托诺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注意力很强的人,最好的方法是,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漫不经心。”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在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才能更快、更容易;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有可能提高在一定学习时间内的有效性,才能更大的把握住成功的机会。如在学习《捣练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首先播放盛唐时期宫女起床工作时的影像资料。这一“看电影”的方式很快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所有注意力,为学生了解唐朝人物特征起到了启示的作用。我还采取另一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式:一种类似守擂和打擂。首先给学生分组,选定擂主组,制定了任务后,让他们积极的思考、讨论。并提前把问题留给所有学生,让他们通过网络,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提前对要学习的内容熟悉,然后请出擂主组的同学在课堂上为其他组的同学解惑,挑战的同学挑刺。通过整节课气氛的活跃积极,学生们都严以待之,把新课标要求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落实到了教学中。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再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实物、网络查询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会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其次,激发学生兴趣只有一条途径,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学生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使学生体验到追求真理的过程,让他们体验进行脑力劳动后得到的成功感和自豪感。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的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又如在学习《格尔尼卡》时,开始以沉重气氛欣赏完毕,接着让学生观看“”地震图片,当学生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让学生准备好纸和笔,以“”地震为题材,采用摹仿抽象派的艺术风格进行创作。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由画中的内容到身边经历的事件的转变,由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到动手创作,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感,才能达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最高要求。最后,我觉得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整个课堂的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4.教学内容求简,教学手段多样欣赏课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理解范围的知识,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还不是很强,特别是刚踏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认识范围很局限,很难建立起我们期望的审美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稍微专业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很难立即接受,比如在学习《捣练图》时,学生就对中国画分类这方面的知识表现出接受力低下,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应删繁就简,让学生知道这是中国画中的仕女画即可。教学手段是针对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作出的相应调整,可以称得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除采用一种主要教学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如: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再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实物、网络查询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会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著名的艺术社会学家毫泽尔说“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诚然,在这个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在艺术课甚至素质教育中占的比例更重,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为基础美术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艺术教育方向》[2] 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老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3] 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奈斯比特,1982年版[4] 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第138页[5] 教学过程.(美)布鲁纳著.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人民出版,1973年版

盛唐风韵 ——从唐朝仕女画看盛唐气象 内容提要: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本文从张萱和周昉的唐朝仕女画说起,画中所描绘的女子体态丰腴、衣着开放,充分体现出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以此为角度展现盛唐时期社会发展、社会风气自信开放的图景。 关键词:唐朝仕女画;女性地位;盛唐气象;自信雍容 在中国的人物画历史中,唐朝的仕女画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体态丰满、衣着华丽鲜亮的贵妇人和手持纨扇的侍女,或沉静地坐着,或在园子里赏玩,或策马游春,或追逐嬉戏。与汉朝、两晋、明清所欣赏的弱不禁风、“秀骨清像”的仕女相比,丰满的唐朝的仕女大气、雍容,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发达与人们的自信。 张萱和周昉的仕女画 唐朝仕女画的代表画家是张萱和周昉。 张萱的代表作是《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是描绘天宝年间杨贵妃的妹妹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带随从出游的场面,画中八个骑马女性,以人物闲适欢愉的意态和华丽的服饰烘托“春”的感觉。虢国夫人“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不施粉黛,与侍女们自由骑马在郊外漫步踏青,我们可以由此看出唐朝的封建礼教对女子束缚较少,女子可以抛头露面、骑马出行。《捣练图》则描绘妇女捣练、络线和缝制等劳动的情景。人物造型丰腴健康,神态生动,姿态各不相同,特别是通过动作细节,穿插三个小女孩,或帮忙,或玩耍,传达劳动过程中的生活情趣。人物整个画面色彩明艳华丽,疏密有致。 周昉作品的特点,据当时人记载是“衣裳劲简”,“彩色柔丽”,所描绘的妇女形象是“以丰厚为体”,这些特点都可以在现存周昉的作品《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中见到。《簪花仕女图》取材宫廷妇女的生活,装饰华丽奢艳的嫔妃们在庭园中闲步,上身束抹胸,肥大曳地的团花大副长裙,肩披透体薄纱,盘起的发髻,簪上步摇钗,圆脸丰肌,气质华丽富贵,动作从容悠缓,神情悠闲矜持。 从两人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朝的审美观: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评价美女的主导标准,且女性的衣着、活动都十分开放。 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人物画中的仕女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女性的极大自由和女性地位的提高。 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富有效率的开明政策,带来了人民自我认同心理的加强,使得唐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唐代妇女以更为大胆的方式去追求美和表现美。 唐朝女性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社会对妇女的束缚相对较少,女性之美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女性着装极其自由,宽袖窄袖,华服胡服,女装男装,皆从其便。唐代的贵妇大都“缣罗不着爱轻容”。因此,当时女子还盛行胡服打扮,翻领窄袖长袍,腰系皮带,上挂各种金属饰件,内穿条纹窄腿长裤。 唐朝是妆饰极盛的时代,从保存至今的美术、雕塑作品以及诗文的描述中可见一斑,唐代仕女图、敦煌壁画中的妇女服饰鲜明、新奇、精巧,开放的社会在服饰上也是不论古今外兼收并蓄的。但从发髻样式和华美的种类来说,各不下十几种,点唇的样式也名目繁多。唐朝妇女对于“胡妆”的偏爱也是很有特色的。 唐朝妇女女性地位的尊严有显著的提高。盛唐时期,有登基制诰、号令天下的女皇帝武则天,有设立幕府、干政决狱的女显贵,有挥翰作诗的女才子,也有擅长丝竹管弦、轻歌曼舞、色艺皆佳的女艺人„„妇女们敢于追求理想,追求个性。她们都得以抛头露面于社会。 妇女地位与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以及社会风气有关,女性地位的提高推动了社会健康发展。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对妇女生活束缚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李唐王族本身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另一方面是由于整个社会提倡创新精神。唐代妇女都喜欢抛头露面,甚至男女同席共饮、谈笑唱和,而无所顾忌。唐朝皇室贵族中便男女无别,至于寻常百姓人家就更没有什么约束了。女子骑马射箭、自由恋爱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开放的社会,繁荣的气象,博大包容的胸怀表现在文化思想上必定是兼容并蓄,允许所谓各种“异端”存在的,表现在女性意识上也是自主性的,多元化的。唐朝妇女体现的这种自主性,一扫六朝充斥着的铅华脂粉,体现出富丽堂皇、多姿多彩的美。 盛唐:自信雍容的力量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充满博大雄浑社会气象的一个时代,在绘画上是具有神奇魅力的辉煌时期。 经过初盛唐一百多年的经营,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唐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国势的强盛使得一种自信的意志和闳阔的气势高扬在唐帝国的文治武功和大一统事业上。宋代的诗论家严羽曾经用“盛唐气象”来称赞唐代开元前后的诗歌,事实上,这完全可以用来描绘唐代文化和社会在鼎盛时期的精神面貌。 唐文化的特有气质,正是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代国力达到顶峰,史称“开元盛世”。唐朝文化在鼎盛时期的精神面貌,宽广、博大、自信的胸襟,宏大、磅礴、洒脱的气质。正因有此胸怀与气质,唐朝文化,不仅在诗歌,而且在书画、音乐、舞蹈、散文、宗教、思想方面,均达到发展的高峰,极一时之盛。 文化的盛世,不仅表现在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完美继承与发扬,也表现在对异族文化、外域文化的汲取上。唐王朝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不仅使得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扩大,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交汇,有助于促成文化隆盛的形成。游牧民族活跃、奋发进取的精神,与中原汉民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相结合,迸发出勃勃生机,使唐文化性格在整体上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唐朝的这种对异族文化和外域文化的大规模采撷,吸收,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堪称典范。有容乃大的精神,造就了唐朝的充实而又光辉的文化繁荣时代。 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新文化的优势所在。在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方面,都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放的胸怀、高扬的自信,使唐人具有了雍容大度的祥和与宁静,昂扬坚定的进取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因此唐人具有了一种与以往其他朝代都不一样的审美取向,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这一切体现了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阶段洋溢出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唐人崇尚并醉心这种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他们崇尚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 盛唐,传递给我们自信与雍容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佚名,周昉与中唐以后的绘画, 2 佚名,最美丽的仕女形象,新闻午报,2006年12月24日 3 林彬、陆珊珊,大唐的风韵,南昌高专学报,2003年第3期 4 孙家洲、刘后滨,唐代的开放性格与盛唐气象, , 2006年07月12日 5 李土生,有容乃大:盛唐气象与唐代文化精神,,2006年5月17日 6 晴语,唐朝妇女女性意识的复苏与彰显——唐朝女性文化研究,,

古代仕女画法毕业论文

美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美术教育方向

1.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2.“审美素质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解决的问题

3.浅谈小学美育

4.中学美术教学探究--中学美术课应解决的两个问题

5.试论美术课中轻松愉快氛围的营造

6.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7.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8.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美术素质教育

9. 浅谈中小学美术绘画技能的训练

10.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绘画创作中增强美术素质

11. 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塑造完美人格

12. 如何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13.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习方法研究

14. 浅谈培养儿童学画

15. 谈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16. 怎样搞好美术特长生培养

17. 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美术教学

18. 中学美术教育与提高素质教育的关系

19. 中学美术如何渗透环境意识

20.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21. 怎样体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价值

22. 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23. 保持儿童美术的原创性

24. 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

25. 谈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6. 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27. 做现代中学美术教师

28. 培养儿童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9. 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30. 小学美术教育畅想

31. 素质教育观下的早期美术教育浅论

32.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绘画技能的训练

33. 浅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常识与欣赏课的几点认识

34.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初探

35. 浅论美术课堂中轻松愉快的气氛营造

36. 试论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的教学方法

37.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38. 美术课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9. 浅谈怎样搞好中学素描教学

40. 论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41.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速写作用之散论

42. 对现今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43.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44. 美术教育与儿童创造思维发展

45. 如何迈向开放式教学新格局——论素质教育与美术

46. 中小学美术课的再评价与再创造

47.浅谈中学色彩教学

48. 浅谈风景写生教学

49. 素描静物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50.从“像不像”看美术教学

51.幼儿美术教育初探

二、绘画方向

1.中国画创新的道路探索

2.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3.浅谈素描写生

4.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5.谈画好素描的窍门

6.浅谈艺术中的“目视”与“神遇”

7.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8.论水粉画写生“水”和“白粉”的运用

9.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魅力

10.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

11.中国画设色中的变色

12.重视眼、脑、手的训练

13.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14. 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15. 浅谈中国山水画

16. 浅谈中国画的”形“与”神”

17. 浅谈素描创新——造型、审美、感知能力

18. 略论中国画的构图

19. 浅谈写意花鸟的赋彩

20. 如何看待“笔墨等于零”

21. 浅谈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22. 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

23. 试谈当代油画的写意特征

24. 浅谈自然色彩写生

25. 浅谈中国古代人物画——敦煌壁画“飞天”

26. 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27. 中国水墨画的现状与出路

28. 浅谈中国人物画

29. 浅谈对山水画的认识

30. 浅谈中国画“线”的艺术

31. 面对未来的中国水墨画

32. 浅谈色彩写生

33. 中西绘画色彩比较

34.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35.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36. 浅淡“书画同源”

37. 浅谈中国画的空白

38. 头像素描学习的要求是什么

39. 简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40.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41. 中国画贵在创作

42. 浅谈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

43. 谈徐渭的杂花图卷

44. 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美术

45. 线描艺术的魅力

46. 传统水墨与都市水墨

47. 浅论山水画写石方法

48. 论"线"在素描绘画中的作用

49. 浅谈中国画空间的创新

50. 论白描仕女画

51. 谈中国画的现状和出路

52. 浅谈国画百年之变迁

53. 浅谈色彩与人的心理

54. 论白描

55. 笔精墨妙与意趣心契

56. 浅谈基督教对米勒的影响

57. 古代书法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

58. 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59. “线条、色彩、构图”——绘画美的本质

60. 散谈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阅读符号的中国画

61. 线——造型艺术的独特语言

62. 谈临摹

63. 对中国水墨画传统技法的几点认识

64. 油画之我见

65. 散论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

提供:早检测

1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 型一般来自于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画家在表现这些远离现实生活、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女性时,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女性外在形体的表现,张扬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2.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这种美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而备受瞩目,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继唐代之后的五代是个政权交替频繁的时代,画家们在仕女画的创作上,即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有所变革.

仕女画的形象,应包括整个人物的造型,即形体,动态, 面型,面部表情等。历代仕女画家塑造了很多优美生动的仕女 形象,尤其是唐,五代、宋更为突出,《调琴啜茗图》中调琴弦的仕女;《八十七神仙卷》中云髻峨峨,仙袂飘飘,仪态力方 的众仙女;《韩熙载夜宴图》中一群弹琵琶、吹奏乐器及舞蹈的 各种姿态的仕女们,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扑蝶仕女图》中蝶仕女的动态,也塑造得极为成功,那轻盈的姿态及全神贯注的 神情,反映出作者高度概括、洗练的能力和高超的技巧。正是 由于他抓住了对蝶偷袭的瞬间神态,才能塑造出高于一般生活 的人物形象。历代壁画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仕女形象。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们,作者将她们身上披着的飘带怍了 极为夸张和生动的描绘,那长而舒卷的带子迎风飘飓,使“飞 天”的体态显得更加轻盈飘逸,好似在碧空中任意飞翔,大有 前程无量,自由奔放,充满无限青春活力之感。永乐宫壁画中 的天女们,一个个端庄文静而又艳丽。北京西郊模式口法海寺明代壁画中的一个天女,手拈一朵天花,仿佛在嫣然微笑。出 自唐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及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仕女形 象,都很生动。其中一幅《俄雀捕蝉图》极富于情趣,画面上— 个仕女仰首看一只从头上飞过的剃牲鸟,另一个仕女正俯首注视并用手去捉树上的一个蝉,神态都很逼真。更为美妙的是永泰公主墓壁画中一个手捧盥器的侍女,其身材苗条而健美,极 为动人。唐、五代和宋的卷轴画和壁画所塑造的仕女,体形比例较正 确,形象优美健康。但从元代以后,仕女画在造型上逐渐走下 坡路,到清代更加衰落,尤其是以改琦,费丹旭、王素为代表 的仕女画,形象极不健康,又不讲求比例关系,成为弱不禁风 和畸形的病态美。这是由于元代以后,绘画受脱离生活的文入 画影响所致。这种病态的仕女造型,无法与唐、宋时健美的形 象相比,甚至是对古代妇女形象的丑化和歪曲。在脸型的塑造 上,唐代圆润丰满,但也有的人认为太胖,称这种额部窄,下 巴大的脸型为秤砣脸或冬瓜脸。明,清以后逐渐变为瓜子脸, 特别是清代,仕女画的脸型更加瘦削和不健康。我们学习传统 仕女画时,应取二者之间比较适中的脸型。同时还要考虑到中 国妇女脸型的特点,一般说来,中国妇女的脸型凸而匀称,眼 和眉的距离较远,眉弓骨不突出,与轮廓深的西方妇女脸型大 不一样,与日本及朝鲜妇女的脸型也不同,虽有判以之处,但 仔细观察,毕竟有所区别,尤其是朝鲜妇女面型多呈扁平状。因此,创作仕女画时,切不可将异国妇女的脸型强加在中国仕 女形象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还有一个变形问题,有时为了加 强人物的思想深度,对原来没计的形象已不满足,必须加以剪 裁和夸张,以达到人物所要求的典型性格和典型形象,通过变 形后的形象,应当比原来的更美,更富于神态和活力。因此, 变形往往是一个画家形成其作品风格的过程。宋代苏东坡的诗句“沦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中国绘画的形似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传统画家从来就提倡“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是历代画家总结出来的经验,值得后人借鉴。为了塑造出富有时代感的新仕女形象,我们还必须认真学 习和掌握人体解剖结构及透视学,并从写生入手,多观察、研 究,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中国绘画以线为造型基础,它与以点、面形成体积为造型 基础的西方绘画有着根本的区别。由于中国画的线描要用笔来 完成,因此用笔是骨干,用墨是从属。南齐谢赫的《六法论》, 将用笔的“骨法用笔”居于第二位,说明用笔在中国画里的重 要性。历来画家都认为用笔是“骨”,用墨是“肉”,笔墨的 运用是骨和肉的关系,而笔占主要地位,仕女画用笔和用墨的 关系自然也不例外。以上所谈用墨是指勾线用笔的浓淡而言,它与着色时用墨 铺底色,染头发的用墨有区别。譬如:勾仕女的头发,面部及 手韶约线,不但要特别细,而且还要比较淡;画衣服的衬衣和 土裙也要用淡墨,但领边、大带,小带、土裙或深色的衣衫, 都要用浓墨勾出。所以仕女画的用笔既要有粗有细,也要有墨 色浓淡的区别。如果颠倒了粗细和浓淡墨的关系,将该用淡墨 勾的土裙衣纹用浓墨勾出,反之,将该用重墨勾出的大带腰裙 用淡墨勾,结果很难看,而且再也无法改正。仕女画在用笔上也与其它画种—样,分为工笔和写意两 种,二者都要求意在笔先,不过工笔的用笔必须笔笔送到,写 意则可意到笔不到。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工笔基础,则根本画不 出意到笔不到的写意仕女画,也无法提炼以少胜多的简笔描的 写意仕女形象。工笔仕女画一般都以细线为主,多用《人物十八描》中的游丝描或铁线描,但衣纹线描有时可粗些,面部及 手臂的用线则必须用细线勾出。至于头发和眉毛的用线,那就 更要求细入毫发,因为描头发也要讲求起笔、行笔和落笔,尤 其是额头的发际,根根头发都要求象从肉里长出来的一样,所 以必须用极细而有力的线描处理,否则会使人感到是假发。为什么工笔仕女画的用笔要采用细线描?由于妇女肌脂 多,较男子皮肤细润,也不象男子(特别是老人和劳动者)那样 多顿挫。因此,面部和手部都用细线和淡墨勾出,同时在面、 手,足的用笔上,也采用极圆润匀匀线描。至于完全的工笔 仕女画线描更是如此,衣纹要用细线勾描;衣带、裙衫的衣纹 主要用游丝描,有时也用一些略带顿挫的钉头鼠尾描、兰叶描及折芦描。这是因为古代妇女(尤其是贵族妇女)所穿衣服, 多系质地细腻而柔软的绫罗绸缎。如五代顾闳中、周文矩及杜 霄所画衣纹,都是在游丝描和铁线描的基础上,略加一些顿挫 的笔法。这样既无损于仕女衣服细腻的质感,又增加—了衣带飘 逸的感觉。而唐代周防、张萱的仕女画则完全采用细线描。用笔在中国绘画里起骨干作用,它是形成以线为造型基础 的唯一手段,所以要求在笔法上赋予它极为强烈、活跃的线 条。仕女画的用线也不例外。现将仕女画用笔的种类,方法、 条件等。最后着重谈谈用笔的条件和忌病。 1.劲 就是有笔力,前人论画“笔力能扛鼎 ”,即指用笔要有劲。“力透纸背”,即指用笔要有劲。2.老 是指苍老,老与劲相同,是嫩的对立面。怎样才 能做到苍老”?主要在于学画者在实践中体验。3.活 就是灵变不滞,意即用笔必须根据所画对象的形象,动态、质感等要求,做到有轻有重,有慢有快、有起有 落,还要忽轻忽重,忽快忽慢、忽起忽落。活与腕力的运用很 有关系,清代石涛说:“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 不痴蒙,……”就是指运用腕力要活。4.松:是轻快的意思,清代画家唐岱说过“存心要恭, 落笔要松”,又说“落笔不松,则无生动气势”。就是要求落 笔时不要胆小、拘束,执笔不要捏得太紧,把得太死。5.圆:是扁的反面,古人提倡能用中锋则圆的说法很有 道理。但用侧锋也能做到圆,才算功夫到家。6.厚:即不薄,厚而有味的意思。厚与布局、用笔、用 墨都有关系,要求用笔毛而不光,重而不浮,以达到厚所应有 的效果。用笔勾出对象时,不但要勾出质感,还要勾出量感。也就是说,—张画有一定分·量的感觉才耐人寻味。7.毛:就是不光滑。这对山水画来说,比较容易做到, 但仕女画中的长线条则不易达到。我认为能运用书法中篆隶回 锋及藏锋逆锋的笔法画细线,也同样能达到毛而不光的效果。8.润:是滋润的意思,用笔要讲孝滋润,反对枯瘠无神。9.巧,拙:用笔要求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厚。简而言之,巧是率,拙是笨。太率容易使人感到轻浮,太笨则 易板滞。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画面既灵活生动,又有 凝重庄严的气势。 1.板:是指用笔不活。这种毛病是由于对所要描绘的对 象观察不够,不能做到“意在笔先”所致。2.刻:是刻板的意思,是由于用笔死板,缺乏轻重、快 慢变化而产生的。3.结:指笔解不开,好像粘在纸上一样。产生此种毛病的原因,主要是不敢下笔,或在下笔时犹疑、迟迟不进,它通 常表现为滞和僵死。4.枯:是润的反面,笔含的水分太干容易产生这种毛病。5.弱 即下笔无力。明代李开先议 ”弱笔无骨力,单 薄脆软,如柳条竹笋,水荇秋蓬”。这种毛病与初学画时韵嫩 和弱还不一样。写意仕女画的用笔,用墨。用笔首先要求意在笔先的立意方面;因为只有成熟的立意 酝酿,才能下笔有神。更重要的—点是以简代繁,比如工笔需 用四笔完成,而写意只需简到一笔或两笔。这就要求作者对所 描绘的人物精神状态,有高度的概括和潘练能力,否则只能给 人以索然无味和空洞无物的感觉。怎样才能做到用笔简练又不 空洞呢?必须长期对所要描绘的对象进行观察和揣摩,并不断 地在提炼用线上多下功夫。写意仕女画分大写意和小写意两种。小写意又分半工半 写,这种工笔与写意结合的画法,既能满足仕女人物某些细部 袖口面部及衣服花纹等)的要求,又能给人以笔墨淋漓,气韵 生动的感受。它在用笔上,粗细,疾徐、抑扬,顿挫、浓淡、 干湿变化较大,因此要求下笔快,用笔豪放。其用纸多半采用 生宣,以求得水墨渗透淋漓的笔墨效果。此种工写结合的仕女 画,在清中叶的画家华舶。费丹旭、王素等人的作品中,早已 屡见不鲜。还有以水墨与浅绎(即淡彩)相结合的仕女画,近 年来又出现了一些重彩与写意结合的作品,这一新的品类在我 国画坛上大放异彩。以上所述仕女画的用笔,用墨,主要是对卷轴画而言。而 壁画的用笔和用墨却有所不同,人物(特别是天女和仕女)及 补景的用线都比较粗;用笔采用粗壮的线;用墨勾线选用很浓的墨色(如永乐宫壁画),或用很浓的色线处理(如敦煌壁 画)。壁画之所以如此用笔、用墨.主要是要求远效果和大效果。 “画人难画手”,这是古代画家的经验之谈。一幅好的人物 画,主要在于人物全身的比例的正确及形象塑造的真实生动, 但手在整个人物的表情及姿态上,也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中 国人物画中手的姿势与舞台上滇员手的动作姿势有一些共同之 处,如戏曲演员表演某剧中人物时,手的动作特别夸大,这是 为了舞台效果,也是艺术夸张。作为传统仕女画的“手”,自然也不例外。中国戏曲传统剧目中的青衣、花旦,武旦,手的动作与姿 势都有一定的名称,最常用的是“兰花手”,这种手的姿势是 中指与拇指伸直略靠近,其它手指自然地稍微向上翘起的姿势, 好似兰花开放,故而得名。中国女子舞蹈及传统仕女画的手就是 这样。例如:北京西郊法海寺明代壁画中一个拈花仕女,其右 手捧一盘天花,左手拈一枝花,小指翘起,姿态极为优美。《韩熙载夜宴图》后段那五个吹箫和吹笛仕女,手的姿态统一而有 变化。《簪花仕女图》中持花仕女的手十分好看。总之古代传 统仕女画中的手,可说得上千姿百态,极富于神情。在手的画法上,传统仕女画的手大都画得比较小,手指特 别尖细,到清代更加严重。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两千多年来, 妇女一直受到封建道德的束缚,形成对妇女极不健康的审美观; 二是由于古代画家对人体比例的科学理解有限。因此,仕女的手愈画愈小,以致过分不合人体比例。在这一点上,传统仕女画无法与出自民间画工的历代壁画相比。画仕女的手应该熟习和掌握以下三个规律: 简要地说,手的结构包括腕、掌、指三部分。腕骨构成手 掌的基部,由八块小骨组成,约似椭圆形,位于手掌与前臂之 间,它将手掌与前臂连接起来。五根掌骨呈扇形,指骨中第三 指最长,除拇指外,均由三节组成。在掌部的拇指侧及小指侧, 有两个隆起的肉质,称为“拇指球”和“小指球”。整个手从侧面看,前臂,腕,掌,指,有如阶梯逐级下降。手背侧因前 臂肌肉的肌畦通过腕部伸向各指,使手屈伸时肌腱显露于外。我们画仕女的手也一定要注意手的结构的共同规律。近代,由于医用人体解剖学和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出现,许 多国画家、雕塑家、象牙雕刻及琢玉家在仕女题材创作中,手 的结构大都比较正确和健康,但也有某些作品手的结构及比例 不够正确。这是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掌握这门艺术科学所致。这些毛病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人大手小”、 “两只手不一般大’、“小拇指比大拇指还粗或一般粗”、 “五个手指平列”、“手掌太长或太短”, “手腕太细或太粗”. “手腕和手的位 置不对或衔接不起来”等等。要克服这些缺点,必须重视人体 解剖学,并切实地学习与掌握它,运用到我们的仕女画中。 第一,染曙红。要求与脸同时进行,为表达出手皮肤里的 血气,必须先后用曙红将手指尖,手腕和前臂交接处、拇指 球、小指球诸部位染出。第二,用赭石调朱膘,分染手指、手背及手掌的明暗,手 指只须往一边染,不必两边都染。同时不要染得过深或过分求 立体感,否则与脸不协调。第三,用朱膘,曙红、藤黄和粉调合成肉色将手全部罩一 遍(与脸同时进行),干后再用曙红调赭石勾手的颜色线(也与脸同时勾)。至此,仕女手的着色全部结束。四.仕女各部位的着色及颜色的研制仕女画的着色也和山水、花鸟画一样,都要从染墨开始。就是说,着色以前,一定要把应该染墨的地方(发髻、眼眉及 鼹用墨打底或需要用墨渲染的部位)染好、染足,然后再开 始着色。因此,笔,墨、色三者之间是不可分9,J而又互相联系 的。历代画家提倡“墨即是色”; “墨分五墨六彩” (五墨指 干黑、浓、淡、湿,六彩指墨可分为黑,白、干,湿,浓、 淡)。说明笔之所以表现物的形,墨之所以表现物的色,都与 颜色有同等的功用。所以中国画中纯用水墨渲染的白描画,既 是初学的阶梯,又是独立而具有很高艺术性的画种。我曾在故 宫看到两幅明代仇英的白描仕女画,真是精妙绝伦。其中一 幅画的是一个弹筝的仕女,其面部、发髻,衣带,以及乐器的 音柱、丝弦,都用丰富和不同浓淡墨色层层染出,极为细致。此画虽然不用颜色,但同样有色彩的感觉。这两幅高水平的白 描仕女画,有力地说明了“墨即是色,,的道凰现将仕女画的 着色技法扼要叙述如下: 仕女画脸部的着色方法,从传统的仕女绘画来看,大体分 为两种:唐代仕女画面部设色技法 唐代《簪花仕女图》、《宫中图》,以及大量的壁画、墓葬壁 画(如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等)中的仕女人 物,面部着色均大同小异。由于晚清以前没有洋红,所以都用刚巳其染法是先将仕女的两颊染出,再用浓的蛤粉罩一遍, 不用赭石。朱膘调成的肉色加染明暗。因为面部的轮廓线很准 确,虽然不加明暗也很有立体感。这种不染明暗的方法,从唐 代就流传到日本,直至明治维新以后,甚至现代的人物画家, 包括伊东深水和镝木清芳等,都沿用这种颜面着色方法。 唐代卷轴画与壁画,在颜面设色方法上基本相同,所不同 之处在于卷轴画染胭脂之后,稍微用一点很淡的肉色,主要在 鼻子的暗面及脖颈下稍加渲染,然后加薄粉罩,再用重粉染出 额,鼻、颏(即三白)。这种施用重粉而不染明暗或少染明暗 的技法,恰好表现出唐代贵妇人所崇尚的浓妆艳抹的“盛妆” 效果,富有强烈的装饰性。 2.五代仕女画面部设色技法 五代以后,仕女画面部设色采用很细致的渲染法,用朱膘 和赭石染出眼窝.鼻的凹部,两颊、嘴角、耳边及颧骨各部 位,然后再罩上调有肉色的粉。这与唐代用粉不调肉色或少调 肉色大不相同,但仕女面部仍然和唐代一样施加三白,而且更浓。五代以后一直沿用这种三白法,它比唐代设色更 富有立体感,甚至更力瞰艳厚重,《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付:女人 物便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说,五代这种面部较细致并富有立体 感和质感的染法,在着色方面比之唐代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唐代仕女画面部设色法的长处。现就仕女画面部着色的七个程序,分述如下。(1)勾线:对于仕女画面部的重彩着色部位,必须有针对性地运用浓 淡不同的墨线勾出,如头发及眼眉部分的墨色可稍浓一些,而 脸、鼻、口,脖颈及手属于肌肉皮肤的部分,则都要用较淡的 墨勾出。再如上下唇,也要用较淡的墨勾,嘴缝的一道线则要 稍深些,这样就为下一步着色作好准备。头饰部分一定要用浓 墨勾出。勾线时用笔要细紧有力,并根据骨骼和肌肉的关系,勾出 轻重、松紧、粗细和虚实。同时还要讲求匀称,如果粗细太悬 殊,则不协调,甚至很难看。(2)头发和眼眉的染法:首先用淡墨将发髻染出第一遍,染时要注意额头与发际的 严格界线,既不要染过头,又要染够,以免破坏形象或污损额 靓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控制笔上所含水分,也就是说, 染到发际的边界时,笔上含水量要逐渐减少。发髻染出后,再用淡墨将人物的眉和眼染出。染眉时要将 墨色烘开,染眼时应将上眼睑的深度染好,然后再将眼珠染出。(3)染两颊、眼窝、耳轮及手指尖:这些部位都要用曙红染出(曙红即洋红),其中双颊尤其 要用曙红染,这里有两个表现意图,其一,用以表现人物皮肤健康的颜色其二,表现特定的妇女化妆效果。举凡男女老少 及婴儿的面部,都应先染洋红,就连现代题材人物面颊的画法 也是如比特别是工笔重彩画人物的面部着色更是这样。这种 势田先染洋红的方法,主要来自传统人物画及肖像画(古时称 写照或写真),元代王绎在《写像秘诀》及《彩绘法》中有比 较详细的论述,他在肖像画中用洋红染面部,’不仅是表现健康 色,而且也是表现古代妇女用胭脂涂两颊的化妆效果。这一点 在清代《瘫正十二妃像》中,也可明显地看出。染曙红是仕女画中很关键的第一道彩色程序,如果第一道 染不好,下面几道程序染得再好也不行。所以用曙红染脸首先 要求浓淡适度。太淡,染不出应有的效果,太浓则很难看,而 且罩粉后洗不掉。如果浓淡适度,在上完粉后,使人感到红晕 由皮肤里透出来,达到这种效果最理鼠其次要求烘染得匀净 无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笔转着染,并逐渐散开,直染到 无痕为止。否则就会结聚一团,很难看。此外,染完两颊后, 还要用曙红将面部的眼窝、耳的轮廓、手指尖、指骨及腕臂转 环的部位染出。(4)染脸:第一步:用赭石和朱膘染出脸的各部位(耳边、颊辅、眉 下、鼻的周围、嘴角、下颏、脖颈、手)。要求先后用淡浓两 遍染出,但需要等第一遍全部干后才能染第二遍。不要染得过 重,也不要过分强调染出凸凹,总之要染得适可而止。第二 步:染脸,要求色调润泽,匀净、饱和,这主要靠作者掌握渲 染技法的程度及笔上含水多少而定。(5)罩脸、耳,脖颈及手:这些部位必须用粉调成的肉色罩(即以朱膘,藤黄、 三种色调入粉内)。这种方法始于五代,盛于宋、元、清。工笔重彩仕女画面部着色主要采用此法,而淡着色或写意 画的仕女脸部则可直接用肉色染出,不必调粉。用肉色罩脸要注意粉的厚薄和以上三种色每一种调入多 少,如果粉调得太多,容易发僵,象纸糊的一样,缺乏皮肤的 感觉;粉调得太薄,显得暗淡无光为了慎重起见,无妨先在 另——张纸.上试一下。至于三种色中哪一种色需调入多少粉,更 为重要。比如朱瞟和洋红调得太多,脸就显得太红,好似喝醉 了酒,如果藤黄调入太多,则更糟,显得面黄肌瘦,一副病 容。所以必须将三种色和粉不断反复调,反复试验,一直调到 比较合适的色度才能把耳、脖颈及手同时画上(除罩脸外)。此外,调肉色时为什么不用赭石?因为赭石的色度发黑、发 暗,因此调粉取消了赭石,代之以朱膘,藤黄和洋红,用这三 种色调入粉内罩脸,可使脸的色度明亮、光泽。传统人物画肌肉的设色法,都要求脸和手的深浅色度一样 (包括仕女画在内),而现代题材人物的皮肤着色则不是这 样,尤其是劳动人民的手,肤色往往深于脸舐。(6)三白法的运用:三白是指人物的额、鼻,下颏用较厚的白粉染出。三白法 开创于唐代,如前所述,它既能表现人的面部三个受光的凸出 部位,又能表现中国古代妇女施朱粉“盛妆”的化妆效果。在 唐,宋两代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画法,一种是用粉由眉毛一直 向额上染去,染到发际为止;一种是由额头发际处往下染,染 到眉毛为止。这是两种部位完全相反的染法,今天惯用的是后 一种。笔者曾长期采用第一种画法,总觉得不自然,而且 眉以下染的肉色显得非常僵死,所以后来我便改用第二种染 法。尽管两种染法不同,但鼻和下颏的染粉方法却是相同的。白粉要染匀是很不容易的,用三白法染粉必须在很窄的地带将厚粉烘开染匀,尤其是用蛤粉染比用广告粉更难,因为蛤 粉在湿的时候很不明显,干后特别白,如果染不匀净容易出现 粉痕。而广告粉无论在干的时候或湿的时候都一样,没有什么 差别。历代仕女画家,有的施用三白法,也有不用的,如清代改 七芗、费晓楼等从来不用三白法,清末的任伯年、钱惠安等人 所画仕女,也大多不用此种染法。(7)开脸,完成:这是最后一道着色程序(其实在染好三白之后,就已经将 眉,眼画好,而且嘴的部分也已完成了上嘴唇的一半),首先 将头发加到最浓度;第二步,用淡花青在发髻部位罩一遍,以 使头发更黑,第三步,用深墨将眼眶勾足;第四步,用深墨点 出眼珠,点眼珠用八成黑就行,不要点得死黑,要看出原来勾线时点出的瞳孔,才能生动;第五步,在眼睑的内部及白眼球 的下边,还要用淡花青染出,眼睛才显得晶莹有光。

名仕图论文检测

问题一:名仕这个词代表什么。是什么意思 古代很有名的仕女图 就相当于现在的名媛 那你也知道名仕是什么了 问题二:名士是什么意思 名士一词,源于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泛指有名的人。 【探源】 (1)指已出名而未出仕的人。《礼记・月令》:勉诸侯,聘名士。;郑玄注:名士,不仕者。 (2)泛指有名的人。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3)特指恃才放达、不拘小节的人。《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非所能通物方,弘时务也。清 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袁可立子枢)窃念居,恒爱书,不事生产。所与游皆名士 (4)指刑名之士。《史记・律书》:自是以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 问题三:气质名媛成功名仕什么意思 (你是,) 即有气质, 又能成功的, 名媛,名仕。 问题四:名士是什么? (1)指已出名而未出仕的人。《礼记・月令》:“勉诸侯,聘名士。”;郑玄注:“名士,不仕者。” (2)泛指有名的人。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3)特指恃才放达、不掬小节的人。《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非所能通物方,弘时务也。” (4)指刑名之士。《史记・律书》:“自是以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 【解释】:名士一词,源于我国古代魏晋时期 。魏晋多名士 ,他们的特点: 多隐居 问题五:名士风流,是什么意思? 《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这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名士:指恃才放达不拘小节的人。名士的风度和习气。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问题六:酒吧里的名士中炮什么意思 你好,名仕是酒的品牌,中炮也应该是,皇家礼炮,大炮是比较好的,中炮是中等的,小炮是下等的 问题七:名仕会馆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名仕会馆 翻译成英文是:elite Hall 相关单词学习: elite 英[e??li:t] 美[??lit, e?lit] n. 精华; 精锐,精英; 上层集团; (统称) 掌权人物; [例句]We have a political elite in this country. 我们国家有一群政治精英。 [其他] 复数:elites 问题八:名仕会是什么 这个词儿有两种意思: ①有名望而不出仕的人:聘名士,礼贤士。 ②以学术诗文称著的人:江南名士|名士自风流。 问题九:名士手表商标的含义 瑞士制表品牌,品牌秉持“唯美主义,只制造品质最上乘的腕表”的座右铭,创作经典永恒的腕表系列。品牌理念:“凝聚珍贵时刻 (Life is about Moments)” 问题十:名士手表的n5744044是什么意思? 一般手表刻在背后的一串数字,要么是型号,要么就是手表的独立编码,唯一的!请采纳,谢谢!

问题一:名士是什么意思 名士一词,源于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泛指有名的人。 【探源】 (1)指已出名而未出仕的人。《礼记・月令》:勉诸侯,聘名士。;郑玄注:名士,不仕者。 (2)泛指有名的人。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3)特指恃才放达、不拘小节的人。《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非所能通物方,弘时务也。清 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袁可立子枢)窃念居,恒爱书,不事生产。所与游皆名士 (4)指刑名之士。《史记・律书》:自是以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 问题二:名士是什么? (1)指已出名而未出仕的人。《礼记・月令》:“勉诸侯,聘名士。”;郑玄注:“名士,不仕者。” (2)泛指有名的人。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3)特指恃才放达、不掬小节的人。《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非所能通物方,弘时务也。” (4)指刑名之士。《史记・律书》:“自是以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 【解释】:名士一词,源于我国古代魏晋时期 。魏晋多名士 ,他们的特点: 多隐居 问题三:“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含义 原文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大观园的冬景真是美丽动人,然而更美的是活跃其间的青春花朵,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史湘云带头大嚼烧烤鹿肉,还带动宝琴等都围上来尝鲜。林黛玉打趣说:“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史湘云就还击她说:“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果然,后来在芦雪庵联诗,独她和宝琴两个吃鹿肉最多的大展奇才,技压群芳。 是的,真正高雅的人物,用不着装扮做作,其一举一动自然而然地就能显示出超俗洒脱的高品位来。 ” ~~~~~~~~~~~~~~~~~~~~~~~~~~~~~~~~~~~~~~~~~~~~~~~~~~~~~~~~~~~~~~~~~~~~~~~~~~ 出自《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朝(公元1368 1644年)洪应明晚年所写的一部语录体的说理劝世的作品,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该书精彩论说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深刻道理。 此句后来在《红楼梦》从湘云啖鹿肉的口中说出,更觉几分潇洒。 赏析: 所谓名士的本义,郑玄注《礼记》云:“名士,不士者。”但《礼记・月令》的本义是说:“季春之月,勉诸侯,聘名士。”就是说,要在晚春时节去勉励诸侯,聘请名士来做官。并非是不要名士去做官。自古以来的所谓隐士,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隐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做官,隐是曲线讨官的手段而已。在古代,所谓的名士,是指那些其德行贞绝,道德通明,在野隐居一时没被发现或没被起用者。古有隐者如彭祖、老子、庄子、大舜。大舜被尧帝发现之后,被起用,接了尧的班,此事被传为千古佳话。在晋代,有阮籍、嵇康之流,所谓竹林七贤,任凭你朝廷怎么请也不去做官的,但那是不得已而已,因为晋朝廷太黑暗且极不稳定。古代还也有“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说法,就是说真正的大隐,是在朝廷,可能做着一般官职,没被发现。但是,是金子即便埋在土中,也会发光的。在朝廷中的所谓大隐,最后都又实现了做大官的目标。所谓殊途同归是也。 中国是个极讲仕途的国度,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官。不象西方那些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优秀人才都去挣钱办实业,或经商。所以,中国发展慢的原因就在这里。官场规则轭杀了生产力。本来明清时期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不是封建官僚主义的强大,也许会发生工业革命的。这样看来,沈谦的文章,其偏面性是显而易见的。《辞海》中说:“名士,也泛指有名的人士。”杜甫有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云:“海内此亭古,历下名士多”。“名士,又特指以诗著称,恃才放达,不拘小节的人。”《后汉书・方术传论》云:“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虽弛张趣舍,时有未纯,于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声价,非所能通物方,弘时务也。”第三种解释是,指刑名之士。《史记.律书》云:“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君约,赏罚必信。”《辞海》的解释可能更科学些。 由此可见,是真名士自风流。那些以争权夺利为目的的所谓名士,还有那些沽名钓誉者,不能算名士,也并不风流。他们对民族对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最后中饱私囊。在东汉,张俭之流,就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骂的那些“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执政”。如今那些跑官买官者,与张俭无异。而掌管乌纱帽的人如不警惕,重蹈东汉之覆辙,不是杞人忧天。辨别真假名士,是一个新课题。但是,往往在和平时代很难做到辨别得清楚,而在国家危难关头,却自显风流。所谓英雄诞于危难之中。这几年......>> 问题四:名仕这个词代表什么。是什么意思 古代很有名的仕女图 就相当于现在的名媛 那你也知道名仕是什么了 问题五:名士手表商标的含义 瑞士制表品牌,品牌秉持“唯美主义,只制造品质最上乘的腕表”的座右铭,创作经典永恒的腕表系列。品牌理念:“凝聚珍贵时刻 (Life is about Moments)” 问题六:名士风流,是什么意思? 《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这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名士:指恃才放达不拘小节的人。名士的风度和习气。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问题七:名士手表的n5744044是什么意思? 一般手表刻在背后的一串数字,要么是型号,要么就是手表的独立编码,唯一的!请采纳,谢谢! 问题八:酒吧里的名士中炮什么意思 你好,名仕是酒的品牌,中炮也应该是,皇家礼炮,大炮是比较好的,中炮是中等的,小炮是下等的 问题九:名士的引证解释 1. 指名望高而不仕的人。①《礼记・月令》:“z季春之月{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郑玄 注:“名士,不仕者。”孔颖达疏:“名士者,谓其德行贞绝,道术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隐居不在位者也。”②汉 桓宽 《盐铁论・褒贤》:“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③《晋书・刘颂传》:“今阎闾少名士,官司无高能,其故何也?清议不肃,人不立德,行在取容,故无名士。”④清 侯方域《朋党论下》:“朝廷有顽钝 *** 之大臣,而后草茅有激浊扬清之名士。”⑤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吟歌赋诗,抚琴欢唱,成为州中盛事。”2. 旧时指以学术诗文等著称的知名士人。①《吕氏春秋・尊师》:“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③元 虞集 《送韩伯高佥宪浙西》诗:“阙下谏书谁第一?济南名士旧无双。”3. 泛指知名人士。老舍《四世同堂》二:“他的人虽小,而气派很大,平日交结的都是名士与贵人。”4. 指恃才放达、不拘小节之士。①《红楼梦》第四九回:“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②瞿秋白《代序》:“固然, 乾 嘉 之世的绅士之中已经搀杂了些盐商‘驵侩’--郑板桥之类的名士所瞧不起的。”参见“名士风流”。 ③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王孝伯 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5. 指刑名之士。《史记・律书》:“自是之后,名士迭兴, 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 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 问题十: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意思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1961年9月) 其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 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 犹制小诗赋管弦。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 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 一例氤氲入诗囊。 注释 〔鲁迅〕(一八八一――一九三六)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龙华喋血不眠夜〕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深夜, *** 反动派在上海龙华,秘密杀害包括“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白莽、冯铿在内的革命青年共二十三人。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说:“在一个深夜里……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惯于长夜过春时……”,喋(dié蝶)血,血流遍地。 〔犹制小诗赋管弦〕犹制小诗,指鲁迅作《七律・无题》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似水照缁衣。”赋管弦,指配上音乐。 〔鉴湖越台名士乡〕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市城西南两公里。附近有山阴(今绍兴)人陆游吟诗处的快阁。清末女革命家秋瑾(一八七五――一九○七),亦是山阴人,自号鉴湖女侠。越台,即越王台,春秋时越王勾践在会稽(今绍兴)为招贤士而建。本句是说,鲁迅的故乡绍兴是古今名人荟萃之地。 〔剑南歌接秋风吟〕剑南歌,指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所收诗作。秋风吟,指秋瑾作的《秋风曲》诗和被清 *** 杀害前书写的唯一供词“秋风秋雨愁煞人”。接秋风吟,与秋风吟一起。 〔一例氤氲入诗囊〕一例,意即一律,一样。氤氲(yīnyūn因云阴),形容烟或云气很盛,这里比喻陆游、秋瑾与鲁迅的诗篇,富有诗味和爱国热忱。诗囊,装诗稿的袋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称,李贺“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