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李振声,培育的小偃系列杂交小麦,增产150亿斤而不是产量。他的小麦高产等之类在遗传中称为杂种优势吧(模模糊糊)李振声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入选中科院院士,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励。20世纪50年代初,有着小麦癌症之称的条锈病,在我国大面积流行,这种病传染性很强,小麦一旦染上这种病,就会减产30%到50%,甚至绝产。1956年,李振声来到杨陵,开始他的小麦育种和抗击条锈病的研究。经过了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李振声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同事终于解决了杂交小麦一代品种多数不育等诸多难题,培育出了一批持久抗病,而且高产优质的小偃系列品种。到目前为止,小偃系列品种已经累计推广3亿亩,增产小麦150亿斤。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他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李振声育成的以小偃6号为代表的系列品种,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其衍生品种已达79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 李振声创建了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这是一项原创性成果,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这项成果促成了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会议在中国西安召开,受到来自15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的充分肯定。上世纪90年代初,李振声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不足的国情出发,提出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新方向和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观。他培育出的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小偃54,累计推广700余万亩。 1987年,李振声带领中科院400余名科技人员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进行大规模改造和治理,6年时间实现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亿斤。1995年,李振声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潜力与对策》的报告,提出了实现粮食产量增加1000亿斤的对策。2003年,他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减产的情况,提出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基本实现了恢复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