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野,河南汲县人,1938年1月在陕西安吴堡青训班学习,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同年入党。她历任新四军五师秘书、宣传干事、宣传股长和报纸编辑,东北日报编辑、组长,鞍山工人生活报总编辑,1957年12月任北京日报副总编辑,1972年12月任北京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1977年11月调中宣部新闻局工作,1983年2月离休并享受司局级待遇。
晨哥1953年出生于台安县西佛乡小河子村(现属桓洞镇)。落生不久患了脐带风,“死了”,在准备扔掉时(辽河滩风俗:死孩子不能埋,埋了就不好托生了)却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他从小多病,长大了因为能吃,硬是吃成个1米78的大汉;有评论说他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差不多。从小学到文学院,他学习非常刻苦,学而优则“仕”:连选连任的学习委员,当了班长也兼着,谁也争不去。小学时曾当过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长;在文学院时一面是学生一面兼着院部秘书——因为那时他就会做别人做不来或不屑做的所谓“公文”的官样文章。 刚考上中学,“文革”来了,便回乡务农。务农也刻苦,十六七岁,不愿当半拉子(即半劳力),敢和壮劳力一样下趟子(台安话,就是田间分垅作业,锄草收割什么的)。讲技术:扶犁、点种、扬场、簸簸箕;讲苦力:挖河、筑坝、掘沟、修路,没有没干过的,而且都干得不错,不然不能给记一等工分儿。那时生活困难,全民缺粮,吃不饱,为了吃饱饭,他十六岁时给人抬过棺材;为了多吃几顿饱饭,一年内连续出了四次水利工:挖河修路,活儿累,但每人每天三斤水利粮,高梁米干饭,他最多时一天吃过四十碗;修台盘公路,收工回家路过县城,小雨加雪,又冷又饿,几个人把剩下的三十斤高梁米卖了,下了顿馆子。“东方红饭店”,大米干饭半斤一大碗,他吃了五碗,外加一大碗粉头儿白菜汤,菜不够,使劲加酱油,酱油不要钱。当时最高理想是拼个生产队长干干,后来当了兵,退伍后七拐八绕,曲线救国,祖坟陡升青气,居然熬上了广播、电影、文化三站之长,又因为文学的造化,挂职干了两年新开河镇副镇长,三年中共台安县委副书记。对晨哥来说,文学是个好东西,文学使他吃饱了,吃好了,以至有点吃不动了。在父兄影响下,自幼爱好这东西,从小学到中学,作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个别篇章被作为范文在全县许多学校流传。1972年入伍后即在北京铁道兵某部文工团任创作员,除了写歌词、演唱材料、剧本,业余时问还从事诗歌创作,诗作曾在《石景山文艺》、铁道兵《志在四方》、《铁道兵报》、《北京文艺》等报刊发表。退伍还乡,参加县委学大寨工作团,下乡包队两年间,创作诗歌三百余首,部分作品发表于《群众作品》、《鞍山日报》、《音乐生活》、《鞍山文艺》等地方报刊。80年代初调到文化馆任创作辅导员,开始小说创作。短篇小说《丧礼》、《桃花雨》、《串门串到第三回》、《柳湾月》等,连续登上《鞍山文艺》、大连的《海燕》、上海的《萌芽》等文学期刊,在辽宁文坛有了些影响。于是在1984年,晨哥被作为“种子学员”步入辽宁文学院学习。辽宁文学院学业将满的那年暑假及后来的一段时间,晨哥光着膀子,只穿一条大裤衩子,拿只小板凳,靠坐在县糖厂东墙外的树阴下,一鼓作气弄出了《神曲》、《盲圣》、《清障》、《远征军的叛逆者》四部中篇小说,分别在《上海文学》、《春风》、《鸭绿江》、《海燕》文学期刊上头题发表;其中《神曲》被《中篇小说选刊》选载。以当时的文学形势,如此高密度的作品问世,实属不易。《当代作家评论》、《作家生活报》、《辽宁日报》、《辽宁文艺界》、天津《文论报》、北京《文艺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纷纷载文予以评论。辽宁省作协、春风文艺出版社、《海燕》编辑部、鞍山市等单位联合召开了为期三日的“晨哥作品研讨会”。1986年,晨哥于辽宁文学院毕业,因创作成绩突出,被留在文学院创作研究室继续深造三年。同年年底,出席了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 会,受命在会上作了题为《废墟上的垦殖》的发言。1988年,为体验生活,由省委宣传部协调,回到台安县,到新开河镇挂任副镇长。这期间创作的中篇小说《鬼集》、《丘八屯散板》、短篇小说《风》,先后在《春风》、《中外文学》、《上海文学》等期刊上发表,《辽宁文艺界》、《鸭绿江》等报刊载文予以评论。1990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小说集《晨哥小说》。同年调到鞍山市文联,此后历任主任编辑、创评部主任、副秘书长、秘书长。1991年,晨哥再次出席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这期间,创作了中篇小说《烟火》、短篇小说《没有情况》、《秋韵》、《南边来个野蜗业》、系列短篇《新富列传》以及50多篇散文、随笔、文艺理论,在《芒种》、《鸭绿江》、《满族文学》、《北方文学》等期刊上发表。文艺理论《现代主义艺术之我见》、《守望精神家园》,分获“辽宁省期刊文艺理论征文”和“辽宁省民间文艺理论研讨会”一等奖。1995年开始创作堪称中国第一部反映农村人口问题的长篇小说《天根》,历时三载,始成力作,被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眼看中,确定出版。写作长篇期间,与人合作了百集系列电视喜剧《老婆、孩子、热炕头》,这部电视剧有数十人参与创作,晨哥受命领衔,写出范本供人摩作,此剧情终拍摄四十集,晨哥所作二十集全部选人。1998年经中共鞍山市委批准,晨哥挂任中共台安县委副书记。同年被评为“鞍山市德艺双馨青年文艺家”。这期间创作的三部中篇《第八个是铜像》、《火旅》、《名份》都在《鸭绿江》头题发表,《火旅》被《中华文学选刊》选载,并获省作协“鸭绿江”文学奖。还创作了系列随笔《台安纪事》,在鞍山日报连载。1999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文艺理论集《晨子谈艺》。2000年末经鞍山市文联第六次文代会选举,并经市委批准,任鞍山市文联副主席。2001年末与人合作了二十四集电视连续剧《凤凰起舞》(暂定名,同中央电视台和辽宁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回首二十年文学历程,晨哥创作发表的文字量已逾三百万。他的创作以小说见长,文笔犀利,充满机锋,思想深邃,直指人性,给人一种苦难苍凉之感。著名文学评论家陈山(原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员,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撰文指出:“晨哥在具体刻划社会底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冲突时,表现了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晨哥自己在小说集《晨哥小说》的题记中曾说:“我的祖邦,倘若我的心不再流血,那时我将不再爱你!”现在他的心仍在流血,但是文笔美奂之余,整体风格已近黑色幽默。读他的小说,常常令人捧腹,品其内涵,却又令人心颤。他认为: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悲剧角色,人类历史整个就是一场大悲剧;而小说的目的是让人开心,开心的目的是为了应付沉重的悲剧生活。确切说,渗透着喜剧意味的悲剧精神,或说以喜剧手法描述悲剧故事,已成为晨哥至为坚定的追求。
爱心人士的先进事迹材料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具有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那么拟定事迹材料真的很难吗?以下是我整理的爱心人士的先进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让爱在平凡中光
陈敏锐,女,中共党员,1972年8月出生,小学高级教师,教龄19年,现任西江中心小学教师。家庭人口有六人,丈夫是下岗工人,工作不稳定。女儿杨程文今年15岁,有精神智力障碍,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能正常上学。儿子杨凯钧7岁,读一年级。家里还有在农村的公公、婆婆要照顾。家庭并不富裕。但由于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一颗做一名好教师的爱心。这几年来坚持帮助扶持单亲家庭困难孩子杨贵、覃敏榜、陈国通、周凯静等本校学生,在经济上共为他们资助了5000多元作为学习、生活费用,并坚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鼓励他们自立、自强,认真学习、立场成才。
一、热心帮助单亲家庭困难学生
2006年9月,我担任06(4)班的课,发现班上的学生周凯静沉默寡言,说话也很小声,学习成绩不算好。经了解才知道,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是个聋哑残疾人,妈妈已经离开了这个不幸的家庭。平时的生活只靠奶奶的一点退休金来维持这个家,生活比较困难。知道周凯静的家庭情况后,我决定尽自己的一份心意,扶持这个困难的学生,平时在学习上、心理上引导她自主、自强,鼓励她努力学习,争当优秀学生。每个学期都给她买学习用品和教育意义书本,了解她的学习情况。看着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在集体生活中快乐健康成长,心里感到特别的欣慰。
杨贵是我校六(5)班的学生,这个可怜的孩子在五个月大时,就被她的父亲抛弃了,妈妈带着她租住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为养活孩子到处奔波劳碌,把杨贵寄托在我这个当老师的手中,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我实在不忍心拒绝接收。这六年来,不计较任何报酬,一直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扶养教育他。
2008年12月,我校二(4)班的学生陈国通,是我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他的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了。生活仅靠妈妈做点小买卖养着两个孩子,比较困难。可是陈国通这个孩子却无心向学,调皮捣蛋,让老师和妈妈操心。国通妈妈几次无奈地对我说:“我要放弃这两个孩子,我没法去教育他们了。”听了她的话,我心里很难过,也知道一个单亲妈妈的艰辛。就鼓励她说:“你一定要坚强,永远不能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我们辛辛苦苦地工作都是为了孩子啊!”
于是我就让她放学后把孩子放到我家来,让他在我这里吃饭,辅导他学习,引导他读国学经典,学会感恩妈妈的养育之恩,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让他去跟温杰成老师学习书法,慢慢转化他的思想。2009年7月,还联系南宁爱心家庭,送杨贵和陈国通去参加半个月少年改良班学习,让他们的思想得到正确的引导。
覃敏榜是我校二(7)班的学习,是进城农民工的孩子,他的爸爸在今年的8月被医生检查出是晚期肝癌。敏榜的妈妈知道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很无助的哭着向我说了情况,并希望我能借一些给他们治病。当时我在自己家庭经济也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向我的同事黄凡、李云等几位老师借了一些钱,凑够4000元借给了这个不幸的家庭,并安慰他妈妈钱不急还。鼓励他们勇敢与病魔斗争,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帮他们照顾孩子,让他们安心找工作和治疗。
二、热心参与传承中华美德社会公益推广活动
这几年来,我积极参与中国传统经典圣贤文化,和贵港市各界爱心人士组织宣传国学经典传诵读活动,组织学生和家长到新世纪广场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向群众和各兄弟学校发送道德教育读本——《弟子规》、《启迪心灵的钥匙》等教育读本。2009年3月,我个人捐款3000元参加公益助印《弟子规》。为建设贵港,和谐贵港尽一份力。2009年敬老节来临之际,我组织学生和家长到贵城敬老院慰问老人,和孩子们一起用行动来表达对长辈的关爱。
帅气的脸庞,瘦弱的肩膀,一位勇于担当的独臂青年。
从自强到助人,从平凡到伟大,中间的过程叫持之以恒,他做到了坚持与执著。
辽宁省海城市王石镇西艾村,一间租住的简单平房,摆放着简单的生活日用品等。这是27岁刘思言的家,72岁的父亲在45岁时老来得子,母亲在去年因病离世,刘思言在14岁时遭遇车祸失去右臂。怎么看,这都是一个需要关爱需要帮助的家庭,可就是这样平凡而朴实的`家庭,却培养出一位坚毅而充满爱心的青年,从有能力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那天起,他就开始尽自己所能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弘扬正气,帮助弱小,难能可贵的是,这已成为一种习惯。
顽强拼搏 播下感恩种子
13年过去了,年迈的父亲提起伤心往事,仍泪流不止。花季的年龄,帅气的孩子,2001年的一场车祸,残酷地夺去了他的右臂,那时,刘思言还只是一个刚上初中的学生!父母仿佛顶梁柱塌了一般,悲痛欲绝。生活还是要继续,老两口掩住悲伤,苦口婆心地劝说,让儿子重新站起来。有着坚强个性的刘思言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可是好难啊!他常常气得把笔摔在地上。父母的耐心,老师的关爱,让刘思言找回好好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看到父母那样伤心,经常背地里偷偷抹眼泪,我就想应该学会坚强,应该让父母看到我的微笑,长大后我要好好孝敬他们。”事实就是这样,直面远比逃避更有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锻炼,刘思言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从小养成双手做的事情,现在却要用单手去做,连最简单的以前着急吃完饭外出,有没有桌子都可以,一手拿碗,一手用筷子往嘴里扒,现在也只能是必须把碗放在桌子上面,用笨拙的左手,一点一点的吃,很多生活琐事都要像幼儿般从头学起,渐渐学会了用左手吃饭、写字,后来可以自己洗衣服,还可以帮父母做些家务。
走出命运的阴霾,刘思言重新回到久违的课堂,凭着顽强的毅力,令人欣喜地考上高中,读完大学,并且实现了当一名运动员的梦想。读书时,市残联得知他爱好体育,特意为他请了教练,他对教练说:“即使比别人付出得再多,我也决不放弃奔跑在赛场上的梦想。”一席话打动了教练,全身心培养这个有毅力有梦想的少年。刘思言记不清自己摔了多少跤,流了多少血,经过艰难训练,他代表鞍山参加了两届省残疾人运动会,荣获田径项目多项金、银、铜牌,获得省十运会“鞍山最佳运动员”称号。读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学校运动会等各项公益活动,他乐观活泼,积极向上,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残疾人的影子。
2011年,大学毕业的刘思言觉得自己在不平坦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他对这些温暖刻骨铭心,暗暗下决心:自己有了生存能力,一定要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这是一枚感恩的种子,播撒在一个有责任心,血气方刚的青年心中,正是这枚种子,日后生根发芽,长成遮天蔽日的大树,连成片,排成行,让刘思言真正强大起来。
回报社会 成就无边大爱
2011年,大学毕业后的刘思言,不懈地寻找工作,王石镇政府领导被他的自强拼搏精神和优秀的学习业绩所感动,安排了他一个工作岗位,负责残疾人技能培训。每天他要骑车上、下班,单程需要一个小时,对于一个独臂青年,这需要很大的毅力,刘思言很乐观,他说自己很珍惜这样的工作机会,他要尽全力回报这个给过他许多关爱的社会。
——捐献器官第一人 “作为一个残疾人,我深感生病的苦痛。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生命结束后,能把自己有用的器官拿去救人,让世界上多一个健康的人。”2012年3月,刘思言反复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后,应邀参加了鞍山日报社、红十字会捐助大会,郑重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承诺死后将器官全部捐献。在“当代雷锋”郭明义的精神感召和刘思言的带动下,10余名残疾人申请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组建了“感恩遗体器官自愿捐献志愿者俱乐部”,表达“愿把残躯留人间,爱心传递作奉献”的意愿,他们共同呼吁社会破除传统观念,希望更多的人参与遗体器官自愿捐献。
今年3月4日,俱乐部成员们在刘思言带领下,来到兴海管理区残疾人郭祥久和邢姝波家中慰问,送去了刘思言用“海城市道德模范”的奖金买来的豆油和面粉。50多岁的郭祥久自幼身患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双下肢瘫痪,不能行走。前几年又得了脑血栓,现在只有右手、眼睛和嘴可以动。他住的房子时常停水,刘思言常利用业余时间帮他从邻居家拎水,照顾他的起居。当得知刘思言组建了遗体器官自愿捐献志愿者俱乐部,郭祥久也表达了想要遗体捐献的愿望。
作为海城市第一名遗体捐献公证的志愿者,刘思言表示,这不仅是对社会的一种奉献,同时,俱乐部成员之间在有生之年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生活难题,成员去世后,其他人还可以对贫困家庭进行帮助。爱,在这些残缺的身体里变得如此伟大,如此热烈,如此完整!
刘思言的“遗捐俱乐部”多次与红十字会和郭明义爱心团队开展捐献遗体、造血干细胞、献血宣传及资助贫困群体的公益活动,与辽宁省红十字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杨东文建立联系,在遗捐相关的经验和信息有了系列共享,在政府和红会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俱乐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接受器官捐献志愿者填报志愿书15份,截止目前共向市红十字会上交志愿书26份,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达50余人。他想以自己的行动,让社会多关注残疾人困难群众,让雷锋精神持续不断地传播,让社会充满和谐与关爱。他的持之以恒被市红十字会授予“海城市红十字会突出贡献志愿者称号”。刘思言在鼓舞中前行,越做越开心。他说:真正的公益就在身边,无须刻意。
——扶残创业引路人 生活的经历,让刘思言了解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带领残疾人创业,是他久埋心里的一个愿望。早在参加残运会的时候,他就常常骑着单车轮流奔走到几名想学电脑技能却又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家里,帮助他们学习电脑的基础操作,还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此同时,利用自己开网店的经验,他与其他6位残疾人朋友商量合伙做生意,他们打理生意的同时,联合搞营销,以国际上“公平贸易”的先进理念,做起了新的营销模式——O2O电子商务联盟。刘思言发挥自身行动方便和具有大学文化知识的优势条件,在公益策划人栾启平老师的指导下,与温州重度脑瘫人林圣爱靠二指打字做公益合作,建立了《中国残疾人网址大全》导航网,带领残友创业,并负责寻找货源,跟供货商进行谈判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提高,项目运作顺畅很多。这一举动,既整合了残疾人创业人员,又对接了爱心商家给予让利帮扶,同时还把企业引入到帮扶残疾人创业活动中来,搭建了让更多残疾人得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与南台金鸿箱包等多家爱心企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可谓一举多得!结合社会网络购物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商务联盟需要有与快递的合作,他由帮扶组建了残疾人快递转运站,现已发展到有16人实现就业;在海城市精神文明办的支持下,与中国人寿海城支公司携手创建了郭明义爱心团队,以“在残疾人代购点买一份保险也是奉献爱心”的呼吁下,帮助残疾人代购点9个,这个举措还得到了海城聚米保险销售网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让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保险线上销售。他们还帮助最美孝心少年钟岳峰的瘫痪父亲网络创业,帮助牛庄农村残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草鞋的申报和营销运作,参加海城残疾人互助会,帮助10余名残疾人创业,让他们自食其力。由于长期帮助残疾人网店拍摄商品照片,刘思言的摄影技能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在2014年鞍山市残疾人摄影比赛上获得2等奖的好成绩。
12年2月份,刘思言被王石镇聘用负责残疾人培训就业的相关工作,这让他有了新的平台和起点,作为一名农村残疾人工作者,刘思言知道自己担当的责任。自己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必须经常深入到残疾人朋友当中,了解情况、找准问题,才能得心应手地去指导残疾人创业就业。当他看到,社会上残疾人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心真的是很满足。
刘思言协调中华儿慈会“童缘”项目落户海城,对残疾人青少年进行汽车维修培训,不交费用,另有补助。三年时间,已有10余名聋哑青少年受益。学会一项技术,可以养活一个人,这让孩子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近期,他又携手各界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爱心慈善人士拓展残疾人创业渠道,通过正在计划运作的辽宁省残疾人创业研讨会、爱心超市、公益筹资策划服务中心等项目打造爱心工程,为残疾人提供合适岗位,圆更多残疾人的就业创业之梦。
——践行真爱热心人 “虽然不富有,但我有宝贵的生命价值。”几年来,刘思言用他持之以恒的信念、滚烫的热心和微薄的收入,帮助了无数的人,将无私大爱撒满海城的每个角落。他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一个哲学命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奉献爱心,多做好事,修成崇高情感,换来人生愉悦,获得生活幸福,得到社会尊重。
2012年,刘思言得知2周岁的孙铭阳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心想,这不仅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悲痛,也给这一家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他不假思索地利用各网站、QQ群等平台向社会呼吁。通过努力,公益群里的网友纷纷慷慨相助,海城爱心公益协会、海城残疾人志愿者协会、海城世富集团三家爱心队伍也献出爱心,共为孙铭阳募集了13000余元善款。40多岁的董丹,白血病配型成功,但无钱医治。刘思言去看望时,董丹的鼻子正在流血,他毫不犹豫地掏出仅有的260元钱,董丹百般推辞,刘思言说:“我虽然残疾,但你更需要帮助。”走出医院,刘思言就走向鞍山红十字会、郭明义爱心团队、鞍山日报社分队,积极帮助协调,共募集善款1万余元。2014年5月,当得知英落镇单家堡村的17岁少年单路患有脑瘤为给他治病,父亲去年因劳碌突然离世,剩下的母亲和重病在床的单路相依为命,家里一贫如洗无钱医治。刘思言得知此事,马上在社会当中发起呼吁,不久,海城发改局、中国人寿海城支公司也加入捐款行列,仅仅爱心志愿者郝艳莉就募集了8000余元,最后终于为单路筹集了近2万余元的爱心医疗款,及时地用到治疗中,帮助单路度过生命最危难的时刻。
——回报母校大好人 苏家小学,地处海城市城西郊区苏家村,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刘思言毕业于苏家小学,尤其关注这里的儿童教育成长。2011年5月,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到学校,向校领导表示,他愿意利用业余时间给贫困孩子辅导功课。校领导非常高兴,邀请他给孩子们做一次演讲,以他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学生们,让学生们学会自立自强。刘思言在演讲中,深情回顾了自己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是老师们为他送来感人至深的慰问信和表达心意的慰问金,那一份份关怀和问候,是他能够重新站立起来的力量和源泉。他希望同学们懂得珍惜,尤其要珍惜健康的身体。他说:“每一个学生,要以感恩之心面对老师、亲人和同学,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回报祖国。”他的演讲多次被同学们热情的掌声和欢呼声打断,学生们由衷地感谢这位大哥哥为他们打开一扇心灵之窗,学会感恩,树立理想。演讲后,许多学生给他写信,为此,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思言大哥哥信箱”。书信,让刘思言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零距离沟通的桥梁,他和孩子们建立了浓厚的情谊。在苏家小学领导的支持下,刘思言组建了“公益视频小记者团”,借用千华网平台,广泛宣传报道了各项公益活动,也培养了孩子们新闻采访的基本技能。刘思言还发起了“公益助学”行动,免费为30余名贫困儿童补习功课,利用下班和双休日为孩子们耐心细致讲解当天所学课程,预习第二天的新课程。刘思言还到残疾人孩子的家中,看望他们的父母,并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公益助学励志人 2013年4月,由于刘思言家的原住址规划拆迁,举家搬到王石镇西艾村,刚到那里时,许多周边孩子的家庭都很困难,甚至有许多是低保家庭,别人家的孩子在课余时间都会被家长找课外补习班巩固学习,为了帮助这些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创造学习条件,刘思言利用家里的地方,开办起了免费课外辅导班,帮助困难小学生补习英语和数学。经过一年来的辅导,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每天孩子们放学,村子里少了群童顽皮的吵闹声,多了阵阵朗朗读书声。这不仅让刘思言的“公益助学”行动在新的环境得以延续,还得到了更多爱心人的支持,村里送来了10套桌椅,改善了学习条件;社会爱心人士送来了黑板和粉笔;范彧定期来为孩子们免费讲习写作基础,经常带着孩子们参加社会的各种公益“植爱心树”和“少儿文化大集”等户外活动,想方设法锻炼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沟通能力……在社会大家庭的共同参与,孩子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为使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帮助,2013年7月,刘思言创办了《扶残助学网》,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给困难残疾家庭的孩子提供展板,将他们的困难情况用文字、图片、视频展示出来,为爱心人士一对一奉献爱心搭建桥梁。网站建设所需要的将近5000元的费用,都是由刘思言用自己的微薄收入节衣缩食后支付的。家住王石镇的回国平,是一名初一学生,在他三岁时,父母双亡,家住王石镇的回国平,是初一学生,在他三岁时,父母双亡,是依靠年迈的姥姥抚养至今,经过《扶残助学网》的把他情况向社会进行的呼吁,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4月,一位韩国爱国华侨看到后非常同情,通过《助学网》志愿者郝艳莉联系到了网站,想通过网站每月向回国平资助300元,到这个月已经陆续捐赠了1800元了。随着网站不断发挥作用,已经为全国70多个困难家庭的孩子筹集了10余万的捐助款。
他的身上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力量,觉得应该发出更多的声音去激励更多的孩子,从2012年至今,刘思言到农村小学去做励志演讲近20场,所讲演的主题就是“励志、感恩、奉献”, 每堂课都与同学们做45分钟的朋友,把如何从失去右臂的痛苦中逃避出来,激励和树立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只有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别人才能与时俱进;再用感恩社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论证对别人有所帮助就是一种快乐,帮助别人就是在追求快乐。目前累计受益学生多达2000多人。他常常说,如果到一个学校能够改变一个学生,那么到一万个学校就会改变一万个学生,一定要把这种正能量传递下去,把感恩励志进行到底!
——环卫工人贴心人 也许是自己的不幸遭遇,也许是历经了许多磨难,刘思言拥有一颗无比柔软的心,这颗柔软的心灵始终在寻找着需要关怀需要帮助的人们!冬天凌晨的寒风里,环卫工人要半夜从家里出来,冒着路滑摔倒的风险,可他们连歇脚、取暖的场所都没有,甚至吃饭时,只能手捧盒饭蹲在马路边,就着寒风和尾气把冷饭咽下。善良的刘思言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这是一群值得社会尊重又需要关爱的群体!他发起设立“爱心驿站”,向环卫工人送温暖,倡议城区内临街店铺打开大门,为环卫工人提供一壶热水和一处休息的地方。现已有百余家门店报名积极响应,该项活动得到了鞍山市红十字会和海城市环卫处的鼎力支持。刘思言志愿团队还自筹经费1000余元,买来防滑鞋钉带和爱心口罩送给环卫工人。刘思言的这些举动,如冬日暖阳温暖着环卫工人的心!他们无不赞叹: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找准平台 传播人间真情 刘思言还主动申请,兼职做了千华网公益论坛编辑,借助公益节目《老栾说公益》的平台,他编辑制作了10余篇优秀视频作品,得到了广大网友们的一致好评,作品也引起了积极响应。刘思言还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多家大型网站的主编和站长,利用这些有力平台不停地呼吁社会关注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帮助弱势群体,挖掘人们心底最善良的本质,推进社会文明新风。2011年12月,刘思言积极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我身边的郭明义”优秀博文征集活动,《当代雷锋郭明义》、《爱心在行动》等征文获优秀博文奖。
刘思言虽无完整的身躯,却有着高尚的人格和奉献的灵魂。每帮他人做一件事,他都会有一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他的心底流淌着爱,这爱滋润着每一位被关爱的人的心田,这爱是社会文明与道德的根基,也是城市和谐与文明的强音。正是这份无私大爱,让刘思言先后荣获“海城市道德模范”、“市红十字会突出贡献志愿者”、“最美鞍山人”、“中国好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刘思言正用大爱给蓝天添朵亮丽温和的白云,让世界充满友善和谐的光辉!
130 浏览 3 回答
143 浏览 3 回答
341 浏览 2 回答
208 浏览 4 回答
149 浏览 4 回答
98 浏览 3 回答
137 浏览 3 回答
115 浏览 2 回答
247 浏览 4 回答
152 浏览 3 回答
169 浏览 6 回答
292 浏览 2 回答
121 浏览 3 回答
103 浏览 6 回答
125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