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是人们对铜胎掐丝珐琅(铜胎錾胎珐琅)的统称,一些人对景泰蓝有曲解,认为景泰蓝就是景泰年间烧造的,就像宣德炉就是宣德年间烧造的一样,其实不然。景泰蓝命名是因为明景泰年间工艺发展到了鼎峰,因开采和冶炼条件限制颜色以蓝色为主,遂命名为“景泰蓝”。因“珐琅”一词是音译,故景泰蓝在旧时名称很多,比如“珐蓝”、“发蓝”、“佛郎”、“发郎”等等。据能查证的资料显示景泰蓝并不是我们的专利,而是来自外域。它最早起源于3500年前的塞浦路斯岛,即迈锡尼文化时期,正好是中国的商代时期。1952年欧洲出土了一枚距今约3300年前的戒指,掐丝非常清晰,这是能看到的早期珐琅工艺,这枚戒指现藏于塞浦路斯博物馆。学界依据文献和出土文物不完全考证,工艺在中国的出现有两种观点1:唐朝或更早 推测这个时期是因为唐朝是盛世,外邦朝奉国家很多,其中供奉的工艺品有掐丝珐琅工艺的作品,后中国工匠研究仿制。推测更早是因为中国在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就已经发展到了鼎峰,恰好掐丝珐琅工艺在世界史上出现也刚好是中国的商朝2:元代 推测元代出现是因为考证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元末文人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证实了掐丝珐琅工艺的存在,当时称为“鬼国窑”。元代草原民族属于侵略民族,忽必烈在征服西域和欧洲时,景泰蓝作为战利品被带回中国。远征的军队不仅带回了景泰蓝,还把工匠和技术也带了回来,所以元代就有了改进版的景泰蓝。景泰蓝的颜色偏蓝,属于冷色调,在过去并不被人欣赏,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不祥之色,汉文化还是偏爱红黄。但游牧民族把蓝色视为吉祥色,所以蒙古军队带回景泰蓝后,人们逐渐中西合璧,加入了其他的技艺和颜色。明清时期景泰蓝工艺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延伸。清“十全老人”乾隆,对景泰蓝工艺也甚是钟爱,并且延伸到家具、餐具、建筑等方面,后期更是延伸到珐琅彩瓷器等等。旧时景泰蓝工艺是皇宫御用工艺,因制作工艺繁杂生产效率比较低,故景泰蓝器具也是皇帝专用。景泰蓝工艺具体制作步骤有一百多道,由工匠师傅口头相传,并且每位工匠师傅只允许精通一道工序的制作。民国时期宫廷解散,工匠才将工艺带到民间。随着时代发展和手艺人的创新才让我们看到现在的景泰蓝掐丝珐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