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毕业论文,日汉翻译对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影响,献给大家,希望对这一方面的写作者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 浅议日本新感觉文学 !
摘要: 本文以日语借词为例,从语言和文化这两个角度分析了翻译对目的语产生的影响。从语言上看,日语借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包括输入新词和词义变化等几个方面;同时也增强了汉语表现力,具体表现在构词法上。基于翻译会对目的语语言文化带来影响,译者主体性在出发语到目的语这一转换过程中也会受到影响。
关键词: 翻译 日语借词 语言文化 主体性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以交流为目的的语言活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行为。由于语言承载了本民族的文化,而翻译是在两种语言间进行的,在转换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语言信息的不对称。解决这一理由,就不可避开地要引进外来词。翻译外来词的策略包括音译法、意译法、音译兼意译法等,日语由于其自身词汇中包含汉字词汇,所以主要以日语借形词为主、音译词为辅的形式被引入汉语。汉语在吸收日语借词的过程中,汉语词汇和语法(本文主要论述构词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语言是本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在进入目的语前势必会受到文化冲击,而在两国文化碰撞中,目的语文化必定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国内对日语借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上,在语义变化这一角度上又主要集中在中日同形异义词上。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翻译(日译汉)对目的语(汉语)的影响。其中语言影响以日语借词为主要分析对象,包括词汇和构词法两个方面;文化影响以文化翻译派的理论为依据进行论述。同时,基于这两种影响,笔者尝试论证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二、经翻译产生的“借词”对目的语语言词汇的影响
借词是两种语言在发生接触时,“异”的因素融入目的语语言最直接的策略。①日语借词被吸收入汉语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古代汉语时期,这个阶段的日语借词主要以音译汉字词的形式出现;第二阶段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即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强国之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极力推行学习日本,由此掀起了吸收日语借用词的第一次高潮;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改革开放,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愈加频繁,形成了汉语吸收日语借用词的第二次高潮。《汉语外来词词典》(1984)收录了889个日语借词。②《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增收了“刺身、定食、寿司、天妇罗、榻榻米、通勤、手账、数独、新人类、宅急送”等日语借词。
不可否认,日语借词在融入汉语的过程中,扩大了汉语词汇量,增强了汉语的表现能力。下面将主要探讨日语借词对同形的汉语词汇在语义转变、旧词复活和语义扩大、词性转变上产生的影响。
(一)日本词汇的译入
1.日语音译汉字词
日语音译汉字词是指日语利用汉字的发音来音译西方外来词所产生的词汇。例如“硝子(glass)、曹达(soda)、瓦斯(gas)、戈罗吗(grammar)”等。随着日本对汉字使用提出硬性要求,日语外来词不再用汉字来音译外来词,而采用片假名来标示,上句所列单词依次改为“ガラス、ソーダ、ガス、グラマー”。
以上所列的“曹达、瓦斯、戈罗吗”等词虽然也被直接引入汉语,但是它们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汉语自创的意译词取代,它们分别是“苏打、煤气、语法”等。
由此可以发现,音译词并没有对汉语产生持久的影响,这是因为汉语是表意文字,音译词只表示发音,与意思的关联性较弱,不易理解词语意思,因而接受度较低,最终不能固定到目的语——汉语中。
但是,如“卡哇伊(可爱)、欧巴桑(中年妇女)”等目前广泛使用的日语借词,是中国利用汉语发音对日语单词的音译词,主要流行于年轻人中以及网络上。这类词汇从字面上看不利于其他年龄段人的理解,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当今社会互联网信息传播迅速,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变强,假以时日,这类词能否固定到汉语中,恐怕不能马上盖棺定论。
2.日本“和语”和“国字”的引入
和语是指原本就存在于日语中的、不是从国外引进的日本固有词语,并且这类词都发训读音。汉语中引入了不少和语,如“立场、取缔、广场、场合、见习、组合、手续、打消、入口、出口、借方、贷方、读物、小型”等。
日本模仿汉字构词原理独自创造的字被称为国字。《现代汉语词典》(2002)收录了部分日语国字,如“働、畑、辻、畠、腺”。特别是“腺”这个字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为人们熟知。
(二)旧词复活
众所周知,日语文字形成受汉字影响颇深。明治以后,日本开始直接从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学习新的知识,并利用汉字来创造新词汇。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中国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文明,这些词又逆输入中国。据沈国威统计,《汉语外来词词典》(1984)中,889个日语借词中有64个词是汉语固有词。③有学者称这种词形与古汉语相同的词为“回归词”,笔者认为这些词词义上出现转变,因而本文将这类词划分在日语借词中。
部分复活旧词在保留古汉语原有作用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含义,也有语义发生较大转变的。试举例如下:
经济 《宋史·王安石传》:“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指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的'意思(动词,以下用V表示)。现指社会生产关系总和(名词,以下用N表示)。
文化 最早出现于刘向的《说苑》,“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古汉语中“文化”是指“文治和教化”(V)。现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N)。
物理 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淮南鸿烈·览冥训》,“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古汉语中指“事物之理”(N)。现指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N)。
教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诗。”古汉语中指传授知识(V)。现指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N)。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翻译过程中,源语和目的语显然不可能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采用引入外来语来解决。日语借词(翻译结果之一)从语言和文化这两个方面对目的语(汉语)产生影响:语言上表现为词汇和构词法这两个方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和表现力;文化上体现了异文化的接受,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基于翻译会对目的语语言、文化带来影响,译者主体性在源语到目的语这一转换过程中也会影响目的语语言、文化对源语语言、文化的接受。
注 释:
①袁筱一,邹东来.文学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97.
②转引自郑美花.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D].延边:延边大学,2010.
③转引自郑美花.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D].延边:延边大学,2010.
④杨锡彭.汉语语素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1.
⑤袁筱一,邹东来.文学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
参考文献:
[1]刘正埮,高名凯等.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2]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王立达.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J].中国语文,1958,(2):90.
[5]黄莺.论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及日语教学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9~102.
[6]周玉琨.论由汉字带来的汉语日源外来词——日语借形词[J].汉字文化,1998,(4):18~22.
[7]杨茜.外来词:异质文化传播和融汇的一面镜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2):73~74.
[8]黄丽媛.汉语新词中的日语借用词——以改革开放后的新词为中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9]季庆芝.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反输入[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10]于丹.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研究——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