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多胎儿、早产儿越来越多,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早产儿可能遇到各类致命疾病的威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它是一种容易导致早产儿致死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与胎龄有关,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越高。伴随着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及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 NRDS 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下降。作为新生儿患者群体中一个典型病症,不断改进NRDS治疗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为更好地推动医疗卫生管理者及广大临床医生关注NRDS,规范NRDS的诊断与治疗。《医师报》推出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系列报道,本期,我们特别专访了新生儿科领域的权威专家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母得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陈超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崔其亮教授。
医师报:请您介绍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四川省、上海市、广东省的发病情况。在您看来,NRDS发病率不断增高的原因是什么?
母得志教授 :NRDS是新生儿所面临的一种特殊疾病,严重影响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NRDS主要发生在早产儿阶段,尤其是胎龄 28周超早产儿,胎龄越小,NRDS发生比例越高。从全球来看,我国早产儿发生率居全球第二,第一是印度。由于我国早产发生率还有增高的趋势,因此必须重视NRDS的救治。
四川地区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统计情况。就我们医院来看,近三年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早产儿中,约1/4左右会发生NRDS。当然,因为我院是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之一,收治的重症患儿也会更多一些。
陈超教授: NRDS发病率在逐年增高,有以下原因:第一,从2005年开始,中国早产儿数量逐渐增加,NRDS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此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出生1500多万早产儿,其中,中国每年早产儿出生率约为,早产已成为我国新生儿死亡的首位死因。第二,小胎龄早产儿明显增多。胎龄越小,NRDS发生率越高,28周以下的超早产儿NRDS发生率约为50%左右。第三,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及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第四,家长抢救意愿越来越强烈。这些都是导致近10来,NRDS发生率及救治成功率都明显增长的重要原因。
以我院为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有200多张床位,目前每年治疗的NRDS患儿一般在200例左右,十几年前,这个数字是60例左右。
崔其亮教授 :2008~2012年出院的超未成熟儿(EP)与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住院资料(共888例EP与ELBWI入选该研究)。研究显示,EP住院期间NRDS发生率为 。前些年,我们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出院的超低出生体重(ELBW)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共收治新生儿16,948例,早产儿8,910例,其中ELBW早产儿438例),研究发现,ELBW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88%。
同时,我主持了一项针对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广东省临床多中心研究,该研究收集了广东省26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或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08年~2017年10年间459,000多例出院的新生儿数据,其中有13万多例为早产儿,超早产或/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有3200多例。研究发现,前5年早产儿中NRDS发生率为77%,后5年NRDS发生率达到了。而在这3200多例超低出生体重儿中,患儿存活率由2008年的提高到了2017年的。因此可以得知,近年来,在早产儿构成中,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比例越来越大,NRDS发生率不断增高,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等原因,患儿存活率也在不断上升,病死率不断下降。
虽然这只是广东省的一项区域性研究,但它是目前国内类似研究中样本量最大、观察时间跨度最长的一个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医师报:针对NRDS有哪些治疗手段?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救治成功率如何?
母得志教授 :目前,大家对NRDS的认识、诊断、治疗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做到早期诊断已经不是件难事。在治疗方面,国内外儿科界已经形成了很多的共识。因早产引起的NRDS,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早产儿胎龄较小,肺部发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造成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PS替代治疗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策略,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PS替代治疗也被证实是一种见效快速的治疗措施,多年来已广泛地被国内外不同指南与共识所推荐。此外,针对这种因为缺少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 NRDS的患儿,PS替代治疗是不可或缺的,越早用对患儿越好。不过对于NRDS患儿的救治应是全方位的,除了保证患儿肺功能的正常外,还应考虑到患儿消化道、泌尿系统、心脏等其他全身器官的安全,并及时为患儿补充足够的营养。
NRDS的救治成功率取决于患儿的全身状况。如果一个 NRDS患儿没有伴随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如颅内出血,没有伴随严重的肾功能衰竭、严重的感染等情况,仅是因为缺乏PS,使用PS替代治疗后,见效很快,基本都能救治成功。
陈超教授: 早产儿NRDS主要的病因是早产儿肺部发育没有成熟,无法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而影响到患儿呼吸。因此,PS替代治疗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病因治疗,治疗效果非常显著。使用PS替代治疗以后,NRDS病死率明显下降。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前,未使用PS替代治疗,仅用传统的呼吸治疗时,三甲医院中NRDS病死率约为30%左右,一些地级市医院NRDS病死率可能更高。目前,NRDS病死率已经降低到了10%以下。在一些大的医院可能在5%以内,但因为各地情况不同,数据难以统计,详细数据还有待明确。
总之,PS替代治疗被认为是20世纪国际儿科界最重大的临床研究进展之一。
崔其亮教授 :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后,多会马上面临着NRDS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发生缺氧,导致颅内出血等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的患儿需要上呼吸机,而插管又可能带来支气管损伤和慢性肺部疾病等问题。因此一定要做好患儿的呼吸管理,NRDS患儿呼吸管理有两个要素:辅助呼吸支持与 PS替代治疗。发生NRDS最根本原因是人体内源性PS不足,通过补充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能缓解NRDS的自然病程,极大程度上改善肺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另外,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能改善NRDS患儿的病情。越早使用PS替代治疗,效果越好,也能进一步缩短上呼吸机的时间,减少患儿肺损伤。如果可以不插管上机,尽可能不插管,即使需要插管也要尽可能降低呼吸机参数。也有专家提到不能过度干预的相关问题,这些也值得关注。
医师报:PS制剂在NRDS中的应用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不同来源的PS制剂应如何选择?
母得志教授 :根据说明书,猪肺磷脂注射液与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批准使用剂量不同。猪肺磷脂注射液的说明书批准使用剂量范围是100-200mg/kg,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说明书批准使用剂量范围是40-100mg/kg。但其实只要使用得当,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至于使用哪一种?可能取决于患儿情况、医生的使用习惯或医院当时的药物储备情况。
崔其亮教授: 《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指南》是目前比较权威的一项指南,对于PS制剂的应用也有一定的推荐,普遍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
关于PS制剂的使用要掌握这些原则:一是要早期用。二是要足量用。三是必要时重复用。视患儿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可能需要重复使用两次甚至三次。四是要与呼吸支持结合在一起使用。五是尽可能用天然的PS制剂,不用人工合成的。
根据国外一些指南,欧洲更主张用猪肺磷脂,也有其他国家的习惯指南倾向于使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其实都需要看患儿具体情况,客观地使用。当然也不可过度干预。
医师报:PS替代治疗目前已成为NRDS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截至目前,PS制剂已在中国应用了20年,在这20年中,PS替代治疗在NRDS 疾病的救治中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母得志教授: 90年代,欧洲开始将PS用于临床治疗。2001年,国内引进相关药物。目前国内临床上使用的PS制剂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猪肺的猪肺磷脂注射液,一种是来自于牛肺的牛肺表面活性物质。
以前国内刚开始使用PS制剂时,各方面经验还比较欠缺。但随着临床上应用的推广,目前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尤其是近10年来,大家对于PS制剂的应用越来越重视,在给药方式上,现在多采取无创或微创方式进行给药。
近期,我们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组织下,由陈超教授执笔撰写了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适合中国国情,对PS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使用频次、给药方式、剂量等进行推荐。相信这版《共识》发表后,会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NRDS的治疗起到规范的指导作用。
陈超教授: 中国最早使用PS替代治疗是在1989年。我曾发表了国内有关PS替代治疗的第一篇论文。1985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申请到了国家“七五” 科技 攻关课题,我们当时从猪肺中提取出了肺表面活性物质,制成了能在临床研究中应用的试验性PS制剂,患儿使用后效果不错,也积累了不少相关病例。1990年代,国内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但当时中国产业化速度较慢,国外发展速度快,2001年,猪肺磷脂注射液正式在中国被批准上市。相比国外,我国患儿用上该药的时间晚了10年。
崔其亮教授: 其实,国内90年代就有研究者在做PS相关科研项目,但国外仍然走在了我们前面,发展得比较成熟。PS制剂在国外使用后,香港地区也很快就引进使用了。因为地理位置上靠近中国香港地区的关系,广东省有较早应用PS防治NRDS的便利条件。当年广州或珠江三角洲一带很多人如果有需要又有相应条件的,可以通过在香港的亲戚朋友带药过来大陆地区应用。
但因为PS制剂使用时机很重要,对患儿来说,越早用越好,虽然当时广州有相对便利的条件,但由于有过境的问题,加上当时交通远没现在发达、方便,获得PS制剂需在路上耗费大量时间。直到2001年,PS制剂才在国内上市,我还记得是当年年中时,在《中华儿科杂志》上看到了相关的广告,到年底我科就开始能常规地用上PS制剂了,后来,PS在全国各地陆续等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医师报:您遇到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患儿故事?对于未来新生儿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您有哪些期待?
母得志教授 :我曾遇到一个刚22周的超早产儿,才500克多一点,出生后即发生了NRDS。我们对这个患儿非常重视。疾病发生后立刻要解决患儿肺部的问题,及时使用了PS替代治疗,同时,注重患儿全身各器官的保护,最终救治成功。当然,这也得益于我们多学科团队的精心合作。
陈超教授: 我们曾在2004年、2009年、2016年都分别成功救治过四胞胎。四胞胎的救治对科室队伍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目前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强大,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早产儿综合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是成功救治更多早产儿的重要因素。以前,我们可能会更关注患儿呼吸系统的保护,但早产儿全身各个脏器均不成熟,包括大脑、呼吸、心血管、消化道等,所以目前新生儿的综合管理观念也在不断提升。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新生儿ICU技术水平也在提高,现在我们越来越强调早产儿的多方面综合管理。这些都进一步提高了患儿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
崔其亮教授 :关于新生儿的救治,其实在理念、技术、设备、药物等方面,我们并不落后于其他国家,但在更精细化、个体化的救治及护理方面仍有待加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救活患儿,还要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因此,NICU的综合管理一定要到位,应尽可能减少患儿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将因手术或其他救治手段可能对患儿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我想要强调的是,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一定要是综合的、全程的、全方位的。
#医师报超能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