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伤口愈合理论 干性愈合——传统的临床伤口护理观:该理论认为,伤口的愈合需干燥的环境,大气氧的参与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透气的敷料才能使伤口获得足够的氧气,以供细胞生长。 干性愈合缺点 容易使伤口脱水,形成结痂,阻碍上皮细胞的爬行,而且使生物活性物质丢失。 敷料还会与伤口新生肉芽组织粘连,更换敷料时再次性损伤导致伤口愈合速度缓慢。 渗漏快速,需频繁更换敷料,无法保持伤口的温度和湿度,导致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减慢,延长了愈合的时间,增加护理工作量。 创面与外界无阻隔性屏障,不能有效的防止细菌的侵入。 湿性愈合——现代的临床伤口护理观:湿性伤口愈合理念是使创面在密闭性及半密闭性敷料下,保持其适度湿润的环境和适宜的温度,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湿性愈原理 有利于坏死组织及纤维蛋白的溶解。 伤口的愈合首先是要清除坏死组织及其沉淀的纤维蛋白,在适度湿润环境下,渗出物中含有的组织蛋白溶解酶保留在创面的渗出物中,从而促进坏死组织的溶解与吸收。 调节创面的氧张力,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刺激细胞增殖。胶原纤维与上皮细胞的生成同创面的氧张力密切相关,而低氧状态的张力,非常有利于上皮细胞和胶原纤维的生成,且更利于创面的愈合。 湿性愈合环境能保持创面的恒温,利于组织生长;且阻止结痂形成,敷料不与新生肉芽组织粘连,避免更换敷料时新生肉芽组织的再次机械性损伤。 发挥了渗液的重要作用。伤口的渗出液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各种免疫细胞。 促进各种生成因子的释放,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白介素-1(IL-1)等。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可促进其愈合。 可加强白细胞的功能,降低感染机会。在密闭性、半密闭性的环境中,有效地防止细菌的侵入,既防止伤口的细菌传播,又有利于白细胞介导的宿主吞噬细胞发挥作用,提高局部的免疫力,增强灭菌的能力。 炎性渗出液为等渗液,在密闭环境下,保护了创面的神经末梢,从而减轻伤口的疼痛。 湿性伤口愈合环境的优点 为伤口提供适度湿润的环境,加速伤口愈合,缩短伤口的治疗时间。伤口在清创期有利于组织的水合,加速坏死组织的溶解及吸收;在肉芽组织形成期,可促进各种生长因子的释放,刺激毛细血管的再生成;在上皮化期,表皮细胞在湿性环境中移行的速度加快,且具有迅速修复真皮的作用。 可防止结痂及瘢痕的形成,减轻伤口的疼痛。 减少换药次数,节省敷料,并且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感染率大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