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唐敖庆到长春支援东北高等教育事业,与物理化学家蔡镏生、无机化学家关实之、有机化学家陶慰孙通力合作,率领来自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金陵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校的7名中年教师和11名应届毕业生,开创了东北人民大学(后改名为吉林大学)化学系,经过30多年的艰苦工作,已使吉林大学化学系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并于1978年在该系物质结构研究室的基础上,创建了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现此所已成为享有盛誉的理论化学研究中心。唐敖庆在吉林大学先后主讲过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质结构、量子化学、统计力学等十多门课程,经常同时讲授两门甚至三门课程,以具有严格科学体系的课程内容和独特的授课风格,对基础课教学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培养出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治学严谨的主讲教师。随着化学系基础课教师业务水平的逐渐成长,唐敖庆的教学工作又转向了一个新层次,将培养青年学者的工作从校内扩大到全国。通过指导研究生、办进修班、学术讨论班等形式,培养更高一级的专业基础理论人才。受教育部委托,他和卢嘉锡、吴征铠、徐光宪等教授一起,先后于1953年在青岛、1954年在北京举办了两期物质结构暑期进修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物质结构师资;1958—1960年、1963—1965年在长春先后主办了以学术前沿重大课题为研究方向的高分子物理化学学术讨论班与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在这两个讨论班上,唐敖庆在国内首先开出了高分子物理化学方面的系列课程和群论及其在物质结构中应用方面的系列课程。1978—1980年,以吉林大学为主,联合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校在长春共同举办了量子化学研究班和进修班,学员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共有中、青年教学科研人员259人。此后还办了多次短期讲习班,1985年4月、1987年7月先后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举办了微观反应动力学讲习班,1986年暑期与徐光宪等在长春举办了量子化学教学研究班,1988年、1989年的暑期,他又在长春举办了长春地区和全国的高分子标度理论讲习班等。从1953年到1966年,唐敖庆先后指导过物质结构、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方面的20多名研究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他共招收了14名博士生、26名硕士生。通过高分子物理化学学术讨论班和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的培养和科研工作,涌现出一批具有高水平的学术领导人,如孙家锺、江元生、邓从豪、刘若庄、张乾二、鄢国森、戴树珊、沈家?、汤心颐等。唐敖庆以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为一些基础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本上可以立足于国内的重要经验。唐敖庆在担任教育领导工作中,对吉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56年他作为副校长,协助著名教育家匡亚明校长使学校有了迅速的发展,吉林大学于1959年进入了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的行列。从1978年起,他就任吉林大学校长,主持和领导学校的全面工作,自觉地贯彻重点高等学校要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精神,使学校各项事业又取得了新的发展,在教学质量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上又有若干新的突破。 唐敖庆是中国量子化学的主要开拓者,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及时把握国际学术前沿的新动向,开拓新课题,为赶超国际学术先进水平,取得一系列的卓越成就,在分子设计和合成新材料方面已经或即将产生其深远的影响。50年代初美国著名量子化学家皮泽早期揭示了“乙烷分子中C—C单键的阻障内旋转”效应。唐敖庆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外已有的数据和资料,提出了一个可以计算许多复杂分子内旋转的能量变化规律的公式,即“势能函数公式”。利用这一公式可以推算出物质的一些性质,为从分子结构改变物质性能提供了理论上指导的依据。1955年,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之后,美国著名量子化学家威尔逊曾给予很高评价,国内外的教科书和学术专著曾广为引用,并于1957年1月获得我国首次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颁发的自然科学奖三等奖。60年代初,我国在激光、络合萃取、催化等科学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积累了许多资料,急需从理论上总结规律。化学键理论中的重要分支——配位场理论正是上述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但还很不完善。唐敖庆就立即以这一重大科学前沿课题为研究方向,带领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的骨干成员,以两年多的时间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配位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成功地定义了三维旋转群到分子点群间的耦合系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从连续群到分子点群的不可约张量方法,进一步统一了配位场理论中的各种方案,并提出了新的方案。此项研究成果被1966年北京国际暑期物理讨论会评为十项优秀成果之一,讨论会认为这项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配位场理论,为发展化学工业催化剂和受激光发射等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并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70年代初,分子轨道图形理论作为理论化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唐敖庆和江元生1975年就着手于此领域的系统研究。十多年来,提出和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数学技巧和模型方法,他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三条定理(本征多项式的计算、分子轨道系数计算和对称性约化),使这一量子化学形式体系,不论就计算结果还是对有关实验现象的解释,均可表达为分子图形的推理形式,概括性高,含义直观,简便易行,深化了对化学拓朴规律的认识。唐敖庆还将这一成果,进一步应用到具有重复单元分子体系的研究,得到规律性很好的结果。基于上述贡献,“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56年,在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的鼓舞下,唐敖庆为解决国家建设急需的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改性问题,转而从事高分子反应与结构关系的研究,和他的高分子物理化学研究集体(包括学术讨论班的学员)对高分子主要反应中的缩聚、交联与固化、加聚、共聚以及裂解等逐一进行深入研究。把凝胶化理论发展成为溶胶凝胶分配理论,引入易测定的溶胶反应程度概念,使研究范围从凝胶点以前扩展到全过程;利用临界反应程度与最大反应程度的概念,使理论预测范围从凝胶点扩展到凝胶区间和凝胶面;引入相应校正参数,删去了等活性与内环化的假定,形成了完整的高分子固化理论,在国内涂料与固体推进剂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加聚反应领域内提出了一种用概率论求解动力学方程的新方法,在Ricatt方程求解上做出了贡献,归纳为图形分析的方法,发展成为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关系的统一理论,并由此推导出共聚物链段分布与分子量分布函数。高分子反应五个方面的工作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体系,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为高分子结构与反应参数间建立定量关系、为设计预定结构的产物确定反应条件与生产工艺及配方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和他的研究集体,30年来在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领域辛勤耕耘,其主要研究成果“缩聚、加聚与交联反应统计理论”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10多年来,唐敖庆又在其他新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在70年代中期,他已敏锐地注意到原子簇化学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十年来,他从原子簇化合物的化学键性质和结构规则的关系出发,在对碳烷和多面体碳烷的化学键性质进行量子化学计算研究的基础上,按其骨架多面体顶点数和面数相对大小进行分类,从理论上建立了适用于多种原子簇化合物(包括带帽多面体和稠合型硼烷,多面体碳烷、碳硼烷和过渡金属杂硼烷,多层夹心化合物,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及钼铁硫原子簇化合物等)的统一拓朴结构规则,用于解释600余个已知化合物的结构,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揭示了上述各类化合物之间在化学键和几何结构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唐敖庆又和他的合作者们在高分子统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即高分子固化理论和标度研究,他系统地概括了各类交联和缩聚反应过程中,凝胶前和凝胶后的变化规律,解决了溶胶凝胶的分配问题,提出了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各类凝胶条件;特别是从现代标度概念出发,从本质上揭示了溶胶—凝胶相转变过程,得到了标志这一转变的广义标度律,目前正深入研究高分子固化的表征问题。 唐敖庆历来主张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既从事教学又搞科学研究,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因为这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搞教学的教师知识面要宽,但不搞科研,教学就达不到应有的深度,教学质量也不能提高;搞科研的教师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要有深度,但不搞教学就无法开拓知识面,科研水平也很难提高。 他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并身体力行,即使进入老年之后,仍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继续进行开拓性的教学工作。师生对他讲课的反映是:“唐老师讲课常听常新,永远保持着有国际水平的新鲜内容。”有的说:“听唐老师讲课,好比是一次艺术享受。”唐敖庆由于青年时代就患有高度近视,从大学学习开始便练就成惊人的记忆力,所以在备课时,主要靠思维记忆,只写个简单提纲就走上讲坛,讲课深入浅出,富有逻辑性和启发性。他这种独特的讲课风格,在课堂上可以使师生精神高度集中,思维活动交织在一起,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很起作用的。他的广博学识与精湛的讲课艺术,对中青年师资的培育影响深远。唐敖庆经常教育自己的研究集体,要正确对待科研成果,注意加强科研道德修养。他认为,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是许多人合作的结果,导师与助手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有贡献的同志一定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年长的同志要注意培养年轻的同志,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将自己考虑的课题交给他们,搞出了成果,我们年长的同志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在发表论文署名问题上,唐敖庆的原则是:“是我的主要思想,并付出了劳动,我的名字可以放在前面;在我指导下完成的,我的名字放在后面;我只提了些意见,不能写我的名字。” 1982年唐敖庆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后,非常重视学会工作,主张化学会要继承和发扬化学界老前辈、老理事长的优良传统,团结全国化学界,为发展祖国的化学事业而共同奋斗。他自己身体力行,为维护学术界的团结,树立优良的学风和会风,为提高我国化学学术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在中国化学会领导体制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革,与其他三位理事长卢嘉锡、严东生、钱人元教授联合倡议,设立执行理事长制度,每人担任一年,促进了学会的民主和团结。1986年初,作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之一,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唐敖庆被任命为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在较短的时间内,他悉心组建领导班子,配备得力干部;根据中央方针、政策,多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提出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成功地指导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科技界的广泛支持。在他主持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挥科学家的集体智慧,使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工作形成了既有自由申请又有主动组织,既有全面安排又有纵深部署,对支持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敖庆为创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高教部委托吉林大学主办《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经过筹备于1980年开始正式出版,并从1984年开始同时出版英文版。《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由杨石先任主编,唐敖庆任副主编,1985年杨石先逝世后,一直由唐敖庆任主编。在领导工作中,唐敖庆依靠编委会的集体智慧,倡导以国内外著名科技期刊为榜样,坚持严格的审稿制度和严肃的编辑作风,在来稿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他提出了“量入为出”的选稿原则,从严筛选稿件,保证了刊物的质量。《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所登论文,多被美国化学文摘《CA》和苏联文摘杂志《Pж》所摘录。据美国《化学文摘资料来源索引》1989年第4期公布的,该编纂年度(1988年7月至1989年6月)《CA》摘引量最大的世界1000种期刊,《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排在第244位,在其摘引的33种中国期刊中名列第1位,已成为中国化学学科的核心期刊之一。唐敖庆一直将周恩来总理关于“活到老,学习到老,工作到老,改造到老”的教导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现在仍然“壮心系科学,孜孜为国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繁重行政工作之余,每年还回到吉林大学讲课,指导博士研究生;经常应邀到兄弟院校做学术报告;精力充沛地继续率领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和化学系理论化学研究集体向新的科学领域开拓前进。正如1990年4月他对来访的记者所说的那样:“我们老一代学者,要花大力量培养青年一代,我之所以担任行政工作以来,没有放弃教学和科研工作,就是因为我觉得培养青年人才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大事。为了中国科学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昌盛,我愿意耗尽自己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