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财政既有收入也有支出,假如财政收入大于支出,节余过多,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假如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则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内涵:国家财政运用价值形式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两个阶段及其基本形式,即国家财政资金的筹集(组织收入)和供应(安排拨付支出)。亦称岁入与岁出。它包含财政分配的各种形式和内容。
财政收支的最理想状态是财政收支相等,因为这时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财政收支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
扩展资料:
财政支出
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根据既定的政策、制度,把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于不同的方面。财政支出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职能不同,决定着财政支出具有不同的使用方向和内容。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各种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资本家私人的事业,国家不具有组织经济的职能,只是运用行政或经济的手段干预经济。
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支出的大部分是用于军事支出和国家机构的开支,其次是用于国家债务的还本付息。只有少量是用于经济开发和智力投资等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支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具有组织经济的职能。国家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教卫生方面,其次是国防和国家管理方面。此外,还有偿还债务、对外援助等支出。
这些支出按经济性质可分为:
①直接生产性支出。即直接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的各项支出,如基本建设投资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支农支出等。
②间接生产性支出。即虽不直接用于生产,但能够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改进生产手段、增加潜在的生产能力,如文教、科学研究等支出。
③非生产性支出。如国防和行政管理等支出。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为了正确处理这个矛盾,使国家建设规模同物力财力相适应,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财政支出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①量力而行。在支出安排的总量上按照年度财政收入规模安排支出。
②先维持,后发展。在支出安排的顺序上,是在保证维持上年消费水平和生产规模的前提下,根据财力可能安排扩大再生产投资和提高人民消费的支出。
③有计划安排各类支出的比例。在支出结构上安排好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及其各自内部的比例关系。
④厉行节约。在支出的使用上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财政分配活动中,财政收入与支出既是各自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联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结余、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关系在量上的不同表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