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着华为在20年时间里,从最初的六个人,变成六十个,六百个,六千个,六万个,年增长率高达百分之80,也看到其中的僵化、领导人与基层员工日趋疏远,令人十分叹息.但是这又是一种必然的规律,难以回避,因此在叹息声中,不免要思考一些东西,虽然还十分幼稚,但希望起这么一个头,也许会找到克制的办法.很显然,当企业只有几个人到几百人的时候,领导和基层员工很容易打成一片.这个时期,领导人几乎没有官架子,大家亲如兄弟,朝夕共处,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和领导每日见面,大有人人平起平坐的感觉."只有分工的不同"在这里其实是句大实话,实际上很多时候连分工的不同都会模糊起来.华为的早期,任正非经常和大家一起去给偏远落后的地方见客户,装机器,车子陷在泥里,老任第一个跳下去推车.至于研发生产,也经常有空就去挽起袖子干活.碰到企业好不容易打了个胜仗,大家都坐在一起举杯相庆.现在你还能设想这种事情吗?七八万人的大企业,什么样的事情才值得大家全都聚在一起喝一杯酒?就算找得到地方七八万人一起喝酒,也没有兄弟举杯相庆的味道,摆起酒席来,最远的人好比就在爪哇岛,能感受到领导平易近人、十分亲切?企业两三千人的时候,基层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已经很难见到老总了.不过只要领导勤快,基层员工还能动不动被突如其来的最高领导的关心感动一下,再加上每个员工对身边同事的辐射效应,整个企业还都能感觉"阳光普照".即使有些中层领导不像话,搞一些影响企业同心协力的小气候,也很容易被反映上去,被纠正过来.等到七八万人的时候呢,企业干部体系已经相当庞大,叠床架屋,每个干部都能感受到领导的"春风拂面"就不错了.而基层员工,即使领导继续勤奋的时而关怀一下基层员工,其精力是有限的,能关心的人数是有限的,辐射效应也是有限的,因此这时就变成大部分人根本体会不到领导的个人魅力,而是更多的体会到自己周围的小环境,自己直系领导和部门领导的个人作风.企业进入主要靠制度和文化来运行的阶段,领导者个人魅力成为次要的东西.在最容易引起不满的绩效考核方面,小企业一般效率要高得多,基本上不会出现"怀才不遇"的情况,即使出现了这些情况,也很容易经过领导的思想工作得到员工的谅解mm企业结构简单清晰么,领导勤快点就很容易对大部分人都很了解么,员工也很容易理解企业的苦衷么.而大企业则复杂得多,一方面企业复杂多了,很多基层员工的理解其实是不足的,他们所认为合理的和好的建议,往往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是沟通任务繁重,再加上企业在高速发展,其他任务也很重,对比取舍之下,往往这些沟通工作被搁置,于是基层员工的抱怨越来越严重,再加上一共鸣,这种情绪就动不动爆发高潮,人人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了.另一方面,的确有可能企业人才济济,基层囤积了大量的高素质员工升不上去,合理化建议得不到采纳.但是企业干部岗位是有限的,凡事有个先来后到,一个干部如果基本上是称职的,那么即使手下有更优秀的员工,因此就换人,也是不合理的做法mm总要考虑历史贡献么.基层干部和中层干部因为恐惧自己被取代,压制手下的人,也是必然会发生的.再加上企业太大,欺上瞒下的空间客观存在,偷懒的,搭便车的,混吃混喝的,玩手腕的,搞权谋的,各治谘陶纹亩骶痛罅孔躺?这些都是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现象的存在乃至泛滥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情绪严重加剧,使企业形象和领导形象在员工心中"妖魔化",员工会认为,整个干部体系是一群盘踞在我们头上的"坏官僚".研究显示,一般每个人一生的主要互动圈子的规模在二百多人这个数量级上,这是人的生理因素决定的,超出这个范围,作为个人是无法有效互动的,而是呈现群体互动特征.研究显示,当集团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种亚文化圈子,呈现分野.如基层员工文化、中层干部文化、高级管理层文化、校友文化、老乡文化、同年文化等等,因此企业领导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也必须考虑到这些规律,遵循规律进行细致的工作,像庖丁解牛一样,通过遵循这些规律,是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和风细雨的达到尽可能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