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水泥、煤炭、生猪成为当之无愧的“闽西三大宝”,三项产业带来的财政税收最多时占到全市总额的近四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龙岩就先后办起了180多家水泥厂,煤矿、养猪场更是遍地开花。然而,水泥厂座座吐烟尘,煤矿林立冒黑水,养猪场遍地污水流......这种耗费资源、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使龙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由于两岸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养殖场废弃物直接排放到水里,二次污染让本来已经实现“一控双达标”的龙津河又重新变成了臭水沟、龙津河污染成了闽西人心头之痛。 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成为摆在领导案头的头等大事。“不能以一时经济的发展而牺牲环保,愧对子孙。治理龙津河刻不容缓!清除母亲河上的污垢、臭水,还母亲河洁净,还市民一条流动的绿带,是守土一方的责任,也是对子孙后代的负责。”在对环境资源和环境管理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论证后,市委、市政府果断作出了“环保优市”的战略决策,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摆上了闽西加快发展的重要位置。龙津河位于海城的东部,当地很多人都习惯称龙津河为母亲河。之所以叫龙津渔唱,是指在古时候,尤其是在傍晚的时候,很多渔民都喜欢在龙津河上边打渔边唱歌,以表达自已丰收的喜悦心情,再加上两岸有很多附和的人,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很美丽的图画,所以龙津渔唱就成为海丰的古八景之一。 很多的海丰文人,对龙津河和河上的美景,倾注了诗情画意,赋予诗歌以记之。在运输并不发达、运输渠道相对单一的古代,河不仅为一个城市增色,更是内陆城市必不可缺少的载体。 据史料记载,解放前,龙津上只有一座石桥,连接海丰县城一条重要的古街——大街。 而现在的龙津河上,先后建起了龙津桥、北桥、南桥和三环桥。两岸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入夜的龙津,被灯火装点得美轮美奂,如诗如画。 龙津河源于莲花山南麓,穿过海丰县城后汇入丽江,从长沙湾出海。人们把龙津河与它的下游丽江一带合为丽江流域。我们非常惊讶地发现,八处美景有一个规律性的遇合:银瓶飞瀑、莲峰叠翠、万寿晓钟、龙津渔唱、丽江月色、长沙夜雨、海门潮声七处景色都分布在丽江流域,而更令人惊奇的是,龙津渔唱刚好在七景的脉络中位于最中间的位置。这是巧合还是古人有意安排,现在是很难究了。龙津河缓缓南流,河边座落着彭湃故居、准提阁、海丰农会旧址等历史遗迹。百代江山,人事代谢,不管思古还是抚今,龙津河都在提升着海丰古城的历史穿透力和文化底蕴。 虽然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但是我们要通过这件事去唤醒我们的环保意识,让我们沉睡的环保意识苏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