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氢原子能级与衰变原理
【编者按】微观物理世界极其复杂,在高中阶段接触比较少。主要以原子结构和氢原子能级、衰变和核能等方面介绍性内容,高考主要会考察氢原子能级结构,放射性原子的衰变。高考中经常会考察对a射线、 射线、 射线的理解,同时会结合在原子衰变中同时考察。
氢原子能级
①能级公式:
②半径公式:
氢光谱
在氢光谱中,n=2,3,4,5,……向n=1跃迁发光形成赖曼线系;n=3,4,5,6向n=2跃进迁发光形成马尔末线系;n=4,5,6,7……向n=3跃迁发光形成帕邢线系;n=5,6,7,8……向n=4跃迁发光形成布喇开线系;其中只有马尔末线生活费的前4条谱线落在可见光区域内。
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中三种身线及其物质微粒的有关特性的比较。
天然衰变中核的变化规律
在核的天然衰变中,核变化的最基本的规律是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
①a衰变:随着a衰变,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向后移2位,即
② 衰变:随着 衰变,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向前移1位,即
③ 衰变:随着 衰变,变化的不是核的种类,而是核的能量状态。但一般情况下, 衰变总是伴随a衰变或衰变进行的。
关于半衰期的几个问题
(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2)意义:反映了核衰变过程的统计快慢程度。
(3)特征:只由核本身的因素所决定,而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
(4)理解:搞清了对半衰期的如下错误认识,也就正确地理解了半衰期的`真正含义。第一种错误认识是:N0个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一个半衰期T,衰变了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T,全部衰变完。第二种错误认识是:若有4个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一个半衰期T,将衰变2个。事实上,N0个某种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时间t后剩下的这种核的个数为
而对于少量的核(如4个),是无法确定其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的。这实质上就是“半衰期反映了核衰变过程的统计快慢程度”的含义。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和原子核的组成
用高速运动的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是揭开原子核内部奥秘的要本方法。轰击结果产生了另一种新核,其核反应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X是靶核的符号,x为入射粒子的符号,Y是新生核的符号,y是放射出的粒子的符号。
1919年卢瑟福首先做了用a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在了解卢瑟福的实验装置、进行情况和得到的实验结果后,应该记住反应方程式
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另外,对1930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装置、过程和结果也应有个基本的了解。值得指出的是,查德威克在对不可见粒子的判断中,运用了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科学地分析了实验结果,排除了 射线的可能性,确定了是一种粒子——中子,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核能
对这部分内容,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已经确定核力的主要特性有:是一种很强的力(相比于其他的力),是一种短程力。
(2)一定的质量m总是跟一定的能量mc2对应。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的总质量减少了,相应的总能量也要减少,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减少的这部分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它要在核子结合过程中释放出去。反过来,把原子核分裂成核子,总质量要增加,总能量也要增加,增加的这部分能量也不会凭空产生,要由外部来供给。能量总是守恒的,在原子核反应伴随有巨大的放能和吸能现象。
(3)核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可以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差用质能关系方程来计算。
(4)核反应中能量的吸、放,跟核力的作用有关。当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核力要做功,所以放出能量。把原子核分裂成核子时,要克服核力做功,所以要由外界提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