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荣誉1949年,李振岐因积极护校获解放大西北纪念章。1965年,他所领导的植病教研组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曾作为代表出席省群英会。揭示了陕、甘、青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防治途径此项研究获1978年全国和省科学大会奖。1985-1989年,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1990年,国家教委给他颁发成绩显著荣誉证书。研究了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规律,本项研究的部分成果1987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他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992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持系统研究了天水地区和关中地区小麦条锈病为主的病虫发生软件,提出了综合治理策略和技术方案,对控制两地区1990和1991年及其以后病虫流行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此外,在秦岭植物锈病,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的分子机理和大型真菌的生态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发表论文150多篇;主编、合编、合著专著7本。先后获国家奖2项,何梁何利奖1项,省部级奖5项。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个人贡献李振岐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研究的贡献者。1950年以来,李振岐主要从事小麦锈病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10多项国家和省、部课题,发表论文108篇,主编专著3本。1950-1956年,他与刘汉文共同主持,在国内首先揭示了陕、甘、青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防治途径。在研究中,他们结合实际,利用太白山不同海拔高度为实验基地,将纵向立体实验研究与横向跑面广泛调查结合,较快地查明了陕、甘、青地区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海拔高度界线和条件,明确了病菌的越夏方式、地区和范围,传播途径,越冬方式和条件,以及春季流行规律,并发现陇东等早播冬麦区为秋季菌源基地和传播桥梁地带。此项研究获1978年全国和省科学大会奖。1956年碧蚂1号小麦品种丧失抗条锈性后,给中国小麦生产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李振岐鉴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全国协作分工要求,自1956-1990年,结合中国六批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问题的实际,主持并系统研究了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规律,发现陇南为“越夏易变区”,病菌小种毒性变异为引起变异的主要原因,山区低温为引起变异的重要诱因,半山为变异的关键地带,并提出了控制对策。这一研究结果为解决中国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问题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本项研究的部分成果1987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