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加为好友。日志上面有公司的力量解说词,现在已更新到第5集。以后会全部发表,请多关注! 方便的话给花朵浇点水
1. 求 托马斯 潘恩的《常识》中作为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的发刊词 ENTREPRENEUR'S CREDO “I do not choose to be a mon person. It is my right to be unmon—if I can . I seek opportunity-not security. I do not wish to be a kept citizen, humbled and dulled by having the state look after me .I want to be the calculated risk , to dream and to built ,to fail and to succeed. I refuse to barter incentive for a dole; I prefer the challengers of life to the Guaranteed existence , the thrill of fulfillment to the state calm of Utopia. I will not trade my freedom for beneficence nor my dignity a handout. I will never cower before any master nor bend to any threat. It is my heritage to stand erect, proud and unafraid, to think and act for myself, to enjoy the benefit of my creations and to face the world boldly and say: This, with God's help , I have done. All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be an Entrepreneur ” 2. 托马斯.潘恩 Thomas Paine,(1737年1月29日—1809年6月8日),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 他出生在英国诺福克郡,父亲是裁缝、由于家境贫寒、他只上过中学。青年时期当过教师、店员、税吏等,屡遭失业和饥饿的威胁。 1765年潘恩在列易斯当税吏时就关心政治,1772年写了小册子《税吏事件》,描写英国税吏的苦恼。1774年4月,他因有“反 *** ”思想被免职。 同年10月,潘恩被作为契约奴来到美洲。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 当时,正值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但是,人们的君主制观念还根深蒂固、连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都不明确提出美国独立。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潘恩发表小册子《常识》。 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问题。小册子痛斥世袭君主的罪恶:“在上帝眼中,一个普通的诚实人要比从古到今所有加冕的坏蛋更有价值。” 潘恩这篇文章,成了独立战争时期人民大众的教科书。 潘恩为美国独立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作为出身低微的异乡人。 受到了排挤和打击,成为失业者。1788年回到英国。 不久他写了歌颂法国革命的小册子《人权论》,认为攻陷巴土底狱是“世界性的事件”。这本小册子遭到查禁,潘恩被迫旅居法国。 他参加了法国大革命,法国的这场革命的激烈程度和彻底性,较之美国的独立战争要深刻的多,潘恩思想跟不上,他反对处决路易十六,雅各宾派执政时,潘恩说:“共和国死了”。因此,公安委员会以“图谋反抗共和国”的罪名逮捕了他,在美国驻法大使门罗的干预下才获释。 1802年,潘恩回到美国,在默默无闻中于7年后死去。生平 * 1773年 他不满工资过低,撰写《税务官员的状况》而被解雇。 * 1774年 他到美国费城,主编《宾夕法尼亚杂志》。 * 1776年 美国独立的风潮开始,他支持美国独立,反对英国的殖民专政,撰写了他的成名小册子《常识》,为美国从英国殖民中独立出来辩论,批评英国国王残暴无能,认为独立后的美国应该建立共和国。 他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写过《在美洲的非洲奴隶》一文,和本杰明·富兰克林一起废除了宾州的奴隶制。 * 1787年 他到英国定居,写了一些关于人权的作品,遭到英国 *** 通缉, * 1791年 潘恩去法国,支持法国大革命,被选入国民公会,他认为是美国独立的精神影响了法国,但他反对处死法国国王,支持吉伦特派。 * 1793年 罗伯斯比尔领导的雅各宾派夺取了法国政权,潘恩由于反对他们的恐怖专政,以及前期反对处死国王的行为,被投入监狱,在狱中写成《理性时代》一书。 * 1794年 法国爆发了热月政变,罗伯斯比尔被斩首,潘恩出狱,仍在国民公会中任职。 * 1802年 潘恩返回美国,由于他一直反对贵族政治、富人政治和教权主义,坚持自然神论,在美国遭到许多人的批判。 * 1809年 潘恩于在纽约逝世。 思想体系潘恩是激进的民主主义和自然神论者,他的“世界公民”理念宣传建立“世界共和国”,他也是公共教育、最低工资限额的提出者之一。在潘恩思想体系中,国王与贵族不存在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影响潘恩所著《常识》极大地鼓舞了美国独立士气,他的一些其他作品帮助了法国、英国的民主事业。 3. 前几天看《公司的力量》第三级里面说的企业家誓言我找不到出处 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选用《常识》(托马斯。潘恩)中的一段话作为发刊词,此后百余年中,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杂志扉页上的这段话,却从来没被改变过,它被称为企业家誓言: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的面对这个世界,自豪的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已经做到。”
刘仰:央视《公司的力量》,堆砌的庸见 我的儿子正在上大学,前几天问我,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电视系列片《公司的力量》,知道吗?我说在网上看到了大力宣传。儿子问我有什么看法,我说我只知道那是几年前拍《大国崛起》的同一班底制作的,我还没看过,谈不上什么看法。我儿子已经看过几集,我问他有何感想,他说不出什么意见,或者说,只有说不清的感觉。这让我决定要关注一下这个片子,于是,从网上看了前面6集。因为全片还没有播完,网上也看不到完整的,只能就已经看到的内容说点看法。估计后面几集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大国崛起》前几年很轰动,议论很多,我因为不同意它的主要观点,开始写一系列评论文章,后来成为本人《中国没有榜样》一书的主干。《公司的力量》把关注的焦点从“大国”转到了大国的“公司”。基于《大国崛起》的基调,以及《公司的力量》主创人员多次重复的一句话:“公司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对《公司的力量》的主要观点有一个概括:公司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公司是西方人的发明,西方的强大离不开公司的强大,中国要强大也要向西方学习,从公司学起。而且,按照当前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公司的基本原则就是私有化、市场经济等。虽然在我看到的前六集中,也有一些对西方公司负面影响的评价,但《公司的力量》总的基调是讴歌公司,讴歌市场经济,讴歌企业家。该片主创人员说,该片同时也是想给中国的年轻人起到一个励志的作用,这已经定下了该片弘扬向西方学习的基调。 我不反对向西方学习,但我希望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能够搞清楚一些基本的事实,否则,在一堆自相矛盾的庸见和偏见中,所谓向西方学习,只能学到皮毛,而离真相越来越远。比方说,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片中说: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公司不发达,经济却可以发达的国家(大意)。对此我先不做判断,先说事实。现在连西方人也承认,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经济的总量和人均长期都是世界第一。在这样一个事实的基础上,再来看张维迎斩钉截铁的判断,第一,如果张维迎的论断是对的,那么,必然的结论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公司比西方更发达。第二,如果中国古代公司并不发达,那么,张维迎的论断就是错的。我不知道编导是否发现这种自相矛盾。 说起公司的发达,自然要说到市场经济,自从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就成为它的标签,也成为西方人观念领先的标志之一。我再说一个事实。了解一点历史的都知道,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就一直以黄金等贵金属为货币,金币在西方社会长期都是财富的象征,哥伦布到达美洲最大的愿望也是发现黄金。但是,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之后,主要就是以贱金属为货币,例如铜或铁。我不知道著名的经济学家们有没有考虑过:贵金属货币与贱金属货币,对于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在我看来,两者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要到武大郎的摊子上买一只烧饼,贵金属货币就很难,贱金属货币就很容易。所以,西方社会长期都以贵金属为货币,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小商品经济不发达,只有海外贸易之类大宗商品经济才能进行。反过来说,中国从2000多年前就大量使用贱金属货币,恰恰说明中国平民百姓之间的小商品经济极为发达。从这个角度说,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完全是无知的偏见。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看不见得手”,迄今为止,最符合这一理论模型的社会经济状态,只有中国古代社会。亚当-斯密毫无疑问是站在古代中国这一市场经济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他的学术成果。直到今天,西方经济中极为明显的垄断传统,依然在时刻挑战亚当-斯密的理论。而在中国古代,抑制私人垄断的结果使得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极为充分。到今天,中国温州地区的商人们,依然能非常适应充分竞争条件下的“微利”经济,而西方经济更多是垄断下的暴利经济。 《公司的力量》的主创人员说,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司史”,他们的这个系列片也算是一个尝试。有这样的心愿应该说不错。但我觉得,既然要做这件事,是否应该首先搞清“公司”这个概念是怎么出现的?在英文中,公司叫做“Company”,查一下字典你会发现,它与中国文字中的“公司”,几乎找不到关联。当今著名经济学家都以推崇公司的私营性为正确方向,但是,“公司”这个中文译名,为何一点也看不出“私营经济”的特征?本文不对这个问题做考据研究,只简单说一点。翻译肯定是一个原因,但是,当初中国人为何要用“公司”作为中文翻译?事实上,当时英国、荷兰、法国的公司大都是官办机构、国营机构,才是导致这一翻译的原因。那么,如今我们跳过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那种国营公司的历史阶段,只强调私营公司,把公司的罪过,例如对殖民地的奴役,都推到“国有公司”的头上,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东印度公司这样的国营机构,英国有没有可能强大,有没有可能积累那么多财富? 《公司的力量》还强调西方的公司给世界经济带来的一个巨大成就,那就是管理。它以美国通用汽车为例,强调管理的意义。这没错。片中也提到了注重管理的结果,当一个几十万人的巨大企业推行严格的管理,当这种公司化的管理推行到政府,它的必然结果就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在这里,《公司的力量》只是没有提到一个呼之欲出的词汇,那就是计划经济。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推崇管理,就应该接受计划经济是它必然的结局。事实上,现代很多西方大公司内部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等等弊病,同计划经济没什么两样。那么,一方面推崇公司的管理,或者管理学,另一方面又反对计划经济,提倡市场经济,我不想说两者是矛盾的,我只想说,主创人员是否应该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搞得光滑一点?但我认为,他们在一些庸见的影响下,难以真正面对这个问题。 《公司的力量》一片还讲到西方公司的另一大贡献,即上市公司和职业经理人。我不得不指出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严重欠缺。职业经理人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比片中所举美国的例子早几百年应该没有问题。查一查明清时期的晋商、徽商,职业经理人的事迹很多。如果说它是荣耀,这个荣耀完全应该在中国人头上,而轮不到美国人。美国职业经理人的出现,也像是亚当-斯密一样,是站在中国古代经济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才会有的结果。从更深远的角度说,中国古代经济领域中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源自于中国古代政治。西方历史上长期都是等级社会的贵族政治,用经济术语来说,等级制度的贵族政治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而中国很早就是一个财产相对平均分配的平民社会,除了皇帝家族之外,没有永久世袭的贵族,中国古代社会的管理者,是大批来自平民社会的知识分子。用经济术语来说,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此后,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所有形态,都源自中国古人的创造。中国后来为何落后了?只有一个原因,中国的“公司”都是用和平手段,都是公平交易。西方的“公司”正像片中所说那样,是像东印度公司那样借助武力,或像现在一样,借助垄断。西方的后来居上,是野蛮战胜了文明。 《公司的力量》一片,显然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他们只以欧洲人的结论为绝对正确的结论,片中充斥大量来自西方社会自以为是的庸俗见解。有如此众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轮番出镜的这部片子,在一些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问题上照搬照抄西方,对于历史真实和历史事实,要么是视而不见,要么是无知地不了解,因而,很多地方都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例如,片子第一集说到公司的一个伟大作用是“创造需求”。然而,看看当今世界,环境、生态的一系列问题,难道不正是这种肆无忌惮“创造需求”的必然结果?对于“公司”的确应该好好地研究和认识,但是,在当今西方世界,有良心的学者已经指出“公司帝国”已经造成政府权力私人化的结果,已经成为对社会民主的巨大威胁与伤害。我在《中国没有榜样》一书中也已指出,大型跨国公司就是新的殖民地方式。而我们在《公司的力量》一片中,还在津津乐道于某一个企业,某一个企业家的个人财富超过多少国家的总和,还在讴歌伟大的企业家对人类的巨大贡献,眼界是否狭隘了一些?
ENTREPRENEUR’S CREDO“I do not choose to be a common person. It is my right to be uncommon—if Ican . I seek opportunity-not security. I do not wish to be a kept citizen, humbledand dulled by having the state look after me .I want to be the calculated risk , to dream and to built ,to fail and to refuse to barter incentive for a dole; I prefer the challengers of life to theGuaranteed existence , the thrill of fulfillment to the state calm of will not trade my freedom for beneficence nor my dignity a handout. I willnever cower before any master nor bend to any is my heritage to stand erect, proud and unafraid, to think and act for myself,to enjoy the benefit of my creations and to face the world boldly and say:This, with God’s help , I have done. All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be anEntrepreneur ”
第一集 公司!公司!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公司改写了人与人相处的秩序,国与国竞争的规则。,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有形到无形的种种成就,纷纷写下公司之名。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公司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引领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公司到底是什么?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公司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一切问题从来都没有唯一和不变的答案。我们出生之前,公司早已落地生根,我们离开之后,它还将长存于世。它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未来。我们无法错过这个比我们的生命更加古老和年轻的命题。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我们想要再次回望来时路。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第二集 市场无限斯密认为:“每一个人为改善他的状况而自然地作出的努力,当其具有施展的自由和安全时,就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原则”,他进而指出,不需要借助其他,这种个人的努力就能给社会带来财富和繁荣。第三集 猎富时代1776年,美国独立前夜。一本不到20页的小册子开始流传。小册子名为《常识》,作者托马斯•潘恩用朴素的文字,激励人们反抗暴政和奴役。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常识》一书对民众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选用《常识》中的一段话,作为发刊词。此后百余年中,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杂志扉页上的这段话,却从来没有改变。它被称为“企业家誓言”:“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 一位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已经做到了。”。“君子不言利”。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这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准则,在其他很多国家,这也是令人赞扬的社会品德。但富兰克林却告诉大家:挣钱不是贪婪,也不为谋生,而是使命,是精神,是最大限度地使人生绚丽多彩,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最好途径。“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直到今天,富兰克林的格言仍然闪亮在尘世间。对于跃跃欲试的人们来说,还有什么比思想解放更能释放他们的能量呢!正如古代雅典人说的那样:承认贫穷并不是可耻之事,不努力去克服贫穷才是堕落。自由竞争,把全社会最有奋斗热情的人筛选了出来。这些曾经饱受贫寒、生活在特权之外的人获得了自由之后,他们迸发的创造力让世人敬仰。“和比自己强的人合作,而不是和他们战斗。”这是卡内基一生信奉的“常识”。他还特意撰写了一句话,让人刻在自己的墓碑上:“这里躺着的人,善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合作是理性的成果。一个通过自我奋斗获得成功的普通人,没有权利阻止其他的普通人获得成功;一个通过社会赋予的自由而登上舞台的公司,没有权利控制其他公司的自由。无论是谁,如果成了自由的扼杀者,最终受伤害的,也将包括他自己。第四集 进步之痛公司曾经获得了那个时代最大胆的胜利。人们对公司的狂热曾经就像一次集体朝圣。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使得世界在19世纪一百年中所发生的改变远远超过此前的三千年。然而,正因为如此,世界也不得不同时面对与进步伴生的矛盾、冲突甚至灾难。马克思则尖锐地指出了资本的贪婪本性:“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第五集 危机时刻凯恩斯的理论被称为经济学的一次“革命”,有人称其影响就像是哥白尼对于天文学、爱因斯坦对于物理学。因为,它改变了此前一百多年中只由市场之手调节经济运行的理念,从此,政府对于经济生活的必要作用被重新估量。“无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经济危机是市场重新洗牌的过程。每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公司,都会在危机中寻找商机。第六集 谁执权杖战后的世界,迎来了一个大公司竞争的时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就是效率,管理就是利润。管理是公司创造并自我消费的产品,也是每一个成功组织的必修学问。究竟谁说了算?决策又如何执行?权力的分配、制衡和传承,对每一个渴望长大、向往永生的公司来说,都是必须跨越的制度门槛。只有时刻活在生死线上、站在悬崖边上的公司,才会拥有自我更新的主动意识,才会以 非盈利组织所不具备的内在冲动,开辟出崭新的管理模式。职业经理人真正走上大公司的管理舞台。企业的命运从此超越了血缘和运气。美国学者钱德勒认为:当一个企业中层和高层皆为领取薪水的经理人员所控制的时候,便可适当地称为现代企业。公司完成自身现代化的这场革命,将逐渐影响到世界各国。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家族代代都有才人出。公司可以传给子孙,经营公司的秉赋却不一定能遗传。要想实现“公司无限大”和“公司万年长”这两个梦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显然是更为理性的选择。一个开创了公司的人,能为它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也许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离开。当所有权日渐分散在大小股东手里,习惯了搭便车的股东们关心的是股票价格而不是公司经营;经营权都交到了经理人手里,却没有能够真正制衡经理人的力量,权力和责任的失衡,供养了一批现代帝王。但是,在重新寻找责任人的时候,可以挑选、可以评判、可以撤换管理者的现代公司制度,依然是迄今为止最可依赖的纠错、校正系统的提供者。要想基业常青,制度比人更靠得住。但世界上从来没有尽善尽美或一劳永逸的制度安排,每一种选择都有成本和时效。对任何组织而言,当旧的权力平衡被打破、信任被渐渐折损,唯一的办法是求取新的平衡,建立新的信任。第七集 各领风骚面对强大的美国公司,松下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思路。他对属下说:从前是以一个日本人的立场来考虑事情,如今要以一个世界人的眼光做出判断。作为一个经济的世界人,必须利用本民族文化的优长,才能从事世界性的经济活动。人们发现:公司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唯有文化。那是公司管理的更高境界,也是效率和利润的新来源。只有那些善于汲取先进文化、并创造出自己独特新文化的公司,才可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了日本人的时间观念。“迟到”一词,随之出现在近代日语中。自明治维新以来,主导开放改革的日本精英阶层就意识到,思想解放是国家进步的根本。日本《公司法》出台的1890年,国会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宪法》强调了天皇的绝对权力,但也赋予了民众一定程度的经济自由,规定:“日本臣民,其所有权不受侵害。”1946年颁布的日本《和平宪法》中,天皇只作为国家象征保留,特权和身份制被彻底废除,平等原则被明确写入,同时写入《宪法》的还有:“财产权不得侵犯”。丰田汽车的生产线上,有一根特别的拉绳,被称为“安东”绳。任何一名员工只要发现异常,就可以拉动绳索,停止生产,以防止次品流入下一道工序。拉动安东绳的责任和权利,让工人不再只是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不再是可以任意替换的一个标准化零件。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情感、被重视的人。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沿一总结说:日本企业的成功,远不只是公司歌曲和终身雇佣制度,而是在组织中重新发现了人。归根到底,公司并不是豪华建筑、财政利润、战略分析和五年规划。而要想调动人的因素,文化的力量无形胜有形。但文化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善于学习和开放的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公司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利润增长点。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公司从文化中收获的利益,成为全世界的榜样。企业文化的内涵被迅速而充分地延展。人们纷纷向各自的文明中去寻找,用美好的价值重组公司,用高贵的精神锻造公司,用超越利益的公共品质包装公司。这一切所取得的成就,是仅仅依靠硬性管理无法到达的高度。无论身处何种文化环境,惟有更好地调动起自身文化中激发个人潜能的优势,更好地解读人与组织的关系,才有可能赢得竞争。作为上个世纪最成功的学习者和追赶者,日本完成了文化的嫁接、融合、新生,日本公司也从公司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变成输出者,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它似乎还从未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每一个国民,决定了它在人类进步历程中的位置和高度,而这一点,将深深地镌刻进本国公司的文化中,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历史再一次表明,惟有更具原创力的文化基因,才能长久地支撑起经济奇迹。第八集 创新先锋事实上,自从智力和资本走到一起,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呈现出几何级数。自从有了公司,人类很多的新知识、新发明、新创意,都有了明确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据统计,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都是由公司完成的。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三分之二的研究开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2006财年,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为1320亿美元,而美国公司的研发预算则达到了2000亿美元。300多年前,英国思想家培根说道:“知识就是力量”。而让知识真正成为力量、让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并不是知识或者科技本身,而是面向市场进行创新的公司组织。因为,在创新活动的诸多要素中,制度大于技术。自由,是科学研究中最需要被尊重的品质,也是创新者不可或缺的环境。给思想自由的天空,才可能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第九集 本土雄心专制制度下,商人的利益脆弱得就像一件瓷器,随时会被粉碎。中国历朝历代的商业活动不可谓不繁荣,但众多经营有方、富可敌国的商帮,终未能转变为现代意义的公司。因为,在至高无上的君权之下,自由、平等的契约精神和法律保护下的产权制度都是奢谈。1910年冬天,旅居日本的梁启超冷眼静观时局,写下了《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一文,指出了当时中国公司存在的四大弊病。梁启超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法治环境。他说:“股份有限公司必在强有力之法治国之下乃能生存,中国则不知法治为何物也。”第十集 地球无疆全球公司或许仍将代表公司最好的那一面:提高生产力,并因此而改善各地区、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但它也时时表现出公司最令人忧心的一面:超越了国家的巨型组织更容易远离道德和约束。哪里成本低,哪里有需求,公司就千方百计去哪里。这是一个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的简单的逻辑。正是这个简单的逻辑,一点点改变了世界的样貌。一个封闭的国家注定是失败的,将会被创造力所打败,创造力产生竞争,使人们总是想竞争、想做得更好。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反思。一个过分受到国家保护的经济,是不能得到持续发展的。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公司,历史性的机遇都稍纵即逝,它只属于那些引领潮流的开创者。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要在竞技场上长久保持领先者的席位,惟有创新。创新管理、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技术。今天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经济活动的大舞台,大家都可以登台,扮演着某个角色,台词甚至剧目并不雷同,但没有人能演独角戏。没有人能够断言,处于矛盾、机会、合作、分歧种种复杂境地中的公司,最终将会走向哪里。但我们知道,历史不会回头。没有人能够预测,在财富、权力、科技、文化等等的合力作用下,公司还有多少可以被激发的潜能。我们只知道,未来总在想象之外。——我们不停的探索,所有探索结束时,都是物归初始,都是此境初识,他依然还在探索。
149 浏览 5 回答
117 浏览 6 回答
236 浏览 9 回答
120 浏览 2 回答
215 浏览 6 回答
210 浏览 3 回答
213 浏览 5 回答
183 浏览 4 回答
121 浏览 5 回答
122 浏览 6 回答
142 浏览 4 回答
173 浏览 3 回答
348 浏览 5 回答
117 浏览 3 回答
353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