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语与乌兹别克语相似,同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葛逻禄语支。其次与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塔塔尔语,土耳其语等语言也有些相似。
维吾尔语的历史发展:
1、古代突厥语
古代突厥语是古代维吾尔语(回鹘语)的基础。古代突厥语时代虽然还没有表现突厥语的明显区别,但当时维吾尔语的很多特征延续到现代。这时代维吾尔人使用古代突厥文。
2、古代维吾尔语(回鹘语)
古代维吾尔语(回鹘语)是公元8世纪后形成的维吾尔民族的共同的书面语言。古代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遏逻禄语支,其文献书籍以《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和众多的吐鲁番及敦煌文献为代表。
3、察合台维吾尔语
察合台维吾尔语又称近代维吾尔语。但通用名称是察合台语。察合台维吾尔语从13时代到20时代30年总共600多年广大使用。察合台维吾尔语不仅是维吾尔族的文学语言,而且很多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这时代用阿拉伯字母。
4、现代维吾尔语
现代维吾尔语是现代维吾尔族使用的语言。现代维吾尔语分为中心方言、和田方言和罗布方言,三个方言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语音上。现代维吾尔语书面标准语是在乌鲁木齐土语音位系统为代表的中心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多次规范,现代维吾尔文文学语言(即规范的书面语)成为现代维吾尔族人使用的统一语言。
蒙古、回族、维吾尔、藏族、纳西族、傣族、壮族、朝鲜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
宋代著名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将当时中国分为上秦、中秦和下秦3部分。在《突厥语大词典》,上秦为北宋,中秦是辽朝,下秦为喀什噶尔一带,三位一体为完整的秦。相应在《突厥语大词典》词条里,回鹘人被称为塔特·桃花石,也有的直译为中国回鹘人。在喀喇汗王朝钱币上,常有桃花石·布格拉汗、秦之王以及秦与东方之王等称呼,标示是中国的一部分。《突厥语大词典》是新疆古代喀拉汗王朝朝的维吾尔族人马哈茂德·喀什噶里所著的一部词典。本书是在马哈茂德·喀什噶里用阿拉伯语解释突厥语的综合性知识词书。
比玄奘走得更远,新罗僧人远赴天竺取经,最终留在了盛唐澎湃新闻客户端2020-01-07 12:11澎湃新闻旗下帐号关注原创: 地图书 地图书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此后逐步兴盛,引起了汉地僧侣西行求法的热潮。自三国朱士行以降,历代远赴西域、天竺等国“取经”者不乏其人,而这其中又以法显、玄奘、义净等高僧最为著名。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我国历史上,其实还有一位来自于朝鲜半岛的求法沙门,其西行路途之遥远、阅历之复杂,已经大大超过了上述诸中原名僧;而他因旅途见闻写成的《往五天竺国传》,又在20世纪初的敦煌上演了一幕千年佚书失而复得的传奇。这个人,就是唐代密宗“开元三大士”之一不空和尚的弟子——新罗旅唐僧人慧超。唐代中外交通图慧超其人其书有唐一代,汉传佛教成为整个东亚世界的宗教主流,新罗僧侣多以入唐求法为时尚。慧超虽因远赴天竺巡礼而知名,但文献中有关其生平的记载却相当稀少,只能依靠零星的史料,大致推断出他的履历:敦煌藏经洞出土“宝胜如来图”图中戴斗笠、背经箧的行者,即是古丝路上取经僧的经典形象最晚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慧超(一作“惠超”)由新罗入唐,不久即经海路前往印度,先后朝拜东、中、南、西、北五天竺(在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的佛教圣迹,又向西到达波斯(萨珊王朝旧地)、大食(阿拉伯帝国),后转回东方,取道中亚返唐,于开元十五年(727)十一月上旬抵达安西都护府的治所龟兹(今新疆库车)。回到长安后,慧超在金刚智、不空等印度密宗大师的门下受业,长年从事译经工作,最终于五台山圆寂。敦煌壁画中艰难跋涉的求法僧人慧超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记录他由唐至印度往返旅程的《往五天竺国传》。求法僧的行记著作,历来是研究中西交通的宝贵史料,但该书流传不广,大概在五代以后就已亡佚。直至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重见天日,法国人伯希和在几万件古代经卷中发现了一份首尾俱残、未著题名的楮纸写本。今天的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慧超曾在这里师从金刚智学习他根据唐代僧人慧琳所编《一切经音义》收录的85个词条引注,对照残卷所记的印度及西域各国的疆域、宗教、物产、民风等内容,确认这正是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散佚千年的典籍失而复现,新罗僧人眼中的西方世界,终于清晰地进入了现代人的视野。今藏法国的敦煌写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残卷(部分)西天佛树古代印度几乎没有文字资料可稽,常被称为只有神话传说的“秘密国度”。慧超这次赴竺求法,因此对当时印度社会以及各地佛教的发展情况,都有着详细的记录。这些可信度较高的文字,正好与玄奘、义净、悟空等人的行记著作前后接续,为考证印度古史提供了第一手素材。慧超由海道登陆,在五天竺一路探访摩诃菩提寺、四大灵塔等佛教圣迹,情绪激动,皆表现在行记中的几首五言汉诗当中。但我们从他的文字中也不难看出,许多昔日繁盛的寺、塔,如今皆已废弃无僧,可见佛教在印度已经呈现出衰落的趋势。此外,慧超在北天竺国那揭罗驮娜寺巡礼之时,还曾听说一位求法汉僧在归国前夕病亡的事迹,因而创作了一首“悼”诗以表哀痛。联想到高僧义净有关西行求法“去者数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的数字,可知当时长途旅居之艰险。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摩诃菩提寺,如今是印度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慧超在五天竺国停留的时间最长,因此对古印度社会情况的记载也远较其他地方详尽。书中特意写到,中天竺及北天竺的人口极众,而贫富差距异常悬殊。寺庙以及达官贵人的居所,皆是砖木结构的“三重作楼”,第一层是仓库,上两层住人,而多数的穷苦百姓却只有一间矮小的茅屋,以蔽风日——高楼大厦与大片密集的贫民窟形成鲜明对比,可知“十亿牲口一亿人”的印度古今皆然。今天印度孟买的高楼大厦和贫民窟同样对比强烈在古代的南亚和东南亚,大象是各国军队的战力中坚,象的数量即代表国家实力。而据慧超记载,当时的中天竺国“王有九百头象,余大首领各有二三百头”,军力最为强劲,因而经常在列国间的战争中获胜,诸战败国“自知象少兵少”,只得求和赔款,避免交战。只是对比《大唐西域记》可知,这一时期的印度诸侯混战,已然各自削弱,中天竺国虽然力冠群雄,但与近百年前戒日王统一时的“象军六万,马军十万”相比,仍是差得太多。印度埃罗拉石窟表现象战的浮雕以及壁画中的大象《往五天竺国传》虽然保存了大量史料,但作者毕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无论是基于宗教感情,还是囿于时代认知,慧超笔下的西天佛国,似乎总是自带一层神圣的美颜滤镜,掺杂了许多言过其实的理想化描述。书中不止一次提到,天竺各国的政令简易,刑律宽松,民间不蓄奴、不贩卖人口,社会各阶层皆不事游猎,甚至连拦路抢劫的盗贼都是只取财物而不伤人性命,显得极有良心。只可惜,现代学者已经利用考古、历史等各方面的资料揭露了这些记载的虚妄不实,而究其原因,无非是慧超这个“精神印度人”美化了自己的“故乡”,塑造出了一个脱离现实的梦中净土。取材于佛经故事《鹿王本生》的龟兹壁画由此可知古印度亦多田猎杀生之事异域风土虔诚的信仰以及旺盛的求知欲,这是历代求法僧共有的精神特质。慧超为寻“真法”而踏上旅程,自然也带上了一双猎奇的眼睛,记录下了许多古代西域特有的奇趣风土。据行记所载,在今塔吉克斯坦帕米尔山区的西部,历史上曾有“九个识匿国”,其地气候极寒,不生五谷,居民散布于雪山之间,时常有组织地劫掠过往商旅。但令人不解的是,该国人即便劫取了丝绢(古丝绸之路正是以丝织品贸易而闻名),也只是堆积在库房当中,任其腐坏,却不会拿来做衣服。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世情民俗的差异,高原山民这种怪异的“消费观”,只会让来自农耕社会的慧超感到荒唐。丝路沿线出土的唐代狩猎纹印花绢阿拉伯帝国(中国史籍称为“大食”)的崛起,是世界中世纪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阿拉伯风俗的汉文文献之一。传文载大食“王及百姓衣服,一种无别”,“喫(吃)食无问贵贱,共同一盆而食”,体现了游牧民族早期的质朴平等之风,只能是“四大哈里发”时期以及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建立之初的社会图景。至于行记中所谓大食“国人爱煞(杀)事天,不识仏(佛)法;国法无有跪拜法也”,则体现了汉文化圈对伊斯兰教法的早期认知。又据《旧唐书·大食传》,阿拉伯人这种只拜天神,不跪人王的作风,还曾在两国之间引起过严重的外交争端。米尔·赛义德·阿里绘《宿营地》慧超虽是六根清净的出家人,但他行记里最为吸引眼球的,反而是对西域各族婚俗的描述。书中提及在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周边的吐火罗、罽宾等国,“兄弟十人、五人、三人、两人,共娶一妻,不许各娶一妇,恐破家计”。这种兄弟共妻的异常婚俗,在我国解放前的藏区,以及如今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山地民族中仍多有遗存。除此之外,慧超还特意书写了波斯、粟特等族“纳母及姉妹为妻”的乱伦婚俗。历史上,信仰拜火教(祆教、琐罗亚斯德教)的族群认为内婚制度可以保持血统的纯洁和高贵,因而极力主张近亲结合。我国境内出土的诸多唐代波斯、粟特移民墓志,也都反复印证了这一点。可见“兄控”“妹控”之风古已有之,小说《冰与火之歌》中坦格利安家族的近亲通婚传统,也并不是完全出于虚构。西安出土的汉文与波斯婆罗钵文合书《苏谅妻马氏墓志》中亚剧变公元八世纪上半叶,正是西域局势最为动荡不定的时期。唐王朝、突厥、大食、吐蕃等几大势力在此激烈角逐,直接改写了亚洲腹地的文明版图。慧超于此时亲历其境,不仅感受到了几大强权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分野,还见证了沿途各国在民族、宗教、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剧变。《往五天竺国传》所记印度至西域各地的役属情况简表公元七世纪中期,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迅速向外扩张,仅用不到20年的时间,就吞灭了整个萨珊波斯以及半个拜占庭,为日后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奠定了基础。慧超曾经深入大食领地,也在书中追述了这段“开国历史”。他说阿拉伯人本是波斯治下的“放驼户”,尔后反叛自立,杀死了波斯王,进而征服其国。虽只短短几句话,却把新老霸主交替的历史进程写出了恩仇报复的江湖味道,颇具民间叙事的生动异趣。7~9世纪的阿拉伯帝国隋唐史书中的“拂菻”(亦作拂临、拂懔等),就是世界史上常说的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其“大拂菻”专指君士坦丁堡一带,而“小拂菻”则是小亚细亚地区。阿拉伯人在兴起之初,就迅速攻占了它在地中海沿岸的大片属地,到了倭马亚王朝时期,更是数次向拜占庭用兵。慧超书中提到大食国王因向小拂临进军,所以并不住在本国,指的很可能就是公元716年苏莱曼组织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城。然而,君士坦丁堡坐拥山海之险,城防极坚,阿拉伯人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始终未能突破那道让人绝望的高墙。慧超传载“(大拂临)此王兵马强多,不属余国,大食数回讨击不得”,说的正是这一段历史。西方古代画稿,描绘了拜占庭人依托坚城抵御阿拉伯人进攻的场景慧超西行求法的年代,阿拉伯军队仍在向印度中亚扩张。当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障碍,就是西域的老牌霸主突厥。突厥于六世纪中叶崛起语阿尔泰山,极盛时几乎将葱岭两侧的所有绿洲城邦都收作了藩属。这些属国不仅要称奴纳贡,还必须接受突厥汗庭委派的吐屯(分遣各部以监其政事的官员)以及军队驻节。由于突厥吐屯多为世袭,所以往往用不了多久,土著国王就会被监控国政的突厥贵族所取代。正如《往五天竺国传》所载,建驮罗国(即犍陀罗,在今印度河上游一带)“旧是罽宾王王化,为此突厥王阿耶领一部落兵马,投彼罽宾王。于后突厥兵盛,便煞(杀)彼罽宾王,自为国主”,就是这一套“鸠占鹊巢”把戏的标准操作。中亚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上的突厥人形象此后百余年里,随着突厥部族日益迁入,各国王统相继变易,突厥人的语言、风俗也开始在中亚大规模的渗透扩散。期间虽然发生了唐灭西突厥这样的大事,但突厥人在当地的影响力并未因此而消失。而当阿拉伯人有事于中亚,他们最先侵夺的,就是这部分原属突厥的势力区域。如慧超传记载,当时的犍陀罗以及帕米尔高原一带的罽宾、谢、览波诸国,仍是“土人是胡,王及兵马即突厥”,而原先受突厥控制的吐火罗、骨咄国以及河中地区的安、曹、史、石、米、康等六姓粟特,已“并属大食所管”,北方草原上的突厥部落则与大食沿跋贺那国的锡尔河一线夹岸对垒,可见竞争之激烈。西安出土唐永贞元年(805)《米继芬墓志》并盖志主是来自中亚米国的粟特移民,而其父“突骑施”则是一个明显突厥化的名字《往五天竺国传》中也有一些涉及唐王朝与吐蕃、大食斗争的情况。例如书中记载了开元十年(722)前后,小勃律国(今巴控克什米尔北部吉尔吉特河谷)请求唐朝驻军以抗吐蕃的史实。而行记所举葱岭以东的疏勒(今新疆喀什)、龟兹、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等地,皆属唐王朝为控制西域而设的“安西四镇”。慧超说当地“人依汉法,裹头着裙”,可知中原衣冠西渐,安西各族已汉化颇深。只可惜,在慧超归唐二十多年以后,即发生了史上著名的“怛罗斯之战”,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战败,唐军在葱岭以西的优势尽失。其后又数年,中原爆发“安史之乱”,边军奉令内调,安西四镇虽然坚守良久,但终不免陷于吐蕃,唐人自此无力向西。敦煌藏经洞出土祆教二神图像画稿作为一名求法僧,慧超对所经之处的宗教状况最为敏感。根据他的行记,我们大致可以画出西域各国在当时的宗教分布: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正在迅猛东扩,而大食统治下的波斯和粟特人暂时还在礼拜圣火;进入中亚的突厥人改信了当地流行的佛教,而已经完成中国化的汉传佛教则正在反向输出。至于如今全民笃信三宝、庙宇遍布的雪域藏区,在那个年代还是“国王百姓等惣(总)不识佛法,无有寺舍”。苯教典籍散页,苯教是吐蕃在佛教传入之前的原有宗教总体来说,在《往五天竺国传》残页所记的中亚,唐与吐蕃的存在感不如突厥和大食。一方面,经过长时间的融合,中亚原有的东伊朗语族进一步接受了突厥人的语言和风俗,变成了操突厥语的“突厥人”;而另一方面,阿拉伯帝国以及后续诸王朝的统治,又让当地居民逐步皈依了伊斯兰教,从而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民族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这两方面的趋势汇聚在一起,构成了持续几个世纪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浪潮,直接影响到了亚洲此后千余年的历史走势。11世纪《突厥大语词典》中的《圆形地图》参考文献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兰州:兰州教育出版社,1989年;王仲荦:《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董志翘:《评介两部研究〈往五天竺国传〉的新著》,见《学术集林卷》卷9,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黄时鉴:《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识读余论》,见《黄时鉴文集II》,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慧超原著,张毅笺释:《往五天竺国传笺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张文德:《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拾遗》,《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1期;(日)高田时雄著;钟翀等译:《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之语言与敦煌写本之性质》,见《敦煌·民族·语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朱蕴秋、申美兰:《<往五天竺国传>中的印度人形象》,《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03期;田卫疆:《释慧超<往五天竺国传>里“西胡”习俗的记载》,《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议论文集》,2008年10月11日;王冀青:《法藏敦煌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题名系由伯希和首定说》,《敦煌学辑刊》2012男04期;杨玉君:《<往五天竺国传>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陈淑霞:《慧超行纪所见丝路沿线宗教状况考析》,《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阳青:《敦煌写本残卷<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中的五言诗——兼论中世佛教行记的情感抒写及其诗笔》,《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作者:来耳编辑:曹江阅读原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举报/反馈精彩推荐正在加载...
H0-0 语言理论与方法论 H0-05 语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H0-06 语言学派、学说及其研究 H0-09 语言发展史与语言学史 H002 语言规划 H003 语言的分类 H004 语言的分布 H01 语音学 H012 音素分析(音位学) H013 音节结构 H014 字调、语调 H016 音标 H017 实验语音学(仪器语音学) H018 语音生理学 H019 朗诵法、演讲术 H02 文字学 H021 文字和语言 H022 文字类型 字母表 H023 正字法 H024 文字的创制、整理和改革 H026 特种文字 速记 盲文 形态语言 H028 古文字考释(古文字辨认学) H03 语义学、语用学、词汇学、词义学 H030 语义学、语用学 H031 基本词汇 H032 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 H033 熟语 H034 俗语 H035 外来语 H039 词源学 H04 语法学 H041 构词法 H042 词类 H043 句法 H05 写作学与修辞学 H051 风格论 H052 文体论 H055 标点法 H058 韵律学 H059 翻译学 H06 词典学 H061 词典 H07 方言学 H08 应用语言学 [H082] 朗诵法、演讲术 H083 术语学 H085 机器翻译 H087 数理语言学 H09 语文教学 H1-0 汉语理论与方法论 H1-01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H1-09 汉语发展史与汉语语言学史 H102 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推广普通话 古代汉语 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 H11 语音 H111 上古语音(周秦两汉语音) H113 中古语音(魏晋南北朝—宋语音) 《切韵》 《唐韵》 《广韵》 《集韵》 其他韵书 等韵学 H114 近代语音(元、明、清语音) 《古今韵会举要》 《中原音韵》、《中州音韵》 《洪武正韵》 其他韵书 H116 现代语音 发音 音素与音位 音节结构 字调(四声、轻声)、语调 H119 朗诵法、演讲术 H12 文字学 H121 古文字 H122 汉字构造 H123 汉字形体 H124 汉字整理和简化 汉字整理、正字表 简化字 异体字、同音字、多音字 检字法 行款 H125 汉字改革 汉语拼音的发展 清末以前拼音字母 注音字母 国语罗马字 拉丁化新文字 其他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 拼写法 拼音读物 拼音的应用 H126 特种文字 速记 盲文 形态语言 H127 汉字编码 H13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 H131 古代词汇 《尔雅》 《释名》 《广雅》(《博雅》) 群雅 群书音义 群书解诂 H134 近代词汇 H136 现代词汇 基本词汇 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 熟语 俗语 外来语 略语 迭字、连绵字 H139 词源学(字源学) H14 语法 H141 古代语法(文言语法) H146 近代、现代语法 构词法 词类 句法 H15 写作、修辞 [H158] 诗词格律 H151 风格论 H152 文体论 记叙文 辩论文 应用文 H155 标点法 H159 翻译 H16 字书、字典、词典 H161 《说文》 H162 其他字书 H163 字典 H164 词典 H17 方言 H171 古代方言 H172 北方话(官话方言) 北方方言(华北官话) 西北方言 西南方言 江淮方言(下江官话) H173 吴语(江浙话) H174 湘语(湖南话) H175 赣语 H176 客家语 H177 闽语(福佬话) 闽北语 闽南语 H178 粤语(广东话、白话) H179 其他汉语方言 H19 汉语教学 H191 教学改革 H192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H193 教学法 儿童语言研究 语音教学 文字教学 词汇教学 语法教学 写作教学 H194 汉语读物 古代汉语读物 现代汉语读物 初级学校用读物 中级学校用读物 H195 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理论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教学法、教学工作 教材、课本 读物 H211/289 中国各少数民族语言 H211 少数民族古语言 匈奴语 鲜卑语 突厥语 回鹘语 契丹语 女真语 西夏语 土火罗语 H212 蒙古语 H214 藏语 H215 维吾尔语 H216 苗语 H217 彝语 H218 壮语 H219 朝鲜语 H221 满语 H222 达斡尔语(达呼尔语) H223 鄂温克语(索伦语) H224 鄂伦春语 H225 赫哲语 H231 土族语 H232 撒拉语 H233 东乡语 H234 保安语 H235 裕固语(撒里维吾尔语) H236 哈萨克语 H237 柯尔克孜语(吉尔吉斯语) H238 乌孜别克语 H241 塔吉克语 H242 塔塔尔语 H243 锡伯语 H244 俄罗斯语 H249 基诺语 H251 瑶语(曼语) H252 白语(民家语) H253 傣语 H254 哈尼语 H255 佤语(本人语) H256 傈僳语 H257 纳西语(么些语) H258 拉祜语(保语) H259 景颇语 H261 布朗语 H262 阿昌语 H263 怒语 H264 德昂语 H265 独龙语(俅语) H266 普米语(西番语) H267 门巴语 H268 布依语 H269 水语(水家语) H271 仡佬语 H272 侗语 H273 土家语(毕基语) H274 羌语 H275 仫佬语(莫语) H276 毛南语 H281 黎语 H282 京语(越南语) H284 高山语 H289 其他 H31 英语 非标准英语 英语水平考试 世界 中国 各国 英语发展史 H311 语音 朗诵法、演讲术 H312 文字 H313 语义、词汇、词义 基本词汇 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 熟语、俗语 外来语 略语 词源 H314 语法 构词法 词类 句法 H315 写作、修辞 翻译 H316 词典 H317 方言 H319 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教学法 读物 习题、试题 会话 H32/37 各种常用外国语 H32 法语 H33 德语 H34 西班牙语 H35 俄语 H36 日语 H37 阿拉伯语 H4/95 其他外国语 H41 壮侗语族(侗傣语族) H411 老挝语(寮语) H412 泰语(暹罗语) H413 昆语(克伦语、卡连语) H414 掸语 H42 藏缅语族 H421 缅甸语 H422 库启钦语 H423 波多语 H424 拉迦语(那迦语) H429 藏缅语族其他语言 H43 苗瑶语族 H44 越南语 H51 突厥语族 H511 阿塞拜疆语 H512 土耳其语 H513 土库曼语 H514 哈萨克语 H515 阿尔泰语 H516 喀山-鞑靼语 H517 巴什基尔语 H518 克里木-鞑靼语 H519 库麦克语 H521 乌孜别克语 H522 维吾尔语 H523 塔塔尔语 H524 埃文基语(雅库特语) H525 柯尔克孜语(吉尔吉斯语) H526 图瓦语 H527 哈卡斯语 H528 楚瓦什语 H53 蒙古语族 H531 蒙古语(喀尔喀蒙古语) H532 布利亚特语 H533 喀尔玛克蒙古语 H535 莫古勒语 H54 通古斯-满语族 H541 鄂温克语(索伦语) H542 埃文语(拉穆特语) H543 涅基达尔语 H544 锡伯语 H545 那乃语 H546 乌德语 H547 乌利奇语(乌尔赤语) H55 朝鲜语 [H616] 老挝语 [H617] 泰语(暹罗语) [H618] 越南语 H611 扪达语族 H612 孟语 H613 高棉语(柬埔寨国语) H614 占语 H621 泰卢固语 H622 泰米尔语 H623 马拉雅兰语 H624 卡那拉语 H625 库伊语 H626 贡德语 H627 布拉呼语 H628 图鲁语 H629 其他语言 H631 印度尼西亚语族 马来语(马来西亚国语) 印尼语(印尼国语) 爪哇语、巽他语、马都拉语、巴厘语(巴厘岛) 巴塔克语(苏门答腊岛) 达亚克语(加里曼丹岛) 马卡沙语(苏拉威西岛) 他加禄(泰加洛)语、伊洛卡诺语(菲律宾) 马尔加什语 H632 密克罗尼西亚语族 H633 美拉尼西亚语族 H634 玻里尼西亚语族 毛利语 萨摩亚语 塔希提语 塔纳语 H635 巴布亚诸语言 H636 安达曼语 H641 楚克奇语(罗拉维特兰语) H642 内梅兰语(科里亚克语) H643 伊杰耳缅语(堪察加语) H644 开特语(叶尼塞-奥斯加克语) H645 奥杜尔语(犹卡吉尔语) H646 尼夫赫语(吉里雅克语) H647 阿伊努语(虾夷语) H648 琉球语 H651 卡尔特维里语族(伊比利亚语族) 格鲁吉亚语 赞语(麦格列尔-强语) 斯万语 H652 阿布哈兹-阿第盖语族 H653 巴茨比-基斯金语族 H654 列兹金语族 H655 达格斯坦语族 H659 巴斯克语 H661 芬兰语族 芬兰语(苏奥密语) 拉普兰语(萨姆语) 爱沙尼亚语 莫尔多瓦语 马里语 乌德木尔特语(沃加克语) 塞连语(科米语) H662 乌拉尔语族(乌戈尔语族) 匈牙利语 曼西语(沃古尔语) 汉提语(奥斯加克语) 萨莫耶德诸语言 H671 闪语族 阿卡德语(亚述-巴比伦语) 迦南语 希伯莱语 阿拉米亚语(亚拉美克语) 埃塞俄比亚语(阿比西尼亚语、阿木哈尔语) H672 柏柏尔语族 H673 埃及-科普特语族 H674 库希特语族 H675 乍得语族 H71 印度语族 H711 古印度语 H712 印地语 H713 乌尔都语 H714 孟加拉语 H715 比哈尔语 H716 旁遮普语 H717 马拉地语 H718 僧伽罗语 H719 拉贾斯坦语 H721 古吉拉特语 H722 奥利雅语 H723 拉亨达语(西旁遮普语) H724 信得语 H725 尼泊尔语(廓尔喀语) H726 帕哈利语 H727 阿萨密语 H728 克什米尔语 H729 印度语族其他语言 H73 伊朗语族 H731 古波斯语 H732 中古波斯语 H733 波斯语 H734 塔吉克语 H735 普什图语(阿富汗语) H736 俾路支语 H737 库尔德语 H739 伊朗语族其他语言 H74 斯拉夫语族 H741 乌克兰语 H742 白俄罗斯语 H743 捷克语 H744 斯洛伐克语 H745 波兰语 H746 保加利亚语 H747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H748 斯洛文语 H749 斯拉夫语族其他语言 H75 波罗的语族 H751 立陶宛语 H752 拉脱维亚语 H753 古普鲁士语 H76 日耳曼语族 H761 荷兰语 H762 丹麦语 H763 瑞典语 H764 冰岛语 H765 挪威语 H769 日耳曼语族其他语言 H77 罗马语族 H771 拉丁语 H772 意大利语 H773 葡萄牙语 H774 加泰隆语 H775 摩尔达维亚语 H776 罗马尼亚语 H779 罗马语族其他语言 H78 凯尔特语族 H781 爱尔兰语 H782 苏格兰语 H783 威尔士语 H784 布列塔尼语 H789 凯尔特语族其他语言 H791 希腊语族 古希腊语 中古希腊语(拜占廷语) 新希腊语 H792 阿尔巴尼亚语族:阿尔巴尼亚语 H793 亚美尼亚语族:亚美尼亚语 H794 安纳托利亚语族 H795 吐火罗语族 H811 沙里-尼罗语系 H812 尼罗语族 H813 中央撒哈拉语族 H814 中央苏丹语族 H815 尼日尔-刚果语系 H816 西大西洋语支 H817 曼得语支 H818 克瓦语支 H819 古尔语支 H821 赞得-散果语支 H822 中央语支 H823 班图分语支 H824 布斯曼-霍登托(考伊散)语系 H832 图皮-瓜拉尼语系(巴拉圭、巴西西南部) H833 革拉耳语(巴西亚马逊河流域) H834 奎出瓦语(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 H835 埃马拉语(秘鲁、玻利维亚) H836 那瓦荷语(美国西南部) H839 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北美洲极北部) H91 世界语 H92 沃拉布克国际语 H93 阿克奇顿道尔国际语 H94 艾多国际语 H95 国际语
101 浏览 5 回答
134 浏览 5 回答
250 浏览 4 回答
268 浏览 2 回答
263 浏览 4 回答
91 浏览 3 回答
120 浏览 5 回答
336 浏览 6 回答
95 浏览 5 回答
156 浏览 5 回答
95 浏览 4 回答
83 浏览 6 回答
108 浏览 3 回答
86 浏览 1 回答
81 浏览 5 回答